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8: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林黛玉被撵+渔婆渔翁+】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黛玉被撵出贾家,作者为何不明写?贾宝玉和丫头房中晨嬉留伏笔
www.163.com 2024-03-28 10:45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第七十回最重要的两个情节是林黛玉的《桃花行》诗,史湘云的《柳絮词》所引出的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潇湘馆填词、放风筝。几个情节环环相扣,表达的核心思想就一个:散!
《桃花行》虽是“行体诗”,却是林黛玉未来远嫁离去之谶。可与《题帕三绝》《五美吟》和《折足雁》等酒令对照解释。为《柳絮词》的进一步伏笔做铺垫。

《柳絮词》由众人中最早“定亲”的史湘云提起,便影射了几人的姻缘。当与“群芳夜宴掣花签”呼应。
整个七十回,都在铺垫众人因姻缘而群芳离散之意。
林黛玉的《桃花行》,讲述她离开贾府生命最后的一段似梦似醒的时光交错。
《唐多令·柳絮词》,算是林黛玉远嫁前的“诀别之词”。
关于林黛玉的远嫁,实际从宝黛钗三人故事脱胎于《孔雀东南飞》《梁祝》和《钗头凤》也能知晓,刘兰芝、祝英台和唐婉都是(再)嫁后死去,林黛玉亦是,不多赘述。
第七十回既然是重要的“离散”之篇,将之前所有线索归总到一起再作伏笔,《桃花行》和《柳絮词》是大观园众人最后之谶,终以放风筝结束,诗社的结束,也清楚无误的告诉读书人,众人各自的归宿。
林黛玉的美人风筝先去,是她离开贾府之谶。黛玉于贾家终是“来亦来去亦去”。
贾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追不上,二人也就无法相伴。

贾探春的凤凰风筝被另一只凤凰和双喜字风筝缠住,挂着响鞭离去。既代表探春远嫁异国为王妃,也预示林黛玉离去,是因探春连累。
潇湘妃子,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为王妃。
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的昭君出塞故事,揭开黛玉和探春都有远嫁异国为王妃的结局。
凤凰风筝将二人再次衔接,也是王妃终局。
第七十回,主要就在讲述“散”的事实,为后文贾母寿庆,南安太妃见姑娘铺垫伏笔日后姻缘铺垫。
其实这一回开始的两件事,就已经展开伏笔,也更有余韵嚼头。
一,怡红院大清早麝月、晴雯摁住芳官在那膈肢。
二,李纨打发丫头碧月过来寻找手帕。
这两件小事看似和《桃花行》《柳絮词》、放风筝隐喻的群芳离散无关,实际却是重要的隐笔。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这段怡红细事看似日常生活的“白描”。一群少年女儿大清早玩闹,非常鲜活美好。
然而曹雪芹最善于在这种看似日常生活里埋伏伏笔。既然第七十回整回都在写离散,这段故事又怎么可能独立在外,不做影射呢!
其实是否有伏笔,只看几个当事人是谁就清楚。
这里共出现了六个人:贾宝玉、袭人、晴雯、麝月、芳官和碧月。
先说打闹游戏的几人。
袭人,虽说袭为钗副,实际本叫珍珠改名袭人,她又姓花,与林黛玉同为二月十二生日,注定是影射钗黛的人物。

袭人经历、性格、品德与宝钗相似。但结局外嫁蒋玉菡则影射的是林黛玉的外嫁姻缘。她没参与众人玩笑,也暗示她与众人结局无关。
芳官,先被袭人说成温都里纳,是指出产在西洋的金星玻璃。被贾宝玉看作是耶律雄奴,是匈奴外族名字。
金星玻璃源于西洋,耶律雄奴源于昭君出塞,对应的还是林黛玉外嫁西海沿子之谶。
芳官姓花是草木人,影射黛玉。温都里纳是来自西洋的金星玻璃又是金玉人,影射宝钗。耶律雄奴又影射黛玉。
芳官与袭人一样为钗黛之影,但于黛玉更多。
晴雯,晴为黛影,不多赘述。
麝月,被称公然又是一个袭人,袭为钗副影射宝钗。
这几人都是宝黛钗三人姻缘之谶,绝不是巧合。
根据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来看,麝月就是王夫人的眼线,导致晴雯与芳官被撵影射黛玉被迫离去。
麝月留到最后,则宝钗嫁给宝玉为妻。

正因这段打闹情节,才引出后文《桃花行》柳絮词和放风筝的故事。
当时芳官、晴雯和麝月滚成一团,贾宝玉又加入后便成了一团乱麻。像极了宝黛钗三人姻缘纠缠不清的现实。
这里几个人都与钗黛有关,没有秋纹、碧痕其他人乱入,地下的春燕、四儿也没加入,就说明曹雪芹是在故意为离散和宝黛钗三人结局伏笔。
宝黛钗姻缘如一团乱麻,难解难分,就像众人乱作一团,谁来将他们拆解开?
林黛玉为什么会离去?
贾宝玉为什么娶薛宝钗?
怡红院几人的打闹终究还有什么伏笔?就要从李纨派来的丫头碧月讲起。
碧月奉李纨的命过来寻找手帕,亲眼见到了怡红院众人乱成一团的玩笑。
她一出场,众人肯定也就不闹,势必就都“散”了。
可见碧月就是为了众人之“散”而出场。
而碧月来寻手帕,手帕又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定情信物”。

当日他被打后派晴雯给林黛玉送去两条旧手帕,作为白天诉肺腑的接续,是借《西厢记》红娘替张生和莺莺传手帕的典故表达情意。具体可以参考贾芸与小红的手帕缘分。
林黛玉体会出贾宝玉藏在手帕中的深意,才作了《题帕三绝》诗,分别讲了宝黛之情的缘起、发展和缘灭。
尤其第三首的意思基本与后文的《桃花行》契合。
碧月既然是来冲“散”众人玩闹。她来寻手帕,便证明其身上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离散”的重要线索。
循着这个角度再来看“碧月”这个丫头,就会发现她的名字不简单。
首先,碧月是唯一一次出场。李纨的丫头平时都是素云。
碧月与麝月二人又是《红楼梦》极为罕见的以“月”为名者。
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影射她被撵走与“月”有关。虽然这个月指麝月。但晴为黛影,林黛玉的离去却与“碧月”有关。
丫头碧月肯定没有这个能力,势必与“碧月”所隐喻的人有关。
其次,与麝月不同,碧月这个名字的隐喻极大。
碧者,天也。月者,帝王也。
碧月,其实可作帝王解释。

《红楼梦》里的日与月,都有帝王之隐喻。比如“日边红杏倚云栽”“双悬日月照乾坤”。林黛玉父亲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也源于白居易的《暮江吟》,暗示新旧党争的惨烈(可考诗文背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红楼梦》最重要的代表灾祸的日子,更都发生在十五日:元宵节、中秋节、三月十五等等,表明月圆之夜所代表的皇权是灾祸之源。
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是林黛玉和贾探春嫁作王妃的伏笔。必然要帝王赐婚,灾祸来自皇帝。
林黛玉的芙蓉花签,又是昭君出塞故事,同样也是帝王赐婚远嫁异国,客死他乡之谶。
林黛玉的判词图画,是“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枯木”代表林黛玉,“玉带”代表皇权,说明林黛玉之死与皇权有关。

晴雯被撵走后不久死去,林黛玉远嫁离开贾府后不久也去世。可见黛玉之死为皇权所害也是事实……
如此一来,这段看似日常的怡红院清晨小事,当碧月过来寻找手帕后结束,实际代表宝黛钗三人姻缘的最终结局。
“碧月”所隐喻的皇权,将一切迎刃而解。
林黛玉被赐婚与贾探春远嫁海外异国为帝王妃,成了晴雯芳官被撵走的对照。
而贾宝玉后面迎娶薛宝钗,以麝月留到最后呼应。
因为这段故事铺垫,再看后面《桃花行》《柳絮词》和放风筝,就更好的理解了众人的宿命。
至于是不是,每人各有角度,权当君笺雅侃红楼“自洽”一笑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绛珠仙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不把《红楼梦》读透彻,不知绛珠草是什么草,说是人参的都闹笑话
www.163.com 2024-03-20 09:30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林黛玉的前世绛珠草,是一棵人参么?
这个说法不知道缘起,却由来已久。只可惜并不准确。
如果熟读《红楼梦》,就会发现绛珠草的原型不属于这世间所有,而是曹雪芹所创立的一种从来不见于世俗的“孤品”。

世间只有一株绛珠草,绛珠草也只属于《红楼梦》。
本文就依据原文来讲一讲绛珠草,到底是棵什么草!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这是甄士隐于梦中听闻茫茫大士对渺渺真人讲述的绛珠草来历,也是作者对绛珠草的交代。

绛珠草生于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只是这个生长环境就已经注定绝不可能是人参。
人参的籽果,虽然外衣红色饱满,却呈“腰子、蚕豆”形状。大多包含两颗种子,绝不是“珠”状。
绛珠草的“珠”作人参形容,并不准确。
另外,人参产地基本在寒温带,哪怕是神话也不可能出现在“西方”佛国的地界。
推测人参论,依据的是林黛玉吃“人参养荣丸”,或者林黛玉对于末世的贾家具有“人参”的功效,而被认为绛珠草就是人参。
其实,林黛玉本身并不具备拯救贾府的能力。她存在的意义是像女娲一样,在贾府天崩地裂后,站出来“补天”。
大概意义类似秦可卿死后托梦凤姐的两件事,李纨教育贾兰成才复兴贾家。

