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2: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弋阳腔丁郎认父+万历+朱常洛】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被贾宝玉厌憎的宁国府里的四出戈阳腔大戏的内里乾坤 (2017-02-18 18:13:13)
标签: 崇祯 东林党 红楼梦 明朝 朱三太子        分类: 红楼梦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是朱三太子----崇祯帝的四皇子朱慈炤。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宝玉就是因为难以忍受这四出戈阳腔大戏,才逃了出来进而撞破了茗烟和卍儿的淫情。朱慈炤是四皇子,所以对“四”格外钟爱,四大家族,贾府四春,四样汤模,荣国府里元春点了四出戏,这宁国府贾珍又唱了四出戏,不过贾珍这四出戏可不是贾府例常的昆曲,而是以“动作大嘈杂喧闹”著称的戈阳腔,请看书中描写:



“谁想贾珍这边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等类的戏文。【庚辰双行夹批:真真热闹。】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闻于巷外。【庚辰双行夹批:形容刻薄之至,弋阳腔能事毕矣。阅至此则有如耳内喧哗、目中离乱,后文至隔墙闻“袅晴丝”数曲,则有如魂随笛转、魄逐歌销。形容一事,一事毕肖,石头是第一能手矣。】满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庚辰双行夹批:必有之言。】宝玉见那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只略坐了一坐,便走开各处闲耍。”而后朱慈炤又特意写道:“茗烟因问:“二爷为何不看这样的好戏?”



到底是什么让宝玉朱慈炤厌憎宁国府的这些戏热闹不堪呢?为何一向喜听婉转儒雅昆曲的贾府唱起了动作大而且嘈杂闹腾的戈阳腔呢?就让我来逐一说说这些戏的内容和历史影射。





《丁郎认父》讲的是叙明代严嵩专权,害死忠臣杜鸾,并抄杀杜家满门。杜鸾之子杜文学发配湖广,改名胡文学。辞官的胡丞相路遇文学,见其长相不俗,遂供其读书,并招赘文学,将唯一的女儿胡凤英嫁给他。文学本已有妻,文学出逃时,其妻已身怀有孕。数年后其子长大,起名丁郎,特奉母命湖广寻父。走前其母将相认之证半片菱花交与丁郎。丁郎来至湖广,有乡约苗青,与文学同乡,闻丁郎寻父之事,特将其留于家中,待文学外出,以便引见。巧逢文学大街行走,苗青急命丁郎拦马认父。文学问明丁郎家世,又见半片菱花,确系已子无疑;但因身边有胡家人,恐露破绽,反忍痛责打丁郎冒认官亲。苗青甚为不平,让丁郎前往胡府喊冤,复被家人拉至花园殴打,致昏迷不醒。适胡凤英为母花园降香,见状用姜汤灌醒丁郎。丁郎出示菱花,说明原委,胡凤英以子相认,并禀明其父,怒责文学无情不认其子,文学认错,父子最终团聚。



----这《丁郎认父》实为影射万历皇帝最初不认宫女王氏所出的长子朱常洛,但最终在胡凤英慈圣太后的压力下迫于形势承认朱常洛并册立其为太子。







  《黄伯央大摆阴魂阵》,黄伯央即黄伯杨。此剧取材于《元刊全相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卷下,演的是燕将乐毅的师父黄伯杨,布迷魂阵困住齐将孙膑,后鬼谷子下山,助其徒弟孙膑破了阵。



----这《黄伯央大摆阴魂阵》,实为影射万历皇帝因迟迟不立庶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加之对郑贵妃之子的格外偏爱,导致朝野内外传言万历想立郑贵妃之子福王为太子。由于万历的模糊态度,使得官场乃至地方的人,妄加揣测,导致政局混乱,出现宣、昆、齐、楚、浙五党和东林党两大派明争暗斗,廷臣党争攻讦,政府机构涣散,最终黄伯杨万历皇帝在鬼谷子慈圣太后的干预下不得不让步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孙行者大闹天宫》大家都熟悉,讲的是齐天大圣不服天规定律,先是强借了龙宫的金箍棒、后又强销了地府的生死簿、上了天庭还嫌官小又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和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庭被捉回后又大闹天宫,最后玉帝请来了如来佛祖终于将孙悟空压在了五行山下。



  ----这《孙行者大闹天宫》实为影射孙大圣万历皇帝因为“不喜群臣激聒、恶其离间朕父子”,而迟迟不肯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万历想方设法用尽各种手段与极力激聒的朝臣们抗衡,并因国本之争多年不上朝,以示抗议,历时十六年的国本之争却因其母慈圣太后出手干预而最终失败,万历被迫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姜子牙斩将封神》讲的是阐教弟子姜子牙辅佐周文王,文王死后,其子周武王开始讨伐商王帝辛,阐教支持周朝,截教拥护殷商,双方于是展开一系列的斗法,最后周朝获胜,姜子牙将阵亡的忠臣义士封为神祇,永享血食。



----这《姜子牙斩将封神》实为影射姜子牙东林党同万历皇帝展开一系列斗法,并终于成功打败了万历皇帝不愿早早立储的初衷。东林党因为国本之争得胜而走向其政治顶峰,在朱常洛及其儿子天启和崇祯继位后得以独大并把持朝纲,更借著书撰史将其东林党无限美化拔高以欺世盗名永享忠义之誉,终致颠倒黑白遗毒千古,演了一出明末东林党版的成王败寇的封神演义!









看懂了这四出戏的历史真相,明白了朱慈炤所写的“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闻于巷外。”实为影射明末的国本之争、东林党争的好一番热闹的荒唐乱象,也就不难体会到朱慈炤写下“满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这反语背后的痛惜和无奈了。





脂砚斋的【庚辰双行夹批:形容刻薄之至,弋阳腔能事毕矣。阅至此则有如耳内喧哗、目中离乱,后文至隔墙闻“袅晴丝”数曲,则有如魂随笛转、魄逐歌销。形容一事,一事毕肖,石头是第一能手矣。】明点出朱慈炤之所以要用又打又闹的戈阳腔来演这四出戏,就是为了刻薄这四出戏所影射的真实历史实在是喧哗离乱、荒唐不堪。



最后朱慈炤又故意安排实为东林党的茗烟发问“茗烟因问:“二爷为何不看这样的好戏?宝玉道:“看了半日,怪烦的。””这东林党茗烟最是引以为傲而大书特书的拿手好戏,在宝玉朱慈炤眼里却不过是令人厌烦的不堪闹剧罢了!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2: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封肃影射周奎+】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崇祯皇帝的老丈人的难言之苦 (2020-01-21 05:29:04)
标签: 崇祯 红楼梦 历史 明朝 朱三太子        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均有售,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虽然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周奎是街头骗子出身,是无恶不作的唯利是图的国之大害,而且还是卑鄙无耻的造谣惑众的奸邪小人,但是有一点事实我必须要予以澄清,那就是:尽管周奎毫不犹豫地出卖了永王和定王给农民军,但是周奎原本是根本没想要出卖太子朱慈烺给清廷的。

因为先前出卖永王和定王给李自成,周奎虽然获得了赏金千两,但是却被四邻八舍和农民军鄙夷唾弃,为了逃避压力,周奎可谓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这从周奎积极制造并散布太监出卖二王的谣言就可看出一二。所以,当太子投奔他时,他不敢再作那猪狗不如的禽兽之举,但又怕留下太子会为自己带来危险,于是装作不认识,想让太子识趣地自己离开,没想到周铎却直接将太子带到了长平公主面前,看到公主抱着太子痛哭,再也无法继续装傻的周奎赶紧将家人都召唤出来,一起跪在地上给朱慈烺行君臣大礼,他自己还恭敬地跪着给朱慈烺献上饮食。几天后,朱慈烺又再次跑来,周奎又是恭敬地招待一番,还是没有向清廷告发此事,对比九个月前他将年幼的永王和定王神速献给李自成时的毫无犹豫,应该说周奎对待太子朱慈烺已经是仁至义尽了。长平公主知道此时的周奎已经是克制到了极限,也许根本就是周奎的暗中授意,长平公主于是再三警告哥哥朱慈烺,劝他万万不可再来周府。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白痴,肯定都会有所警觉,更不要说这还是出于自己的至亲之人的再三警告,就是再迟钝也会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年纪比长平公主还大的太子朱慈烺却依然执迷不悟,仅仅几天后,他就又大模大样地第三次走进了周奎的府第,我估计在那一刻,周奎和长平公主的心中充满的是深深的无力感: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朱慈烺竟然如此愚蠢,再不主动向清廷举报此事,周奎满府人员迟早都要被太子的愚蠢所连累。又经过了两天两夜,可见周奎内心是如何的一番挣扎,但在反复的权衡利弊之后,周奎和周铎二人终于下定决心,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这么愚蠢的太子留着最终是个负累,不如早些送给清廷。面对主审官钱凤览骂他悖主忘恩时,周奎脱口而出的“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实为他的肺腑之言,他对太子可谓是仁至义尽,可没想到朱慈烺竟是如此愚蠢,这样的白痴留着只能是祸害,还不如杀了为国除害。

谈迁在《北游录•纪邮下》中记下了这样一段见闻:“(咸)大咸又曰:‘甲申之变,太子走太监曹化淳宅中,经宿。化淳之客觅一善地送之刑部街,弃之去。彷徨值一老宫人入顺城门内尼菴,告之故,留焉。久之,尼益习,且闻江南有主,遂欲南往,无可偕者。尼有所善僧,许之,苦无资。太子曰:‘是不难,当告外家周氏。’暮同僧至周氏,公主传语贻二大镪,僧谓须碎金,若大镪,未便也。太子求入见公主,相持大哭。嘉定侯周奎,度不可掩,始出首。’”

咸大咸原是弘光朝明经(明代的贡生被雅称为明经),甲申七月跟随左懋第前往北京,与清廷通好议和,三个月后的十月抵达北京。咸大咸告诉谈迁说:太子被一个作了尼姑的老宫女藏在尼庵,藏了很久,当太子听说弘光朝建立后,就想去南京,可是发愁无人护送,老尼有一个关系不错的僧人于是答应护送他,但是苦于没有路费,太子说:“这个不难,我可以找外祖父周奎要。”于是二人就去了周奎的府第,长平公主派人传话,说可以送他俩二大镪,也就是银锭两大块。僧人说大块银子不方便,如果要给的话,就给些散碎的金银。太子因此求见公主,见面后与妹妹抱在一起放声大哭,周奎一看,闹出这般动静,左邻右舍都已听闻,想想无法掩藏,于是就将太子献给了清廷。

应该说太子朱慈烺的智商实在是对不起那些为他而死的明朝官民。太子朱慈烺是在民间藏匿了八个月后才跑去投奔外公周奎的,在这八个月里,北京政权从崇祯到大顺到满清,三易其主。满清虽然是打着“闯成肆逆,祸及君后,明之子孙、臣庶不能讨,圣朝念万古君臣之义不可以不正,愤怒兴师,逆成西窜,胜朝不共之仇,藉以复焉”的为崇祯报仇的骗人旗号入京,但却在五月初二的入京当天就宣布剃发改制,下令“投诚官吏军民皆着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迫于百姓的激烈反抗,多尔衮不得不于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暂缓薙发令,随后又于六月初一日发布的诏书中说:“深痛尔明朝嫡胤无遗,势孤难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土。”明确诏告了他们要永据北京窃夺大明政权的狼子野心。大明在北京恢复统治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而且满清宣布的“明朝嫡胤无遗”也昭示了清廷绝不会允许崇祯儿子们存在的态度,朱慈烺所面临的危险要远胜李自成占据北京之时。

可朱慈烺是怎么作的呢?不是赶紧逃离北京、迅速南下,而是为了向周奎讨要盘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身犯险,即使他明明知道周奎是个宁可让崇祯亡国也绝不肯出钱的吝啬鬼,即使他的一母同胞的至亲妹妹长平公主极力劝告他万万不可再来,但依然无法让他知难畏险,依然无法阻拦他继续找周奎讨银子,这正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来投!仅观此一事,就不难看出崇祯的这个太子实在是朽木不可雕。

实事求是地说:同毫无选择的永王和定王不同,太子朱慈烺的悲剧,完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周奎出卖永王和定王时是毫不犹豫的,他可从没有给过二王一丝一毫的逃跑机会,但对太子呢?他却足足给了两次机会!

