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2 20: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04 09:12
13228楼  


董如金(宝钗)的灯谜居然也是直接抄《红楼梦》原本上的宝钗谜语,谜底应该是“竹夫人”。“有眼无珠腹内空”自然是在讽刺满清野蛮落后,没有文化。而最后一句“恩爱夫妻不到冬”象征着宝钗与宝玉二人婚姻短暂,宝玉弃宝钗而去,自然也是作者意淫满的统治不会长久,《金玉缘》作者最大的优点是居然看懂了这两个谜语的含义。

《红楼梦》中的元春在《金玉缘》中改名为“渊妃”,这说明作者好像知道这个角色应该是有冤情似的,她的身份也改了,不再是吴麒麟(宝玉)的姐姐,而成了他的姑妈!估计是为了解决两个人年龄差得太大的矛盾,是呀,吴麒麟(宝玉)才十四岁,而这个“渊妃”死的时候都四十三了,两个之间怎么也不象是姐弟。这也是人们对“程高本”后四十回里元妃这么大年龄感到震惊的原因,估计《金玉缘》的作者也觉得奇怪,所以索性改成了姑妈了事。

《红楼梦》中的元春应该是在影射明末一个大冤案中的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所以《金玉缘》里将其改名叫“渊妃”也说明作者是看懂了这其中的冤情。

由此看来,《金玉缘》的作者已经将小说《红楼梦》中几个大主角的原型都看明白了,也看懂了《红楼梦》这本书的主旨。但不得不说的是:除了黛玉、宝钗和元春以外,从其他角色的名字改得情况来看,作者并没有完全读懂《红楼梦》书中的全部隐寓,可总比我们现在的专家、学者们看出来得多得多。他看出来此书中隐写历史的背景还是对的,甚至书中主要人物对应的历史原型都猜对了!而且比较搞笑的是这个作者将“程高本”后四十回当成了真本,当成了“反清复明”的反书,这确实很有趣。

此书前三回为了高度浓缩原本前八十回的内容,还将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合并处理,比如绣翠(晴雯)的故事就是这样,在第三回里关于她的故事很搞笑:

董夫人道:“我听人说,你们那里的绣翠,日日连针线也不做,就只爱顽,打扮的狐媚子一样勾引麒麟。”贺燕(袭人)道:“这是谁这么乱说?绣翠虽是懒,一旦心里高兴作起针线活儿来,连我们也都不如他呢。如今病了,自然躺着了。那起小人便进谗言了。”

这个贺燕(袭人)貌似为绣翠(晴雯)说好话,可居然说她懒,这哪是夸她呀?这不是故意在背后使坏吗?之后这个绣翠(晴雯)也有在病中为吴麒麟(宝玉)补烧破的衣服的情节,补完以后觉头疼的利害。麒麟(宝玉)忙令他睡下。结果第二天病更重了,可直接就被董夫人(王夫人)赶了也去,这样处理到省事了。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vgimm
管理
回复 编辑
admin

3万

主题       
10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271008
IP编辑禁止帖子清理       
35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 10:53:57 | 只看该作者


金花石榴

2014-08-04 13:23
13241楼  


@V哥掰谎 145楼 2014-05-22 14:16:08

那此书的另一个书名《风月宝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很严酷,连汉人读“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这样的唐诗都有可能获罪,所以作者自然在行文用字的时候肯定倍加小心。其实《风月宝鉴》中的“风月”表面上看是指男女那方面事,但实际上另有所隐,按照“一喉二歌”的思路来看:“风”字即“清风”,可以解为“满清”,而“月”字即“明月”,可以解为“大明”,......

-----------------------------

@五一散人1979 317楼 2014-05-22 16:58

楼主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是唐诗吧?应为宋词;最早东坡先生写的吧?

------------------------------

不是东坡,是李白写的 确实是唐诗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04 14:39
13243楼  


绣翠(晴雯)被赶出来以后,接下来的情节就更出乎人们的意料:

绣翠一步一步捱回来,想道:“自己又没有父母亲人,配了人又不知什么样人家,倒没的受苦!且撵出去又遭人闲话白眼,不如死也不出这府。双眼一闭,何管身后之事。”拿定主意,便躲开众人,来至屋后那白莲池边,又流了一回泪,便咬牙跳进去了。立时,一命呜呼!丫头撞见,报给董夫人。董夫人即命人打捞出来埋了。还命人传话出去,以后凡妖精似的丫头,一个不许进麒麟的屋子。

于是这个绣翠(晴雯)就这样匆匆跳井死去了,她居然成了“金簪子掉在井里头”,这明显是把金钏的故事和晴雯的故事合在一起了,这个改编者也挺有创意的,想想也可以理解,王夫人在书中曾经对两个丫头下过毒手,所以《金玉缘》的作者图了个省事,把两个人合在一起给解决了。但实际上《红楼梦》中金钏跟晴雯不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而且应该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政治立场。大家知道晴雯是“黛玉之副”,所以她自然是在影射大明的人;而金钏这个人完全相反,就冲她的这个名字含着“金”字和“金字旁”,当然是在象征满清这边的人了。她们俩个怎么能够合并到一呢?这个作者只看出来宝钗的本质是金,没有发现“金钏”的名字中两个“金”呢,而宝钗的名字里才有一个“金”,这也是因为《金玉缘》没有看懂这两个人物所象征的意义所导致的错误,于是出现了“晴雯跳井”的奇怪情节。

