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英莲香菱秋菱&湘灵鼓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7: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3:香菱判词图谶解读,香菱为什么在副册?根并荷花一茎香,根并黛玉芙蓉?平生遭际实砍伤!自从两地生孤木,拆字法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7】
(接上文,袭人判词解读)

12.3.3 香菱
副册:中等。公主、皇后等皇家人物。

香菱:

图:

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谶: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解读:

香菱有个特征很明显:莲子。

画中“莲枯藕败”,枯败的是二物:莲、藕。

“藕”明确,大家也都吃过。“莲”是什么?

《康熙字典》:“【爾雅·釋草】荷,芙蕖。其實蓮。”

荷是花,莲是实,实即子也,就是莲子。芙蕖,就是芙蓉,荷花。

显然,“莲”,不是很多人以为的“花”,而是“实”,是“莲子”。

《红楼梦》中,占花名占到“芙蓉”的,是黛玉。且前文已解:香菱这个“莲子”,正是芙蓉之子,黛玉崇祯四子之一,长平公主。

香菱的图谶,可验证其反面“真事隐”的人物,长平公主。

画中的“莲枯藕败”,对应谶语中的: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藕”是“根”,没有问题。枯败的“莲、藕”,不是“根并荷花”。

“莲”是下句“实堪伤”的“实”,莲子。

根并荷花一茎香:

“根并荷花”:此人的根,并芙蓉黛玉。“一茎香”:指出香菱。香菱乳名“英莲”,“莲枯藕败”的“莲”,是莲子,芙蓉之子,黛玉崇祯之子,也就是甄士隐崇祯帝之子,所以书中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

平生遭际实堪伤:

“实”,是莲子。“堪伤”,谐音“砍伤”。

砍伤的莲子,正是长平公主。甲申之难,崇祯帝死志已决,挥剑砍公主,断左臂,闷绝于地。并没死,抬到外公周奎家后被救活了。

“平生”的“平”,正是“长平”的“平”,指出了长平公主。

所以“莲枯藕败”和这两句谶语,从反面指出了芙蓉之子,根并黛玉,砍伤的长平公主。

枯、败是其悲惨结局,往下看: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两地生孤木”:下有甲戌脂批“拆字法”。明显是个“桂”字。

“返故乡”:回老家。有两个意思:回真的老家,还有“死”的委婉表达。魂归故里,就明确是“死亡”的意思了。“香”指出香菱。

上下句,有衔接关系、因果关系:自从“桂”,致使香菱“死”。

从这样的因果关系分析,这个“桂”,不宜解为“桂王”,应解为吴三桂。

“两地生孤木”的“拆字法”,也明显指出“三”、“桂”:

两地:两个“土”;孤木:一个“木”。

“土”、“木”加起来,是“桂”字。

两地的“两”,孤木的“一”,加起来是“三”。

所以这两句谶语衔接起来,指出“桂”是“三桂”,不是“桂王”。

结合图画,画中表达了三点:一株桂花,一池水涸,莲枯藕败。

所以这个“桂”,便是画中的“桂花”。前文解花袭人这个吴三桂时,解了“花袭人”的“花”,正是“桂花”。还有书中“桂花夏家”的夏金桂,反面也是吴三桂。这些前后解读,都能相互验证。

画中还有一点:一池水涸。在说“水”,“水”是满清关键字。

在莲子“砍伤”后,自从“桂”干了什么事,致使香菱“死”?

看历史便知:吴三桂守宁远,守山海关,就是守护宝玉、江山,抵挡外敌满清是其责任。这个汉奸不但把山海关卖给了满清,而且吴三桂的仪仗作前导,清兵在后,骗取了京城。京城里的长平公主,相当于丢给了满清。带领清兵盗取京城的是多尔衮,正是《红楼梦》中的薛蟠,所以书中写薛蟠抢了英莲,“葫芦案”是“胡虏案”。

第80回“香菱病入膏肓”,不堪夏金桂和薛蟠折磨,对月伤悲,气怒伤感,内外折挫,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不久就会死去。长平公主,是“四个朱子”中最先死去的,符合历史。

历史上满清为笼络民心,并没为难前朝公主,还令其完婚。嫁给驸马周显后,两人相敬如宾,也没经受折磨。但公主心伤父母惨死,国破家亡,饮食难进,忧思成疾,在成婚一年后就去世了。

因此《红楼梦》中写香菱则有夫妻蕙、并蒂菱,香菱占花名也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很明显是指公主新婚不久。而且宝玉郑重其事地埋葬夫妻蕙、并蒂菱,是长平公主葬礼之预演。

所以长平公主之死,与吴三桂卖国、满清占据京城有直接关系。因此画中的“莲枯藕败”之前,还有“桂花”吴三桂,和“水”为关键字的满清。或者说,自从“三桂”卖国给满清,致使香菱“死”。



香菱的莲子,芙蓉之子,是黛玉崇祯之子,在书中多处有验证:

