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6: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德:《周易》里讲的“君子四德”是什么?竟然还牵涉宫廷政变!



知乎用户ytoars

知乎用户ytoars











文言曰: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乾元亨利贞。

[译文]

元是仁善之首,

亨是完美的荟萃,

利是得宜的和谐,

贞是事物的骨干。

君子体仁善而行,足以为人之长;

完美荟萃就足以合礼;

利益万物就足以谐合遒义;

坚贞强固就足以干成事业。

君子要推行乾阳这四种品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








【辨证】以上是文言的第一段。

乾文言可分为七段。

第一段说明乾卦卦辞运用于社会方面的意义,尤其是在道德修养方面给人的启示。文言也属易传,只在乾坤两卦里有。

有人认为可能原来其他六十二卦里也有,后来人们在抄写时嫌其繁多,删掉了,只留下乾坤两卦作个样板。

这种说法还没有线索可以证明。

至于为什么要称作“文言”,传统说法是“文谓文饰”。

孔颖达不同意,认为:

“夫子但赞明易道,申说易理,非是文饰华彩。当谓释二卦之经文,故称文言”。

意思是文指经文,言是说,文言是经文的意思是说如何如何。

这样解释比较通达。

以上这段话《左传.襄公九年》有记载。

襄公的祖母穆姜与侨如私通,还要妄自废立,去掉该立的成公,立她的情人。阴谋没有得逞被赶到东宫去住。

她想看看吉凶,请太史占了一卦,得的是艮之随,就是艮卦只有第二爻未变,其他五爻都是变爻。








太史说:“随,其出也。君必速出。”

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千事。然固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

今我妇人而与子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 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当年穆姜就死在了东宫。

穆姜的讲法,只有“体之长”与“善之长”,“体仁”前没有“君子"两字,与文言不同,其他说法完全相同。

穆姜死于鲁襄公九年,即公元前564 年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如果文言是孔子所作,比孔子出生还早死了十三年的穆姜怎么会见得到?

这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孔子作文言时袭用了前人的成训,十翼中的话有很多是积古相传的说法。

穆姜对乾的四德也没有作正面解释,但她从反面讲到什么不能称作四德,可供我们理解上的参考。

她说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这就无异于从反面解释了元亨利贞。

可见这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养。

“元者,善之长也" ,元是创始,这是元在天道方面的含义。

《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可以始生万物,人从中效法什么?

效法天地生育万物的大生,发扬仁德,显扬天地的善性,这就效法了“元”。对人的品德来讲,元就是善的首,就是要以善为首。

“亨者,嘉之会”,享是亨通,这是亨在天道方面的意义。

人从中效法什么?要把天道的通达无阻运用到社会中去,让人类顺利而欣欣向荣地发展,这就效法了“亨”。

对人的品德来讲,亨就是嘉美的会合。人都顺利,社会就美好。

“利者,义之和”,利是有利。

人可以像天那样造福于人,只是要效法天那种普利众生没有偏私的品德。

“义”是宜的意思,得宜才称义。

古人认为行公利为义,行私利为利。

效法天道的利,要行公利,使万物各得其宜,彼此和谐。能使民众各得其宜处在和谐之中,才算效法了天道的利。

“贞固,足以干事”,是说君子效法天道的“贞”,要像天体运行那样永无偏斜,坚贞强固,以此为德去办事。

效法天道的贞,就足以干成事业。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乾元亨利贞”,是说,君子要效法天道,像以上那样把天的四德化用到社会中去,所以乾卦才讲元亨利贞。

也就是说,人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才算学到了元享利贞。这段话,文言把元亨利贞推演到人的品德方面。

后人也有再推演到春夏秋冬上去的,或金木水火上去的,或仁义礼智上去的。

发布于 2021-03-01 14:59




易经


易经风水


周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6: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





看见学校行政楼前的石头上刻着“元亨利贞” 这是什么意思啊显示全部 ​







关注者
197


被浏览
389,483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9

​3 条评论


​分享















70 个回答


默认排序









植瑞

植瑞



岁月不住流转,用文字打败时间
​ 关注



《乾》:元,亨,利,贞。

——————————————————————

乾(乾上乾下),下为内上为外,下为己上为人,上为前下为后,位置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中是没有绝对固定的,规则是如此,普遍的真理也是如此。

乾为天,取天之象而立卦。乾上乾下,天外有天,天理无穷无尽。君子立于其中应像天一样,追寻天的无有穷尽的天理,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元亨利贞,天所具备的四种属性。(一说,是文王所配的注词,用来判吉凶祸福。)

元亨利贞,天的四性。投射到大地上表现为四时,春夏秋冬。

元者,元气,元始,孕育生命的第一推动力,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也是万物的开始发端。春天,万物生发,冬雪消融,这是发情的季节,这是开始的季节,生命从这里发端,这就是乾之元。元,生发。

亨者,亨通,通者,通畅,因通畅所以交融,因交融所以竞争,因竞争所以变化,因变化所以成长。亨,生命成长的第一推动力,是变化的本源,是变强的意志。夏天,万物交融,水波汹涌,万物在不停的忙碌,春的美好不再,这是一个忙碌的季节,这是一个燥乱的季节,这也是一个通融的季节,这是竞争的季节,也是醒悟的季节,这是拼命成长的季节,这个季节里变化莫测。亨,变化。

利者,利益,益者,便宜,宜者,适合。利,生命所求的第一目的,万物因果的链条,联系着生死,成败,得失,人我的第一因。秋天,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也是一个忙碌着死去的季节。万物在亨通的变化中终于找到了自己苦苦所求的归宿,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埋葬的埋葬,收获的收获,交换的交换,价值这种东西在利中,突然显现,又突然消失。利,获取。

贞者,固也,固者,不变。贞,必须守住的不可改变的东西(如:贞洁,必须守住的纯洁。古,只用于女性,现,应更强调心灵的纯洁,不分男女)。贞,生命不断变化中不可丢掉、更改的根本,万物赖以发展的基石,变化中不变的核心。冬天,这是一个死亡的季节,死亡中掩藏新生的种子。树木枯萎了叶,枝干是其贞。流水结成了冰,不动是其贞。冬天里,什么不重要的都可以丢掉了,树可以不要了叶,水可以不要了奔跑,万物都在丢,丢到了最后,绝不能舍弃的就是贞。贞,就像一枚种子,只要春天一到,只要水一融,只要一有元气,生命又是一个轮回。丢到了贞的在冬里埋葬,守住了贞的在春天里新生。贞,不变。

元亨利贞,天之四性,春夏秋冬,地之四时。生发,变化,获取,不变,一个轮回又一个轮回,无穷无尽。

天之四性投射到人身上呢?是什么?孔子所赋《十翼》的《文言》中有提到,那就是君子四德。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注释】文言:《文言》是 《易传》(即《十翼》)中专门用以解说乾、坤两卦的;解乾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乾文言》,解坤卦的卦辞与爻辞部分通称《坤文言》,相传为孔子所作。

  【译文】《文言传》说:元始(在人为仁), 是众善的初发;通达(在人为礼),是美好的会聚;有利(在人为义),是事物的和谐;正固(在人为智),是办事的根本。君子体察仁道,处处行仁,就足以领导众人,寻求美好的事物就会处处合乎礼,施利于他物就会处处合乎众义,坚守正道就可以办好事情。君子就是能够施行此四种德行的人,所以说:「乾卦,象征元始、通达、和谐有利、贞正坚固。」

天的四性体现在人身上就是君子四德:仁,礼,义,智。

天是万物的始发,天道四性,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规则。所以,天的四性,并不只是体现在大地之上四季,和体现在人身上的君子四德。推而广之,万物皆有天道四性。

当我们做事时:元就是对事物美好的初心。 亨就是通过沟通来变化适应 。利就是用利益来获取别人帮助。贞就是不管走了多远仍不忘初心。

当我们求爱时:元就是对姑娘真诚的爱,亨就是要懂得如何在沟通中打败竞争对手,利就是要用利益来搞定丈母娘,贞就是不管你怎么变都要坚守对她的爱。

凡此种种,可以发现,元亨利贞不仅仅只是天道四性而已。它是创造了万物,并规范万物的核心法则。万事万物在不停的变化过程中,一遍一遍的在四条原则的筛选下生存–淘汰–生存–淘汰–生存,整个过程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编辑于 2017-02-14 22: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7: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56薛文字元得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李乾顺+元德+圣文皇帝+】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李乾顺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夏崇宗









收藏



0


0











夏崇宗嵬名乾顺 [1](1083年—1139年7月1日),西夏第四位皇帝(1086年—1139年在位),夏惠宗秉常长子, [1]母亲昭简文穆皇后梁氏和祖母毅宗皇后梁氏都为汉族。 [2]西夏杰出的君主、政治家。

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李秉常去世后李乾顺即位,年仅三岁,母党专政。 [3]梁氏统治期间,西夏政治腐败,军队衰弱,北宋趁机来攻,夏军屡战屡败,自幼雄才大略的李乾顺看到了这一点,于永安二年(1099年)16岁时灭梁氏而亲政。他亲政后整顿吏治,确定君主集权的体制,结束了累朝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的局面。颁布等级制的官阶封号,除皇帝及帝位继承人外,分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备。在李乾顺的励精图治下,西夏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他爱好汉族文化,在国内传授汉学,培养官员。制定按照资格任官的法令,对文学优长者特加奖擢。撰《灵芝歌》,歌词刻石置于学校。另外,李乾顺的外交政策也非常巧妙。当时,辽、宋都日益衰落,李乾顺先联辽侵宋,夺大片土地;又在辽天祚帝向西夏求救时断然拒绝,联合金朝灭辽、宋,趁机取河西千余里之地。大德五年农历六月四日(1139年7月1日)去世,在位54年,享年五十六岁。庙号崇宗,谥号圣文皇帝,葬于显陵, [4]由其子李仁孝即位。