周奎的心里苦啊,他其实真的不想出卖太子,否则早在第一次太子上门要钱时,他就直接绑了太子送给清廷了,怎么还会磨磨蹭蹭等到太子第三次上门要钱时才有所动作?而且就在太子第三次上门后,周奎又是矛盾纠结了整整两天之后,才最终决定把朱慈烺交给清廷宰杀!是太子朱慈烺不断上门要钱的不可救药的固执和愚蠢逼得不想出钱又想保全苟活的他不得不再次忘恩卖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3: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吴梅村+王世德+周奎+】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忠心不贰的锦衣卫指挥佥事的违心选择 (2019-12-17 06:44:22)
标签: 崇祯 历史 明朝 朱三太子 东林党        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均有售,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关于是谁出卖了崇祯的儿子们这个问题,有一个人的记载不得不提,那就是对崇祯忠心不二、维护有加的锦衣卫指挥佥事王世德的以批驳谣言为要旨的《崇祯遗录》。王世德在《崇祯遗录》中明确为周奎辩护,声称是太监栗宗周和王之俊二人将太子和二王献给李自成:“时,太子年十六,定王十三,永王十二,托太监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三人。城破,之心死,宗周、之俊献太子、二王于贼,幽之贼将刘宗敏家,后不知所终。野史云托戚周、田二氏,又云太子诣周奎第,奎卧未起,皆无其事。田弘遇十六年冬已死。”

王世德在《崇祯遗录》的序言中写道:“乃一二失身不肖丧心之徒,自知难免天下清议,于是肆为诽谤,或曰宠田妃、用宦官以致亡,或曰贪财惜费以致亡,或曰好自用以致亡,举亡国之咎归之君,冀宽己误国之罪,转相告语。而浅见寡闻之士以为信然,遂笔之书而传于世。臣用是切齿拊心,痛先皇诬蔑,又惧《实录》无存,后世将有匹夫失德之主同类并议者,于是录其闻见,凡野史之伪者正之,遗者补之,名曰《崇祯遗录》。”

由于王世德身为崇祯朝的锦衣卫指挥佥事,“常居禁中宿卫”的宫廷内侍的身份让他成为很多宫廷朝堂事件的目击证人,因此《崇祯遗录》对于研究崇祯朝的历史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是对发生在崇祯亡国之后的三月十九日之后的一系列事件则要另当别论。



前文已经详细揭秘:崇祯亡国后,国丈周奎在三月二十日亲自求见李自成并献永王和定王二王,李自成自始至终未能搜获太子朱慈烺,十一月,周奎又将前去投奔他的太子朱慈烺交给清廷。

王世德所辩称的太监出卖太子和二王给李自成,周奎明亡后未见过崇祯的三个儿子完全是一派谎言!而且大太监王之心也并非王世德所说的城破时殉难而死,而是在城破一个多月后,因为交不出农民军要求的三十万银子而被刘宗敏夹死的,钱在《甲申传信录卷四》中针对此说特加辟谣:“王之心,旧司礼监掌印太监,顺天人。二月二十六日廷议助饷,之心闲住已久,众言之心富甚,家藏现银三十万。上即日召谕之,令捐助。之心以连年家计消乏为辞。次日献银一万两。自成入,系之,追银拷掠。搜银十五万余,金银什器缎疋无算。以未合三十万现银之数,夹二次,至死。他书有载王之心自殉难者谬。故特详其实也。”



要想知道王世德为何在此事的记述上错误百出,就必须要对王世德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王世德因为职务关系,得以目睹亲历了明末崇祯皇帝在位期间的朝中的诸多事件内幕,所以与一般的稗官野史相比较,他的《崇祯遗录》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王世德的忠君思想极其浓厚,因此他在《崇祯遗录》一书中,对崇祯帝和皇亲宗室是竭尽全力地百般回护,比如崇祯好色、周后买妓、罔顾国法等丑事就被全部遮掩,只有在他揭露周延儒欺君误国的罪行时才会不小心地捎带出一星半点的关于周后的不法之事。



根据王世德的儿子王源的讲述:北京城破前夕的三月十七日,正在巡缉北城的王世德眼见京城不守,为了救援崇祯皇帝,于是伪造入城牙牌进入内城,不想三月十九日城破,好不容易才突破重围进入皇宫的王世德却惊闻崇祯皇帝已死,悲痛欲绝之下,欲拔刀自刎,幸好被身旁的老仆夺刀救下,于是被送到北京城外的金刚寺中藏身养伤,并做了和尚。在李自成离开北京后,王世德才敢走出寺庙前往河北,而后流落江南。

因此,身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的王世德对崇祯殉国前的朝廷内的事情比较清楚,但是在崇祯殉国之后发生的事情,不在北京城中的他也只能是道听途说了。更关键的是王世德忠君护主,周奎两度出卖崇祯儿子们的如此不堪的事实自然是一心维护崇祯的王世德在感情上无法接受的,他心目中的不世出的圣德皇帝怎么会有这样无耻的老丈人?如果承认了周奎出卖崇祯儿子们的丑事,岂不是令崇祯死后蒙羞?在他的《崇祯遗录》中,王世德指名道姓地怒批造谣的吴梅村,可是对不断恶意造谣的国丈周奎,他却是刻意包庇,比如他在《崇祯遗录》中一面澄清根本不存在什么刘伯温预言崇祯亡国的画轴,一面又将这一谣言的制造者——周奎和陈仁锡的儿子陈济生隐而不提,王世德这样做,不过就是为了维护崇祯和周后的那点光鲜的面子罢了。为了保全崇祯皇帝和周后的那点脸面,王世德宁愿昧着良心散布太监出卖崇祯儿子们的谣言。



那么,关于太监出卖崇祯儿子们的谣言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参考刘伯温在北京密室留下崇祯亡国的画轴的假预言的出处就知道了,这一切只能是街头骗子出身的周奎的杰作【详情请见《揭秘《红楼梦》中的詹光的改写明末历史的神技内幕》】。周奎出卖崇祯三个儿子的恶劣程度可要比输送瘦马并捏造周后“天下贵人”的谣言要严重多了,为了掩盖他和陈仁锡十八年前联手编的周后“天下贵人”的谎言,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一个新的更大的谎言去掩盖那个旧谎言,周奎于是又和陈仁锡的儿子陈济生合伙编出了刘伯温预言崇祯亡国的天大谎言,四处散布。

那为了掩盖他出卖崇祯三个儿子的民愤极大的卖国恶行呢?周奎自然更是要竭尽全力地去歪曲事实了,他用的仍然是东林党转嫁栽赃的老套路——让太监背黑锅。太监,是谁都瞧不起的下贱的阉人,就连王世德这么忠厚耿直的人都可以毫无心理压力地委罪于太监,还有谁会为他们洗刷冤屈呢?周奎自然不用担心会有人去追究这一谣言的真相了。就这样,原本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国丈周奎出卖二王、太子之事硬是被各怀居心的的人用谣言搅得是非难辨。



但是无论周奎制造的谣言再怎么成功,无论忠心崇祯的王世德再怎么努力地维护崇祯的国丈,周奎出卖崇祯儿子们的无耻恶行还是无法被彻底掩盖,他们制造的卑劣谎言就连远在南京的史可法等人也蒙蔽不了,更不要说清廷的官方档案明明白白地记载了太子朱慈烺不但进了周府见到了周奎,而且还是太监亲自护送过去的,就连这太监的名字也记载地十分清楚:杨玉。周奎府中的长平公主一见到太子,立马就抱在一起放声痛哭,周奎还恭敬地跪着献上了酒食,在几番隆重的招待之后,周奎才亲自上疏将太子献给清廷,说是发现假太子,见《清实录顺治朝实录》卷十二:“辛巳。有刘姓者自称明崇祯帝太子。内监杨玉为易服,送至故明周后父周奎家。时崇祯帝公主,亦在奎所,相见掩面泣。奎跪献酒食。既而疑其伪。具疏以闻。”

正因为事实太过清楚,北京城里人尽皆知,因此就连为了维护周奎而将周奎采买名妓陈圆圆献给崇祯的丑事栽赃给田弘遇的吴梅村也不得不在他的《鹿樵纪闻》中写下李自成从未捕获太子以及周奎出卖崇祯三个儿子的事实,【《鹿樵纪闻。卷上》“两太子”条:“甲申之变,太子时年十八,上命避成国公府,而永定二王分投周田两皇亲。及出宫,仓皇奔散。已而周奎献二王,自成许待以杞宋之礼。帝后梓宫出城,二王青衣拜送,独太子不知所在。及贼挟二王舆晋王东出,百姓拥观,始讹传太子亦在贼营。及贼战败,晋王乘间驰入吴军,则又讹传太子为吴军夺归。及贼还京师,则并不见二王。即吴兵入城,亦但有晋王,不闻有太子也。久之,有言定王被害于城西空苑者;又有言自成西奔,见太子绯衣乘马,随往山西者。至明年春,江南有故太子,莫辨真伪。而是岁之冬,北都先有一男子投周奎家,自称太子,言出宫时不及至公府,匿东厂门,暮出投一腐店,店主人为易敝衣,送崇文门外尼庵,又转匿内侍常进节家,今闻公主在,故来相看。奎首于官,执送刑部会勘,时进节及故阉王化澄皆言非伪。又研审周奎家奴,供称:男子初至,奎侄绎即引见公主,兄妹相向大哭;奎饭之,居家行君臣礼。至晚别去,公主赠以锦袍,戒勿再至。不数日又来,绎便留宿,谓云:“若毋言太子,第自称姓刘,说书生理,可以免祸。”男子坚执不从,乃逐之门外,随为逻卒执去。于是刑部主事钱凤览责绎负主背恩,下阶挥绎一拳,满尚书不能决,命且收监。诘朝,周奎具疏闻之朝,……是年正月,京师已决凤览,谢升早朝出,忽遇之途,惊而得病,颈渐肿,将死,惟呼钱老先生且宽我。摄政王闻之,亦信北太子为真矣。已而东安作民乱,称太子,敕兵部发兵剿灭,并男子斩之。在南者,豫王挟之至京,不知所终。……二鼓,帝命周后自经,令太子、二王易服出避,手刃袁妃长公主。五鼓,贼攻正阳门,帝欲出不得;俄而内城陷,帝登煤山,自缢于寿皇亭。戊申,贼以扉舁出,与周后同置东华门侧,殓以柳棺,枕以土块,覆以蓬厂;辛亥,始改殡于茶庵。已而伪官传纸票,仰昌平州葬之于田贵妃墓。四月初三日,发引,永、定二王青袍哭送出城而返。……戊申,周奎献二王,自成曰:“吾待以杞宋之礼。”发刘宗敏收养。午刻,始得崇祯崩问。”】

虽然吴梅村出于护周后、反田妃的政治立场,针对田妃和田家捏造散布了不少谣言,并且还将永王朱慈炤面对李自成时大义凌然的不屈言行一概隐去不提,但就事论事,他能够将周奎出卖崇祯三个儿子的丑行如实记载,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3: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甄英莲+】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被拐卖的甄英莲
原创 红楼隐史蝶恋花 红楼隐史 2022-03-08 21:49
今天来说说《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女子——甄英莲。

甄英莲是家在南方的一个太平乡绅甄士隐的独生爱女,自小生的是“粉妆玉琢、乖觉可喜”,让甄家夫妻是爱若珍宝。可叹的是,英莲命苦,用仙僧的话来说,是个“有命无运”的可怜人,小小年纪便被拐卖了,顷刻之间,曾经富足喜乐的甄家落得是家破人散。八九年后,长到到十二三岁的英莲在转卖途中被曾经的葫芦僧、如今的应天府、也就是南京衙门的门子一眼认出。当时虽没有现代高科技的DNA和摄像头人脸识别技术,但机敏的门子仅凭一双肉眼便从女孩的“大概相貌和脸上的米粒大小的那一点胎生痣”,准确无误地辨认出这就是许多年前甄家被拐的女儿。为了确认,门子于是私下询问英莲被拐的遭遇,可英莲自小求救过无数次、反抗过无数次,却也次次遭受失败,失望了无数次,如今的她“是被拐子打怕了的”,自认已被这个世界抛弃,面对门子的询问,完全不敢说话,门子“又哄之再四,英莲才又哭了,只说‘我不记得小时之事!’”门子因此确认无疑。

古代社会对劫略拐卖人口之罪是严惩不贷的,西汉初年的《盗律》规定,拐卖“略人”的行为,无论是否已经出卖,都要处以“磔刑”;知情收买之人“与同罪”,略卖即是拐卖;唐律规定:“诸略人、略卖人为奴婢者,绞”;《宋刑统》,“略卖人为奴婢者,绞” ;《元史·刑法志》:官民人等“但犯强窃盗贼,伪造宝钞,略卖人口,发冢放火,犯奸及诸死罪”;而《大清律例》不但严惩拐卖诱骗者:“凡诱拐妇人子女,或典卖,或为妻妾子孙者,不分良人奴婢,已卖未卖,但诱取者,被诱之人若不知情,为首者,拟绞监候,被诱之人不坐。若以药饼及一切邪术迷拐幼小子女,为首者立绞”,而且还会重办执法不力的渎职行为:“如地方该官员弁知情故纵者, 照例议处。乡保汛兵盘查不力, 杖八十, 革役。知情故纵者, 杖一百。得财卖放者, 以枉法从重论, 罪止杖一百, 流三千里。”相较之下,《大明律》对于略诱拐卖者的处罚是最轻的,仅仅是“设方略诱取良人为奴婢、为妻妾子孙,杖一百,徒三年。”但即便如此轻罚,对劫略人口者仍然算是一种法律惩治。但不幸的是,如此微弱的法律惩治在徇私枉法的执法者手中彻底成了摆设。

巧的是,拐子租住的房舍是门子家的,而负责审理该案的青天大老爷又是甄士隐重金资助过的贾雨村,初读此处,原以为甄家的旧友出现,终于可以帮助苦命的英莲脱离苦海,谁承想,供职官府衙门的门子知情不报、对英莲的境遇视若无睹;而担任朝廷命官的、且深受甄家大恩的贾雨村就更加冷酷无情了,为了讨好贾家,为了仕途顺利,他不管自己的保民之责、不顾甄家对自己的资助大恩,不念英莲被拐后经历的万般苦楚折磨,竟依照门子的主意,只将没什么势力的拐子“按法处治”了,至于薛家犯下的累累血案,贾雨村统统不究,而被拐的英莲就这样不予解救,被青天大老爷不管、不顾、不念地丢在了买家。

最终的结果是:英莲不仅没有拿回原本的自由身,反而连自己原有的名字也彻底失去了,从英莲变成香菱、再从香菱变成秋菱,失去了与家人最后的一点牵连。一边是黛玉诗中的“盛世无饥馁”,一边却是英莲身处的“地狱暗无光”,本是如黛玉一般娴雅标致的俊秀女儿,却硬生生“作践的娇养千金似下流”,好一个花花的自由大世界,对于英莲这样的小女子、弱女子而言,竟是苦海无边、一生难渡,怎不是“平生遭际实堪伤”?正如脂批所言,甄英莲,实“真应怜”也。昨为父母掌上宝、今为乡原链下奴,被拐卖的真应怜。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英莲被拐案爆发正值一年之始的佳节之时,《红楼梦》的末世故事就此徐徐展开。于是乎,甄世隐的真事隐去;于是乎,贾雨村的假语存扬。因此故,才有了《红楼梦》中一再出现的悲愤喟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惜作者辛酸之文,叹世间几人能懂?

