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5: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昊:龙吟细细 凤尾森森——漫谈竹和竹文化
海里的鱼1l31u0 2018-02-06   |  81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一 凄美之竹
《红楼梦》中有一段,讲到贾宝玉去找林黛玉,刚走近林妹妹的潇湘馆,但见馆外的竹林一派“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优美意境——曹公此语不凡,龙吟写出了风吹竹林的萧瑟之音,凤尾则描绘了竹叶的优雅茂盛之态。我们也大可发散思维,认为竹子的风流蕴藉,正是美人黛玉的传神写照。
林妹妹的住处名叫潇湘馆,援引的是那更为著名的关于那湘妃竹的故事,人们说那竹子上的斑点是尧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所化,他们因为思念亡夫而泪洒江边。同在清朝的另一个艺术家郑板桥,也留下一段关于竹子的著名词句:“夜阑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更使竹子增加了寒苦的意境。
但是所有的文人都一致认为,一个人处于愉悦和顺当的境界,是写不出什么好作品的,所以才会有辛稼轩才会说“为赋新词强说愁”。竹子的凄美、寒苦和悲凉特质,正是中国文化源源不断的营养,以至于王献之走到哪里都要种上竹子,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而白居易嫌自己的谪贬之地太过荒凉,“黄芦苦竹绕宅生”——竹子是一个绕不过的主题,真是爱也离不开它,恨也离不开它。

图一 清 紫砂竹节纹墨床 曹昊藏
竹子是文人的挚爱,但是有些东西是没法用竹子做的,比如说这个墨床。那么用紫砂做一个竹节纹饰的墨床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清代是仿生陶瓷的鼎盛期。虽说用一种材质模仿另一种材质的做法,从美学角度看显得笨拙,但是模仿得惟妙惟肖,却能带给使用者一种极大的乐趣。

二 文人美学
因为文人比从事别的行业的人更为钟情于竹,所以我们在这里要谈的竹文化,其实就是文人的文化,以及文人的美学。文人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的重要体现,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它的价值高过了中国文化中其它的美学类型,比如说宫廷艺术和宗教艺术,因为世界上其它国家也都有宫廷艺术和宗教艺术,但是他们都没有发展出他们的文人美学。
这是因为中国的文人和外国文人的本质不同。欧洲的文人和从事其它行业的人并无不同——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成就大事,名垂青史。中国的文人难道不渴望这些吗?当然渴望,但他们不说,因为这个俗。比起没有名垂青史,他们更害怕别人说他们俗气,这是致命的。这种风气自魏晋始,一千多年都没改变,到明清时期还愈演愈烈。在他们眼里老百姓当然是俗人,和尚道士也是俗人,甚至皇帝都是俗人——但最俗的就是有钱人,为了和俗人划清界限,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审美,这种审美的主要特征就是体现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在热爱自然的背后,中国文人的潜台词是:这个世界俗不可耐,我要躲到深山老林里去。
但是有几个人真的躲到了深山老林里呢?答案是没有,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嘛。但是我们可以把深山老林搬回家嘛,文人们自信满满地说,于是有了私家园林。但这只是有钱的文人,一般的文人会选择更加简易的办法,比如在门口修一个竹篱笆,在不大的后院放上一块山里挖来的石头。这石头可不是乱放的,一定要倚墙而放,再在新刷的白墙上撒一些杀鱼的血水,这样刚栽下的爬山虎就会很快顺着腥味爬上去,有了山居的感觉。如果你把一块大石突兀地树在你家后院的正中,就会被讥笑是个暴发户。
文人美学就这样形成了,它除了在所有事情上追慕自然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知道老百姓是怎么做的,你知道了然后避免它,就是不俗了。为了防止人们稀里糊涂地俗了,有些好心人就写了一个“如何不俗”的指南,比如说文震亨的《长物志》,你若按照书里写的做,包你高雅得不要不要的。

图二 清早期 书卷形竹雕隐居图笔筒 曹昊藏
隐居是文人的永恒梦想,就像现代人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古人希望“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但是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是一个奢侈的愿望,于是他们开始想象自己是一个能够住在森林里的人,比如说一个得道的高僧。
在这个笔筒上就表现了这样一个僧人。高僧浓眉大眼,秃顶虬髯,有胡人之像,他惬意地坐在一棵歪脖子树下,一个钵随意地放在嶙峋山石上。树木、山石和人物的衣裙呈飞动之势,确为清早竹雕精品,不可多得。
四 竹子和气节
我们要说的这个竹雕艺术,就是追求不俗的文人美学的极致体现。
因为文人想要和俗人划清界限,他们仔细地考察了一下当时的社会,时在晚明,中国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社会很是富庶,城市文化发达,隆庆开关又让许多外国的奢侈品进入市场,就是一些在官府当差的小吏的家里也用起了奢侈品,比如黄花梨的床,紫檀的桌子,犀牛角的酒杯。他们还在家里辟了书房,放上书,挂了画。
你们都谈诗论画了,我们的脸往哪搁啊?文人中的领袖人物文震亨赶快规定:打家具不要用什么黄花梨、紫檀了,就用柴木大漆的就行,要不就用竹子,因为“竹能医俗”嘛!用到金属的地方,不要用金银,就用古铜,最好有点绿锈。
在所有的材质中,竹子做的东西比木头器物更受文人的喜爱,因为竹子不仅能医俗,还象征气节。气节,是一个比“不俗”更重要的东西,只是它就像汽车里的气囊一样,不到关键的时候不会体现出来。但不体现出来不等于没有,就像气囊是车的标配一样,气节也是文人的标配。高雅的文人文震亨,在气节的体现上也是不遑多让,听说大明亡了,立马投湖自尽,家人把他给救起来,他就绝食,绝了七天,吐血死了。
你可能觉得这很了不起,但这其实是普遍现象,国家都亡了,你不敢死,连妓女都不如。与东林党人过从甚密的大官钱谦益,娶了妓女柳如是,一天,他俩在湖上泛舟,柳如是问钱:大明都亡了,你有什么想法?钱说没什么想法。柳说:我们投湖吧,怕它作甚!钱听了不大同意,这殉国的事情也就放下了。
有人说:看样子也不是所有文人都有气节呀!是啊,正因为他们没有气节,所以才要在家放个竹子笔筒,装作有气节的样子啊。

图三 清中期 竹根雕采药老人 曹昊藏
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什么,读过书的你可能会诌出什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那是教科书上说的,一个古代的文人不会这么说,他会告诉你,他的最高理想是到山里采药,什么灵芝啊、何首乌啊都是他的最爱,就算什么都没有采到,和麋鹿游玩,听听鸟叫也是人生至乐。
他真的这么想吗?不知道,这也不重要,关键是他嘱咐竹雕匠人做了个采药老人放在他的案头,而不是雕刻一个大肚子的官员。就这么一点节操,成就了独步古今的文人美学。
五 竹雕艺术家的范儿
就这样有意无意地,竹雕成了文人的象征,不仅成为他们的标配,也寄托着他们的理想,倾吐着他们的无奈和辛酸。他们中有一些人颇有艺术细胞,就开始拿起刻刀自己刻竹,刻好的东西可以自己用,也可用于知音酬唱。渐渐这名声就传出去了,应酬越来越多,业余爱好变成了主业,这些人成了竹雕艺术的祖师爷,比如说嘉定派的创始人朱松龄。
朱松龄和儿子、孙子并称“三朱”,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自己能够设计图样,然后把它刻出来,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但是大多数的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要么会画不会刻,要么会刻不会画。大多数的时候,是文人拿着画稿跑到竹刻的作坊里,指着这画对匠人说,你就给我刻这个,其它的俗我不要。
匠人仔仔细细地看了看文人带来的图,嗯,确实比我以前用的好,于是刻好了之后,他把那画稿偷偷地收起来,下次再刻一个同样的,卖给别人,不用说,一定也是个文人啦。这些匠人,成为三朱之后的首批竹刻艺术家,他们是专业人士,模仿三朱和别的画家,都能够达到惟妙惟肖,是他们和三朱一起奠定了嘉定竹雕的基本风格。
匠人虽是匠人,但和文人呆久了,文人的那一套都学会了,换句话说,你如果不会这些,文人们也不会找你。在《竹人录》里,写到哪一个竹刻家,都要会写诗,作画,如果不会这两样,也得会饮酒,有名士风度。如果再因为不愿意给那个大官刻竹被打了,那读书人就更喜欢你了,因为你有气节,刻竹如竹,表里如一。

图四清中期竹雕寒山拾得笔筒(局部)曹昊藏
寒山拾得也是清初文人爱好的主题,文人到底喜爱他们什么呢?为了一个女人互相谦让?还是他们哥俩的好基情?恐怕都不是,还是羡慕他们啥都不用操心,活的洒脱吧!
湖面上,一老一少坐在桃叶做成的小舟上,用扫帚划着水,所作所为就和他们当初为了所爱的人出家一样的荒唐,但是那“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任性,又怎能不令那些为世俗之事而白头的人羡慕呢?
六 简朴的竹
以前都是匠人孤独地创作,现在文人和艺术家都来帮助他们,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出于共同的对于竹子的喜爱。一直以来,还没有哪一个艺术门类汇聚了这么多不同类型的人才的智慧,这使竹雕真的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无论是美学还是技术都已臻完美。
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正因为知识分子的精英阶层和劳动人民的通力合作,竹雕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超越了文人美学而成为整个中华文化的缩影。一旦这么说,连我自己都沉重起来,中华文化?啥才算做中华文化呢?
我觉得,中华文化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简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都是这么说的吗?作为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民族,我们对于未来充满危机感,那些能够勤俭持家,积累财富和粮食以备荒年的人总是受到大家的肯定,相反大手大脚,骄奢淫逸的作风就会受到谴责,别说你是阔佬可以乱花钱,皇帝都很节俭呢。用竹子做东西可谓简朴至极,这种植物长遍大江南北,它甚至都不是树木,而是一种草本,生长特别迅速。不仅文人喜竹,老百姓更是用竹子做各种生活用品。由于竹材这么有群众基础,所以迫切想显示自己亲民的皇帝也来凑热闹了。
为了表示自己是个节俭的人,皇帝在造办处请了几个民间的竹雕专家,比如说封锡禄,专门给他做竹雕的器物。在御用的竹雕作品中,有一个后妃用的小首饰盒特别辣眼睛:首饰一般来说不是金的就是银的,但是这装珠宝的盒子却是一个竹雕的小盒子,做成一个惟妙惟肖的小马蹄形状(一种水中生长的植物球茎,可食),惹人喜爱的很。虽然里面装着贵重的东西,但放在那里一点也不高调。透过一个小小首饰盒,一个惜物爱民的好皇帝形象一下就被勾勒出来了。除此之外,皇帝也是要传达信息给自己的家眷:你们也不许瞎花朕的钱。
质朴不仅是美德,也成为君子择物的标准,传统收藏界喜欢把竹雕和木雕、牙雕和角雕并称为“竹木牙角”,竹雕置于最前列,高过其它贵重的材料,这也是希望收藏者不要追求高昂奢靡的物品。
一个古代的竹雕艺术家,当他手握一节朽竹的时候,他不大会担心雕坏,这样自然和放松,反而会产生好的作品,因为艺术的本质就是自由。有句时下流行的话叫“人至贱则无敌”,竹材也因为它的低贱和唾手可得,反而成就了它自己,以及追随和喜爱它的人。
作者:曹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5: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潇湘馆+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潇湘馆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潇湘馆,《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寄居荣国府的住所。贾宝玉曾提匾额:“有凤来仪”,后文中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而更名为潇湘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潇湘馆  

出处
《红楼梦》

地点
大观园西路


来源
舜的潇湘二妃

住处主人
林黛玉

目录
1简要介绍
2命名来源
3典故来源
4文学意象
5竹的意象
折叠编辑本段简要介绍
潇湘馆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名。

《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主要景观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该院院外一带粉垣,院内千百竿翠竹掩。入门曲折游廊,廊上挂着一架鹦鹉。正房三间,一明两暗。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蕉,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院墙根有隙流入清水,绕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此是奉元春命住进大观园时黛玉自己选定,因“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黛玉的诗号“潇湘妃子”,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

在元妃省亲期间,贾宝玉题对额为: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并题诗“有凤来仪”,暗指黛玉其尊贵身份。

描绘所见之景:“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折叠编辑本段命名来源
潇湘,即指竹。按“潇湘”原为湘江别称,在今湖南省。《山海经·中山经》:“交潇湘之渊。”郦道元《水经注·湘水》:“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湘者,水清深也。”又传说尧有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江湘之间。故后世以潇湘指斑竹,泛指竹。

三十七回探春开黛玉玩笑时说:“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似亦暗示黛玉最终之“泪尽而逝”。秦观《踏莎行》词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其中“潇湘馆”三字,已明点了;而“杜鹃”又与紫鹃之名暗合。且该词凄婉忧伤,写尽了青年儿女的离愁别绪。曹公可能是受它启发,写下了潇湘馆。[1]

折叠编辑本段典故来源
第十七回贾政领着宝玉并众清客等人游大观园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庚辰侧批道:“此方可为颦儿之居。”颦儿之居,就是与众各别。

宝玉为潇湘馆题的匾额是“有凤来仪”。有凤来仪,典出《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为舜制的音乐。这里说箫韶之曲连续演奏,凤凰也随乐声翩翩起舞。仪,配合。凤凰,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鶠,凤。其雌皇。”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后多用以比后妃。

因此,说有凤凰来到这里栖息,所以此题有歌颂元妃省亲之意。《尚书·益稷》上说:当演奏虞舜时期的箫韶乐时,由于音乐美妙动听,把凤凰也引来了。箫韶,尚书中指虞舜乐;九成,九奏也,简单说,就是《箫韶》乐章,分九章,尽演可奏九遍,所以《箫韶》又称《九韶》。先秦时期,各方面都盛推九韶为最美好的音乐。《论语·述而》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箫韶九成,亦言“圣主”之盛德至极,故生“瑞应”。“瑞应”就是“凤凰来仪”。所以也是颂圣语。宝玉说:“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即指此。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意象
《红楼梦》中文学意象是与人物的性格一致的,其中许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性情达到浑然统一的境界,达到动态的全方位的契合、交流。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的性格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翠竹“竿竿青欲滴”,修长,仿若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相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相契合。 “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潇湘妃子”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

折叠编辑本段竹的意象
意象解说

《红楼梦》中有许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志达到水乳交融、浑然统一的境界,达到动态的全方位的契合、交流。别的且不说,作者写竹就是十分突出的一例。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看,翠竹“竿竿青欲滴”,它修长,苗条,随风摇动,多像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多么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又多么投合。“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号称“潇湘妃子”的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

凤凰以练实(竹实)为食(见《庄子·外物》)。这里题咏的地方有很多竹子(即后来的潇湘馆)。这里是整部《红楼梦》中唯一有竹子的地方。第二十六回写到,宝玉“懒懒的”,在袭人的劝说下出来散心,信步到了一个院门前,“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正是潇湘馆。”“凤尾”,常用来比美观的竹叶。方伯谟《斑竹》诗:“风尾森森半已舒,玳纹滴沥画谁如。”龙吟,常用来比竹管所做成的音调好听的箫笛。李白《宫中行乐词》之三:“笛奏龙吟(一作鸣)水,箫吟风下空。”杜甫《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这里用来形容风吹竹林发出的悦耳的声响。竹之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的风骨也被用来暗喻黛玉。——且黛玉居于此,又有称赞黛玉为“人中之凤”的意味。故脂砚斋在这里批:“果然,妙在双关暗合。”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宝鼎,这里指煮茶用的炊具。作者紧扣了翠竹的特点,不着一“竹”字而把竹写得神态毕现。上联言宝鼎不煮茶了,屋里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下联称幽静的窗下棋已停下了,手指还觉得有凉意。这绿色的蒸汽,显然是翠竹的遮映所致;这凉意,也是因浓荫生凉之故。可谓视角形象与触觉感知二者俱兼。联中的“茶闲”“棋罢”用得绝妙,吟诵此联,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在贵族家庭中生活的公子哥儿、小姐们那种闲情逸致之情态,似映入眼帘。这对联影射黛玉,赞其幽美清丽。“指犹凉”也暗示出黛玉最终的悲剧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5: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林黛玉为什么住潇湘馆?这里收留了她,又“埋葬”了她
播报文章

依稀久忆
关注
2019-12-06 19:57
“可叹停机德”的林黛玉,自带一股超凡脱俗的风流气质。这样才气逼人的美人,她的住处自然也非比寻常。众所周知,林黛玉住进了大观园里,她便住在这潇湘馆里,潇湘馆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了林妹妹,一眼就相中了这片地方呢?


