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20: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真卿墨迹+】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解密:表里有寓下真卿墨迹暗示红楼梦增删者的真实身份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说贾政出门后,贾宝玉和贾探春相约诗社事宜,前文已经解密了属于典型的一喉两歌和一文两牍。本文继续分析文本里特有的真卿墨迹。文本里原文如下:

宝玉听说,便展开花笺看时,上面写道:

娣探谨奉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真卿墨迹里的真卿自然是颜真卿,这里的墨迹就是他的代表作《自书告身帖》。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颜真卿楷书墨迹欣赏《自书告身帖》为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藏,此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为颜真卿晚年的名作,纸本,告文一篇,三十三行,二百五十三字,结衔小字十三行。《自书告身帖》结体宽舒伟岸,外密中疏;用笔丰肥古劲,寓巧于拙。字多藏锋下笔,点画偏于圆,除横细竖粗的特点之外,有些竖笔,中间微微向外弯曲,因此显得骨肉亭宏,沉雄博大,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后面有蔡襄、米友仁、 董其昌跋。蔡跋:“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至和二 年十月廿三日。”米跋:“右颜真卿自书告。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恭览、 审定。”董其昌跋:“官告世多传本,然唐时如颜平原书者 绝少。平原如此卷之奇古豪荡者又绝少。米元晖、蔡君谟既已赏鉴矣,余何容赞一 言。董其昌。”

为什么作者在这里隐秘的暗示颜真卿楷书墨迹欣赏《自书告身帖》?原来在于《自书告身帖》的名称里。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纸本,楷书,墨迹,是颜真卿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委任为太子少保时自书之告身。前文解密了红楼梦的第一增删者是晚明著名文人吴梅村。红楼梦文本里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属于典型的一喉两歌、一文两牍和表里有寓,其实这个对联还有更加复杂的意义,正如假作真时真亦假中藏着甄士隐贾雨村两个人,无为有处有还无里也藏着两个人,一个就是从石头记到红楼梦文本的增删者吴梅村,简称无,还有一个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简称韦。首先是诗人。吴梅村的诗歌辞藻华丽,长于七言歌行,尤工关于时事之古诗,可以举《永和宫词》、《圆圆曲》、《楚两生歌》为其代表作品。另外他的诗词创作以明亡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诗作,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后一阶段的诗作,风格一变,苍凉萧瑟,晚年学庾信,风骨愈上。除诗歌创作外,吴梅村还是清初重要的戏剧家,其代表作品有《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等。对于自己的作品他说:“一唱三叹,于是乎作焉,是编也,果有托而然耶?果无托而然耶?余亦不得而知也。”(《〈秣陵春〉序》)。除了这些以外,吴梅村还是崇祯朝的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到了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显然他和贾元春家族的贾政等人是熟识的,也知道贾宝玉等人的真实身份。

《自书告身帖》原 文:

敕:国储为天下之本,师导乃元良之教。将以本固,必由教先,非求忠贤,何以审谕?光禄大夫行吏部尚书充礼仪使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立德践行, 当四科之首; 懿文硕学,为百氏之宗。忠谠罄于臣节,贞规存乎士范。述职中外,服劳社稷。静专由其直方,动用谓之悬解。山公启事,清彼品流;叔孙制礼,光我王度。惟是一有,实贞万国,力乃稽古,则思其人。况太后崇徽,外家联属,况太后崇徽,外家联属,俾其调护,以全羽翼,一王之制,咨尔兼之。可令其任太子少师。依前充礼仪使,散官勋封如故。建中元年八月廿五日。奉勑如,右牒到奉行。建中元年八月廿六日。告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充礼仪使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奉勅如右,符到奉行。建中元年八月二十八日下。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3-12-30 20:59・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21: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玉环陵墓出土后,专家打开棺椁一看,千年前的“传言”或被证实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通文知史
关注
2024-02-19 17:02来自河南原创

近几年古装题材偶像剧可以说是在影视圈,非常风靡,这其中尤其涉及到唐代背景的相关影视作品,更是热度最高的。

而拍摄这一类影视作品,基本又跳不开,讲述唐代的一些风流情史。诸如武则天,太平公主,杨玉环等等这些女性往往又是这类题材作品当中最常出现的。

相比较于其他的一些唐代风流人物,围绕在杨玉环身上的故事,总是格外受观众欢迎。一来是因为杨玉环本身被称之为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二来也是因为围绕在杨玉环身上的那些皇家秘史。


广告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
不过很多观众其实内心都会有疑惑,虽然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杨贵妃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如今大众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了很多情节又有哪些地方实际是虚构的?

这些其实都是大家非常好奇的内容,而关于杨玉环的各项风流野史,在她的陵墓出土以后,很多流传千年的传言也能通过陵墓当中的内容证实一二。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从小官女儿到寿王妃
杨玉环出生于公元719年,是蒲州永乐人,蒲州永乐其实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地区。她出生于官宦世家,她的高祖父曾经在隋朝担任吏部尚书,唐代初年的时候李世民反隋,将其杀害。


广告
忙活两个小时,时间不早了,该走了! 等一下,给你个惊喜
×
父亲杨玄琰早年也曾经担任过蜀州的司户,在杨玉环小的时候,一直都是跟随着父亲在蜀州生活的。

杨玉环是个天生的美人胚子,从小就因为出众的相貌在村镇之间颇有名气。再加上她本身又是官宦世家的孩子,小时候父亲当官,家里条件不错,在教育她的时候也都尽可能给她提供最好的条件。

杨玉环自己也肯学习,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在文化修养和音律歌舞方面,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和才能。


只可惜,幸福的时光没能维持多久,在杨玉环10岁左右,她的父亲撒手人寰,自此以后,杨玉环就开启了,被迫去往三叔家里寄人篱下的日子。

开元23年7月,当时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的三叔当时在朝堂内部做官,皇帝女儿举行婚礼时,也给朝中各位大臣发放了请柬,大臣们可以带着家眷前往参加婚礼。

杨玉环的三叔就带着杨玉环去参加了这场婚礼,而就是在这场婚礼上,公主的同胞弟弟寿王,李琩对杨玉环一见钟情。

回去以后,李琩就让自己的母亲武惠妃向唐玄宗,请旨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杨玉环自此摇身一变,成为皇亲国戚。


广告
可.可以了!女领导被他揉了半天,身上早已经是酥软无比
×
婚后,杨玉环与李琩两人感情十分深厚,夫妻俩恩爱非常,日常也是如胶似漆。原以为幸福的日子会这样一直过下去,一直到开元25年,发生了那件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事。

这一年,李琩母亲武惠妃去世,唐玄宗为此郁郁寡欢。据说在当时唐玄宗虽然后宫佳丽三千,但真正属意的妃子少之又少,武惠妃就是这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个。

所以武惠妃离开以后,唐玄宗确实也是难过了一段时间。而当时唐玄宗身边的那位著名的大奸臣高力士,向唐玄宗进言。


高力士表示,寿王妃杨玉环姿色非比常人,可纳入夜庭。当然这一说法其实也很难考究,究竟是高力士主动进言,还是唐玄宗本就有此想法,只是借高力士的口表述出来,这很难有准确答案。

但最终的结果就是,唐玄宗听从了高力士的进言。明明知道杨玉环是自己儿子的妻子,还是选择对杨玉环出手了。

当然,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做父亲的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就算是皇帝,也不敢明目张胆的直接让自己儿子把老婆送到宫里来。


广告
女儿吃剩饭住桥洞,拿爸爸的破证件换钱后,8000护卫连夜赶来
×
思来想去,唐玄宗就想了一个法子,开元28年,也就是公元740年,唐玄宗假借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下旨让杨玉环出家做女道士,道号太真。


荒唐的贵妃之路
杨玉环就这样,被迫去做了四五年的道士。一直到公元745年,唐玄宗给自己的儿子李琩又重新找了个王妃,然后就名正言顺的将杨玉环从道观当中接回来,直接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这一举动可以说是震惊朝野,不光是朝堂内部,即便是当时民间,对此事也是颇多议论。唐玄宗这一行为,可以说是十分荒唐,有背世俗伦理的。

但唐玄宗丝毫不在意外界这些眼光,她从废掉王皇后之后,后宫内就再也没有设立过皇后。杨玉环被册立为贵妃,当时是后宫内位份最高的妃子,几乎可以等同于是皇后。


广告
穿越变暴君,不到一个月冷宫妃子们通通干呕,满朝文武皆傻眼
×
尽管现在大家提及到这些历史内容,似乎总是在谴责唐玄宗,但在过去那个时代,真正受煎熬的始终是杨玉环。

她从来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不管是做寿王妃,还是被迫去道观出家,然后再被皇帝接到宫里,成为自己公公的妻子,一步一步都被人推着走。

之后那些年,唐玄宗对杨玉环可以说是极尽宠爱,甚至还特地亲自谱写了《霓裳羽衣曲》,与杨玉环夜夜笙歌。


朝堂当中对于皇帝这一行为其实是有很多不满的,但是作为臣子不可能直接斥责皇帝,所以所有的罪过就都堆积到了杨玉环的身上。

杨玉环得宠以后,除了她自己在宫中享受皇帝的恩泽,连带着她的家人,也都成为了真正的皇亲国戚,一时之间杨家人几乎可以说是横着走的。


广告
穿越就遇到寒灾?理工男笑了,自制取暖,府内无人冻死,群臣懵了
×
真是应验了那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玉环的大姐后来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被封为是虢国夫人,八姐被封为秦国夫人。