宝玉生日,回目却既不提生日,也不提宝玉,却写“湘云醉眠芍药裀,香菱情解石榴裙”,强调湘云、香菱,芍药之因、解石榴裙。用湘云眠芍药,香菱她们斗草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宝玉拿出并蒂菱,提醒读者,芍药、牡丹、菱花不会同时开花,这是常识。而且香菱说宝玉“你瞧瞧这裙子”,“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反面这回一直在说“群子”的事,石榴“多子”,芍是“莲中子也”,芙蓉黛玉之子,即崇祯诸子。

这些在“湘云醉眠芍药”章节都详细解过,并已算出宝玉生日,三月十八,正是牡丹盛开之时,不会有芍药开花。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湘云醉眠芍药”?一是藏“老爷宾天”在三月十九这个日子。二是解出“芍”,莲子,指出湘云、香菱都是莲子,群子,黛玉崇祯诸子。

生日筵席摆在“芍药圃”中,三间小敞厅名“红香圃”。第一个射覆,便是香菱射,宝琴说“老”字,香菱射不着,这时谁来帮忙?湘云这个莲子,悄悄教香菱说“药”字。书中并没解释“药圃”,却在第二个射覆写成“两射一覆”,射、覆二字故意写反!用这么明显的错误提醒读者,前一个射覆未完,是“两射”,“药圃”再射一步,正是“芍”字,很明显,就是筵席所在的“芍药圃”。

“芍”字,才是作者真正要让读者射中的字谜,莲子。所以探春“射”人,是提醒读者“芍”这样的人。探春添一字“窗”,看窗,窗外是什么?芍药圃!所以探春说“两射一覆”,是要读者射第二步,射中“芍”字,则解此射覆之谜,则解“湘云醉眠芍药”之“因”。

“芍”字作“莲子”之义时,不读shao,而是“音的”,即“菂”,菂、芍两字同音同义。

看到“菂”,是否恍然大悟?一下明白了“藕官”祭“菂官”!

“菂官是小旦”,藕官是谁的丫头?黛玉!这是巧合?还是提醒?黛玉的“藕”官为“菂”官烧纸,宝玉说“原是林妹妹叫他来烧”,说读者“你没看真”。写的正是黛玉这个芙蓉,和“藕”、“莲”:

莲子,小旦:四个莲子中的小旦,只有长平公主。清明节烧纸,正是二月份公主葬礼后不久。

所以香菱向宝玉说“群子的事”时,香菱的小丫头臻儿走来说:“二姑娘等你说话呢。”

跟黛玉说湘云“榛子”一样,香菱的丫头“臻儿”,特意走来向读者提醒“二姑娘”:不就是“崇祯”的“二姑娘”长平公主嘛。

还有香菱学作诗,为什么舍近求远,由黛玉教香菱“作诗”?

黛玉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香菱说:“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重复强调拜黛玉“作师”!而且,“果然这样”?

古时拜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人不知。“师”字之后,隐了个“师父”的“父”字,黛玉崇祯,正是其父。

读者只要追问一步:香菱“作诗”,为什么不拜宝钗“作师”?答案就出来了。作者石头的代言人宝玉,特意用宝钗提醒过读者:

宝钗说“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臘字”,“冷烛无烟绿臘干”,把“蠟”字全故意错写为“臘”。“绿玉”成了“绿蠟”,“蠟”字是“虫鼠”。很明显:宝玉这个“玉”,被薛家宝钗为首的一群“虫鼠”偷了!在下回,宝玉和黛玉还特意给读者讲一群“耗子偷玉”的“笑话”。

宝玉说宝钗“一字师”,“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

宝玉这话,是明告诉读者:一字师,二字叫什么?师父!

书中多次有“师父”的提醒,比如另一个莲子妙玉的“师父”。

解读香菱,还有一点应特别注意:

香菱位于“副册”,比黛玉、元春、湘云、妙玉这些皇帝、皇子低一个等级,又比晴雯、袭人这些文武重臣高一个等级。

解出香菱是长平公主,也可推知:“金陵十二钗副册”中,都是公主、皇后等皇家人物。吴三桂、袁崇焕、袁可立等文武重臣,即便是帝师,也入不到“副册”,只能在“又副册”。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金陵十二钗判词解读2:袭人判词图谶解读,一簇鲜花,似桂如兰,是什么花?哪个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花气袭人知昼暖,为什么写错?
9 赞同 · 1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4-05-20 19:36・IP 属地陕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14: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红楼梦》香菱眉心的胭脂痣,是她苦命一生的象征和渊源
2020-12-21 19:42
香菱眉心的胭脂痣,是她苦命一生的象征和渊源。

书中这么写道:“……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



经门子之口,我们知道香菱眉心有颗胭脂痣。这里甲戌本有条批语:“〖甲戌侧批: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

宝钗的热毒、黛玉的惊怯、香菱的胭脂痣,都是从娘胎里来的。 宝钗体内有热毒,癞头和尚给她冷香丸的方子,来帮她降火去毒。冷香丸是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 配上四时令的雨露霜雪而制成,全是克制火的。再看这些花,除了牡丹是指宝钗自己,荷花是指香菱(英莲),芙蓉是指黛玉(晴雯),梅花指妙玉(薛宝琴、邢蚰烟也可以用梅花代替),可宝钗却是要将这些花研磨当药吃掉!可见宝钗对黛玉、妙玉、香菱、宝琴她们是相克的。



黛玉天生不足之症,总是怯弱不胜。虽然有人生养荣丸能作为支撑,但依然有致命弱点:听不得哭声。可偏偏林黛玉是今生在还泪的,怎能不哭?

