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神瑛侍者】朱慈炤=石头记作者//通灵宝玉//补天余石...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6 19: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什么意思呢
东盛1 2020-04-06   |  4970阅读  |  2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展开全文
意思是:柳树映衬着河堤,柳树倒映着河水的清波,(三者互相映衬)使得翠绿色更加浓厚。 河岸两旁的鲜花,被河水分成东西两侧,(东西两侧的鲜花)却是一样的花香。此联出自古典名著 《红楼梦》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赞贾宝玉才情不凡, 登上沁芳桥亭, “四顾一望, 计上心来”, 于是, 念出了这副对联。联句意境清新, 巧在句句言水, 却不着半个水字, 用 “三篙”、“一脉” 代而言之, 雅丽蕴藉。 又分别隐 “红”、 “绿” 二义, 与“怡红快绿” 有暗暗相关之妙。搜狗问问扩展资料:背景:这是《红楼梦》里面的一副对子,是贾宝玉为姐姐贾元春的省亲别墅的景点所写的两句诗。贾宝玉跟着他的父亲和一些人走到一处景点,发现是一个水景,水从不太高的瀑布上泄下来。这个时候有人建议说这个景点叫“泄玉”,因为水珠子跟玉珠子一样,贾宝玉就反对,说“泄玉”这个词语不雅,不如“沁芳”二字。“沁”在中国汉语里面表达的是逐步的浸润,一步一步地渗下去,“芳”就是芳香,他说这个景点可以叫做“沁芳”。他父亲就命令他立刻做一个对子,体现这个“沁芳”。他就随口吟出了一个非常优美的对子,恰恰把“沁芳”两个字的内涵表达得非常充分,这个对子的是这样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说这个水景碧绿,这个水的绿跟柳的绿是有关系的。什么关系呢?他就说这个柳树的绿是借了那个深深的潭水的绿。他说“绕堤”就是绕堤岸的柳树,从这个水里面借了这个翠色。“翠”就是青翠,就是绿。那么“三篙”,篙就是撑船的竿子,三篙就说明这个水潭非常深,三篙的深。那么柳树就把这个水潭的绿,就从底,三篙的深,就借用了,来美化自己了。所以呢堤岸就是一片绿柳,非常美丽。这样就把“沁”这个概念体现出来了。因为这个“沁”就是逐步逐步的渗透,逐步逐步的浸润。柳树的树枝,我们可以想象的,没有什么颜色,但是它借了水的碧绿的颜色,就一步一步变得非常翠绿,非常优美,这是上联。下联呢叫做“隔岸花分一脉香”。就是这个水域两岸,或者它不止两边有岸,它可能四边都有岸,这个岸上都种满了鲜花,鲜花是有芳香的。这个芳香隔着水就能随风飘散过来,虽然隔着岸,但各个岸上都可以分享对岸飘来的花的香气。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网—刘心武:“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查看全文
2010-0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6 19: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意思是什么?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热议# 什么是淋病?哪些行为会感染淋病?
梨子与你看娱乐 高粉答主
2023-01-31 · 娱乐八卦,轻松休闲每一天
关注
意思是:柳树映衬着河堤,柳树倒映着河水的清波,(三者互相映衬)使得翠绿色更加浓厚。 河岸两旁的鲜花,被河水分成东西两侧,(东西两侧的鲜花)却是一样的花香。

此联出自古典名著 《红楼梦》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赞贾宝玉才情不凡, 登上沁芳桥亭, “四顾一望, 计上心来”, 于是, 念出了这副对联。

联句意境清新, 巧在句句言水, 却不着半个水字, 用 “三篙”、“一脉” 代而言之, 雅丽蕴藉。 又分别隐 “红”、 “绿” 二义, 与“怡红快绿” 有暗暗相关之妙。



扩展资料:

背景:

这是《红楼梦》里面的一副对子,是贾宝玉为姐姐贾元春的省亲别墅的景点所写的两句诗。

贾宝玉跟着他的父亲和一些人走到一处景点,发现是一个水景,水从不太高的瀑布上泄下来。这个时候有人建议说这个景点叫“泄玉”,因为水珠子跟玉珠子一样,贾宝玉就反对,说“泄玉”这个词语不雅,不如“沁芳”二字。“沁”在中国汉语里面表达的是逐步的浸润,一步一步地渗下去,“芳”就是芳香,他说这个景点可以叫做“沁芳”。

他父亲就命令他立刻做一个对子,体现这个“沁芳”。他就随口吟出了一个非常优美的对子,恰恰把“沁芳”两个字的内涵表达得非常充分,这个对子的是这样的——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什么意思呢?就是他说这个水景碧绿,这个水的绿跟柳的绿是有关系的。什么关系呢?