还有杨玉环的一些兄弟们,也都是沾着杨玉环的光,或多或少都得到了一些官爵,杨家人一时之间借着杨玉环的势力,纵横朝野。

之后多年,或许是因为唐玄宗确实是很宠爱杨玉环,杨玉环也意识到这一点,或多或少的也开始了恃宠而骄的行为。


这中间甚至还有出过唐玄宗两次下旨将杨玉环遣送回家,之后又自己将杨玉环接回来这样的事,由此也可以想见杨玉环当时确实是格外受宠。


广告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
香消玉殒
这样受宠的日子过了将近10年,这中间杨玉环和唐玄宗一直恩爱有加,直到天宝十四载也就是公元755年,这一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理由,打着反杨国忠的口号,起兵叛乱。

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堂兄,过去也是仰仗着杨玉环,在朝堂内外横行霸道。事实上,当时朝野之中对于杨家人已经有了很多不满的声音。

而这一次安禄山起兵叛乱,直接带着士兵直指长安,可以说是给朝野内外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这一次的叛乱,让唐玄宗十分意外,她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一起逃去蜀中地区经过马嵬驿,陈玄礼联合禁军卫士,向唐玄宗请求处死杨贵妃和杨国忠。

唐玄宗不肯,表示杨国忠祸乱朝政,处死就处死了,但是杨贵妃是无罪的,应该要豁免。但禁军卫士一致都认为杨玉环是祸国妖妃,杨玉环不死难以平民愤。

最终唐玄宗在士兵的要挟之下,同意了这一请求,为了自保,赐了一条白绫给杨玉环,任由杨玉环被缢死在佛堂的梨树底下。


广告
小基层结识比他大13岁女贵人,3年连升3级,一人独掌大局!
×
不过外界对于杨贵妃的事,其实有很多猜测,有人认为杨贵妃并不是被缢死的,而是被刺了,毒酒毒死了。

也有人觉得杨贵妃是被霍乱的士兵给砍死的,还有人认为杨玉环其实压根就没有死,而是被送到了海外生活。

但是关于这些传言,其实都没有非常明确的证据可以证实。直到千百年后,杨贵妃墓被发现,考古学家们进入杨贵妃陵墓查看,发现贵妃墓里面没有尸体。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外界对于杨贵妃当时究竟有没有死这件事也有了更多的传言,甚至还有人说杨贵妃是被唐玄宗给送出海外,去了日本定居。

这个说法可以,是非常荒唐的。当然考古学家针对于贵妃墓当中没有贵妃尸体,这件事也给出了回应。

根据考古学家分析,贵妃墓被发现挖掘出来的时候,里面有看到比较明显的被盗墓贼破坏的痕迹。


广告
女儿吃剩饭住桥洞,拿爸爸的破证件换钱后,8000护卫连夜赶来
×
里面没有尸体,有可能是被盗墓贼破坏。也有可能是因为陵墓受到损坏以后,空气进入到陵墓内部导致氧化加剧,尸骨因此腐烂严重,后续又被地宫当中的一些蛇虫鼠蚁啃食破坏,看不到尸体很正常。


结语
根据史料记载,杨贵妃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处死的,所以大概率是不存在假死、遁走这样的情况的。

千年以前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没有人能知道,大家即便是通过史书窥见一二,也都是后来经过修饰美化的故事。


广告
“你真的太大了!”他附耳低喃“年纪大的会疼人
×
就算杨玉环曾经拥有过帝王宠爱,最后的结局也还是要为整个王朝牺牲,美好的爱情故事本就不存在,只可惜美人香消玉殒。

素材来源:

[1]《新唐书 本纪第五 睿宗 玄宗》

[2]杨玉环的不幸 天眼新闻

[3]风流唐玄宗惧怕妒妇杨玉环 召幸妃子如同偷情 央视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07: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南汉先生+湖南汉寿?】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解密:“南汉先生”的考证及批注暗写贾母与贾元春的真实母女关系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第十六回原文:

一日,正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降旨。”吓得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香案启中门跪接。早见六宫都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面南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政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庚眉:泼天喜事却如此开宗。出人意料外之文也。壬午季春。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探信。有两个时辰工夫,忽见赖大等三四个管家喘吁吁跑进仪门报喜,又说“奉老爷命,速请老太太带领太太等进朝谢恩”等语。那时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庚侧:慈母爱子写尽。回廊下伫立与“日暮倚庐仍怅望”对景,余掩卷而泣。庚眉:“日暮倚庐仍怅望”,南汉先生句也。

这里的脂批很重要,当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的时候,庚侧批注云:慈母爱子写尽。回廊下伫立与“日暮倚庐仍怅望”对景,余掩卷而泣。庚眉:“日暮倚庐仍怅望”,南汉先生句也。这里的“南汉先生”和他的诗句“日暮倚庐仍怅望”,红学界多年来一直没有考证出来真名实姓,有人以为“南汉”是五代时期建立在广东的小王朝的割据政权,词政权后为北宋所灭,于是认为这个“南汉先生”其生平必定与“南汉”地区有深刻联系。其实这里的“南汉先生”历史原型并不复杂,“"南汉"是南野公之名。南野公,讳汉,字天章,原姓朱,其祖籍当为婺源,后占籍海盐。大明王朝弘治朝举人,除长山教谕,迁国子助教,转苏州府通判,官江西布政使司都事。一生著有《南野集》。脂批中所引的南汉先生"日暮倚庐仍怅望"句,应出于《南野集》或朱家的《文会堂诗钞》。

更加关键的脂批在于慈母爱子写尽。母亲和祖母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所有的版本都是慈母,并不存在祖母的任何字样,因此结合脂批的南汉先生的诗句“日暮倚庐仍怅望”,这是真正的“慈母爱子写尽”,与文本中描写贾母在大堂廊下伫立之情节“对景”。贾母遥望的是哪里?贾母遥望的是皇宫,皇宫里有谁?皇宫里有贾雨村,那么,贾雨村是贾母的大女儿的真相又一次得到证明。

由于红楼梦作者刻意规避满清统治者的文网,他要保护这些人的秘密不被满清统治者识破,因此用了无数诗词曲赋和汉唐典故以及神话传说来对其进行了掩盖。这里有必要重新认识贾元春的真实身份。红楼梦第二回里冷子兴对贾府人物的介绍,子兴叹道:“老姊妹四个,这一个是极小的,又没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了。只看这小一辈的,将来之东床如何呢。”这里的老姐妹四个,指的是贾母的四个女儿中,极小的贾敏没有了,史湘云的母亲是贾母的三女儿也早就去世,那么这里的关键是贾母还有两个女儿依然健在,这是破解红楼梦秘密的一个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的一切解密就还蹭了无源之水而没有意义。

红楼梦怡红开夜宴,贾宝玉和几个姐妹齐聚怡红院,晴雯拿了一个竹雕的签筒来,里面装着象牙花名签子,摇了一摇,放在当中。薛宝钗掷完,下来就是探春,探春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话在上头。”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  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说是什么呢。这签原是闺阁中取戏的,除了这两三根有这话的,并无杂话,这有何妨。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这里又一句很重要的真话,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个话是众人说的,大家一致赞同,没有一个人有异议,因此可以认定贾府早先还有一位王妃,显然这个王妃不是皇妃,王比皇上低一级,也不是公侯的妻子,王妃比公侯的妻子高一个等级。红楼梦对这个王妃是隐写的,这个王妃当然重要,但是在红楼梦写到这里才揭示出来,一是反映了荣国府的婚配情况,更加重要的是另外一点,王妃在这里衬托了另外一个皇妃的真实身份,原来北静王妃即使贾母的二女儿。

看看贾母的四个女儿的婚姻,贾母四女儿贾敏的联姻对象是苏州的巡盐御史林如海。由于史家有两个女儿嫁给了贾家,因此贾母的三女儿根据汉人的婚嫁习俗回嫁给了史家,史湘云就是贾母的外孙女。贾母的二女儿,前面分析出来是北静王妃,也就是说贾母的二女儿嫁给了老北静王,因此北静王水溶是贾母的外孙子。贾母的大女儿更是创造了奇迹,直接进宫做了贾妃,因此贾元春的的确确真真实实是贾母的大女儿。

在红楼梦作者的眼里,南汉先生一定是个经常在外的游子,他的母亲经常在故园门前伫立,盼望爱子早日归来。这位南汉先生对慈母一定一往情深,方能有此荡气回肠之诗句,以至于感动得脂砚斋“掩卷而泣”。

作为一个著名文人,南汉先生字天章,号秦川。南钊子。弘治十七年举人,除长山教谕,迁国子助教,转苏州府通判,以劳卒。南汉先生生活在明孝宗时代,弘治皇帝名朱祐樘,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七月三日生于西宫。明宪宗成化皇帝第三子,母淑妃纪氏,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祐樘被立为皇太子。明孝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对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后宫中只有一位皇后张氏,恩爱和谐如民间夫妇,别无其他嫔妃。由于先天体弱,孝宗于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卒于乾清宫,年三十六岁。尊谥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庙号孝宗,葬北京昌平泰陵。

明孝宗大事年表: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 丁未)

正月 贵妃万氏卒。

八月 十七日,帝病重,命皇太子于文华殿视事。二十一日病危。二十二日,帝卒。

九月 初六日,皇太子朱佑樘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十九日,上成化帝谥号。葬茂陵。

十月 初九日,尊皇太后周氏为太皇太后,皇后王氏为皇太后。次日,立张氏为皇后。二十六日,追谥生母淑妃为孝穆皇太后。

弘治元年(1488年 戊申)

三月 初九日,视太学。十二日,初开经筵。十三日,始在文华殿举行日讲。十八日,始在左顺门举行午朝视事。

弘治二年(1489年 己酉)

