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渺渺真人&跛足道人//风月宝鉴癞头和尚//茫茫大士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09: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08. 一僧一道究竟有何来历,又有何秘密任务?
九天揽月123 2021-03-01   |  347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01   
今天的定场诗,是来自《西游记》第一回的开场诗前半部分。为什么说红楼梦,又扯到了西游记呢?这不奇怪啊,前面我们还扯到了山海经呢。就是因为红楼梦里包罗万象,被称作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书中有些内容和西游记有关,我们不得不说。再说只谈红楼,多无聊啊,从别的书里,从别的角度,来看红楼,说不定你会有新的发现。

(2010版红楼梦剧照:一僧一道)
这首诗,就和我们今天要谈的两个神仙人物大有关系,他们就是一僧,一道。

一僧:茫茫大士,在人间是癞头和尚。

一道:渺渺真人,在人间是跛足道人。

我们先总地说下这两位神仙,下回再分别解读他们各自的秘密。

显然,一僧一道分别代表了佛教和道教。很多人据此认为,红楼梦作者是在宣扬宗教宿命论,其实是对红楼梦的一大误读。

吴氏石头记研究学者至真斋主肖老师就认为:

《红楼梦》作者绝非一个专业宗教人士,因为他对宗教采取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一僧一道,就是亦僧亦道,僧道合一。作者也没有明显的宗教倾向,之所以书中有那么多佛教道教的内容,其实是反应了当时的世道,那是明末清初的末世,很多遗民文人和明朝皇族,他们不愿仕清,更不愿意剃发易服,而选择归隐山林,躲进了寺庙道观,消极避世。
肖老师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可,这也驳斥了某些人说的:红楼梦是宣扬宗教宿命论,宣扬因果报应,宣扬万境皆空、性空论,做什么都毫无意义的;还说这是作者的时代局限性,应该要批判的。
其实更应该被批判的,恰恰是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总有一些人,总喜欢用现在的观点、理论,去评判古人。用上帝的视角,去指点江山,评判历史,却往往连最基本的历史背景,都不愿意了解。当年胡适,还有后来的周汝昌刘心武等人,哪怕稍微关注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断然不会把红楼梦脑补成了满清皇宫秘史。

其实红楼梦里不只有佛教、道教,还有儒教,书中对儒、道、释三教都倾注了大量笔墨。更奇怪的是,对三教都有批判反思,尤其是对儒教批判反思得最多。主要是借贾宝玉之口。贾宝玉行为乖张,偶尔毁僧谤道,但经常对儒家大放厥词,说些奇谈怪论,最讨厌仕途经济,不喜功名,那么多儒家经典,他偏说除了《大学》明明德篇之外,其它都不用读。还认为“文死谏武死战”是混账话……关于贾宝玉的这些奇谈怪论之谜,以后再谈。

你有没有发现,红楼梦作者对儒道佛三教的态度,和四大名著的另外一部《西游记》,非常相似。西游记的作者,对佛教、道教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对儒家提得比较少。其实《西游记》对佛教、道教更多的是批判讽刺。

其实我们经常误解了或小瞧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我们总想当然地、自以为是地认为,古人是很迷信的,古人是悲观消极的,古人的思想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历史局限性。

其实中国古人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是非常超前,也是非常超脱的。而绝不会被某个宗教所拘束,不会成为某某教徒。特别是像苏东坡这样的杰出天才,什么三教九流皆可为我所用,而不会被其所缚。所以中国古代文人,喜欢谈经说道,跟和尚谈因果,跟道士论阴阳。而和尚道士呢,也能谈孔孟之道,谈治国安邦。中国古人早已修炼出来一套三教合一、三教为我所用的思想哲学。
  02   
回到今天的话题,为什么一僧一道经常嘻嘻哈哈疯疯癫癫的在一起呢?他们到底是个什么角色,作者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笔墨写他们?

