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1: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容乃大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汉语成语








收藏



0


0











有容乃大,源自《尚书》,《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论语·公冶长第五》: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受益惟谦,有容乃大”最早见之于明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袁可立在河南睢州自己“弗过堂”中所著的自勉联。二百年后又有清末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八字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本意是比喻像大海一样的宽广胸襟。这是以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细流的无限容量来形容人的超常气度。 [1]












































中文名有容乃大
出    处《尚书》
释    义受益惟谦,有容乃大
性    质文化遗产
拼    音yǒu róng nǎi dà

辨析




方云禅书 有容乃大 四方方云
袁可立自勉联原题为“受益惟谦,有容乃大” [1](清顺治十八年袁赋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袁可立事略》),就是说要谦虚谨慎、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明代名臣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这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之言。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宽广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袁可立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后来他昭雪后官任兵部右侍郎巡抚登莱军务,对悍将毛文龙多有提拔援助,毛壮大后自傲不羁,唆使言官攻击袁可立,袁可立“故奇其(毛文龙)胆智”,为了维持海疆防务大局,不想卷入无休止的内斗扯皮局面,接连七次上疏告病归里。而他的继任者武之望和袁崇焕,则心胸狭窄,袁崇焕竟为了一己私愤擅自杀掉毛文龙,致使东江军局面大乱,登莱防务渐趋瓦解。



袁可立匾联
论语上有一句话,叫做“无欲则刚”,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欲望的话,他就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必怕了。和尚在寺院里修炼一辈子,末了没有一个不想上西天的;道士整日闭关打坐,末了没有一个不想白日飞升的,可见虽然“无欲则刚”,但要做到“无欲”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欲”,实际就是一种生活目标,一种人生理想。 古人常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对山河雄伟的赞美,说明海的大,山的挺拨。也可比喻人的胸怀宽广、大度,既要有宽容的性格,又要为人要正直,不要有任何的私欲,要大公无私,方可站得稳,行得正,无私则无畏。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解释 “枨也欲,焉得刚?”是说“人多嗜欲,则屈意徇物,不得果烈”。 “此章仅言多欲不得为刚,非谓无欲即是刚。如道家庄老皆主无欲而尚柔道,亦非刚德。” 我想林则徐的意思和论语这条更近,是儒家的,是做人为官的一种操守,和释、道讲“无欲”不是一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3: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安宗



编辑词条​

添加义项


同义词


收藏


分享















明安宗


明安宗(2)






朱由崧(1607年9月5日-1646年7月1日),小字福八,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人,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忠王朱常洵之子,南明开国皇帝(1644年6月19日-1645年6月15日)。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于福王府(京邸),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封为福王世子。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封福王,崇祯帝自杀殉国后,即位于南京,建立南明,年号弘光,在位八个月,沉湎酒色,内政不修,政治腐败,弘光元年(1645年),兵败逃亡芜湖,押往北京处死,时年四十岁。

永历十一年(1657年),朱由崧堂弟朱由榔为其上庙谥,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
​​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关系表







中文名



明安宗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607年9月5日


出生地



北京福王京邸


身份



明恭宗庶长子
























主要成就



南明第一任君主


本名



朱由崧


谥号



简皇帝


逝世日期



1646年5月23日


性别






庙号



安宗

























展开













1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四处流亡
四镇拥立
登基称帝
局势飘摇
兵败被俘
被杀

2
主要影响
政治
军事
经济

3
历史评价

4
轶事典故
选秀
三疑案
酗酒
怒咬田雄

5
人际关系
先辈
兄弟
妃子
子女
后裔

6
人物争议
失德
身份

7
后世纪念

8
史料索引

9
影视形象

10
词条图册
​​







1
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朱由崧,小子福八,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忠王(明恭宗)朱常洵的庶长子。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生于福王京邸,生母姚氏。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朱由崧随其父福王朱常洵就藩于洛阳。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朱由崧封德昌王,后进封为福王世子。.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阳,福王朱常洵从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逃出城外,藏匿于迎恩寺,后被农民军搜出,被杀害。朱由崧缒城逃脱,前往怀庆避难。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袭封福王。崇祯帝亲手拿起了宫中的玉带,派遣内侍去送给他。.




四处流亡



1644年四月的全国形势

1644年四月的全国形势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怀庆有农民军进攻,朱由崧逃亡到卫辉,投奔潞王朱常淓。三月初四,卫辉也有农民军进攻的警报,朱由崧随潞王逃往淮安,与南逃的周王、崇王一同寓居于湖嘴舟中。三月十一日周王朱恭枵薨于舟上,三月十八日福王朱由崧上岸,住在杜光绍园中。

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殉国的消息传至淮安。崇祯帝在北京殉国后,留都南京以及南方各省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四月,南京诸臣皆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议立新帝。但对帝位谁属则有一番论战。.




四镇拥立


从血统上来说,明光宗朱常洛有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二子,天启帝朱由校无子,而崇祯帝朱由检也殉国了,崇祯帝的太子及永、定二王陷入清兵之手,所以应从明神宗之子、明光宗诸弟中选择。福王朱常洵为第三子,以常洵居长。朱由崧为朱常洵长子,身在南京附近的淮安,因此在崇祯太子及定、永二王无法至南京继位的情况下,福王本为第一顺位。然而东林党人却持相反意见,以东林领袖钱谦益为首,以立贤为名,主张立明神宗之侄潞王朱常淓。史可法并称福王“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


江北四镇形势

江北四镇形势
潞王朱常淓血统偏远,自然缺乏继立的理由。但他的贤名为他赢得了许多人的同情和支持。当时政治以内阁负责,即使皇帝不能处理朝政,负责的臣下仍可以维持政治机构的正常运转。以局势而论,留都诸臣需要的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精神领袖。而并不一定非要雄才大略的贤君不可。在史可法指出福王不可立的七大理由中,其一就是“干预有司”。他们不可能要求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普选,却总有大批的野心家趁机上下其手,借拥立争功。南明的局势势必将土崩瓦解,一发不可收拾了。.

朱由崧在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的帮助下,直接向雄踞江北的三镇总兵求助。高杰,黄得功本人本来就是野心勃勃的流窜军阀,见有“定策拥立”的大买卖可做,真是无本而有万利的好机会。于是一拍即合,甩开他们的顶头上司——正与史可法密商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做起了定策元勋。消息传到南京,所有人无不大惊失色。马士英老于官场,见自己部将窝里反,想来争也没用。连忙向朱由崧表白心迹,成为从龙文臣第一人。史可法一开始还蒙在鼓里,指手画脚的不服,又在写给马士英的信中痛骂朱由崧昏聩糊涂。没想到却成为落在别人手中的把柄。随即马士英便带领大军杀气腾腾的护送朱由崧来到南京浦口。大势已定,满心悔恨的史可法和东林党人也只好接受这个现实了。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六日,张慎言、高弘图、姜曰广、李沾、郭维经、诚意伯刘孔昭、司礼太监韩赞周等在朝中会议,李沾、刘孔昭、韩赞周议立福王,议遂定以福王继统,告庙并修武英殿。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前往淮安迎接朱由崧。四月二十七日甲申,南京礼部率百司迎福王于仪征。.




登基称帝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八日,朱由崧至浦口,魏国公徐弘基等渡江迎接。翌日,舟泊观音门燕子矶。四月三十日,南京百官迎见朱由崧于龙江关舟中,请其为监国。朱由崧身穿角巾葛衣,坐于卧榻之上,推说自己未携宫眷一人,准备避难浙东。众臣力劝,朱由崧同意。.

五月初一,朱由崧骑马自三山门环城向东,拜谒孝陵和懿文太子陵,随后经朝阳门入东华门,谒奉先殿,出西华门,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五月初二群臣至行宫劝进,朱由崧以太子及定王、永王不知下落,且瑞王、惠王、桂王均为叔父行,应择贤迎立。诸臣再三劝进,朱由崧根据明代宗即位的故事监国。五月初三庚寅自大明门入大内,至武英殿行监国礼。同日,吴三桂引领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

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其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




局势飘摇


朱由崧求助于三镇军阀拥立,对以后的局势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直接的作用即是使他自己得偿心愿,顺利地登上了至尊的宝座。而间接影响,则是江北诸镇以“天子恩人”,“从龙元勋”自居,南京从皇帝到重臣再没有人可以控制这支飞扬跋扈的军队。从此开了南明军阀勋镇势力尾大不掉的滥觞。其实,高杰与黄得功、刘良佐等都是出自行伍的悍勇匹夫,其部下各怀心事,却不乏良将猛士。倘若朱由崧稍有他祖上明太祖、明成祖的权谋阅历,只要驾驭得当,完全可以在仰仗三镇拥立之时,施加手段影响,使三镇为己所用。可惜,朱由崧继承了乃父的心宽体胖,却没有继承乃祖的雄才武略。求助于三镇而得帝位,已算得上是他的超常发挥,想做皇帝心切,一开始就高开了价钱,自贬了身价。三镇也看清了朱由崧乃是阿斗。从此对他的权威再也不屑一顾。朱由崧在执政期间,沉湎于酒色之中。掌握朝廷实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也是醉生梦死,利用手中的权力鬻官肥家。阮大铖公然以行贿作为理财妙方。弘光朝廷刚刚建立便露出亡国之象的政以贿成,腐败已极,由此可见一斑。[1]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初一,有自称崇祯太子朱慈烺者至南京,朱由崧命令将其关入兵马司监狱,后命百官审北来太子于午门外,终裁断为伪太子王之明。宁南侯左良玉乃举兵于武昌,称奉太子密诏,以“救太子、诛士英”为名顺流而下,进逼南京。黄得功、阮大铖率兵御之,南明发生内讧。正值此时,清兵在豫王多铎率领下大举南下,攻陷归德、颍州、太和、泗州、徐州等地,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