他就说这个柳树的绿是借了那个深深的潭水的绿。他说“绕堤”就是绕堤岸的柳树,从这个水里面借了这个翠色。“翠”就是青翠,就是绿。那么“三篙”,篙就是撑船的竿子,三篙就说明这个水潭非常深,三篙的深。那么柳树就把这个水潭的绿,就从底,三篙的深,就借用了,来美化自己了。

所以呢堤岸就是一片绿柳,非常美丽。这样就把“沁”这个概念体现出来了。因为这个“沁”就是逐步逐步的渗透,逐步逐步的浸润。柳树的树枝,我们可以想象的,没有什么颜色,但是它借了水的碧绿的颜色,就一步一步变得非常翠绿,非常优美,这是上联。

下联呢叫做“隔岸花分一脉香”。就是这个水域两岸,或者它不止两边有岸,它可能四边都有岸,这个岸上都种满了鲜花,鲜花是有芳香的。这个芳香隔着水就能随风飘散过来,

虽然隔着岸,但各个岸上都可以分享对岸飘来的花的香气。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网—刘心武:“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6 20: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龙吟  辛弃疾
wjjlg795ft2013.02.07分享举报
1个回答
troublebottle
2013.02.08
满意答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辛弃疾词作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6 20: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 宋代词人辛弃疾词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上片开篇远望西北,点染出国土沦丧,战云密布这一时代特征;接着便直截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下面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的传说;结尾写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能重见天光,不能发挥其杀敌报国的应有作用。下片写因为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甚至还冒着极大的危险,所以才产生消极退隐思想;最后紧密照应开篇,以眼前之所见结束全篇,使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全词线索清晰,钩锁绵密;因迩及远,以小见大;通篇暗喻,对比强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作者
辛弃疾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水龙吟⑴·过南剑⑵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⑶,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⑷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⑸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⑹惨。

峡束⑺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⑻。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⑼。千古兴亡,百年悲笑⑽,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⑾,片帆沙岸,系斜阳缆⑿?[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水龙吟:词牌名。

⑵南剑:即南剑州,宋代州名。双溪楼:在南剑州府城东。

⑶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⑷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

⑸待:打算,想要。

⑹鱼龙:指水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小人。惨:狠毒。

⑺束:夹峙。

⑻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

⑼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⑽百年悲笑:指人生百年中的遭遇。

⑾卸:解落,卸下。

⑿缆:系船用的绳子。

折叠白话译文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

两边高山约束着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但作于在福建任职时期。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有感而作此词。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艺术特色
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 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开篇远望西北,点染出国土沦丧,战云密布这一时代特征。、接着便直截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法:"倚天万里须长剑!"也就是说,要用自卫反击和收复失地的战争来消灭人侵之敌。下面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的传说。这里的宝剑既指坚持抗敌的军民,又是作者自况。这是第一层。从"人言此地"到上片结尾是第二层。作者通过"潭空水冷"、"风雷怒,鱼龙惨"来说明,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能重见天光,不能发挥其杀敌报国的应有作用。下片换头至"一时登览",是第三层。正因为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甚至还冒着极大的危险,所以词人才产生"不妨高卧"这种消极退隐思想。最后紧密照应开篇,以眼前之所见结束全篇,使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

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长剑",最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

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沐浴着夕阳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是何等的不同!

折叠赏析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着不同的面貌。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辛弃疾这首《过南剑双溪楼》,就属于后一类的杰作。

宋代的南剑州,即是延平,属福建。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二水,环带左右。双溪楼正当二水交流的险绝处。要给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传神,颇非容易。作者紧紧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点,作了全力的刻画,那就是“剑”,也就是“千峰似剑铓”的山。而剑和山,正好融和着作者的人在内。上片一开头,就象将军从天外飞来一样,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丈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而作者生当宋室南渡,以一身支拄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的怀抱,又隐然蕴藏于词句里,这是何等的笔力。“人言此地”以下三句,从延平津双剑故事翻腾出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据《晋书·张华传》:晋尚书张华见斗、牛二星间有紫气,问雷焕;曰: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后焕为丰城令,掘地,得双剑,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遣使送一剑与华,一自佩。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其子华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化为二龙。作者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见《晋书·温峤传》),一探究竟。“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却跳跃着虎虎的生气。

换片后三句,盘空硬语,实写峡、江、楼。词笔刚劲中带韧性,极烹炼之工。这是以柳宗元游记散文文笔写词的神技。从高峡的“欲飞还敛”,双关到词人从炽烈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地退下来的悲凉心情。“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它跟江湖山林的词人们所抒写的悠闲自在心情,显然是大异其趣的。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长剑”,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第三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这首词里也有直抒胸腺的词句,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但是,更多的词句,关键性的词句却是通过大量的暗喻表现出来的。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等。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沐浴着夕阳的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搁浅抛锚。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极为不同。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 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08: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朱慈炤9 (2015-05-16 10:58:03)
标签: 文化 历史 红学 红楼梦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09 18:18:09
  解读《红楼梦》作者的准确逝世时间:
  到底《红楼梦》作者卒于何年,这是红学界研究的一大难题,本人近日通过精读石头记和脂批,根据其反复给出的线索和提示,找到了书中相关的章节和文字内容,书中不仅给出了作者逝世的年份,还给出了极其精确的逝世日期和时辰(仅为一己之见,欢迎探讨)。

  第二十七回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庚辰侧批: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颻,花枝招展,【甲戌侧批:数句大观园景倍胜省亲一回,在一园人俱得闲闲寻乐上看,彼时只有元春一人闲耳。】【庚辰侧批:数句抵省亲一回文字,反觉闲闲有趣有味的领略。】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甲戌侧批:桃、杏、燕、莺是这样用法。】一时也道不尽。】

  解读:【花神退位】,暗喻着“绛洞花王”的逝世时间为四月二十六日。
  【庚辰侧批: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此句批点明这种尚古风俗其实是没有的,生造出来的,为特殊的原因。
  【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颻,花枝招展。】这是在描写做白事的生动场景。
  【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甲戌侧批:桃、杏、燕、莺是这样用法。】】此批实际上在说参加做白事的人们和场面让哪些变节者和清廷羞惭妒忌。