二零二二年三月八日

图片

虽萤火之光,然亿万之力,必能照彻黑色漩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4: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史可法+一代倾城逐浪花+】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一代倾城逐浪花”揭示的史可法的殉国真相
原创 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 2019-04-19 08:13
【拙作《红楼隐史》已经出版,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本书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书中不但对网路上已经发布的旧文作了大量的补充和整理,而且还有不会在网上公开发布的极其重要的《明末党争第五大案-拨乱反正系列》的后半部分和《金瓶梅密码》系列。本书在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网有售,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



史可法,东林党名臣,父亲史从质,母亲尹氏,东林党为拔高史可法而编造故事说史可法是文天祥转世,称其母尹氏怀孕时,梦到文天祥进入她的房间,于是生下史可法,见《明史》:“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史可法身材短小精悍,面孔黝黑。方苞的《左忠毅公轶事》载史可法师承左光斗,天启七年被取为孝廉,崇祯元年联捷进士,授西安府推官。



《明史》中声称崇祯十年正月,史可法与左良玉在枫香驿击败变民军,拯救了桐城知县陈尔铭及县民,但根据《明季北略。卷九》中引述的桐城人自己的说法,真相其实是史可法率部驰援桐城,却被围困在鹿耳城,是桐城县令杨尔铭“率通邑乡兵”救了无能的史可法,“流寇犯安桐等处,安庐道史可法,率众出御,距桐城三十余里,被围于鹿耳城,甚危,可法谓麾下曰:事急矣,吾稔知桐城杨令,年少而才,得彼赴救,围始可解。谁敢驰书者?一将愿往。遂溃围出,夜半叩城缒入,出书白杨。且曰:坐候天明,大事去矣。然时既倥亟,而士卒复寡,尔铭疑思移刻,疾邀诸绅议事。既至即捐其冠带,易以戎衣,率通邑乡兵。趋救,不必长剑大戟,止令每人各持两炬,疏行广队,整肃而行,贼遥见火光烛天,疑大军至,即解围去。可法得免。”东林党人竟然如此颠倒事实,看来史可法一生实在是乏善可陈,为了塑造史可法的光辉形象只好胡乱捏造。



崇祯十年七月,无能的史可法被推荐升任右佥都御史。崇祯十六年七月,史可法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明史》记载:“可法每缮疏,循环讽诵,声泪俱下,闻者无不感泣。”史可法每次写好奏章,都要一遍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每次都被自己的忠义感动得声泪俱下,就连身边的人也被他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场面感人至深。



甲申国变之时,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为留都南京的百官之首,关键之时史可法不是放下党争,以国为重,反而是为了一党之私阻挠伦序第一的福王继位,致使弘光王朝埋下了藩镇坐大、内部分裂的恶因,而后又主张“联虏平寇”的错误政策,在与清廷的书信往来中极尽卑躬屈膝之辞,伏乞清廷合师进讨农民军,助长了清军的嚣张气焰。清军南下,史可法朝令夕改、进退失据,江阴县区区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率领江阴城百姓能够奋勇抗清八十三天,而史可法统率江淮重兵,经营扬州城一年有余,却不到一天时间便让清军攻破扬州,可见史可法有多无能。



但是,谁又能想得到,被东林党吹捧成是文天祥转世的史可法不仅昏庸无能,而且还是个弃城而逃的无耻懦夫!



史可法扬州殉国之说首现于史德威写的《维扬殉节纪略》,史德威自称史可法临死前认他为义子以继承史家香火,因为清军许定国不想让史可法断后,故而将史德威释放,史德威的《维扬殉节纪略》被东林党推崇备至,因此被后世视为是研究史可法下落的第一手史料。史德威声称,扬州城陷,史可法自刎未遂,虽然多铎对史可法“相待如宾,口呼先生”,并以“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也”诱劝史可法投降,却被史可法坚拒,清军因此将史可法在扬州的南城楼上杀害,可清军不是将史可法的尸首公开示众,而是奇怪地选择了将尸体分裂为碎块,使得史德威找不到尸骨,见《维扬殉节纪略》:“阁部知势不可为,以副将史得威素有忠义,可寄大事,十八日,遂传入内,相持恸哭曰:“拚一死以报国家,尔我同有此心,甚可嘉赖。”乃下拜得威为后嗣。……阁部知势已去,乃与得威诀,持刀自刎。参将许谨,双手抱住,血溅衣袂,未绝,复令得威刃之。得威不忍加,相持昏绝间,谨同数十人拥阁部下城。至小东门,谨等被乱箭射死,阁部问前驱为谁,得威以豫王答之。阁部大呼曰:“史可法在此。”北兵惊愕。众前执赴新城南门楼上,豫王相待如宾,口呼先生曰:“前书再三拜请,俱蒙叱回,今忠义既成,先生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也。”阁部怒曰:“我为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哉!我头可断,身不可屈,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时得威身有遗书,恐致失落,奔盐商段姓家寄藏遗书,回视阁部,词色俱厉。豫王曰:“既为忠臣,当杀之以全其名。”阁部曰:“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劈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州百万生灵,既属于尔,当示以宽大,万不可杀。”遂慨然授命于扬之南城楼上,尸为众兵分裂。威时欲前同死,又念身承遗命,一死反为负托,急下城取前遗豫王书,欲投领遗骸收葬。早被拘执到营,逼降不屈,毒苦万状,批发许定国营审放,以全忠臣后嗣。五月初一日,方奔出营,进城找寻阁部遗骸,但见尸积如山,时天炎热,众尸蒸变难识,不敢妄认,以欺泉下之灵。急回金陵报讣,哀毁成病,垂危阅月少痊。闰六月初十日,复向扬,至段宅找寻原藏遗书,而段氏阖门杀掠殆尽,威彷徨莫措,唯仰天长叹,祷阁部在天之灵,忽于破屋废纸内检出,即持往南京,献于太夫人。回忆四月十八日,面讬时光景,惨然在目,得威不知其崩摧之何从也。更念忠魂无抔土之栖,存殁何慰,且使薄海内外,悠悠无定论,得威诚万有余罪矣。爰于丙午清明后一日,举衣冠笏袍葬于梅花岭旁,封坎建碑,聊遵遗命。得威于阁部受恩深重,而抚今追昔,覥然偷生,诚阁部之罪人哉。兹以危城授命始末,略述于左,不文不备,天下后世,将晓然共见阁部之大节,朗朗如日月之经天,则庶乎其不朽矣。”



明末清初的计六奇听说多铎后来建了史可法祠,于是猜测史可法必定是因为被俘不屈而死而获得了多铎的尊重,但是他碰到的扬州逃出来的百姓却非常肯定地说史可法下落不明,见《明季南略》载:“至于史公死节,其说不一。然豫王入南京,五月二十二日(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优恤其家。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缒城潜去」之说非也。更闻江北有史公墓;康熙初年予在淮扬,见公生祠謚为「清惠」,父老犹思慕焉。忆顺治六年仲冬,予入城应试。有浙之嘉兴人同舟,自言久居于扬;问以大清兵破城事,彼云:『我在城逃出,稔知颠末。初,扬人畏高杰淫掠,乡民避入城;后水土不服,欲出城,江都令不许,遂居于城。四月十九日,大清豫王自亳州陆路猝至扬州,兵甚盛,围之。时史可法居城内,兵虽有,能战者少;闭城坚守,不与战。大清以砲攻城,铅弹小者如杯、大者如罍;堞堕,即修讫。如是数次,而砲益甚,不能遽修;将黄草大袋盛泥于中,须臾填起。大清或令一、二火卒侦伺,守兵获之,则皆欢呼请赏,可法赐以银牌;殊不知大清兵甚众。可法日夜待黄得功至;围至六日,乃二十五日(丁丑)也,忽报曰:『黄爷兵到』。望城外旗帜,信然;可法开门迎入。及进城,猝起杀人,知为大清人所绐,大惊;悉弃甲溃走。百姓居新城者,一时哗叫,不知所为;皆走出城,(史)可法不知所终。”



史德威的说法其实是很有问题的,多铎与史可法之间并无私仇大恨,按照史德威的描述,史可法见到多铎后除了表示宁死不屈外,并无丝毫冒犯多铎之处,从多铎后来为史可法修了祠,并优恤其家的做法来看,多铎对史可法是非常厚待的。当时清军对被俘不屈的明臣或是抗清首领多是斩首示众,并且悬挂首级以震慑百姓,如《明季南略》载:“独公弟咸建字海石,号如心;崇祯癸未进士,除钱塘知县。以焚册故,被擒不屈,杀之。时盛暑,悬首镇海楼三日,无集蝇。杭人收而殡之,祀之土谷祠中。”可是令人疑惑的是:按照史德威的描述,多铎在杀了史可法后,既没有收敛尸体厚葬以示尊重,也没有依照惯例,悬首示众以震慑百姓,而是立即将史可法碎尸万段、毁尸灭迹,这么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史德威所说完全是一派胡言,而史可法被清军碎尸之说更是荒谬之极,完全是史德威为了自圆其说,为了解释为何找不到史可法尸体而编出来的欺世谎言!



真实的情况是:多铎根本就没有抓到史可法,清军根本就不知史可法下落!因为后来的许多抗清军队都号称是史可法指挥,多铎于是修建了史可法祠以安定人心,减少抵抗。

                                                               

时任清廷兵部尚书的洪承畴与史可法的关系最是亲密,因为清廷始终没有捕获史可法,听说史可法未死的洪承畴于是四处打听史可法的下落,想要搭救好友史可法,洪承畴问被俘的曾经跟随史可法守扬州的明将孙兆奎:“孙公在军中,可知扬州阁部史公果真死了,还是没死呢?”孙兆奎语带讥讽地回答说:“洪经略从北方来,可道在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果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洪承畴听后恼羞成怒,立即把孙兆奎斩了,见徐珂的《清稗类钞.讥讽》中的“洪公果死耶?”条载:“洪承畴降时,方喧传扬州史可法实未死,当时就义者伪也。洪与史交最密,初欲救之,不及,恒引为憾。当时扰乱之际,乱事纷起,吴中孙兆奎其一也。孤军被陷,执送南都。时洪(承畴)当国,知孙至,与谈旧侣,并盛奖新君。便问及史,曰:“公在兵间,审知故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松山殉难故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洪大惭,惟面色不红,时人谓洪之脸皮乃革制者。孙卒遇害。”即使是赞美史可法殉国的全祖望的《梅花岭记》亦记载了洪承畴查问史可法下落一事:“吴中孙公兆奎以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邪,抑未死邪?’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关于史可法的下落,洪承畴不仅问过孙兆奎,还问过顾鼎臣的曾孙顾咸正,可以说是四处打听,见《明季南略》载:“当(顾)咸正解南京时,审官洪承畴问曰:『汝知史可法在乎』?咸正亦答曰:『汝知洪承畴死乎、不死乎』?承畴默然。”



身为清廷高官的洪承畴四处打听史可法的生死,可见清朝官方完全不清楚史可法的生死,即使是作《梅花岭记》颂扬史可法殉国的全祖望也指出,史可法的尸骨根本就找不到,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上的史可法的坟墓实为史德威作的衣冠冢,并说当时最为主流的说法是史可法乘乱逃出了扬州城:“或说:(扬州)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



