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4-13 10: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癞头和尚的话,甄林两家都不信,为何薛家信了?
无论林家还是薛家,乃至贾家都信癞头和尚的,甄家比这三家更信。因为,癞头和尚就是甄宝玉。贾家与甄家是贾家的世交老亲,肯定是信甄家的。林家、薛家都是贾家的亲戚,当然也信甄家。所以,大家都信癞头和尚的。
问题是,癞头和尚真的是甄宝玉吗?为什么?
薛宝钗知恩图报,感激冷香丸
宝钗曾经告诉周瑞家的,自己从小得了“那种病”,不知花了多少银子,吃了多少药都不见好。“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诊断出宝钗的病根,说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这个秃头和尚“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宝钗吃了这个异香异气的海上方儿,病发时吃一丸就好了。
书到此处,脂砚斋批注道:“卿不知从那里弄来,余则深知是从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配合者也。”脂砚斋这则批注可谓惊天动地,道明了“冷香丸”的来历,揭秘了《红楼梦》故事真正的时代背景。
广寒玉兔,说的就是朱元璋的大明王朝。玉,是朱元璋之“璋”,璋是半圭,圭就是白玉,一种祭祀礼器,国之祥瑞,朱元璋字国瑞。赤瑕,便是白玉上一点朱红。广寒玉兔,说的就是月亮,“明月”在《红楼梦》中指代的就是明朝。
太虚幻境说白了,就是朱家太庙,因为,“金陵十二钗”其中的一个隐喻,说的是朱家在北京的十二座帝陵。南明时期,北京只有十二陵,所以,大明最后一个皇帝,曾经的桂王朱由榔就要求吴三桂将他押到北京,死在北京去见“十二帝”。冷香丸以各种十二炮制而成,因而是太虚幻境出品。
所谓“冷香丸”,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仙缘”,“香缘(橼)”,典出《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
方在娠时,太后常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取白药一丸臵太后掌中,有光起,视之渐长,黄冠曰:此美物可食,太后吞之觉,以告仁祖,口尚有香气。明日,上生,红光满室。
白色,就是冷色,也就是说,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太后吃下了神仙送给她的“冷香丸”,便有了后来的明朝。朱元璋认为,明朝是火德王运,所以,薛宝钗是从娘胎里带出了一股“热毒”。如此说来,薛宝钗到底是朱元璋,还是他母亲陈氏太后?其实都不是,薛宝钗所象征的,是朱家皇统正脉,所以,她便是靠吃“冷香丸”而遍体生香,领衔金陵十二钗。
薛宝钗之所以把冷香丸当做养命之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方子是个“海上方儿”。所谓“海上方儿”,暗指的是疑似逃往海上的建文帝。据载,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小燕四儿”打进北京城,朱允炆落发为僧逃出南京城,后又疑似逃往海外。做不成大明皇帝,头顶就没了光明,岂不就是“癞头”和尚?
朱允炆是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太子朱标之子。朱元璋做皇帝后,给各家亲王确定了辈分,太子一脉的辈分就是正宗皇统。但是,“小燕四儿”却篡夺了皇统,到薛宝钗这时,朱家已经不是正脉“冷香丸”的后代了。
但是,薛宝钗却相信“秃头和尚”,一发病就吃冷香丸,那就是只信朱家正统,不服“小燕四儿”这家。所以,薛宝钗知恩图报,相信了癞头和尚。那么,秃头和尚就是癞头和尚吗?
