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先生”考证
——土默热
《红楼梦》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描写:“那时贾母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庚辰侧批:慈母爱子写尽。回廊下伫立与“日暮倚庐仍怅望”对景,余掩卷而泣。】【庚辰眉批:“日暮倚庐仍怅望”,南汉先生句也。】
对这句脂批中出现的“南汉先生”,以及他的诗句“日暮倚庐仍怅望”,红学界好多著名专家都试图进行考证,但迄今不得要领。于是只好“猜笨谜”,有人说他就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也有人说他或许是曹雪芹的某个朋友。但都仅限于想当然的猜测而已,既没有拿出证据,也没有讲清道理。于是乎,这个“南汉先生”和他的诗句“日暮倚庐仍怅望”,便成了红学诸多“笨谜”中的一个不解之谜。
按照先入为主的“曹雪芹著作权”思路去考证这个“南汉先生”,似乎是没有什么希望了。我们不妨改换一下思路,按照笔者创立的“洪昇著作权”思路去进行一下考证,看一看是否会收到“沉舟侧畔千帆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恍然大悟效果。
根据这两句脂批,我们不妨首先做一点合理推测:第一,查历史词典,“南汉”乃是五代时期建立在广东的一个小王朝割据政权,后为北宋所灭,至今广州尚存有诸多南汉时期的古迹。《红楼梦》脂批中提到的这个“南汉先生”,既然以“南汉”作为其称谓,其生平必定与“南汉”地区有深刻联系。
第二,脂批认为,南汉先生的诗句“日暮倚庐仍怅望”,是“慈母爱子写尽”,与《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母在大堂廊下伫立之情节“对景”,那么,这个“南汉先生”一定是个经常在外的游子,或许就是在“南汉”地区游历,他的母亲经常在故园门前伫立,盼望爱子早日归来。“南汉先生”对慈母一定一往情深,方能有此荡气回肠之诗句,以至于感动得脂砚斋“掩卷而泣”。
按照以上这两点推论,我们不难作出一个“大胆假设”:这对“慈母爱子”,就是蕉园诗社的“祭酒”柴静仪,和她的爱子沈用济;也就是《红楼梦》书中大嫂子李纨和她的爱子贾兰的生活原型。“日暮倚庐仍怅望”诗句,写的就是沈用济在“南汉”游历期间,母亲柴静仪终日倚庐怅望,盼子归来的场景。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么?
沈用济,一名宏济,字方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监生。蕉园诗社“祭酒”柴静仪(字季娴)之子,生卒年不详,清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前后在世。沈用济少年丧父,母亲早寡,家族衰败,生活多磨难。其母柴静仪是清初著名女诗人,用济少承母教,青年时师从著名诗人、剧作家洪昇,与蕉园诗社诸女诗人亦过从甚密。在她(他)们的熏陶下,成长为清初著名诗人之一。一生著述颇富,有《方舟集》、《玉树楼词》等。
沈用济长期在京师求取功名,履试不授,遂浪迹天下,以幕僚身份谋生。曾长期滞留岭南,入两广总督幕府,与抗清志士屈大均定交,又与著名诗人梁佩兰酬唱颇多。后至关塞,留居于右北平。再至京师,“红兰主人”岳端颇重之,名遂大噪。
沈用济在广州期间,曾作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花田诗》,当时流传甚广。诗云:
埋香传南汉,花田今尚存。
雪中香不散,烟外月光痕。
芳草寻诗路,青旗卖酒村。
漫将蝴蝶数,一一美人魂。
这首诗歌颂的是“南汉”时期传流下来的花田。其地在广州市的三角市,距省城十余华里,地名曰素馨斜。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花田,南汉内人斜也,刘伥美人字素馨者葬其中,伥多植素馨以媚之,名素馨斜。”屈大均咏花田云:
花田旧是内人斜,
南汉风流此一家。
千载香消珠海上,
春魂犹作素馨花。
沈用济久客南汉、大梁、京师等地不归,其寡母柴静仪思儿心切,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思子诗:
子用济有远行诗以贻之
吾子谦吏孙,读书昧生理。
三十未成名,徒然还乡里。
外侮旋复来,内忧方未已。
忽然远行役,披衣中夜起。
明星光在天,河流正弥弥。
行云有返期,游子靡所止。
揽涕下高堂,长途从此始。
怀子江右
彭蠡风涛怒不休,日斜何处泊行舟。
朝来定有思亲泪,流到钱塘古渡头。
秋分日忆子用济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
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风入松·拟塞上词
少年何事远从军。马首日初曛。
关山隔断家乡路,回首处、但见黄云。
带月一行哀雁,乘风万里飞尘。
茫茫塞草不知春。画角那堪闻。
金闺总是书难寄,又何用、归梦频频。
几曲琵琶,送酒沙场,自有红裙。
其妻朱柔则也是蕉园诗社著名女诗人,善诗画,丈夫长期不归,有多首思念之作,感人至深:
别曲
三载饥驱走路歧,一春风雨倍凄其。
黄金最是无情物,长使深闺怨别离。
送外之大梁
前时失意悔游燕,此去中州枉自怜。
飘泊君同苏季苦,操持吾愧孟光贤。
计程已隔三千里,念别谁堪四五年。
莫向离亭歌折柳,恐催客泪落离筵。
自注:方舟云,此行以五年为期。
婆母思子心切,妻子独守空闺,于是朱柔则想出了一个巧妙的主意,以家乡山水作画卷,寄给远方的丈夫。居停红兰主人宗室岳端见此画,题诗云:
柳下柴门傍水隈,
夭桃树树又花开。
应怜夫婿无归信,
翻画家山远寄来。
沈用济见此画此诗大为感动,即日踏上归程。此事在文人圈子中一时传为美谈。沈用济后来在京师期间,长期卧病的诗人母亲柴静仪,终于在思子之痛中一命呜呼了,朱柔则在寄给丈夫的书信中附了一首诗:
寄远曲
恨少垂杨柳,殷勤繋玉鞍。夕阳鸦背暖,春雪马蹄寒。
入世逢迎拙,依人去住难。痴儿啼向我,昨夜梦长安。
猎猎风初劲,沉沉雨未阑。因怜儿被薄,转忆客衣单。
栖燕将雏苦,征鸿失侣寒。居家与行路,同是一艰难。
辛苦长安客,栖栖叹此行。故乡空自阻,逆旅亦何营。
取友防轻薄,持躬问老成。寄言百君子,努力事身名。
闻说燕台路,生涯亦可怜。耻弹门下铗,谁乞广文钱?
久客非长策,归耕有薄田。一棺痛慈母,急为卜新阡。
经过以上考证,结合笔者在《大嫂子李纨创作素材考》一文中的内容,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红楼梦》脂批所说的“南汉先生”,应该是指曾经长期寄住“南汉”的沈用济,有《花田诗》为证。沈家与洪家都是西溪的百年望族,世代为姻亲,并且是亲密走动的近邻。洪昇与柴静仪、沈用济母子关系密切,沈用济又是洪昇的及门弟子。所以脂砚斋批注《红楼梦》时,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这个“南汉先生”。
第二,“日暮倚庐仍怅望”诗句,应该是沈用济描写母亲柴静仪思念远方儿子神态的诗作。虽然我们从今天沈用济传流下来的诗歌中,并未考据出此诗句,但从他们母子大量的互相思念的诗歌中,不难看到与“日暮倚庐仍怅望”意境相酹的作品。沈用济一生诗作丰富,但除了结集之作品以外,失传很多,是否能查询到原诗,不得而知。
第三,对“日暮倚庐仍怅望”句中“倚庐”二字的理解,目前有两种解释:字面意思是母亲倚靠着回廊张望远归的儿子,但这种解释有望文生义之嫌;在封建时代,“倚庐”是个重要的专有名词,特指父母去世后,儿子服丧期间所搭的茅棚。对于庐墓三年之规矩,沈用济作为封建仕子,不可能误用。因此,这句诗写的应该是母亲死后,沈用济在三年服丧期间回忆母亲柴静仪音容笑貌的情景。有朱柔则的《方舟庐先姑墓感赋》为证:
寝苫枕块空山里,却望松揪泪泫然。
纵使慈乌能反哺,可能飞得到重泉?