林黛玉尽管比秦可卿和李纨能够做的更好,也仅限于亡羊补牢般事后“补天”,不像人参别名“还阳草”,能够救命续命。贾府必定破而后立。
那么,绛珠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原文对此已经写得很清楚。
绛珠草生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这三个关键因素对绛珠草才最重要。
西方,代表极乐世界。为佛门弟子修行圆满后的归宿之地。
灵河,既是迷津又代表彼岸。只有渡过迷津达到彼岸的人才算真正证果,来到极乐世界的佛国。
三生石,踏足灵河彼岸就来到三生石畔,就像人死后来到奈何桥旁要喝一碗孟婆汤与前世诀别一样,也要在三生石畔彻底斩断前世因果和情孽纠葛。
三生石的典故出自《僧圆泽传》,讲述圆泽和尚与居士李源跨越三生三世不灭的友情。后世逐渐又将三生石演化为三生三世的男女之情。

既然三生石代表了“情”,断情者才得证道。而斩断的情在三生石畔不断累计,也就凝结成了那棵独一无二的绛珠草。
何为“绛珠”?实为情之血泪也。
那些被斩断的三生三世的情,必然锥心泣血形成血泪。
血泪凝结而成的就是绛珠草。
后来绛珠草化为人形,成为绛珠仙子,要下凡还泪报恩,就源于她是血泪化身,唯有泪最重!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妙玉给林黛玉的那一只“杏犀䀉”,形似钵而小,是三个垂珠篆字。
钵,代表佛门弟子化缘之钵。

《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
贾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肯定是个和尚(推测是胁侍弟子阿难尊者的原型),今生还要做和尚。
和尚注定与绛珠仙子和林黛玉无果,血泪空流。
“垂珠”就是古代建筑门廊上的装饰,类似含苞待放的荷花倒悬(也有其他形状),但都呈泪珠状。
三,代表多,也是珠串之意。寓意眼泪垂落源源不绝。
情之苦可见一斑。
而情难绝,更难断。一遭斩下被丢弃又是何等可怜。

神瑛侍者喜欢绛珠草,实不忍,也是怜惜,不就是情僧么。
所以,绛珠草是什么样子很难说,但其果之状必然如泪珠滴落而垂,是成串才对,不应该像人参那样一颗颗的可爱,更不可能是人参。
也许,人世间根本就没有绛珠草的原型才对。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9: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弄懂宁荣二公的发迹史,才明白他们辅佐的皇帝原型是谁
www.163.com 2024-03-01 10:10
细说红楼梦102:宁荣二公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两个国公之家的贾府今不如昔,不但家事衰败,更是后继无人,埋下败亡隐患。
冷子兴对贾府真实情况的概述,未必是实情。毕竟当初宁荣二公何等功勋,到了二代依旧能够掌握实权,不可能只三代一代就挥霍殆尽。

但他说贾府一代不如一代,则肯定是真实情况。
既然提到了宁国公和荣国公,就简单讲一讲贾家崛起的这两位创始人的故事。
☞细说红楼系列101,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就给出了宁荣二公这么多的线索。
但根据前后文线索,可以补充这么重要的几点。

一,宁荣二公是扶龙之臣,辅佐先帝创业登基。
二,宁荣二公为四王八公之二,位列八公之首,贾府两个国公远比王爵势力更大。毕竟唐代以后国公与郡王同品,两个相当于郡王的国公是一家,势力不比亲王差多少。贾府堪称先帝肱骨,第一势力。
三,宁荣二公出身金陵贾氏,古人以原籍为出身,无论在哪里都要称金陵人士。这也是金陵十二钗都不在金陵,却以金陵为名的原因。籍贯是金陵,不表示生活在金陵。
四,宁荣二公由南京北迁京城,历史上仅有一次真实事件,就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南北二京不但同时存在“政府部门”,像功勋贵胄府邸,也是一南一北都有。且北京的为荣国公姚广孝奉旨“敕造”。
五,林如海的祖上四代列侯,比宁荣二公还要早两代,也与明初情况类似。

洪武朝为一代,建文朝为二代,永乐朝为三代。
说明林如海之祖为开国功臣,而宁荣二公是另立新君。
作者无疑借鉴了明初“靖难之役”的故事设计了贾府的崛起。
六,贾家后来负责在扬州一带监造海舫,就是郑和下西洋的大海船,也是明初独有,进一步给历史定位。
七,宁荣二公掌握军权,与尚书令史公的朝廷宰相,县伯王公掌握禁军司法,先帝家奴紫微舍人薛公掌握商贾财富以及遍布天下的耳目,四家共同结盟为四大家族,将军、政、法、财和情报集于一身,可知先帝对四家信任,也可知贾府的四大家族当初显赫。

八,宁荣二公由金陵北迁京城,不可能带着分支堂族。京城贾氏八房就肯定是宁荣二公血脉子孙。宁国公既然有四个儿子,荣国公肯定也有四个儿子,就是贾府的京城八房。
后文出场的所有贾氏族人,全都是宁荣二公的血脉。
而生出宁荣二公的那位“母亲”,堪称“女娲”一般人物,最是了得。

但最终宁荣二公的贾家崩溃,又急需一个“女娲补天”,究竟谁是那个“补天人”呢?这才是“女娲补天”为开篇的原因。
贾母不是,王夫人王熙凤都不是,会是谁呢?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9: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张溥+周延儒+】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张溥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清朝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崇祯进士,选庶吉士,文学家。自幼发奋读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两人相互砥砺,崇尚节气,切磋文理,立志改革世风日下的文坛。天启四年(1624年),二人在苏州创建复社。天启六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因此,“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的声势震动朝野。
   张溥一生著作宏丰,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后改庶吉士。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叫做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名声很大,复社影响甚广。《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案未结而溥已故世。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
   张溥著作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
   故居位于太仓市区西街,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为三进组合式的院,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也是市博物馆所地,内设复社纪念堂、文物陈列馆、太仓名人馆、“四王”纪念馆等。
   张溥之死
   张溥之死,结束了晚明众多文人救国的白日梦,也是一场时代的悲喜剧。“读罢惊魂似梦里,千行清泪不成悲”“八月胥江浊浪奔,千人缟素为招魂”多少人为之失声痛哭,多少人因此惊惶无主。张溥是为了社稷死的:“南冠君子朔风前,慷慨西行倍可怜”,多少人含悲流泪悼念着“西行”的张溥。
   一介书生张溥,成长于晚明风雨飘摇的时代。他满怀一腔热血,继东林而起,联合正义之士,组织和主持文人团体复社,欲只手撑起明朝摇摇欲坠的天下。二十三岁时他在苏州创立应社,团结了吴中有抱负的文人;二十六岁愤而作《五人墓碑记》,风神摇曳,正气浩然,矛头直指腐败的明王朝的宦官和贪官;二十七岁入太学,目击朝纲不振,丑类猖狂,与北京文人结成燕台社,作檄文揭发阉党罪行;二十八岁又召集了尹山大会,在会上,张溥倡导合大江南北文人社团为复社,关心国家政事和民族兴亡。崇祯六年,三十二岁的张溥主盟召开著名的虎丘大会。“山左(西)、江左(西)、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人”。他站在千人石上登高一呼,群起响应,朝野震惊。