林黛玉吃着养荣丸,却不信癞头和尚
黛玉刚进荣国府,见到外祖母后,便说起了“人参养荣丸”。林黛玉为何在这个当口说“养荣丸”呢?原来,养荣丸养的是荣国府。荣国府中有人得病,动辄吃人参,王熙凤还隐瞒人参,害死了贾瑞。“人参养荣丸”,养的就是荣国府。
林黛玉对外祖母说:“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癞头和尚像度化甄英莲那样,要把林黛玉化去出家,林如海、贾敏都不愿意。于是,癞头和尚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父母不信癞头和尚,林黛玉更是不信,说癞头和尚这番话是“疯疯癫癫”的,这个疯和尚所说的话都是“不经之谈”,林家没有一个人理睬癞头和尚。既然不理睬,林黛玉为何要吃“人参养荣丸”呢?其实,林家还是信了。
林黛玉见过了贾母等人,便在老嬷嬷的引领下,去见舅舅舅母,来到荣禧堂时,便看见了“荣穆王”。荣穆王,隐藏在“荣禧堂”、“穆莳”、“东安郡王”之中,是第十二代桂林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也就是说,荣国府就是桂林靖江王府。
靖江王是朱元璋所封大哥朱兴隆的子孙,因而,“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副隐藏着明朝符码的对联落款便是这样写的“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同乡,即为“同香”,就是薛宝钗“冷香丸”之香。朱元璋与大哥朱兴隆,都是陈氏太后的亲儿子。
但是,到了南明时期,荣穆王之子第十二代靖江王朱亨嘉却谋逆篡夺了朱家皇统。顺治二年(1645年),朱亨嘉在靖江王城称帝,以“洪武”为年号。庚辰本中没有“林黛玉”,只有“林代玉”,也就暗喻了桂林靖江王取代了朱家皇统。
吃着养荣丸,靠养荣丸维系生命,却说癞头和尚疯疯癫癫的,反倒篡夺了癞头和尚的皇统,“林代玉”不是忘恩负义又是什么呢?
贾母是信癞头和尚的,听说林黛玉吃这个药,便说:“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说贾母信癞头和尚,还有一个小细节为证。栊翠庵品茶时,妙玉敬上了成化窑五彩茶盅,贾母问也不问便来了一句:“我不吃六安茶”。
贾母这句话有两层寓意,其中之一就是不承认当时的朱家皇统。五成窑五彩茶盅,暗喻的是朱佑樘,也就是弘治皇帝所在成化年间所经历的苦难。朱佑樘的兄弟朱佑杬被封在了安陆,而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在正德帝死后继承了皇位,朱家皇统七弯八拐,早就不是“天香”正统了。所以,贾母不吃“六安茶”,也就是不承认来自安陆的朱厚熜。
癞头和尚就是甄宝玉,贾宝玉幻想成为甄宝玉
元妃省亲点戏时,点到了一出《仙缘》,脂砚斋批注“伏甄宝玉送玉”。因而,几乎所有读者都猜想,恐怕在八十回书之后便会有一个情节,甄宝玉把贾宝玉送回了家,或者,把贾宝玉丢失的通灵宝玉送了回来。其实,这样解读是上了脂砚斋的大当。
第一回书“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开头部分写的就是“甄宝玉送玉”。
书中说,一僧一道在青埂峰下遇到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想去红尘中享受一番荣华富贵。“那僧”便答应了他的要求,“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然后,把这块美玉送到了凡尘之中。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见到了曾经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遭的石头,这块石头已经记下了尘世故事,就是“石头记”。奇怪的是,空空道人看过石头记后,便又化作了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石头说,“石头记”的故事“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失落无考。其实,石头所去之地,就隐藏了“朝代纪年,地與邦国”,说的就是明朝靖江王城。而所谓的情僧,就是朱亨嘉的儿子石涛。
桂林靖江王城是朱元璋敕造,按照藩王的规制,仿南京皇城以石头修筑,就是《红楼梦》中的“金陵”,是靖江王的“都中”。王城之中,就有一座石头峰,便是书中青埂峰的原型。石涛原名叫做朱若极,因父亲篡夺皇统而遭到缢杀,城破之日,一个太监将他隐藏在雪洞之中逃过一劫,后来就到了全州湘山寺出家。薛宝钗的住处就是“雪洞”,“金钗雪里埋”说的就是这段历史。恐怕,石涛就是批书人之一。
《红楼梦》经历了几个人之手而成书,书成之后,一僧一道又出现在甄士隐的故事之中。甄士隐半梦半幻,跟随一僧一道来到太虚幻境,见到了通灵宝玉。而到了幻境大门边时,“那僧”却夺过通灵宝玉,把它交割给警幻仙姑。后来,这块通灵宝玉又被送到尘世之中,就是贾宝玉落草时,空中所衔的“雀卵”。
这么一大段故事,其实就是讲的“甄宝玉送玉”。“那僧”就是甄宝玉,甄宝玉就是癞头和尚。所谓癞头,就是大明失去了光明,那就是到了南明时代了。南明,其实就是“难明”,大明没了光明。薛宝钗所遇之“秃头和尚”,是传说中建文帝落发为僧逃亡海外的寓意,其实,都是“癞头和尚”。
癞头和尚就是甄宝玉,江南甄家四次接驾,说的是南明经历了被承认的四代皇帝。每一个皇帝登基,当地臣民岂不都要“接驾”一次?
