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史湘云===木石前盟+金玉良姻===钗黛合一//宝黛钗三合一
如何看待钗黛合一?
“钗黛合一”这个词经常出现,但是到底代表啥?作者对黛和钗是一样的态度吗?毫无疑问曹公是爱黛玉的,但是宝姐姐呢?显示全部
[color=var(--GBL05A)]关注者
[color=var(--GBK02A)]67
[color=var(--GBL05A)]被浏览
[color=var(--GBK02A)]59,636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1
添加评论
分享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晨屿
[color=var(--GBK04A)]金融
关注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钗黛合一,最原始的来源,是脂批在42回的批语。 【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愿意承认,钗玉是同一个人,才真有可能看懂红楼梦。总抱着眼见为实,便认为宝钗黛玉如书中,是两个不同的人,那就是跟宝玉所见所想,陷入幻梦迷局。 必要提醒一点,神瑛侍者,这个词中的瑛字,就是像玉的石头。也就是假玉,就是贾宝玉。 你的眼睛所见的,未必会被你的大脑存储成为记忆。而且贾宝玉又是个时常发疯的人,文中就说过,他发疯的时候,记忆缺失。 但时常发疯的贾宝玉的记忆,未必是故事的真相。贾宝玉的精神病症状,造成他把身边人幻想成了林黛玉。 红楼梦又叫石头记,是石头的记忆。实际表达的,这个故事是贾宝玉的记忆。我们看的的红楼梦小说,就是贾宝玉的记忆。 这就是为什么,读者看的小说,宝钗黛玉是两个人,但是脂批却说,宝钗黛玉,是一个人用两个名字。 贾宝玉的记忆,是幻觉假事,就是读者看的的小说情节;脂批说,宝钗黛玉是一个人,才是红楼故事的真相的部分片段。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2-03-12 23:47
[color=var(--GBK04A)]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更多回答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3A)]匿名用户
2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她们是处于时间轴上不同位置的绛珠 她们本就有着相同的根源,黛玉历经冷暖在充分的成长后就会成为宝钗,而曹公的幻笔把充分成长后的绛珠(绛珠可以理解为钗黛起源 她们的原型之类) 截取出来把她和成长初期的绛珠 放在同一个时空 形成双峰并立之势。 双峰并立的后一句二水分流 并非是同一源流分成了两股 而是同样的一条河流的上游和下游 被人拍下了影像后 同时在观众眼前播放,让人以为是两条支流 但实际上本就是一条。 这正是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的“幻笔”。 而为了让宝钗一出场就是充分成长的模样,作者做了许多设计 第一便是她本身年纪就偏大,她比黛玉大三岁,就算是虚长几岁 其本身就意味获得更多经验值的可能性,并且还在后文金兰契一回 借黛玉之口将黛玉的年龄改成与宝钗同年的十五岁,这个bug还被脂砚斋提醒必须记住,曹公正是用年龄的设计 来标记钗玉二人的分离 与 合一。第二便是家庭 她有哥哥和母亲 而正巧母亲虽慈爱但理家能力有限,虽有疼爱自己的哥哥,但是薛蟠你们都懂的;一方面母兄给予的亲情使得宝钗与家庭家族有着难以分割的牵绊,使得快速成长有了动机和动力;另一方面母兄有限甚至拉胯的能力决定了宝钗必须要快速成长起来,担起维系家业的重担。 第三便是冷香丸 冷香丸实际上是成长中一些过程的具象化, 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冷香丸的制作突出一个繁琐 也突出一个 时 字 它是世间炎凉甘苦的具象化,又赋予了宝钗 时 的特性。 似乎就像是作者为了让宝钗快速成长而投喂的经验包,不过在我看来 成长路上的坎坷宝钗一概都没有跳过,只是作者用省事的虚幻的具有文学象征意义的冷香丸来一笔代过而已。 第四便是宝钗天生的素质,宝钗如果没得冷香丸又如何呢,我们知道宝钗天生结壮,纵使有热毒也不会因此致命,只是会引发嗽喘,而这种“壮”正是抵御热毒的关键,对于这个壮 脂批道“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又何如治之。” 也就是说浑厚才是宝钗天生的素质,这也是作者赋予宝钗最大的天赋,我们已经知道宝钗是一个处于“下游”的角色,尽管作者为了让逻辑通顺不惜搞出冷香丸这样的金手指系道具来,但任然把一些后天性的属性留给了宝钗,并冠以身体壮的名头混淆视听。