香菱的胭脂痣,正在眉心,标准的美人痣,可是红颜薄命。痣,是多余的,是身体病症在皮肤上的反应。痣,谐音志也,是一种标志。胭脂痣,是什么的标志?胭脂痣,红色的,和朱砂痣差不多,为啥不叫朱砂痣?因为“朱”字眼在当时在刺眼。

说到胭脂,我们不能不想到宝玉喜欢吃胭脂(蔡元培曾认为,宝玉是玉玺,喜欢吃胭脂,是代表玉玺喜欢红色的印泥),甚至我们还能联想到批书人脂砚斋。 前面我们在解读脂砚斋时,用的是《红楼梦》里常用的拆字法,将“脂砚”二字拆分为“月旨石见”四个字。月旨,是月之旨意的意思。而“月之旨意”二字是赫然出现在癸酉本的最后一回,由史湘云说出:“自古月神掌管人间之兴衰浮沉,月之旨意要你死你就得死,要你败落你就不得荣盛”。(癸酉本在此有条批语“【月之旨意合一脂字,难怪脂粉钗鬟都归神管。】”)



因此,胭脂,我们也用拆字法,胭,月之因由;脂,月之旨意(最终的旨意、结果)。胭脂痣,是红色的,又有“月”字,我们知道:红也好,月也好,都是象征着明朝。可以说,胭脂痣,是明朝的标志。香菱眉心有胭脂痣,就是说“月之因由、月之旨意(结果)”都在她身上表现出来。

大明朝最终的因果都集中表现在香菱一人身上,香菱是象征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谢谢您的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19: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香菱的谶语诗和眉心的胭脂痣之谜
4615dfy0 2021-03-31   |  464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那僧指着他(她)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今天的定场诗,出自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一天抱着三岁的女儿英莲在外面玩耍,遇到了一僧一道。那一僧也就是癞头和尚,竟然让甄士隐把女儿施舍给他。甄士隐年过半百,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怎么可能无缘无故送给一个疯和尚?癞头和尚大笑着念出了上面四句诗。
图片

这四句诗,看起来似乎不难理解,但真要细品,又有几分迷惑。

第一句“惯养娇生笑你痴”。

这好理解,甲戌本对这一句有条批语,说是“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

的确,天下父母都把孩子当心肝宝贝似的。《好了歌》最后两句也是“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第二句“菱花空对雪澌澌”。

我们都知道,这是暗示英莲,也就是香菱最后的命运的。菱花,就是指香菱。她小时候本来叫英莲。后来被薛蟠抢到手之后,薛宝钗给她取了个名字,叫香菱。这个雪,当然是指薛蟠。薛家,是丰年好大雪嘛。你想啊,香菱这么个呆萌可爱的姑娘,却落入了呆霸王薛蟠的手里,这能有好日子过吗?菱花都是夏末秋初的时候开的,结果每天对着“雪澌澌”。澌澌就是下雪的声音。下雪也是有声音的,就是这种很轻微的澌澌声。娇小柔弱的菱花,每天面对的是源源不断落下来的雪花,那是一幅怎样凄凉悲伤的画面啊!

这两句连起来就是,痴心的父母,对宝贝儿女是娇生惯养,生怕她受到一点点伤害,哪知道她以后的命运是何等的悲惨凄凉呢?


读红楼梦,最让人同情的,莫过于是香菱了。她的身世命运,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都深有感触。她从小娇生惯养,有那么一个疼爱她的父亲,偏偏五岁时就被拐子拐走了。长大后连自己父母家乡和自己的名字都不记得了。可恨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还有拐子拐卖儿童,这些可怜的孩子,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祖国娇艳的花朵,却被人贩子拐走,从此不知道流落何方,每天经历多少风吹雨打。就如“菱花空对雪澌澌”。现代文明社会,绝不应该让“香菱的悲剧”继续发生了。

前两句是说香菱的身世命运的,但接下来的两句,就让人费解了。“好防佳节后元宵,便是烟消火灭时”,这最后两句,好像跟香菱没有什么关系啊?因为香菱,那时候得叫英莲,是元宵节晚上,家人霍启带她到街上看花灯,霍启去小解的时候,小英莲被拐子拐走了。英莲被拐走之后,家乡如何被一把大火烧了精光,跟她没有什么关系了啊,那为什么偏偏写进她这首命运谶语的诗里面呢?

这当然关系到她的影射隐喻了。

带她去玩耍的家人,叫霍启,谐音祸起,意思是祸乱起来了。什么祸乱?就是元宵节之后,三月十五日,葫芦庙中炸zhá供,结果这帮和尚不小心,油锅起火,烧着了窗纸,结果整条街都烧得跟火焰山一样。

炸供,就是用油炸供品,也不知道三月十五是什么日子,葫芦庙的和尚为什么要炸这么多供品呢?不过炸供品,也未必是当天用的,往往是为接下来重要的日子准备的。所以也不用琢磨三月十五是个什么日子了。反正这把火是葫芦庙的和尚引起的。

葫芦庙里的和尚,当然是葫芦僧,葫芦谐音“糊涂”,后来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明明是香菱的案子,怎么叫葫芦案呢?