广告
饥饿状态下:多长时间开始消耗脂肪?看完这招你就知道减肥很简单
×


大观园时为了元春省亲而专门营建的,元春省亲时曾说:“此中‘潇湘馆’、‘蘅芜院’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贾元春省亲大观园对“有凤来仪”赞不绝口,推为大观园之冠,并赐名“潇湘馆”。

“有凤来仪”本可能是代指贵妃贾元春,这大观园名义是位元春省亲而建,但是潇湘馆就是此后林黛玉的住所,这里的一切都与林黛玉相辅相成了,此处“凤”又可代指林黛玉了。而古代天子为龙,妃子为凤,也隐喻了林黛玉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妃子”之说。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林黛玉之所以选择潇湘馆,也是有原由的。原文中这样写道:“黛玉正盘算这事,忽见宝玉一问,便笑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黛玉喜爱潇湘馆是爱这一片竹林幽静罢了。林黛玉爱竹,这竹子正是林黛玉品格的写照,正好映照了林黛玉清新、高洁的人格品性。林黛玉超凡脱俗的气质,颇有几分仙人之姿,这潇湘馆就是为她量身定做一般了。


广告
“臭小子,你怎么能这样呢~”我是你上司,温柔点.....
×


林黛玉顺利搬进了潇湘馆,随后大观园众姑娘们起诗社,贾探春别出心裁给林黛玉起了一个雅号叫“潇湘妃子”,这雅号更有故事渊源,细细讲来,别有深意。

原文中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从此林妹妹便有了潇湘妃子的雅号了。

史料记载: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这湘妃竹便取自当日娥皇女英妃子寻夫的故事。

探春给林黛玉的这个雅号,众人都拍手叫妙,说明潇湘妃子这雅号简直像为林黛玉量身打造一般合适。首先,林黛玉的潇湘馆里又很多竹子,这也是林黛玉喜爱潇湘馆的原因;其次,林黛玉是个爱哭鬼,众人都知晓这一点,林黛玉的超凡气质,又似那妃子一般,她的眼泪洒在竹叶上,不正巧就成了湘妃竹;最后,娥皇女英妃子寻夫的故事,乃是一出悲剧。这也正应了纵使林黛玉的泪花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也难以和“林姐夫”厮守终生,因为林黛玉就是另一出悲剧。

按照曹公“风月宝鉴”的隐喻,潇湘馆谐音“销香”馆,正好暗示林黛玉终究是泪尽人亡,香消玉损的结局。林黛玉最终在这潇湘馆里香消玉损,潇湘馆里收留了她,又“埋葬”了她。潇湘馆对林黛玉的影射极深,几乎隐藏了林黛玉一生的命运秘密。

可曾想,林黛玉香消玉损后,潇湘馆里的竹子又会如何呢?有人说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开花对于竹子来说又是“不祥之兆”,开花就会迎来死亡。不知林黛玉走后,潇湘馆里的竹子是否迎来一场奇幻的惊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5: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荣国府收养 +*林黛玉//常德荣国府+朱慈炤//甄宝玉//贾宝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 *林黛玉



李绍帅

李绍帅






在这一回里,作者首先写了贾雨村在冷子兴的出谋划策下,在林如海和贾政的帮助下再次步入官场仕途,当上了应天府知府大人。至此贾雨村一生的三个贵人都遇到了。一个是甄士隐,一个是林如海,最后一个是贾政。一个个也算得上所谓的正人君子。这就奇了怪了,怎么帮助贾雨村这个唯利是图的阴险小人的还都是些君子?你看甄士隐说他有学识有抱负,并非久居人下之人。林如海说他操守清正(污尊兄之清操)。贾政也认为他满腹学识。这是为什么?其实这就是作者对人物反写的精妙所在,就是说贾雨村就是一个伪君子,伪装得惟妙惟肖难以辨别,以至于这些真正的君子真的就把他当成了君子。可是贾雨村他自己可是识人很准的,他摸准了甄士隐的为人性格,投其所好(他知晓甄士隐交友的喜好,认可怎样的人。于是他就斯文败类的装作这样的人。),所以受其馈赠只是略表谢意,认为理所当然,没有心理负担。面对林如海的帮助就不一样了,这次就是一面打躬 ,谢不释口。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给他的东西,他都一一受领。当贾政给他弄了一个官要去上任时,他知道这次不能像原来那样不辞而别,得上门拜辞。————————————————————————
后文就是写五六岁的林黛玉进贾府所见所感。作者就是让读者跟着黛玉的眼睛去看荣国府,并通过她的所见所感来了解荣国府。并借此进一步描摹五六岁时林黛玉的性格和讲解荣国府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曹家现实的真实体现在作者如实记录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另一方面作者在文学创作的结构上必须在这里给黛玉抹上人物的性情色彩。刨根问底的人就自以为是的认为发现了作者的一处错误——这么小一个人怎么就心思如此深沉?)这里说一个题外话,黛玉来到荣国府的所见所感以及由此做出的对自身言行的要求(因此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意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件事,很多读者学者做出了误判。这里想说的是在分析林黛玉为何有这些感受以及言行要求时,必须考虑到这时她仅仅只有五岁,没有了母亲,没有弟兄姊妹,还自幼体弱多病。如今她只身一人不得不寄养在外祖母家,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想必都会产生无比的凄凉苦闷忧伤胆怯之感。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五六岁年龄的原因。不要再说林黛玉入贾府之所以会对自己言行有所要求是因为林黛玉骨子里就是一个没有自信小肚鸡肠尖酸刻薄喜好猜忌的人,这都是有原因的。想想如今她只身一人来到贾家,她不得不敏感一点,不得不去猜度他人想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其中。只是她幼年的坎坷遭遇和诗礼之家的成长环境也养成了怯懦胆小心思细腻的性格,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形成她的性格。这一切也就造成了她对很多事情的无能为力,只能暗自流泪,就是对于喜欢宝玉这件事遇到困难时,也只能说“我只为我的心”。————————————————————分割线
下面我们就跟着林黛玉的脚步走进贾府,顺着她的眼睛去看看贾府。(其实小说在这里还是以第三人称石头的口吻去描写荣国府的,林黛玉在这里只是扮演一个导游的身份,让读者熟悉荣国府的建筑布局。)黛玉眼中豪门深似海的荣国府,以及黛玉和贾母见面悲喜交加的情景这里就不去一一细说了。相信每个人看了我上边对林黛玉性格粗略的分析后都可以很好理解这些具体的情景。下边我们以人物之间一些精彩的对话去分析人物性格和人物地位关系。最后分析几个具体情景。
————————————————————分割线
对话一:“你不认得他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 ,南省俗谓作 ‘辣子 ’ ,你只叫他 ‘凤辣子 ’就是 。 ”这段话是贾母给黛玉介绍王熙凤。说王熙凤是一个泼皮破落户儿,这是暗写凤姐最后流落街头的遭遇。流落街头的原因之一就是因其性情泼皮被贾琏休弃,当然性情泼皮也只是被休弃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关键词就是“凤辣子”,这是说凤姐性情泼辣狠毒(作者的言外之意,而非贾母的言外之意。另外“凤辣子”的辣可不仅仅只有毒辣,这里暂且不做细说)。
对话二:“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 ,想要什么吃的 、什么顽的 ,只管告诉我 ,丫头老婆们不好了 ,也只管告诉我 。 ”一面又问婆子们 : “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 ?带了几个人来 ?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 ,让他们去歇歇 。 ”这句句话都是表现凤姐心思缜密考虑周到,办事能力强,繁而不乱的办事儿特点。
对话三:二舅母问他 : “月钱放完了不曾 ? ”熙凤道 : “月钱已放完了 。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 ,找了这半日 ,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 ,想是太太记错了 ? ”王夫人道 : “有没有 ,什么要紧 。 ”因又说道 : “该随手拿出两个来 ,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 ,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 ,可别忘了 。 ”熙凤道 : “倒是我先料着了 ,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 ,我已预备下了 ,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 ”王夫人一笑 ,点头不语 。这段对话明里暗里的信息非常丰富,需得细细品味。你看王夫人是在怎样情况下突然插进来第一句问话的,正是凤姐能言巧语逗得大家欢喜,贾母舒心的时候,王夫人突然拿事儿来问他——月钱放完了没?这就是两人在作者笔下的第一次对话的第一句。为什么单单就问了怎么一句话?这其一就是对后文王熙凤用月例放高利贷做铺垫。其二就是说你凤姐背地里干的那些见不得光的勾当我王夫人可是一清二楚,下人们可是时有抱怨。凤姐立即回答说已放完了,接着又问王夫人话说,太太说找的缎子,我找了半天也没见着,是你记错了吧?王熙凤内心当时的心理活动就是这样的——我这么会办事的人儿,你还不放心?看看你王夫人,这么点儿小事儿还记不清楚。你拿月例的事问我,我也拿缎子的事儿噎住你。可正主王夫人才不是这么好噎住的,立马回答到:“有没有,什么要紧”。潜意识就是说,我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我只监督把控一些重大事情,比如这每月的月例发放。这些七七八八的琐事,你凤姐就是必须给我办妥帖了。所以我还得交代你办一件事,就是把这些缎子拿点出来给你妹妹黛玉做点衣裳,可别忘记了。凤姐回答到:“知道妹妹这两日要来,我早就想到了,所以已经预备好了(凤姐是真的预备好了吗?这不是问题的重点,至少王夫人不会真的去关心是否真的预备好了,王夫人只关心凤姐是否会服软)。就等太太您过目了。”这番话就是说我凤姐办事一向周到齐全,有计划有安排,啊!早就想到了,你放一百个心得了。但是这最后一句“就等太太您过目”最为重要,因为在王夫人说出“有没有什么要紧”这句话时,就已经很明确得告诉了王熙凤,你不要在我面前耍泼皮。所以凤姐回答等您过目这话,潜意识就是告诉王夫人,是的,您才是真正管理一家的主人,这我怎么不明白啦。可见这场话外的争斗最后是王夫人占了上风,所以他也就不回答自己过目不过目的事儿了,只是一笑,点头不语。这笑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你王熙凤是厉害,可不还是得在我面前低头哈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凤姐确实有能力,会管理,事情交给你我放心,我也可以乐得清闲了。关键是我还压的住你凤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王夫人要压着王熙凤?这里可能有这么些原因。首先凤姐不是自己的儿媳妇,凤姐是有能力,可是也暗地里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这就很危险了。所以得压着她一点。这里说一个题外话,王夫人和王熙凤的这一段对话每个人其实也都看得懂。那为什么还要在这里罗里吧嗦的细细分析一番啦?问题就出在很多人不会去细细品读,更很少会去分析这些对话。读者更加在意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宝玉是否真的最后出家做了和尚等等有趣问题。读者把关注点放在了这些自个儿感兴趣的问题上,就自然的忽略了小说本身的文学价值。其实通过这些对话的细细品读本身就可以找到很多自己感兴趣问题的答案,同时还品味到了小说的文学艺术之高超。
————————————————————分割线
这里我们接着跟谁黛玉的眼睛来看荣国府。首先黛玉见过了贾母和两个舅母并几个姐妹嫂嫂,对他们的外貌性情进行了描写。比如,王熙凤就是光彩焕发的雄性百鸟之王。然后就是写去见两个舅舅,然皆未见着。作者如此行文原本就不是为了安排舅舅和外侄女见面,只是为了让读者跟随黛玉的脚步去了解荣国府内的建筑布局和观赏这些建筑的豪华,以及分别都是那些人生活在这些不同布局的建筑里。比如身为长子的贾赦却生活在一个被囊括在荣国府里的一个独门别院,次子贾政反倒生活在正大门正对的正大院。贾母生活在西角门所对正院,在后边是凤姐独院等等。在介绍建筑物期间也穿插了故事人物的对话,其中最重要莫过于黛玉和王夫人这次关于贾府人物背景的介绍的对话,其中人物背景介绍最为重要的人物又莫过于贾宝玉。这里就不对王夫人那番对宝玉的评价以及在黛玉心中所形成的对宝玉先入为主的看法做进一步的分析,相信每个人都能读懂作者写这些文字的用意。
————————————————————分割线
下边我们具体来看看男一号贾宝玉和女一号林黛玉的这第一次见面以及他们在彼此心里留下的印象。两人都在第一时间就觉得认识对方,面熟。当然这是因为他们分别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化身的缘故。作者在这里对二人的外貌做了精彩的描写。所谓相由心生,关于二人具有怎样的外相,怎样的内心,后文再表。这里还是先看看他们之间的对话。先是讲宝玉问黛玉有没读书呀,何名何字呀,以及给黛玉取字“颦颦 ”等,这些都是暗写黛玉的性情,反过来其实也就写出了宝玉的性情。同理,黛玉回答宝玉的话也起着同样的作用。这段对话有一个共同的焦点落脚,就是落脚到摔通灵宝玉。通过这个摔玉事件进一步深刻地刻画出二人性情。黛玉为什么说自己没玉?她觉得这通灵宝玉是特别的,只有特别之人才能有这特殊之物。所以她低调的说自己没有玉。然而外人对自己这一份高贵特殊的看法正是宝玉所厌恶的,尤其是当这些外人正是他可爱可敬的姐姐妹妹们时,宝玉更加反感厌恶这一份特殊的高贵身份,更加厌弃这块代表高贵身份的石头。那为什么宝玉厌恶这份特殊的高贵身份啦?因为他希望平等地,甚至低人一等地融入到这些姐姐妹妹的生活中,心灵里。这里可以看看他摔玉当时说的话,最能够说明宝玉为何有这份厌恶——“什么罕物 ,连人之高低不择 ,还说 ‘通灵 ’不 ‘通灵 ’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 ,单我有 ,我就没趣(这种特别让宝玉难受,因为这和他男不如女的观念相背离) ,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 ,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 ”同时这个摔玉事件也是为了写黛玉心性,黛玉就“多心”地抹眼泪了嘛,就开始“关心”宝玉的一言一行了嘛。黛玉暗自抹眼泪在袭人看来是心思细腻之人的忧人自扰。同时摔玉一节也就是作者在本回具体来进一步的刻画黛玉进贾府时所采取的与人相处之道。
————————————————————分割线
本回就唠叨这么些。下边是本回一些具体内容的抄录
————————————————————
一石头口吻的对宝玉的评价:
《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
二,宝玉相貌:
面若中秋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如刀裁 ,眉如墨画 ,眼似桃瓣 ,睛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 ,即嗔视而有情 。越显得面如敷粉 ,唇若施脂 ;转盼多情 ,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 ,全在眉梢 ;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
三黛玉相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

编辑于 2024-02-02 00:58・IP 属地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5: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第三回为何要说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而不是离父,或者别父?








