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8 09: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评价《红楼梦》中赵姨娘这个人物?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2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大家都说赵姨娘是个脸谱化的人物,对此我有个疑问,难道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脸谱化的人物吗?为何都说曹公塑造这个人物很失败?有人猜想可能曹公本人受过赵姨娘的虐…显示全部 ​
关注者
105
被浏览
138,360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4
​添加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35 个回答
大野泽的风
大野泽的风​​
南开大学 世界史硕士
14 人赞同了该回答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所描述的为数不多的不那么令人喜欢的人。作者对《红楼梦》中的人很少有这样的定位,为数不多的几个不那么令人喜欢的如贾珍,贾赦等,和这些人不同的是,作者在写赵姨娘讨厌的同时,字里行间透着一份可怜,一种小人物的可怜和可悲,一个身为母亲的格局大与小,对做儿女的影响是深远的。

赵姨娘是一位母亲,她有一双儿女,分别是探春和贾环。按理说,在贵族家庭里,母以子贵,如果她知道礼数,懂得规矩,那么她的生活过的肯定不会很差,书中有一个周姨娘,她并没有儿女,但是她不生事儿,因为在贾府呆着也是很舒服,毕竟是老爷的小老婆,多少会受些尊敬,但是赵姨娘偏不,处处和人攀比,心里总是不平衡,结果是处处碰壁,很是难堪,吃哑巴亏,也给自己的儿女造成很坏的影响:探春想尽办法脱离这个家庭,贾环则成了一个没有规矩和底线,甚至说没有道德感的家伙。

格局太小的人注定不会幸福

赵姨娘本身是一个贾府里的丫鬟,凭着几分的容貌,做了贾政的姨太太,自己的肚皮还算争气,先后生了一儿一女,在母以子贵的贵族家庭里,可以说是麻雀一夜飞上枝头,变成了凤凰,但是没成想这凤凰也就是披着漂亮外衣的麻雀,内心的九曲回肠仍旧没有改变,会很在意自己的位置,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泼辣,嫉妒,没有底线,争宠,甚至为了自己利益害人,行为完全不像是一个贵族家里的妇人,也这是后来逐渐在家里失宠的原因之一,所以上至贾母下到自己的亲生女儿探春都不喜欢她,这就是赵姨娘的悲剧所在——以为自己在那个位置,会理所应道的得到尊重,其实不是,一个人的是否受尊重,是自己挣来的,不是被人施舍的。






她本来每一个月拿到的月历钱并不多,却攒着找到马道婆做法去害宝玉和王熙凤,她认为宝玉的存在,是贾环不受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自己在贾府的地位低,是王熙凤管家导致的,所以她把所有的愁和怨全部撒在宝玉和王熙凤身上,导致两个人双枪弄棒的,差点死掉,幸好一僧一道的救助,才得以返回命来,她做的很隐秘,大家都不知道她的鬼把戏,但是我们从中看到这个人的阴毒和狠辣,为了往上爬甚至可以伤人性命,真的很可怕。在续写的《红楼梦》中,赵姨娘在临死前把这件事情一一的说出来,对《红楼梦》的格局是一种破坏,太直白明了破坏了其中的神秘气息。

也是这样的母亲,导致有一天她的儿子做出了同样的事儿来。贾环也会认为自己地位卑下是受宝玉的影响,所以在贾政面前告密,导致宝玉因为金钏的死,同蒋玉菡往来而差点被贾政打死,你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内心的狠毒。再就是一个场面,贾环故意把蜡烛的泪泼在宝玉的脸上,导致宝玉的脸上立马起了一层燎泡,他为了害宝玉,真的无所不用其极,受谁的影响?他的妈妈——赵姨娘。这样的孩子内心没有感恩,不会在意别人的死活,表现之一是彩云有意于他,而他却说彩云和宝玉有一腿,真的让彩云很伤心,很失望。表现之二便是自己的母亲,赵姨娘死之前得了怪病,鬼魂附体,胡说八道,当时人在铁槛寺,一家人准备返回贾府,贾环也想随着大家回去,让王夫人给说了一通,这是你老子娘,你都不在这守着。他诺诺的应着。反而是旁边的宝玉说:今天你不能走,要守着,我回城后会派人过来陪你。贾环不懂,从小受到的教育里,就是如何去依附于别人,算计别人,而不懂得感恩,即便对自己的母亲,也不知道痛惜。所以在后来巧姐被拐卖的过程中,贾环也掺和在其中,他对家人没有那种很亲的感情在,如果让探春知道了他做这样的事儿,肯定饶不了他。

赵姨娘自己的格局太小,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也好不了哪去。探春一直想躲避她,和一众好姐妹兄弟在一起的原因也在于此。




自己不自重,别人很难尊重你。

赵姨娘是一个很可怜的人。在贾府中地位不高,本就是丫头出身,年轻时期的地位还比不上鸳鸯,袭人等这等的丫头。我们从曹公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即便是丫头,格局也是不一样,像鸳鸯,袭人,晴雯,司棋等人,她们的见识是极高的,但是有时候也会打压地位不如她们的人,比如宝玉院子里的丫头们骂小红的场景就很明显,因为丫头也分三六九等,所以每一人都会瞅着机会往上爬,小红在宝玉那里本是没有资格端茶倒水的姑娘,后来一个因缘际会就到了王熙凤的身边做了丫头,别人就会说她攀高枝,这在《红楼梦》中不少见的。

已经作为母亲的赵姨娘是极其不自知的一个人,她不知道在大众面前侮辱自己的女儿,其时就是不给自己颜面。她很在意探春的态度,总想着好不容易有一个孩子和大家很合得来,这孩子总得周济自己一下吧,完全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她在多个场合让探春难堪,说探春和她不亲近,认王夫人做娘,不认自己这个亲娘,对自己的亲弟弟不亲,反而对宝玉亲,这让她很受不了。探春是心知肚明的,每每都会怼回去,不是对你不好,是你自己不给自己脸面。时间久了母女之间的矛盾要爆发,爆发的基点,作者选了很好的点,那就是王熙凤病了,探春掌家的时候。

对赵姨娘来讲,这是很好的机会,自己的哥哥赵国基死了,王熙凤终于不管家务了,而自己的亲生女儿管家,说不定可以拿很多的丧葬费。但是探春是一个有底线和分寸以及规矩的人,她按照规矩来,不会任人唯亲或者因为是自己亲人就会徇私,这让赵姨娘很受不了,于是大闹了一场,这下导致母女关系走向决裂——探春大哭一场却据理力争,而赵姨娘一口咬住女儿对自己不亲,结果被平儿劝住才结束了这场纷争。

她以为有便宜可以占,却不想灰头土脸的回去。自己没给自己脸面,就不怪别人给她脸面。再有一个场景就是赵姨娘因为一份蔷薇硝而同怡红院的一群小姑娘们大吵大闹,芳官是分到怡红院也就是宝玉处的小戏子,她不喜欢贾环,所以当贾环给她要蔷薇硝的时候,芳官给他一包茉莉粉,因为贾环分不清什么茉莉粉蔷薇硝,这些都是小姑娘用的,所以当他拿给彩云的时候,彩云给他说这不是蔷薇硝,是茉莉粉。这下子赵姨娘不干了,抓起一包粉就到芳官处厮打起来,和芳官一起的小戏女们当然看不惯别人欺负芳官,所以一群人围着赵姨娘厮打。其实场面很不堪,为什么?赵姨娘再是姨娘,她也是老一辈人,如果出现了什么矛盾,完全可以找下人去处理,去沟通,她就没有这个意识,而是自己泼妇一样在大观园中厮闹,很不雅观。所以探春不喜欢她,因为她会觉得有这样一个母亲,脸上无光。






