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5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里跟唐僧有过“一夜”情怀的两位女妖,与唐僧都有前世宿缘
历史大学堂2018-06-28 16:24





本文来自:百度知道日报



天上有诸天神佛,地下有鬼怪妖魔。
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唐僧取经一路向西,山高路远,旅途寂寞。
好在还有这诸多女妖相伴。
说起《西游记》中的女妖,却是: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骨精是《西游记》第一个出场的女妖。虽是女妖,却只有女妖之形,并无女妖之实。因其本体仅为一具白骨。正所谓,没有“动人”之形体,何来“妖媚” 之精神?
可俗话说,脂粉骷髅。越是骷髅,越是千般变化成脂粉模样。


这白骨精化成什么模样?但只见——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白骨精瞒过肉眼凡胎的唐三藏,迷惑了心猿意马的猪八戒。
面对妖怪认不得,师徒俩,一口一声女菩萨。
好在孙悟空及时赶回,三打白骨精,才让白骨夫人了了账。
做为首位出场的女妖,白骨精是来给《西游记》暖场的。她的目的非常单一,就是来吃唐僧,其他什么都没有。不过,下面出场的两个女妖,就真是唐僧命中两个磨人的小妖精了。


第二个女妖是蝎子精。他是从女儿国把唐僧一阵风摄来的。
蝎子精这样说:“御弟宽心,我这里虽不是西梁女国的宫殿,不比富贵奢华,其实却也清闲自在,正好念佛看经。我与你做个道伴儿,真个是百岁和谐也。”
看到了吧。蝎子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跟唐僧做一个道伴儿。只不过,她因为长期下界,已经迷失了本性,所以如何做道伴儿的方式选择错了。
那么在这里,有一段唐僧与蝎子精的互动。这个互动,既有动作行为,又有言语机锋。
蝎子精劈开一个邓沙馅包子给唐僧;唐僧拿起一个荤馅的包子给蝎子精。
下面是一段禅语对话。
蝎子精说:如何不劈破与我?
唐僧说:我出家人,不敢破荤。
蝎子精说:既然不敢破荤,怎么前日在子母河边吃水高,今日又好吃邓沙馅?
唐僧说: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
我们看,在这段唐僧与蝎子精的对话中,唐僧实际是处于下风的。
这基本就类似于“辩经”。


蝎子精出身灵山,论武功,悟空、八戒两人双战都不是她的对手;论胆识,她居然连佛祖都敢蛰。那么在这里,他与唐僧比得其实是禅机。
唐僧处于守势,明显词穷;蝎子精说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游刃有余。
从蝎子精与唐僧对话中,二人前世应该关系密切,也就是夙愿。或许就是神瑛侍者与绛珠草的关系,或许是另外一段昙花一现为韦陀的传奇。
总之,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得相聚与相离,从来也没有无缘无故得相爱与相杀。
《西游记》里,唐僧与妖怪的直接互动并不多。而他与蝎子精在一起的时候,俨然是早就相识的旧友。
蝎子精说:我愿作前朝柳翠翠。
唐僧说:贫僧不是月庠黎。
他们俩为什么要拿月庠黎和柳翠翠相比呢?其实呀,他们的前世跟这两个人很相似。
柳翠翠是一个身世非常凄凉的妓女;月庠黎是度化柳翠翠的高僧。


那么问题来了,唐僧的前世到底是谁?
有人说,这个问题简单啊。唐僧就是金蝉子,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
问题是,如来佛祖根本就没有一个叫金蝉子的二弟子。
佛祖的二弟子是谁呢?严格说,二弟子有两个,一个是目犍连,一个是阿难。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舍利佛与目犍连入门后,佛祖封他们分别为大弟子和二弟子。
后来,舍利佛与目犍连二人先于佛祖之前就圆寂了。于是,迦叶与阿难就成为了大弟子与二弟子。
那么先说一下目犍连的故事。
目犍连在世时,他跟一个女子有一段纠葛。这个女子名叫莲花色。
眼前的这个蝎子精,其实就是莲花色。


莲花色也有一个很悲惨的身世。
本来,他有一个很好的丈夫,还生了一个女儿。可是这时候,他的父亲死了,结果呢,她的母亲跟他的丈夫好在了一起。
莲花色非常悲伤,于是离开了家,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结果好景不长,这第二个丈夫后来又买回来一个小妾。
莲花色看到这个小妾的时候,差点昏过去。原来这个女子正是她和前夫的女儿。
你说莲花色的命运这是有多悲惨?跟母亲共事过前夫,又跟女儿共事后夫。
当然,在目犍连的帮助下,莲花色也皈依了佛陀,并成为女弟子中的神通第一。
如今,目犍连化身唐三藏下凡了,莲花色也化身蝎子精来找他。这就是前世的宿缘,也正是蝎子精一见面就说做个“道伴儿”的来由。
或许,有人还会心存疑问。既然这个女妖这么痴情,还有前世宿缘,怎么还把她打死了呢?其实这并不奇怪,这就叫做:割断尘缘离色相,推干金海悟禅心。
说完蝎子精的故事了,咱们继续说下一款女妖。


这款女妖的名字是:地涌夫人,半截观音,金鼻白毛老鼠精。
这老鼠精什么模样?
第一次是这个模样:桃腮垂泪,有沉鱼落雁之容;星眼含悲,有闭月羞花之貌。
第二次是这个模样: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
老鼠精跟唐僧依然有缘。
有诗为证:
夙世前缘系赤绳,鱼水相和两意浓。不料鸳鸯今拆散,何期鸾凤又西东!
蓝桥水涨难成事,佛庙烟沉嘉会空。着意一场今又别,何年与你再相逢!
这首诗是老鼠精自己念的。那么老鼠精的前世是谁呢?
她的名字叫摩登伽。一听这就是一个时尚的女子。
当年,佛祖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手下弟子们都要外出去化缘。那时候,身为二弟子的阿难也不例外。
阿难这个人还是很帅气的。他经常去一户人家化缘,这家的女儿看上了她。
这个女子就是摩登伽。


摩登伽为阿难茶不思饭不想,一心就想嫁给他。于是派人找阿难去提亲。结果被阿难拒绝了。
后来,当阿难再次来化缘的时候,摩登伽施展了魔法,让阿难神情恍惚上了自己的床。
就在摩登伽差点得手的时候,佛祖派遣文殊菩萨把阿难救了回来。
自此,摩登伽与阿难之间留下一段未了的宿缘。
那么这个金鼻白毛老鼠精,就是当年的摩登伽。
可是,今世他们依然无缘。孙悟空请来了老鼠精的义兄哪吒三太子,把老鼠精给领走了。要想再续前缘呢,只好等《大话西游》的下一季咯。
说到这里呢,我们突然就明白了一件事。为什么佛祖的二弟子的名字要叫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金蝉子呢。原因就是,他有两个二弟子。
当然了,后面还有一个玉兔精出场,也要跟唐僧配姻缘。太阴真君说得好:只是不该欲配唐僧,此罪真不可逭。
是你的姻缘你再去找,不是你的莫要找错。