   在当时,复社成员发展几乎遍及国内,共三千零二十三人,著名的爱国文人陈子龙、夏允彝、侯岐曾、杨廷枢、顾炎武、归庄、陆世仪、瞿式耜、文震孟等都是社内中坚,苏州一带的文人入盟最多,他们有的在朝,有的在野,结成了浩荡洪大的政治力量。由于张溥等人的筹划和努力,当时的文人士气大振。一扫 “宁坐视社稷之沦胥,终不肯破除门户之角立” 的明时士习,打破门户之见,以国家为重,年轻的张溥在阉势熏天的日子里,不计危殆,挺身而出,振臂而呼,树起了以文会友的旗帜,来绾结天下士人的心。他匡扶正义的勇气,歆动天下。然而,这只是书生意气,他在幕后操纵朝政,反被高官大臣利用,聪明反被聪明误,抱着遗恨而死,年仅四十,留下了值得后人深思的无数问号。
   张溥生于苏州太仓。幼年时,家中财产被身为工部尚书的兄长张辅之凌夺、讼争,父亲张虚宇郁郁而死。张溥因为庶出(其父与婢女所生),家族中都看不起他,连家中的奴仆也讥笑他“塌蒲屦儿何能为”。但张溥不妄自菲薄,他洒血书壁,暗暗发誓要自强不息,与好友张采日夜在家苦读,并对经典不惮一而再、再而三地抄录、默诵,直到能够流利背诵为止。著名的“七录斋”的故事由此产生。 明天启四年,张溥与江南文人在苏州创立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又发展夏允彝、陈子龙、吴应箕等加入,以文会友,兼议朝政。他们崇尚气节,欲在明末的风云变幻中有所作为。应社诸人就是未来复社的骨干。
   苏州周顺昌被捕,五人奋起于平民百姓间,为周顺昌鸣不平,结果不屈而死。张溥在五人墓前,“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哀痛五人墓只是块无字石,便写下了著名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赞扬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这也是他自己的写照。事后他对张采说:“我们这些人应当为国事奉献自己的生命”。他在北京结燕台社、吴江结复社,都是“目击丑类猖狂,正绪衰歇”,忧国忧民,指出应对污浊的政治反抗,伸张正义。自复社建立后,他们更是连连发起驱逐阉党顾秉谦、阮大铖的行动。
   明末,朝廷中高官斗争激烈,大学士像车轮似的转换。复社兴起时,周延儒为首辅,他是张溥考取进士的宗师,复社中有许多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周便利用了这支力量。其实在周延儒的内心对东林党与复社均无好感,甚至还有些仇恨。后来,周延儒被罢官,温体仁当上了首辅。温早就对复社和张溥目为眼中钉,在他的授意下,其弟温育仁、吴炳等作了《绿牡丹传奇》,讥诮复社,故意挑衅。如今他一朝成为首辅,自然就快意恩仇了,不久就策动属下伺机陷害张溥、张采。 张溥会试中会魁,授庶吉士,为官守正不阿,不为权贵所容,“执政要人耿耿视”,温体仁等在皇上面前累进谗言,并与同党的刑部侍郎等指使人炮制出《复社首恶紊乱漕规逐官杀弁朋党蔑旨疏》,又托名制《复社十大罪檄》,说张溥以天如为名号是把自己比作天,并说复社欲倾覆宗社,并将自然界的风蝗之灾附会说是因复社招致。复社也不甘示弱,朝中有黄道周等大臣同情复社,复社又集“宇内名宿”,作《留都防乱公揭》揭露阉党,双方斗争激烈,几乎势均力敌。 不久,温体仁被多疑的崇祯帝罢官,后来又被赐死。时人《题壮悔堂集》有句云:“传奇最爱《桃花扇》,谁唱温家《绿牡丹》”,褒贬自见。张溥等复社成员累受挫折,误以为只要能推出他老师周延儒,就可以改变大局,于是全力推动这个老奸巨猾的大官复出。“太仓张溥为门户计,鸠金二十万赂要津,宜兴(指周延儒)得再召。”周延儒的东山再起,全靠张溥的幕后活动,正在这个时候,周延儒在江南把人家的妇女据为己有,被张溥抓住把柄。因此张溥就“以数事要(胁迫)之”,将话挑明:我动用了人力物力,您如果复出,必须改变以前的作为,这样才可以重新获得大家的信任。机不可失,老政客周延儒一口答应。

   周延儒重新当上了首辅,朝政也确实有所更新。张溥兴奋异常,与复社同仁研究了改革国事现状的许多主张,到处议论朝政,还把自己的建议写成二册,呈给周延儒,大家都沉浸在喜洋洋的氛围中,觉得大有作为的时机来临了。孰料乐极生悲,书生意气哪敌得了政客绵里藏针的狠毒。当他兴冲冲返回太仓家中,当夜就腹部剧痛不已,一命归西,死得实在离奇。由于人为的历史遮蔽,真相迷蒙湮没。好友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并挥泪题诗,诗中也隐约留下了对其死因的怀疑。计六奇《明季北略》上则较确定地说,是吴昌时用一剂药送张溥入九泉的。周延儒的复出,张、吴两人同是划策建功的人,但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吴昌时把大权握在手中,不愿张溥尝鼎一脔,就出此毒计。当然,吴昌时的背后还能看到周延儒狞笑的影子。
   张溥少年得志,锋芒毕露,不但对这个老师的某些行为看不上眼,而且经常要他按照复社的意思做事,因此周延儒对这个学生恨之入骨,只是为了利用才虚与委蛇,哪里肯真正洗心革面、痛改前非呢?
   周延儒是个贪钱又贪色的人。不妨回头看看发生在此前的一件事。东洞庭山富室有一个死了丈夫的少妇,耐不住寂寞,勾通外人自嫁自。那富家当然不愿意,告到县里,娶亲的害怕,不得已将少妇盛妆送给了周延儒。周“一见宠悦”,当时恰值朝廷发表他重为首辅,他溺于美色,拖延着不肯进京出仕。张溥就拿了县里的捕单找到周延儒,也不管什么师生之礼,把捕单朝他面前一掷,周延儒不由大怒,张溥不买他的账:“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您用不着发这么大的火。如果您现在不肯出山,将来恐怕会有比这更坏的事情。”这老滑头一听,马上变了脸,对张溥说:“没有您这番话,我看不到这一点。”竟然将学生也恭恭敬敬称您了。于是就带着那个少妇走马上任。这一出似乎是“小事”,怨毒却结得极深,无形中为张溥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线。
   周延儒上任伊始,起用了一些人,也罢了一些人的官职,作过些“好事”。这使张溥、张采等人有些得意,天真地认为周延儒以前仇恨东林党,现在知道错了,就可以引导他走上正路,真以为周延儒一夕之间就变成了正人君子。待到张溥一死,这些读书人才知道了政治的凶险。周同谷的《霜猿集》有关张溥之死,有“故人昨夜魂游岱,相国方言好做官”的诗句,诗后有注:“张西铭(即张溥)讣音至,延儒惊起曰:‘天如奈何遽死!’既而曰:‘天如死,吾方好做官’。客曰:‘庶常(指张溥)吾道干城,公何出此言?’延儒乃出一册示客曰:‘此者天如所欲杀之人也,我如何能杀尽?’”在周延儒眼中,张溥实在是个碍手碍脚的人物。张溥将自己一展鸿图的希望寄托在周延儒的出山,而周延儒则把自己为所欲为的希望寄托在张溥的死亡,这真是悲剧的点睛之笔。
   张溥一死,全国性的复社顿时失去了领袖。周延儒的身边就被吴昌时辈包围了,他们开始为所欲为,最后不但自己丢了性命,也促使了明朝的加速灭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75887.html

相关阅读:雍正杀弟之谜
说清亡之谶
揭秘真实的清朝十二后妃:清朝十二后妃结局怎样
维多利亚点燃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把战火
赵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9: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祁彪佳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祁彪佳(1603年1月3日-1645年7月28日),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号世培,别号远山堂主人,浙江山阴人,明末散文家、戏曲家。

祁彪佳少年早发,聪慧过人。十六岁中院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第一名。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不足十七岁中浙江乡试第六十八名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不足二十一岁即中三甲进士。然而仕途坎坷,一生三起三落。天启三年(1623年)任福建兴化府推官,崇祯四年(1631年)任福建道御史,崇祯六年(1633年)任苏松巡按御史,崇祯十五年(1642年)掌河南道,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他力图挽救南明危局,为人所梗,心灰意冷辞官回到杭州。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底,清廷欲招祁彪佳为官。祁彪佳不为所动,于弘光元年闰六月六日(1645年7月28日)自沉湖中,以死明其志。隆武帝赠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忠敏。

祁彪佳著有《远山堂剧品曲品》《远山堂诗集》《祁忠敏公日记》等。《剧品》收杂剧剧目242种,是明代著录名人杂剧的惟一专书。《曲品》收传奇剧目467种。其中有明清同类著述中未见著录的戏曲曲目295种。两部曲目增录了许多重要戏曲作家的作品,并改订了以前曲目的错误。

(概述内图片来源自绍兴博物馆 )

基本信息
本名
祁彪佳


虎子,幼文,宏吉


世培,远山堂主人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山阴(今属浙江绍兴)梅墅村


出生日期
1603年1月3日(万历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寅时)

逝世日期
弘光元年闰六月六日(1645年7月28日)

主要作品
《远山堂曲品剧品》《远山堂诗集》《祁忠敏公日记》等

主要成就
明代主要的曲剧品评家

谥号
忠敏

官职
苏松巡抚右佥都御史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影响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5人际关系
6主要作品
7后世纪念
8史料索引
9艺术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青葱少年
万历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603年1月3日)寅时,祁彪佳生于山阴之梅墅。其父祁承爜时年四十岁,祁彪佳为其第四子。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父亲祁承爜在外,祁彪佳养于梅墅。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中进士。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祁彪佳的父亲任宁国县令,祁彪佳随父亲上任,并在县署中成长。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冬,祁彪佳的父亲入京待选,母亲王氏带祁彪佳回梅墅。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祁彪佳的父亲调任苏州长洲县令。夏,到父亲的官署与他团聚。祁彪佳只用十日就能记诵古代帝王名,从盘古氏到三代。同年,祁彪佳断仆婢偷吃鸡蛋案,当时祁彪佳年仅六岁,被人称为神童。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祁彪佳在父亲的官署读书,祁承爜的同僚出了一个对子,祁彪佳答的非常工整, 且又机智,被人称颂。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冬,祁彪佳的父亲再次入南京待选,祁彪佳随母亲王氏回梅墅。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祁彪佳的父亲升到南直隶任官。秋,祁承爜回到山阴为祁彪佳聘商周祚的第三女商景兰为妻。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祁彪佳又追随父亲到南京读书。

