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5: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栊翠庵,三影一筐梅花弄。梅花三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5: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栊翠庵的那一场茶事
人生佳茗 2022-07-22 发表于云南  |  2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栊翠庵的

一场茶事
佳茗读红楼系列

读《红楼梦》的时候,除了“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旖旎,“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的诗意,最令我难忘的还有一出“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茶事描写,提到许多种类的茶。在太虚幻境时有“千红一窟茶”,此外还有枫露茶、香茶、六安茶、老君眉、杏仁茶、普洱茶、女儿茶、龙井茶等等。这些茶的品种除了“千红一窟茶”“枫露茶”疑为曹雪芹杜撰外,其他都是我国的名茶,现在仍为很多茶友所喜爱。曹雪芹通过写茶来表现书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心理,通过描写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来展现清代饮茶风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泡得一盏好茶,除了有好茶叶,还要有好茶具。《红楼梦》中描述了种种精美的茶具。小说中几乎每一位主子的居室里都摆放着精致的茶具,王夫人的东耳房里茗碗具备,不喜奢华的薛宝钗蘅芜苑里收拾得“雪洞一般,一色的顽器全无”,但案上也摆着茶奁、茶杯。


这些茶具无一不是贾府豪华气派的写照,点染着贾府令人目眩神摇的奢侈生活。不过,比起栊翠庵中妙玉所展示的几样茶具,这些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了。

栊翠庵是贾府专门为元妃省亲时做法事修建的寺庙,先是妙玉居住,后来惜春也在此修行。“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见《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说的是贾母在大观园招待刘姥姥,吃完酒后到园中逛逛,逛到妙玉居住的栊翠庵,吃了一盏茶的故事。


妙玉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茶盘里放着成窑五彩小盖盅,接着是给众人的“一色官窑脱胎填的盖碗”,这些杯盘碗盏,在当时已经是上品。


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当妙玉悄悄请宝黛钗三人吃“体己茶”时,她拿出了两只杯: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颁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另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



还有妙玉自己常用的绿玉斗,以及那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盏,这些茶具,已经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茶具,而上升到古器珍玩的档次,里面盛载着的不仅仅是茶水,更是丰富的文化意蕴。



然而,所有的这些茶具描写,都只不过为这场茶事做铺垫,为这场茶事的主持人作陪衬。在这场茶事中,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妙玉其人。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花了一千二百字的篇幅,描写了品茶的全过程,除了写吃茶,还对妙玉和贾母等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作了细腻准确的描写,语言中充满了机锋。表面看不过是闲闲写来,云淡风轻,但细加琢磨,却知道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心雕琢、用心刻画。


对于爱茶的我来说,以下两个片段尤其印象深刻:


梅花雪水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天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陆羽在《茶经》中把自然界的水分为三个类型:即“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此外还有“雪水”。但一般说来,饮茶用水多以前三种水为常见,雪水则不多见。

佳茗君:想我滇南温暖少雪,梅花芳踪,况且如今这生态环境,即便有梅有雪,谁还敢拿梅花上的雪水泡茶呢?生在现代,终归无趣得紧啊!



妙玉论茶

妙玉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作者轻轻一笔,将品茶的趣味全然写出。妙玉论茶由此成为很多爱茶之人津津乐道的片段,


佳茗君认为:没必要拘泥于“三杯饮牛饮骡”这样的论断。像我这样的俗人,三杯怎么够喝?遇到好茶,需得尽兴,便是吃上个十杯八杯也无妨。有好茶具固然重要,但若用一支粗瓷大碗,也能品出“和清静寂”的茶中真味,才是真正懂茶、爱茶。


下面说说我对妙玉的看法。(估计有人要拍砖了)

妙玉,《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苏州人氏,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书中描写,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自小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贾府建造大观园,妙玉入住栊翠庵。她是佛家弟子,文学上却大爱庄子,感情上尘缘未了,私慕宝玉,不洁不空。她才华馥郁,品位高雅,中秋夜联诗,被黛玉和湘云誉为“诗仙”。妙玉的结局是被贼人掳走,传闻在海边遇害。所以曹雪芹给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曹雪芹是很偏爱妙玉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其他几位都是贾府的姑娘和媳妇,或与贾府沾亲带故关系紧密的(如黛玉、湘云)。妙玉一个与贾府无亲无故的孤女能名列其中,已属特殊,更何况还排在第六位这么重要的位置,可见作者对妙玉的钟爱。



金陵十二钗正册
薛宝钗  林黛玉  贾元春

贾探春  史湘云  妙玉

贾迎春  贾惜春  王熙凤

贾巧姐  李纨  秦可卿


然而,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妙玉有深深的同情,但并不喜欢她。

不喜欢妙玉有两个理由

其一:过分孤傲清高,显得有些矫情。关于这一点,书中有很多描写,就不再举证讨论了。

其二:缺少一点慈悲心。

文中,妙玉要把刘姥姥用过的成窑茶杯扔掉,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


妙玉有洁癖这个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出家人,她对弱者缺乏最起码的怜悯和同情,比起同样生活在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宝玉来说,妙玉多了一份高高在上的冷漠,少了一份众生平等的慈悲心肠。我想,这也是她终陷泥潭、难成正果的原因之一吧。


妙玉的性格也是因其身世和成长环境所致,很令人同情和怜惜。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有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红楼梦》的读者中,喜欢妙玉的大有人在,我今天所讲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欢迎拍砖,绝不还手。


一本《红楼梦》,写尽人间繁华,勘破世事沧桑,曹公如椽之笔令人高山仰止;一场栊翠庵的茶事,穿越百年,让人回味至今,妙玉有知,也当含笑九泉矣。

END
本文根据在修益书社第57次读书活动上的分享PPT修改而成。
+关注
undefined
人生佳茗
70后女子,喜读书、爱品茗,勤码字。曾在百度空间、网易博客等网络平台上开博,用文字记录生活。著有个人散文集《藏在心底的优雅》。公众号品茗斋rsjm720502,所有文章均为佳茗原创。
共 378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人生佳茗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三月:过去已去,未来已来
下一篇: 凤凰湖畔书声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5: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栊翠庵是栊还是拢?聊聊《红楼梦》的歧义,和一个无人注意的错误
君笺雅侃红楼 2019-08-20   |  1189阅读  |  1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最初手抄本,在传抄过程中根据抄书人个人喜好和细心不同,都有删减情况,以至于八十回后故事缺失与此大有关系。现行的版本,无论是八十回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还是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都是多个版本整理的结果,但绝对做不到百分百与曹雪芹原文愿意,这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而不只是八十回后的缺失。即便近年非常有影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下作“人社版”)出版的通行本《红楼梦》将作者由曹雪芹/高鹗改成了曹雪芹/无名氏,高鹗/程伟元成为整理者,也不能说这个版本就绝对正确。起码书中关于拢翠庵以及第二十八回冯紫英的酒令,本人有不同看法。下面聊聊。



大观园拢翠庵现在很多版本包括“人社版”都作栊翠庵。那么到底应该是“拢”还是“栊”?说说我的理解。

“拢”字有梳理,合上,聚集的意思。第六十二回,“[湘云]便在石蹬上重新匀了脸,拢了鬓,连忙起身,同着来至红香圃中”。

“栊”字《说文》中释义“槛”也,《三苍》记载栊所以盛禽兽栏槛也。今囚栊字当作此。也有“监牢”“囚笼”之意。妙玉自称槛内人,现行的“栊”字,当是采取此意!

不过“拢”还是“栊”仍然有争议。皆因妙玉与大观园众人不同,她并非贾家亲缘,住进大观园有聚拢之意。属于天缘凑合,而且妙玉本身并不是真正出家人,只是个带发修行的。是以周汝昌先生认定“拢翠庵”,并非“栊翠庵”。指出妙玉是带发修行,聚义会和于大观园。他在《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依然沿用拢翠庵。并且留有专门点评【参互诸本,拢是原笔。有梳意,亦有聚义】不说周先生的研究,只说对各版本的熟知可谓无出其右,“拢翠庵”还是“栊翠庵”这个歧义。您觉得是哪一个?



如果说“拢”和“栊”只是歧义,那么《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冯紫英的酒令顺序的错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周汝昌以及现在绝大多数版本都错了!“人社版”《红楼梦》以及《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等现行几乎所有版本都采用了【悲愁喜乐】的顺序,却是自行修改的错误。我认为冯紫英的酒令根本不是【悲愁喜乐】而是应该遵循古本,与别人都不一样的【喜乐悲愁】!