十二月 初八日,为少保于谦赐谥肃愍,并立旌功祠。

弘治四年(1491年 辛亥)

九月 二十四日,皇长子朱厚照生。

弘治五年(1492年 壬子)

三月 初八日,立朱厚照为皇太子。

十二月 二十日,旁系荆王朱见瀟废为庶人,锢之西内。

弘治六年(1493年 癸丑)

八月 十三日,令朱见瀟自尽。

弘治七年(1494年 甲寅)

九月 兴王朱祐杬(嘉靖帝之父)之国湖广(今湖北)安陆州。

弘治九年(1496年  丙辰)

三月 皇太子行冠礼于文华殿。

闰三月 皇太子始御文华殿。

弘治十年(1497年 丁巳)

三月 纂修《大明会典》。

弘治十一年(1498年 戊午)

三月 皇太子出阁就学。

十月 太皇太后所居之清宁宫灾。

弘治十五年(1502年 壬戌)

十二月 纂修《大明会典》成。

弘治十七年(1504年 甲子)

三月 太皇太后周氏卒。

四月 葬孝肃皇后于裕陵。

弘治十八年(1505年 乙丑)

四月 帝患病。

五月 初六日,病危。初七日,午刻,帝卒。十八日,皇太子朱厚照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正德元年。

六月 初七日,上弘治帝谥号。

八月 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十月 葬孝宗敬皇帝于泰陵。

十一月 御文华殿日讲。

注:本文参考了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4-01-05 21:40・IP 属地陕西[转载]日暮倚庐仍怅望 (2015-11-21 22:43:06)
标签: 转载分类: 必备知识资料书典

记者问:

你是世界首次破译《红楼梦》第一人,首次考证出《红楼梦》是从元代写至1920年的千年纪实文学者、人称“破译《红楼梦》密码之父”,获得全世界第一个读懂《红楼梦》的人、《红楼梦》学说“宇宙派”创始人、集红学研究领域第一个太空红学家、第一个地质红学家、第一个国民红学家三项桂冠于一身,如此盛名之下,你有何感想?

伍弱文答:

伍弱文幸有今生奇遇。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奇遇的,成功有时是三分天意,七分汗水。我的偶然的石化之行和挖人参梦境,成就了我的破译《红楼梦》密码之事业。终于2013年的一天,宇宙向我打开上帝之眼,我发现了那部金刻元代《红楼梦》残本,我抚摸它,感受石化飞来的体温,雕具犹在,作书人已然作古,我顿感斗转星移之沧桑。相继地,铜铭文版《红楼梦》残本、蜊蚪文版《红楼梦》残本、湿泥壁版《红楼梦》残本、意大利版《红楼梦》残本、澳大利亚版《红楼梦》残本……一部部巧夺天工之《红楼梦》残本,都是国宝级别的残本,奇迹般展现于我,天公惠顾于我,多比别人先读这么多残本,我上下求索,一一付诸行文,转与世人。近日,虽众人不信我之言,但我不恼不愠,我的心声:“却问桃源哪里有,水穷问鱼草木依。人情世故根河处,我系一舟太空游”。

原文地址:日暮倚庐仍怅望作者:孔生
我不知警幻与玉川子是否同一人,在【玉川子重评石头记】 之第十六回里,警幻这段考证被全文引用:"南汉"是南野公之名。南野公,讳汉,字天章,原姓朱,其祖籍当为婺源,后占籍海盐。明弘治朝举人,除长山教谕,迁国子助教,转苏州府通判,官江西布政使司都事。为人清廉,以劳卒。著有《南野集》。脂批中引南汉先生"日暮倚庐仍怅望"句,应出于《南野集》或朱家的《文会堂诗钞》。
鲁闽兄的考证极恰,我常赞叹此人极有悟性,果然被他考中﹗【经部·十三经】 《礼记》-间传第三十七/阮元校刻本︰
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绖带;齐衰之丧,屋垩室,芣翦不纳;大功之丧,寝有席;小功緦麻,床可也。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
第十六回由开头至“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止,属于第十五回的自然延伸。第十五回的纪年为崇祯十六年八月,皇太极新丧,孝庄、福临可说是“父母之丧”,必须“居倚庐,寝苫枕块”。但孝庄披麻带孝“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并非要尽什么孝的,是焦急地等候太监来宣旨,她五岁的儿子福临继承皇位。
批者说:回廊下伫立与“日暮倚庐仍怅望”对景,我批到此处时掩卷而泣。并说:“日暮倚庐仍怅望”,南汉先生句也。
我们最紧要的,是搞清“倚庐”的涵义,是父母之丧。至于南汉先生是谁,句出何处,能考到最好,考不到,亦无足轻重,毕竟有些古人及古籍已被湮灭。

本来嘛,脂批中涉及的许多字词出典,很需要有一个规范的解注。但每每喜提学术规范的大人先生却不屑为的,他们拿着国家的科研项目经费,写出来的论文书籍却与红楼梦风马牛不相及。比如“齐太子走国”有出典的,如果规范的解注出来,对于他们热衷的曹学不啻是当头一棒,幸而在野派人才济济,在我们艺苑就有诸如警幻、鲁闽、樵叟、张登儒等等热心人士,孜孜不倦为红学添砖加瓦,默默耕耘。我相信终有一天,最难解的《芙蓉诔》将由我艺苑之人给出最为详尽的满意答案。迄今解过《芙蓉诔》的是蔡义江及解红楼诗的几位,再就是崔耀华先生。他们的所谓解,不过背背书,断解不出作诔之人的意境出来的。史载董鄂妃死时顺治皇帝亲致祭辞,此《芙蓉诔》所诔者,正是董鄂妃!作解之人若不识此,任你何等功力,断不能解其万一。但诔中所涉,几乎字字有典,句句有隐,这对解诔之人来说,需要有文史哲的全面学识,要付出艰辛的训诂努力,还需要有灵感的。 


倚庐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倚庐,读音为yǐ lú,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居父母丧时所住的房子。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倚庐

  • 拼音

    yǐ lú


  • 释义

    居父母丧时所住的房子

  • 注音

    ㄧˇ ㄌㄨˊ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守丧者所住的草房。这种草房盖在中门之外的东墙下,向北开门,门上没有横梁和柱子,只是以草为屏障,不加泥涂。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礼记.丧大记》:「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唐.白行简《李娃传》:「有灵芝产于倚庐,一穗三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3: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破山寺后禅院
[ 唐 ] 常建
原文 译文对照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指钟、磬之声。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作者介绍

常建
常建大约是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现存不多,其中《题破山寺后禅院》较为著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3: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怡红院+绿玉+崇光泛彩+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怡红院”取名的背后
昵称37581541
2022-03-03   |  955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内容提要:作为贾宝玉的居所,怡红院既在大观园中占据重要地位,又有着复杂的隐喻与投射。这个处所的命名过程在作品中有清楚的记录,但这只是叙事的表层,我们尚需对其内在含意进行探索。这涉及到作者让元春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并进而定名为“怡红院”的叙事意图,并由此追索出元春对黛、钗二人的态度。在这一理解的前提下,再来考察英国汉学家霍克思对“怡红院”一名的改译,亦可见“同化”翻译策略对作者原意的遮蔽。
关键词:怡红院    元春    黛玉    宝钗

中国人非常重视名,无论是地名、人名还是物名,都一定要字雅意深,耐人寻味。《红楼梦》中那些与作品叙事密切关联的地名、精巧雅致的人名俯拾即是,但更能彰显作者取名特色的,是贾府中的建筑名,因为这些命名不像前述地名与人名那样大部分劈空而来,而是随着人物的建议、交流甚至争论而固定的,这就赋予对其进行阐释的基点。若循此以入,定可探骊得珠。本文拟就宝玉所居“怡红院”之得名稍作浅析,期得抛砖引玉之效。

图片


图片
先看一下这个命名的来源。在贾政带领众人(也是作者带领读者)浏览大观园时,走到后来的怡红院,作品是这样描述的:


贾政与众人进去,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绿垂碧缕,葩吐丹砂。[1]


张俊先生在《新批校注红楼梦》中说:“写怡红院,则有碧桃、芭蕉与西府海棠;而以棠为主,因其色稍红,故以名院。”[2]“以棠为主”似无作品文本的支持,梳理一下文本即可知。

此时,贾政要“想几个什么新鲜字来题”,一个清客说'蕉鹤’二字妙”,此名只及芭蕉;另一个说“'崇光泛彩’方妙”,直接用了苏轼《海棠》诗首句“东风袅袅泛崇光”为名,贾政与众人都称赞,但宝玉一方面也客气地附和说“妙极”,另一方面却又叹息“只是可惜了”,他的理由是:“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贾政问:“依你如何?”宝玉说:“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从这段描述可知,宝玉认为此院的特色是“蕉棠两植”,不应该“顾此失彼”。


然而,宝玉的设想却被元妃否定了,元妃省亲时,列出了宝玉拟名的四处场所,即有凤来仪、红香绿玉、蘅芷清芬、杏帘在望,余三处均依原拟而未改,只有“红香绿玉”被元妃改为“怡红快绿”,并因此赐名“怡红院”。那么,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为什么要添此一段波折,而不是开始便让宝玉拟名为“怡红快绿”呢?