[图片]显示全部 ​







关注者
14


被浏览
10,046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

​添加评论


​分享













5 个回答


默认排序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首先说下版本问题,第三回回目各版本之间不太一样




【甲戌本】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庚辰本】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都京

【杨藏本 己卯本】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梦、列、蒙、戚】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己酉本】 托内兄如海酬闺师 接外孙贾母怜孤女

【卞藏本】托内弟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恤孤女

【程乙本】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甲戌本是公认最早的版本,所以绝对肯定是作者原笔,但庚辰本上有可能是作者自己改的,也有可能是作者死后整理者改的,后面几个肯定都是后期整理者改的,基本越改越糟。

所以来说说头两个版本的问题

甲戌本回目对的比较工整对仗,与内容也很贴合。脂批特意批了“收养”二字,脂批:二字触目凄凉之至。

但是后来改笔者(作者或整理者)可能认为收养确实还是不够贴切,于是改成了庚辰本的样子,也就是题主看的版本。

但我们发现并没有改的更好,第三回下半部(其实是占了全回70%的篇幅)写的是黛玉进了贾府的所见所闻。“林黛玉抛父进都京”所指已经不够贴切内容了。贾雨村“复旧职”也有问题,首先并不是官复原职,重新做官当然也不能用“复旧职”来表述。要说林黛玉“抛父”这个措辞依然不当。还不如甲戌本里的“收养”。综合来看,这个回目改的更糟了,所以很大可能性并非作者原笔改稿。

后面的整理者看到这两个版本都有问题,于是再次改动,但我们看到的是反而不如前面两个,综合来看甲戌本“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这个回目仍然是最好也是最贴切的,虽然有瑕疵。




红楼梦的版本学非常复杂,但不得不说,自以为是者太多了,很多地方都把作者稍有瑕疵的地方越改越糟。




最后为题主推荐2017三秦社版《红楼梦》,恢复了不少作者原笔文字的版本


编辑于 2019-05-03 14:26

​赞同 11​​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红楼梦的好多回目被篡改过。

根据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编辑于 2017-09-02 19:21

​赞同 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17: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林瑛。绛珠仙草
贾宝玉,贾璞。绛珠仙子
贾璋,贾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09: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林妹妹的模样儿+耗子精扮香芋+龄官画蔷+东施效颦+】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原著一字不可更
脂硏石頭記
脂硏石頭記
解剖音韵固体物理民法统计量子力學模拟电路实变函数拓扑解石頭記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耗子精扮香芋,【庚辰侧批:明明,不叫人:说出。】你们再看不出来。”

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庚辰双行夹批:宝钗:如此。】

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庚辰双行夹批:不敢少。】

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庚辰侧批:事无不可:对人言。】【庚辰双行夹批:口直心快,无有:不可说之事。】

【庚辰眉批:湘云、探春:二卿,正“事无不可:对人言”芳性。丁亥夏。 笏叟。】

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晚间,湘云更衣时,便命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都包了起来。

翠缕道:“忙什么,等去的日子再包不迟。”

湘云道:“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作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庚辰双行夹批:此是真恼,非颦儿之恼可比,然“错怪:宝玉”矣。亦:不可、不恼。】

宝玉听了这话,忙赶近前拉他说道:“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他恼。谁知你不防頭:就说了出来,他岂不恼你。我是怕你得罪了他,所以才使眼色。你这会子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而且反倒委曲了我。若是别人,那怕他得罪了十个人,与我何干呢。”

湘云摔手道:“你那花花袭人言三言二拍巧語朱慈炤石頭記: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他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頭,得罪了他,使不得!”

宝玉急的说道:“我倒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外心,【庚辰侧批:玉兄:急了。】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践踹!”【庚辰双行夹批:千古未闻之誓,恳切、尽情。宝玉此刻之心:为如何?】

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庚辰侧批:回护:石兄。】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庚辰侧批:此人:为谁?林黛玉】听去!别叫我啐你。”说着,一迳至賈母里间,忿忿的:躺着去了。
  宝玉没趣,只得又来寻黛玉。刚到门槛前,黛玉便推出来,将门关上。

宝玉又不觧其意,在窗外只是吞声叫“好妹妹”。黛玉总不理他。

宝玉闷闷的:垂頭自审。襲人早知端的,当此时:断不能劝。【庚辰双行夹批:宝玉在此时:一劝必崩了。襲人見机:甚妙。】那宝玉,只是呆呆的:站在那里。
  黛玉只当他回房去了,便起来开门,只見宝玉还站在那里。

黛玉反不好意思,不好再关,只得抽身上床躺着。

宝玉随进来问道:“凡事都有个原故,说出来,人也不委曲。好好的就恼了,终是什么原故起的?”

林黛玉冷笑道:“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

宝玉道:“我并没有比你,我并没笑,为什么恼我呢!?”

黛玉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庚辰侧批:可谓“官断十条路”是也。】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

宝玉听说,无可分辩,不则一声。【庚辰双行夹批:何便,无言:可辩?真令人:不觧。前文,湘云:方来,“正言:弹妒意”一篇中,颦、玉角口后:收至褂子一篇,余已注明:不觧矣。回思,自心、自身:是玉、颦之心,则洞然可觧,否则无可觧也。身非宝玉,则有辩有答;若宝玉,则再不能:辩不能答。何也?总在二人:心上想来。】【庚辰眉批:此書,如此等文章:多多不胜枚举,机括神思:自从天分而有。其毛锥写人口气:传神摄魄处,怎不令人:拍案称奇叫绝!丁亥夏,笏叟。】
  黛玉又道:“这一節: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顽,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頭,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你这好情,一般也恼了。【庚辰双行夹批:颦儿自知:云儿恼,用心:甚矣!】

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庚辰双行夹批:颦儿:却又听見,用心:甚矣!】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庚辰双行夹批: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庚辰眉批:神工乎,鬼工乎?文思,至此:尽矣。丁亥夏。畸笏。】
宝玉見说,方才与湘云私谈,他也听見了。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

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逰,泛若不係之舟?!”,又曰“山木:自寇;【庚辰双行夹批:按原注:“山木,漆树”也。精脉自出,岂人所使之?故云‘自寇’,言自相戕贼”也。”】源泉:自盗”等语。

【庚辰双行夹批:源泉味甘,然后人争取之,自寻干涸”也,亦如山木意,皆寓人智能聪明多知之害也。

前文无心云看《南华经》,不过襲人等恼时,无聊之甚,偶以释闷”耳。

殊不知用于今日,大觧悟大觉迷之功甚”矣。市徒見此必云:前日看的是外篇《胠箧》,

如何今日又知若许篇?然则彼时只曾看外篇数语”乎?想其理,自然默默看过几篇,

适至外篇,故偶触其机,方续之”也。若云只看了那几句便续,

则宝玉彼时之心是有意续《庄子》,并非释闷时偶续之”也。

且更有見前所续,则曰续的不通,更可笑”矣。试思宝玉虽愚,岂有安心立意与庄叟争衡”哉?且宝玉有生以来,此身此心为诸女儿应酬不暇,眼前多少現成有益之事尚无暇去做,

岂忽然要分心于腐言糟粕之中”哉?可知除闺阁之外,并无一事是宝玉立意作出来的。

大则天地阴阳,小则功名荣枯,以及吟篇琢句,皆是随分触情。偶得之,不喜;

失之,不悲。若当作有心,谬矣。只看大覌园题咏之文,已算平生得意之句得意之事”矣,然亦总不見再吟一句,再题一事,据此可見”矣。

然后可知前夜是无心顺手拈了一本《庄子》在手,且酒兴醮醮,芳愁默默,

顺手不计工拙,草草一续”也。若使顺手拈一本近时鼓词,

或如“鐘无艳赴会,齐太子走国”等草野风邪之传,必亦续之”矣。覌者试看此批,

然后谓余不谬。所以可恨者,彼夜却不曾拈了《山门》一出传奇。若使《山门》在案,

彼时拈着,又不知于《寄生草》后续出何等超凡入圣大觉大悟诸语録来。

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宝玉是:多事所误。多事者,情之事”也,非世事”也。

多情曰多事,亦宗《庄》筆而来,盖余亦偏矣,可笑。阿凤是机心所误,

宝钗是博识所误,湘云是自爱所误,襲人是好胜所误,

皆不能跳出庄叟言外,悲亦甚矣。朱慈炤再筆。】

《庄子》杂篇·列御寇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屦,跣而走,暨乎门,曰:“先生既来,曾不发药乎?”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异也!必且有感,摇而本才,又无谓也。与汝游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尽人毒也。莫觉莫悟,何相孰也!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山木自寇”出自《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山里有一棵最大的树,它总是嘲笑旁边的树:“你们長得这么小,我这么大,这么挺拔,这么美丽。”结果一天樵夫上山,一眼就看到了它,把它砍掉了。。

源泉自盗:《庄子·山木》中的:甘井:先竭 之句化出,源泉之水因甘美而惹人来盗饮。

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猶欲为何?【庚辰双行夹批:看他只这一筆,写得宝玉又如何用心于世道。言闺中红粉尚不能周全,何碌碌偕欲治世待人接物”哉?视闺中自然如儿戏,视世道如虎狼”矣,谁云不然?】想到其间也无庸分辩回答自己转身回房来。【庚辰双行夹批:颦儿云“与你何干”,宝玉如此一回则曰“与我何干”可也。口虽未出,心已悟矣,但恐不常耳。若常存此念,无此“一部書石頭記”矣。看他下文:如何转折。】林黛玉見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言也不曾发,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庚辰双行夹批:只此一句又勾起波浪。去则去,来则来,又何气哉?总是断不了这根孽肠,忘不了这个祸害,既无而又有”也。】便说道:“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
  宝玉不理,【庚辰双行夹批:此是,极心:死处,将来:如何?】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

襲人深知原委,不敢就说,【庚辰双行夹批:一说:必崩。】【䝉双行夹批:一说:就恼。】只得以他事来觧释,因说道:“今儿看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

宝玉冷笑道:“他还不还,管谁什么:相干。”

【庚辰双行夹批:大奇、大神之文。此“相干”之语,仍是近文,与颦儿之语之“相干”也。

上文:未说,终存于心,却于,宝钗身上:发泄。素厚者:唯颦、云,

今为,彼等,尚存:此心。

况于,素不:契者,“有不:直言者”乎?情理:筆墨,无“不尽”矣。】

襲人見这话不是往日的口吻,因又笑道:“这是怎么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姊妹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么:这个形景了?”

宝玉冷笑道:“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庚辰双行夹批:先及:宝钗,后及:众人。皆一颦之祸,流毒于:众人。宝玉之心:仅有“一颦”乎。】

襲人笑道:“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

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掛’。”【庚辰双行夹批:朱慈炤拍案:叫好!当此:一发,西方诸佛,亦来听:此棒喝,参此:语録。】谈及:此句,不觉:泪下。【庚辰双行夹批:还是,心中:不静、不了、斩不断:之故。】

襲人:見此光景,不肯再说。

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庚辰双行夹批:此是,忘机:大悟。世人,所谓“疯癫,是”也。】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筆,立占一偈云:

  你证 我证,心证 意证。
  是无 有证,斯可 云证。
  无可 云证,是 立足 境。【䝉双行夹批:已悟、已觉。是“好偈”矣。宝玉,悟禅:亦由情,读書:亦由情,读《庄》:亦由情。可笑。】

  写毕,自虽觧悟,又恐人:看此不觧,【庚辰双行夹批:自悟:则自了。又“何用人:亦觧”哉?此正是,猶未:正觉、大悟”也。】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

【庚辰双行夹批:此处,亦续《寄生草》。余前,批云:不曾見续。今却見之,

是“意外之幸”也。盖,前夜《庄子》是:道悟,此日是“禅悟,天花、散漫之文”也。】

自己又念一遍,自觉无掛碍,中心自得,便上床睡了。

【庚辰双行夹批:前夜:已悟,今夜:又悟,二次翻身:不出。故一世“堕落:无成”也。

不写出:曲文、何辞,却留于:宝钗眼中写出,是“交代:过節”也。】
  谁想黛玉見宝玉:此番果断而去,故以寻襲人为由,来视动静。【庚辰双行夹批:这又:何必?总因“慧刀:不利,未斩:毒龙之故”也。大都:如此,嘆嘆!】

襲人笑回:“已经:睡了。”黛玉听说,便要回去。

襲人笑道:“姑娘请站住袭人无理,有一个字帖儿,瞧瞧:是什么话?”

说着,便将方才那曲子与偈语:悄悄拿来,递与:黛玉看。

黛玉看了,知是宝玉: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可笑、可嘆,【庚辰双行夹批:是个:善知觉。何不,趁此大家:一觧,齐证:上乘,甘心“堕落:迷津”哉?】

便向襲人道:“作的是:玩意儿,无甚关係。”

【庚辰双行夹批:黛玉说“无关係”,将来:必无:关係。

余,正恐:颦、玉,从此:一悟,则“无妙文:可看”矣。

不想,颦儿视之为:漠然,更曰“无关係”,可知“宝玉:不能悟”也。余心:稍慰。

盖,宝玉一生行为,颦知:最确,故余,闻语则:信而又信,

不必“宝玉而后证:之方信”也,余,云恐:他二人一悟。

则无妙文可看,然欲为:开我怀,为醒:我目,却愿他二人:永堕迷津,

生出:孽障,余心“甚:不公”矣。世云损人利己者,余“此愿:是”矣。

试思之,可发:一笑。今自呈:于此,亦可为:后人一笑,以助:“茶前、酒后之兴”耳。

而今后,天地间,岂不“又添:一趣谈”乎?

凡書皆:以“趣谈:读去,其理:自明,其趣:自得”矣。】

说毕,便携了回房去,与湘云同看。【庚辰双行夹批:却不同,湘云:分崩,有趣!】

次日又与宝钗看。宝钗看其词【庚辰双行夹批:出自,宝钗:目中,正是:大关键处。】曰:

  无我 原非你,从他 不觧伊。肆行 无碍 凭来去。茫茫 着甚 悲愁喜,

纷纷 说甚 親踈密。从前 碌碌 却因何?到如今,回頭试想:真无趣!

【庚辰双行夹批:看此:一曲,试思: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書?!

却立意,要作: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

空空道人忽見一大磈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无材補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補苍天,【甲戌侧批:書之本旨。】
    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此係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親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書禅机最能移性。【庚辰双行夹批:拍案叫绝!此方,是大悟:彻语録,非“宝卿:不能谈此”也。】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撕了个粉碎,递与丫頭们说:“快烧了罢。”

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
  三人,果然都往:宝玉屋里来。

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庚辰双行夹批:拍案:叫绝!大和尚来答此机锋,想亦不能答也。非颦儿,第二人“无此:灵心、慧性”也。】宝玉竟不能答。

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庚辰双行夹批:拍案:叫绝!此又深一层也。亦如谚云:“去年贫,只立锥;今年贫,锥也无。”其“理一”也。】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庚辰眉批:用得:妥当之极!】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頭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庚辰双行夹批:出语録。总写宝卿:博学宏览,胜诸才人;颦儿却: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皆绝世绝伦之人也。宝玉寕不愧杀!】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

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録”来,此皆素不見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觧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庚辰眉批:前以《庄子》为引,故偶继之。又借颦儿诗一鄙驳,兼不写着落,以为瞒过看官矣。

此回用若许曲折,仍用老庄引出一偈来,再续一《寄生草》,可为大觉大悟矣。

以之上承果位,以后无書可作矣。却又作黛玉一问机锋,又续偈言二句,

并用宝钗讲五祖六祖问答二实偈子,使宝玉无言可答,仍将一大善知识,

始终跌不出警幻幻榜中,作下回若干書。真有机心逰龙不测之势,安得不叫绝?