通过分析,我们看出,虽然《西游记》中出场那么多女妖,但真正跟唐僧有宿缘的妖精,其实只有两个。她们就是蝎子精与老鼠精。
都知道八戒最好色,可是这老鼠精这么好看,从头到尾猪八戒都没有动心过。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师父盘子里的菜。
那么谁是八戒的菜呢?当然是七个蜘蛛精啦。就像在濯垢泉里,蜘蛛精大叫,有没有搞错,我们是蜘蛛呀。猪八戒也大叫,没得搞错,我也是只猪呀!
而跟唐僧有缘的这两个女妖,恰恰都来自灵山。一个在听经时,因为不认真听讲,被佛祖推了一把,结果她把佛祖蛰了;另一个,偷吃了灵山的香花宝烛,改名唤做半截观音,下界之后又称为地涌夫人。
两个女妖,虽然都来自灵山,却是一个以死得解脱,一个生还续修行。
两个女妖,都与唐僧有过一夜情怀。唐僧坐怀不乱,方见得道高僧真道行。所以最终才能去得灵山取来大乘三藏真经。
《风林话古论今》专栏,文:风林秀
参考文献:《西游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5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思树作绛珠草
昵称56827590 2019-02-25   |  148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6月18日我在深圳与朋友们共同讨论《红楼梦》中的插花、花文化,十分开心。《红楼梦》是一部散发花卉文化芬芳的杰作,桃花、梅花等花色与园林、衣饰等共衬,四季色彩缤纷,讨论起来那正是诗情画意,趣味无穷。我讲到要从花卉文化的角度来解释《红楼梦》,又讲到书里的很多插花描写,更要认真学习,与孙温《红楼梦全图》结合来看,我们学习传统插花可直接继承。

        我又讲到《红楼梦》全书是以绛珠还泪为纲目。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绛珠草化为人身,要用泪珠还给他。神瑛侍者就是宝玉,绛珠仙子即黛玉。书中的主要情节就贯穿着还泪,翻开书就能看到许多诗词、篇章。因而我在讨论时也没讲到这些,朋友们可以自己看。

      《红楼梦》一开篇,就有诗句:“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又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第五回太虚幻境里,先写群芳髓(碎),再写警幻仙姑捧出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茶、酒,《红楼梦》早期评论者脂砚斋已经解释明白。

       第五回,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中,《枉凝眉》写到:“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春流到东尽,秋流到夏!”《飞鸟各投林》写:“欠泪的,泪已尽。”

      正是古今情不尽,可怜债难偿。无可奈何天中,痴梦钟情,引愁度恨而已。

    黛玉在全书里哭泣的描写很多,全书还不时穿插泪花、泪竹的诗词,吟咏四季不同的植物,常与泪的典故有关,暗示黛玉也就是绛珠仙子在还泪。真是从春流到冬。我在讨论时已经举出斑竹、秋海棠的诗词。

       斑竹即湘竹,泪竹,相传是大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江边思念大舜,泪洒于竹上化成的。湖南籍伟人因而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的句子。书中黛玉就住在潇湘馆,种有许多翠竹。第三十四回,她得到宝玉的赠帕,题写三首诗《题帕三首》,其中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写得很明白,就讲到斑竹这个故事。第三十七回也讲“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所以黛玉在诗社中笔名就是潇湘妃子。

     



       书中的白海棠花,就是秋海棠,也即断肠花。曹雪芹的祖父早有诗吟咏“西风开满断肠花。“它是泪之花,叶子上斑斑点点,犹如泪痕。相传是一位妇人思念爱人,泪洒而化作此花。见旧题元人作《琅嬛记》引《采兰杂志》。清初陈淏子《花镜》也载有这个故事。

         有说白海棠是春天开花的西府海棠之类的,我说绝不可能。事实上,《红楼梦》书里写宝玉咏白海棠,已经写明了是秋容,又是七节攒成,即指的是秋海棠茎为竹节状。湘云诗句也说:“秋阴捧出何方雪”,又说“人为悲秋易断魂”。


白海棠组诗更反复强调泪痕,啼痕:”宿雨还添泪一痕“(宝玉诗句)。”秋闺怨女试啼痕“(黛玉诗句)。”玉烛滴干风里泪“(湘云诗句)所以白海棠只能是白色的、秋天开花的、由泪而来的泪之花秋海棠,是绛珠还泪之一。秋海棠有开红、粉、白色的,白色的品种也不少见。我这么一分析,朋友们都点头称是。

      又有朋友提出疑问:”这绛珠草与黛玉、与眼泪有什么关系呢?“我回答说:”有说绛珠草就是人参的,人参能化作人身,又有红果颗粒嘛,就是绛珠了。但这没有定论。“绛珠草毕竟是什么草,目前来说确实诸家各有说法,没有定论。有说绛珠草就是人参的,又有说绛珠草就是洛神珠(红姑娘)的。等等。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说出来很复杂,当场也不好说。

     绛珠草,其实就是相思树。

      相思树,自古以来就是相思的象征。树上结出相思子,就是红艳的红豆。

这红豆,其实就是绛珠。

      早在晋代左太冲《吴都赋》就有”“相思之树”的描写,《文选集注》卷九有注解说:“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唐代王维也有“红豆生南国”一诗,人人可背的。

     《本草纲目》“红豆”条,引用北宋李颀的《古今诗话》,也载:相思子圆而红,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

      红豆,是血泪所化。雨中红豆,滴滴即是血泪。

     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南宋赵崇嶓《归朝欢》词)

    “”几番血泪见红豆,相思未休。'(元代高明《商调.黄莺儿》)

     所以,《红楼梦》二十八回,写到宝玉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清代俗曲集《白雪遗音》也有类似的句子。

     相思血泪,还融合有一个典故。东晋《拾遗记》载魏文帝所爱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时泪流满壶,至京师,泪凝如血。留下红泪这个词。而黛玉,正是拜别了父母前往京师。第三回:”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所以,绛珠草其实就该是红豆树。黛玉还泪,留下颗颗绛珠,抛下滴滴血泪相思子。

     黛玉的《葬花吟》,也写明白了红泪:”独倚花锄泪暗洒,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桃花行》,也写到了红泪,即古诗词中的胭脂泪,如李煜的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留人醉这首词境界与之相似: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还写到一声杜宇春归尽,也是把杜鹃啼血的典故移来了。更进一步注明了黛玉所还的泪水即是血泪。花魂,鸟魂,结合在一起。而后以冷月葬花魂作结束。