李乾顺创办“国学”以传授汉学,培养官员。制定按照资格任官的法令,对文学优长者特加奖擢。曾撰《灵芝歌》,与大臣唱和,歌词刻石置于学校。在其统治时期,确定君主集权的体制,结束了累朝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的局面。 [23]












































别    名嵬名乾顺 [1]
所处时代西夏
民族族群党项族
出生地西夏兴庆
出生日期1083年
逝世日期1139年7月1日
主要成就以汉法治国,开创乾顺盛世,夺取河西之地
主要作品《灵芝颂》 [5]
本    名李乾顺
庙    号崇宗
谥    号圣文皇帝
陵    寝显陵
在位时间1086年—1139年
年    号天仪治平(1086年) 、天祐民安(1090年)、永安(1098)、贞观(1101年)、雍宁(1114年)、元德(1119年)、正德(1127年) 、大德(1135年)
性    别男


目录

1人物生平
▪幼年即位
▪母党专权
▪亲政时期
▪左右逢源
▪晚年去世
2为政举措
▪政治
▪文化
▪外交
3人物评价
4亲属成员
▪父母
▪后妃
▪儿子
5后世纪念
6史书记载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幼年即位

大安九年(1083年),李乾顺出生,其祖母梁太后晚年得孙,十分钟爱,常亲自照顾。

天安礼定元年(1086)七月,梁太后和李秉常先后去世,李乾顺即帝位,年仅3岁,由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辅政。

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八月,改元天仪治平。 [6]次年(1087年)正月,宋朝遣使册封李乾顺为夏国王。

天仪治平四年(1089年)七月,辽朝也派遣使臣册封李乾顺为夏国王。




母党专权

李乾顺即位早期,出现了又一次梁氏母党势力专权的局面。梁后与梁乙逋兄妹依仗梁氏家族“一门二后”的威势,对内扩大母党势力,牢固地控制朝政大权;对李秉常旧时亲信和老臣,都设事陷害,打击排挤。为了缓和矛盾,效法前朝,仍推行穷兵黩武的战争政策,用不断地对宋朝的用兵,以转移国内危机。从大安十一年(1085年)到永安二年(1099年)的13年时间内,夏对宋朝发动的大小战事达50余次,有的一年内达六七次以上。梁乙逋一边频繁进攻宋朝,一边还同宋朝贡使交聘,往来不绝。他往往在集兵进攻宋朝时对部下声称:“我之所以连年兴兵南下,是想让宋朝怕我,想要为国家求得安宁啊。”梁乙逋擅权,到后来逐渐发展到企图控制太后,甚至图谋篡夺太后的权,兄妹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

天祐民安三年(1092年)十月,宋夏怀庆之战中,梁太后亲自领兵作战,不授予梁乙逋的统兵权,梁乙逋心怀疑虑与不满,遂更加紧了篡权活动。

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十月,梁太后得到了梁乙逋阴谋叛乱的报告,她在皇族大臣嵬名阿吴和仁多保忠的支持下,逮捕诛杀梁乙逋及其家属。梁太后消除异己势力,亲自掌权,挟持年幼的李乾顺,继续对宋朝用兵。 [7]

天祐民安七年(1096年)十月,李乾顺在其母梁太后的圣命下,侍母御驾亲征,集兵号称50万,进犯宋朝的鄜延路,攻陷金明砦。此战还把掳获的宋俘献给辽。 [7]

永安元年(1098年)十月,梁太后又使李乾顺认可,由她亲率号称40万之众与宋朝争夺平夏城(今宁夏固原境),强攻十三日,城终未攻下,梁太后在粮草缺乏的情况下,又遭暴风袭击,大败溃逃。又派人向辽求援。

永安二年(1099年),辽道宗看出梁太后擅权专恣,已经不得人心,不能给予支持,遂遣人至夏,鸩杀梁太后,命李乾顺亲政,时年16岁。 [7-8]




亲政时期

永安二年(1099年)二月,李乾顺出兵帮助辽平息了拔思母部的起义。李乾顺希望同宋朝讲和,宋哲宗不许。在辽朝出面斡旋的情况下,李乾顺又处死曾为梁太后策划扰宋边境的嵬保没、结讹遇二人,并遣使向宋朝上谢罪表,宋朝才答应与夏议和,恢复“岁赐”。

永安三年(1100年)十一月,李乾顺向辽请婚,意在消除因梁太后之死而造成的夏辽隔阂,再次用联姻的方式巩固夏辽关系,但辽道宗终未允许。

辽道宗死后,天祚帝在位之时,贞观二年(1102年)六月和三年(1103年)五月,李乾顺又两次遣使向辽请婚,夏使臣李至忠等对天祚帝一再称颂李乾顺, [9]辽主才答应了婚事。

贞观四年(1104年)三月,辽主封宗室女南仙为成安公主,嫁给李乾顺。




左右逢源

宋徽宗继位后,宋朝起用蔡京为相,开始对西夏用兵。

贞观四年(1104年)五月,宋陕西转运使、知延州陶节夫,出兵进攻石堡砦,夺其粮食窖藏,筑城堡以守。李乾顺愤然说:“宋朝夺走我们的金窟埚!”进而出动铁骑与宋朝相争,夏军被宋军击退。六月,夏军与宋将折可适战于灵州川,又败。十月,李乾顺遣使向宋朝请和,遭到拒绝后,被迫集聚四监军司兵力,向宋朝泾原等州发动进攻,包围平夏城,又攻镇戎军。

贞观五年(1105年)后两年内,宋军多次进攻夏,夏军一再被击败。

贞观六年(1106年)二月,迫于辽的压力和权宜之计,宋徽宗答应归还崇宁以来所占领的西夏边地,与夏议和。但是宋朝权臣蔡京、童贯集团对西夏用兵,实行开边以邀功的方针并没有改变,在经过七年多的准备之后,又重新开始对西夏的战争。

从雍宁二年(1115年)至元德元年(1119年),宋军多次攻入夏,宋熙河经略使刘法军深入夏都城兴州、灵州腹心地区,李乾顺命晋王察哥率步骑万余人迎战,夏军奋勇力敌,大败宋军,《宋史》记载此战宋军十万人战死 [24]。夏军乘胜攻破宋统安城,进围震武城。

元德元年(1119年)六月,李乾顺在对宋作战大获全胜的情况下,又以辽的名义再次向宋朝请和,宋朝被迫接受与夏议和。其时,女真族的金国建立,南下进攻辽朝,攻克辽中京,又进至西京。

元德四年(1122年)三月,李乾顺派出5000兵马援助西京,西京失守遂还师。五月,李乾顺得知辽天祚帝逃入阴山,乃遣大将李良辅领兵3万救援,与金将完颜娄室战于宜川河畔,夏兵大败。七月,李乾顺遣大臣曹价向天祚帝恭问起居,并馈赠粮饷。

元德五年(1123年)正月,李乾顺再次出兵救辽,被金军阻击不能前进。五月,天祚帝伪降金朝,西遁云内州(今内蒙古吐默特左旗),李乾顺遣使于夏边境迎驾,请天祚帝入夏境。六月,天祚帝遣使册李乾顺为夏国皇帝,且诏命发兵救辽。这时,金朝也派遣使臣入夏,向李乾顺提出:如天祚帝逃入夏境,应将其擒捕送金;夏如能以事辽之礼事金,金允许将辽西北一带地割让给夏。李乾顺见辽朝灭亡已成定局,为了保全夏国的割据地位,遂答应了金的条件。

元德六年(1124年)三月,李乾顺向金朝上誓表,表示依附于金。辽灭亡后,李乾顺妃辽成安公主知故国已亡,悲痛不已,在宫中绝食而死。

元德八年(1126年)三月,李乾顺乘金兵进攻宋朝的机会,派兵将原来宋朝在夏边境修筑的城堡陆续攻占。他根据金朝对夏的许诺,进占天德、云内、武州及河东八馆地带, [10]以及宋边境震武城(今陕西榆林境)。又攻占宋朝西安州、麟州建宁砦、怀德军,乘胜攻克天都寨,围兰州,大肆掳掠后撤军而还。不久金将完颜宗弼又派兵强占天德、云内等州,李乾顺向金朝提出质问。

正德元年(1127年)三月,金朝与西夏划定疆界,金朝把陕西北部约数千里之地划给西夏,以此作为天德、云内等地的抵偿。

正德二年(1128年)九月到次年七月,李乾顺出兵攻占宋定边军(今陕西吴旗境)与德静砦(今陕西榆林境)。

大德二年(1136年)七月,又攻占西宁州(今青海西宁)。

大德三年(1137年)四月,宋朝知西安州任得敬投降西夏,并将17岁的女儿献给李乾顺为妃。李乾顺擢任得敬为静州防御使。 [11]

