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6: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后 - 明思宗妻子周后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正妻,嘉定伯周奎之女。生于苏州,后迁居大兴。天启年间被纳为信王妃。生三子;甲申之变期间自尽,与崇祯、贵妃田氏并葬于思陵。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周氏

国籍
明帝国

民族



出生地
苏州

出生日期
不详

逝世日期
公元1644年

目录
1基本信息
2所生子女
3生平经历
4相关史料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周皇后(1611年-1644年),崇祯帝皇后。甲申国变,于坤宁宫自尽殉国,与崇祯帝合葬于思陵。

孙承恩《思陵典礼记》记载:"后生辛亥(即1611年)三月二十八日子时。""初为信王妃,晓书画,亦谙药性,在潜邸,与上甚和庄,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周皇后是位美丽端庄的女子,皮肤洁白如玉,国色。《崇祯宫词》记载她:"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旧京遗事》记载:"烈皇后圣质端凝","皇后玉体,从容而定。初无金张四性之心,及进谒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国色朝酣,见者识其有凤翥之贵矣"。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 周皇后年少时,"尝岁时出拜亲故,当之者輙暝眩不自持,贵后始知其异"。周皇后也是位仁心贤德的女子,掌管后宫之后,特别节约,削减了不必要的花费,也不为自己的亲属在皇上那里乞讨恩泽。即使逢年过节,大臣命妇们入朝参贺,她所给的赏赐完全按照礼节规定,从不滥加施予。

摘自樊树志《崇祯传》

朱由检的皇后周氏,苏州人,父亲周奎,母亲丁氏是周奎的继室,家境清贫,周氏年幼时就操持家务。迁居北京后,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天启六年(1626),当时的信王朱由检为了大婚挑选王妃时,主持后宫事务的懿安皇后,以长嫂代母的身份,从众多候选人中挑选了周氏。朱由检即位以后,周氏就由信王妃晋升为皇后。

由于她出身贫寒,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过一段时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清初历史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这样描述周皇后:在后宫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张岱的这些话,并非毫无根据的阿谀奉承之词,这从周氏在后宫设置二十四具纺车,教宫女纺纱一事,可以得到印证。《崇祯宫词》称赞她"有恭俭之德",亲自操持家务,身穿旧衣服,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员分百二领璇宫,撙节咸资内教功。三洒亲蚕重浣服,拟将恭俭赞王风。所谓亲自操持家务,还包括亲自烧饭。天启七年(1627)朱由检刚刚登极时,由于魏忠贤专权,形势十分险恶,懿安皇后(即朱由检的皇嫂)秘密告诫:不要吃宫中的食物,朱由检是带了家中的麦饼进宫的。进宫后,还得提防魏忠贤买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操作。这件事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许多野史都有记载。一个能够烧饭洗衣、纺纱织布的皇后,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是罕见的。

皇帝与皇后之间情深谊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崇祯宫词》有一首这样写道:湘管挥来口授余,俨然村校接天居。何当一顿童蒙膝,遂揭鸡竿下赦书。说的是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太监秦某,在坤宁宫侍候皇后。有一天,皇后问他是否识字,秦某回答不识字。皇后就教他识字,少顷考问,秦某全部忘记,被罚跪阶下。皇帝见了笑着说:我请求先生宽恕他,如何?皇后佯装嗔怒说:坏了学规。秦某谢恩而起。透过这种日常生活细节,人们似乎可以看到皇帝、皇后之间那种寻常夫妻谈笑谐谑之情。

折叠编辑本段所生子女
1、 皇太子朱慈烺。

2、 怀隐王朱慈烜,早殇。

3、 定哀王朱慈炯。

4、坤仪公主(待考)。

5、 昭仁公主。

6、长平公主朱徽娖。

关于长平公主的生母,之所以会引发是否为周皇后的疑问,因为明史将公主的年龄记为甲申年十六,因此,有些人按实龄算,便说其生于1628年,有些人按虚龄算,便说其生于1629年。实际上,《崇祯长编》明确记载"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十月甲戌,皇第一女生,中宫出。"又于崇祯十六年的记录里说:"帝谕礼部:'朕长女年已及笄,礼宜择配,卿部榜谕官员军民人等,年十四五岁,品萃端良,家教清淳,人才俊秀者,报名,赴内府选择。'皇长女婚礼应用府第及冠服等仪,敕所司如例造办。"

而公主年纪,甲申年十六的说法仅仅存在于明史,其余史籍均作年十五,并都写明为周皇后所出,与《崇祯长编》记录公主生于"崇祯三年,中宫出"相符。因此明史应是记错了公主年龄。

1、《长平公主诔》:长平公主者,明崇祯皇帝女,周皇后产也。甲申之岁,淑龄一十有五。

2、《人海记》:长平公主崇祯周皇后所出,甲申春,年十五。

3、《明季琐闻》:长平公主,毅皇帝周后出也。名徽妮。崇祯甲申,年十五,议降周太仆子世显。

4、《春明梦余录》:公主名徽娖,明思宗女,周皇后产也。甲申年十五,伤后臂肩际,明年九月成婚。

5、《明宫词》:帝入寿宁宫,长平公主年十五,方哭。

6、《明季北略》:召长公主至,年十五矣。

7、《明史纪事本末》:上召公主至,年十五,叹曰:"尔何生我家!"

所以,公主生于崇祯三年(1630年),周皇后出,甲申年虚龄十五,应是无疑的。

至于传说长平生母乃王顺妃,王顺妃为信王府的选侍,生下长平后血崩而亡,公主遂被周皇后收养的故事,实际并无任何史料出处,最早来源只是一段杜撰的小说情节,出自1996年林佩芬所著《天问·明末春秋》,却被后人广泛引用。

附《明末春秋》相关情节

林佩芬著.天问:明末春秋(上册),文汇出版社,1996年03月第1版。

话才说完,一个宫女进来报喜:"启禀皇后,王选侍生了--是位公主!""哦,太好了!"一听这喜讯,周皇后高兴极了,王选侍本是她的贴身婢女,个性柔顺忠实,主仆间的感情一向很好,在崇祯皇帝还是信王的时候,她被选为信王妃,王选侍就跟着她进了信王府,做了选侍。后来。熹宗薨逝,因为三个儿子全都夭折,所以传位皇弟信王,她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立为皇后,王选侍则依旧为选侍。去年两人先后怀孕,时间上差了两个月左右,到了今年,便是两个小生命先后来到人间了。

原先派去给王选侍道喜、赏赐的秀香却慌慌张张地三步并做两步跑了回来。她跑得满脸通红,一进宫门,几句话更是讲得上气不接下气:"启禀皇后王选侍她……血崩……。""什么?"周皇后一听,心中立刻一惊,连忙问着:"怎么会……"秀香几乎哭出声来:"奴婢才到那里,接生的产婆都已经急得团团转了……奴婢不懂那些,只有跑了回来……"周皇后立时打断她的话,沉声的吩咐侍立的太监道:"快召太医……"一面又回头吩咐几个老成的嬷嬷们道:"秀香是个小姑娘,还是你们过去看看才使得上力,产后血崩可不是件小事!"说着她又补充了一句:"太医来以前,先拿上好的人参给她保住元气!"交代完了事情,她才吁出一口长气来,可是心口还是突突突的不停的加速剧跳;生育的知识告诉她,产后血崩是极危险的症状,而自己虽然贵为皇后,到了这种节骨眼上,除了命令太医们尽力医治之外,其他的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于是,这一天,她的情绪整个的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中;一边不停的派出太监、宫女们来来回回的去看望王选侍的状况来向她报告,一边又是唉声叹气,又是焚香向天祷告的折腾了一天,直到黄昏时分,崇祯皇帝结束了和臣下们的谈话,来到坤宁宫中,她才勉强的藏起愁容,强扮起笑脸来迎接。

她用征询的眼光看着崇祯皇帝,脸上却流露着乞求的神情:"赏王选侍一个'妃'位吧!"话虽出口,心中却没多少把握,因为,以宫中的惯例,如果生的是皇子,生母即使出身寒微,封妃的机会还是很大,但如果生的是公主,一切就难说了;可是,此刻的崇祯皇帝悬念着国事,根本心不在焉,也就无可无不可的随口应了一句:"好吧!就封她个妃吧!你替我想个名号,明早上朝我就叫人办去!"这下,周皇后喜出望外,立刻拜倒在地:"谢万岁爷--臣妾先替王选侍谢万岁爷隆恩!"说着,随即吩咐身后的一个宫女道:"你快去绐王选侍报喜,告诉她万岁爷已经答应封她为妃了,让她安心静养吧。"