        一般人就是被草字迷惑住了,总觉得草是弱不禁风之草。清代画家改琦画的绛珠草,就是柔弱的小草。



       绛珠草有红姑娘、人参等说法,但这种种草终究不能与血泪相思子相合。只有结出红豆之相思树能与绛珠草相配。只不过,曹公用了障眼法,把树改为草罢了。

       黛玉还泪,全书还写有一些典故,真是草蛇灰线,连续不绝。像书里的女儿棠,即海棠,花染红晕,早在宋词里也有胭脂泪、燕支泪的形容。如方千里《水龙吟》词:”轻洒胭脂泪。“


      赠帕诗,又提到眼空蓄泪,尺幅鲛绡,这是引用南海鲛人织绡、又泣泪成珠的故事。还有陆游与唐婉的悲剧:泪痕红浥鲛绡透。唐婉的这句词也提到了红泪、鲛人哭泣泪成珠。还有唐代善舞柘枝的灼灼以软绡寄泪的典故。

    还有抛珠滚玉、任他点点与斑斑之句,使人想到床头锦衾斑复斑、架上朱衣殷复殷的句子。

     还有《秋窗风雨夕》词,写到离人哭泣,写到烛泪(红烛泪,也是红泪)、竹泪,竹泪不消说是斑竹。还写到了芭蕉夜雨: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而《园治》就写到夜雨芭蕉,似鲛人夜泣。

    柳絮,宋代苏轼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句子,也似乎与黛玉的柳絮词有关

     还应提到,湘云写白海棠之泪,似乎也暗示她的命运。妙玉住栊翠庵,有红梅花,咏红梅诗句有痕、血之句,红梅也比做胭脂。很可能也是暗喻妙玉的结局。

       泪之情节,恰是情天恨海,天分中生成一片痴情。这正是人类永生不绝的渴望、希求,绝不会是白茫茫一片寂静。泪水愈多,红花愈媚。与大悲哀相随的却正是大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昵称56827590 > 《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土默热《“赤霞宫神瑛侍者”考证》
下一篇: 玲珑品评《红楼梦》5:太虚幻境
水龙吟(海棠)

方千里〔宋代〕

锦城春色移根,丽姿迥压江南地。琼酥拂脸,彩云满袖,群芳羞避。双燕来时,暮寒庭院,雨藏烟闭。正□□未足,宫妆尚怯,还轻洒胭脂泪。
长是欢游花底。怕东风、陡成怨吹。高烧银烛,梁州催按,歌声渐起。绿态多慵,红情不语,动摇人意。算吴宫独步,昭阳第一,可依稀比。




[url=][/url]
[url=][/url]





方千里 [url=][/url]

[约公元一一二二年前后在世]字不详,信安人。生卒年均不详,据况周颐考证,为“孝宗时人”。官舒州签判。其他事迹不详。千里会和周邦彦词,有和清真词一卷。《四库总目》或以杨泽民所和,合刻为三英集,傅於时。► 103篇诗文




[url=][/url]





猜您喜欢



三台·清明应制

万俟咏〔宋代〕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url=][/url]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陆游〔宋代〕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url=][/url]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晏殊〔宋代〕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原】两阙《钗头凤》,一段千古情: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谁能心不痛 小白兔日记 2020-08-06   |  95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纵观几千年历史,爱情是永恒不灭的话题。如果说爱情喜剧是一缕清泉滋润了我们干渴的心田,让我们心驰神往,那么爱情悲剧就是一团火焰燃烧了我们沉寂的哀愁,让我们肝肠寸断。悲剧往往比喜剧更让人难忘,因为有痛和遗憾做背景,爱情的美好被衬托得分外妖娆。
中国古代有四大悲剧爱情传说——《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但真正震撼我心的却是另一个发生在历史真实中的爱情悲剧故事,那就是陆游与唐婉才子佳人间的千古绝唱。
唐婉是陆游的亲表妹,两人自幼熟识,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年龄稍长后,这对璧人更加情投意合,常在一起吟诗作对,俪影成双,双方父母也愿成全好事,陆家便以祖传凤钗做信物定下这门亲事。
红烛摇曳,洞房花烛,陆游与唐婉如愿结发。婚后,二人更是琴瑟和鸣,形影不离。但久而久之,陆游与唐婉的过分亲密无间却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她认为陆游整日与唐婉厮混在一起,只知吟诗作画,不思进取,不考功名,这都是唐婉的错。
后来,又有一位叫妙因的尼姑说陆游与唐婉八字不合,陆游“先是被其误导,久则性命难保”。陆母本来就对唐婉十分厌恶,妙因的话又让她信以为真,于是,她坚决要求陆游休了唐婉。陆游自然是不肯,但最终拗不过母亲的以命相逼,只能挥泪与爱人分手。(ps.另一种说法是,唐婉是石女,不能生育,所以陆母才执意拆散有情人。总之,“东风恶”就是陆母没错了。)
唐婉被赶出陆家以后,爱侣二人依然难舍难分,所以陆游背着母亲在外面另置别院安置唐婉,一有机会他们依然你侬我侬,相伴相守。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后来也被陆母觉察,她恼羞成怒,干脆逼陆游另娶了一位温顺的王氏为妻,还让哥哥把唐婉也另嫁给了门庭显赫的皇家后裔赵士程。如此一来,陆游与唐婉也就是彻底断了情缘。


失去唐婉后,陆游一心准备科考,并高中魁首。但第二年春天的会试中,陆游却遭到奸相秦桧嫉妒(秦桧儿子也参加了同期会试),被恶意除名,仕途中断。
会试失利回乡后,陆游百无聊赖,信步到沈园游荡,只见百花齐放,只闻百鸟争鸣,到处春光无限,唯独伊人不再。正当陆游恍惚间,竟看到唐婉缓步而来,她风姿依然,她美艳无双,她顾盼多情,一切都似往常,唯一不同的是,站在他身边的男人已不是自己,而是赵士程。唐婉也看到了陆游,四目相对,千般柔情,万般思念,喷涌而出。但是,物是人非,也只能到此为止。
陆游远远地看着唐婉与赵士程赏花喝酒,不禁感慨万千,悲从中来。刚刚那短暂一瞥,在二人心中激起了长长的涟漪,陆游想起身问候唐婉,但无奈赵士程在旁边,唐婉想起身问候陆游,但无奈已嫁为人妇。最后,唐婉经丈夫同意,让丫鬟给陆游送去了一壶黄藤酒,聊表心意。陆游举杯饮酒,泪如雨下,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第二年春天,唐婉再游沈园,在墙壁上看到了那首《钗头凤》,其字其文,一看便知是陆游,不仅感慨万千,声泪俱下,亦提笔在其后和了一阙《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这两阙《钗头凤》字字带血,句句含情,道尽了悲欢离合,见证了千古绝恋,成为永世不衰的爱情绝响。
沈园题词后不久,唐婉抑郁而终,陆游则用尽余生去怀念一生所爱。
相濡以沫是苦,相忘江湖是痛,有情人难成眷属,爱情悲剧害惨了痴男怨女,却也留下来千古佳话。





