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2: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
行侠梦2019-11-13 19:54






大家好,欢迎收看《我读红楼梦》的第二十九集,上一集,作者只轻轻的两行文字,就让贾雨村补了应天府的职缺,可见贾府势力在金陵省耕耘多年,盘根错节,手眼通天啊!今天我们读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被选入中学教材,读起来压力很大。
开头就是一条批语【甲戌侧批: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前两回作者和批书人用的典故太多,是神话开头,梦中幻境,各种线索人物出场,还有甄士隐家败,贾雨村科举,又埋下副十二钗之首的甄英莲伏笔等等,云里雾里比较压抑,这一回是小说正文了,春光明媚,心情好。妙笔生花,文采多。
【文本: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林黛玉登上码头就坐车,相当于现在有车队在机场接机,或者说有车队到高铁站接站,至少也是有车队在高速路口迎接吧!普通家庭哪里有这样的排场,因此黛玉想到了母亲。
【文本: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常听母亲说贾府可不是一般的官宦人家,作者要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展示贾府如何与别家不同。【文本: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甲戌侧批:写黛玉自幼之心机。】
仆人与别家不同是黛玉的第一印象,由三等仆人去猜想二等仆人,进而去猜想主人与别家不同。这一点就能看出黛玉确实聪慧,她懂得举一反三,“世事洞明皆学问”用来描写黛玉也毫不为过。作者第一回里先写甄士隐家破人亡,以小乡宦的败落来引出大家族悲剧,这也有培养读者举一反三思维的用意。
批书人说这几句话写黛玉自幼之心机,那么林黛玉进贾府时,多大呢?第二回里有直接描写,“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然后,贾雨村闲居无聊,出来闲步碰上冷子兴,贾雨村说林黛玉的母亲在“上月竟亡故了”,由此可知,林黛玉进贾府时,年龄六岁。
后文第四十五回到第四十八回还有间接描写,林黛玉和薛宝钗互剖金兰语的时候说了一句话,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这一年林黛玉亲口对宝钗说自己十五岁。
同一年里的十月份,贾琏被他老爹贾赦打了,打到不能动弹,因此平儿火急火燎地找薛宝钗拿医治棒疮的药。薛宝钗就问贾琏为何挨打,平儿说了原因,还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贾雨村是跟着林黛玉进的贾府,认了不到十年,这一年林黛玉十五,间接证明林黛玉进贾府时,年龄六岁。影视剧里林黛玉进贾府,年龄偏大。
【文本: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贾府在京城,大都市的繁华是黛玉眼中的第二个不同。【文本: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门前保安和迎宾的服装华美只能说明这一家有钱,富!表达尊贵的是那“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这是黛玉眼中的第三个不同。
贾府只是国公的级别,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正常情况下他家是不允许建三间门面的,更别说大门口摆大石狮子了。狮子是权利的象征,门口摆了大石狮子,是不是还想再立上华表,建的跟天安门广场一样啊,活的太尊贵了,难道是不想活了!?
我国建筑方面的封建等级制度,也是在历代君王的推动下逐步发展形成的,如今贾府敢这么建大门,真的与众不同啊!简单说说建筑等级的发展,早期的诸侯王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都城,但是,都城占地面积多大、城墙多高多厚、有几座城门、拥有多少士兵等,必须上报天子。如果你违规,天子就可以率领其他诸侯讨伐你。反过来说,如果你建的都城比天子的王城还高大上,你就是想当天子啊!
一般来说天子是有实力的,天子可以养活众多的军队,然后娶众多诸侯王的女儿,一手拿刀,一手拿结婚证号令天下诸侯。哪个诸侯不听话,一般不用天子动刀,和他联姻的亲戚就能帮他摆平了。如果天子没有刀,别说结婚证,亲兄弟也不好使,又要说周幽王。
因为西周的王城是镐京,在今天西安的西北部,离游牧民族很近,所以经常跟野蛮人打仗。周幽王的爷爷周厉王连年用兵,打仗打到手里的结婚证都不好使了,诸侯们叫苦连天,服役的男青年死亡太多,实在派不出兵了。周厉王只好动用自己的直属军队去打,到了周宣王猥琐发育没几天又接着打,其他诸侯找借口不出兵有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周宣王是越打越穷,留了一个烂摊子给周幽王。
周幽王看不清局势,他号令天下的刀没了,又跟申国娶来的王后闹离婚,立褒姒当王后,立褒姒的儿子当太子,这一下惹恼了申国诸侯,结果申国联合游牧民族把周幽王杀了。申国王后生的儿子被申国、鲁国、许国等有点实力的亲戚拥立为新天子,就是周平王。别说刀,周平王手里连刀把儿都没有了,只能躲避游牧民族,迁都到洛阳,寄人篱下。从此以后东周天子名存实亡,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领风骚。
诸侯们开始在国都建设方面相互攀比,一个比一个坚固豪华,天子也管不了。一直到秦始皇,横扫六合、并吞八方、一统中华,因为分封建国导致诸侯混战,秦始皇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郡、县城池建设再次有了统一的规定,大秦以法家治国,法律完备、严苛。因为不搞分封那一套,皇帝独霸天下,就需要各级官员来协助皇帝管理国家,为了凸显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建筑上开始规定各级官员的住房等级。
到了刘邦,他看天下大乱的时候,秦二世连个帮忙的亲戚都没有,于是,在西汉建国后,刘邦推行郡县制加分封制。皇帝管辖首都附近的很多郡县,姓刘的亲属分封到离首都远一点的地方,并从中央选派相国去监督刘姓亲属的诸侯国,并再次规定了诸侯都城占地面积多大、城墙多高多厚、有几座城门、诸侯以及各级官员能住什么样的房子,结果还是导致了七国之乱。
以后历代帝王,以史为鉴,不断改革,到了清朝,就算分封亲属当王,皇帝也只不过从税收里拨出一部分钱,用于养这批王爷,而且王爷们必须住在京城,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诸侯王的实权不断被削减,建筑的等级制度却发展到顶峰,包括屋顶式样、门面的间数、装饰的色彩、彩画的形式等等都有详细规定。
道家讲阴阳,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一三五七九,九是阳之大数,五位于阳数正中,《易经》里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和五就变成了皇帝的专用数,建筑方面体现“九五至尊”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天安门,城楼下五个门洞,城楼上九开间,故宫的很多建筑都是这样。
天安门五个门洞,那是皇帝专用的。亲王府的正门可以盖五间宽,只能在中部开三个门洞,郡王府的正门可以盖三间宽,只能开中部开一个门洞。你到北京旅游,有些王府开三个门,有些王府开一个门就是这个原因。国家办公单位,县衙,府衙的门面,也只有三间宽。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到河南南阳内乡县衙,或者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去看看。
文本里贾府“三间兽头大门”,说的是贾府的门面有三间宽,其实当中开了一道大门,大门上铜兽头嘴里衔着铜门环,有客人来可以叩门环发出声音,相当于现在的门铃。这已经超越了国公的等级,而且贾府正门前还摆放一对大石狮子,封建社会装饰用的动物形象等级森严,一龙二凤三狮子。
龙凤是皇家专用,狮子形象在皇宫或者协助皇帝管理国家的官府门前才有。天安门前有大石狮子和华表,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门前只有大石狮子,河南南阳内乡县衙门前有一对小石狮子。普通住宅要皇帝授权后才可以摆放石狮子,一般情况下,王府级别才可以。贾府违规使用石狮子作建筑装饰,为什么敢这么干呢?很快文本里就给了我们答案。
【文本: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敕造,是皇帝颁发旨意让贾家这么干的。门面盖的如此高大上,正门却不开,很奇怪啊?这仍然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极端体现。
还要说天安门和故宫,通往皇宫的正门,是对着御道的,皇帝可是随便走。其他人基本不能走,如果年轻的皇帝大婚,皇后被娶进皇宫,当天可以走一次正门,从天安门、午门的正门进皇宫,就是民间说的“明媒正娶”,然后掌管后宫,为皇家传宗接代,皇后这一辈子就走这一次正门,而且是只进不出。
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是殿试,殿试结束,全国科考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在接受皇帝的接见后,走出皇宫。这三位天下读书人的佼佼者,此时可以从御道走出正门,这一辈子就走这一次,这叫只出不进,以后再有机会被皇帝接见也不能出入正门了。
武则天没当皇帝的时候,就跟唐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后来她还当了皇帝,武则天肯定经常走正门的。但是大名鼎鼎的西太后慈禧就悲剧了,进宫的时候是宫女,走了一辈子旁门左道。
县衙、府衙进了正门还有第二道大门---仪门,就是威仪之门、礼仪之门。新官上任的当天可以走一次仪门的正门,知县、知府上任以后就只能从旁边的小门出入办公。在接皇帝圣旨或者有上级领导视察的时候,才开启仪门的正门。
古代寺庙正门一般情况下也是不开,遇到特殊情况,比如,皇帝进山礼佛,或者朝廷的圣旨到了要开正门。佛祖的生日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开正门。寺院的主持方丈圆寂,新的主持方丈上任开正门。迎接得道高僧的时候开正门。
特别出名的是少林寺和灵隐寺,正门几十年还不开启一次,外人进庙走不了正门。据说走灵隐寺正门的最后一个皇帝是康熙,后来乾隆下江南微服到此,因为已到了闭寺时间,和尚不相信他是皇帝,无论怎么说也不开正门,乾隆回去后下了圣旨,要求永远不许开正门。传说,也不知道真假,建国后灵隐寺为总设计师开过一次正门。
贾府高大威严的正门平时也是不开,有皇帝圣旨到了要开。或者尊贵的客人到了,比如元春省亲要开,王爷来串门要开,宫里太监来办事也要开。另外,家族有重大的活动要开。这是豪门大族遵守封建礼制的一种体现,也是黛玉眼中的第四个不同。
【文本: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角门就是整个建筑物的靠近墙角的小门,林黛玉的身份还没有尊贵到贾府为她开正门迎接的程度,她头一天进贾府两位舅舅都不见她,同样证明她的身份不够尊贵。林黛玉进了京城,是一路从东往西走,咱们在第十八集里就讨论过,坐北朝南的基础上以东为尊,林黛玉走的这条街,东边是宁国府,西边是荣国府。先路过宁国府门前,林黛玉看到宁国府东西角门都有人出入,那么荣国府也应该有东西两个角门,林黛玉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走相对尊贵一些的东角门是合理的呀,为什么要走西边角门?也是黛玉眼中的第五个不同。
文本里有作者给出的答案,西角门进去,住的有贾母、贾政、王夫人,贾琏、王熙凤,李纨、贾兰,贾宝玉和贾迎春、探春和惜春。后文里描写林黛玉跟着邢夫人去拜访大舅贾赦,坐着翠幄青紬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了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之花园隔断过来的”。原来荣国府大门东边是黑油大门,那么,从东角门进去,里面住的是贾赦。林黛玉要先拜见外婆,贾母跟贾政一个院住,当然要走西角门。
黛玉从西角门进贾府,【文本: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走了一百多米不到二百米,院子已经很大了。【文本: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轿夫,那肯定是宝玉口中的臭男人,也是等级低下干粗活重活的男仆人,他们从码头一路抬轿子进了荣国府,出了一身臭汗,没资格再往院里走,别说看一眼闺阁中的小姐,他们甚至没资格见到那些女性仆人,轿夫退出去,林黛玉坐在轿子里等着。【文本: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看到没,婆子们也是一路坐轿的,难怪林黛玉眼中“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轿夫退出去,婆子们是仆人,就该下轿步行,黛玉是主子继续坐轿。
只不过,【文本: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这四个小厮年轻干净、统一服装,但是也不能往垂花门里看,垂花门是古代中国民居建筑内宅与外宅的分界线,前院进入后院的唯一通道就是垂花门。
住宅的大门都有檐柱,用来支撑门面往外散出的屋檐,有些檐柱上还会挂对联,大家去参观古建筑的时候可以留心观察一下。垂花门也有檐柱,但不是整根木柱立在地上用来支撑屋檐的,它只起装饰的作用,因此垂花门的檐柱很短而且是悬空的,垂吊在屋檐下,也叫“垂柱”。垂柱底端通常画有花瓣样式的图案,所以有垂柱装饰的门被称为垂花门。俗话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就是指的宅院里的垂花门,进了垂花门就是豪门女眷的生活区了,林黛玉自己家里也有垂花门,这个她不稀罕。
【文本: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豪门女眷不能被外姓男子看到,有规矩,一丝不乱。【文本: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穿堂中摆着落地大理石屏风,而且是插屏,屏风插到底座里,也可以分开更换其它图案,底座是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很贵啊!等级不高的女仆人,就算能进二门工作,也不能透过穿堂看见后面的院子,因为有屏风当着啊!穿堂,林黛玉自己家里也有,屏风,林黛玉能看出来什么材料做的,应该也不稀罕。
【文本: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临时接待其他女眷用的。【文本: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甲戌眉批:此书得力处,全是此等地方,所谓“颊上三毫”也。】这几个穿红着绿的丫鬟,一面争着为林黛玉掀开门帘,一面回话,写的真实形象,如同亲眼所见一般,画面感很强,因此批书人才感叹说,作者下笔细腻传神,“颊上三毫”,“画龙点睛”啊!
【文本: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老板哭了,大家都跟着哭,正常。你要没点反应,是想被开除吗?别以为老板正伤心呢,不一定注意到你,小心有人告你的状,将就着哭一会吧,不行就提前准备个湿毛巾,这就是人情世故。
【文本: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要行大礼,跪在地上磕头的。【文本: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邢夫人),这是你二舅母,(王夫人),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长嫂如母,也是要行大礼,跪在地上磕头的。
【文本: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文本: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贾赦庶出女儿迎春,【文本: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贾政庶出女儿探春,【文本: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贾敬女儿、贾珍胞妹惜春,【文本: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平辈女孩就不用跪,行个“万福礼”就可以了。【文本: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这时候林黛玉是坐在贾母身边的。
【文本: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贾母说的那句“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我是不信,只不过是宽慰黛玉而已。
【文本: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甲戌眉批: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写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批书人说甄英莲是副十二钗之首,但在第一回有直接描写一僧一道见甄英莲的场景。林黛玉是正十二钗之首,现在自己说三岁时,家里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要化她去出家,是暗写。一暗一明,交代林黛玉和甄英莲一样,都是从警幻仙子宫中下世的“风流孽鬼”。
【文本: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甲戌侧批:为后菖菱伏脉。】看来,八十回后围绕“配药”,贾菖、贾菱会登台表演,现在不能瞎猜。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也是黛玉眼中的第六个不同,这一集就到这里。我读《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二)
行侠梦2019-11-14 22:54