贾宝玉是十分渴望成为甄宝玉的,当甄家的人来到荣国府时,贾宝玉便犯了魔怔,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了甄宝玉。这段魔怔故事,其实就是照应“林代玉”,桂林靖江王朱亨嘉做梦都想当皇帝,做梦都想继承大明皇统。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无论是“金玉”还是“木石(穆莳)”,都说的是朱元璋家与桂林靖江王之间的关系。因而,无论是甄家、林家、贾家、薛家,都是因为“癞头和尚”而享受了荣华富贵,他们都是笃信“那僧”的。
但是,有人却在和尚“癞头”之后忘恩负义,篡夺皇统。即便是“林家”篡位,但也是打着“洪武”旗号,骨子里还是信癞头和尚的。因而,书中任何一家都相信癞头和尚,因为,谁都想做皇帝。
《红楼梦》中癞头和尚的话,甄林两家都不信,为何薛家信了?
《红楼梦》中,癞头和尚的话,甄林两家都不信,为何薛家信了?
我爱好红楼,爱好历史,欢迎关注清扬的头条号,谢谢!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是两位高人,他们只有在剧情需要出现的时候才会出现。甄英莲三岁的时候,和尚对着抱女儿的甄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说完,就要士隐把英莲给她,甄士隐半生只得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自然没有给他。
林黛玉自小多病,会吃东西就要吃药,名医不停,病情不变。她三岁时,和尚到林家,说要化她出家,林如海夫妇没答应,和尚还补刀说舍不得她出家,这一辈子的病都不会好,若要好,一定得不许见哭声,也不许见外姓亲友,之后,疯疯癫癫,说了不少不经之谈。林黛玉自然没有出家。
宝钗从胎中带了热毒,吃药无数,白花许多银子也不见效。后来来了一个秃头和尚,说这胎里热毒相当强,幸而宝钗先天壮,吃普通药没用,得吃他的方子,于是给了薛家一个海上方,给了一包异香异气的药末子作引子,发时吃一丸就好了。据说和尚还给了个金锁,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薛家錾上了,素来不爱花儿粉儿的宝钗天天带着这沉甸甸的,在贾府四处晃着。
看起来,这和尚也挺忙的,后来宝玉和凤姐被魇,也是他来江湖救急,题主问及,为什么他的话,甄林两家不信,而薛家信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子不语怪力乱神,甄士隐也好,林如海也罢,那都是学识渊博的读书人,在他们眼里,这什么命啊运的,这什么神怪之类的事情,都不是可信的,最起码得讲出道道来,他们才会真心佩服。薛家生意人,求的不一样,所以和尚的话,他们愿意相信。
当然最关键的是,和尚的话对他们是好是坏,影响着他们的决定。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隐士,达官贵人,商贾之家,都一样。和尚要舍英莲,和尚要让林黛玉出家,且不说这两人都只有一个女儿,就算是有十个八个,人家也未必舍得。这心肝宝贝入空门,谁放得下心?看看妙玉,都是先找替身,实在危及性命了,才修行,那都是没有剃度,还要带发呢。和尚到人家家里,要把人家女儿带走,这不挖人心肝嘛。所以,甄林两家不同意,也是正常得很。
薛家不一样,和尚到薛家,不但不要宝钗出家,还送上好药方,还送金锁,还送吉利话——白送的东西谁不要?何况药还吃得不错,金锁的预言也非常好,得有玉的才可婚姻,贫民,平民百姓,谁家有这东西?能有的,自然都是上等人家,宝钗嫁谁都是赚的。
和尚的话是不是真的,金锁的事情到底是谁操纵的,并不重要,对于薛家来说,能带来利益的好事,那就做。于是,大观园里,到处充斥着和尚的话。深受其害的宝玉,梦中都要高喊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前盟。