这些设计使得宝钗具有“先天的后天性” 宝钗所代表的成长阶段实际上既非 好 也非了,真正的了 在宝钗看来是不可接受的 ,她会对出家的柳湘莲态度冷淡 还是因为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同 正如她对金钏投井的态度也是将其视为糊涂,一个是社会人格的死亡(出家代表着脱离儒家社会的保护)一个是肉体的死亡,宝钗仍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是糊涂的。在好与了的坐标系上,宝钗处于中间并且偏向于 了 的一侧。 顺带一提 许多人觉得二宝的婚后生活是不快乐的,然而从一些线索来看,二宝之间仍有一段甜蜜的时光,两者之间最终的分离的确是宝玉主动的,但是并不是因为三观不合,恰恰相反 宝玉是一直在成长的 所谓远中近的近正是二宝之间共同的被迫隐藏的济世救民之心 以及通往了悟的慧根。最终他们之间的分离可能还是由于宝玉继续成长 继续前往了的境界 (宝钗对 “了”的态度并不是完全不理解 虽然可以但是她绝不会继续冷下去了,所以她对宝玉的离去应是无可奈何却又表示理解和尊重的)。说回 钗黛一体 刘姥姥所讲 “茗玉小姐”“雪下抽钗”的两个故事 实际上就是 玉去钗继 的“假语村言”。现在我们从黛玉的角度来说 在金兰契一回 黛玉终于理解了宝钗 正是一种与成长过了的自己的和解(就好像是我们都有一段不想长大的时光,我们觉得大人世故虚伪做作“藏奸”但终有一天我们还是要坦然面对成长这一事实 ) 黛玉的不成熟关键还是在于囿于自己的小世界 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于自伤和情(情就是黛玉的热,也独属于绛珠仙子的凡心)如果以宝钗为成长的标杆,她首先要见识人间更多的人与事 跳脱出自己的小世界 养成宽厚的心胸 (厚是成长的前提条件,当年癞头和尚只是要黛玉出家而不是再配冷香丸之类的方子也跟这个有关,厚是宝钗被作者赋予的先天的后天性,而黛玉没有 我们大部分人也没有)不过分自伤,同时佐以冷来压制自己的情乃至对“好”的执着到一个适中的程度,这样就算是在大厦崩塌之后 黛玉也可以继续安然地活下去。然而正是命运(木石前盟)的安排,使得黛玉的结局一定是泪尽而亡死于病榻,来不及完成自我的成长就撒手人寰,只有宝钗代替其继续活下去。钗黛之争是从来没有停息的争论,两派就算是认识到钗黛合一也不会停止,有些反而会把合一拿来做党争的武器。我们实际上可以把钗黛之争放到更普世性的层面上,你究竟是喜欢年轻的你自己呢还是成熟的你自己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做了很大的简化,因为薛林两人在合一之前身上都潜藏着对方的特点,不能够简单地二分)年轻时你有着自己的个性脾气 才华与激情在纯真的底色上显得更加醒目,那是掩不住的少年意气,虽然敏感到会为了落花流水或者那个ta神伤但是正是因此又填了一抹灵气。 成熟后你学会了收敛自己的锋芒 用“情商”武装自己 你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关心别人 知道了有时必须把集体利益凌驾于自己之上 明白了责任的含义,你比以前更招人喜欢了,但是你知道你的内心深处一直藏着另外的一个自己,不敢与外人道也。 合一 对黛玉来说是成长,对宝钗来说又何尝不是救赎呢,她过早地成长起来,她吃了多少苦才获得那超越年龄的通透豁达与处事智慧。如果有机会她会不会想穿越时空和次元去抱一抱那个内心深处已经失落已久的自己呢来弥补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缺失呢? 最后一个补充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1-09-23 16:44
[color=var(--GBK04A)]赞同 271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卢安诺阿小可爱
关注
这部作品的主旨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黛玉是人的真性和自由,而宝钗,她生来就有热毒,要用千难万难的冷香丸压制,她拼命压制自己的真性情,来迎合世俗礼教,林妹妹一生活着自我,世俗不容,早早归天了。宝钗呢,一生迎合世俗,这样就可以幸福了吧?可是,世事呢,她还是“金簪雪里埋”了。其实,黛玉代表极致的自我,宝钗代表极致的迎合,这是人生的一体两面,无论如何活,难逃厄运。宝钗也有自己的天性,她也读西厢记的,可是她不允许自己活的自我。两人就是人生,就是一体,此乃黛钗合一。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18-05-15 17:33