大家好,欢迎收看《我读红楼梦》的第三十集,我们接着读林黛玉进贾府,该王熙凤登场了。
【文本: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作者描写林黛玉眼中的贾母,只有“鬓发如银”四个字,三春的衣装打扮,也只有一笔,“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众人眼中看黛玉,连衣服首饰的描写也没有。王熙凤出场与众不同,如今前呼后拥的来了,作者不惜笔墨,写的不细致就不够好看!
【文本: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就是一种很高档的假发。现代考古出土了汉代用来支撑假发的饰品,魏晋南北朝以后,贵族对于女性的审美越来越奢华,假发是非常普遍的装饰。假发的种类在明清时期更加繁多,尤其是清代,制作工艺达到顶峰。戴假发,依旧区分等级,我们不再展开讨论。
强调一条,罪犯的头发是假发原材料的主要来源,史料还记载,有些藩属国也会向中央政府进贡头发,朝鲜半岛就多次给唐朝进贡。但是做假发的原材料依然很有限,一般的老百姓用不起。在历史上,凡是普通女性都热衷于化妆打扮,那么证明这一时期,国家和平稳定、经济繁荣。如今,我们老百姓要都戴真头发做的假发,那GDP就远超美国了!影视剧里,大家看到古装美女高耸的发髻,在真实历史上也是戴的假发。
金丝八宝攒珠髻,能工巧匠们要把黄金拉成细丝,然后把金丝编成辫儿或网,跟假发编在一起。因为还要点缀“八宝”所以,金丝要掐断再焊接,有的时候需要把八宝攒一起,有时候八宝需要镶嵌。八宝就是翡翠、玛瑙、白玉、青玉、碧玉、祖母绿、猫眼石、绛纹石、珍珠、珊瑚、象牙、犀牛角等等里面选八种。这种假发制作起来相当复杂,当中包含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各种金银加工工艺,费时费力,假发上点缀那么多宝贝,戴着很沉,但是好看啊!
【文本: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钗就是双股的簪子,除了装饰作用,钗主要用来固定头发。因为王熙凤戴着假发,“金丝八宝攒珠髻”很沉,所以我认为“朝阳五凤挂珠钗”,并不是一枝金钗上有五个凤凰造型,而是五只凤凰造型的金钗并联在一起,用于固定真发和假发,做工复杂,十分气派。
《红楼梦》里没有任何女性跟王熙凤戴同样的凤钗,连贾元春都没这么戴过,当然了贾元春直接戴凤冠就可以了,她戴的七凤冠比王熙凤的假发要沉重的多,出席非常重大的活动才戴的,因为她不是皇后,几年也不一定戴一次。
女性通常戴的凤钗是一只凤,口衔一串珍珠,王熙凤的凤钗是五只凤,每只凤嘴里都挂着一串珍珠,钗的名字叫“朝阳五凤挂珠钗”,这造型跟“朝阳”有什么关系呀?还真有关系,《诗经·大雅》里有一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句歌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凤凰鸣叫真吉祥,停在那边高山冈。高山冈上有梧桐,梧桐树上有凤凰,凤凰鸣叫真吉祥,面向东方迎朝阳。看我说的多喜庆啊!“凤鸣朝阳”在古代一直被看做是祥瑞。王熙凤的“朝阳五凤挂珠钗”不仅好看,还有吉祥、喜庆的寓意。
【文本: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璎珞圈是古代印度佛像脖子上戴的一种装饰,后来随着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唐代以后,被爱美求新的贵族女性模仿和改进,变成了饰品。比项链要大很多,可以戴在衣服外面。璎珞圈的制作十分复杂,用贵金属打底,上面镶嵌珠宝或者挂着各种珠宝串。王熙凤戴的是纯金盘龙形状的璎珞圈,盘龙形状就很粗啊,不可能是细细的项圈。王熙凤夸大耀眼的炫富,游泳的时候别漂起来就好。
【文本: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宫绦就是皇宫中特制的彩色丝带,是系在腰里的一种悬挂饰品,不光女性佩戴,文人墨客也喜欢戴。一般配汉服,束腰裙从腰带处垂下一条丝带作装饰。丝带上端系玉佩或者金银饰品,或者系着犀角象牙的雕刻品,丝带下端有流苏,中间的彩色丝带可以打中国结,还可以进行各种手法的编织。
王熙凤的宫绦上端是用玉佩来装饰,“双衡比目玫瑰佩”。玫瑰佩,红色的。丝带是豆绿色的,豆绿色就是青色,青出于蓝,自古红蓝多cp,豆绿色的宫绦上端系着红色的玉佩,作者的色彩运用太协调了,王熙凤从头到脖子虽然有各种颜色的珠宝点缀,但总体上看都是金灿灿,黄橙橙的,读者看的刺眼。宫绦一出现,不仅不那么俗气,反而显得高雅飘逸了。
这块玉佩颜色选的好,造型也十分特别,“双衡比目玫瑰佩”,比目是一种鱼,比目鱼。比目鱼的两只眼睛长在身体的同一侧,据说游动的时候需要跟同类的鱼一起,才能辨别方向。于是,比目鱼有了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的含义。唐初四杰卢照邻有一句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鱼跟鸳鸯一样都是爱情美满、生活幸福的象征。
“双衡”是怎么回事呢?王熙凤的玉佩雕刻成比目鱼的造型,那肯定是两条鱼啊!双鱼形状的玉佩,要系在宫绦上端,不能在鱼嘴打孔,那样就不美满了。只能在玉佩背面预留穿系宫绦用的孔洞,加工雕刻双鱼佩的时候,在两条鱼的背面要各留下一小截玉,然后在这两小截玉上打孔,宫绦从鱼背面穿过去,系的紧又不影响美观,打了孔的这两小截玉,就是“双衡”。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听着简单,戴着方便,一般人也戴不起。
【文本: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袄都是比较厚的,爱美的女性会嫌穿着袄过于臃肿,因此有了窄褃袄,是一种修身的收腰的棉袄,穿袄也能尽量显出好身材。袄的面料是大红洋缎,女性爱红,中国人也都爱红色,别说整个袄都是红色,只要领子是红的就映的人脸儿更白了,红色穿的好!
缎是一种比较厚的正面光滑的丝织品,冷天穿的衣服,面料当然要厚一些,洋缎就比较复杂了。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对外交流,大量的新鲜事物从国外引入中原,名称都是用“胡”或者“番”。中国旧有物品前面加上“洋”字,来表示新物品的方法,出现的时间比较晚。
比如汉朝传入中原的“胡椒”、“胡桃”、“胡琴”,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从美洲传入欧洲、又从欧洲传入明朝的“番薯”、“番茄”,就是红薯和西红柿。不论“胡”还是“番”,都带有汉族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蔑视,所有的外族都是蛮夷,连政府的对外事务也称为“夷务”。
老百姓普遍使用“洋”字组成的名词,是比《红楼梦》作者要晚的。在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首的外国侵略者觉得“夷”字有强烈的贬义色彩,是对他们的侮辱,因此要求清政府改“夷务”为“洋务”,夷务运动就变成了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以后,许多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涌入中国,人们来不及造新词去描述这些新鲜事物,只能在原有的名词上加一个“洋”字,比如水泥叫“洋灰”,自行车叫“洋车”,火柴叫“洋火”,煤油灯叫“洋灯”,这样的词语有很多。
王熙凤穿的“洋缎”,明清时期很多外国人是从海上来到中国的,被称为“洋人”,《红楼梦》作者写出各种“洋货”也就很正常了。
绫罗绸缎,是四种采用不同工艺制造的丝织品,经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从我国传到中东,再传到欧洲,产品出口的同时,纺织工艺也传播出去。工业革命以前,欧洲的缎也是使用丝纺织,中国人大规模的种桑养蚕,欧洲没有这样的基础条件,丝的匮乏导致欧洲生产的缎比中国的缎贵的多,只能供极少数贵族使用,出口到中国就是天价了,王熙凤穿的就是这种天价面料。王熙凤能看上洋缎,说明洋缎还是很高档的,穿进口布料做的衣服,图个新鲜,也显出王熙凤身份不一般。
工业革命以后,纺织机械迅速改良,棉花的纺织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用精梳长绒棉纺纱,可以做出丝织品的效果,不仅能大规模生产,棉花比蚕丝成本要低得多,所以欧洲工业生产的缎风靡一时,纺织工厂挣了钱,扩大生产,满足欧洲的需求之后,开始出口。欧洲生产的缎漂洋过海回到了发源地,成了用棉花生产的“洋缎”。
大红洋缎上绣有精美的图案,“百蝶穿花”,顾名思义,好多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很多史料可以证明,百蝶穿花图案在雍正晚期到乾隆年间大为流行。蝴蝶和花朵颜色都不样,绣花的时候就要用不同颜色的丝线进行拼接,做工复杂可想而知。这还不算,王熙凤穿的是“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光“缕金”的工艺就极其繁琐了。
先要把黄金加工成比纸还薄的金箔,然后用最细的丝线加一点粘合剂,把金箔搓到丝线上,这样就加工成了金线。金线可以直接用来绣花,也可以把金线一圈圈地盘成花纹,再把金线花纹圈缝到布料上,还可以用一缕一缕的金线做边框缝到绣好的图案上。考虑到“百蝶穿花”的色彩美,我认为王熙凤穿的“缕金”,不直接用金线绣花,那样色彩就太单调了,黄金线绣的花铺在大红洋缎上,就是西红柿炒鸡蛋,太俗了。
王熙凤穿的是彩线绣好的蝴蝶和花朵,外加几缕金线包边。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唉,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百蝶穿花美如画,本想吟诗把它夸,奈何自己没文化,一句我X丢人了。
还有比袄贵的吗?有。【文本: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都穿袄了,外套肯定不是单衣,王熙凤的外套是双层厚褂子。银鼠皮是一种名贵的皮草,是大褂的里子。面料是石青色的绸缎,石青色并不是那种大青石头的颜色,通过故宫馆藏的清代服饰实物可以看出,石青色是接近黑色的深蓝色,常用于中国古代皇家服饰,显出正统与庄重。
石青色绸缎面料还是五彩刻丝的,就是把五彩丝线用刻丝工艺织出图案。“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纺织工艺的精华,不同于刺绣和织锦,是一种挑经显纬、通经断纬,犹如雕刻效果,富有立体感的丝织工艺,极具欣赏价值,宋朝以来一直备受皇家喜爱。1972年,周总理选了一套刻丝工艺制作的金地牡丹六扇屏风,作为国礼送给了尼克松。
刻丝的制作是最费功夫的,要求工匠全神贯注,你到苏州旅游,导游推荐你买很贵的刻丝作品,都会告诉你,你的钱“买的是织娘的寂寞”。完成王熙凤褂子面料的刻丝工作,需要一个熟练工匠不停的工作两年左右,所以,一件刻丝作品的完成往往倾注著工匠的大量心血,常有“一寸刻丝一寸金”的说法。那时候,谁能穿身上“织中圣品”,绝对富贵无比,我想到一首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清代的汉族妇女,穿着跟明朝差不多,王熙凤上身穿袄、卦,也有怕冷的再加上一件长背心,不知道王熙里面凤穿没穿,林黛玉也看不见啊!汉族打扮下身以束裙为主,王熙凤【文本: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翡翠,指绸缎的颜色,翠绿色的绸缎。撒花,是绸缎上的花纹,在绸缎上用散碎小花组成图案。洋绉裙,经纬丝线捻向不同,织在一起就能产生自然的褶皱,洋绉裙可能用的进口面料,但是,我没有查到相关的史料,当时,有我国生产的绉裙往海外出口,王熙凤穿的也有可能是我国生产准备用于出口的,结果到王熙凤这里“出口转内销”了。
王熙凤初次出场的服装,有两样洋货,“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和“翡翠撒花洋绉裙”。这样的着装除了凸显王熙凤张扬的性格,也交代了她的家庭背景。王熙凤后来自己说过,所有前来朝贺进贡的外国人都是他们家养活,闽、粤、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他们家的,加上贾雨村护官符上那一句“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可见,王熙凤娘家是管理洋务外交、通商海关之类的官员。
小说正文刚开始,不说以后荣宁二府衣食住行有多真实的描写,单王熙凤的服装首饰,没有在豪门望族长期生活的经历,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有些东西见过很多次也不一定知道叫什么名字,别说没见过了。作者的日常生活不是当时乃至后世的普通百姓所能理解的,各种洋货的描写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接触到的。作者惜墨如金,每一笔都有深意。洋货的出现,作为贾府生活画卷的背景,同时也用来在刻画人物。
洋玩意儿在贾府是常见的,林黛玉去拜望贾政,在荣禧堂就看见“猩红洋罽”和“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全书从来没有交代过贾赦的住处什么样儿,这么写显然突出了贾政不同寻常的地位。反过来看,洋货随处可见,也反应出王熙凤并不是刻意为之,洋缎就是她日常的服装。
服装首饰彩绣辉煌,颜值不高、身材不好,也不能被形容成“恍若神妃仙子”。我们看她的长相和身材,【文本: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丹凤眼”、“柳叶眉”都是外貌描写的常用词语,为了贴近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作者进行了再加工,真是煞费苦心啊!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要说丹凤眼,就一定是指美女的眼睛,因为“凤凰”比作女性,这种观点不太正确。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一对儿,雄鸟叫“凤”,雌鸟叫“凰”,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的芳心,两人私奔。
秦始皇之后,皇权逐步加强,秦始皇自称“祖龙”,后来所有真命天子都以龙的形象为尊,也称“真龙天子”。丈夫是龙,后宫的皇后们也以“凤凰”自居。这样,凤凰才成了女性的代名词,简称为“凤”,导致现在很多人认为凤就是女性专用的,其实凤根本上代表男性。
在《红楼梦》大剧透的第五回,作者有这样的描写:“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作者强调了是“雌凤”,可见,作者知道凤是代表男性的。
丹凤眼,内眼角朝下,外眼角朝上,眼睛细长,眼尾往上斜着延伸向太阳穴部位,这种眼形的人大多性格刚直,有十分独特的神韵。丹凤眼的代表人物是男的!关云长,《三国》里的关羽“丹凤眼,卧蚕眉”,我们所见到的戏剧形象中的关羽,也都化妆成丹凤眼。作者把描写关云长眼睛的词语用于王熙凤,很显然是为了在开篇透露她身上有男儿豪爽的一面,而且丹凤眼还是智慧与干练的象征。
关于王熙凤的这一性格特点,小说已通过“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展现了一下,不过,刚出场时王熙凤豪爽干练的形象让黛玉觉得有些不像话,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我们读者也会有这种感觉,诗礼簪缨之族,书香翰墨之家怎么有这样大呼小叫的媳妇?作者是考虑到读者的疑惑,后文通过黛玉的一段回忆——“她曾听母亲说过,这位嫂子自幼假充男儿教养”,交代了王熙凤性格生成的后天原因。相由心生,关羽丹凤眼的肖像描写,用到王熙凤脸上毫无违和感。接着,作者给王熙凤做了微整手术,整成了丹凤三角眼。
我们说某人是三角眼,肯定是这个人的眼睛像三角形,上眼皮往上凸得厉害,与内、外眼角大体呈三角。三角眼不是个好词,从面相上说,“人有三角眼,其性必阴狠歹毒”。作者用“三角眼”隐喻王熙凤性格泼辣、狠毒的一面。
后文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你不认的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段介绍极生动地说明王熙凤的泼辣是公认的。
至于狠毒,第六十五回,尤二姐说要去找王熙凤,兴儿连忙摇手,说:“千万不要去,我告诉奶奶,一辈子别见她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形象地说明了仆人都知道王熙凤的狠毒手段。王熙凤惩罚仆人、干预司法、放贷逼债、害死尤二姐,罪恶累累。一双丹凤三角眼,既表现了王熙凤有豪爽干练的一面,又表现了她泼辣狠毒的一面,作者妙笔生花,描写细腻传神啊!
“柳叶眉”多用以形容女子眉毛细长,温柔可爱。丹凤三角眼,眼形细长,眉毛短了很难看,柳叶眉配的很合理,作者又给王熙凤整成了柳叶吊梢眉。吊梢眉就是眉的后半部仿佛吊起来了,往上挑,如果是男性,眉毛粗就是剑眉了。女性眉毛要画的细细的,不能学蜡笔小新啊!眉毛细细的,再整成吊梢眉,这样的女性大多开朗干练,英明果断。由于这类女性见多识广,所以对利益得失看得比较清楚,往往比一般女子狠,该出手时绝不犹豫。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完眼睛看身材,【文本: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一胖毁所有!还好,王熙凤是个苗条的瘦子,而且不是骨瘦如柴的那种,她在瘦的同时“体格风骚”,该大的地方大,该小的地方小。贾瑞都被她害死了,天使面孔,魔鬼身材,魔鬼身材杀少年!
再看脸盘,【文本: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粉面含春、笑靥如花、娇媚动人,不深入了解的话,还认为她随和容易相处呢!红润的嘴唇还未开启就先听到了她抿着嘴的笑声,她真的好说话吗?还是兴儿总结的好啊!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蛇蝎美人。
王熙凤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在整部作品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跟《红楼梦》的创作以及作者反复增删修改有关,我们读完前八十回再作专题讨论。王熙凤这样有色相、心机、手段的女性,按说可以富贵终身的,但因为生于“末世”又没文化,也逃不脱悲剧命运。
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作者下笔塑造得十分成功,她精明炼达,善于权术,心黑手狠。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一线管家婆,她得到封建主子的赏识,贾母是王熙凤的大主子,王夫人是王熙凤的二主子。同时,王熙凤也受到了家族中下层奴仆的责骂。
虽然她走到哪里就能把笑声带到哪里,虽然她被“老祖宗”称为能干的媳妇和最有“杀伐决断”的当家人,虽然她能在瞬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作者对王熙凤的出场如此极力的描写,可见作者对她并不是完全的深恶痛绝,对于王熙凤的作恶多端,作者流露出更多的是惋惜,兼有同情与赞美,尤其她的美貌和才干。
王熙凤未出场时,作者就通过冷子兴的嘴演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王熙凤出场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人屏声敛气,她大呼小叫,作者用画家笔法作了极力渲染,等她出了场,彩绣辉煌费劲笔墨,活生生的凤辣子,跃然纸上。
等读“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时候,我们还要看作者是怎样极尽笔力的描写她“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的出色才能。
【文本: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熙凤一来贾母就笑了,还跟她开玩笑,可见深得领导的欢心啊!
【文本: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刚才咱们就说了,凤凰简称凤,凤根本上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名字里面有“凤”,不是女性的专利,在第五十四回,作者特意写说书看戏的场景,再次写出,有一位公子叫王熙凤,跟二奶奶同名同姓。现实生活中也有例子,国民党军统局大特务头子毛人凤,标准的男人。设计王熙凤这样的名字,跟刚才说的作者用丹凤眼的道理一样,是在女性身上体现她有男性气质的一面。
王熙凤,贾母称她是“凤辣子”,王夫人、薛姨妈、李纨、平儿、贾珍的老婆尤氏等等都称她“凤丫头”,作者在文本里有时候把她称作“凤姐”。学名王熙凤,是为了上学的时候方便老师称呼才起的名,本名叫什么呢?不能因为“凤姐”,就说她本名叫“王凤”,还有证据在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周瑞家的说:“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冷子兴的岳母。王夫人没嫁给贾政之前,周瑞家的就伺候王夫人,金陵王家的事她肯定知道,王夫人哥哥的女儿,她肯定熟悉,由此我们知道王熙凤的小名是“凤哥”。同时也证明,黛玉的母亲告诉黛玉,王熙凤是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这条信息很准确。《红楼梦》里贾兰称为“兰哥儿”,贾蓉称为“蓉哥儿”,王熙凤是凤哥又是凤姐,她的本名就叫王凤。还有证据,从她哥哥王仁身上可以得到验证,都是一个字的单名。
交代了王熙凤的学名后跟了一条批语,【甲戌侧批:奇想奇文。以女子曰“学名”固奇,然此偏有学名的反倒不识字,不曰学名者反若假。】批书人说,有学名的不识字,作者没起学名的都能吟诗作对反而像是假的,像是假的,其实就是真的,没起学名的那些人真的能吟诗作对。
《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给起了学名的只有三个人,王熙凤是第一个,薛蟠是第二个,秦钟是第三个。咱们在第二十四集讲唐伯虎的时候就提到过薛蟠,他看上了一副唐伯虎画的黄色图片,还把“唐寅”说成‘庚黄’,完全是个学生混子。秦钟,秦可卿葬礼他还跟尼姑智能乱搞,书都吃到狗肚子里了,礼仪道德忘了个一干二净。王熙凤后文里有很多线索证明她识字不多,不会写字。
《红楼梦》里没设计学名的人太多了,贾府的几个小姐,她们都读书,元春回家省亲的时候,还对各人所作的诗进行点评。“元、迎、探、惜”作为贾府四春,她们身边丫环的名字都很有讲究。元春身边有抱琴,迎春身边有司棋,探春身有侍书,惜春身边有入画。几个丫鬟合称琴棋书画,是“文人四友”。自家小姐的文化修养不高,也不会给身边的丫环起这样的名字。
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也没有学名,三位的才华是超出“原应叹息”的,她们能写出更好的诗来,也更应叹息。除了“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这些女子,还有薛宝琴、邢岫烟、李纹和李绮,也都是能诗善文的,他们也没有学名。
作者设计了学名的这一女二男,王熙凤没文化,秦钟可能有点文化,但是不要脸,薛蟠既没文化又不要脸。总之,有学名的没学问,没学名的有内涵,这是极大的讽刺!那些有科举功名的没有建立任何功业,那些想建立功业的却连科举机会都没有,这是极大的悲哀!
介绍完了,【文本: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林黛玉也不是吃素的,初来乍到,当然不敢放肆,外婆笑着让叫王熙凤“凤辣子”,她可不傻。林黛玉行礼的时候不叫她“琏嫂子”,也不叫她“二嫂子”,直接叫了“嫂子”,多亲啊!有些固执的人在单位里喊张副书记,王副局长,李副队长,赵副经理,也该跟六岁的林黛玉学学。这一集就到这里。