大德四年(1138年)八月,由于李乾顺对任妃非常宠爱,命御史大夫芭里祖仁持册立为皇后,同时升任得敬为静州都统军。 [12]九月,李乾顺遣使携带重金到金,请求熙、秦河外诸州地归夏,金允将乐州(今青海乐都)、积石州(今青海贵德境)、廓州(今青海化隆境)等三州割让给夏国。 [13]至此,李乾顺取得了湟水流域之地,夏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疆域。




晚年去世

夏大德五年(1139)六月初四日,李乾顺卒。谥圣文皇帝,庙号崇宗。 [4]




为政举措

播报
编辑




政治

李乾顺借助于辽朝的力量,结束了母党专权的局面,又依靠辽道宗的扶植亲政。因此李乾顺执政后,在政治上完全依附于辽朝,对宋朝则采取和解政策。

李乾顺亲政后,吸取前朝外威专权的历史教训,努力削夺母党势力。其时梁后亲信嵬名阿吴已死,李乾顺以统军仁多保忠心怀异志,解除其兵权。另一方面又采取分封皇族以巩固帝王权力的措施。

贞观三年(1103年)九月,李乾顺封勇武多谋的庶弟察哥为晋王,并让他掌握兵权。

元德二年(1120年)十一月,又封宗室景思子仁忠为濮王,仁礼为舒王。 [14]仁忠、仁礼兄弟二人通晓蕃、汉文字,又擅长诗文,李乾顺爱其才,又授仁忠为礼部郎中,仁礼为河南转运使。封大臣嵬名安惠为梁国正献王。




文化

西夏自元昊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蕃礼”与“汉礼”之争,毅宗、惠宗两朝经过反复,到李乾顺时斗争更加激烈。李乾顺对高度发展的儒家文化与汉族文明十分倾慕,他决定在西夏大力提倡汉文化,以改变西夏的落后风气。永安三年(1101年),他借御史中丞薛元礼之口倡导儒学,在薛元礼的上疏中称:“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昔元魏开基,周齐继统,无不尊行儒教,崇尚诗书,盖西北之遗风不可以立教化也”。因此,只有重新提倡汉学,才能改变西夏的不良风气,挽救面临的危机。李乾顺采纳了薛元礼的建议,下令在原有的“蕃学”之外,特建“国学”,教授汉学。挑选皇亲贵族子弟300人,建立“养贤务”,由官府供给廪食,设置教授,进行培养。

李乾顺尊儒崇佛,贞观三年(1103年)二月,李乾顺为母后祈福,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建造宏伟壮丽的卧佛寺。

贞观十二年(1112年),正式公布按资格任用官吏的办法,除“宗族世家议功议亲俱加蕃、汉一等”外,对擅长文学的士人“尤以不次擢”,给予特别的优待。李乾顺自己也喜欢附庸风雅,曾借大臣高守忠宅第后院生长灵芝,以为祥瑞,百官朝贺之际,李乾顺作《灵芝歌》与诸大臣酬唱,并“勒石志瑞”。 [15]有的贵族大臣对李乾顺重文轻武的举措不满。其时正逢连年水旱灾荒,李乾顺命诸臣言得失,御史大夫谋宁克任立即上疏,对李乾顺的重文轻武政策提出看法,指出:“既隆文治,尤修武备,毋徒慕好士之虚名,而忘御边之实务也”。但李乾顺不予采纳。




外交

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于正德二年(1128年)正月及四年正月,两次遣使与夏国通好,李乾顺都无回应,并于正德六年(1132年)下令停行宋朝所赐历书。

八月,李乾顺听到金朝集兵云中,将取川陕的消息,恐金将进攻西夏,遂遣使至川陕宋朝军中,表示愿与宋朝通好。 [16]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李至忠:“秉性英明,处事谨慎,守成令主也。” [9]

崔瑞德:崇宗和他的辅弼大臣们领导这个国家经历了与宋朝间的最后的斗争时期,并且支持辽朝反抗女真征服者——金。西夏对辽朝的支持一直持续到了1124年辽朝覆亡时,这时新的形势迫使西夏与中国北方的新主人达成了协议。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创设了一套对党项政府的控制制度。虽然到1139年,即在崇宗末年为止,陕西与金尚无确定的边界,虽然女真人一再背弃他们对一些领土的许诺,让党项人十分恼火(党项人一再提出对夏—金边界有争议的地区拥有主权),但是西夏还是赢得了一个长期的和平时期——这时西夏已逐渐断绝了与宋朝的关系。 [17]




亲属成员

播报
编辑




父母

父亲:夏惠宗李秉常


母亲:昭简文穆皇后梁氏 [2]





后妃

耶律南仙:契丹族,辽成安公主,生太子李仁爱。 [18]


任皇后:汉族,任得敬之女。仁宗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1170年去世。 [11]


曹贤妃:汉族,仁宗李仁孝生母,封贤妃。仁宗即位后尊为“国母”,生卒年不详。





儿子

李仁爱:(1108-1125),太子,生母耶律南仙,因辽国灭亡忧愤而卒。 [19]


李仁孝:(1124-1193),西夏仁宗,生母曹贤妃。 [20]


李仁友:(?-1190):越王,西夏襄宗李安全生父,生母不详。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李乾顺死后陵号为显陵。1972年至1975年,宁夏文物工作者正式发掘显陵。该墓室为多室土洞式,由墓道、甬道、中室、东侧室、西侧室组成,墓道全长近50米,墓道甬道两壁有武士像壁画,墓室内出土有甲片、铜泡饰、铜铃、瓷片、铁钉、珍珠等,发掘前此墓多次被盗。




史书记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8: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德通宝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中国古代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铸造。汉文钱,有楷书,隶书,行书三种钱文。其直径一般在20毫米----25毫米之间。隶书品也不多见,尤其楷书、行书品极其难得。请大家欣赏上海博物馆藏品真书体元德通宝小平钱,直径24毫米,厚1.5毫米,光背。是品传世极罕。另铸有“元德重宝”钱。












































中文名元德通宝
铸造时间 西夏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
直    径20毫米----25毫米
发现地宁夏、内蒙等地


目录

1简介
2西夏历史
3货币背景
4珍藏价值
5现存珍品
6样品鉴赏
7相关内容
▪开元通宝
▪康熙通宝





简介

播报
编辑




西夏元德通宝 [1]
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6年),西夏崇宗赵乾顺铸有元德通宝。此钱为汉文真书,钱文直读。存世稀少,多发现于宁夏、内蒙等地。 [1]



西夏历史

播报
编辑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党项族原是甘南、川北地区羌系的一个分支,自迁徙甘肃、宁夏和陕西北部定居后,始从事农耕生产。据史料载:长期以来,党项族一直深受汉文化之影响,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党项族首领率部族归附于唐,受到册封,赐姓李,后成为唐之藩镇。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宋廷封元昊为西平夏王,赐姓赵。随后,元昊首先用武力解决了与吐蕃的矛盾,然后挥师西进,攻取回鹘的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完成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元昊称帝后,建立大夏政权,改元天授礼法延祚,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都城,史称西夏。其全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为固”。

从文献资料上看,西夏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是社会经济的组成部分;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西、河外诸州及黄河东岸的西平府(今宁夏灵武)一带。这些地方大多土地肥沃,并有水利之便;“地饶五谷,尤宜稻麦”。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以汉人为主,对西夏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并专门设立“群牧司”进行管理。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一带是当时最好的牧场,水草丰美;从事畜牧业的多为党项、吐蕃、回鹘人,畜牧产品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西夏的手工业以毛布纺织品最富特色,氆氇、毛毡、毛毯成为外销名品;造纸、印刷、酿造也具有相当水准;采矿、冶铁、陶瓷、金银器等多由官府作坊生产,所制兵器享有盛誉;盐业也十分发达,盐州(今陕西定边)所产青白盐畅销关陇等地,是西夏外贸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商业贸易除西夏兴庆府、西凉府(今甘肃武威)、西平府为主要内销集散地外,主要是同宋设立榷场和在沿边开放“和市”,宋境内以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高平寨(今宁夏固原西北)两大榷场规模为最,双方特设贸易机构,互通有无。当时榷场贸易是西夏大宗税收构成的重要途径。在货币流通方面,由于西夏境内因缺乏铜矿资源,主要还是行用宋钱及少数辽钱;景宗元昊称帝改元后, 采纳谋臣张元“联辽制宋”建议,对宋用兵。宋、夏经过持续几年的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定川砦(今宁夏固原西北)战役后,于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五月,双方达成罢战和议,宋每年“岁赐”银、绢、茶折铜钱25万余贯,允许恢复榷场。