(第二十八回)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贾宝玉提议“悲愁喜乐”四个字酒令,其后在座诸人便是薛蟠也做了。别人都是“悲愁喜乐”没问题,问题出在冯紫英的酒令上。

下该冯紫英,说道:

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

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

说毕,端起酒来,唱道: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

唱完,饮了门杯,说道:“鸡声茅店月。”令完,下该云儿。

现行版本都是【悲愁喜乐】的顺序,问题是古本并非如此。翻看古本《红楼梦》或者《石头记》,比如程甲本和程乙本,梦觉主人甲辰本等,会发现冯紫英的酒令与其他人不同。并非【悲愁喜乐】,而是【喜乐悲愁】。

程甲本和程乙本是程伟元高鹗搜集了大量当时的抄本集结成册印刷出版的最早版本。这个版本虽然做了很多调整,但无疑也保留了很多原有的东西。就包括第二十八回冯紫英这个与别人都不一样的【喜乐悲愁】酒令。正常逻辑别人都是【悲愁喜乐】,冯紫英也该如此,但当时的版本却是【喜乐悲愁】,这种歧义不属于抄错了,反倒更应该接近曹雪芹原笔。【悲愁喜乐】是后人没明白曹雪芹的意思做的修改。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对冯紫英的酒令解读过多次,对冯紫英影射自己姻缘的酒令内容给出的结论就是冯紫英的妻子是史湘云!现在红学界有个基本认识是第二十八回酒席上的妓女云儿影射史湘云,却忽略了冯紫英的【喜乐悲愁】酒令影射史湘云的曲子【乐中悲】。



【喜乐悲愁】这个顺序本就是【乐中悲】的顺序,这是史湘云【乐中悲】曲子唯一有与之契合的对象。关于史湘云的“大喜”对象,八十回前曹雪芹讳莫如深,等于埋了个彩蛋,闭口不谈对象是谁。巧合的是冯紫英第二十八回作完酒令,第二十九回清虚观就引出来史湘云的金麒麟,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就“大喜”有了“金麒麟伏白首双星”。

【庚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就是这条脂批让很多红学家认定史湘云夫君是卫若兰,可脂砚斋只说金麒麟是卫若兰后面所配,没说是史湘云丈夫,卫若兰在八十回前与史湘云也毫无关系。反倒是第二十八回酒桌上的三个男人薛蟠、冯紫英、蒋玉菡应该与贾宝玉都有直接关系才对。薛蟠妹妹是贾宝玉妻子,贾宝玉丫头嫁给蒋玉菡。那冯紫英呢?有人说他应该娶了李纹,我认为不对,从云儿的酒令有对冯紫英酒令呼应的意思看。史湘云才是冯紫英的妻子。



“白首双星”白首对应妓女云儿的“逃之夭夭”,双星对应冯紫英的“双生子”。关键是冯紫英酒令中那对夫妻和合美满先乐后悲的结果与史湘云的【乐中悲】完全一样。很显然冯紫英的酒令【喜乐悲愁】是曹雪芹有意为之。后来版本将顺序调整是错误的修改。根本没理解冯紫英才是史湘云丈夫这个曹雪芹在八十回前藏的最深的“彩蛋”!

限于篇幅今天就写这两个有歧义的Bug,您还有什么新发现,欢迎留言指出,大家一起学习。一家之言,权作抛砖引玉!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5: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栊翠庵是栊还是拢?聊聊《红楼梦》的歧义,和一个无人注意的错误
君笺雅侃红楼 2019-08-20   |  1189阅读  |  1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最初手抄本,在传抄过程中根据抄书人个人喜好和细心不同,都有删减情况,以至于八十回后故事缺失与此大有关系。现行的版本,无论是八十回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还是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都是多个版本整理的结果,但绝对做不到百分百与曹雪芹原文愿意,这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而不只是八十回后的缺失。即便近年非常有影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下作“人社版”)出版的通行本《红楼梦》将作者由曹雪芹/高鹗改成了曹雪芹/无名氏,高鹗/程伟元成为整理者,也不能说这个版本就绝对正确。起码书中关于拢翠庵以及第二十八回冯紫英的酒令,本人有不同看法。下面聊聊。



大观园拢翠庵现在很多版本包括“人社版”都作栊翠庵。那么到底应该是“拢”还是“栊”?说说我的理解。

“拢”字有梳理,合上,聚集的意思。第六十二回,“[湘云]便在石蹬上重新匀了脸,拢了鬓,连忙起身,同着来至红香圃中”。

“栊”字《说文》中释义“槛”也,《三苍》记载栊所以盛禽兽栏槛也。今囚栊字当作此。也有“监牢”“囚笼”之意。妙玉自称槛内人,现行的“栊”字,当是采取此意!

不过“拢”还是“栊”仍然有争议。皆因妙玉与大观园众人不同,她并非贾家亲缘,住进大观园有聚拢之意。属于天缘凑合,而且妙玉本身并不是真正出家人,只是个带发修行的。是以周汝昌先生认定“拢翠庵”,并非“栊翠庵”。指出妙玉是带发修行,聚义会和于大观园。他在《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依然沿用拢翠庵。并且留有专门点评【参互诸本,拢是原笔。有梳意,亦有聚义】不说周先生的研究,只说对各版本的熟知可谓无出其右,“拢翠庵”还是“栊翠庵”这个歧义。您觉得是哪一个?



如果说“拢”和“栊”只是歧义,那么《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冯紫英的酒令顺序的错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周汝昌以及现在绝大多数版本都错了!“人社版”《红楼梦》以及《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等现行几乎所有版本都采用了【悲愁喜乐】的顺序,却是自行修改的错误。我认为冯紫英的酒令根本不是【悲愁喜乐】而是应该遵循古本,与别人都不一样的【喜乐悲愁】!

(第二十八回)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贾宝玉提议“悲愁喜乐”四个字酒令,其后在座诸人便是薛蟠也做了。别人都是“悲愁喜乐”没问题,问题出在冯紫英的酒令上。

下该冯紫英,说道:

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

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

说毕,端起酒来,唱道: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

唱完,饮了门杯,说道:“鸡声茅店月。”令完,下该云儿。

现行版本都是【悲愁喜乐】的顺序,问题是古本并非如此。翻看古本《红楼梦》或者《石头记》,比如程甲本和程乙本,梦觉主人甲辰本等,会发现冯紫英的酒令与其他人不同。并非【悲愁喜乐】,而是【喜乐悲愁】。

程甲本和程乙本是程伟元高鹗搜集了大量当时的抄本集结成册印刷出版的最早版本。这个版本虽然做了很多调整,但无疑也保留了很多原有的东西。就包括第二十八回冯紫英这个与别人都不一样的【喜乐悲愁】酒令。正常逻辑别人都是【悲愁喜乐】,冯紫英也该如此,但当时的版本却是【喜乐悲愁】,这种歧义不属于抄错了,反倒更应该接近曹雪芹原笔。【悲愁喜乐】是后人没明白曹雪芹的意思做的修改。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对冯紫英的酒令解读过多次,对冯紫英影射自己姻缘的酒令内容给出的结论就是冯紫英的妻子是史湘云!现在红学界有个基本认识是第二十八回酒席上的妓女云儿影射史湘云,却忽略了冯紫英的【喜乐悲愁】酒令影射史湘云的曲子【乐中悲】。



【喜乐悲愁】这个顺序本就是【乐中悲】的顺序,这是史湘云【乐中悲】曲子唯一有与之契合的对象。关于史湘云的“大喜”对象,八十回前曹雪芹讳莫如深,等于埋了个彩蛋,闭口不谈对象是谁。巧合的是冯紫英第二十八回作完酒令,第二十九回清虚观就引出来史湘云的金麒麟,第三十一回史湘云就“大喜”有了“金麒麟伏白首双星”。

【庚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就是这条脂批让很多红学家认定史湘云夫君是卫若兰,可脂砚斋只说金麒麟是卫若兰后面所配,没说是史湘云丈夫,卫若兰在八十回前与史湘云也毫无关系。反倒是第二十八回酒桌上的三个男人薛蟠、冯紫英、蒋玉菡应该与贾宝玉都有直接关系才对。薛蟠妹妹是贾宝玉妻子,贾宝玉丫头嫁给蒋玉菡。那冯紫英呢?有人说他应该娶了李纹,我认为不对,从云儿的酒令有对冯紫英酒令呼应的意思看。史湘云才是冯紫英的妻子。



“白首双星”白首对应妓女云儿的“逃之夭夭”,双星对应冯紫英的“双生子”。关键是冯紫英酒令中那对夫妻和合美满先乐后悲的结果与史湘云的【乐中悲】完全一样。很显然冯紫英的酒令【喜乐悲愁】是曹雪芹有意为之。后来版本将顺序调整是错误的修改。根本没理解冯紫英才是史湘云丈夫这个曹雪芹在八十回前藏的最深的“彩蛋”!

限于篇幅今天就写这两个有歧义的Bug,您还有什么新发现,欢迎留言指出,大家一起学习。一家之言,权作抛砖引玉!

【文/君笺雅侃红楼】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5: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栊翠庵品茶,林黛玉面对妙玉的讥讽,为什么选择了忍气吞声?
2023-08-10 20:44:37 来源: 不红居士 广西  举报
36
分享至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林黛玉和妙玉之间,发生了一件小事。

起因是林黛玉询问了一句:烹茶之水,是否也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当即不爽,当着贾宝玉、薛宝钗的面儿,指责林黛玉说:

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根据原著所记,林黛玉听完妙玉的话,并没有反驳,因为黛玉知道妙玉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也不好多坐,抓紧时间吃完茶,就和宝钗一起出来了。


众人作客栊翠庵

林黛玉和妙玉的这场冲突,总让读者抱有一种期待,因为这两个人的性格太有摩擦的空间了,妙玉目高于顶,性情孤傲,林黛玉清高自诩,目无下尘,这两个人一旦摩擦出火花,岂不要有一场大吵大闹?

