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2: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无邪 - "献身门"爆料网友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思无邪"源自《诗经》中"思无邪,思马斯徂",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说这个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一个"非礼勿思"。实质也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个"仁"要比这五个"礼"所规定的范围要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思无邪

源自
《诗经》


思想上
"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

文学创作
态度和创作动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2: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俗语里“叫了王承恩了”,您可知道什么意思?

  这是一句很有年头的北京俗语,叫了王承恩了。

  那么这个王承恩是何许人也?

  王承恩(?—1644年),明末宦官,属太监曹化淳名下,累官司礼秉笔太监。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因李自成军队打进北京,崇祯身边最后就只有王承恩跟随。崇祯帝朱由检在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

  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王承恩此人不阴不阳、忠奸难辨;既护崇祯即位,带陈圆圆进宫,打击周延儒。承恩一生忠于崇祯皇帝,但也心狠手辣,坏事做绝。户部尚书周延儒曾向崇祯进言,认为王承恩的权势过大,是另一个魏忠贤。

  这句俗语的正解是:

  这是来源北京的一句歇后语。北京歇后语:崇祯上吊——叫了王承恩。

  “我可叫王承恩了”的意思就是:我可没有办法了。这句话的来源有两种:一说来源于明末国库空虚,太监王承恩代表朝廷向王公大臣、皇亲国戚去索捐,王公大臣、皇亲国戚向王承恩纷纷叫苦哭穷;一说来源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前喊王承恩:可怎么办?

  北京话有句类似的话就是:要了盒儿钱了。

  北京话还有一歇后语:叫了王承恩—没辙了。当时崇祯出北门上景山,身边的人都跑光了,只有一个王承恩跟他上了景山自缢,后来老百姓就拿叫了王承恩来形容没辙了。

  每次听京剧《煤山恨》有句念白,“王承恩!”。听到这句心里总感觉好像是听到“叫了王承恩了啊!”

  有人评价:亡国之君也是君,红漆棺木装殓了崇祯,黑漆棺木装殓了皇后,簿皮棺材装殓王承恩。同死命不同价,主子是主子,奴才是奴才。

  现实中尽量别说这句话。真实没辙了,才用上这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2: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化淳 - 历史人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曹化淳,字如,道号止虚子,家境寒微,十二三岁左右入宫,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后入信王府陪侍五皇孙朱由检,极受宠信。朱由检继位后,曹化淳负责处理魏忠贤时的冤案,平反昭雪两千余件。

  5
本词条 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曹化淳

别名
曹如,止虚子

国籍
明朝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589年(万历十七年)

逝世日期
1662年(康熙元年)


职业
宦官,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

出生地
天津市武清县王庆坨镇

信仰
道教

代表作品
《被诬遗嘱》《感怀诗》

性别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不白之冤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曹化淳幼时家境寒微,受"近君养亲"风气的影响,于十二三岁左右入宫。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宫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倚为亲信。后入信王陪伴侍奉五皇孙朱由检。天启初年,太监魏忠贤得宠弄权,害死王安,曹化淳受牵连被逐出北京,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1627年朱由检继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祯,曹化淳随即被召还,委以重任,平反冤案。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和倚重。至崇祯四年,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已相当显赫。该年夏,曹化淳主持在家乡王庆坨建造了玄帝殿和观音阁,并亲撰碑文。

崇祯十一年,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准告假,向崇祯帝连上三疏。

崇祯十二年二月,曹化淳蒙允告假还乡。

曹化淳同胞兄弟五人,三兄化富、四兄化勤早丧,曹化淳与同朝为官的次兄后军都督化雨关系最为密切。崇祯十六年六月六日,曹化雨病逝,因长兄化春年迈,殡葬及转年春立碑、建亭等事均由曹化淳亲临料理。

折叠编辑本段不白之冤
甲申三月,曹化淳不在北京,其时已经乡居六载。

甲申五月,清军入京,为崇祯皇帝后发丧三日,追赠庙号怀宗。十月,顺治移驾北京,曹化淳赴都上疏,请妥善处理怀宗帝后陵寝。经恩准,委内官监冉肇总理其事。

此时,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分别上疏参告曹化淳"开门迎贼,贼入城,挺身侍从,今清入都,又复侍从,此卖国乱臣,虽万斩不足服万民心。"

曹化淳上疏辩诬,奏辩甚力。奉旨"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甲申之后,启门之说,仍广为流传。曹化淳阅读南方传来的野史笔记时,见仍有"捏诬之语,"深恐"流传既广而秉笔者不加确察,便成无穷之秽",遂于1662年去世前作《被诬遗嘱》及《感怀诗》四首,并抄录旧稿《记事俚言》和《剖陈疏稿》、《告归底册》,分发给诸子侄。《被诬遗嘱》及《感怀诗》,经曹氏后人传承抄录,仍保存完整。《遗嘱》较长且为文言,《感怀诗》情真意切,愤懑与无奈溢于言表。如《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诗:"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 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

曹化淳与东林交好且为人忠厚,并没有其他恶迹,竟然也遭到文人的污蔑,蒙"开城纵贼"之冤。"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他终于体会到了文人的无耻,感受到了被他排斥的魏忠贤的无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2: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亡了?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2023-03-13 16:47:20 来源: 雪夜讲历史 河南  举报





0


分享至









Scan me!





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北京后,在位十七年的崇祯皇帝中兴明朝失败,自缢煤山,明朝两百多年的国运就此终结。而当时崇祯帝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道尽了明朝末期朝政的昏暗。

“忠贤若在,世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在明朝后期掌控朝政,而崇祯帝即位之初就诛杀了魏忠贤,破坏了明廷内部的平衡,大明江山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一、宦官干政

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加强皇权就成为明朝历代皇帝所关注的“课题”。无论是利用胡惟庸案废黜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还是设立锦衣卫,包括之后的东、西厂,无不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相比于借鉴宋朝重文轻武、汉朝亡于外戚干政的历史经验,朱元璋对宦官的压制可谓“仁慈”。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明朝到第二位皇帝时就爆发了政变。

燕王朱棣笼络人心,将建文帝驱逐,将都城迁往燕京,开启了永乐王朝。在夺位期间,宦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文官而言,似乎启用宦官更能让自己安心。





朱棣设立内阁时不忘分权,锦衣卫制度已经满足不了制衡之效,于是朱棣便又设立了一个新的特务机构——东厂。

至此,宦官开始摇身一变,由内廷的杂役逐渐向权力中心靠拢,到了明英宗时期,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竟糊涂到御驾亲征瓦剌,结果被敌人俘虏,大明朝颜面尽失。

宦官真正掌握的权柄自然是手中的批红权,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皇权监督,三者密切协同,似乎达到了某种权力平衡。嘉靖、万历二帝数十年不上朝,大明的江山也没有垮掉,可见这种权力体系的存在对维系统治也具有一定有效性。





到了明熹宗时期,大太监魏忠贤更是权势熏天,号称“九千岁”,掌握内廷一切事务。明熹宗身为皇帝自然不傻,他知道想要维持明朝稳定,必须任用魏忠贤,必须让朝中势力得到平衡,这样自己才能坐稳位置。

二、东林党争

崇祯皇帝年少即位,自然不通帝王之术,空有一片治国之心。当时的明朝又有一股新的势力诞生,那就是“蜗居”在南京城内的小朝廷。当初成祖迁都后,为彰显孝义,并没有裁撤南京的官员系统,虽然没有多大的实权,但是长此以往这里就发展成落魄官员的“集散地”。





东林党人与内阁不同,他们善于利用民间舆论,自诩清流,主张实务,甚至不惜与朝中的宦官集团争个你死我活。国本之争尔虞我诈,红丸案、梃击案加剧朝廷内耗,加上神宗时期多年不上朝,党争的“空间”扩大。

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被崇祯帝铲除以后,东林党人欢呼胜利,他们实际上掌握了朝廷的话语权,权力制衡失效。为了自身利益,东林党甚至压制皇权,想方设法减免自身税收,把祸端转嫁给普通百姓,这不愧是自诩的“清流”。





但是东林党人也并非传闻地那样操持国事,主张开放言路,本质上,他们也不过是利益代表集体,代表了地主豪商的利益。他们反对向商人收取贸易税,导致明朝国库空虚,只得向民间索取,恶性循环之下,明朝末期农民起义不断,也为清军入关创造了条件。

三、辽东防线

要说明朝为何灭亡,崇祯帝难辞其咎。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构筑的关宁锦防线,将清军阻挡在山海关外,甚至炮击努尔哈赤,致其身亡。只是崇祯帝听信谗言,对朝廷内部党争察觉太晚,结果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魏忠贤和袁崇焕的关系,其实两人私交甚好。魏忠贤很欣赏袁崇焕的领兵才能,袁崇焕为了投桃报李,甚至为魏忠贤修建了一座生祠。

袁崇焕深知官场生存之道,他必须依附魏忠贤才能继续在辽东领兵,只是他无意之间得罪了崇祯帝,留下了很差的印象。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后,关宁铁骑失去了领袖,关宁锦防线崩溃,清军再也没有阻碍,山海关屏障已失,对于战力羸弱的明军来说,已经完全无法阻挡清军入关的脚步了。





四、权力与人民

权力属于人民,即使在封建社会,贤明的皇帝也知道要安抚民心,让老百姓有生计,有盼头。可惜明朝后期的皇帝们大多昏庸,对于权力的把控也没有太祖爷、成祖爷那样的毒辣手段。

后世很多史学家都说明朝实亡于万历朝,其实,明朝真正的历史转折点是在明英宗时期,宦官开始突破限制,左右朝政。相比于太祖皇帝担心的外戚,反而是宦官让明朝走向濒危。





不止朝廷内部,明朝多次赈灾不力也是加速明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财政空虚、军力羸弱,尚且只能让明朝死而不僵,而真正打垮明朝的是民心的离失。自古一个王朝的覆灭,都是自农民起义开始,明朝统治者没有吸取教训,积极化解危机,反而利用苛捐杂税剥削百姓,百姓自然愤然反抗。

五、总结

自缢之前,崇祯帝看着北京城的余晖又会想些什么呢?李自成之所以能够一呼百应,都是明朝主动把百姓推给了这位“闯王”;清军之所以顺利入关,当然要归功于明廷内部的党争,只是崇祯皇帝十七年在位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魏忠贤固然可恨,但是就时局而言,将其诛杀显然是错误的选择。作为权力平衡的一环,魏忠贤极力压制东林党人,把纳税负担推向了商贾,减轻了民众负担,这不失为解决危机的良策,崇祯皇帝即位后带有强烈地主观意识,身为帝王,这无疑是致命失误。

“忠贤若在,世事必不至此”,王承恩的这句话比较中肯,为了顾及崇祯帝的颜面,他没有责怪崇祯,而是选择默默陪他走完最后一程。明朝灭亡的本质不在于党争,而在于其内部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与外敌入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3: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畸笏叟对《红楼梦》成书有哪些贡献?他是谁?