图片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为了彰显元妃的才华。稻香村便是可以互证的例子,宝玉所拟“杏帘在望”虽被保留了,但元妃赐名是“浣葛山庄”,我们都知道此李纨所居之所当名稻香村,那为何不让元妃一步到位呢?看后文即知,这是为了突出黛玉的才华,让黛玉替宝玉拟了最后这一首,“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前文就会知道,这里增加的波折本属无谓——在宝玉拟题时本来就说“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脂砚斋在元妃改名时批云:“仍用玉兄前拟'稻香村’,却如此幻笔幻体,文章之格式至矣尽矣!”即指出此名仍恢复宝玉原拟之名,则本不必有此一节,之所以要“幻笔幻体”,当为表现黛玉诗才而设。

不过,怡红院的问题可能较前述之例更为复杂,因为还有元妃对“绿玉”的态度。我们看一下宝玉写诗的情形便可了然:



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说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宝玉道:“'绿蜡’可有出处?”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


此段从宝钗角度坐实了从“红香绿玉”到“怡红快绿”的变化是元妃的“不喜”。所以宝玉诗中用“绿玉”来形容芭蕉正中其忌,宝钗的解决办法是把“绿玉”变为“绿蜡”。余英时《敦敏、敦诚与曹雪芹的文字因缘》一文认为:“雪芹之改'绿玉’为'绿蜡’尤其可能是受了二敦的影响。我们试把雪芹的'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和敦敏的'绿蜡烟犹冷,芳心春未残’对照着读,立即可看出它们之间必有渊源,因为句法和遣词合到这种地步极少可能是偶然碰巧。”[3]这个看法并不能通,事实上,连宝钗都给出了渊源,即唐人钱珝的诗,其原诗云:“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4]三曹对证即可知,敦敏的诗与曹雪芹为宝玉量身定做的诗都当脱化自钱诗——虽然曹诗与敦诗确实相似,但兄弟长相相似并不表明二者有父子关系。


余英时之所以想证明这一点,倒意不在此。此节文字下有脂批云:“此等处便是用硬证实处,最是大力量,但不知是何心思,是从何落思,穿插到此玲珑锦绣地步。”余先生便说:“我相信这个批评很可能出自敦氏兄弟之手。因为雪芹在小说中把他们的诗句套了进去,所以受到他们的特别赏识,而且所用'穿插’两字才有着落。否则仅仅举出一个旧典是无需如此特别赞扬的。”暂不论这一“相信”从文献上看如何牵强,即便果如余先生所言,曹雪芹此诗是从敦敏诗套来,而且敦敏也知道此事,他应当也不会写出这样一段评点来。余先生之所以有如此误判,是没有明白脂批中说的“穿插”究竟何指。关于此,红研所校注本的注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但'绿蜡’二字本此,'春犹卷’三字也从此诗第二句化出。可见宝玉的诗句原是一起构思的。小说写他原用'绿玉’,据宝钗意见改为,'绿蜡’实为借此穿插对话,勾画人物。”可知此节亦如前文所言稻香村之例一样,是作者有意穿插的结果。

图片

那么,小说究竟是如何“穿插”的呢?我们看一下宝玉这首题为“怡红快绿”的诗,“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首联说“两两出婵娟”,便把蕉棠都写了出来,正如脂批所云“双起双敲,读此首始信前云,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等批非泛泛妄批驳他人到自己身上则无能为之论也”;尾联说“对立东风里”,又有“双收”之妙。知宝玉力图将二者都呈现出来。中间的颈联与颔联即两两形容:“绿蜡”则指芭蕉,“红妆”自指海棠(此语仍袭前云苏轼诗);“袖”而云“绛”,“烟”而云“青”,则仍分别对应红、绿二字。

周汝昌先生《红楼十二层》中有《黛玉之致死》一节,已经指出,“在'省亲’回中,由于元春的关系,两次都把'绿玉’字样废除不得使用”,是“对钗、黛有厚薄分别”[5],的是巨眼,然惜仅提及,未做详论。徐乃为先生《“红香绿玉”试释》一文云:“如周先生等以为不用'玉’是取弃'黛玉’之意;那么,'宝玉’一词中亦含'玉’呀,亦难圆通。”[6]这一反驳或不妥当,因为弃的不是“玉”,而是“绿玉”,即黛玉也——因为“绿玉”正是黛玉的隐喻。我们看一下前文写潇湘馆,“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此后无论清客所说“淇水”“睢园”还是宝玉拟的“有凤来仪”及“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均在描摹其中的翠竹。而古人常以“绿玉”为竹的雅名[7],白居易《履道新居二十韵》云“篱菊黄金合,窗筠绿玉稠”[8]、杨万里《竹床》云“已制青奴一壁寒,更搘绿玉两头安”[9]等句均用此意。如果说这还只是推测,那么再看下文的证据。宝玉为潇湘馆所写的诗前四句是“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张新之即评云:“第一句、第四句点绿玉。”其实,仅从字面上看也可知二者关系,“黛”为青黑色,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云“从岭而上,气尽金光,半山以下,纯为黛色”[10],王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云“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11],均云山峰之色,实即绿色;再如有黛青(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云“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12])、黛草(江淹《知己赋》云“黛草兮永秘,朱丹兮何晨”[13])之类的词,算是以“黛”为“绿”;钱起《赋得池上双丁香树》有“黛叶轻筠绿”之句[14],意思是说丁香树的“黛叶”都要轻视竹子的绿色了,则可见此字的颜色。所以,“黛玉”实即“绿玉”。

图片


图片
既然“绿玉”指黛玉,那“红香”呢?有人认为仍指黛玉,如张新之即云“香玉乃黛玉寓言”[15],亦有道理,因为第十九回宝玉还讲了一个耗子偷香芋的故事,“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则似亦可从。但这一看法与宝玉反复强调的“蕉棠两植”颇相扞格。也有学者认为红香指黛玉,而绿玉指宝玉[16],但宝玉为怡红院所做的诗在双起双收后说“主人应解怜”,则此主人为谁呢?其实,熟悉曹雪芹笔法的读者都应该明白,作者在作品中往往钗、黛并举——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只有十一首,原因就是要将二人并举,只好放到同一首中;本文讨论宝玉作诗的情节中,也不欲有所轩轾,故先让宝钗为宝玉“一字师”,接下来干脆让黛玉代作一首,以示平等。甚至在怡红院这个有着复杂投射的地方,都既有宝钗的影子袭人,也有黛玉的影子晴雯,怎么可以在命名时只顾其一呢。所以,此处“红香”当指宝钗。我们依前论述之理路来看。首先是蘅芜苑,“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写了这么多,最后归结一点,“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为了强调此“香”,后边还接一大段议论,众人说是“薜荔藤萝”,贾政说“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宝玉甚至说了一大堆香草之名,直到最后被贾政喝住。众人品题时的“兰风蕙露”“杜若香飘”“三径香风”及贾宝玉的“梦也香”也都辐辏到这个字上来。连后来赋《蘅芷清芬》之诗时,也有“助芬芳”“一缕香”之句。

行文及此,也要再探考一下“红香”的问题。徐乃为先生认为此“'红香’非'香气’之'香’,是'香烛’之'香’”,此论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吸收,此前两版“红香绿玉”均无注[17],至第3版增注云:“红香绿玉——海棠无香,故'香’非指香气,乃指香烛,属名词。这里是一个并列短语,意为红的海棠似香,绿的芭蕉如玉。以香的点燃喻海棠开放。”不过,徐先生的论述实可商榷。如他论第三点时说“苏轼《海棠》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原来,苏轼把海棠比作'高烧的红烛’。那么清思考:今'烛’已移用作'芭蕉’之喻,则'海棠’须得换一个新的喻体”。他的意思是说,在宝玉诗句“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一联中,“红妆”本是化用苏轼诗句,把海棠比作红烛;但现在出句中的“绿蜡”已经把芭蕉比作烛了,那么对句的“红妆”就不应该再是烛,但又要与烛相近相似,那就只能是香烛了。这段推论多有疏漏。一是化用别人诗句,竟然还可不加任何改造就暗中改换喻体,这恐怕只能是接受者的诠解;二是换喻体的理路也并不必然,即出句说了烛,对句便不可说烛,若果如此,古代大量咏物诗都无法解释了。而最重要的疏漏是第三个,即认为“苏轼把海棠比作'高烧的红烛’”,这是前两个疏漏的根基,但这个认识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苏轼并没有把海棠比作“高烧的红烛”,而是把海棠比作“红妆”,原诗的意思是说怕夜深花睡去,所以诗人点燃高烛,继续观赏烛光下的海棠。《冷斋夜话》卷一即指出此句当本于杨贵妃“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唐明皇说“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之典[18]。钱锤书《谈艺录·三三》云:“东坡《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冯星实《苏诗合注》以为本义山之'酒醒夜阑人散后,更持红烛赏残花。’不知香山《惜牡丹》早云:'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又云:“香山、义山语意,亦唐人此题中常见者。如王建《惜欢》:'岁去停灯守,花开把烛看。’司空图《落花》:'五更惆怅回孤枕,自取残灯照落花。’”[19]自唐迄宋,诗意一脉贯之,均为此意。徐先生可能也觉得此语说服力不够,所以引用时故意把原诗中的“高烛”引为“红烛”,从而把原本喻海棠的“红妆”移到“红烛”上来。事实上,苏轼原诗此处有两种异文,一是“高烛”,二是“银烛”[20],从无“红烛”之说。可知徐先生此论实基于对苏诗之误解,不足采信。