四月,清兵围攻江北重镇扬州。史可法急忙向朝廷求援,但却因为镇将们个个拥兵自重、意图观望,最终扬州在被围一天后沦陷(四月二十五日),史可法殉难。五月初八,清兵自瓜洲渡江,镇江巡抚杨文骢逃奔苏州,靖虏伯郑鸿逵逃入东海,总兵蒋云台投降。南京闭城门。五月初十,朱由崧传旨放归所选淑女,当天午夜尤召梨园入宫演剧。翌日凌晨二漏时,朱由崧率内官四五十人骑马出通济门,莫知所踪。天亮后百官入朝,见宫女、内臣、优伶杂沓逃奔西华门外,方知朱由崧已出逃。南京城内大哗,马士英携邹太后出奔,市民救北来太子出狱,扶其入宫,在武英殿即位。




兵败被俘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二日,朱由崧至太平府,以按察院为行宫,寻即移驾芜湖,投奔江北四镇之一的芜湖守将靖国公黄得功,他尚对京城变故一无所知。当知道自己的“天子门生”是张皇失措,弃都而来时。内心不胜感慨,但仍然决定以死报国,对这位新君效忠到底。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打重镇扬州,史可法率城中百姓抵御清兵,清兵围困百日,损失惨重。史可法急忙向朝廷求援,朱由崧却没理他,最终因寡不敌众,扬州沦陷,接着清兵直逼南京,明军守军弹尽粮绝,眼看南京就要沦陷,正在与爱妃饮酒作乐的朱由崧急忙进宫召集大臣商议,那些平时只会阿谀奉承的奸臣一句话也没说。[2]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兵进入南京,魏国公徐文爵、保国公朱国弼、灵璧侯汤国祚、定远侯邓文郁,及尚书钱谦益、大臣赵之龙、大学士王铎、都御史唐世济等人剃发降清。[3]

清兵攻克南京后,多铎命降将刘良佐带清兵追击弘光帝。众叛亲离的朱由崧只好和爱妃逃到芜湖,清兵追来,朱由崧只好与清兵作战。明军支架不住。[2]五月二十二日,总兵田雄、马得功、丘钺、张杰、黄名、陈献策冲上御舟,劫持弘光帝,将其献给清兵。豫王多铎命去锁链,以红绳捆绑。五月二十五日,朱由崧乘无幔小轿入南京聚宝门,头蒙缁素帕,身衣蓝布袍,以油扇掩面,两妃乘驴随后,夹路百姓唾骂,有投瓦砾者。多铎在灵璧侯府设宴,命朱由崧居于北来太子之下。宴罢,拘弘光帝于江宁县署。




被杀


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隆武帝朱聿键即位于福州,遥上朱由崧尊号为圣安皇帝。当年九月,朱由崧与皇太后邹氏、潞王朱常淓等人被押送至北京,安置居住。清太医院节日时馈宴,朱由崧酣饮极乐。

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九日,有人向摄政王多尔衮进言,称在京居住的故明衡王、荆王欲起兵反清。五月,弘光帝与潞王朱常淓、荆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栎、衡王朱由棷和“太子”王之明等十七人被斩首于菜市口(一说朱由崧以弓弦勒毙),年仅四十岁。朱由崧王妃黄氏之弟黄盐梅购得棺木,与黄妃合葬于河南孟津县东山头村。

朱由崧被杀的消息南传后,监国鲁王朱以海上谥号为赧皇帝,不久又上庙谥为质宗安皇帝。永历帝于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改朱由崧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




2
主要影响
编辑







政治

追尊谥号与平反殉难诸臣

朱由崧即位后于三月上明熹宗懿安皇后谥号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六月追封祖母郑贵妃为孝宁太皇太后。父福恭王朱常洵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后改谥孝皇帝),立庙于南京,墓园称熙陵。上嫡母邹氏尊号为恪贞仁寿皇太后。生母姚氏为孝诚端惠慈顺贞穆符天笃圣皇太后。赠洛阳城陷时遇害的胞弟颍上王朱由榘(矩)为颍王,谥曰冲。六月上崇祯帝庙号为思宗(弘光元年二月改上庙号毅宗),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上崇祯帝周皇后谥号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七月追复懿文太子庙号兴宗,谥号和天敬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兴宗皇后常氏为孝康皇后。追上建文帝庙号惠宗,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惠宗皇后马氏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追上景泰帝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代宗皇后汪氏为孝渊肃懿贞惠安和辅天恭圣景皇后。

九月初三,朱由崧下令为北京殉难诸臣上谥号,文臣二十一人、勋臣二人、戚臣一人。随后又给郢国公冯国用、宋国公冯胜、济国公丁德兴、颍国公傅友德、韩国公李善长、德庆侯廖永忠、长兴侯耿炳文等开国功臣追上谥号;给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陈迪、景清、卓敬、练子宁等建文朝死难诸臣,蒋钦、陆震等正德朝死谏诸臣,左光斗、周朝瑞、周宗建、袁化中、顾大章、周起元等天启朝死珰难诸臣上谥号。
人事安排

就任监国之后,朱由崧依照廷臣会推,任命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不久又以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与原礼部尚书王铎,二人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以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召刘宗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他衙门官员也先后作了安排。按照史可法、高弘图、张慎言等人的意向是尽量让“正人”占据要津,使朝廷建立之始有一番新气象。[4]
党争

参见:南渡三案




军事



当时弘光政权的防御计划

当时弘光政权的防御计划
朱由崧的基本国策以“联虏平寇”为主。弘光朝廷建立的时候,正值吴三桂降清,联兵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弘光君臣由于情报不明,对吴三桂同清朝的关系并不清楚,以为是吴三桂借清兵击败了“闯贼”,收复神京,一个个兴高采烈,称之为“功在社稷”的“义举”。五月二十七日,大学士马士英疏“陈恢复大计”说:“吴三桂宜速行接济,在海有粟可挽,有金声桓可使;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虏。原任知县马绍愉、陈新甲曾使款奴。昔下策,今上策也。当咨送督辅以备驱使。”次日,弘光朝廷即决定“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大学士王铎起草的加封赏赍吴三桂、黎玉田的敕谕颇能说明问题。王铎入阁在六月间,弘光君臣还不知道吴三桂四月下旬已经投降清朝被封为平西王;而黎玉田投降了李自成,这时正任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根本没有同吴三桂一道勾引清兵。弘光朝廷的消息不灵,于此可见。[5]




经济


参见:弘光通宝

弘光朝廷拥有淮河以南辽阔的地盘,在北都覆亡以前,明朝廷每年要从江南各地搜括大量粮食、银钱、布帛等财物,弥补北京宫廷、诸多衙门以及九边庞大的耗费。按理说,北方各地既已相继沦没,分属大顺和清方,弘光朝廷在财政上应该是绰有余裕的,百姓的负担至少不应加重。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由于豢养大批只知祸国殃民的军队,统治集团的贪欲有增无已,弘光朝廷的财政竟然入不敷出。[6]


弘光朝廷铸造的铜钱

弘光朝廷铸造的铜钱
早在福王朱由崧出任监国的时候,南京的大臣们草拟恩诏,有人主张依照旧例列入减免赋税的条款,借以争取民心。当时的实权人物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却拒绝采纳,他说:“天下半坏,岁赋不过四百五十余万,将来军饷繁费,则练饷、剿饷等项未可除也。”对照大顺政权的“三年免征”和多尔衮进入北京后立即宣布废除三饷,赋税按万历年间的册子征收,多少可以看出弘光政权完全继承了崇祯朝竭泽而渔的赋税政策。只是在自己管辖不到的地方,弘光君臣才慷慨地施与恩惠,如五月十五日登极诏书中宣布:“自弘光元年始,山东钱粮全免三年,北直钱粮全免五年。”这不过是毫无实际意义的政治宣传罢了。[6]

在弘光立国的一年时间里,所得金钱却几乎从来没有用于救济灾民、兴修水利等实政。除了豢养军队以外,财政收入的另一部分耗费于皇帝、宫廷和官僚,供他们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朱由崧一登大位立即想在生活上同承平时期的皇帝看齐。他下令为自己和太后修建宫殿,为筹备大婚四出购买珠宝。弘光君臣的大肆搜括民财,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其直接结果一是大失人心,二是文官武将囊橐既富,身家之念重,一旦形势危急,多数非降即逃,卒至以国予敌。[6]




3
历史评价
编辑




史可法:“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

蔡东藩:“这位弘光皇帝,偏信马士英,一切政务,全然不管,专在女色上用心。”[7]

钱海岳:“北京颠覆,上膺鼎箓,丰芑奠磐,征用俊耆。卷阿翙羽,相得益彰。故初政有客观者。性素宽厚,马、阮欲以《三朝要典》起大狱,屡请不允。观其谕解良玉,委任继咸,词婉处当;拒纳银赎罪之议,禁武臣罔利之非,皆非武、熹昏聩之比。顾少读书,章奏未能亲裁,政事一出士英,不从中制,坐是狐鸣虎噬,咆哮恣睢,纪纲倒持。及大铖得志,众正去朝,罗罻高张,党祸益烈。上燕居神功,辄顿足谓士英误我,而太阿旁落,无可如何,遂日饮火酒,亲伶官优人为乐,卒至触蛮之争,清收渔利。时未一期,柱折维缺。故虽遗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




