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9: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厚熜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收藏



0


0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 [104]),号尧斋、雷轩、天池钓叟 [105],生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86]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时年14岁的兴王世子朱厚熜承统,年号“嘉靖”。即位不久,朱厚熜围绕其生父兴献王的尊称和祀典问题,掀起了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后朱厚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宿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史称“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但朱厚熜后期迷信方士、浪费民力的行为,不仅使“新政”未能彻底实施,反使国势日趋没,政治和经济都出现了深刻危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发生了“壬寅宫变”,朱厚熜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的朱厚熜迷信道教,祈求长生不老,长期不视朝,由严嵩执掌大权 [86] [87]。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 [88-89];倭寇也侵略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 [104],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90],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












































全    名朱厚熜
别    名万寿帝君
号天池钓叟、雷轩、尧斋
谥    号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封    号兴王世子、兴王 [2](即位前)
庙    号世宗
年    号嘉靖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安陆州钟祥县 [1](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
出生日期1507年9月16日(正德二年八月初十日)
逝世日期1567年1月23日(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逝世地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陵    墓永陵
安葬地北京市昌平区万寿山内
在位时间1521年 至 1567年
前    任朱厚照 [3](明武宗)
继    任朱载坖(明穆宗)
主要成就取得大礼议的胜利,推行嘉靖新政,抗击倭寇
主要作品送毛伯温、敬一箴、火警或问


目录

1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议礼之争
▪力革时弊
▪崇道乱政
▪内忧外患
▪阁臣纷争
▪晚年去世
2为政举措
▪政治
▪军事
▪民族
▪经济
▪文化
3历史评价
▪史书评价
▪名人评价
4轶事典故
▪信奉道教
▪敏感多忌
▪喜爱养猫
▪公主遭骗
5人际关系
▪家世
▪兄弟姐妹
▪后妃
▪子女
6主要作品
7人物争议
▪怠政
▪崇道
▪死因
8后世纪念
9史料索引
10艺术形象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期经历

正德二年(1507年)9月16日,朱厚熜出生于湖广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的兴王府。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第四子,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次子。兴王朱祐杬于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受封兴王。朱厚熜的母亲蒋氏是北京中兵马指挥使(追封玉田伯)蒋斅的女儿。弘治五年(1492年),孝宗朱祐樘将蒋氏御赐给兴王朱祐杬当王妃,并为他主持了大婚。 [4]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兴王朱祐杬夫妇就藩湖广安陆州(今湖北省钟祥市)。弘治十三年(1500年),朱祐杬长子朱厚熙出生,但五日后即殇。

朱厚熜幼时就聪敏过人,他父亲教他读诗几次后就能准确背诵。稍大以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古籍,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不仅如此,他父亲还让他参加王府的祭祀和典礼,因此他很小的时候便熟悉了各种礼仪和规范。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朱祐杬薨,享年四十四岁,得谥“献”,称兴献王,以亲王规制葬于钟祥市东北的松林山(嘉靖十年敕封为纯德山)。 [5]年仅十二岁的朱厚熜在长史袁宗皋的辅佐下,以兴王世子的身份接管王府。 [2]




议礼之争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驾崩后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 [6]




明世宗坐像轴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六(1521年4月22日),朝廷遣太监谷大用、韦彬、张锦、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奉内阁拟定的明武宗遗诏前往安陆兴王邸迎朱厚熜。 [3]朱厚熜以兴王的身份接见了使团并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在王府接受诸臣行礼,随后同使团前往京师。在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的良乡时,双方发生了第一轮冲突。礼臣建议朱厚熜尊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援引北宋程颐议濮王礼的先例向朱厚熜进言,朱厚熜不允。 [7]根据朝廷礼官建议,请朱厚熜以皇太子的礼仪继承皇位。但朱厚熜并不接受,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大学士杨廷和等请求朱厚熜听从礼臣所出具的礼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朱厚熜不同意。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8]明世宗入京后,初拟定年号为“绍治”,世宗未用,拟定年号为“嘉靖”。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 [72],次年改元嘉靖。明世宗继位不久,即命礼臣一起商议兴献王的封号。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明世宗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礼仪之争,史称“大礼议”。七月,进士张璁进言,请求明世宗“继统不继嗣”,请求尊崇生父,立兴献王庙于京师,明世宗命廷臣集议。杨廷和等抗疏力争,明世宗都不允许。明世宗不顾朝臣反对,于十月追尊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祖母宪宗贵妃邵氏为皇太后,母妃慈孝献皇后为兴献后。 [9]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明世宗命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 [10]此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被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明世宗的胜利最终结束。 [11]




力革时弊

明世宗继位,就厘清明武宗在位时期的一系列弊政,政治上出现了清明的态势。重新录用正德年间因为直言进谏而获罪不用的诸臣,将明年的田租减半,自正德十五年以前未交的赋税尽数豁免。 [12]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罢大理银矿。于同月诛杀钱宁,六月诛杀江彬。释放内苑的珍禽异兽,令之后不得进献。 [13]

政治上,明世宗继位后勤于政务,整顿朝纲,推行新政。裁抑司礼监的权力,撤废镇守太监,严肃监察制度,严分厂卫与法司职权。重视任用张璁、夏言等贤臣,他吸取了前朝宦官当权乱政的教训,对宦官严加管束,中央集权得到复兴和加强,使朝政为之一新。明世宗也比较注意以人品和才干选拔官员。他多次降旨,要两京大臣、科道及在外抚按官询访贤才,明世宗表示:“如果有才识优异堪当重任的,应当不拘资格,从公举荐,吏部如果遇到空缺,也应当酌情简用,不许避嫌推托。” [14]明世宗对外戚世袭封爵的制度作了变革,并成为永制。嘉靖八年(1529年),吏部方献夫奏称:“明仁宗洪熙以来,开始封赐外戚,其后外戚一门出现很多权贵,他们的爵位大多世袭相传。”故而有大臣建议明世宗开始实行:已经封爵的贵戚只令其一人终身,其子孙不得再承袭爵位。今后皇亲、驸马,都不得再请求册封爵位。这项制度经世宗裁定后成为永制,即便是世宗之母蒋太后的娘家及其妻陈皇后的娘家亦不准承袭世爵。

经济上,明世宗严惩贪赃枉法,勘查皇庄和勋戚庄园,还田于民。明朝从弘治到正德,间或有人提到土地失额的严重性,但尚未引起朝野普遍的注意和讨论。嘉靖八年(1529年),霍韬奉命修会典。他指出,从洪武到弘治,天下田亩已减强半。嘉靖时期,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实行了赋役制度改革。嘉靖九年(1530年),桂萼在入参机务期间,曾上疏建策清查新增田地及编审徭役。明世宗批准施行。这次改革,因次年桂萼因病乞休归里而未能进一步展开。而桂萼所开创的将税粮与徭役各审定交银若干,统一征收,以求均平的“一条鞭法”的改革效果是显著的,为后世的赋役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文化上,明世宗即位后马上整肃科举制度,来确保选举的良性发展;倡行三途并用,激励士气;整顿学政,来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改正孔子称号和典祀。明世宗执政前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荣,优秀文学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史称“天下翕然称治” [15]。但是及至明世宗中年,边防费用日益增加,加上世宗大兴土木、迷信祷祀,导致皇帑日益削减。各个行业凋敝衰落,甚至变卖寺田,收赎军罪,尚且不能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可见财政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崇道乱政

明世宗执政中期,朝政日渐腐化,由于国家承平日久,明世宗逐步丧失进取精神,日益腐化,滥用民力大事兴建, [16]议大礼的成功,使世宗获得在宗法上的正统地位;与此同时,他还要借助道教来神化自己。 [17]而且明世宗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方士、道士们利用明世宗梦想长生不死和灵瑞现象的迷信,屡行诈骗之术,愚弄明世宗,使每年不断修设斋醮,造成巨大的靡费。 [18]

明世宗一改诸帝佛、道兼崇的习惯,而专奉道教,压制佛教。他对道教的崇信主要是迷信其斋醮方术,同时为了神化自己,他还为自己和父母加封道号。 [17]随着杨廷和的去职和大礼议的升级,明世宗的崇道活动也随之升温。斋醮的内容自祈雨雪、禳旱涝、祛病除灾以至求嗣延年,抗倭御虏几乎无所不有。他还赐给入直大臣道教冠服,百官斋醮时,派御史纠仪,派亲信察其不虔者。世宗对道教方术十分迷信,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皆以祈禳祓除获幸,宠遇不衰。段朝用以烧炼术进,胡大顺以吕祖“三元大丹”进,其他以丹法秘书进者不可胜数,往往以此瞬息宝贵。明世宗还仿效宋徽宗故事,为自己和父母加封道号,直接神化自己。其父为“三天金阕无上玉堂都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尊开真仁化大帝,母为”三天金阕无上玉堂总仙法主玄元道德哲慧圣母天后掌仙妙化元君”,自号“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后加号“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加号“太上大罗天仙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又自号“雷轩”,“天池钓叟”。 [19]

嘉靖十九年(1540年),太仆卿杨最以谏监国议且直言求仙之荒谬,“杖死。廷臣震慑,大臣争谄媚取容,神仙祷祀日亟”,在明世宗的高压下,直谏之风渐息,一时“谄风滔天”。史称“古今献诗颂圣者……惟世宗朝最为繁夥”。 [20]可见明世宗对得宠的道士多赐以高官厚爵,百官的荣辱进退也往往取决于是否虔心奉道;对于直言批评朝政得失的官员,则残酷打击。 [21]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十几个宫女以杨金英为首,决心要害死明世宗,后失败,史称“壬寅宫变”。 [22]事后,明世宗便搬到西苑的万寿宫,不敢住在紫禁城的寝宫里。宫婢之变后,明世宗把转危为安归功于事玄之效,更加热衷于斋醮祈祷。他躬服道教衣冠,“以为祈天永命之事”;后妃宫嫔“皆羽衣黄冠,诵法符咒,无间昼夜寒暑”。 [23]




内忧外患

嘉靖晚期,边事废弛,吞没军饷,倭患渐起。在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明朝的祸患。各地也爆发多起民变。此时东南沿海工商业发展起来,而海禁依然厉行,沿海民众和王直集团与朝廷的斗争非常引人注目。嘉靖二年(1523年)爆发了“争贡之役”,此后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机,明朝遂宣布中断一切贸易。 [24]期望以围堵的政策来减轻倭寇的威胁,但也断绝许多贸易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的生计,致使贸易地下化,商业纠纷无从解决,遂转成武力报复,倭寇之乱不减反增,造成“嘉靖倭乱”。

嘉靖三年(1524年),以后爆发多起大同兵变,嘉靖十四年(1535年)爆发辽东兵变,又发生广宁兵乱。 [25]在长城以北,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不断寇边,兵力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明王朝的腐败军队根本抵挡不住蒙古的骑兵。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月,吉囊袭扰大同,杀明朝指挥周岐。 [26]六月,瓦剌部袭扰边塞。七月,吉囊入寇万全右卫,总兵官白爵在宣平迎击,将其击败。 [27]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春,俺答多次入塞袭扰。八月,俺答汗进犯延绥。十月,朵颜入寇,杀守备陈舜。 [28]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俺答称汗,遣使议和并求通贡,明世宗屡次拒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朝政府首次把王直集团骚扰沿海地区称为“倭人入寇”。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为武力逼迫明世宗答应互市,俺答率军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 [29]因贿赂严嵩子严世蕃而任宣大总兵的仇鸾惶惧无策,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京师戒严。 [30]明世宗急集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 [31]俺答兵在城外自由焚掠,凡骚扰八日,于饱掠之后,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仍由古北口退去,史称“庚戌之变”。事后,严嵩又杀执行他的命令的兵部尚书丁汝夔以塞责。俺答以武力成功逼使明世宗答应开市,但北部边境蓟辽地区的滋扰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方消停。

葡萄牙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取得入居澳门的特权。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来自日本的仅有53人的倭寇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的,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芜湖、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南京城下, [32]横行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爆发振武营兵变。 [33-34]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率戚家军等在台州九战九捷,歼入寇台州之敌。此后,戚、俞联合,基本肃清福建、浙江倭寇。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阁臣纷争




徐阶
嘉靖中后期,明世宗宠信奸臣严嵩,造成了很大的恶劣影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世宗提拔年过六十的严嵩入阁,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改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严嵩诬害夏言,明世宗准其再任内阁首辅,因而严嵩专擅国政近十五年之久。明世宗崇道斋醮追求长生来说,严嵩为了媚上,他还是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管花多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在所不惜。其中单是营建,斋宫秘殿并时而兴,工场二三十处,役匠数万人,军称之,岁费二三百。经费不敷,乃令臣民献助;献助不已,复行开纳,劳民伤财,视武宗过之。当时明王朝的太仓岁入只有二百万两,而斋宫秘殿等的营建,岁费竟至二三百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对此,严嵩实难辞其咎。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严嵩相继除去了政敌夏言、仇鸾,朝中一时无与匹敌,但他深知世宗对大臣的猜忌心理,为了保住他的权位,他对所有弹劾他的官僚都施以残酷的打击,轻者去之,重者致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没有确立太子的情况下,明世宗安排裕王朱载坖(即后来的穆宗)、景王朱载圳婚事,诏于各府举行婚礼。

嘉靖四十年(1561年),明世宗居住的永寿宫发生火灾,明世宗暂时住到了玉熙殿,但是这里地方太小,于是明世宗想营建新宫殿。他问严嵩的意见,严嵩请求他到南宫居住,因南宫为明英宗为太上皇时所居住的处所,所以明世宗很不乐意。然后问徐阶,徐阶请求重修永寿宫。后来由他主持建造成万寿宫,明世宗搬了进去。徐阶因此加封少师,兼支尚书俸,而严嵩渐渐被皇帝冷落。 [35]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明世宗下令逮捕严世蕃,勒令严嵩退休,徐阶则取代严嵩为首辅。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严世蕃被杀。




晚年去世

随着明世宗年龄增大加之长期服用有砒霜,水银,雄黄,朱砂的丹药,明世宗的身体每况愈下。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方士王金等伪造《诸品仙方》《养老新书》,制长生妙药献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严厉批评明世宗妄想长生,无父子、君臣、夫妇之情,称“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又称如皇帝“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明世宗大怒,命左右“趣执之,无使得遁”,司礼监掌印太监黄锦在旁说:“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明世宗默然,留中不发数月,海瑞下锦衣卫狱。 [36]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明世宗去世于乾清宫,年60岁。明世宗去世后,遗诏裕王朱载坖继位,改元隆庆。奉先帝世宗皇帝遗诏,“存者召用,殁者恤录,见监者即先释放复职”。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北京昌平永陵。 [37]




为政举措

播报
编辑




政治

加强集权


对于文官集团,明世宗通过大礼仪之争为其父母争名,加强皇权,打击文官势力,迅速摆脱了杨廷和的控制。重新建立了嘉靖初期政坛新的人事格局。整顿翰林院各项积弊,为了提高内阁大学士的行政能力,让内阁有了密奏专权,看似是权力提升,但几任内阁大臣都被他牢牢的捏在手里。