(感谢大家对行侠梦的支持,欢迎喜欢《我读红楼梦》系列视频的朋友能够继续给予关注和转发。)我读《红楼梦》31林黛玉进贾府(三)
行侠梦2019-11-16 22:00






大家好,欢迎收看《我读红楼梦》的第三十一集,我们接着读林黛玉进贾府,该王熙凤精彩表演了。
【文本: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准备夸人之前的辅助动作要做够,携黛玉的手显得亲热,上下细细看显得重视。【文本: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一句单夸黛玉。【文本: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一句先夸黛玉气派,可是黛玉姓林,不是贾府的人,被王熙凤说成就是贾府的人,“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贾母听了高兴。黛玉成为贾府的人,前提条件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况且这通身的气派”,作为参照物,贾府三春都是这样的大家闺秀,三春听了高兴,三春的长辈们听了也高兴。王熙凤夸黛玉,一箭多雕,滴水不漏。
【文本: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一句专门讨好贾母。【文本: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王熙凤是特级演员,不得奥斯卡金像奖,也该享受特殊津贴。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几句话,笑着开口,哭着结束,这场戏真不好演。
【文本: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看到没,领导反过来笑着劝她不要伤心,证明王熙凤刚才演的好,长镜头拍摄,根本不用眼药水,泪水夺眶而出,太真实了,这演技贾母认可了。她跟黛玉第一次见面,哪能如此伤心,贾母不让哭了,好嘞!
【文本: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全是假关心,就好像现在生活中,问一千句“你要吗?”不如说一句“你拿着!”王熙凤问那么多,问那么快,却不给黛玉回答的机会。
【文本: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也不给仆人回话的机会,作者再惜墨如金,也不至于连仆人回主子的话都省掉不写,我只能理解为王熙凤根本不要别人回话。【文本: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刚才问了那么多问题,茶果一上,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作者传神之笔啊!
【文本: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月钱就是按月发给仆人的工资,王熙凤协助贾母、王夫人管理荣国府,今天迎接黛玉,都恭恭敬敬的陪在大领导身边等,就她来的晚、排场大、说话多、声音高、好像除了老祖宗就她跟黛玉最亲,是时候提醒一句她在贾府的身份,所以王夫人有此一问。
【文本: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找缎子的事儿是林黛玉进贾府前一天的事,是王夫人吩咐的事儿,现在王夫人没问。王熙凤说工资发完了,至于什么时间发的,发了多少,有没有奖罚,出没出什么问题,一概不回答,反而把话题引到找缎子的事儿上。也是一石二鸟,一、言多必失,省得领导问的多了,问的细了引出不必要的麻烦,王熙凤挪用仆人的工资放高利贷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二、王熙凤间接的向大领导和林黛玉解释“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原因,把迟到的责任推到二领导身上。
【文本: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王夫人听王熙凤岔开话题,既承担了王熙凤重要场合迟到的领导责任,又在众人面前落了个记忆力下降的名声。愣了一下,既然说到找缎子的事儿,那就在大领导面前做个顺水人情吧!【文本: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甲戌侧批:试看他心机。】【甲戌眉批: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若信彼果拿出预备,不独被阿凤瞒过,亦且被石头瞒过了。】结合批书人两条批语看,批书人与作者关系紧密,对王熙凤的原型人物、事件很了解,才有这样的批语。其实王熙凤啥也没准备,完全是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信口蒙人!
现在的童装、成衣能够私人订制的全是高档货,那时候基本上是量体裁衣、现裁面料、手工制作。舅妈给死了母亲的外甥女做两身新衣裳是应该的,可王夫人从来就没吩咐过给林黛玉准备见面礼,倒是王熙凤先料着了,说提前就给林妹妹预备了绸缎,在大领导面前展示她有“未雨绸缪”的才能。
“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这一句说的好,既把提前预备了绸缎的假话说的更真,又给王夫人留了面子,虽然你的记忆力下降,虽然你想做顺水人情我提前就准备好了,但你是我的领导,你不过了目,我就是准备的再好也不敢擅自做决定啊!
婆婆贾母是大领导,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世袭着爵位的贾赦是大伯子,韬光养晦、虎视眈眈。女儿元春进了皇宫,伴君如虎,祸福难料。长子贾珠死的早,母以子贵,但宝玉还小。王熙凤是自己的内侄女,贾赦的儿媳妇,又得大领导的宠信,她是维持大家族稳定,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代理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王夫人忍了!借坡下驴,好好教宝玉长大成人吧!
于是,【文本: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当下茶果已撤,贾母命两个老嬷嬷带了黛玉去见两个母舅。时贾赦之妻邢氏忙亦起身,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邢夫人也不是笨人,大领导派人送黛玉去自己家,当然要亲自上阵,刚才一直是王熙凤在表演,王夫人插了一句嘴,被王熙凤怼的“一笑,点头不语”,自己没有插嘴的机会,现在赶紧站起来表态。
【文本:贾母笑道:“正是呢,你也去罢,不必过来了。”】皇帝以孝治国,贾府以孝兴家,老祖宗吃饭,儿媳妇、孙媳妇是要在旁边伺候着,等老祖宗吃完了,媳妇们才能各自回去吃饭。既然邢夫人要亲自带外甥女回家,贾母就让她跟自己的人一起去,一会吃饭的时候不必过来伺候了。
【文本:邢夫人答应了一声“是”字,遂带了黛玉与王夫人作辞,大家送至穿堂前。】邢夫人也是谨小慎微,恭恭敬敬的回复大领导,这叫孝敬婆婆。领着黛玉走之前还特意跟王夫人作辞,这叫团结妯娌,大家族权力斗争、利益得失,暗流汹涌,表面上却一团和气。
【文本:出了垂花门,早有众小厮们拉过一辆翠幄青紬车。邢夫人携了黛玉,坐在上面,】【未识黛卿能乘此否?】有的版本把这辆车写成“翠幄清油车”,不知道是抄写错误还是作者自己修改的。车辆是贵族妇女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下雨天也要坐的,木制车身要有防水的功能,得多刷几层清桐油或者别的油漆,写成“翠幄清油车”也有道理,就是用翠绿色的绸缎做幔帐的清油车。
而“翠幄青紬车”是说,车辆的幔帐用两种颜色相近的绸缎做成。后文说这种车要驾骡马来拉,骡马比驴要高大的多,因此车轮比较大,车身比较高。上车的时候,为了方便,妇女可以踩着踮脚的凳子上车。这种车按说从前后都能上,但是,作者没有描写仆人准备踮脚的道具,批书人又跟了一条批语“未识黛卿能乘此否?”,批书人说不知黛玉能不能、愿不愿坐这种车?
看来没有踮脚的情况下,坐这种车有问题。车前面要驾上骡马,车把和车辕要伸出车身外,整个车,前重后轻。没驾上骡马前,车身就像跷跷板一样,是翘起来的,前面重,车辕、车把着地,要从前面上车。因为车身翘起来了,所以刚坐上车的人需要身体前倾,双腿发力来保持平衡,这就有了“卑躬屈膝”的味道。等仆人抬起车辕、车把,坐车人才能堂堂正正的端坐。下车的时候,先卸去骡马,放下车辕、车把,再“卑躬屈膝”的下车。黛玉是清高孤傲之人,也要如此坐车。
【文本:众婆子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方驾上驯骡,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咱们在第二十九集就提到过仪门,仪门的含义是礼仪之门、威仪之门。在明清时期,仪门是官府、豪宅正对着大门的第二重门。仪门跟我们第二十九集里讲的垂花门不一样,垂花门是内院和外院的分界线,进了垂花门是豪门女眷的生活区。仪门是家族举行典礼、庆贺、祭拜的重要场所,也是主人为客人举行迎接仪式、欢送仪式的重要场所。在仪门前客人要下车、下轿、下马,以显示、表达对主人的尊敬。林黛玉在仪门前下车很正常,倒是她大舅住在黑油大门里有疑点。
怎么就用了个黑油大门?这是低级官员才用颜色。咱们在第二十九集里说过,封建社会建筑使用等级很严格,皇宫肯定是大红门,亲王和郡王府也是大红门,其他爵位的王公大臣也有大红门的。林如海亲口说过,贾赦世袭了一等将军,这个一等将军是什么官职?什么爵位?现在不容易说清楚,因为清朝官爵是借鉴明朝逐步完善的,在清朝初年,爵位和官职混在一起。从黑油大门上看,贾赦爵位不高,也不受皇帝重视。我们等贾敬过生日,秦可卿葬礼,平安宁静四位郡王和镇、理、齐、治、俢、缮六位国公出场,这四王八公聚齐了,再讨论贾赦爵位的高低。
【文本: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进入三层仪门,】又有疑问,三层仪门是怎么回事?三层不是三重,三重是表示三道仪门,这不可能。三层是表示仪门上下有三层屋檐,巍峨壮观,极尽奢华。贾赦住宅的黑油大门朴素无华,不敢违规建设,只能将宅内的仪门做得豪华讲究。
如今,坐落于浙江东阳城东的卢宅,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卢氏是名门望族,他们的祖先由涿郡迁到河南范阳,从河南范阳又迁居浙江天台,最后迁到东阳,开始建设卢宅。卢宅充分体现了江南民居特色,展示了当时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装饰水平和木雕工艺,具有历史、文化、艺术、风水学等方面的极高研究价值。也是国内唯一一座拥有九进纵深、面阔五间的古民宅,因其空间序列与北京故宫紫禁城如出一辙,而被称为“民间故宫”。
卢宅正门对面就是笔架山,咱们第二十九集讲过,正门一般不开,如果正门大开正好把山嵌入门内,就是“开门见山”,进门又有几曲几转,将笔架山的灵气迂回纳入宅内。第二道仪门的正门平时也不开,三品以上官员来访,或有家族重大活动,要搬掉门槛,大开仪门。这不仅体现了儒家礼仪,同时,也符合风水观念的要求。
门都开的通透了,还怎么藏风聚气啊?从风水学上讲,贵人进门,你家沾光,当然要开大门、仪门的正门迎接福气。在平时,对称建筑的宅院,所有正门都在一条中轴大道上,把门一开到底,如同一把利剑从大门外直直的贯穿整个庭院,对家族的人来说有血光之灾,大不吉利。卢家之后出过8位进士,29个举人。据说现在的卢姓也出过很多两院院士,卢家居住的地方素有教育之乡美誉,有空的话大家可以去看看。
黛玉进了豪华讲究的仪门,【文本: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有。】贾赦住处是个公园,会享受啊!后来这里的一部分景观被改造进大观园。【文本: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服侍贾赦的美人多,都说要想一天不舒服早上起来喝酒,要想一辈子不舒服娶两个老婆,看来一天不舒服的是酒量不行,一辈子不舒服的是养活不起,贾赦这是神仙日子啊!
【文本: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甲戌侧批:这一句都是写贾赦,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只用邢夫人的行动和佣人的传话,作者就勾勒出贾赦高高在上的地位,不愿见外甥女,却又用冠冕堂皇的语言来遮掩,元春省亲他去的可早了,恭恭敬敬的等着,都是利益啊!
【文本: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甲戌侧批:若一见时,不独死板,且亦大失情理,亦不能有此等妙文矣。】封建礼教,男尊女卑,黛玉是女的又是晚辈小孩,这次不见也对,但是大家要看到,这礼教面对利益的时候要卑躬屈膝的。贾元春也的晚辈,见面时,长辈“噗通”一声就跪在晚辈面前了,因为有权力就有利益,礼教规矩都是人定的,是有权力的人定的。
【文本: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黛玉恭恭敬敬的站起来听仆人传大舅的话,大舅不见她,立马扭头就走也不礼貌,就再坐了一会儿。
【文本: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初来乍到,不管见不见到大舅,都应该去拜见二舅的,吃了饭再去,确实显得对二舅太轻视、不尊重。
【文本: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遂令两三个嬷嬷用方才的车好生送了姑娘过去,于是黛玉告辞。邢夫人送至仪门前,又嘱咐了众人几句,眼看着车去了方回来。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看来黛玉第一次进荣国府的时候是往西转弯,到垂花门前下的轿,进垂花门见的贾母、王熙凤等人。现在从大舅家回来,进了西角门,往东转弯,要去见二舅贾政。
【文本: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所谓“厢房鹿顶”,是指厢房的屋顶中间是平的,四边为斜坡。耳房是在指正房或厢房的两侧,盖的跟正房或厢房相连接的较小的房屋,由于像人的耳朵一样长在正房、厢房两侧,所以称为耳房。古代建筑上“钻山”是指打通正房、厢房的山墙连接耳房的门洞。