西夏开国皇帝元昊是个十分有政治头脑的人,对于其父李德明在世时奉行的联辽睦宋政策一直不甘情愿,认为党项族要独立自主,首先是要保存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自嗣位后,不再接受封号,废弃唐、宋以来赐姓;改姓嵬名氏,名曩霄,自号“兀卒”,汉语“青天子”之意。随后,开始实施秃发令、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尤其是亲自谋划创制党项文字,命大臣野利仁荣等人参照汉字,演绎编成“蕃书”十二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党项文字,即西夏文。颁布之日,举行大典庆贺,以示重视。并专门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挑选境内才华出众的党项人和汉人主持通译文书;经过多年使用及民间推广,西夏文逐级形成了固定应用文字。这无疑是对党项文化的发扬光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由于意识形态和民族利益的冲突,西夏建国后,始终存在着蕃学、蕃礼与汉学、汉礼之争,并导致宋、夏间战争不断。景宗元昊兴蕃抑汉,与宋达成和议后,用“夏国主” 名义向宋称臣,以换得宋大批“岁赐”。毅宗李谅诈兴汉抑蕃,恢复李姓;虽多次率军侵犯宋境,最终还是与宋讲和。惠宗李秉常八岁即位后,由梁太后摄政,梁氏虽为汉人,为笼络党项贵族,反而采取兴蕃抑汉政策。在对宋朝关系上,梁太后摒弃毅宗在位时与宋订立的讲和约定,穷兵黩武,连年对宋用兵,以期通过战争手段来向宋朝索取更多的厚赐。然而事与愿违,战事一起,“岁赐既罢,和市亦绝”;虽说战争以西夏胜利告终,但因国力有限,承受不了战争耗费,导致民生困苦;造成财力枯竭,物价暴涨,尺布竟至万钱,民怨沸腾不止。

崇宗李乾顺三岁即位,是西夏的第四代皇帝,因年幼无知,朝政仍由“一门二后”的第二代梁太后操纵;梁氏母党采取附辽反宋国策,继续对宋用兵;并裹胁崇宗御驾亲征,大举入侵宋境。因不得人心,梁太后被鸩酒毒死后,十六岁的崇宗开始亲政,将国策改为附辽和宋,一字之差,对西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他喜好舞文弄墨,附庸风雅,对汉文化十分倾慕;为改变西夏落后之陋习风气,加强党项贵族的封建化意识,他采纳汉官御史中丞薛元礼上疏提议,“士人之行,莫大于孝廉,经国之模,莫重于儒学”。并下令在蕃学之外把汉学定为“国学”,请博学之士专讲汉学;并设立养贤务,用公费国帑供给食用,大力推行汉化教育,为朝廷培养适用的官僚人才。 [2]




货币背景

播报
编辑

最能突出表现崇宗重视汉文化特色的就是在铸币方面,从元德年间(1119~1126年)开始,一改过去只铸西夏文钱的状况,出现了用汉文铸造的“元德通宝”、“元德重宝”钱,这是西夏自铸币以来第一次正式铸行的汉文流通货币,也是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真实反映。元德初年,宋、金订立盟约,联合灭辽;崇宗虽说为救辽费尽心机,然于事无补,后崇宗审时度势,附金称臣;金视为藩国,把原属辽的西北地带及阴山以南大片土地割让给西夏。国力的陡然增强,使崇宗踌躇满志,趁机攻占宋境西北地区;辽、宋相继亡后,西夏又得到了陕西北部和湟水流域大片土地。

西夏所铸元德年号钱,有二等币值,形制上有小平、折二之分,钱文上则有“通宝、重宝”之别;所见所闻及谱录中所载,钱文均为汉文直读,未有超其右者。然小平钱中尚有大样一种存世,其钱文旋读,书体近于行楷,文字隐起;版式大异于诸谱所载,当为另类别品,值得探讨。从实物上看,这枚超乎想象之神物,经泉界众多名家上手推敲,认为确系真品勿庸置疑。重要的是这枚从未见过的珍贵钱币,是否有例证来说明它存在的合理性。 [2]




珍藏价值

播报
编辑

西夏汉文元德钱的正式铸行,主要是崇宗亲政后改变了国策,使西夏与宋朝罢战日久,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宋朝又重新恢复“岁赐”和开放榷场,使西夏社会经济有了快速发展。此时,有识之士曾提出“富国之方,无非食货”的建议;而一贯坚持提倡汉学的崇宗,极有可能就此汲取北宋币制的优越性特点,采用汉文开铸了元德年号钱。其钱文楷书直读,“通宝”为小平,钱径一般为24毫米左右;“重宝”为折二大钱,直径一般在29毫米左右。惟两者铸量甚少。谱录中所载的元德年号钱,有小平、折二两种。小平钱书体有隶、楷之分;隶书小平旧谱曾列为无考品,今根据出土地域情况,已定为西夏所铸,其存世亦少,偶有所见。楷书小平则有大小样和大字版之别,其无论何品种,均极为稀罕,“重宝”折二钱亦有大小样两种,且钱文版式不同,大样者多被认为是折三钱,殊为珍贵。楷书小平与“重宝”大钱,昔被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2]




现存珍品

播报
编辑

从出土报道资料上看,西夏汉文钱似以惠宗李秉常所铸的“大安通宝”钱为早,该钱于1981年在内蒙古林西县三道营子出土窖藏钱中首次发现,曾引起钱币界关注。根据实物分析研究,多认为这枚大安钱是参照唐开元或北宋太平钱改范所为;其钱文为真、隶两种书体,背穿上隐见月纹,且形制与西夏铸钱风范有所不类。因该钱时为孤品,故一时无法定论,不置可否。据说起因可能在于清人孟麟《泉布统志》所载,书中有一枚传世品,被列为西夏铸钱;由于此书谬误太多,后人多不信其真。

如依据客观事实而言,内蒙古林西出土的这枚汉文大安钱,极有可能只是试铸而已,故存世极少。是时所流通的货币,应为大量的宋钱和少数辽钱及西夏文钱,除了量能关系外,当时的社会形态也起到决定作用。按说大安年间梁太后把持朝政,恢复蕃礼;囚禁惠宗,数次侵宋,惠宗复位后虽下令以汉礼更换蕃礼,但梁氏母党势力仍强,不可能铸汉文年号钱。只有在梁太后死后,皇族势力占上风时,才有可能铸造;几个月后,惠宗改元,不久即亡。故汉文大安钱,因属草创阶段所铸,才有用唐、宋旧钱改范之举。若按推理,铸钱乃国家正典,景宗元昊称帝建号后本应铸钱以示正统,但却从未见闻过实物。从钱谱所载和出土实物上看,目前西夏铸币中最早的钱,当属毅宗李谅祚所铸的西夏文“福圣宝钱”。虽说毅宗酷嗜爱好汉文化,亲政后即时下令停用蕃礼,并改回汉姓,但铸钱仍采用西夏文。所以,判断一枚钱的归属,尤其是对于创见品的定论,应结合实物本身状况,再从其历史根源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上去分析研究,这才是较为严谨的科学方法,而不能一概而论。

嘉德秋拍古钱币专场中的这枚“元德通宝”旋读大样钱,直径24.8毫米,重5.4克;堪称前所未闻的谱外之物,方家见之无不惊心动魄。其早年出土于陕北横山一带,曾辗转流传于市,因索价甚高,一时难得归属;数年后是钱终为识家追回入藏,视同拱璧,被业内传为佳话。是钱为干坑罐藏,品相上乘,典型的西北坑口。其钱体锈色无多,字口间杂以斑点绿锈,硬度有加;背穿郭底侧有少许片状白碱锈,剔后可见红斑。其地张不甚平整,微有隆起之状和锈斑,惟包浆甚好,润而色古。其钱文为旋读,疏密有致,拙中见巧,可谓鬼斧神工,粗犷大气。书体多有行楷意韵,笔画夸张,别具一格。“元”字二横稍仰,尤以下横两头上翘最为明显,儿部撇划近于“宝”字;“德”字为“一心德”,位置偏上且俯,连轮寄郭,双人旁上下过穿;“通”字走之旁圆点,甬部昂头开口、用字中竖不出,下张宽大,整体显得肥硕凝重;“宝”字俯,起笔随意,王尔部隐起,贝中亦然,分足甚大。其形制大字大样,肉厚质重,铜色近水红;制作规范,甚为精美,有初铸试样之可能。是硕果仅存的创见孤品,当可忝列西夏珍品钱之中。 [2]




样品鉴赏

播报
编辑

西夏元德通宝旋读(直径24.8mm),未见任何记载,为著名之海内孤品,极为珍罕,极美品,难得。




西夏元德通宝
西夏“元德通宝” 旋读珍品钱赏析。 [2]



相关内容

播报
编辑




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铸,每十文重一两,又读作开通元宝(不能读作开元通宝),钱背有星、月及其他纹饰,版别复杂。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形制与唐有别。唐代还铸有少量“开元通宝”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另外,还铸有极少的金、银、铅质开元通宝,十分罕见。

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




康熙通宝

“康熙通宝”背满、汉文“苏”罗汉钱式方孔铜钱,钱径为26毫米,穿径6毫米,面缘3.5毫米,背缘5毫米,重4克。该钱黄铜鎏金,钱文楷书,清晰秀丽,地张平滑,缘宽品佳。该钱于2000年在通州被发现,因存世比较稀少,也较为特别。

该钱的特点是,康熙的“熙”字类似“臣”旁,“宝”字中的“缶”写成“生”字不出头,“通”为单点,“甬”头略俯;边缘较宽,尤其是在面背文字的笔划间及钱缘的内边道处留有刻琢的刀迹;钱面、背地张皆凸起,钱文微下陷,字字显得深峻、干净,与翻铸之钱有着明显的区分;内、外廓和文字的表面都鎏过金,并有金属剥落的流通痕迹等。

孙仲汇先生在《钱币鉴赏》中说:“仿罗汉钱康熙套子钱,所见有满汉文同、宁、宣、原、蓟、广等多品。这种康熙通宝的“熙”字写法和罗汉钱同,但其余三字接近楷书,所以称它们为仿罗汉钱式……可能当时20局并铸,为某局之开炉套子钱。”