明世宗时期任用的官员


宰辅

杨廷和、蒋冕、毛纪、费宏、张璁、贾咏、杨一清、谢迁、翟銮、方献夫、夏言、顾鼎臣、严嵩、许赞、张治、李本、徐阶、袁炜


将领

俞大猷、胡宗宪、戚继光、谭纶、汤克宽、周尚文、马芳、张经


宦官

黄锦:初任朱厚熜伴读。世宗期间掌司礼监、东厂。称其为“黄伴”,颇受信任。权势强大,但能自我约束的一个太监。


孙洪:御马监太监。成化十三年入宫。此人清廉奉公。


毕云:提督东厂。办事清廉、勤劳谨慎。


孙彬:内官监太监。此人好学,善于楷书。


抑制宦官


明世宗从正德朝接受的最主要的教训就是防止宦官权力的膨胀。他撤回天下镇守内臣,基本不曾再设;宦官犯罪,则鞭挞至死,陈尸示戒。这并不是说宦官在政治舞台上丧失了作用。在某些问题上,甚至于对辅臣的评价,世宗都仍受到宦官的影响。严嵩与夏言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宦官所进之言决定胜负的。

整顿吏治


明世宗也比较注意以人品和才干选拔官员。他多次降旨,要两京大臣、科道及在外抚按官询访贤才,明世宗表示:“如果有才识优异堪当重任的,应当不拘资格,从公举荐,吏部如果遇到空缺,也应当酌情简用,不许避嫌推托。”多年以后,明世宗懊丧地对徐阶说:“选贤用人以尧舜和太祖做的最好,像严嵩这样的官员是朕亲自简拔的,竟然没有才能到如此地步。”应当说,明世宗是努力按照他的贤能的标准去任用人才的。

明世宗整顿朝纲还包括整顿朝仪。某御史弹劾某官员在奏事时咳嗽失仪,世宗认为,此人并非故意不敬,可以不追究。同时,他又说了“近来屡次下旨禁肃朝仪,廷臣有许多故意失态的”。禁城内不许吐唾,明初有规定。世宗把这一条提到禁肃朝仪的高度。

限制外戚


明世宗和张璁、方献夫在革除外戚世封的问题上也达到了共识,下令永远废除此制。嘉靖八年(1529年),吏部方献夫奏称:“明仁宗洪熙以来,开始封赐外戚,其后外戚一门出现很多权贵,他们的爵位大多世袭相传。”故而有大臣建议明世宗开始实行:已经封爵的贵戚只令其一人终身,其子孙不得再承袭爵位。今后皇亲、驸马,都不得再请求册封爵位。这项制度经世宗裁定后成为永制,即便是世宗之母蒋太后的娘家及陈皇后的娘家亦不准承袭世爵。

《明通鉴》编纂者说:“安昌伯钱维圻卒,其庶兄维垣请嗣爵,下吏部议。尚书方献夫等言:‘外戚之封,不当世及。’历引汉、唐、宋事以证。璁以为然,力主之。上善其言,诏:”自今外戚封爵者,但终其身,毋得请袭。’自是,外戚遂永绝世封。” [38]

改革科举


明世宗继位后,张璁认为科举考试在当时存在着两大弊端,即应试文体不正和主考官不得其人,并认为这是改革科举制度的突破口。为此,张璁提出了两大对策,一是考试文体务必要平实尔雅,裁约就正。进行说理,一定要极尽事物的原理;议论事务,必须要通晓经济天下的道理。如果不是这样,必然不可用。二是各省乡试主考官应访查举荐翰林、科道、部属等有学识有人品的人,另外派遣二人为考官;在两京进行乡试的除了命题的主考官外,增添京官两三人作为分考,以及时弥补主考之所不及。一定要严敕各御史一同参加考试选拔,以保证选取的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遏制私自举荐的风气”。对此改革主张,明世宗予以全力支持。他要求礼部按照张璁的提议,选择学行兼优的京官或进士,每省派出二人,前去监察考试,但不得参与内部决定;两京乡试除了主考外,五经房仍然各加科、部官一员。派遣京官主考各省乡试,以维护考试的严肃性,这在明代历史上尚属首次。

嘉靖七年(1528年),明朝正式推行这一重大举措,如工科给事中陆粲、兵部郎中华钥前往浙江,礼部郎中丘其仁、国子监博士王庭前往山西,吏部主事王激、大理寺评事余前往广东,户部主事王嘉宾、行人李仁前往陕西。主考顺天府乡试的春坊右庶子韩邦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这一改革措施予以积极的肯定。他说:“当今圣上关注科考之事,对科场把握非常严格。”此次乡试因按张璁所定新制举行,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次年(1529年),张璁在阅完会试试卷后,对从各地乡试选拔的三千七百多人的考卷文风的崭新变化深表满意,并大加赞赏。张璁认为:“如今文人有如此大的成绩,都是因为当今圣上的决策正确。”在明世宗亲自批完廷试考卷之后而排列名次时,世宗并不以己意而定,而是要求张璁等人从公论定。

宗室管理


明朝宗室世代承袭,只享受优厚的待遇,但却无所事事,成为由朝廷供养的一群寄生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人数不断扩大,朝廷的负担也就日益加重。面对严重的“宗藩”问题,明世宗采取一系列措施,企图予以解决。其中收效较为显著的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颁布实行的《宗藩条例》。它一方面限制诸王宗藩的请封活动,另一方面减少亲王的禄米,规定了数十条具体条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室贵族势力的膨胀,略为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扩建北京





北京永定门
嘉靖初年,明世宗在四郊新建了地坛、日坛、月坛。他将敬万神的天坛改为只敬天神,并兴建地坛、日坛、月坛,整个北京城被放置于一幅八卦图之中:南侧为天属乾卦,北侧为地属坤卦,东侧为日属离卦,西侧为月属坎卦。痴迷于道教的嘉靖还在皇城内大规模营造道教宫观,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宫观没有保存到今天,如位于今天中海以西的国务院机关办公地,就曾经是明世宗兴建的一组称为“大光明殿”的道教建筑群。 [39]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世宗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得到明世宗的许可。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




军事

巩固海防


嘉靖中期以后,东南沿海海贼,倭寇活动更加猖獗,卫所海防体制无法应对严重的局势,军事改革势在必行,戚继光,俞大猷等先后招募,编练新军,在沿海建立水寨,打击倭寇。随着浙、闽等剿倭的军事胜利,自嘉靖中后直至万历初年,倭寇自闽突入潮、揭,与当地海寇吴平,许栋海盗等勾结,进攻潮州、揭阳、蓬州、新安、广海、双鱼、雷州等南海沿岸卫所,盘踞海岛,流毒海滨,南海地区成为海患发生的重点区域。在平定海患过程中,总督等广东官员逐渐认识到,如果朝廷集中兵力围剿,倭寇,海盗可以平定,但这种依靠临时征集省内外大军的征剿用兵方略,是权宜之计,难以保证沿海长治久安。 [75]

嘉靖十五年(1536年),总督钱如京根据海防形势奏请,将原设在广州的巡视海道副使(以都指挥体统行事)复设于南头,巡视全省海防。吴桂芳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任两广总督,即设总兵府衙门于潮州,调动狼土劲兵四万五千名,福兵一万五千名,以伸威营总兵俞大猷为帅,与倭寇相持两月,大破敌军。 [74]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总督吴桂芳奏请设南头海防参将府。南头参将兼理潮惠,统管省城以东海防.同时为加强闽广交界处海防力量,防止倭寇,流贼从潮州,南澳岛之间的海峡航道自闽突入广东沿海,"又会请添设守备一员,领兵一千二百名驻扎潮州柘林,以严东界门屏之守"。 [73]

东南抗倭


在东南沿海,海防十分空虚,一些重要地段的士兵仅有原额的三分之一,战船十存一二。致使日本海盗大举进犯。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倭寇杀害的就有数十万人。所以,明世宗在位的四十多年间,是东南沿海倭患最为严重的时期。最后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涌现了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著名抗倭将领,成功捍卫了帝国海疆安定,有力打击和扑灭了倭寇侵扰和海盗疯狂掠夺行为。




民族

明世宗时期,俺答几次要求通贡、互市。遭致世宗拒绝,游牧经济对农耕经济的需求致使明蒙关系不断恶化,明朝边患问题不断。 [40]嘉靖年间,蒙古族在其首领俺答的率领下频繁入掠,给明王朝的北部边防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进而酿成明代北边危机的第二次高潮——庚戌之变,并且终嘉靖一朝,北部边防一直处于刀光剑影的战争状态。 [41]




经济

明世宗在位45年中,减免赋税、赈济灾荒100余次。明世宗曾亲自到南郊耕田励农,皇后亲自到北郊养蚕,并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嫔妃、宫女们都参加了。

在嘉靖年间,贸易市场发展了,税务在国计民生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服匠役的劳动力可以用银两抵换,这是低级形态的劳动市场。

但商业的兴盛,也激起包括皇帝及各级勋贵的贪欲。皇帝营建"大工"、皇族毁商霸产、一笔又一笔永不偿还的巨大的"商欠"、以特权强权为后盾的官店、皇店、藩店、卫店、绅店的垄断经营、强权"和买取物",以及对民间商业的重税盘剥,都对此时商业的继续发展构成威胁和破坏。加之嘉靖嗣位以来政治形势的恶化,以及"南倭北虏"的入侵与直接破坏,使得原本兴盛活泼的商业,太为萎缩,商道淤塞,到嘉靖中后期,全面陷入衰败的境地。 [42]




文化

变革祭礼


嘉靖时期对国家祭礼进行了全面的变革,旨在追崇其父兴献王,塑造帝系正统,为自己藩王入主大统“伦序当立”的合法性作礼义上的论证。祭礼改制伴随着大批郊、庙等祭祀之所的建设,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同时,祭礼改制也激起了官僚体制内部的权力之争。可以说,嘉靖祭礼改制对当时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43]

“大礼议”的过程中,出现了《大礼奏议》《大礼集议》《大礼纂要》《大礼要略》《大礼全书》《明伦大典》等紧扣议礼而进行的系列礼书编纂活动,从个人倡导到国家行为,最终《明伦大典》以国家政典的形式刊行,为“大礼议”进行了一次官方理论总结,成为打击反对派、传播“大礼”定论的工具,显现出了朝内政争与官方史学之间的特殊联系。 [44]

重录《永乐大典》


明世宗继位以来,将《永乐大典》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明世宗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崇道禁佛


明世宗在历史上以崇信道教而著名,是继宋徽宗之后的又一位"道君皇帝"。明世宗君臣的宗教活动中,有一部分祈神和修省行为是为了消除或减轻自然灾害。明世宗以救灾为目的的宗教活动,使道教地位有所提高;也对朝中政治格局产生一些影响;还为整饬刑罚和吏治提供了契机。 [45]与此同时,他禁绝佛教,对明代佛教、社会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46]

更定祀典


明世宗好标新立异,较少保守思想,强化君权、树立“英主”形象,嘉靖九年开始进行以清理封建祭祀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正祀典活动。改天地合祀粼天地分祀,去掉孔子王号,恢复“至圣先师”称号等一系列清理和改定的举措陆续实施。虽然这些与政治、经济改革关系极小,但却是嘉靖皇帝敢于变更祖制的结果。

明世宗在改正祀典中,将朱元璋制定的关于天地合祀,孔子祀典等多项规定改动了。这无疑动摇了祖制不得变动的陈腐观念,一定程度上为改革活动的开始清除了思想障碍。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史书评价

《明世宗实录》:

①“上隆准修髯,威容若神,性明断,多大略,识达治体。正德之末,政在权幸,盗贼蠭起,海内骚动。上方龙潜藩邸,深鉴其弊。及入践大统,乃赫然发命,诛除巨奸,革去镇守内臣,清汰冗滥,诸凡弊政以次尽罢,海内欣欣,若更生焉。大礼议兴,廷臣各以所闻见,曹[嘈]起而争,其称引陶(汉定陶王刘康)、濮(宋濮王赵允让)故事者附丽尤众。上覃思礼典,观其会通,一以人伦天序为主,本而折衷于孔孟,然后群疑焕然,徽称宗祀之仪始定,礼官奔走受成事而已。尝念国家太平百余年,而礼文草创,未应古始,乃悉按三礼旧文,摘抉疑义。与时制不合者,自郊丘百神分合正配之位以及陵庙烝尝、帝后耕蚕、先圣贤崇祀诸礼,皆约会经义,内断于心,廪廪追三代而上之论者,谓明兴以来,文治之盛,未始有也。博综经史,尤深于《尚书》,殿亭榜额皆取《洪范》《无逸》字义名之,所著《敬一箴》《五箴注》及《钦天记颂》诸篇大抵渊源于虞廷之执中、伊训之顾諟,而纂言属意,直抒自得,往往有发前儒所未发者。初年勤于政治,每旦自问省两宫、延见群臣之外,退而惟思得失,孜孜以敬天恤民为务。或雨旸稍愆,则宵分露祷,深自谴责。贫民无告者,为设糜粥之,施药疗之。诏书数下,每言及有司酷刑苦役,上干天和,一篇之中,必三致意焉。尤重边防,四方有警,许所司以不时白奏,亲自筹决。内则更营制、戢叛兵,将吏功罪,一切无所贷假。用能北障胡氛,南清海沴,妖民豪酋,旋发而殪,盖实繇庙谟先定云。亲礼儒臣,平台召对,西苑赓歌,蔼然如家人父子,然终不少借以威福。群臣中虽素贵有宠者,不敢以隐情疑事尝试上前。……其他勋戚近侍,朝为肺腑,暮或谴诛,雨泽露而威风霆,虽四荒万里之外,廓如也。上神功盛德,不可缕指。综其始终大要,以严驭吏,以宽治民,以为经术为师,以法律为辅,以明作修内政,以安静饬边防,其于稽古考文之事,尤为备,而皆发之孝思,本之敬一,故功成制定,华裔卿向风,中兴大业,视之列祖有光焉。享国四十余年,追慕献皇、献后如一日,每遇时节忌辰,侍臣窃窥圣容惨怛,承享精虔,无不泣下者。晚年留意玄理,筑斋宫于西内居之,乃宸衷惕然惓惓,以不闻外事为忧,批决顾问,日无停晷,故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升遐一诏,悔艾尤深,真可谓神圣不世出之主矣。” [82]


②“躬秉圣资,出抚兴运,铲奸剔蠹,丕举王纲,肇修人纪。立极建中,肇修人纪。凡诸大政令之因革,大典礼之制作,咸稽谋于天,会通古今,经画自心,毅然独断,一洗俗吏牵迹,经生守文之陋。……君臣奔走以受成,万姓倾心而向化。卒之幽明协顺,中外敉宁,声教暨于交南,威灵于穷朔。盖举我太祖、成祖丕造之光烈而觐扬之,巍巍乎盛矣!” [83]