可惜,命定的事情,谁也无法改变,宝玉始终娶不到他心心念念的林妹妹,而宝钗,嫁了宝玉,也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终究是没有谁能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哪怕是有和尚光环的加持,宝钗也一样落得个薄命的结局。(文/宛如清扬)
《红楼梦》中癞头和尚的话,甄林两家都不信,为何薛家信了?
《红楼梦》是一本现实与虚幻交错写法的古典小说,现实以宝黛钗爱情为主要线索,叙述以贾家为主的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虚幻线索从小说开篇一僧一道携灵石下凡,化为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历练人间温柔乡,苦辣辛酸皆有,最后又以通灵宝玉归隐本位而告终。
其间,这开篇提到的一僧一道也贯穿全篇小说,于关键时刻显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一僧一道指的就是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他们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
起始出现在甄士隐的梦境里,在他的生活中也出现过,黛玉和宝钗的生活同样闪过僧和道的身影。
癞头和尚的话,甄家林家都不信,而薛家却信了,原因有:
1.具体情况不同,应对的心境也不同
甄士隐遇上癞头和尚是抱着三岁女儿英莲在街上玩耍的时候,癞头和尚看到英莲大哭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
甄士隐且当疯话,年过半百才生下这一女儿,自是疼爱得不行,让他舍送女儿出家,那是不可能的。
林如海同样是如此的心境,女儿黛玉天生不足之症,自出娘胎就服药,三岁遇上癞头和尚要化黛玉出家,否则疾病难好,一生不许听到哭声,不能见除父母外的外姓亲友。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同样作为老来得女,林家的独苗,林如海自是舍不得黛玉出家的。
因为独女和父母的宠爱,甄家林家都当癞头和尚是疯话。
而薛宝钗也因天生热毒症,老也不见好,遇上癞头和尚时并没有叫她出家,而是赠以奇妙的“海上方”,以很多种花蕊加上节气之日雨水和阳光研制,一副药配制成功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足可见药的精贵,药效也相当不错,“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这倒效验些。”
癞头和尚还送给宝钗一副金锁,上面刻着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与宝玉的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很配,最终促成金玉良缘的缔结。
癞头和尚的赠与都给宝钗带来了好处,治病且结良缘,薛家怎会不相信呢?
2.思想维度不同,接纳新事物的态度不同
甄士隐一乡绅,“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而林如海乃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已经五世。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从上面可见,甄士隐和林如海都是书香门第,性情淡然,不在意功名利禄,心思简单或者孤高,对癞头和尚的告诫没有多想。
而薛家之祖曾是“紫薇舍人”,天子近侍之臣,负责起草诏令参决奏表,既有文采又有超级政治权力。后改做皇商,为朝廷皇宫贸易通商,金陵第一富商。
薛家能文能仕更能行商,是甄家和林家所缺乏的。行商的人比较容易吸收和接纳新事物新思想,头脑灵活思想多维度,对于癞头和尚的话语自然会听取和反思,有价值的必定会吸纳。
3.不管有无听取癞头和尚的告诫,最终结局都是悲剧
假若甄士隐听取了癞头和尚的话,香菱的经历会不会要好些?换做林如海能听从,黛玉的结局是不是就不会如此悲惨?
