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18: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红楼梦》的“潇湘”情结+】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的“潇湘”情结





2021-11-05 17: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红楼梦》的“潇湘”情结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收录于话题 #邯郸夏说红楼 24个内容

作者

张晓冰

我读《红楼梦》,总是感觉作者曹雪芹有一种潇湘情结,全书从人名到建筑名再到诗文,都充满了南省潇湘的意韵。作者为什么如此钟情于“潇湘”,实在是一个迷。

“潇湘”一词,源于《山海经•中山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浦。”潇和湘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水系。发源于九嶷山的潇水和发源于广西的湘水,在湖南南部的零陵(今永州市)合流之后称为湘江,湘江流向湖南北部注入洞庭湖汇入长江。后来人们用潇湘泛指湖南地区。另据《词源》解释:潇湘指清深的湘水,旧诗多称湘水为潇湘。郦道元《水经注·湘水》说“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湘者,水清深也。”所以古人也把潇湘作为湘江的别称。“潇湘”一词还特指湖南省潇湘二水合流的地区——永州市。

“潇湘”既为地名,在这块土地上就有很多神话传说和人文历史故事。最有影响的是娥皇女英的故事。《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传说远古时帝舜在位时,到长江流域巡视,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舜的两位夫人娥皇与女英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二女来到湘江边上,望着白云飞渡的九嶷山嚎啕痛哭,她们的眼泪,洒落在江边的竹子上,竹节上便印上斑斑的泪痕,形成所谓的“斑竹”,所以“斑竹”也称湘妃竹。娥皇、女英寻夫不得而痛不欲生,泪尽而死,便和舜一起化为湘江的神,舜被为称湘君、娥皇与女英则被称为湘妃或湘夫人。

那么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与“潇湘”有关系的内容。

一、人名

林黛玉,《红楼梦》主人翁之一,在海棠诗社成立时探春给她取的艺名叫“潇湘妃子”,显然有比娥皇女英的用意。

史湘云,她的名字最值得回味。曹公擅用谐音为人物命名。这里的“史”即“是”。史湘云,即“是湘江上空漂泊的云”。第五回对史湘云的判词说“湘江水似楚云飞”。在红楼梦曲中说她“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我想,曹公取这么个名字,其背后应该是有故事的。

柳湘莲,一个侠客式人物。第四十七回,赖大请客,柳湘莲在座。我国南方普遍生长莲,其中湖南湘潭的湘莲、福建建宁的建莲、浙江宣平的宣莲并称为中国三大莲子。湘莲是潇湘湖区的特产。潇湘之地民间喜用“莲”字为女孩子取名,如“爱莲”、“秋莲”等等,“湘莲”显然也是一个女子的名,曹公为男性用此名也不知是何用意。

香菱。她在《金陵十二钗》副册中列为榜首。香菱的名字虽然没有“湘”,但是“香”却与“湘”是谐音,用谐音喻人是《红楼梦》的常用手法。“菱”是南方湖湘地区的水生植物。香菱最初的名字叫英莲,虽然是谐音“应怜”,但是她没有叫英薕,英嫾等其他同音字,而是叫“英莲”。而“莲”只能在南方,特别是潇湘湖区。后来金桂将香菱的名字改为秋菱,也并没有改变南方“菱”的特点。

二、大观园中与“潇湘”有关的建筑名

一是潇湘馆。林黛玉在大观园所住馆舍之名。宝玉为大观园题匾时命为“有凤来仪”,后由元春审定改为潇湘馆。潇湘馆内也是“湘帘垂地”,湖南的用品。

二是稻香村、藕香榭、紫凝洲。这几处地方都应该与南方洞庭湖区的自然地理相关。潇湘是水乡,是我国“稻”的主要产地。“藕”则更是荷塘、湖泊里的特产。“洲”是水中的陆地,长江流域一般江中的陆地称“洲”,如长沙天心洲,武汉鹦鹉洲。曹雪芹把与潇湘有关的“稻”“藕”“洲”等命名的院落馆舍放进大观园,应该有所寓意。

再如:蓼汀花淑。“蓼”是生长在水边和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汀”水边平滩。“溆”,也是指水边。

荇叶渚。荇,水生植物;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不论研究者们说大观园原形是南方还是北方,在园内建设如此多的南方水乡庄园和把这么多的建筑物以南方特色命名,好像背后一定有我们没有探讨清楚的原因。

三、花名芙蓉

芙蓉花有两种,一是水芙蓉,又指荷花;二是木芙蓉,又名木莲。因湖南水乡河源池塘普遍种植水芙蓉,又湘江流域广生木芙蓉,因而不论是水芙蓉或者是木芙蓉,都是湖南地区潇湘的代称。唐代诗人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诗句“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广为流传。

在《红楼梦》中,用花指喻人物是一特色,比如重要的人物薛宝钗为牡丹花,林黛玉则是芙蓉花。另外,晴雯屈死之后成为专管芙蓉花的花王。为此,贾宝玉专门为晴雯写了一篇祭文《芙蓉女儿诔》。直接把芙蓉指向了人物。

四、与潇湘有关的诗词、对联

第五回:“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荷花产地在南方,魂返故乡,故乡是哪?

第五回:“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这里不仅有湘江,而且有楚云。其实“楚”在南方,也包括湖南。

第五回:“〔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这是说史湘云的曲子,为什么是“水涸湘江”?史湘云和“潇湘”究竟有什么关系?

第十八回:探春诗:“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湘裙”应指湘绣丝织的裙子,湖南产品。照理说,曹家乃江宁织造,丝织产品不用江宁而用湘裙,让人深思。

第三十四回,黛玉诗:“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这是黛玉在宝玉挨打之后送来的旧手帕上写的三首诗中的一首。“湘江旧迹”是指什么呢?在大观园看到了“湘江”什么样的“旧迹”呢?

潇湘之地的用品在黛玉诗中频繁出现,第三十七回《咏白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第七十回,《桃花诗》:“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第三十八回:藕香榭对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这幅对联也是一幅湖水潇湘的写照。

五、“南省”与“辣子”

第三回,贾母说王熙凤,“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辣货,南省所谓 ‘辣子’,你只叫他 ‘凤辣子’就是了。” 这里有的版本作“南京”,有的版本作“南省”,南省应该是准确的,因为南京人不吃辣椒,当然没有“辣子”一说。“辣子”应为“南省”的潇湘地区所独有,比如“辣妹子”。那么,贾母为什么提潇湘独有的“辣子”呢?

六、老君眉

第四十一回,贾母到栊翠庵,妙玉用茶招待。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说知道,给贾母端出来的是“老君眉”。我们查资料,老君眉是洞庭湖君山所产的白毫银针,其汤深色鲜亮,香馥味浓,能消食解腻。历代都作贡品。当地有一首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唱的就是这种茶。这里的问题是:贾母为什么喜爱喝洞庭湖区生产的茶呢?贾府或者贾母的娘家当时并没有到达可以收纳地方贡品的地位啊!这只能解释:贾母住的地方就在湖南或者离君山较近的地方,经常饮这种茶,老君眉。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这种“潇湘”情结,累提“湘江”,应是作者有意为之!但是究竟是与作者出生地有关呢?还是在纪念什么人物?或者有什么其他的用意?笔者不得而知。我把这个现象罗列出来,希望引起红迷朋友们的关注。

2021.4.3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楼刘姥姥

原标题:《《红楼梦》的“潇湘”情结》

阅读原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19: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薛   草化===花,草化后金+金簪雪里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19: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曹雪芹的潇湘梦


2021-03-19 10:52:0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绪义] [编辑:潘华]

字体:【大 中 小】


一部《红楼梦》,很多红学家一辈子也没完全读懂它。清人洪秋藩说:“《红楼》一姓一名皆具精意。”湘人读它,却满纸是曹雪芹的潇湘梦。

——题记

刘绪义

1 潇湘馆、蘅芜苑是中心舞台

在《红楼梦》里,黛玉居住在“潇湘馆”,并以馆自名“潇湘妃子”。曹雪芹这样做,是随意还是别有心机?小说中,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苏州人,母亲贾敏死得早。作为贾母的外孙女进得贾府之后,内心充满了自卑与疏远。虽然无法断定黛玉与潇湘(湖南)的关系,但她无疑是曹雪芹潇湘梦的一个隐喻和象征。