张廷玉等《明史》: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顾迭议大礼,舆论沸腾,幸臣假托,寻兴大狱。夫天性至情,君亲大义,追尊立庙,礼亦宜之;然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不已过乎!若其时纷纭多故,将疲于边,贼讧于内,而崇尚道教,享祀弗经,营建繁兴,府藏告匮,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虽剪剔权奸,威柄在御,要亦中材之主也矣。 [47]





名人评价

河南道御史刘安:今明天子综核于上,百执事振于下,丛蠹之弊,十去其九,所少者元气耳。 [48]


黄光升《昭代典则》:张孚敬奏革各省镇守内臣及清勘皇亲庄田,土官得行其志,黎庶得安其寝,天下鼓舞若更生,其功万世不可泯也。 [106]


何乔远《名山藏》:励精化理,湔濯海内观听,挈清政本,杜塞旁落,奋武揆文,网罗才实。至于稽古礼典,取次厘毖一切,创必表章,轶往宪来,赫然中兴,多孚敬(张璁)所翼赞。 [49]


海瑞:

①昔汉文帝贤主也,贾谊犹痛哭流涕而言。非苛责也,以文帝性仁而近柔,虽有及民之美,将不免于怠废,此谊所大虑也。陛下天资英断,过汉文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使天下贯朽粟陈,几致刑措。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反刚明之质而误用之。至谓遐举可得,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人以为薄于夫妇。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陛下试思今日天下,为何如乎? [85]


②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斋醮所以求长生也。自古圣贤垂训,修身立命曰“顺受其正”矣,未闻有所谓长生之说。尧、舜、禹、汤、文、武,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下之亦未见方外士自汉、唐、宋至今存者。陛下受术于陶仲文,以师称之。仲文则既死矣,彼不长生,而陛下何独求之?至于仙桃天药,怪妄尤甚。昔宋真宗得天书于乾祐山,孙奭曰:“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桃必采而后得,药必制而后成。今无故获此二物,是有足而行耶?曰天赐者,有手执而付之耶?此左右奸人,造为妄诞以欺陛下,而陛下误信之,以为实然,过矣。 [85]



李乐:世宗皇帝继统,年龄虽小,英断夙成,待此辈不少假借。又得张公孚敬以正佐之,尽革各省镇守内臣,司礼监不得干预章奏。往瑾时,公卿大臣相见,无敢抗礼,甚有拜伏者。自张公当国,司礼以下各监局巨珰,见公竦息敬畏,不敢并行并坐,至以“张爷”呼之,不动声色,而潜消其骄悍之心。盖自汉唐宋元以来,宦官敛戢,士气得伸,国体尊严,未有如今日者,诚千载一时哉! [103]


张居正:

①正德年间,政体紊乱。至世宗皇帝以聪明至圣入继大统,将以前弊政一切改正,以复我祖宗之旧,正今日所当遵守者。 [107]


②世庙承正德群奸乱政之后,又用威以振之,恢皇纲,饬法纪,而国家神气为之再扬。 [108]


③世宗禁革外戚封爵,乃超世之见,同符二祖,非近代帝王所能仿佛其万一者。


④振耀前猷,茂恢令绪,德总百王,规摹万世。以永凝佑命,启昌期,曷有纪极! [109]


⑤臣等窃以为我皇上当英妙之龄,事事皆祗先猷,宪章烈祖。则太祖定制与世祖圣谕,正宜仰稽而效法者。 [110]


⑥世祖天纵聪明,继统之后二十年间励精图治,孜孜问学,其英谟睿断,诚有非前代帝王所能及者。 [111]


⑦乞敕下都察院,查照嘉靖初年所定宪纲事理,再加申饬,秉持公论,振扬风纪,以佐皇上明作励精之治,庶体统正,朝廷尊,而下有法守矣。



李维桢:世宗享国长久,本朝无两,礼乐文章,灿焉兴革。斋居数十年,图回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其英主哉!如终则新都(杨廷和)、永嘉(张璁)、华亭(徐阶)功大矣。吏治繁伪,兵政窳惰,民力虚耗,亦由是始。方之汉武,功不胜过焉。 [78]


朱国桢:宋元以来,风俗诡幻奢靡,大圣人出而更化一主于刚,太祖尚已,文皇遵之,先后五十余年,风行草偃,国势甚强,阅百年至正德而渐已极矣。乃有世宗一振起之,孝为之本,礼为之维,其作用全以刚德胜。刚必激,激必亢,于是柔奸稍稍得入,而要之体常健,其威常不测。能知人,能安民,奸亦卒无所容,中正之士乐为之用。腹心得人,元气自固,虽有夷虏盗贼,皆归扫刷涤荡中,而天下晏然有四维之固。至盖愆成美之诏,天下传诵,莫不咨嗟流涕,既凛凛于秋肃之威,更眷眷于春温之泽,真可谓善继祖武者矣。 [80]


谈迁:世庙起正德之衰,厘革积习,诚雄主也。因议礼自裁,好稽古右文之事,诸臣迎附,祗诤于仪节,反实政略焉。方士蚀其心,倭虏撼其末,饥盗岁见,而皇威四讫,驾御得人,则股肱之力为多。至政地寄腹,往往非其任,靡文塞责,先朝淳厚节俭之遗,荡然靡余。狡伪成风,吏民相沿,不以为非,亦一代升降之关也。好长生术,果享永祚。古人如汉武、唐玄、宋仁各有称,今治不及开元、庆历,而亦无天汉、天宝之失,庶几哉优于汉唐矣! [79]


谷应泰:

①世宗起自藩服,入缵大统,累叶升平,兵革衰息,毋亦富贵吾所已极,所不知者寿耳。以故因寿考而慕长生,缘长生而冀举。惟备福于箕畴,乃希心于方外也。惟备福于箕畴,乃希心于方外也。爰考初政,即设斋宫。及其末年,犹饵丹药。盖游仙之志,久而弥笃,未有若斯之甚者也。 [99]


②孝宗仁圣,麟趾不蕃。武庙盘游,前星失耀。再世衰微,古今至变也。当是时,重继嗣者私恩,重承统者大义。而世宗以臣绍君,以弟承兄。敷天臣民,谁忍孝宗之嗣一传卒斩者?既已斩焉,则忠臣义士不能复续,求其同气之近者立之,统在嗣亦在矣。所以武宗遗诏,不敢子视世庙也。既已兄称武庙,因欲并考孝宗,则孝以无孙反因得子,于义为诬;称子逼武,二统嫌孝,于理亦碍。况父子至亲,岂可隔世轶代,妄相附属?比之定陶、濮王生视寝膳,死视敛含,曾有鞠之恩,蚤定父子之分者,迥相判也。既不考孝,即考兴献,天下有无父之人乎?汉宣不皇其父,未尝不考皇孙;光武不皇其父,未尝不考南顿。既考兴献,即当皇兴献,天下有子为天子,父为列侯者乎?据称兵逆父,遂不敢皇,犹之舜不王瞍,禹不王鲧也。兴献以肇篆启圣,俨然皇焉。亦犹之周王王季,周王文王也。汤不王商癸,而周王王季;光武不王南顿,而世宗王兴献。踵事增华,礼以义起,孝子之至也。所疑者,考兴献,则疑于无孝宗;皇兴献,则疑于跻武宗。凭几弥留,奉迓入继,不能得世宗而延其嗣,反欲召兴献而乱其统,此举朝所以沸腾,百官所以号泣也。 [100]



雍正帝:明代自嘉靖以来,君臣失德,盗贼四起,生民涂炭,疆圉靡宁,其时之天地,可不谓之闭塞乎。 [97]


乾隆帝:嘉靖、万历、天启之昏庸逸乐,阿柄下移,以致权臣奸宦,相继而擅威福,乱政害良。此数君惟知蒙业而安,于国事懵然罔觉,虽未及身而丧,不数传而驯至灭亡。使有能奋然振兴,追念洪武之旧图,励精求治,未必不可挽回于未造,而晏安酖毒,终于不可救药。 [98]


昭梿:世宗虽委信权奸,任意施为,然用人之柄,不至下移。恶杨升庵终身,介溪不能包庇。立斥赵文华,诛丁汝夔,皆出己意,非若宋理、度诸君,委靡不振。故严嵩惟知迎合上意,以盗国政,与刘放、朱异相似,终非秦桧、贾似道之可比也。 [91]


张佩纶:嘉靖之喜独断,刑法偏颇已甚,尤莫奇于复套之狱。曾襄愍(曾铣)建复套之议,所陈八事……自是筹边伟略。帝既令夏言拟旨,优奖铣。铣意出师鸠兵缮塞,初无败衅之事,乃主眷潜移,忽然诟责,既不复套,言、铣罢职足矣,无故逮之杀之,诚不可解。……襄愍才足办此,既以庙算同心,即可坐收成效,特因严嵩、仇鸾浸润之潜,无故而加刃劳臣,纵敌长寇,以世宗之果于有为,而颠到[倒]是非如此,然则其色厉内荏,于军国大计茫然不辨而已。夫张经辈,虽杀之过当,犹曰倭患已深也。铣特以开边故,致并夏言就戮,则凡筹边计者孰不以因循粉饰为事,无怪乎明自嘉靖而益弱矣。 [81]


孟森:

①嘉靖一朝,始终以祀事为害政之枢纽,崇奉所生,已极憎爱之私,启人报复奔竞之渐矣。帝于大祀群祀,无所不用其创制之意,而尤于事天变为奉道,因而信用方士,怠政养奸,以青词任用宰相,委政顺旨之邪佞,笃志玄修,更济以独断自是,滥用刑辟,遂有权相柄国,残害忠良。议礼稍竣,而严嵩进用,始犹有相轧之夏言,言不得其死,而嵩独专国政十四年,正人受祸不知凡几,其影响皆由帝僻好神祇符瑞之事来也。 [92]


②世宗于议礼之后,继以奉道。议礼之摧折廷臣,以张璁、桂萼尸其祸,而璁、萼所未尽者,大抵由帝独断,而严嵩辈成之。至奉道之祸毒正人则尤远过于议礼。盖修道则务静摄,静摄则万几假手于阁臣,阁臣唯能以力赞玄修者,为所信任。嘉靖中叶以后,用事之臣固无不以青词邀眷,然用此以擅权固宠,以一念之患失,不得不与全国之正士为仇,此则以严嵩一人关系嘉靖中叶以后之朝局,迨其败,而世宗亦将弃世矣。 [93]


③自武宗大为不道,而士大夫犹补苴其间,所受挫折未甚。世宗英断,资质之可与为善,自非武宗所及,然终身事鬼而不事人。 [94]


④帝又以坚僻怙过,拒谏立威,廷杖之事,习为故常。小小舛误,一申饬可了之事,亦用杖刑。摧辱言官,其忤意被杖者可想。 [94]


⑤明开国以来节俭爱养,藏富于民之意,久而不渝。至宪宗晚年渐不如昔,孝宗稍复前规,及武宗则不知祖训为何物,但祖宗所养之士,类以守法为事,武宗及其所昵之群小,尚不能力破纲纪。至世宗因祷祀而土木,糜费无限,遂开危亡之渐。 [95]


⑥盖取民之制,至世宗而坏,一切苟且,多取以济急,而实暂赢而绌于永久,愈多取乃愈匮乏。祷祀与土木相连,古来帝王之奉道奉佛皆然,逼取人民之膏血,以媚神佛,谓可求福,无不得祸。古云:“四海困穷,天禄允终。”理不可易。明祚中衰,以正德、嘉靖为显著,当时尚无人民负担加重,即事业开发加多之学说,其奢俭之为得失,犹易考见。至新学说行,则当问取之于民是否用之于民,民不拒官之取,是否能监视官之用于民事与否,则读史者所应借鉴而知之也。 [96]



毛泽东: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 [50]


王家范:

①明世宗相信方术到入迷的地步,以至走火入魔。 [51]


②嘉靖修斋孤居而不忘独断朝纲,与其说是“无为”,不如说深得法家之刻薄阴狠,将帝制的专横发挥到了极致。



毛佩琦:实际上在我们看来,明世宗嘉靖皇帝在整个明朝17个皇帝中,他是应该有作为的皇帝,他上朝不久就发动了一个大礼仪。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政治运动吧,这个大礼仪把朝廷上下的官员全部牵扯进去了。 [52]


南炳文、汤纲:

①他热衷于“议大礼”、改祀典,追求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迷信于方士巫术,妄想成仙长生,永享荣华富贵;对臣下则察察为明,刚愎自用,爱好虚荣,果于刑戮,从而培植了阿谀奉承的歪风,败坏了吏治,搞得朝政一团糟。这些腐朽的东西,早在其即位之初“锐意求治”时,即有存在,但其弥漫开来,则在“锐意求治”的“昙花”现过之后。 [101]


②明世宗威福任情,锦衣玉食,迷信方士,幻想通过方术得到长生、成为神仙。 [102]



卜键:

①嘉靖朝思想、文化走向繁荣,出现了大批杰出人物和优秀作品。世宗既有倡导引领之力,又有宽容和保护之功。


②家国牵羁,六趣牵缠,世宗的生命旅程因之错综芜杂,也因之增色减色,因之充满希望与失落,充满追求与幻灭,充满期待,也不乏惆怅。


③要之,这是一位禀赋甚高的帝王,是一个学者化的皇帝,一个有责任心、敢担当的君主。世宗人品端正,才情卓著,只是多走了些人生和治国的弯路。



当年明月:他是明代有史以来最为聪明的皇帝,在明代的十几位皇帝中间,如果要按智商水平排序,他至少在第三名,他的聪明,丝毫不比朱元璋差,而且非常狡猾,也善于控制大局;嘉靖白天是在潜心修道,晚上他在改奏章,这是他能控制群臣的关键。晚上改奏章直到凌晨五点,他才躺下睡一会儿,他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控制群臣的机会。自古以来做皇帝的是有蠢人,但明代没有蠢皇帝,嘉靖修道是为了多活两年,因为他掌握了做皇帝的规律,没有人能动摇他,这是修道的根本。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信奉道教

明世宗信奉道教,他不仅本人信道,还要全体臣僚都要尊道。明世宗时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官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还一身兼少师、少傅、少保数职,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明世宗迷信丹药方术,他派人到处采集灵芝,并经常吞服道士们炼制的丹药。为满足自己修道,明世宗数次遴选民女入宫,每次数百名。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世宗命宫女们清晨采集甘露兑服参汁以期延年,致使上百名宫女病倒。宫女们忍无可忍,以杨金英为首的宫女差点将明世宗勒死,这就是历史上罕见的宫女弑君的“壬寅宫变”。特别是经“壬寅宫变”幸得未死,从此移居西苑,设醺炼丹,迷信道士邪说,养生修道,二十余年不回大内,法纪逐渐松弛。另在宫内外兴建大量宫殿庙宇,加重百姓的负担,使得国家财政危机愈益深重。

明世宗任用道士,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然后让道士烧掉,企图让神仙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叫蓝道行的道士,平生最恨严嵩,借助这个机会向明世宗传达了“奸臣如严嵩,忠臣如徐阶”的字样,最终使权臣严嵩落马。 [53]