正是由于史可法的下落不明,故而才会有许多抗清军队号称是史可法指挥,比如《清世祖实录》卷十五记载的顺治五年(1648年)的“伪史阁部案”,曾经担任史可法的记室(掌管文书的官职)的朱国材就曾以史可法之名在安徽巢县召集了一千多民众抗清,“我史阁部也,苦身劳形,志存恢复。今约兵数万,刻日齐集,大事可图也。”



所谓的和硕豫亲王多铎俘获并斩杀史可法完全是子虚乌有!是假义博利的史德威和欺世盗名的东林党捏造散布的欺世谎言,但因为很多抗清军队都假称是史可法指挥,为了安稳江南民心,清廷于是假称史可法在扬州城被多铎擒获斩杀,并在官方史书《清实录》中以“攻克扬州城,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军前。”最终确定了史可法在扬州城殉难的官方说法,真相自此蒙尘,如同天启皇帝的皇后张嫣的“殉国”故事一般重演(张嫣的“殉国”真相详见《红楼隐史》下册《金瓶梅密码》中的解密)。



万斯同在《明史稿》中将史可法的一生描述得可歌可泣、忠义壮烈。因为精力不逮,万斯同于是委托好友温睿临编写南明历史,温睿临于是依据万斯同提供的东林党野史四十余部编撰了著名的《南疆逸史》,所以《南疆逸史》也属于东林党史著,温睿临在《南疆逸史。卷8》中对史可法壮烈殉国的描述也完全是参考了史德威的《维扬殉节纪略》而写成的。





关于史可法是如何出逃的,曾为史可法代笔写过《史相国誓师文》和《乞援文》的谈迁称史可法是由城上缘绳索而下缒城出逃,但也听到有人说史可法是骑马出逃,见《国榷。卷一百四》:“督军大学士史可法拔剑自刎,左右持救,乃同总兵刘肇基缒城潜去。或云,引四骑出北门没。”全祖望的《梅花岭记》记载说有人看见史可法是骑白马出逃,“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计六奇的《明季南略》中的记载与《国榷》类似。



扬州城督军的总指挥阵前逃脱了,可被史可法抛弃的八十万扬州军民却仍然抗战到底、宁死不降,多铎后来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中宣告:“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扬州城军民因顽强抵抗而被清军报复性屠城,可怜我扬州军民八十多万人惨遭屠戮,而这完全是昏庸无能的东林党“忠义名臣”史可法一手造成!



那么,丢下八十多万军民独自逃生的史可法在离开扬州城后去了哪里了呢?



专为赞颂史可法殉国而作的《梅花岭记》载:“或说:(扬州)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石匮书后集》说史可法与部下逃到了城外的宝城寺藏起来,但被寻踪而来的清军追杀,溺死。“清兵迹之,急决战,不胜,一时尽败没。”孔尚任专为美化东林党而创作的传奇《桃花扇》第三十八出的“沉江”中为史可法“缒下南城”进行粉饰,说史可法原想着逃出扬州“要南京保驾”,却听说南京城破,绝望之下于是投江赴死。



从《五美吟。西施》中的“一代倾城逐浪花”可知:朱慈炤认可了史可法投江而死这一说法,平庸无能的史可法倾覆了扬州城,一代倾城的东林党名臣不是与军民共生死、与城池共存亡,而是选择了丢弃军民仓皇出逃,但他还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他毕竟没有投降清廷,而是选择投身江水追逐浪花。昏聩无能的史可法不顾大局、误国误民,但与其他的投降清廷捏造伪史的钱谦益、杨士聪、吴梅村、黄宗羲等等假名士和伪遗民相比,却已是东林党中的难得人物,通过我书中的《三春事业付东风——“君子”乱国、“忠臣”误国的明末史》就会对此有更深的认识,“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所以即使如史可法这样的倾城人物也足以令他的那些投降清廷的东林党“白头东施”们惭愧的了。



文章已于2019-04-19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4: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香菱与黛玉——《红楼梦》中水、木芙蓉的区别与秘密】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香菱与黛玉——《红楼梦》中水、木芙蓉的区别与秘密
原创 红楼隐史蝶恋花 红楼隐史 2022-01-12 08:12
2022年1月11日,六载光阴,辛劳难述,唯望笔下文与义,不负作者辛酸泪。



芙蓉可谓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花卉了,象征的是金陵十二钗中首要之人,更是主人公贾宝玉的心头至爱:正册头一页上的黛玉抽中的是芙蓉花签,又副册首页上的黛玉之影——晴雯死后成为芙蓉花神、化身芙蓉女儿。

但这就不禁令人生出疑问:芙蓉,在古代可指两类花卉,而且还是有水陆之分、春秋之别两处明显差异的不同花卉。

一为水芙蓉,即莲花、荷花,水生的草本植物,夏天绽放,见《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三卷》:“按:《尔雅》云:‘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邢昺注云:‘芙蕖,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人呼为荷。’”

二为木芙蓉,又名拒霜、木莲,陆生的木本植物,秋天盛开,见《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李时珍曰:‘木芙蓉处处有之,插条即生小木也。其干丛生如荆,高者丈许。其叶大如桐,有五尖及七尖者,冬凋夏茂,秋半始著花,花类牡丹、芍药,有红者、白者、黄者、千叶者,最耐寒而不落。’”

了解了芙蓉有水、木两类后,就不难发现《红楼梦》中除了黛玉和晴雯是明写出来的芙蓉外,其实还有两位也可算作芙蓉,即被喻为莲花的甄英莲和贾迎春,因为莲花也被称为芙蓉:甄英莲是书中第一回中脂批特别强调的“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而且在《金陵十二钗》副册中名列首位,其重要性与黛玉和晴雯相去不远,甄英莲不但名中有“莲”,而且幻境簿册的册面上画的是“莲枯藕败”,判词中写的是“根并荷花”,无一不是暗示被改名为香菱的甄英莲实乃莲花;而迎春房里的小丫头名叫莲花儿,暗示身为贾府二小姐的贾迎春其实也是莲花。

如此一来,书中有四人都是芙蓉,身份重要的香菱和迎春毋庸置疑都是莲花、即水芙蓉,那么黛玉和晴雯是不是也同为水芙蓉呢?如何确定象征黛玉和晴雯的芙蓉究竟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呢?

来看书中给出的信息。第六十三回里写黛玉抽中的芙蓉花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其中的“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北宋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诗:“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虽说签词“风露清愁”有寒秋的清冷之意,但书中所写的“一枝芙蓉”和引用诗词中的“枝上花”都太过含糊,很难准确判断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

既然如此,就只能先从黛玉之影——晴雯的芙蓉花上着手分析了。

第七十八回至第七十九回中写道: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丫头便见景生情,忙答道:“我也曾问他是管什么花的神,告诉我们日后也好供养的。他说:‘天机不可泄漏。你既这样虔诚,我只告诉你,你只可告诉宝玉一人。除他之外若泄了天机,五雷就来轰顶的。’他就告诉我说,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 宝玉本是个不读书之人,再心中有了这篇歪意,怎得有好诗文作出来。他自己却任意纂著,并不为人知慕,所以大肆妄诞,竟杜撰成一篇长文,用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縠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又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于是夜月下,命那小丫头捧至芙蓉花前。先行礼毕,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乃泣涕念曰:“维太平不易之元,【庚辰双行夹批:年便奇。】蓉桂竞芳之月,【庚辰双行夹批:是八月。】无可奈何之日,【庚辰双行夹批:日更奇。试思日何难于直说某某,今偏用如此说,则可知矣。】怡红院浊玉,【庚辰双行夹批:自谦得更奇。盖常以“浊”字许天下之男子,竟自谓,所谓“以责人之心责己”矣。】谨以群花之蕊,【庚辰双行夹批:奇香。】冰鲛之縠,【庚辰双行夹批:奇帛。】沁芳之泉,【庚辰双行夹批:奇奠。】枫露之茗,【庚辰双行夹批:奇名。】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庚辰双行夹批:奇称。】……”……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二人听了,不免一惊。那小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 。。。。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 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庚辰双行夹批:双关句,意妥极。】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庚辰双行夹批:如此我亦为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 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庚辰双行夹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庚辰双行夹批:用此事更妙,盖又欲瞒观者。】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

除了陆生木本和水生草本这一基本生长习性的区别外,木芙蓉和水芙蓉的花时不同也是人尽皆知的一大判断标准,比如下面的这几首唐诗,李嘉佑的《秋朝木芙蓉》:“水面芙蓉秋已衰,繁条倒是著花时。”白居易的《木芙蓉花下招客饮》:“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韩愈的《木芙蓉》中更是强调了木芙蓉与莲花拥有相同的嘉名,但木芙蓉盛开在秋天的寒露里,花色也远比水间的莲花红艳:“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晴雯农历八月十九离世,正是仲秋时节,此时盛开的芙蓉只能是拒霜木芙蓉,这从书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可以确定无疑:

书中写道:恰好这是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丫头便见景生情,忙答道:“我也曾问他是管什么花的神,告诉我们日后也好供养的。……他就告诉我说,他就是专管这芙蓉花的。”

宝玉于是作《芙蓉女儿诔》,带至芙蓉花前祭奠晴雯,并“将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这毫无疑问是挂在木芙蓉的枝上,绝无可能是水中的荷花枝上。

《芙蓉女儿诔》中又写“蓉桂竞芳之月”、“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无论是正文中的“桂花、秋艳”、还是脂批所注【庚辰双行夹批:是八月。】,也都不断强调八月仲秋时节,这时正开的芙蓉花只能是陆生木芙蓉。

宝玉读毕诔文,焚帛奠茗后,黛玉笑着从芙蓉花中走出来,这再次暗示此处的芙蓉是木芙蓉,因为只有木芙蓉的高大的灌木花丛才能让黛玉隐身其中而不被宝玉和小丫鬟发现,而且八月中旬荷花已败,并不存在水芙蓉花,更不要说黛玉根本没有仙技神功可以让她凌波踏水。

晴为黛影,既然晴雯是“木芙蓉”,黛玉也应是“木芙蓉”,书中对此也有清楚的暗示。宝玉祭奠完晴雯后,黛玉便适时地从芙蓉花中走出来,小丫鬟因此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晴为黛影,黛为晴魂,脂批又不断强调【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实诔黛玉也】,不断确认宝玉为木芙蓉花神所做的《芙蓉女儿诔》实为黛玉所作,黛玉就是宝玉正在祭奠的木芙蓉花神。

这通过书中另外三处细节也能得到确认。第七回里,介绍宝钗所吃的冷香丸配方时写道:“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由此可见《红楼梦》中其实是将夏天开的荷花和秋天的芙蓉严格区别开来的。

第六十七回里又写宝玉“至沁芳桥上立住,往四下里观看那园中景致。时值秋令,秋蝉鸣于树,草虫鸣于野;见这石榴花也开败了,荷叶也将残上来了,倒是芙蓉近着河边,都发了红铺铺的咕嘟子,衬着碧绿的叶儿,倒令人可爱。”再一次强调了秋天荷败、芙蓉新发,由这两处描写可知:书中出现的芙蓉只是单指木芙蓉,象征黛玉和晴雯的芙蓉就是秋艳木芙蓉。

木芙蓉有二妙:一妙是有“照水”之美。木芙蓉花大色美,多种植于水边,花开时节,花颜水影,虚实有致、相映益妍,因此才有了“芙蓉照水弄娇斜”南宋杨万里《栟楮江滨,芙蓉一株发红白二色走笔记之》的名句。与朱慈炤同时代的清初高士奇(1645年-1703年)的《北墅抱瓮录》里的描述更为细致:“木芙蓉潇洒无俗姿,性本宜水,特于水际植之……花光波影,上下摇荡,犹似云霞散绮,绚烂非常。”与此相对的是,绛珠仙草生长在西方灵河岸边,黛玉形容亦是“闲静时如姣花照水”,正是美在“照水”的姣花芙蓉。

二妙是有 “拒霜”之德。木芙蓉八、九月始开,故得名“拒霜花”,木芙蓉不畏风寒霜冷的坚韧品质成为历代文人写诗作赋的吟咏主题,如北宋王安石的《拒霜花》:“落尽群花独自芳,红英浑欲拒严霜。” 北宋苏轼《和陈述古拒霜花》:“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北宋刘珵《木芙蓉》:“谁怜冷落清秋后,能把柔姿独拒霜。”明代名臣谢迁的《芙蓉》:“傍水施朱意自真,幽栖非是避芳尘。已呼晚菊为兄弟,更为秋江作主人。” 眀臣吴桂芳的《木芙蓉赋》:“贞不绝俗,节足自全。不趋时以逐荣,历迟暮而独妍。岂凋贞于霜雪,况比色于绮纨。洵玩操之可嘉,知春华之莫班。”晚明首辅申时行《拒霜》:“群芳摇落后,秋色在林塘。艳态偏临水,幽姿独拒霜。” 明末阉党吴孔嘉《木芙蓉》:“半临秋水照新妆,澹静丰神冷艳裳。堪与菊英称晚节,爱他含雨拒清霜。”黛玉的《葬花吟》自陈身世遭遇“风刀霜剑严相逼”,能够不畏风寒霜冻傲然独开,正是德在“拒霜”的秋艳花神。