因为赵姨娘的不自重,以至于在整个家庭的地位都很低,去世的时候,甚至家人都不在身边守着,很凄凉。

赵姨娘在《红楼梦》中造成伤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探春,探春是一个骨子里很高傲的女孩,她很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所以最后选择远嫁,多半是为了摆脱这样的一个家庭,最终赵姨娘去世,探春也没有回来,估计这位母亲在孩子心目中,是一个永远的阴影了。

编辑于 2022-05-20 20:11・IP 属地天津
​赞同 14​
​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人性可畏
人性可畏
知无不言,不抖机灵。
你别说,赵姨娘虽然毛病不少,我身边要是出现这么个主儿我得烦死,但对于她身上那股永不放弃的折腾劲儿、那种类似打不死的小强的精神,我还真就挺佩服的~

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被社会毒打以后,我愈发觉得有时候在集体中太老实、太好说话了对于个人而言,真不见得是好事,有些东西你不主动去争取,不设法刷点存在感,那有好事了真就没人想着你,需要背锅了反倒第一个想到你,谁让你老实厚道好说话呢?谁让你不争不抢没脾气呢?欺负你成本最低,我不欺你欺谁?

你别看书中的赵姨娘在凤姐等领导层的眼里简直一无是处,属于一天不挨骂就难受的那种,人家更推崇的是周姨娘、迎春以及迎春死去的生母那种低调老实不惹事的性格,但周姨娘和迎春母女在书中过的日子就很好么?就不挨欺负不受气么?结局就一定比赵姨娘美好么?

你也别看赵姨娘在书中折腾来折腾去基本都没能成功,每次都被打压了回去,就以为她的“争”全无用处,因为事实就是不管她怎么失败,她的地位也稳如磐石,被撵出去的反倒是敢跟她对打的芳官等戏子,对她打压得最狠的凤姐也是前八十回就实锤盖章了“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惨结局,而截至前八十回末她赵姨奶奶却始终精力充沛、能吃能战,看不出有半点抑郁的症状,尤其贾政居然一直都挺喜欢她的,按说彼时的赵姨娘也不年轻了,又生过两个孩子,在性魅力方面肯定是有所下降的,而她也不是什么受过教育的女子,不可能跟贾政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就这样还能吸引住“人品端方,风声清肃”的贾政,我能想到的理由,大概就是二老爷就喜欢赵姨娘这种“美丽笨女人”?她的作她的闹,她的被全家人嫌弃,安知不曾激发了人到中年事业家庭都已无甚波澜可言的二老爷的保护欲?她的全无机心、有一说一,让人一眼便能看透,焉知对于看惯了官场家族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贾政而言,不是一种别样的安慰和放松、不是身心疲惫后的一个难得的小小避风港呢?

综上,我个人不认为赵姨娘是个脸谱化的人物,我不喜欢她,也不赞同她做的很多事,但单纯对于她身上那种打不死的毅力和永远敢于为个人利益争取无惧失败的精神头,我还是认可并佩服的。

编辑于 2023-03-22 12:28
​赞同 36​
​2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庵溪
庵溪​
求生哨吹响 I shall return
47 人赞同了该回答
题主你有几个概念是混乱的。

脸谱化,指的是只展现人物的一面,比如曹操,只表现他奸诈,不表现他宽容。并不是只有缺点,也可能只有优点,还可能优缺点兼备,比如刘备,有忠厚的优点也有懦弱的缺点,但刘备的脸谱化设定就是忠厚懦弱——“江山是哭出来的”,所以不表现他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赵姨娘绝不脸谱化,但是这个人物的复杂程度确实逊于林黛玉或者王熙凤。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指的是人物行为的作用与动机,比如蒋干,出来就是坏事的,蒋干绝不可能突然英明起来,蒋干就是扁平人物。比如麝月,麝月基本上是缓解矛盾的,所以麝月也是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不是指优缺点兼备,而是有着丰富复杂的行为动机的人物,比如贾母,她有时候是极其和蔼,求安富尊荣的,但有时候又雷厉风行,绝对不允许违拗她的事情出现。对于贾母来说,每件事情背后的动机都可能很复杂,她对情节的作用也绝不单一,所以她是典型的圆形人物。

赵姨娘肯定相对扁平化,她的动机基本可以概括为“自私”和“尊严”,不存在其他明显动机,也很少存在对情节发展的多重作用。

扁平人物,也可以有缺点、优点、或者优缺点兼备。由于扁平人物的作用有限,动机单一,所以扁平人物很容易和脸谱化混淆,也存在重合的情况。但也可能有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对情节只起扁平化的作用。比如《过把瘾》里的贾玲,她自己的生活虽然精彩,但对于主线来说,她永远只有“帮助主角的行动,充当和事佬或者老好人”这一种作用。赵姨娘本人也是一个很好的非脸谱化但还是扁平人物的例子,尤氏则相反,她不是扁平人物,她的动机和作用并不单一,但是,她比较脸谱化,还不如赵姨娘的性格多面。

赵姨娘作为一个次要人物,作者给了她相对充分的行为动机,给了她相对立体的个性展示,对于一个扁平人物来说,算写得相当好了。至于作者为什么不努力写一写赵姨娘身上的优点,同样的问题还可以问王善保家的或者林之孝家的,因为她不够重要。

要如何塑造出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次要人物,赵姨娘是个非常好的例子,首先她很容易被记住,被辨认,凡是有某些固定作用的情节,通通往她头上堆不太会出问题。其次,在读者记住她的同时,也给她相对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基本上就能做到印象深刻了。而尤氏由于脸谱化,但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又经常变化,所以辨识度反而不如赵姨娘高。

所以说曹雪芹是天才,你看不到他在这两个人物上的“匠气”,感觉无论是尤氏还是赵姨娘,大概就是那样两个活在生活圈子边缘的人物,不太熟,所以面目要么单一,要么模糊。不会觉得他在刻意塑造着某种人物,反而让人物符合小说核心人际关系的规律,离核心人物圈越远,越看不清这个人的内心。相比起来,水浒的若干次要人物,就能明显看出来作者是用技巧来写人物的,比如刻意安排情节,比如用道具或者武功去做人物区分等等。

生活中存在脸谱化的人吗?当然存在,很多人在人前只展示一面,所以只把这一面写进小说,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这样的描写比较浅白,不适合用在主要人物上,否则就会觉得这个人物缺乏一些吸引人的地方。

但具体到每一个人,可能是脸谱化的吗?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多面性,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独特的,每种个性都有其复杂的内外成因。

编辑于 2017-07-18 22: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8 09: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一帆风雨路三千+千里东风一梦遥+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⑽!】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47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是宋代词人柳永为怀念湘中故人所写的作品。

此词上阕开头“望处”二字统摄全篇。凭阑远望,但见秋景萧疏,花老,梧叶黄,烟水茫茫,故人不见,悲秋伤离之感充盈心头。下阕回忆昔日文期酒会、相聚之乐,慨叹今日相隔遥远,消息难通。最后“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回应开头“望处”。全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作者
柳永

作品出处
《全宋词》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玉蝴蝶⑴

望处雨收云断⑵,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⑶,堪动宋玉悲凉⑷。水风轻、蘋花渐老⑸,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⑹。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⑺,几孤风月⑻,屡变星霜⑼。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⑽!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⑾、空识归航⑿。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⒀。[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玉蝴蝶,词牌名。此调有小令及长调两体,小令为唐温庭筠所创,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一字;下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字,共四十一字。长调始于宋人柳永,又称为“玉蝴蝶慢”,双调,九十九字,平韵。亦有九十八字体。