  另外:第二十七回前批【庚辰:《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故用在践花日诸艳毕集之期。践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耳。】再此说明葬花、践花的目的。

  回后总评:【幸逢知己无回避,审语歌窗怕有人。总是关心浑不了,叮咛嘱咐为轻春。】
  回后总评:【心事将谁告,花飞动我悲。埋香吟苦后,日日饮双*】
  第一个批是告诉读者,大办作者葬事之日之事,因怕清廷调查故做审语。第二个批“花飞”“埋香”就说得更直白了。

  第二十六回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庚辰侧批:阿呆兄所见之画也!】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甲戌侧批:奇文,奇文!】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甲戌眉批:闲事顺笔,骂死不学之纨绔。叹叹!】【庚辰眉批:闲事顺笔将骂死不学之纨绔。壬午雨窗。畸笏。】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庚辰侧批:实心人。】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解读:此段文字用一段笑话来点出了作者的逝世时辰,把这段笑话写于第二十六回也是有其深意的。庚黄、唐寅两词,合起来就是庚寅,即逢丙年或辛年的凌晨三点到五点。

  另外,本回回前词【一个时才得传消息,一个是旧喜化作新歌。真真假假二事堪疑,哭向花林月底。】点出一个“时”字。

  本回文中【红玉道:“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好,‘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甲戌侧批:此时写出此等言语,令人堕泪。】】此侧批再次点出一个“时”字。

  本回文中【那林黛玉正自啼哭,忽听“吱喽”一声,院门开处,不知是那一个出来。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甲戌侧批:每阅此本,掩卷者十有八九,不忍下阅看完,想作者此时泪下如豆矣。】】此侧批又一次点出一个“时”字。


  第七十六回

  【正说间,只听笛韵悠扬起来。黛玉笑道:“今日老太太、太太高兴了,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们的兴趣了。【庚辰双行夹批:妙!正是吹笛之时分,认作一处之笛也。】咱两个都爱五言,就还是五言排律罢。”湘云道:“限何韵?”黛玉笑道:“咱们数这个栏杆的直棍,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这可新鲜?”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湘云道:“偏又是‘十三元’了。这韵少,作排律只怕牵强不能押韵呢。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罢了。”黛玉笑道:“倒要试试咱们谁强谁弱,只是没有纸笔记。”湘云道:“不妨,明儿再写。只怕这一点聪明还有。”】

  解读:【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这句话在提示读者,本回的回数与甲子年有关,按六十年为一甲子,七十六回即为六十加十六。
  【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这句话是提示读者:六十加上十三为七十三,即暗示作者的逝世岁数为73岁。

  结合:【蒙回前总批:此回着笔最难,不叙中元夜宴则漏,叙夜宴则与上元相犯,不叙诸人酬和则俗,叙酬和又与起社相犯,诸人在贾政面前吟诗,诸人各自为一席,又非礼,既叙夜宴再叙酬和,不漏不俗更不相犯。云行月移,水流花放,别有机括,深宜玩恭。】

  解读:云行月移,水流花放,是在隐喻作者的逝世。

  【蒙回末总评:只一品笛,疑有疑无,若近若远,有无限逸致。】

  解读:只一品笛是提示读者,只剩下一品笛,一品即畸笏叟的官阶,疑有疑无是提示有者为畸笏叟,无者为作者(一僧一道),若近若远是提示本回回数与作者逝世岁数相差不大。

  补充:第七十六回的标题为: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此此题就是在暗示读者须留意本回中作者的逝世信息。


  总结:如果《红楼梦》作者确为本人所解读的明思宗第四子朱慈炤(1633年),则其应卒于1706年农历4月26日庚寅时,1706年正好符合朱慈炤73岁逝世的年份,并且1706年又确实为丙年符合庚寅时,并且1706年的四月二十六日正好是此日未时交芒种节(按照历法算相差不到30分钟,其他年份(康熙至乾隆年间)则相差很大,这是本人在网上看到的关于“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节”的分析)。



【补:第七十六回是提点作者逝世年龄的一回,该回开头某段插有一句很突然且无来由的脂批:

“贾母听说,笑道:“这话很是,我倒也忘了孝未满。可怜你公公已是二年多了,[庚辰双行夹批: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赦死期也。]”

解读:此批的重点是向读者提点:“算死期”。】


==================================================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09 18:41:41
  @gdmmman 2014-10-08 18:34:13
  《大工村有个明朝古墓原文》一文中对迦陵和尚南行有探讨,其实大觉寺就是《红楼梦》写作的大本营,迦陵和尚到此处当主持后,可能明白了有关的事情,做出了怪异之举。“父子冤仇凭谁委”寓意深刻。
  -----------------------------
  @kxe2001 15329楼 2014-10-09 00:05:01
  谢谢分享。我想拜读的是你的文章,可否?