其实听与不听,她们的命运都不会有多大多好的改变。
文中癞头和尚和跛脚道士参与的事件很多,然而带来益处的没几件事,除第二十五回宝玉和王熙凤中了赵姨娘请来的马道婆的巫蛊,被癞头和尚跛脚道士持通灵宝玉诵经解开,还有一百一十五和一百一十六回通灵宝玉丢失,宝玉神魂失所人事不知,已经预备后事的时候,癞头和尚来还玉叫醒了宝玉,然后经过昏迷梦游苏醒康复,给予宝玉参加举人考试的时间和机会,虽然中举第七名,但这只是宝玉要完成的任务,并非宝玉所需要和喜欢的事情。
其他的如癞头和尚送给病重的贾瑞“风月宝鉴”镜子,加快了贾瑞的死亡;尤三姐刎剑殉情,柳湘莲心灰意冷梦游一场,癞头和尚就在旁边,只叫柳湘莲绝然断发出家;一百一十七回和尚反复纠缠和索取还玉的万两银子,令宝玉决然再次归玉斩断尘缘。
香菱被拐被卖,葫芦僧判葫芦案,被夏金桂和薛蟠欺辱,终难产而死,“菱花空对雪澌澌”。黛玉哭不干的泪水和一生面对的都是外人,金玉良缘摧毁了木石姻缘,“花开花落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绝唱,这些悲剧岂是一僧一道就能扭转过来的!
曹公意图通过这些悲剧鞭挞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吃人的本质。
红楼梦的结尾和开文呼应,宝玉被一僧一道带走,回归大荒山青埂峰下。这块灵石从二十年前的空空之心,如今却要在漫长岁月中,不断萦想爱和人性的篇章。
《红楼梦》中癞头和尚的话,甄林两家都不信,为何薛家信了?
薛宝钗的虽然难但还能做到,但林黛玉和英莲的试问换作哪家能做?
《红楼梦》中癞头和尚的话,甄林两家都不信,为何薛家信了?
从甲戌本的一僧一道的仙风道骨,到其他版本的瘌头和尚和跛脚道人,有没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单独拿出红楼梦里一句话,谁也解释不清楚。
《红楼梦》中癞头和尚的话,甄林两家都不信,为何薛家信了?
可以讲,在《红楼梦》中,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关键时候出现一下推动一下情节的发展,这两人就是红楼梦整部故事穿起来很好的线索呀。
我们来看看他俩和甄家以及林家和薛家产生怎样的纠葛:
甄士隐曾经在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做过一个梦,梦到了太虚幻境和两个人,这算是三个人第一次打照面,但是当时的甄士隐不懂得两人的意思,所以当两人再次出现,要把甄士隐的女儿抱走,并给甄士隐说这孩子“有命无运,累及父母”,也就是说她命好运不好,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麻烦,抱走了就不必有这些矛盾了,但老年得子的甄士隐如何舍得,舍得舍得,因为不舍,所以最终什么都不得,造成家里的悲剧,妻离子散家亡败,最终选择了出家。
林家呢,林妹妹小时候,家里也来了这两人,要把林妹妹带走,也说林妹妹一生坎坷多病,不带走也会对家里不好,但是同样老年得子的贾敏以及林如海如何舍得,自然也就不信他们的胡说了,把孩子留下来,黛玉还没成人,父母就去世了,可见命运多舛啊。薛家薛宝钗也是生来带病的,但是两人并没有说要把宝钗带走,而是让薛家打一个金锁带着,且按照他们的方式制作冷香丸,这些花钱费事的方式,只要对人好,对大户人家来讲,是不费事的,所以就接受了两个仙人的建议,为薛宝钗置办一切。
综上,也就知道缘由了。
蒲鱼荷 • 2022-12-02 08:50:28 • 生活 • 514 • 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