[url=]+关注[/url]



小白兔日记
专注于分享历史、文化、诗词知识
1650 篇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5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灼灼 (唐代歌妓)
灼灼,唐代歌妓,锦城人。史料记载: 《丽情集.寄泪》:“灼灼,锦城官中奴,御史裴质与之善。裴召还,灼灼每遣人以软红绢聚红泪为寄。” 《丽情集.灼灼》:“锦城官妓灼灼。善舞《柘枝》,能歌《水调》。相府筵中与河东人坐,神通自授,如故相识。自此不复面矣。灼灼以软绡多聚红泪密寄河东人。” 《全唐诗》卷七百.唐代韦庄的伤灼灼,案:“灼灼。蜀之丽人也。近闻贫且老。殂落于成都酒市中。因以四韵吊之。○集外补遗。”诗:“尝闻灼灼丽于花,云髻盘时未破瓜。桃脸曼长横绿水,玉肌香腻透红纱。多情不住神仙界,薄命曾嫌富贵家。流落锦江无处问,断魂飞作碧天霞。”人物介绍:锦城的歌妓灼灼,在筵席上与河东人偶遇,心意相通,一见如故。后再也没见过面,灼灼就用软绡裹红泪寄给河东人,表达自己的思恋、哀怨。韦庄后来听闻,灼灼晚年贫困且年老,在成都的酒市中卖酒,因此写诗来凭吊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5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灼灼 (唐代歌妓)
灼灼,唐代歌妓,锦城人。史料记载: 《丽情集.寄泪》:“灼灼,锦城官中奴,御史裴质与之善。裴召还,灼灼每遣人以软红绢聚红泪为寄。” 《丽情集.灼灼》:“锦城官妓灼灼。善舞《柘枝》,能歌《水调》。相府筵中与河东人坐,神通自授,如故相识。自此不复面矣。灼灼以软绡多聚红泪密寄河东人。” 《全唐诗》卷七百.唐代韦庄的伤灼灼,案:“灼灼。蜀之丽人也。近闻贫且老。殂落于成都酒市中。因以四韵吊之。○集外补遗。”诗:“尝闻灼灼丽于花,云髻盘时未破瓜。桃脸曼长横绿水,玉肌香腻透红纱。多情不住神仙界,薄命曾嫌富贵家。流落锦江无处问,断魂飞作碧天霞。”人物介绍:锦城的歌妓灼灼,在筵席上与河东人偶遇,心意相通,一见如故。后再也没见过面,灼灼就用软绡裹红泪寄给河东人,表达自己的思恋、哀怨。韦庄后来听闻,灼灼晚年贫困且年老,在成都的酒市中卖酒,因此写诗来凭吊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5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枸杞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收录时间:2024-11-16投诉下载一键复制全文神药不自閟,罗生满山泽。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灵庞或夜吠,可见不可索。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枸杞诗词赏析《枸杞》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神药不自动闭塞,罗生山到山泽。天有牛羊忧虑,每年有野火灾。越习惯不好的事,经过眼等茨棘。青芽春从长,绛珠烂没有摘下。短篱保护新植,紫笋生在节。根茎和花和果实,收拾无弃物。大将玄我头发,小的就送给我朋友。似乎听说朱明洞,中有千年人质。灵庞有时夜里狂吠,可以看到不可以搜索。仙人如果允许我,借助手杖扶持衰弱疾病。注: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作者介绍苏轼,宋人。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5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生石//史湘云===木石前盟+金玉良姻===钗黛合一//宝黛钗三合一

如何看待钗黛合一?





“钗黛合一”这个词经常出现,但是到底代表啥?作者对黛和钗是一样的态度吗?毫无疑问曹公是爱黛玉的,但是宝姐姐呢?显示全部 ​



[color=var(--GBL05A)]关注者
[color=var(--GBK02A)]67

[color=var(--GBL05A)]被浏览
[color=var(--GBK02A)]59,636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1
​添加评论
​分享











[color=var(--GBL05A)]查看全部 29 个回答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晨屿

[color=var(--GBK04A)]金融




​ 关注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钗黛合一,最原始的来源,是脂批在42回的批语。
【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愿意承认,钗玉是同一个人,才真有可能看懂红楼梦。总抱着眼见为实,便认为宝钗黛玉如书中,是两个不同的人,那就是跟宝玉所见所想,陷入幻梦迷局。
必要提醒一点,神瑛侍者,这个词中的瑛字,就是像玉的石头。也就是假玉,就是贾宝玉。
你的眼睛所见的,未必会被你的大脑存储成为记忆。而且贾宝玉又是个时常发疯的人,文中就说过,他发疯的时候,记忆缺失。
但时常发疯的贾宝玉的记忆,未必是故事的真相。贾宝玉的精神病症状,造成他把身边人幻想成了林黛玉。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是石头的记忆。实际表达的,这个故事是贾宝玉的记忆。我们看的的红楼梦小说,就是贾宝玉的记忆。
这就是为什么,读者看的小说,宝钗黛玉是两个人,但是脂批却说,宝钗黛玉,是一个人用两个名字。
贾宝玉的记忆,是幻觉假事,就是读者看的的小说情节;脂批说,宝钗黛玉是一个人,才是红楼故事的真相的部分片段。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2-03-12 23:47

[color=var(--GBK04A)]​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更多回答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3A)]匿名用户