作者这样写,主要是突出贾府钟鸣鼎食之家的地位,建筑相当讲究,我在这说,没见过的朋友听了也不一定明白,可以跳过。读完前八十回,我考虑录一些和《红楼梦》相关的,古建筑和文物类的节目,大家见了真东西就更好理解了。这一集就到这里。我读《红楼梦》32林黛玉进贾府(四)
行侠梦
2019-12-03 02:13

大家好,欢迎收看《我读红楼梦》的第三十二集,我们接着读林黛玉进贾府,该去见她二舅贾政了,舅舅这次也没见到,但是参观了荣禧堂,真是大饱眼福啊!
【文本: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呵呵,作者依旧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写法,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从字面上看,赤金就是接近足金、纯金的意思,“赤金九龙青地大匾”,边框制作工艺不是贴金的,也不是描金的,几乎是纯金的,还用九条龙图案来装饰,用于题字的底衬是庄重威严的石青色,这种底色我们在第三十集里,说王熙凤穿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提到过,金色边框配石青色底衬再题上金色大字,十分醒目。
这块匾额隐含的意思令人震惊,咱们第二十九集说过建筑上体现皇帝至高无上权威的表现形式,封建社会在家具、器物、服装、交通工具等使用上处处都遵守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九条金龙是皇帝才可以使用的装饰,大家都知道的。可我国古代皇帝多了,这块匾是谁写的,有的朋友认为反正是读小说,爱谁谁吧!《红楼梦》是超级写实的小说,作者和批书人都一再强调“真事隐假语存”,怕我们瞎猜,作者就用谐音法,“青地”点出是清朝皇帝,清朝皇帝本来就不多,《红楼梦》流传之后的皇帝我们也可以忽略不计,就那几个人,好找!
【文本: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繁荣、荣耀、喜庆、吉祥的堂屋,好!【文本: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给国公写几个字叫“恩赐”,作者再次点明这是皇帝干的事。【文本: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写完字还盖上了宝印,但是,这一枚章是假的,也不能算是作者瞎编,是有根据的杜撰,用批书人的话说,这叫“烟云模糊处”,我们在第七集里还专门讨论过“烟云模糊”的写作笔法。
“万几宸翰之宝”,“几”是多音字,如果读“jǐ”可以表示数量,比如:行侠梦,你有几个粉丝啊?说来惭愧,还没有发的视频多。“几”如果读“jī”可以表示“差一点”,我几乎不跟别人讨论粉丝的问题。“几”读“jī”,还可以表示“小桌子”,茶几、窗明几净。“万几宸翰之宝”我读的是“jī”,万几就是一张小桌子上摆满了太多的文件,天下是谁这么忙呢?是李万姬的男人。
“宸翰”,“宸”是北辰星,也叫北极星,皇帝坐北朝南臣民围绕,就像众星环拱着的北极星,“翰”是早期毛笔上用的毛,后来借指笔墨、文字、书信、书法。“宸翰”连起来是北极星的一根毛,特指帝王留下的笔墨。“之宝”就是皇帝留“下一根毛”后加盖的宝印。
今天能见到的古字画上有不少皇帝的大印,那就找清朝的前几位皇帝吧!真有些意外收获,康熙皇帝有三枚闲章,名字很有意思。一枚叫“万几余暇”,日理万机的繁忙中,剩余一点闲暇时光,写写诗、画画画、盖盖章。另一枚叫“康熙宸翰”,还有一枚叫“康熙御笔之宝”。康熙皇帝三枚闲章的名字各取两个字,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万几宸翰之宝”,多么的巧合啊!不能展开说太多,影响我们对前八十回小说文本的阅读,大部分读者还是以读小说为主的,我们留到以后作专题讨论。
“荣禧堂”这块匾额下有一张,【文本:大紫檀雕螭案,】说这个要参考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的《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对马老师表示感谢,大家有空也可以读一下。家具,主要以木材制作,其它的比如大理石、螺钿、八宝等是作为装饰镶嵌到木头上的。木器家具又分为高、中、低几档,如乌木、紫檀、楠木、花梨木、沉香木,都是木中精料。明代纯木家具的制作已经很有特色。造型典雅简洁,线条刚柔并济,结构流畅明朗,光润平滑,木纹清晰,是中国古典家具中的佼佼者。清代家具制作的工艺水平继续提高,重视雕琢,精工细作,内容充实,型制繁复,将浮雕、镂雕、嵌刻引入家具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清代风格。
案分几种,有条案、书画案、炕案等。条案,根据其造型分平头案和翘头案,既然是在堂屋里摆的,大紫檀雕螭案是清代家具中做工相当考究的翘头大条案,大气肃穆。类似的大条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还能见到,雕刻精美,案子边条及案腿上都雕有花纹,案足往往做成回纹马蹄型,工艺水平极高。大紫檀雕螭案,是林黛玉进贾府后见到的第二件紫檀木家具,前面她在穿堂里见过“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都是紫檀木做的大件家具,特别名贵。
清朝皇宫里使用的紫檀家具,除了少部分是各级官员作为贡品进贡的,大部分都是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特制的。一般是先由内务府下设的如意馆绘制家具式样图,送给皇帝看,皇帝认可后,再由造办处用普通木料试制一个样品,再送给皇帝看,皇帝表示满意,才能用紫檀木制作。皇帝都不轻易浪费,可见紫檀木之珍贵。
在清代,在民间发现有囤积的紫檀木,都要报告朝廷,进而收购入宫,以备使用。而且使用紫檀木要一层一层打报告,皇亲国戚也不能例外,紫檀过于名贵,所以器物比黄花梨的要少,制作大型家具,就更难得了,目前贾府出现的两件紫檀家具,都不是小物件,贾府的地位可见一斑。大紫檀雕螭案是家具里的重器,摆在厅堂正中皇帝御笔的匾额下,理应如此。
【文本: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鼎,古代炊具,可以理解为做饭用的锅,当然不是一般人用的锅。在冶铁技术不发达的古代,鼎是青铜铸成的,钱也是青铜铸成的,武器还是青铜铸成的。你家里能用鼎做饭,证明你一不缺钱,二不缺兵,是钟鸣鼎食的帝王权贵之家,后来,鼎成为统治阶级权力的重要象征,鼎的使用也体现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明清时期,三尺来高是一米左右,大鼎历来被视为镇国之宝和传国之宝,这种尺寸的青铜器多珍藏于皇宫内府。敢用这么大鼎的,不是皇帝,就是跟皇帝关系好的亲戚朋友。宋、元、明时期,的确有仿古的青铜器,多为中小器型。贾府这个鼎器形巨大,极难伪造,不法商贩也不敢伪造。再说了,造好也卖不掉,如果不是皇帝亲赐的商、周时期的古鼎,谁家也不敢买这么大一个假货摆在堂屋正中的大案上。
【文本: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这幅画挂在大紫檀雕螭案的上面,位于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的后面,正在皇帝御笔荣禧堂匾额的下面,中央的位置,意义非凡。画的名字比较长,叫“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我们先说什么是“漏”。古代没有钟表,就用滴漏来计算时间,又分沙漏和水漏两种,简称为“漏”。水漏更为常见,把水盛在刻有度数的铜壶里,壶底有小孔,水往下滴,看刻度的变化就可以知道时间。
很多诗词里都有关于“漏”的描写,比如苏东坡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弯残月挂在树梢,漏里的水都滴光了,表示时间很晚。大半夜了,“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待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等待漏里的水往下滴,等待时间。“随朝”就是官员们按照品级地位排好队,跟随领班大臣上朝。皇宫里设有“待漏所”,大臣们每天五更前,就是凌晨三点,到“待漏所”等待上朝。大臣们要去朝拜皇帝,皇帝是真龙天子,待漏随朝,就是去见真龙。
这幅画的主题形象是龙,“漏”是可以滴水的,潮水的“潮”跟上朝的“朝”同音。所以“待漏随朝”暗指这幅画的背景,上面是漫天飘渺的雨雾,下面是波澜壮阔的海潮。龙在雨雾海潮中时隐时现、气势磅礴、庄严无比、恩威难测,
体现了传统水墨画的技法,又隐喻了大臣朝见皇帝的景象,所以叫“待漏随朝墨龙大画”。
这幅画是大臣朝拜皇帝的象征,堂屋里能悬挂这种画,表现主人身份地位荣耀无比,同时,也暗示了贾府的荣华富贵,不过是依附在时隐时现、恩威难测的皇帝身上罢了。离九五至尊最近的当然是九四,《易经》上说九四,或跃在渊。九四的位置是很不安全的,一定要谨慎小心,低调恭顺,根据形势的需要灵活变通,进退取舍,一旦有失误就是灭顶之灾。
【文本:一边是金蜼wěi彝,】“彝”是个象形文字,很幸运!甲骨文里有这个字,是双手捧鸡奉献给神灵的形象。“彝”就成了古代祭祀的时候常用礼器的名称,商朝就有了。因为是古董,“金蜼彝”不可能是纯金的,只能是镀金的,也叫鎏金。把金和水银制成的合剂,涂在青铜器的表面,加热后水银蒸发,金粉牢固地粘在青铜器表面不容易脱落。“金蜼彝”就是一种雕刻有蜼形图案的鎏金青铜礼器,也是十分贵重的古董摆设。
解释这个古董上的蜼形图案,我参考了《中国收藏》第12期,西安考古研究所望龙先生的文章,在此表示感谢。蜼是一种动物,像猕猴,但是比猕猴大,而且尾巴特别长。远古先民渔猎为生,与动物朝夕相处,对动物的观察也很细致。蜼生活在树上,四肢要抓着树杈保证不掉下来,特别是下雨天更要抓紧。蜼的鼻子有点像大猩猩,下雨了鼻孔漏水怎么办,用尾巴将鼻孔塞住。
远古先民掌握了蜼的这种习性,一提到蜼,人们就想起尾塞住鼻孔的样子,那肯定是下雨了,蜼这种动物就成了雨水的象征。后来农业发展,靠天吃饭,对于农耕社会来说,雨水自是至关重要的,统治者要祭祀求雨保证五谷丰登,蜼的图案就出现在了祭祀用的服装和礼器上,也出现在皇帝的龙袍上。蜼在下雨时把尾巴塞住鼻孔又是智慧的象征,使用有蜼形图案的服装和礼器去祭祀,也象征着神灵或祖先都是有大智慧的。
【文本:一边是玻璃醢(上台下皿)。】现在玻璃罐子太普通了,怎么能登上大雅之堂,跟青绿古铜大鼎和金蜼彝摆在一起呢?又要说点历史了,康熙三十五年,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成立了玻璃厂,专门为皇家制造各种玻璃用品,但是大型玻璃生产不了,仍然需要进口。
据史料记载,雍正初年,雍正皇帝要肃清夺嫡王爷们的党羽,有意培养年轻官员。祖秉圭是汉军镶黄旗包衣奴才出身,被雍正选中,从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升道台,又提拔到为安徽按察使,按察使没当多久,又升任布政使,雍正五年十月,任贵州巡抚,只用三四年的时间,成了正二品的封疆大吏,这是坐着直升机往上升啊!
祖秉圭到贵州上任,碰到贵州苗疆造反,朝廷的少数民族政策,向来是剿抚并用,连哄带骗,以抚为主。祖秉圭新官上任,又年轻气盛前途无量,当然要抖一下威风。三年前还是一个七品芝麻官,重大国策,不太懂。面对苗疆造反,祖秉圭在教场阅兵,放出狠话,说要尽剿诸苗,参与造反的全部杀掉。
他这一抖威风,贵州提督、名将杨天纵看不惯了,认为祖秉圭就是来捣乱的,纯属是不懂事的小屁孩,你扬言把人家杀光,人家就拼死抵抗,派兵少了打不过,派兵多了人家进山打游击,一时间也摆不平。发大兵征剿,兴师动众,打仗不光是拼命,主要拼的是粮食和军饷。年羹尧打仗都把雍正打穷了,再跟朝廷要军饷物资,户部没钱,雍正肯定是让地方想办法自己解决。如今的劳动人民建设了多彩贵州,但那个时候“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物资匮乏,人少民穷,是贵州的真实写照。
打仗,提督在前面拼命,巡抚要提供后勤保障,雍正知道祖秉圭年轻不会打仗,提督和巡抚尿又不到一个壶里,因此祖秉圭只当了两个月的贵州巡抚就改任广西巡抚。然后由会打仗的贵州按察使张广泗,配合提督杨天纵领兵平叛。杨天纵、张广泗剿抚并用,历尽艰辛终于平定了苗疆。
这时候,祖秉圭在广西巡抚任上已经干了一年多。但是杨天纵却翻起了老账,估计是杨老将军一大把年纪,在白山黑水里拼命,一年多吃了不少苦头,气愤难平,就把祖秉圭如何不懂军务,如何在教场阅兵的时候胡说八道,如何成为这次大举兴兵、劳民伤财的罪魁祸首,咬着牙告了一状。
杨天纵是康熙朝就征战沙场的老将军,刚刚平定了苗疆,再立新功,雍正对他的告的状,不能视而不见。雍正七年,祖秉圭广西巡抚干得正起劲,圣旨一到,被革职罢官,回北京闲居。雍正对这件事情算是冷处理,有安慰劳苦功高的杨天纵的意思,没有过多责怪祖秉圭,杨天纵当时已经十分苍老,雍正九年退休,第二年就死了。
祖秉圭丢了前途无量的巡抚一职,在京闲居。他也少不了动用上三旗宗亲当中的七大爷八大姑,走动人情,盼望再次当官做老爷。巧了,这一年广东巡抚兼粤海关监督杨文乾暴病身亡,这么好的一个位置空出来了,对于本身就是巡抚出身的祖秉圭,当然是十分眼红。
雍正对洋船贸易相当重视,要选派一个心腹之人,这祖秉圭年纪尚轻,罢官之后,经过挫折,更好领导,祖秉圭又一路当过知县、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和巡抚,从县、市提拔上来,处理内政的经验还是有的。粤海关监督,名义上是户部的官员,其实是内务府的外派官员。内务府的事情,是皇帝的家里事,祖秉圭应该沾了上三旗满族亲戚的光。总之,雍正起用了回到北京不久的祖秉圭,任粤海关监督关部正堂,但是不兼任广东巡抚,另外提拔贵州布政使鄂弥达任广东巡抚。
