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5-8 17: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晴雯之死“惨于羽野”,比窦娥还冤
老王4611 2019-07-08 | 36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2019-6-28)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评价《窦娥冤》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窦娥的冤屈是什么?一个满脑子孝道、贞节等伦理观念的善良女子,被一个大力提倡孝道、贞节的社会迫害致死,这就是窦娥的冤屈所在。有人说,《红楼梦》中晴雯之死堪比窦娥之冤,此说不无道理,但属浅见。何耶?《红楼梦》(程甲本)第一百十三回“施毒计金桂自焚身”,沿用了《窦娥冤》的套路,但结局却大不一祥。曹氏是在呐喊:“俏丫鬟抱屈夭风流”,比窦娥还要冤;能与晴雯之死相类比的,惟神话传说中禹父鲧(gǔn)之厄运!
贾宝玉在为晴雯撰写的诔文《芙蓉女儿诔》中说:“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国人自古痛恨贪墨之吏,但这些人的脸上并未贴着标记,像京剧那样化妆画个脸谱,甚难辨认。有一个好法子,就是看他们是否制造了冤假错案。俗彥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这算什么?制造一起冤假错案,或许就有十万或更多进项。贪墨之吏虽然难辨,但老百姓对冤假错案一眼就能看穿。从这个角度看,《红楼梦》就是一个大覆盆——覆盆底下多有沉冤。“冯渊案”葫芦乱判,“古扇案”石呆子生死未卜,“绣春囊案”司棋冤沉海底,“晴雯案”牵动历史神经。据元妃所点四出戏之隐伏,元妃死后,贾雨村还将制造令贾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通灵宝玉案”。
回到晴雯之死上来,“晴雯案”系王夫人一手制造,一干小人心怀鬼胎推波助澜。王夫人之所以冤杀晴雯,为的是力挺“金玉良缘”,袭人之所以诬告晴雯,为的是保住自己在怡红院的地位。
王夫人向贾母作专题汇报时说:“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份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贾母道:“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晴雯的模样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些像林妹妹,在贾府丫头中第一。凤姐说,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晴雯“爽利言谈”,就是性格直爽,说话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用凤姐的话说,就是“论举止言语,他原有些轻薄。”晴雯的针线了得,集中表现为“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 ,表明晴雯原系贾母为宝玉挑选的侍妾(姨娘)。
如何理解宝玉诔文“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先将这两句诔文译成白话:高尚的品格,被人妒忌,闺女的愤恨恰似受打击被贬到长沙去的贾谊;刚烈的气节,遭到暗伤,姑娘的悲惨超过窃神土救洪灾被杀在羽野的鲧。
“长沙”指贾谊,汉文帝时著名政治家。这个贾谊才华很高,史家一向把他和屈原并列。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王侯权势,年纪很轻就担任朝廷里的重要职务。贾谊有何恨?受到权贵排斥,不得皇上重用,被贬逐为长沙王太傅(辅佐官),曾作《吊屈原赋》抒发自己心中愤懑,33岁郁闷而死,后人称他贾长沙。这句诔文是说晴雯身遭小人嫉恨陷害,虽是闺闱女子,却有着与贾谊相似的遭遇。
据《山海经·海内经》,禹的父亲鲧没有天帝的命令,就擅自拿息壤(一种可以生长不息的神土,能堵塞洪水)治洪水,天帝就叫祝融将他杀死在羽山的荒野。屈原在《离骚》中说“鲧婞(xìng,倔强)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大胆肯定了鲧的耿介正直。诔文“直烈”正是用了屈原的话。晴雯“爽利言谈”,“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被王夫人强加“狐狸精”罪名逐出大观园,当夜死亡,“惨于羽野”。
其实,鲧所治的那场大洪水原本就是天帝搞出来的,是人民百姓触怒了天帝,天帝很生气,特地降洪水警告世人,“洚水儆予”。同情百姓的遭遇,鲧挺身而出,才盗取息壤来治水,得罪了天帝。所以,屈原才为鲧打抱不平,说鲧是因为性格正直而死,而不是治水不利。抄检大观园不也是王夫人发动的吗?王夫人不正是看不惯晴雯的模样言行而将其整死的吗?
论说到此,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个问题,不管怎么讲,晴雯毕竟是个丫头,且只被录入“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作者为何要拿她来类比贾谊、禹父鲧呢?这就涉及到《红楼梦》的主旨和根本写作手法了。小说文本说《红楼梦》“大旨谈情”,这应是指“风月宝鉴”的正面,反面呢?一代宗师蔡元培老先生在《石头记索隐》中开宗明义:“《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这“数层障幂”, 应该就是作者在第一回“楔子” 中所云之“甄土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据此,有索隐者认为,晴雯所影射、隐伏的是明末史上刚勇而屈死的大将军熊廷弼——这正是“风月宝鉴”反面的红楼丫头晴雯,松樵深以为然。作者泣诉熊廷弼“恨比长沙”,“惨于羽野”,正是为了“吊明之亡”!