  -----------------------------
  你好。本人也是在今年八月初看到此帖后,才对《红楼梦》的研究开始有点兴趣,故没有什么关于红楼梦的文章,惭愧得很。

  以前读《红楼梦》还是在读初中时期买了一套曹高版的《红楼梦》,才读一两遍,早已忘记部分故事,现在读脂本石头记,获益良多。不过如果对研究历史和真相没什么兴趣的人来说,还是读非脂本的好,正面看确实是一本至今为止中国最伟大的小说。


====================================================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09 18:48:57
  补充一下关于《红楼梦》铁槛寺暗喻为明朝秘密帝陵(高时明墓)的出处:

  常华等人在<妙峰香道考察记>中写:

  高时明墓

  1996年10月12日,我们专程赶至大工村,对明太监高时明墓地进行实地考察。

  来到大工村后,首先访问村里老人,了解到许多传说。然后由曹长友(男,62岁)老人带领,来到位于村西北的墓地旧址。

  现在,墓地的宝顶已被开挖建成一座小水库,我们到达时正好赶上水库内无水贮存,地宫石门赫然显露在水库西侧内壁处,堪称奇观。

  曹长友告诉我们,此水库为六十年代修建,当时修水库时仍未挖至墓底,即打上水泥盖板,有些陪葬品仍在下面,听说共有11层。有关此墓的故事,讲一天也讲不完。

  水库四周仍可明显看出墓地宝顶的封土、夯土层,想见当年规模之大,难怪称“大工”。水库深约6米,长宽各约20余米,其东壁上有残破铁梯。

  地宫石门高3.5米,宽2.7米,内高4.0米。石门额高0.5米,长2.3米,内刻双浅行书:“一化元宗洞主”6个字。石门两侧有石联,亦为双线行书:“仁民爱物唯国运;复口口伦衍圣传”,共计14个字。地宫石门现仅存一扇,另一扇不知去向。

  在水库南侧内壁处另有一小石门,像是个大佛龛。

  虽然水库内无水,但其底部仍泥泞、略有积水,下到底部仍需趟水踩泥方可到达地宫石门。我们刚刚临近石门处,忽见几只野鸽子扑棱棱地飞起,使人感到有些紧张。

  地宫内为石券顶,正西侧是石棺床,长方形3米。,另有一椁,下面为须弥座。地宫内进深约五、六米,正西石缝中不断渗出泉水。据了解,此墓曾多次被盗,又沉在水库内二十余年,肯定不会再有什么东西了。

  据老乡介绍,当年修水库时,仍挖出许多大木板子,还有3寸长的铁钉子。有的村民还在墓附近捡到玉石残片、瓷器等。

  此墓墓址的选择颇符合风水家的理论,墓后正中为一山峰,两侧各有一小山峰,呈“凹”状,有“王气升腾”之象。据说墓主人生前曾走遍这一带青山,最终选定这里是由于“主峰高耸,叠嶂层峦,明堂端正,四势完美”。

  现据明《酌中志》记载,高时明“自己选择坟地于大觉寺山场,其名曰九龙山,点穴托绍吕同王国铺修造”。绍吕者,丁绍吕,昌平州人,“为人善应对,有识见,女间(为一个字)兵略,好田猎,颇通堪舆家言”。丁绍吕领受任务后,大兴土木,日夜忙碌,墓地建成后,“制大铁钩、生铁银锭,用小车运至坟所以锢之”。至今在其地宫的床下,仍可看出当年以铁铸锭的痕迹。

  另据北京地方史志记载,高时明的宅第在西直门内,其人信道教,颇好研究修身养性之功,为此,他还编撰了一部养生之书,曰《一化元宗》。而高墓地宫石门额正是:“…—化元宗洞主”,这是确定高时明为大工村(九龙山)墓葬主人的关键。

  解读:“制大铁钩、生铁银锭,用小车运至坟所以锢之”。至今在其地宫的床下,仍可看出当年以铁铸锭的痕迹。此之谓铁槛寺之隐喻也。



【注】:据当地人讲此墓的工程比明十三陵的工程还要浩大(有多么大的规模各位可以想象),可见此墓的规格性质绝非高时明的身份和财力所能修造(甚至一朝皇帝的财力都难以承受,要好几代皇帝的财力才可建成,个人以为该陵寝直到崇祯死了都没有完工,这也是高时明墓前的对联“仁民爱物维国运”的原因,爱物就是在反省不应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造类似的工程),以修高时明墓为名义作掩护的可能性很大,高时明作为执掌内廷的太监首领,崇祯的心腹,也只有象他这样资格的人才会被赋以主持修造明朝秘密帝陵的权力。


=======================================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09 18:51:46
  《红楼梦》中所谓“凹晶馆”,也指此处,正如上文所说:此墓墓址的选择颇符合风水家的理论,墓后正中为一山峰,两侧各有一小山峰,呈“凹”状,有“王气升腾”之象。


===============================================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10 11:57:00
  解读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朱慈炤在反清复明斗争中的作用:(六)

  其一:作者与创立洪门的关系

  洪门诗篇摘录(含洪门《海底》诗)
  【《近代秘密社会卷五》铜山 萧一山辑 张德文 整理】

  【宝镜诗:女娲炼石补青天,留存宝镜照人间。日明水清和玉洁,能破火轮兵万千。】

  解读:此诗点出了洪门与脂本《石头记》的渊源。

【补:女娲补天的故事情节和宝镜(风月宝鉴)故事情节均为红楼梦一书的标志性特征】



  【白扇诗:手执清风扇一枝,陰陽变化少人知。谁人识得此把扇,兄弟同来拜谢天。(编注:一本作拜神祇。)】

  解读:此诗点出了洪门创立者对洪门子弟的要求,而《石头记》中恰好含有相关的内容。(注:解读畸笏叟太监身份的详情可在本人之前的回贴中寻找)。

【补:扇,即“骟”,“陰陽变化少人知”,暗示“阴阳人”(太监)之意。】


  其二:郑成功与作者的关系(石头记中影射探春)