《红楼梦》里有一《芙蓉女儿诔》,有红学家认为明祭晴雯,有人认为实祭黛玉。湖南自古有“芙蓉国”之称,宝玉文中之歌用的是楚辞体即骚体,每一首句末用“兮”字,第二句末用“耶”字。“诔”是历叙人生前行状在丧礼中宣读的文体。宝玉在交代黛玉的身份时这样写:“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没而莫能考者久矣。”其实,宝玉并非不知道黛玉是从苏州来的,这样写,是用曲笔暗示黛玉祖籍不是苏州人。

在大观园建成之后,元春以皇妃的身份赐了两处馆名,一是“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另一处是“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这二处正是《红楼梦》人物活动的中心舞台。

显然元春最喜欢这两名字,分别让黛玉和宝钗住了。

只见林黛玉正在那里,宝玉便问他:“你住哪一处好?”林黛玉正心里盘算这事,忽见宝玉问他,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 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第二十三回)

此后,宝玉常记挂着潇湘馆,其布局中有“湘帘垂地”。在第三十七回,众人联诗,黛玉又咏了一句:“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又是一个“湘帘”。

2 黛玉、宝钗象征娥皇与女英

黛玉所居之潇湘馆,很多人以为其环境和象征意义与娥皇、女英有关。也有人认为是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潇湘神词》化出来的,神远指娥皇女英,近指黛玉。刘禹锡在湖南待的时间比较长,他的“竹枝词”就是根据湖南民歌写出来的。如: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再看宝钗。第六十二回宝玉做生日时,香菱指出“宝钗”二字的出处为李商隐的《残花》诗:“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在古代诗文中,“钗”的象征义表示分离,而且特指“夫妻分离”,暗示娥皇、女英的典故。

宝钗所居的“蘅芜苑”,室内没有任何玩物,所供者以菊花最为显目。第十七回写到“蘅芜苑”内的各种“异草”:

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有两点是大家熟悉的。一是以香草喻美人,典出屈原《离骚》;二是楚辞中多奇花异草,其背景都与湖南关系密切。

再看《金陵十二钗》,其实只有十一首诗,十一幅图。曹公是让黛玉与宝钗合一幅图、一首诗。在随后的《金陵十二曲》里面,十二首曲理应分咏十二钗,但其实第一曲《终身误》和第二曲《枉凝眉》都是合咏黛玉与宝钗。

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有学者提出这是一种等距离的结缘和爱情方式。貌,二人兼美;才,二人并秀;德,二人趋同。故而脂砚斋有批语道:“钗玉名虽二人,人却一身。”

曹雪芹以钗黛对应娥皇、女英。

娥皇、女英为帝尧之二女,为考察舜之才德,而许配给舜,后来舜南巡苍梧不归,二女寻夫至洞庭君山,闻帝崩苍梧,二女痛哭,泪洒君山竹子上,形成斑竹,又称“湘妃竹”。

在给大观园题诗时,宝玉为潇湘馆所题的诗中,“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就是写竹。黛玉在选择潇湘馆时,也看中了园中的竹子。恰巧黛玉是以爱哭闻名的,眼泪没少流:“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黛玉的结局与娥皇女英一样。

3 “世外仙源”就是世外桃源

曹雪芹以“世外仙源”直接对应“世外桃源”。

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序》写的就是湖南武陵源。《红楼梦》中多次挑明了这种对应关系,而且多与黛玉相关。如《红楼梦曲》第一曲《终身误》“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在元春命众人赋诗庆贺大观园建成时,黛玉写了一首诗令元春称赞不已。标明匾额就是“世外仙源”。

第四十回,贾母领着刘姥姥看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里写的意境与《桃花源记》非常相似。

写宝钗也一样,如“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雪”指薛宝钗,山中高士对应陶渊明。陶渊明独爱菊,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本来是建立一个“海棠社”,到最后却成了“菊花社”。巧合的是,黛玉的《咏菊》诗里“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直接点出陶渊明。黛玉教香菱写诗,多次提及要多读陶渊明的诗。

4 史湘云、柳湘莲多人与湖南有关

先看史湘云。她的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红楼梦曲》[乐中悲]又写到:“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湘云即脂砚斋”,并视之为“平生在红学上,自觉最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项考证。”他的这一命题便是建立在“湘云醮宝玉”的前提与基础之上的。

值得注意的是,湘云到贾府,要么寄居在潇湘馆,要么寄居在蘅芜苑。可见湘云同样寄托着曹雪芹的潇湘梦。

再说柳湘莲。他是一名江湖侠客,与宝玉甚为投缘。堂堂男子汉,曹雪芹为何要给他取一个女性化极浓的名字?且湘莲是湖南的特产,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意,也是得缘于湘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小说中写他“素性爽快,不拘细事”,也是典型的湘人性格。

又说英莲。她是《红楼梦》中的关键人物,虽然地位不高,但全书是靠她来串起的。第二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就是因薛蟠强抢英莲,打死冯渊而案发。这个英莲本是个很不起眼的人,到后来竟成了大观园里一个很有名的角色。后来,英莲改名香菱,又暗指“湘灵”。

5《红楼梦》里处处是潇湘意象

《红楼梦》写到宝玉送脊鸰香串给黛玉,黛玉拒绝了,有红学家认为“脊鸰”就是“零陵”的误写。宋人洪芻《香谱》中有“零陵香”的详细记载。零陵是舜帝所葬之地,就是今天的湖南永州。《香谱》也有蘅芜香的记载,是引《拾遗记》:“汉武帝梦李夫人授蘅芜之香,帝梦中惊起,香气犹着夜枕,历月不歇。”

第五回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秦可卿携手来到一道黑溪前。警幻仙姑告诉他:“此即迷津也……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宋长白《柳亭诗话》有载:“衡州耒阳长寺有木居士。”

《红楼梦》这个书名也是有出处的,《全唐诗》卷四百七十二有蔡京的《咏子规》诗:

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愁如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沉。

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肠断楚词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

子规就是杜鹃。杜鹃啼血的传说故事发生地主要在荆州地区。湖南在古代也属于荆州。杜鹃鸟和杜鹃花在湖南民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且诗中“红楼梦”是三字连用,又明确提到“楚词”,其指向不言而喻。

真是“春风无限潇湘意”,假如离开了潇湘意象,《红楼梦》定会逊色不少。为什么曹雪芹在小说中屡屡暗指潇湘?是否表明他与湖南有过一段刻骨的缘分?他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潇湘梦?这些谜都有待探究。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中共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19: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玉明:《红楼梦》的是与非


湖南大学 杨珺茹 刘思婷2023-10-09

字号:AAA

2023年9月21日,孙玉明老师莅临由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红楼梦》的是与非”的讲座。


2023年9月21日晚七点半,受全民阅读研究中心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玉明莅临由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红楼梦》的是与非”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湖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舸教授主持。

孙玉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红楼梦学刊》副主编、常务编委,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现为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国家社科基金、艺科基金及博士后流动基金评审专家。曾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北京电视台《燕园话红楼》等栏目解读《红楼梦》。至今已发表、出版学术论著及小说、剧本、古籍整理及翻译作品约1千余万字。

讲座伊始,孙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超的语言功底向我们介绍了《红楼梦》及其类似的白话小说的发展历程,指出《红楼梦》在具有宝贵艺术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诸多内容上的争议,并带领我们逐步剖析其写作历程,了解其思想内涵。

1.png

孙老师讲解


一、观历史,小说发展进程之变

“要谈《红楼梦》的艺术成果,不得不提到中国小说的文学史。”由点及面,孙老师带领同学们从全局视角出发,纵观中国白话小说文学历史,剖析小说的变化历程,理清小说的艺术形式。

