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17: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假太子案贴一个————隔壁楼搬的——————————————

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崇祯帝自尽,他的三个儿子太子和永王、定王都下落不明。

南明政权派往北京的特使左懋第,曾发回一道密书,书中云,在北京发现一个崇祯皇帝的“太子”,当时清廷曾派人验证太子真伪,长平公主认为是真, 并与太子抱头痛哭,崇祯的西宫袁妃却指认太子是假冒,大臣和太监们也都说真假不一,最终也没有搞清,这个所谓的太子就被糊里糊涂地砍了头。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在南京又发生一件“真假太子案”。三月,有一自称太子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绍兴,南明政权听到消息后接来南京。为了辨别这个太子的真伪,南明朝廷曾派“百官”三次“会审”太子,并严讯带领太子南来的穆虎、高成等人,五毒备至,通过刑讯逼供要他们承认太子是假冒的。在酷刑逼迫下,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说这个太子是一个名叫“王之明”的人所假冒,太子当场反问,你们何必说我是 “王之明”,为什么不说我是“明之王”?

这一句反问说到了问题的要害,假如太子是真的,南明政权的皇帝就将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皇位的合法性成了问题。所以不论太子真假,都必须通过逼供锻炼成假。就像当时领头会审的大学士王铎说的那样:“千假万假,总是一假。”百官会审后,朝中大臣们异口同声说太子是假,而军队将领和居民百姓又异口同声说太子是真。由太子的真假之争,引发了左良玉兵发南京“救太子”,江北四镇又调兵南京救朝廷;南明政权忙于打内战,清兵南下,几乎没遇到什么象样的抵抗,南京就失守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弘光皇帝逃出南京后,南京的老百姓居然把这个太子从监狱放出来,把皇帝的龙袍披在他身上,簇拥到皇宫,居然当了三天皇帝!这个皇帝上任的 第一件事,就是跑回监狱,宣布敕封狱神的“圣旨”!

联想到《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狱神庙”情节,难道不发人深省么?

清军统帅多铎进入南京后,弘光皇帝也被清军捉住,青衣小帽押回南京。当太子与弘光皇帝在多铎面前见面时,多铎居然让这个太子坐在自己身边,让弘光皇帝坐在 太子下手,对南明皇帝和投降的百官说,太子的确是真的!你们南明政权不承认合法的太子,弘光登基本身就是不合法的。随后,多铎将弘光皇帝、太后和太子以及百官,押往北京,后来下落不明,很可能是一起遇害了。

前面在“以金代玉”中说过,“宝玉”实际影射的是皇帝的玉玺,《红楼梦》书中描写南京和北京真假两个宝玉,可以清楚地看出,就是影射南明时期发生在北京和南京两个“真假太子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0: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5-28 14:08
6614楼  


而黛玉和宝玉之间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很是坎坷和曲折,这也是作者为了让表面的故事更好看而故意设置的,应该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同时也象征着朱由检做皇帝的过程也是几经周折!作者还想通过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来充分展现自幼黛玉寄养在别人家而形成的小心、多疑、敏感、刻薄、任性以及多愁善感的个性,这实际上是在影射崇祯皇帝朱由检儿时寄养在别人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古怪的性格,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呀!也说明作者对崇祯皇帝的个性居然如此了解!我相信作者肯定见过皇帝,而且深入交流过,对崇祯的性格比较了解。要知道崇祯皇帝因从小寄养在别人家,养成与黛玉非常类似的性格,在后来这种性格他当上皇帝管理国家的时候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大明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相信这就是作者为什么在书如此重点塑造黛玉这样的性格的原因。

我们现在都知道黛玉和宝玉最后并没有结婚,因为黛玉早死,宝玉后来跟宝钗结了婚,也就是说出现了第三者插足,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宝钗所影射的历史人物的身份进行充分的认识了。宝钗有一个金锁,这是她的Logo或Badge,这意味着她是“金”的象征,所以她跟宝玉之间的婚姻才被书中称为“金玉良姻”!而从书中反面的故事来看,“金”这个字的一层意思是象征着满清,因为满清也被称为“后金”!关于宝钗所影射的身份,我会在后面用好几章进行充分的分析,让大家看出她并不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而是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极其阴险的角色!

于是我们明白了:黛玉影射崇祯皇帝,宝玉影射“传国玉玺”,是大明皇权的象征,宝钗象征着满清,黛玉因早死而没有跟宝玉结婚,这是象征崇祯皇帝早死而失去了皇权,失去了大明的江山;而后来宝玉跟宝钗结婚,是象征着满清最后得到了“传国玉玺”,或者是说满清最终抢到了大明的皇权、得到了汉人的天下!这个构思也实在是太离奇了,这也是清朝文字狱的大环境下不得已而产生的奇葩!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史书,正面看是个情色的故事,而反面看,是隐写的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历史!这就是《风月宝鉴》这一书名的本意,也是跛足道人让贾瑞一定要看“风月宝鉴”反面的原因,跛足道人还说:

“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侧批:谁人识得此句!〗〖庚双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这也是作者生怕大家看不出来,发自肺腹的呼吁,可居然三百多年以来居然没有什么效果。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么古怪的创作构思呢?在第七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应该说得很到位,也给我们广大读者很大的启发,可惜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

V哥掰谎  楼主: 2017-06-11 17:07
敬请关注V哥掰谎的微信公众号:红楼梦断三百年 微信号:vgilh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0:4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陈子龙+红楼梦】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V哥掰谎 楼主

2014-05-22 12:00
115楼  


其实对于普通《红楼梦》爱好者来说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小说的故事背景:我们仔细看一下书中人物的穿着,有哪一个像是清朝人的打扮呢?无论从关于《红楼梦》的电影还是电视剧来看,大家可以仔细回忆一下,一点清朝的影子都没有!无论是王宫贵族还是普通宫员,完全都是汉人的打扮,要知道影视剧中的造型可不是现在人自己随便发挥的,都是依据书中的描写设计的。再比如第一回《好了歌》里有这样一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而这个“笏”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废弃不用了,那为什么贾家会有大量明朝时才用的而清朝以后不再使用的“笏”呢?不但有,而且还“笏满床”,谁家会有这么多呢?答案不是很简单吗?



在第五十二回里那个“外国美人”的诗中有“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的句子,在“甲戌本”第十三回里有这样一个批语:

〖清,属水〗

这样看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昨天是朱明王朝的旧梦,今天却是在满清统治的国家里了”。于是我们忽然明白:原来《红楼梦》这个书名的意思是指“朱明王朝的旧梦”!有位叫陈子龙的抗清志士写过这样的诗句: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北静王爱妾+金钏投井】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我们知道绿色即是青色,所以绿草也称青草,因此绿头鸭也可称青头鸭。由青头鸭易使人联想到鸭的别称青头鸡,进而联想到上述历史典故。曹雪芹当是利用怡红院所不应有的绿头鸭点出"青头鸡"这一典故,其目的是借以表明"龄官画蔷"一节文字具有重大政治隐寓,但作者也和那班伶人一样不敢明说出来,只能用隐语或其他方法加以表达。例如用五月端阳节前一天龄官全身被雨湿透,象征史可法之五月沉江;用"蔷"字为十八笔,暗暗点出"史可法"三个字;用龄官在水中画"蔷"字,暗暗哀悼史可法之死于长江水;以及用许多不合理的事使读者看出"画蔷"一事表面文章的虚假性;希望那些心有灵犀的读者能领悟出这节文字内里的真实来。--在这节文字中有如下叙述:"(宝玉)心里却想:'这女孩子一定有什么话说不出来的大心事,才这样个形景。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熬煎。'"这就明明告诉我们,"龄官划蔷"的用意作者不敢明说出来,因而心中受着熬煎!我们能懵懵懂懂地去读 《红楼梦》吗?

第四十三回的"不了情撮土为香"与"龄官划蔷"用意完全相同,不过"不了情"是为祭奠史可法死后百日的。这节文字叙述宝玉在水仙庵井台上作神秘的祭悼。从表面看,他是为投井自杀的金钏作祭悼的,因为这一天是金钏的生日。但是金钏自杀的那口井就在贾府附近,宝玉为什么不去那口井,却偏偏骑马奔驰近十里地,到荒郊野外去祭悼?这一天是凤姐的生日,贾府有盛大庆贺宴会;这一天又是红楼诗社的社日,对宝玉来说,又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正如书中所有意强调的:"今儿凭他有什么事,也不该出门。"然而宝玉竟不顾这一切,首先要去做这件事,说明宝玉"祭井"的内在含义重大。笔者认为,宝玉所祭悼的人,表面上是金钏,实际上却是史可法!其证据如下:

首先,宝玉"祭井"回来后,他对刚才做的事扯慌,说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死了,他为北静王去道恼,因而误了凤姐的生日宴会。我们试想:宝玉是个极聪明的人,怎能在生日宴会上捏造这种凶丧的事作借口呢?笔者认为,作者借这件事,一方面暗示宝玉祭悼金钏是谎话,实际上所祭悼的却是另外一个人;另一方面也暗示,这一天不是受祭人的生日,而应与受祭人的死日有关。这个人应是谁?我们知道:《桃花扇》四十出戏都是按年月顺序排列的。乙酉年五月有三出戏,即《逃难》、《劫宝》、《沉江》。《沉江》一出在最后,说明史可法投江自杀是在五月下旬。如此算来,到凤姐的生日(书中明言为九月初二日),大体符合百日之期。这说明宝玉是为史可法殉难百日作祭奠的。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sunyangzi1987

2014-06-02 09:51
8042楼  


更重要的是:在"祭井"前、后文中,作者一再暗示宝玉所面对的井水是史可法自杀的江河之水!作者将宝玉这一祭悼活动安排到莫须有的"水仙庵",其用意在哪里?根据书中所言,"水仙庵"供的是洛神。据说伏羲氏之女宓妃溺死于洛水,成为洛水之神。所以水仙庵的井水,当然就是江河之水了。在后文中,则暗示得更为清楚:即宝玉"祭井"回来后,紧接着让他看演《荆钗记》,书中有如下叙述:

话说宝玉和姐妹一处坐着,同众人看演《荆钗记》,黛玉因看到"男祭"这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来做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宝钗不答。宝玉听了,却又发起呆来。

这段叙述就明明白白地指点出宝玉刚才的"祭井",其实就是祭江了,--史可法正是自杀于长江的。由以上证据可使我们看出,宝玉所祭奠的,表面上是为金钏,实际上却是为沉江而死的史可法!