因为香菱原本的家乡就是在葫芦庙的这条街,判案的便是寄住在葫芦庙里的贾雨村,以及当年葫芦庙里的小沙弥,也就是这个案子里给贾雨村出主意的门子。所以葫芦僧,应该指门子。可这个葫芦僧一点也不糊涂。他非常聪明,他给贾雨村出的主意也非常好,那为什么还说他糊涂呢?

图片

其实这只是表面意思,葫芦,真正谐音的是“胡虏”。

结合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书中隐喻的“胡虏”,当然是北方的后金满清。但在清朝,是万万不能说这两个字的,就连古人说的,也得改掉,比如岳飞那首《满江红》,里面那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清朝《四库全书》里就被改成了“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红楼梦》里借贾宝玉之口,提到了“匈奴”“犬戎”,说他们自古就是中华之患。而匈奴、犬戎,是历史上的“胡虏”。而书中的“胡虏”,就是吴本后二十八回里的“戎羌”,也就是后金满清。

葫芦庙,当然是胡虏的庙堂。那葫芦庙里的和尚,你觉得像谁?当然是满清的八旗军,因为满人头发都剃光了,只留头顶一戳毛,跟光头和尚差不了多少。而且最早的和尚,不就是胡人嘛,所以叫胡僧、番僧。正是这帮和尚炸供品,引发了大火,让甄家彻底烟消火灭。


批语说这事写的是“南直召祸”。南直,就是南直隶,明朝是两京制度嘛,以南京为中心的地区是南直隶,以北京为中心的是北直隶。北京的崇祯皇帝上吊殉国之后,在南京的弘光政权,也粉墨登场了,就是历史上的南明。这个南直召祸,当然是指清军南下,消灭南明政权的事。

节目的第二回,我们就说了,女娲为什么补天?就是因为水火大战,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李自成攻占北京,大明灭亡,这就是“天倾西北”。清军南下,攻占南京,南明灭亡,这就是“地陷东南”。

而书中第一回头一句就是“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

这姑苏有座城叫阊门,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葫芦庙,庙里有一群和尚,三月十五,煎炸供品,引发大火,把这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烧了个精光。

如此看来,甄士隐甄英莲父女,是隐喻南明政权,就很明显了。那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诗,前两句是写香菱本人的命运结局;后两句,“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是写她影射对象的最后结局。


我们说过,明朝是属火德,清朝属水。烟消火灭,就是指明朝、南明,都彻底灭亡了。就像贾宝玉跟紫鹃说的——“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贾宝玉的小厮叫茗烟,就是喻指“大明之化烟”。而元宵佳节,元宵,就是指明朝纪元的消亡。

图片

说完了这首诗,我们再来讨论香菱的第二个谜团:

香菱眉心有一颗胭脂痣。
在“葫芦僧判葫芦案”那回,门子对贾雨村说:“这被拐卖的丫头,还是老爷的大恩人,葫芦庙旁边甄老爷的小姐,名叫英莲。”

贾政就问门子,“听说英莲五岁被人拐走,你怎么认得是她?”

门子就解释说:“一是打小就哄她玩耍,隔了七八年,大概样貌,还是认得出来,……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所以认得……”

香菱的胭脂痣,正在眉心,是标准的美人痣。可惜红颜薄命。痣,是多余的,是身体病症在皮肤上的反应。痣,谐音志也,是一种标志。胭脂痣,是什么的标志?胭脂痣,红色的,和朱砂痣差不多,为啥不叫朱砂痣?因为“朱”字眼在当时太刺眼。

说到胭脂,我们不能不想到宝玉喜欢吃胭脂。

还有乌进孝上供的“御田胭脂米”;

当然还有林黛玉写的胭脂泪。

林黛玉在《桃花行》里说“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人的眼泪像胭脂一样鲜艳,说明这是血泪啊。林黛玉有滴不完的相思血泪,香菱眉心之中,也凝结一颗胭脂泪。

她们隐喻的都是明朝、南明的亡国之君;她们流的,都是亡国血泪。

这胭脂,应该还会让我们想到批书人脂砚斋。

周汝昌老先生,看到胭脂,就想到是红粉佳人的化妆用品,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脂砚斋一定是个女人,因为男人不会用这么脂粉气的名字。

其实是望文生义,没有体会到作者多次写到胭脂的用意。前面我们在解读脂砚斋时,用的是《红楼梦》里常用的拆字法,将“脂砚”二字拆分为“月旨石见”四个字。

月旨,是月之旨意。

石见,就是石头上见。

那脂砚斋的脂砚两个字,意思就是“月的旨意,在石头上见”。哪块石头上见?当然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大石头。所以叫《石头记》嘛。《红楼梦》大旨谈情,开辟鸿蒙,谁为情种,108人上情榜,每个人都有一个带“情”字的封号。所以红楼梦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一个“情”字。这个“情”,是木石之情,是明月之情。情,用拆字法,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主和月,意思是“我心主月”。表明了作者“心怀大明”。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拆字法来解读“胭脂”。