至于徐氏所说第二点,即“绿玉”的“玉”是名词,所以“香”也应当是名词,即香烛之香。此说也并不妥帖,因为“香”作为“香气”之“香”,当然也可以是名词。至此,我们先说一下“绿玉”,徐文直接把此词当作蜡烛来解释,或许是受宝钗为宝玉换字的影响,以为只是换了字,但意思全同,其实并非如此。绿玉本是以比喻的方式来形容芭蕉的,渐成芭蕉的别称,只是形容芭蕉像绿色之玉一样(此与翠竹被称绿玉相同);而宝钗为改一“蜡”字,其典源即发生变化,以钱珝诗“冷烛无烟绿蜡干”为新的来源,其实是想说芭蕉未展之叶卷在一起,就像一支绿色的蜡烛,然此“烛”却是无烟之烛。这是钱诗一个极具个性的比喻,不能将之完全合并到常见的绿玉之喻中去。所以,“红香绿玉”只是把芭蕉比作绿色之玉,这是有实质之物;而把海棠比作红色之香,这是无形之物,是通感之手法而已。

所以,徐氏所说三点中,最关键的却是第一点,即“海棠无香”。徐氏先引“唐贾耽《百花谱》:'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宋人彭渊材引惠洪《冷斋夜话》卷九云:'天下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非佳郡乎?’”[21]此二条之着重点正在西蜀昌州海棠有香,虽然笔者也同意徐先生所云“海棠无香,虽未必是生物学意义的科学结论,却是中国的传统认识”[22]的判断,但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清初陈淏子的《花镜》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园艺专著,其云:“西府海棠,一名海红。树高一二丈,其木坚而多节,枝密而条畅,叶有类杜,二月开花,五出,初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明霞,落则有若宿妆淡粉。蒂长寸余,淡紫色,或三萼五萼成丛,心中有紫须,其香甚清烈。”[23]知西府海棠是有“香”的。那么,《红楼梦》中的海棠是什么品种呢?或许作者正因“红香”二字,特意点出此海棠正为“西府海棠”,所以众人都赞说“好花,好花!从来也见过许多海棠,那里有这样妙的”,正突出其之与众不同。贾政还解释道:“这叫作'女儿棠’,乃是外国之种。俗传系出'女儿国’中,云彼此种最盛,亦荒唐不经之说罢了。”这段话颇不符合贾政的形象,所以庚辰本旁批云:“出自政老口中,奇特之至!”总之,这一段都是要说明此株海棠的特异来。因此,文化传统中对“海棠无香”的认知并不能延伸到《红楼梦》中来。

再回到“红香”与宝钗的对应上。宝钗之有香,是《红楼梦》中为人熟知的设定,第八回二宝互赏对方佩饰时,“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宝钗的解释是她吃冷香丸的香气。故以独特的西府海棠之香、之艳拟宝钗,亦甚匹配。

元妃之所以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仅从字面上来看,自然也说得通,因为宝玉所拟,虽用雅致之“绿玉”代芭蕉,用通感之方式的“红香”代海棠,但毕竟着眼于色、味,作为匾额,稍觉着实;元妃改为“怡红快绿”,用两个表达心情的字来修饰红、绿二字,顿觉生色(贾芸进怡红院时还特意写其看到“上面悬着一个匾额,四个大字,题道是'怡红快绿’”)。但其深层意思恐怕还是把能直接引起与黛玉关联的“绿玉”二字弱化;并在此弱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删除——即将此院之名命名为“怡红院”,只取了匾额四字中的前二字。

宝玉一直想维持“蕉棠两植”的均势,这大概也是他“爱博而心劳”的注脚,更是希望两全钗、黛之写照。但这种理想最终被元妃抹去,只剩下了代表宝钗的“怡红”,于是,这一命名的替换恰成为作品情节走向的一个隐喻——元妃是否喜欢黛玉,那是另外一个更为复杂的话题,但仅就怡红院的得名而言,作者已经用精巧的映射机制(正如他在英莲与金桂、板儿与巧姐等关系走向上使用的一样)表明了弃黛留钗的倾向。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红楼梦》走向海外的时候,这一问题却又成为两种语言交流的“巴别塔”。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先生(David Hawkes,1923—2009)曾译此书,对《红楼梦》的英译有重要的贡献。然其书并未选择惯用的A Dream in Red Mansions(杨宪益先生所译)之类译名,而是选择了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很可能与译者对《红楼梦》一书作者、版本等情况的认定有关,但也可能因为西方对于“红色”的文化感知与中国大相径庭。在中国这既是一种喜庆的颜色,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六个义项,分别是像鲜血的颜色,象征喜庆的红布,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红利,姓。[24]其最后一个是中性的,第一个说到鲜血之色,但举例为“红枣、红领巾”,可见至少也是中性的,另四项均为积极的释义。但在英国文化或者扩大到西欧文化中,却并非如此。尽管漫长的古代,红色也曾经是备受偏爱的颜色,但从14世纪以来,这种色彩的文化意义却“饱含争议”并变得“危险”起来[25],在欧洲文化中增加了暴力、流血等因素,如陆谷孙编《英汉大词典》中red在形容词的十二个义项中,有八种释义均为负面的:充血的、发炎的,沾有鲜血的,烧红的,流血的、暴力的,赤化的、左派的,赤字的,红种人的,南非科萨人的[26](后二种为种族歧视之用语)。两种文化对此颜色的不同认知可以说一目了然,更有趣的是中文语境中的“红利”与英文语境中的“赤字”(red ink)二义,真是妙对。所以霍克思为了照顾英语世界读者的文化惯性,以使用异名的方式规避了“红”字。

但是,怡红院不像《红楼梦》有多个异名可以选择,当如何处理呢?杨宪益先生将其径译为“Happy Red Court”[27],霍克思则先将“怡红快绿”译为“Crimson Joys and Green Delights”,已尽量避免使用“red”一词。相对来说,“Crimson”似多用于对自然红色的描述,用例较“red”为窄。仍以陆编词典为例,此词名词释义一为“深红”,二是“深红着色剂”;形容词释义一为“深红色的”,二为“血淋淋的”;动词释义一为“变绯红色”,二为“成熟”。总体来看,“血淋淋”一项稍显负面,但其前有“(喻)”的标识,即为比喻义。所以,霍译此词,既未改原意,又能避免接受心理之冲突,是很高明的择用。这颇类前及之“赤字”,此词其实是汉语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新词,但同样为了规避中国人接受时的心理落差,避免了使用“红”字,而改用“赤”字。

在这样精妙的译文之后,让人大吃一惊的是,霍克思却并未把怡红院译为“House of Crimson Joys”,而是赫然译为“House of Green Delight”!曹雪芹可能无法想象,他精心为宝玉的居所设计了“红香绿玉”的格局,然后让元妃改为“怡红快绿”,并特意选择前二字来影射元妃的态度;而在20世纪一个英国翻译者那里,仅仅因为迁就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认知,便草率地扭转了元妃的选择,抛弃了“怡红”而选择了“快绿”!这看上去仅仅是一个译名的问题,但深入《红楼梦》的叙事潜脉中便可看出,作者苦心孤诣搭建的隐喻体系被拆散了;再扩展到宏观的视野中,亦可将其看作中外文化交流中一个负面的缩影。

注释

[1]曹雪芹著、无名氏续,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页。以下引《红楼梦》原文若无特殊说明,均引自此书。

[2]曹雪芹原著,程伟元、高鹗整理,张俊、沈治钧评批《新批校注红楼梦》,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22页。

[3][美]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25页。

[4]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I960年版,第8197页。

[5]周汝昌著、周伦玲编《红楼十二层》,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第186页。

[6]徐乃为《“红香绿玉”试释》,《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1辑。

[7]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红楼梦大辞典》引《正字通》云“寒玉,竹别名,亦曰绿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529页),此条文献为当下学界所接受,然引用有误,《正字通》原文仅前五字,无后四字(张自烈《正字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235册第98页)。

[8]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43页。

[9]杨万里著、薛瑞生校笺《诚斋诗集笺证》,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89页。

[10]鲍照著、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3页。

[11]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78页。

[12]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95页。

[13]江淹著,胡之骥注,李长路、赵威点校《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0页。

[14]王定璋校注《钱起诗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3页。

[15]冯其庸纂校订定《八家评批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398页。

[16]如刘春颖《关于“红香绿玉”更名为“怡红快绿”的意蕴解析》,《红楼梦学刊》2005年第2辑。

[17]分别参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红楼梦》第238页及1996年版《红楼梦》第231页。

[18]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19]钱锺书《钱锺书集·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07页。

[20]苏轼撰、张志烈等校注《苏轼全集校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04页。

[21]此云“宋人彭渊材引惠洪”之语当误,然当非笔误,因此文收入其《阆苑仙葩:红楼梦艺术论》一书时多有修改,而此句仍旧(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183—184页)。

[22]虽然他举了张爱玲“人生有三大恨事”的说法,而不是举张氏剿袭的彭渊材之语——彭氏之语,正在徐氏前引之语的下一条,或许徐氏未能留意,参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第81页。

[23]陈淏子辑、伊钦恒校注《花镜》,农业出版社1962年版,第185页。

[24]《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63页。

[25]这是《色彩列传:红色》一书四章中后两章的标题,请参看:[法]米歇尔·帕斯图罗著、张文敬译《色彩列传:红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版。

[26]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5页。

[27]Tsao Hsueh-chin and Kao Hgo:A Dream in Red Mansions,Translated by Yang Hsien yi and Gladys Ya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p257.