以人类的发展进程为例,孩童在成长中逐步获得的语言方式恰恰就是人的几种语言形式——肢体语言、口头语言以及书面语言。小说作为语言的艺术,不是单纯的书面语言,而是三种语言结合后产生的艺术形式。早在书面语言形成之前,民间故事就已然存在。其商业性在其娱乐性被发现后被挖掘出来,书艺人就是早期民间故事商业化的典型。说书往往以肢体语言配合口头语言,以章回体的形式展现民间奇闻异事,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经过润色被人们整理成为书面语言,成为早期小说的雏形。早期小说由于书面语言的特殊性,使得失去肢体和口头语言配合的简单文字的简单堆砌索然无味,这也是明清时期存在一些烂书的原因。

2png.png

同学们听讲座


二、细品鉴,红楼艺术结晶之美

孙老师在对白话小说历史的叙述中再三指出,说书是一个全知的视角,因此才具有其独特的趣味性。由此出发,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红楼梦》一书的叙事视角之精妙。

视角一即为石头视角。众所周知《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在《红楼梦》所有手抄本中,甲戌本多出429字对顽石变宝玉进行铺垫。在此,“石头”发挥了充当随行记者的重要作用,以第一视角记录贾府中发生的故事。

视角二即为外视角。开篇即可见,《红楼梦》开篇即为一说书人讲故事开场,叙述充分展现报道、阐释、议论多种职能,以宏大叙事的视角,将故事空间放在了洪荒宇宙,创造开天辟地的宏大场景。

视角三即为人物视角。在宝玉不在场的部分即存在视角限制,对此作者采用书中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进行故事的叙述。故事内的一僧一道,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平儿等都是作者用来交代叙事的对象。孙老师首先引用第三回“林黛玉入贾府”一节,以黛玉的视线,展示府第、角门、穿堂、垂花门等等,将府内庭院分布等方位秩序充分显现;其次引用第二十一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贾琏、平儿、凤姐一场戏,展示妻妾之间的微妙关系……不同的叙述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站在不同的立场,多角度观察故事,多维度阐释故事。

3.png

孙老师讲解


三、换角度,内容叙事错乱之争

述毕文章精妙之处,孙老师也将《红楼梦》中的矛盾与错乱之处娓娓道来。孙老师一一点出文中错乱之处如黛玉年龄之乱、人物地位排行之乱、人名之乱、时间之乱、府内规矩之乱、宝玉性格之乱等等。对于上述错乱之处,学术界的猜测有三。其一是由于原书本身尚未著完,未经考察;其二是由于二书合成,存在《风月宝鉴》之书与《石头记》的前后完成猜测;其三是由于该书一稿多改,《红楼梦》的手抄本数量多,版本较多,也有不同的续写和修改片段。

孙老师认为作者首先作毕《风月宝鉴》并请人做序,而后又作《石头记》,引用《风月宝鉴》中故事片段并多次修改。这也可以解释宁、荣两府之间财力地位差异以及清浊宝玉的性格转变的原因。

4.png

同学们听讲座


在提问环节,针对原作者曹雪芹对宝黛关系命运结局的猜测,孙老师表示根据文中叹词以及伏笔来判断难度颇大,但这种猜测可以作为一种学术语言来把控,通过史书中字里行间的解读,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其中隐瞒的部分;针对宝钗是否有意毒害黛玉以及两人性格探测,孙老师提出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来把握其鲜活特征;对于新时代背景下青年人应该如何阅读《红楼梦》的问题,孙老师提出每个个体间存在教育程度、生活阅历以及知识结构之间的差异,建议可以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学习,并根据兴趣、发挥特长选择自己的研读方向。

5.png

同学们听讲座


在讲授中,孙老师俨然成为了一个说书人,用丰富的动作语言配合风趣的讲授方式,将饱满的情绪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孙老师章回脉络清晰,流畅动人;期间夹杂着书中白话语言方式,文中原话信手拈来:“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黄泉路上有个作伴的”;步步剖析,生动表现出书中人物的语音艺术;联系贾府格局以及历史风俗,细述庭院布局以及府中地位规矩,充分体现贾府中森严的男女、等级规矩,带领同学了解《红楼梦》的发展历史,探寻《红楼梦》的深层次魅力,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有重读的冲动。



《红楼梦》孙玉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19: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卞国良:梦想的追逐者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14-01-09 14:41

浏览量:635次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是长沙岳麓山?主要人物如潇湘妃子、史湘云、柳湘莲与湖南有关?南县《红楼梦》“发烧友”卞国良大胆放言,又小心求证。他 反复读原著、查资料、跑实地,最终为自己的推测找到证据,并发表了《红楼梦与湖南》的论文,出了本与之相关的书,希望和更多人分享他的发现。这些本该是 “红学”研究者、专家教授做的事,卞国良本该过着规律的公务员生活,怎么跟《红楼梦》较上劲了呢?1月7日,提着满满一袋研究资料的卞国良,与记者大谈他 的“红楼缘”。

  偶近“红楼”,好奇心促他步步深究

  今年36岁的卞国良是南县工商联的干部。小时候,他看过《红楼梦》的电视剧、连环画,也读过与之相关的课文,并没多留心。5年前一次随手翻阅,让他有了全新发现——《红楼梦》有着很浓厚的湖湘色彩。

  “书 中的一些人物如潇湘妃子、史湘云、柳湘莲等,都有很浓重的湖湘味,还有些景物名称如武陵源、蘅芷清芬等也明显与湖南有关。”卞国良为自己的“新发现”激动 不已,读完一遍不过瘾,又读了好几遍,还把亲戚朋友和单位与《红楼梦》有关的文史资料借来研读。“越读越觉得自己是对的。”卞国良说。

  纸上得来终 觉浅。遭遇手头资料限制的卞国良踏上了漫漫求证之旅。近两年间,卞国良的足迹踏遍了三湘四水,“只要认为湖南与《红楼梦》相关联的地方,我都去看了”,收 获自然不小。“《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到大观园的十大景点,如正门、沁芳亭、有凤来仪、稻香村等,与现实中的岳麓山南大门、爱晚亭、清风亭、稻香村都是对应 的。”

  卞国良把他的收获写成论文《红楼梦与湖南》,发表在《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文史博览》上。“这好比给他打了一针鸡血。”卞国良的朋友调侃。

  走进“红楼”,他的世界一下子盈盈满满

  这几年,卞国良休闲时间都用来读书,常常从晚饭后读到次日凌晨,还隔三岔五往外头跑,探究考证湖南的红楼元素,让人难以理解。“家里人不理解我,身边一些人也说我脑子有病。在没有结果之前,我也没法解释,只有默默研究、求证。”

  掌 握的素材日益丰富,卞国良想出本书。2011年,在三进湖南省图书馆、两个月泡在湖南农大图书馆,还到安化、沅陵、永顺、桑植、张家界、慈利、石门、桃 源、常德等县市转了一大圈后,卞国良开始动笔写书。到2013年,11万多字的长篇小说《德山石头记》基本成形。2013年3月,卞国良开始每天2000 多字地将它搬到起点文学网。

  一天花超过三个小时的时间,打字、修改、充实、上传,还不能间断。“一断,小说就淹没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3个多 月,11万多字的小说,也扩充到了26万字。2013年底,卞国良的被誉为“湖南版《红楼梦》”的长篇小说《德山石头记》正式出版,获著名学者周清明,知 名作家余艳、刘春来、谭国瑞联袂推荐。

  接触、熟悉、深研、诠释,这些年来,卞国良和《红楼梦》的缘分断了又续。他说:“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人生三不朽,前两个我或许都做不到,那就立言吧。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的这份执着,我都认为,目前所做的这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方式。”

  谁说不是呢?卞国良的红楼探究之路,不仅充实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发挥了自己的文学特长,如果研究成果获得共鸣的话,对推介湖南、丰富湖湘文化,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21: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岳麓讲坛】肖鹰:《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作者:齐梁琦 王诗吟时间:2020-11-14 21:10:18点击次数:494




  2020年10月13日晚7时,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肖鹰莅临由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作了题为“《红楼梦》的美学意蕴”的精彩讲座。

  肖鹰教授是著名美学家、文化批评家,现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当代艺术,已出版论著多部,有《不朽的艺术》《中国美学史·明代卷》《说与不说——肖鹰文学批评集》等。

  讲座伊始,肖鹰教授指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一部浓缩了中国文化的人生感、宇宙感、历史感的巨著, 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结晶”。