  第二十七回
  【探春又笑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去的时侯,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庚辰眉批:若无此一岔,二玉和合则成嚼蜡文字。《石头记》得力处正此。丁亥夏。畸笏叟。】宝玉道:“我这么城里城外、大廊小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左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没处撂的古董,再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了。我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了去了。”宝玉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一车来。”【庚讲批:不知物理艰难,公子口气也。】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甲戌侧批:是论物?是论人?看官着眼。】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我还象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一双还加工夫,如何呢?”】

  解读: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甲戌侧批:是论物?是论人?看官着眼。】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

  此句和此批均已明确表明,探春(郑成功)在出钱,宝玉(作者)在出力帮其搜罗反清复明人士和组织。


====================================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10 12:14:28
  洪门会簿(维基百科):

  会簿(广东三合会的海底)
  组织之秘密会册,只有组织之高层拥有。内容为组织组成之历史、现任组织名单、组成结构、入会形式、誓词、违反组织之刑法、背(隐)语、手语、在公众地方表达为组织中人之方式。隐语为“海底”,又名“金不换”。

  在施琅攻台时(1683年),郑克塽将其祖父郑成功开山(金台山)立堂(明远堂)有关洪门天地会中的文件、名册、印信等装入铁箱密封,沉入海底。

  三合会会簿
  民国洪门中人樊松甫曾撰文说:1848年(道光28年、事隔166年后太平天国前期),永宁郭永泰开尽忠山,持有在福建渔人手内获得的《金台山实录》,所以定名为“海底”。以后之三合会会簿,由此演变出来。



【补】:红楼梦中有探春暂代凤姐管家的故事情节,指郑成功有一段时间(未逝世前)代高时明管理作者所建立的朝廷和反清组织(洪门、天地会等)。


=======================================
作者:gdmmman 时间:2014-10-10 12:31:46
  @爱国不分先后上 15321楼 2014-10-08 13:00:01
  唉呦玛雅!楼主回来了!这个秦可卿15号之前该见分晓了吧?那位:《大工村有个明朝古墓》段子太吓人了,搞得跟盗墓迷城似的
  -----------------------------
  那不是段子,应该是有事实有根据,大家可以向当地(北京)考古部门查询了解,住在北京的朋友也可以在郊游时(大觉寺)到大工村询问那里的老人,亲自了解一下有没有这样的真实故事。

【补】:大工村的故事据说说一天也说不完,非常值得考古爱好者和民间历史爱好者深入调查,寻找更多的发现和新故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08: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红楼梦里这幅神秘的对联,成了我们了解贾府历史的秘钥
虚室生白3ud10a 2019-04-18   |  98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小说:红楼梦里这幅神秘的对联,成了我们了解贾府历史的秘钥

《红楼梦》持久不衰的魅力在于:以最小的面积,惊人非凡地堆积了最大量的处世智慧!

在上一章解读到,黛玉从苏州老家来到贾府后,马不停蹄奔赴贾府的三个地方,先是在贾母处拜见了执意接她来北京的外婆,然后来到荣国府的东院拜见大舅贾赦,最后又来荣禧堂拜见二舅一家。

通过对贾府这三地的观察比较,黛玉过分敏察的眼光发现,与贾母、大舅家住的地方比起来,二舅贾政家这边,无论住处、房间内的陈设,都比贾母处、大舅家要好,简直是又气派又宏大,真真是“轩昂壮丽”。

也就是说,在荣国府中,二舅贾政家住得最好,生活品质最高。

按说黛玉在苏州的老家,父亲林如海是富五代传人,封袭三世,也是百年望族,钟鸣鼎食的书香之族,已经算是很不错的贵族世家了,但跟外婆家以及这两个舅舅家比起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黛玉眼中的荣禧堂可谓浓缩了荣国府的各种精华,黛玉最后把视线停留在了一副神秘的对联上。

我们继续接着上一章的内容往下看原文:

【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在暗喻大臣们对君王无比的忠心和尊敬的名画“待漏随朝墨龙”画旁,有一副白银雕刻的对联,这副对联跟皇帝亲自题写的“荣禧堂”三字的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对应。

上联:座上珠玑昭日月;下联堂前黼黻焕烟霞;横批:荣禧堂

脂砚斋在这里对这副对联批注了两个字“实贴”,又是大有深意的一个批注。脂砚斋点到为止又不说透,很多读者看到这里就莫名其妙大惑不解了。我来给大家进行解读。

脂砚斋意在暗示,从这副对联,我们可以看到贾府一部浓缩的交往史。

至于怎么看,从这副对联能看到什么?狡猾的脂砚斋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啊,就看我们个人的天赋与悟性了,傻读有傻读的小心思,通读有通读的大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看谁的更为高妙罢了。

珠玑:就是珍珠,在这里比喻诗文美,文采风流

黼黻(fu pu):指古代高官官服上所绣的花纹。黼:一半白一般黑,类似易经的黑白图案,黻:半青半黑。

这副对联上联意思是:来贾府的座上客都是文采风流之人,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他们做的诗文美不胜收,与天地日月的光华交辉映衬。

这副对联下联意思是:贾府的座上客都是衣香鬓影的达官贵人,他们华丽贵重的穿戴灿若五彩缤纷的云霞。

这副对联透露了贾府交往的对象都是一些身份显赫豪门贵族。从中我们看到了贾府富一代到富三代辉煌的历史。

结交权贵,成了贾府一直得以顺风顺水延续至今的最大本钱。

这副对联就像一组密码,需待破译的信息其实很多。

脂砚斋在“镶着錾银的字迹”处,又有批注:雅而丽,富而文。

意在说明自己对联自己写得雅而清丽。

这里的“錾银”二字有深意,何以不用赤金呢?其中大有讲究,原来这是在暗示贾府曾发生的一件大事啊。

从这副大有深意的神秘对联的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与贾府来往的人,都是一些豪门贵族,所谓谈笑皆望族,往来无白丁。