【本文原载于《红楼梦学刊》2022年第1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5: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荣王
明朝荣国诸王 编辑
弘治四年(1491年)封,正德三年(1508年)就藩常德府。
称号        国君姓名        关系        在位年数        注记
1.荣庄王        朱祐枢        朱见深、庶十三子        1491年—1539年        弘治四年封。正德三年就藩常德府。嘉靖十八年薨。
2.荣怀王        朱厚勋        朱祐枢、嫡一子        追封        正德十年封世子。嘉靖十一年薨。谥怀穆。以子载墐袭封。追封王,改谥曰怀。
3.荣恭王        朱载墐        朱厚勋、嫡一子        1540年—1595年        嘉靖十九年袭封。万历二十三年薨。
4.荣定王[1]        朱翊?        朱载墐、嫡一子        1598年—1612年        万历二十六年袭封。四十年薨。
5.荣王        朱常溒        朱翊?、嫡一子        1612年—1616年        万历九年封世孙。二十六年改封世子。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四年薨。
6.荣宪王        朱由枵        朱常溒、嫡二子        1616年后—1632年前        万历三十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薨。
7.荣王        朱慈照        朱由枵、嫡一子        1632年—1644年        崇祯五年四月袭封。张献忠入湖南,朱慈照奉母妃姚氏逃往辰溪,国亡不知所终。
荣世子        朱和?        朱慈照、子                不知何年封世子。崇祯十二年六月乙酉卒。[2]
荣王        朱由桢        朱常溒、嫡五子        1644年后—1647年        天启六年封肇庆王,后进封。永历元年十月薨。
参考文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5: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荣国府+贾源&贾演+朱元璋&朱见深+】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中二代荣国公贾代善的秘密 (2023-03-16 22:16:47)
标签: 红楼梦 文化        分类: 红楼梦
红楼梦》中一共写了贾府五代:第一代宁国公贾演和荣国公贾源;第二代贾代化和贾代善;第三代为贾敷、贾敬、贾赦、贾政和贾敏;第四代为贾珍、贾珠、贾琏、贾宝玉、贾环、贾琮和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第五代为贾蓉、贾兰等草字头辈。只写了贾府五代人,是在暗引《孟子·离娄章句下》中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暗示贾家已经彻底衰败、行将末路。

为何贾府的第一代贾演、贾源这两个名字带水呢?这是否与满清水有关系呢?

其实,贾演和贾源的名字所带的水与满清的水并无关系,而是与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系。前书写了,朱元璋规定他的后系子孙们都必须要“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起名字,朱元璋的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偏旁,如朱标、朱棣。按照朱元璋的五行排序规矩倒推回去,朱元璋本人应是取“水”偏旁的名字,所以朱慈炤才会安排开创了朱明贾府的第一代都是“水”偏旁。

再看第二代。第十三回里写宁国公贾演的儿子贾代化降等袭爵为“一等神威将军”,但荣国公贾源的儿子贾代善并没有直接写明,那贾代善是不是也降等袭爵为“一等将军”了呢?

答案是否。

第三回里,林如海告诉贾雨村说,荣公之孙贾赦“现袭一等将军之职”,居然和伯父贾代化同为一等将军,倒推回去,其父贾代善应该还是国公。再看第十六回里,秦钟告诉鬼判说,宝玉是荣国公的孙子,由此可见贾代善必是公爵无疑。

对照林如海家的侯爵,本该袭三代而止,却因朝廷加恩而多袭了一代,由此来看,贾代善多袭了一代公爵也是正常。但相对宁国府来说,却是不正常的,若是朝廷加恩,为何要厚此薄彼,不肯施恩与贾代化呢?这说明,贾代善不普通,他的身上藏着大秘密。

那贾代善身上到底藏了什么大秘密呢?

先说他那非同小可的名——“代善”,看到这个名字,生活在清初的人一定会马上想到位居后金四大贝勒之首、兼满清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之首的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为何朱慈炤给贾府的第一代和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起的都是一个字的名,却唯独给贾府的第二代破例起了两个字的名,而且还偏偏重了人尽皆知的清廷礼亲王“代善”的名?这到底是他无心之笔、还是他刻意为之呢?

脂砚斋反复注批强调:“一字不可更改, 一字不可增减”,尤其是暗藏关键信息的人物名称,更是作者反复斟酌而得,荣国府第二代取名“代善”绝非信笔写来,实乃朱慈炤刻意为之。书中影射“嘉靖”还要换用“贾敬”稍作掩饰,可这“代善”之名却是直接拿来,朱慈炤这般突出强调“代善”之名是为何意呢?

为的是揭示荣国府中所影射的明清之争。

我在第一部书中解密过了,荣国府隐喻的是自天启朝开始到南明各政权最终覆灭的朱明王朝的末代时期,老祖宗贾母指代的是朱明祖宗,是朱明政权的最高代表,那二代荣国公代善呢?则是满清政权的形象代言,影射的是来自东北的女真胡虏。

为何朱慈炤要将女真满清设定为贾府子弟呢?

因为满清声称他们是朱明政权的合法继承者。不同于大顺政权直接推翻朱明统治,满清入关打的是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清史学家孟森先生在《清朝简史》中对明亡清代评价道:“(清)世祖开国之制度,除兵制自有八旗为根本外,余皆尚袭明制,几乎无所更改。明之积重难返,失其祖宗本意者,清能去其泰甚,颇修明明代承平故事。顺治三年三月,翻译《明洪武宝训》成,世祖制序颁行天下,直自认继明统治,与天下共遵明之祖训,此古来易代所未有。清以‘为明复仇’号召天下,不以因袭前代为嫌,反有收拾人心之用。”

因为满清始终将自己宣传为朱明政权的合法继承者,故而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都在南巡途中前往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总计康熙五次、乾隆六次,而且两位清帝在明孝陵享殿前祭拜时均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三跪九叩之礼是汉民族祭拜祖先才会使用的庄严大礼,明朝规定的君臣之礼也只是“五拜三叩之礼”,只是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奴化汉人臣民,于是开始命令要向他们行三拜九叩的至尊大礼。

满清自认是朱明政权的合法继承者,并用汉人祭拜祖先的三跪九叩之礼隆重祭拜明太祖朱元璋,这就相当于声明他们女真等同朱明后裔。与此同时,在治理国家中,满清也基本沿袭了朱明王朝的政治体制。可以说,满清无论是政治名分、还是执政操作上,都明确继承了朱明贾府的政治遗产,所以朱慈炤才会将女真满清设置为贾府子弟。

自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后,明朝在与女真的交锋中彻底居于劣势,清军先后五度入长城,大肆掳掠财富与人口,加剧了明朝的衰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满清入关后,在汉奸将官的帮助下迅速控制了大半中原,占据了中原的统治地位,故而影射朱明末世的二代荣国府的袭爵者变成了满清代善。



但为何朱慈炤要将影射满清的贾代善写作是承袭了荣国公爵位的二代荣国公,而没有像宁国府的贾代化一样降爵为一等将军呢?

因为降爵暗喻衰败,而女真满清作为新生政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壮大之势,自然不能同日渐衰败的朱明宁国府等同并论。

更为重要的是,女真最终成功地入主中原,彻底取代了荣国公贾源开创的朱明王朝,成为朱明贾府的新主人,虽说是清承明制,但女真所建立起来的是姓爱新觉罗的全新政权,而非朱姓大明的附庸从属,因此满清代善与朱明贾源同为荣国公,二者的官爵相同暗喻的是明清的政治地位完全一样,都是全权掌控华夏的大一统王朝。

但新的问题是,为何朱慈炤没有选择清太祖努尔哈赤或是清太宗皇太极作为女真政权的最高代表,反而选择了宽和退让的礼亲王代善作为女真满清的最佳代言呢?

这就要说说礼亲王代善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了。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他的同母哥哥、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褚英本是首位太子,但因与“四贝勒”和“五大臣”严重不和而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坐罪处死。努尔哈赤令大贝勒代善代政,并说:“等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指代善)收养。”等于指立代善为太子。天命元年(1616年),后金政权建立,代善受封为和硕贝勒,称大贝勒,为正红旗和镶红旗两红旗的旗主,位高权重。后来,代善因受继妻挑唆,虐待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岳托和硕托,努尔哈赤发现后对代善极其失望,于是让岳托、硕托与代善分家,并宣布废去代善的太子之位。代善因此事痛悔改过,亲手杀掉继妻以向汗父努尔哈赤谢罪,并立誓如再怀恨众贝勒、大臣,甘受天地处罚,从此视家族团结重于一切。

努尔哈赤死后,实力最强的代善没有争夺汗位,而是听从儿子岳托和萨哈璘的劝说,拥立最富才干的八弟皇太极为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册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其子岳托为和硕成亲王,世袭罔替。几个月后,岳托被降为多罗贝勒,而代善也时不时被皇太极敲打训斥。

皇太极死后,资历最老、地位最高、势力最大的代善依然没有争夺帝位。为消弭皇位之争,避免八旗内乱,代善不计较多年来皇太极对他的斥责和打压,表态不支持睿亲王多尔衮,最后奉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即顺治帝。代善还揭发其次子硕托勾结其侄阿达礼谋立多尔衮,硕托和阿达礼伏诛,人称代善“大义灭亲,比烈周公”。因多尔衮强势,故由其摄政,多尔衮排斥代善,代善又年事已高,遂在家闲居。顺治五年(1648年),代善在北京礼亲王府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赐祭葬,立碑纪功。

代善不但在战场上为女真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更在面临争嗣斗争的关键时刻,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两次主动选择退出。先拥立皇太极为汗、后奉立福临为帝,做出了最有利于女真族的明智抉择,避免了因争夺帝位而造成的内讧和分裂,尤其是在努尔哈赤死后的混乱时期,全凭代善才维持了女真内部的统一和稳定,保证了权力交接的平稳过渡。女真能够不断团结壮大,并最终入主中原,这其中,代善功不可没,《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代善的这个礼亲王当的是实至名归,正是礼亲王代善对“和为贵”精神的贯彻和执行,才让女真各部能够团结一致、和衷共济,才有了满清的家和万事兴、人和民族强,康熙帝曾盛赞代善:“忠冠当时,功昭后世。”

可以说,是代善消弭了女真的内部权斗、免除了女真的分崩离析,没有代善,就没有满清的强大和兴盛;没有代善,就没有满清的一统天下。明末抗清义士夏允彝因此感慨道:“东国乃能恪遵成命,推让其弟。又能为之扦御边圉,举止与圣贤何异,其国焉得不兴?”