除了和脂砚斋一样批书以外,畸笏叟对内容有决定权:“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贾珍虽奢淫,岂能逆父哉?特因敬老不管,然后恣意,…显示全部 ​







关注者
18


被浏览
18,759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

​添加评论


​分享















10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匿名用户

匿名用户





先说结论吧。畸笏叟=贾宝玉=脂砚斋=作者

以下是论证过程:

一、《红楼梦》说的是曹家事。

乾隆年间的裕瑞、明义都说《红楼梦》是写的曹家事。我们先假设他们两个人都是道听途说的,曹家这个家族是他们从世上千万家族中随机挑出来的一个不相干的家庭。

1.《红楼梦》中透露,贾家有一位一品诰命夫人。而随机选择一个家族,这个家族正好也有一位一品诰命夫人的概率是多少呢?我们就当只要是个一品大员家里就有一位一品诰命夫人好了,随机挑选一个家族,家中正好有一品诰命夫人的概率小于0.1%。

2.《红楼梦》中透露,贾政两个女儿都是王妃,“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而根据萧奭《永宪录续编》:“(曹)寅,字子清......母为圣祖保母。二女皆为王妃。”随机挑选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出两个王妃的概率是多少呢?就当每个王爷都是种马,每人能跟10个家族联姻,同时有100个王爷,清朝人口算作1亿,1000人出一个家族即有10万个家族。那么随机挑选一个家族,出现一个王妃的概率是10*100/100000=0.1%,同时出现两个的概率是0.01%。

3.《红楼梦》中,王熙凤说:“那时我爷爷专管各国进贡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王熙凤是王夫人内侄女,他的爷爷也就是贾政的丈人。曹家的曹寅正好就有一个管洋船货物的丈人,名叫李世祯,曾任广东巡抚,帮助创立的广东十三行(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那么,假设管洋船货物的有100人,随机挑选一个家族,这个家族正好有这么个外戚的概率是0.1%

以上三个因素相加,《红楼梦》就是讲曹家事的概率高达99.9999999%

二、贾宝玉原型就是曹頫

知道红楼梦是讲的曹家事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和他们的原型对上号。


辈分、大致身份都可以完美对应。

在上述这张图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贾宝玉的原型只能是曹頫:只有曹頫有两个成为王妃的姐妹,只有他有一个早逝的哥哥,只有他有一个管洋船货物货物的外公,只有他又有一个身为一品诰命夫人的祖母。

三、脂砚斋就是曹頫


甲戌本与曹頫奏折中的单字对比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文字的写字习惯与曹頫奏折基本一致。从上图就可以看出来,这些“错别字”都是几乎一样的写法,所以脂砚斋就是曹頫。那会不会正好有一个抄手,他写字习惯正好跟曹頫一样呢?我们假设对于一具体单字,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书写习惯一样的概率是10%(已经是非常高估的概率了),那么,上述15个单字写作习惯都一致的概率是0.0000000001,也就是说脂砚斋与曹頫是同一个人的概率是99.99999999%。

四、畸笏叟就是曹頫

参考百度百科,学界公认的畸笏叟就是曹頫,这里不再多做论证。

五、曹頫就是作者

现在我们知道《红楼梦》的是曹家事,是曹家人写的,曹家人最后留下来的男人只有曹頫和曹雪芹,那到底是他们两个中间的谁写得《红楼梦》呢?

世上所有人都不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除了《红楼梦》的作者和脂砚斋。实际上,《红楼梦》的作者已经为我们做了他本人的“画像”。

1.甲戌前言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按曹雪芹最早生年1715年计算,他10岁家族就败落了,12岁就家族就被抄家入京了,去哪里找那么多”所有之女子“呢?而曹頫大约生于1693-1696年,正好经历了曹家最辉煌的时候,少年时身边美女如云。

“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曹雪芹12岁家都被抄了,去哪里上赖天恩、下承祖德?他是10岁就开始锦衣纨绔、饫甘餍美了吗?他父亲曹颙在他生前就去世了,哪里来的“父母教育之恩”?而对曹頫来说,上赖天恩就是康熙恩赐他可以过继继承曹寅的位子;下承祖德就是承了祖宗传下来的家业。1706-1721年正是他的青春期,他最纨绔的岁月。他

最重要的是“半生潦倒之罪”,这个半生从古至今都是50岁,只有到红楼梦这里半生被说成30岁,为了迎合曹雪芹的年龄。而曹頫在1735年从监狱出来,花了十年写书,到了1745年正好大约50岁。

2.脂批

脂砚斋批语里面随处可见“作者曾经”、“作者亲历”,但是事实上曹雪芹根本没有机会去经历这些事情。

最简单的“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南巡最晚在1707年,曹雪芹都还没生,他去哪里忆昔?

3.对作品的感情

根据课本上的说法, 曹雪芹写了《红楼梦》前80回,还没来得及写后面40回就去世了,但是从脂评时间来看,曹雪芹写完前80回后还活了十余年,十多年他都没写后面的40回。反观脂砚斋,1747到1774二十七年间不断地反复抄评,边评还边哭。这就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感情。


编辑于 2021-02-13 09:39

​赞同 13​​1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鸣谦右耳

鸣谦右耳



文物鉴定
​ 关注




《红楼梦》一书的成书过程,是研究"红学"绕不开的难题。我们首先要确认《红楼梦》这本书的诞生地之后,有些迷团可以得到解答。我们分析一下,书中的语言基本确认,采用了北京方言。这个问题争论不大。书中宁国府,荣国府活动场地的建筑风格,基本是皇家宫殿的缩小版。(个别宅舍有苏州园林的影子)屋内陈设风格,比如:桌案櫈几,文玩供设等极具京城特征。作者对景物的精确描写,对京味儿方言的准确把握,可以佐证:《红楼梦》作者一定有很多年是生活在北京的。同时,可以说《红楼梦》的成书地就是北京。这个问题确认之后,我们才能谈畸笏叟是谁,他对《红楼梦》成书有什么帮助。畸笏叟是谁呢?他是巜石头记》书中的一个批注者,用的笔名。(畸,不规则,不正常的意思。笏,明代前大臣上朝手持的象牙或其它材质的薄板。叟,指老人。)从字面解,(曾经不咋样,当过官的老叟。)根据很多研究者论证,推断,此叟是曾做过江宁织造,后被清雍正皇帝罢官回京的曹頫。他的家在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有十七间半房。(原址前些年改造广渠门大街时拆了,目前,又在恢复建造中,据规划说,将来要做曹雪芹纪念馆)罢官回京的曹頫化名畸笏叟在《石头记》书中做批语,说明他和作书者有很亲近的关系。因为书中很多细节描述,过去的事情,畸笏叟很清楚。他在批语中,透露出很多感慨,勾起他对曾经的过往抹不掉的记忆。而且,畸笏叟对书中的隐喻也是清楚的。他做为曹氏家族曾经的长辈,经历过繁荣兴旺,为朝庭做过贡献。一旦饱偿过"成者王候败者贼”的苦果,被统治者削官为民后的艰难境况,这些亲身经历的往事,被后辈通过一部书表达出来之后,畸笏叟内心深处的酸痛是不言自明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曹氏子孙代表父辈们,从家族由盛至衰的过程扩展到更高的层面,用"真","假“,"梦","幻","火","佛”,"道"这些故事原素,通过故事情节中人物的牢骚,讽刺,喜怒哀乐,爆发出心底的呐喊,即:大火烧了毛毛虫,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很多书中"碍语"。畸笏叟做为年长者,做为被罢官的草民,他不能站在风口浪尖上,他不能再找"病"。所以,他不会让自己的亲人用真名实姓,自己更不能实话实说。当然,在成书过程中,畸笏叟会给一些意见,总体把握方向是肯定的。其中,他曾命删了"天香楼"一节,就是证明。


发布于 2021-02-07 13: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3: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是什么含义?









   

7个回答
#热议# 上班途中天气原因受伤算工伤吗?  