⑵雨收云断:雨停云散。

⑶萧疏:清冷疏散,稀稀落落。堪:可以。

⑷宋玉悲凉:指宋玉《九辩》,引申为悲秋。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⑸蘋花:一种夏秋间开小白花的浮萍。

⑹遣情伤:令人伤感。遣:使得。

⑺文期酒会:文人们相约饮酒赋诗的聚会。期:约。

⑻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几:多少回。孤:通“辜”,辜负。风月:美好的风光景色。

⑼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亦以之喻年月也。

⑽潇湘:湘江的别称。这里指所思念的人居住的地方。

⑾暮天:傍晚时分。

⑿空:白白地。归航:返航的船。

⒀立尽斜阳:在傍晚西斜的太阳下立了很久,直到太阳落山。

折叠白话译文
我悄悄地倚栏凝望,雨已停歇,云已散去,目送着秋色消逝于天边。秋天的傍晚,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悲秋之叹。轻风拂过水面,白蘋花渐渐衰残,凉月使露水凝住,梧桐树也禁不住月夜寒露的侵袭,叶子已片片枯黄。此情此景,不由人寂寞感伤。我的故朋旧友,不知你们都在何方?眼前所见只有一望无际的秋水,烟雾迷茫。

文人的雅集,纵情的欢宴,如今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离别后辜负了多少风月时光,斗转星移,都只为你我相距遥远,天各一方。海是如此之遥,山是如此之遥,相逢相会不知何处何年?让人感到凄苦彷徨。想那双双飞去的燕子,难以靠它给故友传音送信;企盼故友归来,遥指天际苍茫,辨识归来航船,谁知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枉自空等企望。我默默伫立,黯然相望,只见斜阳已尽,孤雁哀鸣声仍在天际飘荡。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词是作者为怀念湘中故人所作。[2]​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整体赏析
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可以看出远处天边风云变幻的痕迹,使清秋之景,显得更加疏朗。“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这种情怀,又落脚到“目送秋光”上。“悄悄”,忧愁的样子。面对向晚黄昏的萧疏秋景,很自然地会引起悲秋的感慨,想起千古悲秋之祖的诗人宋玉来。“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柳永的心头,引起他的共鸣。他将万千的思绪按捺住,将视线由远及近,选取了最能表现秋天景物特征的东西,作精细的描写。“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萧疏衰飒的秋夜,自然使人产生凄清沉寂之感。“轻”、“冷”二字,正写出了清秋季节的这种感受。“苹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物,也寄寓着词人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慨。“梧叶飘黄”的“黄”字用得好,突出了梧叶飘落的形象。“飘”者有声,“黄”者有色,“飘黄”二字,写得有声有色,“黄”字渲染了气氛,点缀了秋景。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遣情伤”一句,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由景及情,词中是一转折。景物描写之后,词人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茫茫”是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阔大而浑厚,同时也是因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这里情与景是交织一起的。这几句短促凝重,大笔濡染,声情跌宕,苍莽横绝,为全篇之精华。

换头“难忘”二字唤起回忆,写怀念故人之情,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词人回忆起与朋友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分离之后,已经物换星移、秋光几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无心观赏而白白地过去了。“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旨加强别后的怅惘。“海阔山遥”句,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潇湘”这里指友人所之地,因不知故人何,故云“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不能与思念中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无人可托。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次的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句词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入情。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一个“空”字,把急盼友人归来的心情写活了。它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这里替对方着想,从对方着笔,从而折射出自己长年羁旅、怅惘不堪的留滞之情。

“黯相望”以下,笔锋转回自身。词人用断鸿的哀鸣,来衬托自己的孤独怅惘,可谓妙合无垠,声情凄婉。“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回忆与思念之中。“立尽”二字言凭栏伫立之久,念远怀人之深,从而使羁旅不堪之苦言外自现。

柳永这首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井然,有效地传达了诗人感情的律动。同时修辞上既不雕琢,又不轻率,而是俗中有雅,平中见奇,隽永有味,故能雅俗共赏。[2]

折叠名家点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水风”二句善状萧疏晚景,且引起下文离思。“情伤”以下至结句黯然魂消,可抵江淹《别赋》,令人增《蒹葭》怀友之思。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柳永,宋代词人。字耆卿
柳永
柳永
,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乐章,长于慢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有《乐章集》。[3]

参考资料
1.《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_柳永的诗  . 诗词名句网 . [2017-8-27]
2.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 古诗文网 . [2017-8-27]
3.柳永  . 古诗文网 . [2017-8-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8 10: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姨娘为人昏聩,让人讨厌,贾政为什么离不开她,夜夜命她伴寝
播报文章

笑妍娱乐乐园
关注
2021-02-26 00:58来自山东
肺结节,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肺结节难调理
肺结节,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肺结节难调理
耳鸣,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耳鸣难调理
耳鸣,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耳鸣难调理
老中医说:瘦不下来的三个原因,看完想胖都难,小心瘦过头!
老中医说:瘦不下来的三个原因,看完想胖都难,小心瘦过头!
赵姨娘让人讨厌,她自己的女儿探春都不喜欢她,说她“太昏聩了”。但就这样一个女人,却让贾政宠爱有加。贾政一妻二妾,不见王夫人周姨娘陪伴,都是赵姨娘贴身照顾侍奉。两人接连生下一女一子,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赵姨娘却牢牢抓住贾政的心。她在贾家折腾的毫无顾忌,与贾政的宠爱密切相关。

贾政虽然只是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但他最重要的身份是另两个:
一,贤德妃贾元春的父亲,妥妥的国丈。
二,荣国府家主,贾政与贾赦共同承袭荣国公爵位,贾赦袭爵,贾政袭爵产。
从五品工部员外郎不入流,但贤德妃父亲和荣国府家主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使得贾政谁也不能小看他。
贾政作为封建士大夫,一妻二妾是标配。古人所谓“三妻四妾”并不准确,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也并非什么人都如此。士大夫的标准妻妾数量是一妻二妾。所以像林如海、贾赦、贾珍看似妻妾丫鬟成群,其实都是一妻二妾多姬(通房丫头)。
贾政与其他人相比,子嗣旺盛,三子二女一孙,本人除了正妻王夫人,也只有周姨娘和赵姨娘两个妾,身边再无一个姬和丫头。之所以这样,有两个可能。

第一,贾政为人正派,不好色。
第二,贾政家有悍妻,清理了他身边人,不敢随便纳妾。
两种可能都有道理,主要因素个人倾向第二种,这也是贾政独宠赵姨娘的真正原因。
贾政和王夫人都是五十岁左右年纪,赵姨娘通过探春的年纪对此,撑死三十五岁左右。她与贾政老夫少妻,贾政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独宠赵姨娘一点不奇怪。
贾探春比贾宝玉小一岁,贾宝玉比哥哥贾珠最少小十岁以上。在王夫人生下两子一女的十几年间,贾政没有一个妾生孩子,要说没有妾不可能。那个时代,王夫人一定要给贾政身边留个人,哪怕名义上的。这种情况特别眼熟,与王熙凤和贾琏的早期夫妻关系一模一样。
王熙凤悍妒,只将陪嫁丫头平儿给了贾琏做通房丫头,平时还严密监控,坚决不许平儿与贾琏私下接触。她自己独霸贾琏,将贾琏之前房中丫头全部打发了。王熙凤的悲剧是生不出儿子,但这种驯夫的方法却是传自王夫人。