且历来不说中万写不到者。己卯冬夜。】

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復如旧。【庚辰双行夹批:轻轻抹去也。“心静难”三字:不谬。】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四人听说忙出去,至賈母上房。只見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頭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

小太监又下谕道:“众小姐猜着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的写在纸上,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

宝钗等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炮竹賈元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見就猜着了。

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庚辰双行夹批:此处,透出:探春。正是:草蛇灰线,后文:方不突然。】

四个人也都觧了,各自暗暗的写了半日。一并将賈环,賈蘭等:传来,一齐各揣机心都猜了,【庚辰双行夹批:写出,猜谜人:形景。看他,偏于,两次:戒机后。写此:机心、机事。足見,作意:至深、至远。】写在纸上。然后各人拈一物作成一谜,恭楷写了,掛在灯上。
  太监去了,至晚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庚辰双行夹批:迎春、賈环也。交错:有法。】小姐们:作的也都猜了,不知是否。”

说着,也将写的拿出来。也有猜着的,也有猜不着的,都胡乱说猜着了。

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庚辰双行夹批:诗筒,身边:所佩之物,以待偶成之句草録暂收之,其归至窗前不致有忘“”也。或茜牙成,或琢香屑,或以绫素:为之不一,想来:奇特事,从不知也。】一柄茶筅,【庚辰双行夹批:破竹:如帚,以净茶具之积也。二物:极微、极雅。】独迎春、賈环二人:未得。

迎春: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庚辰双行夹批:大家:小姐。】賈环:便觉得没趣。

且又听太监说:“三爷说的这个不通,娘娘也没猜,叫我带回:问三爷是个什么?”众人听了,都来看他:作的什么,写道是:

  大哥 有角只八个,二哥 有角只两根。

大哥只在床上坐,【脂批:老大,指:宝玉、薛宝钗。夫妻:薄情。】

二哥爱在房上蹲。【庚辰双行夹批:可发一笑,真环哥之谜李自成。诸卿:勿笑,难为了:作者摹拟。】【脂批:房上蹲,喻老二:賈环,是梁上君子。窃国大盗李自成。】
  众人看了,大发一笑。賈环只得告诉太监说:“一个枕頭賈宝玉,一个兽頭賈环。”【庚辰双行夹批:亏他:好才情,怎么:想来?!】

明末李自成《螃蟹诗》一身甲胄肆横行,满腹玄黄未易评。惯向秋畦私窃谷,偏于夜月暗偷营。

双鳌恰是钢叉举,八股浑如宝剑擎。只怕钓鳌人设铒,捉将沸釜送残生。

发布于 2023-09-13 09: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20: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娥皇女英+】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娥皇女英(帝舜的妻子)
  娥皇女英,又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帝尧的两个女儿,姐妹同嫁帝舜为妻。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亲生儿子商均。舜父顽,母嚚,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助之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  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
基本资料本名娥皇女英别名皇英推荐人物人物生平
  娥皇女英是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四千多年前的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虽有其他记载暂且另论),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姐妹俩共同为舜生下一子商均。

  二女嫁舜,究竟谁为正宫,谁为妃子,尧和夫人们争论不休。最后决定了一个办法,据说当时舜王要迁往蒲坂,尧命二女同时由平阳向蒲扳出发,哪个先到,哪个为正宫;哪个后到,哪个为偏妃。娥皇女英听了父王的话,各自准备向蒲坂进发。娥皇是个朴实的姑娘,便跨了一头大马飞奔前进。而女英讲排 场,乘车前往,并选由骡子驾车,甚觉气派。可是正值炎夏,牲口浑身淌汗,路过西杨村北,遇—溪水。二女休息片刻,让牲口饮水解渴,以便继续赶路。在行进中,不料女英驾车的母骡,突然要临盆生驹,因此车停了。这时娥皇的乘马已奔驰在遥远的征途,而女英受了骡子生驹的影响,落了个望尘莫及。正宫娘娘的位置为娥皇所夺取,女英气愤之余,斥责骡子今后不准生驹。因此传说骡子不受孕,不生驹,都是女英封下的。

  后人将二女牲口饮水的地方,就叫娥英泉,襄汾县西杨村附近。

  又传说,帝舜执政三十九年以后,曾到长江一带巡视,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两位夫人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王。二女在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他们的眼泪,挥洒在们竹子上,竹子便挂上斑斑的泪痕,变成了南方的“斑竹”,“斑竹”也称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涛滚滚的湘江,化为湘江女神,人称湘君(舜)、湘妃(娥皇、女英)或湘夫人。

  楚人哀之,将洞庭山改名为君山,并在山上为她俩筑墓安葬,造庙祭祀。其实墓也简陋,墓前立有大书“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级,石级下一条用麻石铺砌的甬道,两旁石碑上刻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离骚》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则是唐宋乃至近人的咏叹诗词,盛唐之李白、常建、刘禹锡,清代的赵嘏,直至近人鲁迅也有“不知何处吊湘君”之句。墓前一对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绍亮题写的一副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湘妃墓周围多斑竹,竹上有斑斑点点,仿若泪滴、据说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洒上的泪滴。唐高骈有诗咏“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1961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故乡湖南的同志汇报湖南生产建设情况后,兴奋之余,挥笔写下《七律·答友人》的光辉诗篇。开头就借舜和湘夫人的典故、抒发情感:“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家族成员

  祖父帝喾

  嫡祖母姜嫄(有邰氏,帝喾正妃,生弃,又名后稷,为谷神)

  生祖母庆都(陈丰氏,帝喾三妃,生放勋,即帝尧)

  庶祖母简狄(有娀氏,帝喾次妃,生契和盘瓠之妻)

  常仪(娵訾氏,帝喾四妃,生帝挚和嫦娥)

  建疵(有娀氏,帝喾五妃,和简狄为姐妹,生台玺)

  父亲帝尧

  母亲女皇(女皇为帝尧正妃,史书没有说娥皇女英为女皇所生,故不确定为嫡母还是生母)

  伯父弃(后稷)、契、帝挚

  叔父台玺帝喾第五子。

  姑母嫦娥(帝喾之女,母常仪)

  盘瓠之妻(简狄所生,名不详)

  姑父大羿(帝尧时期为箭师,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帝尧嫁以妹嫦娥。大羿不是后羿,后羿是夏代人,为有穷氏国君)

  盘瓠(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书记载,盘瓠助帝喾取犬戎(或说术器)吴将军人头,帝喾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盘瓠带她住进南山。帝喾小女儿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盘瓠就是苗、瑶、畲等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

  兄长丹朱

  丈夫帝舜

  儿子商均

   轶事典故

  考验德行

  娥皇女英是远古时期尧的闺女、舜的媳妇。当初,帝尧为了选好接班人,便派了两个宝贝女儿嫁给舜,到他身边做“卧底”,以考验国家候选领导人舜的德行品质。

  舜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他的爹瞽叟是个瞎子,人也糊涂。舜的亲娘死得早,老爹瞽叟给他娶了一个后妈,生了两个同父异母的孩子,弟弟叫象,妹妹名敤手(民间传说手特别巧)。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家庭里,做个好儿媳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好在这两位美人很是贤惠,从来不因出身高贵而使性子、添乱子,对舜一家子老小一直侍候得很周到。因此,《史记》里夸她俩“甚有妇道”。遗憾的是,舜的后妈事事容不得舜,而且总想把他害死,好把家产全夺过来给她的亲儿子象。有一年,因为舜的政绩突出,帝尧很高兴,便赐给自己的女婿一些奖赏。其中有衣(细葛布衣)和一把琴,另外还帮他建了个仓廪,给了些牛羊。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礼物,竟让后妈动了杀心,更要命的是,舜昏聩的老爹不知被什么糊涂油蒙了心,竟然积极地参与了“家庭阴谋”的活动。作为儿媳,娥皇女英虽是看在眼里,可只能急在心上。因为如果她俩给夫君打“小报告”,吹“枕边风”,便有破坏“和谐家庭”之嫌。再者,身为未来的“第一夫人”,她们的一举一动,都事关“母仪天下”的示范教化意义。因此,她们对于“第一家庭”的内部矛盾,采取了小心谨慎的处理办法,只能暗地里多加防备,以保护她们的丈夫。

  一次,瞽叟要舜上房顶涂廪(用泥土修补谷仓)。在干活之前,舜先“请示”两位正妻,正妻们说那就去吧,不过一定要带上两个斗笠。舜很听老婆的话,便乖乖带着两顶斗笠,爬上房顶干活。他刚上去,瞽叟和象就立马抽走梯子,放火焚烧。这时,两个斗笠就派上了用场,舜一手拿着一个,像长了翅膀一样从房上跳下来,毫发未损。又有一次,瞽叟叫舜去挖井,等舜刚下到深处时,他的老爹和兄弟就急急忙忙地取土填井,想把他给活埋了。幸运的是,舜的两位夫人早被公公、婆婆、小叔子一大家子层出不穷的“阳谋”、“阴谋”修炼出极高的警惕性,提前让舜在水井的侧壁凿出一条暗道,这才捡了一条命。

  从以上种种事件分析,包括史书上说“父顽母嚣”的旁证,舜的父亲可能脑子有问题,要不,就无法理解他为何要杀自己的儿子,还这样乐此不疲。从常理判断,也只有这种可能,舜才会对夫人的话言听计从,他和他的两位夫人也才能这般忍让和大度。

  按照合理的猜测,一系列的阴谋事件可能都是贪婪的象一手策划的。这从后来他和父母准备瓜分舜的财产时的对话可以看出。当时,填完井后,象以为舜必死无疑,就立马邀功,说:“这主意可是我出的。”然后很慷慨地说道:“舜的两位妻子还有尧赐给他的琴归我,牛羊和谷仓就归父母吧。”

  当象迫不及待地跑到舜的屋子里玩弄舜的琴时,舜从外面走了进来。象很惊愕,也很尴尬,马上摆出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脸也不红地说道:“我正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史书上说,经历过这些“家庭暴力”的洗礼,舜依然宅心仁厚,还如从前一样侍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

  这一切,都说明舜是很明事理的人,而他的两位夫人,能把这样一本难念的“家经”念得如此顺溜,可见多会把握分寸、多么聪明贤惠呀。她俩用智慧和宽容,不但极大地成全了舜的名声,而且巧妙地化解了家庭危机。难怪后世在《列女传》里将两位列入“母仪传”第一,称“二妃德纯而行笃”,甚至搬出《诗经》里“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这样重量级的话,大大予以赞赏。

  身世

  传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女英作了舜的妻子。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舜不负尧的信任,让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舜把这想法告诉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争著要和舜一块去。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于是,只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离去。

  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后来,她俩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山海经》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云:“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说,盖出于此也。

  娥皇女英二妃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历来成为吸引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颂二妃的不朽诗篇。

  湘妃竹

  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以致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舜帝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恶龙祸害百姓的消息,饭吃不好,觉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害解难,惩治恶龙。

  舜帝有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又身为帝妃,但她们深受尧舜的影响和教诲,并不贪图享乐,而总是在关心着百姓的疾苦。她们对舜的这次远离家门,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为了给湘江的百姓解除灾难和痛苦,她们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离愁别绪欢欢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女英在家等待着他征服恶龙、凯旋的喜讯,日夜为他祈祷,早日胜利归来。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燕子来去了几回,花开花落了几度,舜帝依然杳无音信,她们担心了。娥皇说:“莫非他被恶龙所伤,还是病倒他乡?”女英说:“莫非他途中遇险,还是山路遥远迷失方向?”她们二人思前想后,与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讯,见不到归人,还不如前去寻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着风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寻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们终于来到了九嶷山。她们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找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径。这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翠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她们感到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乡亲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们:“这便是舜帝的坟墓,他老人家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帮助我们斩除了九条恶龙,人民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可是他却鞠躬尽瘁,流尽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这里了。”原来,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为他修了这座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为之感动了,它们朝朝夕夕地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夺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坟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实情后,难过极了,二人抱头痛哭起来。她们悲痛万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们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睛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泪来,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羊獬村

  尧王访贤从羊獬村(洪洞以南)回平阳后计划让女儿娥皇女英由伊杜村,迁至羊獬村落户。二女尊从父王意见,由文武大臣和侍女送行,准备上路,二女不同意坐轿,决定骑马赴羊獬。临行侍者递上新的朝服,整好衣冠,讣划进朝向父王辞行。走到宫门下马,见宫门上挂着两面红旗、—对红灯,旗上写着:“先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旗的上角为八卦;乾三、坎三、艮三、震三、巽三、离三、坤三、兑三。二女向旗帜跪拜致敬。

  羊獬的村民闻讯后,积极热情的为娥皇女英的落户,作了隆重的准备,安排了居住的院落。到进村的一天,人们成群结队,欢声震耳,迎接二女。娥皇、女英莉群众的热情,感激莫名。

  二女落户后,能发扬父王帝尧的家风,克勤克俭,劳动生产,并能与乡亲和睦相处,博得人们的敬佩。贤良事迹流传万代。

  以后帝尧将二女娥皇女英共许配给舜王为妻。临出嫁考虑着一个问题,姊妹两个,究竟谁该为大,谁该为小,难以定夺。最后帝尧巧设办法,以炮为令,“煮豆子。”七粒豆子、七根豆杆,在相同的时间里,谁先煮熟,谁为大。

  炮声响了,娥皇采用的是大火煮法,认为这样熟的快。可是豆子尚未煮熟,豆杆已经烧完了;女英则用小火煮,豆杆未烧完,而豆子已经熟了。这时炮又响了,时间已到,经检查评定,女英将豆煮熟了,决定为大。这时娥皇不同意,母亲又想办法,让纳鞋底,谁先纳完谁为大。娥皇紧接着拿起针绳马上动手,总想完在前头。可是女英心儿细,有计划,将绳子分成五尺一小节。才做好准备工作,不料娥皇已纳了—尺多绳子了,娥皇暗中高兴——这一会可要领先了。稍待一会儿,女英虽然动手迟,但速度快,眨眼间女英的鞋底已纳了多半只了。娥皇一见超过了自己,越急越出汗,汗水流湿了绳子,更拉的费劲了。俗话说:“笨老婆拉绳子,一根拉了一筐箩”,时间已到鸣炮验收,又是女英告捷。娥皇虽为姐姐,仍羞于认输,在为难的情况下,尧之大臣皋陶,又提出新意见,他说:择一良辰吉日,令二女一人乘车,一人骑马,谁先到姚丘,(洪洞万安)谁为大。娥皇觉得骑马路上不误事,争着要骑马。女英说:姐姐骑马我就坐车吧,但有个条件,骑马的要让坐车的五里路,让车先行。娥皇愿意骑马,就同意了女英的意见。皋陶说:就如此决定。

  良辰吉日到了,舜王的迎亲人马到了羊獬村,按照皋陶的决定,娥皇女英分别坐车骑马,依先后次序上路。不料女英车到仁义村市头,车轮陷入泥坑,送亲人将车抗出辙窝,因泥糊了车辐,当时未发觉车辐折断。走到仁义村北头,车辐掉了,正在请木匠修理时,娥皇骑马赶来,见此情景,问女英为何如此?女英将出事原因告诉姐姐,并请姐姐先行吧。娥皇心中暗喜,亏了骑马,免此事故。接着对女英说:“那么我就先走了,在姚丘等妹妹吧。”后人将女英断车辐的仁义村南头,叫成车窝村,北头叫成车辐村了。一个村子两头两个称呼。

  女英的车修好了,又继续赶路,忽见前方,围着一群人不知看什么,车靠近一看,原来是姐姐娥皇,愁容满面坐在一块石头上,低头不语。女英忙下车安慰姐姐,问明情由,始知乘马生了马驹。事已至此,女英让姐姐一同乘车赶路。因此后人将王家庄南头称南马驹,北头称北马驹。

  随从人员牵马跟车行进,老马护马驹又踢又蹦,因马有龙性,后人将小王庄改为龙马村,迄今未变。

  马走了不多远,仰首嘶鸣,似乎是口渴的样子,一面叫一面阳前蹄刨出一股清水,马便低头畅饮。后人将这股清水,称为“马刨泉”。把村名改为尺井村,即今之赤荆村,村中并修有娥英庙。娥皇女英二姊妹,坐在车上,在这件事上难免有所感触,都倾吐了衷怀,把心里的话谈了谈,把争大小的事,扔到了九霄云外,各自承认了自己的不是。娥皇首先夸奖了女英妹妹的好心肠,高风格。关于论大论小之事,父王无法定夺。后来采取煮豆子和纳鞋底子的办法。结果娥皇又失败;第三次父王的大臣皋陶,决定让一人乘马,一人乘车,结果娥皇仍然失败。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说明妹妹是聪明的,而娥皇是弄巧成拙。车到姚丘后,娥皇打算上历山,劳动生产,妹妹留在姚丘,侍奉双亲,照料家务。

  姐妹二人,在车上越谈越亲切,女英为之感动,愿意学习姐姐虚心处事、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不知不觉车已到达姚丘,当地的亲朋厚友和群众们夹道欢迎,将舜和娥皇女英,迎接回去,举行拜堂礼仪。舜王向迎接的人们深表谢意,并说:旅途中发生事故,使大家久等了,表示歉意。

  二姊妹与舜王婚后,遵照在车上的谈话办事,娥皇赴历山劳动种庄稼,女英留在家中侍奉双亲。

  姐妹俩共同为舜生下一子,名叫姚商均。当时社会是以物易物,日中为市,商求均匀,互通有无,故起名商均。商均以后到姚头,开设陶窑,生三子,长子姚温。次子姚龙、三子姚能。

  娥皇女英的故事,娘家,每年三月初三是二女回娘家的日子,四月廿八日是返回婆家万安(姚丘)神立的日子。女英虽小但为正宫娘娘,住娘家则是以长幼为序。羊獬村的人们,要提前一天初二日到神立,去接大姑娥皇,初三正日子,去到万安接二姑女英。