通过黛玉的一双慧眼,我们一下子把贾政处以及荣禧堂的华贵陈设、把贾府这个根基深厚的贵族世家的气势、派头、地位与渊源,一下子给尽收眼底了。


话说小黛玉这一天在荣国府的三处地方向长辈们请安问候,她着实大开了眼界。但不知你发现没有,荣国府那么气派华贵的一个大世家,却一点也不投合黛玉的情怀,虽然贾府的灵魂人物贾母竭力热情地欢迎她回家,母亲去世了不要太过悲伤,把贾府当成自己家就好,可黛玉心里一刻也不踏实,没有家的归属感。

因为,黛玉是来报恩的,那个报恩的对象迟迟还未露面呢……

我心深深处,中有千千结。

千结万结解不开,风风雨雨满园来,此愁此恨何时了?

我心我情谁能晓?

自从当日入重门,风也无言月无痕,唯有心事重重结,谁是系铃解铃人?

欲知后事如何,精彩下章继续接着解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08: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这5幅对联,揭穿了你不知道的真相!
小酌千年 2019-12-05   |  264阅读  |  2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文丨炉叔

鲁迅曾言:“《红楼梦》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闻。”

能在红楼梦故事里看到的日常生活,大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时间已过近一个世纪,但鲁迅对《红楼梦》的论断仍然被红学家津津乐道,仍然有许多人乐此不疲地研究《红楼梦》的内涵。

《红楼梦》的许多故事和文字,都值得不断推敲。

甚至几处不太起眼的对联,都藏着人生的真谛。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社会就是真假交织。

红楼梦开篇,这副对联就出现了在第一回的故事中,是“太虚幻境”牌匾两侧的楹联。

初读会觉得绕口又玄乎,什么叫假的有时会真,真的有时会变成假,这听着就不靠谱。

但随着岁月积淀,在社会上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后,才懂得里面的道理。

人们都是真真假假的,工作上、生活上的假面孔太多了,到处是阿谀奉承、尔虞我诈,聪明人才能看出来什么是拍马屁、什么是真性情。

物欲熏心的时代,人们将麻痹众生的表皮之假当做真,于是人们发疯一般去整容、去做网红、为了名利做出格的昧良心事。

却把生命本该的真当做假,于是追求心灵的宁静变得实在困难。

当人们像贾政一样只看重仕途所带了的财权利益而“沉醉不知归路”时,便会把宝玉这种喜爱诗词歌赋、追求精神乐趣的人视为“孽障”、“不肖之徒”。

在时代洪流里,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知道什么是高尚,什么是恶俗,这是能力。

但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人生不易,真真假假,看穿后依旧自在如风,这是境界。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人生的尽头,就是一座孤坟。

《红楼梦》十二钗之一妙玉,最爱的就是范成大这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这句诗最早是由唐朝一个僧人写的,意思是“就算家庭再显赫,家里门槛再高,死后也都只是一个坟堆。”

那时的人们想当官都发疯了,殊不知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最后的归栖地,都是地下的黄土。

这堆土,就叫做“土馒头”。

整个大观园里发生的故事,也是“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和“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贾家最后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落魄结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很多时候,你拼命追求的东西,放长远来看,都只是过往云烟。

我们活着,很多时候斤斤计较的其实都只是些蝇头小利,不必为了这些“死不带去”的东西拼得头破血流。

我们孜孜以求的最后都会离我们而去,最后无非是一人一个土馒头。

所以人生在世,及时行乐,生死之外,都是小事。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人生寻觅的总是一个机遇。

在红楼梦里,贾雨村一出场时,还是很有理想抱负的有志青年,认为自己有着惊天动地的才华,考取功名是迟早的事,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盘缠,只好跻身在葫芦庙内。

中秋团圆之夜,贾雨村思及平生抱负,心中对怀才不遇的憾憎变成了对联,他高吟曰: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美玉盛在匣中,等人出高价才卖,金钗放于盒内,伺机要飞向天空。

贾雨村以“美玉”“金钗”自比,抓住机遇吟诗作对,让他的千里马甄士隐对他啧啧称赞,当即伸出援助之手,帮他铺好了仕途的道路。

其实每个人也一样,有时候你的光芒被掩盖,只是因为你抓不住机会绽放自己。

在红楼里,还有这样一个小人物,抓住机遇逆转人生。她就是林小红,本在怡红院做洒扫丫头,是个很下等的丫鬟。

一次王熙凤的掌事丫头平儿不在,恰巧凤姐有事要交代,向山坡上招手。山坡上众多丫鬟,林小红一看到就立刻领了差事。

把那繁复的事情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这次替凤姐传话,颇让王熙凤满意,甚至想收林小红为干女儿。

讨了凤姐欢心后,林小红又抓住机遇结识贾芸,故意扔帕子给他,含笑娇声,撩动了贾芸的心弦。

贾府落寞后,林小红如愿以偿地嫁给了贾芸,后半生有了好的归宿。

面对别人的灿烂成绩,我们总是抱怨“凭什么是他,我比他差在哪?”