另外一点,宝玉"祭井"时,不用水仙庵老尼为他拿出的香供纸马中的香,却用自己菏包里的香。这又不合理。宝玉也知道用这种香"不恭些"--因为祭祀用的香需要用专门制作的香,别种用途的香是不恭的,荷包里的香甚至是亵渎的,是不能代用的。这明显又是作者给读者提出的一个思考题。宝玉使用的香名叫"沉速",这一怪香名恐怕连博物家也难得听说过。不过知道了宝玉"祭井"的真义后,这一怪香名就不难解释了。笔者认为,"沉速"的意思,是祝愿史可法的遗体速速沉入江底泥土中,以免受江水漂荡之苦,因为人死以入土为安!这就是宝玉"祭井"用这一怪香的原因。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sunyangzi1987

2014-06-02 09:52
8043楼  


有意思的是:小厮焙茗不理解宝玉祭悼的对象为谁,结果受到宝玉的耻笑,并挨了宝玉的踢。作者写这一笔也是有深意的。它是说:如果《红楼梦》读者真以为这节文字是为悼念金钏,那么也就要受到耻笑,也该挨踢了。这与"龄官划蔷"一节宝玉踢袭人的用意相同。

对于焙茗说的那些傻话,听起来很可笑,但我们绝对不可拿它当傻话看待。我们试想:一个聪明伶俐、善窥主人意向的小厮,怎能说出如此不着边际、于理不通的话来呢?究其实,这是作者利用这些傻话透露出一些真话来。我们看:

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姓名,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清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

这是作者暗暗点出受祭人的身份或身价的。很明显,金钏是当不起的。可看出受祭者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

二爷的心事难出口。

这些话应是说:作者对宝玉这次祭悼活动的真意和受祭人是谁,也和"龄官划蔷"的真意一样,难以明说出来,只好让读者们去猜想、去思考了。

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儿,和你们一处玩耍,岂不两下里都有趣了。

细味这话的意思,雪芹也有做史可法那样人物的心愿了。

脂砚斋对焙茗那些傻话之批语为:

这方是作者真意。

可见焙茗那些傻话是不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1: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6-02 14:04
8099楼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对照了崇祯皇帝和黛玉儿时的经历发现:两个人惊人的相似!于是我感觉《红楼梦》一书应该隐写的是明末的一段历史,而前八十回的主要故事应该发生在崇祯儿时丧母以后被寄养在别人家里的那段时期,小说第二回中的《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就是在影射崇祯皇帝母亲去世,这一年是1614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二年,或者说:《红楼梦》一书所隐写的历史应该是从这一年正式开始的,虽然之前有甄士隐和贾雨村以及“通灵宝玉”的故事,但那些还都不是正式的历史,只是个铺垫。但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时间起点!

综合全书的角度来看,小说的主要部分的故事应该发生在万历皇帝和泰昌皇帝去世之后,也就是权臣魏忠贤大权独揽的天启年间,因为我们现在知道王熙凤是在影射天启朝的魏忠贤,所以她在前八十回中的戏非常多,给人的印象也相当深刻!这都是天启朝的特点。而书中的故事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八十回后应该会逐渐进入到崇祯朝,为什么呢?因为根据前面的伏笔我们可以知道:王熙凤在八十回以后死了,而她所影射的魏忠贤就是在崇祯皇帝登基以后“哭向凤阳事更哀”的,自然是指从这个时候起小说所影射的时间进入到了崇祯朝,我相信这个时候黛玉开始管家了,也象征着朱由检成为了皇帝开始管理国家。而后来黛玉“玉带林中挂”上吊而死,这是在影射崇祯之死的史实,最后就是贾府家破人亡,这也影射着大明灭亡。

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红楼梦》中的故事应该是在重点隐写的是明末启和崇祯朝的历史!也说明《红楼梦》中所隐写的历史是基本按着明末的时间顺序的进行的,朝代的先后顺序很明确,类似于“编年史”。也就是说可以从书中看出比较写实的时间脉络来,但也会因为表面故事的需要对其中的一些时间进行调整,或者因为“增删五次”的原因又强行增加了一些情节打乱了正常的时间顺序,但从大的框架上来看,这个时间主线是没有问题的,也可能书中还应该有南明时期甚至可能清初历史的影射,但都不会是重点。

这也让我们忽然明白:之所以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没有流传下来,是因为后面的故事隐写着大明亡国的历史,应该是太露骨、太明显了,而这段历史肯定是暴力血腥、打打杀杀、异常惨烈,我们从前八十回的内容和批语里就已经可以领悟到一些后面火爆的场面了:贾家“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白骨如山”,这样的内容谁都可以看出其中反清的意思来,在清朝的时候流传的风险性极大,所以此书才只能流传前八十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2: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6-05 19:22
8786楼  