4
轶事典故
编辑







选秀


朱由崧即位后,下令选淑女入宫,派宦官于南京城中四出搜巷,凡是有女之家,必以黄纸贴额,持之而去,南京城中骚动。朱由崧又下令修西宫西一路为慈禧殿,以安置继母邹太后。当年八月邹太后自河南至南京,八月十四日谕户、兵、工三部“太后光临,限三日内搜括万金,以备赏赐”。八月十六日御用监又令造龙凤床座、床顶架、宫殿陈设金玉等项,越数十万两。造皇后冠,命内臣采购猫儿眼、祖母绿及大珠重一钱以上者百余颗。崇祯十七年除夕,弘光帝独坐兴宁宫中,愀然不乐。太监韩赞周问道:“宫殿新落成,皇上应当欢喜,而闷闷不乐,是思念皇兄吗?”弘光帝不应,继而回答说:“梨园殊少佳者”。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正月,弘光帝又下令修南京奉先殿、午门及左右掖门,并派太监田成至杭州、嘉兴二府选淑女。四月甲子,弘光帝在南京贡院选淑女,七十人中选中一人,即阮大铖的侄女。四月壬戌,杭州送来淑女五十人,弘光帝选中周姓一人,王姓一人。




三疑案


参见:南渡三案

风雨飘摇的弘光朝廷,还闹起了所谓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个和尚,俗家姓朱,曾和朱由崧认做本家。由于东林党人曾想立潞王朱常淓为帝,所以朱由崧对他一直严加防范,生怕他夺了自己的帝位。潞王信佛,此时大悲和尚来到南京,朱由崧怀疑他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便将他下狱,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个自称是崇祯帝朱由检太子朱慈粮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南京。朱由崧又怕自己的宝座被他夺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狱中。最后是童妃案,当年李自成攻下洛阳时,时为福王世子的朱由崧扒城逃脱,在开封与周王府宫女童氏私定终身,而今童妃千里寻夫到南京,他却坚不承认,将其投入狱中折磨而死。[8]

这三案闹得满城风雨,并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灭亡。[8]




酗酒


近臣刘宗周曾劝他戒酒,朱由崧不管内心怎么想,表面上说得还是十分动听:“先生这是为我好,为大明朝好,以后便不喝了。”见皇上如此真诚,刘宗周有些过意不去。帝王是天下至尊,怎能一点酒都不喝,况农夫多收了三五斗,还要自酿几坛老酒。刘宗周怪自己一时性急,没有把话说清楚,就进一步补充说:“当然也不是这么绝对,要是每次只喝一杯也不算什么。酒能健身。”朱由崧忙说:“照先生这么说,喝酒总不全是坏事。我如果拒绝就显得太不近情理了,就照先生的意思,以后就只喝一杯罢!”显得非常无奈又委曲求全似的样子。没想到以后喝酒,太监就给他准备了一只像大海碗一样的特制金杯。每次喝酒,只喝一半,旁边的人就赶紧给他斟满,并打趣说,没见底就不算一杯。[9]




怒咬田雄


据郑达《野史无文》记载:当时朱由崧被俘的时候由田雄背着,马得功在后面紧紧抱着朱由崧的双脚,生怕这个活宝贝飞掉,朱由崧痛哭流涕的哀求两人,却毫无效果,于是恨得咬住田雄的脖子,血流满衣。当时朱由崧的痛悔愤恨之情,可见一斑。




5
人际关系
编辑







先辈


祖父: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祖母:(追尊)孝宁太皇太后郑氏

父亲:(追尊)明恭宗孝皇帝朱常洵

母亲:(追尊)孝诚恭皇后姚氏




兄弟

颍冲王朱由矩,原封颍上郡王
德怀王朱由桦




妃子

皇后

黄皇后:即“孝哲简皇后”:朱由嵩为德昌王时纳的正妃,父都指挥佥事黄奇瑞。黄氏早逝,1644年朱由崧即位之后,追封嫡妻“孝哲懿庄温正仁靖仪天昭圣皇后”。永历帝改称“孝哲懿庄温正仁靖仪天昭圣简皇后”。

李皇后:即“孝义圣皇后”:洛阳人,朱由崧为福王世子时纳的继妃。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阳,李氏自缢。1644年朱由崧即位之后,追封“孝义端仁肃明贞洁熙天诒圣皇后”。
皇妃

金贵妃




子女

儿子:朱莲璧(一说或为朱由矩之子)
女儿:有一女,早夭。




后裔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十六日,李自成攻陷洛阳前,福王朱常洵遣散家眷,与世子朱由崧等督军守城。老福王朱常洵之孙、小福王朱由崧之子、陈湾村朱氏之三世祖朱莲璧被托付于老家人张景明,先藏于洛阳孟坑,后定居于新安县仓头乡陈湾村,成家立业,繁衍至今。[10]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陷洛阳时,朱常洵56岁,朱由崧34岁,朱莲璧约三四岁。朱莲璧系朱常洵长子或次子一门,因张景明不太清楚,朱莲璧其时尚小,这一问题遂成不解之谜。




6
人物争议
编辑







失德


根据明末清初笔记记载,朱由崧是十分昏庸腐朽的,只知吃喝玩乐,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除夕,当清兵南下之际,他却在群臣面前感叹“后宫寥落,旦新春南都无新声”,下令广选美女。由于纵欲无度,还命人替他捉蛤蟆配制春药,南京的百姓叫他“蛤蟆天子”。在其即位之前,史可法曾写信给马士英说明“福王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无知和专横。由史可法、张慎言、高弘图等17人签名送与马士英。

朱由崧身边全是些只会阿谀奉承的奸臣和宦官,如马士英、阮大铖等。他对清兵的进攻根本不过问,尽管有史可法这些忠臣,但明朝复兴之势难见。[2]

朱由崧向来以“失德”著称,后人称其为腐朽王朝的最昏庸的帝王,唯知享乐,不问政事,沉湎酒色,荒淫透顶。[11]世人评论说,正是他的不思进取,打碎了南明王朝划江为治的希望。然而细检史籍,可知竟传闻难据,推其缘由,多由东林党人对福藩一系的成见所致。而其本来的经历显现的却是并非昏庸且颇有个性的政治家形象。如曾任弘光朝给事中李清《三垣笔记》、《南渡录》及《甲申日记》对荒淫纵欲之事,且加辩诬,指出弘光帝是颇有治国思想,气度恢宏,勤于政事,欲有作为的政治家。此外朱由崧还为于明惠帝以及靖难之变中殉难的臣子予以平反,所以其政治得失尚有争议。[12]




身份


林时对《南都三大疑案》:“洛阳既陷,福王常洵被闯贼所临,宫眷逃窜。世子由崧得一护卫军牵率过河,寓太康伯张皇亲第,人无识者。甲申四月,巡按中州御史陈潜夫送至凤督马士英处,遂同四镇拥立为弘光帝。登极后,太后亦自河北至。帝不出迎,群臣奉凤舆至内殿下舆,帝掖后至殿隅,密语移时,群臣拱立以俟,秘弗闻。半晌始下拜恸哭,人皆疑揣。乔大理圣任先生在班行目击者,曾面语余。或云:帝实非真世子,福藩有一审理貌类,因冒认。语时戒勿洩,同享富贵。又云:入宫后,与帝同卧起。事真伪不可知,帝来时既不迎,逾顷始拜哭。而出奔时又不同行,自往芜湖就靖国;太后偕马士英至浙,则事属可骇。一疑案也。”

金堡:“予闻弘光伪福邸也。福邸已被难,其妃有弟与一内侍偕走,诈称福邸。既登极,内侍惧福不敢言。童妃至,伪福邸恐事露,遂致之死。马士英特欲立福邸翻东林之局,遂使东南半壁拱手以奉之清耳。”

杨凤苞:“及谓福王亦伪,乃出东林、复社爱憎之口”,“盖阮大铖欲尽杀东林、复社诸君子,向后诸君子追憾其事,并恨王之任大铖也。造言汗蔑之不已,复奋断曰:‘是非明之宗室也。’甚疾之之词尔。”




7
后世纪念
编辑




主词条:南明帝陵

朱由崧被杀后葬于河南洛阳孟津东山头村。




8
史料索引
编辑




谈迁《国榷》

黄宗羲《弘光实录钞》

邹漪《明季遗闻》




9
影视形象
编辑



《传国密诏》,黄达亮饰演朱由崧。[13]
《魂断秦淮》,李甫春饰朱由崧。
《秦淮悲歌》,徐敏饰朱由崧。
《金玉良缘》,张天阳饰演朱由崧。




10
词条图册





明安宗
明安宗



​​



参考资料:


1.



《南明史》:弘光朝廷的腐败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4-23]​

2.



吴伟业.《鹿樵纪闻》福王上.无.不详.



3.



吴伟业.《鹿樵纪闻》福王下.无.不详.



4.



《南明史》: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4-23]​

5.



《南明史》:基本国策——“借虏平寇”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4-23]​

6.



《南明史》:弘光朝廷的军政和财政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4-23]​

7.



抗清廷丹忱报国 屠扬州碧血流芳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11-19]​

8.



正说明朝三百年

文学[引用日期2016-04-10]​

9.



南明福王好色变态喜奸淫幼女 曾一晚奸杀两女童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4-10]​

10.



明福王后裔宗谱

族谱录[引用日期2014-05-25]​

11.



南明福王好色变态喜奸淫幼女 曾一晚奸杀两女童

凤凰网2012-07-05[引用日期2013-12-20]​

12.



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一》.中华书局.2006年.



13.