关于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黛钗合一yjxhlw2013.11.27[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在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中,黛钗合一是通过林黛玉和薛宝钗最后和好并且关系非常融洽来达成的,并且另外的证据有脂砚斋在四十二回的评语(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想来黛钗合一意思是在作者心中两位的性格中的某些特质,比如林黛玉的率性真诚和薛宝钗的知书达理,都是很珍贵的,因此只有双人合一才是作者最为喜爱的女性性格。
2.之后关于合一的某个帖子中说这种说法最找是俞伯平提出的,因此刘心武也是赞同他了。除此之外,此贴子也认为作者同时赞赏黛钗二人的不同气质。
我想问的是,这种黛钗合一的观点是不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呢?还是只是一个有争议的观点?比如像有些人说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頫,而曹雪芹只是帮助其父创作了其中的一些诗词罢了,像这种看法只是一家之言,大多数人都不赞同,因此对它的信任程度也不能太高。
1个回答
360AI搜索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黛钗合一指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在《红楼梦》中虽然被描绘为两个不同的角色,但实际上她们代表了曹雪芹心中理想女性形象的两个侧面,是作者为了展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手法。这种理论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同为绛珠仙草,也就是同一个人,这才是“钗黛合一”的本意。在判词与曲子中,林黛玉和薛宝钗被共同提及,且在《红楼梦曲》中,钗黛也是并行出场,不分先后。此外,脂砚斋批语中提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暗示了两人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因此,黛钗合一不仅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对小说主题思想的一种表达。
原创 张黎明:既有“钗黛合一”,必有“钗黛分设” 2021-03-05 07:21
一般说来,《红楼梦》脂批本中的许多批语,可以帮助后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或理解作者的构思与意图。第四十二回前面有一段脂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蔡义江新评红楼梦》 蔡义江先生对这条脂批的解释是:“脂砚斋意思是说本来是一个人,他现在把她写成两个人,这种可能的解读是这样的,譬如说曹雪芹理想的人,把她的重感情聪明灵巧,很直率的一面写到林黛玉身上,把博学多才,很冷静,很机智的一面写到薛宝钗身上,这两个人看上去是对立的,到这一回的时候,两个人互相交心,两个人作为好朋友了,这在脂砚斋看来是合二为一。” 笔者的看法是,脂砚斋的这段话前后有两层意思。前面其实是在说,作者作了一个“一分为二”的构思和设计;后面是说到了第四十二回,作者又作了一个将俩人“合二为一”的构思与安排。 “合”与“分”应该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不存在没有“合”的“分”,也不存在没有“分”的“合”。既有“钗黛合一”,必有“钗黛分设”;若无“钗黛分设”,又如何有“钗黛合一”呢!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剧照 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只围绕“钗黛合一”发议论,却无人明确指出,“钗黛合一”应该是以“钗黛分设”为前提的。蔡义江先生大致意识到作者对钗黛进行分设的创意,但是并没有就“钗黛分设”展开讨论,而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宝钗、黛玉两个重要人物形象的定位,因而是不应该被忽视和遗忘的。 沿着“钗黛合一”的前提必为“钗黛分设”的思路,笔者进一步推断,作者对于理想中的青春女性人物形象,既有一个“合二为一”的构思和设计,同时也有一个“一分为二”的构思与安排。 那么,这个“一分为二”的构思和设计,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再具体一点,什么是“一”、什么又是“二”呢? 