胭,月之因由;

脂,月之旨意,最终的旨意、结果。

胭脂,是红色的,又有“月”字,我们知道:红也好,月也好,在书中都是明朝的象征。那胭脂痣,就是明朝的标志。

香菱眉心有颗胭脂痣,就是说“月之因由、月之旨意(结果)”都在她身上表现出来。也就是大明朝最终的因果,都集中表现在香菱一个人身上!那香菱的影射对象,就不言而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08: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甄英莲的原型和贾宝玉的真名字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真事隐假语存,文本里有许多真真假假的故事。今天的这个人物原型也许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先说说草蛇灰线,红楼梦的笔法古人概括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草蛇灰线在明清话本小说中的普遍运用是有历史可循的,“草蛇灰线”最早出现于唐代杨筠松的典籍《撼龙经》中,指的是山势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态势。后来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有草蛇灰线法:……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处,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所谓“草蛇灰线”,是以蛇行草中,可见其行迹,灰线留于纸上,可辨其脉络,来喻指某一事物在作者行文中经常被提及,初看似是偶然,细看下去,却有一丝脉络可寻。后来“草蛇灰线”一词逐渐转变为对文体文法术语,被广泛采用于对诗文、戏曲及小说的写作中。

下面说说红楼梦第一回姑苏城内乡宦甄士隐的独生女儿甄英莲,她被甄士隐和封氏宠爱,却在元宵佳节走失了。书中写道“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这里的描写是大有问题的:

第一,试想甄家在当地也属于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为什么香菱出去看花灯只有一个家人跟着呢?

第二,甄英莲只有三岁,为什么出门不是甄士隐和封氏抱着看花灯?

第三,即使甄士隐和封氏忙着,为什么不让丫鬟或者奶妈跟随,而是让一个男小厮领出去?要知道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

第四,即使家人霍起抱着甄英莲出去看花灯,他要方便也应该找一个认识的或者熟悉的人照看甄英莲而不是一个人将她放到门槛上?

第五,甄英莲脸上的红痣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里解密一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结论,甄英莲的原型其实是一个男的,如果说甄士隐的原型是晚明皇帝的话,那么甄英莲自然是他的一个儿子,甄士隐只有一个孩子那是红楼梦的一个谎言而已,娇杏在回目里不就是闺秀吗?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作者将甄英莲化男为女,就和张金哥的名字一样是为了掩盖红楼梦里甄英莲和贾宝玉的真实身份和朝代地域的真相,脂砚斋在批注里也说了,香菱的根基与金陵十二钗无异。红楼梦第一回的文本说,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甲戌在这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蒙侧批:伏笔。既然如此无异那就是说,关于甄英莲的被拐,被卖,被 抢,最后和薛蟠进贾府的一系列故事都是假的,这是红楼梦阅读以来最不可思议也是最让人不可接受的。

对甄英莲的身份我们简单分析,甄英莲的莲字,在古代本来就是相貌俊伟,志趣高洁男子的常用名字,而不是女子的名字。甄英莲被男仆抱着看花灯,本来就是一个男仆抱着一个男孩子才说的过去,而后文小乡绅之子名唤冯渊的,自幼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甲戌在这里侧批:最厌女子,仍为女子丧生,是何等大笔!不是写冯渊,正是写英莲。冯渊酷爱男风,遇到甄英莲就喜欢上了,只有甄英莲是男子才有这样的效果。冯渊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了,甲戌在这里又是侧批:虚写一个情种。这里作者点明了是一个假故事。

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改名香菱的甄英莲和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荳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荳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荳官没的说了,便起身笑道:“依你说,若是这两枝一大一小,就是老子儿子蕙了。若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羞!”这里的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的描写是假话。根据植物学的常识,蕙有两枝,如果上下结花者是夫妻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兄弟蕙,因为从一支茎里出来的并头结花来形容一母同胞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如果说甄士隐的原型是晚明皇帝,甄英莲是男子自然是皇子,而贾宝玉如果是皇室隐藏在贾府的皇子,那么甄英莲和贾宝玉就是兄弟关系。果不其然,文本里写道偏巧贾宝玉也拿了一枝并蒂莲来参与斗草,贾宝玉手上的并蒂莲才是两个人真实关系的写照,后来贾宝玉便将香菱的夫妻蕙和自己找到的并蒂莲,埋到了一起。