诗中“先姑墓”前的“方舟庐”,应该就是沈用济服丧搭建的“倚庐”。“日暮倚庐仍怅望”的真实意思,应该是日暮黄昏时分,“寝苫枕块”中服丧中的孝子沈用济,仿佛又看到了母亲当年,在“怅望”儿子的身影。
第四,洪昇作为沈用济的师长和前辈,自然不能称其为“南汉先生”。洪昇的妻子黄蕙,乃是批注《红楼梦》的脂砚斋,她与柴静仪过从甚密,亦不应称沈用济为“南汉先生”。此处的脂批应该是畸笏叟所作。她是洪昇的小妾邓雪儿,年龄比沈用济还要小十多岁,才学也不是很高。沈用济在他们交往的圈子中才名又很大,邓雪儿称其为“先生”亦不为过。
第五,脂批中称沈用济为“南汉先生”,亦有隐去真实姓名避祸之意。沈用济在南汉期间,与屈大均交往密切。屈大均乃是清廷指名搜捕的抗清死硬分子,与这样的人密切交往,一方面反映了沈用济的政治立场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他需要时刻注意隐蔽自己的这段特殊经历。洪昇的妻妾批注《红楼梦》,自然也不便透露他的真实身份,所以才使用“南汉先生”这个无可考究的特殊称谓。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广东番禺(今属广东)人。清兵下江南时曾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后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清顺治七年(1650)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1656),开始北游,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到北京,寻崇祯帝死所哭拜。又东出山海关,周览辽东、辽西形胜,留意山川险阻,志图恢复。返回关内后,顺治十六年又策划导引郑成功与张煌言举兵攻入长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县。事败后,清廷指名搜捕屈大均,于是避居桐庐。康熙二十二年(1683),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
附沈用济诗词:
燕山
我行经燕山,凭吊古战场。当时锐头儿,誓死事戎行。
功业未得成,金镞遗山冈。皂雕如车轮,飞来立人旁。
黄云蔽四野,风沙浩茫茫。驱马行出关,悲歌慨以慷。
身著短后衣,剑佩百炼钢。扼吭度飞狐,仰面看天狼。
生当为冠军,死当为国殇。
妾受命辞
妾受命兮少孤,师氏教以《诗书》。阿母爱予早有家,托君子以贱躯。乘华轩兮归德门,曳绮兮罗金尊。上事公姥兮无间言,俯蓄五子兮今有孙。何以奉君朝餐,铜盘或炙或燔。何以奉君御寒,裁缝越布吴纨。鼠穿墉兮狼入室,唇干口燥兮不可与说,无褐无衣兮迫冬日。晨鸡咿喔天雨霜,明星煌煌出洞房,为君秣马游四方。丈夫气磊落,朗如日照临。渴莫饮盗泉水,倦莫憩恶木阴。出门常苦远,在家常苦贫。女子当门户,百难萃其身。思我君子兮蔚为国华,富贵勿喜兮贫贱勿嗟,履仁服德兮名乃纷葩。
黄河大风行
黄河之水自天落,我舟来向黄河泊。
遥看云气如飞龙,知有东南大风作。
大风一起天茫茫,排山倒海不可当。
浪花卷起高十丈,虚拟沉牛截狂象。
危墙大 撼不停,霎时飘散同汉星。
高岸倒震鼍鼓裂,怒涛乱卷蛟涎腥。
暝来打篷声 膊,半为雨点半冰雹。
夕阳欲下风更狂,吹落孤帆天一角。
一舟重有万钧力,旋入泥沙脱不得。
一舟触石摧鹊尾,窥见青天在舱底。
水面一舟飞鸟轻,无枝可栖心目惊。
其馀溜急难鼓柁,客船十个碎两个。
同泊尚馀四五船,船船相触绳相联。
长年当风立至晓,我辈安得高枕眠。
近见青齐成水府,况闻中州少安堵。
皇天降灾良有因,汝曹定触河神怒,不尔风涛何太苦!