祖秉圭虽然只有粤海关监督一个实权,但品级和巡抚相同,也是正二品,还有密折专奏之权,能随时跟皇帝微信联系,实在是一个可以和督抚分庭抗礼的官职。粤海关又是一个和内务府紧密相关的机构,工作内容单一,主要负责进出口贸易,比巡抚闲,比巡抚能挣钱,是个大大的肥缺,真是皇恩浩荡啊!祖秉圭作为雍正皇帝的心腹,有情报要早告诉主子,有好东西要多孝敬主子。
史料记载,雍正九年,祖秉圭送了“大玻璃片一块,长五尺、宽三尺四寸”,大概一米宽两长的玻璃,用白羊绒包好,再固定到木板箱里,千里迢迢从广东运往北京紫禁城。现在看着不起眼,当时,绝对是拿得出手的好东西,雍正很满意,之后皇宫中开始使用这种进口的洋玻璃替代窗户纸。
《红楼梦》第七十一回描写贾母庆寿,众亲友都来送贺礼。其中只有江南甄家和粤海将军邬家送的大屏风最好,贾母还说:“这两架别动,好生搁着,要送人的。”有线索表明探春差点嫁到粤海将军邬家,而且粤海将军邬家送的屏风是玻璃的,刚才提到的祖秉圭是粤海将军邬家的原型人物,玻璃大屏风的出现也为《红楼梦》的成书时间提供了一个依据。因为很多同学《红楼梦》的文本都没读完,只看砖家、叫兽的文章又难免误入歧途,我们还是先读完前八十回,以后专题讨论。
咱们回到正题,“玻璃醢”,这是比较大件的玻璃制品,如果是国产的,一定是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制作的。如果是进口的,一般人家接触不到洋货,也用不起,因为等达官显贵都用上了玻璃,玻璃的买卖才开始供应地主富商,能自由买卖之后,也是供不应求,按照当时的市价,一件中小型的做工不太复杂的玻璃制品也要百两银子,比黄金的价格还高。等暴发户用上的时候,玻璃醢都在贾府摆设好多年了,你说是不是弥足珍贵。
【文本: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坐头把交椅”是不是听着有梁山好汉的味道?能“坐第一把交椅”就算不是至尊宝,也得是个二当家!封建社会,交椅确实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交椅这种家具是进口产品的变种,西汉以前,我们中国人都是在地上铺席或者棉布垫子、皮毛垫子,跪坐在上面。《后汉书》里记载,汉灵帝喜欢胡床,皇帝喜欢导致王公大臣也竞相使用,从西北部少数民族那里进口的坐具开始流行,西北部少数民族被称为胡人,这种坐具就称为胡床。胡床中的一种演变成了现在的椅子,椅子有靠背,能够倚靠,坐着更舒服,椅子这种叫法就从“倚靠”上来的。
胡床中还有一种,是用绳子编在交叉的木头腿上,现在叫“马扎”,可以折叠,你要出门打个猎、钓个鱼、带着女朋友野餐用起来很方便。要是领着百万大军出征,奋勇杀敌好几天了,今天大暴雨不打仗,安营扎寨,召集手下将领到你的元帅大营里开会,将军们一个个累的不行,还有受伤的,站在泥地里开会,不能席地而坐,只能亚洲蹲,有了“马扎”就舒服多了。马扎被宫廷和贵族广泛的使用于郊游打猎和军事斗争,隋文帝杨坚忌讳“胡”字,而且这种坐具的特点是木头的双腿交叉,所以改“胡床”为“交床”。
交床,在唐代已经普及。李白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他喝多了,坐在马扎上,有感而发。到了南宋,据说,宰相秦桧外出,坐交床时身体总习惯性的往后仰,可能是坐椅子习惯了,手下官员为了拍秦桧的马屁,特意在方便携带的交床上加装靠背,人称“太师椅”。秦桧不能得罪,因为传说岳飞就是他害死的,为了领导坐的舒服,交床先后增加了“靠背板”、“月牙扶手”、“椅面”、“角牙”、“椅足”、“脚踏板”,交床变成了交椅,是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豪华“马扎”。
明代是交椅制作使用的鼎盛时期,结构复杂、制作精美的交椅当然要用上等木料,楠木是交椅常选的木料之一。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坐这种高端交椅又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坐头把交椅”就成了首领的代名词。《水浒传》个别领导坐交椅,多数成员坐板凳。《金瓶梅》,李瓶儿为了讨西门庆的欢心,专门准备一把交椅给西门庆坐,就显得尊贵无比了。《红楼梦》作者在荣禧堂里一下子摆了十六张楠木交椅,排场真不是一般的大!
【文本: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俗话说“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地震、洪水、泥石流把参天大树从山上推进河里,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炭化过程,有些大树变成了乌木,所以乌木有“植物木乃伊”的称谓。有些乌木的木质胜过紫檀,又极其稀少因此比紫檀还贵,都成木乃伊了,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虫,是制作艺术品和高档家具的理想木材。
赤金九龙青地大匾是金字招牌,这幅对联如果不是皇帝御笔亲书,就必须降一个档次,用比金低一等的银来装饰。能跟皇帝匾额配套悬挂在堂屋里,写这对联的人注定地位非凡,我都想说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第七集讨论作者“烟云模糊”的写作笔法,我引用了“衍圣公孔继宗”的例子。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氏宗祠”的匾额和对联,有衍圣公写的,还有两块匾额,两幅对联,是皇帝御笔。衍圣公写的能跟皇帝写的一并悬挂,是因为孔子是万世师表、帝王之师。现在荣禧堂里,挂着皇帝题匾,他题对联,压轴出场,是作者有意这么布局。否则交代过待漏随朝墨龙大画就可以看这副对联,当然,这还是作者“烟云模糊”的写作笔法。
我们先看他写的什么,【文本: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中学课本上注解为“形容座中人和堂上客的衣饰华贵:佩戴的珠玉如日月般光彩照人,衣服的图案如烟霞般绚丽夺目。”上学的时候就对这种解释不满意,因为我也读别的小说,日月乾坤都是绝大的场面,课本上解释成珠宝如日月般光彩照人,简直是胡扯,没有日月能看到珠宝发光吗?就算夜明珠也是白天吸收光线,晚上才会亮的。好几年过后,有幸借到一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豪华《红楼梦》,语文课本上的注解原来是从这本里抄的。
网友们对这句对联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谁说谁有理,最可气的就是有些人,别人解释啥他只要认可了就大肆传播,不动脑子,盲目宣传一些本就站不住脚的东西。我不敢说我的注解就完全正确,但是对于这一句“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我不想接受无端的批评和指责,不管是百家号、企鹅号、一点号、大鱼号还是B站的朋友,可以亮出您的注解来,有道理,我心服口服,向您学习!
多亏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华先生,我对于“日、月、黼、黻”才有更深的理解和新的领悟,在这里对李建华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帝王举行重要活动或者出席重大场合要穿十二章龙袍,“十二章”是指帝王礼服上织的、绣的十二种花纹,也是经过历代帝王传承和发展的。从传说时期的尧舜,到《红楼梦》成书,帝王们逐步完善了等级森严的服饰使用制度。
这十二种花纹排第一的就是“日”,排第二是“月”,排第三的是“星”,中间还有七种,其中有咱们刚说过的“蜼”,长尾巴的猴,最后两种是“黼”和“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讨论和对联有关的四种花纹。日、月的图案表示光芒四射,照耀天下,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日月无私,送来光明,同时表示皇恩浩荡,天地万物都沐浴皇恩。黼,就是斧头的意思,图案也是斧头形状,代表着权力,杀伐决断,象征要做事要英明果敢、意志坚定。黻,图案是两个背靠背的“弓”字,代表着做人要向善背恶、明辨是非,图案上的“弓”字和大公无私的“公”同音,也象征着做事要公平、公正。
最早而又全面的记载十二章纹饰的是《尚书》,章服制度真正确立是在东汉。三国以后,中原汉族统治力逐步衰弱,一直到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天下太平,经济发展,文化再度繁荣,大业元年,隋炀帝杨广完善了章服制度,规定了十二章花纹在龙袍上的具体位置,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龙袍上的既定款式。
隋朝时间太短,唐高祖李渊继续完善章服制度,武德四年,发布诏令,天下只有皇帝可用十二章纹饰,皇太子及一品大员的服饰用九章,“日、月、星”这三种花纹他们不能用。二品之服用七章,三品之服用五章,四品之服用三章,五品之服用一章,五品官只能用代表着向善背恶、明辨是非,做事公平、公正的“黻”,再小的官就不能穿花衣了。日本就是从唐朝引进的章服制度,天皇这才知道在正式场合要穿十二章龙袍啊!
宋太祖又改革章服制度,皇帝可用十二章,至于皇太子,仍为九章,九卿只能用五章,其余的不准穿花衣。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再次完善了章服制度,皇帝用十二章,亲王用九章,还是不准用“日、月、星”。郡王用七章,还有五章朝服,赐予外藩,朝鲜就获得了大明朝赏的赐五章朝服。清代皇帝沿用明朝章服制度,由此可知“日、月”是天子用服饰,“黼、黻”是级别低一些的权贵可以用的服饰,不过能穿这种花衣就很厉害了。
综上所述,又结合荣禧堂的高规格陈设,我把“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解释为荣禧堂十六张楠木交椅上,坐的那些人都沐浴皇恩,只有在日月的照耀下,他们佩戴的珠宝和身穿的礼服才能如烟霞般绚丽夺目。过去,小官朝见皇帝的次数不多,见圣旨如皇帝亲临,要行大礼跪拜迎接的,荣禧堂有皇帝御赐匾额,犹如圣上亲临,大匾高悬,如同日月,堂中人当然是在日月的照耀下。荣禧堂里只是象征性的小场面,真实的大场面出现在皇宫里。
【文本: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甲戌侧批:先虚陪一笔。】对联落款的这个称谓顺序是很有讲究的。先称同乡,就是住的很近的家乡人,关系亲近。次称“世教”,我认为是“世交”的意思,一般指两家上代人或数代人彼此有交情。“弟”听上去很谦虚,但是要注意,弟跟皇帝的“帝”同音,他在皇帝的匾额下自称“勋袭东安郡王”,因功勋,世袭了东安郡王的爵位。
明清时期,皇帝分封子侄为郡王,比国公级别高,这个郡王的对联跟皇帝的匾额配套悬挂,怎么说也是郡王中的老大,或者说是郡王中的佼佼者!他叫什么呢?剩下五个字“穆莳拜手书”,如果断句成穆莳,拜手,书。他叫穆莳。拜手就是下跪,两手拱合与心脏齐平,低头再与双手齐平。书,就是这幅对联是他恭恭敬敬写的。郡王给国公下跪,不符合封建礼教制度,我认为绝不可能。
如果断句成,穆莳,拜,手书。他还是叫穆莳。拜,还是表示恭敬的礼节,明清时期的“拜”已经用来指下跪叩头。手书,对联是自己亲手写的。这依然不符合封建礼教制度,我认为也不可能。
如果断句成,穆莳拜,手书。他叫“穆莳拜”,对联是他亲笔写的,这就不存在郡王给国公行大礼的严重问题,《红楼梦》作者在书中写了太多的封建礼教规矩,这么严重的问题他留给读者去思考,这还是“甄士隐贾雨村”,“烟云模糊”的笔法。有的朋友该说了,你也是牵强附会,你又不是作者怎么就知道他叫“穆莳拜”呢?
《红楼梦》里随便有名字的小人物都有特别的内涵,如此高规格对联的题写人,又是压轴出场,名字叫什么,作者写出来了,我绝不能视而不见!“穆”这个姓本身就很有意思,“穆”的古字像成熟的稻米、麦穗低着头下垂的样子,本义指庄稼成熟,引申为恭顺、低调、和谐。古代宗庙制度中有十分重要的昭穆制度,《礼记》上所说:“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不说皇家,就是民间祠堂,神主牌位的摆放次序也严格的遵守昭穆制度,父为“昭”,子为“穆”,长幼、亲疏不能乱!
我认为“穆莳拜”,这个“穆”字代表恭顺的儿子,“莳拜”谐音法,没有成功就是“失败”,事不能成就叫“事败”,“穆莳拜”隐含着恭顺的儿子坏了事,他的对联跟皇帝的匾配套悬挂,暗指恭顺的儿子指没能成功接班。另外、“穆莳拜”整体可以谐音为没有时间接受朝拜,“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场合,他再也没有机会参加了。关于“穆莳拜”的解读,还要读完前八十回,在作者专题里继续讨论,请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一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一集,说了太多古玩家具,作者在《红楼梦》中极力描写了贾府富贵无比,我突然想到和坤抄家的单子,光炕上使用的豪华家具就将近三百件。明朝的严嵩更厉害,抄家单上各种床将近七百张。荣国公是八公之一,荣国府几代人日积月累比着当朝权贵还是小巫见大巫,难怪贾母说自己只是中等人家,唉!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家富贵万家穷。
最后发发牢骚,通过以上阅读,我们很容易看出,好多网上流传的图片根本与小说里的“荣禧堂”描写不符,有的条案上连大鼎都没摆,更不要说金蜼彝、玻璃醢了,所以啊,读书比看影视作品和图片更能触及作者的灵魂,能让人在有限生命里体验到无限的可能,这一集就到这里。
(感谢大家对行侠梦的支持,欢迎喜欢《我读红楼梦》系列视频的朋友,能够继续给予关注和转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2: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林黛玉“咏絮之才”很像《三字经》里的她
行侠梦
2019-10-08 21:43