最后我们来分析甄英莲和贾宝玉的真实名字,甄英莲为什么要改名香菱?因为甄英莲的这个名字的名字惊心动魄。同样是第一回文本,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南直召祸自然是指南明第一位皇帝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招来祸患的事情。这里的竹篱木壁,竹隐朱姓,壁字是一个人的名字。朱姓,壁前加一个莲字就是晚明皇帝朱由崧的儿子朱莲碧。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正月十六日,李自成攻陷洛阳前,福王朱常洵遣散家眷,与世子朱由崧等督军守城。老福王朱常洵之孙、小福王朱由崧之子、陈湾村朱氏之三世祖朱莲璧被托付于老家人张景明,先藏于洛阳孟坑,后定居于新安县仓头乡陈湾村,成家立业,繁衍至今。红楼梦里甄英莲的故事就是根据这个真实典故改变的,而贾宝玉原是天上神瑛侍者,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决定下凡游历,绛珠仙草为报恩也一同跟随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贾宝玉绝对就是小名,也就是乳名。那么贾宝玉的大名叫什么,红楼梦文本里没有说,可是批注里说了,叫贾玉。贾府和贾宝玉一辈的人的名字都是单字,而贾宝玉是两个字的名字,百年来众人看了也不产生疑问真是奇怪,要知道贾家不仅是一个大家族,还带有读书人家的帽子,有一套严格的族谱制度。我们从神瑛的名字里取一个瑛,后来有一个戏子做了史湘云的丫鬟,叫韦大英,这里的英加上王就是神瑛侍者的瑛,甄英莲的名字就是朱莲璧和贾宝玉的真实姓名的合集。李自成陷洛阳时,朱常洵大约56岁,朱由崧大约34岁,朱莲璧约三四岁,前面分析贾宝玉在洛阳城破的时候已经基本上成年了,因此甄英莲应该是贾宝玉的弟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后,实行皇子封王制度,以固大明江山社稷。他给子孙的起名规则很简单,朱元璋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按照"辈行"法则起名字.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是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属性来决定的,也就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要有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就比如明朝的帝王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有炆、棣、炽、基、镇、钰、深、樘、钧、洛、校、检,每一代帝王的最后一个字的偏旁部首都是来自于五行。到了朱由检和朱由崧这一辈,发生了变化,朱由检给儿子起名字,都是以慈开头的,比如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周皇后为思宗朱由检产下嫡长子,朱由检亲自为嫡长子赐名“慈烺”。然后下诏晓谕天下:

“朕为帝王应天历而奉宗祧,首重元储。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庆发祥,源深绪远。伫昌嗣续,仰慰治谋。兹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闱开冢嫡之先。万国惬元良之祝。”以此表示自己获得嫡子的兴奋之情。其他几个儿子也是以慈开头的,但是朱由崧却没有这样做,他的在历史上可以岔道的儿子的名字就是朱莲碧,根据以上理论进一步推理分析可以得知,贾宝玉的真实名字是:

朱莲英!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2-01-30 19:55
贾宝玉
红楼梦(小说)
红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09: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由:朱由校,朱由检,朱由崧,朱由榔,四兄弟。兄弟蕙
一箭并数花为蕙,兄弟蕙。金蕙


四儿,芸香,蕙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09: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祸起萧墙 - 汉语成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祸起萧墙(拼音:huò qǐ xiāo qi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季氏》。

“祸起萧墙”的原义是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也作“祸发萧墙”。

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祸起萧墙

拼音
huò qǐ xiāo qiáng

成语出处
《论语·季氏》

语法结构
主谓式


近义词
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
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语法属性
作谓语、宾语、定语

目录
1成语出处
2成语应用
3成语辨析
4成语寓意
5成语典故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折叠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折叠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1]

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应用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2]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

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运用示例

汉·焦延寿《豫之随》:“忧在腹内,山崩为疾,祸起萧墙,竟制其国。”

晋·慕容垂《上苻坚表》:“臣才非古人。致祸起萧墙,身婴时难,归命圣朝。”

唐·王翰《古长城吟》:“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国侵则害加黎庶,德败则祸起萧墙。”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寓意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与天子争权,而在诸侯国内部,国君的权力也往往被卿大夫和家臣把持。季友原本与国君鲁庄公是同胞兄弟,又为辅佐王室立下大功,他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代会与国君争权。季康子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与鲁国国君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他准备去攻打颛臾,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孔子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来自宫室之内的祸患。因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氏壮大势力,专横跋扈,一定会寻机惩治季氏。祸起萧墙,同室操戈,人们要多注意内部存在可能发生的危险。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公元前659年,鲁庄公的弟弟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信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镇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赏赐给了季友。从此,费地成为季友的私产,而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在鲁国执政。季友的孙子季孙行父执政时,举贤任能,分财济贫,受到国人爱藏,谥号季文子。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执掌国政,当时几代鲁君都昏庸无能,以致出现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鲁君的情况。

到鲁哀公时的季康子,名位虽是卿大夫,实际权势之大,早已超出国君之上。他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颛臾,把它并吞过来。于是他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征伐颛臾。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周成王时成为鲁国的附国。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因为季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

当时,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是季孙氏的家臣,他们对孔子解释说:颛臾城墙坚固,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又很近,季氏如今不把它占领,将来会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孔子说:“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如果不发生战争,也就不会发生什么灾难。做到这样,远方的人就会前来归服,如果嫌归服的人不多,还可以履行仁义礼乐,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可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想季氏的忧患,恐怕并不是来自颛臾,而是来自萧墙之内吧。”一语点破了季氏欲征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3][4]​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就是源自孔子的这句话,以后常用来比喻祸乱出自内部。

参考资料
1.季氏将伐颛臾  . 古诗文网 . [2023-1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09: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胭脂痣,甄英莲,香菱,秋菱。甄士隐的女儿,兄弟,夫妻?