  大大大大倩倩   
高粉答主

2019-07-04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关注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寿命不管多长,终须是要死的。

“铁门槛”比喻人寿命的极限,“土馒头”是指人死后的坟墓。

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全诗:

家山随处可行楸,荷锸携壶似醉刘。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

白话文释义:

家乡土地山丘哪个地方都可以栽种楸树,我扛着锄头带着壶老酒整天悠悠然搞得像传说中的醉仙刘伶。

即使人真的有千年铁门槛显赫和长久的家世那样福禄长寿,最终也就是落得一个土馒头似的坟丘。

在这凡俗世界里最终如同佛家说的大三灾中火劫后的余灰,人的四大形骸只是一个皮囊,最终归葬本原,回归故乡。

蝼蚁这样的小虫,和乌鸢这样的大鸟又何必分出大小厚薄,我呢,只需要对着秋风拍掌赏菊感受这秋天的美好。



扩展资料:

含义赏析

“铁门槛”和“土馒头”是只有封建社会才有的两样东西,过去封建贵族家庭或者是富豪人家会被称做门槛高。这不光是一个形容词,还体现住宅的气派,而且最有钱和最有势的人,他的门槛要包铁皮,有的家希望自己的铁门槛可以存在一千年。

但是范成大在这首诗中说,就算你这个铁门槛能够存在一千年,你能活一千岁吗?到头来你需要一个什么呢?需要一个土馒头。

“铁门槛”和“土馒头”在这句诗里构成一个标志,生命终结的标志,告诉人们,人无非也是要死掉,徒然留下一个坟头而已。

过去地位越高的人,死了以后坟头就做得越大,帝王的“土馒头”甚至会成为一座丘陵,但那“土馒头”再大,你人不存在了,也终究不会有什么乐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         




评论     







  遥望两重天8336   
高赞答主

推荐于2017-11-24  · 一个有才华的人  















关注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是宋朝一个叫范成大的诗人写的。这是只有在那个社会才有的两样东西,“铁门槛”和“土馒头”。过去封建贵族家庭或者是富豪人家会被称做门槛高,这个门槛高不光是一个形容词,是真高,体现住宅的气派。而且最有钱和最有势的人,他的门槛要包铁皮,有的家希望自己的铁门槛可以存在一千年。但是范成大这个诗人就指出来了,就算你这个铁门槛能够存在一千年,你能活一千岁吗?到头来你需要一个什么呢?需要一个土馒头!土馒头”在这句诗里构成一个标志,生命终结的标志,就是说到头来,你无非也是要死掉,徒然留下一个坟头而已。过去地位越高的人,死了以后坟头就做得越大,帝王的“土馒头”甚至会成为一座丘陵,但那“土馒头”再大,你人不存在了,也终究不会有什么乐趣,是不是

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         




评论     



























































































































更多回答(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4: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成大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中国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









收藏



0


0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1]),字至能 [2](《宋史》等误作“致能” [3] [54]),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55]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 [4],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55]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 [5])。其作品在南宋时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此外,他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与张孝祥并称为南宋前期书法两大名家。今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传世。今人整理有《范石湖集》。 [55]

(概述图来源 [56])











































人物经历





真想捧红他,但他不愿意2022-02-23 11:33

终于,他像一个平凡的农家老头儿一样老去,经历丧女和丧妻之痛,经历花期无常和时光流逝,经历故人寥落和风雨敲门,经历最后的孤独与自然。...详情

内容来自


全    名范成大
别    名范明州、范参政、范资政、范文穆
字至能,一作幼元
号此山居士,石湖居士
谥    号文穆
封    号吴县开国男→吴郡公→崇国公(赠)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平江府吴县
出生日期1126年6月26日
逝世日期1193年10月1日
主要成就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文学风格影响深远
治理地方,颇著政绩
主要作品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
最高官职参知政事,四川制置使,资政殿大学士等→少师(赠)


目录

1人物生平
▪早年仕途
▪使不辱命
▪南宅交广
▪西入巴蜀
▪东薄邓海
▪退隐闲逸
2主要影响
▪政治
▪文学
▪书法
3历史评价
4人际关系
5主要作品
6人物争议
7后世纪念
▪诗词
▪纪念祠
8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仕途




范文穆像 [6]
范成大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六月初四(1126年6月26日)生于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他幼年聪慧,十二岁时便遍读经史,十四岁时开始创作诗文。 [7]
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生母韦氏(显仁皇后)从金国回朝,范成大应试献赋颂,名列前茅。 [7]

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昆山坚严资福禅寺读书,十年不出。曾取唐人“只在此山中”句,自号此山居士。 [7-8]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 [9]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除任徽州司户参军,于此年春季抵任。 [7]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前往临安,监管太平惠民和剂局。 [10]

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范成大任编类高宗圣政所检讨官,兼敕令所。 [7] [11]

隆兴二年(1164年)二月,除任枢密院编修官。十二月,任秘书省正字。 [7] [12]

乾道元年(1165年)三月,范成大被改授为校书郎。六月,兼国史院编修官。十一月,调任著作佐郎。 [7]次年二月,任尚书吏部员外郎。三月,被人诬陷逾越等级,遭罢职,旋即领宫祠官。 [7] [13]

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范成大被朝廷起用,出知处州。 [14]次年五月,入宫陛对,向宋孝宗“论力之所及者三”,分别为日力、国力、人力,他认为这三力如今都被不急之务空耗,孝宗予以嘉纳。七月,赴处州任,至八月抵达。范成大为处州创设义役。其法规定:民以都保为单位,据役户多少和职役情况,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称义田,以所收田谷助当役者,民户按次序轮流亢役。义役既行,公私都称便。 [15]

乾道五年(1169年)五月,朝廷召范成大为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乾道(1165年-1173年)年间,规定以绢统计赃物数量,估价低而定罪重,范成大上奏说:“承平之时绢每匹不到一千钱,而估的价超过几倍。绍兴初年绢价递增了五分,价钱有三千足够了。如今绢实在贵,应当比当时的价格翻一倍。”孝宗吃惊地说:“这是使百姓陷入困境的法令条文。”于是绢价增为四千,而刑罚减轻了。 [16]十二月,任起居舍人兼侍讲,仍兼实录院检讨官。 [7]




使不辱命

宋廷在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时,忘了议定接受国书的礼仪,孝宗曾为此感到后悔。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孝宗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读,封丹阳郡开国公,充任祈请国信使,向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范成大因所奉国书仅提及陵寝事,请一并写入受书一事,孝宗不许。临行前,孝宗对范成大说:“朕不败盟发兵,何至害卿!啮雪餐氊,理或有之。”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离任,吏部侍郎陈良祐因谏阻派遣泛使一事而被贬居筠州(今江西高安),大臣李焘畏惧而不敢受命出使。在此情况下,范成大慨然而行。当时金国负责迎接范成大的使者仰慕其名声,效仿他在头上戴巾帻,以示崇敬。 [17]

到燕山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受书仪式,把它放入怀中。范成大首次呈进国书,言词慷慨,金国君臣正认真倾听时,范成大忽然上奏道:“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没有确定,我这里有奏章。”于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金世宗大吃一惊,说:“这难道是献书的地方?”金朝群臣用手板打范成大,要他起来,范成大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奏章送上。不久,回到住所,完颜雍派伴使宣旨听候处理。范成大跪着,坚持要献上奏章,金国朝臣议论纷纷,太子甚至想杀死范成大,经越王阻止才作罢。最终,范成大得以保全气节而归。 [18]

同年九月,范成大返宋。金世宗复书拒宋所请,只许南宋方面奉迁陵寝,同意归还宋钦宗梓宫。范成大回国后,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 [18]




南宅交广




范成大苏州石刻像 [19]
范成大归国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最初,孝宗亲笔抄写东汉崔寔的《政论》赐给辅臣,范成大上奏认为:“御笔书《政论》,本意在于严格法纪,整顿积弊。而近日大理寺议定刑罚,顺次加重一级,这不是以严刑换取太平,而是残酷。”孝宗称赞他的建议为“知言(明智的话)”。宠臣张说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范成大起草制书,扣留命令七天不下达,又上疏劝告,最终阻止了任命,但他也因此遭外调。 [20]
乾道七年(1171年),范成大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此即为“南宅交广”之行。 [21]

乾道八年(1172年)腊月七日,范成大从家乡吴郡(今江苏苏州)出发,南经湖州、余杭,至富阳而入富春江,随后经桐庐、兰溪入衢江,又经信州(今江西上饶)、贵溪、余干而到南昌,再入赣江。

乾道九年(1173年)元月十二日,范成大至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十四日游芗林和盘园,给范成大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棵大梅、古梅,晚年隐居石湖后,他就全力经营石湖的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并专门著有《梅谱》一卷。范成大后即入赣江支流袁水,过袁州(宜春)、萍乡进入湖南境内。泛湘江南下,至衡山,并陆行经永州、全州。三月十日,范成大入桂林。此次水陆路程共三千里,历时三月,著游记一卷,取韩愈咏桂林的“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诗意,取名为《骖鸾录》。

当时,广西贫乏,专靠盐利,漕臣又把盐利全部取走,于是所属县邑有增加盐价抑配卖给百姓的弊病,赵昚下诏恢复钞盐,漕司拘留钞钱平均分给所属各部,但钱没按时到。范成大到广西后,说:“有比这更至关重要的利害吗?”上疏赵昚说:“可以强制减去漕司强取的数目,以给各郡县使之宽裕,那么科卖抑配可以被禁止。”赵昚采纳了他的意见。几年后,广州盐商上书,乞求恢复客商贩盐,宰相同意他们的意见,拿出大量的银钱帮助他们。人们多认为不好,这个意见发给有关部门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旧法规定政府所买之马以四尺三寸为限度,赵昚下诏加到四寸以上,范成大说互市四十年,不应该突然改变。 [21]




西入巴蜀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受任为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途中他上疏说:“吐蕃、青羌两次侵犯黎州,而奴儿结、蕃列等尤其狡黠,轻视中国。臣应当教练将兵,外修堡寨,还要讲明训练团结的方法,使人人能够作战,这三方面没有钱不行。”孝宗赐给度牒钱四十万缗。范成大还未就任,其四川制置使之官便被改为管内(成都路)制置使。 [22]

范成大就职后,认为黎州为西南边境要地,应该增补能战士卒五千人,并请设置路分都监;在吐蕃入侵的十八条路线上,均修筑栅栏,分别派兵戍守。奴儿结侵入安静寨,派飞山军一千人前往阻击,估计他们三天就会逃跑,后果如所料。白水砦守将王文才私娶蛮族之女,常常带人攻打边境,范成大以重赏使蛮人互相猜忌,不久,王文才被俘获送到治所,范成大立即将其斩杀。蜀北边境过去有义士三万,是本地的民兵,被监司、郡守私自役使,都统司又让他们与大军轮流戍边,范成大极力将此事阻拦。蜀地名士孙松寿、樊汉广都不愿出来做官,范成大表彰他们的气节。凡是可用的人才,范成大全部招到幕下,用其所长,不拘于小节,其优秀突出的上书推荐,往往扬名于朝廷,位至二府。 [22]