朱慈炤选用代善作为女真政权的最高代表,一方面是因为按照汉家的礼法,嫡子代善才是努尔哈赤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而非庶子皇太极;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表达对代善顾全大局、主动退让的赞赏之情。

女真是个人口仅仅二十多万的蛮夷小族,可这样的蛮夷小族却最终轻松取代了人口过亿的大明王朝,这其中固然离不开女真铁骑的彪悍善战,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女真内部的精诚团结,而这正是大明政权最为缺乏的,也就是探春在抄检大观园中所说的:“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是王道,在满清放下内争、团结对外的同时,朱明君臣在做什么呢?兄弟阋墙、结党内斗!即使是死到临头,都仍在内斗!

朱慈炤在《石头记》中称许清朝胜在团结,而康熙帝则在朝堂上对修撰明史的史官们指出明实亡于党争:“但谓明之亡、亡于太监,则朕殊不以为然。明末朋党纷争,在廷诸臣置封疆社稷于度外,惟以门户胜负为念,不待智者,知其必亡。”《康熙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反对明史官、实际是私下主笔的万斯同,将明亡的责任转嫁到太监身上。虽然朱慈炤和康熙帝未曾面对面,但两位王者对明亡原因的认识却是完全一致的。

荣国府能够获得加恩多袭一代公爵,而宁国府却不能,原因只在代善一人,如果朱明君臣能像代善一样大局为重、精诚团结,贾家何至于内斗不休,以至一败涂地呢?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官爵落差,不但影射了明衰清兴的历史现实,更传达了朱慈炤对大明亡于内斗的痛心和批判。

知道了二代荣公贾代善指代的是后金满清,就能明白作者为何要让影射后金满清的薛家住在贾代善的旧日居所——梨香院中了,这是在暗示读者,薛蟠其实就是贾代善。

接下来,该解释一下贾母与贾代善的婚姻关系了。

同凤姐阉党和贾琏东林党的婚姻一样,贾母与代善的所谓结合也有着深刻的政治寓意,其实是隐喻明清双方殊死缠斗、难分难解的历史态势,二人貌似夫妻,实为政敌。老祖宗贾母所代表的是朱明政权的列祖列宗,由于实力不敌代善所代表的满清势力,在明清相争的过程中基本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只能屈居妻位。

代善居东,贾母居西,二者居所的分隔安排影射的是满清与朱明的东西对峙,而满清代善与朱明贾母不断角力的结果就是生出了贾赦、贾政和贾敏这三个孩子。

——女儿贾敏,即被清廷追谥为“愍(mn)”的亡国之君崇祯帝,因其亡于满清入主中原前,故被写作早早夭亡。

——幼子贾政,即包含崇祯皇帝和南明诸势力在内的朱明政权,因实力不济、无力继统,故被写作幼子小宗。

——至于袭了爵的长子贾赦,请看下节细解。

分享:
1

喜欢

0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546)┊ 收藏(0)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凤姐的冤屈难诉与作祟的嫌隙人们
后一篇:一则通告+《遭贾母厌弃的长子贾赦是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4: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玉石牌坊+天仙宝境+天宝庵+】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 元春省亲时,石牌坊上写着“天仙宝境”四个大字,元妃命
sf8809浏览497次其他分享举报
《红楼梦》 元春省亲时,石牌坊上写着“天仙宝境”四个大字,元妃命换了“___”四字。又问正殿为何无匾额,太监跪启“外臣未敢擅拟”。稍后元妃赐正楼曰“___”,园名赐“___”。 元妃省亲,命宝玉及诸姐妹各题一匾一诗助兴,看毕并称赞一番,说___、___二人之... 《红楼梦》
元春省亲时,石牌坊上写着“天仙宝境”四个大字,元妃命换了“___”四字。又问正殿为何无匾额,太监跪启“外臣未敢擅拟”。稍后元妃赐正楼曰“___”,园名赐“___”。
元妃省亲,命宝玉及诸姐妹各题一匾一诗助兴,看毕并称赞一番,说___、___二人之作“非愚姊妹所及”。 展开
1个回答
asAASdAS44
推荐于 2017.11.22
满意答案
   元春省亲时,石牌坊上写着“天仙宝境”四个大字,元妃命换了“(省亲别墅)”四字。又问正殿为何无匾额,太监跪启“外臣未敢擅拟”。稍后元妃赐正楼曰“(大观楼)”,园名赐“(大观园)”。

元妃省亲,命宝玉及诸姐妹各题一匾一诗助兴,看毕并称赞一番,说(薛宝钗)、(林黛玉)二人之作“非愚姊妹所及”。

原文
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侍坐太监听了,忙下舟登岸,飞传与贾政,贾政即刻换了。彼时舟临内岸,去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写着“天仙宝境”四大字,贾妃命换了“省亲别墅”四字。于是进入行宫,笑昌只见庭燎绕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真是:
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贾妃乃问:“此殿何无匾额?”随侍太监跪启道:“此系正殿,外臣未敢擅拟。”贾妃点头。礼仪太监请升座受礼,两阶乐起。二太监引赦、政等于月台下排班上殿,昭容传谕曰:“免。”乃退。又引荣国太君及女眷等自东阶升月台上排班,昭容再谕曰:“免。”于是亦退。
茶三献,贾妃如态降座,乐止,退入侧室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之。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旁垂泪无言。半日渣升源,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忙上来劝解。贾母等让贾妃归坐,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然后东西两府执事人等在外厅行礼。其媳妇丫鬟行礼毕。贾妃叹道:“许多亲眷,可惜都不能见面!”王夫人启道:“现有外亲薛王氏及宝钗黛玉在外候旨。外眷无职,不敢擅入。”贾妃即请来相见。一时薛姨妈等进来,欲行国礼,元妃降旨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又有原带进宫的丫鬟抱琴等叩见,贾母连忙扶起,命入别室款待。执事太监及彩嫔昭容各侍从人等,宁府及贾赦那宅两处自有人款待,只留三四个小太监答应。母女姊妹,不免叙些久别的情景及家务私情。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行参等事。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盐布帛,
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芥寒
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
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贾妃亦嘱以“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可寓目者,请即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道:“果进益了。”贾政退出。元妃因问:“宝玉因何不见?”贾母乃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引进来。小太监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命他近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元妃起身,命宝玉导引,
遂同诸人步至园门前。早见灯光之中,诸般罗列,进园先从“有凤来仪”、“红香绿玉”、“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等处,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眺览徘徊。一处处铺陈华丽,一桩桩点缀新奇。元妃极加奖赞,又劝:“以后不可太奢了,此皆过分。”既而来至正殿,降谕免礼归坐,大开筵宴,贾母等在下相陪,尤氏、李纨、凤姐等捧羹把盏。
元妃乃命笔砚伺候,亲拂罗笺,择其喜者赐名。因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
正殿匾额云“顾恩思义”,对联云: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又改题:“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蘅芜院”。“杏帘在望”赐名“浣葛山庄”。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楼”。西面叙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名。匾额有“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名。又命旧有匾联不可摘去。于是先题一绝句云: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题毕,向诸姐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呤咏,姐妹辈素所深知,今夜
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文,以记今日之事。妹等亦各题一匾一诗,随意发挥,不可为我微才所缚。且知宝玉竟能题咏,一发可喜。此中潇湘馆蘅芜院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前所题之联虽佳,如今再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宝玉只得答应了,下来自去构思。
迎春、探春、惜春三人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然自忖似难与薛林争衡,只得随众应命。李纨也勉强作成一绝。贾妃挨次看姊妹们的题咏,写道是:
旷性怡情(匾额)  迎 春
园成景物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文采风流(匾额)  探 春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文章造化(匾额)  惜 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万象争辉(匾额)  李 纨
名园筑就势巍巍,奉命多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尽,果然万物有光辉。
凝晖钟瑞(匾额)  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瞻仰处,自惭何敢再为辞?
世外仙源(匾额)  林黛玉
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元妃看毕,称赏不已,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原来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做,只胡乱做了一首五言律应命便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4: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史湘云+元妃省亲+湘江水逝楚云飞+】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贾元春省亲,为何唯独史湘云没到场?看看贾家为何会被抄家
播报文章

官方可爱姐
关注
2020-02-15 19:04

老年忘事就要用这个方法!速来!

小型家用电梯,让您的家更具个性化,展现不一样的自我!

源自欧洲的家用电梯,无底坑无土建,开启全景别墅生活!
《红楼梦》中的史湘云是在贾家长大的,她和贾宝玉也算是青梅竹马的一对了,他们的关系一直都很好。另外,贾元春也总是各种关心和照顾史湘云。不止如此,贾母也对史湘云非常疼爱,那种疼爱的程度完全不亚于对林黛玉的疼爱,所以给人感觉他们好像一家人。然而,贾元春省亲,其他人都来了唯独史湘云却没有到场,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有贾家会被抄家究竟为何?