瑛中之英。。。香妃田秀英,脂粉堆里。。。

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2023-05-22可可诗词网-诗词赏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原文】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吞江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昼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鉴赏】
粉装玉琢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成语




粉装玉琢,汉语成语,拼音fěn zhuāng yù zhuó,意思是白粉装饰的,白玉雕成的;是形容女子妆饰的漂亮或小孩长得白净。也用来形容雪景。出自《红楼梦》。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粉装玉琢


  • 拼音

    fěn zhuāng yù zhuó


  • 注音

    ㄈㄣˇ ㄓㄨㄤ ㄧㄩˋ ㄓㄨㄛˊ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装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斗他玩耍一回;"



折叠编辑本段用法

作谓语、补语、定语;用于白色景观。

示例

头抬起来时,粉装玉琢似的双颊泛上一阵红晕。★叶圣陶《倪焕之》十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09: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香菱学诗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香菱学诗,曹雪芹著作的小说《红楼梦》中的故事,被选入语文课本。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 “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香菱学诗

作 者
曹雪芹


作品出处
小说《红楼梦》

目录
1译文
2注释
3人物介绍
折叠编辑本段译文
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正说着,宝玉和探春也来了,也都入坐听他讲诗。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宝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越发倒学杂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探春笑道:“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香菱笑道:“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探春黛玉都笑道:“谁不是顽?难道我们是认真作诗呢!若说我们认真成了诗,出了这园子,把人的牙还笑倒了呢。”宝玉道:“这也算自暴自弃了。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们瞧瞧。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他们都抄了刻去了。”探春黛玉忙问道:“这是真话么?”宝玉笑道:“说慌的是那架上的鹦哥。”黛玉探春听说,都道:“你真真胡闹!且别说那不成诗,便是成诗,我们的笔墨也不该传到外头去。”宝玉道:“这怕什么!古来闺阁中的笔墨不要传出去,如今也没有人知道了。”说着,只见惜春打发了入画来请宝玉,宝玉方去了。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1)精华欲掩料应难:大意是月光灿烂,想掩盖也掩盖不了。精华,本道家语“日精月华”,光华、光辉之意。

(2)影自娟娟魄自寒:它的外貌是那样娟秀,背面却是那样凄清。影,这里指月的正面。魄,月的背面,即不受日光照射那一面。从作法上看,本句中的“寒”字乃一篇之骨,以下借“砧敲”“鸡唱”“闻笛”“倚栏”写离愁及故园之思,皆本此。

(3)一片砧(zhēn)敲千里白:皓月当空,银光一泻千里,处处传来妇人捣衣之声。砧,捶衣时垫在下面的石头。李白《子夜吴歌》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香菱化用此诗意境,表达妇人对远在边陲的丈夫的思念──这种思念在月下衣时变得更加浓烈。

(4)半轮鸡唱五更残:缺月在天,雄鸡高唱,正是五更将尽时分。五更,相当于凌晨四至六时。这并非单纯写景。古人出行大多在黎明时分,因此写黎明景象正是为了写别情。例如:“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后唐牛希济《生查子》),“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宋柳永《采莲令》),“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宋周邦彦《蝶恋花》)。香菱这首诗将“半轮(月)”“鸡唱”“五更残”这三个典型细节融成一体,也正是为了渲染离别时黯然伤神的气氛。

(5)绿蓑江上秋闻笛:绿蓑,泛指江上的人,不限于渔翁。秋闻笛,可理解为秋夜月下闻笛。笛声凄清、高远,能引发人们对故乡以及远方亲友的思念。李白《春夜洛阳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香菱这一句所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感情。

(6)红袖楼头夜倚栏:“楼头夜倚栏”,更确切地说,当是“楼头倚栏望月”,在古代诗词中已成为一个用来表述相思之情的典型化细节。例如“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时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等。香菱此句亦不例外。

(7)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此说当存疑。很可能这是就诗境而言,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杜甫《秋兴·其七》),出句为虚境,对句为实境。如就词性而言,只能是实对实,虚对虚。

(8)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近体诗(律诗和绝句)诗句的平仄既有严格规定,又可以灵活处理。每句第一、三、五字为平声者可以仄声代,反之亦然;但第二、四、六字必须严守规定,不得随意改变。

(9)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这是黛玉对陆游那两个诗句的批评。按:所引陆诗出自《剑南诗集》卷引,原题是《书室明,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其二》,据此可知这是休闲之作,说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黛玉主张先学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即有“法乎其上”之意;对休闲之作她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10)湾住:停泊。湾,一本作“挽”。

(11)紫鹃:黛玉的丫头。

(12)会心处不在多:“多”,当做“远”。按:此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简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指庄子的处世哲学)也。’”宝玉说这话的意思是,评论诗文当以个人内心体验为主,不必舍近(个人体验)求远。

(13)十四寒:我国古代的韵书把同韵的字归为一部,每韵用一个字标目,按次排列。在《佩文韵府》里,“寒”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四位,故称“十四寒”。下文“十五删”表明“删”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五位。

(14)入画:惜春的丫头名。[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香菱原名甄英莲,是姑苏名士甄士隐的独女,三岁时被人贩子拐去,从此开始了不幸的人生。

刚刚长成的香菱,被黑心的人贩子同时卖给两家,引发一桩命案。而呆霸王薛蟠贪图美貌,抢了香菱,与母亲、妹妹等一大家子浩浩荡荡投奔贾府而来。

香菱的外表是极令人惊艳的,要不薛蟠也不会一定要弄她到手,而初来时,周瑞家的还特意问她家乡父母之类的话,连贾琏这个风月惯手都称她标致。香菱的美,有些秦可卿的品格,生得袅娜风流,不是庸脂俗粉。

而香菱的性格,并没有太大的特点。也许是早年被人贩子打骂虐待,她也是逆来顺受,从不反抗,在别人看来她就是呆呆的。认命,也许早已烙入了她的心底。家乡父母,从前的事记不记得又能如何呢?