在《红楼梦》中,“风”和“水”都有特别的含义,都象征着满清,这在面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大明在“五行”中属“火”,所以“风”和“水”都对大明的气数不利,而可怜的天启皇帝先是遇到少见的怪“风”,然后落入湖“水”之中,直接导致了他的的英年早逝,难道这就是天意,真是天亡大明吗?从各方面来考虑朱由校死得实在是不是时候,首先面临由谁继位的问题,天启皇帝身后很是惨淡,居然没有留下子嗣,本来有来的,可被魏忠贤和客氏二人想各种办法整得死得死,流产的流产,他们妄图采用“狸猫换太子”的方法,让自己派去的女人怀上皇帝的孩子,然后他们可以继续控制皇帝的孩子,从而能一直独揽大权下去,可还没有成功,年纪轻轻的皇帝就“出师未捷身先死”了,没有来得及播下“革命”的火种,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其次,国家正处在一个风雨漂摇的关键时刻,而天启皇帝采取的是一个相对比较正确的政策,但需要被坚持贯彻下去,否则大明危矣,可偏偏他在这个时候死了!你说朱由校没事去划什么船呢?真是祸国殃民!

那个时候魏忠贤气焰异常嚣张,朝廷内外人人自危,信王朱由检也感觉到隐隐地有种危险,所以更加小心谨慎,没有追求,只求自保。为了不让皇权完全旁落到魏忠贤手里,在张皇后的坚持下,天启皇帝临死前决定让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继位。于是在病榻上将朱由检叫来,直接跟他说:“来,吾弟当为尧舜。”都快死了的人了居然还要拽这样的文言文!此话之意就是说让他继位,朱由检吓了一跳,他犹豫了一下赶紧说:“臣死罪!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他深知宫里的水深,加上他自己满腹狐疑的性格,不知道哥哥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会不会是个陷阱呢?所以反复推辞。这时张皇后从后面走出来,力劝朱由检继位,并说事不宜迟,否则会节外生枝,这样朱由检才慢慢开始相信这是真的了,也让他感到很意外,说起来他还得感谢魏忠贤让天启皇帝绝后。接着天启皇帝叮嘱了他两件事,一个是“善侍后宫”,另一个是“忠贤宜重用”,也就是要坚持自己的治国方针策略不动摇!第一点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也不难做到,而第二点实在让朱由检有些为难,因为他知道魏忠贤的厉害,名声也很差,更担心自己会被他加害,怎么能用这样的人呢?但事以至此,也只能答应了再说。八月十二日,天启皇帝召见几位首辅大臣,告诉了他们自己招见朱由检之事,并说:“昨召见信王,朕心甚悦,体觉稍安”,这是在明确告诉大家自己死后由朱由检继位。八月二十二日,天启皇帝驾崩。

魏忠贤对公布皇帝的死讯犹豫不决,迟迟不将之公之于众。第二天,百官大臣已有所闻,议论纷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魏忠贤才宣布皇后懿旨,将天启皇帝的死讯公布出来,同时派人迎接朱由检登基。这时的朱由检十分恐惧,忧心忡忡,因为能够呼风唤雨、大权独揽的魏忠贤给人一种活阎王的感觉!再加上他自己生性多疑,所以处处小心谨慎,他认为魏忠贤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害死自己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因此害怕之极!

(我的新浪博客将此贴中零碎登出来的文字进行了整理,欢迎大家前去围观: http://blog.sina.com.cn/vgimm
管理
回复 编辑
admin

3万

主题       
10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270759
IP编辑禁止帖子清理       
186#
  楼主| 发表于 2022-6-1 20:29:28 | 只看该作者


216688

2014-06-05 20:56
8814楼  


看到一个帖子,关于元妃的分析,觉得非常的出彩和详尽,转贴在这里:

贾元春在金陵十二钗中排在第三位,仅居《红楼梦》两位女主人公林黛玉和薛宝钗之后,在贾府的小姐和少奶奶中位列第一。元春贵为皇妃,在红楼裙钗中的地位最为显赫。她是贾政和王夫人的长女,宝玉的姐姐,她令“光彩生门户”,像唐代的杨贵妃一样成为家族的骄傲。当然她也像杨贵妃一样死在两强相遇、争夺皇权的战争中。

元春的名字源于她的生日。小说第二回贾雨村和冷子兴的对话中,雨村曾说女儿用这些“春”“红”“香”“玉”等艳字是落入俗套,冷子兴解释道 “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这里告诉读者元春生日的来历,也告诉读者贾府另外三位千金的名字,是随其长姊 而带有“春”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春合在一起,构成了原、应、叹、息的寓意(见甲戌本侧批),共同抒写了对各自青春的嗟叹和伤悼。

小说第五回对元春判词的描述是: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弓箭,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是能够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最有效的兵器,且机动性强,不受地形限制,可单兵携行。是战争中防守和进攻必不可少的利器。这里的弓,指的就是战争;香橼,属于芸香科植物,这里是谐音像元(袁),明指元春,暗指袁崇焕。