大观园:清净女儿之境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院落,修建在宁、荣二府之间,和其相关联的另一个意象是书中的太虚幻境。太虚的概念来自于《庄子》,指世界最根本的存在,无形,无限,更无规律性。贾宝玉曾梦游太虚幻境,仙子们认为贾宝玉是“浊物”,污染了清净的女儿之境。男女之间的对立是《红楼梦》中一条重要的线索,这样观点的构建代表了曹雪芹的人生观:人生最美好的一面是纯洁至情的。其思想是受到了明代汤显祖所推崇的至情文学观的影响,汤显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即世间只有情与有法这两种天下。《红楼梦》中的世界正是曹雪芹现实生活世界的对立,也是情和法的对立。




贾宝玉:无我的生命之爱




  将大观园和太虚幻境作为戏台来看贾宝玉,他的形象是多变的。《西江月》二词评他“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脂砚斋评他的痴情是痴到对无知无识的事物也充满情感。宝玉见杏花凋落,认为是自己错过花期辜负了杏花,望见鸟在杏树枝头啼叫,认为它在悲恸地哀悼杏花之殇,草木生灵在他的心中皆有性灵。肖鹰教授指出:“宝玉在大观园中扮演着护花使者的角色,这样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曹雪芹高度庄子化的统一性精神。”《庄子》的文本中蕴含着生命和世界具有根本性统一的哲理,这赋予了人与世间万物通情的生命理解。贾宝玉之所以是绝代情痴,便是痴在对万物无条件的认同上。以非功利的视角去待人看世界,他的世界便永远新鲜活泼。













宝黛悲剧:不可跨越的生命缝隙




  《红楼梦》中叙事主线之一便是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贾宝玉前世为神瑛侍者,以甘露水灌溉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以泪偿恩、木石前缘的故事为宝黛之间的爱情增添了许多浪漫的色彩。黛玉葬花,是把自我的人生情感投射在零落的红英上,极其透彻地表达了没有依靠的人生体验以及生命短暂脆弱的幻灭感。大观园里的饯花节,宝玉偶闻葬花词的后两句,念及花落人亡,故而心生悲戚,不觉哀叹:“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贾宝玉把无限的生命哀恸通过超越世俗的情怀来消解,将自我的有限化为了天地的无限。而黛玉的葬花词却陷入了自我有限和生命无限的纠缠之中。一边是贾宝玉豁达的大世界,另一边是林黛玉如蚕蛹般将自己禁锢其中的世界观,注定了二者最后结局的根本性隔阂。




以死为生:超越生死的生命情怀




  肖鹰教授指出:“贾宝玉的生命观中包含着庄子的思想精神,以死为生,便可超越生死。”庄子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一气皆平等,气聚则有生,散则为死。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答惠子道:“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他认为生是一种限制,死亦不为苦,对于死亡的悲伤得以释然。《红楼梦》中宝玉在晴雯死后也很快摆脱极度的悲痛,相信晴雯做了芙蓉花神,便写下《芙蓉女儿诔》来祭奠晴雯。肖鹰教授强调:“庄子相信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运作,在曹雪芹笔下则化为‘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的文字。”生命的一面是幽微灵秀,无限美丽,充满情愫;一面是无可奈何,在命运的激荡中走向早已安排好的路。













不解之解:宝玉之情的无用之用




  有人读《红楼梦》,认为贾宝玉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聪明伶俐却不务正业,正如《西江月》中所言“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也有人评析贾宝玉是自我超脱,超脱于现世。庄子写《逍遥游》,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真正的自由是绝对不受条件约束的,人们对“有用”的执着追求其实是对生命的桎梏。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苑囿于“有用之用”,便困顿于心灵的牢笼中无法解脱。贾宝玉作《寄生草》,不是遁入空门式的冷漠无情,相反却是“大化自然”,暗含着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精神与期冀,是《庄子》中“鸿蒙”式的生命境界,即生命的无限性。

  提问环节,有同学问到贾宝玉对丫鬟及优伶们的维护有无实质作用?其中是否蕴含着何种深意?对此,肖鹰教授解道:“这反映了曹雪芹对人生现世局限性的一种伤感和哀愁,这与他家道中落的深刻体会有关,他对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面、最珍贵的情愫依旧极其推崇和向往。”《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体现于在人生悲凉之中寻找自我解放的力量和生命的契机,这亦是曹雪芹留给后人的珍贵启示。















文案|齐梁琦 王诗吟

图片|周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08: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武陵源渔翁贾宝玉+渔婆秦人旧舍+蓼汀花溆+】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原创 当武陵源乱入红楼梦,大观园上演鬼故事,原来黛玉才是鬼  【】

2021-02-22 21:33  






题:当武陵源乱入红楼梦,大观园上演鬼故事,原来黛玉才是鬼!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前言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在《石头记》故事里,为了接驾,荣国府斥巨资修建了大观园。大观园初建成,贾珍等来回贾政,让贾政过目,是否还需改造,好题匾额对联。

贾政与众清客便商议定了,大家去逛逛,一同公拟,各举其长,优则存之,劣则删也,又命宝玉跟去。到了一处景致,竟好似乱入《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所谓“秦人旧舍”。

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

在《桃花源记》中,武陵渔翁忽逢桃花林,又见林尽水源处,山有小口,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见一村落。



而家政众人入大观园,亦见迎门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人从此小径游去,逶迤进入山口,贾宝玉题曰“曲径通幽处”,继而便来到一处落花浮荡的村落,比之《桃花源记》,何如?

更巧合的是,《红楼梦》一篇故事,贾宝玉就曾经被林黛玉揶揄为渔翁,林黛玉正是出生于花朝节,并且因为林黛玉作了《桃花诗》,众人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是为“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众人笑说:“这会子还不起来,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湘云笑道:“一起诗社时是秋天,就不应发达。如今却好万物逢春,皆主生盛。况这首桃花诗又好,就把海棠社改作桃花社。”

看官听说,《桃花源记》里面的人因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而《红楼梦》里面第一个去世的重要人物便是秦氏,文中又无数次提及“末世”字眼,更有林四娘为国捐躯之文,可知作者笔下故事,恰是一个天倾地陷的时代。



为什么渔翁后来再也找不到这个桃花源了呢?因为这一切不过是渔翁的濒死体验,是渔翁做的一场大梦!桃花源里的人,原是秦人呀,东晋之人,又如何能够遇见秦朝的子民呢?除非是见鬼罢了!

有独有偶,《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上演的亦是前朝的景象,大观园便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便是埋香冢,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看到的那些册子,不过是众女儿墓碑上的墓志铭罢了!贾宝玉便是那个梦入桃花源的渔翁呀!

“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一句总结了林黛玉和秦可卿一世的谶语,其实是对人物一生的回顾,是墓志铭呀!世人只见林黛玉葬花,却不知林黛玉原是花神,而宝玉不过是天门扫花人(元春省亲第三出《仙缘》之《邯郸梦》 )。



《桃花源记》里面的人不知有汉,恰似《红楼梦》里的那句“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大观园上演的是鬼故事,而薄命的林黛玉早已香消玉损,正所谓“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在《石头记》故事里,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的《风月宝鉴》,偏偏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反面如何?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

红楼一篇故事,看热闹的人看到的不过是招手的佳人,满目的桃花,看得懂门道的人,才晓得这分明是一篇悼文,“怀金悼玉”,“怀”者,现在时,犹如渔翁在东晋;“悼”者,已故之人,木石前盟。




怀旧之意,朱楼旧梦,昔人已去,前世见过,林黛玉早已仙逝,只是作者不以鬼呼之,而名之以“神仙(妹妹)”。前有武陵源,后有荣国公贾源。若听不懂《姽婳词》中的鬼吟哦,便读不懂“闺阁昭传”的《红楼梦》!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渔翁”贾宝玉
作者  澎湃在线
阅读 2730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作者
归途如虹
《红楼梦》里,好几次写到贾宝玉打扮得像一个渔翁。
第四十五回里写到,“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林黛玉看见后就打趣他,说:“那里来的渔翁!”的确,贾宝玉这身打扮很容易让人想到张志和笔下那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世外闲人形象。