谢道韫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长女,她叔叔是宰相谢安,谢道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年大雪纷纷,宰相谢安这日刚好在家中休息,他一时兴起,想考考族中子弟的才学。于是谢安问道:“这满天的大雪该怎么比喻呢?”他侄子谢朗反应最快,马上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觉得可以用在空中撒盐来形容大雪,别说谢安了,我听着就觉得俗!他侄女谢道韫跟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漫天飘舞的柳絮,谢安听后眼前一亮,我也跟着眼前一亮。谢道韫也凭借这场对诗一战成名,被后人称作“咏絮之才”。《红楼梦》也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连《三字经》中也夸奖道: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谢道韫作为家中长女,一向是长辈们的掌上明珠,备受宠爱,族中兄弟也多为朝中显贵,古代女子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有段好姻缘,为此,长辈们没少为谢道韫的婚事操心。考察了许多的适龄青年,最终为谢道韫选择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说的就是当年王谢两大豪门望族。
但是,我一说但是,这豪门联姻就不美了,王凝之虽然出身不凡,本人却十分平庸,做官也是靠家族势力。谢道韫的爱情悲剧,就此拉开了序幕。自从嫁给了王凝之后,谢道韫的脸上就常常不见笑容,有一次谢安问她说:“王凝之是名门之后,你嫁给他为什么不开心呢?”谢道韫回答:“我们谢家族中子弟每个都很出色,哪知道,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普天下怎么会有这种男人呢?自此留下了“天壤王郎”这句女人看不起丈夫的成语。
孙恩、卢循领导的东晋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兵锋直指会稽。而此时的会稽内史,正是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按理说,敌军进犯,王凝之作为地方长官应该组织人马御敌才对,可王凝之却既不出兵也不设防,而是寄希望于他所深信的五斗米教。
恰好孙恩也是五斗米教的信徒,于是王凝之更加坚信孙恩一定不会真的攻打会稽的。国难当头,谢道韫苦劝丈夫组织兵马,修筑工事,以备万全,可王凝之一心求神问道,对谢道韫的建议置之不理。谢道韫没办法,她只能自己挑选家丁,日夜训练,希望在最后关头可以助丈夫一臂之力。敌军很快兵临城下,这时王凝之才相信孙恩是真的要攻打会稽。
官署一日三报,请求出兵抗敌,可王凝之却说:“我已经请来了鬼兵,把守住各处要道,孙恩的叛军根本攻不进来,你们就放心吧。”结果,孙恩轻轻松松的攻下了会稽城,敌军入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会稽城中顿时成为人间地狱。
王凝之和他所有的孩子都死在敌军手中,谢道韫顾不得悲伤,她组织起家丁和家中的女眷一起迎战。敌军杀到府上后,谢道韫自己手持长剑,身先士卒,接连砍杀了数名敌军,与家中的女眷一起保护三岁的外孙突围。
毕竟实力太过悬殊,没跑出多远就被抓了,谢道韫虽败不乱,昂然说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这段话说的不卑不亢,如果你们非杀这孩子不可,就踏着我谢道韫的尸体过去吧。
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足不出户只是打理本府内务,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闲暇时写诗著文,谢道韫的后半生写了不少诗文,流传后世。
谢道韫跟王凝之的婚事,就如同后来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如果不是赵明诚软弱无能,大军压境时弃城逃跑,李清照也不会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动物世界》里的雌性护子护窝,不惜拼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看了都让人震撼。古代的奇女子,如谢道韫、李清照这般,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然有坚韧之精神,磅礴之气势,保家之勇气,爱国之激情,足令世间堂堂须眉羞愧汗颜!《红楼梦》作者是巨眼英雄,大观者,他比我感悟的深,由此推想,贾府破败自杀自灭时,必出一奇女子拼死保家。往后读,会逐步分析。这一集就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2: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黛玉母亲去世林如海不再娶妻,可以看出正妻地位
行侠梦
2019-10-06 22:00

【文本: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甲戌侧批:带写贤妻。】
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没条件的男子一个女孩也娶不到,条件好能养得起,可以多养几个,如今也有些女孩为了感情或者物质跟随有妇之夫的。但是我们要明白,在古代不管一个男人多有本事,他能养的女人再多,也只有一个妻,妻在家庭中的地位要比其它女人高出很多。
因为,妻妾成群的大家族中,男子结婚更讲究门当户对,结婚不是两个人爱情发展的结果,而是两个家族政治、经济等利益的联合,如果不明确一个女主人来行使母权,那就乱了套了,一堆女人和后代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事儿太多了。现在,讲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可家庭生活想保持稳定,要么让另一半怕你,要么让另一半爱你,如果他(她)又爱你有怕你,你自己就需要自律了。
还说古代,一般情况下,男女结婚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两个人没有培养出真爱,如果正妻娘家的地位已经无足轻重,失去了让男人害怕的影响力,则男人纳妾无需征求妻的意见,甚至虐待正妻,还可以找理由休妻。就像贾迎春遇到了中山狼。
如果正妻娘家的地位保持不变,与婆家旗鼓相当,那么男人纳妾就需要征求正妻的意见了,而且要通知正妻的娘家。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正妻会同意把从小服侍男人的通房大丫鬟升级为妾,就像花袭人有可能成为贾宝玉的妾。同时,正妻还会把陪嫁来的陪房大丫鬟升级为妾,陪嫁来的是从小服侍正妻的自己人,便于正妻的管理,也能帮正妻巩固家庭地位,就像王熙凤的陪房大丫鬟平儿,平儿就有很大机会被升级为妾。
如果正妻娘家的地位比婆家高,那么男人纳妾必定要征得正妻的同意,而且要征询正妻娘家的意见。除非这个男人昏了头,不想过好日子了。我们读文本,可以知道林如海的家族比贾府要低一个档次,贾府是国公,林如海祖上是列候。到林如海是科举出身,贾敏的哥哥贾赦是继承爵位,林如海能娶大家小姐贾敏算是高攀。
贾敏在贾府书香熏陶下长大,与读书出身的林如海婚后是有精神生活的,可惜,“林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家庭中人丁不旺,家业后继无人,贾敏的年龄也不小了,自己生不出儿子,就应该同意男人纳妾,贾敏知书达理肯定明白这个道理,这也是妻的本分。林如海纳妾贾敏显然是同意的,而且有几房姬妾,两房就两房,三房就三房,这几房姬妾最少四个小老婆!贾敏不同意林如海应该不会那么放纵,丈夫纳妾正妻要通知娘家人,贾敏为了给林家留下血脉,是鼓励林如海纳妾的,所以连着通知娘家人好几次,“我丈夫又娶小老婆了,他对我很好,你们放心,是我让他娶的。”因此,批语说,“几房姬妾”这一句是写贤妻。作者交代了林如海,又写一笔贾敏,突出林黛玉根基不凡。
让林如海又怕又爱,看来贾敏做到了,以至于贾敏死后,林如海没有再续娶正室夫人,这里面有对贤妻娘家的敬畏,也有对贤妻本人的爱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2: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林如海是多大的官?
行侠梦
2019-10-05 17:50

【文本: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
【甲戌侧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
批书人说作者给林如海起名字是“学海文林”的意思,为了铺垫黛玉出自书香门第,根基不凡。
【文本:乃是前科的探花,】第十三集讨论过科举制度,殿试第三名,是一甲进士及第,林如海没有真才实学考那么好不可能的。
【文本: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
【甲戌眉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
兰台寺大夫是东汉时期的官名,就是批书人所说的半遵古名。汉朝的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也是史官修史之处,兰台寺大夫负责典校文字,作者再次烘托林如海是饱学之士。兰台在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了,与兰台对应的政府机构是翰林院。
殿试一甲进士总共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考中了就有资格进入翰林院,殿试二三甲的进士还要再通过考试才能入翰林院。因为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考试,亲自勾选试卷,所以参加殿试的都是“天子门生”,成绩优秀的前三名就被称为“钦点翰林”。对已经跻身翰林院的,平时还有考试,加以监督和激励。
根据明清的科举制度,进士出身留任京官为八品,外放地方最高七品,考中状元最高也是七品官职起步,榜眼和探花的官职一般不会超过七品。作者说“林如海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就是八品官升为七品官,翰林院检讨之类的。
我要补充说明一点,科举制度的延续成为清朝统治者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饭都吃不饱,是没机会脱离生产去读书的,知识分子的来源是中小地主阶级。因此清朝参加科举的多为民间汉人,地位更高的满洲贵族和八旗子弟并不热衷于参加科举。隆科多、马齐、傅恒、和珅从未参加过科举,那是皇帝特准而入翰林,是凭关系起步的。汉族知识分子寒窗苦读参加科举,最后能够位列高官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进士能熬到正五品就到顶了,本来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想进去太难了,小寡妇睡觉---上面没人啊!
还说林如海,【文本:本贯姑苏人氏,】【甲戌侧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批书人说兰台寺大夫是假的,但林如海的籍贯姑苏是真的,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好几个人的出生地。
【文本: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钦点并不代表官职很大,进士外放都由皇帝钦点官职。巡盐御史也就是七品官,是都察院监察御史奉命出巡盐务,巡盐御史相当于现代的地方盐务管理局纪检组组长,因为牵扯到税收和走私,虽然官小,但灰色收入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6: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补天顽石与神瑛侍者是什么关系?
m806382791浏览347次其他分享举报
顽石处于大荒山无稽崖,神瑛侍者处于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
顽石是去富贵乡历劫的,神瑛侍者是去接受绛珠仙子泪债的。
僧道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
1个回答
tonghemy2007
推荐于 2017.10.09
满意答案
   