二十年来辨是非---二十年来,是是非非也难以分辨清楚,

榴花开处照宫闱---火红的石榴花绽放,映照着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时光怎及那初春美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在改朝换代,两国争夺天下之际梦醒魂归。

元春判词引申理解为:

袁崇焕死后20多年来,人们还在为他当年是否真的是私通戎羌而争论不休,

崇祯皇帝登基伊始即委任袁崇焕以对满洲作战之军政全权,这时的袁崇焕像火红的石榴花一样映照着整个大明的朝野上下。

袁崇焕崇祯元年被委以重任,崇祯三年即被以私通满洲的罪名凌迟处死。他崇祯三年的情景怎么能和崇祯元年的情景相比呢,

他最终在大明和满清两强相遇、两国争夺天下、改朝换代的战争中死于非命。

下面再看元春的曲子: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喜荣华正好---正在为安享荣华而喜悦,

恨无常又到---遗恨的是死亡之神却早早来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眼睁睁无奈把一切全都抛弃;

荡悠悠,芳魂销耗---荡悠悠灵魂随风飘散在云霄。

望家乡,路远山高---遥望家乡啊,山高路迢迢,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只能在梦里把爹娘劝告:

儿命已入黄泉---女儿已经命归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爹爹啊,退步抽身要趁早!

元春曲子引申理解为(以袁崇焕的口气道出):

我在崇祯元年被委任以对满洲作战之军政全权,正当叱咤风云之际,

却没有想到仅仅在崇祯三年这么早自己就被以私通满洲的罪名凌迟处死。

我两眼睁睁,无奈把一切谋划全部抛弃,

荡悠悠灵魂随风飘散在云霄。

从我被处死的北京遥望家乡广东,那真的是山高路迢迢,

我已经命归黄泉,

家乡的亲人啊,你们要及早做好准备,免得因为我的原因被牵连治罪!

曲子里“望家乡,路远山高”比较奇怪,因为小说中贾家住在京城里,贾家人还动不动就去宫里探望元春,双方应该住得很近,怎么会“望家乡,路远山高”呢?《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在第五回这里还有一条以前从未见到过的很奇怪的批语:“此句触眼,命删去另改。畸笏叟”,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有什么触眼的呢?触眼就是指有“干涉朝政”的敏感的“反动”内容。 “路远山高”的“远”字繁体写成“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袁崇焕的“袁”字,路遠的谐音就是“露袁”---露出袁崇焕。而“路远山高”的“高”字也容易让人联想到袁崇焕的“崇”字,因为“崇”字就是高的意思,也就是说“望家乡,路遠山高”是作者故意卖了个破绽,为的是引起读者思考,希望让大家悟出元春就是在影射袁崇焕,可惜三百年多来现在才有人能看懂!

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两句:“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里在甲戌本上有条批语:“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现在我们明白,“元宵”是指袁崇焕消失,所以这两句的意思就是指:“袁崇焕死了以后,明朝也就到了灭亡的时候了!”所以才有这样一条批语!


19.37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216688

2014-06-05 20:57
8815楼  


《红楼梦》贾元春灯谜解读,谜底爆竹(爱诗)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直解诗意:

能使妖魔心惊胆寒,

身穿锦衣气势如雷。

一声出口万人震惊,

回首再看已成灰烬。

引申诗意:

袁崇焕当年面对崇祯皇帝夸下海口,

自己赴任辽东可以让满洲武装心惊胆寒。

当年袁崇焕说这番话的时候,

身穿锦袍,气势如雷。

袁崇焕向崇祯保证,

自己有能力在5年内荡平辽东反叛势力,恢复河山。

这样的保证当年让朝野震惊!

可时局的发展并没有如袁崇焕所料,满洲实力反而不断壮大,

袁崇焕也因为私通满洲的罪名被凌迟处死,化为烟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23: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皇四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liuhuirong 2023-04-16 发表于湖北  |  16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这是《红楼梦》第五十二回里真真国女子的一句诗,其实隐写的是女真国吟唱“昨夜朱明亡,今宵清廷兴”。

《红楼梦》,实为“朱楼梦”,再结合贾府的帝王规制,比如宁国府九道门、比如贾府给人看病的都是“王君效” 即效力君王家的太医等等,以及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皇宫仪制的场景描写,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完全写不出来这些的,而且作者还用“衔玉而诞”、世间仅存的“补天之石”来暗示主人公宝玉的帝王继承人的身份。

作者先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特意强调:“(大观园)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

筹画起造者即红楼梦一书的创作者。

“明公”指朱明后裔;

“山子野”音译"三子爷”。

网友“山大王1971”参与指出:“从八卦的角度,'山子野’,重点是'山’字,在八卦中,震卦(震仰碗),为长男;坎卦(坎中满),为中男;艮卦(艮覆盂),为少男(三男)。'艮’是什么?'艮’就是'山’,'山’——'三’,既是谐音,涵义也是相通、相同,综上,得知,'山子野’就是'三子爷’,'明公山子野’就是'朱三(太)子爷’。”

原来,这奇怪的名号“明公山子野”其实是取自当时民间所称的“朱三太子爷”。

为何是“老”明公山子野呢?因为朱三太子开始创作《红楼梦》时已经六十多岁,已是花甲老人,自然是当得这个“老”字的。

后又交代贾府的四姑娘惜春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也就是创作《红楼梦》长篇小说。

这筹画起造和执笔作画正是作者自亮身份:《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朱三太子爷——崇祯帝的皇四子——朱慈炤!