周姨娘非常巧合的与王夫人陪房周瑞同姓。曹雪芹不会无缘无故如此写。看周瑞家的那么得宠。周姨娘很可能是她小姑子。当初一家人做了陪房和陪嫁丫头过来贾家。王夫人让周姨娘做了通房丫头,将贾政房中所有人都撵走。同样监管周姨娘不让贾政接触。直到自己接二连三生了三个孩子。贾宝玉出生后,王夫人两个儿子双保险,才给贾政从新选了一个年轻的妾,就是赵姨娘。此事周姨娘年老色衰,不再侍奉贾政,当然只剩下赵姨娘能够贾政跟前伺候。
赵姨娘年轻,不像王夫人周姨娘四五十岁年纪,当然得宠。而且,贾政与赵姨娘接连生下一女一儿两个孩子,间隔非常短暂,都证明贾政并非不近女色的柳下惠。甚至拥有赵姨娘后,还有一种近乎解放的干柴烈火之感。
赵姨娘为人粗鄙,行为莽撞。这样的女人,对自诩名士风流,也曾诗酒放诞的贾政来说,不啻让贾宝玉喜欢傻大姐。可贾政对赵姨娘甘之如饴。不但夜夜让她侍寝,还对她多有维护。具体表现在这么几点。
第一,贾宝玉被五鬼魇了,赵姨娘心花怒放,忍不住贾母跟前多嘴,贾母气极一顿大骂,贾政立即让赵姨娘退下躲避风头。
第二,赵姨娘不断在贾政面前搬弄是非,说贾宝玉坏话,贾政选择性听从,并不厌烦。
第三,贾环在贾政面前称赵姨娘为母亲(第三十三回),贾政也不阻止。按理赵姨娘半奴身份,虽是生母也要叫姨娘不能称呼母亲。母亲只能是王夫人。
第四,赵姨娘在贾家各种折腾,甚至连连出手害人,过后并没有被牵连。明显是贾政对她纵容。

贾政与赵姨娘就像两个世界的人却特别的融洽。能出现这种不同寻常之事,唯一的可能只有一个。贾政没有别的选择。除了赵姨娘,他也没有别人。他为人方正,说不出贾赦那种让邢夫人替他讨小老婆的话。王夫人不替他张罗,他就只能接受赵姨娘。赵姨娘不好,可除了赵姨娘,难道让他去找和王夫人年纪仿佛的周姨娘?
赵姨娘受宠看似不可能,究其原因不复杂,就是贾政没得选择。否则他又何至于此?您觉得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08: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可卿死后,瑞珠自尽,宝珠甘做孝女,为什么不肯从铁槛寺回来?
播报文章

洋禾音乐
关注
2021-10-22 00:23

秦可卿死后,宁国府除了贾蓉,表现得都很奇怪。尤其两个丫头的下场,更是令人不解,以至于为秦可卿之死蒙上阴影。




(第十三回)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此事可罕,合族中人也都称赞。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殓殡,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小丫鬟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喜之不尽,即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那宝珠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哀哀欲绝。

秦可卿这两个丫头原文交代不多。瑞珠是贴身丫头,宝珠是小丫头。

秦可卿是宁国府嫡长孙媳妇,丫头不止这两个,却是二人在她死后做出反应,主要有这么几点要注意。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一,瑞珠、宝珠不排除是秦可卿之陪嫁丫头。秦业就算再穷,女儿出嫁没有陪房,也要有一两个陪嫁丫头。起码瑞珠一定是秦家人。

二,瑞珠、宝珠一个殉葬,一个甘愿为孝女守丧,脂砚斋【甲戌侧批:非恩惠爱人,那能如是?惜哉可卿,惜哉可卿!】秦可卿待下人极为宽厚无疑,她的死让脂砚斋大为可惜。

三,宝珠非常聪明,她甘愿做孝女,也就成了秦可卿的女儿,成了贾珍的孙女,被称为小姐。待遇一定要比做丫头好了。

这是表面上的三点注意事项。如果剥开表面,会发现瑞珠、宝珠在秦可卿死后的反应极其不寻常,也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瑞珠和宝珠反应的时间跟耐人寻味。

秦可卿死在夜半亥时,等到秦业得到消息,从一二十里的远处赶来,贾珍为秦可卿寻找的棺材板,也就是薛蟠说得义忠亲王老千的那副寿材都已经拉来了。推测时间,起码也要几个时辰过去。

此时传来瑞珠“触柱而亡”的消息,就不同寻常了。

殉葬而死,大多是随着主人之死而死,没有谁要想半天再殉葬。冷静下来,自古艰难唯一死啊!

而且触柱而亡这等方式,基本不会是正常人自尽的选择。上吊、投井、喝毒药、抹脖子、跳楼都比这个简单。


广告
小姨以身设局陷害,致使外甥女婿净身出户
×


触柱而亡碰头而死,一般都是在被逼无奈,含冤、含愤时选择的自尽方式。

瑞珠触柱而亡说明她心中有冤、有愤也有恨。她的死显然不是自愿的。

触柱而亡与以棍击头而死,普通人看不出来。瑞珠是否自尽也要画一个问号。

作为秦可卿之死的知情人,秦业一定会询问瑞珠,关于秦可卿的死因。秦业这边刚来,贾珍不陪亲家却安排贾蔷等人陪客,是否有拖住秦业的意思?随后瑞珠就死了,这事太不寻常。

其次,宝珠给秦可卿做孝女。

之前没反应,一听说瑞珠触柱而亡,她马上要给秦可卿做孝女,跪在灵前哀哀而哭。

宝珠此举除了获得小姐身份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将自己曝光给所有人,以求自保。

瑞珠没有机会公之于众才莫名死了。宝珠如今做了秦可卿的女儿,众人瞩目下她的安全得到保障。




这个小丫头无论从谋利还是避险的反应来看,都是聪明人。而她聪明又善于自保的反应,多少给人狡狯之感,有点小人意味。

秦可卿死亡当晚,半夜去天香楼又吊死在那里,本就令人疑惑。大半夜她去天香楼做什么,谁叫她去的?

联系瑞珠“触柱而亡”,再到宝珠跳出来给秦可卿做孝女,可以肯定秦可卿之死与宝珠有密切关系。她在秦可卿灵前哀哭,也有忏悔可能。

最后,宝珠去了铁槛寺一去不归。

秦可卿出殡寄灵家庙铁槛寺。她早于贾蓉去世,贾家祖坟又在金陵,要先停灵在铁槛寺。以求后面择机送还祖籍。

(第十五回)宝珠执意不肯回家,贾珍只得派妇女相伴。后回再见。

宝珠去到铁槛寺,说什么不回宁国府,执意要在铁槛寺陪伴秦可卿。这就更有问题了。




秦可卿已经出殡停灵,不需要她这孝女,还在铁槛寺耗着干嘛?她不回宁国府,显然是不敢回去。铁槛寺在宁国府范围之外,她的机会更多。

贾珍这里安排妇女陪伴,说不好是照顾还是监视,但宝珠是秦可卿之死的知情人无疑。

可惜,随着秦可卿死去,秦业、秦钟也相继而死。宝珠就此没有了消息。关于那一夜天香楼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也只能从原文只言片语做推测。

知情人宝珠是生是死也不太重要。估计每天陪着秦可卿的灵柩,对她也是一种煎熬。

宝珠者,保住也。她保住的是她自己,还是天香楼的秘密?现在已经不得而知。

文|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作者、点赞、收藏很重要,文章每日持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10: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龄官画蔷//划蔷亦自非容易,{君明臣良+}解得臣忠子也良+】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47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这两个女孩是林黛玉的影子,曹雪芹真实用意,很难读出来
播报文章