盘点黄达亮的荧幕形象 朱由崧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6-0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3: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安宗



编辑词条​

添加义项


同义词


收藏


分享















明安宗


明安宗(2)






朱由崧(1607年9月5日-1646年7月1日),小字福八,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人,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忠王朱常洵之子,南明开国皇帝(1644年6月19日-1645年6月15日)。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于福王府(京邸),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封为福王世子。崇祯十六年(1643年),袭封福王,崇祯帝自杀殉国后,即位于南京,建立南明,年号弘光,在位八个月,沉湎酒色,内政不修,政治腐败,弘光元年(1645年),兵败逃亡芜湖,押往北京处死,时年四十岁。

永历十一年(1657年),朱由崧堂弟朱由榔为其上庙谥,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
​​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关系表







中文名



明安宗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607年9月5日


出生地



北京福王京邸


身份



明恭宗庶长子
























主要成就



南明第一任君主


本名



朱由崧


谥号



简皇帝


逝世日期



1646年5月23日


性别






庙号



安宗

























展开













1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四处流亡
四镇拥立
登基称帝
局势飘摇
兵败被俘
被杀

2
主要影响
政治
军事
经济

3
历史评价

4
轶事典故
选秀
三疑案
酗酒
怒咬田雄

5
人际关系
先辈
兄弟
妃子
子女
后裔

6
人物争议
失德
身份

7
后世纪念

8
史料索引

9
影视形象

10
词条图册
​​







1
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朱由崧,小子福八,明神宗朱翊钧之孙,福忠王(明恭宗)朱常洵的庶长子。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生于福王京邸,生母姚氏。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朱由崧随其父福王朱常洵就藩于洛阳。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朱由崧封德昌王,后进封为福王世子。.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阳,福王朱常洵从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逃出城外,藏匿于迎恩寺,后被农民军搜出,被杀害。朱由崧缒城逃脱,前往怀庆避难。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袭封福王。崇祯帝亲手拿起了宫中的玉带,派遣内侍去送给他。.




四处流亡



1644年四月的全国形势

1644年四月的全国形势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怀庆有农民军进攻,朱由崧逃亡到卫辉,投奔潞王朱常淓。三月初四,卫辉也有农民军进攻的警报,朱由崧随潞王逃往淮安,与南逃的周王、崇王一同寓居于湖嘴舟中。三月十一日周王朱恭枵薨于舟上,三月十八日福王朱由崧上岸,住在杜光绍园中。

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殉国的消息传至淮安。崇祯帝在北京殉国后,留都南京以及南方各省仍在明朝的控制之下。四月,南京诸臣皆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议立新帝。但对帝位谁属则有一番论战。.




四镇拥立


从血统上来说,明光宗朱常洛有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二子,天启帝朱由校无子,而崇祯帝朱由检也殉国了,崇祯帝的太子及永、定二王陷入清兵之手,所以应从明神宗之子、明光宗诸弟中选择。福王朱常洵为第三子,以常洵居长。朱由崧为朱常洵长子,身在南京附近的淮安,因此在崇祯太子及定、永二王无法至南京继位的情况下,福王本为第一顺位。然而东林党人却持相反意见,以东林领袖钱谦益为首,以立贤为名,主张立明神宗之侄潞王朱常淓。史可法并称福王“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


江北四镇形势

江北四镇形势
潞王朱常淓血统偏远,自然缺乏继立的理由。但他的贤名为他赢得了许多人的同情和支持。当时政治以内阁负责,即使皇帝不能处理朝政,负责的臣下仍可以维持政治机构的正常运转。以局势而论,留都诸臣需要的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精神领袖。而并不一定非要雄才大略的贤君不可。在史可法指出福王不可立的七大理由中,其一就是“干预有司”。他们不可能要求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普选,却总有大批的野心家趁机上下其手,借拥立争功。南明的局势势必将土崩瓦解,一发不可收拾了。.

朱由崧在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的帮助下,直接向雄踞江北的三镇总兵求助。高杰,黄得功本人本来就是野心勃勃的流窜军阀,见有“定策拥立”的大买卖可做,真是无本而有万利的好机会。于是一拍即合,甩开他们的顶头上司——正与史可法密商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做起了定策元勋。消息传到南京,所有人无不大惊失色。马士英老于官场,见自己部将窝里反,想来争也没用。连忙向朱由崧表白心迹,成为从龙文臣第一人。史可法一开始还蒙在鼓里,指手画脚的不服,又在写给马士英的信中痛骂朱由崧昏聩糊涂。没想到却成为落在别人手中的把柄。随即马士英便带领大军杀气腾腾的护送朱由崧来到南京浦口。大势已定,满心悔恨的史可法和东林党人也只好接受这个现实了。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六日,张慎言、高弘图、姜曰广、李沾、郭维经、诚意伯刘孔昭、司礼太监韩赞周等在朝中会议,李沾、刘孔昭、韩赞周议立福王,议遂定以福王继统,告庙并修武英殿。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前往淮安迎接朱由崧。四月二十七日甲申,南京礼部率百司迎福王于仪征。.




登基称帝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八日,朱由崧至浦口,魏国公徐弘基等渡江迎接。翌日,舟泊观音门燕子矶。四月三十日,南京百官迎见朱由崧于龙江关舟中,请其为监国。朱由崧身穿角巾葛衣,坐于卧榻之上,推说自己未携宫眷一人,准备避难浙东。众臣力劝,朱由崧同意。.

五月初一,朱由崧骑马自三山门环城向东,拜谒孝陵和懿文太子陵,随后经朝阳门入东华门,谒奉先殿,出西华门,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五月初二群臣至行宫劝进,朱由崧以太子及定王、永王不知下落,且瑞王、惠王、桂王均为叔父行,应择贤迎立。诸臣再三劝进,朱由崧根据明代宗即位的故事监国。五月初三庚寅自大明门入大内,至武英殿行监国礼。同日,吴三桂引领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

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其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




局势飘摇


朱由崧求助于三镇军阀拥立,对以后的局势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直接的作用即是使他自己得偿心愿,顺利地登上了至尊的宝座。而间接影响,则是江北诸镇以“天子恩人”,“从龙元勋”自居,南京从皇帝到重臣再没有人可以控制这支飞扬跋扈的军队。从此开了南明军阀勋镇势力尾大不掉的滥觞。其实,高杰与黄得功、刘良佐等都是出自行伍的悍勇匹夫,其部下各怀心事,却不乏良将猛士。倘若朱由崧稍有他祖上明太祖、明成祖的权谋阅历,只要驾驭得当,完全可以在仰仗三镇拥立之时,施加手段影响,使三镇为己所用。可惜,朱由崧继承了乃父的心宽体胖,却没有继承乃祖的雄才武略。求助于三镇而得帝位,已算得上是他的超常发挥,想做皇帝心切,一开始就高开了价钱,自贬了身价。三镇也看清了朱由崧乃是阿斗。从此对他的权威再也不屑一顾。朱由崧在执政期间,沉湎于酒色之中。掌握朝廷实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也是醉生梦死,利用手中的权力鬻官肥家。阮大铖公然以行贿作为理财妙方。弘光朝廷刚刚建立便露出亡国之象的政以贿成,腐败已极,由此可见一斑。[1]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初一,有自称崇祯太子朱慈烺者至南京,朱由崧命令将其关入兵马司监狱,后命百官审北来太子于午门外,终裁断为伪太子王之明。宁南侯左良玉乃举兵于武昌,称奉太子密诏,以“救太子、诛士英”为名顺流而下,进逼南京。黄得功、阮大铖率兵御之,南明发生内讧。正值此时,清兵在豫王多铎率领下大举南下,攻陷归德、颍州、太和、泗州、徐州等地,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

四月,清兵围攻江北重镇扬州。史可法急忙向朝廷求援,但却因为镇将们个个拥兵自重、意图观望,最终扬州在被围一天后沦陷(四月二十五日),史可法殉难。五月初八,清兵自瓜洲渡江,镇江巡抚杨文骢逃奔苏州,靖虏伯郑鸿逵逃入东海,总兵蒋云台投降。南京闭城门。五月初十,朱由崧传旨放归所选淑女,当天午夜尤召梨园入宫演剧。翌日凌晨二漏时,朱由崧率内官四五十人骑马出通济门,莫知所踪。天亮后百官入朝,见宫女、内臣、优伶杂沓逃奔西华门外,方知朱由崧已出逃。南京城内大哗,马士英携邹太后出奔,市民救北来太子出狱,扶其入宫,在武英殿即位。




兵败被俘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二日,朱由崧至太平府,以按察院为行宫,寻即移驾芜湖,投奔江北四镇之一的芜湖守将靖国公黄得功,他尚对京城变故一无所知。当知道自己的“天子门生”是张皇失措,弃都而来时。内心不胜感慨,但仍然决定以死报国,对这位新君效忠到底。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打重镇扬州,史可法率城中百姓抵御清兵,清兵围困百日,损失惨重。史可法急忙向朝廷求援,朱由崧却没理他,最终因寡不敌众,扬州沦陷,接着清兵直逼南京,明军守军弹尽粮绝,眼看南京就要沦陷,正在与爱妃饮酒作乐的朱由崧急忙进宫召集大臣商议,那些平时只会阿谀奉承的奸臣一句话也没说。[2]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兵进入南京,魏国公徐文爵、保国公朱国弼、灵璧侯汤国祚、定远侯邓文郁,及尚书钱谦益、大臣赵之龙、大学士王铎、都御史唐世济等人剃发降清。[3]