而在偏居一隅的南宋朝,无惧风霜傲寒怒放的木芙蓉更被赋予了坚持抗金的顽强精神,如南宋吕本中的《木芙蓉》:“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写的是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不惧雨大霜寒,反而在暴雨之后或是严霜之前开得更为红艳。如此铮铮傲骨,远胜那些只会在和煦春风里盛开的桃李娇花,吕本中借小池南岸隐喻金兵南渡后的破碎河山,以木芙蓉赞誉在逆境中仍然顽强抗争的爱国志士,用桃李形容宋高宗和秦桧等那些怯懦软弱,只会听任春风摆布的对女真侵略者俯首贴耳、毫无骨气的主和派,木芙蓉由此也就成为了抗金爱国者的象征。

后来的南宋孝宗赵昚更是在《书刁光允木芙蓉画幅》一诗中盛赞木芙蓉:“托根不与菊为奴,历尽风霜未肯降。本是无心岂有怨,年年清艳照秋江。”将菊花比作气势汹汹的金国势力,而将不惧风霜傲寒怒放的红艳木芙蓉视为坚持抗金的不屈代表。

除了吟咏木芙蓉的美与德、赞颂木芙蓉的抗金精神外,历代文人们还为木芙蓉得不到与之相匹配的名声和地位而大鸣不平。如

唐代白居易《画木莲花图寄元郎中》:“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唯有诗人能解爱,丹青写出与君看。”

唐代黄滔《木芙蓉三首》:“谁怜不及黄花菊,只遇陶潜便得名。”

宋代方蒙仲《手种芙蓉入秋盛开》:“天然富贵又风流,簇簇湘妃起聚头。唤做牡丹何不可,高他一着见深秋。”

宋代郑域《木芙蓉》:“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作花魁。”

芙蓉具有牡丹的艳丽富贵、荷花的高洁清雅、菊花的凌霜冷艳,却没有得到如牡丹、荷花、菊花一般的名声和地位,宋初的张翊在《花经》中将牡丹与兰花、蜡梅、酴醾和紫风流并列一品九命;却把芙蓉贬同牵牛,木槿,葵花等为九品一命。而晚明文学家袁宏道更是在他的《瓶史》中将芙蓉降格为木樨桂花之婢:“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为婢,海棠以苹婆、林檎、丁香为婢,牡丹以玫瑰、蔷薇、木香为婢,芍药以莺粟,蜀葵为婢,石榴以紫薇、大红千叶木槿为婢,莲花以山矾、玉簪为婢,木樨以芙蓉为婢,菊以黄白山茶、秋海棠为婢,蜡梅以水仙为婢。”拥有傲人的美丽和高贵的品格,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对待,正是这种不公的对待,让木芙蓉成为文人笔下怀才不遇、时运不济的不幸代表。

与春夏之交时盛开的牡丹相比,木芙蓉花色不输牡丹、气节更是远胜,却败在生不逢时,只因开在寒冷深秋而被俗世冷落,任是它艳丽无双却落得凄凉寂寞、形影相吊,只能“自饮一杯”孤芳自赏。为何芙蓉花签中单独点名要花魁牡丹陪饮?这一是为了强调黛玉与宝钗二人之间的地位之争,二是为了暗示黛玉其实远胜宝钗,牡丹凭她如何妖冶媚人,但也只配作高洁芙蓉的陪饮,正如郑域的《木芙蓉》诗所写:“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作花魁。”世人眼中艳冠群芳的花魁牡丹,其实是比不上凌寒怒放的傲骨芙蓉的。

明末王象晋所辑的《群芳谱》盛赞木芙蓉:“此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为俟命之君子矣”,“俟命之君子”典出《礼记·中庸》:“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始终端正自己言行、始终恪守心中原则,既不去乞求别人,也不去怨天尤人,更不会像卑劣小人一样铤而走险、不择手段地谋取不应得的好处,而是心怀平正地坦荡接受上天的使命安排,这不正是始终高洁自持的黛玉晴雯、也就是朱慈炤母亲田秀英的真实写照么?独殿众芳、孤标傲世的黛玉,就是在秋风寒霜中寂寞独开的绝艳木芙蓉。

了解到木芙蓉的美好和德行,了解到木芙蓉所遭受的不公待遇,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朱慈炤会用木芙蓉来象征黛玉和晴雯了,并强调说:“这个好极。除了黛玉,别人不配作芙蓉。”

请注意:参加夜宴的众人之中也有晴雯,但朱慈炤却没有安排晴雯像麝月、袭人一样抽取花签,这是何故呢?因为除了木芙蓉外,再没有第二种花可以完美地形容晴雯了,但又不能让芙蓉花签再被抽出来一次,所以朱慈炤没有安排让晴雯抽花签,而是代之以在晴雯死后补述晴雯是芙蓉花神,并为其作《芙蓉女儿诔》。黛玉抽取的芙蓉花签其实是属于黛玉与晴雯两人共有的花签!同样的才貌胜人、同样的德行高洁、同样的生不逢时、同样的孤苦无依、同样的受尽欺辱,除了黛玉与晴雯,还有谁配作这一身傲骨、在风霜刀剑中凄凉落寞、独自芬芳的秋艳木芙蓉呢?

再回过头来看看香菱和迎春的莲花,莲花也称芙蓉,虽然朱慈炤在书中只以芙蓉指代木芙蓉,但明显是有意含混,从我前面列举的各朝各代的诗词文赋中不难看出,诗文作品中多是直书“木芙蓉”或称“拒霜”,鲜有仅写“芙蓉”二字的,因为会令读者难以准确判断究竟是出水芙蓉莲花、还是照水芙蓉拒霜,这就是大家对黛玉和晴雯究竟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争执不下的原因所在,而这恰恰是朱慈炤有意为之,因为他要通过这种含混的手法,帮助读者建立起香菱迎春与黛玉晴雯之间似是而非的紧密关联。

香菱迎春与黛玉晴雯都是芙蓉,因为他们都是朱明势力的代表。但她们又是不同的,黛玉和晴雯是长在水边的凌霜怒放的木芙蓉,暗喻的是与水国满清以山海关为界抗衡不下的朱明末期;而香菱和迎春是生在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芙蓉,影射的是满清入主中原后挣扎在水国包围中的南明政权。

黛玉哀叹身世不幸的《葬花吟》中有这样两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木芙蓉生长于陆地之上,所以花瓣能落在地上,可以收入锦囊埋入净土之中,正如黛玉田秀英虽因被害而早早夭亡,但她的一身艳骨却因崇祯尚未亡国而得到了尊崇周全的葬仪安置,真正做到了“锦囊收艳骨、质本洁来还洁去”;而挣扎于水中的水芙蓉莲花呢,等待它们的结局只能是花瓣片片尽落水,终陷污淖渠沟中。

简而言之,芙蓉的水、木之别,完全是为了点出香菱迎春与黛玉晴雯的所处环境的不同,朱慈炤用“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点明了《红楼梦》的内容横跨前、后两个时期,未婚早夭的黛玉和晴雯生活在前期,也就是昨夜的朱楼,因此是临水的木芙蓉;而嫁人后被丈夫凌虐而死的香菱和迎春生活在后期,也就是今宵的水国,故而变成了水中的水芙蓉,这是形势转换、朝代更迭的无奈结果,更是独具慧眼、运笔如神的朱慈炤的巧心安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5: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贾兰+卫若兰+金麒麟影射黄宗羲+令黛玉伤心气恼的无情燕子是谁】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令黛玉伤心气恼的无情燕子是谁
原创 红楼隐史蝶恋花 红楼隐史 2021-01-12 10:34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实为假小说之形的正史,《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将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2021年1月11日,研读《红楼梦》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是言说不尽的辛劳求索,无法割舍,因为真相太可贵;提笔难书,因为真相太沉重,如己巳之变的个中秘密、又如崇祯南迁不成的背后隐情,等等等等,只有朱慈炤的《红楼梦》才能向世人揭示这些被精心掩盖起来的明亡真相,感谢大家的长久关注,我将继续努力!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就来好好说说《红楼梦》中众多谜团所指向的那个重要人物。



黛玉的《葬花吟》中有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梁间燕子太无情”,这“梁间燕子”究竟是谁?又是为何令黛玉伤心气恼的呢?要想知道这个秘密,就要好好了解一下连接史湘云与卫若兰的那只又大又有文采的金麒麟。我在第一部书中已经解密过:这只金麒麟不是一般人,而是满清官修《明史》幕后撰修者——黄宗羲。

黄宗羲出生于余姚的竹桥黄氏,明朝洪武初年,为了逃避征兵,黄家改姓为王,到了成化年间,家族中出了几位达官显宦,如南国子监祭酒黄殉、提学使黄韶,经他们联名向朝廷申请,才又恢复黄姓曹国庆《旷世大儒— 黄宗羲》,后来的万历皇帝的皇后王喜姐就是黄宗羲的同族,只不过王喜姐家那一支没有改回原姓。

黄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黄宗羲的母亲梦见麒麟入怀而生下了他,因此给他的乳名就是一个“麟”字。虽然是麒麟投胎,但黄宗羲从小并无过人天赋,不过他的父亲黄尊素可不是普通人,而是东林党大搞党争的核心人员,天启三年,黄尊素被任命为都察院做山东道监察御史,黄尊素带着家人来到北京作官,而黄家在北京的府邸从此成为东林党的固定会面处,黄尊素也因为善于策划而被称为东林党智囊,因此,耳濡目染的黄宗羲自小就深受东林党党争的影响。凭借自己在东林党内的重要地位,黄尊素通过自己的东林党关系网,具体就是通过冯元彪的门路请托嵊县知县邓锡蕃,天启三年,十四岁的黄宗羲轻松取得了别人七老八十都难以考得的生员资格,这种通过走后门获得生员身份的事,黄宗羲自己在崇祯年间至少做过两次,一次是帮助自己的四弟黄宗辕、一次是帮助好朋友卓大丙李洁非,《天崩地解:黄宗羲传》。

天启五年,黄尊素让黄宗羲拜刘宗周为师。后黄尊素死在天启诏狱中时,黄宗羲十七岁。两年后,崇祯皇帝即位,黄宗羲带着经过著名山人陈继儒指点过的疏章前往京城替父鸣冤。崇祯登基后除灭阉党、优抚东林党,黄宗羲通过四下活动,在合肥金光辰、江西万时华、泰州李清等人的鼎力相助下,使父亲黄尊素获赠大中大夫太仆寺卿,正三品,予祭葬,赐葬费白银三百两,祖、父如所赠官,荫子一人曹国庆《旷世大儒— 黄宗羲》。

崇祯元年五月,刑部两次会审阉党余孽。第一次会审许显纯、崔应元等时,黄宗羲用袖中所藏铁锥猛刺许显纯,使之流血遍体,又殴打崔应元,拔其胡须,而后又进入诏狱棰杀狱卒颜咨和叶文仲两人,可谓凶悍异常。六月,复审太监李实、李永贞,黄宗羲再次拿出铁锥猛刺李实。黄宗羲屡屡成功携带凶器在刑部的公堂之上和皇帝的诏狱之中行凶伤人,没有东林党提供便利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黄宗羲一而再、再而三干预司法、行凶杀人,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惩办,反而获得了崇祯皇帝的嘉许,称其为“忠臣孤子,甚恻朕怀。”《清史稿???? 黄宗羲传》,不得不说,大明的律法到了崇祯和东林党的手里彻底变成了笑话。

崇祯年间,黄宗羲四次参加乡试,但均未能考取,因此连个举人的功名都没有。李洁非先生发现:身为普通生员的黄宗羲享受的居然是国子监监生的特殊待遇,明朝的两直隶的科举名额比其他各省至少高百分之三十,堪比目下高考北京、上海两地在录取比例上的优势。明朝的北京、南京各有一处国子监,只有国子监太学学生才可以选择原籍或顺天、应天两府中的一个为参加考试地点,黄宗羲能够例外,应该是走了国子监丞韩上桂的后门,因为黄宗羲的叔父黄等素跟韩上桂是隔墙邻居,黄宗羲还跟着韩上桂学诗法李洁非《天崩地解:黄宗羲传》。但即便享受着国子监监生的特殊待遇,黄宗羲还是屡试不中,这是因为考举人毕竟不同于考生员,就算有关系也要有相当的文才才行,当时的黄宗羲并没有显示出多高的文才,落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当时的黄宗羲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参与复社的签名《留都防乱公揭》驱逐阮大铖。

顺治二年(1645年),黄宗羲同二弟、三弟一起召集了黄竹浦数百青壮年组建“世忠营”武装抵抗清军,不久失败,后黄宗羲于顺治六年六月追随南明鲁王,并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两个月后的八月,清廷为扑灭抵抗运动,颁发诏令,要求“以胜国遗民不顺命者,录其家口以闻”,黄宗羲为了让老母不受牵累,离开义军返家,隐居于四明山中。