范成大在四川,与诗人陆游以文会友,渐成莫逆之交。 [23]

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离任,五月底从成都万里桥出发,十月进入吴郡盘门。此行沿岷江入长江,然后一路过三峡,经湖北、江西入江苏,从镇江转常州、苏州。留游记二卷,取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意命名为《吴船录》。




东薄邓海




范成大塑像
淳熙四年(1177年)春,范成大卧病,请求奉祠。五月二十九日,离开成都。十月,返回临安召对,赵昚命他权任礼部尚书。 [7]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以礼部尚书知贡举。四月,以中大夫拜官参知政事兼权监修《国史》、《日历》。六月,遭谏官弹劾罢免,奉命主管祠观。 [7]

淳熙七年(1180年),范成大被起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 [24]。他奏请罢除进献海物及前任赵恺移用的数万缗钱,以宽简民力。获朝廷允准。 [7] [25]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孝宗因范成大“治郡有劳”,任命其为端明殿学士。三月,改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四月,范成大到任。在建康任上,他上奏调军队储蓄的二十万石米以赈饥民,并请减去租米五万石。 [7] [26]

淳熙九年(1182年)八月,因范成大应对旱灾、赈济饥民有功,朝廷“转其一官”以奖赏。十一月,特授太中大夫。 [7]水盗徐五暗中兴事,号称“静江大将军”,范成大将其抓获诛杀。 [27]

淳熙十年(1183年),范成大除奏请开仓赈济饥民外,还下令境内驱捕飞蝗。因苦于风眩,从夏至秋,五次请求致仕,于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再次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7] [28]




退隐闲逸

范成大致仕后,在石湖度过了长达十年较为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写下了最后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7],并于绍熙三年(1192年)左右为家乡撰写了《吴郡志》。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孝宗起用范成大知福州。范成大多次请辞,均未获允,只得入朝召对,获孝宗慰劳,并赐丹砂及手书的苏轼诗两首,太子赵惇(即后来的宋光宗)也赐“寿栎堂”三大字。 [7]其后又于延和殿论事。 [7]

淳熙十六年(1189年),赴福州任,行至婺州(今浙江金华),称病坚请奉祠,获朝廷允准。其后向新即位的光宗上陈“当世要务”。同年,封吴郡开国侯。 [7]

绍熙三年(1192年),朝廷加范成大为资政殿大学士,起知太平州。范成大多次请辞未获准,只得于五月就任。六月,因次女逝世,范成大因而辞官回乡。 [7] [29]

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于病中自编的诗文全集完成,命其子范莘向杨万里求《序》。秋季,范成大病重,上疏请求致仕。九月五日(10月1日 [1]),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30]朝命特赠五官。十二月十三日,归葬吴县至德乡上沙的赤山旁。 [7]后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 [4]。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政治

范成大数次出任地方官员,从州守至制置使。他在职责范围内,兴利除弊,不遗余力 [7]:

知处州(今浙江丽水)时,创义役、复堤堰、兴水利、建桥梁。 [7]


知静江府(广西桂林)时,厘盐政、奖士类修古迹。 [7]


任四川制置使(后改管内制置使)时,减酒税、罢科籴、练将士、修堡寨、蠲租赋、荐人才。 [7]


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时,蠲积欠、罢进奉。 [7]


知建康(今江苏南京)时,举荒政、赈饥民、捐税敛、开军仓以济贫乏,移余财以代秋租。 [7]


范成大的这些为政举措,对减轻地方负担、改善百姓生活、促进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7]




文学

主词条: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 [5]。他早年一度深受江西派的影响,现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语言涩滞、堆垛典故的现象,和一些似禅非禅、似儒非儒的议论。不过,范成大在学江西诗风的同时,比较广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技巧,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乐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突破了江西诗风的笼罩。尤其许多近体诗,委婉清丽中带有峻拔之气,有他自己的特点。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范成大曾长年在各地任地方官,周知四方风土人情,诗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例如他描写民生疾苦的诗,继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张、王新题乐府的传统,且以写法新颖生动而别具一格,像《后催租行》中借老农之口所说的“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手。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千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语气冷隽,但批判现实的力度并不亚于白居易诗的大声疾呼。 [31]

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31]他在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把自己在沦陷区的见闻感触一一记之于诗,主要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南宋诗人描写中原的诗大多是出于想象,而范成大却亲临其境,所以感触格外深刻,描写格外真切,在当时的爱国主题诗歌中独树一帜。 [31]

范成大退隐石湖的十年中,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在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唐代诗人如元稹、张籍等往往把此类内容写进《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中。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在习惯上也不被看作田园诗。范成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范成大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 [31]




顾曾平绘范成大图像 [32]
范成大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诗,如《夜坐有感》《咏河市歌者》《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等。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范成大诗的艺术成就很高,然而其诗风的个性不够鲜明。 [31]
范成大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理之作。 [55]

近人钱基博称范成大诗“异陆游之圆润,同万里之清迥”,且“风趣幽隽,音节清脆。大抵得笔之峭秀于西江,得味之幽隽于晚唐,味幽而格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称他:“初年吟咏,实沿溯中唐以下……自安新安掾以后,骨力乃以渐而遒;盖追溯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自为一家”。但钱基博认为此言“似矣而未尽”,于是又细论范成大、陆游、杨万里三人道:“其实得山谷(黄庭坚)之遒炼,而不为捃摭;逊东坡(苏轼)之豪放,而约以婉峭;异陆游之熟易,而同其清新;有万里之幽瘦,而避其俗俚。万里善用其长,肆意有作;成大则避所短,敛手勿犯。陆游语多乐易;万里、成大意含怅惘。皆出入江西,而欲有所变以自名家者也。” [5]

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时期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明人蒋一葵称“乾、淳间,诗人称诚斋、范石湖及陆放翁为巨擘” [34],到清初,其作品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的说法。




书法

范成大善书。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 [35]

范成大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士女已万人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现今所能见到的范成大手迹,以他五十四岁所书《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为第一,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东福寺。范成大现存的手迹还有《兹荷纪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鱼札》等,他的行书《田园杂兴卷》也常为人们所乐道。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说:范成大“归隐石湖时作即诗。无论竹枝、鹧鸪、家言,已曲尽吴中农囿故事矣!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是二绝。”董史在《皇宋书录》称其:“(范成大)近世以能书称”、“字宗山谷、米老,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







范成大《雪晴帖》




范成大《急下帖》




范成大《中流一壶帖》





范成大《垂诲帖》




范成大《西塞渔社图卷跋》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龚明之:“范公文章政事,震耀一世,其地为人爱重。” [61]

赵昚:

卿气宇不群。 [36]


卿南至桂广,北使幽燕,西入巴蜀,东薄邓海,可谓贤劳,宜其多疾。 [7]


赵惇:“卿以文章德行,师表缙绅,受知圣父,致位丞弼,均佚方面,乃心王室,于天下事,讲之熟矣。” [37]




范成大
杨万里:●
知政几二十人,求天下之所谓正臣,如公才一二辈。 [38]


初公以文学材气受知寿皇,自致大用,至杖汉节、使强敌,即其庭伏穹庐,不肯起,袖出私书切责之,君臣大惊,有自阶闼之嬖窃位枢臣者,其势方震赫,公沮之,竟不奉诏而去,其所立又有不凡者矣,若夫刿心于山水风月之场,雕龙于言语文章之囿,此吾辈羁穷酸寒,无聊不平之音也,公何必能此哉。 [33]


公风神英迈,意气倾倒,拔新领异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公训诰具两汉之尔雅,赋篇有杜牧之刻深,骚词得楚人之幽婉,序山水则柳子厚(柳宗元),传任侠则太史迁(司马迁)。至於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无丽,奄有鲍、谢(鲍照、谢朓);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李白)。求其只字之陈陈,一倡之呜呜,而不可得也。今海内诗人,不过三四,而公皆过之,无不及者。予於诗,岂敢以千里畏人者,而於公独敛袵焉! [33]


陆游:

及公之至(成都)也,定规模,信命令,施利惠农,选将治兵,未数月,声震四境,岁复大登幕府,益无事,公时从其属及四方之宾客饮酒赋诗,公素以诗名一代,故落纸墨未及燥,士女万人己更传诵,被之乐府歌,或题写素屏团扇,更相赠遗,盖自蜀置帅守以来未有也。 [39]


屡出专戎阃,遄归上政途。勋劳光竹帛,风采震羌胡。签帙新藏富,园林胜事殊。知公仙去日,遗恨一毫无。孤拙知心少,平生仅数公。凋零遂无几,迟暮与谁同!琼树世尘外,神山云海中。梦魂宁复接,恸哭向西风。 [40]


姜夔:“身退诗仍健,官高病已侵。江山平日眠,花鸟暮年心。九转终无助,三高竟欲寻。尚留巾垫角,胡虏有知音。未作龙蛇梦,惊闻露电身。百年无此老,千首属何人。安得公长健,那知事转新。酸风忧国泪,高冢卧麒麟。未定情钟痛,何堪更悼亡。遗书知伏枕,来吊只空堂。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沉思酒杯落,天阔意茫茫。” [41]

崔敦礼:“包罗百氏,磅礴九流。以辉煌汗漫之作而执耳文盟,以博大高明之资而盱衡士类。” [60]

张鎡:“石湖仙伯住吴门,事业文章两足尊。南北东西曾遍历,焉哉乎也敢轻论。桂园柳色金丝织,笠泽桃花锦浪翻。小大风烟俱自适,鹪巢终莫拟云鲲。” [59]

叶茵:“千古湖山人物,万年翰墨文章。” [42]

黄震:“公喜佛老,善文章。踪迹遍天下,审知四方风俗,所至登览啸咏,为世歆羡,往往似东坡(苏轼)。” [58]

脱脱:“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风烈,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者欤?” [43]