万历四十年(1612年)冬,祁彪佳随母亲王氏回到梅墅。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祁彪佳开始与兄弟、族兄们在密园读书。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祁彪佳读书期间,与自己的三兄祁骏佳和堂兄祁豸佳、堂弟祁熊佳关系最善。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冬,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升任吉安知府。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祁彪佳与三哥在衙署读书。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被罢官,回到密园教授儿子们的课业。

折叠科场得意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春,祁彪佳赴童子试,考官周家椿得祁彪佳的试卷,击节叫好。但祁彪佳为官宦子弟,为避嫌又试了数十人,祁彪佳为第一。秋,祁彪佳中浙江乡试第六十八名。冬,祁承爜携祁彪佳北上参加会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祁彪佳会试落第。但祁彪佳不为中举而喜,不为会试落第而悲,而是与父亲去沂州一带游历,游遍了琅琊名胜,然后再回密园读书。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春,二月,祁彪佳娶商景兰过门。

天启元年(1621年),祁彪佳的长子祁同孙出生。父亲祁承爜去宿州任职。冬,祁彪佳赴会试。

天启二年(1622年),祁彪佳中三甲二百四十名进士,以例选期远而回家读书,其父升北京员外郎,并教授他养心之学。但祁彪佳听了,不以为意,笑而不答。

折叠三起三落
天启三年(1623年)冬,祁彪佳赴京谒选,得授福建兴化府推官。在去兴化府的路上,祁彪佳考虑到闽南话难懂,就先派人到兴化请了两个干粗活的婢女,向她们学习方言。等到正式升堂时,一些奸诈小吏以为祁彪佳听不懂闽南话,经常用方言在公堂上骂他。祁彪佳装作不知道,事后,当面治他们欺上之罪。

天启四年(1624年),祁彪佳的父亲年老去职回乡。

天启五年(1625年)秋,祁彪佳的母亲王氏到兴化来看望他。

天启六年(1626年)秋,因为祁彪佳的兄弟都在家,母亲王氏决定回山阴。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祁彪佳的次子祁理孙在兴化出生。

崇祯元年(1628年)冬十一月初一,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病逝。十一月二十二日,祁彪佳在兴化任上收到讣告。

崇祯二年(1629年),祁彪佳在家居丧,并在会稽化山为父亲选到墓地。

崇祯三年(1630年)冬十月,祁彪佳葬父于化山,并结庐于旁,一半时间在这里读书,另一半时间归家奉养母亲。祁彪佳听刘宗周和陶奭龄讲学。

崇祯四年(1631年)二月,祁彪佳服阕,但没有去应选。五月,在母亲和亲友的劝促下,祁彪佳才应选。在考选授官前,祁彪佳与友人一同到兰亭、禹穴、炉峰游玩,得诗八十一首。八月,到达京城参加考选。十一月一日,祁彪佳考授福建道御史。十一月十一日,祁彪佳一人在京,好友高亦若来访。他见祁彪佳有失眠之症,对祁彪佳说,有美婢小玉可以陪寝,何必让自己过的如此寂寞萧索。但被祁彪佳严词拒绝,其一祁彪佳认为自己不是好色之徒,其二祁彪佳爱自己的妻子不忍夫妻情份受到伤害。

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商景兰到京相会。四月,祁彪佳奉旨巡视皇城。十二月,祁彪佳正在侍班,第三子出生,故取名叫祁班孙。

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授祁彪佳御史。三月,祁彪佳巡按苏松。祁彪佳巡视考察苏州期间,正赶上苏州无赖劫掠市集,祁彪佳查办其中作恶多端可判死罪的四个人,让他们戴上刑具在大路上示众。召集当地三老问他们说:"这些人可以杀吗?"三老说:"可以。"又问围观的人说:"这些人可以杀吗?"观看的人说:"可以。"于是棰杀了他们。四月上旬,祁彪佳上告辞官奉养老母。五月,阁老周延儒的豪奴欺压民众,激起了民变,民众挖掘了周延儒的祖坟。朝廷下旨让祁彪佳平定民变之事,彪佳虽然依法捕治了掘墓之人,对周也不稍徇情,惩治了周的家人、豪奴,已致为周所恨,考核时给他降俸处分。祁彪佳也因此得罪了阁老周延儒。

崇祯七年(1634年)祁彪佳在苏松巡按任平定了宜兴民乱,官声极佳。

崇祯八年(1635年)春,祁彪佳在京城,因为母亲王氏七十有二了,上书求归。四月,祁彪佳辞官。

崇祯九年(1636年)二月,王金如来访。五月,祁彪佳的长子祁同孙痘殇。六月,祁彪佳因丧子之痛而生病。十月初八,恰逢商景兰生日,祁彪佳便在寓山举放生社,盛况空前,夜晚又"悬灯山中"为乐。

崇祯十年(1637年),祁彪佳著有《山居拙录》。

崇祯十一年(1638年),祁彪佳著有《自鉴录》。

崇祯十二年(1639年),祁彪佳著有《弃录》。

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祁彪佳的母亲王氏生病了。春,堂弟祁熊佳中进士。三月四日,祁彪佳的母亲王氏病逝。八月,大雨中祁彪佳扶棺将母亲王氏与父亲祁承爜合葬。盗贼盛行,祁彪佳提倡保甲法,但士绅耻于担任保甲长,于是祁彪佳与族兄主动担当正副保长。冬,堂弟祁熊佳授南平县令。

崇祯十四年(1641年),祁彪佳在家给母亲守孝,这两年绍兴灾害连连,饥民公然抢掠州县,他招地方官员,借调钱粮,采取平抑米价,接济灾民。设药局,处理尸体,收养弃婴。祁彪佳本人捐资在大善寺开设药局,聘友人为灾民问诊给药。他的医药局就救活的灾民在三千人以上。赈灾完成后,祁彪佳看到全国饥荒不断,又着手把救灾的方法和手段编辑成《古今救荒全书》。十二月初九,祁彪佳的妻子商景兰小产,出现血崩症状,祁彪佳担心妻子安危,夜不能寐。十二月初十日,祁彪佳请名医袁六卿、倪涵初及钱姓者来诊断。十二月十一日,袁六卿以商景兰病情好转,辞别。十二月十四日晚,商景兰身体不适,祁彪佳又是担心的一夜不眠。十二月二十日,雪后,祁彪佳去系珠庵礼佛,因无迹师礼《药师经》,祈求保商景兰平安。晚上,求好友邹培宇买参来,为商景兰制药。十二月二十六日,请名医张景岳,为商景兰调理。十二月二十七日,祁彪佳近一个月担心妻子病情,又忙于家里家外的事,感觉身心俱疲。

崇祯十五年(1642年),祁彪佳著有《壬午日历》。冬,祁彪佳入北京选官。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元旦,祁彪佳任河南道掌道御史,但各省的觐官多不至。祁彪佳叹:二百八十年一大变,不胜忧愤。冬,堂弟祁熊佳任兵科给事中掌科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十四日,祁彪佳以病请辞官。三月初,朝廷不许,祁彪佳抱病上路,途中听闻李自成围北京。祁彪佳欲冒险进北京,在北上的路上又急又病,终于病倒不起。五月初一,祁彪佳与史可法迎南下避难的福王到南京,祁彪佳认为暂时福王监国,不宜称帝。但福王还是称帝,升祁彪佳为大理寺寺丞。六月二十三日,祁彪佳到苏松巡抚任上,收聚溃散的明军和大顺士兵,力图挽救南明危局。六月二十八日,祁彪佳着戎装在演武场举行誓师大会。部将刘肇基等四将驻兵京口,与浙江入卫都司兵发生冲突,乱兵焚掠,死者400人,彪佳劾治4将之罪,周恤遇难者家属,计户给钱补偿,平定了乱兵。他清楚地认识到清军在中原的兵力还很薄弱,总兵高杰军队驻守瓜洲。祁彪佳想过江说服高杰移师北上抗清,双方约定在大观楼会面。到了约定的时期,正好江面风大,船不能行,高杰以为祁彪佳不能来了。但是祁彪佳只带数名小吏,冒险过江,对高杰呈明利害关系,并示之大义。高杰被祁彪佳说的心服口服,决定北上抗清。双方定约时,高杰叹道:杰阅人多矣,如公者,杰甘为公死。公在吴一日,杰一日当遵公约。高杰备厚礼相赠,祁彪佳坚决不受,两人共案一饭而别。十二月,因祁彪佳用顾杲得罪马、阮,心灰意冷辞官回杭州。

折叠舍身成仁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十日,南京福王出逃。六月十五日杭州潞王降清,杭州陷落。六月底清军礼聘祁彪佳出仕,并必欲一见。闰六月初祁彪佳的叔父、堂弟等说:"一见则舒亲族之祸,而不受官,仍可以保臣节。"闰六月六日(7月28日),祁彪佳留三封信,一封是给叔父祁承勋的,一封是给祁骏佳的,一封是给妻子商景兰的,然后祁彪佳自沉于寓山园池之中。