笔者以为,在作者的心目中,世间最理想化的青春女子,便是那种集女性美于一身的女子,也就是可以称之为“兼美”的女子。 侯敏君绘秦可卿 比如“太虚幻境”中警幻的妹妹,“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又如宁国府中的重孙辈媳妇秦可卿,“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也就是兼有黛玉和宝钗之美,于是其美的程度超过了黛玉和宝钗。 这种所谓的“兼美”型的女子,应该就是“一分为二”中的“一”了,换句话说,她应该是达到了女性美的最高境界。 但是,“兼美”型的女子,往往只存在于美好的想象中,在世间却实在是凤毛麟角、不可多得,即使偶然有那么一两个,又总是时运不济或青春早逝。比如秦可卿,容貌不仅胜过黛玉、宝钗,性格也是集黛、钗之优点,被贾母认定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然而她却在韶华最好时不幸辞世,空留无尽的遗憾在人间。 侯敏君绘林黛玉 既然“兼美”型的女子不常有,那就退而求其次,将其“一分为二”,看起来又都显得“美中不足”,这样的女子还是大有人在。 于是作者便将世间最杰出的,或者说“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女子,概括、归纳为相互对应、又相互映衬的两种美的形态,一种是黛玉式的,一种是宝钗式的,她们各尽其妙、各有千秋。 她们身上既体现了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同时也都各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她们又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遇到的女子,分别代表着女性美的两种极致。这样将“兼美”分开所作的构思和设计,便是笔者认为的“一分为二”中的“二”了。 以上有关“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二”的推断,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呢?或者说,作者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系统性的构思和设计呢?我们不妨从书中的实际描写来找一找依据。 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依据,便是第五回的画册与判词。在“金陵十二钗”中,黛玉和宝钗是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却不像其他人每人占一册一词,而是两个人共用一册一词。 侯敏君绘薛宝钗 其判词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作者明显将黛玉和宝钗对应着来写,而且直截了当地点明,俩人中黛玉以“咏絮才”著称,宝钗以“停机德”取胜,各代表女性美的一种典型。将黛玉和宝钗同册展示、一起交代,显然不是作者随意而为,而是大有深意在其中。 另外,正如俞平伯先生所指出的那样,黛玉和宝钗如“双峰对峙双水分流”,作者往往将黛玉和宝钗放到一起去写,有黛玉的地方同时往往也有宝钗出现。 比如第八回,写宝玉与宝钗相互观看对方脖子上所挂的饰物,黛玉便不失时机地出现了,看似十分凑巧,其实却体现着作者的匠心。 再如第三十回,宝玉,黛玉吵嘴之后终于和好,作者接着就写到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来讥讽二人的“负荆请罪”。 任率英绘《宝黛悟情》 还有一些章节,仅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薜蘅芜讽和螃蟹咏”“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将黛玉和宝钗两两相对照着来写的。 其他方面,比如作者将黛玉设计为宝玉的姑表妹,同时便将宝钗设计为宝玉的姨表姐;将黛玉比方为“赵飞燕”,同时也将宝钗戏称为“杨玉环”;将黛玉比喻为“世外仙姝”,同时便将宝钗称为“山中高士”等等,也是相互对应,相映成趣,浑然天成地构成了一种对称美。 这样便造成了一种奇特的表达效果,读者在欣赏其中一个人的故事时,总是会不自觉地联系到另一个,虽然作者将她们分开来写,却又令人深深感觉到,她们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且,作为青春女性两种极致之美的典型,黛玉、宝钗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自己所体现的那种类型的代表人物,作者在将她们作为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同时,还塑造了外貌、气质和性格与其大致相似或有某种共同点的次要人物。 