王鏊:“昔在有宋,吾苏入参大政者,有两范公(范仲淹、范成大)。文正公当仁宗朝,开天章阁求治,更张庶治,将大有为焉。未一年,以小人不悦罢。文穆当孝宗朝,在政府两月,未及有焉,以言者罢。前宋之治,莫盛仁宗;南渡后,莫盛孝宗,皆锐意太平。二公皆以身许国,可谓千载之遇,而皆不能少其志。呜呼,道之难行其已久矣!忠良不可容于时,自昔然矣!文正子孙,今在吴中最盛,所谓岁寒堂者,有司春秋享祀不绝;而文穆之后无闻焉。文正为宋人物第一流,文穆其流亚欤。观其使金受书之仪,举朝皆悚,有苏子卿(苏武)啮雪之操;缴还阁门张说词头,有阳城裂麻之忠;奏罢明洲海物之献,盖与孔戡之政同;其在成都,演武修文,奖用名节,间与陆务观(陆游)诸人赓唱,流风余韵,渐被岷峨;而吴中民风士俗,人情物态,尽悉备见其时。” [44]

王夫之:“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杨万里之流,亦铮铮表见,则抑文雅雍容,足以缘饰治平而止。” [45]

石韫玉:“达於政体,使不辱命。晚归石湖,怡神养性。” [57]

蔡东藩:“范成大、赵雄一再至金,祈请陵寝,及改受书礼,终无成效,反滋敌笑。” [46]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关系


姓名


简介


曾祖父

范泽

赠太子少保。 [48]


曾祖母

夏氏

封昌元郡夫人。 [48]


祖父

范师尹

赠太子少傅。 [49]


祖母

陆氏

封咸安郡夫人。 [49]


蒋氏

封咸宁郡夫人。 [49]


父亲

范雩

官至左奉议郎、秘书郎,赠少师。 [50]


母亲

蔡氏

蔡襄孙女、文彦博外孙女,封秦国夫人。 [50]


妻子

魏氏

承直郎魏信臣之女,封义和郡夫人。 [51]


长子

范莘

官至承务郎。 [52]


次子

范兹

官至承奉郎。 [52]


长女

范氏

嫁从事郎张蒙。 [52]


次女

范氏

封孺人。 [52]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范成大著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卷,今已佚失部分。另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清沈钦韩有《范石湖诗集注》。《全宋诗》亦录有其诗。 [4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富寿蓀校点本《范石湖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孔凡礼《范成大佚著辑存》。 [55]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关于范成大的表字,南宋人周必大所作《范公成大神道碑》作“至能” [2],元人所编《宋史·范成大传》则作“致能” [3]。清人陆耀遹曾据范成大留在桂林的部分题名石刻中自称“至能”判定《宋史》记载有误 [53]。当代学者于北山所著《范成大年谱》亦采信“至能” [7]。

据学者方健考证,“至能”作为范成大的表字,不仅出现在《神道碑铭》,还有如下佐证:(1)与范成大时代相仿的部分南宋人的记述中为“至能”;(2)其他南宋文人在与范成大的诗文唱酬中使用“至能”,如胡铨《送范至能使金序》;(3)《永乐大典》中提及范成大的文集有《范石湖至能集》,同样使用“至能”字样;(4)范成大同辈兄弟的字为“至X”(如“至先”、“至忠”等)而非“致X”;(5)范成大在今江苏、浙江和广西桂林留下的若干题名石刻,均作“至能”。此外,方健指出,南宋也有部分记载称为“致能”,但记载者的时代大多晚于范成大,“致能”虽被采入《宋史》、并得到当代论著的大量使用,但并不可靠。据此,范成大的表字当为“至能”而非“致能”。 [54]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诗词

陆游《范参政挽词》 [42]

姜夔《悼石湖三首》 [42]

周郔《三高亭怀范石湖》 [42]

戴复古《题清江台》 [42]

毛珝《石湖》 [42]

叶茵《石湖》 [42]

方回《至节前一日六首》(第六) [42]

陆文圭《石湖留题三绝》 [42]




纪念祠

范成大祠(范文穆公祠)





范文穆公祠
范成大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郊石湖行春桥畔的茶磨屿下,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20年),正式落成于正德十五年(1521年),由监察御史卢雍为纪念范成大而建。祠背山面湖,风光绝胜。原有宋孝宗御书“石湖”御碑,田园诗碑,范成大像为三大镇祠之宝。现仅存明代摹刻的范成大手书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诗碑七块。范公祠又称石湖书院,为明代唐寅、文征明、沈周等文人才子读书作画之地。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62]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平园续稿·卷二十二·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43]

《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宋》 [34]

《宋史新编·卷一百四十三·列传八十五》





新手上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4: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范成大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中国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









收藏



0


0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 [1]),字至能 [2](《宋史》等误作“致能” [3] [54]),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书法家。 [55]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 [4],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55]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 [5])。其作品在南宋时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此外,他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与张孝祥并称为南宋前期书法两大名家。今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传世。今人整理有《范石湖集》。 [55]

(概述图来源 [56])











































人物经历





真想捧红他,但他不愿意2022-02-23 11:33

终于,他像一个平凡的农家老头儿一样老去,经历丧女和丧妻之痛,经历花期无常和时光流逝,经历故人寥落和风雨敲门,经历最后的孤独与自然。...详情

内容来自


全    名范成大
别    名范明州、范参政、范资政、范文穆
字至能,一作幼元
号此山居士,石湖居士
谥    号文穆
封    号吴县开国男→吴郡公→崇国公(赠)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平江府吴县
出生日期1126年6月26日
逝世日期1193年10月1日
主要成就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文学风格影响深远
治理地方,颇著政绩
主要作品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
最高官职参知政事,四川制置使,资政殿大学士等→少师(赠)


目录

1人物生平
▪早年仕途
▪使不辱命
▪南宅交广
▪西入巴蜀
▪东薄邓海
▪退隐闲逸
2主要影响
▪政治
▪文学
▪书法
3历史评价
4人际关系
5主要作品
6人物争议
7后世纪念
▪诗词
▪纪念祠
8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仕途




范文穆像 [6]
范成大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六月初四(1126年6月26日)生于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他幼年聪慧,十二岁时便遍读经史,十四岁时开始创作诗文。 [7]
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生母韦氏(显仁皇后)从金国回朝,范成大应试献赋颂,名列前茅。 [7]

绍兴十四年(1144年),在昆山坚严资福禅寺读书,十年不出。曾取唐人“只在此山中”句,自号此山居士。 [7-8]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 [9]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除任徽州司户参军,于此年春季抵任。 [7]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前往临安,监管太平惠民和剂局。 [10]

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范成大任编类高宗圣政所检讨官,兼敕令所。 [7] [11]

隆兴二年(1164年)二月,除任枢密院编修官。十二月,任秘书省正字。 [7] [12]

乾道元年(1165年)三月,范成大被改授为校书郎。六月,兼国史院编修官。十一月,调任著作佐郎。 [7]次年二月,任尚书吏部员外郎。三月,被人诬陷逾越等级,遭罢职,旋即领宫祠官。 [7] [13]

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范成大被朝廷起用,出知处州。 [14]次年五月,入宫陛对,向宋孝宗“论力之所及者三”,分别为日力、国力、人力,他认为这三力如今都被不急之务空耗,孝宗予以嘉纳。七月,赴处州任,至八月抵达。范成大为处州创设义役。其法规定:民以都保为单位,据役户多少和职役情况,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称义田,以所收田谷助当役者,民户按次序轮流亢役。义役既行,公私都称便。 [15]

乾道五年(1169年)五月,朝廷召范成大为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乾道(1165年-1173年)年间,规定以绢统计赃物数量,估价低而定罪重,范成大上奏说:“承平之时绢每匹不到一千钱,而估的价超过几倍。绍兴初年绢价递增了五分,价钱有三千足够了。如今绢实在贵,应当比当时的价格翻一倍。”孝宗吃惊地说:“这是使百姓陷入困境的法令条文。”于是绢价增为四千,而刑罚减轻了。 [16]十二月,任起居舍人兼侍讲,仍兼实录院检讨官。 [7]




使不辱命

宋廷在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时,忘了议定接受国书的礼仪,孝宗曾为此感到后悔。乾道六年(1170年)五月,孝宗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读,封丹阳郡开国公,充任祈请国信使,向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范成大因所奉国书仅提及陵寝事,请一并写入受书一事,孝宗不许。临行前,孝宗对范成大说:“朕不败盟发兵,何至害卿!啮雪餐氊,理或有之。”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离任,吏部侍郎陈良祐因谏阻派遣泛使一事而被贬居筠州(今江西高安),大臣李焘畏惧而不敢受命出使。在此情况下,范成大慨然而行。当时金国负责迎接范成大的使者仰慕其名声,效仿他在头上戴巾帻,以示崇敬。 [17]

到燕山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受书仪式,把它放入怀中。范成大首次呈进国书,言词慷慨,金国君臣正认真倾听时,范成大忽然上奏道:“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没有确定,我这里有奏章。”于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金世宗大吃一惊,说:“这难道是献书的地方?”金朝群臣用手板打范成大,要他起来,范成大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奏章送上。不久,回到住所,完颜雍派伴使宣旨听候处理。范成大跪着,坚持要献上奏章,金国朝臣议论纷纷,太子甚至想杀死范成大,经越王阻止才作罢。最终,范成大得以保全气节而归。 [18]

同年九月,范成大返宋。金世宗复书拒宋所请,只许南宋方面奉迁陵寝,同意归还宋钦宗梓宫。范成大回国后,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 [18]




南宅交广




范成大苏州石刻像 [19]
范成大归国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最初,孝宗亲笔抄写东汉崔寔的《政论》赐给辅臣,范成大上奏认为:“御笔书《政论》,本意在于严格法纪,整顿积弊。而近日大理寺议定刑罚,顺次加重一级,这不是以严刑换取太平,而是残酷。”孝宗称赞他的建议为“知言(明智的话)”。宠臣张说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范成大起草制书,扣留命令七天不下达,又上疏劝告,最终阻止了任命,但他也因此遭外调。 [20]
乾道七年(1171年),范成大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此即为“南宅交广”之行。 [21]