龙之纪年
关注
2021-07-10 00:14
仙灵神域 良心爆率回馈玩家 仙灵神域今日新服>>
仙灵神域 良心爆率回馈玩家 仙灵神域今日新服>>
一整个晚上,她如狼似虎的要了他一次又一次...
一整个晚上,她如狼似虎的要了他一次又一次...
西藏旅游.此次出行,不亏!西藏旅游,品当地美食,游独到风光.
西藏旅游.此次出行,不亏!西藏旅游,品当地美食,游独到风光.
“通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第一回脂批),《“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36《不同的“黛玉”,相通的寓意 1》,从文本的整体出发,结合脂批,探讨了晴雯和黛玉之间的神奇联结,从本文开始,我将用两篇的篇幅,探讨一下其他梦中人与黛玉之间的关系。

龄官不仅和黛玉相貌相似,而且,她似乎也总是忧郁也总爱哭。她的性格更是与“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黛玉有相近之处一一在元妃归省时,拒绝作非本角之戏;第三十六回,在荣国府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被视作凤凰的宝玉,因觉得无聊,到梨香院想听小旦龄官唱《牡丹亭》曲,却遭其冷淡以对,发现她就是画“蔷”的女孩。宝玉难堪,宝官说若贾蔷来她必唱。后来贾蔷和龄官之间围绕雀儿和龄官之病的言行,让宝玉看到他们之间深挚的爱情。

第五十八回,因老太妃国丧,贾家遣发十二个戏子,龄官并不在留下之列,似乎应该是由其父母领回原籍。她和贾蔷之间超越世俗的恋情,虽然八十回后的结局不得而知,但宝黛的爱情是一场以黛玉泪枯夭亡收尾的苦恋,“大有林黛玉之态”的龄官,她与贾蔷爱情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




其实,戏子在封建社会是极为低贱的,龄官的身份已经注定了蔷龄之恋的结局,就象“木石前盟”已经暗示了二玉的结局一样。而且,第十八回,“元妃归省庆元宵”,该回回前诗批云:“一物珍藏见至情,豪华每向闹中生。黛林宝薛传佳句,《豪宴》《仙缘》留趣名。为剪荷包绾两意,屈从优女结三生。可怜转眼皆虚话,云自飘飘月自明。”,“可怜转眼皆虚话”中就包括了“屈从优女结三生”,因此,他俩应该也和二玉一样,爱情的尽头是刻骨铭心的伤悲。

龄官暑天画“蔷”,体现了她对贾蔷深沉的爱。第三十回,脂砚斋在回前总批中指出:“银钗画'蔷'字,是痴女梦中说梦”,幻境中,龄官对贾蔷深挚的爱恋如梦一场空,那么,“大有林黛玉之态”的龄官画“蔷”字,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又隐喻了怎样的梦?

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语梨香院”,脂砚斋在回前总批诗中又指出:“划蔷亦自非容易,解得臣忠子也良”,因此,“大有林黛玉之态”的龄官与贾蔷的爱情,应该亦如二玉的“木石前盟”一样,具有政治意涵,只不过蔷龄文恋隐喻的是一个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政治之梦。

龄官与黛玉如此相似,而林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绛珠仙子)今生,寓言了始于甘露水、终于泪枯夭亡的、比托于秦可卿(胤礽)的“九十春光”,即“密”之“三春”和“三秋”[注1],她与宝玉的“木石前盟”,隐喻的是对政治之“密”永志不忘却注定无望的挚爱。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石头记》中多作心心传神会之文”(第十六回脂批),因此,我们可以“心传神会”到,“大有林黛玉之态”的龄官画蔷,“解得臣忠子也良”,很可能隐喻“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的秦可卿所隐指的谥号“密”的胤礽和康熙之间的关系。蔷龄之恋最终“成虚话”,康熙和胤礽之间的关系,何尝又不是如此?

康熙和胤礽是父子关系,但又是君臣关系,“自古无情帝王家”,两人的关系其实从一开始就处于完全不对等的状态,就象贾蔷是隐指皇家的宁国府之后裔,而且至少是半个主子,而龄官只是荣国府中微不足道的戏子。

地位决定了一切,地位高的一方可以随心所欲,而地位低的一方只能俯首听命。贾蔷的爱,可以让龄官升入天堂;贾蔷的不爱,也可以让龄官堕入地狱。同样,康熙和胤礽两人父子情深之时,风和日丽,康熙的宠爱,可以让胤礽成为风光无限的太子;两人嫌隙渐深之时,雷电交加,当然,雷电只能是康熙,康熙的嫌弃,也可以让胤礽成为落魄不堪的“汰子”。

龄官,名椿龄,其中的“椿”很可能也是暗示她和黛玉之间的联系一一黛玉自道“不过是草木之人”。椿龄,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后遂以“椿龄”指大椿的年龄,为祝人长寿之词。康熙、胤礽的父子关系,恰如蔷龄之恋,似乎将会是像“椿龄”一样天长地久的传奇,但其实不过如此,只是曾经看上去很美。当所有的爱已成往事,爱曾经有多么浓烈,回忆里的伤害就有多深!




既然“臣忠子也良”,那么,胤礽两立又被两废,简直比窦娥还冤,正应了“有林风”(脂批)的晴雯之判词“寿夭多因毁谤生”。文本以胤礽为正统之象征,因此,文本对于胤礽的人生际遇寄予了深深的同情。第六十四回,林黛玉的《五美吟》中关于绿珠诗,“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作者对于康熙放弃胤礽不无微词。

第三十六回,蔷龄之间深挚的爱情也让宝玉“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这其实又是一处由宝玉“收拾”的“大关键”(脂批)。政治又何尝没有“分定”!文本以胤礽为正统,以雍正为非正统,康熙早早立胤礽为太子,但又两次废掉他,最终却是从不被人看好的雍正登基,似乎一切都早有分定。

在宝玉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之前,文本安排了一段宝玉关亍须眉浊物“文死谏、武死战”的奇谈妙论,大有深意,特别是其中“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其实作者本意并不在于贬斥死谏的文官、死战的武将,作者本意应该是借宝玉之口,暗讽自己所处的雍亁时代是非正统之末世,因此,“此书中全是不平,又全是意外之辞”(第八十回脂批)。

以龄官的爱情悲剧,隐喻胤礽的政治悲剧,其中的深意,就是政治是高风险的游戏,曾经有多么风光美好,结局就有可能多么悲催苦涩,正如第十七回回前诗所云“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


广告
小姨以身设局陷害,致使外甥女婿净身出户
×


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在训话中提到五儿,她已经病死,但程高本续书却把她写活了,连同前面的已死暗示也一并删去,并安排成为贾宝玉的丫环。在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中,出自宝玉眼中的五儿,是“居然晴雯复生”,而晴雯“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第七十四回王夫人语)。

但在相貌之外,五儿确实与黛玉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她长相出众气质不俗,也如黛玉一般,天生一副弱不禁风的身子,而且也多愁善感,受了委屈也是呜咽直哭。

秦可卿隐指胤礽,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也是文本中的正统象征。“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第一回脂批),比托于秦可卿的“三秋”和“三春”,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都具有隐喻象征意义,而“三春”是只属于正统之象征一一胤礽一方最美好、相对美好和最后美好的三个阶段[注2]。

比托于“秦”文的大观园正文之第五十八回,老太妃病薨,即相当于“秦”文之第十三回秦可卿魂归幻境[注3]。此后,蝉姐儿、莲花儿等小丫头相继登场,脂砚斋指出:“总是写春景将残”,因为老太妃(胤礽)病薨后,正统之“第二春”彻底结束,只剩下“第三春”,只是正统之“春”的残影。




柳五儿在老太妃死后的第六十回第一次登场,即因“玫瑰露引来茯苓霜”事件被牵扯进去。非正统一方的贾环(谐音家患、假皇)和赵姨娘,得到玫瑰露,五儿却受到迫害,最终气病身亡。