祁彪佳留有遗书与遗诗,表达其志,诗云:"运会厄阳九,君迁国破碎。鼙鼓杂江涛,干戈遍海内。我生何不辰,聘书乃迫至。委贽为人臣,之死谊无二。光复或有时,图功审机势。图功为其难,殉节为其易。我为其易者,聊尽洁身志。难者留后贤,忠义应不异。余家世簪缨,臣节皆罔赘。幸不辱祖宗,岂为儿女计。含笑入九原,浩气留天地。"七日,等到商景兰从山中归家才收殓。鲁王监国赠祁彪佳少保兼兵部尚书,谥忠毅公。隆武帝登极后赠祁彪佳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谥忠敏公。十二月二十四日(1646年2月9日)葬于亭山之阳(现绍兴市越城区亭山乡梅墅祁家山)。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影响
折叠政治活动
祁彪佳在政治思想主张是:务实求真,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晚明内忧外患,朝廷党争倾轧,国家已经破败不堪,此前一度流行的王学已经不合时代要求。于是经世思潮便应运而生。而晚明大儒刘宗周力纠王学末流不切实际,空谈误国,大力提倡实学。而刘宗周正是祁彪佳的老师,所以祁彪佳深受其影响。刘宗周因此发起了证人社,而祁彪佳是证人社的成员。多次参加证人社的活动与心学中人辨论。因此祁彪佳思想上追求为国为民,济世救民的热念,并以此为自己的为官准绳。具体表现在他上《陈民间十四大苦疏》。

对广大民众,他也主张赏罚并举,关心民众,鼓励守法,其中有《赏罚劝疏》《备察群情疏》《合筹天下全局疏》《陈三大弊政疏》等,显示他对社会危机的认识,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祁彪佳的务实,经世不仅仅是上书,更重要的是他不管在朝在野都把它们落到实处。他通过讲学、设义仓、开药局、制定乡规民约、参与赈济民众来践行他的政治主张。

崇祯十三、四年(1640年、1641年),绍兴灾害连连,饥民公然抢掠州县,祁彪佳到宁波、台州等地借调钱粮,采取平抑米价,接济灾民,每石粮比市价低,按人口供粮,夏天设粥厂。祁彪佳本人捐资在大善寺开设药局,聘友王朝式为灾民问诊给药,每日济成人一百人,童一百五十人。赈灾完成后,祁彪佳看到全国饥荒不断,又着手把救灾的方法和手段编辑成《古今救荒全书》。这本书在明末清朝对救灾后灾后处理上都有着指导意义。

折叠戏曲成就
祁彪佳所著传奇如《全节记》,皆佚。惟戏曲批评著作《远山堂曲品剧品》存世(其中《曲品》有残缺)。《剧品》收杂剧剧目242种,是明代著录名人杂剧的唯一专书;《曲品》收传奇剧目467种。其中有明、清同类著述中未见著录的戏曲曲目295种。两书增录了许多重要戏曲作家的作品,并改订了以前曲目的错误,另附杂调一类,收弋阳诸腔剧目46种,尤为可贵。与吕天成《曲品》相较,以搜罗广博著称。昆剧、徽剧、谈唱等剧目后都有简短的评论,从中可见祁彪佳的戏曲主张。

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剧品》在曲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是从王骥德曲论到李渔曲论的桥梁和过渡。但它自身也有鲜明的批判特色和理论贡献,其严肃的批判态度,高于流俗的批判识见,贯注自身人格精神的批评理念,是其鲜明的批评特色。对戏曲叙事特征的注重,结构理论,人物塑造理论,是其理论建树。

在作品内容上,他强调戏曲应当反映尖锐的社会问题,"外御强敌,内除奸佞";而在艺术上则着眼于"词以淡为真,境以幻为实",颇有见地。惟祁彪佳认为民间戏曲不能入品,实为其缺陷之处(祁彪佳是文人戏的代表,认为民间戏过于简单)。

折叠散文成就
祁彪佳的游记能臻于如诗如画的完美意境,是由于作者精巧构思,运用灵活多变的写法。祁彪佳在其游记散文中,往往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来交代不同的景点,在写到某一景点时常常有神来之笔,轻轻点染景物的特征,或是抒发自己独到的感受。如《栖北冗言》里记载的西山之游,祁彪佳祥细交代了他们游览的景点,对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景点作了简短而精到的描写,祁彪佳由景入情,抒发了他对世事沧桑的感慨,祁彪佳似乎对此有着自己的体悟。自然之景与作者之情浑然融合,景中含情,情由景生,其清远旷达的生境界展露于笔墨之中。此外,还在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所营造的诗化的语言。祁彪佳的字句的锤炼上功力颇深,又善于用色彩鲜明的对比,动静互衬以及比喻、拟人等手法,从而创造出准确、形象而又蕴含诗意的语言。如祁彪佳游玉泉时,虽有百亩荷池,作者想象那一到荷花盛开之时,香气四溢,绿水红花,清幽淡雅的美景。

祁彪佳的散文以写实为主,主要分为游记和日记类。游记《寓山注》和《越中园亭记》共录有二百多篇。而日记类的如《涉北程言》《役南锁记》《归南快录》《林居适笔》《山居拙录》等十多集。可谓是明代写实散文的著作最多者。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作家,也颇受他的影响,由写意向写实转变。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明代张岱的《石匮后书集》称:嗟呼,祁中丞之死,而名之曰忠,则可及也,名之曰敏,则不可及也。盖处中丞之地,无一可死,乃时事至此,万不可为,明眼人视之,除却一死,别无他法。中丞乃乘便即行,计不旋踵。凡中丞之忠孝节义,皆中丞之聪明知慧所仓皇而急就之者也……祁世培,则知者利仁也……当不以余言为妄矣。

明代张岱的《石匮后书集》又称:庚辰辛巳越中荐饥,彪佳与刘宗周分区赈米,设厂赈粥,病者药之,死者埋之。深山穷谷,无不亲历,有道济录行世。

明代祁彪佳妻商景兰《锦囊集》收《悼亡》诗二律:公自垂千古,吾犹恋一生。君臣原大节,儿女亦人情。折槛生前事,遗碑死后名。存亡虽异路,贞白本相成。凤凰何处散,琴断楚江声。自古悲荀息,于今吊屈平。皂囊百岁恨,青简一朝名。碧血终难化,长号拟堕城。

明代王茂远《柳潭遗集·为义兴军祭殉难祁中丞公彪佳文》:呜呼,当天地迍邅之日,属宗枋板荡之秋。洫血无戈,盟心有剑。留千秋之高碣,轻一死于清流。名岂不成,人其可惜。故自先生致命从容之日,即为吾党呼天莫助之时。夫信国未亡,呼声南剑;绛侯尚在,左袒北军。假公逊志深山,留身今日;投戈奋袂,必不逾时。此逆虏之所魂消,而同盟借其袖领者也。乃夫天佑将来,叠山告殁,身归日月之傍,气有河山之壮。遂使缙绅之所未为,布衣于焉独任。呜呼,祖鞭未着,中流之 楫影何追;宗泪频挥,渡河之呼声未远。

据清代张廷玉《明史》,祁彪佳单人过江说服明代将领高杰时,高杰赞叹道:杰阅人多矣,如公,杰甘为死!公一日在吴,杰一日遵公约矣。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八求楼
祁彪佳以藏书方法为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八求搂"。"八求"即宋代藏书家郑樵所总结的求书八法:"一即类以求,二旁类以求,三因地以求,四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因人以求,八因代以求。

折叠断偷吃鸡蛋案
祁彪佳的母亲王太夫人喜欢吃鸡蛋,膳房每天都要给她准备。有一次鸡蛋被偷吃了,身边的丫环又都不肯认,管事的便和她们争执起来。祁彪佳说,你们不用争辩了,我来还你们一个清白。就让人端来一盆清水,让丫环逐一用清水漱口,偷吃鸡蛋的吐出来满口是蛋黄。这一年,祁彪佳才六岁。

折叠巧对对子
七岁那年,祁彪佳在时任苏州知县的父亲的官署内读书,祁承爜的同僚们对他的学问感到非常吃惊,想要找个机会难难他。一次,碰巧祁彪佳爬在衙门的桂花树上下不来。有人就想了一个法子,让祁彪佳以"猢狲上树"即兴对对子,对上就把他抱下来。祁彪佳对曰:"飞龙在天",答得非常工整,又大气磅薄。

折叠编辑本段人际关系
折叠家族世系
祁氏得姓于晋大夫祁奚。先祖原居于陕西韩城县,宋建炎年中先祖祁安禄避战乱南渡到绍兴,祁氏始居于梅市,后人散居在福严诸村。从宋代至元末的祁氏先祖名多散佚,其后代以明代温泉公祁茂兴(祁安禄十世孙)为迁居梅市第一代祖。二代祖祁安(另有祁子安一说)。三代祖祁纪。四代祖祁福,字天赐,号直庵,天顺二年岁贡生,任龙溪县教谕,后任重庆教授。五代祖祁司员,字宗规,号梅川,成化十四年进士官至池州知府。六世祖暗斋公祁锦,字尚絅,邑庠生,后以子贵赠中宪大夫、贵州按察司副使。

曾祖:祁清,字子扬,号蒙泉,祁锦之子,嘉靖庚子(1540年)举人、丁未(1547年)进士,后任陕西右布政使。有四子,长子祁汝东,次子祁汝懋,三子祁汝森,四子祁汝杰。