类似这样的合并现象还有,《金玉缘》里居然把钟青(秦可卿)和钟丝(尤三姐)合并成一对姐妹,而且两个人的故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钟丝(尤三姐)变成了一个超极正派的女子,被人忽悠进园子,遭到吴奎(贾蓉)和吴信(贾琏)的性骚扰,居然出现了动粗的场面:

吴信吴奎拦住道:“好容易盼你离了你姐姐一会子,陪我们说说话儿何妨。”吴奎又向爱丝脸上摸了一下道:“你比我们家那位美多了,我就象遇仙的意思。” 钟丝听了,红了脸,骂道:“我看你们家也是书香诗礼之族,书房里也放了几部四书五经,出门也是衣冠楚楚。却原来一个个都是禽兽不如,满肚子男盗女娼。”吴信听了时,不觉恼羞成怒,便上来抓打。钟丝忙躲,早被吴奎抱住。钟丝又羞又怒又急又怕,全力挣扎着,只弄得青丝散乱粉腮带汗了。钟丝无计可施,只得低头咬了吴奎的手一口,吴奎负疼放开了他。吴信却又扑来一下抓住了他。钟丝趁机抽出吴信腰中的宝剑,叫了声“姐姐,妹妹去了!”便用剑在脖子上一抹,可怜香魂出窍,尸横就地。

打斗场面极其激烈、火爆!这里居然把贾琏和柳湘莲也给合并同类项了,《红楼梦》里的尤三姐是先淫而后悔改,而在这里成了一个贞洁烈女,相同的都是用宝剑抹的脖子。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22: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ygcldr

2014-08-18 14:02
13844楼  


《红楼梦》,四大名著之首。作者曹雪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皋城红学爱好者多有质疑《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否是冒辟疆的笔名。虽无铁证定论,但《红楼梦》中的一些方言土语,与如皋方言有暗合之处,却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多年前看《红楼梦》,只是通读一遍,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而已,而今听说作者疑是如皋冒辟疆,半信半疑。从书柜里翻出纸张已泛黄的1982年版的《红楼梦》,细细看来,还真发现了书中不少语言与如皋方言土语相近。

如第一回中:“ ……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这句话里所用的“单单”两字,是如皋的常用方言,比如:“他不曾说我,也不曾说他,单单说的是你。”第一回中还有“……石道:‘自然、自然’……”“……怪道……”“……只得……”“……说些现成话……”等词语也有很浓的如皋方言的味道。

第二回中的如皋方言:“……省得乱跑……”“……说了一回话……正欲寻个合适之处……”“……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如皋话中的“堪堪”就是“差一点”的意思,比如我们如皋人会说:“你这秤不准啊!说是一斤,堪堪的。”“……贾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不耐烦”也是标准的如皋土话。

一口气看到第六回,如皋方言在文中真是太多了。“不曾见过这话头”、“岁底”、“歇歇脚”、“劳神”、“多配一料”、“不要睬他”、“齐整”、“俯就”、“睡中觉”、“混说”、“寒毛”、“不怕你恼”等等。特别是第六回中:“……怎么好到他门上去的,先不先他们那些门上的人也未必肯去通信。没的去打嘴现世。“这里的“先不先”是标准的、独一无二的如皋土话!比如如皋人说:“喔,他家呀,他家的人可凶呢,先不先,他两个姐姐你就弄不过。”书中还有“……你都长这们大了!”注意,这里的“这们”真是正宗的如皋乡音呢。再说第六回中有这样一段:“……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如皋人一看就晓得小盖盅是装茶的小盖碗。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作者肯定是与如皋有些瓜葛或渊源的人。作为一个普通的如皋人,真为“如皋元素”能出现在世界名著中而感到自豪。

看了前六回就感到《红楼梦》的作者与如皋或有渊源,于是继续看书,找寻《红楼梦》中的如皋元素。

看至小说第八回中,一句:“……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其中“狼犺”亦是如皋地方常用语,如:“这东西太狼犺,恐怕进不了门呢。”常形容东西要装在什么容器中装不下,或是什么物件要经过什么地方而不得通过之类。“狼犺”,地道的如皋方言。

书中类似如皋方言的还有:“……说着便家去了……”“……众人不敢直说家去了……”“……他就叫人拿了家去了……”“先派两个小子送了这秦相公家去……”这些句子里的“家去”用普通话读似乎要加个“回”字才妥,但用如皋方言都是很自然的。如我们如皋人之间对话:“你上哪儿去?”“我家去。”这里的“家”,如皋话读“ga”,“家去”是如皋人每天都说的土话。

《红楼梦》小说流传至今已二、三百年,但现今如皋人依然与书中一样称年轻人“相公”,如年长一点的吩咐:“你先送王相公家去,顺路再送一下张阿姨。”

再看书中:“不大随和”、“从小儿”、“没主意”、“望他一望”、“顶头遇见”、“歇中觉”、“多早晚儿”、“画下形相”、“缠不过”、“混闹”、“混吃”、“豈不受害”、“没好的你吃”、“不学好”、“不上心”、“早起高兴”、“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有这些咀嚼”、“怕的”等等,听着这些熟悉的方言土语,你不觉得讲故亊的那个人就是个如皋人吗?