“贾史王薛”实乃“家史王写”!

脂批郑重提示【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是正告读者:《红楼梦》不仅是真史书,而且是非民间野史可比的王写正史!

简单介绍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明亡后的下落。

《明史》:“庄烈帝七子: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田贵妃生永王慈炤(皇四子)、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崇祯共有7个儿子,其中4个早夭。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崇祯送出宫的三位皇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16岁,皇三子定王慈灿13岁,皇四子永王慈炤12岁。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崇祯在死前命太子、定王和永王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甲申传信录卷九》记载:“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皇四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没想到,崇祯的国丈周奎居然主动将永王和定王献给李自成,面对李自成,年长的定王怯懦不言,而年幼的永王朱慈炤的不屈表现令人钦佩,幸运的是李自成并未加害于皇四子永王和皇三子定王。

李自成败逃出北京后,藏匿于民间的太子朱慈烺又去投奔外祖父周奎,并与长平公主是抱头痛哭在一起。公主劝太子说:"慎毋再至", 公主明白,周奎既然能把定王和永王交给李自成,也一定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周奎又将太子进献给清廷,并按照摄政王多尔衮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太子朱慈烺被杀,凡是为太子辩护的官员、太监和锦衣卫统统被杀,就连主审此案的钱凤览也被绞死,而周奎则得到清廷的特别奖赏。

皇三子定王朱慈灿则下落不明,一直到康熙十八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被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湘中抓获。康熙皇帝获知后说:“朕曾以此事问之在内旧太监。据云: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以假冒之罪将皇三子定王朱慈灿杀害。(详见《八旗通志》和《清实录》康熙朝,卷八十六,十八年十二月的记载)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76岁的朱慈炤被捕后自述其亡国后的经历:“吴三桂与大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携吾至河南,弃马买牛,种地年馀。当道查捕流贼甚急,彼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老乡绅王某者曾为先朝御史,执手悲泣,留于其家,遂改姓王,偕其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病故,吾年十八九,乃渡江而南,投寺削发。后游浙,止一古刹,有馀姚人胡姓,亦宦裔,偶来寺,与我谈经论文,大诧曰:'子才学如此,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劝蓄发。其室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居其中,后又以女妻焉。此吾所以为浙人而曰王某也。”

朱慈炤先后在一位毛姓农民军将领的保护下逃到河南种了一年地。后来毛将军因清朝盘查而丢下他逃走,他只好孤身流浪,后辗转乞讨到了凤阳,因相貌不凡而被一位曾任明朝谏垣的王老乡绅发现,了解到他的皇子身份后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从此王家人就成了皇四子的忠实保护者,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姓王的原因所在。

后来朱慈炤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一份藏宝图,于是按图把王家人带到了山西宁武的冰火山上,命令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以守护宝藏。王家人也不知皇四子说的宝藏是什么,却毫不犹豫地在冰火山上守候了三百多年。冰火山从前周围都是水,要想进入还得划船,是地地道道的世外桃源,他们居住在此也躲开了外界的战乱纷扰。因为他们的房子悬空而建被外界称为“悬空村”,但其实真正的村名是“王化沟村”,因为他们都是保护皇四子的王家人的后代。虽然直到现在王家后人都搞不清宝藏是什么、在哪里,但他们都说冰火山是宝地,保佑他们平安长寿,活到九十对他们来说从来都是轻轻松松。三百多年,真是一段神奇的历史。

在安顿好王家人后,朱慈炤又以游方僧人的身份四处流浪,并在浙江余姚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由于惊叹于他的才华过人,于是力劝他还俗并把女儿许配给他,朱慈炤特意把他的恩人们都在他的《红楼梦》里做了交代,后文会解密。朱慈炤多次以教书先生的身份游行全国各地,足迹踏遍了天南地北,见多识广、阅历非凡。因为与朱慈炤下棋而一起被清廷逮捕的蓬莱公李方远在《张先生传》中写皇四子是个“丰标秀整,议论风生”谈吐不凡的美男子,才华横溢:“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这在近日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新发现的《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讳字岱霖公传》中也得到了印证:“工书善画精舆地学”。

朱慈炤以余姚王士元为名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76岁,并且有了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由于他按朱家传统,为儿子们取名时都用带“土”部的怪字,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致使身份暴露,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皇四子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的明朝继承人的身份是不能见容于清廷的。为了斩草除根,清廷故意混淆一母同胞的皇四子朱慈炤和皇五子朱慈焕,因为皇五子朱慈焕是有明确的明朝官方的死亡记录的,而皇四子只是明亡后下落不明。狡诈的清廷竟将皇四子与明亡前夭折的被封为真君的皇五子混为一谈,以此污蔑皇四子乃是假冒:“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明确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十四年亡故,而所谓作证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经过六十多年后又如何能辨认得出当年仅十二岁的少年皇子?清廷用这些连小孩子都骗不了的“证据”将皇四子凌迟处死,其子全部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liuhuirong > 《红楼隐史》举报/认领
上一篇: 党向:几代红楼一场梦,一书隐史百回明200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2 11: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外国美人+薛宝钗//薛宝琴】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V哥掰谎 楼主

2014-06-13 10:52
10137楼  


@默默9D 10067楼 2014-06-13 10:40:32

楼主,书里写的那个作诗的外国妞代表的是什么势力呀?