曾祖母:金氏。

祖父:祁汝森,字肃卿,号秋宇,国子监生,以子贵获赠中宪大夫河南按察司副使。长子祁承爜,次子祁承勋。

祖母:沈氏。

伯叔祖:祁汝东,字震卿,隆庆丁卯(1567年)举人,两淮转运使。祁汝懋,襄阳县主簿。祁汝杰,庠生。

父亲:祁承爜,字尔光,号夷度,又称旷翁、密士老人。明藏书家,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年)进士。授宁阳知县。迁兵部郎中。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右参政。祁承爜生有五子,长子祁麟佳、字符孺。次子祁凤佳、字德公。三子祁骏佳,字季超。四子祁彪佳,字幼文、又弘吉,号世培。五子祁象佳,字翁艾。

叔父:祁承勋,生二子,长子祁豸佳,字止祥。次子祁熊佳,字文载。

侄子:祁鸿孙,字奕远,祁承爜次子祁凤佳英年早逝,仅有这一子。

折叠家庭成员
祁彪佳与妻子商景兰伉俪情深,没有妾侍,两人共生有子女七人,还小产两次。长大成人的有二子四女。

妻:商景兰(1605年-1676年),字媚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兵部尚书商周祚的第三女,有殊色,精通诗文。

子:祁同孙,年十五,痘殇。祁理孙,字奕庆,号杏庵,法名智昙,有《诗学内传》6卷,《寓山诗稿》1卷,《藏书楼计稿》1卷。祁班孙,字奕喜、小字季郎,著有《唐宋八家文钞》《东行风俗记》《自怡堂集》《紫芝轩集》。

女:祁德渊、祁德玉、祁德琼、祁德茝。

媳:张德蕙(字楚纕),祁理孙妻。朱德蓉(字赵璧),祁班孙妻。

孙:祁昌徵,祁理孙之子。祁曜徵,著有《岳麓吟》。

折叠亦师亦友
刘宗周(1578年-1645年),字起东,别号念台,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因讲学于山阴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

倪元璐(1594年-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绍兴府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明末官员、书法家。

王铎(1592年-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李清(1602年-1683年),字心水,一字映碧,号碧水翁,晚号天一居士,明朝南直隶兴化人。

陈子龙(1608年-1647年),初名陈介,字人中,改字卧子,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明朝末年大臣,著名学者,工部侍郎陈所闻之子。

王思任(1575年8月26日-1646年10月30日),字季重,号遂东,晚年号谑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折叠戏曲好友
颜茂猷,字壮其,又字光衷,号完壁居士。

王朝式(1602年-1640年)字金如,浙江山阴人。诸生出身,擅长医术,又常常给祁彪佳及其家人看病。

祁豸佳,字止祥,号雪飘,山阴人,祁彪佳的堂兄。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袁于令(1592年-1674年),原名韫玉,又名晋,字令昭,一字凫公,号箨庵,又号幔亭。

叶宪祖(1566年-1641年),明朝著名剧作家,少入太学,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知新会县。

孟称舜(约1599年-1684年),字子塞,又作子若或子适,号小蓬莱卧云子、花屿仙史。

王应遴(?-1645),字堇父,号云来,别署云来居士,山阴人。明末戏曲家。

此外还有柳白屿、陈情表、蒋安然、董玄、陈汝元等人。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祁彪佳存世著作总计有32种,大部分藏于北京图书馆,少量藏于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图书馆。其中稿本九种,明末抄本十九种,明刻本两种,清抄本两种,清刻本一种,另外有普通古本两种,一为清刻本,一为民国铅印本。

折叠戏剧类
《远山堂曲品剧品》 收录曲四百三十六种,共分五个等级。收录剧二百四十二种,分为六个等级。

祁彪佳创作《全节记》《玉节记》。

祁彪佳改编《鱼儿佛》。

折叠小品文
《寓山注》为寓园各处亭台所作评注,共由四十八篇组成。有《水明廊》《读易居》《踏香堤》《太古亭》《志归斋》《听者轩》《四负堂》等

《越中园亭记》是祁彪佳遍游越中地区二百七十余座亭、台、圃、馆、园,为每处景致所作短文。

折叠诗集
《远山堂诗集》是祁彪佳之子祁理孙、祁班孙根据祁彪佳留存诗稿编辑而成。

《寓山志》是祁彪佳收录友人的文章、题咏、词等。

《寓山续志》则收录了张溥、曹学佺、徐如瀚等人的二百余首寓山题诗。

《寓山十六景词》则是以寓山内八景、外八景为主题进行的词创作,共有三十一人。

折叠奏章
《宜焚全稿》共十八卷,是祁彪佳崇祯六年四月至崇祯七年九月巡按苏松期间上呈奏章。

《督抚疏稿》是祁彪佳在崇祯十七年巡抚江南时的奏章。

《祁忠敏公安抚江苏南疏抄》是祁彪佳死后,后人整理他巡抚江南上呈皇帝的奏章,其中大量向皇帝说明情况,申报情况的揭帖。

《莆阳禀牍》是祁彪佳任福建兴化府推官时,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文书集。

《祁忠敏公揭帖二十二通》是祁彪佳在崇祯六年御史任上对案件审理过程和钱粮,灾害等奏章的说明。

折叠书信
《按吴尺牍》是祁彪佳崇祯六年任巡按御史与官员往来书信集。

《抚吴尺牍》是祁彪佳崇祯十七年巡抚苏松与官员往来书信集。

《里中入都尺牍》是崇祯七年祁彪佳书信集。

《都中入里尺牍》收录崇祯七年、八年的信件。

《林居尺牍》记录祁彪佳归乡与友人通朝廷内外情况信件。

折叠日记
《祁忠敏公日记十五卷》收录了祁彪佳全部日记,包括《涉北程言》《栖北冗言上、下》《役南锁记》《归南快录》《林居适笔》《山居拙录》《自鉴录》《弃录》《感慕录》《小捄录》《壬午日历》《癸未日历》《甲申日历》《乙酉日历》。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故居
祁彪佳的故居现主要集中于绍兴市柯桥区柯岩街道梅墅村。二十世纪九十年一场意外大火,把祁彪佳"都察府第"大宅毁灭干净,明代祁彪佳遗存建筑之物已十分稀少,现存只有零丁遗迹可寻。

梅源桥,为纪念梅福,故名。始由祁氏先祖出资建造,桥北岸,原为祁氏宗祠,毁于1956年台风,现无迹可寻。

此河称"商漕江",由祁彪佳妻子商景兰父亲商周祚出资疏浚,作为结婚时陪嫁品。

祁彪佳宅邸唯一遗留建筑,此五间打埭故宅,现在属钱姓所有。是祁彪佳的儿子祁理孙为筹措银两,出资给鲁王作抗清之用而绝卖之物

四板石肖墙建筑物,是明代江南祁家著名藏书楼"澹生堂"旧遗建筑物。

折叠墓址
根据祁彪佳的好友王思任记录,祁彪佳于弘光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46年2月9日)葬于绍兴南的亭山之南面(现绍兴市越城区亭山乡梅墅祁家山)。于1981年被绍兴市列为市级保护文物。

折叠纪念封
1995年发行纪念祁彪佳逝世350周年纪念封。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索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9: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遥执朝政+张溥+周延儒+】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五人墓碑记】作者张溥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还有比较想了解这篇明文的主要背景关于什么东林党什么阉党是什么???显示全部 ​
关注者
5
被浏览
3,949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
​添加评论
​分享

3 个回答
默认排序
明德人文历史
明德人文历史​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天启六年三月的一天,烟雾缭绕的雨后清晨,一阵马蹄踏过石头长街的声音打破了苏州城的宁静,稳稳的停在一处大院朱红色的大门口,这是东林点将录上外号为地满星玉幡竿的原吏部员外郎周顺昌的府邸。很快,东林党人周顺昌被逮的消息传遍了整个苏州城。






那一刻,见义勇为、大义凛然等精神不约而同的占领了苏州人大脑的高地,数千人自发的聚集起来,当着众多朝廷高官的面痛殴来抓捕周的缇骑们,号为吴民之乱。事情搞大了,总得要有人出来背锅,这时有五位侠肝义胆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而被杀。






因而,应社创始人兼CEO张溥写了那篇著名的《五人墓碑记》,四百年后因被收入中学教材而闻名遐迩,曾经需要全文背诵而累死过我的不少脑细胞。现在再琢磨这篇文章,我觉得我有限的逻辑能力怎么也跟不上张溥先生的思维,一是在周顺昌逮不逮关苏州百姓毛线的情况下,没有人组织居然会有那么多人共同且有胆量攻击衙门(形同造反)?二是五个社会地位低到不能低的市民没有经过组织的多年培养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和觉悟?所以,会不会有猫腻,谁知道呢?!还是说说张溥先生吧。

张溥,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出生于江苏太仓张家。由于他是张家丫环所生,张家的人很看不起他,经常欺负他。也许张溥身上含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力拼搏的基因比一般人多了不少,留下“七录七焚”的读书传奇。读书果然能够改变命运,而且张先生竟然读出了别样味道,22岁那年就知道创立社团了,取名应社。






进北京国子监读过一年书后,张先生在应社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组,取名复社,号称继承和发扬东林精神,立足江南,重组、兼并全国各地的小社团,迅速扩大规模和影响力,成为了大明朝最大的全国性组织。复社成员达到三千多人,全部是各地的精英读书人士(这就很恐怖了),紧紧围绕在社团核心张先生身边,刻苦钻研张先生的“兴复古学”思想。想必如果张先生生在台湾,陈水扁、王金平之流都会立马纳头便拜、口称大哥的。