据载,在康熙时期和康熙之后,对通州实行奖励垦荒制度,农耕面积不断扩大,使人口逐渐地迁移和增加,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量。在这样的情况下,该钱流入通州一地,是与之大有关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8: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8薛秦常华卫经历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薛秦常华卫+】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常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8: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大清宗庙:从九庙制到群庙制,始终没有建立迁祧制度


原创

阅读 6058赞 25

皇太极建立大清后,效法中原王朝敬天法祖,建立宗庙制度。顺治帝入关又继承了明国的太庙,但却没有继承明国的亲尽迁毁制度,直到清国灭亡,宗庙的迁祧制度也没有建立,反而把祖号和百世不祧制度玩坏。


皇太极建立大清后,效法中原王朝敬天法祖,建立宗庙制度。顺治帝入关又继承了明国的太庙,但却没有继承明国的亲尽迁毁制度,直到清国灭亡,宗庙的迁祧制度也没有建立,反而把祖号和百世不祧制度玩坏。



01,盛京太庙

崇德元年(1636)四月十一,皇太极祭告天地,建国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号曰宽温仁圣皇帝。


同时,在盛京抚近门东约五里处,按照传统的坐北朝南形式,分前后两进院落,建立太庙,前殿五室,后殿三室。

追尊始祖孟特穆为泽王;高祖父福满为庆王;曾祖父觉昌安为昌王;祖父塔克世为福王;父亲弩尔哈齐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庙号太祖,陵曰福陵;母亲叶赫那拉孟古哲哲为孝慈昭宪纯德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

把爹妈神牌安奉在前殿,把四祖及祖妣神牌安奉在后殿。皇太极没有像历代开国皇帝那样追封先祖为皇帝,只是追封为王,以大清实际开创者弩尔哈齐为太祖,成为清代宗庙的始祖庙。后殿成为事实上的祧庙,皇太极直接把四祖请进祧庙了,倒也省事。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驾崩,九子福临继位,改元顺治。次年九月,顺治帝入关,清国定鼎北京,没有修建太庙和皇宫,而是直接把明国的太庙和皇宫征用了。



直接征用前朝太庙和皇宫的,也就清国一例,为何这样做呢?无非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当时的清国并没有那么多闲钱去营建规模宏大的皇宫和太庙,要是效法前朝,都烧掉,多浪费啊!合理征用,勤俭持家嘛!其二,就算是有钱修建,也修不出比明国规格还高大上的,何必浪费钱财?再说,修建新的皇宫和太庙,也不是十天半月就修成的,这不是刚入关才当家急着用吗?其三,真要毁掉明国的皇宫和太庙,一定会引起民众哗然的,民心自然就失去了,得不偿失。

所以,清国统治者就把明国太庙里的神牌全部移送到历代帝王庙内供奉,这个做法显得非常人性化,收拢了人心,还安抚了遗臣,对巩固统治很有帮助。

九月十九,顺治帝进北京,九月二十七,举行太祖太宗升祔太庙大典,四祖神牌还留在盛京太庙,以后,盛京太庙就被称为四祖庙,成为事实上的祧庙。

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初五,顺治帝追尊四祖为皇帝:八世祖泽王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五世祖庆王福满为兴祖直皇帝,高祖昌王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曾祖福王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妣皆为皇后。

顺治帝亲诣太庙后殿,奉安神位,恭上册宝,太庙后殿的祧庙也算定位,而盛京太庙也随着四祖迁走,完成历史使命,停止使用,在乾隆年间,成为储藏帝后玉册、玉宝的库房。



02,崇父之风开启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24岁的顺治帝驾崩,安亲王岳乐等议定顺治帝庙号和谥号,首次明确确定顺治为百世不祧。

○戊寅(正月二十八)。和硕安亲王岳乐等、议上大行皇帝尊谥。谨按、自古有天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故凡勋高大定、功垂奕叶者。类皆称祖以尊之。其庙祀百世弗祧。此世所由称也。又按谥法、法度大明、敬慎高明、曰章。洪惟大行皇帝、神武止戈。崇文劝学。恩泽覃敷于庶物。孝治立极于人伦。德固懋昭。功尤隆著。是以化行教洽。远至迩安。生民以来。莫斯为盛。臣等谨咨群议。载考彝章。大行皇帝尊谥。宜天锡之曰、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庙号世祖。得旨、是。著该衙门拟撰册文进览。(康熙实录卷一)

目前没有看到有明确规定太祖、太宗宗庙为百世不祧的史料,但是,按照惯例,太祖庙位列始祖,根本不可能被迁毁,可皇太极的太宗庙就难说了。

顺治帝是清国袝庙第一位明确百世不祧的皇帝,虽然他有入主中原之功,但多是摘多尔衮的桃子,本身并没有多少实际功劳,这个百世不祧实在有些牵强,大概因为这个缘故,清廷才明文强调其百世不祧,把早已经不合时宜的“祖有功而宗有德”搬出来,来确定顺治帝的不祧地位。



祖有功而宗有德本来是汉代王舜、刘歆等人提出来的,有功德被尊上祖宗庙号的皇帝都不算在七庙常数里不用被迁毁,但那个时候庙号尊上比较严格,可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所以适用“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

但随着庙号泛滥,勿论是否有功德的皇帝基本都会拥有一个庙号升祔太庙,祖宗遍地的情况下,就不应该用祖宗庙号做为不该迁祧的依据,必然要有迁祧之礼的。所以,从三国以来,不管你是否拥有庙号,始祖(太祖)加三昭三穆外,亲尽则祧,都执行迁祧制度,这才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

康熙帝当时年幼并没有亲政,把顺治帝定为百世不祧,开启大清国崇敬父亲宗庙不搞迁祧礼的风气这个锅不能让小玄子来背。

其实康熙是赞同宗庙迁祧制度的,依据就是他称颜真卿《论元皇帝祧迁状》是“义正而词确。”既然赞同颜真卿的观点,自然就是认可迁祧制度。只是他没想到他儿子反而把清国历代皇帝百世不祧彻底定性。



03,百世不祧彻底被确定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十三,康熙帝驾崩,新鲜出炉的雍正帝以康熙有圣祖庙号,尊其百世不祧。对老爹那个尊崇啊!简直无以复加,让人看的牙酸。

○(元年九月初五)谕礼部。自古祖功宗德。制在不祧。飨帝飨亲。祀应并举。报本之情罔极。配天之典宜隆。仰惟我皇考圣祖仁皇帝亶聪御宇。至德諴民。······清宁合撰。参两大以成能。覆载同流。兼三才而立极。武功文德。前代之所未闻。声教车书。史册之所未睹。建中锡福。久道化成。万物逸而宸衷弗释其劳。四海宁而皇躬弗辞其瘁六十一载丰功厚泽。深浃人心。四千余年哲后贤君难侔历服。紫坛绀幄。知天意之同符。苍璧黄琮。思德馨之并荐。朕缵承丕绪。永念前徽。(雍正实录卷十一)

康熙帝在中国那么多皇帝中,算得上有才略,对清国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又是清国第一位实行土葬的皇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让他百世不祧也说得过去。



但就是雍正对他的尊崇太多,过犹不及,反而越发显得他心里有鬼,得位不正,只能依靠对老爹的过度尊崇来宣示他的合法性。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十五,雍正帝驾崩,儿子乾隆帝继位,同年九月初五,给老爹追上庙号世宗,再次定为百世不祧。

○(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五)总理事务王大臣、率廷臣等、恭拟上大行皇帝尊谥。曰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于我皇考至德鸿猷。实相符合。礼称祖有功。宗有德。庙号之称祖称宗。均属尊崇之极。······昔我皇祖圣祖仁皇帝久道化成。身兼创守。平定逆藩。扫清朔漠。神功骏烈。自古莫与比隆。庙号定应称祖。皇考大行皇帝善继善述。敬天勤民。十三年来。宵旰忧劳。咸熙庶绩。贻万年之景福。固百代之丕基。庙号世宗。正合古宗有德之义。上配列祖。百世不祧。此乃天下万世之定论。非在廷诸臣尊崇君父、敷扬称颂之私情。尤非朕一人哀感隆恩、表彰盛德之私愿、所能强置一辞也。在我皇考神谟垂于宇宙。厚泽洽于臣民。即罄竭揄扬。难尽万一。今据所奏。敬拟上尊谥庙号。详慎公当足以昭示万年。朕心深为慰惬。(乾隆实录卷二)



乾隆帝还是拿已经过时了的“祖有功而宗有德”说事,表白他爹功德足够配享列祖百世不祧,可不是他搞私情来着。到乾隆二年(1737)三月初五,把雍正夫妻升祔太庙,颁诏天下时,再次重申他爹为“百世不祧之庙”。

○(乾隆二年三月初五)甲午。以世宗宪皇帝、孝敬宪皇后、升祔太庙礼成。颁诏天下。诏曰······钦惟皇考世宗宪皇帝。······建百世不祧之庙。宗祀光辉。慰万方永慕之心。神人允洽。······谨率诸王、贝勒、文武群臣。于乾隆二年、三月初五日。恭奉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神位。孝敬恭和懿顺昭惠佐天翊圣宪皇后神位。合祔于太庙。(乾隆实录卷三十八)

按照惯例,百世不祧多半都是后世天子血缘超过四代或者六代后,再由那时候的君臣决定你这个先帝功德够不够不祧,但乾隆帝就在此时决定他爹百世不祧,除了感念他爹的传位之心,还有就是为自己爹洗刷当年得位不正的流言。