乾道八年(1172年)腊月七日,范成大从家乡吴郡(今江苏苏州)出发,南经湖州、余杭,至富阳而入富春江,随后经桐庐、兰溪入衢江,又经信州(今江西上饶)、贵溪、余干而到南昌,再入赣江。

乾道九年(1173年)元月十二日,范成大至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十四日游芗林和盘园,给范成大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棵大梅、古梅,晚年隐居石湖后,他就全力经营石湖的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并专门著有《梅谱》一卷。范成大后即入赣江支流袁水,过袁州(宜春)、萍乡进入湖南境内。泛湘江南下,至衡山,并陆行经永州、全州。三月十日,范成大入桂林。此次水陆路程共三千里,历时三月,著游记一卷,取韩愈咏桂林的“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诗意,取名为《骖鸾录》。

当时,广西贫乏,专靠盐利,漕臣又把盐利全部取走,于是所属县邑有增加盐价抑配卖给百姓的弊病,赵昚下诏恢复钞盐,漕司拘留钞钱平均分给所属各部,但钱没按时到。范成大到广西后,说:“有比这更至关重要的利害吗?”上疏赵昚说:“可以强制减去漕司强取的数目,以给各郡县使之宽裕,那么科卖抑配可以被禁止。”赵昚采纳了他的意见。几年后,广州盐商上书,乞求恢复客商贩盐,宰相同意他们的意见,拿出大量的银钱帮助他们。人们多认为不好,这个意见发给有关部门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旧法规定政府所买之马以四尺三寸为限度,赵昚下诏加到四寸以上,范成大说互市四十年,不应该突然改变。 [21]




西入巴蜀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受任为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途中他上疏说:“吐蕃、青羌两次侵犯黎州,而奴儿结、蕃列等尤其狡黠,轻视中国。臣应当教练将兵,外修堡寨,还要讲明训练团结的方法,使人人能够作战,这三方面没有钱不行。”孝宗赐给度牒钱四十万缗。范成大还未就任,其四川制置使之官便被改为管内(成都路)制置使。 [22]

范成大就职后,认为黎州为西南边境要地,应该增补能战士卒五千人,并请设置路分都监;在吐蕃入侵的十八条路线上,均修筑栅栏,分别派兵戍守。奴儿结侵入安静寨,派飞山军一千人前往阻击,估计他们三天就会逃跑,后果如所料。白水砦守将王文才私娶蛮族之女,常常带人攻打边境,范成大以重赏使蛮人互相猜忌,不久,王文才被俘获送到治所,范成大立即将其斩杀。蜀北边境过去有义士三万,是本地的民兵,被监司、郡守私自役使,都统司又让他们与大军轮流戍边,范成大极力将此事阻拦。蜀地名士孙松寿、樊汉广都不愿出来做官,范成大表彰他们的气节。凡是可用的人才,范成大全部招到幕下,用其所长,不拘于小节,其优秀突出的上书推荐,往往扬名于朝廷,位至二府。 [22]

范成大在四川,与诗人陆游以文会友,渐成莫逆之交。 [23]

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离任,五月底从成都万里桥出发,十月进入吴郡盘门。此行沿岷江入长江,然后一路过三峡,经湖北、江西入江苏,从镇江转常州、苏州。留游记二卷,取杜甫“门泊东吴万里船”意命名为《吴船录》。




东薄邓海




范成大塑像
淳熙四年(1177年)春,范成大卧病,请求奉祠。五月二十九日,离开成都。十月,返回临安召对,赵昚命他权任礼部尚书。 [7]
淳熙五年(1178年)正月,以礼部尚书知贡举。四月,以中大夫拜官参知政事兼权监修《国史》、《日历》。六月,遭谏官弹劾罢免,奉命主管祠观。 [7]

淳熙七年(1180年),范成大被起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 [24]。他奏请罢除进献海物及前任赵恺移用的数万缗钱,以宽简民力。获朝廷允准。 [7] [25]

淳熙八年(1181年)二月,孝宗因范成大“治郡有劳”,任命其为端明殿学士。三月,改知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四月,范成大到任。在建康任上,他上奏调军队储蓄的二十万石米以赈饥民,并请减去租米五万石。 [7] [26]

淳熙九年(1182年)八月,因范成大应对旱灾、赈济饥民有功,朝廷“转其一官”以奖赏。十一月,特授太中大夫。 [7]水盗徐五暗中兴事,号称“静江大将军”,范成大将其抓获诛杀。 [27]

淳熙十年(1183年),范成大除奏请开仓赈济饥民外,还下令境内驱捕飞蝗。因苦于风眩,从夏至秋,五次请求致仕,于同年八月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再次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7] [28]




退隐闲逸

范成大致仕后,在石湖度过了长达十年较为闲适而优裕的晚年生活,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写下了最后的名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7],并于绍熙三年(1192年)左右为家乡撰写了《吴郡志》。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孝宗起用范成大知福州。范成大多次请辞,均未获允,只得入朝召对,获孝宗慰劳,并赐丹砂及手书的苏轼诗两首,太子赵惇(即后来的宋光宗)也赐“寿栎堂”三大字。 [7]其后又于延和殿论事。 [7]

淳熙十六年(1189年),赴福州任,行至婺州(今浙江金华),称病坚请奉祠,获朝廷允准。其后向新即位的光宗上陈“当世要务”。同年,封吴郡开国侯。 [7]

绍熙三年(1192年),朝廷加范成大为资政殿大学士,起知太平州。范成大多次请辞未获准,只得于五月就任。六月,因次女逝世,范成大因而辞官回乡。 [7] [29]

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于病中自编的诗文全集完成,命其子范莘向杨万里求《序》。秋季,范成大病重,上疏请求致仕。九月五日(10月1日 [1]),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30]朝命特赠五官。十二月十三日,归葬吴县至德乡上沙的赤山旁。 [7]后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 [4]。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政治

范成大数次出任地方官员,从州守至制置使。他在职责范围内,兴利除弊,不遗余力 [7]:

知处州(今浙江丽水)时,创义役、复堤堰、兴水利、建桥梁。 [7]


知静江府(广西桂林)时,厘盐政、奖士类修古迹。 [7]


任四川制置使(后改管内制置使)时,减酒税、罢科籴、练将士、修堡寨、蠲租赋、荐人才。 [7]


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时,蠲积欠、罢进奉。 [7]


知建康(今江苏南京)时,举荒政、赈饥民、捐税敛、开军仓以济贫乏,移余财以代秋租。 [7]


范成大的这些为政举措,对减轻地方负担、改善百姓生活、促进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7]




文学

主词条: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 [5]。他早年一度深受江西派的影响,现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语言涩滞、堆垛典故的现象,和一些似禅非禅、似儒非儒的议论。不过,范成大在学江西诗风的同时,比较广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诗歌的风格与技巧,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乐神曲》等四首,便明言“效王建”,他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突破了江西诗风的笼罩。尤其许多近体诗,委婉清丽中带有峻拔之气,有他自己的特点。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范成大曾长年在各地任地方官,周知四方风土人情,诗中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例如他描写民生疾苦的诗,继承了唐代杜甫及元、白、张、王新题乐府的传统,且以写法新颖生动而别具一格,像《后催租行》中借老农之口所说的“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手。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千斗。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语气冷隽,但批判现实的力度并不亚于白居易诗的大声疾呼。 [31]

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31]他在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把自己在沦陷区的见闻感触一一记之于诗,主要内容是描写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南宋诗人描写中原的诗大多是出于想象,而范成大却亲临其境,所以感触格外深刻,描写格外真切,在当时的爱国主题诗歌中独树一帜。 [31]

范成大退隐石湖的十年中,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在古代诗歌史上,田园诗事实上大多是士大夫自抒隐逸情抒情诗,如王维、孟浩然诗中的田园风光都是作为诗人静谧心境的外化而出现的。除了少数陶诗以外,古代田园诗中对田园生活最重要的内容--农事反而是忽略不顾的,偶尔出现的樵夫、农人也往往被赋予隐士的性格。至于农村生活的主人公农民的劳作生活及其种种疾苦,唐代诗人如元稹、张籍等往往把此类内容写进《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中。这些诗中没有田园风光的描写,在习惯上也不被看作田园诗。范成大创造性地把上述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范成大成功地实现了对传统题材的改造,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 [31]




顾曾平绘范成大图像 [32]
范成大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诗,如《夜坐有感》《咏河市歌者》《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等。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范成大诗的艺术成就很高,然而其诗风的个性不够鲜明。 [31]
范成大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理之作。 [55]

近人钱基博称范成大诗“异陆游之圆润,同万里之清迥”,且“风趣幽隽,音节清脆。大抵得笔之峭秀于西江,得味之幽隽于晚唐,味幽而格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称他:“初年吟咏,实沿溯中唐以下……自安新安掾以后,骨力乃以渐而遒;盖追溯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自为一家”。但钱基博认为此言“似矣而未尽”,于是又细论范成大、陆游、杨万里三人道:“其实得山谷(黄庭坚)之遒炼,而不为捃摭;逊东坡(苏轼)之豪放,而约以婉峭;异陆游之熟易,而同其清新;有万里之幽瘦,而避其俗俚。万里善用其长,肆意有作;成大则避所短,敛手勿犯。陆游语多乐易;万里、成大意含怅惘。皆出入江西,而欲有所变以自名家者也。” [5]

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时期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明人蒋一葵称“乾、淳间,诗人称诚斋、范石湖及陆放翁为巨擘” [34],到清初,其作品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的说法。




书法

范成大善书。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 [35]