崇祯四年(1631年),张溥考中了进士,被授庶吉士,不久后因故归乡。或许是在复社的迅速扩张过程中,激发了张溥更大的政治野心,他做了一件历史上很骇然的事情。他中进士时的座师是当朝首辅周延儒,后与温体仁政争下台,张溥竟然想通过控制住周延儒并让周复起来掌控大明的朝堂,并且居然让他做成了。






东洞庭山有个非常有钱还很漂亮的小寡妇,结果被周延儒通过非正常手段霸占了,这是张溥控制周延儒把柄之一。另一个就是张溥拿了复社痛恨的阉党阮大铖的钱去贿赂朝廷诸公,让周延儒当了首辅。然后,张先生就在背后掌控周首辅了,计划着幕后操纵朝局,真是老寿星吃砒霜,嫌命长。崇祯十四年五月初八日夜,腹痛不已,当夜就死在太仓家中,原因不明。






点评:这是个生错了时代的奇才,具有极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政治上有太强的野心偏偏行事偏激,缺乏耐心,又很自以为是。

所以,一个人也好,政治家也好,政客也罢,审时度势为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为正道。

原创历史文章过百,微信搜公众号"明德城",点关注,看更多历史类文章。

发布于 2022-04-04 15: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5: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香菱学诗吟月与林黛玉家住扬州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香菱学诗吟月与林黛玉家住扬州

原创 龍乡

文:龍乡

香菱学诗咏月,与林黛玉为什么家在扬州有关系吗?当然有了。


想来,任何一部小说中的任意两件事物都应该存在着某种连系。

就拿《水浒传》来说,扈三娘与王进看上去没有丝毫关系,可仔细想一想:

她是林冲擒上梁山的,而林冲与王进是同事;

她上山后就与史进变成了同伙,而史进是王进的徒弟;

她嫁给了矮脚虎,而从王英、宋江、武松、鲁智深、史进这条线上也能够牵连出王进来。

所以,这只是一个间接与拐多少弯子的问题。

至于香菱学诗和黛玉家住扬州之间的连系,则是如同林冲和王进都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又曾经同样被高俅陷害,以及史进是王进徒弟一样直线不拐弯。

其实,香菱学诗与前文的贾雨村陷害石呆子;后边四十九回史湘云等“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五十一回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都有着直接和或等同的关系。而与前边四十七回“柳湘莲打薛蟠”,则存在着间接的因果关系。

因此就考虑着以《香菱学诗与XXXX》为题,凑合出一个系列小文来。

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香菱“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谄了来,替我改正。’

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谄一首,竟未谄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受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就作了一首给黛玉看: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作的第二首是: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露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坐卧不宁,茶饭不思的香菱精诚所至,终于在梦里得了八句: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一首得到了探春等人的一致夸奖。


“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早已变成了古人思乡的寄托。

看到落花就会伤感落泪,悲悲切切地“埋香冢”写《葬花吟》的黛玉,看到“昨夜的月最好”,会不会由“春江潮水连水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想到扬州的瓜洲渡口呢?

会不会由“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勾起自己的思乡之情?

而“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架九龙”;“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等诗句,使扬州自古便得了一个雅号“月亮城“。

所以说,黛玉“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谄一首,竟未谄成,你竟作一首来”,与其说,是在让香菱“吟月”,不如说是黛玉在“思乡”,在思“月亮城”。


也可以换个说法,虽然表面文字上写林黛玉家住扬州,可那只能是假扬州,真“月亮城”。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演化于高启《咏梅九首》里的: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这是在由“雪满”二字,引伸出薛家、薛宝钗代表满清;由“月明林”三字,引伸出林家、林黛玉代表朱明。

贾宝玉在睡梦犹自喊骂:“和尚道士的话怎么能信?什么叫‘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坐在床边正绣鸳鸯,却听闻此言的薛宝钗,岂能会不反对香菱学诗?岂能会支持香菱去吟什么“月亮城”?

不过,在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中,除了宝钗反对,黛玉支持,还有一个贾探春积极参与其中。

探春不但对第三首吟月诗极尽夸奖,邀香菱入社,前文中,香菱要求出题目时,是对黛玉和探春一起要求的。这说明什么?


说明以上文字看似信口开河,其实并非信口开河,因为除了扬州,还有一座“月亮城”。

李白:会稽风月好;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

杜甫: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

元稹:一夜飞渡镜湖月;

刘禹锡:越中蔼蔼繁华地,红旆晴翻绕古堤;

朱庆馀:到日重陪丞相宴,镜湖新月在城楼;

张乔:东越相逢几醉眠,满楼明月镜湖边;

陆游:十里烟波明月夜,万人歌吹早莺来;

梅尧臣:明月楼中吸玉笙,青山影里森朱戟。

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后,1645年七月十八日,在钱肃乐丶熊汝霖、张国维、郑遵谦等明朝大臣的推举下,朱以海从台州赶到“月亮城”绍兴,建立了“鲁王监国”政权,从而使南明形成了“一帝一监国”的局面。

而关于探春,在以往的解读中,已经从她那里的数十条信息中阐释出来,她就是影射鲁王朱以海之人。这也是她主动参与到香菱学诗之中的原因,谁不知道“红楼无闲笔”!

可是,既然是“一帝一监国”,作为一帝的隆武帝朱聿键,是否与扬州“月亮城”有关系呢?

当然不能没有关系,只是隐藏得更深罢了。可能就是怕读者看不出来,脂砚斋便出来提醒了:

“他日瓜洲渡口,各有劝惩,红颜屈从枯骨,岂不哀哉?”


此批暗合妙玉的判词: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第一层,暗隐1646八月二十九日,朱聿键在汀州落入清军(淖泥)之手后绝食而亡;

第二层,妙玉曾住的“玄墓蟠香寺”,即她所象征的邓尉山“天寿圣恩禅寺”,这座和尚们念经的明朝皇室“庙宇(妙玉)”,随着南明的灭亡,最终也被清廷(枯骨)所占有。

发布于 2022-06-18 15: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7: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北静王水溶影射洪承畴+】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8—1 钟家台 2018-03-28   |  1002阅读  |  8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8—1
为大家揭开这个红楼梦中的最大谜团!
  看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欲知秦可卿的“淫”和“爬灰”背后的历史真相,必须先要看懂秦可卿的“情”为何解?“淫”为何意?
  “情”通“秦”,指的是自秦始皇起的华夏封建王权。秦可卿的养父“秦业”正是四皇子用名字来点出“自秦始皇开始的中华封建王权基业”!
  “淫”指的是“掌握封建王权的皇帝无力中兴帝业,最终为颓败国事所累的不堪和尴尬的状况”。
  那么和秦可卿有“孽情”的公公——贾珍是谁?
  请把“珍”字拆开,谜底自现!是什么?“王人三”!皇帝三个!原来贾珍的来头这么大,居然一人影射朱明三个皇帝!
  贾珍影射的是哪三个皇帝?从秦可卿——崇祯往上数的三位前辈皇帝:哥哥明熹宗天启、父亲明光宗泰昌、爷爷明神宗万历!
  原来四皇子写秦可卿与公公贾珍之间的孽情是为了给父亲崇祯鸣冤抱屈:崇祯之所以亡国很大程度上是前三位皇帝留下的烂摊子!
  正如毛对崇祯的评价:“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可他面对那样一个乱摊子,只好哭天抹泪地去了呦。”
  北静王水溶,在书中被林黛玉称为“臭男人”,自然不是什么好东西。林黛玉是天界仙草、世外仙姝,她的第六感直觉是很灵的。建议大家如果对红楼梦中有性质属性不确定的人物,可以参考一下“世外仙姝”黛玉和“通天畸人”妙玉的态度,绝对事半功倍。
  书中北静王送了两样东西给宝玉:先是第十五回他给了宝玉一串鹡鸰香念珠,此处“鹡鸰”来自“患难相顾,似鹡鸰之在原;手足分离,如雁行之折翼”,用来比喻手足兄弟;香念珠实为“香珠”,谐音“相诛”,原来是让华夏汉人“兄弟相诛,手足相残”!
  第二十八回通过蒋玉菡的手又传给宝玉一块“血点似的”汗巾,实为华夏汉人的斑斑血渍!
  北静王水溶究竟是谁?
  拆开看:北静王,北方青(通“清”)争王(权)。姓“水”一是其人姓中带水,二是属于满清阵营。名“溶”,左边“水”右边“容”,“与水交容”,暗含投靠之意,而且是相溶好和,应该是在满清得以善终的人物。
  符合这些特征的人是谁呢?
  崇祯曾设祭坛隆重祭祀其“殉国”大义,清朝封他为首位汉人大学士,姓氏为“洪”字三点水旁——原来“洪承畴”是也!
  洪承畴对完善满清国家机器巩固满清统治做出了极大贡献,功劳仅次于多尔衮和范文程!最后得封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袭的洪承畴,比起吴三桂等算是善终了。
  前面分析了十二钗正册的收尾之人秦可卿——明朝亡国之君朱由检。接下来看看位列副册第一人、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女子,而且是贯穿前八十回的线索人物——甄英莲。
  为何甄英莲副册居首呢?
  甄英莲本是姑苏望族甄士隐的独女,没成想,本是大家小姐的她最后却成了薛蟠的小妾奴仆,受尽折磨而死;而她家的丫鬟娇杏却成了一路高升的贾雨村的夫人,从奴仆变成了主人,真是对比鲜明!这也正是影射了本是主子的大明王朝和原为明朝子民的满清地位转换的真实历史。这样的命运如何不是真应怜——甄英莲?
  甄英莲并不是简单影射某一个人,她其实是整个南明的悲惨写照,她是南明四帝一监国的总代表。
  香菱眉心中有米粒大小的从胎里带来的一点胭脂痣——“朱”砂痣,宝玉喜欢吃胭脂喜欢红色,批书人也自号脂砚斋,香菱这一点胭脂痣正是朱明标志。香菱苦命的一生:五岁被拐(暗示四帝一监国共5人),受尽凌辱折磨十几年,最后死于异地只能香魂返故乡。四皇子以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的结局作为香菱结局的,香菱的死为整个南明史画上了句号。
  香菱“有些象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蓉大奶奶秦可卿是影射崇祯,暗示香菱与崇祯的本是同根生的朱明后裔。
  “香菱拜黛玉为师学吟诗,而黛玉呢?偏偏说“昨夜的月最好”要香菱写咏月诗,月是朱明,点出香菱实乃崇祯的学生——后继者——南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3)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7—5