顺治八年(1651年)的舟山陷落和1659年郑成功反攻南京的失败令黄宗羲彻底失去了抗清的斗志,这成为黄宗羲人生中的转折点,不仅是他思想上的转折点,也是他学问上的转折点,因为认为反清不可能成功,黄宗羲开始专心于讲学收徒和著书立说,他的学术成就从此开始建立起来。也是在这一时期,黄宗羲结交了吕留良。黄宗羲长吕留良19岁,吕留良对黄宗羲十分敬重钦慕,甚至在黄宗炎把黄宗羲介绍给他认识的时候还不敢与之为友,最后在黄宗炎和高旦中的极力坚持下,吕留良这才开始同黄宗羲交往,两人互相欣赏,交往密切。吕留良还写诗《赠余姚黄太冲》,其中写道“绝学今时已荡然,与君一一论真诠”,表明他与黄宗羲结交的目的就是为了共同事业和切磋学问。

为了从经济上扶助黄宗羲,康熙二年(1663年)四月,吕留良请黄宗羲到自己家的梅花阁教其子弟读书,黄宗羲于是开始在吕家作家庭教师,一直作到康熙五年(1666年),这四年中,两人一起唱和访友,关系甚是融洽。

但在康熙五年吕留良放弃诸生即秀才出身,公然表示了与清廷的不合作态度后,黄宗羲的行为开始出现变化,两人的关系由此开始出现裂痕,并很快彻底决裂。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首先是黄宗羲在合伙购买绍兴祁氏藏书一事上欺骗吕留良。祁氏是东林党名臣祁彪佳的父亲祁承爜,是晚明的大藏书家,弘光政权覆灭后,祁彪佳自尽殉国,其子弟因为牵连抗清,或死或放,祁家败落涣散,不得不低价处理藏书。爱书的吕留良得知后拿出三千两银子委托黄宗羲前去购买,黄宗羲对祁氏藏书心仪已久,于是以束脩入股,即吕留良雇用他担任西席时付给他的拜师费,数额自然不多,因此购书的资金其实主要是吕留良的三千两银子,但黄宗羲却利用吕留良对他的信任,将购得的藏书中的“奇秘难得” 的“精华”善本隐匿下来陆陇其《三鱼堂日记》:黄梨洲……尝为东庄买旧书于绍兴,多以善本自与。,仅交给吕留良一些没什么价值的散乱书籍全祖望《小山堂藏书记》:旷园之书,其精华归于南雷,其奇零归于石门。。

其次是黄宗羲在刻印《刘宗周遗书》一事上玩弄吕留良。吕留良想将《刘宗周遗书》编刻出来,于是拿出三百两银子找黄宗羲合作。问题来了,刘宗周的学生众多,黄宗羲从学时间较晚,而且并不出众,吕留良为什么偏偏要找黄宗羲呢?难道仅仅是为了照顾朋友么?当然不是,出版《刘宗周遗书》是重大的学术任务,吕留良是非常严肃对待的,之所以非黄宗羲不可,是因为黄宗羲将次女嫁给了刘宗周的孙子茂林,凭借着姻亲之好,黄宗羲得以在业师去世以后,“从其家搜得遗书,乃大阐其说,而公之学问才思复足以通畅之”《黄梨洲先生年谱》康熙七年丁未条。黄宗羲也因此以蕺山真传自居,他的学术代表作《明儒学案》便是以蕺山思想作为纲领的曹国庆《旷世大儒— 黄宗羲》。

可是黄宗羲拿了吕留良的银子后并没有刻书,而是带着自己誊录好的刘宗周遗著跑去找清廷官员姜希辙,请姜希辙出资刻印。这又是为什么呢?

黄宗羲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写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完成于康熙元年(1667年)的《明夷待访录》,这个书名用意很深,“明夷”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之卦名,表意是日之没于地下;隐喻之意便是贤明之人因逢暗主而被贬抑、迫害,不能伸张政见。《明夷待访录·题辞》中写:“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矣。岂因‘夷之初旦,明而未融’,遂密其言也!” 黄宗羲在此使用了“箕子诏访”的历史典故,自比殷商时的箕子,箕子因为劝谏纣王而被迫害,周武王伐纣后,拜访箕子并向他请教,箕子于是将自己的治国策略贡献给武王,黄宗羲借这个题目暗示自己的治国兴邦的政治才能因为政治昏暗而无法施展,期望能够有贤明的君主像周武王对箕子一样拜访重用他。对于黄宗羲期望等待的贤明君主,无论是黄宗羲的朋友吕留良、还是黄宗羲的私淑弟子全祖望都认为黄宗羲等待的是清朝统治者,吕留良还因此而斥责黄宗羲“蛟龙变蝌蚪”孔定芳在《明遗民的“后王”理想及其恢复期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 年第 3 期。由此来看,黄宗羲早在顺治十八年就已经有了投靠满清的念头,只是碍于要保持自己的清高的明遗民的姿态而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与清廷官员接触罢了。

最终,姜希辙成为了黄宗羲打开局面的突破口,这是因为姜希辙也是刘宗周的弟子,于康熙元年(1662年)回籍待缺,但黄宗羲一直找不到好的名头与之交往,直接找上门去不一定受人待见,而吕留良刻印《刘宗周遗书》的决定让黄宗羲有了一个好主意,黄宗羲于是劝姜希辙出资刻印已经由自己誊录好的《刘宗周遗书》,毫不费力就能享受《刘宗周遗书》出版人的名誉,作为刘宗周弟子的姜希辙对黄宗羲如此贴心周到的提议自然十分乐意,立刻操办完成。

靠着同为刘宗周弟子的同门之谊,更靠着刻印《刘宗周遗书》的合作,黄宗羲成功攀附上了姜希辙,并从此打开了他同清廷官员们交往的门路。可是白拿了吕留良三百两银子,这么一大笔钱总要给一个交代,黄宗羲于是将吕留良的名字以“后学”身份列为校勘者之一,以此糊弄吕留良。吕留良的《后耦耕诗》十首中的第七首中的“青火竹窗誊副本,白头兰幕出新书”句便指此事,严鸿逵注曰:“此专为太冲作也……是年又馆于宁波姜希辙家,悉出其所手录书以求媚”。卞僧慧《吕留良年谱长编》

在购书和刻书两件事上接连被黄宗羲坑骗,自然让吕留良十分愤怒,但在吕留良心中,贪财好利不过是小事,他看重的是黄宗羲心怀故国的大节,两人的共识和交情远重于三千三百两银子,更何况吕留良同黄宗羲的二弟黄宗炎又是至交好友,因此念及情面,并未深究,但随后发生的黄宗羲不告而别、转投姜家一事彻底让吕留良对黄宗羲寒了心。

康熙六年(1667年)的正月过后,二月,黄宗羲开始正式执教于姜希辙家,同时还与姜希辙、张应鳌一起积极筹备恢复刘宗周讲过学的证人书院,为了讨好清廷官员姜希辙,黄宗羲还时不时地对不与清廷合作的吕留良进行污蔑诋毁。而这一切,吕留良完全被蒙在鼓里,依然在家里的梅花阁中傻傻地等待黄宗羲前来教书,结果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四处辗转打听后,吕留良终于获知实情,十分气恼,气的是黄宗羲即使不愿来教书,也不该不同自己这个东家打个招呼,“汝居得所我亦喜,何子不复相过语”,恼的是黄宗羲为了献媚讨好新主而中伤诋毁自己,“故人诬诋余于现者之家”,又气又恼之下,吕留良于是作诗《问燕》和《燕答》, 自比“穷檐”,而以舍穷檐而居雕梁的燕子来暗喻投靠清廷新贵的黄宗羲王俊义《全祖望《小心堂祁氏遗书记》有涉吕、黄关系史实辨正》。

《问燕》中写:“从来期汝二月天,杏花雨点杨花烟。朝窗夕窗相对语,不与俗物相周旋。哺食唶华同护惜,点茵汙帽恣狼藉。寒堂无伴老影孤,满眼春风慰萧寂。何图今岁得雕梁,翻然一饱成飞飏。老巢当位占高栋,群雏分户泥生香。汝居得所我亦喜,何子不复相过语。呢喃闻汝向雕梁,咒尽穷檐不堪处。寄声留取当时面,黄姑织女犹相见。雕梁久住过穷檐,尚有突栾窠一片。我闻人苦不知足,天下雕梁难更仆。明年莫更绕天飞,又咒华堂当茅屋。”

而《燕答》则以燕子自白的方式,揭露黄宗羲的嫌贫爱富和趋炎附势:“畴昔置我虚斋里,茶烟香缕清如水。敢道周旋何日忘,顾我所思岂在是。投林择深木择荣,安能郁郁久居此。况君避世益荒寒,庭院无多帘箔单。瘦圃无花衔不得,破巢欲补愁泥干。昨夜侯家歌吹发,先放双飞入珠幕。贵人头上坐听看,羡杀笼鹦与屏雀。老来爱雏过爱身,常恐失足寻常人。新巢喜得依王谢,千门万户终不贫。自古恶宾胜旧友,世情如是君知否。但愿故人办得侯家官与屋,依旧呼雏梁上宿。”《吕晚村诗。梦觉集》

吕留良的弟子严鸿逵在诗后的注解中清楚写道:“此以下三诗皆为太冲作也。凡浙东之馆浙西者,皆必以二月到馆,又其轻薄情事者有与燕适相类者,故借以为喻。盖自丙午子即吕留良弃诸生,太冲次年便去,而馆于宁波姜定庵家,所以诬诋子者无所不至。此《问燕》、《燕答》之所为作也。”卞僧慧《吕留良年谱长编》原本有才、有钱、有声望、有功名的吕留良是黄宗羲热衷结交的对象,但是当吕留良放弃功名得罪了清政府后,黄宗羲就立刻改换了嘴脸。

后来发生的《高旦中墓志铭》事件,更是引发了吕留良对黄宗羲的极度不满。高旦中是远近闻名的名医,他家是宁波望族,十分富有,本不必行医,但为了资助抗清事业和人士,高旦中不但倾尽家产,而且还不辞辛苦地坚持行医以筹集资金,很多年里,黄宗羲兄弟完全是靠高旦中行医而存活。对于黄宗羲兄弟来说,高旦中不仅是挚友,更对他们有大恩,不但长期以行医接济他们,而且数次救他们于危难之中。高旦中的女儿与吕留良第四子订有婚约,但因多年行义,高旦中最后终至一贫如洗,于是写信给吕留良:“某病甚将死,家贫,吾女恐不足以辱君子,请辞。”竟因为太穷,备不起嫁妆,主动请求退婚,吕留良拒绝了。康熙九年(1670年),高旦中不幸去世, “死之日,贫不能备葬。孤寒啼饥,无或过而问者”。高旦中后人请黄宗羲写《墓志铭》,黄宗羲竟然在铭文中对高旦中大加贬低,说高旦中医术不精,还说高旦中不应该为行医疏怠学问,黄宗羲也不想想,如果不是高旦中靠着行医接济救助于他,他早就饿死了。黄宗羲如此尖酸刻薄、忘恩负义,令吕留良十分恼怒,在吕留良的阻拦下,黄宗羲写的《高旦中墓志铭》才没有被刻出来。李洁非《天崩地解:黄宗羲传》此事之后,吕留良与黄宗羲彻底绝交。

黄宗羲自己在清廷官员家任教还不够,还又请求姜希辙推荐其子到户部右侍郎周亮工家任教,吕留良获知此事后,作《管襄指示近作有梦伯夷求太公书荐子仕周诗戏和之》:“顿首复顿首,尻高肩压肘。俯问此何人,墨胎孤竹后(指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吕晚村先生文集》讥讽自我标榜明遗民的黄宗羲对清廷官员姜希辙磕头跪拜、阿谀奉迎的不堪模样。

吕留良还在《与魏方公书》中记录了黄宗羲的另一桩丑事。黄宗羲为了让自己的二儿子黄百家和三儿子黄百学获得清朝的生员资格,于是央求本省的某权势者帮忙,黄宗羲作这种事是个“老手”,早在崇祯朝,他便替弟弟和熟人的生员出身做过请托,眼下不同无非在于,所请托和谋取的乃是清朝的生员出身。但这位清廷的贵人办事有些马虎,竟将黄宗羲儿子的名和字记错了,不过在黄宗羲的眼中,这清朝生员的资格比名字重要多了,于是将错就错,将二儿子以字代名改作“正谊”,而将三儿子的名字从“百学”改为“百家”。李洁非先生查黄宗羲家谱,黄炳垕《年谱》所列《世系图》后发现:黄宗羲的三个儿子的名字从原本的百药、百家、百学变成了百药、正谊、百家,“百家”这个原本是第二子的名字被变更为第三子的名字李洁非,《天崩地解:黄宗羲传》叁壹 余波,这一突兀的改变与吕留良的《与魏方公书》中所写完全一致。