范成大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士女已万人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现今所能见到的范成大手迹,以他五十四岁所书《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为第一,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东福寺。范成大现存的手迹还有《兹荷纪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鱼札》等,他的行书《田园杂兴卷》也常为人们所乐道。明代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说:范成大“归隐石湖时作即诗。无论竹枝、鹧鸪、家言,已曲尽吴中农囿故事矣!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是二绝。”董史在《皇宋书录》称其:“(范成大)近世以能书称”、“字宗山谷、米老,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







范成大《雪晴帖》




范成大《急下帖》




范成大《中流一壶帖》





范成大《垂诲帖》




范成大《西塞渔社图卷跋》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龚明之:“范公文章政事,震耀一世,其地为人爱重。” [61]

赵昚:

卿气宇不群。 [36]


卿南至桂广,北使幽燕,西入巴蜀,东薄邓海,可谓贤劳,宜其多疾。 [7]


赵惇:“卿以文章德行,师表缙绅,受知圣父,致位丞弼,均佚方面,乃心王室,于天下事,讲之熟矣。” [37]




范成大
杨万里:●
知政几二十人,求天下之所谓正臣,如公才一二辈。 [38]


初公以文学材气受知寿皇,自致大用,至杖汉节、使强敌,即其庭伏穹庐,不肯起,袖出私书切责之,君臣大惊,有自阶闼之嬖窃位枢臣者,其势方震赫,公沮之,竟不奉诏而去,其所立又有不凡者矣,若夫刿心于山水风月之场,雕龙于言语文章之囿,此吾辈羁穷酸寒,无聊不平之音也,公何必能此哉。 [33]


公风神英迈,意气倾倒,拔新领异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公训诰具两汉之尔雅,赋篇有杜牧之刻深,骚词得楚人之幽婉,序山水则柳子厚(柳宗元),传任侠则太史迁(司马迁)。至於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无丽,奄有鲍、谢(鲍照、谢朓);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李白)。求其只字之陈陈,一倡之呜呜,而不可得也。今海内诗人,不过三四,而公皆过之,无不及者。予於诗,岂敢以千里畏人者,而於公独敛袵焉! [33]


陆游:

及公之至(成都)也,定规模,信命令,施利惠农,选将治兵,未数月,声震四境,岁复大登幕府,益无事,公时从其属及四方之宾客饮酒赋诗,公素以诗名一代,故落纸墨未及燥,士女万人己更传诵,被之乐府歌,或题写素屏团扇,更相赠遗,盖自蜀置帅守以来未有也。 [39]


屡出专戎阃,遄归上政途。勋劳光竹帛,风采震羌胡。签帙新藏富,园林胜事殊。知公仙去日,遗恨一毫无。孤拙知心少,平生仅数公。凋零遂无几,迟暮与谁同!琼树世尘外,神山云海中。梦魂宁复接,恸哭向西风。 [40]


姜夔:“身退诗仍健,官高病已侵。江山平日眠,花鸟暮年心。九转终无助,三高竟欲寻。尚留巾垫角,胡虏有知音。未作龙蛇梦,惊闻露电身。百年无此老,千首属何人。安得公长健,那知事转新。酸风忧国泪,高冢卧麒麟。未定情钟痛,何堪更悼亡。遗书知伏枕,来吊只空堂。雪里评诗句,梅边按乐章。沉思酒杯落,天阔意茫茫。” [41]

崔敦礼:“包罗百氏,磅礴九流。以辉煌汗漫之作而执耳文盟,以博大高明之资而盱衡士类。” [60]

张鎡:“石湖仙伯住吴门,事业文章两足尊。南北东西曾遍历,焉哉乎也敢轻论。桂园柳色金丝织,笠泽桃花锦浪翻。小大风烟俱自适,鹪巢终莫拟云鲲。” [59]

叶茵:“千古湖山人物,万年翰墨文章。” [42]

黄震:“公喜佛老,善文章。踪迹遍天下,审知四方风俗,所至登览啸咏,为世歆羡,往往似东坡(苏轼)。” [58]

脱脱:“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风烈,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者欤?” [43]

王鏊:“昔在有宋,吾苏入参大政者,有两范公(范仲淹、范成大)。文正公当仁宗朝,开天章阁求治,更张庶治,将大有为焉。未一年,以小人不悦罢。文穆当孝宗朝,在政府两月,未及有焉,以言者罢。前宋之治,莫盛仁宗;南渡后,莫盛孝宗,皆锐意太平。二公皆以身许国,可谓千载之遇,而皆不能少其志。呜呼,道之难行其已久矣!忠良不可容于时,自昔然矣!文正子孙,今在吴中最盛,所谓岁寒堂者,有司春秋享祀不绝;而文穆之后无闻焉。文正为宋人物第一流,文穆其流亚欤。观其使金受书之仪,举朝皆悚,有苏子卿(苏武)啮雪之操;缴还阁门张说词头,有阳城裂麻之忠;奏罢明洲海物之献,盖与孔戡之政同;其在成都,演武修文,奖用名节,间与陆务观(陆游)诸人赓唱,流风余韵,渐被岷峨;而吴中民风士俗,人情物态,尽悉备见其时。” [44]

王夫之:“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杨万里之流,亦铮铮表见,则抑文雅雍容,足以缘饰治平而止。” [45]

石韫玉:“达於政体,使不辱命。晚归石湖,怡神养性。” [57]

蔡东藩:“范成大、赵雄一再至金,祈请陵寝,及改受书礼,终无成效,反滋敌笑。” [46]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关系


姓名


简介


曾祖父

范泽

赠太子少保。 [48]


曾祖母

夏氏

封昌元郡夫人。 [48]


祖父

范师尹

赠太子少傅。 [49]


祖母

陆氏

封咸安郡夫人。 [49]


蒋氏

封咸宁郡夫人。 [49]


父亲

范雩

官至左奉议郎、秘书郎,赠少师。 [50]


母亲

蔡氏

蔡襄孙女、文彦博外孙女,封秦国夫人。 [50]


妻子

魏氏

承直郎魏信臣之女,封义和郡夫人。 [51]


长子

范莘

官至承务郎。 [52]


次子

范兹

官至承奉郎。 [52]


长女

范氏

嫁从事郎张蒙。 [52]


次女

范氏

封孺人。 [52]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范成大著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卷,今已佚失部分。另有《石湖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清沈钦韩有《范石湖诗集注》。《全宋诗》亦录有其诗。 [4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富寿蓀校点本《范石湖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孔凡礼《范成大佚著辑存》。 [55]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关于范成大的表字,南宋人周必大所作《范公成大神道碑》作“至能” [2],元人所编《宋史·范成大传》则作“致能” [3]。清人陆耀遹曾据范成大留在桂林的部分题名石刻中自称“至能”判定《宋史》记载有误 [53]。当代学者于北山所著《范成大年谱》亦采信“至能” [7]。

据学者方健考证,“至能”作为范成大的表字,不仅出现在《神道碑铭》,还有如下佐证:(1)与范成大时代相仿的部分南宋人的记述中为“至能”;(2)其他南宋文人在与范成大的诗文唱酬中使用“至能”,如胡铨《送范至能使金序》;(3)《永乐大典》中提及范成大的文集有《范石湖至能集》,同样使用“至能”字样;(4)范成大同辈兄弟的字为“至X”(如“至先”、“至忠”等)而非“致X”;(5)范成大在今江苏、浙江和广西桂林留下的若干题名石刻,均作“至能”。此外,方健指出,南宋也有部分记载称为“致能”,但记载者的时代大多晚于范成大,“致能”虽被采入《宋史》、并得到当代论著的大量使用,但并不可靠。据此,范成大的表字当为“至能”而非“致能”。 [54]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诗词

陆游《范参政挽词》 [42]

姜夔《悼石湖三首》 [42]

周郔《三高亭怀范石湖》 [42]

戴复古《题清江台》 [42]

毛珝《石湖》 [42]

叶茵《石湖》 [42]

方回《至节前一日六首》(第六) [42]

陆文圭《石湖留题三绝》 [42]




纪念祠

范成大祠(范文穆公祠)





范文穆公祠
范成大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郊石湖行春桥畔的茶磨屿下,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20年),正式落成于正德十五年(1521年),由监察御史卢雍为纪念范成大而建。祠背山面湖,风光绝胜。原有宋孝宗御书“石湖”御碑,田园诗碑,范成大像为三大镇祠之宝。现仅存明代摹刻的范成大手书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诗碑七块。范公祠又称石湖书院,为明代唐寅、文征明、沈周等文人才子读书作画之地。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62]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平园续稿·卷二十二·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

《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43]

《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宋》 [34]

《宋史新编·卷一百四十三·列传八十五》





新手上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4: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妙玉+二玉二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原创 妙玉到底是谁?进大观园前,她修行的玄墓蟠香寺,竟是一个死人堆  

2021-05-06 23:08  





妙玉是啥背景?为何到大观园前,住在玄墓蟠香寺,这样的死人窝?


《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

,大都和贾家荣宁两府关系密切,或是贾家的姑娘,或是裙带亲眷,而唯有一个女子,出身不明,根基凋零,但却入了十二钗正册,她就是孤高自傲的女尼——妙玉。

妙玉这个人看似和贾家八竿子打不着,但却好像对贾家情况十分了解,知道贾母不喜欢喝六安茶,而喜欢老君眉。

看似孤高自傲,和大观园诸芳不怎么交往,却亲昵地叫宝钗、黛玉喝私房茶。

看似一个尼姑,但却目下无尘到看不上贾母、王夫人这些的豪门贵妇。

看似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尼姑,却让贾家尊最贵的贵妃娘娘贾元春,专程登门拜访,又题匾额——苦海慈航?



那么,妙玉到底是谁?为何她一个尼姑,身上有这么多秘密?

笔者认为,妙玉这人的来历,非常恐怖——竟是死后的林黛玉,不信你看她来大观园前,住处在哪里?