下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7: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贾珍影射万历泰昌天启+】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8—1 钟家台 2018-03-28   |  1002阅读  |  8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8—1
为大家揭开这个红楼梦中的最大谜团!
  看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欲知秦可卿的“淫”和“爬灰”背后的历史真相,必须先要看懂秦可卿的“情”为何解?“淫”为何意?
  “情”通“秦”,指的是自秦始皇起的华夏封建王权。秦可卿的养父“秦业”正是四皇子用名字来点出“自秦始皇开始的中华封建王权基业”!
  “淫”指的是“掌握封建王权的皇帝无力中兴帝业,最终为颓败国事所累的不堪和尴尬的状况”。
  那么和秦可卿有“孽情”的公公——贾珍是谁?
  请把“珍”字拆开,谜底自现!是什么?“王人三”!皇帝三个!原来贾珍的来头这么大,居然一人影射朱明三个皇帝!
  贾珍影射的是哪三个皇帝?从秦可卿——崇祯往上数的三位前辈皇帝:哥哥明熹宗天启、父亲明光宗泰昌、爷爷明神宗万历!
  原来四皇子写秦可卿与公公贾珍之间的孽情是为了给父亲崇祯鸣冤抱屈:崇祯之所以亡国很大程度上是前三位皇帝留下的烂摊子!
  正如毛对崇祯的评价:“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可他面对那样一个乱摊子,只好哭天抹泪地去了呦。”
  北静王水溶,在书中被林黛玉称为“臭男人”,自然不是什么好东西。林黛玉是天界仙草、世外仙姝,她的第六感直觉是很灵的。建议大家如果对红楼梦中有性质属性不确定的人物,可以参考一下“世外仙姝”黛玉和“通天畸人”妙玉的态度,绝对事半功倍。
  书中北静王送了两样东西给宝玉:先是第十五回他给了宝玉一串鹡鸰香念珠,此处“鹡鸰”来自“患难相顾,似鹡鸰之在原;手足分离,如雁行之折翼”,用来比喻手足兄弟;香念珠实为“香珠”,谐音“相诛”,原来是让华夏汉人“兄弟相诛,手足相残”!
  第二十八回通过蒋玉菡的手又传给宝玉一块“血点似的”汗巾,实为华夏汉人的斑斑血渍!
  北静王水溶究竟是谁?
  拆开看:北静王,北方青(通“清”)争王(权)。姓“水”一是其人姓中带水,二是属于满清阵营。名“溶”,左边“水”右边“容”,“与水交容”,暗含投靠之意,而且是相溶好和,应该是在满清得以善终的人物。
  符合这些特征的人是谁呢?
  崇祯曾设祭坛隆重祭祀其“殉国”大义,清朝封他为首位汉人大学士,姓氏为“洪”字三点水旁——原来“洪承畴”是也!
  洪承畴对完善满清国家机器巩固满清统治做出了极大贡献,功劳仅次于多尔衮和范文程!最后得封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袭的洪承畴,比起吴三桂等算是善终了。
  前面分析了十二钗正册的收尾之人秦可卿——明朝亡国之君朱由检。接下来看看位列副册第一人、红楼梦中出场最早的女子,而且是贯穿前八十回的线索人物——甄英莲。
  为何甄英莲副册居首呢?
  甄英莲本是姑苏望族甄士隐的独女,没成想,本是大家小姐的她最后却成了薛蟠的小妾奴仆,受尽折磨而死;而她家的丫鬟娇杏却成了一路高升的贾雨村的夫人,从奴仆变成了主人,真是对比鲜明!这也正是影射了本是主子的大明王朝和原为明朝子民的满清地位转换的真实历史。这样的命运如何不是真应怜——甄英莲?
  甄英莲并不是简单影射某一个人,她其实是整个南明的悲惨写照,她是南明四帝一监国的总代表。
  香菱眉心中有米粒大小的从胎里带来的一点胭脂痣——“朱”砂痣,宝玉喜欢吃胭脂喜欢红色,批书人也自号脂砚斋,香菱这一点胭脂痣正是朱明标志。香菱苦命的一生:五岁被拐(暗示四帝一监国共5人),受尽凌辱折磨十几年,最后死于异地只能香魂返故乡。四皇子以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的结局作为香菱结局的,香菱的死为整个南明史画上了句号。
  香菱“有些象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蓉大奶奶秦可卿是影射崇祯,暗示香菱与崇祯的本是同根生的朱明后裔。
  “香菱拜黛玉为师学吟诗,而黛玉呢?偏偏说“昨夜的月最好”要香菱写咏月诗,月是朱明,点出香菱实乃崇祯的学生——后继者——南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3)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7—5

下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8—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5: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才到中天万国明+人间万姓仰头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对月寓怀
[ 清 ] 曹雪芹
原文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译文
到了十五日满月的时候,人们也就团圆了,满眼的光芒护住了玉栏。

天上的一轮明月刚刚出现,人间的百姓都已经抬头观看。

注释
三五:十五日,即月半。

“满把”一句:月亮把清光遍洒在玉栏杆上,好似护着它。

“天上”二句: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将自己尚未显贵时作的《咏月》诗念给南唐徐铉听。念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两句,徐铉以为显露了帝王之兆,大为颂扬。贾雨村的诗仿照此作,所以甄士隐恭维他:“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
吟出“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时的贾雨村是怎样的人?
加菲读经典2018-12-24 23:40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不管他在红楼梦中起到什么作用吧,单看这首诗的话,字面也是没有任何难度,就算不怎么读书的人,一眼也能看懂。这个和很多历史上枭雄人物有相似之处。像黄巢的菊花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甚至演义中宋江的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两位先生有意思。特别想到宋江这首诗,就想到李雪健老师的表演,真的太好了。这里贾雨村的诗虽然没有这么赤裸直白,但是都是一样以气势胜人。起首两句,真的是毫无出彩之处,可以说是非常平庸。只是对后两句的一个交代和引出。
报与桃花一处开


作为一个读书人,一般都比魏晋时出的那帮二货,要谦虚,毕竟儒家思想的控制能力还是有的。贾雨村作为一个读书人,何况是一个十分落魄的读书人,如果不是喝酒略多,他不会脱口而出就出现这样的诗。作为一个穷书生急着出人头地无可厚非,有谁知道他背负家族振兴的希望有多重呢?贾雨村作为曾经的官宦人家的后人,唯一男丁,此时拥有者远大的理想。他多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很多人在这个时候讨论他后来的人品是不合适的,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所以这个时候甄士隐只是爱他的才华,极口称赞:“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这是最合情合理的。至于甄士隐的资助行为,纯属爱才知心。另外从这首诗里也能看出,虽然贾雨村如此落魄,和其他有才华的人一样拥有自己的自负。对自己十分有信心。结合后来他的诗句一样能看出来飞黄腾达之前是一个什么情况: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谁堪月下俦


这首诗同样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一回。读来真的全是一个落魄书生的愁与闷,自然也有这种乐观情况给他带来的些许自卑和自作多情。但是还是一个以大志向为主的人。至于他后来起起落落,或者品质变化,只能说他本身可能具备那样潜质,被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给激发出来了。如果不是那样的环境可能又是另一种结果。包括后来他那句“玉在匣中求善贾,钗在奁内待时飞”很多人给予过多的解读,已经偏离了事情的本身。其实只是一个心怀大志而未得其时的读书人的一种心境而已。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从这这些诗句中能得到仅仅是落魄士子怀才未遇时的心境表达。这是充满感情而有十分真实的表现。有这样的才华,又有这样的抱负,在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残酷的现实面前,他要么放下一切,要么随波逐流。如果现在道德高度来衡量一个人,很显然贾雨村算是走向了迷途。但是如果分阶段考量,客观的评价,此时吟诗的贾雨村对人生是充满积极进取的心态的。
玉在匣中求善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2:28 , Processed in 0.2850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