男儿勿恃胆气粗,要知蹈险非良图。
新河安稳路径直,汝何不趋趋畏途。
岂惟黄河为畏途,波澜平地无时无。
登八达岭
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
坐窥京邑尽,行绕塞垣重。
夕照沉千帐,寒声折万松。
回瞻陵寝地,云气总成龙。
行经将军猛虎诸滩
高高滩十丈,直下响成雷。
舟掷波心去,人穿石窟来。
虹 双瀑挂,菡萏小峰开。
浊酒酬三老,倾危仗汝才。
潼关二首
重关踞天险,三辅重神京。
绣岭遥尊岳,黄河曲抱城。
一夫今保障,群盗昔纵横。
星陨何年事,徒伤父老情。(自注:谓孙督师传庭。)
窥关如在井,立马一峰高。
竟失山河险,徒夸汗血劳。
沙虫迷白日,陵谷徙洪涛。
翻使黄巾笑,横行遇汝曹。
登建陵
鼓棹辞西粤,开帆趁北风。
水声飞弩下,山势斗鸡雄。
雨歇秦关外,秋深蜀道中。
稻梁谋故拙,吾愧信天翁。
昭平道中
滩势奔腾下,舟行次第高。
瀑流争一石,人力尽千篙。
壁峭奔雷雨,林深聚羽毛。
江乡归未得,梦寐亦风涛。
从彭蠡转九江泊小孤山下
不信滔滔者,洪荒直至今。
高帆转湖口,片石奠江心。
鹰匝亭台迥,龙蟠窟宅深。
《迎神歌》一曲,弦响下青禽。
花田
埋玉传南汉,花田今尚存。
雪中香不散,烟外月无痕。
芳草寻诗路,青旗卖酒村。
漫将蝴蝶数,一一美人魂。
登泰山绝顶
丹梯飞磴接天门,杖底风雷万壑奔。
四岳共推青帝长,一峰还占丈人尊。
汉家云气封中出,秦代松阴石上存。
俯仰不知天下小,蓬莱宫闲射朝暾。
望西岳
五千仞削势崔巍,西镇坤维玉作台。
海日夜从金掌出,莲花春向石盆开。
宫临白帝三峰立,城绕黄河九折来。
欲跨茅龙问酒母,芝田堪种乏仙才。
思陵(怀宗)
锦屏山色隔城来,渴葬千秋事可哀。
一剑割将公主爱,九门报道寺人开。
凄凉血诏留衣衽,寂寞桐棺付草莱。
太息乌号几人抱,红墙日落首重回。
湘江道中
越客归舟向洞庭,心随一雁入空冥。
烟开沅水双流合,帆转衡山九面青。
魂返江枫哀楚些,曲终瑶瑟怨湘灵。
振衣已出尘埃外,渔父何因笑独醒
由丽江抵北流
频年鞍马历荒陬,唐代羁縻是此州。
瑶洞千蟠攀岭怯,鬼门一线入天愁。
朝昏吹角呼林鹿,妇女张弓射野牛。
却望伏波铜柱在,飞鸢ㄢㄢ海西头。
天下大师墓
曾闻遁迹入禅关,身似浮云到处闲。
解道龙蛇潜草野,何年弓剑榜桥山。
缁衣那有中官识,御马谁迎老佛还?