乾隆的这个决定引发三个后果:

其一,尊崇老爹成为祖训家法,后世子孙谁敢否定?只能照办,让后世无一例外的尊先帝百世不祧,最终形成清国宗庙没有迁祧的惯例。其二,在他爹雍正尊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背离传统天子宗庙迁祧制度,不搞迁祧制度的弊端还没有怎么显现,等弊端还没有全展现出来时,清就亡国了。其三,乾隆强行让他爹百世不祧,明明是出于私情,还死不要脸说自己“非在廷诸臣尊崇君父、敷扬称颂之私情。尤非朕一人哀感隆恩、表彰盛德之私愿、所能强置一辞也。”这条剖白的上谕最终成为子孙们效仿照抄的官样文章。



04,平庸子孙照搬惯例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驾崩,年89岁,同日,嘉庆帝下诏说自己的爹拓土开疆,论功业兼同开创,本来该称祖的,但是他爹圣德谦冲,曾经和军机大臣说过,他万年之后要称宗,做为孝子不敢违背遗训,因此尊上庙号高宗,并定为百世不祧之庙。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又谕······夫以我皇孝丕承祖烈。光大前猷。拓土开疆。声教暨讫。继统绪则为守成。论功业则兼开创。自宜崇称祖号。以副鸿名。惟是圣德谦冲。曾同军机大臣等、共承面谕、万年之后。当以称宗为是。予虽欲极意尊崇。不敢上违遗训。惟至德难名。究非臣下所能拟议。谨按谥法肇纪立极曰高。我皇考圣神文武。式廓鸿基。敬上庙号曰高宗。为百世不祧之庙。其应拟尊谥徽称。(嘉庆实录卷三十七)

嘉庆帝这也是延续了雍正推崇康熙、乾隆推崇雍正的老传统,还好没尊祖号,不然真的烂大街了。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二十五,嘉庆帝驾崩,大臣们照抄乾隆帝尊崇雍正的诏书,也尊嘉庆帝为百世不祧,诏书中也表白这不是私愿、私情,而是出自公论云云。实在没意思。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五)大学士九卿等、恭拟上大行皇帝尊谥徽称、曰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天下万世称曰仁宗睿皇帝。奏入。上宣谕曰。大学士九卿、会同议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曰睿皇帝。庙号曰仁宗。上配列祖。同为百世不祧之庙。······此天下万世之公论。非朕一人哀慕显扬之私愿。亦非臣下尊亲颂美之私情也。(道光实录卷三)

不管道光帝心里怎么想的,都得按部就班,不然会背负不孝的骂名的。嘉庆帝袝庙后,太庙中就已经有七庙了,也符合天子七庙的古制。



05,百世不祧的弊端逐渐显现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道光帝驾崩,留下四条遗嘱,第一条是他死后郊坛祭祀配享的问题,不配天;第二条是他不升祔太庙,只升祔奉先殿即可,画像可以悬挂在寿皇殿;第三条是不要在他的陵寝前立圣德神功碑、建大碑楼、立华表;第四条是死后只将他生前穿过的几件衣物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


这是清国皇帝首次提出迁祧问题,道光帝认为,不管是配天还是升祔太庙,都要有个限度,不能无休止的延续下去,大清会延续亿万年,总有一天坛庙位置不够用,那样岂不是让后人讥笑,议论纷然?列祖列宗配天袝庙是天经地义的,我和祖宗相比差的太远了,就从我做起,不要配天袝庙了。



道光帝为何不想配天袝庙呢?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他在位的时候,遭遇了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国朝大门被洋人打破,道光帝对这些怎么会不耿耿于怀?

如果子孙继续延续惯例,让他百世不祧,那实在是太讽刺了,都不知道怎么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的道光帝表示接受无能,因此才留下不配天,不袝庙,不立功德碑的遗诏,好歹算他要点脸。

但是他的遗诏却给儿子咸丰带来难题,四条遗嘱,后两条好办,前两条不好办啊!特别是道光还很坚决的说嗣皇帝要是不遵照他的遗嘱办理就是不忠不孝之人。

咸丰帝左右为难,遵从遗嘱是为不孝,不遵从遗嘱还是不孝,就下诏让大臣们商讨,礼部侍郎曾国藩强烈反对道光帝不袝庙的遗命。

曾国藩认为道光帝是嗣皇帝的爹,是亲的不能再亲的,怎么也轮不到他不袝庙,再说,百世不祧之庙都不能算在七庙之数,所以,根本不影响道光帝袝庙的问题,贵为天子不袝庙,于理不通啊!



咸丰帝采纳了曾国藩的建议,让他爹配天祔庙,百世不祧。这时,他也意识到百世不祧的弊端了,不能再无限制的百世不祧。就降旨把道光帝不配天袝庙的上谕和自己重申的上谕抄录一份,悬挂在天坛的斋宫,让后世子孙遵守。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咸丰帝死在避暑山庄,八月,清国朝廷以小皇帝的名义传谕,给咸丰上庙谥,升祔太庙,同为百世不祧。

○(咸丰十一年八月)癸未。谕内阁、大学士九卿会同议上皇考大行皇帝尊谥曰显皇帝。庙号曰文宗。上配列祖。同为百世不祧之庙。······此天下万世之公论。非朕一人哀慕尊崇之私愿。亦非臣下尊亲颂美之私情也。(同治实录卷三)

语气用词,依旧是公论,而不是私愿、私情,还是照抄前代。做为一个逃离京城死在外面的皇帝又有什么脸面百世不祧?清国朝廷上下没人考虑这个问题,没一个人敢做那个打破旧制的出头鸟。

咸丰帝不配天袝庙的谕旨再次被背弃,不过,好歹在配天的问题上,咸丰帝的意愿被执行,没有让咸丰帝配天,并形成制度,之后皇帝不再配天。

咸丰帝的升祔使清国的九庙满员,接下来的皇帝势必要面对迁祧的问题了,朝廷上下会正式面对迁祧问题么?



06,同治帝袝庙难题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19岁的同治帝染上天花而死,十二月十八,内阁奉上谕给同治上庙谥,“同为百世不祧之庙”。

大学士九卿会同议上大行皇帝尊谥日“毅皇帝”,庙号日“穆宗”,上配列圣,同为百世不祧之庙。······此天下万世之公论,而非朕一人哀慕尊崇之私愿,亦非臣下尊亲颂美之私情也。(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24)

写到这里真是替前朝那些皇帝们叫屈,清国这么多百世不祧,何德何能啊?要说三国以后庙号泛滥,唐朝以后谥号泛滥,到了清国,祖号和百世不祧都被玩坏了。

光绪三年(1877),同治帝该升祔太庙了,但太庙九室已满,怎么升祔是个问题,朝廷上下就此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五月初二,翰林院侍讲张佩纶首先上奏,建议仿殷、周制度,立太宗世室,百世不祧,在后殿左右两边各建世室。

世室在宗庙中本来是位居始祖之下百世不祧的地位,但是,因为清国的百世不祧烂大街了,世室自然也没什么价值。

从顺治,到康雍乾嘉道咸,再到同治,都是明文宣谕的百世不祧,只有太祖太宗没有明确百世不祧的地位,但太祖是肇基始祖,不用明文规定都是占据不祧地位,只有太宗皇太极,在前朝,太宗位都是不祧的,到了清国,最先倒霉的却是他。



张佩纶的意思就是:只有太宗没有百世不祧,可以建立太宗世室,让太宗从九室中挪到世室里,给同治让出一个位子来,把前朝尊崇为百世不祧的世室在这里当成了实际上的祧庙了。

户部侍郎袁保恒则建议应该在中殿九室的基础上,在东西各展两楹,各六室,为左右世室,太祖居中,这样就有百世不祧十三室,然后再在中殿左右新建两庙,各三间,为三昭三穆,让以后的皇帝依次升祔。

想象下老袁的建议,清国一长溜的不祧之君,两边灰溜溜的三昭三穆六亲,就不怕后世子孙有不满意也想自己占居不祧位?

鸿胪寺卿徐树铭反对张佩纶在后殿两边建左右世室的建议,老徐认为,如果在后殿两边建世室,“反嫌居太祖上。”他建议按照昭穆顺序增建别殿,老徐的建议得到礼部侍郎潘祖荫的支持。

到底是建世室,还是改世室呢?大臣们吵成一锅粥,相比较,还是建世室的支持者多些,改世室还要再建新殿,更麻烦,还不如直接新建。在改和建中,争论继续。


通政使锡珍认为,应该在后殿扩建殿室,把四祖神位移动到那里,再把后殿改为世室,把太宗神位移动到中一室,这样就为同治帝腾出位置来。

锡珍的建议不但要移动四祖神位,最后太宗还是居于太祖神位之上,还是不合礼制的。

少詹事文治认为,应该在中殿两旁建立世室,东面建两座,东一奉太宗,东二奉圣祖,西边建一座奉世祖,太庙中殿就只供奉太祖一人,再在前殿两旁建六亲庙(实质还是三昭三穆),安奉世宗以下诸帝。

司业宝廷认为,应该在中殿两边建昭穆两个世室,各五间,太宗位居昭世室中一间,世祖位居穆世室中一间,圣祖居昭世室东一。中殿仍奉太祖,昭穆各四间,自世宗以下神位依次上移。

宝廷的建议是不更改中殿九室格局,只是在中殿旁建立世室,一次性把太宗世祖圣祖迁祧,也避免世室位居太祖之上的事情发生。和文治的建议比较相似,问题就是太庙的整体格局改动太大了。

礼部赞成袁保恒的建议,恭亲王、惇亲王兄弟也赞同袁说。户部侍郎翁同龢强烈反对,他认为要是按照袁保恒的建议,以后的三昭三穆难以安奉,谁不想百世不迁啊!这不是制造矛盾吗?