尤其是林黛玉,她之前已经有过不少“战绩”了,连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贾宝玉的奶娘李嬷嬷,这些颇有体面的奴仆,都曾被林黛玉公开怼过,连怡红院的小丫鬟林红玉都知道:这位林姑娘心又细,嘴上又爱刻薄人。

可在“栊翠庵品茶”一章中,曹雪芹偏偏安排林黛玉、妙玉之间的言语冲突,而且一向嘴上爱刻薄人的林黛玉,面对妙玉的冷笑讥讽,居然没有还嘴,这实在出乎我等读者的预料。


送宫花黛玉耍小性

对于这个问题,《红楼梦学刊》1986年第2辑发表了林乃初的文章《孤芳未必只自赏——论妙玉和谐美的觉醒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就曾分析过妙玉和林黛玉的关系,妙黛两人的口角,看似是争执,其实内里并没有冲突,甚至妙玉对林黛玉的讥讽本身,就是对黛玉的一种肯定,文中写道:

“品茶”是妙玉的第一场戏,在这场戏里妙玉有一句话,常被人们所引用,也常被人们所误解。这就是妙玉说黛玉的“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这句话常被人们引用来证明妙玉的自命不凡和目空一切,理由是因为她连红楼“第一才女”林黛玉也不放在眼里,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事实上妙玉对黛玉还是另眼看待的,还拿这句话来说,它的前半句“你这么个人”,就分明是妙玉在原有全面理解林黛玉的前提下,对林黛玉其人的高度评价。把“你这么个人”这半句话具体化一些,便是“你这么一个博学多识大才女”的意思。


宝黛解琴书

我个人对这种观点深为赞同,妙玉对林黛玉的批评,恰恰是基于对林黛玉的高度评价,此处评价林黛玉是个俗人,也仅仅是针对黛玉品不出茶水出处而言,而非涉及人品上的贬低。

林黛玉恐怕就是明白这一层意思,又深知妙玉性格,所以缄口不言,选择了忍让。

但以不红君的眼光来看,“栊翠庵品茶”的情节意义,不止这么简单,曹雪芹也是通过这种手段,在重新刻画林黛玉的形象。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

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在《红楼梦》前期,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已经成了贾府共识,读者也认定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是林黛玉生平一大陋处,可经由“栊翠庵品茶”一事,读者猛然发现,原来林黛玉并不是个无理取闹的主儿,她的陋处在被渐渐修复,或者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林黛玉已经变得成熟起来,不再是当年那个见谁怼谁的大小姐。

曹雪芹显然是有这种考量的,因为栊翠庵品茶刚刚结束,下一章“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曹公再次趁热打铁,二次塑造林黛玉的形象。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起因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的时候,林黛玉一时口误,说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这些句子出自《西厢记》、《牡丹亭》,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些书籍都是禁书,薛宝钗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就主动提醒黛玉。

如果林黛玉真的是一个尖酸刻薄、无理取闹的女子,面对薛宝钗的规劝,她恐怕会恼羞成怒,甚至有可能反唇相讥:我的事用不着你薛大小姐管,你该干嘛干嘛去!

可原著中林黛玉的反应并不是这样,原著中写的是: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曹雪芹此处写的比较简略,直到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林黛玉和薛宝钗聊天时,再次说到了之前的这件事,黛玉的心理也被缓缓揭开: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第四十五回
林黛玉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读者至此才真正了解这位林姑娘——她绝不是众人口中所说的那个尖酸刻薄的女子!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前番的“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林黛玉面对薛宝钗的规劝,她完全没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她对宝钗的规劝给予了最大善意的理解,甚至对宝钗的教训,她几乎抱有感激的心理——其原因是黛玉父母双亡,从来没有人这样教导过她。

至此,我们眼中的林黛玉,已经摆脱了前期的尖酸刻薄,她的内里是温和善良的,这种善良之下,是一种女性的柔弱,这份柔弱只会展示给最亲密的人看,所以黛玉对宝钗说: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根据脂砚斋批语的暗示,林黛玉是个“情情之人”,所谓的“情情”,就是以情对情,谁对我以情相待,我便赠以深情,至死不变。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于是我们看到,“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后,林黛玉对薛宝钗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她处处讥讽,逮着机会就要嘲讽宝钗一番,经此之后,黛玉把宝钗当成了亲姐姐,两人外出做客,共喝一盏茶,也毫不避讳,从此再无半点嫌隙。

由此观之,“栊翠庵品茶”、“兰言解疑癖”这两个章回连在一起,应是曹雪芹故意为之,这两个情节紧接着“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曹雪芹就是要通过这些情节的过渡,让读者看到一个温柔细腻的林黛玉,更值得注意的是,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了林黛玉尖酸刻薄怼人的相关情节,这层深意,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方能领会之。

本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6: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贾史王薛王家败亡贾家】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原】红楼梦:贾家被王家谋害败亡,王夫人陪房的名字,暗示她有问题
君笺雅侃红楼 2022-03-21   |  78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贾家与朝中各部大臣最明显的区别,是与皇族一样生而贵族。各级官员只是士族,天下莘莘学子则属于寒族,也叫寒门学子。三个等级注定三方有着巨大的身份鸿沟难以跨越。

贾政的门生傅试一门心思将妹妹傅秋芳痴心妄想与贾家联姻,就源于“攀权附贵”。他的“附贵”是真正想要依附于贵族,而不只是权力。



闲言少叙,贾家既然是贵族,就有贵族的底蕴和追求。他们的品味文化,最基本的体现就是奴才们的名字。

贾家的奴才,最熟悉的是丫头,她们的名字有雅有俗,都不固定。

比方花袭人在贾母房中叫珍珠,到了贾宝玉房中叫袭人。老一辈时还有富贵气象,到了小一辈都是文化体现了。

相同的还有紫鹃曾叫鹦哥,改名为紫鹃。而晴雯、雪雁等丫头无疑也都改过名字。因主人而变得文采斐然,是贾家进步的体现。



细数贾家奴才的名字,有着明显的“文明”变化。

第一代的奴才叫“焦大”,就是焦老大的意思,没有名字。与之对应的还有赖大、赖二。

他们应该有名字,但称呼上习惯如此,也表明最初的主人不太注重这些细节。随分就时,比较随便。

当然,焦大的名字是“骄狂自大”的谐音,主要是借焦大影射贾家骄狂自大被皇帝忌惮和厌弃的原因。

赖大、赖二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奴才之间,比焦大矮一辈。贾家对他们也是尊敬,贾宝玉见到赖大都要站起来行晚辈礼。当然他们自己认为与贾宝玉是同辈。这是尊敬了。



第三代的奴才是吴新登、戴良、钱华、单大良、赖尚荣等,这些人的名字大多具有伏笔影射的寓意,但往往与“依附”“良心”有关。证明这些人与贾家主人起了异心。

他们名字各有意趣,比之焦大、赖大、赖二要进步得多。

第四代奴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兴儿、隆儿、昭儿、喜儿、寿儿,是贾珍、贾琏的小厮,名字与主人一样比较俗气。

而茗烟、焙茗,锄药、引泉、扫花、挑云、伴鹤都是贾宝玉的小厮,名字则都是一派文化气息。

看贾珍、贾琏与贾宝玉的小厮名字,就知道俗与雅的分界。



贾宝玉代表了文明的进步,他日后当家,就算功不成名不就,贾家也会步入文化队伍。而贾珍、贾琏则是俗气。对应的还有王熙凤的平儿、丰儿。

不过,贾宝玉的奴才不只是“雅”也有俗的。比如四儿,其实是巧合取名。而李贵是贾宝玉奶母李嬷嬷的儿子,“贵”字返祖,颇有创业之处的迹象。

不光如此,贾宝玉的常随还有王夫人的陪房之后,比如王荣、张若锦、赵亦华、钱启、周瑞等人。

这些人代表了“王家”的追求,基本还集中在“荣华富贵”的吉祥寓意之上,反而与末代贾家穷下来的贾珍、贾琏的追求相同,都要富贵。



从这些奴才的名字,能够充分反映出两个问题。

一,贾家到了第四代、第五代时,族人素质出现了分化。

如贾珍、贾琏等人,又开始追求荣华富贵等世俗名利。

如贾宝玉、贾探春等人,则更多追求文化的长久。

贾珍、贾琏为代表的嫡长堕落追求,也是贾家末世的体现。

贾宝玉、贾兰为代表的二房,焕发出文化的基因,是未来重生的根本。

二,王家出身的奴才,名字中的荣华富贵追求,包括王熙凤的陪房来旺、来喜等,体现出的是王家对名利的执着和追求。

王家通过联姻而崛起,王夫人嫁给贾政,不但换来了主政荣国府,更为王子腾换得贾家传给的京营节度使一职。掌控京营就掌握了京师的安全。

贾家之前一直掌控京营,本想交给王子腾后,由四大家族内部变相控制。不想王子腾在新皇帝登基不久,竟然“交出”京营节度使,换来了九省统制的擢升,王家因此而平步青云。

贾家万万没想到被王家“背叛”失去京营,再也无力与皇帝形成“平衡”,被踢出权力中心。



王家就像甄士隐的岳父封肃一样,算计了“女婿”,不顾贾家死活自己获利。他们见利忘义通过奴才们的名字,也体现出来。

奴才们的名字,很多都能体现出主人的“追求”。就像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玉钏儿,就是呈现金玉良姻,以及对富贵的孜孜以求,与王家思想一以贯之。

而王夫人撵走金钏儿,留下玉钏儿给贾宝玉做妾,也预示林黛玉最终离开贾家,黛死钗嫁的结局。

文|君笺雅侃红楼

请帮忙点赞、收藏、**,和赞赏一样重要!

+关注
undefined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多岐为贵
共 5862 篇原创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君笺雅侃红楼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诡异的柳五儿“偷盗”案,千回百转后竟成了王熙凤的错?
下一篇: 林黛玉人生密码:七岁进贾府,十五岁与宝玉生情,十七岁泪尽而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6: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雀金裘+凫靥裘】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贾母送给宝玉和宝琴的稀世裘氅的绝密真相
liuhuirong 2023-04-14 发表于湖北  |  55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第四十九回里,贾母给了宝琴一件用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金翠辉煌”的凫靥裘。


  第五十二回贾母又给了宝玉一件“金翠辉煌”的用孔雀毛拈了金线织的“雀金裘”,贾母还说:“前儿把那一件野鸭子的给了你小妹妹,【庚夹双行夹批:“小”字更妙!盖王夫人之末女也。】这件给你罢。”宝玉磕了一个头,便披在身上。

贾母送给宝玉、宝琴的这两件裘氅,都是“金翠辉煌”,又是金,又是翠,于是让某些人浮想联翩,以为这定是后金清廷的标识了,于是乎欢呼雀跃、激动不已的向我指出宝玉、宝琴定是清廷皇帝皇太极或是顺治或是康熙。

果真如此么? 答案当然是错!

那么这两件“金翠辉煌”的裘氅里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绝密真相呢?