第十五回中:“……也有扰饭的,也有不吃饭而辞的……一起一起的散去……”“扰”字在字典中是扰乱、打搅的意思,但在这句话中分明不是!“扰”在如皋话中也常用,如:“人家请你吃饭,带点杲昃去,不要光是扰人家!”也就是说人家对你客气,你也不要老是沾人家的光!书中所表达的与如皋土话中所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可见《红楼梦》作者必是一个深谙如皋风情之人。

如皋人平常很爱喝茶,讲究好茶叶、好水泡,这也是如皋人生活一大特色。亲戚朋友上门,第一句话便是“果吃茶呀?”“好的,泡点。”称喝茶为吃茶是如皋人的语言习惯,《红楼梦》中同样如此:“……这会子还哄我……你只叫住他倒碗茶来我吃……”“……到上房坐下,吃了茶,方才……”“……于是陪先生吃了茶……”“……这们冷天,……命人倒滚滚的茶来……”“……已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吃茶……”“吃茶”在书中随处可见,不管是大户人家亦或小家小户都爱“吃茶”,看来,写书的这个人也是个爱“吃茶”的人呢。

再看书中出现的如皋土话还有:“说淡话”、“随和”、“韶刀”、“翻尸盗骨的”、“从先”、“怕惧”、“虼蚤”、“蠓虫儿”、“甜嘴蜜舌的”、“轻嘴薄舌”、“碧清”、“嚼舌根”、“手巾”、“小器”等都是如皋人嘴边常说的土话。

此外,小说中的亲戚称谓也与如皋相近,舅舅、舅母、姨娘、姨爹、嫂子、小叔子、姨妹子等亲戚称谓都和现今如皋一模一样。

看来是多少合作有一定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22: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观园图更新发布:贾政带宝玉游大观园路线,贾母带刘姥姥游园路线,抄检大观园路线,相互验证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57下】
(接上文连载57的大观园图)

可用多次游园路线,验证此大观园图:

下图用红、绿两色,标注贾政、贾母游园路线。


1、

贾政带宝玉一行,游园路线用红色线标注:

贾政进园,是从大门口的屏障山,“曲径通幽处”进去的。

然后过沁芳桥,便是“千百竿翠竹遮映”的潇湘馆,位于大观园主位,即宝玉说的“第一处行幸之处”。

X处:从潇湘馆出来后,“青山斜阻”,是东边的大主山,一个“斜”字:说明此山往前走是凸出的。然后“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稻香村,说明稻香村所处,山形是凹的。而且稻香村是在“山怀”之中。

W处:从稻香村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一直走的是山脚下、依水流的路。“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都是沿山脚向北走。

V处:“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到了蓼汀花溆。此水从沁芳闸流入,钻大主山的石洞流出来。即贾珍指点水流说的:“从那闸起流至那洞口”,是在“东北山坳里”。

注意:“东北”、“山坳”。说明此处位置,在东北,也与沁芳闸在东北角相符合。“山坳”,说明大主山在此处转弯了,形成了大主山怀抱的山间平地。这是“蓼汀花溆”处的地形,而蘅芜苑就在蓼溆北岸(从贾母坐船到蓼溆,看到宝钗的屋子,上岸便到蘅芜苑可知)。

贾政一行因无船,是“从山上盘道”过去的,“大家攀藤抚树过去”。从“只见水上落花愈多”,说明过去后大家是顺水流方向走的,所以到了蘅芜苑外边。

U处:“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便见一所清凉瓦舍”,正是蘅芜苑。此“朱栏板桥”就是蜂腰桥,因此“蜂腰桥”也叫“蜂腰板桥”。

注意:此处描写的“忽见”、“便见”等,是并列的。“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后,看到水流,“溶溶荡荡,曲折萦迂”;看到池边垂柳等树;然后看到前方柳阴下的蜂腰板桥;右转头便可看到蘅芜苑。

“度过桥去,诸路可通”,显然是对蜂腰板桥的说明,是看到此桥时,便能看到桥那边的路,前、左、右诸路都可通。而不需要贾政一行人走“过桥”,去把“诸路”都通走一遍。

所以庚辰本、己卯本对此桥的脂批,亦可作为参考:

在“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后有夹批:【后文写芦雪广,则曰‘蜂腰板桥’,都施之得宜,非一副死稿也。】