清兵攻克南京后,多铎命降将刘良佐带清兵追击弘光帝。众叛亲离的朱由崧只好和爱妃逃到芜湖,清兵追来,朱由崧只好与清兵作战。明军支架不住。[2]五月二十二日,总兵田雄、马得功、丘钺、张杰、黄名、陈献策冲上御舟,劫持弘光帝,将其献给清兵。豫王多铎命去锁链,以红绳捆绑。五月二十五日,朱由崧乘无幔小轿入南京聚宝门,头蒙缁素帕,身衣蓝布袍,以油扇掩面,两妃乘驴随后,夹路百姓唾骂,有投瓦砾者。多铎在灵璧侯府设宴,命朱由崧居于北来太子之下。宴罢,拘弘光帝于江宁县署。




被杀


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隆武帝朱聿键即位于福州,遥上朱由崧尊号为圣安皇帝。当年九月,朱由崧与皇太后邹氏、潞王朱常淓等人被押送至北京,安置居住。清太医院节日时馈宴,朱由崧酣饮极乐。

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九日,有人向摄政王多尔衮进言,称在京居住的故明衡王、荆王欲起兵反清。五月,弘光帝与潞王朱常淓、荆王朱慈煃、德王朱由栎、衡王朱由棷和“太子”王之明等十七人被斩首于菜市口(一说朱由崧以弓弦勒毙),年仅四十岁。朱由崧王妃黄氏之弟黄盐梅购得棺木,与黄妃合葬于河南孟津县东山头村。

朱由崧被杀的消息南传后,监国鲁王朱以海上谥号为赧皇帝,不久又上庙谥为质宗安皇帝。永历帝于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改朱由崧庙号安宗,谥号奉天遵道宽和静穆修文布武温恭仁孝简皇帝。




2
主要影响
编辑







政治

追尊谥号与平反殉难诸臣

朱由崧即位后于三月上明熹宗懿安皇后谥号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六月追封祖母郑贵妃为孝宁太皇太后。父福恭王朱常洵为贞纯肃哲圣敬仁毅恭皇帝(后改谥孝皇帝),立庙于南京,墓园称熙陵。上嫡母邹氏尊号为恪贞仁寿皇太后。生母姚氏为孝诚端惠慈顺贞穆符天笃圣皇太后。赠洛阳城陷时遇害的胞弟颍上王朱由榘(矩)为颍王,谥曰冲。六月上崇祯帝庙号为思宗(弘光元年二月改上庙号毅宗),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上崇祯帝周皇后谥号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七月追复懿文太子庙号兴宗,谥号和天敬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兴宗皇后常氏为孝康皇后。追上建文帝庙号惠宗,谥号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惠宗皇后马氏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追上景泰帝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代宗皇后汪氏为孝渊肃懿贞惠安和辅天恭圣景皇后。

九月初三,朱由崧下令为北京殉难诸臣上谥号,文臣二十一人、勋臣二人、戚臣一人。随后又给郢国公冯国用、宋国公冯胜、济国公丁德兴、颍国公傅友德、韩国公李善长、德庆侯廖永忠、长兴侯耿炳文等开国功臣追上谥号;给方孝孺、齐泰、黄子澄、陈迪、景清、卓敬、练子宁等建文朝死难诸臣,蒋钦、陆震等正德朝死谏诸臣,左光斗、周朝瑞、周宗建、袁化中、顾大章、周起元等天启朝死珰难诸臣上谥号。
人事安排

就任监国之后,朱由崧依照廷臣会推,任命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不久又以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与原礼部尚书王铎,二人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以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召刘宗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他衙门官员也先后作了安排。按照史可法、高弘图、张慎言等人的意向是尽量让“正人”占据要津,使朝廷建立之始有一番新气象。[4]
党争

参见:南渡三案




军事



当时弘光政权的防御计划

当时弘光政权的防御计划
朱由崧的基本国策以“联虏平寇”为主。弘光朝廷建立的时候,正值吴三桂降清,联兵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弘光君臣由于情报不明,对吴三桂同清朝的关系并不清楚,以为是吴三桂借清兵击败了“闯贼”,收复神京,一个个兴高采烈,称之为“功在社稷”的“义举”。五月二十七日,大学士马士英疏“陈恢复大计”说:“吴三桂宜速行接济,在海有粟可挽,有金声桓可使;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虏。原任知县马绍愉、陈新甲曾使款奴。昔下策,今上策也。当咨送督辅以备驱使。”次日,弘光朝廷即决定“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差官赍送”。大学士王铎起草的加封赏赍吴三桂、黎玉田的敕谕颇能说明问题。王铎入阁在六月间,弘光君臣还不知道吴三桂四月下旬已经投降清朝被封为平西王;而黎玉田投降了李自成,这时正任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根本没有同吴三桂一道勾引清兵。弘光朝廷的消息不灵,于此可见。[5]




经济


参见:弘光通宝

弘光朝廷拥有淮河以南辽阔的地盘,在北都覆亡以前,明朝廷每年要从江南各地搜括大量粮食、银钱、布帛等财物,弥补北京宫廷、诸多衙门以及九边庞大的耗费。按理说,北方各地既已相继沦没,分属大顺和清方,弘光朝廷在财政上应该是绰有余裕的,百姓的负担至少不应加重。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由于豢养大批只知祸国殃民的军队,统治集团的贪欲有增无已,弘光朝廷的财政竟然入不敷出。[6]


弘光朝廷铸造的铜钱

弘光朝廷铸造的铜钱
早在福王朱由崧出任监国的时候,南京的大臣们草拟恩诏,有人主张依照旧例列入减免赋税的条款,借以争取民心。当时的实权人物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却拒绝采纳,他说:“天下半坏,岁赋不过四百五十余万,将来军饷繁费,则练饷、剿饷等项未可除也。”对照大顺政权的“三年免征”和多尔衮进入北京后立即宣布废除三饷,赋税按万历年间的册子征收,多少可以看出弘光政权完全继承了崇祯朝竭泽而渔的赋税政策。只是在自己管辖不到的地方,弘光君臣才慷慨地施与恩惠,如五月十五日登极诏书中宣布:“自弘光元年始,山东钱粮全免三年,北直钱粮全免五年。”这不过是毫无实际意义的政治宣传罢了。[6]

在弘光立国的一年时间里,所得金钱却几乎从来没有用于救济灾民、兴修水利等实政。除了豢养军队以外,财政收入的另一部分耗费于皇帝、宫廷和官僚,供他们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朱由崧一登大位立即想在生活上同承平时期的皇帝看齐。他下令为自己和太后修建宫殿,为筹备大婚四出购买珠宝。弘光君臣的大肆搜括民财,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其直接结果一是大失人心,二是文官武将囊橐既富,身家之念重,一旦形势危急,多数非降即逃,卒至以国予敌。[6]




3
历史评价
编辑




史可法:“在藩不忠不孝,恐难主天下。”

蔡东藩:“这位弘光皇帝,偏信马士英,一切政务,全然不管,专在女色上用心。”[7]

钱海岳:“北京颠覆,上膺鼎箓,丰芑奠磐,征用俊耆。卷阿翙羽,相得益彰。故初政有客观者。性素宽厚,马、阮欲以《三朝要典》起大狱,屡请不允。观其谕解良玉,委任继咸,词婉处当;拒纳银赎罪之议,禁武臣罔利之非,皆非武、熹昏聩之比。顾少读书,章奏未能亲裁,政事一出士英,不从中制,坐是狐鸣虎噬,咆哮恣睢,纪纲倒持。及大铖得志,众正去朝,罗罻高张,党祸益烈。上燕居神功,辄顿足谓士英误我,而太阿旁落,无可如何,遂日饮火酒,亲伶官优人为乐,卒至触蛮之争,清收渔利。时未一期,柱折维缺。故虽遗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




4
轶事典故
编辑







选秀


朱由崧即位后,下令选淑女入宫,派宦官于南京城中四出搜巷,凡是有女之家,必以黄纸贴额,持之而去,南京城中骚动。朱由崧又下令修西宫西一路为慈禧殿,以安置继母邹太后。当年八月邹太后自河南至南京,八月十四日谕户、兵、工三部“太后光临,限三日内搜括万金,以备赏赐”。八月十六日御用监又令造龙凤床座、床顶架、宫殿陈设金玉等项,越数十万两。造皇后冠,命内臣采购猫儿眼、祖母绿及大珠重一钱以上者百余颗。崇祯十七年除夕,弘光帝独坐兴宁宫中,愀然不乐。太监韩赞周问道:“宫殿新落成,皇上应当欢喜,而闷闷不乐,是思念皇兄吗?”弘光帝不应,继而回答说:“梨园殊少佳者”。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正月,弘光帝又下令修南京奉先殿、午门及左右掖门,并派太监田成至杭州、嘉兴二府选淑女。四月甲子,弘光帝在南京贡院选淑女,七十人中选中一人,即阮大铖的侄女。四月壬戌,杭州送来淑女五十人,弘光帝选中周姓一人,王姓一人。




三疑案


参见:南渡三案

风雨飘摇的弘光朝廷,还闹起了所谓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个和尚,俗家姓朱,曾和朱由崧认做本家。由于东林党人曾想立潞王朱常淓为帝,所以朱由崧对他一直严加防范,生怕他夺了自己的帝位。潞王信佛,此时大悲和尚来到南京,朱由崧怀疑他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便将他下狱,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个自称是崇祯帝朱由检太子朱慈粮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南京。朱由崧又怕自己的宝座被他夺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狱中。最后是童妃案,当年李自成攻下洛阳时,时为福王世子的朱由崧扒城逃脱,在开封与周王府宫女童氏私定终身,而今童妃千里寻夫到南京,他却坚不承认,将其投入狱中折磨而死。[8]