敏感多忌

明世宗在一次经筵上,讲官徐瑨讲《论语》中“曾子有疾”章,故意回避其中“人之将死”这句,明世宗说:“死生常理,有何嫌疑?”命令补上。但后来逐渐忌讳“死”及其谐音字。

明世宗对他人用语极为敏感,忌讳也很多。刚即位时,有一次穿的龙袍很长,明世宗老是要挽起来,很不高兴。内阁首辅杨廷和说:“此陛下垂衣裳而天下治!”明世宗马上转怒为喜。

晚年,太医院使徐伟为明世宗诊脉,明世宗龙袍拖在地上,徐伟不敢接近,明世宗问原因,徐伟说:“皇上龙袍在地上,臣不敢进。”明世宗便收其龙袍,让他诊脉,完毕后,明世宗写了一道手诏给内阁大臣,内容是:“伟顷呼地上,具见忠爱。地上,人也;地下,鬼也。”徐伟看到后恍然大悟,庆幸自己捡回一条命。 [54]

此外,嘉靖年间,蒙古连年入侵,明世宗也厌恶“夷狄”这两个字,每写到“夷狄”这两字,都会写得很小,以示贬低之意。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高拱出的会试题目有“绥之斯来”、“其死也哀”两句,又有两个“夷”字,明世宗看了后龙颜大怒,要从重惩处高拱,在徐阶的辩护下才作罢。 [54]




喜爱养猫

嘉靖年间,宫中养了一只叫“霜眉”的卷毛猫,呈微青色,但双眉却是洁白的,非常善解人意,明世宗出行时,此猫充当前导,又经常伺候明世宗睡觉,明世宗爱如珍宝。后来,霜眉死了,明世宗非常伤心,命令大臣们写祭文,但大臣们都没写过动物祭文,难以发挥,只有一个叫袁炜的礼侍学士在祭文中写了“化狮成龙”四字,令明世宗十分满意,提拔他做礼部尚书,补入内阁。明世宗下令将霜眉埋在万岁山北麓,题碑“虬龙冢”。 [55-56]




公主遭骗

嘉靖六年(1527年),皇室为永淳公主招选驸马。通过太监、女官的极力推荐,皇室选定了一个叫陈钊的男子,并和陈家定下了婚期,永淳公主即将“下嫁”。谁知,有人向皇家告发说,陈钊家族世代患有恶疾,而且生母是再婚,且做了别人的小妾。堂堂的大明公主嫁给一个小妾的儿子,实在是有辱皇室的尊严。于是明世宗马上悔亲。可眼看婚期将近,为了挽回皇室的面子,明世宗赶紧命人在全国海选,另招驸马。经过千挑万选,终于挑中了一个叫谢昭的男子。这次,明世宗亲眼审查驸马人选,于是,他接见了谢昭。谁知亲眼一见,明世宗狂怒不已,原来这个谢昭奇丑无比,这与之前下面官员描述的“高大俊朗”有着天壤之别,皇帝很生气,然而婚期不等人,明世宗只好自吞苦果,在明知被骗了的情况下,准许妹妹永淳公主下嫁给谢昭。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家世





关系


备注


祖父

宪宗纯皇帝朱见深


祖母

孝惠皇后邵氏(追尊)




(追尊)睿宗献皇帝朱祐杬




(追尊)慈孝献皇后蒋氏





兄弟姐妹





关系


姓名


备注


长兄

岳怀王朱厚熙

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六月十二日,母王妃蒋氏,出生5日,即薨,按成人之礼,葬于城东双桥清平山。明嘉靖三年(1524),朱厚熜命以香木等代黄金追册为“岳王”,谥曰“怀”


长姐

常宁公主

生于弘治十四年(1501)十月十六日,母王妃蒋氏,弘治十七年(1504)四月二日以疾薨,时年4岁,按成人之礼葬于城东双桥


二姐

善化公主

生于弘治十六年(1503)六月二十八日,母淑妃王氏,正德八年(1513)五月初一日病逝,年甫10岁,葬于城东丘公垱


三姐

永福公主

生于正德元年四月二十八日,母王妃蒋氏。后随母妃进京


妹妹

永淳公主

生于正德六年九月十一日,母王妃蒋氏。后随母妃进京 [84]





后妃





关系


姓名


备注


皇后(4位)

孝洁肃皇后,陈氏

原配妻,流产血崩而死。初谥“悼灵”,后改谥“孝洁”,全谥曰“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合葬永陵,祔庙。


张废后

初封顺妃,陈皇后死,继立为皇后。后来废死冷宫。无谥。


孝烈皇后,方氏

初封德嫔,张皇后废,继立为皇后。嘉靖二十七年崩,全谥曰“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葬永陵,别祀弘孝殿。


孝恪杜皇后

明穆宗生母,嘉靖十年三月册选的“九嫔”之一,封康嫔。晋康妃。嘉靖三十三年,薨,谥荣淑康妃。穆宗即位,尊谥曰“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后”,迁葬永陵,祀主神霄殿。


皇贵妃(3位)

阎贵妃

(?—1541年),嘉靖十年三月册选的“九嫔”之一,封丽嫔。嘉靖十二年八月生皇长子,十三年晋丽妃,十五年晋贵妃,十九年病死。赠皇贵妃,谥曰荣安惠顺端僖。


王贵妃

(?—1553年),嘉靖十年三月册选的“九嫔”之一,封庄嫔,十五年生皇次子,晋昭妃。十八年因儿子立为皇太子,次年正月晋为皇贵妃。三十一年太子病故,次年她亦死,谥曰端和恭荣顺温僖;葬于明十三陵陵区内,即“世宗贤妃墓”。


沈贵妃

(?—1581年),嘉靖十年三月册选的“九嫔”之一,封僖嫔。晋宸妃、晋贵妃,十九年正月封皇贵妃。抚养曹端妃的第二个女儿宁安公主。万历九年病死,谥曰庄顺安荣贞静皇贵妃。葬于悼陵。


贵妃(3位)

马贵妃

谥曰荣安贵妃。


文贵妃

入宫时间不详,初封敬妃,后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于万历年间去世,谥曰恭僖贞靖贵妃,葬悼陵。


周贵妃

生平不详,葬于明十三陵“世宗贤妃墓”。


妃(41位)

(一)以下17位妃,见《明史》、《明书》、《国榷》、《世宗实录》、《昌平山水记》、《宛署杂记》等史料:


文恭妃

(?—1532年),初封恭妃。后因罪被软禁。十一年忧伤而死,世宗下令葬礼一切从简。谥曰悼隐恭妃


郑贤妃

嘉靖十年三月册选的“九嫔”之一 [57],封贤嫔。十五年死,谥曰怀荣贤妃。葬于明十三陵陵区内,即“世宗贤妃墓”


沈安妃

嘉靖十年三月册选的“九嫔”之一,为安嫔。十五年进封为安妃,无出,卒年不详。(参见《明书》、《宛署杂记》)


卢靖妃

嘉靖十年三月册选的“九嫔”之一,为和嫔。十六年生景恭王朱载圳,晋靖妃。她在万历年间以高龄去世,葬于悼陵


曹端妃

(?—1542),生常安公主、宁安公主。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发生“壬寅宫变”,她受诬陷,被方皇后借机以凌迟酷刑处死


尚寿妃

(1549—1610),原为宫女。死于万历三十八年,年62岁


杨荣妃

(?—1566),原为宫女,未及册封,嘉靖四十五年大火中为保护皇帝和尚寿妃遇难。追赠为荣妃,谥曰恭淑安僖荣妃,葬于明十三陵陵区内的“世宗贤妃墓”


江肃妃

嘉靖十五年封恭嫔,次年生颍殇王朱载(土啇),十九年晋肃妃


包宜妃

生平不详。《明穆宗实录》隆庆三年九月记载“己卯,世庙懿妃赵氏薨,命治丧礼仪杀宜妃包氏三之二。”据此推测她最迟在隆庆三年(1569年)已经去世


赵懿妃

(?—1569),嘉靖十六年生皇六子戚怀王朱载沴,十九年晋懿妃。隆庆三年九月病死,不知何故,明穆宗严令她的葬礼从简,其规模只有包宜妃的三分之一


陈雍妃

(?—1586),嘉靖十六年封雍嫔,八个月后生蓟哀王朱载㙺。十九年晋雍妃,次年生归善公主。万历十四年去世


马贞妃

嘉靖四十五年六月薨,赐谥曰荣安。葬天寿山之陵次,丧葬礼仪同阎贵妃。史料见《昌平山水记》。葬于明十三陵陵区内的“世宗贤妃墓”


赵荣妃

生皇八子均思王朱载(土夙),其他事迹不详


张德妃

生嘉善公主,谥曰荣昭德妃


杨淑妃

谥曰端静恭惠淑妃


王丽妃

谥曰恭僖丽妃


徐永妃

谥曰端惠永妃


(二)以下24位妃子的名号见《宛署杂记》或《明书》


葬于北京西郊的金山妃子墓,生平谥号不详王靖妃、于宜妃、宋宜妃、王宸妃、褚晏妃、褚静妃、张常妃、王庄妃、彭安妃、杜庄妃、王康妃、张和妃、高和妃、高安妃、张安妃、王徽妃、张淑妃、王贞妃、陈静妃、王怀妃、何睦妃、耿平妃、吴定妃、李顺妃


嫔(31位)

(一)嘉靖十年三月二日,明世宗欲仿古礼为九嫔之选,在民间选美,册选如下九嫔。

郑氏为贤嫔、方氏为德嫔、王氏为庄嫔、阎氏为丽嫔、韦氏为惠嫔、沈氏为安嫔、卢氏为和嫔、沈氏为僖嫔、杜氏为康嫔。其中的8人后来分别晋为皇后、皇贵妃、妃,只有1人未得晋封。


韦惠嫔

嘉靖十年三月册选的“九嫔”之一,事迹不详


(二)如下6嫔,名号见《国榷》:


王宁嫔

(?—1542),入宫途径、封嫔时间不详。据说她是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宫变”的主谋之人(待考证),被方皇后下令凌迟处死


李敬嫔

由其父自荐、未经挑选而直接入宫,嘉靖十四年二月册为敬嫔,无出;嘉靖二十四年九月,其妹又被哥哥献入宫,位份不详。 [58]


赵荣嫔

卢靖嫔;江恭嫔;任顺嫔


(三)如下25嫔,俱葬金山。名号见《宛署杂记》县始坟墓


庄嫔王氏、惠嫔韦氏、常嫔陈氏、常嫔李氏、裕嫔王氏、怀嫔王氏、御嫔黄氏、宛嫔赵氏、常嫔马氏、常嫔刘氏、常嫔杨氏、常嫔张氏、康嫔刘氏、常嫔傅氏、常嫔张氏、常嫔刘氏、昭嫔张氏、常嫔武氏、宁嫔郭氏、静嫔田氏、安嫔孟氏、丽嫔宋氏、和嫔任氏、常嫔高氏、常嫔王氏





孝洁肃皇后陈氏




子女

皇子



皇子



关系


姓名


备注


长子

朱载基

(1533—1533)(《弇山堂别集》作朱载填),是明世宗朱厚熜庶长子,母阎贵妃。朱载基在嘉靖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出生,两个月后十月十日去世,追封谥号哀冲太子,葬西山。


二子

朱载壡

(1536—1549),是朱厚熜庶次子,母王贵妃。朱载壡在嘉靖十五年出生,嘉靖十八年立为太子,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去世,年十四岁,追封谥号庄敬太子,葬西山。 [59]


三子

朱载坖

(1537—1572),母杜皇后,封裕王,后继位为皇帝,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


四子

朱载圳

(1537—1565),与明穆宗朱载坖同岁,仅小一月,母靖妃卢氏。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景王,嘉靖四十四年正月死于德安(湖北安陆)王府,无子撤藩,谥恭。


五子

朱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08: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气歌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南宋文天祥诗作









收藏



0


0











《正气歌》是宋末文学家文天祥的诗作。此诗作于诗人被囚元大都的狱中。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列出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以显示浩然正气的力量。接下来八句说明浩然正气贯日月,立天地,为三纲之命、道义之根。最后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虽然兵败被俘处在极其恶劣的牢狱之中,但是由于一身正气,各种邪气和疾病都不能侵犯自己,因此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全诗用韵富有变化,与文义互为烘托;旁征博引,体现了浩然正气的巨大力量;多用排比句式,文气绵密贯串,节奏整齐明快;感情深沉,气壮山河,直抒胸臆,毫无雕饰,充分体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品名称正气歌
作品别名正气歌并序
作    者文天祥
创作年代宋末元初
作品出处《文山先生全集》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正气歌(并序)




林则徐《正气歌》书法作品
余囚北庭1,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2。单扉低小3,白间短窄4,污下而幽暗5。当此夏日,诸气萃然6:雨潦四集7,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8,蒸沤历澜9,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10,风道四塞11,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12,助长炎虐13,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14,陈陈逼人15,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16,腥臊汗垢17,时则为人气;或圊溷18、或毁尸19、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20。叠是数气21,当侵沴22,鲜不为厉23。而予以孱弱24,俯仰其间25,于兹二年矣26,幸而无恙27,是殆有养致然尔28。然亦安知所养何哉29?孟子曰30:“吾善养吾浩然之气31。”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32!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33。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34。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35。

皇路当清夷36,含和吐明庭37。

时穷节乃见38,一一垂丹青39。

在齐太史简40,在晋董狐笔41。

在秦张良椎42,在汉苏武节43。

为严将军头44,为嵇侍中血45。

为张睢阳齿46,为颜常山舌47。

或为辽东帽48,清操厉冰雪49。

或为出师表50,鬼神泣壮烈51。

或为渡江楫52,慷慨吞胡羯53。

或为击贼笏54,逆竖头破裂55。

是气所磅礴56,凛烈万古存57。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58。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59。

三纲实系命60,道义为之根61。

嗟予遘阳九62,隶也实不力63。

楚囚缨其冠64,传车送穷北65。

鼎镬甘如饴66,求之不可得。

阴房阒鬼火67,春院閟天黑68。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69。

一朝蒙雾露70,分作沟中瘠71。

如此再寒暑72,百沴自辟易73。

嗟哉沮洳场74,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75。

顾此耿耿在76,仰视浮云白77。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78。

哲人日已远79,典刑在夙昔80。

风檐展书读81,古道照颜色82。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1.余:我,一作“予”。北庭:指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

2.寻:古时八尺为一寻。

3.单扉:单扇门。

4.白间:窗户。

5.污下:低下。

6.萃然:聚集的样子。

7.雨潦:下雨形成的地上积水。

8.涂泥半朝:狱房墙上涂的泥有一半是潮湿的。朝,当作“潮”。

9.蒸沤历澜:热气蒸,积水沤,到处都杂乱不堪。澜,杂乱。

10.乍晴:刚晴,初晴。

11.风道四塞:四面的风道都堵塞了。

12.薪爨(cuàn):烧柴做饭。爨,烧火煮食物。

13.炎虐:炎热的暴虐。

14.仓腐寄顿:仓库里储存的米谷腐烂了。

15.陈陈逼人:陈旧的粮食年年相加,霉烂的气味使人难以忍受。陈陈,陈陈相因。《史记·平淮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16.骈肩杂遝(tà):肩挨肩,拥挤杂乱的样子。