在“度过桥去诸路可通”后有夹批:【补四字,细极!不然后文宝钗来往,则将日日爬山越岭矣。记请此处,则知后文宝所行常径,非此处也。】无论宝钗,还是宝玉,后文所行常径,便是这个“诸路可通”的“朱栏板桥”,即前句夹批说的“蜂腰板桥”。“非此处也”,不是贾政一行所走之处,即“爬山越岭”之处。

从外看蘅芜苑,“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

第一,书中明确写了是大主山。

第二,“那大主山所分之脉”,验证了前面的判断,大主山在这里分脉,山有转弯。而且这里是“山坳”,是位于“东北”的“山坳”,所以蘅芜苑在“东北”,很明显。

第三,蘅芜苑背后、两侧,便是山根,“皆穿墙而过”。

T处:“大家出来,行不多远”,便到省亲别墅的牌坊,说明距离蘅芜苑不远。“面面琳宫合抱”,说明是建筑群。

S处:“引人出来,再一观望,原来自进门起,所行至此,才游了十之五六”。从进门的最南边,到此处的最北边,也就游了一半。

为什么才游了一半?因为贾政沿山脚向北走,左边的大水池,和大水池西边的楼台亭榭,都是一览无余,即西边都已看过了。但大主山那边有什么?看不到。所以贾政说“到底从那一边出去,纵不能细观,也可稍览”,所以走到了沁芳闸,东北角。

R处:从沁芳闸,然后就是一路南下,只“稍览”,最后到了怡红院。

在怡红院,贾珍说“从后院出去,倒比先近了”。出去后,“转过花障,则见青溪前阻”,就是图中G处,贾珍指点水流:沁芳闸进来之水,在蓼汀花溆的洞口分岔,一支流到稻香村,一支“引到西南上”,在怡红院汇合,“从那墙下出去”。从墙下出去到哪里?显然是宁府的会芳园。所以怡红院只能在大观园东南角。

众人说“迷路”,贾珍导引:“直由山脚边忽一转,便是平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如图。欧哇。



2、

贾母带刘姥姥一行,游园路线用绿色线标注:

贾母进园后,从沁芳亭,当然先到了潇湘馆。

出了潇湘馆,“远远望见池中一群人在那里撑舡”,是往大水池方向走,显然是贾政走的另一个方向,与贾政往东边大主山的方向相反!

而且书中写明了:“便向紫菱洲、蓼溆一带走来”。所以贾母后来也到了蓼溆,也进了蘅芜苑,跟贾政也到蓼溆、蘅芜苑殊途同归。

所以贾政走的是东边大主山的山下之路,贾母走的是西边大水池的水路,最后都到了蘅芜苑。

因此,潇湘馆的东西两边,显然一边是大主山,一边是大水池。潇湘馆与后面的秋爽斋、暖香坞等是山水之间一块平地。所以大观园的山水结构很清楚。

Y处:贾母“坐了舡去”,坐船到探春的秋爽斋。

贾母不是说“他们既预备下船,咱们就坐”船去紫菱洲、蓼溆一带吗?为什么到探春的秋爽斋?

因为摆饭。“未至池前”,还没上船,下人捧着盒子走来了,凤姐便问在哪里摆饭,贾母说“你三妹妹那里就好”,所以先到秋爽斋吃早饭。到秋爽斋吃早饭,是在贾母已明确要去紫菱洲、蓼溆一带之后,临时插入进来的行程,所以饭后仍旧坐船去紫菱洲、蓼溆一带。

有人认为“蓼溆”在秋爽斋附近,与“蓼汀花溆”是两个地方,显然是没有纵览全局的整体信息,只片面理解局部文字,把紫菱洲、蓼溆看成在秋爽斋之前。关键是对《红楼梦》这本书,和红楼作者的用字取名,缺乏基本的了解。如同这里,蓼汀花溆、蓼溆,看作两个地名,红楼作者词穷到什么程度,才这样命名?还有缀锦阁、缀锦楼,蜂腰桥、蜂腰板桥……

所以从秋爽斋出来后,“走不多远,到了荇叶渚”,大家都上船,显然经过了紫菱洲,没停,直接到了蓼汀花溆的“萝港之下”,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正是薛宝钗的屋子。

Q处:“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所以蓼汀花溆的北岸,便是蘅芜苑。可参照贾政游园,是从南来,大门在南,蓼汀花溆在东北,贾政是从南向北走,先到蓼汀花溆,再到蘅芜苑。

出来后,“一径来至缀锦阁下”,在缀锦阁吃酒行令。

P处:从缀锦阁出来散散,贾母带刘姥姥至山前树下,便是此处。此处“山前”,是大主山余脉,尾巴。距离缀锦阁不远。

从P处,到缀锦阁,到栊翠庵,都不到百米,很近。所以贾母带刘姥姥又到了栊翠庵。

从栊翠庵出来,贾母“往稻香村来歇息”。因为离稻香村近。

注意:王夫人去了哪里?王夫人乘空歇着,“随便歪在方才贾母坐的榻上”。“方才贾母坐的榻”在哪里?显然在缀锦阁!而栊翠庵离缀锦阁、稻香村都不远。

贾母醒了,在稻香村摆晚饭,然后就出园了。欧哇。



3、

再用抄检大观园,验证一遍此大观园图:


先到怡红院。因为怡红院离门口最近。

然后到了潇湘馆。潇湘馆离怡红院最近。

下一站,是到探春院内,秋爽斋。

凤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彼时李纨犹病在床上,他与惜春是紧邻,又与探春相近,故顺路先到这两处。
书中写的很明白:李纨的稻香村,与惜春是紧邻,又与探春相近。从秋爽斋出来,是“顺路”:先抄稻香村,后抄惜春的暖香坞。

“别了惜春,方往迎春房内来”:迎春的紫菱洲,在惜春暖香坞之后,所以最后查抄。欧哇。



看看很多的大观园图,连最起码的抄检大观园的顺序、方位都对不上,有些甚至没有大主山,或者没有宽阔水域的大水池,遑论大观园东山西水的山水结构!

至今,我从网上没看到一个大观园图,能与抄检大观园、贾政游园、贾母游园等路线对应得严丝合缝。



修订后的大观园图说明:

修订了几处细节,并应网友“半分园”指出了藕香榭的问题,我把藕香榭往下调整,下移到了暖香坞的正左边,即正西。特此致谢!

也欢迎广大网友、红楼爱好者,对此大观园图,和书中描述过的各种路线,提出批评和指导。



点击看下一文:

长安昭阳王:大观园图惊现龙蛇:蛇争龙玉!+ 黛玉和三春住在大鱼身上,宝钗李纨住在山坳,蛇鼠一窝 + 为什么从不写大观园里具体方位?
4 赞同 · 3 评论文章



点击看上一文:大观园图,框架结构 + 怡红院在大观园什么位置?+ 为什么惜春住处叫“暖香坞”?为什么迎春住处叫“紫菱洲”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到连载目录)

编辑于 2023-02-28 13: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22: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2 16:18
13988楼  


几十年前有个普通读者发现了《红楼梦》有每九回一个段落的特点,后来被一些“红学家”所采纳,但也引“红学家”内部也激烈的斗争,一位专家在跟我谈及此事的时候表示强烈的不屑!足可以让人窥见这些专家内相互内斗的嘴脸。其实专家也是普通的人,甚至他们心灵比你我更脆弱,这跟我们以前想象之中的专家、学者形象是有天壤之别的。

我在介绍宝钗的文章中多次提及书中的九回一个段落的特点,第九回自然是第一个九回这一段落的结尾,我们从第一个九回段落中看到是对贾家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主要人物一个个分别出场展示自己的个性,并对人物关系进行了疏理,理清了各个阵营的情况,最后用大闹学堂的故事把大明和满清两个阵营的关系拐弯抹角地展示了出来,甚至第九回打群架的情节也有些八十回以后天下大乱的故事情节的缩影,这是个纲领性的、具寓意的情节,只是我们一直无法意识到,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确实没有闲笔。

通过前面这些例子,我们已经对“主副”和“传影”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传影”组合的人物可能差别特别大,比如年龄、地位、性别差别会非常大的,大到让人难以想象,都是互相影射的这种神奇笔法,但作者的手法还远不止于此,因为作者的思维极其灵活多变,让人防不胜防。

其实还有一个类型的“传影”,与面前介绍的也有一些区别,出现在第二十二回里,这回写了凤姐与贾琏商量如何给宝钗过生日,是这样说的:

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如今他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 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贾琏道:“既如此,比林妹妹的多增些。”凤姐道:“我也这们想着,所以讨你的口气。我若私自添了东西,你又怪我不告诉明白你了。”贾琏笑道:“罢,罢,这空头情我不领。你不盘察我就够了,我还怪你!”说着,一径去了,不在话下。

感觉这段写得有些多余,貌似两个人再谈给宝钗过生日,但我感觉也似乎告诉了我们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纯小纯纯纯纯纯  2019-05-04 11:24
我自己的想法,如果贾母影射的是在位时间最久的万历,万历十五年,努尔哈赤颁布国政,自称“淑勒贝勒”,建三城,可以说是后金最初的雏形。书中这一年贾母要给宝钗过生日,意思是告诉薛家,宝钗都十五了,你家可以搬走了,该干嘛干嘛。表面故事我也一直觉得贾母对薛家就是客套,她不喜欢薛家的。

V哥掰谎  楼主: 2019-05-04 13:36
评论 纯小纯纯纯纯纯: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22: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3 07:56
14005楼  


在凤姐与贾琏谈论宝钗生日之后,紧接着出现一条批语说得非常有意思:

〖庚:一段题纲写得如见如闻,且不失前篇惧内之旨。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去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

感觉这里是说作者高明的写作手法,而且还瞒过了很多读者,我们能不能拨云见雾呢?这条批语也就是说因为黛玉与宝钗两个人在贾府居住多年,按道理来说应该分别写出两个人是如何过生日的,但因为相比较而言两个人都是贾家的客人,也都是亲戚在这里长住,又都是姑表亲,年龄也都差不多,这样看来这两个人的生日的前前后后差别应该不太大。