本来柳五儿因为母亲和怡红院中的芳官等有着相当不错的关系,似乎应该很快就能进入正统之象征一一大观园[注4]。脂批阐释了柳五儿名字之寓意一一“五月之柳,春色可知”,五月,春天即将走到尽头,因此,体弱多病的美少女柳五儿隐喻正统之“残春”,只是看上去很美,其实“落花流水春去也”的衰亡早已注定,而“玫瑰露引来茯苓霜”的寓意就是正统之“残春”受到更残酷的摧残,直至消亡,玫瑰露谐音霉鬼露,茯苓霜谐音福临霜一一正统一方蒙难,即“福临霜”;非正统一方得利,即“霉鬼露”[注5]。

导致柳五儿夭亡的“玫瑰露引来茯苓霜”事件,在风月宝鉴的正面只是世家大族内部的一次失窃案件,但在风月宝鉴的背面却隐喻了正统与非正统的此消彼长,因此,柳五儿也是非正统得势的受害者。

末世登场的黛玉,是正统残影之象征,五儿和黛玉一样天生弱质,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其实都是隐喻正统式微。黛玉在非正统大行其道的世界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最终泪尽夭亡,在风月宝鉴背面,五儿和她的隐喻如出一辙。

注1、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21《林黛玉的前世今生一一“末世哀歌,“九十春光”寓言》

注2、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20《“三春”何解?》

注3、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 27《红楼“梦时间 2》

注4、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15《大观园一一正统之象征》

注5、正统之象征胤礽的人生,可谓是“正强忽弱谁明”(第七回回前总批),即“强危消”。同一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贾环(假皇)想要怡红院芳官的蔷薇硝,得到的却是茉莉粉。蔷薇硝谐音“强危消”,即暗示曾经强大的正统一方即将消亡,而茉莉粉谐音“末利”,则暗示非正统一方得到的不过是末世之利。

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有句话记不住了:“君不 ? 则臣不忠”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6个回答#合辑# 面试问优缺点怎么回答最加分?


濯小瑜0fl98c
2010-01-02 · TA获得超过2665个赞
关注



君不正臣不忠,臣投敌国;父不慈子不孝,子奔他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10: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论语启示录341:为君以礼换臣忠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  38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导读
子张同学对《尚书》中记载的殷高宗三年不言政感到困惑,孔子怎么解释?中国古代为什么强调以孝治国,而且天子、国君也不例外?为什么说只有中国人才有“天下一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境界?为什么说人治和法治要结合、要互补、要平衡?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更多的人,一谈到传统的经典,首先想到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在孔子那个时代,他和他的弟子们是以什么为经典,以什么为教科书呢?我们从《论语》的宪问篇里可以找到一点线索。
01
孔子的弟子子张拿着教材,向老师请教了一个问题。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子张同学读五经中的书经,也就是《尚书》,读到殷高宗,殷高宗的庙号叫做武丁,是殷商的一位明君。
殷高宗在自己的父亲去世以后,守孝三年。在他守孝那个简朴简陋的房子里面,三年不问政事,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子张:
哪里一定要谈高宗啊?或者何必一定要说高宗啊,古代的人都是这样子的。君王去世,新君是三年不言政事的。
朝中的百官都只是各尽其职,守好自己的本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三年之内全部听命于宰相。
02
我们把这则《论语》读完了,立刻想到《大学》书中的话,治国者必先齐其家。
中国的古代特别强调以孝治天下,虽然地位已经贵为一国之君,在国家里面你是领袖,但是在家族里面,在家庭里面仍然有自己的角色,仍然是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
要想扮演好社会角色,承担国家的责任,前提是先扮演好家庭的角色,履行好对家人的责任。
也就是,在中国古代以孝治国的理念前提下,你先齐家才有资格参与管理国家。
成为国君的人,必须先要做万民的榜样,要求百姓做到的,下属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比谁都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袖。
我们可以把领袖的“袖”字,换成今天的优秀的“秀”。
也就是,一个领导人,先要做给大家看,先要给大家打个样,让朝中的文武百官和天下的老百姓向我看齐。用今天的话讲,不就是首秀吗?先做给大家看。
03
读了这则《论语》,我们还应该放下《论语》,去翻看一下四书中的《大学》。
我们把《论语》中这则和《大学》书中很多至理名言相互参看,就会觉得很震撼,就会明白《大学》书中为什么讲,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做国君的,先履行好自己的家庭责任,家族责任,要给全天下的人立个标杆。
如果全天下的人都向国君看齐,每个家庭、每个家族内部都很和睦,都很团结,都没有矛盾,全天下不就和睦、和谐,矛盾不就少了吗?
还有《大学》书中:一家仁,一国兴仁。还是一个意思,居上位者要给下位者做好榜样,做好示范。
《大学》书中还说: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大学》书中还有: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你要求老百姓做的,和你自己做的,是相违背的,就算老百姓暂时迫于压力,委曲求全服从了,但那不是心服口服,早晚会出事的。
居上位的人尊重家里的长辈,尊重社会上的年长的人,那民间就容易兴起孝道。居上位的人尊重自己族中的兄长,尊重社会上、国家的,比自己年长的人,那么每一个老百姓家庭和家族中,也容易兄弟和睦。
居上位者体恤鳏寡孤独,有仁爱之心,那么老百姓就不容易犯上作乱。
04
其实,把《大学》书中这些话和《论语》相互参看,再读一读《春秋左传》,让我有一个深刻地感受:
中国的那些专家也好,外国所谓的那些教授也罢,说咱们中国人没有信仰,真是不了解中国,甚至是胡说八道。
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一个信仰,就是家。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心目当中,家是小号的国,国是大号的家,只有中国人才能提出天下一家的理念。
咱们今天的中国倡导命运共同体,本质上不就是天下一家吗?
所以,千万不要把中国的治理方式,简单地像外国的学者一样,说成是集权,说成是专制。
某种义上来讲,有集权和专制的色彩,但要知道集权和专制,就像家长对家族成员的管理方式。
可能严厉一点,但是他对家人的关爱是真实的,是充分的,对家人所负的责任要大得多的多,甚至是无限责任。
这次在中国处理疫情的方式上,就看得清清楚楚,就体现的明明白白。管理方式就是集权,但是这种集权初衷和最后的结果,都是对全体国民的关爱和保护。
05
读了这则《论语》,还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个问题,上梁很正,下梁就不容易歪。
今天很多中国人,也盲目地崇拜西方的民主和法制,也盲目地100%的排斥中国治理方式中的人治。其实,如果理性的去看问题,就会发现纯粹的人治和法制都有问题。
孔子讲的中国古代的殷高宗,那个时候的情形,就是人治和法制最完美的结合,最完美的互补,最完美的平衡。
那个时候的礼制,就相当于今天的法律和制度,哪怕一国之君也要遵守为父母守孝三年。
但是理治是相同的,制度是一样的,换了一个执政者,因为执政者个人境界、格局和智慧水平的不同,他的所作所为就会不同,带来的反应和国民的反馈也不同。
06
孔子说:为政在人。只有法律,只有制度是不够的,必须对执政者的德行智慧有要求,对执政者的个人修养要极度关注。
居上位者的德行非常重要,他一个人的威信,就直接可能决定了治国理政的最后结果和效果。
所以我个人特别期待,今天的中国,在传统与现代,在东方与西方,人治与法治,威权和民主之间,找到一种完美结合,相互平衡,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一种更有生命力,更能够给国家乃至全天下,带来繁荣稳定与和平的治国方略。
西方的民主制度,有它好的一面,但是它再好,如果摊上一个不靠谱的、自私自大的领导人,也照样弄得面目全非,照样搞得民不聊生,照样让国家不伦不类,让别的国家笑掉大牙。
07
读了这则《论语》,我们还应该想到,回到今天的企业里,一个企业的董事长,能不能做到像殷高宗一样,三年不问公司的事,公司照常运转,照样繁荣发展,没有大的问题产生。
其实,一个真正的董事长,要真的做到懂事,应该首先是像殷高宗一样,严格地要求自己,给下属和员工做个好榜样。
一个做人失败的老板,就算他企业暂时挣了点钱,他和他的企业也基本上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孔子说过: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老板和经理人之间,东家和掌柜的之间,责任和权利明确好,按规矩来,就像殷高宗和他的百官一样。
同时,彼此都要做好人格修养,在不破坏制度的前提下,让管理能有人情味,有温度。
否则就会出现老板把经理人当贼防,经理人把老板当猴耍的局面。这在今天是非常非常常见的。
孔子说:一阴阳之谓道。老板面对经理人,用和防之间,防和爱之间,一定要找到平衡。
两个力量互补对等,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也是今天我们应该遵守的治企之道。
+关注
undefined
新用户17779036
共 1605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10: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满纸荒唐言下贾府与血缘有关的十二个谎言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的作者和增删者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和艺术家,同时也是伟大的心理学家,他们利用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心理盲区,把一系列的关乎皇室丑闻与皇家后裔生存的秘密稳稳当当、严严实实的掩盖了三百多年依然没有被破解。不但红楼梦的秘密没有破解,而且百年来各种专家和读者的误读纷繁交织,甚嚣尘上,但是真相却越来越扑朔迷离。红楼梦是有高度保密性的作品,没有高水平的文学水平,没有高水平的诗词曲赋鉴赏能力,没有高水平的逻辑推理能力,没有对百种学问的深度理解是无法看出红楼梦的秘密的。