17.腥臊:鱼肉发臭的气味,此指囚徒身上发出的酸臭气味。

18.圊溷(qīng hùn):厕所。

19.毁尸:毁坏的尸体。

20.秽:肮脏。

21.叠是数气:这些气加在一起。

22.侵沴(lì):恶气侵人。沴,恶气。

23.鲜不为厉:很少有不生病的。厉,病。

24.孱弱:虚弱。

25.俯仰其间:生活在那里。

26.于兹:至今。

27.无恙:没有生病。

28.是殆有养致然:这大概是因为会保养正气才达到这样的吧。殆,大概。有养,保有正气。语本《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致然,使然,造成这样子。

29.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然而又怎么知道所保养的内容是什么呢。

30.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其弟子将其言行编成《孟子》一书,为儒家经典。

31.浩然之气:纯正博大而又刚强之气。见《孟子·公孙丑》。

32.吾何患焉:我还怕什么呢。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浩然正气对于人身有无所不能的巨大力量。

33.“天地”两句:天地之间充满正气,它赋予各种事物以不同形态。这类观点明显有唯心色彩,但作者主要用以强调人的节操。杂然,纷繁,多样。

34.“下则”两句:地上的山岳河流,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由正气形成的。

35.“于人”两句:赋予人的正气叫浩然之气,它充满天地之间。沛乎,旺盛的样子。苍冥,天地之间。

36.皇路:国运,国家的局势。清夷:清平,太平。

37.吐:表露。

38.见:同“现”,表现,显露。

39.垂丹青:见于画册,传之后世。垂,留存,流传。丹青,图画,古代帝王常把有功之臣的肖像和事迹叫画工画出来。

40.太史:史官。简:古代用以写字的竹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把国君杀了,齐国的太史在史册中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怒,把太史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继续写,都被杀,第三个弟弟仍这样写,崔杼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写在史册中。

41董狐笔: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载,春秋时,晋灵公被赵穿杀死,晋大夫赵盾没有处置赵穿,太史董狐在史册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孔子称赞这样写是“良史”笔法。

42.张良椎:《史记·留侯传》载,张良祖上五代人都做韩国的丞相,韩国被秦始皇灭掉后,他一心要替韩国报仇,找到一个大力士,持一百二十斤的大椎,在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县南)伏击出巡的秦始皇,未击中。后来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封留侯。

43.苏武节:《汉书·李广苏建传》载,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匈奴人要他投降,他坚决拒绝,被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边牧羊。为了表示对祖国的忠诚,他一天到晚拿着从汉朝带去的符节,牧羊十九年,始终贤贞不屈,后来终于回到汉朝。

44.严将军:《三国志·蜀志·张飞传》载,严颜在刘璋手下做将军,镇守巴郡,被张飞捉住,要他投降,他回答说:“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张飞见其威武不屈,把他释放了。

45.嵇侍中:嵇绍,嵇康之子,晋惠帝时做侍中(官名)。《晋书·嵇绍传》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皇室内乱,惠帝的侍卫都被打垮了,嵇绍用自己的身体遮住惠帝,被杀死,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战争结束后,有人要洗去惠帝衣服上的血,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

46.张睢阳:即唐朝的张巡。《旧唐书·张巡传》载,安禄山叛乱,张巡固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每次上阵督战,大声呼喊,牙齿都咬碎了。城破被俘,拒不投降,敌将问他:“闻君每战,皆目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张巡回答说:“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敌将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47.颜常山:即唐朝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新唐书·颜杲卿传》载,安禄山叛乱时,他起兵讨伐,后城破被俘,当面大骂安禄山,被钩断舌头,仍不屈,被杀死。

48.辽东帽:东汉末年的管宁有高节,是在野的名士,避乱居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他常戴一顶黑色帽子,安贫讲学,名闻于世。

49.“清操”句:管宁严格奉守清廉的节操,凛如冰雪。厉,严肃,严厉。

50.出师表: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上表给蜀汉后主刘禅,表明白己为统一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表文中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名言。

51.“鬼神”句:鬼神也被诸葛亮的壮烈精神感动得流泪。

52.渡江楫:东晋爱国志士祖逖率兵北伐,渡长江时,敲着船桨发誓北定中原,后来终于收复黄河以南失地。楫,船桨。

53.胡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过去史书上曾称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五胡。这句是形容祖逖的豪壮气概。

54.击贼笏(hù):唐德宗时,朱泚谋反,召段秀实议事,段秀实不肯同流合污,以笏猛击朱泚的头,大骂:“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岂从汝反耶?”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持的手板。

55.逆竖:叛乱的贼子,指朱泚。

56.是气:这种“浩然之气”。磅礴:充塞。

57.凛烈:庄严、令人敬畏的样子。

58.“当其”两句:当正气激昂起来直冲日月的时候,个人的生死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

59.“地维”两句:是说地和天都依靠正气支撑着。地维,古代人认为地是方的,四角有四根支柱撑着。天柱,古代传说,昆仑山有铜柱,高入云天,称为天柱,又说天有人山为柱。

60.“三纲”句:三纲实际系命于正气,即靠正气支撑着。

61.“道义”句:道义以正气为根本。

62.嗟:感叹词。遘(gòu):遭逢,遇到。阳九:即百六阳九,古人用以指灾难年头,此指国势的危亡。

63.“隶也”句:是说我实在无力改变这种危亡的国势。隶,地位低的官吏,此为作者谦称。

64.“楚囚”句:《左传·成公九年》载,春秋时被俘往晋国的楚国俘虏钟仪戴着一种楚国帽子,表示不忘祖国,被拘囚着,晋侯问是什么人,旁边人回答说是“楚囚”。这里作者是说,自己被拘囚着,把从江南戴来的帽子的带系紧,表示虽为囚徒仍不忘宋朝。

65.传车:官办交通站的车辆。穷北:极远的北方。

66.“鼎镬”句:身受鼎镬那样的酷刑,也感到像吃糖一样甜,表示不怕牺牲。鼎镬(huò),大锅。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放在鼎镬里活活煮死。

67.“阴房”句:囚室阴暗寂静,只有鬼火出没。杜甫《玉华宫》诗:“阴房鬼火青。”阴房,见不到阳光的居处,此指囚房。阒(qù),寂静而幽暗。

68.“春院”句:虽在春天里,院门关得紧紧的,照样是一片漆黑。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诗:“天黑閟春院。”閟(bì),关闭,闭门。

69.“牛骥”两句:牛和骏马同槽,鸡和凤凰共处,比喻贤愚不分,杰出的人和平庸的人都关在一起。骥,良马。皂,马槽。鸡栖,鸡窝。

70.“一朝”句:一旦受雾露风寒所侵。蒙,受。

71.“分作”句:料到自己一定成为沟中的枯骨。分,料,估量。沟中瘠(jí),弃于沟中的枯骨。《说苑》:“死则不免为沟中之瘠。”

72.“如此”句:在这种环境里过了两年了。

73.“百沴”句:各种致病的恶气都自行退避了。这是说没有生病。

74.沮洳(rù)场:低下阴湿的地方。

75.“岂有”两句:哪有什么妙法奇术,使得寒暑都不能伤害自己。缪(miù)巧,智谋,机巧。贼,害。

76.“顾此”句:只因心中充满正气。顾,但,表示意思有转折的连接词。此,指正气。耿耿,光明貌。

77.“仰视”句:对富贵不屑一顾,视若浮云。《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8.“悠悠”两句:我心中亡国之痛的忧思,像苍天一样,哪有尽头。曷,何,哪。极,尽头。

79.“哲人”句:古代的圣贤一天比一天远了。哲人,贤明杰出的人物,指上面列举的古人。

80.典刑:一作“典型”,榜样,模范。夙昔:从前,讨去。

81.“风檐”句:在临风的廊檐下展开史册阅读。

82.“古道”句:古代传统的美德,闪耀在面前。 [1-2] [10]




白话译文

我被囚禁在北国的都城,住在一间土屋内。土屋有八尺宽,大约四寻深。有一道单扇门又低又小,一扇白木窗子又短又窄,地方又脏又矮,又湿又暗。碰到这夏天,各种气味都汇聚在一起:雨水从四面流进来,甚至漂起床、几,这时屋子里都是水气;屋里的污泥因很少照到阳光,蒸熏恶臭,这时屋子里都是土气;突然天晴暴热,四处的风道又被堵塞,这时屋子里都是日气;有人在屋檐下烧柴火做饭,助长了炎热的肆虐,这时屋子里都是火气;仓库里储藏了很多腐烂的粮食,阵阵霉味逼人,这时屋子里都是霉烂的米气;关在这里的人多,拥挤杂乱,到处散发着腥臊汗臭,这时屋子里都是人气;又是粪便,又是腐尸,又是死鼠,各种各样的恶臭一起散发,这时屋子里都是秽气。这么多的气味加在一起,成了瘟疫,很少有人不染病的。可是我以虚弱的身子在这样坏的环境中生活,到如今已经两年了,却没有什么病。这大概是因为有修养才会这样吧。然而怎么知道这修养是什么呢?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心中的浩然之气。”它有七种气,我有一种气,用我的一种气可以敌过那七种气,我担忧什么呢!况且博大刚正的,是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 因此写成这首《正气歌》。

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

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

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

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

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

在齐国有舍命记史的太史之简,在晋国有坚持正义的董狐之笔。

在秦朝有为民除暴的张良之椎,在汉朝有赤胆忠心的苏武之节。

它还表现为宁死不降的严将军的头,表现为拼死抵抗的嵇侍中的血。

表现为张雎阳誓师杀敌而咬碎的齿,表现为颜常山仗义骂贼而被割的舌。

有时又表现为避乱辽东喜欢戴黑帽的管宁,他那高洁的品格胜过了冰雪。

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

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

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

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乾坤,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而万古长存。

当这种正气直冲霄汉贯通日月之时,活着或死去根本用不着去谈论!

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

三纲靠着它才能维持生命,道义靠着它才有了根本。

可叹的是我遭遇了国难的时刻,实在是无力去安国杀贼。

穿着朝服却成了阶下囚,被人用驿车送到了穷北。

如受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像喝糖水,为国捐躯那是求之不得。

牢房内闪着点点鬼火一片静谧,春院里的门直到天黑都始终紧闭。

老牛和骏马被关在一起共用一槽,凤凰住在鸡窝里像鸡一样饮食起居。

一旦受了风寒染上了疾病,那沟壑定会是我的葬身之地,

如果能这样再经历两个寒暑,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自当退避。

可叹的是如此阴暗低湿的处所,竟成了我安身立命的乐土住地。

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奥秘,一切寒暑冷暖都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因为我胸中一颗丹心永远存在,功名富贵对于我如同天边的浮云。

我心中的忧痛深广无边,请问苍天何时才会有终极。

先贤们一个个已离我远去,他们的榜样已经铭记在我的心里。

屋檐下我沐着清风展开书来读,古人的光辉将照耀我坚定地走下去。 [3-4]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文天祥于宋帝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在潮阳五坡岭兵败被俘,次年十月解达元都燕京。囚系土室,环境污浊,艰苦备尝,而毅然拒绝了元统治者多番的利诱威胁。作者认为支持他坚持不屈的精神力量就是正气,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充塞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因而以“正气”为题,以正气发端,作成此歌。作歌时间是在被囚二年之后,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1281)的夏天。

“养气”之说源于孟子。孟子所说的“气”,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正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在宋代理学中,更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张载便以“气”作为宇宙的本体,主张“气一元论”。朱熹以“理”为世界本原,但又强调“气”化育万物的作用,在他看来,气是理与万物的媒介。文天祥在这首五言古诗中关于正气的铺写,与上述思想有一定关系。 [5-7]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正气歌》是一首光华灿烂的诗篇。诗中充满了浩然正气,表现出作者坚定的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战斗精神以及生死不渝的崇高信念。

这首诗的序为散文,有骈句,有散句,参差出之,疏密相间。在序里,作者先以排句铺陈,以骈散穿插描写了牢狱之中的“七气”,极力渲染出监牢环境的恶浊之至。而诗人又说自己身体本来孱弱,但在“七气”的夹攻之下,竟然安好无恙,那就是因为靠着胸中的浩然正气,有了正气在胸,便能抵御所有的邪气、浊气,这些说明了写《正气歌》的原因,接着便引出下面对“正气”的咏叹。因此,序和诗在构思上是有连属的,在技巧上是前后照应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诗可分为三大段。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垂丹青”十句为第一段。首言浩然之气的根源是天地正气在人身上的体现。表明天地间的正气,万物各有不同的承受,“杂然”赋予“流形”。“流形”指各种物体。其在地面,则为奔流浩瀚的长江大河,巍峨雄峙的岱宗华岳;其在天上,则为光华的日月,璀灿的星辰;其赋之于人,则为浩然之气。这种正气,无往而不在,不以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充塞于天地之间,表明当国家承平的时代,禀有正气的人,在圣明的朝廷上,得以和平地表露出来,为国家出力报效,而使国泰民安;当国家遇到危难之时,就显出刚毅坚贞的志节,不辞见危授命、为国捐躯,在史册上留下万古长存的英名。这四句写得堂堂正正,气象阔大。重点在于表明“时穷节见”,才是正气禀赋于人的严重考验,“皇路清夷”的治世,只作为陪衬的笔墨。

自“在齐太史简”至“道义为之根”二十四句第二段。以下列举历史上十二位忠义之士的壮烈事迹,都是“时穷节见”的体现,是正气所发挥的巨大威力:齐太史的简书,晋董狐的直笔,秦张良的博浪沙铁椎,汉苏武十九年坚毅不屈的壮节,东汉严颜的宁愿断头,晋嵇绍的宁倾热血,唐张巡的嚼齿穿龈,颜杲卿骂贼断舌,固已使自己义烈行为,惊天地而泣鬼神。即如诸葛亮《出师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晋代祖逖的渡江击楫誓复中原;汉末管宁的辽东力耕清操自励;段秀实的持笏击贼血染逆庭,都在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上述事例表明正气是维系天柱、地维、人伦并使之绵亘古今而不绝的巨大力量。作者赞叹正气广大雄厚,磅礴所及,凛烈万古。当正气横贯日月的时候,人们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由此而地维赖之以立,天柱赖之而尊,纲常因之而得以维系,人世的一切伦理道德,莫不系于正气而存在。借以说明宇宙间各方面的关系之所以井然有序,都以正气作为根本。人世之能够维持,全凭道义为其支柱;而道义的根本就是正气,所以正气尤为可贵。