-----------------------------

这个应该好回答,书是里这样写这个洋妞的:

“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真真国,还是个女孩子,你自己翻过来倒过去的想想吧!

画江湖之日光倾城  2015-12-25 19:10
女真 大金 鞑子

u_111887722  2016-12-03 09:56
女真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2 11: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14-05-22 14:16:08

那此书的另一个书名《风月宝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很严酷,连汉人读“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这样的唐诗都有可能获罪,所以作者自然在行文用字的时候肯定倍加小心。其实《风月宝鉴》中的“风月”表面上看是指男女那方面事,但实际上另有所隐,按照“一喉二歌”的思路来看:“风”字即“清风”,可以解为“满清”,而“月”字即“明月”,可以解为“大明”,“鉴”字本身是指镜子,“以史为鉴”的意思是说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为后人提供参考借鉴。所以《风月宝鉴》这个书名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指“明亡清兴、改朝换代历史为我们提供的借鉴与反思”!这就是《红楼梦》这本书反面故事的主旨,此书根本就不是一本爱情小说,而是一本隐写的历史!在第五回仙曲中《红楼梦引子》里有这样一句: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又是何意呢?“怀”是指怀念吗?其实这里的“怀”字有“归降,使降顺”之意,在贾谊的《论积贮疏》中有“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中的“怀”就是这样意思。所以“怀金悼玉”指应该是:虽然我们不得屈服于满清,但我们依然想念着大明!也就是说此书的本意并不是一定要“反清复明”,更多的是对明亡的反思和对大明的怀念,在第七十回里探春说过一段话: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这些话说得相当的深刻!作者认为那么大个汉人的江山居然这么容易地就亡国了,首先应该是汉人自己内部出了问题,所以人家一定要深刻反思,这一点很重要!也让我们明白作者应该是史学家,而非反清义士,创作此书的目的是为后人保留下一本明亡的历史。让人感慨的是三百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它当成了情色小说,我们都跟贾瑞犯了同样的错误,幸运的是我们还没有丢掉小命!

那《石头记》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明朝最早的国都是南京,南京的别称为“石头城”,作者不敢提明朝后来国都北京,所以只好用最早的国都南京的别称来代指明朝,所以“石头记”就是暗指此书写的是“明朝的历史”!

在第九回里,宝玉的书童茗烟大闹学堂,要知道“茗烟”这个名字也很有深意,应该是谐音“明朝化烟”之意,而他骂的“金荣”这个名字也另有含义,我们都知道满清又被称为“后金”,所以“金荣”自然是指满清发达之意,在这一回里茗烟是这样骂金荣的:

“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

可见作者对满清无比愤恨和鄙视!而这样露骨的“指槡骂槐”居然没有被“程高本”删掉,实在让人意外!估计是“清朝广电总局”对一些关键字审查不够严格。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会给大家找到更多令人瞠目结舌证据来,而且这些证据很多都是一百年来、甚至三百年来几乎没有人看出来过,会有足够的铁证让大家坚信故事的背景就是发生在明朝末年,到时候我相信大家会像我一样心中充满了震惊和兴奋!下面我将首先暴料一个书中重要人物的历史原型,料是相当的猛,相信大家一定不会失望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这一段也分析得有理有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2 12: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duyuoi

2014-06-30 20:19
11209楼  


作者:无情游 时间:2014-06-30 00:58:10

@duyuoi 11020楼 2014-06-29 18:51:11

我就是一个普通红学爱好者 也假设了此书成书于明末清初 然后我用四个谜语佐证了我的猜想 大家可以看看有没有道理

谜面是 林黛玉: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谜底:字面谜底是明朝元宵节鳌灯会上的走马灯;隐指明朝末期的松锦会战。

什么是鳌山会和走马灯?鳌山,《列子汤问》中说“鳌山渤海之东有大壑,其下无底,中有五山,常随波上下漂流,天帝令十五巨......