按理说,史湘云和贾家的关系如此亲密,得知贾元春省亲她不可能不想去,原因极有可能是她很想去却因为家里不批准,所以她才没法到场。而史家不让史湘云去参加这个省亲,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了家族的未来命运。在《红楼梦》里边,史家一直都是一个“孤僻”的家族,平日里几乎不和其他几大家族有过多来往。只有非常要紧的事情,史家才会愿意出面。史家这一代出了个史。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他可是忠靖侯,算得上是皇帝的亲信。因为这样,史家也就提前察觉出了贾家和其他几大家族会被抄家。因此,史家为了保全自己,自然是能不接触贾家就不接触。后来的事态也正如史家所预料的那样,因为贾元春省亲这件事也直接导致了皇帝对贾家抄家的局面。然而,为了搞好和贾家的关系,史家又在省亲过后允许史湘云去往贾家。

广告
研究生毕业论文送审、答辩流程提示
×
由此可见,史家还是十分精明的,为了家族免受牵连,他们考虑周全,而这也是史湘云没有在贾元春省亲时出现的根本原因。这样看来,史家兄弟高瞻远瞩,识时务,若是贾家的贾政和贾珍他们能像史家兄弟这般洞察先机,目光长远,或许贾家的命运也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史湘云不去出席贾元春省亲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史湘云也许意识到了自己和宝玉的姻缘不再如从前那般。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在林黛玉之前,贾母对史湘云喜爱有加,甚至一度认为史湘云就是和宝玉最般配的女子。不过随着林黛玉的出现却彻底颠覆了贾母的这种想法,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贾母对林黛玉关心呵护的程度有多深。史湘云或许也已经看出来了,为了避免尴尬,她也就没有在贾元春省亲的时候到场。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
元春省亲为何不见史湘云王夫人当众说的一句嫌弃话,就是答案
播报文章

娱乐萌族
关注
2020-08-22 19:15


史湘云首次出场,是在第二十回,所以关于其早年在寄居贾府的文字,我们未能看到,仅能根据其与袭人谈话才知,因史家太太过世,史湘云回家守孝后,便不再寄居贾府了。虽是如此,但因为湘云和宝玉行迹亲密、脾性相投,所以湘云一得机会就来贾府住几日,与众姐妹的关系也相当融洽,因为史湘云天性英豪阔朗,单纯率真,故在众人中是开心果的存在。在贾府的,但凡是人多热闹的场合,多会有史湘云的身影,譬如宝钗生日、菊花诗咏、刘姥姥逛大观园、卢雪庵连句、群芳开夜宴等,而且这些场合中,史湘云都因跳脱的天性受人瞩目,绝不是迎春惜春这等内敛低调的小姐,只在一旁静默着。然而,很有意思的是,元春省亲时,竟然不见史湘云的踪影。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彼时贾府花天锦地,鼓乐齐鸣,贾府上下无不雀跃相庆,在这回,即便赵姨娘母子没有到场,文中也做出了交代,是贾环有恙,不能前来。可是却对史湘云只字不提,更有元春在传见几个女眷时,问的是:“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这几个女眷都是外姓女子,然而史湘云竟然不在其中,难道元春不认得史湘云吗?不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4: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谜《红楼梦》之元妃省亲
文侠书馆 2014-12-20   |  12405阅读  |  4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解谜《红楼梦》之元妃省亲 - wamoga - wamoga

    大观园建造好了。
  这一段时间,王夫人等人是“日日忙乱,直到十月将尽,幸皆全备。”贾政更是忙前忙后,后来“又请贾母进园,色色斟酌,点缀妥当。”贾政方“略心意宽畅”。
  这一对夫妇如此忙乱辛苦,为了谁?为了什么?以前他们可不是这样的。
  但不管怎样,贾政这次又是亲自“择日题本”了。
  “本上之日,奉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一发日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
  作者笔下的元妃省亲:
  虽然真的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虽然大观园内是“只见院内各色花灯闪烁,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园内香烟缭绕,华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虽然真的是“皇恩浩荡”,“体仁沐德”;
  虽然大观园——“省亲别墅”的“行宫”里也是“但见庭燎烧空,香宵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说不尽帘卷虾须,毯铺鱼獭,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真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但,我们好像作者始终在提醒读者,“贾妃省亲”,这只不过是元妃在“锦衣夜行”而已。
  因为所谓的“元妃省亲”,只是晚上的几个小时而已。
  元妃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戌初才起身”离开皇宫的,也就是晚上七点左右起身离开皇宫的。而元妃“省亲”结束离开贾府是“丑正三刻”,也就是第二天凌晨早上二点到三点之间,这时天还没亮呢。而且还是大冬天,天气是很冷的。大家都跟着元妃受冷“虚热闹”了一夜,包括贾母。。。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元妃省亲”。
  我感觉作者好像在提醒我们读者,其实元妃的省亲,也就是个“虚热闹”和“假富贵”而已;元妃的“光宗耀祖”也就是“锦衣夜行”而已。作者笔下的宝玉是很不堪这样的热闹的。。。

    不过,作者笔下的“元妃省亲”,还是有一处地方有看头的。
  那就是:元妃在大观园——“省亲别墅”行宫的“正殿”里,用皇家的“国体仪制”“升座受礼”以后,退入侧殿更衣,备省亲车驾出园,到了贾母正室欲行“家礼”时,贾府这些主子们和元妃的言行表现,很有看头。
  作者写道:元妃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姐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
  这就是元妃“省亲”;这就是“当今”、“太上皇皇太后”所看重的“孝”、“仁”、“天伦”、“天和”;这就是人性、人情;这就是“太上皇皇太后”深赞的“至孝纯仁,体天格物”。
  在这里,我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是:元妃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元妃的这个动作后面还有,那是在“省亲”时间已到,“皇家规范违错不得”准备回去时,元妃又是“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这个动作后面我有解析,和大家讨论。我们还是先回到贾母正室。
  元妃安慰贾母王夫人等人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可见,就算薛宝钗入京原本就是来“备选”的,现在为什么一直不去“备选”的原因可能就在这里吧。何况宝钗原本就不是来“备选”的。宝钗原本就是奔着“金玉良缘”来的。。。
  而后来贾政却又来到帘外问安,这按说原本也正常。元妃含泪和贾政说“田舍之家,虽韮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也是至情之话。
  但贾政这时却在这样的“行家礼,讲孝心,论天性,谈离别情景及家务私情”的场合,来了这么一篇:“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赐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遗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的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鏋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似上殿,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贾政真是大煞风景了。
  这贾政假如是在“省亲别墅”的“正殿”里,元妃按皇家“国体仪制”接见他时说的这么一篇话,还无可厚非。贾政在这“贾母正室”——“私室”里说一大篇“正经”的话,岂止是“势力心”太重了!贾政简直是太无聊!
  而且贾政的言行,是与皇帝以及“太上皇皇太后”的旨意相违背的。“私室”是元妃省亲时谈亲情的地方,贾政何必如此虚张声势的论“国体”颂“皇恩”?
  可见贾政骨子里除了“金玉”就是皇家的“势力”,其余的人情、亲情等东西早已是荡然无存了。贾政真正就是贾母说的“只剩一颗富贵心和只剩一双体面眼”的怪物了。

  我在这里提醒一下大家:作者是用一支同情之笔写元妃的。
  这点我们从元春的“判词”及元妃的“红楼十二支曲词”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元妃的态度。
  元妃当然与贾政、王夫人不是一样的人。
  但贾政、王夫人却是她的父母,贾母是她的奶奶,黛玉和宝钗都是她的“表妹妹”,关于宝玉的婚姻到底是“金玉”和“木石”的问题,元妃是必须要表态的,元妃的表态确实有些处于两难。
  元妃最后选择了支持“金玉良缘”,所以元妃只能是个又有“孝心”又缺少“孝心”的人,元妃对黛玉是个缺少“仁爱之心”的人。这点对我后面的叙说很重要。
  接下来的元妃“省亲”,无非就是元妃见薛姨妈、宝钗、黛玉;再就是元妃见宝玉;然后就是筵宴、游幸、在“正殿”作诗;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宝钗作了宝玉“一字师”;黛玉代宝玉作诗一首;贾府的小戏子演戏;元妃游园玩乐;元妃进入佛寺“焚香拜佛”;元妃回皇家之前赐物等等。
  这些就是元妃省亲的全部内容。我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可写的。但有一点我必须要特别说一下,那就是元妃虽然是贾母的孙女,是贾政和王夫人的女儿,但元妃现在又是至高无上的皇家的人了,元妃回来省亲,不但贾政王夫人等所有的人都要下跪,连贾府中至高无上的“太上老君”贾母也是要下跪的。这一点对我后来的叙说也很重要。
  所以,王夫人、贾政、薛姨妈等人为了实现“金玉良缘”,为了对抗贾母的“木石姻缘”,她们是要拉拢元妃的,她们还须要打元妃的牌子的。。。
  关于元妃为什么不喜欢“红香绿玉”以及宝钗做了宝玉的“一字师”的事,我在后面将专门解析。
  元妃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正式出现,也就是这次。作者笔下的元妃,在省亲之时的形象这么丰满,有血有肉有情感,然后作者就基本让她消失了,或者只是时隐时现的,为什么?
  难道说作者请元妃出现,就是为了让宝玉和姐妹们入住大观园?或者为了显摆显摆贾府现在的富贵和势力?元妃在《红楼梦》中有什么真正作用?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对真正读懂《红楼梦》都是很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文侠书馆 > 《红楼梦学》举报/认领
上一篇: 解谜《红楼梦》之荣国府建造大观园用的是谁的钱?
下一篇: 解谜《红楼梦》之元妃判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21:49 , Processed in 0.2036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