为什么红楼梦的秘密如此难解?因为红楼梦里有百种学问和千个谎言。文本里的皇帝是假的,所有的官职名称都是假的,几乎所有的人名和地名都是假的,真实的朝代和地域隐藏起来了,文本里许多故事都是假的,假故事里却隐藏着真实的信息,而历史上曾发生的真事却被诗词曲赋和各种手法层层掩盖了。作者和增删者用百种学问和千个谎言共同构成一个时空交错的网状叙事结构,在这个独特而复杂的结构里镶嵌和缠绕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诸多线索。

下面我们重温一下贾府与血缘有关的十二个重要谎言:

其一:贾赦是贾母的大儿子;

其二:贾敬是贾母的侄子;

其三:贾蓉是贾珍的儿子,贾珠二十岁不到病死了;

其四:贾元春是贾政的大女儿;

其五: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贾元春的弟弟;

其六:迎春是贾赦的女儿;

其七:探春是贾政的女儿;

其八:妙玉和贾府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其九:惜春是贾珍的胞妹;

其十:小红仅仅是贾府的一个丫鬟;

其十一:巧姐是王熙凤的女儿;

其十二:薛宝琴是薛家的千金;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5-17 23:00・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22: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家幽梦长——薛宝钗的理想与现实
江山携手 2017-01-19   |  524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谢家幽梦长——薛宝钗的理想与现实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蘅芜苑的主人薛宝钗号称“蘅芜君”。大观园的女孩子们都以花作喻,独独将薛宝钗置身于“非花香可比”的异草仙藤之中。薛姨妈说,“宝丫头古怪着呢,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的”,她的院里“一株花木也无”。我想这一层层的铺垫,不仅仅在昭示薛宝钗独特的性格特征,也预示着她今后的孤寂命运。奇草仙藤,香气馥郁,却与蜂蝶无缘。据当今红学界普遍认可的探轶结果,贾宝玉是与薛宝钗婚后悬崖撒手的,薛宝钗守寡终生。

关于蘅芜苑的植物描写还有两次。第一次描写在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秋风之中,群芳凋零,只有蘅芜苑的异草仙藤“愈冷愈苍翠”,这正说明了草不同于花的柔韧与坚强。

谢家幽梦长——薛宝钗的理想与现实

第二次描写在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抄检大观园之后,宝钗搬出,贾宝玉来到蘅芜苑,“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的流将过去。”“仍然翠翠青青”,这让我们想到了它的主人,薛宝钗宠辱不惊,坦然超然的生活态度。

谢家幽梦长——薛宝钗的理想与现实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这是贾宝玉为蘅芜苑的题诗。前三联是对蘅芜苑景物的描写,“冷翠滴回廊”又一次点明了宝钗婚后凄然孤独的生活。最后一句“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用典来自谢灵运梦中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故事,钟蝾《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谢家幽梦长——薛宝钗的理想与现实

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爵位继承人,作为南朝门第最为华贵的士族家庭子弟,在政治上抱有很大的雄心。宋武帝刘裕去世后,诸子年幼,形势不稳,他深深地被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遭受到了沉重的政治打击。在永初三年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太守。正是在这种郁闷的心情之下写出了著名的《登池上楼》,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失意的情怀。

谢家幽梦长——薛宝钗的理想与现实

贾宝玉在这里引用了谢灵运的典故“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我想不仅仅是指谢灵运从梦中得到佳句的才思,着眼点则在于谢家的仕途之梦。而薛宝钗,贾宝玉正是处于钟鸣鼎食的贾氏家族的末世,承载着一个家族复兴的梦想和希望,薛宝钗也曾经有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志向,但是现实是贾宝玉出家了,在呼喇喇大厦已倾的尘埃中,在白茫茫雪地冰天的境遇下,薛宝钗艰难孤独的生存着,仿佛置身于一个幽长的没有光亮的梦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22: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蘅芜院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蘅芜院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苑"本指帝王的院囿,而大观园这座以"苑"命名的院落,则是以各种香草仙藤而著称,是薛宝钗的住所。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蘅芜院

类别
建筑


出处
红楼梦

目录
1建筑起源
2布局结构
3作诗对联
4清幽景象
5文化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起源
在《红楼梦》中有关蘅芜院的具体描述为:"(贾政)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因见两边俱是抄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初清雅不同。"

折叠编辑本段布局结构
从描述中可见,该院院外是两行垂柳间着桃花,附近有个折带朱栏板桥,院门口是一翠樾棣河堤,有云步石梯通沁芳溪。整个院落是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石砖墙,清瓦花堵。

元春省亲时曾对此处颇为喜爱,赐名"蘅芜院"。宝玉为其题的匾是"蘅芷清芬",对额为"吟成豆蔻诗尤艳,睡足荼蘼梦亦香。"并题诗"蘅芷清芬"描绘所见景致:"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红楼梦》中匾额。宝玉提。后元春赐名"蘅芜院"。为薛宝钗大观园居住地。蘅,香草名。芷本亦香草名,但结合前后文来看,应是指香味似芷的蘼芜。清芬,谓清香芬芳。典出王夫之湘西草堂的楹联: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

折叠编辑本段作诗对联
宝玉为其作的对联是:"吟成豆蔻诗尤艳,睡足荼蘼梦亦香。"荼蘼,植物名,晚春至夏才开花,传说荼蘼开后无花,故宋·王琪《春暮游小园》有句"开到荼蘼花事了"。这对联影射宝钗。上联赞宝钗诗才。下联述其性情:宝钗于"花事了"之时,犹能"睡足","梦亦香",足见其镇定、淡然。

元春赐名"蘅芜院",典出晋·王嘉《拾遗记·五·前汉·上》:"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求,终不复见,涕泣洽席,遂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指汉武帝与怀念已故的李夫人的事迹。

后元春要求作诗。宝玉作的《蘅芷清芬》云:"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末二句典出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人谓灵运此二句得于梦中,因此二句清新自然,又蕴蓬勃生机,历来诗论家交口赞赏。宝玉这样作,也与他自己为蘅芷清芬题的对联"睡足荼蘼梦亦香"相呼应。

折叠编辑本段清幽景象
在大观园中,黛玉的居所是"潇湘馆",正名"有凤来仪"。宝钗的居所是"蘅芜苑",正名"蘅芷清芬"。而按照脂砚斋的说法,作者写"有凤来仪",运用了"双关暗合"之法;写"蘅芷清芬",则运用了"未扬先抑"之法!