  二女回娘家后,羊獬人们于初四日请二位姑姑进庙,全村载歌载舞,鼓乐喧天。

  另外,羊獬村的妇女,每年五月初五、六月十八、九月初九要到神立拜寿。所谓的唐虞遗风流传了下来。

  丈夫舜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后人猜测

  (以下内容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未有证据表明文章作者在创作时经过严密的历史考证)

  阴谋与爱情,就这样吊诡地结合为一体,断送了尧的万世基业。娥皇女英,是位于中国爱情史开端的两个女人。

  《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年老后,问大臣谁能继位,大臣推荐了舜。为了考察舜,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在舜的调教之下,二女“甚有妇道”。尧非常满意。三年后考察结束,尧把帝位传给了舜。

  尧的这个举动,就是史所美誉的“禅让”。此后舜仿此例,亦禅让于禹。有史以来,正史所记载的出于公心的禅让仅此二例,后世仅有的几例禅让都是被逼无奈之下,为保命而演出的把戏。“禅让制”因此被孔夫子及其以降的大人学者们称颂不已,成为“托古改制”原始依据,仍然是正统历史观的宠儿,堂而皇之地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

  舜是黄帝后裔中的另外一个分支,距黄帝九世,居住在黄河中游(山西蒲州一带),舜当是该部落的首领,名声才会被尧所闻。尧为了联合拉拢舜的部落,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这是中国史“和亲”的最早滥觞。遥想当年,舜下了重金作为聘礼,在妫水边迎娶二女的时候,一定百感交集。蒹葭苍苍,野露茫茫,一丝寒意一定袭上了年轻的舜的心头:这次联姻吉凶未卜,二女所怀的,不知是怎样恶毒的使命,舜部落的秘密和实力,眼看即将暴露在闺房女红的闲庭信步之中;但是无论二女如何作为,舜又无法处治,毕竟,娥皇女英是强大的尧的亲生女儿。“和亲”,脉脉的温情下面,提前隐藏着刺探和背叛的结局。

  那时母系氏族早已逝去了其黄金时期,女人作为男人的附庸,被当作工具用于各种无法言传的场合。况且娥皇女英是庶出,尧宠爱的是正房女皇所生的长子丹朱,将来的皇位非丹朱莫属。而丹朱顽凶,娥皇女英和另外九个庶出的兄弟,大概早已预料到了丹朱上台后自己的命运。那么,父亲密令刺探的这个叫舜的男人,能够依恃吗?毕竟,尧之前,也不是没有过非长子继位的先例,尧本人就是以次子的身份,夺了哥哥挚的皇位。在这个白露为霜的寒冷的早晨,婚媾张扬的大喜之日,娥皇女英也是心绪复杂,滋味难辨。

  婚后的日子波澜不惊。舜,“目重瞳子(两个瞳仁),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貌奇,魁梧;而且非常能干,会耕,会渔,会制陶器;又孝顺,处事公正,甚得部落百姓的爱戴。如果这样的男人不值得爱,还有什么人值得爱呢?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互相提防中,在日复一日的耳鬓厮磨中,爱情,这个神秘的烟幕,悄悄地放出来了。当舜的父亲瞽叟和异母兄弟象屡次要加害舜的时候,娥皇女英被爱情激发出了巨大的智慧,指点舜两次逃生。先结婚后恋爱的滋味,原来更加甜蜜啊。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趁着尧派他的九个庶出的儿子,假借探望娥皇女英之名,实为收集情报的时机,三人和九男结成了统一战线。

  尧73岁时,传位于丹朱,舜和九个内应发动了政变,一击得手,囚禁了尧和丹朱,舜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这就是“禅让”的真相。

  阴谋与爱情,就这样吊诡地结合为一体,断送了尧的万世基业。舜则志得意满,江山美人一手尽揽。然而,冥冥中似有定数,数十年后,舜却重复了尧的命运:与舜有杀父之仇的禹篡位,将舜流放到极南的苍梧之野(广西),死后葬在湖南九嶷山。娥皇女英一路寻觅到九嶷山,天苍苍,野茫茫,瞻前顾后,感怀身世,不禁泪下如雨,点点滴滴,渗进了竹子的肌理,凄婉动人的“湘妃斑竹”就此诞生。

  后世纪念

  屈原词

  屈原作《离骚〈九歌〉》,做为祭祀湘君和湘夫人时的乐辞:

  湘君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覃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挠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爰,隐思君兮诽侧;

  桂擢兮兰世,囗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决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溺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烦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频中,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媛;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

  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僚,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辟蕙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毛文锡词

  临江仙·唐代·毛文锡

  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黄陵庙侧水茫然。

  楚江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鱼灯风飐碎,白萍远散浓香。

  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潇湘神·唐代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钱起诗

  省试湘灵鼓瑟

  唐代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赏析:

  从诗题“省试”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试帖诗。“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扬湘灵善于鼓瑟,那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萦绕耳边。在试帖诗里,这叫做概括题旨。

  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于是诗人展开想象的羽翼,伴随着仙乐,往返盘旋。那瑟曲,是多么动人心弦呵!它首先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其实,冯夷并没有真正听懂在美妙的乐声中隐藏的哀怨凄苦的情感,这种欢舞是徒然的。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这当然包括汉代的贾谊,和历代被贬谪南行而经过湘水的人,他们听到这样哀怨的乐声,怎不感到十分难过呢!

  你听,那曲调深沉哀婉,即使坚如金石也为之感到悲凄;而它的清亢响亮,可以传到那无穷无尽的苍穹中去。

  如此优美而哀怨的乐声传到苍梧之野,一定把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都惊动了,他也许会赶到湘水上空来侧耳倾听吧!那馨香的芳草——白芷,竟会受到感动,越发吐出它的芳香来。

  乐声在水面上飘扬,广大的湘江两岸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寥阔的湘水上空,都回荡着哀怨的乐音,它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湖。

  中间这四韵,共是八句,诗人凭借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这就使诗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

  然而更妙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上文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伊人,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真可说是神来之笔。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五个字之所以下得好,是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还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钱起却不然,在此诗中,他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无形的乐声,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成为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着的东西。最后突然收结,神思绵绵,更耐人寻绎。

  大中十二年(858),举行进士考试,唐宣宗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大中十二年离钱起考试的天宝十载,已经百年,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备注:

  1、湖南省洞庭湖君山岛保存有娥皇女英的墓葬——君山二妃墓,为祭祀舜帝二妃娥皇与女英。

  2、岳阳君山湘妃祠又叫湘妃庙,三进山门庭院式,一进正面悬一长篇楹联,即清朝张之洞撰写的著名的君山湘妃祠联。二进两厢立护神。三进正殿供奉二妃塑像。

  3、北有舜帝陵:一在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的九嶷山,又名苍梧山,舜庙始建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二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西曲马村的舜帝陵庙,建于唐开元26年(738年)。

  4、南有舜帝祠:福建泉州舜帝纪念堂于1996年创建,地处晋江市社店村罗裳山,是中国以纪念舜帝为主题、集历史文化观光休闲为一体、规模最大的舜帝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0: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五美吟》賞析
生活向太阳 2014-03-22   |  14544阅读  |  7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小雨淅瀝的晚春夜裏,伴著異國泥土的芬芳。獨坐窗畔翻起隨身攜帶的《紅樓夢》,再一次踏入了時空對話中的靈犀與感動。猶記得在寫完《碧海青天夜夜心》之後,曾在QQ群聊上與幾位知交好友論起了“紅顔薄命”這個沈重的話題。而今夜又恰巧翻至林黛玉的《五美吟》,不覺感慨良多,做下寥寥幾筆。

    林黛玉自稱曾見“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終身遭遇,令人可羨、可欣、可悲、可歎者甚多。”“因欲擇出數人,胡亂湊幾首詩,以寄感慨”。颦兒寫的詩被寶玉看見了,將之題爲《五美吟》。寶钗看了《五美吟》,評之曰:“命意新奇,別開生面。”然而寶钗終究不了解黛玉《五美吟》中所寄感慨深意之所在。



《西施》



【原文】




林黛玉《五美吟》賞析









【今譯】



一代美女葬身于江中逐隨浪花而去,(隻剩下)吳宮群妃白白的懷念。(請君)切莫譏笑那東村效颦女的(無知),(要知道)她即使活到滿頭白發的年紀仍能在溪邊浣紗。

【賞析】



《西施》是《五美吟》的第一首,颦兒在詩中以西施自況,發出自已預感命運不幸的悲歎。

西施是春秋時代越國的美女。越王勾踐兵敗吳國夫差之後,爲報仇複國,以西施作美人計,滅掉吳國,吳國人因此把西施沈溺于大江之中。但也有另一種說法,吳國滅亡之後,西施與範蠡逃走隱居西湖。颦兒以第一種說法爲依據,寫成此詩,以西施自況,感懷自已紅顔薄命。

此詩的首聯便直接寫西施的不幸。其中,“一代傾城逐浪花”就把紅顔薄命的意思點明了,並爲此詩定下了悲歎的調子。第二句寫的是“逐浪花”後的反響,紅顔而薄命,隻給人留下悲傷的歎息。


三、四兩句寫西施和一般的女子一樣,紅顔多薄命。又借用了東施效颦的故事進行了反襯,悲歎中說出:(請君)切莫譏笑那東村效颦女的(無知),她雖然長得醜,可在頭發花白的年紀時仍能在溪邊自由的浣紗。在這裏我們還可以參考兩個典故。唐代的王摩诘曾作《西施詠》:“兒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颦安可希!”又在《洛陽女兒行》中感歎:“誰憐越女顔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在這裏颦兒顯然是化用了王維的詩意,意思是指西施雖美,已如江中浪花,稍縱即逝;而東村的醜女,卻可以活到銀絲白發。

《西施》一詩字句淺白,所用的東施效颦的典故也爲大家所熟悉,但其用意在以古喻今。西施雖美,終究薄命隨流水而去,有如浪花易逝。她雖令宮女懷戀,但終不如東村女能活到白頭。林黛玉借此而說自己寄人籬下,雖有寶玉等知已的關心,但她也預感到病魔纏身難治,因而發出了預感命運的悲歎。

《虞姬》

【原文】




林黛玉《五美吟》賞析





【今譯】



烏骓迎著夜風的悲鳴,讓人聽了肝腸寸斷。(虞姬)恨對雙瞳的丈夫心中充滿了死別的悲傷。(且看)反複無常的黥彭在若幹年後最終得到醢刑應有的下場,(其實)他們遠不如當年那楚帳中飲劍自刎的虞姬來得忠貞與堅強。



【賞析】



虞姬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了,這位女子傳奇的一生讓無數人爲之泣下腸斷。但我們在颦兒的筆下卻可以看到她的心中其實對虞姬是充滿了贊美,同時也寄托了自己的宿志。也許在颦兒的心中虞姬最後的自刎不能算是“薄命”,而是“死得其所”,這其實也是千百年虞姬能感動無數人,獲得無數敬仰的原因。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虞姬,西楚霸王項羽的侍妾,貌美、才高、善歌舞且劍術精湛,驚豔一時,爲當日衆才子佳人心儀傾慕之傳奇人物。在楚漢交戰的最後階段,項羽被劉邦圍于垓下,夜間聞四面楚歌,感到絕望,對虞姬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作歌答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已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颦兒此詩源自于此典故,贊美虞姬的忠貞與堅強,寄托了自己正直倔強的思想品格。因此本詩作的感情渲染在一種對比的手法中顯得尤爲精彩與動人。


詩的第一句用烏骓馬在夜風中發出的悲鳴渲染了戰爭的殘酷與人內心中的焦慮彷徨,同時也渲染了虞姬自刎的悲慘氣氛,那夜風與馬鳴都讓人肝斷寸斷。

第二句又緊承上句寫出虞姬含恨對著項羽的悲傷,發出內心中的悲歎。一個“恨”字道盡了幽幽女兒心,這個字在這裏應有兩重含意:其一是埋怨項羽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鴻門宴上沒對劉邦痛下殺手,以致今日之禍;其二是虞姬的離情別恨,爲了讓自己心愛的丈夫殺出重圍,他日東山再起,虞姬早已作下了一死謝君的心理准備。雖然是滿腹心事無從寄,但在這一眼之中深情厚意卻千古流芳了,而這種一死報夫的忠貞也確實是可圈可點。“恨”其實也是颦兒當時的心迹。而句裏“重瞳”也源自《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又聞項羽亦重瞳”意思是傳說中的項羽一個眼睛裏有兩個眸子。

第三、四句是在對比中突出了颦兒內心中的理想,表明了黛玉對反複無常的黥彭最後得到應有可恥下場的極端鄙視。“甘受”一詞本意爲甘願承受,在這裏卻引申爲“罪有應得”,反襯黛玉對虞姬的崇敬,頌揚了虞姬的忠貞堅強的高尚品德。


《虞姬》一詩表明颦兒的內心:甯可像虞姬一樣自刎于帳中,也不學黥彭叛變自己的初衷那樣的鄙劣。其實在《葬花吟》中,黛玉就表示:“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汙掉陷溝渠”,這就是贊美虞姬精神的基礎,也點出了黛玉對自己當時身處的環境壓迫卻絕不屈服的鬥爭精神。



《明妃》

【原文】




林黛玉《五美吟》賞析





【今譯】



豔麗驚人的王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到了匈奴,(其實)年輕貌美的女子多是薄命人的(結局)古今都相同。(但)漢元帝即使不重視女子的美麗,卻也不能把決定(宮女命運)的權力交給畫工。



【賞析】



首先有兩點要先跟大家說明一下:其一、這裏的“明妃”指的就是王昭君。王昭君原名王嫱,是漢元帝的宮女。晉朝時晉人爲避晉文帝司馬昭之諱,改稱王明君,也稱明妃。其二,這首詩是根據《西京雜記》的傳說故事而寫成的,據載:當時宮廷畫師毛延壽爲宮女畫像,漢元帝按像召幸宮女。宮女們都爭相賄賂毛延壽,惟王昭君拒不行賄。毛延壽就把她畫得很醜,因而不爲元帝召幸。後來被遣出塞,遠嫁匈奴。颦兒在詩中歎息明妃“紅顔薄命”的同時,也寄托了自己深沈的感慨。

詩的前半首是對明妃遭遇的哀歎,對于“明妃”的遭遇,颦兒隻能感歎“紅顔薄命”的無力悲吟。而在詩的後半句,則用了一句反問的形式,這種感情是相當強烈,憤懑的。表明了黛玉在爲明妃鳴不平之中,也流露出她同病相憐的同情。


據史書記載,昭君出塞,是王昭君爲了民族的和諧而自請遠嫁匈奴呼韓單于的。颦兒的這首詩,舍正史而就野史,把昭君“出漢宮”說成是命運注定的,這是黛玉借吟明妃的不幸,來抒發自己深沈的感慨。颦颦父母雙亡,遠離家鄉,寄人籬下,盡管日常生活中處處小心,但內心中也飽受著理想和追求不能實現的沈重壓抑,所以在已之不幸中爲明妃哀歎“紅顔薄命古今同”。但是她在詩中也表達了自己的不肯妥協,從她敢于直陳對“君王”的不是,表達了她不願受人擺布,要求掌握自己命運的獨立精神。



《綠珠》

【原文】




林黛玉《五美吟》賞析








【今譯】



豪門大富一向都把明珠當瓦礫一樣拋掉,石崇又何曾看重過綠珠的美麗與嬌俏呢?都說福氣隻因前生所造的注定,更何況同歸一道可安慰死後的寂寥呢?