康熙十四年十月,黄宗羲又想与名望日高的吕留良复交,于是派遣儿子黄百家“持书及诗扇三首来索文”,吕留良于是作《黄太冲书来三诗见怀,依韵答之》,其中以“王通弟子麒麟早”讥讽黄宗羲的甬上证人书院的弟子陈紫芝、董允璘、范光阳、仇兆鳌等纷纷中举成为朝廷新贵,并以“惭愧赏音重鼓动,枯桐久已断声闻”、“知君自定千年业,那许余人妄勘磨” 拒绝了黄宗羲的示好《吕晚村诗·零星稿》。

与吕留良主动放弃清朝的出身和功名、并劝说儿子不要参加清朝的科考相比,两人在道德操守上完全判若云泥。黄宗羲表面上不肯出仕清廷,但实际上却是一心名利,不但剃发易服,与清廷官员汤斌、李士祯、叶方蔼等频繁往来,在宁波姜定庵、海昌许三礼等清廷官员家教书,为清廷官吏作了不少文章,而且还与清廷官员们合作开办证人书院,积极为清廷培养科举人才。与黄宗羲交往的清廷官员中,徐乾学官声尤为不佳、揽权纳贿、草菅人命,黄宗羲却与其交往深厚,黄宗羲在为人撰写的碑铭传状和给友人的书信中,不但使用康熙的年号,称清朝为“国朝”、“本朝”,称清军为“王师”,还赞誉康熙皇帝为“圣主”、“圣天子”,并希望“庶几同学之士,共起讲堂,以赞右文之治”黄宗羲《董在中墓志铭》等等,因此才会有“黄梨洲晚年居乡甚不满于众口”的记载陆陇其《三鱼堂日记》卷十,王俊义《全祖望《小心堂祁氏遗书记》有涉吕、黄关系史实辨正》,即使是黄宗羲的至亲弟弟黄宗炎也对自家兄长十分鄙夷,而亲历前后变化的吕留良对黄宗羲巴结权贵、讨好清廷的作为尤为不满,并因此评价黄宗羲“蛟龙变蝌蚪”,以前抗击清军是条龙,现在献媚清廷变蝌蚪。

刘世南在《从黄宗载的遗民身份谈开去》一文中列举了几位重要学者对黄宗羲的评价,并总结道:“庞石帚、黄宗炎、朱彝尊、查慎行、孟森、萧穆、严元照、陈确、李慈铭、张履作、沈清玉诸人外,就是全祖望和近、现代的章太炎和钱穆,也认为黄宗羲晚节可讥。”黄宗羲的第七代孙黄炳垕所作《黄梨洲先生年谱》中写得十分明确:“康熙三十四年乙亥,黄氏八十六岁,七月三日逝, 疾革,谕家人以时服敛。又书《梨洲未命》一篇,有石条两根,可移至我圹前作望柱,上亥‘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风节;诏钞著述,同虞喜之传文’”。黄宗羲要求死后穿“时服”、也就是要求穿清朝的服装下葬,而且嘱咐家人在坟墓前立上两根石柱,刻字宣传他是生活在圣朝之中的不爱当官的名士子陵、虞喜。子陵就是一代明君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好友严子陵,因为拒绝当官、不慕富贵而被后世称颂;至于虞喜之喻,刘世南先生解释得很透彻,黄宗羲是以此称颂康熙帝是“圣德钦明”,而自己则愿作“翼赞大化”、“敦励薄俗”的虞喜,其所持态度与顾炎武和王夫之完全不同。

作为黄宗羲的私淑弟子,全祖望极力为黄宗羲辩护:“若谓先生以故国遗老,不应与时人交接,以是为风节之玷,则又不然。”“是可以知先生之所以自处,固有大不可得已者。盖先生老而有母,岂得尽废甘旨之奉。但使大节无亏,固不能意避世以为洁。”全祖望:《答诸生问南雷学术贴子》,将因为不齿于黄宗羲献媚清廷而与之疏离的黄宗羲的弟弟黄宗炎说成是“性极癖,虽伯子时有不满其意者”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卷三十九《寓公鹧鸪先生黄宗炎》。除此之外,全祖望还捏造了种种谣言污蔑吕留良,甚至将吕留良与黄宗羲的友人关系硬说成吕留良是黄宗羲的弟子,很多历史学者都对全祖望囿于门户之见而不分是非作了细致的批驳,如卞僧慧的《吕留良年谱长编》、王俊义的《全祖望《小心堂祁氏遗书记》有涉吕、黄关系史实辨正》等,这里就不多言了,作为一位史学家,全祖望如此不顾事实地颠倒黑白,倒也是颇得黄宗羲之风。

虽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但他并不是反对君主制,而是认为“无君则天下利不兴,害不除; 有君而君心不公也违背设君之道”,黄宗羲呼吁的是恢复“三代之法”,而不是恢复明朝的统治。在《明夷待访录》中他是将明朝作为“乱朝”来批评的,指责“有明无善政”,并将明朝灭亡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宦官专权和废除丞相,“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废丞相始也。” 《明夷待访录。置相》,这样一部贬斥明朝的书有助于清廷巩固统治,这就是《明夷待访录》没有被康熙禁毁的原因。

因为黄宗羲的合作,清廷不仅给予了黄宗羲本人极高的优待和尊崇,就连黄宗羲的家人也获得了清廷得特别重视和礼遇,李洁非在《天崩地解:黄宗羲传》中列举了几例:康熙二十五年1686,负责浙江文教的地方官王掞,“表章启、桢忠节,立‘六贤讲院’,而以先忠端公为首”,并修葺祠堂,恢复祭祀。复建后五年中,共祭祀过九次,“烦有司往返四十里”;康熙二十九年1690夏,大雨导致大水,“祠屋遂沉”,“昆山三徐”联合姜希辙等诸多官员,“各出清俸”,在余姚新城南门附近另择新址重建,是更便于祭祀也,翌年建成,此时梨洲年已八十二。另外,母亲姚太夫人事迹也获入《明史.列女传》,梨洲为此所写姚氏传略得宣付史馆,这对重孝道的古人,是莫大安慰,梨洲称“是吾母屈于生,顾得伸于死,子孙当世不忘也”。

在《红楼梦》中,除了用史湘云和卫若兰的金麒麟是影射麒麟投胎的黄宗羲外,朱慈炤还多次引用了真正值得尊敬的真移民的吕留良讽刺欺世盗名的假遗民黄宗羲的典:

林黛玉《葬花吟》中悲叹“梁间燕子太无情”,这“无情的梁间燕子”就是那只令吕留良寒心的为了“雕梁”舍弃“穷檐”的燕子黄宗羲;

薛家之所以被安排住在梨花院,是因为与清廷一家亲的黄宗羲自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被世人称为“梨洲先生”;

李纨贪财,黄宗羲爱占小便宜,李纨的的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吕留良曾以兰根、莲叶自比:“画得兰根无好土,拔来莲叶出淤泥”《迁耕瑶亭与改斋同坐次改斋韵》,吕留良是真遗民真兰花,黄宗羲却是若兰似兰的假兰。黄宗羲的字“太冲”广为人知,这是他的父亲黄尊素为他起的,黄宗羲自己起的字是“德冰”,这是他自诩自己的德行如冰一样透明纯洁,但后来呢?曾经的抗清义士变成了清廷的吹鼓手,冰化为了水,“如冰”变“水好”,最后留下的不过是令亲朋故旧唾弃的贾兰伪君子罢了。

再看看朱慈炤给薛蝌起的奇怪名字,按照常理,与薛蟠对应的名字应是是虬、螭、蛟才对,可怎么就成了根本不搭对的蝌蚪了呢?这是因为吕留良讥讽黄宗羲“蛟龙变蝌蚪”,黄宗羲本是抗击清朝的蛟龙,可惜晚节不保,投靠清廷成了蝌蚪,于是薛蛟变成了薛蝌。书中写薛蝌“闻得王仁进京,他也带了妹子随后赶来”,如果薛蝌自行入京、不跟着王仁的话,就没有拜访贾府的资格了,薛蝌追赶王仁暴露出他是个有心机、善钻营的市井小人,而这一处描写正是影射黄宗羲借着刻印《刘宗周遗书》的由头顺利攀附上清廷官员姜希辙,从而成功投靠清政府的精明操作。更多详情请看《揭底薛家虫》

朱慈炤花费十年心血创作《红楼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伤时感事、吊明讽清,而是要揭批以黄宗羲为代表的东林伪史党们的无耻谎言和欺世面目,为大明王朝和华夏民族保留珍贵的明亡真相。

黄宗羲派遣爱徒万斯同代他赴京修《明史》时曾作诗《送万季野贞一北上诗》,明确表示这是为了防止落在下风,为了抢夺历史的话语霸权:“是非难下神宗后,底本谁搜烈庙终。凭君寄语书成日,纠谬须防在下风。”

如果黄宗羲同清廷合作是为了留存真相,那我将会为他辩护,相信朱慈炤也定会如此,因为这是忍辱负重,是不拘小节以成大义,可惜事实恰恰相反,黄宗羲积极同清廷合作完全是为了通过把持话语霸权而篡改历史以颠倒黑白、欺世盗名,他的成功是对公义的无耻践踏,这才逼得朱慈炤不得不花费十年辛苦,写下了“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的《石头记》,只为批驳“满纸荒唐言”的《明史稿》,只为拆穿用话袭人的花袭人黄宗羲的满纸谎言,揭露伪若兰黄宗羲实为贾兰假遗民的不堪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5: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背后隐藏的真实历史之
云语禅心 2022-09-16 发布于河南  |  956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背后隐藏的真实历史之——————南明弘光政权的建立

《红楼梦》隐藏着朱明王朝灭亡的那段历史,要解读《红楼梦》,就要用猜谜语的方法,因为《红楼梦》就是一部大大的谜语。《红楼梦》的作者在书中已经给出了解谜的很多方法,方法一是谐音法,方法二是汉字的加减笔画法。关于这些方法的证据,我已在前期作品中详细分析过,此处就不再赘述。想要了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前期的作品。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原文:薛蟠道:“要不是,我也不敢惊动,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老胡和老程他们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这么大的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你说这四样礼,可难得不难得?那鱼、那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我连忙孝敬了母亲,赶着给你们老太太、姨母送了些去。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可巧唱曲儿的一个小子又来了,我同你乐一日何如?'


正一面说,一面来至他书房里,只见詹光、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等并唱曲儿的都在这里。见他进来,请安的,问好的,都彼此见过了。吃了茶,薛蟠即命人:“摆酒来。”说犹未了,众小厮七手八脚摆了半天,方才停当归坐。宝玉果见瓜藕新异,因笑道:“我的寿礼还未送来,倒先扰了。”薛蟠道:“可是呢,你明儿来拜寿,打算送什么新鲜礼物?”宝玉道:“我没有什么送的。若论银钱穿吃等类的东西,究竟还不是我的;惟有写一张字,或画一张画,这算是我的。”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了。昨儿我看见人家一本春宫儿,画的着实好,上头还有许多的字。我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原来是什么'庚黄’的。真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向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么?”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可是这两个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是'糖银’是'果银’的。”


正说着,小厮来回:“冯大爷来了。”宝玉便知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薛蟠等一齐都叫“快请”。说犹未了,只见冯紫英一路说笑,已进来了,众人忙起席让坐。冯紫英笑道:“好呀!也不出门了,在家里高乐罢。宝玉薛蟠都笑道:“一向少会。老世伯身上康健?”紫英答道:“家父倒也托庇康健,近来家母偶着了些风寒,不好了两天。”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和谁挥拳来?挂了幌子了!”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叫兔鹘梢了一翅膀。”宝玉道:“几时的话?”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初六才回。宝玉道:“怪道前儿初三四儿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你呢。我要问,不知怎么就忘了。单你去了,还是老世伯也去了?'紫英道:“可不是家父去,我没法儿,去罢了。难道我闲疯了?咱们几个人吃酒听唱的不乐,寻那个苦恼去?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却有大幸。”


薛蟠众人见他吃完了茶,都说道“且入席,有话慢慢的说。”冯紫英听说便立起身来说道:“论理,我该陪饮几杯才是,只是今儿有一件大大要紧事,回去还要见家父面回,实不敢领。”薛蟠宝玉众人那里肯依,死拉着不放。冯紫英笑道:“这又奇了。你我这些年,那一回有这个道理的?果然不能遵命。若必定叫我喝,拿大杯来,我领两杯就是了。”众人听说,只得罢了,薛蟠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那冯紫英站着一气而尽。宝玉道:“你到底把这个'不幸之幸’说完了再走。”冯紫英笑道:“今儿说的也不尽兴,我为这个,还要特治一个东儿,请你们去细谈一谈;二则还有所恳之处。”说着,撒手就走。薛蟠道:“越发说的人热刺刺的丢不下,多早晚才请我们?告诉了,也免的人犹豫。”冯紫英道“多则十日,少则八天。”一面说,一面出门上马去了。