很多时候其实差的不是能力,也不是心态,而是善于发现机遇的眼睛。

会抓住机遇的人总有绝处逢生的能力,在一堆琐碎破烂中挖掘金子,积蓄力量然后一飞冲天。

看不到机会的人,就像乌云遮盖的天,其实太阳就在背后,但他看不见。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做人要学会控制欲望。

贾雨村得甄士隐资助后,升为县令。因贪欲过甚,到任一年即被革职。之后教林黛玉读书。一日来到智通寺,看到门上这副对联,触景生情,内心波涛起伏。

之所以触目惊心,是因为它的意思不仅仅是表示“所聚之财死后已足够养家却忘了停止聚敛,直到前进受阻眼前无路才想到回头是岸。”

而且能惊醒世人,人们活着绝不只是为了吃饱喝暖,会有很多别的欲望,可是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却容易过头。

王熙凤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她贪得明目张胆,贪得一发不可收拾。金钏儿死了,王夫人屋里的缺了个赚钱的丫鬟活儿,下人们纷纷讨好凤姐,凤姐明白了下人们的意思后,贪婪的一面就显露无疑。无论下人们送什么,她都照收不误。

等大家孝敬自己孝敬个遍,她才收手。

此外,她还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鬟下人们的工资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入不敷出,钱不够用了,贾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

如此贪财,结局可想而知,王熙凤最后被丈夫抛弃,所有的钱权都化为过往云烟,留下的只有苦恨和疾病的折磨。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的李纨;“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的贾雨村、贾赦都是这类人。

可这句对联说的何止这些人?它说的是每个不知满足、贪得无厌的人。

他们在声色犬马中渐渐沉沦,在灯红酒绿里自我堕落,最后走到绝路发现身后没有退路了,才开始后悔。

很多时候,不是你有的太少,而是你想要的太多。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做人是一生的学问。

秦可卿带宝玉回卧房睡觉的时候,路过堂厅看见了这幅对联,宝玉立刻感到嫌恶,觉得俗不可耐。

但杨绛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只有入世,才能出世,人情世故是门必修课。

红楼里黛玉初入贾府,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教的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入乡随俗,而不是急于卖弄。

袭人遇见管葡萄的老祝妈,不敢尝果子,正色道:“这那里使得。不但没熟吃不得,就是熟了,上头还没有供鲜,咱们倒先吃了。你是府里使老了的,难道连这个规矩都不懂了。”

教的是守该守的规矩,做该做的本分。

宝钗送贾环东西,赵姨娘知道了,心里乐不可支,美滋滋地夸宝钗:“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

教的是礼尚往来,待人处事一视同仁。

每个人物的每个情节,我们总能学到些做人的道理,宝玉抱诚守真、尤三姐不忘本心等等,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智慧。

生活,是人生下来,活下去。

而活下去、活得好,靠的就是做人的本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08: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章质夫的水龙吟赏析
无所520谓2019.05.31分享举报
章质夫写的《水龙吟》。。... 章质夫写的《水龙吟》。。 展开
2个回答
czlxinfu
2019.06.01
满意答案
   
赏析:

“似花还似非花”,苏轼开篇即显非凡。这一句既是咏物,又是言情。杨花虽然名为花,与百花一样开于春季,又随春去,但又没有花的形态和芳香,很难让人把它当成一种花来看待。

所以苏轼说它是花又不是花,这样的着笔点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杨花的特性,还饱含着词人对杨花的判断,因而具有了一定的人情味。后一句“也无人惜从教坠”的人情味就更浓厚了。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坠”是杨花飘落之形态,但与百花凋谢不同,任杨花怎样飘落都无人怜惜,这正是它的“非花”所致。然而仔细品味,我们可以淡淡地感受到词人言语间对杨花的缕缕情意。“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一句承接上句的杨花坠落,将杨花飘落说成是离开家园。

将离枝说成是“抛家”,已让杨花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无情有思”也就顺理成章。杨花的离去是为无情,而它的“傍路”又写出了它的依依不舍之状。正如杜甫《白丝行》所言:“落絮游丝亦有情。”

接着,苏轼又运用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将飘零的杨花比成一位风姿卓越、受尽离愁的思妇。她柔肠寸断,因春困未去,她的眼睛欲开还闭,因朦胧而更带情。她在梦中随风而去,寻找自己的情郎,在快要寻到之时,忽然又被窗外的春莺唤醒。

在这里,苏轼为杨花找到了灵魂,化作一位为情所扰的美妇人,她做着恼人的春梦,一路寻夫。此处借用唐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花人合一,将杨花的离愁与忧怨表现得极为传神。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词人不是遗憾杨花飞尽,只可惜西园中红花已谢,再难连缀。苏轼笔锋一转,将伤杨花转为了伤春。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不恨”是为“有恨”,词人伤感春逝,而杨花凋落正意味着春色已逝。

词人看似无情,实则关心着杨花的命运。“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杨花飞尽,词人似乎再无可写,但苏轼更进一步,写杨花的最终命运:一场晨雨,花踪何处?却是粉身碎骨,一池浮萍。

词人追根究底,可见其对杨花之痴情。而当词人看到那满池的浮萍,其对春天逝去的感伤就更为深刻了。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竟然想到要三分春色,并把逝去的春天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这样的想象何其妙哉!苏轼对这样的写法也颇为自得,在《临江仙》中就有“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中也有“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这样的句子。