丈夫朱由检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思宗,名朱由检(公元1611~1644年),明光宗朱常洛第5子,明熹宗朱由校弟。熹宗死后继位。在位17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检,于公元1622年封为信王。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

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谈笑间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朱由检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在与后金战争的紧要关头,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袁崇焕,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他又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雄居东北的后金政权和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检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市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朱由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朱由检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张皇后自尽。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十九日凌晨,李白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朱由检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自成的血书,说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也无脸到地下见祖宗,只有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任你们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伤害百姓。他将血书藏入衣襟,登上煤山,自缢于寿皇亭。王承恩也在对面树上吊死。

明朝灭亡。李白成进城后,将他的尸体抬到东华门,搜出身上的血书,葬在昌平州。当地平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帝。南明政权谥他为思宗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史又称崇祯皇帝。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一、成为王妃

周皇后十六岁被选为信王妃。那时主持为信王选妃这件大事的是大启皇后张氏,即现在的懿安皇后。在许多备选的良家姑娘①中,信王同张皇后都看中了姓周的姑娘,真是玉貌花容,光彩照人,而且仪态端庄,温柔大方。张皇后小声问他:"信王,你看这位姓周的姑娘如何?"

信王不好意思地小声回答:"请皇嫂决定。她容貌很美,只是瘦了一点。"

张皇后微微一笑,说道:"她才十六岁,还没有长成大人,再过两三年就不会嫌瘦了。"为信王选妃的大事就这样定了。又过了半年,天启皇帝病故,得力于张皇后的主张,当夜将信王迎进宫中继承皇位。

这几句颤声叮咛的话,还有他当时望见周妃明亮凤眼中闪着的泪光,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心灵,经过十七年记忆犹新,如今又在他的心上出现。

注释:①良家姑娘--明代为防止外戚于政,不许从贵戚和官宦之家选妃,只选身家清白的平民百姓姑娘。

二、后宫轶闻

崇祯继位后立周氏为皇后,册封田氏、袁氏为贵妃。皇后周氏是苏州人,后来徙居大兴。明熹宗天启间选入信王府邸。周皇后性情严慎,曾经有一次敌寇紧急,她婉转对崇祯说:"我家在南中还有一处家居。"崇祯再想细问,周皇后就不说了。大概她的意思是避寇南迁,至于其他的政事,周皇后从不参与。

田妃因为受到了崇祯的宠遇,她也自恃绝色而渐渐带了些骄横,六宫的妃嫔她从来不正眼相看,就是中宫的周皇后以及位次与她相等的袁贵妃也没有放入眼里。周皇后一向性格严慎,见到田妃的举止越来越骄盈,于是决定打击一下她的气焰。

一次元旦的时候,户外天寒地冻,冷风割面而来。田妃循宫中的旧例去坤宁宫朝拜皇后,等到了坤宁宫外面她停车听候皇后的宣召。不料等了半天,没有一个人出来,这时寒风差点将她冻成一个冰雕。又过了许久她密问宫监,才知道袁贵妃先她一步去了皇后的坤宁宫,此时周皇后正与袁妃促膝谈心,两个女人凑在一起那是有说不完的闲话,早将田妃忘了个干净。

直等到袁妃退出来,田妃才被召进去,周皇后竟然穿起了朝服高坐在御座上接受田妃的跪拜,拜完之后也不与她说话,令她立刻出去。此时的田妃气得七窍生烟,惭恨交集,恨恨地回到自己的宫里。

第二天见到了崇祯,田妃立刻泪流满面,泣诉周皇后对她刻意的糟践,崇祯听了心疼不已。于是极力地劝慰,好半天田妃心里的块垒才稍稍化解开。

春天的时候上林苑一夜之间绽开了许多花朵,崇祯领着后宫所有的嫔妃去苑里赏花。田妃见了周皇后,触动了心里的伤痕,扭转了脸不去看她。周皇后又起了无名的怒火,她走到崇祯的面前诉称田妃无礼。崇祯也假装没有听见,周皇后还站在地上絮絮叨叨说个不停,崇祯早因为田妃的事情将周皇后恨之入骨,此时惹起旧恨,他挥臂将周皇后一下子抡在地上。周皇后扑通一声仰面跌倒,宫人都急忙上前搀扶起来。周皇后哭泣呜咽说:"陛下忘了当初为信王时,因魏阉用事而日夜忧虑,只有妾与陛下共历患难,现在当了皇帝就这样对待糟糠之人?"说完后自己转身回到了坤宁宫。崇祯心里也不是滋味,想起以前孤立无倚的时候与周皇后同历苦境的一幕幕,对自己的行为也颇后悔。三日后崇祯召坤宁宫的宫婢问周皇后的起居,宫婢回答说:"皇后三天水米不沾。"崇祯为之恻然,立刻命中使持貂裀赐给皇后,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周皇后才起来吃了一点东西。 崇祯非常信任首辅周延儒,清兵入境时周延儒带兵抵御,到了前线他只是终日饮酒自娱,根本不敢出战。明清时代妇女流行裹小脚,并以三寸金莲为贵。所谓"猩红软鞋三寸整"、"廉前三寸弓鞋露"、"凤嘴弓鞋三寸",都是小脚的最佳标准。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崇祯之所以最宠爱田妃,其次袁妃、再其次才轮到周皇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田妃的脚最小,袁妃比田妃大一些,而周皇后双足相比较最大。宫中的嫔妃里田妃的莲钩纤细瘦削,崇祯时常加以把玩。这天他看见田妃的绣鞋刺绣得精美无比,他仔细端详了半天,极口称赞。忽然看见绣鞋上用金线绣成的一行字"周延儒恭进"。崇祯的脸色立刻沉下来说:"你身为嫔妃,怎么敢无故交通外臣?!"田妃急忙叩头谢罪,崇祯不理她抽身而走。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史料
《明史·列传第二》:

庄烈帝愍皇后周氏,其先苏州人,徙居大兴。天启中,选入信邸。时神宗刘昭妃摄太后宝,宫中之政悉禀成于熹宗张皇后。故事:宫中选大婚,一后以二贵人陪;中选,则皇太后幕以青纱帕,取金玉跳脱系其臂;不中,即以年月帖子纳淑女袖,侑以银币遣还。懿安疑后弱,昭妃曰:"今虽弱,后必长大。"因册为信王妃。帝即位,立为皇后。

后性严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至他政事,则未尝预。田贵妃有宠而骄,后裁之以礼。岁元日,寒甚,田妃来朝,翟车止庑下。后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无他言。而袁贵妃之朝也,相见甚欢,语移时。田妃闻而大恨,向帝泣。帝尝在交泰殿与后语不合,推后仆地,后愤不食。帝悔,使中使持貂裀赐后,且问起居。妃寻以过斥居启祥宫,三月不召。一日,后侍帝于永和门看花,请召妃。帝不应。后遽令以车迎之,乃相见如初。帝以寇乱茹蔬。后见帝容体日瘁,具馔将进,而瀛国夫人奏适至,曰:"夜梦孝纯太后归,语帝瘁而泣,且曰:'为我语帝,食毋过苦。'"帝持奏入宫,后适进馔。帝追念孝纯,且感后意,因出奏示后,再拜举匕箸,相向而泣,泪盈盈沾案。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乃抚太子、二王恸哭,遣之出宫。帝令后自裁。后入室阖户,宫人出奏,犹云"皇后领旨"。后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贵妃自缢,系绝,久之苏。帝拔剑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嫔数人,袁妃卒不殊。世祖章皇帝定鼎,谥后曰庄烈愍皇后,与帝同葬田贵妃寝园,名曰思陵。下所司给袁妃居宅,赡养终其身。