自“嗟余遘阳九”到结尾共二十六句是第三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六句,从“嗟余遘阳九”至“求之不可得”,感叹自己遭逢国家大变乱的厄运。身为朝廷仆役,没有能够竭忠效诚,尽力挽回国运,实在感到惭愧。更不幸的是自己也沦为楚囚,被元军用驿车送往荒远的北方。句中用楚人钟仪被俘后囚系晋国始终戴着南方的冠帽,以示不忘故国的深情。用“穷北”一词,以示对元人的蔑视。既而表示自己在被俘之后,就已决心为国献身,即使鼎镬酷刑摆在面前,也甘之如饴,决不避退。作者的心志坚如磐石,尽管元朝统治者使尽威胁利诱的伎俩,毫不动摇,他的凛然正气,曾使元人为之震慑。第二层十六句,由“阴房阒鬼火”至“苍天曷有极”,写狱中情况。牢房里寂静无声,磷火出没。虽在春天囚房紧闭,阴森幽暗。自己被囚禁在这里,和其他狱卒、囚徒杂处在一起,就好像骏马被拴在牛槽里,凤凰被关在鸡笼里和鸡共食一样,其辛酸是不待言的。在这样恶劣的境地里,承受着诸种恶气的侵袭,一旦蒙受雾露,得病而死可以料知必定要成为沟壑中的死尸。可诗人在那儿已经再易寒暑,却依然无恙,种种邪恶之气竟至为他避退了。如此卑下潮湿不堪人居的囚牢,现在倒成了他的安乐国,这并不是他有什么特殊智谋巧计,能使诸种阴阳外气不能侵害他,而正是正气赋予他的耿耿忠心,使他把自己的荣辱生死看作浮云不萦于心,置之度外。可他怀抱的忧心,仍然是无穷无尽的,正像苍天一样广阔无垠,从不曾有个尽头。显然作者此时所忧的,并不是他自己的生命,而是残破的山河,苦难的人民。当此沧海横流之际,他不能不忧心如焚。第三层最后四句,点明作歌主目。往古的贤哲(指上文所举的十二位义烈之士)虽然离开已经久远,但他们留下了正气所钟的义烈行为,给人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诗人坐在檐边展诵圣贤的书籍,不觉古代传统的美德,正以其光华照彻他的容颜,使他明确了成仁取义的道理,怀着满腔正气,坚定执着地激励他自己,永远为正义而生,为正义而死,上不愧国,下不愧民,不惜付出他的鲜血。

《正气歌》全诗集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光辉的思想和高尚的胸怀,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精神面貌,把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诗中展现的浩然正气和坚贞节操,对后世志士仁人有巨大的影响。全诗不尚雕饰而大气包举,感情真挚而韵味深厚,显受杜甫诗的启发。诗中虽有大段议论,但是没有那种高头讲章式的腐气,而是真力弥漫,大气磅礴。其原因在于,诗人所言,句句发于肺腑,绝非门面官道。

这首诗很长,又是五言之体,容易写得平板拖沓,但这首诗却以其慷慨悲壮拨人心弦,使读者倍受感染。这主要是诗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气流溢其间,使诗作元气淋漓,毫无干涩之感,且词气滂沛,笔力遒劲,格调沉雄。全诗以平和稳健的散文化语言,紧紧围绕对浩然正气的礼赞,于夹叙夹议中层层深入推进展开。首言浩然之气之源与形,简括干炼。中间一通史诗性的列举,虽繁富而不累赘,十二位忠臣义士的烈举,一气呵成,俨然大河奔流,滔滔东去,且诗人三易排比句组的语言,使诗富于变化。这种表现形式上的雄浑,与浩然正气意蕴上的雄威极为一致,充分而美妙地体现出全诗的底蕴:“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同时也显示出诗人那襟怀正气、柱天维地的高大形象。全诗凡六十句,隔句一韵,通篇四韵,平仄间押,以此将诗之情韵导而逶迤,又寓激荡于从容;既浑灏苍古,又顿挫扬抑,回肠荡气。诗用古体的语调来写,而不取近体的排偶整饬,显得高古悲壮,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在歌赞先烈的同时,展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5-7]




名家点评

清圣祖御制《古文评论》卷四十三:斯篇出于至性,慷慨凄恻。朕每于披读之际,不觉泪下数行,其忠君忧国之诚,洵足以弥宇宙而贯金石。 [8]

清代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六:宋祚将尽,先生以致仕起兵,后元灭宋,执先生,历万苦而不屈,屹然如山,卒遇害而死,真能全其正气矣。试读此歌,言言若神鬼之泪,诚足沮金石而薄云天。 [8]

清代蔡世远《古文雅正》卷十四:文山以年少对策第状元,以法不息为主,一气呵成数千言。……以此知养气者不可不读书也,特不为章句之儒耳。歌中又曰,“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公岂乐以死节见哉。 [8]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文天祥像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东下,他在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到温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败退广东。次年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编《指南录》,作《正气歌》,大义凛然,终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08: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史简[tài shǐ jiǎn]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史官临难不苟、敢于秉笔直书的典实


太史简指史官临难不苟﹐敢于秉笔直书的典实。












































中文名太史简
主要意思史官临难不苟﹐敢于秉笔直书
典故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主要人物齐庄公


目录

1出处
2典故





出处

播报
编辑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zhu)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典故

播报
编辑

齐庄公贪恋大夫崔杼(zhu)之妻棠姜的美色,偷偷地与其私通,一来二往,就被崔杼发觉,但碍于庄公是自己的主子,崔杼一时无法动怒。然而,他无时不在寻找报复的机会。

齐邻国莒国黎比公前来拜访,庄公设宴招待。崔杼认为报杀庄公的时机到了,假称生病不去赴宴,却在家里精心策划一场捉奸弑君的计谋。而好色的庄公也认为这是与棠姜幽会的好机会,就早早地离开了宴席,只带上几个护卫人员,便急促地赶到崔杼家。他让护卫呆在外屋,自己径直地进入棠姜的卧房,见棠姜迟迟未出来,痴情的庄公竟吟颂起情歌来。正当棠姜翩翩而出、庄公激情澎湃时,崔杼一声令下,众杀手一拥而出,把庄公及其护卫斩尽杀绝。

齐国太史公如实记载了这件事,崔杼心怒,杀了太史。太史的二个弟弟也如实记载,都被崔杼杀了。崔杼告诉太史第三个弟弟说“你两个哥哥都死了,你难道不怕死吗?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太史弟弟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崔杼无话可说,只得放了他。太史弟弟走出来,正遇到南史公执简而来,南史公以为他也被杀了,是来继续实写这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09: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董狐笔[dǒng hú bǐ]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比喻用作直书不讳


春秋鲁宣公之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欲杀赵盾,盾奔齐,其从子赵穿乃攻灵公于桃园弑之,赵盾犹未出境,闻之而返,亦不讨赵穿弑君之罪,太史董狐言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赵盾曰“非我也,穿也”董狐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非子弑君而何?”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董狐之直言,敢犯危难与齐太史无异。

春秋时期,群雄争霸。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刚即位,由于年龄太小,不能料理朝政,于是让赵盾、士会和荀林父三人辅佐。












































所处时代春秋
本    名董狐笔
性    格坚持真理
性    别男


目录

1基本介绍
▪现代比喻
▪情况介绍
2董狐为人
▪坚持真理
▪孔子评价





基本介绍

播报
编辑




现代比喻

“董狐笔”现在用来比喻用作直书不讳。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情况介绍

灵公年长即位后,昏庸无道,残暴荒淫。作为相国的赵盾,一心想灵公恢复霸业,多次劝阻晋灵公为晋国着想。晋灵公却派大力士前去刺杀赵盾。当这位大力士来到赵盾的府上时,看到赵盾在家里等候上朝,虽没有到上朝的时间但是穿戴得仍非常整齐。这位大力士认为赵盾是位忠臣,不愿干违背良心的事情;他自杀身亡。晋灵公仍然不醒悟,又派人邀请赵盾来饮酒,暗地里派兵士埋伏在四周,让他们见机行事,准备杀死赵盾。这个事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现后,保护赵盾安全脱离险境。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被迫逃往国外,在逃跑的途中正巧遇见晋灵公的姐夫赵穿。赵穿听后非常生气,他前去找晋灵公评理,然而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穿恶声恶语。万般无奈之下,赵穿只好命令卫士一拥而上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听到这件事后,返回晋国,把晋灵公的叔叔拥立为王,这就是晋成公。




董狐为人

播报
编辑




坚持真理

赵盾登上相位后,想知道史官对这件事的评价,于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他亲自去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并且得知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于是质问董狐道:“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司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手。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赵盾听后叹息说:“《诗经》上都说‘因为怀恋君主,所以给自己带来忧伤’。大概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孔子评价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

杜甫在《写怀》一诗中提到董狐笔:“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

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这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09: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世德 - 明末锦衣卫指挥佥事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王世德,字克承,号霜皋,明朝大兴县(即现在北京市大兴县)人。撰有《崇祯遗录》一书。

明朝末年,王世德子承父业,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时值李自成揭竿而起,战争烽火愈演愈烈,起义军最终攻陷北京城。江河破碎,帝王自缢,带着一颗亡国悲怆之心,王世德带家眷一路逃遁,奔向江南,从此隐居,不入仕途,安于平淡的民间生活。

基本信息
本名
王世德

别称
草莽孤臣

字号
字克承,号霜皋

所处时代
明末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大兴县

主要作品
《崇祯遗录》

主要成就
撰有《崇祯遗录》一书

主要官职
锦衣卫指挥佥事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经历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王世德,字克承,号霜皋,明朝大兴县(即现在北京市大兴县)人。撰有《崇祯遗录》一书。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经历
明朝末年,王世德子承父业,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时值李自成揭竿而起,战争烽火愈演愈烈,起义军最终攻陷北京城。江河破碎,帝王自缢,带着一颗亡国悲怆之心,王世德带家眷一路逃遁,奔向江南,从此隐居,不入仕途,安于平淡的民间生活。明朝终于日薄西山无可挽回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李自成亦于九宫山无耐而又不甘情愿地走完一生的路程,取而代之的竟是关外入侵的蛮人异族。民间关于前朝的轶事亦沸沸扬扬,广为流传。沉默了很久的王世德,有感于稗官野史记事荒谬虚妄,不着边际地肆意诽谤明朝皇帝,一种澄清史实以见后人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深感为了避免真实史料的亡佚,自己深谙朝廷内幕和当时事实,理所当然地应该写一部记录史实的书籍,于是自称为草莽孤臣的王世德"录其闻见,凡野史之伪者正之,遗者补之",撰成《崇祯遗录》。

当年王世德年少时春风得意,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要职,频繁出入宫门,穿梭于宫廷皇族内臣之间,亲身目睹经历了明末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朝中的诸多事件,起伏变故,以及王朝的最终灭亡。做为一个生命个体,从锦衣玉食到一芥草民,荣华富贵乃过眼云烟,王朝变故亦不过昼夜事也。思之于心,颇多感慨,奋笔疾书,述诸笔端。《崇祯遗录》所记录的史实,从崇祯皇帝即位开始,一直写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受挫兵败撤离北京城而南退,皆是作者亲历目睹之事,与一般的旁门闾巷稗官野史笔记相比较,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在王世德看来,明朝历经数百年历史掌握华夏军政大权,把持民众饮食起居的重权天朝,之所以在农民起义军和外来清兵的攻击威逼之下一步步走向灭亡,其内部原因是明朝大小官吏的腐败与无能,他们乃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崇祯遗录》当中,王世德以拳拳爱国之心,运用淋漓的笔墨详细描述记录了朝廷内部的权利之争,太监与群臣的相互攻讦与倾轧,不同利益的派系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与权术,忠贞与奸邪,以及官场上谋取微利不惜害命的腐败肮脏现象,王公大臣的丑恶嘴脸,可谓惊人耳目。

大厦将倾之时,会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吏已是"诈佞贪污成习,唯知营私竞进",对于黎民百姓营生之苦,视若妄闻,不闻不问。因为这些对于他们来讲并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只要循规蹈矩,唯命是从,一样可以位至卿相,高朋满座,侍者云集。大臣之中门户之风极盛,权臣相谋,结党营私,"朝用一人,夕而败矣。夕用一人,朝而戮矣"之事屡见不鲜。忠良之士皆遭排挤,是显而易见的。在选拔官吏方面,明仍沿用唐朝以来的科举取试制度。所考沿革格制却趋于程式化,死板僵硬,束缚知识分子的思维,将之培养成为驯服的国家工具。这种考试制度就是"赫赫有名"的八股取试制,经过八股考试而投第入围的官员,则多是观念迂腐毫无能力之辈。"内外大小臣工,求一戡乱政治之才,千万中不一得"乃真实之录也。

守卫京城的部队也多是市井里弄之游民与势家苍头组成的,纪律松懈涣散,毫无战斗力可言,在农民起义军的金戈铁马之下不堪一击,溃不成军。王世德自己所在的锦衣卫,同样也是"非素餐尸位,即黯货招权,称职者绝少"。书中所记事例,多方反映出明朝末年社会陷入全面危机的真实情况,在这种局面下,王朝的覆灭实乃历史之必然。

王世德身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其浓厚的忠君思想不言而喻。北京陷落以后,他曾毅然绝然地举起手中尚方宝剑,欲与王翰俱灭,有幸被仆从百般阻止。明朝灭亡后,一些野史笔记对崇祯皇帝微词甚重,王世德对此可以说是深恶痛疾,于是翻然提笔加以反击,称这些书的作者是"丧心不肖之徒"。在《崇祯遗录》一书中,他尽力竭力百般回护崇祯帝与皇室宗族,驳斥野史笔记当中的所谓"不实"之词。

在王世德笔下,崇祯皇帝恭勤节俭,励精图治,日理万机为百姓民生操劳,只是由于官吏的腐败无能,才导致了社稷倾覆易手异族。《崇祯遗录》也极力开脱宦官阉党的罪责,这大约与作者本人为宫廷内侍有关。其中粉饰之辞虽多,但作者毕竟经常出入宫中,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因而所录内容还是极有价值的历史史料。

由于《崇祯遗录》记述的内容是崇祯朝史事,盛赞崇祯德行,且多有指斥清廷之言,凡此种种,莫不触犯清廷的禁忌,所以在乾隆四十七年,四库馆臣奏请朝廷加以禁毁。大约是被禁毁之故,该书始终没有刻本行世。浙江省图书馆藏海宁张氏手钞本,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亦有其钞本。另有《中国野史集成》收录山精舍抄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09: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世德 - 明末锦衣卫指挥佥事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王世德,字克承,号霜皋,明朝大兴县(即现在北京市大兴县)人。撰有《崇祯遗录》一书。

明朝末年,王世德子承父业,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时值李自成揭竿而起,战争烽火愈演愈烈,起义军最终攻陷北京城。江河破碎,帝王自缢,带着一颗亡国悲怆之心,王世德带家眷一路逃遁,奔向江南,从此隐居,不入仕途,安于平淡的民间生活。