按小说第17回的描述,黛玉的"有凤来仪",真是个清幽的所在。此处有森森万竿,苍翠夹路。"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好一个"竹中精舍"、"月下读书之地"(贾政语)!然而,正所谓"修篁时待凤来仪",这"有凤来仪"四字的定名,却使得这一清幽之所,带上了浓厚的皇权意识的色彩,且看下面一段文字:

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第17回)

这里,小说讨论的正是"有凤来仪"之名的由来,脂砚斋于此处有批云:

果然,妙在双关暗合。(庚辰本第17、18合回双行夹批)

何谓之"双关暗合"?一方面,这是指元妃的临幸。大观园本就为元春省亲而建,现在有皇妃驾幸,自然可谓是"有凤来仪"。另一方面,作者不也正借此暗示了潇湘馆主人黛玉那种渴望恩赏、积极入世的心理状态么?这与普通人家门前常挂的什么"金玉满堂"、"富贵长春",还有旧时读书人家门前常挂的什么"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呵!果不出其然,至第18回,黛玉在元妃省亲的时刻,写下的就是"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这样竭力颂圣奉迎的文句!如此便巧妙地嵌入了作者的一个观点:黛玉虽雅,却仍然是皇权世俗范围内的雅!

与黛玉"有凤来仪"的儒家皇权意识相对,宝钗"蘅芷清芬"的"清芬"二字,却独得了道家的风韵。作者写此处胜景颇费了一番周折。小说第17回交代,大观园建成后,贾政带上宝玉,率一群清客入园观玩。一路题咏,过"沁芳亭"、"有凤来仪"、"杏帘在望"三处,来到了后来的"蘅芜苑"附近。"但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然而,及进苑门,却见此处山石插天,异草盘环,那些奇藤仙葛,"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再进入里院,"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行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此造化已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

在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处,脂砚斋有批云:

先故顿此一笔,使后文愈觉生色,未扬先抑之法。盖钗、颦对峙有甚难写者。(庚辰本第17、18合回双行夹批)

及至贾政笑道:"有趣",又批云:

前有"无味"二字,及云"有趣"二字,更觉生色,更觉重大。(庚辰本第17、18合回双行夹批)

最后,脂砚斋以此对比前面"沁芳亭"、"有凤来仪"、"杏帘在望"三处,也感叹说:

前三处皆还在人意之中,此一处则今古书中未见之工程也。(庚辰本第17、18合回双行夹批)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意义
中国道家文化历来强调以"清虚"为美,强调在平淡无奇的外表中,见出真精神、真境界。成语"别有洞天",这"洞天"一说,就是这种哲学、美学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述。

神仙或者世外高人居住的地方,乃是"洞"中有"天"。其入口或许只是一个狭窄、晦暗的山洞,里面却别有一片广阔灿烂的云天!读者试想,此刻,曹雪芹之写"蘅芷清芬"的景观,是不是也同样展现了这样一种"别有洞天"式的美呢?初看"无味",再看"有趣",而"愈觉生色,愈觉重大",最后方悟得此一处乃"今古书中未见之工程"!什么叫"豁然开朗"?什么叫"否极见泰"?观蘅芜苑是情是景,此二语皆可谓也。再进一步,作者用以描绘蘅芜苑景观的"未扬先抑"之法,又何尝不是其刻划宝钗人物的惯用手段呢?与黛玉慕势之"雅"相反,宝钗之雅,却是大雅若俗。俗为其表,雅为其里。

解读这个人物形象,如果你看到的只是什么"世故"、"圆滑",或者仅仅是觉着她"古板"、"无味",那么,对不起,你就不免如同贾政初及蘅芜苑时的情形一样--张口即错,结果是连门也没有进入!惟有经过悉心的体会,从所谓"世故"、"圆滑"的背后,看到她的"清洁自励"和愤世嫉俗;透过所谓"古板"、"无味"的外表,品味出"淡极始知花更艳",你才算是实实在在地懂得了曹公赋予这个人物的气质和内涵!脂砚斋说,包括"杏帘在望"和"有凤来仪"在内的三处景观,"皆还在人意之中";惟独"蘅芷清芬"一处,"则今古书中未见之工程也"。

毫无疑问,这也正是小说中李纨、黛玉诸人同宝钗在精神境界的层次上高下有别的写照。

前者或端雅贞静,或幽怨自傲,后者那"藏愚"、"守拙"背后的孤高与激愤,体现出了另一种超越凡尘而绝不苟同于流俗的品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22: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蘅芜苑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蘅芜苑”在《红楼梦》中是薛宝钗的住所,是大观园中一处建筑物,匾额题为“蘅芷清芬”,宝钗亦因此得诗号“蘅芜君”。蘅芜苑离正殿不远,在沁芳池边,是一所外则“无味”,内藏“清雅”的处所。

蘅芜苑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场景,也是宝钗最为喜欢的地方之一。蘅芜苑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园林,园中有山、水、亭、楼、台、榭、桥等景致,环境清雅,布置精致。水面广阔,花木繁盛,鱼龙混杂。如同一幅画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蘅芜苑

匾 额
蘅芷清芬

所属建筑群
大观园


出 处
红楼梦

居住人
薛宝钗

地 点
金陵

目录
1简介
2人物联系
3书中出处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蘅芜苑乃薛宝钗居住之所,苑中多奇香异草,又因宝玉题额“蘅芷清芬”,故以“蘅芜”二字命名。蘅芜苑走进大门迎面插天的玲珑山石,四面群绕各色石块,上面爬满紫藤、凌霄、地锦,几乎将房屋遮住,顺游廊往里走,五间清厦,四面出廊,这个院落与众不同,走廊、窗棂全是冰炸纹制作[1]​。

蘅芜苑谐音为“恨无缘”,表明了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终究没有缘分,一切的算计最终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终是宝玉遁入空门,弃她而去,留得一个无缘的结果[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联系
《红楼梦》里的每处房舍布置都是和主人的性格、命运息息相关的。薛宝钗这个人也和蘅芜苑给人的感受一样,看起来罕言寡语,温柔可人,没有任何棱角,可是相处常了,才知道这个人的厉害之处。她通今博古,胸中丘壑纵横,为人处事更是绵里藏针,令人侵犯不得。薛宝钗的性格也像极了蘅芜苑的居所,乍看之下索然无味,平平无奇,细细品,却是万千锦绣。同时,蘅芜苑的香草意味着宝钗芬芳脱俗的品行;蘅芜苑无花木,宝钗也不喜欢花朵,也预示着她青春守寡的凄冷命运[3]。

折叠编辑本段书中出处
第四十二回,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园,走到花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更助秋情。岸上的清厦旷朗就是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院子里面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颇有“霜重色愈浓”“岁不寒无以知松柏”的意蕴,这恐怕也预示薛宝钗的坚强的品格,在寂寞逆境中仍然坦然自若。

第七十八回,抄检大观园之后,“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又见门外的一条翠樾埭上也半日无人来往,不似当日各处房中丫鬟不约而来者络绎不绝。又俯身看那埭下之水,仍是溶溶脉脉地流将过去。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7:01 , Processed in 0.3846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