有宫人魏氏者,当贼入宫,大呼曰:"我辈必遭贼污,有志者早为计。"遂跃入御河死,顷间从死者一二百人。宫人费氏,年十六,自投眢井中。贼钩出,见其姿容,争夺之。费氏绐曰:"我长公主也。"群贼不敢逼,拥见李自成。自成命中官审视之,非是,以赏部校罗某者。费氏复绐罗曰:"我实天潢,义难苟合,将军宜择吉成礼。"罗喜,置酒极欢。费氏怀利刃,俟罗醉,断其喉立死。因自诧曰:"我一弱女子,杀一贼帅足矣。"遂自刎死。自成闻大惊,令收葬之。

《旧京遗事》

中宫周娘娘质厚少文,以恭俭起关雎之化,宫中翕然从风。

毅宗烈皇周氏,钟祥茂苑,天启中选于龙邸,时皇太后崩,神庙刘昭妃主太后事,中宫之政,禀成于张皇后。烈皇后圣质端凝,少颀颀之美,张皇后钦迟之意见于色端。昭妃曰:今信王殿下,睿质方冲,黄花女得婚姻配合,自然长大,合得配信王。赞襄之下,乾坤因而定位矣。初,嘉定伯以穷售医,而医颇不售,家尤日穷。皇后玉体,从容而定。初无金张四性之心,及进谒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国色朝酣,见者识其有凤翥之贵矣。崇祯元年,圣上即祚,皇后正位宸极。甲申之变,遂为一代烈母。体泉芝草,岂偶然哉?

《彤史拾遗》

1、上念寇祸,茹蔬断庖割,后见上体瘁,具酒肴,为上解。菜上,接瀛国夫人奏。瀛国夫人者,孝纯太后母也。瀛国夜梦孝纯归语上瘁而哭,言动举止如平时。又云:"翼日有为解菜者,上勿却也。"上持奏入宫,见后解菜,惊询曰:"汝何以为此,岂亦有所闻耶?"曰:"无有。"因念先后慈在冥冥,尚保惜至此。乃出奏示后,再拜举箸,相向哭,泪溢盘槅。

2、后家本节啬,而入典宫政,务减俭,裁宫中縻费,不为外家乞恩泽。即岁时大臣、命妇入朝贺,亦赏赉必以礼。时天下饥馑,府库虚。上忧劳议节用,而后所行合上意,上甚敬之。初,神庙以孝养故,设两宫百戏,自宫中旧戏,以及民间爨弄,无不备。至是悉裁革,而独留旧戏承应。如所称过锦戏者,仿佛古优伶供养,取时事谐谑,以备规讽。时旱蝗,中州贼大起,戏者作驱蝗及避贼状。后见之,徐谓上曰:"有此耶。"因掩面泣,上亦泣,是日遂罢戏。(原评曰:后语只三字,而仁心、静质、减言、啬事种种圣德无一不见。)

3、后严正自处,而性最仁。母丁太夫人,入宫必先朝后,始行家人礼。后见母之朝己也而泣,欲太子为谢,左右力言不可,乃止。后闻寇渐棘,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盖意在南迁也。上问:"何从知之",后不语。后凡有所言,不欲尽,且不欲言,外多类此。

《崇祯宫词》

1)后有恭俭之德,既定位,首减椒房资用,衣浣衣,内治克修。

2)后性慎,每裁抑外家恩泽。宫中礼数,加严于旧。定位数年矣,赐黄乃敢服。

3)六月某日,后着珍珠暑衫,每珠五粒,簇一宝石为梅花缀于衫上,对镜梳洗。帝从后调之,后展手以扞,适为进瓜内侍所见,后深恚焉。

4)后喜茉莉,坤宁有六十余株,花极繁。每晨摘花,簇成球,缀于鬓髻。凡服御之物,亦俱挹取其香。

5)帝回宫见后曰:"大事去矣,而为天下母,当死。"后恸哭曰:"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稷,亦复何恨。"遂自尽。

《甲申纪事》

嘉定伯周奎,以继室丁夫人生后。家贫,后尚幼,躬操作,不苟言笑。尝岁时出拜亲故,当之者輙暝眩不自持,贵后始知其异。

附:明朝选皇后的八级考试

明朝后宫:想当皇后要通过八级考试。在大明一朝,谁想贵为皇后,就得像今天英语专业考级那样,四六八级逐级过关,一直考过"八级",才有资格母仪天下。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汲取历朝后宫乱政的教训,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而且偏重于选择清贫之家的女子,试图以此辅佐皇帝去节俭勤政。当然,这不过是一个良好的愿望罢了。但明代选后妃的制度却是十分规范,其过程大致分为"八级",逐级加以筛选淘汰。

第一级是"海选"。在皇帝届大婚年龄时,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挑选十三至十六岁之间的良家美少女,从中海选出五千名。这五千人相当于拿到了一张选美"准考证"。皇家则支付若干银币作为聘金与路费,令被选少女父母按规定时限送女儿京城应选。

第二级叫初选。这初选得选择一个大场子,由太监们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序,逐一察看后,把那些或稍高、或稍矮、或稍胖、或稍瘦的少女淘汰。这初选便会淘汰掉一千人。

第三级叫复选。一般于初选的第二天,这些初选过关的少女继续列队,太监们用十分挑剔的标准,仔细察看每人的五官、头发、皮肤,当然也包括"三围",只要有一项不合规定,即令"靠边站"。然后就是让大家自报门第、姓名、年龄等,以考察音色、仪态,淘汰掉嗓音粗浊、口齿不清、仪态欠雅者。如此又筛掉二千人。

第四级是精选。太监们用尺子细量少女的手足,再让她们走上几十步"台步",看看步姿与风韵。于是,那些脚稍大的,手腕稍粗的,举止不端的,又遭淘汰。最终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宫中继续参加"考级"。而太监们的使命也至此打上了句号。

第五级是留宫。分头安排宫中的老宫娥,将美女们逐一"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其体检的严格程度不亚于选"航天员"。通过体检,确定其中的三百人成为入选留宫的宫女。

第六级是晋嫔。这三百名留宫的美女,由皇帝的特派专员详细观察一个月,依据她们的性情言语,判断是否性格温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并且贤惠。据此,再筛掉二百五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动晋级为嫔妃。

第七级是"选三"。所谓"选三",就是由皇太后或太妃从五十人中选出三个供皇帝钦定。这倒有点类似科举廷试后张榜的"一甲三名"。以明熹宗选后为例,当年由太妃刘氏亲召五十人,"与之款语,试以书算诗画诸艺"后选定三人,即皇后张嫣,贵妃王氏、段氏。

第八级是钦定。刘太妃先把张嫣等三人的美态转告皇帝,熹宗再亲自召见三人,直接进行面试。熹宗见着三个姝艳绝伦的美人,真有些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便让赵选侍决断。赵建议定张嫣,于是钦定张嫣为中宫皇后,王氏封为良妃,段氏封为纯妃。是年,张嫣年方十五。

一般"选三"后陪选的两名美女,都会被封为贵妃,但也有被赐予金银币退回家的。如明光宗当太子时选太子妃,刘大姑与郭氏姐妹进入最后一轮角逐,郭氏老大被选为太子妃,其妹与刘大姑落选,赐给金币后返回家中。据载,这位刘大姑自感身价百倍,回故里后不愿再嫁凡夫俗子,做了一辈子老处女。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明朝如此苛刻的选后制度,选出来的后妃终未能辅佐朱元璋的子孙们,保住那大明的一片江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6: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可卿的葬礼上,贾珍为什么拄着拐杖?
tgyy100002019.12.15浏览29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evolzac88
2019.12.16
满意答案
  
秦可卿的死亡与贾珍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因为他的腿带着一些疾病并且他心里有亏,然后他有点难过, 拐杖撑住了他的身体和他有亏的心里。

就像曹雪芹删除了秦可卿的死,却留下了一些线索一样,曹雪芹写了两个不可能的原因导致贾珍拄着拐杖,同时他还秘密透露了另一个细节。  贾珍去问邢夫人和王夫人时,想跪下来迎接他们,这本书形容这是“挣扎着蹲下”  说明腿可能有病。



无论如何,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跪着的经历,比如在节日里向长辈磕头。尽管礼仪和排场在古代非常重要,但在一些大型的现实历史剧中,大臣们向皇帝下跪,腿的跪着动作和我们正常人完全一样。  贾珍犯了寻求帮助的罪。秦可卿半夜梦见了他。自然,他会害怕。他惊恐地伤了腿是正常的。