第四十九回里写到,“众丫鬟婆子见他披蓑戴笠而来”。结果,大家都打趣到,“我们才说正少一个渔翁,如今都全了”。
而贾宝玉在第五十回里和大家一起咏雪,也说到:“苇蓑犹泊钓”。咏雪和垂钓有什么关系呢?这不奇怪,因为柳宗元在《江雪》里写下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贾宝玉是用典。
当然,贾宝玉之所以会打扮得像个渔翁,是有原因的。首先,第四十九回里写到晚上在下雨,第五十回里写到白天在下雪。贾宝玉打扮得像个渔翁是为了避雨和避雪。
不过,贾宝玉打扮得像个渔翁,和贾宝玉的心境也有关。

薛宝钗打趣贾宝玉说他是一个“富贵闲人”。贾宝玉的确是一个“富贵闲人”。而且,他向往的也是与世无争,悠游自在的生活,就像是张志和笔下那个渔翁一样。说实话,张志和笔下那个渔翁与其说是真实的渔翁,倒不如说是词人内心的一种向往。张志和笔下的那个渔翁,是潇洒的,面对“斜风细雨”,他显得十分淡定从容。所以,张志和写这首词其实是表达自己一种淡泊名利,超然世外的心境,这和贾宝玉的心境是一样的。
而柳宗元笔下那个渔翁的形象就不是闲散的,而是孤独的。《江雪》这首诗其实可以看成一首藏头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笔下的渔翁完全是一种孤独心境的写照。而且不是一般的孤独,而是“千万孤独”。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官,他在政治上遭遇了打击,心情低落。他觉得世人都无法理解自己,甚至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冰冷的,都没有生命力。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性格乖僻,不愿意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对于家族事务也丝毫不感兴趣。他把女儿看成是精神信仰。他只愿意做一个怜香惜玉的多情公子。可是,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他。他母亲把看看成是“混世魔王”,他父亲觉得他不争气,甚至觉得他会“杀君弑父”,贾母觉得他是投错胎了。唯一真正理解贾宝玉的,恐怕也就是林黛玉了。而林黛玉也会考虑贾府的经济问题,看得出贾府有“后手不接”的危机。可是贾宝玉却对此浑然不觉,甚至安慰林黛玉说,反正短不了你我的。可见,林黛玉和贾宝玉也不完全是一类人。连脂砚斋都不理解贾宝玉,觉得贾宝玉是一个难以形容的人。我们可以想象,贾宝玉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贾宝玉自己的选择,他如果愿意改变自己,他没有必要如此孤独。他就是不愿意改变自己,所以才如此孤独。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贾宝玉比喻为“独钓寒江雪”的渔翁。
说道渔翁形象,最经典的还是《楚辞》里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的渔父。他对屈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其实,渔夫宣扬的就是一种和光同尘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不是和坏人同流合污,而是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但是屈原却拒绝选择这种态度,甚至以死殉国。贾宝玉对屈原这种行为其实是有所非议的,他不赞同“文死谏,武死战”的做法。因此,贾宝玉和那个渔父还是有点类似的。

《桃花源记》里也有一个渔翁。《桃花源记》开篇就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正是这个渔翁发现了桃花源。可以说《桃花源记》表达的是陶渊明对理想世界的一种向往。这种理想世界就是老子笔下那个“小国寡民”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精神的避难所,但是在现实中不存在。而陶渊明可以说是贾宝玉的一个精神偶像。贾宝玉的读书态度像极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而他在《种菊》这首诗里写下的“好知井径绝尘埃”也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写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陶渊明最经典的一个剪影了。
因此,“渔翁”是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形象。而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将贾宝玉形容为“渔翁”,也是非常符合贾宝玉的性情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楼刘姥姥

原标题:《“渔翁”贾宝玉》

林黛玉说的“渔翁渔婆”的笑话,其实大有深意!
原创
阅读 1087645

熟读红楼我们都知道,黛玉宝钗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后,宝玉冒雨去看黛玉,黛玉说了个渔翁渔婆的玩笑,却没想到把自己和宝玉说成了一对夫妻,看似无心,脂批却透露了此中深意。

虽然红楼梦未完,只存世前八十回,但根据各种线索,我们已经知道,宝玉和黛玉最终没能在一起,黛玉泪尽而逝,宝玉最终与宝钗成婚,曲词里说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正是宝玉宝钗婚后的情况。

关于宝黛爱情的结局,前八十回里,不止一处暗示,有的是通过他人之口交代,有的是在判词曲词里透露。宝玉越是跟黛玉亲近,最终两人越是不能走到一起,这也是曹公一贯的写作手法,这样到最后,才更能引起共鸣,才成其为悲剧。
黛玉虽然心系宝玉,但因寄人篱下,对于自己的未来尚且不知,更不要说她与宝玉的未来,也因此,她常常伤春悲秋,时时落泪,逐渐养成了敏感多疑,尖酸刻薄的性格,这跟她的身世和处境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除了别人拿黛玉和宝玉开玩笑,就连她自己,也无意中开过两人的玩笑,但这个玩笑并不好笑,因为它暗伏了一个凶兆。
原文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顾名思义,这一回说了两件事,一件是宝钗和黛玉以心相交,两人成了金兰姐妹。一个就是黛玉病情加重,思及自身,作了一首充满悲凉的风雨词。这之后,宝玉来访,于是黛玉便开了一个看似无心却被脂砚斋重点作批的玩笑。

原文: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雨夜来访,穿了一身北静王送的斗笠蓑衣,黛玉看到宝玉的装束,随口说出他像渔翁的话来,这里没有脂批。

接着,黛玉对宝玉的斗笠蓑衣产生了兴趣,就问宝玉是哪里来的,宝玉就说是北静王送的,并问黛玉要不要,要的话,他可以再想办法弄一套来,黛玉拒绝了,像上次她拒绝宝玉转赠给她北静王送的鹡鸰香串一样。

原文: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单读这话没什么,呆傻的宝玉也不会留心这些,偏偏锦心绣口的黛玉,想到了她之前说宝玉像渔翁的话,这里又说自己是渔婆,这不成了一对儿了吗?虽是玩笑,但因为是自己亲口说的,且她本身也有这个心病,因此心中就格外在意这些言语,没想到如今自己开了自己的玩笑,所以才有些后悔,接着是脸红。
如果没有脂批,我们对黛玉这个笑话的理解,也许仅限于此,但黛玉这个笑话之后,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脂批,隐约透露了宝黛爱情最终的结局。
庚辰本脂批: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
脂批这段话可谓点睛之笔,直接帮黛玉说出了心里话,从黛玉口中说出她和宝玉是一对夫妻的话来,而这夫妻偏偏是画上画的,是戏上扮的,别有深意存焉。

我们知道,画上的是假的,永远不会成为真的;而戏上扮的也是假的,早晚都有戏散的时候,也当不得真。其所指之意,不言自明,也就说,宝玉和黛玉不是真的夫妻,前八十回中我们看到的宝黛之间的一切,都只是假象,是画上花的,是戏上扮的,两人不会真的走到一起,所以脂批说“暗隐不吉之兆”。

脂批又说“画儿中爱宠”,这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这是从宝玉眼中写来,把黛玉比作“爱宠”。这句话有两个出处,一个是《聊斋志异》:“忽镜中人笑曰:‘影里情郎,画中爱宠’今之谓也。”一个是《西厢记》:【斗鹌鹑】“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夫人哪,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做了个影里儿的情郎,我做了个画儿里的爱宠。”【{田妃袈裟!}】
这里只说“画中爱宠”,不说“影里情郎”,似乎正暗示了黛玉早逝,而宝玉日日思念的结局,也正应了“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句话。
我们看,黛玉的一个玩笑,在脂砚斋眼中,成了暗伏宝黛爱情悲剧的一条线,两人虽看似亲密无间,两小无猜,却成不了夫妻,反过来,宝玉和宝钗虽看上去生分,最后却成了夫妻,而这正是脂批曾批出的宝玉黛玉的关系是“近中远”,宝玉宝钗的关系是“远中近”。
综上,黛玉看似随口的一个笑话,看似随口说出的渔翁渔婆四个字,经脂砚斋一点评,却透露这么多深意,不能不令人惊异。而即便没有脂批,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笑话推断出,宝黛之间越是亲密无间,越是有这种夫妻的玩笑,最终越是不可能走到一起。
林黛玉说的“渔翁渔婆”的笑话,其实大有深意!
原创
阅读 1087645