晴雯之“雯”,是指复杂花色纹样的云团。“晴雯”,是指雨后天晴大片的云团。据《江夏县南乡熊氏宗谱》描述,熊延弼出生时:“天象云飞四起, 长虹贯室, 雷声震地”。熊父据此给儿子取名廷弼,字飞白。
晴雯出身苦,连自己姓名父母一概不记得。熊飞白也是个苦孩子,家境贫寒,生活艰难,但他从小天资聪颖,禀赋异常,虽辍学做了放牛郎,也不忘挂角勤读。更难得的是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在乡试中双获文武第一名(文武解元),后中进士。
晴雯死后是芙蓉花神,这里的芙蓉是指木芙蓉,喻指晴雯的出生地。湖广江夏县也盛产木芙蓉的,熊延弼正是出生在湖广江夏县(今湖北武汉江夏区郭家岭)。
《芙蓉女儿诔》记载晴雯和宝玉“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五年八月”,同样出现在熊延弼的命运里。《明史》记载:“五年八月弃市,传首九边”。是说在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五年的八月份,熊延弼被杀头,弃市(脑袋被拿走了,尸身弃在那),脑袋拿去传九边去了。
晴雯被冠以“勇”字,是不太好理解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因为作者表面上写的是晴雯,其实写的是熊延弼。而熊延弼,绝对称得上一个“勇”字。
熊延弼文武双全,在战场上则是智勇双全,绝不是像王化贞那样逞血气匹夫之勇。连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平生只对两个人又怒又恨,头一个是熊延弼,后一个是袁崇焕。熊延弼不但是对外敌勇,对朝廷那些“内贼”也是针锋相对、毫不退让,经常上演舌战群儒的好戏,非常的刚勇负气。熊延弼谁都不鸟的性格,把朝廷的文武百官也几乎得罪光了,尤其是那些言官们。以前有万历皇帝罩着他,结果到泰昌元年,万历皇帝死了,攻击熊延弼的言论顿时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弹劾的奏折都快把皇帝的邮箱都挤爆了。可是泰昌皇帝还没来得及处理这些“垃圾邮件”,一个月后他也驾崩了。16岁的熹宗上台,少年天子禁不住言官们的“连番轰炸”, 罢了熊延弼的官,用袁应泰替代他经略辽东。谁知道,没几个月,“天启元年,沈阳破,应泰死,廷臣复思延弼”。你看这些言官们贱不贱啊,损不损啊,几个月前,还义愤填膺地弹劾熊延弼,罢了人家的官,如今大难来了,也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辽东那鬼地方,也只有熊延弼能够镇得住,何况对付女金,熊大人已有好些年的经验了。于是又鼓捣熹宗启用熊延弼再次赴辽东。如果这样也算了,可偏偏又给他配了一个巡抚王化贞。配个巡抚也算了,偏偏此人好大喜功、素不习兵。这也算了,偏偏这样的货色还掌握实权,王化贞掌握兵马大权,熊延弼只有区区五千人马。跟这样的货色搭伙干事,面对的又是如狼似虎的努尔哈赤女金军队,注定了是悲剧。
当初熊延弼巡按辽东时,就针对辽东地区地广人稀、边防多事的特点,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这一次重回辽东,他同样对时局了如指掌,认为“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广宁多间谍”,主张以守为主。可是王化贞素不习兵、盲目轻敌,又手握大权,朝廷还有人撑腰,硬是要跟女金人打对攻。其实女金军队的攻击力远远超过明军,明军打防守反击、甚至摆大巴,都不丢人。可王化贞觉得丢不起那个人,结果是丢了辽阳,丢了性命。广宁兵败,致使大明辽东尽失。一代豪杰熊经略,也跟着受冤惨死。
熊延弼犯了什么滔天大罪?且不说他此前在辽东立下了何等奇功,就是后来的广宁兵败,绝大部分责任都应该是王化贞担当,因为王化贞才是主帅,也是他的方针严重错误,他带着大军贸然进攻,结果兵败时又率先逃跑。熊延弼只有区区五千人还要带着辽东百姓撤退逃走。
熹宗朱由校是怎么惩罚的他?只是将王化贞“论死”,熊延弼也一并“论死”。广宁兵败败得那样惨,后果极其严重,将熊延弼“论死”,也算不得冤枉。更惨的是,熊延弼被杀头了,还被传首九边,示众三年不得归葬。还没等归葬呢,长子又被“追赃”逼死了。那个“头号罪犯”王化贞只是被杀头了事,熊延弼却死得惨!死后更惨! 根本原因是明熹宗朱由校不喜欢他。
1628年,天启帝驾崩,崇祯帝即位。崇祯扫除群奸、阉党,魏忠贤受到处置,熊延弼昭雪,钦赐恢复原职,加封太子太保,并允其子持首归葬故里。
清乾隆帝在亲自审定明史后,将熊延弼的奏折、文稿汇编成《熊襄愍公文集》并为之作序。序称“明之晓谕,军事者,熊延弼乃巨擘也”,并说读其文稿,几欲落泪,指责明朝杀害熊公“乃自毁长城”。还赐建省城、纸坊、修贤三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