俗话说,僧道不同门,又说僧道不同席,还说僧道不同行。那为何红楼梦里这一僧一道常常携手同行呢?怎么看都觉得有些荒唐怪诞。

其实这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我们刚才也说了,中国古代文人学识渊博,对三教九流的知识都是广泛涉猎,并非都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真正这种只读八股文章的人,顶多能考个举人就不错了,是中不了进士,成不了大才的。

只有像王阳明这种,读书行事不拘一格,最终成为明朝第一牛。王阳明从来不死读书,他钻研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就真的不吃不喝格竹子,格出了一场大病。他年纪轻轻就研究兵法,十五岁就单枪匹马去考察边关。新婚之夜,他竟然在一个道观里和一个道士聊了一夜。他自己说曾醉心佛、老三十年,一度想过要出家……王阳明是融会贯通了三教九流的各种文化,形成自己的思想哲学,这就是心学。

从这个角度说,僧道一起,甚至僧道儒三教合一,在明朝并不稀奇。至少在王阳明看来一点也不矛盾,各门各派,他都能游刃有余,为我所用。

其实,明朝时已经有了“佛道同源”的思想,有两部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那就是《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封神演义里阐教、截教的各路神仙,很多都成了西游记里的菩萨神仙。这等于在说佛道同源,佛道同门,这也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也代表佛教在中国彻底本土化。

中国人写宗教,从来不会写具体的宗教教义,而是超脱宗教来写有趣的宗教故事,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插科打诨、虚构杜撰,也不在话下。《西游记》如此,《封神演义》如此,《红楼梦》也是如此。

这也就是说,只有在明朝时,才可能见到僧道同行的场景,而到了清朝,特别是乾隆皇帝时,道教受到了严格限制和打压,和尚就会对道士避而远之了。
以乾隆皇帝的尿性,这很好理解,道教是汉人的宗教,里面的神仙们都是汉人的祖先,和我满清统治者没有关系。而对佛教就友好的多,乾隆就将佛教定为清朝的国教,这也很好理解:既然国外胡人的宗教可以统治汉人的思想,那满人作为关外胡人,自然也可以统治汉人的天下。
何况乾隆之前,清朝皇室信奉的佛教,其实是西藏的喇嘛教。喇嘛更不可能跟道士混在一起了。所以在清朝,如果出现一僧一道携手同行的情景,一定会让人大跌眼镜,甚至还会被报官问罪。这也证明了《红楼梦》是写明朝的,是写汉文化的,绝不可能是什么满人旗人贵族的作品。
  03   
接下来我们谈谈,这一僧一道究竟是何来历?

先看看他们的名字,一个叫茫茫大士,一个叫渺渺真人,非常有仙气的名字。不得不感叹中文实在太牛了,既准确地表达了意思,又突出了文字美感。我不知道英文版红楼梦如何翻译他们的名字的,但可以想象得到,再高明的翻译,也没法做到词义和美感兼备。

那这两个名字是何来历呢?
就是来自《西游记》,今天定场诗里的前面两句: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这两句诗在西游记里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

天地还没有分开时,世间一片混乱,渺渺茫茫没人能看清。无人见,是没人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明白的意思。

那茫茫、渺渺用在红楼梦里有什么寓意呢?总不是说他们是混沌未分时的神仙吧,那时候只有盘古、女娲这样级别的创世神。而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在中国神仙谱系里是找不到的,而且他们的级别似乎也不高,起码比警幻仙姑低,当然警幻仙姑也是作者杜撰的神仙。

其实红楼梦作者借用“茫茫渺渺无人见”这句诗,是更看重前面这句:混沌未分天地乱。

作者是以此暗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是出现于“天地混乱”的乱世。

茫茫,是混沌、虚空,无边无际;

渺渺,是微小、遥远,望不到头。

茫茫渺渺,都暗含了生死的意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自古至今,人类只有对死亡,对死后的世界,感到茫茫渺渺,一无所知。

苏东坡有词云: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东坡有赋云: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再联想到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都是出现在西方的太虚幻境,再想想他们的任务使命,寓意还不明显吗?