熟读红楼我们都知道,黛玉宝钗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后,宝玉冒雨去看黛玉,黛玉说了个渔翁渔婆的玩笑,却没想到把自己和宝玉说成了一对夫妻,看似无心,脂批却透露了此中深意。

虽然红楼梦未完,只存世前八十回,但根据各种线索,我们已经知道,宝玉和黛玉最终没能在一起,黛玉泪尽而逝,宝玉最终与宝钗成婚,曲词里说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正是宝玉宝钗婚后的情况。

关于宝黛爱情的结局,前八十回里,不止一处暗示,有的是通过他人之口交代,有的是在判词曲词里透露。宝玉越是跟黛玉亲近,最终两人越是不能走到一起,这也是曹公一贯的写作手法,这样到最后,才更能引起共鸣,才成其为悲剧。
黛玉虽然心系宝玉,但因寄人篱下,对于自己的未来尚且不知,更不要说她与宝玉的未来,也因此,她常常伤春悲秋,时时落泪,逐渐养成了敏感多疑,尖酸刻薄的性格,这跟她的身世和处境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除了别人拿黛玉和宝玉开玩笑,就连她自己,也无意中开过两人的玩笑,但这个玩笑并不好笑,因为它暗伏了一个凶兆。
原文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顾名思义,这一回说了两件事,一件是宝钗和黛玉以心相交,两人成了金兰姐妹。一个就是黛玉病情加重,思及自身,作了一首充满悲凉的风雨词。这之后,宝玉来访,于是黛玉便开了一个看似无心却被脂砚斋重点作批的玩笑。

原文: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雨夜来访,穿了一身北静王送的斗笠蓑衣,黛玉看到宝玉的装束,随口说出他像渔翁的话来,这里没有脂批。

接着,黛玉对宝玉的斗笠蓑衣产生了兴趣,就问宝玉是哪里来的,宝玉就说是北静王送的,并问黛玉要不要,要的话,他可以再想办法弄一套来,黛玉拒绝了,像上次她拒绝宝玉转赠给她北静王送的鹡鸰香串一样。

原文: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单读这话没什么,呆傻的宝玉也不会留心这些,偏偏锦心绣口的黛玉,想到了她之前说宝玉像渔翁的话,这里又说自己是渔婆,这不成了一对儿了吗?虽是玩笑,但因为是自己亲口说的,且她本身也有这个心病,因此心中就格外在意这些言语,没想到如今自己开了自己的玩笑,所以才有些后悔,接着是脸红。
如果没有脂批,我们对黛玉这个笑话的理解,也许仅限于此,但黛玉这个笑话之后,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脂批,隐约透露了宝黛爱情最终的结局。
庚辰本脂批: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
脂批这段话可谓点睛之笔,直接帮黛玉说出了心里话,从黛玉口中说出她和宝玉是一对夫妻的话来,而这夫妻偏偏是画上画的,是戏上扮的,别有深意存焉。

我们知道,画上的是假的,永远不会成为真的;而戏上扮的也是假的,早晚都有戏散的时候,也当不得真。其所指之意,不言自明,也就说,宝玉和黛玉不是真的夫妻,前八十回中我们看到的宝黛之间的一切,都只是假象,是画上花的,是戏上扮的,两人不会真的走到一起,所以脂批说“暗隐不吉之兆”。

脂批又说“画儿中爱宠”,这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这是从宝玉眼中写来,把黛玉比作“爱宠”。这句话有两个出处,一个是《聊斋志异》:“忽镜中人笑曰:‘影里情郎,画中爱宠’今之谓也。”一个是《西厢记》:【斗鹌鹑】“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夫人哪,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做了个影里儿的情郎,我做了个画儿里的爱宠。”
这里只说“画中爱宠”,不说“影里情郎”,似乎正暗示了黛玉早逝,而宝玉日日思念的结局,也正应了“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句话。
我们看,黛玉的一个玩笑,在脂砚斋眼中,成了暗伏宝黛爱情悲剧的一条线,两人虽看似亲密无间,两小无猜,却成不了夫妻,反过来,宝玉和宝钗虽看上去生分,最后却成了夫妻,而这正是脂批曾批出的宝玉黛玉的关系是“近中远”,宝玉宝钗的关系是“远中近”。
综上,黛玉看似随口的一个笑话,看似随口说出的渔翁渔婆四个字,经脂砚斋一点评,却透露这么多深意,不能不令人惊异。而即便没有脂批,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笑话推断出,宝黛之间越是亲密无间,越是有这种夫妻的玩笑,最终越是不可能走到一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08: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有凤来仪+栊翠庵===四川省仪陇县西寺田妃袈裟//田衣绚彩+】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薛宝琴===白牛寨+白羊嘴+
===定王+永王+白为王冠

天宝庵

文殊院“空林八观”之田妃袈裟:来自彩绣达人的供养2021-06-25 00:34:16 来源: 成都文殊院  举报
分享至




说起“袈裟”
你想到的是黑熊精偷去的宝物
还是电影《木棉袈裟》中
象征权力和身份的信物呢?


到底什么是袈裟
它是被拿来供的,还是穿的?
究竟谁可以穿?
文殊院《空林讲堂》视频节目第13期
已发布了“空林八观”之一的
“田衣绚彩”
到底是哪位虔诚的皇妃
留下了这件精美的袈裟呢?

《空林讲堂》Vol13. “空林八观”之田衣绚彩
文殊院珍藏:田妃袈裟
“空林八观”是文殊院众多珍藏文物中,极富盛名的八件镇寺之宝。 本期《空林讲堂》视频节目带大家穿越古今,感受文物背后的人文故事。
在文殊院珍藏的文物中,有一件特别的“袈裟”。它就是被誉为“空林八观”之一的“田衣绚彩”,又被称为“田妃袈裟”。


大家肯定想问,这位“田妃”是谁?名字感觉很陌生啊!但一说到崇祯皇帝,历史学得好的小伙伴就要激动了!田妃,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最宠爱的贵妃——田秀英。
田妃是 南直隶 扬州府 江都县 (今 江苏省 扬州市 )人,长得纤细娇妍,自幼聪明绝伦,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蹴鞠、骑射无所不能。后来因才华出众,被选入宫,宠冠后宫。在宫中生活时,她对装饰居室、刺绣烹饪、改进宫中仪制等,也样样出手不凡。扬州民间为了纪念这名才女,将其出生的小巷命名为“田家巷”。


田妃心灵手巧,善于女红。崇祯皇帝所穿的衣服,都是由她一手缝补的。入宫后,她将江南服饰带入宫中,称为“苏样”。据说,她的宫女们过节时所佩戴的饰物,也是由田妃设计和搭配的。厉害了!这要放在现代,就是妥妥的彩绣达人。
除了女红了得,她更对三宝十分恭敬,于是亲手绣制了这件“田妃袈裟”,以表感恩与供养之情。在这件袈裟上,共有彩绣佛像248尊,用黄缎缝合,并以宁绸衬托,既华丽又庄严。袈裟原收藏于四川省仪陇县西寺,民国时期起收藏于成都文殊院。在百度词条“田秀英”里,收录了“田妃袈裟”的相关介绍。
我们可以看到,这件袈裟不仅用料考究,彰显了皇家气度,更完美地展现了田妃上乘的女红技艺,再加上她对三宝的恭敬供养之心,显得十分珍贵。
袈裟,名为坏色衣
“袈裟”是梵文的音译,意思为“不正色,坏色”。由于释迦牟尼佛要求弟子们穿着坏色衣,不能穿正色或显色衣,比如青、黄、赤、白、黑,以减少对衣服的贪着,所以坏色衣就被称为“袈裟”。