神瑛侍者(贾宝玉)在凡间出世时,口中含了一块美玉,就是补天顽石。

神瑛侍者是一个天上的人物,下到人间就是贾宝玉。神瑛侍者曾经以甘露灌溉了一株草,就是绛珠草。

轮到神瑛似者要去人间,绛珠草要还神瑛侍者的恩情,就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故而绛珠草到了人间便成了林黛玉,她真的为贾宝玉哭了一辈子,直到死。

由于顽石也想享受一下人间的滋味,所以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便携顽石下到人间,神瑛侍者在凡间出世时(也就是贾宝玉),口中含了一块美玉,这就是这块补天的顽石。



扩展资料:

《红楼梦》主要人物介绍

1、贾宝玉

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

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贾宝玉是意象化的小说人物,是作家的心灵的映像。

2、林黛玉

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不善处世,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多愁善感,才思敏捷。

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她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3、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并列),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宝玉的姨表姐。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

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瑛侍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6: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绛珠朱由检+补天石&通灵玉【传国玉玺】===明玉玺

神瑛侍者+明玉玺===贾宝玉1.0【三位一体】
贾宝玉===绛珠+通灵玉+神瑛侍者
绛珠仙子+明玉玺===贾宝玉2.0【三位一体】
绛珠仙草===绛珠朱由检+仙草田秀英【草木之人】===神瑛侍者林黛玉【草木之人】===
绛珠仙子朱慈炤+神瑛侍者林黛玉【朱由检+田秀英】+补天石&通灵玉===贾宝玉3.0【四位一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22: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读《红楼梦》34林黛玉进贾府(六)古代贵族的洗面奶、沐浴露
行侠梦
2020-05-06 19:10

大家好,欢迎收看《我读红楼梦》的第三十四集,上一集读到王夫人领林黛玉到贾母那,准备吃晚饭了,接着往下读。(好看视频地址:https://haokan.baidu.com/v?pd=bj ... thor&type=video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有一条批语,【甲戌侧批:不是待王夫人用膳,是恐使王夫人有失侍膳之礼耳。】工作人员不容易啊!大领导要吃饭,二领导还没到场就布置好桌椅,会显得二领导对大领导不恭敬,迟到了。每天二领导都要伺候大领导吃饭,想必工作人员天天如此。
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大孙媳妇李纨捧着香喷喷的胭脂米,二孙媳妇王熙凤摆放筷子,二儿媳妇王夫人忙着端汤。大儿媳妇邢夫人,贾母没让她来,她今天也就真的没来,本就是贾赦续娶的,又无儿无女,林黛玉进贾府陪大领导吃的第一顿饭,不让她参与,权力地位可想而知。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坐北朝南,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第十八集我们讨论过,在坐北朝南的基础上,以东为尊,就是贾母的左手边。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告了座”就是领导或长辈让下级或晚辈坐,下级或晚辈谦让之后,说:“遵命、谢谢”再坐下。黛玉看舅妈和两位嫂子都站着,自己是晚辈,如果大大咧咧的坐了,就是失礼。但她是奉贾母之命坐的,又要表现的心中十分不安还受宠若惊,因此必须要告了座,再坐下,这才是大家闺秀。
后文贾雨村让门子坐,门子都不敢堂堂正正的坐着,也是怕失礼后领导给他小鞋穿,结果门子帮贾雨村出主意想办法,了结葫芦案立了功,却被贾雨村千方百计的“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可见礼节固然重要,但在利益面前,你再有礼貌,如果动了别人的蛋糕,你的礼貌不足以保护你的利益,所以,我们要看到,与人交往礼貌应该有,同时要注意利益的均衡,不能只看表面的彬彬有礼,还要小心背后的利益斗争!
贾母命王夫人坐了。王夫人不是坐在饭桌旁边,因为她是儿媳妇可以坐到桌席外的椅子上,看大领导吃饭,两位孙媳妇只能站在桌边伺候。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我猜,三春平时应该也是这么坐的,今天多了林黛玉在这吃饭,但是少了宝玉,我猜黛玉坐的是平时宝玉的座位,不是冤家不聚头啊!
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毛巾、手绢拿来擦手,漱盂用来盛漱口水,都有用。拂尘,夏天可以用来驱赶蚊蝇,这冷天就是个摆设,用不着也要丫鬟拿着拂尘站在旁边,这就是贵族老夫人的日常生活。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两位孙媳妇站在桌边帮忙夹菜、盛汤。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子曰:“食不语,寝不言”,一顿饭,作者也要突出贾府是真正的礼仪之家。
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林家也是翰墨书香之族,林如海言传身教,女儿懂一点养生之道在情理之中。作者描写黛玉这段心里活动,明为林如海点赞,暗为贾府富贵非凡做铺垫,同时夸黛玉聪明啊!
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黛玉要不接这杯茶,就显得林家没有饭后漱口的习惯,或者说黛玉在自己家里是用盐水漱口,档次立马下降。饭后用浓一点的茶漱口是大贵族日常生活的老传统,苏东坡还专门在他的文章《漱茶说》里写过这种事。
我国古代,没有牙膏、刷牙,多使用“含漱法”来进行口腔清洁。普通人家讲究个人卫生的可用清水漱口,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就用盐水漱口,再富贵些的是用茶水漱口。饭后,用浓一点的茶漱口,可以清除嘴里的饭菜残渣,清新口气。工程院院士、茶学专家陈宗懋先生研究指出,茶叶中的氟化物能坚固牙齿,预防蛀牙和牙周炎。
后文十四回、三十一回、六十二回、六十七回,都有提到贾府有用茶漱口的习惯,可见贾府的礼数规矩比林黛玉家的要高一等,文本说黛玉照样漱了口,当然是照贾母和三春的样,六岁的林黛玉真聪明,贻笑大方之家的丑绝对不能出。盥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有一条眉批,【甲戌眉批:余看至此,故想日前所阅“王敦初尚公主,登厕时不知塞鼻用枣,敦辄取而啖之,早为宫人鄙诮多矣”。今黛玉若不漱此茶,或饮一口,不为荣婢所诮乎?观此则知黛玉平生之心思过人。】批书人说他日前读了王敦刚跟公主结婚时的故事,王敦的行为惹仆人耻笑,如果黛玉不用第一杯茶漱口,恐怕黛玉也会被荣国府的奴婢耻笑,于是批书人感叹黛玉小小年纪心思过人。
王敦的故事批书人没讲完,后文还有很大的用处,我在这里把这个故事讲完,以后就不再啰嗦了。批书人读到的王敦的故事记载于《世说新语》,主持编撰这本书的叫刘义庆,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刘裕平定军阀、统一江南、取代东晋,成了南朝宋国的开国皇帝。刘义庆自幼聪明过人,受到伯父刘裕的赏识,他十三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叔,成为临川王。
刘裕当了两年皇帝就死了,刘家子孙开始争夺皇权,刘义隆胜出,刘义庆明哲保身,混迹官场,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却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因为刘义庆在权力斗争中是明哲保身的作风,所以《世说新语》多收录一些奇闻轶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干涉时政的一本八卦段子合集。
批书人读到的故事原文的这样的:“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乾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王敦出身于琅琊王氏,前几集老是提到“王谢”名门望族,王敦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的族弟,是东晋宰相王导的堂兄,是书圣王羲之的伯父,王敦年轻时相貌俊秀,生性洒脱,因娶襄城公主为妻,被拜为驸马都尉,后与王导一同辅佐晋元帝建立东晋,他担任大将军,封汉安侯。
1700多年前,世家大族出身的驸马爷新婚大喜,襄城公主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爱女,嫁妆是其它公主的十倍,陪嫁的侍女都有一百人。王敦去了趟卫生间,看到精致的漆木盒里盛满大枣,王敦心想,皇家的生活确实不一般啊!以为是“点心”,于是一边拉一边吃,把塞鼻孔堵臭味的大枣吃光了。
吃完出来,一名侍女捧着一只盛了清水的金盘,另一名侍女捧着盛有澡豆的玻璃碗,在卫生间门口等着伺候他。驸马爷一看,呦呵,清水冲澡豆,好!端起玻璃碗,把澡豆往金盘里一倒,手指头一搅合,把洗手用的澡豆和清水,和成一碗“干饭”给喝了!侍女们掩口而笑,进去打扫卫生间,一看,枣也吃光了,反正王敦走远了,侍女们就笑的更厉害。
王敦从世家贵胄陡然蹿升至皇亲国戚,可惜,身份地位的提升并不等同于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飞跃,这位驸马爷的自适能力明显不如林黛玉。好歹也是琅琊王氏出身的公子,东晋权臣怎么竟如此没见过世面,留下个被奴婢嗤笑的狗血剧情呢?我们要知道玻璃碗中的“澡豆”到底是什么东西。
“澡豆”,并不是一粒粒的豆子,要不然王敦不可能直接喝清水豆子,新婚大喜难道不怕公主嫌他屁多吗?“澡豆”是以豆子磨成的细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洗面奶、沐浴露,俗称“豆面儿”,具有清洁、去油腻、去异味的作用,是高档的洗涤用品。王敦闻到玻璃碗里豆面的气味,才加水和成了豆糊干饭,我估计王敦知道真相后,老早让笑他的侍女去领盒饭了。
《北堂书钞》里有一条记载,魏武帝曹操御杂物里有一件“纯银澡豆奁”,说明澡豆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是上层人物常用的清洁品了。凭王敦的出身,竟然完全不知道澡豆是用来洗脸、洗手的,还是因为他没到社会等级的顶层。
澡豆的出现与流行,应该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保持一致,因为佛经《十律诵》中明确提到佛教信徒用澡豆清洁沐浴身体。这说明用澡豆不仅满足个人卫生的需要,更是用来表达对神明和信仰的虔诚。澡豆的配方,可以在古代医学著作或笔记小说中找到,各类配方中,豆面儿是绝对的主角。豆类植物多含有皂角苷,水溶液能产生泡沫,是很强的表面活性剂,洗涤油腻的性能十分强大。
东晋著名道士、医学养生大师葛洪写了《肘后备急方》,其中就有关于“澡豆”的记载。豌豆面是主原料,添加白附、芎穹、白芍药、章陆、桃仁、冬瓜仁等粉末。豌豆是“西域”的特产,需要从少数民族地区进口,或者通过战争掠夺,可见这种洗护用品很珍贵,一般人肯定用不起,唐朝晚期,中原地区才种植豌豆。豌豆和一些中药成分保证了清洁作用,而添加富含油脂的桃仁、冬瓜仁,主要目的是在清洁皮肤的同时确保滋润,古代贵族也讲究洗完脸不干燥、不紧绷。不知道王敦喝的“豆糊干饭”有没有一股中药味儿。
因为豌豆这种原料极其有限,普通的高富帅、白富美也想用,怎么办,古代的医学养生专家开始改良澡豆的配方,用其它豆类代替豌豆。比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用“赤小豆”和“大豆”代替豌豆,又在《千金翼方》中用“白豆”代替豌豆。乾隆时期的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医宗金鉴》里,记载用绿豆、白扁豆代替豌豆。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螃蟹宴,王熙凤洗了手,剥螃蟹先让客人薛姨妈,再伺候贾母和宝玉,文本说王熙凤“又命小丫头们去取了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预备着洗手。”贾府里那么多的洋货,但是没有进口的肥皂、香皂。因为19世纪末,欧洲肥皂生产才由手工作坊转为工业化。我国进口肥皂的时候清朝都快灭亡了,当时称肥皂为“洋碱”,我国有能力生产肥皂之后很多年,才把这个“洋”字去掉。
《红楼梦》成书之前,黄河流域的普通人家用皂荚,是皂荚树上结的果实,纯天然的洗涤用品。长江流域没有皂荚树,人们又发现另一种树,果实比皂荚更肥厚,和皂荚的洗涤效果差不多,所以这种树结的果叫肥皂果。贾府的主子们肯定不会用皂荚或者肥皂果洗手。
剥螃蟹后满手蟹黄油腻,用高大上的澡豆洗手效果更好。而且贾府的澡豆更讲究,是用菊花叶、桂花蕊熏过的绿豆面,清洗油腻的同时还能在手上留下香味儿,既满足了贵族太太们奢侈生活的追求,又迎合了闺中小姐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如果不用这种特制熏香的澡豆洗手,林妹妹、宝姐姐作的菊花诗估计是螃蟹味儿的!
林黛玉吃完进贾府的第一顿饭,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如果立马走人,会显得伺候婆婆吃饭很不耐烦,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南宋的儒学大师朱熹,把《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记载了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哲学思想。宋、元以后,《四书》成为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六岁的林黛玉读了《四书》,“只刚念了《四书》”这种比较诚实的回答,让外婆有些不自在。或许是贾母认为黛玉小小年纪有些夸口,或许是因为贾府比林家高一个档次,但在子女教育上要比林家落后,所以贾母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出贾母不太高兴,是她后文改口说自己文化水平有限的原因之一。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又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烘托笔法。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丫鬟能喊主子的名字,可见这个丫鬟受贾母宠爱。可见宝玉年幼,丫鬟比宝玉大,喜爱宝玉。可见宝玉对仆人违反礼教规矩、直呼其名的做法并不在意。“千皴万染”的宝玉终于要登场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这一集就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9 07: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林红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红玉 -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林红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原为贾府的丫鬟,原名林红玉。她的名字中包含“玉”字,涉及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名讳,因此后来改名为小红(也称红儿)。  最初,林红玉在怡红院从事差事,负责烧茶和喂鸟雀。由于她有几分姿色,贾宝玉时常对她表示好感,但由于袭人等人的嫉妒,她无法真正得到贾宝玉的关注。尽管有机会为贾宝玉倒茶,但每次都遭到秋纹、碧痕等人的排挤,指责她不照照镜子,认为她不够配得上在贾府为贵族服务。因此,小红感到心灰意冷,最终决定转投凤姐,而在凤姐处得到了更高的重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林红玉

饰演
刘继红(87版红楼梦)

登场作品
红楼梦


年龄
十六七岁

性别


目录
1角色经历
2人物评价
3角色特点
4人物结局
折叠编辑本段角色经历
小红原本是《红楼梦》中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角色,她的原名是林红玉,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由于名字中包含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名讳,她后来改名为小红。[1]​

在小红的角色中,她的描写相对较少。在怡红院,她并不引人注目,与大观园中的其他丫头相比,她只是一个每天负责烧水、喂雀,并被大丫头指派画花样子等琐事的小丫头。尽管如此,小红却展现了积极向上的心态,经常试图在贾宝玉面前展示自己。然而,由于一次在端茶倒水时被晴雯、碧痕等人撞见,并遭到责骂,小红感到心灰意冷。然而,在她陷入困境时,她巧妙地利用了机会,成为王熙凤的得力助手。