一自樱桃无荐地,肯留封树在人间。
海幢寺观大水西下
郁水西来万壑奔,倒翻塔影荡云根。
中间一束高腰峡,直放惊涛出海门。
题谢皆人诗后
红桂飘香月露清,玉完天上奏瑶笙。
白头弟子秋风里,来听霓裳第一声。
笥沟早发
北风猎猎水茫茫,多谢吴门鼓娘。
铁鹿长樯四千里,送人夫婿早还乡。
棹歌风
江潮动月茫茫,懊蔼声中夜未央。
南北东西尽莲叶,不知鱼戏在何方。
以上载《清诗别裁集》
蝶恋花
片刻相思人已老。浊酒三杯,消得愁多少。独坐无言心似捣。满庭梧叶秋风扫。
长夜悠悠贪睡早。明月无端,故向休头照。梦裹巫云飞去了。一声画角霜天晓。
苏幕遮
小楼春,芳院暮。翠映红遮、处处迷香雾。坐待宵深局绣户。半躺金钗、倚枕轻轻语。
彩云流,纤月吐。豆蔻花开、不耐凝新露。漏断玉壶天欲曙。柳外莺儿、啼过纱窗去。
江城子(案《瑶华集》题作「新月」)
依微新月上帘栊。挂梧桐。影朦胧。万里长天,愁听叫征鸿。秋露又浓风有冷,偏憔悴,(案《东白堂词选》作「憔悴杀」)。白芙蓉。
关河渺渺信谁通。恨难穷。泪花红。梦裹寻他,何处是行踪。半掩画屏山几曲,还错忍、旧巫峰。
临江仙·送友
载酒忮同话别,望中都是离愁。茫茫烟水接天流。丹枫千万树,醉杀大江秋。
暮雨霏霏刚数点,西风吹溪征裘。片帆去矣倩谁留。一行鸿雁起,嘹呖过汀洲。
满庭芳·林居
渴饮流泉,饥餐芳菊,生平不解穷愁。烟霞深处,隐见小山楼。一曲清琴理罢,花阴下、野鹿呦呦。堪悲是,蟻争埚触,人世一浮驱。
三秋。征戍客,荒原古塞,归路淹留。奈霜风雪月,冷逼重裘。三径磐恒自乐,何须羡、万里封侯。尘氛绝,松溪石磴,间坐看君鸥.
以上载《西陵词选》
千秋岁·和王丹麓五十自寿韵
袂衣初换。独上山之半。晴已久,天将边。每思秋月好,敢把春风贱。行到处,捣将彩笔傅图卷。
五十年非晏。入座觞飞乱。迟燕语,疑花欢。琴尊饶逸兴,山水娱清愿。真不解,文章大块何其幻。
以上载《千秋雅调》
另附:朱柔则诗词
朱柔则字道珠,浙江钱塘人。诗人沈用济室。○方舟为红兰主人客,道珠遥寄故乡山水图,主人作诗,有“应怜夫婿无归信,翻画家山远寄来”之句。方舟旋归,当时传为佳话。
寄远曲
恨少垂杨柳,殷勤系玉鞍。夕阳鸦背暖,春雪马蹄寒。
入世逢迎拙,依人去住难。痴儿啼向我,昨夜梦长安。
猎猎风初劲,沉沉雨未阑。因怜儿被薄,转忆客衣单。
栖燕将雏苦,征鸿失侣寒。居家与行路,同是一艰难。
闻说燕台路,生涯亦可怜。耻弹门下铗,谁乞广文钱。
久客非长策,归耕有薄田。一棺痛慈母,急为卜牛眠。
(讽游子以行路之难,弹缺之耻,犹姑氏季娴以能贫贱、亲正人勖子也。末章望其葬亲急归,游子不容不归矣。性情既挚,诗安得不工。)
送外之大梁
前时失意悔游燕,此去中州枉自怜。飘泊君同苏季苦,操持吾愧孟光贤。
计程已隔三千里,念别谁堪四五年。(自注:方舟云,此行以五年为期。)
莫向离亭歌折柳,恐催客泪落离筵。
河渚观梅约顾女春山(春山,方舟妾。)
相期河渚玩春华,一棹迎风路未赊。楼外有梅三百树,美人不到不开花。
(约看花而云不到不开,望其早到也,不妒可知。讵止工于措语。)
方舟庐先姑墓感赋
寝苦枕块空山里,却望松楸泪泫然。纵使慈乌能反哺,可能飞得到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