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批中提到的曹雪芹就如同文中“空空道人”和“情僧”一样都只是化名,无论是《石头记》的悼明讽清的主旨,还是四皇子作为崇祯儿子的敏感身份都是绝对不能见容于满清统治者的。 其实争论作者是什么满清包衣奴曹家的后代也罢,或是文坛的名儒大家吴梅村也罢,都是无法对应作者一开篇的自述的,更不要提作者已经在第十六回中的自亮身份:“老明公号山子野者”——“朱三(太)子爷”。 再好好琢磨琢磨书中作者的自白吧: 1、“作者自云:“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饱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蒙府侧批:明告看者。】” 看到作者明告看者他是有【兄】长的么?曹雪芹只是个化名,而吴梅村只有两个弟弟。 2、“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戚序、蒙府、甲辰夹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後面又有一首偈云:“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詩後便是此石墜落之鄉,投胎之處,親自經歷的一段陳跡故事。” 这个就更加要紧了,因为作者明告看者他是剩下的唯一的补天之石,独此一块,这也算是作者自亮身份的另一种方式了。 补天之石,请问谁有资格补天?不言自明,自然是帝王家! 为何是唯一的一块?因为只有崇祯的儿子才有资格,而崇祯送出皇宫的三个儿子里后来只剩下了年纪最小的四皇子还活着。四皇子自然就是唯一的补天之石了。 不然的话,为何民间的反清复明的抗争只打“朱三太子”的旗号而不打“朱太子”或是“朱二太子”的?又为何这些明遗民不随便尊奉个“朱氏子孙”?要知道朱元璋的后代到了明末有百万之众,仅一个太原的庆城王就生了一百多儿子,成为百姓的深重负担,虽然后来被农民军杀了很多,可是就算十个里头留一个,也能剩个十万皇孙吧。可是明遗民们是根本不认这些姓朱的,因为不是姓朱的皇室后裔就有资格做补天之石的,这一点就是个普通百姓都是明白的。
即使是文坛的名儒吴梅村再有才华再有名望,他也是断不敢自称“补天之才”的,他是毫无资格的,更不要提什么满清包衣奴家的后代了。 单是红楼梦的悼明讽清的家国情怀就根本不是一个满清包衣奴家的孙子所能具备的了,更不要提他哪里去见那紫禁城帝王家的世面了。 谈谈朱明和满清的属性 朱明的属性是火。因为明“即”“光明”,而国姓“朱”则是“红色”,光和红组合到一起便是“火”。 满族政权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被称为“后金”,后来皇太极在天聪九年得到了林丹汗的大元玉玺,这让皇太极在政治上有了更远大的追求,于是下令在1636年的天聪十年改国号为“大清”,因为: 1、由于宋金的历史原因使得汉人对“金国”很是仇恨,皇太极想通过改掉金而避免汉人的抵触情绪。 2、皇太极选的满语daicing意思是战争和善战者,表达了他的要通过战争扩大政权的野心。 3、图吉利。火能克“金”,但水能克火。因此“金”必须换做水,“清”是三点水旁,水性,乃是寄托了满清水扑灭朱明火的愿望。 所以在红楼梦中,凡属水性的水露霜等和属金性的都是暗指满清,风也是指满清,因为风多与清相搭配,寒冷也是指满清,因为他们来自极寒之地。而火性的,红色的,月系,暖的都是暗指朱明。 给大家开开眼,见识一下晴雯/黛玉的真手艺,这可是保存了386年的绣品哪! 绣品简介:一天田妃忽发心痛,服药不应,其继母说:“故乡西寺菩萨最灵,何不祈求保佑呢!”田妃即焚香祈祷,许赐袈裟一件。不久田妃心痛病愈,即亲手绣制千佛袈裟还愿。此袈裟以红绫为底,以黄缎缝合,另以宁绸衬托,合于前襟之间,上共绣佛像248尊,田妃用头上的青丝绣佛眉(有DNA啊!),乃是田秀英亲手所绣,金线串连珍珠、玛瑙,绕围诸佛,光彩夺目,价值连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秋,差人将此袈裟送到仪陇西寺,藏于寺内圆通阁(该阁亦是古刹),1922年军阀田颂尧将袈裟夺走后转藏成都市文殊院宸经楼,保存至今,为空林八珍之中的“田妃绣彩”。成都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吧。
红楼梦作者考证 · 再论“西堂”Pursuit Truth
We aim to pursue the truth.