还记得他们的任务使命吗?
我们在北邙山太虚幻境那一集就说了,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除了带通灵宝玉去人间,还要带神瑛侍者、绛珠仙草去投胎转世,警幻仙姑还交给他们一个任务,说还要将“一干风流孽鬼、痴男怨女,一同渡劫下世”。最后大家都去北邙山会齐,到太虚幻境销号。

(甄士隐在太虚幻境遇到一僧一道)
所以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是红楼梦中人投胎转世,然后又回到太虚幻境的引路人,是生死引路人。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封神演义》里的两位西方教主——接引道人、准提道人。红楼梦里的一僧一道,做的正是接引工作——将一干人接到人间,又引渡到太虚幻境。

所以整部红楼梦是一部倒叙的故事,开篇就写太虚幻境,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其实是告诉读者:红楼梦中人已经全死了,人世间早已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末世已经结束了,如今是水国人的时代了。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帮助红楼梦中人穿越回去,就是给读者讲述他们的前世,讲述朱楼繁华如何成了梦幻,讲述清风明月的血泪历史,以此让读者后人吸取这血泪的历史教训。这才是全书字字泣血、句句含泪的根本原因。
  04   
最后说清楚一个小问题。我们似乎看到一僧一道总是在一起。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就是这么拍的。这就是看书不仔细的后果。据李少红自己说:她并不熟悉红楼梦,只是小时候看过一些。难怪新版红楼梦,和她导演的《大明宫词》一个套路。

其实在书中,一僧一道并非总是一起出场。他们出场,是严格执行一个规则:

道度男,僧度女
也就是说,当书中的女性人物,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癞头和尚会出现。

比如甄英莲五岁时,癞头和尚就说“舍我罢,舍我罢”,甄士隐当然舍不得,癞头和尚就念了四句诗,暗示了甄英莲的身世命运。

比如林黛玉三岁时,癞头和尚就要带她走。林如海当然舍不得,于是说林黛玉的病要想好,以后就不能见外人、也不能听见哭声。

比如薛宝钗得了无名之症,也是癞头和尚出现,说她从娘胎里就带来一块热毒,给她一包药引子和冷香丸的方子。后来莺儿还说薛宝钗的金锁,也是癞头和尚送的。

而当书中的男性人物,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跛足道人会出现。

比如甄士隐填完《好了歌》的注解,就跟着跛足道人走了;

比如贾瑞病倒时,跛足道人送来风月宝鉴,结果贾瑞照了风月宝鉴的正面,被度走。

比如柳湘莲,在尤三姐死后,看破红尘,跟着一个疯道士走了。

而一僧一道同时出现,主要在太虚幻境,在那里他们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

在人世间一僧一道也有几次同时出现:

一次是见甄士隐、甄英莲父女,因为有男有女,当然两人同时出现。等到单独 度甄士隐的时候,就只有跛足道人出现了。

还有一次就是贾宝玉、王熙凤,同时被赵姨娘请的马道婆,用五鬼魇魔法还要弄死时,一僧一道同时出现。也是因为有男有女。同时需要用通灵宝玉驱邪,通灵宝玉是癞头和尚的宝贝,所以他必须出现。贾宝玉是男的,道度男,所以跛足道人也必须出现。

八十回以后肯定还会出现,但我们无从得知。

总之,哪怕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作者都是非常严谨地尊重事实,没有半点将就、马虎。难怪《红楼梦》能被称作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好了,一僧一道的故事暂且说到这,下一回我们分开来说一说,一僧一道他们分别隐藏着什么秘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九天揽月123 > 《兰国沧海客》举报/认领
上一篇: 06. 红楼梦与山海经,大荒山在哪里
下一篇: 09. 茫茫大士癞头和尚究竟影射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09: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09. 茫茫大士癞头和尚究竟影射谁?
九天揽月123 2021-03-01   |  301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

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

这首定场诗,都知道是写癞头和尚的,今天我们就单独说说茫茫大士,也就是癞头和尚的秘密。

初看这首诗,觉得前后有些矛盾。

前两句描述癞头和尚的长相,是鼻如悬胆、目似明星,两道眉毛很长,双目有宝光。从相面术来说,这是标准的大富大贵长寿之相。

但后面两句就令人费解了。

茫茫大士可是神仙菩萨级的人物,大士就是菩萨的意思。

为什么到了人间,化身癞头和尚,就这般恓惶?

菩萨转世,穿着破衲芒鞋就算了,还怎么居无定所,无处栖身呢?

更奇怪的是怎么还有满头疮呢?
  01      本相与众生相
这得要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了。

什么背景?前面说了,是乱世,是明末乱世,在书中简称为“末世”!