两层寓义:


  1,首先就是我前一篇文章中已经详细解过的: 宝琴其实就是宝玉,是特指明亡后四处漂泊的流浪儿阶段的朱慈炤。宝琴所谓自小跟着父亲走遍大江南北的真相,不过是国破家亡后的朱慈炤独自流浪、四海为家的隐写罢了。


  因为宝琴就是宝玉,所以贾母给的裘氅虽然名字不同,但其实就是同一件!因为是同一件,所以一个是“金翠辉煌”,另一个自然也是“金翠辉煌”了。裘氅的名字的不同只是为了影射作者朱慈炤在不同时期的身份的转换。


  再细看:第四十九回里湘云郑重指出:只有宝琴才配穿贾母珍爱的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稀世斗篷,“湘云又瞅了宝琴半日,笑道:'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湘云思索踟蹰了半日才后说“别人实在不配”,可见湘云说这话时是何等的郑重其事,这是为了再次强调宝琴在贾母心中的独一无二。贾母对宝玉说:“前儿把那一件野鸭子的给了你小妹妹,【庚夹双行夹批:“小”字更妙!盖王夫人之末女也。】这件给你罢。”脂批更是怕有人胡思乱想,张冠李戴,所以特意提示读者:【“小”字更妙!盖王夫人之末女也。】


  宝琴是王夫人的末女,其实就是末子宝玉!宝琴就是王夫人的末子——朱明王室的排行最小的继承者!正是脂砚斋明明白白地指出:宝琴就是甲申明亡时,崇祯送出宫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末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那些声称宝琴是清廷皇帝皇太极或是顺治或是康熙的研究者们,希望你们能好好看看脂砚斋给你们的这一处再明显不过的提示。


  努尔哈赤有16个儿子,皇太极排中间,第八;

  皇太极有11个儿子,顺治排第九,后面还有2个;

  顺治有8个儿子,康熙排中间,第三。


  按照活下来的儿子排序看,皇太极、顺治和康熙无一例外都排在中间,他们每个人的后面都至少有两个活着的弟弟。他们哪一个是末女?这数数题应该不难吧?


  2,裘氅的密码真相。

  “雀金裘”谐音“却金酋”,即“退却金酋”,寓意打败击退“后金”酋虏!


  贾母还强调了:雀金裘其实是拿孔雀毛织的,原来雀金裘其实是孔雀裘。为何朱慈炤偏偏用孔雀裘呢?其实这名字没写全,孔雀裘的全称应为“孔雀“明王”裘”!


  佛教中有佛母孔雀明王,是佛教的佛母五大明王之一,佛教认为孔雀明王是诸佛事业化现的度母其中一位化身,是以“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摄受覆育一切有情获得安乐”为主要特色的本尊,佛教经典中有《孔雀明王经》。《孔雀护卫经》中记载佛陀前生还在修行菩萨时,有一世是孔雀明王,因为他与其它孔雀与众不同,导致许多猎人要捕捉孔雀明王,一次孔雀明王因为不小心被猎人抓住,情急下他念起了祈祷太阳神诸佛解脱圣人的护卫文,他一直念诵最后竟然奇迹般的逃跑了。

不过问题来了,佛教明王甚多,若是为了借用佛教明王,为何朱慈炤偏偏选了孔雀明王而非其他?

这是因为孔雀是凤凰之子,这在明代的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第七十七回中都有阐述,可见孔雀是上古神鸟凤凰之子在明代早已成为广泛共识。

《红楼梦》中谁是凤凰?请看第十八回“有凤来仪 臣宝玉谨题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再看第四十三回“玉钏见宝玉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凤凰乃是黛玉和宝玉!而且还有被比作凤凰的抗清的汉人势力:探春是“老鸹窝里出凤凰”、赖尚荣被“捧凤凰似的”。

原来“凤凰”在《红楼梦》中狭义上隐喻黛玉崇祯和宝玉朱慈炤这两位真正的朱明帝皇,而广义上则包括了郑成功等抗清的汉人力量。

佛教的诸多明王中只有孔雀明王是同凤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考虑到《红楼梦》的整体性,身为朱明唯一正统继承人的朱三太子朱慈炤只会选孔雀明王来作隐喻而非其他明王。

孔雀明王一头四臂,右边第一手执开敷莲华(表敬爱),第二手持俱缘果(表调伏),左边第一手持吉祥果(表增益),第二手执孔雀尾(表息灾),骑乘金色孔雀王。孔雀明王四臂四持物,又是“四”,皇四子朱慈炤在书中是处处藏“四”表身份啊。

宝玉穿“孔雀裘”其实就是说朱慈炤是大明王!田秀英绣千佛袈裟还愿,朱慈炤做过游方和尚多年,正是他与佛教的缘分让他有了孔雀裘这样的奇妙构思。

而宝琴穿“凫靥裘”其实是说朱慈炤国破家亡后象野鸭子一样,在清廷“水”的新王朝的统治下四处流浪漂泊。

宝玉到宝琴,原来不过就是从皇宫里的孔雀明王变成了四处流浪的野鸭草民!虽然换了衣裳,换了身份,可是无论是宝玉、还是宝琴依然还是明王朝仅存的补天之石——朱明末子——崇祯皇四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第七十回里写道:“(宝玉)因问:“你们怎么得来(《桃花行》)?”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正是朱慈炤明告读者《桃花行》看上去是黛玉做的,其实是宝琴所作,即宝玉——老明公三子爷所作、也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朱慈炤所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liuhuirong > 《红楼隐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最大谜团:贾母珍视的“慧绣璎珞”的惊世秘密
下一篇: 湘云咬舌和说梦话背后不可告人的大秘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6: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朱三太子+张用观//张潜济】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康熙废黜太子胤礽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22-03-17   |  536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康熙废黜太子胤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一代雄主哭了!作为清朝最雄才大略的君主,康熙皇帝以往从未在人前哭泣。这次导致他在人前崩溃的原因,除了幼子十八阿哥胤祄的骤逝外,主要是因为皇太子、二阿哥胤礽在弟弟去世后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让其心痛、心寒。

    也正是在这一天,老皇帝痛心疾首地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废太子!胤礽本是大富大贵之命,刚满一岁时就成为大清唯一被公开册立的皇储。到如今,已是第34个年头。但康熙突然做出这个震惊朝野的决定,天下哗然。

康熙废黜太子

    在之后临时召开的诸王大臣训示大会上,人们似乎能找到胤礽被废的真正原因。

    据康熙哭述,他自己巡视地方从未敢扰民,而胤礽倒好,随巡塞外多日,不仅纵容下属恣意扰民,还敢遣使截留外藩进贡,破坏会盟。更重要的是,从索额图倒台之日起,胤礽便一直图谋着给他这个外叔公翻案复仇。

    另据大阿哥等奏,在大伙巡视塞外期间,胤礽曾多次派人阴谋接近大帐,窥视康熙的一举一动,令老皇帝心感不安,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康熙最后总结道:“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决定宣读完毕后,55岁的康熙仆倒在地,涕泣不止。而在一旁听训的众臣及废太子,除了边哭泣边恭请圣安外,束手无策。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同日,太子正式被废。虽然废了太子,看起来于国有利,但对康熙而言,打击却是巨大的。依照满族旧制,皇帝生前不立储君。就连康熙登基,也都是在顺治帝病重时,由孝庄太后一手触成的。胤礽襁褓成太子,可见其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太子童年时,正值“三藩之乱”,康熙却始终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悉心照料他的起居。

    为了让太子茁壮成长,从胤礽6岁那年开始,康熙就为他延请了多位当世大儒,如张英、熊赐履、李光地等为太子师,教其四书五经。

    除熟读经史子集外,满人擅长的弓弩骑射也是胤礽日常修习的主要科目。

    那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多打着“学术传教”的幌子来华。每逢遇到这样的外事活动,康熙总会让太子参与接见,在外国人面前展露这位大清皇太子的储君涵养与风度。

    经过康熙多年的悉心培养,才20岁出头的胤礽便文武双全,代父监国,获得满朝文武的一致盛赞。如今,废了太子,意味着大清国的政治招牌丢了,政权后继无人。

    古往今来,为了争得金銮殿上的宝座,兄弟阋墙屡见不鲜。废了胤礽,谁堪举这万里锦绣河山?康熙心里难受,一时半会也没有答案。要怪,他只能怪自己太能生了。除了被废的胤礽,这个时候,康熙至少还有12个成年皇子。其中,胤禔、胤祉、胤禩、胤禟、胤䄉、胤禵等,都曾明确展示出对储君之位虎视眈眈。

夺嫡的皇子们
    这边二阿哥刚倒台,大阿哥胤禔就忙了起来。康熙委托胤禔负责看管被废的弟弟。不过,自从胤礽到了胤禔手里,他就无时不刻不想这个弟弟赶紧死。毕竟,按照中原王朝“立嫡立长”的立储规矩,身为康熙庶长子的胤禔也是有机会搏一搏的。

    可能是察觉到大阿哥的这股苗头,康熙在废太子时便言明:“直郡王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眼看自己夺储无望,胤禔干脆豁出去,向康熙举荐一人:八阿哥胤禩。他给出的理由是:“胤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

    很明显,胤禔是故意说出这句话,名为举荐,实为揭发。他知道康熙最忌讳阿哥们相互保举,找人算命这种事更是大忌。因此他认为,越是举荐八弟,就越有希望将他一向看不顺眼的八弟拉下马。

    听闻这个建议,康熙并没有当即表露出任何的不悦。他还想看看这个愚笨的皇长子背后到底还有什么策划?