所以作者觉得写了一个人过生日的大致过程,我们就可以从中体会到另一个人的生日也应该基本如此,于是这作者索性就只写一个,而不用再费事写另一个,从而省去很多笔墨,不然一个人一个人的介绍过类似的生日,那就真成了流水帐了,读起来让人感觉索然无味,其实可以说这就是所谓“不写之写”的本质原因。

这让人感觉有点象现在搞软件开发的一种想法,比如有两个程序的功能差不多,如果分别写两次就太麻烦了,所以现在都是只写一次,通过传入不同的参数而重复使用,这就是比较先进的编程思想,可见《红楼梦》的作者已经具备了软件开发人员的思想!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会对书中的不少写法有了进一步全新的认识。所以作者的这种写法很巧妙,也很实用,效果非常好。

从这个角度来说,宝钗和黛玉两个人在过生日的上面也算是一种“传影”,但这个“传影”是个临时的,也可以根据刚才那条批语里说的称其为是一种“不写之写”的写作手法,只是在这种特别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而且两个人的情节应该是可以类比的,所以作者也就只写一个人就够了,相当于把两个人相似的情况一起都写了出来。这样看来,在二十二回还有条批语就解得通了:

〖庚眉: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

也就是说甄宝玉和贾宝玉两个人之间是固定的“传影”关系,两个人之间的影射关系贯穿全书,从来没有改变。而在过生日的问题上宝钗和黛玉两个人是临时的“传影”关系,这一点与甄宝玉和贾宝玉的关系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宝钗和黛玉两个人只在这一时刻是互相影射的,等生日过完了,这种临时的“传影”关系就没有了。所以大家一定不要不看书中这个情节的具体故事背景,如果只从这条批语出发,以为宝钗和黛玉是在影射同一个历史原型,那就大错特错了。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22: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3 15:08
14011楼  


表面上看是作者想偷个懒,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写作手法,可以让故事不枯燥,突出重点,而且使小说显得更出彩。在第四十二回里有一条相当奇怪的批语一直让很多人困惑不解,现在按着我这个思路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代王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应该说很多人因为这条批语才把《石头记》当成了天书,感觉实在是太不好理解了,这里是说猛一看怎么看怎么感觉是说黛玉和宝钗看上去是两个人,而实际上是一个人,而且还说是“幻笔”,这一回就把二人合二为一了,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所以很多人对这条批语困惑不解,以为黛玉和宝钗本质上看是就是一个人呢,只不过作者故意写成两个人,如果真是这样理解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按照我刚才的说法,也就是说宝钗和黛玉二人在本回中就是一种临时的“传影”关系,这种相互的影射只限于此一回,过了就失效了,可千万别把她们两个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因为这样的“不写之写”的手法可以兼顾两个角色的类似情况,这样写可以让读者看着不枯燥而已,也很灵活,毕竟书中的故事很多,类似的就不要重复写了。

如果不这么理解,那这事就麻烦了,以为真的是所谓的“钗黛合一”,这怎么可能呢?两个人一个象征着大明的崇祯皇帝,另一个象征着满清,这两个怎么能合二为一呢?所以作者使用了“传影”和“不写之写”的手法而已,而从这条批语中可以看到在黛玉死的时候也应该会有类似的情况。

除了黛玉和宝钗两个人的生日这样写以外,其他人的生日往往会有很大的区别,原因就是人物的身份和背景差异大,而且能发挥出更新鲜的故事来,所以作者的手法很灵活,我们一定也不要死板才好。比如我们再看宝玉的生日也与别人的相差很大,所以书中重要进行了介绍,让我们感觉与宝钗的生日没有任何雷同的地方,不具可比性。白天大家大吃大喝、大玩大乐,还举办了集体生日派队,而晚上还为宝玉单独开夜宴,玩得非常尽兴。所以遇到这些特别的生日,作者肯定要抓机会大书特书。而且前八十回表面故事中至少进行了好几年,可也只为宝玉过这一次生日,试想如果年年都过,书中年年描写,那确实给人感觉很倒胃口。

除非每一次能演绎出各种精彩的情节来,所以作者只有过这一次生活,就可以让大家体会到宝玉每个生日都是类似的。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22: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幻笔+红楼梦】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V哥掰谎 楼主

2014-08-23 15:08
14011楼  


表面上看是作者想偷个懒,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写作手法,可以让故事不枯燥,突出重点,而且使小说显得更出彩。在第四十二回里有一条相当奇怪的批语一直让很多人困惑不解,现在按着我这个思路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代王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应该说很多人因为这条批语才把《石头记》当成了天书,感觉实在是太不好理解了,这里是说猛一看怎么看怎么感觉是说黛玉和宝钗看上去是两个人,而实际上是一个人,而且还说是“幻笔”,这一回就把二人合二为一了,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所以很多人对这条批语困惑不解,以为黛玉和宝钗本质上看是就是一个人呢,只不过作者故意写成两个人,如果真是这样理解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按照我刚才的说法,也就是说宝钗和黛玉二人在本回中就是一种临时的“传影”关系,这种相互的影射只限于此一回,过了就失效了,可千万别把她们两个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因为这样的“不写之写”的手法可以兼顾两个角色的类似情况,这样写可以让读者看着不枯燥而已,也很灵活,毕竟书中的故事很多,类似的就不要重复写了。