2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她们是处于时间轴上不同位置的绛珠
她们本就有着相同的根源,黛玉历经冷暖在充分的成长后就会成为宝钗,而曹公的幻笔把充分成长后的绛珠(绛珠可以理解为钗黛起源 她们的原型之类) 截取出来把她和成长初期的绛珠 放在同一个时空 形成双峰并立之势。
双峰并立的后一句二水分流 并非是同一源流分成了两股 而是同样的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 被人拍下了影像后 同时在观众眼前播放,让人以为是两条支流 但实际上本就是一条。
这正是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的“幻笔”。
而为了让宝钗一出场就是充分成长的模样,作者做了许多设计 第一便是她本身年纪就偏大,她比黛玉大三岁,就算是虚长几岁 其本身就意味获得更多经验值的可能性,并且还在后文金兰契一回 借黛玉之口将黛玉的年龄改成与宝钗同年的十五岁,这个bug还被脂砚斋提醒必须记住,曹公正是用年龄的设计 来标记钗玉二人的分离 与 合一。
第二便是家庭 她有哥哥和母亲 而正巧母亲虽慈爱但理家能力有限,虽有疼爱自己的哥哥,但是薛蟠你们都懂的;一方面母兄给予的亲情使得宝钗与家庭家族有着难以分割的牵绊,使得快速成长有了动机和动力;另一方面母兄有限甚至拉胯的能力决定了宝钗必须要快速成长起来,担起维系家业的重担。
第三便是冷香丸 冷香丸实际上是成长中一些过程的具象化,
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
冷香丸的制作突出一个繁琐 也突出一个 时 字 它是世间炎凉甘苦的具象化,又赋予了宝钗 时 的特性。 似乎就像是作者为了让宝钗快速成长而投喂的经验包,不过在我看来 成长路上的坎坷宝钗一概都没有跳过,只是作者用省事的虚幻的具有文学象征意义的冷香丸来一笔代过而已。
第四便是宝钗天生的素质,宝钗如果没得冷香丸又如何呢,我们知道宝钗天生结壮,纵使有热毒也不会因此致命,只是会引发嗽喘,而这种“壮”正是抵御热毒的关键,对于这个壮 脂批道“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又何如治之。” 也就是说浑厚才是宝钗天生的素质,这也是作者赋予宝钗最大的天赋,我们已经知道宝钗是一个处于“下游”的角色,尽管作者为了让逻辑通顺不惜搞出冷香丸这样的金手指系道具来,但任然把一些后天性的属性留给了宝钗,并冠以身体壮的名头混淆视听。
这些设计使得宝钗具有“先天的后天性”
宝钗所代表的成长阶段实际上既非 好 也非了,真正的了 在宝钗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她会对出家的柳湘莲态度冷淡 还是因为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同 正如她对金钏投井的态度也是将其视为糊涂,一个是社会人格的死亡(出家代表着脱离儒家社会的保护)一个是肉体的死亡,宝钗仍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是糊涂的。
在好与了的坐标系上,宝钗处于中间并且偏向于 了 的一侧。
顺带一提 许多人觉得二宝的婚后生活是不快乐的,然而从一些线索来看,二宝之间仍有一段甜蜜的时光,两者之间最终的分离的确是宝玉主动的,但是并不是因为三观不合,恰恰相反 宝玉是一直在成长的 所谓远中近的近正是二宝之间共同的被迫隐藏的济世救民之心 以及通往了悟的慧根。最终他们之间的分离可能还是由于宝玉继续成长 继续前往了的境界 (宝钗对 “了”的态度并不是完全不理解 虽然可以但是她绝不会继续冷下去了,所以她对宝玉的离去应是无可奈何却又表示理解和尊重的)。说回 钗黛一体 刘姥姥所讲 “茗玉小姐”“雪下抽钗”的两个故事 实际上就是 玉去钗继 的“假语村言”。
现在我们从黛玉的角度来说
在金兰契一回 黛玉终于理解了宝钗 正是一种与成长过了的自己的和解(就好像是我们都有一段不想长大的时光,我们觉得大人世故虚伪做作“藏奸”但终有一天我们还是要坦然面对成长这一事实 )
黛玉的不成熟关键还是在于囿于自己的小世界 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于自伤和情(情就是黛玉的热,也独属于绛珠仙子的凡心)如果以宝钗为成长的标杆,她首先要见识人间更多的人与事 跳脱出自己的小世界 养成宽厚的心胸 (厚是成长的前提条件,当年癞头和尚只是要黛玉出家而不是再配冷香丸之类的方子也跟这个有关,厚是宝钗被作者赋予的先天的后天性,而黛玉没有 我们大部分人也没有)不过分自伤,同时佐以冷来压制自己的情乃至对“好”的执着到一个适中的程度,这样就算是在大厦崩塌之后 黛玉也可以继续安然地活下去。然而正是命运(木石前盟)的安排,使得黛玉的结局一定是泪尽而亡死于病榻,来不及完成自我的成长就撒手人寰,只有宝钗代替其继续活下去。钗黛之争是从来没有停息的争论,两派就算是认识到钗黛合一也不会停止,有些反而会把合一拿来做党争的武器。我们实际上可以把钗黛之争放到更普世性的层面上,你究竟是喜欢年轻的你自己呢还是成熟的你自己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做了很大的简化,因为薛林两人在合一之前身上都潜藏着对方的特点,不能够简单地二分)
年轻时你有着自己的个性脾气 才华与激情在纯真的底色上显得更加醒目,那是掩不住的少年意气,虽然敏感到会为了落花流水或者那个ta神伤但是正是因此又填了一抹灵气。
成熟后你学会了收敛自己的锋芒 用“情商”武装自己 你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关心别人 知道了有时必须把集体利益凌驾于自己之上 明白了责任的含义,你比以前更招人喜欢了,但是你知道你的内心深处一直藏着另外的一个自己,不敢与外人道也。
合一 对黛玉来说是成长,对宝钗来说又何尝不是救赎呢,她过早地成长起来,她吃了多少苦才获得那超越年龄的通透豁达与处事智慧。如果有机会她会不会想穿越时空和次元去抱一抱那个内心深处已经失落已久的自己呢来弥补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缺失呢?
最后一个补充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1-09-23 16:44

[color=var(--GBK04A)]​赞同 27​​1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卢安诺阿小可爱





​ 关注



这部作品的主旨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黛玉是人的真性和自由,而宝钗,她生来就有热毒,要用千难万难的冷香丸压制,她拼命压制自己的真性情,来迎合世俗礼教,林妹妹一生活着自我,世俗不容,早早归天了。宝钗呢,一生迎合世俗,这样就可以幸福了吧?可是,世事呢,她还是“金簪雪里埋”了。其实,黛玉代表极致的自我,宝钗代表极致的迎合,这是人生的一体两面,无论如何活,难逃厄运。宝钗也有自己的天性,她也读西厢记的,可是她不允许自己活的自我。两人就是人生,就是一体,此乃黛钗合一。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18-05-15 17:33




关于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黛钗合一yjxhlw2013.11.27[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在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中,黛钗合一是通过林黛玉和薛宝钗最后和好并且关系非常融洽来达成的,并且另外的证据有脂砚斋在四十二回的评语(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想来黛钗合一意思是在作者心中两位的性格中的某些特质,比如林黛玉的率性真诚和薛宝钗的知书达理,都是很珍贵的,因此只有双人合一才是作者最为喜爱的女性性格。