秦可卿因为贾珍,失了她的生命,而贾珍只付出了一条腿的代价。毕竟价格太低了。贾珍先蹲下来,同样奇怪的是他挣扎着蹲下来。即使他真的需要跪前先蹲下,有必要挣扎啊。如果有必要的话,跪下的人一定是腿部受了重伤,不能顺利弯腰,这就解释了贾珍为什么先蹲下来,然后再跪下来。  



俗话说,问心无愧就是一张有把握的牌,才能半夜不怕鬼敲门。贾珍不是问心无愧,自然他不是不怕鬼敲门的,毕竟秦可卿放弃生命与他也有一定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6: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贾珍为什么要霸占儿媳妇?
夏1289辉 2018-06-17   |  7458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不能断定贾珍与秦可卿的私情是强制性的,这里只说说贾珍能和秦可卿有私情,是什么原因所致。

首先,秦可卿在前世是太虚仙境司主警幻仙子的妹妹,原是钟情首座,专管风情月债。降临尘世是奉姐姐警幻仙子之命,引导众钗早早归入太虚仙境。

所以,秦可卿是带有使命来的,她的判词就可见一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所以,秦可卿来尘世一遭就是要败坏贾府一家,俗话说万恶淫为首,秦可卿天生擅风情,秉月貌,败家便不费吹灰之力了。




既然要用“淫”去腐蚀贾府,荣府中贾政为人还算正经,也是个在乎廉耻的,找贾政似乎没有下手的机会。贾赦呢?虽然够色,但如果作为他的小妾,与他天天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好像效果不太明显。毕竟,没有秦可卿,贾赦一样这么过过来的。

所以,要败,就把事情闹得大一点。找贾府族长贾珍岂不是更好?再加上贾蓉这个媒介,一个趴灰的名称够把贾府搞臭起来了。从此,贾珍便在“淫”字路上狂奔不回头。

这是由仙界的任务所注定。再者,就是现实中的各种缘故了。

首先,秦可卿实在太美了。老掉牙的俗语“英雄难过美人关”,更何况贾珍还不是什么英雄。秦可卿有多美?妩媚鲜研如宝钗,风流袅娜如黛玉!在女儿群中混惯的宝玉看到黛玉和宝钗都惊叹不已,兼二者之美的可卿更是妙不可言了。




更要命的是,秦可卿不仅美艳得不可方物,性格上还有过人之处,行事稳重和平,在贾府上至贾母,下至奴才都得到一致好评。

如此集美好于一身的女子放谁面前谁不心动?连十岁的宝玉都以她作春梦对象,更何况一个年轻力壮、血气方刚的贾珍?

所以,贾珍看上儿媳妇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看上归看上,若要付诸行动还需要很多条件的允许。

首先是当事人秦可卿,这个前面讲过了,她是天下第一情人,虽然表面行事稳重和平,但无意中总在传达一种“挑逗”的意思。故而宝玉才在她房里第一次梦遗。




而贾珍作为贾府族长,族内大小事物皆由他过问,权力一手遮天,人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更有贾珍容貌必定不凡,年纪上不过四十,对很多女子实在有吸引力。贾珍又对她有情,便应了那句判词:“情既相逢必主淫”。

其次,就是秦可卿的丈夫贾蓉。

贾蓉自小就被贾珍训怕的人,心里对贾珍有了习惯性的恐惧,一点不敢违背父亲。在第六回贾蓉跟王熙凤借玻璃炕屏,王熙凤不过开个玩笑不借,贾蓉便在炕沿半跪:“婶子若不借,又说我不会说话,又挨一顿好打呢。”

又有清虚观打醮一回,众人都在忙活。贾珍看到贾蓉在乘凉,便道:

“你瞧瞧他,我这里还没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斯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斯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
所以,贾蓉在贾珍的淫威之下毫无尊严可言。又怕父亲得不行,便是父亲看上自己的妻子,也只能假充不闻了。




再次,就是贾珍的妻子尤氏。

这尤氏是个填房,自己又无所出,所以在宁府毫无地位可言。对贾珍一味的顺从,在后来的国孝中贾珍放浪荒淫,奢靡无度都视而不见。更何况是这种见不得人的丑行?尤氏心术慈厚宽顺,脂砚斋曾批:尤氏所犯七出之条不过“过于从夫”四字。所以,即便尤氏发现贾珍如此不堪行径,也不过忍气吞声罢了。

所以,在相关人不敢阻止,不相关人假装不知道的情况下,才给贾珍造就这种伤风败俗的机会。如此,贾府这只百足之虫才由内而外慢慢腐蚀,贾家的败落也近在眼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夏1289辉 > 《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6: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钗最后嫁给了谁?不是宝玉,也不是贾雨村,而是他!
2018-11-01 14:07
题:薛宝钗最后嫁给了谁?不是宝玉,也不是贾雨村,而是他!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故事里,薛宝钗是个大龄女青年,一出场就是待选的年纪,十四岁。

关于薛宝钗的婚事,真是叫人操碎了心。她看似冲着皇帝去的,却赖上了贾宝玉,与贾雨村志同道合,却嫁给了其他人。

薛宝钗VS贾宝玉
《红楼梦》故事里,薛宝钗上京,本是为了进皇宫待选,却直奔贾府,住下就不走了。

《红楼梦》故事里,薛姨妈在王夫人面前,频频宣扬“金玉良缘”说辞,意欲让贾宝玉迎娶薛宝钗;



《红楼梦》故事里,薛宝钗为此羞羞怯怯,脖子上常年挂着沉甸甸、无趣的金项圈,从不离身。

不但如此,薛宝钗还有意无意地暗示丫鬟演双簧,让贾宝玉得知,金玉二宝上面的八个字正是一对。

薛宝钗VS贾雨村
《红楼梦》故事里,贾雨村高吟一联,竟有一句“钗于奁内待时飞”,讲的是薛宝钗的姻缘,所谓“二宝合传”。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厌恶贾雨村,因为贾雨村热衷于名利,满嘴的假语村言。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同样厌恶薛宝钗,因为薛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总是前言不搭后语。

薛宝钗和贾雨村,一个是熟女,默默诉说“上青云”之志;一个是熟男,孜孜以求“飞黄腾达”之路,可以称得上是志同道合。

薛宝钗最后嫁给了谁
然而,薛宝钗最终所嫁之人,不是宝玉,也不是贾雨村,而是贾珍,正所谓“二宝合传”也。

《红楼梦》故事里,为何有两个贾府?南方的甄府和北方贾府之间,有何联系?

原来,《红楼梦》本是以诗传史的《明末清初史》,作者布下时空隧道,跛脚道士的镜子,就是传送门!



姜子说过,荣国府是前朝(源)——崇祯朝,主角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所谓“二玉合传”也。

姜子说过,宁国府是现任(演)——康熙朝,主角自然是“二宝”!哪“二宝”?

宁国府的当家人,是贾府的现任族长贾珍,“珍”就是“宝”;毋庸置疑,薛宝钗是另一个“宝”。

既然是前朝,那就意味着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死了,与北方宁国府对立的,是南方的甄府。

但是,甄宝玉是属于甄英莲的,贾珍和薛宝钗才是“二宝合传”的一对主角。

也许有人会问:贾珍不是有个填房尤氏吗?怎么会娶薛宝钗呢?



《红楼梦》故事里,贾珍何止娶了尤氏当填房呀,他还和尤二姐有首尾,最后还打算打尤三姐的主意呢。

姜子认为,尤氏最后被贾珍休了!现任族长贾珍就是康熙,三尤被休,便是历史上的康熙削三藩!

贾珍娶了薛宝钗,是必然的结局。毕竟,四大家族都是虚的,史家代表历史,王家代表王权,书中只有林家和薛家两家。

荣国府(西府)姓林,真正的主人是林黛玉这个西子;宁国府(东府)姓薛,真正的主人是薛宝钗这个东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7: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贾珍+】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47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甲戌侧批:贾蔷、贾菌之祖,不言可知矣。】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二代。】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三代。】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甲戌侧批:第四代。】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甲戌侧批:至蓉五代。】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8: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贾珍敢把宁府搞个底朝天,除了贾敬不管,此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播报文章

维权骑士文化
关注
2020-05-24 09:30

众所周知,贾珍是红楼梦中纨绔子弟的代表人物。他不但整天花天酒地,还和自己的儿媳秦可卿有爬灰之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贾珍自己作风荒诞,宁国府更是在贾珍的带领下,作风混乱。被柳湘莲说是除了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干净,里面的猫儿狗儿都不干净。但凡在宁国府呆过的人都不敢相信是清白的,还因如此,清白的尤三姐被退婚,最后自刎而亡。这和贾珍的好色荒淫脱不了关系。那么,贾珍为何会如此荒淫无度,无法无天呢?