恭王、惇王一听又觉得老翁说的有道理,转头又去赞同翁同龢,礼部尚书万青藜折中双方意见,主张还增加两室,东西别建寝殿,李鸿藻和翁同龢对老万的建议不以为然,大臣们各持己见,争论无果。



07,遵循道光旧例分割单间

六月初五,内阁再次集议,礼亲王世铎说:与其附会古典,不如恪守成规,中殿九间,中间依旧,东西各四间,按照道光时期的旧例,往两边继续增加龛位。

道光旧例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在道光元年的时候,道光帝的嫡妻孝穆皇后钮钴禄氏升祔奉先殿,因为七室已满,就增加了龛位,中间三,奉太祖、太宗、世祖,左一间二位,奉圣祖、高宗,右一间二位,奉世宗、仁宗,还剩余四间八个龛位可以让后来的帝后入驻。

这样做的劣势就是分割的单间越多,每个单间的位置相应就越狭小,而且,早晚让你没法再分割。

世铎的意思就是效法道光帝时的做法,太庙中殿正中的一间不变,东西四间可以改为各八间,这样九室就变成十七室。



醇亲王奕譞认为这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长久,还是应该建立迁祧制度,身为本生父的奕譞正式提出不要再延续百世不祧的惯例了,应该遵循亲尽则祧的制度。


徐树铭和内阁侍读学士钟佩贤表示支持奕譞的建议,老钟还上书光绪建议他成年后明确建立迁祧制度,为以后子孙打算;徐树铭也说不能老是依靠分割单间来解决问题,亿万年后,势必难以再加,那并不是长久之计。

还有鸿胪寺少卿文硕又建议为同治修寝殿,建议满天飞,两宫太后不能决议,于六月十四再下懿旨命诸王军机大臣再行妥议,又咨询直隶总督李鸿章。

李鸿章否定了新建寝殿、增修方殿的建议,认为是古制没有的,对张佩纶等人提出建世室的主张也持否定态度,他主张因时立制,赞同世铎增加龛座的建议,并对反对增加龛座认为那样太简陋的说法逐一批驳。

李鸿章的奏折一锤定音,两宫太后采纳了增加龛座的主张,把九庙改成十七(群)庙,百世不祧还可以搞九代。七月初六,两宫皇太后也采纳了奕譞亲尽则祧的建议,下懿旨明确从光绪帝开始,开始实行迁祧制度。


光绪四年(1878),太庙中殿修改龛座,中间一室,供奉太祖,其余八间每间分为二室,一共十七间。光绪五年(1879)闰三月初二,同治帝夫妻神主升祔太庙,位在祖父道光之次,这时,清国的太庙中殿就有十代帝后。



08,没开始就被废弃的迁祧制度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光绪帝驾崩,十一月初一,朝廷谕内阁追上光绪庙谥,依旧“百世不祧之庙”。

内阁各部院衙门会同议.上大行皇帝尊谥日“景皇帝”,庙号日“德宗”。上配列圣,同为百世不祧之庙。······此天下万世之公论,而非朕一人哀慕尊崇之私愿,亦非臣下揄扬颂美之谀词也。(宣统政纪卷二)

光绪初年决定不再延续百世不祧惯例的谕令再次被废弃推翻,直到清末,清国的皇帝宗庙迁祧制度到底也没有建立起来。

光绪帝为何继续百世不祧呢?原因有二:

其一,就是同治帝袝庙时,分割龛座,还有空位。其二,就是摄政王载沣不想委屈亲哥,反正还有空位,亲哥生前都够憋屈了,载沣想让他哥死后舒心点。

百世不祧就百世不祧吧!反正目前有位置,但因为光绪和同治是同辈,又要面临兄弟同昭穆还是异昭穆的问题。




礼臣建议兄弟同昭穆,同治位居昭位,那光绪就也该处于昭位,可是如果这样安奉光绪,把他哥俩挤一起,穆位就空了一个,太庙中殿的昭穆平衡就被打破。

其余礼臣有以宗统方面出发的,认为兄弟就该同昭穆,也有以皇统出发的,认为光绪继承了同治的皇位,就不能同昭穆,该异昭穆。

大学士张之洞认为古代有迁祧礼,兄弟应该同昭穆,一起奉安太庙,亲尽再一起迁毁,但清国并没有皇帝亲尽迁祧的制度,所以,兄弟应该异昭穆,免得不协调。朝廷采纳了张之洞的建议,光绪升祔太庙,与同治为异昭穆。


这时候太庙中殿供奉了十一代帝后,依次为:太祖弩尔哈齐居中,左(东)一室为太宗皇太极,右(西)一室为世祖福临,左(东)二室为圣祖玄烨,右(西)二室为世宗胤禛,左(东)三室为高宗弘历,右(西)三室为仁宗顒琰,左(东)四室为宣宗旻宁,右(西)四室为文宗奕詝,左(东)五室为穆宗载淳,右(西)五室为德宗载湉。

1911年,末代宣统帝退位,清国的宗庙问题也永久搁置,不用后世子孙再头疼位置不够的问题了。



09,猴格说

前朝历代都追封四代祖,尊封到太庙,之后亲尽则祧,唯独清国,从立国开始,就把四代祖安奉在祧庙,避免了肇基始祖不得正位太祖的困境,这一点相较前代,个人认为也算是一种进步,当然,会被说不崇祖。


虽然皇太极一开始就建立了祧庙,但没有确立迁祧制度,从雍正帝开始,更是打起尊崇父亲的旗号,确立百世不祧的惯例,后世子孙一个比一个平庸,根本没有打破惯例的魄力。

而清国也没有像蔡邕、孙平子、颜真卿那样为了维护礼制敢于谏言的士大夫,臣子们更缺乏与皇权抗争的精神,对和皇权有关的礼制统统不敢妄议。

这些无不表明清国的皇权空前膨胀,君主集权到达顶峰,大臣奴才们只能匍匐在皇权脚下,去赞美皇帝,歌功颂德,不能有批评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最明显的是同治帝袝庙时,居然没有一个大臣敢提迁祧,只有本生父醇亲王奕譞提出建立迁祧制度,还是基于光绪帝是小宗入继先天底气不足的缘故,最后到底也没有实行。

在绝对的集权面前,礼制什么都要臣服其淫威啊!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清实录》、《清史稿》、《清代对皇帝宗庙迁祧制度背离与回归》、《穆宗神主升祔太庙》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9: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



古籍屋

古籍屋



古籍分享,文化交流。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此《尔雅》由晋郭璞注,全书共三卷,现存十九篇: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此为清嘉庆十一年顾广圻思适斋据明吴元恭仿宋本翻刻。




《尔雅》全书收词语 4300 多个,分为 2091 个条目。本 20 篇,现存 19 篇。它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先秦各地的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的单语言词典,“尔” 是 “近” 的意思(后来写作 “迩”),“雅” 是 “正” 的意思,在这里专指 “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汉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尔雅》原为训解经书所作,故经书以外之字,不作训解。《汉书·艺文志》列入 “孝经类”,著录为三卷二十篇;唐代以后列入 “十三经”;后列入 “小学类”,存十九篇。前三篇解释一般词语,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后十六篇根据事物的类别解释其名称,类似今天的百科辞典。因其所训释的是先秦经书中的文字名物,故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尔雅》原本只是纯粹的一部词典,与儒家并无关系,但后世儒家将其列入十三经中,使其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明代吴元恭仿宋本《尔雅》为明中期名刻。然传世无多,至清即为稀见之书。故吴门顾千里校而覆刻,由名工刘文楷、彭万程雕板,为清代仿宋本之代表作。

卷上


释诂第一

释言第二

释训第三

释亲第四




卷中

释宫第五

释器第六

释乐第七

释天第八

释地第九

释丘第十

释山第十一

释水第十二




卷下

释草第十三

释木第十四

释虫第十五

释鱼第十六

释鸟第十七

释兽第十八

释畜第十九

后跋(戈宙襄撰)


郭璞,字景纯,两晋时期河东郡闻喜县人,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方术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


吴元恭,明校勘学家、藏书家。字仲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顾广圻(1766 年—1835 年),字千里,号涧苹、无闷子,别号思适居士、一云散人,清朝著名校勘学家、藏书家、目录学家。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卒于宣宗道光十五年。元和(今属江苏苏州)人。与孙星衍、黄丕烈等人称清一代校勘学巨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0: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绛珠仙草贾珠+贾瑛//贾宝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话的解释就难在“不荣而实”和“荣而不实”,不荣和荣。请就这方面给予赐教。有人这样解释:如果木本植物不开花但是结果实,就叫做“秀”;草本植物开花但是不结果实,就叫做“英”... 这话的解释就难在“不荣而实”和“荣而不实”,不荣和荣。请就这方面给予赐教。有人这样解释:如果木本植物不开花但是结果实,就叫做“秀”;草本植物开花但是不结果实,就叫做“英”。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不吃早饭真的会得胆结石吗?


egwwz
2012-11-19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40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50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这是《尔雅》里的句子,是对字的解释。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意思是:木本植物开花叫华,草本植物开花叫荣,开花并且结果的叫秀,开花而不结果的叫英。


追问
不荣和荣是一个意思么?