基本信息
本名
王世德

别称
草莽孤臣

字号
字克承,号霜皋

所处时代
明末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大兴县

主要作品
《崇祯遗录》

主要成就
撰有《崇祯遗录》一书

主要官职
锦衣卫指挥佥事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经历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王世德,字克承,号霜皋,明朝大兴县(即现在北京市大兴县)人。撰有《崇祯遗录》一书。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经历
明朝末年,王世德子承父业,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时值李自成揭竿而起,战争烽火愈演愈烈,起义军最终攻陷北京城。江河破碎,帝王自缢,带着一颗亡国悲怆之心,王世德带家眷一路逃遁,奔向江南,从此隐居,不入仕途,安于平淡的民间生活。明朝终于日薄西山无可挽回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李自成亦于九宫山无耐而又不甘情愿地走完一生的路程,取而代之的竟是关外入侵的蛮人异族。民间关于前朝的轶事亦沸沸扬扬,广为流传。沉默了很久的王世德,有感于稗官野史记事荒谬虚妄,不着边际地肆意诽谤明朝皇帝,一种澄清史实以见后人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深感为了避免真实史料的亡佚,自己深谙朝廷内幕和当时事实,理所当然地应该写一部记录史实的书籍,于是自称为草莽孤臣的王世德"录其闻见,凡野史之伪者正之,遗者补之",撰成《崇祯遗录》。

当年王世德年少时春风得意,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要职,频繁出入宫门,穿梭于宫廷皇族内臣之间,亲身目睹经历了明末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朝中的诸多事件,起伏变故,以及王朝的最终灭亡。做为一个生命个体,从锦衣玉食到一芥草民,荣华富贵乃过眼云烟,王朝变故亦不过昼夜事也。思之于心,颇多感慨,奋笔疾书,述诸笔端。《崇祯遗录》所记录的史实,从崇祯皇帝即位开始,一直写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受挫兵败撤离北京城而南退,皆是作者亲历目睹之事,与一般的旁门闾巷稗官野史笔记相比较,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在王世德看来,明朝历经数百年历史掌握华夏军政大权,把持民众饮食起居的重权天朝,之所以在农民起义军和外来清兵的攻击威逼之下一步步走向灭亡,其内部原因是明朝大小官吏的腐败与无能,他们乃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崇祯遗录》当中,王世德以拳拳爱国之心,运用淋漓的笔墨详细描述记录了朝廷内部的权利之争,太监与群臣的相互攻讦与倾轧,不同利益的派系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与权术,忠贞与奸邪,以及官场上谋取微利不惜害命的腐败肮脏现象,王公大臣的丑恶嘴脸,可谓惊人耳目。

大厦将倾之时,会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吏已是"诈佞贪污成习,唯知营私竞进",对于黎民百姓营生之苦,视若妄闻,不闻不问。因为这些对于他们来讲并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只要循规蹈矩,唯命是从,一样可以位至卿相,高朋满座,侍者云集。大臣之中门户之风极盛,权臣相谋,结党营私,"朝用一人,夕而败矣。夕用一人,朝而戮矣"之事屡见不鲜。忠良之士皆遭排挤,是显而易见的。在选拔官吏方面,明仍沿用唐朝以来的科举取试制度。所考沿革格制却趋于程式化,死板僵硬,束缚知识分子的思维,将之培养成为驯服的国家工具。这种考试制度就是"赫赫有名"的八股取试制,经过八股考试而投第入围的官员,则多是观念迂腐毫无能力之辈。"内外大小臣工,求一戡乱政治之才,千万中不一得"乃真实之录也。

守卫京城的部队也多是市井里弄之游民与势家苍头组成的,纪律松懈涣散,毫无战斗力可言,在农民起义军的金戈铁马之下不堪一击,溃不成军。王世德自己所在的锦衣卫,同样也是"非素餐尸位,即黯货招权,称职者绝少"。书中所记事例,多方反映出明朝末年社会陷入全面危机的真实情况,在这种局面下,王朝的覆灭实乃历史之必然。

王世德身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其浓厚的忠君思想不言而喻。北京陷落以后,他曾毅然绝然地举起手中尚方宝剑,欲与王翰俱灭,有幸被仆从百般阻止。明朝灭亡后,一些野史笔记对崇祯皇帝微词甚重,王世德对此可以说是深恶痛疾,于是翻然提笔加以反击,称这些书的作者是"丧心不肖之徒"。在《崇祯遗录》一书中,他尽力竭力百般回护崇祯帝与皇室宗族,驳斥野史笔记当中的所谓"不实"之词。

在王世德笔下,崇祯皇帝恭勤节俭,励精图治,日理万机为百姓民生操劳,只是由于官吏的腐败无能,才导致了社稷倾覆易手异族。《崇祯遗录》也极力开脱宦官阉党的罪责,这大约与作者本人为宫廷内侍有关。其中粉饰之辞虽多,但作者毕竟经常出入宫中,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因而所录内容还是极有价值的历史史料。

由于《崇祯遗录》记述的内容是崇祯朝史事,盛赞崇祯德行,且多有指斥清廷之言,凡此种种,莫不触犯清廷的禁忌,所以在乾隆四十七年,四库馆臣奏请朝廷加以禁毁。大约是被禁毁之故,该书始终没有刻本行世。浙江省图书馆藏海宁张氏手钞本,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亦有其钞本。另有《中国野史集成》收录山精舍抄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0: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历史:《崇祯遗录》中的崇祯帝
 昵称42YQQOUF 2022-07-20 发表于山东  |  206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末代帝王,不是被权臣架空,就是骄奢淫逸,像崇祯皇帝朱由检这样勤政、亲民、节俭的人很少。



有一本书叫《崇祯遗录》,作者是王世德。王世德是崇祯身边的锦衣卫佥事,明亡之后,王世德南逃隐居,但关于崇祯的民间野史议论纷纷,很多人在给崇祯泼脏水,王世德根据所见所闻,记录了他所看到的崇祯。

一、崇祯皇帝是一位节俭的皇帝。

(1)“上恭勤节俭,励精图治。神宗以来,膳馐日费万余金,上命尽减,但存百分之一。旧制冠袍靴履日一易,命月一易。”

万历皇帝一天花费一万两银子,崇祯皇帝一天花费一百两银子。

万历以来,衣服鞋子帽子一天换一样新的,崇祯皇帝一个月换一次新的。

二、崇祯是一位对欲望十分克制的皇帝。

(1)“玉熙宫伶人,立命黜散。” 没空看戏,也不想看戏。

(2)“近御宫人,有夫人牌子,常在、大答应、小答应等号,上皆正色以临,一无戏语。”

对女性,从没有欲望熏心,嘻皮笑脸的时候。

(3)“一日,上御便殿,阅章奏闻香心动,诘问自何来?近侍对,宫中旧方。叱令毁之,不许复近因太息曰:皇考皇兄皆为此误。”

这些香都是些引诱欲望的香气,自己主动要求销毁。

三、崇祯皇帝是一位爱民的皇帝。

(1)“上曰:即佥商亦给值,特给有先后,岂后给则敷,而先给则不敷邪?朕方为民除害,而民反我诳,无是理矣。且国有常法,宁无畏乎?革之便。于是,永除其例,民困大甦。”

佥商的本质就是强派,主动要求去掉,这个很不容易做到。

西门有虎城蓄虎豹,旁有牲口房养珍禽奇兽。上曰:“民脂民膏养此何用,遂杀虎赐近臣,余皆纵之。”

那些所谓的好玩的动物于国事何干?去掉。

大旱以风,上斋戒修省曰,皇天不言,以象示教。诣中政殿丹墀,曝日中跪祷(中政殿在大内,外人不知)。次日,风息雨沾,上御中左门谕诸臣曰,虽得雨,而禾苗多损,惟反躬修己,诚心爱民,庶可挽回天意。

在大旱来临时,反躬自省,表现了一位天子的担当。

瘟疫流行,发帑金一万,命太医院于惠民局制药施民。谕刑部清狱,重者审录减等,轻者释放,贫者给衣食,病者给药。

在疾病来临时,用自己的私房钱给百姓施药。

四、崇祯皇帝是一位勤政的皇帝。

上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从无宴乐事。

早上天亮起床,晚上十二点不睡觉。天天这么干,谁受得了?还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完全就是一个时刻备战的状态。

上慈宁宫岁节常朝,上于帘内行礼。一日,常朝礼毕,上抚使至,俄欠身倚别倦。太妃戒勿扰,命尚衣谨候之左右植立以俟。顷之,上觉起整衣冠谢。曰,“神祖时,海内少事,至儿子苦,枝梧多难。两夜省文书未尝交睫.心烦懑,辄废餐。自以年才逾壮,为国事磨耗,早困劣。在太妃前惽然不自持一至此。”太妃为之泣下,上亦汍澜者久之,宫人莫敢仰视。


太累了,累到什么程度呢?在给皇太后行礼的时候睡着了。咱们自己感受一下,累到什么情况才能在行礼的时候睡着。

五、崇祯皇帝是一位文采斐然的皇帝。

四川石砫女帅秦良玉帅师勤王,召见,赐彩币、羊、酒、银牌,御制四诗旌旗之: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内握兵符。

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西蜀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露宿饥餐誓不辞,饮将鲜血带胭脂。

凯歌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妖奴,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九月,宴杨嗣昌于平台。(即后左门)卸制七言诗一章赐之:

“盐梅今暂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

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

看崇祯皇帝的诗,有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吗?有说大话空话吗?历史和文学相结合,国家和情怀相结合,是非常好的诗歌。

六、崇祯皇帝是一位有着深厚学养,尊师重道的皇帝。

上每晨起礼神于乾清宫丹陛朔望诣文华殿谒至圣先师及奉先殿行礼。

上圣学渊博,每经筵日讲,与词臣反复辩难,讲官无不敬服。行幸太学,尊师重道,岂有命阉宦率群臣习礼之理。

上笃学,博览《四子六经性理》、《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补》、《贞观政要》、《皇明祖训》、《帝鉴图说》,朝夕不释手,于《尚书》尤留意。凡廷臣章奏有关政要者,俱命抄录成帙,不时披阅。

这么勤奋好学,以史为鉴,而且天资也不错的皇帝,真的是比较难的。

七、崇祯皇帝是一位悲壮的皇帝。

身殉社稷,国母就缢,公主手刃。

皇帝是一位悲壮的,壮烈的皇帝。自己自缢前,怕玷污贞节,让皇后自缢,自己砍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然后自缢而死。

那么为什么明朝为什么会在崇祯在位的时候亡国呢?

根据王世德的反思明朝亡国的原因是因为用人问题:

(1)盖治国必需经济之才,而以八股取之,所取非所用。故内外大小臣工,求一戡乱致治之才,万不可得。

你录取的只会背四书五经的书呆子,忠诚可能没有问题,但能力有问题啊。

(2) 一贯持权求胜,受黜者身去,而名益高,此东林浙党所自始也。更相倾轧垂五十年,而国事遂坏。甚哉,党人之害,天下事如此。

东林党人控制了社会的舆论,出现了党争。唐代牛李党争、宋代新旧党争都是极大的内耗,一开始东林党和阉党斗争,东林党还是有点道德主义的成分在,但后来阉党尽废,东林党控制了朝廷舆论,与代表朝廷利益的官员的主张产生了冲突的时候,反而可以影响朝廷的政策,这事儿就有点奇怪了。东林党归根结底是代表了东南江浙一带的富商阶层。最后明朝经费入不敷出和他们也有很大的关系。


(3) 凡召对廷臣,有忤上意者,上震怒不测,温体仁从不解救挽回。及致仕归至潞河,上揭帖始言皇亲周奎、周鉴、田弘遇不法事,在位时并未尝言及之。

温体仁和周延儒相互倾轧,温体仁十分狡猾,没有担当,反而让崇祯成为矛盾的焦点,自己却溜光水滑,谁都不得罪。

当然以上所言都是王世德的一家之言,明代是一个复杂的朝代,明代亡国的原因还有很多,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0: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源(1648年―1710年),字昆绳,号或庵。直隶大兴 (今属北京)人,清初思想家。












































本    名王源
字昆绳
号或庵
所处时代清代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直隶大兴
出生日期1648年
逝世日期1710年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王源(1648年―1710年),字昆绳,号或庵。直隶大兴 (今属北京)人,清初思想家,“颜李学派”学者。明亡后,长期活动于江淮地区。

其父名世德,明末袭职锦衣卫指挥佥事,清顺治元年(1644)奔赴河南。源少年受教梁以樟,倾慕蜀诸葛亮和明王阳明。由于父亲“喜任侠言兵”,所以熟知前代典要及兵事,后又从魏禧学古文。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源返京依靠馆幕为生。在此期间,曾与万斯同修订《明史稿》。他性格豪迈,常置酒痛饮,谈古论今,醉则“嘲谑骂讥”显贵时流。康熙三十二年(1693),应顺天府乡试中举。之后,未再应试。康熙三十九年(1700),在大兴义学(后改顺天义学)任教,写有《顺天书院记》。康熙四十二年(1703),结识学者李塨(恕谷),二人成为挚友。李系颜元弟子,元著有《存学》、《存性》、《存治》、《存人》四编以立教,强调“实学”,提倡“习”字。王源得知颜元学说钦佩至极,尽管年过半百,仍毅然亲往博野,拜元为师。康熙四十五年(1706),源离家漫游,见人不说姓名,妻子亦不知其去向。晚年往来金陵、淮阳间。康熙四十九年(1710),客死于山阴。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王源为人以“实”自许,处世以“敬慎”为主。他在《与朱字绿书》中说,“源所重在品之真,肝肠洁白,才华其余耳”;《与程偕村》中说,“源生平无所长,惟一实可以自许,不敢以一字之虚欺世”;在《寤语十则》中写道:“君子存心立身,无论有事无事大事小事一以敬慎为主,则善日积,而过日寡。”源早年著有《兵法要略》、《舆掌指图》,晚年著有《平书》等,所著各书大都散失,现存《居业堂文集》二十卷。

王源是一位进步思想家,他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其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平书》中。他在《平书》序中指出,“平书者,平天下之书也”,在有关著作中还曾提出“有田者必自耕”的观点。中年遇李(塨)于京师,改习颜学,成为颜(元)李(塨)学派的成员。著有《平书》、《居业堂文集》等。《平书》未单独刊行,书稿由李订正,刊行时更名《平书订》。王源其田制思想是土地官有,惟耕者有其田,士商工官不得占有土地。在商业问题上,反对重本轻末,主张提高商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取消一切繁苛的 商税,统一按照商人的利润和资本的多寡收税。还提出商人按资本分为九等,税额达到一定标准的授予九品至五品爵。在货币问题上,主张不得以银为交易,民间交易实行物物交 换和以钱交换并行,至于钞法则以为必不可行。其货币思想比较混乱,既主张银具有货币职能,又提出限制银币流通。 [1]

其子王兆符(龙篆;隆川)为方苞执友.见(严文郁《清儒传略》15页),父子均与蒋衡(湘帆;拙存)有故,二人之丧,蒋氏有力焉:君(蒋衡)之病由经理王氏丧葬致劳而剧。王隆川者,吾邑昆绳君之子也。君既得古文法於昆绳,以兄之子妻君,昆绳、隆川先後卒,君日徒步数十里营护其後事,复为孤子营衣食,而王氏以安。方望溪谓王兆符所排纂周官及诗文若干卷,蒋君湘帆为编录而藏之,俟其孤之长而授焉者是也。(翁方纲〈金坛蒋氏三世合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0: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记明朝最后一名锦衣卫