【賞析】



林黛玉的《綠珠》一詩寫的是晉代石崇與綠珠的故事。其典故來源于《晉書.石崇傳》,據載:綠珠是晉代官僚富豪石崇的侍妾,爲人“美而豔,善吹笛”。有個更大的官僚孫秀發現綠珠才貌過世,便向石崇強行索取,石崇不肯,孫秀因此而大怒,就假傳皇帝之命逮捕石崇。其時,石崇正與綠珠在樓上飲宴,石崇對綠珠說:“吾今爲汝得罪!”綠珠哭著說:“當效死于君前”說罷跳樓自殺。石崇也被處死。在這首詩裏邊,我們可以看出颦兒對綠珠之死是深表同情的,但在她的內心中卻對綠珠因此而殉情自殺感到不值。

詩的第一句以“明珠”喻綠珠,第二句中的“嬌娆”原指美貌的女子,也暗指綠珠。從“石尉何曾重”這幾個字之中可以看出颦兒對石崇的非議,同時也反映了颦兒雖然同情綠珠之死,卻不贊同她爲石崇跳樓殉情。可是,綠珠不願攀就孫秀,卻願“效死于君前”,爲石崇“投下樓而死”,這當中就有著綠珠甯死不屈的一面。可以說颦兒歌頌這種敢于反抗的精神,因爲這和黛玉本身叛逆鬥爭的性格相一致,詩中寫出了黛玉對綠珠的惋惜,但她也深知這是前生注定,無可奈何的。



《紅拂》

【原文】






林黛玉《五美吟》賞析



【今譯】



李靖(在筵席上)長揖不拜雄談善辯的神態潇灑不凡,紅拂那敏銳的眼光看出了窮途中的英豪。試問楊素那死氣沈沈腐朽將亡府署,又怎能困得住女中的大丈夫呢?



【賞析】



這首《紅拂》詩的典故來源自唐代杜光庭傳奇小說《虬髯客傳》。紅拂原是隋朝大臣楊素的婢女。有一次還是布衣的李靖去拜訪李素,從容談論天下大事。紅拂恰好隨侍一旁,見李靖氣宇軒昂,見識卓越,判定李靖是個有作爲的人。于是連夜越出森嚴的楊府,私奔李靖,二人同往太原輔助李世民起兵反隋,建功立業。颦兒在《紅拂》詩中贊美紅拂有“巨眼”,是卓識敢爲的“女丈夫”。

詩的第一、二句主要寫出李靖與紅拂各自的飒爽英姿。李靖去見楊素時,還隻是個布衣平民。楊素態度傲慢,所以李靖隻揖不拜。而當時,李靖的地位卑微,境遇貧困,可紅拂卻在他“雄辯態自殊”中看出李靖日後必有一番作爲,故而颦兒贊她“美人巨眼”。


第三、四句主要寫紅拂逃離楊府之事。在這裏,颦兒用“屍居余氣”來說明楊府已是極其腐敗,如人之將死,形同屍體,隻剩下一口氣的樣子。在颦兒認爲,“屍居余氣”的楊府是決不可能把女丈夫紅拂“羁縻”得住的。所以詩中用“豈得”這種反問句式來加強正面決斷的語氣。

這首《紅拂》詩,陳詞慷慨,寫得磅礴有力,是《五美吟》中自《虞姬》之後寫得格調最爲昂揚的一首。颦兒贊美紅拂有“巨眼”,也說明了颦兒本人同樣有著非同凡俗的“慧眼”。在她看來,紅拂不但看出李靖于“窮途”時已具備與衆不同的特殊之處,而且還看出當時“權重京師”的楊素已是“屍居余氣”。這也正是黛玉敢于叛逆當時社會現狀的鬥爭精神。黛玉贊美紅拂是不受“羁縻”的“女丈夫”,更是反映了她不甘屈服于環境的束縛,大膽追求美好理想與自由的強烈願望。



詩已讀完,淚猶未幹。蓋上《紅樓夢》,更思今日情。其實黛玉的《五美吟》訴說的正是千百年來女性的品格。一言一語,悲歡離合之中,滴滴都是來自內心深處。也許有些人會認爲颦兒是一個宿命論者,但在現實生活裏,誰又不是在命運的巨輪下苦苦的掙紮呢。所謂的命運其實就是人本身的思想,所以冥冥中一切都有注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1: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五美吟===十独吟=怀古诗+】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黛玉《十独吟》中的人物与故事 全文
播报文章

娱乐动态风向标
关注
2021-11-29 15:42
帝国时代2下载|帝国时代2下载中文版 免安装版 ...
帝国时代2下载|帝国时代2下载中文版 免安装版 ...
网络游戏排行榜揭秘,你的游戏有没有上榜?
网络游戏排行榜揭秘,你的游戏有没有上榜?
专家提醒:但凡膝关节疼痛,不管什么原因,牢记这招,简单实用!
专家提醒:但凡膝关节疼痛,不管什么原因,牢记这招,简单实用!
读山观海 孔森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在林黛玉所写《五美吟》之后,有一蒙双行夹批:“《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在王晓丰先生整理出版的一个《吴氏石头记》版本第八十二回中是这样写的:

贾政同王夫人说起宝玉婚事,王夫人道:“如今宝玉这孩子也大了,又不静心读书,也得有个管住他的才好,宝玉答应要安心读书,丫环亦俱已放出,宝玉虽听黛玉这孩子的,只是黛玉这孩子不引他入正道,还得劝着点,既是家里上上下下都认定他俩是一对儿,老太太又疼他两个,不如过了这个月就把喜亊办了罢?”

不料,贾政却说他看中了妙玉,二人商量结果,达成共识,决定妙玉为正,黛玉为副,分头去做工作。于是,王夫人亲自到潇湘馆找黛玉,劝她以后不可再顺着宝玉只是玩笑胡闹,要劝导他安心读书,

说:“还是宝姑娘懂事,可我思量多时,宝姑娘虽好,可她家里有个哥哥不成器,宝玉和这样人待久了,不坏也学坏了,还是躲着好;再者,宝玉与你最知心亲厚,那一年为紫鹃一句顽话他就急的痴呆了,若牵制你们二人,恐会生出祸事,故来劝姑娘日后也劝着宝玉点,别纵着他才好。"

黛玉听了,“似有一股热流灌入胸腑一般,不觉痴了”。王夫人又道:“姑娘也知道宝玉是我的命根子,他若不好了,我也没什么意思了。若宝玉一生事业付之东流,岂不全完了?我把宝玉交给你了,从此你可不宜再陪着他顽闹了。"

黛玉满心高兴,立马去见宝玉,告知王夫人意思,让宝玉假意应允,就装着读《五经》《四书》,准备应试,宝玉自然高兴得在床上打滚翻跟斗。

两人压在心上的一块大石头终于放下。黛玉回到潇湘馆,忽见西风骤起,黑云东移,丫环春纤正往屋里收衣服,便唤紫鹃雪雁关好窗户,说要下雨了。

本来满心的喜悦,却一瞬间反变成了无限的疑惑忧虑,她不敢相信那个巨大的幸福正在前面等着自已,在这末世离乱之秋,不可控的命运,正象这眼前的一场风雨,会说来就来!近来的几次不祥异兆、预感一下子涌上心头,顿时心烦意乱,忧疑重重。又因随意翻了几页熟悉的离情别恨的古今诗词,一个个乱世佳人的悲剧故事似在眼前。不禁百感交集,诗情勃发,遂展纸磨墨,放情挥洒,一顿饭功夫,方才收笔。一共写就十首,故在首页题曰《十独吟》:

其一朱淑真

诗魂恨断镜妆残,良人意薄醉谁管。

孤雁声嘹寒侵被,春衫有泪登眉山。

其二 薛涛

寂寞古华世事换,佳人郁怀自绝怜。

懊恨此身非我有,怕临荒台泪难干。

其三 柳如是

朝岁何人缀钗头,柳花如梦烟月愁。

去便随他人心误,风骨嶒峻投缳求。

其四 冯小青

欲寻前迹空惆怅,绿荫门掩望西窗。

急风吹散鸳衾梦,病翼易痊难疗伤。

其五 李清照

展眼春尽剩余年,浪迹萦帘夜梦寒。

怅忆君言慰奴身,银月盈亏离恨连。

其六 李香君

镜盟钗誓全为君,疑误同心今偷悔。

凛然溅血嗔权贵,千古哀节香扇坠。

其七 董小宛

绣幄情断负春盟,锦屏人妒怨晓风。

西楼倚肩追前事,乱愁如织扑帘栊。

其八 顾横波

庄妍靓推是非盍,眉兄情祸眉楼客。

绮阁幽迷勤护君,弃节负盟听南歌。

其九 卞玉京

艳而有骨吴知音,抚琴余韵酒垆寻。

零落风烟不相逢,悲风弦索锦树林。

其十 陈圆圆

人愁春老芳情苦,一载痴梦为谁主?

伴伊几多扛鼎客,来时应爱去情无。

因为确定《红楼梦》一书为曹雪芹所写的只有前八十回,所以,尽管在第六十四回林黛玉《五美吟》后有"《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的蒙批提示,这《十独吟》究竟为谁人所写,真实作者是谁,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就目前网文所见,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有《红学》专家持论,林黛玉死得较早,无论就夫妻而言,还是就情人而言,并没有所谓"孤独"的时间经历,倒是薛宝钗和史湘云,因丈夫离异或早殇成为寡妇,倍尝"孤独"滋味,故而认为可能是薛宝钗或史湘云所写,不知怎么搞到林黛玉头上。

不少网友对此说并不认同。理由主要有三:

一是,既然六十四回里林黛玉所写《五美吟》后蒙批"《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按文理说,不言而喻,“后《十独吟》"就也应该是林黛玉所写,怎么能与另一个人写的去"对照"?岂不别扭?

二是,疑为成了寡妇的薛宝钗或史湘云所写,是不是把“孤独"理解得太过狭隘,好象只有成了寡妇,才会"孤独"。林黛玉与贾宝玉是前世姻缘,她乃"绛珠”仙草幻化人形降临尘世,就是要"用一生的眼泪还他"("赤瑕”宫待者贾宝玉),"失玉"的恐惧笼罩了她的一生,因而对“失玉"后"孤独"的预感尤为强烈,这是全书创作意图和深刻意蕴所系,这个影射“亡国之悲"的“伟大的孤独”岂能轮到让薛宝钗、史湘云去承担?

三是,薛宝钗与史湘云的形象性格与男女情爱产生的深刻的孤独感相去甚远。薛宝钗在情榜上判词是"无情",无情无爱之人,哪来的男女情爱所产生的深刻的孤独?史湘云性格豁达,“从不把男女私情略萦心上",她更关注的是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整天恨恨不已,还哪里有空去"孤独"?

所以,我也不能认同一些红学家的这种猜测。

(欲知详情,请参考阅读拙文《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悲天恸地《葬花吟》"、"金玉良缘成笑谈"和"白首双星吊斜阳”,均见于微信公众号"圈外说红楼"。)

还有网文认为,六十四回林黛玉所写《五美吟》后蒙批"《五美吟》与后《十独》对照",其中"后《十独吟》"也许并非指《红楼》后回,因为并没有具体指出在后面哪一回,而作者曹雪芹又没把书写完,所以这"后《十独吟》”可以理解为“后世某诗人所写的《十独吟》”。

这种猜测我以为更是牵强。首先,把蒙批没有具体指出后回林黛玉将要写的《十独吟》具体在哪一回里,作为《红楼梦》里并不存在的理由不能成立,前八十回里预示后回里将有的情节、人物结局很多,却从来都没有具体指出过将出现在哪一回,比如贾宝玉“悬崖撒手"这样重要的情节,也只是提到后回有这样的情节,也并未具体指出是在哪一回里贾宝玉抛弃薛宝钗了,还有探春远嫁,只是在第五回判词里有"清明啼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灯谜诗里又有"日边红杏依云栽",也没有预示到后面哪一回里写探春远嫁日本国代替满清公主去和亲了。因为这只是作者的写作规划,不到最后写出来,谁会精确到哪个情节具体安排到哪一回!

何况,八十回以后,大概又真的不是原作者曹雪芹所写,能把这些前八十回里曹雪芹或脂评蒙批预示的情节按曹公的原意写出来,就是忠于原作者,功莫大焉了!现在你说蒙批没有说在后面哪一回里,就断定是子虚乌有,是不是太武断了?说如果有,却也可能是“后世某诗人的《十独吟》",那么,既然为后世某人所写,当与《红楼梦》一书便无关,与林黛玉更无关,那还与林黛玉所写《五美吟》对照什么?

就此版《吴氏石头记》所列《十独吟》的十位女性,其中六位,即柳如是、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陈圆圆,皆明末清初秦淮八艳,并都是在国破家亡之际,历遭磨难而坚贞守节的节烈女子,正如作者自序中所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所以,把这几个人写到林黛玉《十独吟》中,是情理中事。

王梦阮《红楼梦索隐》中就曾说董小宛乃林黛玉原型,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里也说李绮出的那个"莹"字字谜,是影射董小宛,偏偏又被薛宝琴猜到,又被林黛玉会意,证明了薛宝琴、林黛玉的原型都和董小宛相连。而冒辟疆正是董小宛的丈夫。

不仅如此,李香君、陈圆圆也跟冒辟疆有过恋情,柳如是是冒辟疆好友钱谦益的夫人,卞玉京又曾苦恋过冒辟疆好友吴梅村,吴梅村也曾写《题冒辟疆名姬小像引》组诗第八首云:“欲吊薛涛冷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暗射董小宛被劫入清宫为顺治妃,不知所终事。

所有这些,使贾宝玉在《吴氏石头记》一零四回里,读到林黛玉生前所写的这十首诗后,竟伏案恸哭。所以,我以为,此林黛玉《十独吟》不但是可信的,而且可以作为《红楼梦》的真实作者是冒辟疆的有力佐证。

(请参考阅读拙文《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宝琴竟是董小宛》及《程高腰斩红楼大揭秘之六》,均见于微信公众号"圈外说红楼")

另外四首写朱淑真、薛涛、冯小青、李清照四位,也都是适逢离乱之世的绝代佳人,杰出女性,其身世遭际也都是极易引起林黛玉孤独伤感之情的人物,放在林黛玉《十独吟》中,也都是十分合宜的。

所以,我以为,这个《吴氏石头记》版本所载的林黛玉《十独吟》可能是最真实可靠的。至于某些网友就所载诗的艺术水平低劣判为伪作,我以为也是不合情理的,因为这十首诗虽然很可能是脂砚斋、畸笏叟辈依曹老先生生前前谋划所写,但其文字功底、艺术水平自然远不能与曹公比肩,本是不言而喻的事,说诗中平仄多有不合,更属难免,以此类小疵便断为"伪作",是不切实际,也有失公道的,以致让《吴氏石头记》的整理出版者王哓丰先生不无讽刺意味地说,我不懂平仄,希望能跟持论者诸位学学。

以下试根据本人目前手头材料,简单概述林黛玉《十独吟》中所载十位女子及其情侣行事,以飨读者。

其一朱淑真

诗魂恨断镜妆残,良人意薄醉谁管。

孤雁声嘹寒侵被,春衫有泪登眉山。

林黛玉《十独吟》,我所见到的无论哪个版本,第一首都是朱淑真,并且诗句盖无舛错,说明这一首真实性是最高的。我想,说不定还是曹老亲自写就的,因为,从下文里可以看到,这首诗的寄意与其他九首迥然有异。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诗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后人给朱淑真的诗集作序,说她“嫁为市井民妻”,当根据考证,她的丈夫应该不是普通市民,而是一个小官吏,朱淑真所不满于他的,并不是无财无势,而是才学不能相称,心灵无法沟通。婚后不久,便夫妻离异,回娘家索居。好像也没有再嫁,甚至也没有爱上别人。才分过高,便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时当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国事风雨飘摇,她也没有薛涛碰上元稹那样的好运,于是就这么以写诗排遣孤独情怀。

这首诗就真切地描绘了她的孤独,风雨之夜,一个年轻的才女独守空房,以酒浇愁,喝醉了,就在凄厉的孤雁声中进入梦乡。

这的确是不堪忍受的孤独,但我想,这种孤独和林黛玉预想中失去宝玉的孤独,怎么能类比呢?林的独孤是因失去了生死相守的情侣的孤独,而朱淑真现在的孤独却不是爱情挫折造成的,而恰恰相反,是没有得到爱情造成的。

那么,为什么林黛玉《十独吟》第一个就写她呢?