    果不其然,胤禔本着自己的“孝心”,大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言尽于此,康熙差点没背过气去。他没想到,这群皇子平日里兄友弟恭的,原来全都是在朕面前演戏,内心却龌龊到一个个巴不得对方赶紧去死。

    现在,为了一个储君之位,居然都开始图谋不轨了,真不知道他们的心是不是肉长的?眼看事态严重,康熙干脆将所有皇子都叫到乾清宫,当面申斥:“朕已有旨,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为了让众阿哥足够警醒,康熙专门将“争储典型”胤禔、胤禩提溜出来单独教育。不料,拔出萝卜带出泥。

    就在康熙准备重办八阿哥胤禩时,一向与胤禩素有深交的胤禟、胤禵赶紧跪下向康熙求情。两兄弟统一说辞:“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胤禟、胤禵的话无异于烈火烹油,故而话一脱口,康熙第一反应就是“拔剑欲杀之”,幸亏五阿哥胤祺死死抱住父亲乃止。

    皇子们这么不省心,已让康熙怒火攻心,但这只是他身为一国之君需要面对的无数困境之一。此时,就连一向自诩天下太平的康熙盛世,亦乱象频发。

    康熙四十七年,一向令清朝统治者坐卧不安的“朱三太子”又出来闹事了。所谓“朱三太子”,即清廷和民间对明朝崇祯皇帝第三个皇子的别称。

    据《明史》记载,崇祯皇帝一共有7个儿子:长子朱慈烺、次子怀隐王朱慈烜、第三子定王朱慈炯、第四子永王朱慈炤、第五子悼灵王朱慈焕、第六子悼怀王朱慈灿以及第七子。

    虽然在不同史料中,关于这几兄弟具体的排行和名字有不同的说法。但无一例外的,都表明了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身边仅剩包括太子朱慈烺在内的三人。

    据传,当初李自成大军即将破宫之际,崇祯皇帝曾将三人召进宫,让他们换上平民百姓的衣服混入民间,并一再叮嘱:“万一你们有幸活下来,一定不要忘记光复大明社稷,替朕报仇!”之后,在多年的兵荒马乱间,这三位行踪成谜的皇子,一度犹如清朝统治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人谈之色变。

    不过,这次清廷成功抓捕“朱三太子”实属意外。事件的源头,依旧是一场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民间暴动。那时,江浙一带旱灾频发。灾荒之年,吃不饱饭的人们只能铤而走险,上街抢劫以果腹。这是传统王朝难以破解的天灾动乱定律。

    在给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的奏折批复中,康熙一再强调:“江浙少雨,唯恐盗案又多些。”

    不料,康熙的批复刚到,苏州府属太仓州和浙江四明山同时冒出了一股打着“朱三太子”旗号暴动的盗贼。

    他们一律头裹红巾,手持印着“大明天德皇帝”字样的圣旨,挨家挨户搜刮粮食,抢劫官库。

    对于这名困扰了清朝半个多世纪,最终却不得不落草为寇的“朱三太子”,康熙也是哭笑不得。可事关大清帝国的社会和谐,身为一代明君的他,不敢稍加松懈。于是,在康熙的密令下,江浙、山东一带开始搜捕“朱三太子”有关人等。

    最终,调查人员从抓获的四明山匪首张念一口中,得到了“朱三太子”的下落。顺藤摸瓜,有司很快在山东找到了一个名叫张用观的私塾先生。

    经审讯,张用观交待,他曾用名王士元,真实身份是大明皇子朱慈焕,其父为崇祯皇帝。不过,他不是坊间传闻的“朱三太子”,他在兄弟当中排行老四,要算,也是“朱四太子”。

    看到地方官递上京的奏折,康熙认为此事非同小可。他亲自督命户部侍郎穆旦为钦差,赴苏浙全权查办此事。

    在穆旦的逼问下,王士元才和盘托出了他的身世之谜。据王士元交待,当年城破,他与兄弟们相继落入李自成之手。后来遭逢战乱,兄弟离散。他被李自成手下一个姓毛的将领带到河南,过起了隐姓埋名的日子。

    而后由于清军入关对起义军查捕甚严,年幼的他被迫流落民间,被凤阳一王姓乡绅认出。此人在前朝曾任过谏官,认得他,便将其带回家乡好生供养。为了行事方便,他遂认了这位王老爷为父,改名王士元,苟活于世。

    过了些年,他经朋友介绍到山东大户张岱霖家做私塾先生,遂改名张用观。不过,王士元始终坚称自己早无非分之想,他只想老老实实当一个平头百姓,耕读传家。鉴于王士元的“老实交代”,穆旦等人颇感棘手,便请旨康熙圣裁。

    一个“朱三太子”折磨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如今真相大白。虽其年老体虚早已不具备造反之力,可当王士元是崇祯皇子的消息传入康熙帝的耳中时,老皇帝仍不免打了个寒颤。

    作为被历史记载为圣君的他,当下批示办差众人:“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

    康熙明白,“朱三太子”的真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心中对清廷的强烈不满。清军入关之后,并未全然改变过去的生活模式。特别是江浙一带,以多铎为首的军功集团,仍以战争的形式,在推翻南明小朝廷的同时,将屠刀伸向了普通平民,酿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战争悲剧。但事已至此,除了适当的施恩挽回,也必须加以重典,软硬兼施,方能震慑天下。就这样,75岁的朱慈焕被凌迟处死,他的儿孙也被杀。整个家族遭遇了灭顶之灾,无一幸存。

    自那之后,“朱三太子”谋反活动曾沉寂了一段时间。可造成社会动乱的江浙旱灾却没有得到缓解,伴随着形势愈演愈烈,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先后爆发了聚众抢米风潮。即便远在京畿,抢米、盗窃等事件仍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

    但康熙一时半会也无心收拾,废太子事件内耗了他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他的心中,胤礽的行为变化,当是有特殊的病症困扰。为此,康熙试探性地召问大臣,该如何妥善安排废太子胤礽日后的生活。

    或许是出于明哲保身,众大臣除了李光地曾进言“废太子病,当徐徐调治,天下之福”外,余皆一语不发。无奈,康熙只能借助天人感应的力量,将复立太子的愿望寄托在已故的发妻和祖母身上。

    据他后来回忆,胤礽被废当天以及后来銮驾回京,无一例外都遭遇了异常的天象。而太子被废后数日,他还屡次梦见已故的赫舍里皇后和祖母孝庄太后。在梦中,这两位亲人都提及胤礽被废当属冤案,望皇帝明察。总之,按照康熙的说法,太子被废实已导致人神共愤,天理不容。

    对于皇帝的这层心思,众皇子、大臣皆心有领悟。为迎合皇阿玛心意,其他未被卷入胤禔、胤禩夺嫡党争的皇子纷纷站出来,转述了胤礽被废后的心声:“皇父若说我万般不是,样样都有。只弑逆之事,我实无此心!”胤礽情真意切地低头认错,再度刺痛了康熙已脆弱不堪的内心。

    纵使废太子有万般不是,在此刻的康熙看来,似乎都远比胤禔、胤禩那份不念骨肉亲情、阴谋篡夺帝位的狼子野心要柔和不少。

    然而,天子终究一言九鼎。废太子之言,正是康熙自己在极端愤怒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若要收回成命,还得有合适的理由。

    聪明的三阿哥胤祉一眼便看出了康熙内心的欲言又止,趁着康熙有意扳倒大阿哥胤禔,他特地告诉自己的皇阿玛:“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为胤禔厌胜废太子!”

    按照他的说法,大阿哥为了谋夺储君之位,都学会了用镇魇之术以扰乱二阿哥的心神。尽管胤祉的做法,事后曾遭康熙训斥,但他的“仗义执言”实际上为康熙复立太子提供了最好的借口。既然已证实胤礽并非无德之人,那么复立太子之事,就应及早提上日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十,康熙帝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将在咸安宫喝了四个月西北风的胤礽再次扶上太子之位,并昭告天下。同时,为了缓和诸皇子在此次夺嫡事件上或多或少的内部矛盾,康熙将其他已成年皇子一一封了爵。甚至连曾经找人看相、谋夺皇位的胤禩也赶上了这波封爵潮,一洗囚徒之旅的风尘。

    康熙开始反思,从前太子与诸皇子间产生矛盾的点,可能源于他们之间地位的悬殊。如今,太子犯错废而复立,实力大受削减,诸成年皇子又在夺嫡事件后封爵加身,似乎太子与诸皇子皆处于相近的起跑线上,宗室内部的矛盾该可缓和了。可惜,康熙始终不敢面对,太子被废,实际上正是他与胤礽间的君储矛盾所导致的。

    正如胤礽复立后曾对左右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岁太子乎?”不算这次复立,胤礽在这个太子位上已待了三十六年。打从他记事之日起,身边便簇拥着一大批唯太子之命是从的人。但在帝制时代,太子终究不过是一个名称好听的“帝国花瓶”。

    特别是当他遇上一个高度集权的明君,“花瓶”碎裂之时,便指日可待。可笑的是,身为太子,他若想顺利继承皇位,除了需要得到当权皇帝的宠信外,还得伺机培植自己的势力。事实上,胤礽可能也意识到这一点。

    复立之后,九门提督托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都统鄂缮等私自结成“太子党”,胤礽也未多加阻拦。

    这一下,却直接触碰到了康熙的“红线”。所谓国有一主,大权所在,不容旁假他人,康熙自然无法容忍底下人结党营私。即便那是他的亲儿子,曾令他痛心万分的太子胤礽。

    另一方面,给太子撑腰的大臣们均是当时的实权人物。九门提督托合齐,其首要职责就是全力护卫北京四九城治安,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卫戍区司令。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一个掌管国家法律,一个负责调度管理全国军队。虽然他们执行命令,都需要来自皇帝的授权,但若太子有谋逆之心,就这区区几人,已足够让康熙“驾崩”得神不知鬼不觉。想到这一层,一向视皇权为生命的康熙,不得不提前采取保命行为。

    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安郡王玛尔浑薨。他是宗室名将安和亲王岳乐之子,在岳乐死后承袭了家族的爵位。

    玛尔浑死后,康熙为照顾宗室老人,特地加恩赏给玛尔浑较高规格的治丧典礼,并在治丧期间颁布了“禁酒令”。岂料,诏令刚下,托合齐的弟弟景熙就跑到皇帝那儿,告发哥哥托合齐在国丧期间聚众饮酒,并策划保奏太子即位。