戴敦邦绘《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比如属于黛玉这一类型的人物,大致上还有妙玉、晴雯、龄官等人;而与宝钗这一类型相近的人物,一般说来有袭人、紫鹃、麝月等人。脂砚斋注意到作者的这一构思和安排,曾经说过“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的意思;一些红学家在论及这一现象时,也曾有人赞同脂批的说法或者说过类似的话。 虽然他们似乎未明确指出作者这样构思和安排,究竟有什么重要的思想意义,但是不经意间承认她们从整体上显示出女性美的两种主要形态,而黛玉和宝钗便是她们中的代表人物。 长期以来,红学家们在分析“钗黛合一”现象时,一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偏差,那就是只着重于分析“合二为一”,却似乎未注意到“合二为一”的前提应该是“一分为二”,更没有对什么是“一”、什么又是“二”予以深究。 从作者对黛玉和宝钗俩人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来看,作者对她们的描写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而对兼有黛玉和宝钗之美的秦可卿,却并未做比较详尽的展示。这种安排说明,作者在有关人物形象“分”与“合”的构思和设计上,重点是“一分为二”而非“合二为一”,所以书中着墨最多的是“分”而非“合”的内容。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剧照 这也符合整部书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要求,毕竟黛玉和宝钗是书中并列的女主角,因而她们的故事是书中主要的故事;而秦可卿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随着她的早逝,有关她的故事也就戛然而止了。 从作者赋予黛玉和宝钗形象的文化内涵来说,她们身上所体现的两类不同的女性美,比世间罕有的“兼美”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而她们之所以真实可感、鲜活逼真,就在于她们既是出类拔萃的,同时又是存在缺点的,即脂砚斋所说的“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而“兼美”之人之所以世所罕见,主要是因为常常可望而不可即,是虚悬于现实上空的理想而已。《红楼梦》的作者,必定是懂得这一条重要的美学规律,所以他重点设计和演绎的是“一分为二”而非“合二为一”。也就是说,所谓“钗黛合一”,并非作者构思和设计的重点,它主要是作为钗黛分设这个构思的前提而存在。 蔡梅英绘红楼梦群芳图 综上所述,所谓“钗黛合一”,应该是作者在构思人物形象方面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大概作者认为理想、完美的青春女性形象,应该是具有“兼美”特点的那种形象,并且他把这种审美理想赋予秦可卿,因而写她不仅兼有黛玉、宝钗容貌、性格方面的优点,而且还以托梦给王熙凤的情节,写出她在对于贾府前途和命运的思考方面,见识明显高于黛、钗二人之上。这大约就是“钗黛合一”中“一”的含义。 但有“合”就有“分”,将“一”分成“二”,无论从现实可能性来说,还是从小说人物安排和情节发展的需要来说,作者都应该相应地有一个“钗黛分设”的构思和安排。于是便有黛玉和宝钗这样两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她们都是红楼女子中容貌出众、最有才气以及作者寄托了审美理想的人物,在她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于青春女性两种极致之美的构思和设计。 女性的极致之美是她们俩人共同的地方,这是她们的形象可以“合”在一起的依据;但她们又是气质、性格以及思想观念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是作者理想中青春女性之美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型,这是她们俩人不同的地方,因而是她们的形象可以“分”开来写的前提。 高马得绘红楼人物 从书中的实际来看,作者对于钗黛“分”写的篇幅和分量,远远大于对她们“合”写的篇幅和分量,“钗黛分设”是构思以及表现的重点,而“钗黛合一”主要是作为一种审美理念而存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