2.之后关于合一的某个帖子中说这种说法最找是俞伯平提出的,因此刘心武也是赞同他了。除此之外,此贴子也认为作者同时赞赏黛钗二人的不同气质。

我想问的是,这种黛钗合一的观点是不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呢?还是只是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比如像有些人说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頫,而曹雪芹只是帮助其父创作了其中的一些诗词罢了,像这种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大多数人都不赞同,因此对它的信任程度也不能太高。



1个回答
360AI搜索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黛钗合一指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在《红楼梦》中虽然被描绘为两个不同的角色,但实际上她们代表了曹雪芹心中理想女性形象的两个侧面,是作者为了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手法。这种理论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同为绛珠仙草,也就是同一个人,这才是“钗黛合一”的本意。在判词与曲子中,林黛玉和薛宝钗被共同提及,且在《红楼梦曲》中,钗黛也是并行出场,不分先后。此外,脂砚斋批语中提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暗示了两人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因此,黛钗合一不仅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对小说主题思想的一种表达。




原创 张黎明:既有“钗黛合一”,必有“钗黛分设” 2021-03-05 07:21

一般说来,《红楼梦》脂批本中的许多批语,可以帮助后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或理解作者的构思与意图。第四十二回前面有一段脂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蔡义江新评红楼梦》
蔡义江先生对这条脂批的解释是:“脂砚斋意思是说本来是一个人,他现在把她写成两个人,这种可能的解读是这样的,譬如说曹雪芹理想的人,把她的重感情聪明灵巧,很直率的一面写到林黛玉身上,把博学多才,很冷静,很机智的一面写到薛宝钗身上,这两个人看上去是对立的,到这一回的时候,两个人互相交心,两个人作为好朋友了,这在脂砚斋看来是合二为一。”
笔者的看法是,脂砚斋的这段话前后有两层意思。前面其实是在说,作者作了一个“一分为二”的构思和设计;后面是说到了第四十二回,作者又作了一个将俩人“合二为一”的构思与安排。
“合”与“分”应该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不存在没有“合”的“分”,也不存在没有“分”的“合”。既有“钗黛合一”,必有“钗黛分设”;若无“钗黛分设”,又如何有“钗黛合一”呢!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剧照
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只围绕“钗黛合一”发议论,却无人明确指出,“钗黛合一”应该是以“钗黛分设”为前提的。蔡义江先生大致意识到作者对钗黛进行分设的创意,但是并没有就“钗黛分设”展开讨论,而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宝钗、黛玉两个重要人物形象的定位,因而是不应该被忽视和遗忘的。
沿着“钗黛合一”的前提必为“钗黛分设”的思路,笔者进一步推断,作者对于理想中的青春女性人物形象,既有一个“合二为一”的构思和设计,同时也有一个“一分为二”的构思与安排。
那么,这个“一分为二”的构思和设计,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再具体一点,什么是“一”、什么又是“二”呢?
笔者以为,在作者的心目中,世间最理想化的青春女子,便是那种集女性美于一身的女子,也就是可以称之为“兼美”的女子。
侯敏君绘秦可卿
比如“太虚幻境”中警幻的妹妹,“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又如宁国府中的重孙辈媳妇秦可卿,“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也就是兼有黛玉和宝钗之美,于是其美的程度超过了黛玉和宝钗。
这种所谓的“兼美”型的女子,应该就是“一分为二”中的“一”了,换句话说,她应该是达到了女性美的最高境界。
但是,“兼美”型的女子,往往只存在于美好的想象中,在世间却实在是凤毛麟角、不可多得,即使偶然有那么一两个,又总是时运不济或青春早逝。比如秦可卿,容貌不仅胜过黛玉、宝钗,性格也是集黛、钗之优点,被贾母认定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然而她却在韶华最好时不幸辞世,空留无尽的遗憾在人间。
侯敏君绘林黛玉
既然“兼美”型的女子不常有,那就退而求其次,将其“一分为二”,看起来又都显得“美中不足”,这样的女子还是大有人在。
于是作者便将世间最杰出的,或者说“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女子,概括、归纳为相互对应、又相互映衬的两种美的形态,一种是黛玉式的,一种是宝钗式的,她们各尽其妙、各有千秋。
她们身上既体现了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同时也都各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她们又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遇到的女子,分别代表着女性美的两种极致。这样将“兼美”分开所作的构思和设计,便是笔者认为的“一分为二”中的“二”了。
以上有关“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二”的推断,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呢?或者说,作者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系统性的构思和设计呢?我们不妨从书中的实际描写来找一找依据。
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依据,便是第五回的画册与判词。在“金陵十二钗”中,黛玉和宝钗是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却不像其他人每人占一册一词,而是两个人共用一册一词。
侯敏君绘薛宝钗
其判词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作者明显将黛玉和宝钗对应着来写,而且直截了当地点明,俩人中黛玉以“咏絮才”著称,宝钗以“停机德”取胜,各代表女性美的一种典型。将黛玉和宝钗同册展示、一起交代,显然不是作者随意而为,而是大有深意在其中。
另外,正如俞平伯先生所指出的那样,黛玉和宝钗如“双峰对峙双水分流”,作者往往将黛玉和宝钗放到一起去写,有黛玉的地方同时往往也有宝钗出现。
比如第八回,写宝玉与宝钗相互观看对方脖子上所挂的饰物,黛玉便不失时机地出现了,看似十分凑巧,其实却体现着作者的匠心。
再如第三十回,宝玉,黛玉吵嘴之后终于和好,作者接着就写到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来讥讽二人的“负荆请罪”。
任率英绘《宝黛悟情》
还有一些章节,仅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薜蘅芜讽和螃蟹咏”“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将黛玉和宝钗两两相对照着来写的。
其他方面,比如作者将黛玉设计为宝玉的姑表妹,同时便将宝钗设计为宝玉的姨表姐;将黛玉比方为“赵飞燕”,同时也将宝钗戏称为“杨玉环”;将黛玉比喻为“世外仙姝”,同时便将宝钗称为“山中高士”等等,也是相互对应,相映成趣,浑然天成地构成了一种对称美。
这样便造成了一种奇特的表达效果,读者在欣赏其中一个人的故事时,总是会不自觉地联系到另一个,虽然作者将她们分开来写,却又令人深深感觉到,她们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且,作为青春女性两种极致之美的典型,黛玉、宝钗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自己所体现的那种类型的代表人物,作者在将她们作为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同时,还塑造了外貌、气质和性格与其大致相似或有某种共同点的次要人物。
戴敦邦绘《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比如属于黛玉这一类型的人物,大致上还有妙玉、晴雯、龄官等人;而与宝钗这一类型相近的人物,一般说来有袭人、紫鹃、麝月等人。脂砚斋注意到作者的这一构思和安排,曾经说过“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的意思;一些红学家在论及这一现象时,也曾有人赞同脂批的说法或者说过类似的话。
虽然他们似乎未明确指出作者这样构思和安排,究竟有什么重要的思想意义,但是不经意间承认她们从整体上显示出女性美的两种主要形态,而黛玉和宝钗便是她们中的代表人物。
长期以来,红学家们在分析“钗黛合一”现象时,一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偏差,那就是只着重于分析“合二为一”,却似乎未注意到“合二为一”的前提应该是“一分为二”,更没有对什么是“一”、什么又是“二”予以深究。
从作者对黛玉和宝钗俩人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来看,作者对她们的描写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而对兼有黛玉和宝钗之美的秦可卿,却并未做比较详尽的展示。这种安排说明,作者在有关人物形象“分”与“合”的构思和设计上,重点是“一分为二”而非“合二为一”,所以书中着墨最多的是“分”而非“合”的内容。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剧照
这也符合整部书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要求,毕竟黛玉和宝钗是书中并列的女主角,因而她们的故事是书中主要的故事;而秦可卿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随着她的早逝,有关她的故事也就戛然而止了。
从作者赋予黛玉和宝钗形象的文化内涵来说,她们身上所体现的两类不同的女性美,比世间罕有的“兼美”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而她们之所以真实可感、鲜活逼真,就在于她们既是出类拔萃的,同时又是存在缺点的,即脂砚斋所说的“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而“兼美”之人之所以世所罕见,主要是因为常常可望而不可即,是虚悬于现实上空的理想而已。《红楼梦》的作者,必定是懂得这一条重要的美学规律,所以他重点设计和演绎的是“一分为二”而非“合二为一”。也就是说,所谓“钗黛合一”,并非作者构思和设计的重点,它主要是作为钗黛分设这个构思的前提而存在。
蔡梅英绘红楼梦群芳图
综上所述,所谓“钗黛合一”,应该是作者在构思人物形象方面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大概作者认为理想、完美的青春女性形象,应该是具有“兼美”特点的那种形象,并且他把这种审美理想赋予秦可卿,因而写她不仅兼有黛玉、宝钗容貌、性格方面的优点,而且还以托梦给王熙凤的情节,写出她在对于贾府前途和命运的思考方面,见识明显高于黛、钗二人之上。这大约就是“钗黛合一”中“一”的含义。
但有“合”就有“分”,将“一”分成“二”,无论从现实可能性来说,还是从小说人物安排和情节发展的需要来说,作者都应该相应地有一个“钗黛分设”的构思和安排。于是便有黛玉和宝钗这样两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她们都是红楼女子中容貌出众、最有才气以及作者寄托了审美理想的人物,在她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于青春女性两种极致之美的构思和设计。
女性的极致之美是她们俩人共同的地方,这是她们的形象可以“合”在一起的依据;但她们又是气质、性格以及思想观念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是作者理想中青春女性之美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型,这是她们俩人不同的地方,因而是她们的形象可以“分”开来写的前提。
高马得绘红楼人物
从书中的实际来看,作者对于钗黛“分”写的篇幅和分量,远远大于对她们“合”写的篇幅和分量,“钗黛分设”是构思以及表现的重点,而“钗黛合一”主要是作为一种审美理念而存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5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黛钗合一
yjxhlw2013.11.27分享举报
1.在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中,黛钗合一是通过林黛玉和薛宝钗最后和好并且关系非常融洽来达成的,并且另外的证据有脂砚斋在四十二回的评语(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想来黛钗合一意思是在作者心中两位的性格中的某些特质,比如林黛玉的率性真诚和薛宝钗的知书达理,都是很珍贵的,因此只有双人合一才是作者最为喜爱的女性性格。