在小红的故事中,有一次她接到凤姐的指示去办事,事后向凤姐回报。在回报中,她传达了平姐姐的问候,说明了二爷不在家的原因,并表示奶奶无需担心。此外,她还提到了五奶奶的问候和希望寻找延年神验万全丹的事宜。小红机智地利用了这次机会,显示了她的聪明和灵活性。

小红口中不停提到我们奶奶、这里奶奶、五奶奶、舅奶奶等人,谈论四五档子的事情,说话流畅自如,毫不混乱。她的口才让李纨感到惊讶,王熙凤也对她的表现感到惊奇,夸她说话清晰明了,嘴皮子灵活,与有些丫鬟扭捏蚊子般相比,显得更加利落。凤姐听得非常高兴,甚至想把小红调到自己身边,并且提出认她为干女儿(虽然王熙凤搞错了关系,将小红的母亲林之孝按辈分误认为是自己的干女儿)。凤姐询问小红是否愿意,小红心中早已想要换个地方工作,此时机会来临,却不便直接表态,只得笑着回答:“愿意不愿意,我们也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见识见识。” 这个回答老道成熟,毫无瑕疵,凤姐当即就做出了决定。小红展现了她精明谋划的一面。

在怡红院,小红未能吸引贾宝玉的注意,于是转而注意到后廊上的贾芸。原文中描述了贾芸正在办事,突然听到一个少女娇声嫩语地叫了一声"哥哥"。贾芸出门一看,发现是一个十六七岁的丫头,容貌细巧干净。这位丫头得知贾芸是贾家的男丁后,态度变得不同寻常,不再回避,而是直勾勾地盯着贾芸。后来,小红有意遗失手帕在贾芸面前。

随后,小丫头坠儿前来给贾芸传话,两人在滴翠亭交流悄悄话。这一幕引出了“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薛宝钗偷听的情节。薛宝钗前来细听,辨认出说话的是小红,并对小红表示她眼大心空,性格刁钻古怪。薛宝钗认定小红和贾芸是有关系的人。小红为了防止被人偷听,推开窗户的时候,薛宝钗担心小红这样的人会急于反抗,甚至可能引起麻烦,因此便采用金蝉脱壳的手段。她故意喊了一声:“颦儿,我看你往哪儿藏。”并告诉小红,她在河那边看见林黛玉在这里弄水,看到她来了就跑了。小红听信了薛宝钗的话,认为一定是林黛玉在偷听。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刘心武先生认为小红在贾府中属于较为清醒的人,对于贾府的衰落早有感悟。她曾对坠儿表示:“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表达了对贾府命运不可避免的看法。因此,她先与凤姐建立联系,后来又与贾芸私下商定了终身大事,最终离开了贾府。在贾府陷入困境时,她与贾芸共同救助了宝玉和凤姐。

小红的性格较为自由,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贾芸一见钟情后,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红罗帕,与贾芸私下结为夫妻。相较之下,她的结局相对较为美好,不像司棋虽有意中人,最终却因碰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不幸身亡。

小红十四岁就被派到怡红院中,虽然她被安排为宝玉的服侍,但与袭人、晴雯、麝月、碧痕、秋纹等人相比,地位较为微贱,是一个受到奚落而寂寞的丫头。她并没有做递茶倒水、叠被铺床等繁重工作,只是从事一些浇花扫地等打杂工作。然而,在曹雪芹的描写中,她展现出了有主见、机智、好强、好胜、有志向和野心的一面,是一个有作为的女孩。

折叠编辑本段角色特点
善于交际

一开始,小红巧妙地与贾宝玉建立了联系,在无人时为其递茶倒水。尽管受到秋纹、碧痕等人的嘲笑,但她俏丽、恬静,口齿清楚,说话简短而齐全,与其他丫头相比,不显得“扭扭捏捏蚊子似的”。她的机智和言辞引起了凤姐的注意,凤姐使唤她时,她回答了一大篇关于奶奶爷爷的复杂亲属关系,连李纨都难以搞清楚。这使得凤姐乐意要认她为干女儿(尽管王熙凤弄错了关系,因为小红的母亲是林之孝,按辈分才是王熙凤的干女儿)。后来,凤姐还专门向宝玉要了她,使小红在丫环中的地位提升。

敢于表达

小红勇敢地寻求自己的爱情。她通过蜂腰桥的言传心迹、痴情地留下遗帕来传达自己的感情,甚至向贾芸表白了爱意。小红第一次见到贾芸时,一开始有些躲避,直到得知他是本家的爷们才看向他,表现得大胆而坚定。贾芸利用凤姐的关系谋求工程上的机会,与小红相遇,虽然他不敢直言,但通过眉来眼去传递了心意。最终,在贾府被抄家之前,小红与贾芸结为夫妻。她通过大胆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贾芸虽然是外出远行的主子,但也是她心之所属。这与大观园中其他丫环听天由命、随便配对的情况不同。

不受拘束

小红不仅敢与黛玉、宝玉相提并论,还敢追寻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她通过手帕的私下交往,最终与贾芸结为夫妻。她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

善于口才

小红表现出出色的口才。首先,当凤姐邀请她成为自己的丫环时,问及她是否愿意,她巧妙地回答:“愿意不愿意我不敢说,只是跟着奶奶我们也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也得见识见识。” 这番言辞流露出她的聪明和雄心。凤姐对她的表现印象深刻,赞扬林子孝夫妇是一对能言善辩的夫妻,并夸她是个伶俐的丫头。

其次,在沁芳亭听李嬷嬷说宝玉要请芸二爷进来谈话时,小红巧妙地询问贾芸是否真的会来,而非直接问。她问:“你老人家当真去叫了?” 李嬷嬷告诉她确实去叫了。为了确认贾芸是否会来,小红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回应:“那一个要是知好歹就不进来才是。” 这样的机智回答展现了她的口才,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取了所需信息。

具有远见

小红能够表达“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样深思熟虑的观点。在贾府中,秦可卿曾通过梦境向凤姐传递了令人惊心动魄的信息,而小红也以一种独到的方式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即便作为一个地位较低、不起眼的小丫环,她的语言却堪称卓越。在府中存在着秦可卿、贾探春等身份显赫的人物,而小红却能表达如此深刻的见解,实在令人称奇。

表现出色

在贾府被抄家、凤姐和宝玉被囚于狱神庙的时刻,小红展现出卓越的表现。红学家推测,在后续的故事情节中,小红将再次登场并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高颚所续的后四十回中,宝玉入狱和小红探监等情节被淹没,因此我们无法直接从书中看到她的后续发展。

小红在整个故事中所做的事情展示了她的非凡之处,而这并非偶然。她的出身地位是一个关键因素。

作为林之孝的女儿,林之孝是贾府的大管家,在奴才中也有一定的地位。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记得,曹雪芹在书中曾将林之孝误写为秦之孝,这并非笔误,而是作者故意透露的信息。刘心武先生提到,林之孝实际上应该是秦之孝,他是随同秦可卿从宫里带来的管家,为了隐瞒真相,将其改为林之孝。因此,林红玉在宫中长大,接触了广泛的知识,培养了她的聪明、机智和勇于尝试的品质,使她在恶劣的环境中寻求突破。

当然,在贾府避难时,她必须保持低调。林之孝夫妇“一个天聋,一个地哑”,这种状态其实是他们故意营造出来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林红玉只能低调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结局
目前关于小红(林红玉)的结局尚无确切的说法。根据脂批透露,小红后来离开了贾府,与贾芸一起,并在贾府败落时为宝玉等人提供了帮助。

参考资料
1.红楼梦:林红玉为什么不能到宝玉房内侍奉,有这三点原因  . [2023-12-24]
2.《红楼梦》 〖清〗曹雪芹 高鹗 著  . [2023-12-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9 23: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梦》之浅说“神瑛侍者”
诗画品红楼 2021-10-19   |  962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李振国(红尘散逸)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即相逢必主淫。此缁袍黄冠,所以遁世也!引甄士隐一句以概之,“崔莺苏小,无非仙子尘心;宋玉相如,大是文章口孽。凡是情思缠绵的,那结果就不可问了。”恰其恰也!



《红楼梦》首回交待: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俗谚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然能使绛珠一草为之动情者,喻神瑛侍者(宝玉)为“情圣”,斯亦不为过也!



及至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历劫,与绛珠草缠绵悱恻自不必说。





且说神瑛侍者(宝玉)自大承笞挞,便有通判傅试傅二爷家遣两个嬷嬷来请安,宝玉素厌愚男蠢女,却因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曰“傅秋芳”,是个琼闺秀玉,才貌俱全,待字闺中。



遐思遥爱之心坌涌,深恐薄了傅秋芳,遂连忙让进两个嬷嬷!



原文写到:今日遣来的两个婆子偏生是极无知识的,闻得宝玉要见,进来只刚问了好,说了没两句话。那玉钏见生人来,也不和宝玉厮闹了,手里端着汤只顾听话。



宝玉又只顾和婆子说话,一面吃饭,一面伸手去要汤。两个人的眼睛都看着人,不想伸猛了手,便将碗碰翻,将汤泼了宝玉手上。

玉钏儿倒不曾烫着,唬了一跳,忙笑道:“这是怎么说!”慌的丫头们忙上来接碗。宝玉自己烫了手倒不觉的,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儿和众人都笑了。玉钏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



此则警幻仙子谓宝玉之淫为“意淫”,谓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之明证也!



后,两个嬷嬷辞出,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

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



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

红尘氏每读到此,尝自喟叹曰:“此等下愚,不解人间至性至情,也宜然也!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红尘氏曰:“孔子问人,宝玉问婢,用情虽别,然情自一理,故谓神瑛侍者(宝玉)为'情圣’,不为过矣!”

且说袭人每见宝玉憨顽不能务正,因以其母兄要赎其回家去为由,规谏宝玉。原文写道:袭人笑道:“咱们素日好处,再不用说。但今日你安心留我,不在这上头。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宝玉忙笑道:“你说,那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

话未说完,急的袭人忙握他的嘴,说:“好好的,正为劝你这些,倒更说的狠了。”



此则警幻仙子谓宝玉之淫为“意淫”,谓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之又一明证也!

《诗经》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红尘氏曰:“发乎情,止乎礼,几于圣人也!宝玉于嬉游宴乐时,发乎真情,衾枕栉沐间,止于至礼。故谓神瑛侍者(宝玉)为'情圣’,不为过矣!”

复说《红楼梦》“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这节,晴雯道:“……怪热的,拉拉扯扯作什么!叫人来看见像什么!我这身子也不配坐在这里。” ……“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



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顽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欢听那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

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傍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



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

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月道:“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宝玉笑道:“你就搬去。”



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

此则警幻仙子谓宝玉之淫为“意淫”,谓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之又一明证也!



《论语‧阳货》:“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红尘氏曰:“晴雯之狂也肆,晴雯之愚也直,性本天真,故行也自然。此神瑛侍者之所以为之情动者!晴雯悲死,一篇《芙蓉女儿诔》句句滴血。故谓神瑛侍者(宝玉)为'情圣’,不为过矣!”



红尘氏有判诗云:

神瑛侍者

李振国(红尘散逸)

只为尔时雨露深,

灵河岸上炽凡心。

幻从前世当遭劫,

情定今生岂滥淫。

赍恨回肠九悼玉,

牵愁幽阃一悲金。

风流不与良人误,

反误良人多苦箴!




+关注
undefined
诗画品红楼
“诗”、“画”、“品”相结合,诗情画意,图文并茂,一种全新的品红方式
共 269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1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00: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生常谈之神瑛侍者究竟是谁

正言锋语
IP属地: 北京
2017.03.22 23:39:19
字数 1,747
阅读 3,677
近日,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选择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有四:

(图片来自网络)
一是不可避免地被作者特的殊身份所吸引,总想着将门之后弃武从文必然有过人之处;

二是不能免俗地被广西示范大学出版社和“理想国”的品牌所吸引,一直以来“理想国”都是挑选书籍时公认的品质保证;

三是被本书的简介所吸引,在这之前正好阅读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精华四卷本)》,是从索隐和考据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解析,而本书的简介中则标明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红楼梦》,正好是与之前的阅读有一定的互补性;

最后一点是《红楼梦》确实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研究的好书。

正是基于以上四点,尤其是第三点的原因,我开始阅读这本最近蛮“热”的书籍。然而,读了本书的序言和第一章之后,就感觉如鲠在喉了,因为其中关于“通灵宝玉”和“神瑛侍者”关系的表述确实超出了我所能认同的范围。

从我之前学习《红楼梦》及相关研究资料的经验而言,由“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顽石所化的“通灵宝玉”与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根本就不是同一样东西或同一个人。我把两者混为一谈的时候应该还是在初中阶段,当时对《红楼梦》的了解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个是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一个就是读得一知半解的原著。要说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确实拍摄得相当经典,印象中这部剧作对“通灵宝玉”和“神瑛侍者”的处理就是一体化的,基本是淡化了“神瑛侍者”的这一身份。

后来,随着对《红楼梦》一书阅读次数的增多,自然而然就渐渐把“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顽石所化的“通灵宝玉”与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区分开来了,而且从身边关注《红楼梦》著作的群体中也反馈出相同的认知来。所以,应当说这些年来关于“通灵宝玉”与“神瑛侍者”的关系,基本已经不再争论了。

因此,当在《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一书中看到把这两者混为一谈时,不免诧异。白先勇先生在其书第一回中这样写道:“第一回(指《红楼梦》原著)里面,借着梦又说了一个很重要的神话:这块石头沾了灵气,变成一个神,赤瑕宫的神瑛侍者。”

我不知白先生这段话的依据是什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提到“神瑛侍者”是这样写的——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应当指的就是顽石,也就是后来的“通灵宝玉”),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蒙侧批:苦恼是“造劫历世”,又不能不“造劫历世”,悲夫!]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本来就存在),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

从原著中可以看出,顽石不过随着神瑛侍者下凡一同去红尘中历练历练而已,根本不是什么“一体两面”的。况且如今谈论“神瑛侍者”的来历,我个人感觉是有点低级,以为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白先勇先生的著作中看到这样的论述,感觉有些观点还是要一吐为快;当然或许也是我孤陋寡闻,未曾接触过《红楼梦》的更多版本。

最后编辑于 :2017.12.06 05:11:4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0:37 , Processed in 0.0767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