    国丧期间饮酒虽有违国法,但令康熙胆战心惊的,恐怕当属会饮之中的谋划。景熙未曾参与此事,却将其描述得绘声绘色,不禁令人存疑。

    尽管事后康熙曾召托合齐、齐世武等人当面对质,但众人的供词也只是为了让皇帝更好地定罪“太子党”一伙结党营私。“托合齐会饮案”就此板上钉钉,连带的,就是胤礽再度颤颤巍巍地从储君的宝座上滚入凡尘。

    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一直被后世之人所关注,特别是影视剧的不断渲染,这一段隐没于史书中的明争暗斗被生动而鲜明的演绎而出,夺嫡手段层出不穷,令人感叹,康熙众子各个能力非凡,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旁观者也备尝惊心动魄之余而大呼过瘾。

九子夺嫡中最低调的争储者,与众不同的“不争”,康熙果然大悦

    九子夺嫡的主人公是九子中的最为低调的一个,他在争储的过程中显得并不出众,甚至泯然于众,他的出场也并不太多,无法和张扬跋扈的太子胤礽想比,也不同于伺机而动野心膨胀的大阿哥胤褆作风,亦非冷静沉着而又冷酷无情的四阿哥胤禛以及温文如玉、待人谦和的八阿哥胤禩。都说龙生九子,各个不同,这句话用于形容康熙的九子也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三阿哥胤祉则是这众多阿哥中最才华横溢,却懂得韬光养晦之术的一个。

    胤祉学富五车,无论是文学、书法还是骑射都是众位阿哥中的佼佼者,因此也备受康熙帝的喜爱,他是最早被封为亲王的一批皇子,在争储之中,皇子们都想方设法安排自己的门人于机要位置或者笼络朝臣,因此才有了康熙晚年争储风波的紧张和朝政的暗流涌动,相较于诸皇子紧锣密鼓的安排和算计,三皇子胤祉用的是另外一种方式来吸引康熙皇帝的注意,即争为不争,不争为争!

    胤祉拉拢了不少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组织起来用于编纂书籍,即《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这令得康熙皇帝也极为的关注和支持,而且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就是用这种看似编书的不争而争的行为,胤祉赢得了康熙皇帝的好感和认同。

    这就是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胤祉的目标是清帝国的统治者,康熙就是其所思所想,赢得康熙的肯定就是取得储君之位的最直接方法。在政治上,胤祉向太子胤礽靠拢,因为他很清楚康熙对胤礽的宠爱,靠拢太子,退一步讲就算以后争储失败也仍然可以笑傲于朝堂,进一步讲是用此来博得康熙的欢心,如若太子被废黜,储君之位传于与太子交好又讨得康熙赞同的他也算是不错的选择。

    康熙47年,太子终究是被废黜,空悬出来的储君之位成为了各位阿哥的争夺对象,大阿哥蠢蠢欲动,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毕竟自己是长子,嫡子不再,长子的优势也就显现了出来,可是紧接着,胤祉向康熙陈述大阿哥胤褆私下里阴谋魇镇太子胤礽的事情,为此康熙大怒,紧跟着圈进了大阿哥,就此胤祉成为了当时诸皇子中的老大,也就是说胤祉于储君之位越来越近。

九子夺嫡中最低调的争储者,与众不同的“不争”,康熙果然大悦

    时间到了康熙51年,二废太子,在此后的岁月中康熙对于胤祉是越发的信任和喜爱,当时能请得动康熙的除了四阿哥就是三阿哥胤祉了,由此可见胤祉的争储之手段当真是隐藏的极深,而至于为何康熙最终传位给了胤禛而非他胤祉,这点也就康熙清楚了,可能在某个时候,康熙对于传位于三阿哥也的确是动摇过和思索过,三阿哥的不争即是争当真是了不起的政治智慧。

    两次废黜太子,难免给康熙的身心造成严重的损伤。但看着手中的皇权,他似乎比以往更加满意这样的结果。

    也就在此时,康熙终于开始面对和反思自己这数十年来在君储问题上的反反复复。不久后,他向大臣们传达了永不再立太子的理念。

    1674年五月初三,20岁的康熙在这一天里经历了大喜和大悲,喜的是在嫡长子承祜夭折两年后他再得嫡子(胤礽,乳名保成),悲的是和他同岁的发妻赫舍里氏皇后因难产而死。虽然赫舍里氏和康熙是政治联姻,两人在一起只生活了10年,但是他们的感情却十分深厚。赫舍里氏去世后,康熙难掩悲痛,将对妻子的思念全部寄托在嫡次子胤礽的身上。

    在赫舍里氏一周年祭之后,康熙征得孝庄太皇太后的同意决定打破祖制立胤礽为皇太子,并且在早夭的承祜生日这天为胤礽举行册封大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胤礽能在一岁半的时候成为皇太子,得益于其生母和哥哥的早逝。

    然而这位从一出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太子,最后并没能继承皇位,而是被雍正给截胡了。在胤礽51年的人生中,他做了36年的皇太子,期间历经两立两废。那么,胤礽到底做错了什么让康熙剥夺了他继承皇位的资格?



第一次被废始末:

    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

    康熙四十七年是胤礽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的皇太子之位被废黜,当时胤礽34岁,已经做了30多年的皇太子。那么,康熙为什么会狠心废黜胤礽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横行霸道、纵容亲信

    康熙四十七年的五月,胤礽和其他七位兄弟陪同康熙巡幸塞外,巡幸期间被几位亲兄弟在背后插了几刀。在大阿哥胤禔的带领下,几位年长的皇子在康熙面前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批斗大会,批斗的对象是皇太子胤礽。

    诸皇子罗列了胤礽的几大罪行:其一,脾气暴躁不堪,经常随意鞭挞王公大臣,平郡王讷尔素、贝勒海善、公普奇都深受其害。其二,截留蒙古贡品,抢走进献的宝马,导致蒙古人心不服;其三,纵容奶妈的丈夫凌普,凌普做过三年的内务府总管大臣,为人贪婪经常勒索包衣下人,但是胤礽从来没有制止过他。

    大阿哥等人的指控多少有点夸大其词,因为他们都藏着私心。皇子成年之后获得册封,手中的权势一大野心也就变大了,而胤礽这个皇太子就成了他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所以,皇太子胤礽是其他皇子共同的敌人,为了扳倒他,诸皇子难免会在康熙面前夸大胤礽的恶行。

    大阿哥等人的联名指控,成功激怒了康熙,他将胤礽这一系列的行为定义为“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八月份发生的一件事让康熙彻底放弃了胤礽。

不友爱兄弟、不孝敬君父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又带着几位皇子去热河狩猎,谁料随行的十八阿哥胤祄在途中突发疾病不治身亡,死的时候只有七年。康熙47岁的时候得了胤祄,他一向十分喜爱这个幼子,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怎能叫康熙不伤心。

    十八阿哥病逝之时,康熙已经54岁,大臣们都担心他会因为悲伤过度而损及龙体,但是皇太子胤礽却丝毫没有表现出伤心之情。胤祄毕竟是胤礽同父异母的兄弟,看到胤礽像没事人一样,康熙怒不可遏指责他不友爱兄弟。但是胤礽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居然当面顶撞康熙。

    胤礽对待十八阿哥的态度,让康熙想起了一件发生在18年的旧事。那是康熙第一次御驾亲征准噶尔,结果在途中患上风寒一连烧了五天,大臣们见此情形纷纷建议康熙回京养病。得知康熙患病,胤礽和胤祉快马加鞭赶到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行宫探视病情,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灰。

    原来是康熙看到胤礽丝毫没有担忧的神色,内心顿生不满,认为胤礽不会忠爱君父,于是命令他先行回京。当时康熙36岁正值壮年,感冒发烧几天也不是什么大事,而胤礽才16岁,根本没有意识到康熙会因为这件小事将他定义为一个不孝子。

    如果康熙单纯只是一位父亲,或许不会放大胤礽的行为,更不会一气之下给他冠以不孝不仁的罪名。可惜康熙首先是一个君王,他考虑问题是从政治层面出发的,他认为胤礽更在意是不是少了一个争夺皇位的对手,或者是能不能早点继承皇位,所以才会对兄弟和君父的安危漠不关心。

结党营私,欲图不轨

    胤礽脾气暴躁、不友爱兄弟……如果单凭这些原因就废掉太子,理由显然有点单薄,可是再加上“结党营私,欲图不轨”,就足以让康熙下定决心了。

    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每夜逼近布城,裂缝窃视。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

    康熙因为十八阿哥之死大加指责胤礽,胤礽不但不知悔改还出言顶撞,就已经让康熙十分不满了。谁料在回京的途中,胤礽又做出了一个愚蠢的行为,他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接近康熙所在的行帐,还透过缝隙偷偷往里看。

    刚挨了批评,就夜探皇帝行帐,康熙完全有理由怀疑胤礽可能要弑君杀父,或许哪天他就被毒死或刺死了。鉴于胤礽的举动,康熙又联想到了一件事,几年前他曾下旨处死了索额图,而索额图是太子党的核心成员,所以他怀疑胤礽有意为索额图复仇。

    这一回,康熙决定不再姑息胤礽,于是下旨废掉了他的皇太子之位,并将胤礽幽禁于咸安宫。与此同时,康熙还下令处死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胤礽的一些亲信也被赐死,一些罪名稍轻的被流放到盛京。

第二次被废始末

    览古史册,太子既废,常不得其死,人君靡不悔者。前执允礽,朕日日不释於怀。自顷召见一次,胸中乃疏快一次。今事已明白,明日为始,朕当霍然矣。——《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

    胤礽第一次被废后不久,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开始争夺储君之位,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两人都被革去爵位。看到诸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反目成仇,康熙又动了复立胤礽的念头,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商量新太子的人选。

    谁成想不少朝中重臣都推举胤禩为皇太子,但是康熙却以“胤禩年轻且是有罪之身,其母身份低贱”为由拒绝了这一提议。不久之后康熙下令释放胤礽,并于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十,正式授胤礽皇太子册、宝。

    重登储君之位的胤礽势力已经大不如从前,而随着其他皇子被晋封为亲王、郡王、贝子或贝勒,他们中有些人的权势已经超过了太子党。康熙本意是想通过晋封诸子达到一种平衡,但实际上却是加剧了太子和诸子之间的矛盾。

   康熙五十年,康熙再次疯狂打压太子党,官方理由是因为太子胤礽在暗中谋划让康熙早点让位。这是康熙最忌讳的事,他指责依附太子的人吃里扒外,再次动了废黜胤礽的念头。不过这一次,胤礽再无翻身的可能。

    于是在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仅仅复立三年的胤礽再次被废,后来朝中不断有人请旨让胤礽复位,但是康熙至死也没有答应,最终将皇位传给了四阿哥胤禛。康熙去世两年后,胤礽也郁郁而终,终年51岁,雍正追封其位和硕理亲王。

胤礽两立两废,康熙也难辞其咎

    从《清史稿》记载来看,康熙两次废黜胤礽都是因为怒其不争,但话又说回来,身为父皇的康熙就真的没有一点错吗?