2.之后关于合一的某个帖子中说这种说法最找是俞伯平提出的,因此刘心武也是赞同他了。除此之外,此贴子也认为作者同时赞赏黛钗二人的不同气质。

我想问的是,这种黛钗合一的观点是不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呢?还是只是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比如像有些人说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頫,而曹雪芹只是帮助其父创作了其中的一些诗词罢了,像这种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大多数人都不赞同,因此对它的信任程度也不能太高。
1个回答
360AI搜索
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黛钗合一指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在《红楼梦》中虽然被描绘为两个不同的角色,但实际上她们代表了曹雪芹心中理想女性形象的两个侧面,是作者为了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手法。
这种理论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同为绛珠仙草,也就是同一个人,这才是“钗黛合一”的本意。在判词与曲子中,林黛玉和薛宝钗被共同提及,且在《红楼梦曲》中,钗黛也是并行出场,不分先后。此外,脂砚斋批语中提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暗示了两人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因此,黛钗合一不仅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对小说主题思想的一种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5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妲己怎么死的?历史上的苏妲己被谁杀死的
五马山麓 2017-02-17   |  3123阅读  |  1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苏妲己怎么死的?历史上的苏妲己被谁杀死的

  历史上的苏妲己怎么死的?妲己,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皇后,乃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绝世美女,父亲即诸侯国有苏氏国君。周武王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中苏妲己被周武王所杀。

  商纣王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延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悬肉于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淫荡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妲己喜观“炮烙之刑”,将铜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红的炭中,脚板被烧伤,不时发出惨叫声。妲己听到犯人的惨叫,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发笑。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滥用重刑。 纣王的无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被斩首而死。

  史籍记述妲己之死

  根据《史记》的记载,妲己是有苏氏诸侯之女,乃一个美若天仙、能歌善舞的美人,在商纣王徵伐苏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纣王为博她欢颜而创,并为了讨好她发明炮烙之刑。後被周武王所杀。



  小说演义

  妲己在小说封神演义中亦被描述为一个美艳无比的女子,不过她本性善良仁慈,后在入宫途中被九尾狐狸精害死,并被其附身,方有後期一连串令人发指的恶行。她怂恿纣王残害忠良,滥杀无辜,曾在情挑周文王之子伯邑考未遂後下令将他剁成肉酱,做成包子让周文王吃下,喜爱听人痛苦的惨叫声,为此纣王滥用酷刑,创出炮烙、锤击、蛇咬等可怖酷刑。大臣比干在纣王面前谏曰:「不脩先生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她随即怂恿纣王,将比干剖心而死。後来武兵来讨,纣王於鹿台自焚而死,妲己亦被以祸国妖女之罪处死。还尝设计让大将黄飞虎的妻子贾氏被纣王逼奸,使其羞愤自尽而亡,其残酷个性由此可见一斑。结局也是在商朝灭亡后被周军所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5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的意思出处赏析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9-16 07:12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作品《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写得像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

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作品原文】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 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创作背景】
诗人写此诗年已55岁,饱经忧患,却仍滞留异乡,自有不胜今昔兴衰之感,诗中借几十年前观看玄宗开元年间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的回忆,倾述了这种感情。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的意思出处赏析