×
首先,贾珍有荒淫奢靡的这个资本。贾珍是宁国府的当家人,袭了祖辈传下来的爵位,宁国府中他最大 。正是这权力让他有了荒淫奢靡的条件。在宁国府中,贾珍一手遮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即使是欺男霸女,在宁府里也没有人敢说个不字。贾珍是贾家“王”字辈的长男,是宁国公的嫡系后人,更是贾家的现任族长。这样的身份,在宁荣两府都是极其尊贵的,说话分量是很重的。他不但在宁府一手遮天,就是在整个贾家身份地位都不一般。身在这样的高位,他人自然天生就矮人一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更会让他迷失本性。


×
除了贾珍地位高外,宁国府富足,贾家权势大也让他有荒淫的资本。贾家是全国性的大家族,祖上是国公,是能扳着手指头就能数清的存在,可见地位之尊贵,权势之大。贾家下人都不把官司放在眼里,周瑞家的女婿冷子兴摊上了官司,周瑞家的只是求求管家王熙凤说句话就把案子结了。可见,贾家在官场权势之大。一个下人都如此无法无天,就更别提贾家人了。贾珍是贾家的族长,在官场的分量就更大了。宁国府是富足的。宁国府有自己的土地,年年收租。冬月的时候,乌尽孝给宁府送年货的时候,就说种了宁府八处庄地,这只是乌尽孝种的,其他的还不得而知。虽然贾珍说他们是黄柏木作磬槌子外面体面里面苦,但宁府家大业大,拔根毫毛也比别人家的腰粗。宁国府的富足让贾珍有挥霍的资本。


×
然后,贾珍缺少长辈的管教约束。贾珍的父亲贾敬不理家事,跑到道观整天和道士们混在一起,想要追求长生不老。贾敬不但是继承了宁国府的爵位,自己还考中了进士,也算是前途无量,但他半路跑到道观求长生确实有点出人意料。贾敬如此不靠谱,就更别提教育贾珍了。他对贾珍教育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赖嬷嬷曾说过,贾敬的父亲管教起贾敬来,竟像审贼,可见贾敬从小受的教育是很严格的。但贾敬对贾珍的教育相对就松懈了很多,正因为从小教育失败,加上宁国优渥的生活环境让贾珍养成了奢靡的习惯。



×
贾敬去道观后,无人管教贾珍。贾珍愈发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整。秦可卿葬礼时候。那贾敬闻得长孙媳妇死了,因自为早晚就要飞升。如何肯又回家染了红尘,将前功尽弃呢,因此并不在意,只凭贾珍料理。贾珍见父亲不管,亦发恣意奢华。可见,贾珍的荒淫奢靡和贾敬的不管有极大的关系。


广告
2024南疆旅游线路价格_费用+美食+住宿+景点全攻略,值得收藏!
×
对贾珍的管束上,贾家其他长辈对贾珍同样确缺少震慑力。贾母辈分最高,对贾珍威慑力最大。但贾母身处最高位置却早已经年迈老去。荣国府的事务都不再管理,更不会去插手宁国府的事情。贾赦和贾珍一样是荒诞奢华的人,两人是一丘之貉,贾赦才不会管教贾珍。贾政是迂腐呆板之人,虽时不时劝说贾珍,但贾珍根本不会放在心上。秦可卿葬礼上,贾珍要用老千岁棺材板,贾政觉得不妥,贾珍根本不听。


最后,尤氏的无作为。尤氏是宁府的管家,贾珍的荒诞奢靡作法与尤氏的无作为有极大关系,宁府的乱更与尤氏管家的不严厉有关。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一回,王熙凤在宁府做客,晚上尤氏派人送秦钟回家,结果焦大被管事的派了去。王熙凤诧异,尤氏说:

我常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今儿又派了他 可见,尤氏在宁府管理并不严格,多次给管家说的事情,管家都当作耳旁风。尤氏这般软弱的管理风格,根本制服不了下人,更别提贾珍了。这才是宁府如此之乱的根本原因。

广告
去乐山这样玩才有趣,10大景点线路全攻略,玩五天只花了3千!
×
贾珍荒诞奢靡,虽然有贾珍本身习性尚奢,还有贾家长辈缺少管教约束的原因,但尤氏软弱的管理风格才是贾珍无法无天和宁府混乱的真正原因。贾琏同样好色荒淫,但王熙凤强硬的管理风格下,荣府比宁府好太多。假如换作王熙凤,宁府也不会如此不堪。贾珍敢把宁府搞个底朝天,除了贾敬不管,尤氏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21: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残花》一诗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 是什么意思? 这句和红楼梦中薛宝钗有关系么?
gjikdefrg浏览681次文学分享举报
1个回答
yy_ddd
推荐于 2017.11.24
满意答案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是什么意思?这句和《红楼梦》中薛宝钗有关系吗?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这句话出自唐·李商隐的《残花》,这样看来唐朝的诗人是不可能预料到清朝的小说的,所以这句话和《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没有关系。

《残花》原诗引用如下:

残花

唐代:李商隐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唯拍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饥山扒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烂昌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再探李商隐的《残花》,宝钗无日不生尘,他是说的牡丹花吗?
[color=var(--text-c7)]初衣胜雪2020-04-13 21:08:58 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color=var(--tag-t1)]“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color=var(--tag-t1)]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无日不生尘。”唐朝李商隐《残花》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李商隐的诗,向来以晦涩闻名,但是其典雅的音韵,以及密集的情感,却让人沉醉。仿佛是一杯美酒,喝出各种滋味,却怎么也分不清楚,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color=var(--tag-t1)]李商隐的诗有一种天然残缺的美。
[color=var(--tag-t1)]比如这一首《残花》。
[color=var(--tag-t1)]“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那快要凋谢的花朵,在露水中摇曳,感叹春天留不住。你开的这样的早,这样的尖新,你怨不了别人。
[color=var(--tag-t1)]因为李商隐的咏花诗不多,荷花几首,辛夷几首,石榴几首,牡丹两三首,梅花两三首。就让人好奇他到底是说的哪一种花。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在红楼梦中,曾用“宝钗无日不生尘”,来暗示薛宝钗才华和人生被埋没,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是牡丹。
[color=var(--tag-t1)]但是细品起来又觉得不对,牡丹是晚春的花,谈不上留不留得住春天,相反,正是因为牡丹花的到来,春天才被延长了。所以在唐朝牡丹花是富丽永恒的象征,甚至比后来的朝代更多了道家的仙气。
[color=var(--tag-t1)]那留不住春天的残花,李商隐到底是指的哪一种或者哪一大类呢?是什么花能够让它有这样的咏叹。
[color=var(--tag-t1)]李商隐有一首梅花诗,他是在扶风界的道旁看到了11月份早开的梅花,他发出了哀叹,“为谁成早秀,不待做年芳。”说你开的这么早,不等待花时花季,不等待春风,你到底是为谁?
[color=var(--tag-t1)]在南方温暖的季节,百花齐放,他却忽然想念南方早已经没有了的寒梅,“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你要知道寒梅在他记忆里开放,他是怨恨寒梅开花太早,等不到热闹温暖的春天。
[color=var(--tag-t1)]在这样的一首诗里,谁在春天里“尖发”?只有梅花。所以李商隐的这首诗不是写牡丹花的,是写在春天正好的时候,梅花已经尽力过了,春天来的太晚,它已经用尽了力气,留不住春天。在春天早上的露水里凋零。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若是梅花只静静的守着,不过早的开放,如同修炼的道人,独守修仙的梦,但那样的梅花如同宝钗埋在盒子里,岁月也会让它形同槁木,寂寞如死吧。
[color=var(--tag-t1)]这其实是李商隐人生和心境的两难。
[color=var(--tag-t1)]李商隐是一个少年天才,16岁的时候就选入了令狐楚的幕府,反正是因为天才的早慧,他比别人受到更多的伤害,夺目的是才华,也为才华所累。他这么早出道,有两种原因,第1种原因是家庭寒苦,他必须早早的成名立业,改善家境,第2个也是因为天赋其才,不忍埋没。
[color=var(--tag-t1)]但是他的人生实在是离奇。考上了进士,被剥夺做官的资格,想有所作为,朝廷的双方阵营都不敢用他。他的志向抱负,乃至于生活为才所累,一生都没有被重用。他越是感到时不我待,时光紧迫,命运就越发的嘲弄他,到了什么地步呢?比如说他到一个地方做幕僚,那个幕府的长官,不是被病死就是被调离。在唐朝幕府是低级官僚和文士进身之阶,一方面可以获得薪水,稳定的幕府会像朝廷输送大量的人才。但是李商隐真的很悲催。通常干不到一两年,正有机会提升的时候,幕府就换了主人,主人不是病死,就是调离,这种状况几乎维系了20年。让人不可思议,厄运一直跟着他。
[color=var(--tag-t1)]又比如,在最艰难的时候,就是40岁的时候,他幕府的工作也丢了,因为幕府的主人又死了,同时小他10来岁的太太也死了。
[color=var(--tag-t1)]但是李商隐有没有才华呢?他是公认的。但问题就在于每一个关口,命运都给他关上了门,他不得不从16岁开始起,到处颠沛奔波,直到生命的将止。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一个早慧的天才,会分外敏感时光的流逝。他像一树早梅花,玉树临风照眼惊人,但问题就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身边到处都是热闹的百花,获得了春天的青睐,可是李商隐的春天,不是来的太晚,就是来的不够彻底。春天来了,他也老了。
[color=var(--tag-t1)]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典型就是起了个早集,冻死在春寒里。他走在了时代的前头,却被命运抛在了尾后。
[color=var(--tag-t1)]李商隐的人生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十几岁时,他在玉阳山修道,如果沿那条道路走下去,也许不够坎坷,成为一个资深的道士。但是那样的人生岂不寂寞?就算是修炼成了道教大咖,又有谁知道他的救世才华?然而他的救世才华,在人间照样沉埋,而且更加的辛苦和悲哀。
[color=var(--tag-t1)]横竖都是这样的一个命运,如同一树过早开放的梅花,开也寂寞,落也寂寞,不开不落,更加的寂寞。这就是他的悲苦人生。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然而李商隐在现实中他还是一个勇者,因为两害相权取其轻,关着也是死,出来也是死。他并不甘心宝钗何日不生尘的命运,在人世里跌宕颠沛了46年,最后挂了。
[color=var(--tag-t1)]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自己就是宝钗就是锦瑟,就是梅花,就是残花,是选择也是命运,是不甘也是甘心。只能如此。
[color=var(--tag-t1)]但是我们可以听到李商隐的心声。
[color=var(--tag-t1)]他不愿意过那种”宝钗何日不生尘”的日子。
[color=var(--tag-t1)]但是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她到底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呢?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color=var(--text-c3)]天津研究生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21: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钗无日不生尘,原来红楼梦薛宝钗的命运竟藏在这首诗里!
初衣胜雪
2019-03-13 09:40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但若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唐朝李商隐《残花》

诗文漫解:花在早上啼哭留不住春天。是因为开的太早,长得太美,这岂能怨别人。
这样的委屈,就像关在寂寞里无人得见,一个人做着幽梦,就像光彩的宝钗,没有哪一天不蒙着灰尘。

初衣解诗:在《红楼梦》第62回里,园里姊妹们,因为联诗射覆找出处,都在为句子找出典,香菱对湘云说: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路,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
大家都知道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将每个女孩子的命运和性格,都精巧的掩在各种各样的诗词当中。一不留神就会错过去,但是转回头来看却发现,有无限的意趣和深沉。
李商隐这首诗写的是《残花》,一朵春天过了的花,曾经在最高的枝头等待春天,但是最美的春天没有眷顾它。就算是它在寂静的庭院里,开谢自守,也像宝钗一样,没有哪一天不被蒙尘。
这首诗是作者借花来自喻身世,自己无论挣扎与不挣扎,自己无论是在庭院里静静地开,还是爬上枝头,努力去争取,春风不来,好花开败,就像金玉掩埋在尘埃里。

但是红楼梦作者借香菱的随意一说,却点出了红楼梦重要女主人公薛宝钗的命运。
薛宝钗是怎样的命运呢?他父亲过早的去世,家道中落,有一个不成器的到处败坏钱财的哥哥,和一个孀居的母亲。她自己可以说是红楼梦里学识修养最高的女孩子。容貌像牡丹花一样的艳丽。这个女孩子唯一改变命运的途径,就是通过自己的美貌和学识,在婚配上博一记。
所以才有这上京选秀。对于许多官宦人家的子女来讲,是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送进宫廷的。但是薛宝钗别无选择,因为她只有这样一条窄窄的路,可能会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她具备了王妃的风范,也有着母子仪天下的稳重,但是为什么却落选了呢?
书里并没有说明。但是落选以后,小气的林黛玉多了一个竞争对手,拈酸吃醋,闹出了无尽的小小风波。
这首诗暗示了宝钗的命运,不是她心高气傲,是的确从她的姿色和才学上来讲,是配得上皇宫王府的华贵的。而且她的容貌连林黛玉都吃醋,可见这样的一朵花,开得太艳太早,也许还未得见君王面,已被杨妃遥侧目。落选是一种必然。只是可惜这样的女孩子,像宝钗蒙尘一样。没有办法显示她的雍容光彩。

李商隐这首诗,是来感叹自己的命运,无论挣扎与不挣扎,蒙尘都已经被注定。
而曹雪芹也巧用这首诗,虽然句子中改了一个字,但也他也实在是借香菱说出了这是义山(李商隐)的句子,来说明了宝钗一生都是被委屈的命运。自己所愿望的,去站往更高的地方,去绽放生命的华彩已然成为了不现实。曹雪芹对于这些没有安放在合适地方的女孩子,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就算是薛宝钗嫁给了宝玉,也算是一种委屈和蒙尘。因为显然宝玉心里爱的不是像她这样的富贵牡丹。薛宝钗从选秀落选,就已经注定了蒙尘的命运。

那么回到李商隐的诗里来,李商隐还着重强调了一些什么呢?就是命运的强大。正是命运的强大,所以美好的东西,都不会有确定的归宿,而宝钗蒙尘,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无奈。但是和李商隐一样。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是在内心奋斗渴望过的。红楼梦里并没有太多明写薛宝钗的早熟,但是通读了几遍,你会发现薛宝钗小心翼翼的隐忍,压抑的自己的内心,只是希望有个更好的机会改变她的家庭和命运。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曹雪芹用这首诗来比喻薛宝钗,是有着深层的用意的,因为薛宝钗的命运其实和李商隐也比较仿佛。都是背负着家族的命运,却又没有办法的委屈着。
“宝钗无日不生尘”,不但是红楼梦里薛宝钗的注脚,当然更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人生命运。
让我们重读这首看似香艳,确实系非常悲婉的小诗:“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李商隐诗中的美与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6: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钗:“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荞麦花开
荞麦花开​
红楼梦文本研究员;陈道明表演解剖师
​关注他
12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曹雪芹的深藏密意
——“此乡多宝玉、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三句之诠解

文/荞麦花开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底下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言,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众人道:“怎么解?”宝玉道:“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湘云说道:“这用时事却使不得,两个人都该罚。”香菱忙道:“不止时事,这也有出处。”湘云道:“‘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纪载并无,算不得。”香菱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众人笑说:“这可问住了,快罚一杯。”湘云无语,只得饮了。
按《红楼梦》中密布“诗谶”、“命运之谶”,故此处宝玉引宋人诗句“敲断玉钗红烛冷”、香菱引唐人诗句“宝钗无日不生尘”,当是曹雪芹暗示人物结局,即“金玉缘”之好事不终。玉钗敲断,即“宝玉、宝钗”二宝“金玉”之缘,为命运敲断,宝玉弃家为僧,撒手悬崖。红烛冷却,宝钗孀居,故何日而不生尘哉?香菱引用之时,自属无意,固不待言,然诗句之谶,每出无意,造化弄人,亦盍胜叹。

抑更有可论者,曹公密藏深意,往往非止一层。欲明作者全部之深意,则不得不察究所引诗句之出处全诗,并合观《红楼梦》书中其他相关之处,乃可获得通解。下试论之。

一、“此乡多宝玉”:暗示宝玉宝钗夫妇日后“清贫”
按“此乡多宝玉”出《全唐诗》卷二百。岑参《送杨瑗尉南海》: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显然,曹公所蕴深意,乃在“此乡多宝玉”之下句“慎莫厌清贫”。第十九回脂批(己卯双行夹批):“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可知后书中贾府破败,宝玉堕入“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之生活困境,此可如少陵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所云,“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世上未有如公贫”、“终日坎壈缠其身”矣。(按此数句实亦可赠、实更可赠“今时”之魏武子孙,“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之曹公雪芹。)故哀彼旧时王谢,善保千金躯,“慎莫厌清贫”,五陵佳气无时无,家业重光会有时!