一、和林黛玉出身一模一样:金陵姑苏。‍

妙玉第一次出场,是为元春省亲准备的尼姑。原文说她:“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生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妙玉的出身,其实和黛玉简直一模一样。

贾雨村投靠到林如海家当黛玉老师时,曾说林如海是“本贯姑苏人氏”,林家是“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这和妙玉“苏州人氏,祖上是读书仕宦之家”一模一样。



妙玉是自小体弱多病,黛玉也是“自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

妙玉是入了空门,黛玉也是自小,就有癞头和尚想度化她出家。

“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 ”

所不同的是,妙玉找了许多替生儿,皆不中用,亲自出家入了空门,才好了,而黛玉父母珍爱孩子,没有让她出家。

既然妙玉就是黛玉的化身,黛玉被度化,没有出家,一生病都不会好,为何妙玉的病却好了?正以为妙玉就是黛玉死后,死了,病就好了,所谓一僧一道说的: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二、玄墓蟠香寺:妙玉曾经住的地方,是一片坟墓。

《红楼梦》整个故事,源自于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仙界情缘,当日绛珠草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要同神瑛侍者一起,下界报恩还泪。

脂砚斋在这段仙界奇缘旁,曾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唯二玉二人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成千上百,出身不同,经历千差万别,但可能都是黛玉、宝玉的化身。



秦可卿:声名狼藉的少奶奶,晴雯:出身不明的小丫头,香菱:被拐卖入薛家的妾室……

她们为何都是黛玉的化身?其实正是曹翁的一种写作手法:将黛玉不同阶段,揉碎在各个人物身上,将大家闺秀林黛玉的一生,都汇聚到大观园中不同的人身上。

妙玉从出身来看和黛玉几乎一模一样。

但她们后来的经历却大不相同。黛玉长大后,父母双亡,来到大观园生活,依然过的是大家闺秀的生活,不过这只是前80回黛玉的经历,80回后黛玉经历了啥,曹翁没写,但却按照伏笔去推测:

妙玉其实正是黛玉死后,以尼姑的身份回到了大观园。

在41回《茶品梅花雪》中,妙玉介绍自己来到大观园前,住的地方:玄墓蟠香寺,出现一个“墓”字。且这“墓”还是“玄墓”。



查资料可见,“玄”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中,本义为赤黑色,赤黑色颜色较为模糊,因此引申为深奥、玄妙之意。

那么,妙玉为何住的地方是玄妙的墓呢?正是因为,那个墓地,正是林黛玉死后的墓地。而妙玉,正是黛玉死后,回到了大观园,以一个经历过生死的人,再回头看荣国府的人和事。

这就是为什么,第63回,妙玉自称“槛外人”的原因。

邢岫烟解释妙玉为何自称“槛外人”,是因她说自古以来,只有两句好诗:“纵有千年铁槛寺,终须一个土馒头”,所谓“木馒头”,就是坟堆。

那么,年纪轻轻的妙玉,为何会有如此悲伤的感悟?因为她是死后的林黛玉,她曾经就在你土馒头中。

她悟透了生死,在碌碌红尘之外,所以自称“槛外人”。

三、妙玉的年龄,就是黛玉死时的年龄。

黛玉最后泪尽而亡,她是什么时候死的?刘姥姥说的一个关于茗玉小姐的故事,通过种种细节看,这茗玉小姐,就是黛玉。

刘姥姥的故事中说:“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在黛玉的另一个化身中,会纹绣的慧娘,原本也是姑苏女子,什么时候死的呢?十八岁。

也就是说,黛玉死于十七、八岁时。

而这妙玉进大观园时多大呢?原文也介绍了——十八岁。

黛玉死于十七八岁,妙玉于18岁进入大观园,其中的联系正在于此。

黛玉在3岁时,因为家中父母溺爱没有出家,但她毕竟是灵河岸边的绛珠草,灵河,是西天极乐之地,所以她回归天界后,自然还是要入空门的。



这就是为何黛玉和妙玉,出身虽一样,但妙玉最后入了空门,做了尼姑,而黛玉没入空门,而进了大观园的原因,实际妙玉在住进蟠香寺前,也是在大观园这个碌碌红尘中浮沉的。

所以说,出尘如妙玉,她就是黛玉死后的一缕香魂,回到了大观园,玄墓蟠香寺,就是一个死人窝 ,你说恐怖不?

妙玉就是黛玉死后的人,你说她能不能入十二钗?你说她为何知道贾母的嗜好,她为何单请宝钗喝茶,一切的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她是个已死了的人。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5: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细思极恐的爱情:千金小姐爱慕怡红院主,真身大多沦入贱籍




安阳源易缘

2023-12-08 21:48河南






来给黛玉卸个妆:千金小姐爱慕怡红院主,真身大多沦入贱籍

当网友一心想促成宝黛姻缘时,有没有想过黛玉一心想嫁的地方,竟是怡红院!

“怡红院”,在现代语境中是什么意思?懂的都懂!

林黛玉,林家的千金小姐,名门望族之女,冰清玉洁的女神,配享湘妃庙还差不多,结果却在和其他女人争抢进怡红院,红楼梦到底是啥脑回路?





其实,这才是曹雪芹的血泪呐喊:林黛玉的真身,大多沦落入贱籍!

【绛芸轩】

贾宝玉的住所,经历过3次搬迁、改名,从书香雅舍改出青楼风。不得不说,曹雪芹的知识储备太大了。

宝玉和黛玉同住贾母处时,宝玉给自己的居所题名是三个字——“绛芸轩”。

古人为居所题匾,是对自己的勉励。

这次题名时,宝玉身边两大美人:字是晴雯贴的,黛玉在旁边娇笑俏焉:“怎么写的这么好了?”

和黛玉、晴雯在一起,宝玉就是雅致的诗人,清风明月,红袖添香,一切都是最好的岁月。




“绛芸轩”包含着黛玉的心血和对宝玉的呵护。

“绛”,取自黛玉原形“绛珠草”,绛珠草是什么草?《尔雅》道:“绛,绛草也,出临贺郡,可以染。”

绛珠草是用来染绛色的草木。

绛色非常尊贵,它是皇家、尊贵的象征。“牙床端坐杨太真,云冠霞帔绛色裙”,那是怎样一派尊贵气象。

但绛色非常难染成,能染成绛色的都是绣娘中的龙凤:“绛,工也,然之难得色,以得色为工。”





绛珠草就是来给宝玉染色的人,把他染绛色,染成品德高尚人,染成可做肱骨的人,染成天下望族的掌舵人。

贾母千方百计把黛玉迎进荣国府,就是来绛化宝玉的。黛玉怎么绛化他呢?

“芸”,又名芸香草,此草非常雅致,它的香味清淡悠远,日久不散。古代读书人把它夹在书中,书香之称由此而来,书香门第也是由此而来。

冷子兴介绍林家,是天下有名的书香之家,黛玉绛染宝玉,用的就是芸草——书香。

绛芸轩,就是黛玉绛化宝玉的居室。那是不是让宝玉读书就可以绛化?

古人将读书视为第一等大事,读书读的是知识、学问,更是操守和格局。

如果仅仅是读书就解决的事,就用不上“绛”了,用“酱”就行了。

绛色之所以难得,在于其“正”,一丝不错的“赤红”,而不是什么间色的红。




而大观园里的女子代表的,却正是万千的“红”,什么杏红、石榴红、绯红、桃红、玫瑰红、牡丹红……

所以让宝玉始终保持绛色不变,就要用到“芸香草”。

芸香草不仅能保持书香摒弃其他油腻的香气,还有一个功能是防止书本被蛀虫咬噬,避蠹驱虫。

宝玉称天下人为禄蠹,实际就是书虫,他的这个见识就是黛玉点醒他的啊!就是晴雯一点点熏陶的呀!

【红香绿玉】

如果宝玉一直住在贾母屋里,住在隔绝外界杂红女子的绛芸轩,就会一直感染黛玉、晴雯这类女子的书香气质,必将成为复兴荣宁的人。

但是,元春让他住进大观园,周围的女子千娇百媚,犹如百花香气熏染,他的气质不再纯粹是书香——绛色,而是“红”。

此时宝玉为自己的居所题匾——“红香绿玉”。

绛色是红色,但红色有千百样,在古代红色的地位尊崇,但以绛色为尊,其它色都是杂色和间色。




只有正妻有资格穿绛色,其他人只能着间色。比如绯红是一至四品官的官服,贾雨村就穿的是绯红袍,就是禄蠹。

绛草是引领者,红香则是迷惑者。宝玉渐渐被宝钗的牡丹红、袭人的桃红等迷惑。

此时黛玉对宝玉的影响力已经被驳杂的红色冲淡。

此时的宝玉对女子的认知从需要顶礼膜拜,变成男女平等。

无论红还是绿都是尊贵的,是和自己并驾齐驱的,所谓【红香绿玉】,正是宝玉此时的心境。

【怡红快绿】

红香绿玉已经让宝玉迷乱了,要命的是姐姐元春直接给他把居所改名为【怡红快绿】。

【怡红快绿】是个使动用法,意思是玩弄红色使绿爽快。这直接就是青楼的特征,天下女子都成了什么?是玩具、是玩意儿,不是人,是工具。

红色再也不尊贵,没有精神更谈不上高贵,她怎么可以绛染宝玉?此时的居所叫个“酱红轩”更合适。

所以黛玉的结局,死亡并不是最坏的,更坏的是她死时的名声让蠹虫们搞坏了。

晴为黛影,晴雯死时落了个狐狸精、狐媚子的下场。





绛草这样尊贵,绛色如此端庄,只能变为贱人。不光晴雯,凡是黛玉的真身,身份都是贱人。

烈女尤三姐,是暗娼;秦可卿是爬灰女和养小叔子的女人;香菱是薛家贱妾;金钏儿是勾引爷们儿的荡妇;茗玉成了瘟神爷;妙玉风尘肮脏违心愿……

反而是王夫人、尤氏、李纨这样的禄蠹,爬上高堂享受尊荣。

一部红楼梦,满屏都是打破尊贵,贱者上位,曹翁的血泪呐喊,不要看成是谈恋爱,你所有看到的一切,真相都是相反的……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3:45 , Processed in 0.0664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