王哓丰在他的"解读《十独吟》一一《吴氏石头记》简评(37)"中说,他也曾对此大惑不解,后来受到某网友的启发,才恍然大悟。

这位网友说,最后一句"春衫有泪登眉山”中的“眉山“是不是以谐音代"煤山"?是啊,朱淑真怎么有好兴致跑去苏东坡老家去登眉山呢?是不是想起去吃眉山菜馆的“东坡肉“了?把“眉山"换成“煤山",就一切疑问皆可通了,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于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自缢煤山,此前,他面临城破,开朝会商量对策,朝堂上诸王公大臣竟无人响应,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这里拿姓朱的这位女诗人相类比,倒极为贴切。所以,开头我说怀疑这《十独吟》第一首,是曹公本人所写,因为曹公精于此道,而脂砚斋辈恐难达此境界。

其二薛涛

寂寞古华世事换,佳人郁怀自绝怜。

懊恨此身非我有,怕临荒台泪难干。

薛涛(约公元768一832年),字洪度,唐代乐伎蜀中才女,唐代著名女诗人。自幼聪慧过人,八岁那年,父亲薛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下歇凉,忽有所悟,吟诵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头都没抬,随口续上了父亲的诗:“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一生作诗500余首,现存90余首。

薛郧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到四川,一家人跋山涉水,从繁华的京城长安搬到了偏远的成都。没过几年,他又因为出使南诏沾染了瘴疠而命丧黄泉。那时薛涛年仅14岁。母女俩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涛不得已,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16岁加入乐籍。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中,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神态从容地拿过纸笔,提笔而就《谒巫山庙》,诗中写道:“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令众官客拍案叫绝。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大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相见。与元稹一见面,薛涛就被这位年仅31岁的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

薛涛的爱情之火一经燃烧,就极为炽烈。尽管她已经步入中年,但那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告诉她,这个男人就是她梦寐以求的人,于是她便不顾一切,如同飞蛾扑火般将自己投身于爱的烈焰中。第二天,她满怀真情地写下了《池上双鸟》,完全一副柔情万种的小女子模样。

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两个人流连在锦江边上,相伴于蜀山蜀水。那段时光,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然而她的幸福却如此短暂,这年7月,元稹离开蜀地,回到洛阳,细算起来,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3个月而已。

分别已不可避免,薛涛十分无奈。令她欣慰的是,很快她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书信,同样寄托着一份深情。劳燕分飞,两情远隔,为了给元稹写情诗,薛涛发明了名传后世的”薛涛笺“,她用蜀地粉红色的芙蓉花瓣把信纸做成美术信笺,寄托她的美好爱情,一时被传为佳话。

可是,这种浪慢也没有保持得太久,元稹的来信越来越少,大概御史大人太忙也太累了,不堪承受薛涛这份过于沉重的情感债务;也许,薜涛的身世也不太利于他的官位和升迁,总之,二人终至断绝了书信。薛涛从此便没入孤独的荒野,脱下她喜欢的红色衣裙,着一身灰暗的道袍,在风景秀美的的浣花溪旁,坚守着一份心灵的净土,留下 一首首清丽而孤寂的诗篇,其中,以《春望四首》最为驰名:

春望词四首

唐 · 薛涛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其四 冯小青

欲寻前迹空惆怅,绿荫门掩望西窗。

急风吹散鸳衾梦,病翼易痊难疗伤。

冯小青原本是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父亲冯紫澜,字凌波,广陵名儒。明朝万历年中,以讽时之诗见怒于宰辅申时行,流岭南。其家被抄,女小青发为官奴。小青,小字玄玄,貌绝伦,于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年方十六而沦于勾栏。不数日,获救于武林名士冯千秋,遂为其妾,与归钱塘。

至其家,大妇悍妒,不容。千秋无奈,于孤山下为小青购置旧屋一所,使其独居。其时孤山四面环水,陆路难通。大妇严令小青不可出屋,又禁其夫千秋前往探视。小青独居孤山,青灯照壁,冷雨敲窗,形影相吊,遂读《牡丹亭》以度漫漫长夜。吟诗自况云“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千秋有亲名杨德修,为萧山令,常使其妻应氏泛舟至孤山探望小青。应氏劝小青另择佳偶,莫负锦样年华,则答曰:“宁作霜中兰,不作风中絮。”

历年余,小青终不堪大妇之虐,以诗诀于应氏,含恨而终,年方十八。待应氏闻讯而至,其遗作已为佣妇付之一炬,仅余残稿若干。后人辑为《焚余集》行世。葬小青于孤山玛瑙坡。

民国间,柳亚子辑《小青遗事》,由杭州名伶冯子和出演,以所得之金将小青之墓修葺一新,柳亚子书其碑曰:明诗人小青女史之墓。不数年,情僧苏曼殊故世,自择葬于小青墓侧。

其五 李清照

展眼春尽剩余年,浪迹萦帘夜梦寒。

怅忆君言慰奴身,银月盈亏离恨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李清照的名字引起与会者们极大的兴趣,并在此之后,1987年,国际天文学界将水星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李清照。

这样,这位颇为传奇的人物,这个谜一般的女人,在去世近千年之后,就又戴上了一顶更加神秘的光阫。

北宋祥符三年(公元1100年),十七岁的花季少女李清照,便因一首《如梦令》名动京城。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痩!”

“绿肥红瘦”,真是太形象太新鲜了,人们争相猜测,这位小姐,是少女还是少妇,那个卷帘人,是丫环还是丈夫 ?

才女的名声自然惊动了同样酷爱诗词的赵挺之、赵明诚父子。赵明诚此时是个太学生,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正是他的老师。一年后,一桩人人艳羡的美满姻缘就结成了,真是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是年,赵挺之为吏部侍郎,李格非除礼部员外郎。

世事难料,风云突变。崇宁元年(1102年),新即位的徽宗皇帝一面倒重用新党,将元佑年间重新起用的旧党人士称为元佑党人,尽数革职,并亲书元佑党人名单120人刻石立端礼门外,以示永世不得翻身。

李格非为“后苏门四学士"之首,曾受苏轼推荐,自然被革职,返回原籍山东明水。次年,又宣诏禁元佑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依诏被遣出京,投奔上年已回原籍的父母。

李清照真是一下子从天上坠落到地下,她既为父亲的遭遇而痛心,更为自己的不幸而痛苦。

“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欲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李清照担心自己的青春就这样被打发了,就像深秋的菊花,一阵西风,一场严霜就要枯萎了。想到这里,真是胆战心惊,不寒而栗!难怪她在《醉花阴》里写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读此句当掩卷流涕才是,不想,他竟只是激赏此句的新奇,比喻的贴切。

据传,他读到此词,竟闭门三日,一连写了五十首词,并把李清照《醉花阴》杂入其间,拿给朋友看,欲与清照一决雌雄。两天后,朋友送回诗稿,说只有三句好,正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崇宁五年(1106年),罢蔡京左仆射(宰相),赵挺之特进尙书右仆射(宰相)兼中书侍郎。是年,毁《元佑党人碑》,除党人一切之禁,大赦天下,李格非父女由原籍返京。不料,时隔不到一年,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复相,三月,赵挺之罢相五日暴卒,赵家三诚系狱,后复释,赵明诚母郭氏率子女儿媳归山东青州 。

世间从来祸福相依。从此,李清照开始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稫,夫妻二人事业辉煌的十年屏居生活。

赵明诚酷爱书画金石镌刻作品的鉴赏与收藏,李清照以她极高的艺术天分和深厚的古文字功底,成为他最理想的帮手。夫妻二人一起去做共同喜欢的事业,世间甚是难得,正所谓夫唱妇随,其乐融融。李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这样写道:“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佘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甘老是乡矣!”

赵明诚《金石录》箸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五代,下迄隋唐五代,共计二千种,三十卷,为研究金石刻必资之书,古今有关学者极为推重,但不知其中凝结了李清照多少心血!

重和元年(1118年),赵明诚起复,在其单独离开青州独自赴任过程中,有天台之遇,交了桃花运了。这在纳妾以显富贵,冶游以示风流的宋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对于李清照来说,却是痛苦而难以忍受的,因为她和赵明诚之间,不只是婚姻,而且是爱情。于是她写了唯一的一首送别丈夫的词《凤凰台上忆吹箫》。其中有“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句,念给赵明诚听,用近于调侃的语气,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伤感。

武陵人,是戏称赵明诚,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等于说你像武陵那个捕鱼人一样交了桃花运了。秦楼,指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二人居凤台,后双双飞升成仙。可现在是你一个人去做官,留下我独守秦楼。李白也为此写过《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坝陵伤别。”不同的是,现在伤别的只是一方,另一方呢,已很难说了。

看来,赵明诚并没有把李清照委婉表达的伤感当回事,直到1122年,李清照亲赴莱州府衙找他之前,一直独留青州,在孤苦寂寞中打发日子。她的代表作《声声慢》所表达出来的无以复加的精神痛苦,以往一直认定是李清照靖康之变及赵明诚亡故之后所写,甚至是晩年的作品,其实不然,因为全词中并没有寄托亡国之痛和悼念亡人的句子,有的只是对赵明诚疏离的凄苦和哀伤。可以认定,正是写于《凤凰台上忆吹箫》之后,为亲赴莱州受冷遇而作《感怀》诗之前的作品,这三篇体现了李清照青州独居这几年中对赵明诚由不满到哀伤再到怨怒的情感历程。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中,“晚来风急"句,其实是有大问题的,《诗品》以前十多个版本都是“晓来风急”,《诗品》以为此词写的是黄昏情景,“晓”与“黄昏"相抵牾,故改为“晩来风急”,此后诸多版本不加考究,就跟着改“晓来风急”为“晚来风急”,一直到高中课本上。此乃大错!

首先,行人出门上路一般是早上;其次,如果一开头就写晚上,后边所写“独自怎生得黑”和“到黄昏”就无法理解。亳无疑问,作者写的明明是丈夫刚走的这一天从早到晚的情景。

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晓来风急”句上有如此一段眉批:“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另外,陈祖美教授在《李清照评传》中认为,“晓来风急”句中还隐括了《诗经》中《终风》和《硕人》两篇的有关内容,极深隐地表达了作者因“无嗣”及“何以无嗣”的难言之隐.,考据确凿,分析精当,令人折服。篇幅所限,容不引述。

这种日子真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终于,就在赵明诚守莱未久,李清照鼓起勇气,干脆到莱州任所去找他,却受到冷遇。李清照真是忍无可忍,便写了《感怀》诗念给赵明诚听。诗云: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当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隹思。静中我乃得知己,乌有先生子虚子。”

首联,公路,是三国时袁术的字,史书记载,袁术“兵败粮绝,又值盛夏,欲得蜜浆,又无蜜,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余而死。”

此联大意是说,我到你这儿,让我住在这阴冷破烂的屋子里,桌上也没有我爱读的书,粗茶淡饭。我竟落到如此地步,正像当年落难的袁术,你想让我像袁术那样一口气给气死吗?

颔联,“青州从事”是好酒代称,“孔方兄”是钱的代称。意谓:我来这几日,见你整天不是谈钱就是论酒,忙于应酬,是不是借故不来陪我?颈联,燕寝,按周制王有六寝,王后所居为正寝,余五寝,即夫人、世妇、嫔、妻、妾所居,统称燕寝。

此联是说:我作为州守夫人,你却让我住此偏房,也不派人侍侯我,我只好闭门作诗,才写出这样的好诗给你看。尾联是说,看来,我这次远道来找你是白来了,一无所获,到现在我是一无所有了。

虽仍以诙谐幽默语气出之,但这幽默背后的怨怒之气却也是显而易见的,赵明诚不会看不慬,他知道李清照的忍耐已到了极限,如果他再这样欺负她,说不定会出什么事,他赵明诚会落个千古骂名。况且,他们毕竟有那样好的感情基础,他的《金石录》也正需要清照来帮忙,对他这样的男人来说,事业毕竟是第一位的,于是,他们的二人天空便阴转晴,李清照从此便一直留在赵明诚身边,共同整理、编纂了这部旷世文化巨著《金石录》。

一对文化巨人,李凊照帮赵明诚成就了《金石录》,而赵明诚则以另一种方式帮李清照成就了词,因为李清照压倒须眉的《漱玉词》里,三分之一是为赵明诚写的。

米兰.昆德拉曾说,人脑中看样子有一块我们可以称为诗情记忆的区域,那里记下来诱人而动人的一切,使我们的生命具有美感,认为爱与非爱就取决于有没有留下这种诗情记忆。李清照可谓把生活做成了诗,她的生命中留下的全都是诗情的记忆,所有的欢乐,所有的哀伤,全都凝成珍珠般闪亮的诗句,全部是爱的结晶。在那样的时代,绝对超前地以她异乎寻常的执拗和勇敢维护了爱的权利,捍卫了爱的尊严。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由任所淄州独自返金陵(今南京)奔母丧,四月,金人虏徼宗、钦宗,北宋亡。五月,赵构于建康(今南京)建南宋,号建炎;七月,赵明诚起复江宁府(府址建康)。李清照于四、五月间由淄州返青州整理文物,精选十五车,并于是年十二月独自押运,“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所余书册文物十余屋,在李清照离开仅几日,便尽焚毁于兵变。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赵明诚复任湖州,李清照乘舟相送,临别,赵明诚嘱李清照“危急时当自负宗庙礼乐之器,与身俱存亡”,李清照流着泪答应了他。赵明诚于赴任途中中暑染疾,李清照闻病,“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比至,病危在膏肓矣”。

八月,赵明诚病逝于建康。葬毕,李清照大病,“唯喘息而已”,急遣人将所存文物送时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的赵明诚妹夫处,十一月金人破洪州,李清照所托文物尽委放弃。

就在赵明诚病重的时候,他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叫张飞卿,提了把玉壸请赵明诚鉴赏,谈了一阵,就又提着走了。不料,事后竟有好事之徒放出谣言,说他们商量要把玉壸送给金人。丧事办完,李清照闻此十分惶恐,决定把家中所有的铜器进献朝廷,以眧示赵明诚的清白。就尾随高宗逃跑的路线,由建康从海上往福州去,一路上水天相接,云海茫茫,斗转星移,千帆竞发,激起了李清照前所未有的豪棈,国破家亡并没有把她击垮,相反,激起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决心保护好尚存的金石文物,完成赵明诚的未竟之业,还他一世清名。

此情此景被她写入了她的词作中少见的颇具豪放风格的《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浯,殷勤向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三山,以往注家多释为蓬莱、方丈、灜洲三座神山,其实,三山是福州的别称。此时的李清照绝无遁入神山之想,她要直面现实,有许多事情还等她去做。首先她要尽快地见到高宗,献上重器,然后,说不定还有机会为挽救国家危亡,做出点什么事或对高宗说出几句惊人之语来呢。见到皇上,“闻天语”,趁机面陈国事,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她的弟弟李远此时正作为赦局删定官跟髙宗在一起。

可惜,这次她没有赶上高宗,自然就没有机会,但她对高宗企图偏安一隅是有看法的。她在绍兴五年(1135年)写的《题八咏楼》中云: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好一个“江山留与后人愁”!

江山怎么就会留给后人去愁呢?莫不是说高宗不求收复北方失地,只求偏安东南一隅,而最终将也保不住,沦落敌手,给后人留下绵绵长愁?真是见人所未能见,言人所未敢言,意味深长,振聋发聩!这也可算是她“学诗漫有惊人句”之一例,高宗赵构若看到此句,不知会有何感想!

进献文物不成,准备退居越州,赴越途中,择居钟氏宅,夜里,五簏文物被穴璧盗去,窃贼就是房主钟复皓。几百年之后,明朝万历贤相张居正犹对此恨恨不已,竟无端辞逐会稽籍钟姓部吏。

至此,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尽其一生的财力精力收藏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焚毁、散失殆尽。剩下的就只有关于这些文物的文字记载了,这就是由李清照、赵明诚共同整理编纂的赵明诚所著《金石录》。

绍兴四年(1131 年)李清照居杭州作《<>后序》,在《<>后序》中深情回忆在莱州帮赵明诚完成《金石录》装帧往事,读之令人不禁唏嘘:“今日忽阅此书(指《金石录》),如见故人。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晩吏散,辄校勘二巻。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绍兴十二年(1142年),已届六十岁的李清照老人又经过赵明诚去世后整整十三年的整理,终于将《金石录》表进于朝。

李清照为《金石录》洒下的心血和泪水不仅仅是为了赵明诚,其中更融入了她浓浓的金石般坚韧而闪亮的爱国情怀。

这才是这两位文化巨人真正的“金石情“!