实际上,在佛陀圆寂后,由于各部派所持戒律不同,对于“坏色”的理解各不相同,僧衣也颜色各异。传至中国后,僧服颜色也出现了变化。
在汉魏时期,僧衣多为赤色衣,后来又有了缁衣、青衣和褐衣。到了唐宋时期,袈裟还出现了紫色、绯色。在唐代,三品以上的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为绯色。武则天时期,因僧人法郎等九人重新翻译《大云经》有功,被赐于紫色袈裟。唐玄宗时期,僧人崇宪以精通医学、治病有效而被赐于绯色袈裟。到了明代,则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玉色的袈裟,讲僧要穿玉色衣和绿绦色袈裟,教僧则穿皂衣和黑绦色袈裟。


袈裟通常分为三种,称为“三衣”,也就是大衣、上衣和内衣。大衣,音译为“僧伽黎”,就是正装衣。在过去,托钵或入王宫、城镇,乃至说法教化时穿着。在汉传佛教里,僧伽黎是最为严正而又神圣的僧衣,被称为“祖衣”,说到这儿,普通老百姓认为的金光闪闪的“袈裟”,指的就是它了。第二种,是上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第三种,作务衣,是劳作、工作或就寝时穿的,也成内衣。
最初,袈裟的制作是由碎布补缀而成,布料来自于他人丢弃的废布,所以被称为衲衣。其目的是为了使僧人舍弃贪欲心。缝制时,布条须纵横交错,形成“田”字样式,所以又被形象地称为“水田衣”或“福田衣”。
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初的僧服也是沿袭印度传统。但是,中国很多地区气候寒冷,只穿着三衣显然不足以御寒。所以,汉传佛教援引佛制“许蓄百一物以至长物”的规定,在袈裟之外,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等其他僧服。


袈裟披肩,为做世人福田
后来,袈裟成为了僧人的重要标识,受到教团的重视,并赋予了很多特殊的寓意。佛经上就有“袈裟五德”和“袈裟十利”的说法。僧人在出家时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就是“披剃”。披,指的就是披上袈裟,成为福田僧;剃,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剃掉头发,表示断除烦恼。


在披剃仪式上,出家人搭衣时会念一首偈子:“善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我今顶戴受,世世常得披。”可见僧服对僧人的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
清初的顺治皇帝曾有一首赞僧诗,他写道:“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世间上什么最宝贵?在大多数人眼里,当然是黄金白玉。但是以修道者的眼光来看,最宝贵的莫过于袈裟披肩,信仰不改。
披上袈裟就等于穿上了福田衣,为世人种植福田;同时也代表肩负起如来遗教,以及弘法利生的神圣使命。
留言互动
“空林八观”你还知道哪些?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5—4 钟家台 2018-03-17   |  334阅读  |  4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脂批中提到的曹雪芹就如同文中“空空道人”和“情僧”一样都只是化名,无论是《石头记》的悼明讽清的主旨,还是四皇子作为崇祯儿子的敏感身份都是绝对不能见容于满清统治者的。
  其实争论作者是什么满清包衣奴曹家的后代也罢,或是文坛的名儒大家吴梅村也罢,都是无法对应作者一开篇的自述的,更不要提作者已经在第十六回中的自亮身份:“老明公号山子野者”——“朱三(太)子爷”。
  再好好琢磨琢磨书中作者的自白吧:
  1、“作者自云:“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饱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蒙府侧批:明告看者。】”
  看到作者明告看者他是有【兄】长的么?曹雪芹只是个化名,而吴梅村只有两个弟弟。
  2、“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戚序、蒙府、甲辰夹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後面又有一首偈云:“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詩後便是此石墜落之鄉,投胎之處,親自經歷的一段陳跡故事。”
  这个就更加要紧了,因为作者明告看者他是剩下的唯一的补天之石,独此一块,这也算是作者自亮身份的另一种方式了。
  补天之石,请问谁有资格补天?不言自明,自然是帝王家!
  为何是唯一的一块?因为只有崇祯的儿子才有资格,而崇祯送出皇宫的三个儿子里后来只剩下了年纪最小的四皇子还活着。四皇子自然就是唯一的补天之石了。
  不然的话,为何民间的反清复明的抗争只打“朱三太子”的旗号而不打“朱太子”或是“朱二太子”的?又为何这些明遗民不随便尊奉个“朱氏子孙”?要知道朱元璋的后代到了明末有百万之众,仅一个太原的庆城王就生了一百多儿子,成为百姓的深重负担,虽然后来被农民军杀了很多,可是就算十个里头留一个,也能剩个十万皇孙吧。可是明遗民们是根本不认这些姓朱的,因为不是姓朱的皇室后裔就有资格做补天之石的,这一点就是个普通百姓都是明白的。


  即使是文坛的名儒吴梅村再有才华再有名望,他也是断不敢自称“补天之才”的,他是毫无资格的,更不要提什么满清包衣奴家的后代了。
  单是红楼梦的悼明讽清的家国情怀就根本不是一个满清包衣奴家的孙子所能具备的了,更不要提他哪里去见那紫禁城帝王家的世面了。
  谈谈朱明和满清的属性
  朱明的属性是火。因为明“即”“光明”,而国姓“朱”则是“红色”,光和红组合到一起便是“火”。
  满族政权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被称为“后金”,后来皇太极在天聪九年得到了林丹汗的大元玉玺,这让皇太极在政治上有了更远大的追求,于是下令在1636年的天聪十年改国号为“大清”,因为:
  1、由于宋金的历史原因使得汉人对“金国”很是仇恨,皇太极想通过改掉金而避免汉人的抵触情绪。
  2、皇太极选的满语daicing意思是战争和善战者,表达了他的要通过战争扩大政权的野心。
  3、图吉利。火能克“金”,但水能克火。因此“金”必须换做水,“清”是三点水旁,水性,乃是寄托了满清水扑灭朱明火的愿望。
  所以在红楼梦中,凡属水性的水露霜等和属金性的都是暗指满清,风也是指满清,因为风多与清相搭配,寒冷也是指满清,因为他们来自极寒之地。而火性的,红色的,月系,暖的都是暗指朱明。
  给大家开开眼,见识一下晴雯/黛玉的真手艺,这可是保存了386年的绣品哪
绣品简介:一天田妃忽发心痛,服药不应,其继母说:“故乡西寺菩萨最灵,何不祈求保佑呢!”田妃即焚香祈祷,许赐袈裟一件。不久田妃心痛病愈,即亲手绣制千佛袈裟还愿。此袈裟以红绫为底,以黄缎缝合,另以宁绸衬托,合于前襟之间,上共绣佛像248尊,田妃用头上的青丝绣佛眉(有DNA啊!),乃是田秀英亲手所绣,金线串连珍珠、玛瑙,绕围诸佛,光彩夺目,价值连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秋,差人将此袈裟送到仪陇西寺,藏于寺内圆通阁(该阁亦是古刹),1922年军阀田颂尧将袈裟夺走后转藏成都市文殊院宸经楼,保存至今,为空林八珍之中的“田妃绣彩”。成都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吧。

红楼梦作者考证 · 再论“西堂”Pursuit Truth
We aim to pursue the truth.







投稿作者:John Rawls
作者邮箱:15195754687@163.com

[img=639,399][/img]

我在
一文中简单谈及了我对批语中“西堂”一词的理解。本文我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西堂产九台灵芝日”,并结合所发现的新证据,来论证“西堂”到底指的是什么。

“西堂产九台灵芝日”的解读
《汉书》卷九有:
六月,诏曰:“甘泉宫内中产芝,九茎连叶。上帝博临,不异下房,赐朕弘休。其赦天下,赐云阳都百户牛酒。”作芝房之歌。
《汉书》中写的是“九茎”,而红楼梦的批语中写的是“九台”。对于“茎”与“台”的不同,我的猜测是,石头记在传抄过程中,把“茎”错抄为“台”,这可能是因为“茎”与“台”的行书字体比较形似。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认为“产九台灵芝日”是指六月的某一天,可是后来我注意到《汉书》中的一段注解:
应劭曰:“芝,芝草也,其叶相连。” 如淳曰:“瑞应图王者敬事耆老,不失旧故,则芝草生。” 师古曰:“内中,谓后庭之室也,故云不异下房。”
灵芝“九茎连叶”,批书人借物喻人,来赞颂宾主与宾客的友谊犹如茎叶相连的灵芝一样密切。“不异下房”与“不失故旧”,暗示了宾主的地位要高于宾客,但是宾主依然对老朋友敬爱有加。
所以,“西堂产九台灵芝日”就可以解释为,地位尊贵的宾主念及旧情宴请老朋友的一天。