    胤礽并非平庸之辈,他文武兼备,数次监国都卓有成效,非常有明君的潜质。所以最初康熙对胤礽十分溺爱,当索额图提出“皇太子服御俱用黄色,仪仗俱同皇帝”的时候,康熙默许了;为了给胤礽立威,康熙规定百官每年三大节要对皇太子行二拜六叩的大礼;当胤礽横行霸道鞭挞王公大臣的时候,康熙反而责怪侍从带坏了他。在康熙的纵容之下,胤礽的性情后来慢慢发生了变化,变得残暴不仁。

    将胤礽推向深渊的正是一直溺爱他的父皇。身为储君,胤礽身边自然少不了拥护者,但是当他羽翼日趋丰满的时候,康熙又害怕了,他担心太子党会威胁到自己的皇权。

    于是康熙就试图通过册封其他的儿子,来削弱胤礽的势力。可是当皇子们自己有权有势之后,也纷纷打起储君之位的主意,他们将胤礽视为死敌,总想着除之而后快。结果皇上和储君之间的矛盾还没解决,诸子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又严重了。

    在这种双重矛盾之下,胤礽两度被废黜是必然的。如此一来,胤礽就成了清朝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被公开册立为皇太子的人。有了这个前车之签,雍正首开“秘密建储制”先河,不过大清最后两代皇帝都是由慈禧一手指定的。

    经过这次反思,康熙已愈发明晰了当前朝中君权与储君之权矛盾的根源。就像他所说的,“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宵小结党营私,很少有能无事者”。

    康熙知道,胤礽太子的存在,就是一面象征性的旗帜。这就像一直困扰着大清王朝发展的“朱三太子”,即便他已无谋反之力,更无谋反之心,但只要他还在,就给了怀有不臣之心的人们足够的借口。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年近花甲的康熙终于做了一回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好事——宣布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人口政策。

    根据这一普惠性政策,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人口为基准,往后新生的人口都无需再额外缴纳多余的人头税。

    针对各地此时频发的抢米潮,康熙认为,这大概是因为清初没有合理地处理人与土地的关系所引发的。

    直到康熙年间,官方普遍沿用明朝万历年间的鱼鳞册去丈量当时的土地,并搭配以“一条鞭法”严格执行赋税制度。

图片
鱼鳞图册

    万历年间实施的“一条鞭法”主张将人与土地紧密结合,采取“人头税”与“土地税”双轨并行的征收政策。实行之初,确实也大幅度降低了无地农民的负担。可伴随明末清初战乱导致的人口锐减,“一条鞭法”的实施基础已被毁坏殆尽。

    若官方依旧沿用旧时制度,则势必会导致在册农民的负担加重,也势必导致越来越多的现丁变成逃丁,最终走上横行劫夺乃至“击毙朝臣”发动叛乱的绝路。

    这种结果,显然是一向标榜爱民如子的康熙所不愿看到的。为了让天下百姓更相信朝廷的诚意,康熙继续健全平寀赈灾以及普免钱粮政策。

    据统计,自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朝廷实行普免钱粮开始,三年时间里,康熙颁旨总共轮流蠲免了19个省区全年地丁银及历年拖欠赋税合计3206万余两,其总额大抵相当于康熙年间某一完全执政年份的全国总收入。

    康熙扶贫,力度可见一斑。当然,康熙也很清楚,如此做法,仅仅只是治标而不治本。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在皇宫西苑(今中南海)附近开辟试验田,植桑养稻,并成功培育出生长周期短、适合北方地区耕种的“御稻米”。

    御稻米的成功研发,令晚年的康熙一度精神振奋。趁热打铁,他特地下诏,将御稻推广至大江南北的同时,发展双季稻生产。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降低蝗虫等自然虫害,他还专门提出了一系列治蝗、灭蝗的措施,并鼓励各地百姓踊跃参与。

    尽管实施双季稻劳作并非康熙首创,但在他的改革和指引下,古代南方粳、糯异种连作的种植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真正消减蝗灾后的水稻双季连作大丰收。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执政时间超一个甲子的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享年69岁。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驾崩后,一度侍奉于其榻前的九门提督隆科多,手捧遗诏,口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即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四阿哥胤禛闻诏,迅速赶到畅春园,三拜九叩,并遵康熙遗命,灵前即位。

    然而,这一事关大清国运发展的权力交接,其历史书写是在雍正即位后展开的。因此,迄今为止仍有不少历史学家相信,康熙之死与雍正脱离不了干系。不过,康熙的猝然离世,大概率并非某位皇子的蓄意而为。

    史料记载,自从胤礽首次被废后,康熙就进入了疾病缠身的阶段。先是“心神恍惚,身体虚惫”,再就是“动转非人扶掖步履难行”。到了康熙五十五年后,这种病症更为明显,不仅“膀子觉有微痛”,到后来更发展成“左手连背都不大好使”,“心跳过速”“手颤头摇”“观瞻不雅”更是常有的事。

    从中可看出,康熙或许早有诸如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法国传教士白晋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康熙驾崩前后七日,多发高烧、打寒颤,并发身体疾病。看上去似乎康熙早已久病弥留,根本无需胤禛等人再做手脚。

    康熙耗费大半生的接班人计划,终归化作历史的谜团;而破解历史的谜团,唯一的方法是新制度的产生。

    正如每项革新均需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样,雍正即位后,并没有轻易放过他的那群政敌。在彻底消弭康熙末年夺嫡诸皇子的影响后,一项名为“秘密立储”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

    此后百余年,大清宗庙太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广陵子图书馆藏 > 《人文》举报/认领
上一篇: 苏联档案解密 乌克兰的对立
下一篇: 慈禧临终前决定了大清存亡的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7: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金麒麟===花袭人+黄宗羲】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史湘云的金麒麟的神秘真相
liuhuirong 2023-04-08 发表于湖北  |  30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史湘云原有一只金麒麟,而宝玉又发现了一个“比湘云的又大又有文采”金麒麟,而这个更大更有文采的金麒麟预示了湘云未来的姻缘。第三十一回脂砚斋总批說:「“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感?」;回末又批:「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明确表示卫若兰才是湘云的姻缘,而宝玉只个中间人的角色,就象袭人与蒋玉菡通过他交换了汗巾子结了缘。怪不得黛玉没有多加理会,否则以黛玉的超灵第六感,如果金麒麟会危及木石姻缘,她又怎会袖手旁观?

那这为史湘云和卫若兰结下姻缘的的金麒麟究竟是有何深意呢?

  金指后金清廷;麒麟, “鹿”字旁,鹿通“虏”,暗指“胡虏”。金麒麟实为半个“金”胡“虏”!“半个”怎么讲?先前朱明臣,其后降清廷!故而曰“半个金胡虏”!

金麒麟就是降清的明臣、半个金胡虏的标识!

花袭人在伺候宝玉前是服侍史湘云的,这是暗喻花袭人曾是负责编修明史的翰林院文官。花袭人就是湘云自己原有的那只金麒麟。那宝玉发现的那个暗示湘云未来姻缘的更大更有文采的金麒麟又是谁呢?

史湘云是被清廷涂抹的明史,麒麟有《春秋》之喻,暗指史书,史湘云的金麒麟影射的是为清廷后“金”修纂史书真正主笔人!是谁呢?就是对现代史学影响最大的浙东史学的开山鼻祖——东林党人黄宗羲!

黄宗羲的来历可不凡,他是麒麟投胎!黄宗羲降生前夕,其母姚氏因梦见麒麟入怀,故为黄宗羲起了个乳名“麟儿”。

黄宗羲的父亲是天启年间大名鼎鼎的号称是东林党智囊的黄尊素。黄尊素是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次年被授予宁国府(明宁国府治今安徽宣城)推官,天启三年,十四岁的黄宗羲被补为浙江仁和县博士弟子员。后黄尊素升任山东监察御史,奉调入京,黄宗羲随父入京读书。黄宗羲祖父黄曰中,号鲲溟,配合儿子黄尊素积极地反阉党,故意杖打阉党尚书的僮客,见黄宗羲七世族孙黄嗣艾纂辑的《南雷学案。卷二。家学》载:“(鲲溟)公呼僮客,杖之,曰:'吾非杖汝,聊以此寄汝主耳!’”可见其人之猖狂。天启六年闰六月初一,黄尊素因“为李若星居间分赃自肥,引座师破例贿入吏部,搅乱朝政,仅仅削爵归里,又认司房宗族暴豪乡井”不断为非作歹而被天启皇帝打死在诏狱中,黄曰中于是写下“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八个大字贴在墙上,让孙子黄宗羲效法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忘为父复仇。崇祯继位后为东林党翻案,黄宗羲入京伸冤,审讯时,黄宗羲用锥击刺阉党骨干许显纯和李实之,如此干扰审讯不但未被处罚,反而被东林党誉为“姚江黄孝子”,更被崇祯赞为“忠臣孤子”。其父黄尊素被崇祯追封为正三品的“太仆寺卿”,黄曰中因儿子之故亦被追封为“太仆寺卿”。

黄宗羲遵父遗命,师从东林党大儒刘宗周,后加入号称是“小东林”的复社,与复社和东林党人积极地参与政治打击异己,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发布《留都防乱公揭》。明亡后,黄宗羲先是加入鲁王的抗清活动,后鲁王兵败,黄宗羲返家隐居,顺治十年开始致力于著书讲学,开创了浙东史学,著述300多卷,积极误导明末史的研究。

为了彻底垄断明末史的发言权,黄宗羲表面上屡拒清廷征召作出一副明遗民的姿态,实际却派了爱子黄百家和最得意的学生万斯同去编纂《明史》,而编写明史的明史料原稿500卷,无一不是出自黄宗羲治下。全祖望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中写到:“宗羲不入史局,而史局大事必咨之,其所辩论,史局常依之资笔削焉。” 黄宗羲才是清廷官修东林版伪明史的幕后真正主编!金的颜色为“黄”,“金麒麟”即“黄麒麟”,原来:维系史湘云《明史》未来姻缘的那个更大更有文采的金麒麟就是黄麒麟黄宗羲!