上一集在说到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来历的时候,就提到茫茫渺渺是来自《西游记》的开场诗: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意思就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出现时,真是天地混沌、天翻地覆的乱世,然而茫茫渺渺、生生死死,没人能看到清,当时的人们还没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亡天下”的末世!

这个末世的最后结果就是“白骨如山忘姓氏”、就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新版红楼梦剧照:一僧一道)

理解了这一层,我们就明白了,茫茫大士才是在太虚幻境的本相,癞头和尚代表的在红尘末世的众生相。

当时的众生,就是这般恓惶、悲惨。他们破衣烂衫,他们为僧为道避世,他们无栖身之所(无住迹),他们还有满头疮。

而前面两句是本相,鼻若悬胆、目似明星,代表他们本来是大富大贵。但由于遭遇末世,便落得了这般腌臜模样。

结合我们前面解读的,你应该明白我要说的了。这癞头和尚所代表的众生相,就是明末乱世的朱明子孙、王孙公子的形象。

有什么证据呢?

直接证据肯定没有的,影射说能做到自圆其说就好。我姑妄言之,各位姑妄听之。

鼻若悬胆,悬胆鼻,又叫猪胆鼻。猪,谐音朱。
目似明星,请注意一个“明”字。目似明星蓄宝光,宝光怎么解释?
宝光,在这里的肯定是佛教用语。日月之光,曰宝光。又是一个“明”字。
所以依据两句诗暗示的朱、明,可以认定是喻指曾经大富大贵的朱明皇室。

而在明末清初的乱世,朱明皇室,可以说是历次改朝换代最悲惨的前朝后人之一了。朱元璋的子孙在明亡后,当和尚、当道士、四处漂泊,无栖身之地的不可胜数。
  02      满头疮的秘密
那和尚为啥还有满头的疮呢?癞头和尚可是菩萨转世啊,怎么还头上长癞疮呢?

其实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了清初对汉人的“剃发令”。

剃发和癞头有什么关系呢?

很好理解,癞子头,从医学上讲就是因为头上长浓癣后形成的疮疤。

顺治二年,多尔衮下令全国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时间,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而那时剃发的工具远没有现在的优良,剃发过程中又伴随着暴力,剃刀也不会有任何消毒,并且大量的人共用,因此很容易剃破头皮,感染上头癣,从而变成癞子头。

直到现在,少年儿童如果去卫生条件不好的理发店理发,都有可能感染上头癣。鲁迅笔下的阿Q,不就是癞子头嘛。

所以,只要我们想一想癞头产生的原因,就很容易想到清朝的剃发令,就明白了为什么说是满头疮!

满头疮,不就是“满清人的头上疮”嘛!或许在当时,就把头癣称作满头疮。

现在一说起清朝,很多网友最痛恨的,便是清朝毁了汉人衣冠,抖音上的光哥等人,至今还在痛心疾首,在网上跟清朝死杠。

事实上,对当时的汉人来说,易服还算不得什么。最让汉人感到屈辱、愤恨,并且不惜以千千万万的性命来反抗的,就是这剃发令。

(清初血腥残酷的剃发令)
因为剃发令,远远不是剃掉头发这么简单。也不是像清末剪掉辫子那么温柔。

要知道清朝初年的发型,与如今清宫剧里的发型是大不相同,而是被称作“金钱鼠尾头”:

周围头发几乎剃光,跟和尚差不多,只剩下顶上一小撮头发,弄成像老鼠尾巴那么粗细的小辫子,刚好弄成铜钱方孔穿过。故名金钱鼠尾头。

想想看,这么丑陋的发型,配上满人的服饰,再加上因为剃发引起的满头疮,真是要多腌臜就有多腌臜,要多糟心就有多糟心。

再想想贾宝玉的那句名言:“看到女子就清爽,见到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

是不是顿时恍然大悟?

这就再次证明了蔡元培的索隐,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剃发易服”是针对汉人男子,汉人女子基本没变,就是所谓的男降女不降。汉人男子被剃得满头疮疤、脑后一根鼠尾,再配上满人的服装,那模样,已经不能用难看丑陋所能形容了,只能用贾宝玉的话说:

浊臭逼人!