2016年1月21日 17:23 阅读 71397 .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草莽孤臣王世德传


一.王世德其人




    王世德,字克承,号霜皋,明朝大兴县(即现在北京市大兴县)人。其先祖曾经追随成祖靖难,战死白沟河,故子孙得世袭锦衣卫。(《居业堂文集》)

   1630年,17岁的王世德世袭了锦衣卫指挥佥事的职位,彼时崇祯二年,皇帝也只有19岁。指挥佥事,秩正四品,明代京卫指挥使司所辖,协理禁中警卫部队,为“分巡道”前身。(《明会典》)

   王世德日常工作除了巡缉京师外,“凡天子御殿御门召对,悬金牌侍立纠仪”,即侍立在御座西侧,听候调遣。当轮到其充正直官时,“日帅旗尉四百午门守卫,夜宿禁中”身为指挥佥事的王世德可以出入宫中,或驾前扈从或驾旁侍骑,拥有许多与皇帝接触的机会。王世德亲眼目睹皇帝处理政务以及平台召对的政治机要问题,对于朝廷礼仪大典,政局变化皆委备详核,也是其后来撰写《崇祯遗录》的基础。

                               近侍崇祯皇帝左右的王世德





    王世德一生娶过三个妻子,第一个老婆为徐恭人(外命妇四品),与其生下了长子王洁,徐恭人去世后,续弦魏氏,魏氏为其诞下一女,甲申国难之际,魏氏携女殉国,王世德将其记录在崇祯遗录附录殉难者名单中。国破之后王世德削发南渡隐居江苏,娶妻魏氏,生下一子,名为王源。

   王源(1648年―1710年),字昆绳、或庵。直隶大兴 (今属北京)人,清初思想家。著有《平书》、《居业堂文集》,只得一提的是《明史,兵志》也是王源主修的,这里之后会详细讲到,正是因为王世德生了一个很牛的儿子,我们如今才能看到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崇祯遗录以及王世德终其一生对崇祯皇帝无限的追思和执着。






二.“朝廷有四大弊而天子不知”




   在王源的《居业堂文集》第八卷“家大人八十微言启”中我们可以通过王源的只言片语了解其父王世德的性格面孔。王源写道:“家大人在职忠勤有识,善断,崇祯九年丙子七月京师戒严,见将相委任非人,城守漫无备,懑甚。”可见王世德是十分有政治敏感度以及眼光的,他曾反复强调北京城的守备空虚,难以应对紧急事件。

   “京师,天下根本,三大营官军,皆诡寄糜饷,无一堪用,盖甲鬻于乙,乙鬻于丙,更易不知凡几,而按籍稽名,多隆万以上人,故名虽军实市井游手与势家苍头,一旦有急,不知何以为备”。

   在经历过几次京师戒严后,这种不详之感越发浓厚。以至于夜晚做梦梦见崇祯皇帝,皇帝为他赐酒披衣,推毂授节,命他领钺甲士数万人守卫京师。(王大人做着做着梦,梦见从马上摔下来,吓醒了。)

   因锦衣卫不可越职言事,王大人纵有满腔抱负也无处诉说,郁郁不得志,曾对其子语当朝四大弊:“八股”“党争”“京师”“轻视武臣”针砭时弊,条条鞭辟入里。

党争一条,他写道“门户方日盛,如其党,护持之,殃民蠹国皆不恤,非其党,纵有可用之才,或功垂成,必多方排挤掣肘置之死,而国事所不顾。”

如果读过崇祯遗录的朋友应该有印象,王世德对杨嗣昌是抱有极大的同情和理解的。

   “杨嗣昌实心任事,廷臣所少,而才又足以济之。”(杨嗣昌有才又老老实实死心塌地为皇帝干活,大臣中少有。)

   “使廷臣不以门户掣肘,得专心办贼,未必无成。顾攻者纷纷,遂使情郁忧危,方寸扰乱,以抵败亡。”(杨嗣昌无党,如果朝堂中某些卫道士不党同伐异,也不至于杨被多方掣肘,身死名灭。)

   “廷臣以嗣昌死,欣然有得色,忘国徇私,幸败乐祸,任事者欲其成功,岂可得乎?”

     不论是东林还是阉党,刀子都是一样的黑,乃至于杨嗣昌一边对下属事无巨细地催促派遣,一边对张献忠的虾兵蟹将不停恩威并施内摇外剿,一边还要常常给皇帝写信,辩解黑状。杨嗣昌身死,王世德亲眼看到廷臣是如何逼迫皇帝给杨定罪,甚至要逼迫皇帝下旨将其开棺鞭尸,国家多事,皇帝忧劳,多年来独自一人枝梧,难得来了个帮忙的,死了,还要被满朝堂拿着俸禄只会吵架,互相攻讦的乌鸦们开棺鞭尸,崇祯皇帝那句“文臣个个可杀”难道没有道理?

皇帝最后当然没有治杨嗣昌的罪,甚至还追封,亲写祭文,看着庭下聒噪的文臣们心如死灰的说着“万般之罪,罪在朕躬”。

     朝堂上的种种不公,荒谬虚妄,肆意诽谤,王世德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毫不避讳的说这些只谈论心性,道德的空谈家:“不识时务,不可用,臣窃恨之。”

王源对于杨嗣昌的评价也相当高,大抵也是受了其父的影响:

“当日才堪办贼者,洪卢(洪承畴,卢象升)之外,唯杨武陵(杨嗣昌)而已。”

“武陵(杨嗣昌)殁且数十年而士大夫乃无一人亮其心,辩其罔者……而功败垂成有以也,后之论者瑕不掩瑜,务得其平焉,庶天下之信史矣。”《论绥寇纪略》

     此外王大人的人格魅力和光辉也是很灿烂的,“凡诏狱提牢遇大风雪,狱囚苦饥冻以酒食给之,病无告者给以钱米梨枣,医药必亲视,及去,哭声闻于外,其仁爱多此类。”作为锦衣卫往往和黑暗的诏狱分不开,而当王大人在诏狱当值时,对狱囚来说却是犹如春风般温暖的存在,以至于离职的时候要“哭声闻于外”了。



崇祯皇帝画像复原




三:城破之时,你在哪里?

博主经常看到一个问题:甲申国难之时,锦衣卫都去哪里了?

按理说国家爪牙,危难时刻一两个忠心护主的都找不到吗?就让皇帝落得只有一个太监在身边伴死的结果?王大人你此时又去了哪里?

《崇祯遗录》载:“李国祯(字兆瑞)习优,善谝言,上误信之,以为京营总督。先是有警,战兵于要害列营守,每堞五人,更番防守。自二月闻贼警,国祯令三军于三月初八日认汛地。城上五堞,只用一人守器械。大众十八日始列营登城,而十七日贼已薄城下矣。一时城门闭,战兵在内者不及出,守兵在外者不得人。人心汹汹,城上寥寥,国祯束手无策。”

彼时的京营提督是李国祯,“善谝言”骗了皇帝(哟好耳熟),奈何却是个不中用的,闯军仅用了两天就攻破了内外城,速度之快,守备之不堪一击,难以置信。

当时王大人正奉命巡视北城“甲申二月,贼警,急奉命巡缉北城(德胜门、安定门附近)。”

三月十七日,闯贼兵临城下时,王大人持佩刀加入与贼兵的巷战中。“知不守,自书名牙牌,带佩刀。”

苦战两日后,十九日黎明,城陷,“释戎服,易冠带,承马奔帝宫”,路遇宫女四出,曰圣驾驾崩,家大人痛哭呼皇帝,拔佩刀欲自刎,老仆杨坤急夺刀。

十七日时还在外城的王大人为了驰援内城,不得已自己伪造了入城牙牌(内城城门早早被李国祯关了),血战两日后,其发髻散乱,衣衫血污,知内城也已不守,遂脱簪弃衣策马奔帝宫去寻皇帝,声嘶力竭的呼喊着“陛下!你在哪里……”

当王世德从四散奔逃的宫女口中得知皇帝已殉国,悲痛之下欲自刎殉了他去……

幸好被随行的老仆夺刀救下。

老仆用马驮着负伤的王大人逃至城外的金刚寺,寺主从前同王世德交好,其长子王洁也藏匿寺主,苏醒过来的王世德仍一心求死,被和尚及长子劝服住,和尚对他说:“君身尚可以有为。切莫寻短见。”

是啊,留得此身在,有朝一日或可见大明复国,或可为陛下报仇也未可知。



巷战中的王世德



四.崇祯遗录——从此用我双眼,替你看这世界




明亡之后,王世德携子王洁流落江南(妻魏氏与女殉国死,外城陷,抱弱女,携侄女,率婢女环集大井边。闻帝后崩,先掷弱女下井,抱侄女投井死,从死者十七人。)

在江南王世德娶了萧姓女子,在1648年诞下次子王源,此时满清已在全国强迫汉人剃发易服,不堪侮辱的王世德落发为僧,“遂以僧服进,遂为僧。”号霜皋先生。

明亡之后,民间兴起野史著述的浪潮,无论是当初身在中枢的历史参与者还是道听途说的民间文人,一个个都拿起刀笔来揣度王朝灭亡的原因。自古亡国之君或懒惰或荒淫或暴力无能,却未见有一人如崇祯皇帝般仁俭英敏,忧勤社稷,“从来死国之烈,未有烈于先皇。亡国之痛,未有痛于先皇者也。”但民间野史却极尽污蔑之能事。投降清廷者,自知难免天下清议,于是肆为诽谤皇帝,以使其变节背主变得情有所原,或说皇帝宠田妃、用宦官,或说贪财惜费拥有三千多万的金山银山却不给将士发兵饷,或说他刚愎自用,杀害“良臣”。总之就是举亡国之咎归之君,而转移自身误国之罪罢了,可叹这些虚造出来的话转相告语,口口相传。而浅见寡闻之士以为信然,遂笔之书而传于世。以致于今天,还在有那么多人扯着“刚愎自用”“多疑小气”的标签贴在崇祯皇帝身上,可悲之极。

王世德作为皇帝的近身侍卫,贴身伴驾近十七年,不同于内侍对皇帝的小心翼翼,作为国家机器,秘密警察的锦衣卫比官宦拥有更多的人格尊严,虽然作为武臣地位不高,但是一种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责任感此时重重地压在他身上。

纵使力量微薄,我要让这世上留下你真实的样子。

那个真实的你,诛逆珰,抑宦官,任懦臣。

那个真实的你,求才匡济,恭勤节俭,励精图治。

那个真实的你……

“臣用是切齿拊心,痛先皇诬蔑,又惧《实录》无存,后世将有匹夫失德之主同类并议者,于是录其闻见,凡野史之伪者正之,遗者补之,名曰《崇祯遗录》。”

《崇祯遗录》共两万余言,从崇祯皇帝即位,一直写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受挫兵败撤离北京城而南退,皆亲历目睹之事,除此之外,对于野史中的谬误,王世德还一一作了反驳更正。例如传闻的三千七百万两内帑:“轻赍银所以为勋戚及武臣俸禄随发,非唐德宗之私库,聚而不散者,安有余资?野史谓城破时尚有大内积金十余库,不知十余库何名?承运库外有甲字等十库存方物也。城破时惟车裕库珍宝存耳,乌有所谓十余库基金者?而纷纷谓上好聚敛,内帑不轻发,其不冤哉?”

如此看,《遗录》的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在江南的日子,性格豪爽的王世德结交豪侠名士,追思故国,因对先皇有着极深的感情,王世德家训便是:在其有生之年,子孙均不得参加清朝的科考,王世德死后,王源才去参加了乡试,中了第四名,但未继续参与会试,且终生未再参与科考。(王源去参加乡试还只是和人赌气打赌,不止会做学问,老子也会考试,只是不稀罕去罢了。)

誓死不为清朝出仕的王家人,却在1679年,康熙十八年有了转变,当时三藩之乱平定,清政府重开明史馆编修明史,得知消息的王世德当时已66岁,遂遣子北上,携《遗录》入明史馆参与明史的编纂,如果说为先皇正名,野史的传播范围和权威度毕竟比不上官修正史,如果正史可以采用遗录的记载,死后,九泉之下也能无愧于先皇。

然而,王源确实参与了明史的编纂,但仅限于《明史.兵志》,《遗录》不仅没有被采用,还被清朝定为禁毁书目。














五.梦中楼上月下,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啊




1693年王世德已八十岁高龄,自知时日无多,令其子王源引其北上。

“我老了,此生还有唯一一个愿望。”

“带我去北京,去天寿山。”

“烈皇葬在那里,带我去看看他。”(欲遍谒诸陵,哭拜烈皇,以正丘首)

王源的《十三陵记》载父子俩由江苏宝应县出发,走入京官道,行至天津时,离北京已咫尺之遥,马不停蹄,再有两日便可到达昌平天寿山,然而年迈的王世德已禁不起一点点旅途的颠簸劳顿,病死于天津。

最后在他陵前哭拜的愿望终是无法实现了。

年轻时你我都曾意气风发,我鲜衣怒马,你春风少年,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数十年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无不在悲泣这天意无情,天津,当年成祖过此,取意天子渡津之口,王氏一族兴于靖难,最后一名锦衣卫死于天津,一切都是轮回。

                                     王世德殁于天津


王源将其父葬在城西羊坊店(今北京西站附近),并于康熙四十五年与偕梁份(帝陵图说作者)次子梁文中拜谒天寿山。于思陵前替父哭拜,著《十三陵记》焚于其父坟前。

“先君子自国变逋播江淮数十年,年八十始北归。欲遍谒诸陵,哭拜烈皇,以正丘首。志未遂而殁。……丙戌二月二十三日,源偕份子文中过昌平,癸丑,雇役担囊,步登天寿,以卒先君子之志。”

    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王源因给《南山集》作序,处斩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0: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遗录》的真实性如何?





rt,王世德写的







关注者
3


被浏览
3,482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1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咚蛋石

咚蛋石


​ 关注



《崇祯遗录》是明末锦衣卫王世德写的,因为民间关于前朝的轶事亦沸沸扬扬,广为流传。沉默了很久的王世德,有感于稗官野史记事荒谬虚妄,不着边际地肆意诽谤先朝皇帝,一种澄清史实以见后人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他深感为了避免真实史料的亡佚,自己深谙朝廷内幕和当时事实,理所当然地应该写一部记录史实的书籍,于是便“录其闻见,凡野史之伪者正之,遗者补之”,撰成《崇祯遗录》。

由于王世德是亲历者,再加上当时明朝已经亡了,因此他犯不着不切实际的去夸奖崇祯,这对他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这本书在乾隆时期被大量焚毁。所以我觉得《崇祯遗录》的真实性还是比较高的。



发布于 2019-12-04 1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3:25 , Processed in 0.0914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