又“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两句,就字面意思而论,已如上解,乃为作者以全知视角,哀叹宝钗日后之孀居结局。但若不结合所引诗句之出处全诗,恐难通解曹公哀惋慨叹之婉曲遥深。

二、“敲断玉钗红烛冷”:暗示宝玉“一去不归”
按“敲断玉钗红烛冷”出《全宋诗》卷五百三十。郑会《题邸间壁》:

酴釄香梦怯春寒,翠掩重帘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诗以征夫行人之口吻,“逆揣”在家思妇之情状。“敲断玉钗红烛冷”一句,置于《红楼》中看,境界凄悲;而其原始出处,并不如此,不过写出思妇当春寒之夜,思念远行良人,绸缪而复无聊之心态情状。旖旎寂寥则有之,感伤凄悲则无之。事实上,《红楼梦》中有一情境,与之相似,却并非宝钗。第十三回: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
按“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句后有脂批(甲戌侧批):

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
按“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出白乐天《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按香山此句,为“忆故人”,而非“怀良人”,故严格言之,脂批“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一句,拟非其伦;拟得其伦,遮莫“所谓‘计程应说到常山’是也”?(郑会此句显是袭自白傅。)

是故就作者更深一层用意而论,乃是以“敲断玉钗红烛冷”状出宝钗异日思念一去不回之征夫良人——夫郎宝玉——孀居凄冷之情状。所以圈子绕回,又把诗境从郑会原诗之旖旎寂寥,引回至《红楼》之感伤凄悲。琏二奶奶此日之思念琏二爷,未来可期;宝二奶奶异日之思念宝二爷,未来无期!悲夫!曹公所蕴哀惋慨叹,亦深且远矣!

三、“宝钗无日不生尘”:暗示宝钗“没有一天爱过被爱过”
曹公此人,惯弄狡狯,令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其笔法不但有正笔、反笔之分,所谓“勿看正面”是也;亦且有直笔、曲笔之别。如对颦儿,掣签镌诗“莫怨东风当自嗟”一句,当是对黛玉心伤宝玉、泪尽夭亡的哀叹与惋惜:哀叹其情比金坚,故一闻宝玉之“噩耗”(按蔡义江等红学家推测“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乃为宝玉因某种原由如“避祸”,不得不出外远行。久之谣传,身遭横死,黛玉闻之,泣伤不已,终于泪尽,“随之地下”),便不恤身命;然亦惋惜其情深不寿,不能节哀顺变,善自珍摄,故而“莫怨东风”,因东风而非冬风,于绛珠仙草阆苑仙葩,并非严寒摧折也,故曰实“当自嗟”也。

曹公对黛玉,直笔则颂赞,曲笔则微露叹惋。(黛玉设计台词:“来来来笔给你笔还是给你——要我生要我死,还不都是你?捉鬼也是你放鬼也是你,要我怎么办!”一笑。)又如对宝钗。第五十七回,宝钗教导她的准弟媳岫烟:“……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着,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她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必比她们才是。”——细揆内里,这与黛玉“喜散不喜聚”,其实出于同一心理。黛玉喜散不喜聚,其实并非喜散不喜聚,如果可以一直聚而不散,当然没理由不喜欢聚。只不过因为“良晤未几,离歌忽起”,与其散时难堪,倒不如不要聚的好。宝钗不喜妆饰,不爱富丽闲妆,其实并非天性,不过因为家道中落,讲不起曾经阔过的话,比起日后被生活所逼,摘下钗环,倒莫若现在而今,就荆钗布裙。分手总要体面,这就是宝钗、黛玉,从被人生分手,到与人生分手,给自己留足的体面。第七回脂批(戚序双行夹批)赞宝钗曰:“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来日大难,离别必然。离别而不难堪,离别亦自能安,那就不要一开始,就聚得难分难离。

但俗语又有所谓既然“要了也白要”,倒不如干脆“不要白不要”。人生易老天难老,及时行乐须趁早!《古诗十九首》长言永叹,反复叮咛,不离斯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宫若梅台词:“这辈子我成不了像我爹那样一天一地的豪杰。可我不图一世,只图一时。”宫二先生斯语,必为贾公宝玉赞叹。第三十一回写,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第七十一回写宝玉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与其天长地久,不如曾经拥有!更何况哪里来的什么,天长地久!故宝玉与钗黛二人此种观念,殊不一致。(有意思吧?这里是:“钗黛同一。”)

由此再来看“宝钗无日不生尘”,当于曹公婉曲之深意,有更深一层体认。按《全唐诗》卷五百四十。李商隐《残花》: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按一般作诗之意,乃为伤春惜花,无计留春住。即李义山本人,亦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名句。桑榆晚景,来日无多。境象雄阔,感慨深沉。《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黛玉,悲题五美吟,宝钗评云:“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袭前人。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义山此诗,亦何不然。举世谁非怨别,岂徒残花不能留春。既然人人都有一死,则又何惧焉?既然群花最后都要凋残,归宿都要委于尘埃,则又何必掩关独梦,钗封奁内,日日生尘?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一样,何不恣意绽放,想唱就唱,唱得响亮?生命的答案在于无常,但生命的太阳应该每天光亮。这样想来,倒是宝玉之热烈拥抱现在而今当下,差胜于黛玉、宝钗之“因噎废食”,干脆一开始就不要聚。而黛玉“喜散不喜聚”之人生观,虽与宝钗之“讲不起曾经阔过”、“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旨归一揆;但考其人生行止,则殊胜于宝钗——她毕竟爱过、被爱过。造化弄人,阴阳两隔,她虽然没能与至爱之人终成眷属,但毕竟情定之后,爱比金坚。而宝钗呢,她自己不要自己的人生,甘于用理学礼法自缚,此即用冷香丸压制“热毒”,此即“金簪雪里埋”,她自己把自己的枝枝蔓蔓都砍光,她自己把自己内心的屋子也弄得雪洞一般。她没有一天爱过、被爱过。“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风雨阴晴任变迁”、“任他随聚随分”——赞叹宝钗的虽离别亦自能安,这是曹公的直笔;他的曲笔,则是惋惜她“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连“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活着,当然更要活得痛快,爱个痛快!活着,就更要“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相爱、穷途末路都要爱、到绝路都要爱”……人生无爱,何异草木?西哲尝有一故事,一哲人墓碑,题有四字:爱过,活过。宝玉、黛玉,可以当之;而宝钗呢?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唐人李义山这一句诘问,就好似锥心之刺,问得通今博古、从未被难倒的宝姐姐,哑口无言。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说这话的,该是宝钗。

编辑于 2020-04-16 16: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09: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钗:“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荞麦花开
荞麦花开​
红楼梦文本研究员;陈道明表演解剖师
​关注他
12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曹雪芹的深藏密意
——“此乡多宝玉、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三句之诠解