如果不这么理解,那这事就麻烦了,以为真的是所谓的“钗黛合一”,这怎么可能呢?两个人一个象征着大明的崇祯皇帝,另一个象征着满清,这两个怎么能合二为一呢?所以作者使用了“传影”和“不写之写”的手法而已,而从这条批语中可以看到在黛玉死的时候也应该会有类似的情况。

除了黛玉和宝钗两个人的生日这样写以外,其他人的生日往往会有很大的区别,原因就是人物的身份和背景差异大,而且能发挥出更新鲜的故事来,所以作者的手法很灵活,我们一定也不要死板才好。比如我们再看宝玉的生日也与别人的相差很大,所以书中重要进行了介绍,让我们感觉与宝钗的生日没有任何雷同的地方,不具可比性。白天大家大吃大喝、大玩大乐,还举办了集体生日派队,而晚上还为宝玉单独开夜宴,玩得非常尽兴。所以遇到这些特别的生日,作者肯定要抓机会大书特书。而且前八十回表面故事中至少进行了好几年,可也只为宝玉过这一次生日,试想如果年年都过,书中年年描写,那确实给人感觉很倒胃口。

除非每一次能演绎出各种精彩的情节来,所以作者只有过这一次生活,就可以让大家体会到宝玉每个生日都是类似的。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4 15: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埋红包0评论只看TA




南朝多少事

2014-09-19 09:59
14945楼  


本人关于红楼梦成书年代的考证

从戏剧可以推断成书年代。

书中出现的戏剧有西厢记,牡丹亭,邯郸梦,长生殿,八义记, 荆钗记,琵琶记,西楼记,玉簪记,满床笏,白蛇记,还带记,寄生草,钗钏记。 最晚的是长生殿, 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 绝无1688年以后的戏剧。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初最为流行的两部传奇大戏,其作者齐名,时人称之为南洪北孔。《桃花扇》完成于康熙三十八年 1699年 。红楼梦,桃花扇一脉相承 却没有出现桃花扇任何踪迹 ,红楼梦成书时间必在桃花扇之前 ,长生殿之后。 1688年到1699年之间 十一年时间,十年辛苦不寻常。 以上推理可以证明,作者是康熙朝人, 成书于1688年到1699年之间 ,而且作者死于康熙三十八年之前,康熙二十七年之后 ,是位很懂戏曲的人 。书中绝无康熙二十七年之后的任何戏剧 ,都是言情昆曲,雅部 。大胆推测作者生于明末,死于康熙三十八年之前,大约60岁 。红书词句典雅,作者必是一位天生贵族饱学之士,绝不是那个举家食粥,穷困潦倒,乾隆朝北京风筝手艺人满族曹芹溪。

曹寅生于顺治十五年,卒于康熙五十一年,五十四岁 。洪升出生于1645年顺治二年,死于康熙四十三年,60岁。这两个人符合以上条件。

红书必然和曹寅有关联,曹寅是中间人物 ,线索人物。 长生殿和桃花扇之间差十年时间,十年辛苦不寻常,就是在这十年创作的。

纵观当今世界,能准确客观多角度立体解读红书的,看来只能期待本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5 08: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精巧构思超凡立意来源何处?
原创 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 2017-07-24 12:05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红楼梦的构思精巧,千百年来无有能与之比肩者,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四皇子朱慈炤拥有不同于常人的不凡的出身和神奇的经历。

  四皇子的母亲田秀英是历史上极其少见的才女,容貌绝世也就罢了,更难得的是文武双全! 而且样样精深: 琴、棋、书、画、刺绣、骑马、射箭、蹴鞠都是技艺高超无人能比,才貌过人也就罢了,竟然还天生自然体香,更与凡尘中的庸脂俗粉愈加不同!如此人物古今中外上下千年可谓是独此一人!

  难怪四皇子朱慈炤会用天界“仙姝”来借指母亲,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见一回! 也就难怪四皇子会创作出黛玉天生自带“暖香”乃真香美人,而宝钗靠吃百花蕊做的“冷香丸”而得假香的妙笔,并用吃冷香丸借指满清屠杀华夏子民(宝钗吃的“冷香丸”的“百花蕊”实为“百""华""心",“百万华人心"!)篡夺中原政权的暴行血债的一段奇文出来。奇思妙想无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



  再看四皇子在明亡后的神奇经历更是不可思议。



      “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四皇子)永王(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 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四皇子)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四皇子永王虽然被周奎出卖给李自成,但闯王并没有杀他。后来李自成手下的毛将军保护他逃出了北京城。而后来跑去投奔外祖父周奎的太子朱慈烺却没有这份幸运,太子朱慈烺被周奎出卖给了满清并被以假冒太子的罪名杀害。

      据住在山西悬空村的王家后人说,四皇子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一份藏宝图,于是按图把他们的祖先带到了山西宁武的冰火山上,命令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以守护宝藏。他们也不知四皇子说的宝藏是什么,却毫不犹豫地在冰火山上守候了三百多年。冰火山从前周围都是水,要想进入还得划船,是地地道道的世外桃源,他们居住在此也躲开了外界的战乱纷扰。因为他们房子悬空而建被外界称为悬空村,但其实真正的村名是“王化沟村”,因为他们都是保护四皇子的王家人的后代。


  王化沟村所在的山为何叫冰火山?