追答
不好意思,写错了,是不开花而结果的叫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山海轩




贾珠,不荣而实谓之秀。珠胎暗结
贾瑛,荣而不实谓之英。贾宝玉


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这句话怎么理解?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不吃早饭真的会得胆结石吗?  





  egwwz   
2012-11-19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关注
  








这是《尔雅》里的句子,是对字的解释。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意思是:木本植物开花叫华,草本植物开花叫荣,开花并且结果的叫秀,开花而不结果的叫英。



追问

不荣和荣是一个意思么?



追答

不好意思,写错了,是不开花而结果的叫秀





         




评论     







  山海轩   
高粉答主

2012-11-19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关注
  






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开花并且结出了果实的草本植物叫做“秀”,光开花不结果的称为“英”。




追问

不荣是开花的意思?



追答

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不开花但结出了果实的草本植物叫做“秀”,光开花不结果的称为“英”。

荣是开花的意思
不荣:不开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2: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空负大志,韬略不足(原创)
 五湖四海董庆银 2019-09-12   |  115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读《史记》千古悲情之英雄——“楚霸王”项羽

项籍,是楚地下相人,字子羽。项氏世代任楚国的将军,世袭贵族封位,同秦国有不共戴天的国仇家恨;项羽自小跟随叔父项粱生活,颇有志向,“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不喜读书弄墨,尤好兵法,且亦学的不精;吴中刚烈好斗青年皆畏惧项羽的勇武。

项羽叔父项粱在吴中地区时颇有威望和才能,当地贤士能人都推崇他。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人在大泽乡点燃了反抗暴秦的烽火,楚国贵族项粱在大家的拥立下,择机趁乱,带领二十四岁的项羽拉开武装推翻秦国的序幕。项家军前期在项粱纵横捭阖的统筹指挥及谋士范曾等人谋计下,攻城掠地,从东阿西北起至定陶,履败秦军,取得阶段性的大胜。但历史的发展规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所掌控,由于项家军不断的胜利,项粱和他的军队出现了自负懒惰的心理,致使项家军在定陶被章邯的秦军打垮,项粱也死于这场败仗。

历史的发展,终于到了项羽必须独立执事的阶段,走向楚汉争霸的历史中央,项羽同项粱相比,在领兵打战方面远远胜过其叔,但在知人善任,战略谋事等方面略有不足。项羽依靠叔父项粱在起兵创业阶段打下的根基和家底,于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威震诸候,展现了军事天赋。至此,项羽军事斗争胜利达到顶峰。此后,正式进入了楚汉相争的历史阶段,项羽扛上刘季这么个高情商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楚汉相争的初期,项羽占有极大优势,但他缺乏政治胸怀:坑杀降兵、丧失信誉、失去人心;屠戮咸阳、诛杀秦降王子(子婴)、焚烧秦宫、抢掠宫宝妇人还乡归东,小成苟安,难成大业;加之刚愎自用,没有审时度势的战略判断,难辩忠言、最终导致在“鸿门宴”上失去除去刘邦这个政治对手的良机。最后连唯一可用的谋士范曾也被弃用。焉能不败!

自从刘邦被放虎归山后,立即清理门户、诸杀内奸曹无伤;拜军事天才韩信为大将,整顿部队,韬光养晦,采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最终更有战略思想、政治头脑和用人手段的刘邦在汉五年于垓下之围,大败气数已尽的楚军,建立西汉王朝,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自刎乌江边上,成了千古悲情英雄。

纵观项羽起兵反秦,最终败亡的原因,依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缺乏政治头脑,人心尽失。

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屠城焚宫都是强盗流寇的逻辑思维,真正以天下大任为本的英主,必以安定民心为上策,决不会滥杀无辜、自掘坟墓,激怒民变;相反对手刘邦就对安定人心,认识更深刻。三国诸葛武候西征“七擒孟获”而放之,也是已诛心为主,而以武力为辅。

◎刚愎自用,无才可用

项羽起兵初期拥有天时、地利、人和,起兵道义合民心;建立广袤的根基;除了谋士范曾,原本韩信、张平、张良等当世英才都有机会为项羽所用,可项羽在知人用人能力上不如刘邦高明。刘邦就是靠采纳这几个人的奇谋妙策才夺取天下,要靠自已pk项羽根本不是对手。项羽手握一手好牌,最终战败,与其性格自负、缺乏自知知明有很大关系,依赖阶段性的成功经验,不会审时度势,陷于经验主义,丧失战略良机。

◎感情用事,妇人之仁。

在处置感情和理性方面,项羽和刘邦有极大的差异:在面对二十万秦军降兵,项羽可以毫无顾忌的坑杀,面对千万劳动人民和巨大财力建造的秦宫、项羽一把大火焚烧了三个多月,并劫掠宫宝和妇女,引得天怒人怨;而刘邦与其做法完全相反:封存财务,不滥杀无辜,安定民心,完全象一个有抱负的帝王所为;;当项羽沉迷衣锦还乡、小成苟安、与虞姬儿女情长时,刘邦可以为了安危和江山果断的牺牲直系血亲,体现了政治家的手段和无情的理智;当项羽、用小恩小惠体恤士卒时,刘邦却审时度势的用封王赐地笼络重要人才,展现政治家的胆识和魄力;从“大风歌”中我们完全可以窥探刘邦帝王的抱负和担当,项羽充其量是个涉世阅历尚浅的多情的悲剧英雄。

江山依旧,英雄远去。后人对于历史人物不严谨的评判,亦是事后诸葛亮。权当戏说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2: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鉴
[明][公元1442年-1522年,明朝股肱之臣]
新昌景点 新昌特产 新昌地名网 [手机版]
何鉴(1442~1522),字世光,号五山,新昌人,明朝著名大臣。少为诸生时輒负大志,曰:出而不忠于君,入而不孝于亲,岂不惭负天地,羞七尺之躯哉?领成化四年(1468)乡荐,次年登张升榜进士,任宜兴知县,称大治,升山西道监察御史,巡行宣府、大同等地,奏劾巡抚郑宁以下不称职官吏数十人。还巡太仓,总督太监部卒扰民犯法,逮捕治罪,因触怒权贵,被构陷,下锦衣卫狱。不久得释,再巡江北。凤阳(今属安徽)为明朝皇陵所在,禁律苛严,百姓取近境寸木即当死罪,守陵军依仗禁令欺凌百姓,何鉴奏请以山麓为限,他处准予采樵,遂为定例。成化十七年,出为河南知府。当地连年灾荒,何鉴开仓赈济,并条陈救荒十事。成化二十三年,为山东左参政,调四川左、右布政使。

孝宗弘治六年(1493),以右副都御使巡抚江南,兼理杭、嘉、湖三府税粮。苏淞水灾,发漕米十五万石赈济。与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以除。复巡抚山东,迁刑部侍郎。以母亡离职。弘治十八年还朝复官,兼左佥都御史,往河南、湖广、陕西清查户口,得隐瞒户口二十三万五千余,疏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武宗继位后俱付实施。

武宗正德二年(1507),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守正不阿,屡触宦官刘瑾党羽,时刘瑾弄权,权势熏天,恨其不与己通,坐事罚俸,贫不能偿,刘瑾伏诛后获免。正德六年,召为刑部尚书。时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西等地农民先后起义,兵部尚书王敞镇压不力,朝廷以何鉴代兵部尚书。事平,加太子太保。奏请罢黜贪残官吏,停止不急工役,还民故业,贷以耕牛及种子,免徭役三年,皆被采纳。八年,宁王朱宸濠要求复置护卫,何鉴竭力阻止。都督白玉以失事罢官,厚贿武宗佞臣求复官职,何鉴执意不从。后诸佞臣使人揭发何鉴家僮受贿一事,交章弹劾,遂致仕。九年以后,嘉靖元年(1522)卒。著有《五山奏疏》、《五山吟稿》。

何鉴仕宦期间,曾因父母丧事两次回乡,关心地方事业,先后请筑长堤,度田(丈量田亩),减军需,革冗员,改京运,除徭役,减图里(撤并乡里),救灾荒,迁仓廒,修通衢,凡十事。县人颂其德,称何十德,又称十德公,为之立祠,并录其生平事迹及诗作,辑为《五山乡评录》、《五山先生传》及《重庆堂诗》3卷。《明史》有传。

何鉴身历明朝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可称四朝大臣,历任多处地方高官,每至一地,雷厉风行,革除弊政,多有惠政及民,声望卓著;后在朝廷危难之际,又先后出任刑部及兵部尚书等重职,不阿权贵,敢于直谏,文武双全,忠心耿耿于明朝,力挽狂澜于既倒,可称明朝中后期满目腐败之中难得的中流砥柱股肱之臣。



  同年(公元1442年)出生的名人:
李善 (1442~1525) 陕西省宝鸡陇县
周寿 (1442~1509) 北京市昌平
钱仁夫 (1442~1526) 江苏省苏州常熟
罗清 (1442~1527)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
陆简 (1442~1495) 江苏省常州武进
+ 更多公元1442年出生的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1:42 , Processed in 0.0833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