-----------------------------

你不是说有四个谜语吗?我只看到两个,你分析黛玉和宝钗的谜语。

还有那两个呢?是你忘记贴了还是我看漏了?=======呵呵 ,我以为没有人看呢 我想着不要捣乱了 既然有人看我就发了吧


23.19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duyuoi

2014-06-30 20:22
11210楼  


首先,字面谜底意思解释。第一句天上人间两渺茫,天上人间,指此物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底下;两渺茫,远远隔着模糊不清、飘渺;综合来讲就是一个人正放风筝,人在地下,风筝在天上,远远飘着的风筝越来越渺茫;第二句琅玕节过谨堤防,琅玕节的时候要提防,琅玕, 翠竹的美称,“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唐· 白居易诗。琅玕节,《文心雕龙》:“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宋代赞宁《笋谱》:“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也。移竹栽取宜此日。”五月十三日为“竹生日”或“竹日”,又称“竹醉日”、“竹迷日”或“竹神日”;五月十三日为也为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综合来讲大意是雨节到来时就要小心放风筝了,下雨会淋湿风筝的。第三句,鸾音鹤信须凝睇,指鸾鸟风筝吱吱响(放风筝的人在风筝上加个哨风筝就会呜呜响),仙鹤风筝带着夙愿在天空飞舞着,只有抬头眯着眼看天空才能看到风筝们飞到哪去了;最后一句,好把唏嘘答上苍,好把内心的夙愿和身上的晦气倾诉给老天爷。古代人认为放风筝就是放晦气,比如大观园里众美女放风筝,李纨让林黛玉把风筝剪断,把她的晦气去去。


23.19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duyuoi

2014-06-30 20:22
11211楼  


宝玉: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堤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谜底:放风筝;隐指崇祯皇帝的死亡、清军入关和南明王朝建立。


23.19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duyuoi

2014-06-30 20:24
11212楼  


其次,隐指谜底解释。第一句天上人间两渺茫,某个人死了,天上人间两相隔;第二句琅玕节过谨堤防,琅玕节即“琅玕劫,”琅玕节,即竹节、雨节,为农历的5月13日;而在1644年农历5月13日前,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即4月26日崇祯皇帝自杀于景山。5月13日后,又发生了几件大事,即5月15日,在明朝残余的大地主、大官僚、大军阀的扶植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

5月27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6月4日李自成退出北京。

6月5日多尔衮进入并定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如此看来可不是“琅玕节后需提防”么,提防什么呢,就是吴三桂的背叛和清朝的建立。


23.19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duyuoi

2014-06-30 20:30
11213楼  


第三句,鸾音鹤信须凝睇,鸾音,比喻佳音,好消息。 明 许三阶 《节侠记·密报》:“惊看烽火关情紧,全凭这书信。雁帛莫浮沉,鸾音要详审。”鹤信,修道者的消息。整句的意思是虽然崇祯皇帝死了,还有有弘光皇帝继续大明的江山,( 宏光帝,朱由崧, 1644年继位,为南明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明昭宗朱由榔堂兄弟,福忠王(明恭宗)朱常洵庶长子。明思宗殉国后,1644年5月朱由崧被拥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是好消息,光复大明江山指日可待。但是,“须凝睇”,即“鸾音要详审”,“鹤信虽然到五湖,烟波迢递路崎岖”,需要我们好好观察这个皇帝是不是大明的救世主。最后一句,好把唏嘘答上苍,意思是,果然这个弘历帝太不争气了,原来这位天子忧虑的是“梨园子弟无一佳者,意欲广选良家以充掖庭,惟诸卿早行之耳”。直至清兵已临长江边,朱由崧还忙于广选美女。为了配制房中药,他命令南京城里的乞丐们集合起来捕捉癞蛤蟆,灯笼上大书“奉旨捕蟾”,所以就落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外号“蛤蟆天子”。在位仅一年。1645年(弘光元年),清军南攻,朱由崧被叛将田雄出卖,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杀害于北京。葬于河南洛阳孟津东山头村。呜呼哀哉!只能对着苍天大哭发泄心中的郁闷。宝哥解谜完毕。以下是几首参考诗。

补充:


23.19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duyuoi

2014-06-30 20:32
11214楼  


琅玕节即“琅玕劫,” 竹子的劫难 潇湘妃子是林黛玉 林黛玉是崇祯皇帝 琅玕劫,指崇祯之死 须提防的是清王朝的建立


23.19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duyuoi

2014-06-30 20:38
11216楼  


吴梅村诗《又题董君画扇二首》“湘君浥泪染琅玕,骨细均匀二八年。半折秋风还入袖,任他明月自团圆。”也说的是崇祯之死。这首诗说是给冒辟疆的董小宛的其实不是的 如果是小碗的 不会有 折扇入袖 自团圆的 人家两个是很恩爱的 这么说不通 可是如果解析成怀念崇祯皇帝的就通了


23.19埋红包1评论只看TA





duyuoi

2014-06-30 20:42
11217楼  


湘君浥泪染琅玕,骨细均匀二八年,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啊,这是说潇湘妃子泪染翠竹,潇湘妃子是林黛玉,林黛玉是崇祯皇帝 第二句,骨细均匀二八年,指的是崇祯皇帝这位明朝的第十六位天子,(二八年,二八一十六)已化成灰了。最后一联,是引用了班婕妤的《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意思是斯人已矣,随他去吧,要想开点啊。有怀念,而更多的是对大明灭亡的无奈与崇祯自杀的辛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3:38 , Processed in 0.0852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