【注释译文】
【注释】
①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舞蹈家。弟子:指李十二娘。剑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舞者为戎装女子。

②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

③开元三载:公元七一七年。

④剑器浑脱:《浑脱》是唐代流行的一种武舞,把《剑器》和《浑脱》综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舞蹈。

⑤骖(cān):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

⑥倾动:一作“澒(hòng)洞”。

⑦瞿(qú)唐:即瞿塘峡。

⑧玳(dài )筵:玳瑁筵。

【译文】
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 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玄宗开元三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 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

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

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

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

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的意思出处赏析

【赏析评点】
【赏析】
有人说,杜甫是以诗为文,韩愈是以文为诗。杜甫这个序,正是以诗为文。不仅主语虚词大半省略,而且在感慨转折之处,还用跳跃跌宕的笔法。不过,序文的内容仍然是清楚的:他先叙在夔州看了公孙大娘弟子所表演的剑器舞,然后回忆自己童年时在郾城亲见公孙大娘的舞蹈,说明当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在内外教坊独享盛名的情况。抚今思昔,深有感慨,因而写成这首《剑器行》。这篇序写得很有诗意,结尾讲大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剑舞而草书长进的故事,尤其见出诗人对公孙舞蹈艺术的敬佩。

“剑器舞”,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晚唐郑嵎《津阳门诗》说:“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和浏漓顿挫的节奏。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象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庭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如此之多大。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了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非常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又令他黯然神伤。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感慨自己身世的悲凉。“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奭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的意思出处赏析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905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0.2
钟家台 2018-04-08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10.2

   “荣”“宁”究竟意为何指???

  三百年来,无人知道为何作者恶“宁”而喜“荣”,即使是明白《红楼梦》悼明讽清主旨的聪明人也猜不出,为何?只因不识作者面!故而不解书中意!“宁”“荣”二字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呢?

  先看荣国府的“荣”,“荣”字带“草”含“木”,指的是草木之人。

  《红楼梦》中将朱由检比作“木”,故而书中不断强调“木石前盟(明)”。但朱由检不是真正草木之人,名字里只有“木”,而且是“双木”----“林”。看过我前文解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来历的朋友应该明白:《红楼梦》中唯一的草木之人乃是四皇子的母亲,名字里带“草”含“木”的田秀英!原来“荣”指代的是皇贵妃田秀英!

  红楼梦重点讲述荣国府,而“荣”国府的故事就是以田秀英母子被周后迫害为原型进而影射自天启到南明覆亡的明亡史,重点崇祯朝。

  那“宁”呢?这个简单了,取自周后住的坤“宁”宫!原来“宁”是借指东林党文人维护的周后!由于周后生的太子和三皇子明亡后都死了,只有田秀英生的四皇子还活着,这也是为何朱慈炤在书中写宁国府人丁不旺的原因所在。

  知道了“荣”“宁”的人物指代,也就自然明白了“谩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箕裘颓堕皆荣玉,家事消亡首罪宁。”这两句判词的真义了。

  “都说做的不对的是田秀英,其实造孽生事是周皇后!”

  这是四皇子朱慈炤对以吴梅村为代表的东林党文人肆意诋毁母亲粉饰周后的愤怒的控诉、绝望的回击!

  那么朱慈炤的控诉是真的么?就让我们从红楼梦中来,到史料记载中去寻找真相吧!

  《明史》“后性严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至他政事,则未尝预。田贵妃有宠而骄,后裁之以礼。岁元日,寒甚,田妃来朝,翟车止庑下。后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无他言。而袁贵妃之朝也,相见甚欢,语移时。田妃大恨,向帝泣。帝尝在交泰殿与后语不合,推后仆地,后愤不食。帝悔,使中使持貂裀赐后,且问起居。妃寻以过斥居启祥宫,三月不召。一日,后侍帝于永和门看花,请召妃。帝不应。后遽令以车迎之,乃相见如初。”

  《崇祯宫词》:“时田贵妃有宠,倨见周后,后本大度,然以田贵妃固宠,欲裁之以礼。”

  《彤史拾遗》:“妃见后稍倨,后每抑之以礼。会岁旦朝正妃当诣坤宁宫朝,适天寒雨雪,翟车止门外不即入,又不令传免。久之,袁淑妃车至,即传入相见,且故为好语谢之去。于是始传妃车入,坐朝之,朝已遽下,无他言。妃大恨,面上泣诉。”

  史书一致的讲由于田贵妃“倨见周后”有错在先,所以大度的周后才会又是久冻又是羞辱地给了田贵妃一顿教训。翻遍各种史料,这是唯一的证明田妃“倨见周后”的事实,从上面的详细记载,我们不但看不到田妃有任何的不当不敬之处,反倒只看到了田妃的小心和恭敬:当时是极其的严寒“寒甚”,可是周后不下令传免,故意久冻田妃,可田妃不敢离开也不敢争执,就老老实实地在酷寒中冻了两个多小时!被允许进殿给周后行礼后,周后又是一言不发板着脸羞辱她,田贵妃依然是不敢生气争执,从头到尾何来“倨见周后”之说?周后无缘无故就让田贵妃罚站,却先盛情款待应该早来却迟到很久的身份低的袁妃,何来“裁之以礼”?裁的是什么错?凭的又是什么礼?不过就是周后依仗皇后正妻的身份对田秀英肆意的欺凌羞辱罢了,却被史书写作“周后大度”,原来如此!

  然后呢?

  《明史》“田妃大恨,向帝泣。帝尝在交泰殿与后语不合,推后仆地,后愤不食。帝悔,使中使持貂裀赐后,且问起居。妃寻以过斥居启祥宫,三月不召。一日,后侍帝于永和门看花,请召妃。帝不应。后遽令以车迎之,乃相见如初。”

  《三垣笔记》“田妃之宠,周后颇不能容。一日,妃疏列后过,上曰:「妃可无礼於后耶!」命罚处某宫半年。其实妃不能文,上故命为之,以讽止后,又量示罚处,以存大体耳。此亦十库内官为予言者。”

  由于当时是几千年一遇的“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寒冷,而周后久冻田妃的新年岁元日正是气温尤其低的“寒甚”,朱慈炤在书中指出晴雯——田秀英是被冻病。被冻病的田妃又气又怕,向崇祯哭诉。于是崇祯同周后吵了一架,争执中周后被崇祯推了一下倒地,于是周后开始绝食。崇祯一见周后绝食,就送貂皮衣问起居向周后道歉。周后不依不饶,定要严肃处置田妃才能作罢。那崇祯是怎么处理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13:49 , Processed in 0.0687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