黄宗羲曾写道:“皇人仁风笃烈,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学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讲堂之上,此时之最难得者也”,自称明遗民却美化歌颂清廷对真正明遗民的血腥屠杀!

黄宗羲还在写给徐乾学的信里写到:“去岁得侍函文,不异布衣胥肉之欢。公卿不下士久矣,何幸身当其盛也。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朝野相贺,拭目以观太平,非寻常之宣麻不关世运也。”居然无耻到肉麻地歌颂清廷的血腥统治是“五百年名世”!

黄宗羲还同清廷官员姜希彻等人在浙江绍兴创办越中证人书院,教育子弟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并与清廷的明史馆合作。

无怪乎抗清志士吕留良等人怀疑黄宗羲已经变节,于是断然与其绝交,而与黄宗羲患难与共的手足弟弟黄宗炎在吕留良与其兄绝交后极力推崇吕留良的气节,表达了他对兄长黄宗羲的不齿和决裂!黄宗羲这个所谓的明遗民不过是为自己谋名、为清廷服务的文化汉奸罢了!欺世盗名,贻害千古!

暗示湘云未来姻缘的更大更有文采的金麒麟其实就是在明亡后为清廷编撰《明史》的卫若兰!前八十回卫若兰只在第十四回中出现过一次,作者介绍介绍卫若兰是“诸王孙公子”。卫若兰同贾兰的名字中都有个“兰”,贾兰是假兰伪君子。卫若兰是“伪若兰”,即假兰像兰花,那岂不是是跟贾兰一样都是假兰花、伪君子吗!原来这两人是一回事,都是指只认功名利禄的“水凉甚”、“头皮痒甚”的那些个有家无国投降清廷的“空云似桂如兰”的伪造历史欺世盗名用假“话袭人”的花袭人——-东林党伪君子!

“金麒麟”卫若兰暗指表面上与清廷划清界限,实际上利用著史为自己涂脂抹粉,并丑化明朝、美化后金清廷的为清廷服务的欺世盗名的文化汉奸——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东林党文人!顾城先生在《南明史》中指出“黄宗羲等人往往出于偏私心理任意歪曲史实,甚至造谣生事”,而金麒麟黄宗羲开创的浙东史学对后世史学的影响最大,造成了极为严重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至今依然主导着世人的明史认知,遗毒之广之深实令人痛心疾首!

朱慈炤所写的“比湘云的金麒麟又大又有文采”乃是暗喻这些自称是“明遗民”的东林党文人汉奸更有欺骗性,他们诋毁朱明为清廷服务,伪造历史欺世盗名造成了极恶劣的社会影响,并贻害千秋。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一个秘密:史湘云的奶妈姓的是周!这是朱慈炤在暗示读者掌握着著史权的东林党文魔们其实就是周后的同党!

还记得贾宝玉在观看龄官用银钗画蔷之时,他的身上揣着的寓意湘云未来姻缘的大金麒麟掉在了蔷薇架下的地上!这是暗示读者“痴心画蔷”的龄官东林党和这个又大又有文采的金麒麟的紧密关系!这个歪曲明史的黄麒麟黄宗羲就是一个“痴心画蔷”的东林党!

第三十一回:“宝玉笑道:“(湘云)还是这么会说话,不让人。”林黛玉听了,冷笑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一面说着,便起身走了。幸而诸人都不曾听见,只有薛宝钗抿嘴一笑。”

这段话的真实意思是:宝玉朱慈炤说:“清廷的官修明史真会编,还不许别人说话存史。”黛玉崇祯和田秀英进一步揭露说:“湘云实为明史,史书自然不会说话,可是编纂明史的金麒麟——黄宗羲等东林党人却会说善骗,他们因为同清廷统治者沆瀣一气而得以把握着著史权和话语权,从而颠倒黑白、欺世盗名!”黛玉的悲愤控诉“诸人都不曾听见”,因为别人都听不懂黛玉话中真义,唯有东林党人全心全意服务的主子宝钗——即周后和清廷——最是清楚不过了,所以“只有薛宝钗抿嘴一笑”,周后和清廷的无限得意尽在这“抿嘴一笑”不言中。

史湘云与卫若兰结合乃是指已经投降清廷的东林党文人按照清廷的意愿执笔修撰明史。

卫若兰,谐音“伪若兰”,暗喻伪君子!看上去似乎是秉笔直书、实事实录的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史君子卫若兰们,其实真正面目不过是尊奉清廷命令篡改歪曲明史的清廷御用文棍——伪若兰的伪君子罢了!

“双星”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别称,“白首双星”是说湘云的婚姻就如同牛郎织女一般,最终也是空。湘云的婚姻也是宝钗婚姻的反射:一个是因金玉结缘,一个因金麒麟结缘;一个是宝玉出家、独守空房,一个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一个是政权结合,一个是官史修撰。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两段婚姻的幻灭只不过是朱慈炤的个人愿望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liuhuirong > 《红楼隐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隐藏“晴雯撕扇”密码的偷金的坠儿又是谁
下一篇: 与贾芸手帕传情的名似黛玉的林红玉是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9: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议为《红楼梦》加注朱批的神秘的脂砚斋
liuhuirong 2023-04-02 发表于湖北  |  8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要了解《红楼梦》的真相,就一定要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而不能看被阉割被篡改的程高本,脂砚斋的朱红夹批为破解《红楼梦》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难得的线索。

脂砚斋在脂批中炫耀他与作者关系非凡,说作者的文稿不但让他阅读还会根据他的意见删改,比如他声称在他要求下将秦可卿之死的章节删去了多页,作者还曾奖励脂砚斋让他替凤姐点戏,《刘二当衣》这出戏就是脂砚斋写入书中的,【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脂砚斋一再表示他和作者很熟,他不但对作品很了解,而且还有参与权。所以脂砚的观点是破解谜团重要的参考意见,读者莫不对脂砚斋的身份万分好奇,希望能从脂砚斋那里寻得作者的线索。

早有人猜出脂砚斋其实就是作者本人,这是作者为了向读者揭示文章隐义而独创的一种障眼法。

脂砚斋的朱红夹批无疑是化用明朝皇帝批复奏折所使用的朱批。明朝时候,奏折先集中于内阁,内阁看过后将意见写在小票上并黏贴于奏折后一起上呈皇帝,由皇帝参考裁决,这叫“票拟”。明朝的票拟制度使得内阁可以左右影响皇帝的朝政决策,所以明朝内阁被认为是“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皇帝看过后将最后决定用朱笔即红笔写下被称为“朱批”,只有经皇帝朱批后的奏折才是有效奏折,才能够实施执行,确保了皇帝的最终决定权。不过明朝皇帝只会朱批重要的奏折,不重要的通常都是内阁“票拟”解决。清朝后来也继承了明朝的皇帝朱批制度。

将“脂砚”拆解:“脂”为“月旨”,“砚”为“石见”,“月”喻“明”,“脂砚”实为“月旨石见”——“月的旨意石头见”——明王旨意《石头记》。

这模仿皇帝使用朱批的脂砚斋就是《石头记》的作者——本是补天之石的明朝帝王朱慈炤!

第二十一回的回前脂批写道:【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也暗示了《红楼梦》是左手执矛右手执戈,自写自评的一人做戏,作者“茜纱公子”其实就是批注者“脂砚先生”。第四回里的《护官符》,每一句脂砚斋都作了详细的注解,没有脂批的提示是根本不可能破解护官符的秘密的。

要重视脂批的提示,但是需要注意脂批的两处:

第一, 前文说过的乾隆年间落款的假脂批,而且《红楼梦》完全不避讳“乾隆弘历”,怎么可能是乾隆凶残文字狱时的作品?首先要会分辨真假脂批。

第二, 脂砚斋经常故意在重要的关节处用说反话,或者用胡打岔的方式提醒读者注意问题,这是为了避免文字狱迫害的一种斗争策略,但读者需要分辨。比如前文说的“自鸣钟敲了四下”,脂砚斋为了让人注意这个“四”字,于是在此处胡说是为了避讳“寅”字,但《红楼梦》是完全不避讳寅字的,而且还取笑“寅”字,这就是脂批的有趣之处。

所以脂砚斋的朱批应该重视,但是因为脂批的复杂性,而且还有真假的问题存在,故而对脂批还要认真地分析辨别。不能将所有脂批不分真假正反都奉若圭臬,一切首先要以作者的八十回的原文本文字为准才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liuhuirong > 《红楼隐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林黛玉 VS 薛宝钗:鲜为人知的明末宫廷真相
下一篇: 解密曹雪芹泪尽而逝的壬午除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1:02 , Processed in 0.1222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