  因为这山里有一个距今已有300万年历史的万年冰洞! “万年冰洞”深100多米,一年四季洞内温度在零下4到10度,寒冷无比,积冰常年不化。即使酷热难当的盛夏高温时节,万年冰洞中依旧是清凉彻骨、寒冰依旧!“万年冰洞”是除世界极地冰盖和永久冻土层地区以外发现的罕见大冰洞,尽管许多科学家都曾实地探寻过它的形成原因,然而这个谜团至今仍未解开。



      但更神奇的是在这万年冰洞仅仅500米外又是“千年火山”! 存在着大量煤炭自燃的现象,温度高达300摄氏度以上,形成一个天然的“大火炉”。冰火山的景象真是让人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山北“万年冰洞“冰雕玉砌、寒气逼人;山南“千年火山”烟火缭绕、热气蒸腾。所以王化沟村的老百姓又给冰火山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矛盾山”!自古有言“水火不相容”,但在山西宁武的冰火山上却“同处一山”而且“冰火相容”,真是奇之又奇、不可思议!(王化沟村和万年冰洞照片见下)会不会是冰火山的冰火对照让四皇子产生了将朱明比做火,满清比作冰的奇思妙想?创作何尝不是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呢?


  王家后人都说这冰火山是座宝山,活到九十是轻轻松松!我常想四皇子机缘巧合的得到了藏宝图的指点发现了冰火山这座绝妙的隐居之所,何尝不是上天的巧安排呢,希望他能在此平平安安终老一生,可是四皇子只是把王家人留在了此处,他把上天赐给他的平安长寿转赠给了善良忠诚的王家人!


  四皇子并没有得到任何金银财宝,因为我们知道他是以不名一文的游方僧人的身份离开的冰火山。如果四皇子能留下来与王家人一起隐居在这世外桃源的冰火山上,而不是重返人间再蹈浊世红尘,也许就不会被杀了。我们现在通过薛宝琴“早已许了梅翰林家”了解到四皇子本想以身报国的初衷,他是无法安心隐居的。虽然他最后未能补天,但他为我们留下了不世之作《红楼梦》,用他的血泪为我们揭示了那不忍卒读的《家亡血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6 12: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真意!
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 2017-03-02 07:13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作者的判词都有暗喻深藏其中,前面我已经讲过了“可叹停机德”乃是讽刺史书上记载“有德”的周后做过的停机砸车之事,暗喻“停机德”就是“有恭俭之德”欺世盗名的周皇后;而“咏絮才”则是“多才艺“遭遇可怜的的田贵妃。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表面上似乎只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名字的倒念“玉黛林”,“金簪薛”,但真相远非如此,现在大家都猜测这两句暗指的是黛玉和宝钗的各自结局:黛玉是自缢于树上悲夭亡,而宝钗则是不得宝玉心终落寞。


  但真相并不止于此,作者还有一层深意,他是在解释黛玉和宝钗的另一个身份。这层深意结合看图才能体会得更加透彻:


  1,“玉”指汉人政权。黛玉实为汉人政权代表朱明帝王。

        木上搭一根长带子乃是“朱”字,“林”为双木,所以林黛玉指的是姓“朱”的名字里带两个 “木”字的自缢身亡之人,这个人就是明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朱”字藏一木,“检”子又藏一木。

  2, “金”指后金满清。宝钗实为“金簪”后金满清。

         金簪埋于雪中,金来自于白雪皑皑的极寒之地;而薛姓“山中高士晶莹雪”正是暗指了东北长白山!原来薛宝钗其实就是来自于白雪皑皑的极寒之地长白山的后金满清!

      玉带金簪皆是男儿用品!"钗""簪"于现代人很容易混淆!但对于古人,尤其是在明清易代下汉人,簪与钗之分却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衣带被挂起,发簪被遗落,汉人衣饰被强制改换!“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实也是影射“剃发易服”!!!”(此段感谢“石呆子看石头记“的参与)




  至此,我们可以对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做出完整清晰地定义:

  作者写了两段判词是为了区别他的两层影射,红楼梦中描写黛玉和宝钗之争不仅是家事也暗喻了国事!

  黛玉就是“木”本质的田贵妃和崇祯的结合体“林”,而薛宝钗则是影射“金”属性周皇后和满清“薛”(通“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5:06 , Processed in 0.0596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