此段文中:“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是暗指南明弘光政权的建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下面的解析中就会找到有力的证据。“老胡和老程”可以简化为“老胡程”,“老胡程”的谐音是“高宏图”,高弘图是拥立福王朱由崧南京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他不知哪里寻得来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一句中。“知...寻...常”变换成“知...长...寻”,“知...长...寻”的谐音就是“朱常洵”。“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薰的暹猪”中;“暹猪”的谐音是“先朱”,“先朱”是在暗示此处的“猪”应该是与其音相同的“先朱”的“朱”(因为“先”和“朱”的形状很相近,所以作者如此暗示),“香熏...猪”倒过来就是“猪香熏”,“猪香熏”的谐音是“朱常洵”。朱常洵就是朱由崧的父亲,而朱由崧就是南明弘光政权的皇帝。“他这四样礼”的谐音是“潘镇四拥立”,而“潘镇四拥立”就是在暗指:“四个藩镇总兵,黄得公、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共同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那鱼,那猪,不过贵而难得”中:“不过”的谐音是“不关”,“不关”的意思是“不是'关’字”,“那鱼.那珠.不关”这三个词组排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一个规律,“那鱼,那猪”,两个词语中都有耳朵的“耳”字。(因为鱼和猪都有耳朵)。“那鱼.那猪.不关”三个词语放在一起,就是作者在暗示读者:“不关”它不是“关”字,它是有耳朵的,它应该是一个“郑”字。那么“郑”字替代“不过”以后,我们就得到“郑贵而难得”,“郑贵而难得”的谐音就是“郑贵儿男得”。“郑贵儿男得”的解释应该是“郑贵妃的儿子的儿子获得”(郑贵妃的儿子就是朱常洵,而朱常洵的儿子就是朱由崧,朱由菘就是获得弘光政权的皇帝)。“这藕和瓜”的谐音是“建弘光”,“亏他怎么种出来的”的谐音是“推他这么就出来的”,“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的意思就是“推举他就这么出来建立弘光”。“着...姨母送”的谐音是“朱由菘”。“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之中“福...我”的谐音是“福王”。以上这些文字正是在暗示读者:1644年的五月初三日,在高弘图等人的商议下,决定推举郑贵妃的儿子的儿子福王朱由菘出来建立弘光政权。


”胡斯来”的谐音是“虎山”,因为黄得公的号是“虎山”,所以胡斯来就指的是黄得公;“单聘仁”的谐音是“张慎言”,“程日兴”应该是“程日白”,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抄书人笔误,误将“白”字写成“兴”字,“程日白”的谐音就是“诚意伯”。在拥立朱朱由崧的功臣中,有一个叫刘孔昭的人,刘孔昭是刘基的后裔,他袭封诚意伯。所以此处的“诚意伯”就指的是刘孔昭;“詹光”的谐音是“姜日广”。而高宏图.黄得公.张慎言.姜日广.刘孔昭等人正是拥立朱由菘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的功臣。“谁知他是'糖银’是'果银’”中:“糖银”的谐音是“唐寅”,“果银”的谐音是“庚寅”(因为作者用“庚黄”和“唐寅”来引导暗示读者)。所以此句是在暗示“唐寅”应该是“庚寅”。“宝玉便知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一句中:“便..武...英”变过来就是“武...英...便”,“武...英...便”的谐音就是“武英殿”,此处在暗示,1644年五月初三日庚寅,朱由崧在南京武英殿监国,“冯紫英”应该是“马紫英”(因为解读《红楼梦》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汉字减一两笔后得到新字的方法,这种方法作者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已做过暗示。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我这女学生名叫黛玉,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而“马紫英”的谐音是“马士英”,马士英就是拥立朱由菘的主要功臣之一。“倒也托庇康健”的意思是把“托庇康健”倒过来,那就得到“托庇健康”。“健康”的谐音是“建康”,建康就是南京的别称,“托庇健康”的意思就是“推举南京”,“近来家母偶着了些风寒”中:“近来偶着风寒”的谐音是“建立弘光政权”。“老世伯身上康健”中:“老世伯”指的是朱由菘(在这里说明一点,朱由崧比朱由检大六岁,所以崇祯皇帝的皇子们应该称朱由崧为老世伯),“身上”的解释是“亲自当皇上”,那么“老世伯身上健康”的意思就是“朱由崧自己在南京做了皇上”。以上所述就是在暗示读者:马士英推举朱由菘在南京称帝,建立弘光政权。

综上所述,《红楼梦》此段文字隐藏的真实历史故事,就是: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后,崇祯皇帝煤山自尽殉国,大明江山不能一日无君,所以在1644年的四月二十六日,在张慎言、高宏图、江日广、马士英、刘孔昭等人的决议下,联合藩镇总兵黄德功、高杰、刘良佐、刘德清,共同拥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的儿子,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承大统。于是在1644年五月初三日庚寅,朱由崧在南京武英殿监国主政,建立南明弘光政权。

最后,我顺便解读一下文中提到的“大不幸之中却有大幸”的谜底。李自成的小名就叫李枣儿,“仇都尉的儿子”的谐音是“仇都围的李枣儿”,“仇都围的李枣儿”的意思就是:报了李自成围攻朱明王朝都城北京城的仇。“青伤”的谐音就是“清伤”,“清伤”的意思就是为清兵所伤。“铁网山”它是一个谜语,对它的解读应该是“用铁网网住山”,也就是“关山”(在红楼梦第十三回中曾经出现过“潢海铁网山”,那么“潢海铁网山”的谜底就应该是“山海关”),所以此处的”铁网山”也指的是山海关。“兔鹘”的谐音是“多尔滚”,(多尔滚就是一片石之战中满清的总兵),“一翅膀”的谐音是“一片石帮”,“打围”应该是指:攻打围攻北京城的李自成。“前日打围在铁网山叫兔鹘梢了一翅膀”解释就是:前日在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攻打曾经围攻北京城的李自成,叫满清的总兵多尔滚捎带帮忙攻打李自成。“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初六才回”中:“前儿初六”的谐音“前儿除六”,“前儿除六”的意思是前边的日子除去六,但是,前面的日子里能除六的只有“十”和“八”,怎么除呢?冯紫英给出了方法,他说:“多则十日,少则八天”,此句意思就是:“多加的时候在十上加,减除的时候在八上除”,所以应该在八上除去六就得到了“三月二十二日”。“前儿初三四儿”的谐音是“前儿除三四耳”,即“在前面的日子里,除去三,应该是四”,所以就得到了最后的日子,应该是四月二十二日。我们知道,1644年的四月二十二日,就是一片石大战的日子,当时的满清总兵多尔衮帮助吴三桂打败了李自成,此战直接导致李自成最后灭亡。所以,“大不幸中之大幸”的谜底应该是:“大不幸”指的是:“吴三桂叫满清帮助打败了李自成,却引狼入室,加速了大明王朝的彻底灭亡”;“大幸”应该是:“满清帮助吴三桂打败了围攻北京城的李自成,最后导致反贼李自成的灭亡,为大明王朝,也为崇祯皇帝报了血海深仇。这就”是大不幸中之大幸”的谜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云语禅心 > 《名著》举报/认领
上一篇: 曹雪芹的《红楼梦》里“真事隐,假语存”中无法隐藏的真事
下一篇: 林黛玉《葬花吟》背后的秘密,正是大清极力掩盖的历史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5: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雪芹的《红楼梦》里“真事隐,假语存”中无法隐藏的真事
云语禅心 2022-09-16 发布于河南  |  2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文章图片1

曹雪芹(谐音格)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自诞生后经历了曲折的版本流传。《红楼梦》作者开篇就告诉读者了:真事隐,假语存。“真事隐”的前提是得知道“真事”,知道“真事”后才能真事隐,假语存。

那《红楼梦》书里有没有无法隐藏的真事呢?

当然有了,曹雪芹(谐音格)的书里的描写了很多不能藏起来的真事,这些真事是无法被藏起来的!本文选其中一个事例与红迷朋友分享:

文章图片2

《红楼梦》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里一段写道: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这段林黛玉进京所看到的宁国府奢华气派的描写总共才一百多字,就这一百多个字却露出了无法隐藏的真事!先看看这段话描写的几大特点:

1.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大家从小都学过历史,敕造是指奉诏令建造,就是说按皇帝的旨意建造的意思。这句话告诉读者宁国府是皇帝下旨意建造的。皇帝下旨意建造的官邸历史上一定会有记载的,没有记载的话作者又如何能知道是“敕造宁国府”呢?

2.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两个大石狮子很好理解,许多府门前都有,并不奇怪。奇怪的是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这十几个列坐之人实际就是看门的家丁,家丁怎会华冠丽服呢?这样的奢华气派有记载的只有一个地方才会有!

3.三间兽头大门,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这句话从林黛玉看宁国府的视角描写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信息:贾家长房宁国府正面有“五个大门”。中国人对宅院的建筑是很讲究的,正面没有建小门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习惯,东西两角门可不是“两个小门”,这东西两角门是比“三间兽头大门”小一些的“大门”。

宁国府正面是五个大门,五个大门是东西走向。

文章图片3

综合以上特点:

宁国府正面是五个大门,五个大门是东西走向。而且是皇帝下旨意建造的,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北京故宫天安门在大清朝的时候只有“皇帝”出入的时候才开“正门”,平时官员和宫里工作人员出入只能走“东西两角门”。这完全符合北京天安门的特征!

这就是曹雪芹(谐音格)的《红楼梦》书里无法隐藏的真事之一,因为所有读者都知道门前两个大石狮子,正面是五个大门,五个大门是东西走向,是皇帝下旨意建造的,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等特征只有北京天安门符合,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地方和北京天安门一样了!

如果真有红学大家或者红学高人能找到第二地方,请不吝告诉所有红迷朋友,不胜感谢。

解密《红楼梦》百年秘密之系列文章,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15: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葬花吟》背后的秘密,正是大清极力掩盖的历史真相
云语禅心 2022-09-16 发布于河南  |  4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是用“假语村言”把“真事隐”的写实小说。《红楼梦》中究竟隐藏了什么历史,为什么脂砚斋会说,凡野史俱可毁,唯此书不可毁?今天就为大家揭秘一段隐藏在《红楼梦》中的史实。

1黛玉为何葬花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可是黛玉为什么要葬花,是行为艺术?还是被人欺负寄托心情?还是恋爱受挫排遣寂寞?我们看看书中怎么写。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这一段文字非常有迷惑性,好像黛玉葬花也是顺应了风俗,是为了祭奠花神。如果是风俗,那么大家的行为应该都是相同或相似。事实呢?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文章图片1
葬花只是林黛玉的特立独行的个人行为。黛玉偷偷跑到林子里,贾宝玉四处寻找黛玉,花了很多功夫才找到黛玉。

第二十七回,从黛玉精神沮丧开头,到黛玉葬花结尾,中间插入很多故事,淡化了我们对葬花理由的追问。作者不想说,当然是有隐情的。

2黛玉葬花的时间点

先看文中的一段文字:

所以也没人理,由他去闷坐,只管睡觉去了。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黛玉精神沮丧的那一日是四月二十五,作者没有明写,却说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这也算一笔两写,把两个日子都突出了。

作者在隐秘地暗示读者,黛玉葬花与这个两个日子紧密相关,一定有很大的隐情在里头。

3对应的历史事件

四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六日,在历史上对应什么日子呢?查一查中国历史,很容易找到历史事件。

1645年,清兵在多铎带领下,攻取扬州。当时守城的将领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他只有万余守军,但史可法誓死抵抗,决不投降。四月二十五日城破,史可法战死。四月二十六日起,清兵报复性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不分男女老幼,都成刀下冤魂,血流成河,尸堆如山,遇难汉民达八十万,史称扬州十日。

文章图片2
4满清隐瞒二百年

我们今天知道扬州十日历史事件,可是在整个清朝,这个历史是被雪藏的。清代学者龚自珍说,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清朝统治者为了彻底灭亡大明帝国,巩固统治,也采取修改历史的办法,抹黑大明,美化大清,类似扬州十日的历史都被抹去,二百年间,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事件的发生。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人从国外带回《扬州十日记》,这一历史事件才浮出水面。

所以,脂砚斋说,凡野史俱可毁,唯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具有揭露历史真相的价值。

5《葬花吟》的隐喻

“花”与“华”同音,“葬花吟”其实是“葬华吟”,是祭奠华夏亡魂的祭文。纵观《红楼梦》全书,所谓大旨谈情不过是幌子,处于三角恋中的林黛玉不热衷写爱情诗,反而喜欢写伤时悲秋宏大题材的作品,风格很像亡国后的李煜。有人考证,林黛玉影射了崇祯帝,从《葬花吟》风格看是成立的,黛玉葬花,影射崇祯帝对华夏的祭奠。

文章图片3
扬州十日,从四月二十六日起,结束于端午节。《红楼梦》浓墨重彩写了端午节清虚观打醮,以笔者看来,清虚观打醮,也是在祭奠这一事件,为扬州冤魂招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云语禅心 > 《名著》举报/认领
上一篇: 曹雪芹的《红楼梦》里“真事隐,假语存”中无法隐藏的真事
下一篇: 红楼梦:隐藏在贾府背后的那些真事,能读出来的都不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1:53 , Processed in 0.2702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