这三案闹得满城风雨,并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权的灭亡。[8]




酗酒


近臣刘宗周曾劝他戒酒,朱由崧不管内心怎么想,表面上说得还是十分动听:“先生这是为我好,为大明朝好,以后便不喝了。”见皇上如此真诚,刘宗周有些过意不去。帝王是天下至尊,怎能一点酒都不喝,况农夫多收了三五斗,还要自酿几坛老酒。刘宗周怪自己一时性急,没有把话说清楚,就进一步补充说:“当然也不是这么绝对,要是每次只喝一杯也不算什么。酒能健身。”朱由崧忙说:“照先生这么说,喝酒总不全是坏事。我如果拒绝就显得太不近情理了,就照先生的意思,以后就只喝一杯罢!”显得非常无奈又委曲求全似的样子。没想到以后喝酒,太监就给他准备了一只像大海碗一样的特制金杯。每次喝酒,只喝一半,旁边的人就赶紧给他斟满,并打趣说,没见底就不算一杯。[9]




怒咬田雄


据郑达《野史无文》记载:当时朱由崧被俘的时候由田雄背着,马得功在后面紧紧抱着朱由崧的双脚,生怕这个活宝贝飞掉,朱由崧痛哭流涕的哀求两人,却毫无效果,于是恨得咬住田雄的脖子,血流满衣。当时朱由崧的痛悔愤恨之情,可见一斑。




5
人际关系
编辑







先辈


祖父: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祖母:(追尊)孝宁太皇太后郑氏

父亲:(追尊)明恭宗孝皇帝朱常洵

母亲:(追尊)孝诚恭皇后姚氏




兄弟

颍冲王朱由矩,原封颍上郡王
德怀王朱由桦




妃子

皇后

黄皇后:即“孝哲简皇后”:朱由嵩为德昌王时纳的正妃,父都指挥佥事黄奇瑞。黄氏早逝,1644年朱由崧即位之后,追封嫡妻“孝哲懿庄温正仁靖仪天昭圣皇后”。永历帝改称“孝哲懿庄温正仁靖仪天昭圣简皇后”。

李皇后:即“孝义圣皇后”:洛阳人,朱由崧为福王世子时纳的继妃。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阳,李氏自缢。1644年朱由崧即位之后,追封“孝义端仁肃明贞洁熙天诒圣皇后”。
皇妃

金贵妃




子女

儿子:朱莲璧(一说或为朱由矩之子)
女儿:有一女,早夭。




后裔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十六日,李自成攻陷洛阳前,福王朱常洵遣散家眷,与世子朱由崧等督军守城。老福王朱常洵之孙、小福王朱由崧之子、陈湾村朱氏之三世祖朱莲璧被托付于老家人张景明,先藏于洛阳孟坑,后定居于新安县仓头乡陈湾村,成家立业,繁衍至今。[10]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陷洛阳时,朱常洵56岁,朱由崧34岁,朱莲璧约三四岁。朱莲璧系朱常洵长子或次子一门,因张景明不太清楚,朱莲璧其时尚小,这一问题遂成不解之谜。




6
人物争议
编辑







失德


根据明末清初笔记记载,朱由崧是十分昏庸腐朽的,只知吃喝玩乐,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除夕,当清兵南下之际,他却在群臣面前感叹“后宫寥落,旦新春南都无新声”,下令广选美女。由于纵欲无度,还命人替他捉蛤蟆配制春药,南京的百姓叫他“蛤蟆天子”。在其即位之前,史可法曾写信给马士英说明“福王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无知和专横。由史可法、张慎言、高弘图等17人签名送与马士英。

朱由崧身边全是些只会阿谀奉承的奸臣和宦官,如马士英、阮大铖等。他对清兵的进攻根本不过问,尽管有史可法这些忠臣,但明朝复兴之势难见。[2]

朱由崧向来以“失德”著称,后人称其为腐朽王朝的最昏庸的帝王,唯知享乐,不问政事,沉湎酒色,荒淫透顶。[11]世人评论说,正是他的不思进取,打碎了南明王朝划江为治的希望。然而细检史籍,可知竟传闻难据,推其缘由,多由东林党人对福藩一系的成见所致。而其本来的经历显现的却是并非昏庸且颇有个性的政治家形象。如曾任弘光朝给事中李清《三垣笔记》、《南渡录》及《甲申日记》对荒淫纵欲之事,且加辩诬,指出弘光帝是颇有治国思想,气度恢宏,勤于政事,欲有作为的政治家。此外朱由崧还为于明惠帝以及靖难之变中殉难的臣子予以平反,所以其政治得失尚有争议。[12]




身份


林时对《南都三大疑案》:“洛阳既陷,福王常洵被闯贼所临,宫眷逃窜。世子由崧得一护卫军牵率过河,寓太康伯张皇亲第,人无识者。甲申四月,巡按中州御史陈潜夫送至凤督马士英处,遂同四镇拥立为弘光帝。登极后,太后亦自河北至。帝不出迎,群臣奉凤舆至内殿下舆,帝掖后至殿隅,密语移时,群臣拱立以俟,秘弗闻。半晌始下拜恸哭,人皆疑揣。乔大理圣任先生在班行目击者,曾面语余。或云:帝实非真世子,福藩有一审理貌类,因冒认。语时戒勿洩,同享富贵。又云:入宫后,与帝同卧起。事真伪不可知,帝来时既不迎,逾顷始拜哭。而出奔时又不同行,自往芜湖就靖国;太后偕马士英至浙,则事属可骇。一疑案也。”

金堡:“予闻弘光伪福邸也。福邸已被难,其妃有弟与一内侍偕走,诈称福邸。既登极,内侍惧福不敢言。童妃至,伪福邸恐事露,遂致之死。马士英特欲立福邸翻东林之局,遂使东南半壁拱手以奉之清耳。”

杨凤苞:“及谓福王亦伪,乃出东林、复社爱憎之口”,“盖阮大铖欲尽杀东林、复社诸君子,向后诸君子追憾其事,并恨王之任大铖也。造言汗蔑之不已,复奋断曰:‘是非明之宗室也。’甚疾之之词尔。”




7
后世纪念
编辑




主词条:南明帝陵

朱由崧被杀后葬于河南洛阳孟津东山头村。




8
史料索引
编辑




谈迁《国榷》

黄宗羲《弘光实录钞》

邹漪《明季遗闻》




9
影视形象
编辑



《传国密诏》,黄达亮饰演朱由崧。[13]
《魂断秦淮》,李甫春饰朱由崧。
《秦淮悲歌》,徐敏饰朱由崧。
《金玉良缘》,张天阳饰演朱由崧。




10
词条图册





明安宗
明安宗



​​



参考资料:


1.



《南明史》:弘光朝廷的腐败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4-23]​

2.



吴伟业.《鹿樵纪闻》福王上.无.不详.



3.



吴伟业.《鹿樵纪闻》福王下.无.不详.



4.



《南明史》:朱由崧的监国和称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4-23]​

5.



《南明史》:基本国策——“借虏平寇”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4-23]​

6.



《南明史》:弘光朝廷的军政和财政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04-23]​

7.



抗清廷丹忱报国 屠扬州碧血流芳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5-11-19]​

8.



正说明朝三百年

文学[引用日期2016-04-10]​

9.



南明福王好色变态喜奸淫幼女 曾一晚奸杀两女童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4-10]​

10.



明福王后裔宗谱

族谱录[引用日期2014-05-25]​

11.



南明福王好色变态喜奸淫幼女 曾一晚奸杀两女童

凤凰网2012-07-05[引用日期2013-12-20]​

12.



钱海岳.《南明史·本纪第一》.中华书局.2006年.



13.



盘点黄达亮的荧幕形象 朱由崧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6-0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3: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6薛文宣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敬远】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佚名〔唐代〕《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舒和》

圣敬通神光七庙,灵心荐祚和万方。
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严禋(嚴禋)yán yīn

庄重地祭祀。 唐 魏徵 《享太庙乐章·舒和》:“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唐 李纾 《登歌奠币》诗:“尊祖奉宗,严禋大帝。”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赦表》:“始奉严禋,新开宝历。”  ——《漢語大詞典》

克 ( 剋 ) kè《國語辭典》


克 [ kè ]
动1.胜任。
《说文解字·克部》:「克,肩也。」

清·段玉裁·注:「郑笺云:『仔肩,任也。』许云:『胜任也。』」

唐·刘禹锡〈为杜司徒谢赐追赠表〉:「常惧不克负荷,以忝前人。」

2.战胜、攻破。如:「克敌」、「攻无不克」。
《左传·庄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

《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3.制服、约束。如:「克服」、「以柔克刚」。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何晏集解引马融注:「克己,约身。」

4.约定。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淮使戒装,克日当发。」

5.克扣。
《水浒传·第八三回》:「寡人御赐之酒,一瓶克减半瓶。」

6.消化。如:「多吃水果能克食。」
名1.量词。计算重量的单位。为英语gram的义译。即公克的简称。公制一克等于千分之一 公斤。
副1.能。如:「不克分身」。
《书经·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邦。」

唐·柳宗元〈封建论〉:「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配 pèi《國語辭典》


配 [ pèi ]
名1.酒的色澤。
《說文解字·酉部》:「配,酒色也。」

2.夫妻。參見「配偶 」條。
3.妻子。如:「元配」、「繼配」。
《詩經·大雅·皇矣》:「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鏡花緣·第一○回》:「俟他年長,代為擇配,完其終身。」