她生得温柔恬静,楚楚动人,连薛姨妈都看不过,觉得自己儿子是玷污了人家姑娘,因此特地摆了酒席,是过了明路的妾室。对于一个身份来历都模糊的女孩来说,这也算是莫大的荣耀了。

但薛蟠本是个喜新厌旧的,没多久,天仙般的香菱也被看得马棚风般的了,而他更是不改吃喝嫖赌的纨绔习性,屡屡生事。

作为一个失去新鲜感的妾室,香菱倍受冷落,她也并不抱怨或委屈,只是本份的过着日子。她虽然受尽苦难,却不改骨子里生来的清高和淡然,不会讨好献媚,更不会像秋桐或赵姨娘那样的妾室,为了生计和情爱施展本领,千方百计地为自己争取。貌似男人都更喜欢泼辣野性的女子,如后来的夏金桂和宝蟾。[2]​

参考资料
1.香菱学诗  . 百度汉语 . 2022-09-02 . [2024-1-10]
2.香菱学诗,这原本应是她的日常  . 少读红楼 . 2020-11-15 . [2024-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07: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香菱===香妃【粉装琢玉】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宋代〕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天应乞与 一作:天教分付; 尽道 一作:自作)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url=][/url]
[url=][/url]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王定国的歌姬柔奴,姓宇文,眉清目秀,善于应对。她家住京师。王定国被贬到岭南宾州,柔奴也跟随他去了。等到他被赦免北归,我问柔奴:“在广南的生活,应该很不好过吧?”柔奴却回答:“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于是我为这件事写了首歌。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都说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
她从遥远的地方归来,更加容光焕发,更显年轻了,微微一笑,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试着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赏析[url=][/url]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创作背景[url=][/url]

  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受贬时,其歌妓柔奴(寓娘)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作此词以赞柔奴。也有学者认为这首词作于公元1085(元丰八年)十二月。公元1084年(苏轼元丰七年)三月由黄州量移汝州,赴任途中乞常州居住,八年六月起知登州,十月,以礼部侍郎召还,十二月到京,与王巩会宴,即席创作此词。


参考资料:
1、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49-650
2、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257


简析[url=][/url]

  这首词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生动描写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其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简练而又传神地表现出其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词人也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他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这首词风格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






苏轼 [url=][/url]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870篇诗文 ► 4830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07: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或出处:苏轼
苏轼 与王定国书

【原文】
某启:罪大责轻,得此甚幸,未尝戚戚。但知识数十人,缘我得罪,而定国为某所累尤深,流落荒服①,亲爱隔阔。每念及此,觉心肺间便有汤火芒刺。今得来教,既不见弃绝,而能以道自遣,无丝发蒂芥②,然后知定国为可人,而不肖他日犹得以衰颜白发厕宾客之末也。甚幸!甚幸!恐从者不由此过,故专遣人致区区。惟愿定国深自爱重,仍以戒我者自戒而已。临书悒悒③,不知此人到江,犹及见仙舟否④?匆匆,不宣。

【注释】
①荒服:远离皇城的偏远地区。
②蒂芥:草芥,比喻胸中郁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说:“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
③悒悒:郁闷惆怅的样子。
④仙舟:装饰华丽的游船,此处指王定国乘坐的船。

【译文】
我写信相告:罪责重大惩罚却很轻微,能得到这种处分已经是很幸运了,不曾觉得悲伤。但是几十位好友,因为我的缘故都受到了处罚,而王定国被我连累得最深,被发配到远离皇城的偏远地区,与亲人朋友相隔遥远。每每想到此处,我便觉得心肺都像被热汤浇,被芒刺扎那样难受。今日得到了你的来信,不但没有责怪我,反倒安慰我,心中丝毫没有郁积的情绪,看见你的为人,不以得势失势摒弃朋友,真是太难得了!我惟恐路过的人不能将这封信送到,因此专门派人送去,表达我一点诚恳的心意。我希望你多多保重身体,用告诫我的那些话自诫吧。写到此处心情郁闷,不知送信的人走到江边,还能不能赶上你的游船呢?信写得匆忙,无法尽述我的心意。

【评析】
王定国,名巩,大名莘县(今山东莘县)人,工于诗,与苏轼交谊甚厚。因苏轼乌台诗案受到株连,被谪宾州(今广西宾阳)监酒税。苏轼被贬黄州后,对王定国的远放深感不安,但王定国在赴贬所途中却致书安慰苏轼。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写给王定国的回信,倾吐了因自己获罪而连累朋友的负疚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8 08:50 , Processed in 0.0955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