投稿作者:John Rawls
[img=639,399][/img]
我在 一文中简单谈及了我对批语中“西堂”一词的理解。本文我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西堂产九台灵芝日”,并结合所发现的新证据,来论证“西堂”到底指的是什么。
“西堂产九台灵芝日”的解读《汉书》卷九有: 六月,诏曰:“甘泉宫内中产芝,九茎连叶。上帝博临,不异下房,赐朕弘休。其赦天下,赐云阳都百户牛酒。”作芝房之歌。 《汉书》中写的是“九茎”,而红楼梦的批语中写的是“九台”。对于“茎”与“台”的不同,我的猜测是,石头记在传抄过程中,把“茎”错抄为“台”,这可能是因为“茎”与“台”的行书字体比较形似。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认为“产九台灵芝日”是指六月的某一天,可是后来我注意到《汉书》中的一段注解: 应劭曰:“芝,芝草也,其叶相连。” 如淳曰:“瑞应图王者敬事耆老,不失旧故,则芝草生。” 师古曰:“内中,谓后庭之室也,故云不异下房。” 灵芝“九茎连叶”,批书人借物喻人,来赞颂宾主与宾客的友谊犹如茎叶相连的灵芝一样密切。“不异下房”与“不失故旧”,暗示了宾主的地位要高于宾客,但是宾主依然对老朋友敬爱有加。 所以,“西堂产九台灵芝日”就可以解释为,地位尊贵的宾主念及旧情宴请老朋友的一天。
“西堂”指的是哪里?“西堂”这个词在古代诗人的诗歌中比较常见,但我认为,可能只有《宋中丞(荦)镇抚江西诗以寄之(己巳)》中的“西堂”,与红楼梦批语中的“西堂”是同一个意思。此诗全文如下:
宋中丞(荦)镇抚江西诗以寄之(己巳) 清·朱彝尊 鹊华秋色济阳行,送别燕郊空复情。 十月乍迁吴子苑,六幢今指豫章城。 樽移南浦仙舟近,㡢卷西堂幕府清。 宰相史家书世系,代兴谁得似先生。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曝书亭集卷第十四
这首作于1689年(己巳)的北京,场合可能是在与徐乾学等人游览虎坊南园的一次雅集。这次雅集的另一篇作品是《徐尚书载酒虎坊南园联句》。 1688年四月宋荦被任命为江西巡抚,远在北京的朱彝尊写了这首诗遥寄宋荦。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关于宋荦的—— “济阳行”,是指1687年四月宋荦迁山东按察使;“十月乍迁吴子苑”,是指1687年十月宋荦升江宁布政使;“六幢今指豫章城”,是指1688年四月宋荦被任命为江西巡抚。 后两句是关于徐乾学的—— “樽移南浦仙舟近”,是指1689年徐乾学被弹劾后乞归,计划在太湖洞庭东山开《一统志》书局;“㡢卷西堂幕府清”,是指徐乾学南归之后,作为其学人幕府的“碧山堂”馆邸将人迹凄清;“宰相史家书世系,代兴谁得似先生”,是指作为户部尚书兼明史总裁的徐乾学,家中有“传是楼”书楼,此楼所藏书籍浩瀚,古今中外无与伦比。
“碧山堂”与“西堂”都有“大海饮酒”批语中提到在“西堂大海饮酒”。历史上“碧山堂”中也举办过多次大型宴饮活动; 批语中提到用合欢花酿酒。历史上“碧山堂”中也有用鲜花酿酒的记录。 具体资料可以参考贾长宝先生的两篇论文:《徐元文〈斗酒诗〉中的北方酒文化》与《从1687年的徐乾学‘碧山堂’元夕聚会看清初宣南地区学者群体的宴饮交游》。
“宁不悲乎?”的原型批语中感叹:“批书至此,宁不悲乎?” 又感叹:“谁曾经过?叹叹!西堂故事。” 所对应的“西堂故事”可能是:徐乾学临行前在“碧山堂”举办的送别宴。 万斯同《石园残稿 · 黄子鸿六十寿序》有如下表述: “己巳(1689年)之冬,玉峰司寇徐公乞假旋里,以所总裁《一统志》自随……余与宛陵梅定九辈久与诸子交,而惜其离也。集于碧山堂而饯之。酒半,余作而言曰: ‘今日之会盛矣哉!然今日之盛,即来日之衰也。诸子皆海内之英,自兹以后,宁复能相聚一堂?若今日之盛者,此不独吾党聚散之感,抑亦京国人文盛衰之会也!诸子其为我进一觞。’ 于是,诸子欢然以乐者更俏然以悲!” 所以,批语中所说的“大海饮酒,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批书至此,宁不悲乎?” 指的就是这次送别宴。
综上所述,“西堂”可能是指徐乾学的学人幕府“碧山堂”馆邸。
发布于 2021-01-13 20:01
红楼梦(小说)
朱彝尊
明史(史书)
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