動1.媲美。
《玉篇·酉部》:「配,匹也;媲也。」

《楚辭·屈原·大招》:「德譽配天,萬民理只。」

2.合、結合。
《易經·繫辭上》:「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

《孟子·公孫丑上》:「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3.男女結婚。如:「她姊妹倆,尚未婚配。」《詩經·衛風·竹竿》「淇水浟浟,檜楫松舟」句下漢·毛亨·傳:「舟楫相配得水而行,男女相配得禮而備。」
4.女子嫁人。如:「許配」。
《三國演義·第六回》:「丞相有女,欲配將軍之子。」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他家世兄賠嫁來的一個丫頭,他就配了姓嚴的管家了。」

5.分發、安排。如:「支配」、「分配」、「配銷制度」。
《舊唐書·卷九八·裴耀卿傳》:「耀卿躬自條理,科配得所。」

6.流放罪人到遠方。如:「發配」、「刺配」。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改做誤傷人命,脊杖了六十,迭配殺門島去了。」

7.依適當的標準或比例,加以調和或拼製。如:「配藥」、「配色」、「配眼鏡」。
8.補足缺失。如:「配貨」、「配零件」、「配塊玻璃」。
9.陪襯、襯托。如:「紅花雖美,還需綠葉配。」
10.使牲畜交合。如:「配種」、「交配」。
副1.適合、夠得上。如:「只有他才配稱世界球王。」
《紅樓夢·第四九回》:「這一件衣 裳也只配他穿。別人穿了,實在不配。」


鸿基(鴻基)hóng jī

(1).宏大建筑物的基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北岸有 新臺 鸿基,层广高数丈, 卫宣公 所筑 新臺 矣。”
(2).伟大的基业。多指王业。 三国 蜀 刘禅 《策丞相诸葛亮诏》:“朕以幼冲,继承鸿基。” 宋 范仲淹 《圣人大宝曰位赋》:“固此鸿基,方君临於万国。” 明 沈采 《千金记·别姬》:“英雄志,当初指望造鸿基,如今一旦成虚费。”  ——《漢語大詞典》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1.距离长,与“近”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2.时间长:~古。~祖。长~。永~。
3.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4.深奥:言近旨~。
5.姓。
远 [ yuàn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明德惟馨 míng dé wéi xīn

完美的德性才是芳香清醇的。《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孔 传:“所谓芬芳,非黍稷之气,乃明德之馨。励之以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疎吐诚,今人以为难。今君一面尽二难之道,可谓‘明德惟馨’。” 唐 韩愈 《明水赋》:“明德惟馨,玄功不宰于以表诚洁,于以戒荒怠。”  ——《漢語大詞典》

凤历(鳳曆)fèng lì

《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 少皥挚 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於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后因用“凤历”称岁历。含有历数正朔之意。 北周 庾信 《周宗庙歌·昭夏》:“龙图革命,凤历归昌。” 唐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凤历 轩辕 纪,龙飞四十春。” 明 张居正 《恭颂圣德》诗之一:“凤历万年归圣主,鸿图十代授神孙。”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皇帝御极十有七载,凝龙图於黼座,握凤历於璇宫。”  ——《漢語大詞典》

昌 chāng《國語辭典》


昌 [ chāng ]
形1.光明。如:「昌明」。
《玉篇·日部》:「昌,明也。」

《诗经·齐风·鸡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2.恰当、美好。
《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图累承彼洪族兮,又览累之昌辞。」

唐·杨烱〈老人星赋〉:「献仙寿兮祝尧,奏昌言兮拜禹。」

动1.存活。
《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名1.姓。如明代有昌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3: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报严禋,四海述职。

佚名〔唐代〕《郊庙歌辞。梁太庙乐舞辞。登歌》

於赫我皇,建中立极。动以武功,静以文德。
昭事上帝,欢心万国。大报严禋,四海述职。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大报严禋,四海述职。


大报(大報)dà bào

(1).谓遍祭天神。《礼记·郊特牲》:“大报天而主日也。” 郑玄 注:“大,犹徧也。天之神,日为尊。” 南朝 宋 颜延之 《迎送神歌》:“告成大报,受釐元神。”《宋史·乐志七》:“大报于帝,盛德升闻。”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明王敦大报, 泰畤 礼神君。”
(2).指大型的报纸。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上月十七日, 上海 确似曾拘捕数十人,但我并不详知,此地的大报,也至今未曾登载。” 茅盾 《子夜》一:“底稿, 竹斋 在那里拟。五家大报一齐登!”  ——《漢語大詞典》

严禋(嚴禋)yán yīn

庄重地祭祀。 唐 魏徵 《享太庙乐章·舒和》:“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唐 李纾 《登歌奠币》诗:“尊祖奉宗,严禋大帝。”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赦表》:“始奉严禋,新开宝历。”  ——《漢語大詞典》

四海 sì hǎi

(1).古以 中国 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 禹 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 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 驪山 、 太行 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述职(述職)shù zhí

(1).诸侯向天子陈述职守。《孟子·梁惠王下》:“诸侯朝於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夫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论》:“诸侯述职,必以山川为主。”
(2).指外任官员向朝廷陈述职守。 唐 柳宗元 《送幸南容归使联句》诗序:“南聘天朝,相礼述职,公卿多其仪。” 清 林则徐 《致龚自珍书》:“月前述职在都,碌碌软尘,刻无暇晷。” 徐兴业 《金瓯缺》第一章一:“ 马扩 不日将回京述职,借此因缘,卿可与他痛叙旧情。”
(3).今泛指向主管部门陈述汇报工作情况。
(4).供职;就职。《淮南子·主术训》:“羣臣公正,莫敢为邪,百官述职,务致其公迹也。”《北史·崔楷传》:“ 楷 将之州,人咸劝单身述职。 楷 曰:‘单身赴任,朝廷谓吾有进退之计,将士又谁肯固志?’遂闔家赴州。” 宋 司马光 《为文丞相许州谢上表》:“陛下察其愚衷,必非缘饰,愍其孤迹,易致怨憎,俾述职於近藩,得免讥於尸禄。”  ——《漢語大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4: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德惟馨凤历昌”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明德惟馨凤历昌”出自唐代魏徵的《享太庙乐章·舒和》,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míng dé wéi xīn fèng lì chāng,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明德惟馨凤历昌”全诗

《享太庙乐章·舒和》

唐代   魏徵


圣敬通神光七庙,灵心荐祚和万方。
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分类:

《享太庙乐章·舒和》魏徵 翻译、赏析和诗意


中文译文:
《享太庙乐章·舒和》
圣敬通神光七庙,
灵心荐祚和万方。
严禋克配鸿基远,
明德惟馨凤历昌。

诗意:
本诗是描写中华民族尊崇神灵,祈求国家繁荣昌盛的乐章。诗人通过太庙祭祀的场景,表达了对神灵的虔诚崇敬和对国家兴盛的美好祝愿。他认为只有以圣敬的心灵和纯洁的祭祀,方能使万方和衷共济,国家和谐巩固。

赏析:
这首诗以极简短的词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首联“圣敬通神光七庙,灵心荐祚和万方”非常简洁地描述了祭祀情景,表现了对神明的崇敬以及希望神明保佑万方和合的愿望。次联“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引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神话典故,以展示君主的英明威严和崇高道德品质对于国家兴盛的影响。整首诗雄浑而简约,意境清新高雅,虽然字字不多,却尽显力量和美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明德惟馨凤历昌”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xiǎng tài miào yuè zhāng shū hé
享太庙乐章·舒和

shèng jìng tōng shén guāng qī miào, líng xīn jiàn zuò hé wàn fāng.
圣敬通神光七庙,灵心荐祚和万方。
yán yīn kè pèi hóng jī yuǎn, míng dé wéi xīn fèng lì chāng.
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明德惟馨凤历昌”平仄韵脚

拼音:míng dé wéi xīn fèng lì chāng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明德惟馨凤历昌”的相关诗句

关于灵心的诗句 关于万方的诗句 关于鸿基的诗句

“明德惟馨凤历昌”的关联诗句

带明字的诗句带德字的诗句带惟字的诗句带馨字的诗句带凤字的诗句带历字的诗句带昌字的诗句

明德惟馨[míng dé wéi xīn]播报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汉语成语





收藏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
0









明德惟馨(拼音:míng dé wéi xī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周尚书·君陈》。 [2]
明德惟馨(明德:美德;惟:是;馨:散发的香气)指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1]











































中文名明德惟馨
拼    音míng dé wéi xīn
出    处《尚书·君陈》
注音字母ㄇㄧㄥˊ ㄉㄜˊ ㄨㄟˊ ㄒㄧㄣ
语法结构偏正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宾语

目录



成语出处
播报编辑

西周《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2]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明德惟馨”。 [2]

成语故事
播报编辑

春秋初期,晋献公为实现霸业,积极扩军,拓展疆土。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打虢国,但虞国与虢国相邻,为晋国攻打攻虢国的必经之地。晋献公害怕两国联合抗晋,便采用大夫荀息的计策,实施各个击破。 [3]
于是晋献公派大将里克发兵讨伐虢国,并先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荀息说:“需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带着重礼去借路,虞国就一定会欣然答应。”晋献公说:“你要这两件东西都是宫中传下来的宝贝。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可怎么办?”荀息说:“如果他们不借路给我们,就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没有什么好担忧的。”虞公在宫中接见了荀息,他看到宝玉和骏马后,就一口答应了荀息的请求。 [3]
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先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迷信,接着又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神不享。他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4]

成语寓意
播报编辑

中国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强调道德是人类幸福的基础所在。在民间的门额或门匾上也多有题写“厚德载福”“德门福庆”“德茂福盛”之类吉祥词语,体现了民间百姓对德福关系的看法。古老的先民们都相信,不管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来说,道德都是幸福的基础。以德治政是儒家所一直提倡的,也是儒家政德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如果从政者崇尚道德,在施政时能够以道德作为依归,那么他就会像夜空中的北极星一样安居中央,百姓则像其他星星心悦诚服地环绕着他运行。 [4]

成语运用
播报编辑

  • 成文用法

“明德惟馨”指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 [1]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1]
  • 运用示例

东晋·葛洪《抱朴子·道意》:“明德惟馨,无忧者寿,啬宝不天,多惨用老,自然之理,外物何为!” [2]
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昭夏乐》:“五方来格,一人多祉。明德惟馨,於穆不已。”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4: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奉和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原文_翻译及赏析




 我来答   


     
1个回答
#合辑# 面试问优缺点怎么回答最加分?  