(欲知详情,可参阅拙文《走近大家(之八): 走近李清照(一)一一仰望那一缕清辉》和《走近李清照(二)金石情一李清照与赵明诚<金石录>》,发布于"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板块,20l8年I0月3日一5日)

其三 柳如是

朝岁何人缀钗头,柳花如梦烟月愁。

去便随他人心恶,风骨嶒峻投缳求。

钱谦益、柳如是夫妇是冒辟疆、董小宛夫妇的好朋友,冒辟疆决定纳小宛为妾,却苦于没钱将小宛赎出,是钱谦益、柳如是夫妇慷慨解囊,并多方斡旋,终于成全了他们。

公元1645年春,清军南下,农历4月25日扬州城破,南明将亡。柳如是劝身为南明礼部侍郎的丈夫钱谦益到时以身殉国,钱谦益也答应了,声言要做屈原,遂率家人故旧到常熟尚湖,准备投湖自尽。清军逼近南京的最后时刻,钱谦益也真的到了湖边,可总下不了决心,磨磨蹭蹭,从日上三竿直到夕阳夕下,无奈,曲身探水道:“水太凉了,怎么办呢?”

柳如是看不得如此丑态,愤而纵身一跳,后被救起。南明亡后,柳如是变实家财,资助抗清武装。近代大学者陈寅恪为之深为感佩,晚年双目失明中仍撰写了80余万字的《柳如是列传》。

其六 李香君

镜盟钗誓全为君,疑误同心今偷悔。

凛然溅血嗔权贵,千古哀节香扇坠。

李香君是冒辟疆的女友,冒辟疆到南京赶考,就曾住在李香君的闺房,竟在30天中作文30篇,直令李香君倾慕不已。后来李香君经过好一番艰难曲折,才终于圆了和侯方域的情缘,结为夫妻。不料,侯方域为了不辜负了自己的满腹才学,有个好前程,经过一番艰难的选择,最后还是决定出仕为官,在民族大义面前,李香君忍痛斩断情缘,毅然离开了侯方域,成就了一幕典型的的社会人生悲剧。

李香君的故事,近半个多世纪后,于康熙38年(公元1699年)被大戏剧家孔尚任写成了《桃花扇》,震撼人心,意义深远,三百多年来,被改编成多个剧种,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以致致让梁启超在《小说丛语》里为之作出极高的评价:“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孔云亭《桃花扇》冠终千古矣。"

由此可以推想,李香君对冒辟疆的精神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人遗憾的是,到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桃花扇》初版刊成时,冒辟疆已弃世I5年了,不然,他如果看了《桃花扇》一剧,大概会哭死的。

其七 董小宛

绣喔情断负春盟,锦屏人妒怨晓风。

西楼倚扇追前事,乱愁如织扑帘栊。

董小宛和柳如是、李香君一样,也是胸怀民族大义的奇女子。

在随冒辟疆一家逃难中,亲眼目睹冒家竟惨死12个人,在盐官城照料因受惊吓病危的冒辟疆时,对冒辟疆说:“异曰幸生还,当与君敞展万有,逍遥物外,勿忘此际此语。"劝冒辟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与满清合作。

冒辟疆一生都没有忘记董小宛的忠告,即使到了贫困潦倒卖字为生的晚年,也不改初衷,这与《吴氏石头记》里贾宝玉的形象是完全一致的。

顺治二年,也就是董小宛嫁给冒辟疆的第二年春天,清军大举南下,战火烧到了冒辟疆的老家如皋。为了躲避战乱,冒辟疆带领全家渡江南逃,到了一个叫绿杨村的地方,因冒辟疆患病暂住。

明朝降将洪承畴时任两江总督,此人乃好色之徒,闻言冒姬董小宛乃秦淮八艳之一,早已垂涎三尺,无奈冒辟疆乃江南才子复社四公子之一,名气甚大,有所忌惮,难以下手。洪承畴帐下小人佟某献计,遂罗织冒辟疆罪名,扬言抓捕,董小宛求伺妾蔡氏陪冒辟疆先逃,自己留下应对危局,这正落入佟某调虎离山之计,遂被捕捉送至洪承畴帐下。

小宛闻知洪承畴欲纳己为妾,誓死不从,洪承畴无奈,就顺势献给了顺治皇帝。小皇帝很喜欢这个大姐姐,第二年,便册封为贵妃,人称董鄂妃。

请看吴梅村《题冒辟疆名姬小像引》组诗第八首:

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

欲吊薛涛冷梦断,墓门深更阻侯门。

杜宇,是古蜀王,号望帝,据传他因通臣妻自惭而死,死后化鸟,夜夜哀啼,故名杜鹃。唐李贺《锦瑟》有云“望帝春心托杜鹃”,即指此事,这里自然是暗射冒姬董小宛进宫为顺治妃。

薛涛,是唐代著名女诗人,据传与大诗人元缜有恋情,用自制桃花笺写信,后人仿制,故名“薛涛笺",这里自然影射董小宛。诗中“碧桃"代指“绿杨",交待了冒姬小宛被劫入宫的时间、地点,以及最后结果是不知所终,想吊念她都找不到她的墓门,因为被“侯门"即朝廷所阻。

所以,这首诗成为冒姬董小宛被劫入清宫为顺治妃的力证。

(欲知详情,请参考阅读拙作《贾宝玉的婚事与国事之"宝琴竟是董小宛",微信公众号“圈外说红楼”shuohonglou)

《吴氏石头记》第一零四回记载:

"两个忆起黛玉往事,都黯然垂首,宝钗又从抽屉里拿出书本,翻看一页,里面夹着一张纸,拿起给宝玉看,宝玉不解,展开看去,原是十首诗,篇首题着“十独吟”,以朱淑真、柳如是、卞玉京、李香君等十人为目,另隐十个结局孤独的古今人物,细细阅了,不觉伏案恸哭,宝钗道:“这是往年林妹妹的诗作,可惜人亡物在,物是人非了。”

贾宝玉伏案恸哭,不是一见到林黛玉所写的诗,如见黛玉,就哭了,而是在"细细阅了"才"伏案恸哭",显然更是因为诗的内容,让他想起当日情景,甚至,还不止是为林黛玉一人。

行文至此,不禁让人想到上文里说到的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死后13年,终于完成了赵明诚的遗愿,把二人合作编纂的《金石录》整理出来表进于朝,想到当年当年二人一起编纂的情景,在《<金石录>后序》中感慨:“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脂砚斋为什么特意在林黛玉《五美吟》后提示"《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

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窥见些《红楼梦》作者及其批注者脂砚斋的些许信息呢?

脂砚斋在完成《红楼梦》续书之后,是不是也该象李清照那样告慰一下二人合作创作的《红楼梦》一书的主要作者曹雪芹呢?但她却不能把书献给皇上,不但不能,还得巧妙回避,以免遭牢狱之灾。

那该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后世明白自己的苦心呢?

在《红楼梦》的书前“凡例"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脂批,对研究作者和批注者脂砚斋其人,历来最受研红人士的重视,现在我试图再拿来揣摩一番,看能否有新的发现。

这条脂批在作者自题一绝之后,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出则既明,且看书上是何故事。

此处脂批其实是两条,一条是甲戌年重评《石头记》吋的"双行夹批",只有一句,即"此是第一首标题诗",时间应该就是甲戌年重评时。另一条是"眉批",因为内容多,只能写在书页上方,时间却不是甲戌年重评之时,而是二十年后的甲午年,其中,回忆了作者曹雪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以及此后二十年中,脂砚斋自已的痛苦和妄想。毫不掩饰自已就是和作者曹雪芹共同创作此书的地位和亲密关系,这就证明,脂砚斋其人只能是和曹雪芹亲密与共的妻妾情侣。

现在《吴氏石头记》到了第一零四回,续书已近尾声,是不是该象李清照那样,向作者曹雪芹在天之灵告慰一下了?于是就有了贾宝玉看了林黛玉《十独吟》伏案恸哭的细节!

所以,我前面好像说过了,林黛玉《十独吟》可以看作是《红楼梦》的真实作者就是冒辟疆的一个有力佐证。

其八 顾横波

庄妍靓雅是非盍,眉兄情祸眉楼客。

绮阁幽迷勤护君,弃节负盟听南歌。

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顾横波出生于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省南京市)。

崇祯十四年(1641年),顾横波嫁龚鼎孳,洗尽铅华,改名换姓“徐善待”。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下京城,龚鼎孳与顾横波阖门投井,未死,被俘虏,受拷掠,接受直隶指使之职,巡视北城。五月降清,仕途亨通,龚鼎孳为三朝之臣,做到了礼部尚书,顾横波开始曾劝丈夫忠君守节、以死殉国,可龚鼎孳舍不得自己的前途和美满的家庭,先后做了三朝之臣。龚鼎孳正室董氏因已授明朝诰命,让封号顾横波。顾横波也就被称为“一品夫人”。

康熙三年(1664年)冬,顾横波一病不起,卒于北京铁狮子胡同,龚鼎孳在北京长俸寺建妙香阁纪念。

其九 卞玉京

艳而有骨吴知音,抚琴余韵酒垆寻。

零落风烟不相逢,悲风弦索锦树林。

卞玉京,又名卞赛,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妓。当时秦淮河畔盛传两句艳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曾有过一段舛错姻缘。

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席间,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又颇具文才,令吴梅村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

在一次喝酒交谈中,卞玉京酒酣之后问吴梅村:“可有意乎?”,吴梅村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假装不明白对方意思,卞玉京长叹一声,此后就再也不提婚嫁之事。吴梅村不敢答应卞玉京,据说因为吴听到一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为皇帝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

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另外,一些学者的正式研究却得出两个不同的原因:一、吴梅村不敢接受卞玉京是因为当时朝廷规定官员不得在就任地娶当地姬妾;二、吴梅村中崇祯四年榜眼之后,崇祯皇帝赐假令其回乡成婚,吴不想为一个风尘女子而破坏了这个光荣的“赐婚”。大约一年后,明朝灭亡。

明灭亡后,吴梅村长期躲避战乱且无法与卞玉京再相见,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的撮合下到钱谦益府中,打算与吴梅村见面,抵达后又直接到钱夫人柳如是卧室,声称补妆后再出来相见,紧接着又借口旧疾复发而拒绝见面,只说将来要见吴梅村时自然会写信约下时间地点。吴梅村心中懊悔无比,写下了《琴河感旧》四首并序。

卞玉京为何不愿再见他呢?

是出于自尊,还是自怜?

吴梅村到底也猜不透,但无论如何,都是离乱之世才子佳人的悲剧。

其十 陈圆圆

人愁春老芳情苦,一载痴梦为谁主?

伴伊几多扛鼎客,来时应爱去情无。

陈圆圆(1623―1695年),原姓邢,名沅,字圆圆,自幼家境贪寒,父为货郎,母亲早亡,寄养于苏州桃花坞的姨夫家,并从姨父姓“陈”。

陈圆圆少女时便惊艳乡里,逢江南年谷不登,姨夫便将陈圆圆卖给了苏州梨园。

陈圆圆资质绝佳,又聪慧好学,初登戏台,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便赢得台下的看客们一片喝彩,凝神屏气,痴如着魔。

陈圆圆遂以色艺双绝,名动江左,成为“秦淮八艳”佳丽中的翘楚。

自古以来,美人配才子就是人们眼中最美的故事,陈圆圆也不例外,她与江南大才子冒辟疆也产生过一段情缘,被传为佳话。

与冒辟疆同时代的词坛巨擘陈维崧(1625-1682年)在《妇人集》中就明言:“冒辟疆匿吴门名姬陈圆圆,订嫁娶之约。”

冒辟疆也在其名作《影梅庵忆语》中也说:“妇人以资质为主,色次之,碌碌双鬓,难其选也。慧心纨质,淡秀天然,平生所见,则独有圆圆尔。”可见对陈圆圆十分欣赏。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冒辟疆随母亲自家乡如皋出发去衡岳探望父亲。途经苏州时,他登岸小憩,友人许直向他介绍说:“此中有陈姬某,擅梨园之胜,不可不见。”

陈姬某便是陈圆圆,当时的陈圆圆已芳名鹊起,倾动秦淮,冒辟疆闻此声名,便与之一见,陈圆圆为冒辟疆演唱弋腔曲剧《红梅》,冒辟疆后在《影梅庵忆语》中赞道“咿呀啁哳之调,乃出之陈姬身回,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

短暂的会晤,二人便在心里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离别时,冒辟疆牵着陈圆圆之衣,订下当年八月再见之约。

同年秋天,冒辟疆侍奉母亲途经西湖时,竟然得到陈圆圆被豪门掳去的消息,不禁“闻之惨然”,还发出“佳人难再得”之叹。

等赶至苏州时,才得知被劫走的是他人,而陈圆圆隐居他处安然无恙。

冒辟疆急忙赶去与陈圆圆相见,此时他眼里的陈圆圆“如芳兰之在幽谷”,更令人怜爱,而劫后的陈圆圆把冒辟疆的不期而至更是看成了天降之幸,两人情愫愈浓。

陈圆圆甚至向冒辟疆告白:“余此身脱樊笼,欲择人事之。终身可托者,无出君有。适见太恭人,如覆春云,如饮甘露.真得所天。子毋辞!”

陈圆圆这一席话,说得可谓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她以身相许,胆识过人。

无奈,当时冒辟疆的父亲身陷兵火之中,他必须赶去相助,在爱情与孝道的选择下,他只能谢绝陈圆圆的爱意,在说明缘由后,恳切地表示“无徒误子”。

冒辟疆的坦白,让陈圆圆更加仰慕,聪明的她说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君倘不终弃,誓待昆堂上画锦旋。”

陈圆圆的意思是让冒辟疆先解父亲之忧,然后再回来迎娶她。冒辟疆果断地答道:“若尔,当与子约。”

在那个封建礼教等级森严的年代,一位色艺双全的烟花女子与出生仕宦世家的才子就这样成功地相恋了。

第二年春天,即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冒辟疆在毗陵(今江苏常州)得到了父亲调离襄樊兵火险境的消息,便急忙赶赴苏州,准备将这个喜讯告诉陈圆圆并践约。

然而,令冒辟疆想不到的是,陈圆圆却已被当朝权势窦霍门下客强掳入京而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位绝代佳人与江南才子的爱情就这样被意外断送了。

陈圆圆入京后,最终就成了大汉奸吴三桂的爱妾。

于是,就有了吴梅村"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诗。可诗人可知,他的诗实在是太随意,太不负责任了,他是把吴三桂这个典型的大汉奸、带路党引狠入室、卖国求荣的丑恶行径着实给美化了,而把这个大黑锅直接甩到了圆圆姑娘头上,岂不冤哉!试问,如果没有陈圆圆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抢去这档事,吴三桂就会死战山海关,为国捐躯吗?

其实,当时的局势是这样的: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曾要求清廷给军饷,便可带兵到山海关抗击多尔衮,朝廷竟拿不出银子,满朝王公贵族谁也不肯出血,李自成就只好先进北京,崇祯无奈,自缢煤山。在山海关拒敌的吴三桂便面临农民军和满清军的两面夹击,势如危卵。

于是,满清便说降了吴三桂,吴三桂便领着多尔衮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进军北京,李自成自知守城无望,主动撤出。于是公元1644年农历5月三日,清军兵不血刃进驻北京,占据大明朝皇城皇宫立国。《红楼梦》里把满清这种用诡诈手段取得胜利称之为"窃取"。

(欲知详情,请参阅拙作《红楼梦》结构缕析三第19回“意绵绵静曰玉生香"和《红楼梦》结构缕析五第39回"刘姥姥信口开河"的解读。)

所以,吴梅村“冲冠一怒为红颜"一句"好诗",其实是把吴三桂叛国的黑锅甩给了陈圆圆,吴三桂又把亡明的黑锅甩给了李自成。时至今日,仍有屁股坐在满清皇座上的清史学者坚持“明亡于流寇"的观点。

到三藩之乱时,吴三桂让儿子留在清宫做坐探,拉起“反清复明的旗号,就又有糊涂蛋认为是“爱国“行为,依我说,他不是“爱国“,而是企图“窃国”,他要是“爱国",当年就不会做"带路党",早战死在山海关了。凡"带路党",都是"挟洋自重,企图"窃国"的,就象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所谓"民主"斗士,甘为某霸权国家"带路”,搞“颜色革命",都无一不是为了"窃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2:37 , Processed in 0.0745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