文/荞麦花开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底下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言,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众人道:“怎么解?”宝玉道:“他说‘宝’,底下自然是‘玉’了。我射‘钗’字,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湘云说道:“这用时事却使不得,两个人都该罚。”香菱忙道:“不止时事,这也有出处。”湘云道:“‘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纪载并无,算不得。”香菱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众人笑说:“这可问住了,快罚一杯。”湘云无语,只得饮了。
按《红楼梦》中密布“诗谶”、“命运之谶”,故此处宝玉引宋人诗句“敲断玉钗红烛冷”、香菱引唐人诗句“宝钗无日不生尘”,当是曹雪芹暗示人物结局,即“金玉缘”之好事不终。玉钗敲断,即“宝玉、宝钗”二宝“金玉”之缘,为命运敲断,宝玉弃家为僧,撒手悬崖。红烛冷却,宝钗孀居,故何日而不生尘哉?香菱引用之时,自属无意,固不待言,然诗句之谶,每出无意,造化弄人,亦盍胜叹。

抑更有可论者,曹公密藏深意,往往非止一层。欲明作者全部之深意,则不得不察究所引诗句之出处全诗,并合观《红楼梦》书中其他相关之处,乃可获得通解。下试论之。

一、“此乡多宝玉”:暗示宝玉宝钗夫妇日后“清贫”
按“此乡多宝玉”出《全唐诗》卷二百。岑参《送杨瑗尉南海》: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显然,曹公所蕴深意,乃在“此乡多宝玉”之下句“慎莫厌清贫”。第十九回脂批(己卯双行夹批):“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可知后书中贾府破败,宝玉堕入“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之生活困境,此可如少陵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所云,“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世上未有如公贫”、“终日坎壈缠其身”矣。(按此数句实亦可赠、实更可赠“今时”之魏武子孙,“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之曹公雪芹。)故哀彼旧时王谢,善保千金躯,“慎莫厌清贫”,五陵佳气无时无,家业重光会有时!

又“敲断玉钗红烛冷”、“宝钗无日不生尘”两句,就字面意思而论,已如上解,乃为作者以全知视角,哀叹宝钗日后之孀居结局。但若不结合所引诗句之出处全诗,恐难通解曹公哀惋慨叹之婉曲遥深。

二、“敲断玉钗红烛冷”:暗示宝玉“一去不归”
按“敲断玉钗红烛冷”出《全宋诗》卷五百三十。郑会《题邸间壁》:

酴釄香梦怯春寒,翠掩重帘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诗以征夫行人之口吻,“逆揣”在家思妇之情状。“敲断玉钗红烛冷”一句,置于《红楼》中看,境界凄悲;而其原始出处,并不如此,不过写出思妇当春寒之夜,思念远行良人,绸缪而复无聊之心态情状。旖旎寂寥则有之,感伤凄悲则无之。事实上,《红楼梦》中有一情境,与之相似,却并非宝钗。第十三回: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
按“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句后有脂批(甲戌侧批):

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
按“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出白乐天《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按香山此句,为“忆故人”,而非“怀良人”,故严格言之,脂批“所谓‘计程今日到梁州’是也”一句,拟非其伦;拟得其伦,遮莫“所谓‘计程应说到常山’是也”?(郑会此句显是袭自白傅。)

是故就作者更深一层用意而论,乃是以“敲断玉钗红烛冷”状出宝钗异日思念一去不回之征夫良人——夫郎宝玉——孀居凄冷之情状。所以圈子绕回,又把诗境从郑会原诗之旖旎寂寥,引回至《红楼》之感伤凄悲。琏二奶奶此日之思念琏二爷,未来可期;宝二奶奶异日之思念宝二爷,未来无期!悲夫!曹公所蕴哀惋慨叹,亦深且远矣!

三、“宝钗无日不生尘”:暗示宝钗“没有一天爱过被爱过”
曹公此人,惯弄狡狯,令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其笔法不但有正笔、反笔之分,所谓“勿看正面”是也;亦且有直笔、曲笔之别。如对颦儿,掣签镌诗“莫怨东风当自嗟”一句,当是对黛玉心伤宝玉、泪尽夭亡的哀叹与惋惜:哀叹其情比金坚,故一闻宝玉之“噩耗”(按蔡义江等红学家推测“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乃为宝玉因某种原由如“避祸”,不得不出外远行。久之谣传,身遭横死,黛玉闻之,泣伤不已,终于泪尽,“随之地下”),便不恤身命;然亦惋惜其情深不寿,不能节哀顺变,善自珍摄,故而“莫怨东风”,因东风而非冬风,于绛珠仙草阆苑仙葩,并非严寒摧折也,故曰实“当自嗟”也。

曹公对黛玉,直笔则颂赞,曲笔则微露叹惋。(黛玉设计台词:“来来来笔给你笔还是给你——要我生要我死,还不都是你?捉鬼也是你放鬼也是你,要我怎么办!”一笑。)又如对宝钗。第五十七回,宝钗教导她的准弟媳岫烟:“……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着,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她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必比她们才是。”——细揆内里,这与黛玉“喜散不喜聚”,其实出于同一心理。黛玉喜散不喜聚,其实并非喜散不喜聚,如果可以一直聚而不散,当然没理由不喜欢聚。只不过因为“良晤未几,离歌忽起”,与其散时难堪,倒不如不要聚的好。宝钗不喜妆饰,不爱富丽闲妆,其实并非天性,不过因为家道中落,讲不起曾经阔过的话,比起日后被生活所逼,摘下钗环,倒莫若现在而今,就荆钗布裙。分手总要体面,这就是宝钗、黛玉,从被人生分手,到与人生分手,给自己留足的体面。第七回脂批(戚序双行夹批)赞宝钗曰:“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来日大难,离别必然。离别而不难堪,离别亦自能安,那就不要一开始,就聚得难分难离。

但俗语又有所谓既然“要了也白要”,倒不如干脆“不要白不要”。人生易老天难老,及时行乐须趁早!《古诗十九首》长言永叹,反复叮咛,不离斯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宫若梅台词:“这辈子我成不了像我爹那样一天一地的豪杰。可我不图一世,只图一时。”宫二先生斯语,必为贾公宝玉赞叹。第三十一回写,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第七十一回写宝玉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与其天长地久,不如曾经拥有!更何况哪里来的什么,天长地久!故宝玉与钗黛二人此种观念,殊不一致。(有意思吧?这里是:“钗黛同一。”)

由此再来看“宝钗无日不生尘”,当于曹公婉曲之深意,有更深一层体认。按《全唐诗》卷五百四十。李商隐《残花》: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按一般作诗之意,乃为伤春惜花,无计留春住。即李义山本人,亦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名句。桑榆晚景,来日无多。境象雄阔,感慨深沉。《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黛玉,悲题五美吟,宝钗评云:“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袭前人。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义山此诗,亦何不然。举世谁非怨别,岂徒残花不能留春。既然人人都有一死,则又何惧焉?既然群花最后都要凋残,归宿都要委于尘埃,则又何必掩关独梦,钗封奁内,日日生尘?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一样,何不恣意绽放,想唱就唱,唱得响亮?生命的答案在于无常,但生命的太阳应该每天光亮。这样想来,倒是宝玉之热烈拥抱现在而今当下,差胜于黛玉、宝钗之“因噎废食”,干脆一开始就不要聚。而黛玉“喜散不喜聚”之人生观,虽与宝钗之“讲不起曾经阔过”、“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旨归一揆;但考其人生行止,则殊胜于宝钗——她毕竟爱过、被爱过。造化弄人,阴阳两隔,她虽然没能与至爱之人终成眷属,但毕竟情定之后,爱比金坚。而宝钗呢,她自己不要自己的人生,甘于用理学礼法自缚,此即用冷香丸压制“热毒”,此即“金簪雪里埋”,她自己把自己的枝枝蔓蔓都砍光,她自己把自己内心的屋子也弄得雪洞一般。她没有一天爱过、被爱过。“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风雨阴晴任变迁”、“任他随聚随分”——赞叹宝钗的虽离别亦自能安,这是曹公的直笔;他的曲笔,则是惋惜她“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连“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活着,当然更要活得痛快,爱个痛快!活着,就更要“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相爱、穷途末路都要爱、到绝路都要爱”……人生无爱,何异草木?西哲尝有一故事,一哲人墓碑,题有四字:爱过,活过。宝玉、黛玉,可以当之;而宝钗呢?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唐人李义山这一句诘问,就好似锥心之刺,问得通今博古、从未被难倒的宝姐姐,哑口无言。

“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说这话的,该是宝钗。

编辑于 2020-04-16 16: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5:46 , Processed in 0.0622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