“西堂”指的是哪里?
“西堂”这个词在古代诗人的诗歌中比较常见,但我认为,可能只有《宋中丞(荦)镇抚江西诗以寄之(己巳)》中的“西堂”,与红楼梦批语中的“西堂”是同一个意思。此诗全文如下:

宋中丞(荦)镇抚江西诗以寄之(己巳)
清·朱彝尊
鹊华秋色济阳行,送别燕郊空复情。
十月乍迁吴子苑,六幢今指豫章城。
樽移南浦仙舟近,㡢卷西堂幕府清。
宰相史家书世系,代兴谁得似先生。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曝书亭集卷第十四

这首作于1689年(己巳)的北京,场合可能是在与徐乾学等人游览虎坊南园的一次雅集。这次雅集的另一篇作品是《徐尚书载酒虎坊南园联句》。
1688年四月宋荦被任命为江西巡抚,远在北京的朱彝尊写了这首诗遥寄宋荦。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关于宋荦的——
济阳行”,是指1687年四月宋荦迁山东按察使;“十月乍迁吴子苑”,是指1687年十月宋荦升江宁布政使;“六幢今指豫章城”,是指1688年四月宋荦被任命为江西巡抚。
后两句是关于徐乾学的——
樽移南浦仙舟近”,是指1689年徐乾学被弹劾后乞归,计划在太湖洞庭东山开《一统志》书局;“㡢卷西堂幕府清”,是指徐乾学南归之后,作为其学人幕府的“碧山堂”馆邸将人迹凄清;“宰相史家书世系,代兴谁得似先生”,是指作为户部尚书兼明史总裁的徐乾学,家中有“传是楼”书楼,此楼所藏书籍浩瀚,古今中外无与伦比。

“碧山堂”与“西堂”都有“大海饮酒”
批语中提到在“西堂大海饮酒”。历史上“碧山堂”中也举办过多次大型宴饮活动;
批语中提到用合欢花酿酒。历史上“碧山堂”中也有用鲜花酿酒的记录。
具体资料可以参考贾长宝先生的两篇论文:《徐元文〈斗酒诗〉中的北方酒文化》与《从1687年的徐乾学‘碧山堂’元夕聚会看清初宣南地区学者群体的宴饮交游》。

“宁不悲乎?”的原型
批语中感叹:“批书至此,宁不悲乎?” 又感叹:“谁曾经过?叹叹!西堂故事。”
所对应的“西堂故事”可能是:徐乾学临行前在“碧山堂”举办的送别宴。
万斯同《石园残稿 · 黄子鸿六十寿序》有如下表述:
己巳(1689年)之冬,玉峰司寇徐公乞假旋里,以所总裁《一统志》自随……余与宛陵梅定九辈久与诸子交,而惜其离也。集于碧山堂而饯之。酒半,余作而言曰:
‘今日之会盛矣哉!然今日之盛,即来日之衰也。诸子皆海内之英,自兹以后,宁复能相聚一堂?若今日之盛者,此不独吾党聚散之感,抑亦京国人文盛衰之会也!诸子其为我进一觞。’
于是,诸子欢然以乐者更俏然以!”
所以,批语中所说的“大海饮酒,西堂产九台灵芝日也,批书至此,宁不悲乎?” 指的就是这次送别宴。

综上所述,“西堂”可能是指徐乾学的学人幕府“碧山堂”馆邸。






发布于 2021-01-13 20:01
红楼梦(小说)
朱彝尊
明史(史书)


​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0: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渔翁”贾宝玉

红楼梦研究
关注
2021-02-19 13:19
上海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作者

归途如虹

《红楼梦》里,好几次写到贾宝玉打扮得像一个渔翁。

第四十五回里写到,“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林黛玉看见后就打趣他,说:“那里来的渔翁!”的确,贾宝玉这身打扮很容易让人想到张志和笔下那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世外闲人形象。


第四十九回里写到,“众丫鬟婆子见他披蓑戴笠而来”。结果,大家都打趣到,“我们才说正少一个渔翁,如今都全了”。

而贾宝玉在第五十回里和大家一起咏雪,也说到:“苇蓑犹泊钓”。咏雪和垂钓有什么关系呢?这不奇怪,因为柳宗元在《江雪》里写下过“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贾宝玉是用典。

当然,贾宝玉之所以会打扮得像个渔翁,是有原因的。首先,第四十九回里写到晚上在下雨,第五十回里写到白天在下雪。贾宝玉打扮得像个渔翁是为了避雨和避雪。

不过,贾宝玉打扮得像个渔翁,和贾宝玉的心境也有关。


薛宝钗打趣贾宝玉说他是一个“富贵闲人”。贾宝玉的确是一个“富贵闲人”。而且,他向往的也是与世无争,悠游自在的生活,就像是张志和笔下那个渔翁一样。说实话,张志和笔下那个渔翁与其说是真实的渔翁,倒不如说是词人内心的一种向往。张志和笔下的那个渔翁,是潇洒的,面对“斜风细雨”,他显得十分淡定从容。所以,张志和写这首词其实是表达自己一种淡泊名利,超然世外的心境,这和贾宝玉的心境是一样的。

而柳宗元笔下那个渔翁的形象就不是闲散的,而是孤独的。《江雪》这首诗其实可以看成一首藏头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笔下的渔翁完全是一种孤独心境的写照。而且不是一般的孤独,而是“千万孤独”。柳宗元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官,他在政治上遭遇了打击,心情低落。他觉得世人都无法理解自己,甚至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冰冷的,都没有生命力。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性格乖僻,不愿意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对于家族事务也丝毫不感兴趣。他把女儿看成是精神信仰。他只愿意做一个怜香惜玉的多情公子。可是,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他。他母亲把看看成是“混世魔王”,他父亲觉得他不争气,甚至觉得他会“杀君弑父”,贾母觉得他是投错胎了。唯一真正理解贾宝玉的,恐怕也就是林黛玉了。而林黛玉也会考虑贾府的经济问题,看得出贾府有“后手不接”的危机。可是贾宝玉却对此浑然不觉,甚至安慰林黛玉说,反正短不了你我的。可见,林黛玉和贾宝玉也不完全是一类人。连脂砚斋都不理解贾宝玉,觉得贾宝玉是一个难以形容的人。我们可以想象,贾宝玉的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是贾宝玉自己的选择,他如果愿意改变自己,他没有必要如此孤独。他就是不愿意改变自己,所以才如此孤独。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贾宝玉比喻为“独钓寒江雪”的渔翁。

说道渔翁形象,最经典的还是《楚辞》里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的渔父。他对屈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其实,渔夫宣扬的就是一种和光同尘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不是和坏人同流合污,而是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但是屈原却拒绝选择这种态度,甚至以死殉国。贾宝玉对屈原这种行为其实是有所非议的,他不赞同“文死谏,武死战”的做法。因此,贾宝玉和那个渔父还是有点类似的。


《桃花源记》里也有一个渔翁。《桃花源记》开篇就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正是这个渔翁发现了桃花源。可以说《桃花源记》表达的是陶渊明对理想世界的一种向往。这种理想世界就是老子笔下那个“小国寡民”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精神的避难所,但是在现实中不存在。而陶渊明可以说是贾宝玉的一个精神偶像。贾宝玉的读书态度像极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而他在《种菊》这首诗里写下的“好知井径绝尘埃”也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写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陶渊明最经典的一个剪影了。

因此,“渔翁”是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形象。而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将贾宝玉形容为“渔翁”,也是非常符合贾宝玉的性情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楼刘姥姥



原标题:《“渔翁”贾宝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11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0: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宝黛之间“渔公渔婆”的典故
shaqu浏览186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esdzxc01
推荐于 2017.11.24
满意答案
     这个情节实际上是在暗示黛玉对宝玉已经暗生情愫,并非原先那种纯洁的表兄妹的情感了。
  黛玉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著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9:54 , Processed in 0.2080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