  海猎o   
2022-11-14  ·  TA获得超过8395个赞  















关注
  






明发扈山巅,飞龙高在天。山南平对巩,山北远通燕。瞻彼冈峦峻,凭兹士马妍。九圻行若砥,万谷辗如川。罗网开三面,闾阎问百年。泽将春雪比,文共晓星连。徯后逢今圣,登台谢曩贤。唯余事君节,不让古人先。——唐代·张嘉贞《奉和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奉和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明发扈山巅,飞龙高在天。山南平对巩,山北远通燕。
瞻彼冈峦峻,凭兹士马妍。九圻行若砥,万谷辗如川。
罗网开三面,闾阎问百年。泽将春雪比,文共晓星连。
徯后逢今圣,登台谢曩贤。唯余事君节,不让古人先。张嘉贞(665年-729年),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张嘉贞明经出身,初授平乡尉,后为监察御史,累迁至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720年(开元八年),张嘉贞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又升任中书令。723年(开元十一年),张嘉贞因其弟贪赃,被贬为豳州刺史。后任户部尚书,兼益州长史。725年(开元十三年),再贬台州刺史,又升任工部尚书,封河东侯。729年(开元十七年),张嘉贞在洛阳病逝,追赠益州大都督,諡号恭肃。
张嘉贞
凤辇腾宸驾,骊籞次干游。坎德疏温液,山隈派暖流。寒氛空外拥,蒸气沼中浮。林凋帷影散,云敛盖阴收。霜郊畅玄览,参差落景遒。——唐代·李贞《奉和圣制过温汤》
奉和圣制过温汤
凤辇腾宸驾,骊籞次干游。坎德疏温液,山隈派暖流。
寒氛空外拥,蒸气沼中浮。林凋帷影散,云敛盖阴收。
霜郊畅玄览,参差落景遒。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唐代·武则天《唐享昊天乐。第八》
唐享昊天乐。第八
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
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圣敬通神光七庙,灵心荐祚和万方。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唐代·佚名《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舒和》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舒和
圣敬通神光七庙,灵心荐祚和万方。
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4: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唐享昊天乐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唐代武则天诗作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励精图治,为此,她写了《唐享昊天乐》组诗,其中第九首大意是说:我接受了唐高宗的嘱托,临朝执政治理天下。制定了平定边疆的方略,朝廷的军队神武强大。要完善先帝的政治措施,遵循先朝规定的规章制度。上天降下吉祥的征兆,大业的光辉普照天下。












































作品名称唐享昊天乐
作    者武则天
创作年代初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打算》
文学体裁古体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
▪第十
▪第十一
▪第十二
2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第一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

德迈娥台敞,仁高似幄披。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第二

瞻紫极,望玄穹。

翘至恳,罄深衷。

听虽远,诚必通。

垂厚泽,降云宫。




第三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

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殿虔情。

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第四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

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

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

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

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第五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

爰设筐币,式表诚心。

筵辉丽璧,乐畅和音。

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第六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

礼崇备物,乐奏锵金。

兰羞委荐,桂醑盈斟。

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第七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

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第八

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

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




第九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

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

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第十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

三献已周,九成斯毕。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

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第十一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

仰惟明德,敢荐非馨。

顾惭菲奠,久驰云輧。

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第十二

式乾路,辟天扉。

回日驭,动云衣。

登金阙,入紫微。

望仙驾,仰恩徽。 [1]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武则天像 [2]
武则天
(624~705)中国古代女皇帝。名曌,唐代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武士彟之女。14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太宗卒,削发为尼。高宗时,复召为昭仪,进号宸妃。655年(永徽六年)立为皇后,参决朝政,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683年(弘道元年)临朝称制。690年(载初元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705年(神龙元年)中宗复位,后徙居上阳宫,去帝号。卒谥则天大圣皇后。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在位16年,实掌国政40余年,素多智谋,兼涉文史。曾召文学之士周茂思、范履冰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撰有《垂拱集》100卷,俱佚。《全唐诗》存诗46首,《全唐诗续补》补诗3首,诗序1篇。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5: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7薛旻可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仁义礼智信+方以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仁义礼智信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儒家“五常”








收藏



0


0











仁义礼智信,汉语词汇,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出自《孟子·告子上》,为历代儒客推崇。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












































中文名仁义礼智信
提出人儒家“五常”,孔子
延伸人孟子、董仲舒
扩    充“仁、义、礼、智、信”


目录

1名称由来





名称由来

播报
编辑




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性善说”,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五常”。 曰:“夫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举贤良对策一》) [1]





新手上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5: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雅云轩艺术网









文章

总阅读  
查看TA的文章>



评论









谈谈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  

2019-12-20 10:50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这五种精神信念与行为规范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是社会上广为认同的德行规范,孔子继承了华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泽于后世。董仲舒《天人三策》:“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伤也。”之所以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之道”,是因为“常”表达的是永恒不变之义。“五常”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最高伦理准则,当今虽不再有“五常”的提法,但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理念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什么是“仁”?

“仁”的思想是《论语》积极因素中的精华,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居五常之首的地位,其他的礼、义、智、信无不围绕“仁”展开。“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如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十分透彻地理解了孔子的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所说的“忠恕”就是“仁”。孔子对子贡说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样体现了“仁”的思想。此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是“仁”。孟子则对“仁”做了进一步阐述,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是一个人仁德的开始。”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则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国”,要重视个人品德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也要求领导者要给民众实惠。



什么是“义”?

义,是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规范之一。“义”的本义是指合宜的行为表现,而这种合宜的判断标准是社会公认的准则,“义”的繁体字为“義”,在造字上含有群我关系的因素,也就是说令自己的言行符合群体的规范要求者乃称之为“义”。概而言之,“义”体现着一种超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范畴。孔子曾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并且有“义然后取”、“见得思义”、“见义勇为”等关于“义”的行为要求,孔子是将“义”作为自身取舍的准则来看待的,如有所取,必当符合义的要求而后可;若有所去,亦当首先思考是否符合义的标准。孟子发扬了孔子的义的思想,言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由此人们常将“舍生取义”与“杀身成仁”相并述,“仁”、“义”二字也成为儒家思想的标志,作为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理念,传承千年,根深蒂固。



什么是“礼”?

礼,是中国传统价值的一个核心范畴。礼最初是指祭神的宗教仪式,后来发展到人事方面,表示与人的身份地位相应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礼记·中庸》载:“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可见当时的礼仪是非常繁复的,礼制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大无小,细至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相应的礼节来规范。如此繁缛的礼仪显然只有在物质生活余裕的贵族阶级才能施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根据传统的说法,西周初年,周公旦制订了严密的礼乐体系,奠定了以礼为治的教化传统。孔子对周公之礼极为尊奉,将“礼”视作修身与治国的基础,曾对其子孔鲤言:“不学礼,无以立。”并且提出著名的“克己复礼为仁”的论说。“礼”之所以具有如此之重要的地位,是因为礼所反映的不仅仅是行为表面上的一套规矩,更是体现着言行规范的后面所蕴含的严肃的道德伦理基础,其严格的形式性承载着重要的实质性。



什么是“智”?

智,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范畴之一。儒家思想中的“智”,指的并不是科学智慧,而是一种道德智慧,也就是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也就是孟子所言的人的与生俱来的“是非之心”。《论语·雍也第六》记载:“樊迟问知(即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的解释是,致力于民众应当遵从的义德,尊敬鬼神但是并不亲近它,这就是可以叫作“智”了。又,《论语·宪问第十四》记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在这里将“知者不惑”作为君子所具有的基本美德之一,其后孟子进一步指出,所谓“智”,就是生而有之的“是非之心”,只要尽心将这种智慧来发扬,就能够做到知性,由知性而知天,知天则意味着达到超凡脱俗的人生之境,这是“智”的最高境界,也是儒家思想中作为一种道德智慧范畴的“智”的概念的本真之义。



什么是“信”?

信,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范畴之一。信,就是诚,是无欺,是使人无疑。“信”不仅被奉为人际相处的起码准则,亦是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将人没有诚信比作犹如车没有輗、軏(輗、軏,指车辕与横木相连接的关键部位)无法立足于世。孔子在回答子贡关于政事的提问时指出“足食”、“足兵”与“民信”这基本的三点,又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取信于民这一点,称:“民无信不立。”另外,孔的弟子子夏也说:“与朋友交,言而信。”曾子的每日三省其身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法家的治国之术中,尤其重视对人民的守信,商鞭“南门立木”就是重信的一个明证。到了汉代,“信”这一道德准则被奉为五常之一,更是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1:34 , Processed in 0.0626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