在此词中,对于杨花而言,确实是两分尘土,一分流水,此处与前面杨花“傍路”、“一池”相呼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写到此处,词人故技重施,又将杨花比人。从这个比喻的相似度上来看,杨花与眼泪又十分形象。

杨花坠落,飞散天涯,而思妇的眼泪也如飘零的杨花一样纷纷而下。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动容。难怪张炎在《词源》中评价此词“后段愈出愈奇。”

苏轼的这首《水龙吟》正如开篇那句“似花还似非花”,无惜中有人惜,无情中有情,无思中有思,不恨中又有恨。

这样,整首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使得虚实相间,句句相承,实在妙趣横生。而此期间缠绵在整首词中的幽怨与春恨更得以晕染,随着那空灵飞动的杨花落在读者昌腔的心间。



扩展资料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

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孝迅冲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仔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此词咏杨柳,上阕主要写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全词不仅写出了巧歼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08: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记》金陵十五钗的真容结语 (2016-07-21 07:59:46)
标签: 眀朝历史 崇祯 红楼梦 历史 文化        分类: 人文
好!红楼梦中但凡有判词的十二正钗,一副钗并两个又副钗到此就全部显露真容了,分别是:


  林黛玉----芙蓉(荷花)----朱由检 & 田秀英
  薛宝钗----牡丹-------------满清 &周后
  贾元春----梅花----夏完淳等以身报国壮烈而死的抗清义士 & 殉国的天启皇后张嫣

      贾探春----------------------郑成功
  史湘云--------------------- 满清官修明史
  妙玉---- -------------------作者本人四皇子永王----朱慈炤
  贾迎春----------------------南明四帝一监国
  贾惜春----------------------作者本人四皇子永王----朱慈炤
  王熙凤--------------------- 魏忠贤
  贾巧姐----------------------作者本人四皇子永王----朱慈炤
  李纨---- 桃李&杏花--------天启皇后张嫣&投降满清而高官厚禄的东林党
  秦可卿--------------------- 崇祯帝朱由检
  香菱----菱花----------------南明四帝一监国
  晴雯---- 兰花---------------田秀英 & 杨嗣昌
  袭人---- 桃花---------------袁妃 & 喜欢假话构陷好人、后投降满清的破席无节操的众多东林党文官。


  朱楼十二正钗,朱慈炤自己就占三个,四分之一又有四,正是《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乃是个人自传经历的缘故。 “《红楼梦》【甲侧:点题。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中这些人无不是朱慈炤熟悉之人或是明末历史中的重要人物。





  再明确一下红楼梦中的“三春”,我在解惜春的时候强调的不够,导致很多朋友还是有疑问。

  薛宝琴的《西江月》说:“三春事业付东风, 明月梅花一梦。”

  三春到底指的是谁?


  其实只要看惜春的判词就明白了。

  惜春的判词写得清楚:“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将那三春看破”。



      原来“三春”指的是荣国府的三春!

----元春指代的民间抗清义士

----迎春指代的南明四帝一监国

----探春指代的孤悬海外的台湾的郑成功



来自宁国府的惜春朱慈炤只是旁观者!


  四姑娘惜春,也就是作者四皇子朱慈炤因为看到复明无望所以出家,曾寄希望于彻悟以解脱痛苦。才会记取当时的无可奈何,才会写下《虚花悟》中的感触:“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香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惜春和宝玉都是出家前的朱慈炤,一男一女,互相对照相互补充,从而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出朱慈炤在出家前的经历。所以第五回里有宝玉抵临“黑水迷津”,后才有惜春出家,故而朱慈炤特意在《海灯》中写惜春是“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正是为了照应前文的宝玉的“黑水迷津”。“黑水”亦是暗喻满清,“大光明”又藏朱明之本性,前后呼应,字字玄机,朱慈照用心良苦啊!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08: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红楼梦300年隐藏的秘密(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朱慈炤)
合浦文人
来自: 合浦文人(红楼梦作者与北京大工村的秘密)
2015-12-23 11:32:40
2014年8月初,本人偶于网上某论坛看到一贴,指《红楼梦》乃隐写明亡史,感其怪异遂细读之,因以前所读《红楼梦》并非脂评本,故一直以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大百科言情世态小说。

此后对《红楼梦》颇有兴趣,乃精读脂评本之《石头记》,尤其对脂批留意,偶有所悟便回复于贴,至今已有数月,即谈不上废寝忘食,也是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对于一个初读者而言,算是写了较多一己之见,今单独列出,以攻他山之玉,给广大文学爱好者作了解和批判,同时期望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各自解读一下书中隐藏之机括,岂非我们这些文艺青年漫长无聊人生中之一小小乐趣哉?

天涯论坛之贴名为:〖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http://bbs.tianya.cn/post-culture-849459-1.shtml
(可搜索该贴名)

现将本人在此贴的回复单列出来,其中包含有北京大工村的秘密,在北京的朋友不妨留意一下。

本人对红楼梦的解读有一定的专业性,可能需要相当程度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才能充分理解,建议大家一定要先从头看某论坛之贴:http://bbs.tianya.cn/post-culture-849459-1.shtml〖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本人的回贴内容是在该贴的第133页之后)这样或许更容易了解本人所写的解读文章,否则很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又:由于学识有限,本人在该贴的回帖中有大量错谬之处,因此其后在本博客中不仅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回贴内容,还在博客中重新对回帖加以补注,指出本人的错误之处,添加新注解。(补注的内容为红色文字)
本人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honglou3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5 03:20 , Processed in 0.0545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