而汉家女子,还保留着明朝的发型服饰,那当然看起来是清爽了。

  03      茫茫大士影射谁
按说对癞头和尚的分析隐喻,也基本结束了。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五年前我在天涯大谈红楼梦的人物影射,那没有理由不谈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究竟影射谁。

其实这个专辑我也肯定会谈影射,只是现在还是背景篇,到人物篇时,肯定要谈每个人物的具体影射。但这一期偏偏又说了一僧一道,那就顺便说说他们的影射,今天先说癞头和尚的。

有人说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就是后来的空空道人,空空道人后来又改名情僧,就如至真斋主肖老师说的,一僧一道,就是亦僧亦道,既是和尚又是道士,也就是作者自己。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说得通的。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到一僧一道第一次出现时,说他们“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在这里,靖本有一条批语,说这是“作者自己形容”,形容就是模样的意思。蒙藏本的批语说:“这是真像,非幻像也”。意思这是作者的真像。

照这两条批语的意思,一僧一道就是作者本人。

不过这说法总让人有点意犹未尽,觉得不过瘾,也似乎差了些什么。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这可是菩萨、神仙,作者应该没有那么自恋,把自己比作菩萨、神仙。我们印象中的作者是非常谦卑的,也没必要把自己化身为书中的人物,何况还是两个人物。说作者化身为石头,以通灵宝玉的视角看红楼世界,所以书名叫《石头记》,这是很符合文理逻辑的。但没有必要在化身为一僧一道啊。

还记得作者,也就是书中的石头,怎么称呼一僧一道的吗?

石头称他们为“二仙”,或者叫“二仙师”。

石头既然是作者,那一僧一道二位仙师,当然就不是了。作者也不具备能引度红楼梦中人的身份地位(书中人物影射的都是帝王将相)。

一僧一道被称作二仙、二仙师,显然他们的地位身份,是大大高于书中所有人物的(除了女娲和警幻仙子)。

他们也担得起这称呼,他们就是神仙。而中国的神仙,其实往往就是我们的祖先。我们把自己的先祖、或者整个民族的祖先、民族英雄,神化为了神和仙。

祖宗的排位,叫神位;摆放神位的龛,叫神龛;下葬的墓道,叫神道;……

仙,谐音先。仙人,就是先人。二仙,就是二位先人。这一僧一道,便是红楼梦中人的两位先人。

先人,当然是已经死去的人。神仙,也只有死后才能封神成仙。

红楼梦中人当然是指朱明皇室、大明子民。那他们的先人是谁,就不言而喻了。

吴氏红学群的网友鱼虫说:茫茫大士、癞头和尚是隐喻明太祖朱元璋。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要说证据,我刚才说的算一条:

他是红楼梦中人的祖先,先人,是太祖嘛。要知道秦可卿、尤三姐死后,都去太虚幻境掌管各个司。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可比她们的级别高得多。明末乱世的朱楼家的人,当然得称他为仙人、为仙师。

第二条理由,很简单了,都是和尚。朱元璋当年当过和尚,拿个碗去化缘。网友们戏称:明朝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
以后我们也会说红楼梦里的“一根绳”。

野史有很多关于朱元璋十分忌讳早年当和尚的经历,其实这都是抹黑、丑化朱元璋,历史上的朱元璋,可没这么小心眼。史书记载,朱元璋当皇帝后,儒道佛三教并重发展,他本人更偏爱佛教。这也是我们上一集讲的明朝佛道合一的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多次下令举行佛事大典,召集天下高僧讲法,组织点校、刻印佛经,共收录佛典一千六百余部七千多卷,史称“洪武南藏”。他还经常和大学士宋濂讨论佛法,还亲自撰写《集注金刚经》,单独在《明太祖集》里,就有四十六篇他的佛教方面的文章。

证据三,就是朱元璋的长相
说到朱元璋的长相,很容易想到奇特的猪腰子画像。其实那是明朝时为了神化他,而刻意突出、夸大他的天生异相!当然也不是清朝为了丑化他画的(那些画明朝时就官方民间都有收藏了,而且还是合法的)。



(明朝时就有多种版本的明太祖天生异相画像)
而朱元璋的真实相貌,自然得看明朝宫廷的皇帝御像。从画像看,朱元璋也是相貌不寻常,和史书的描述基本相符。

(明宫廷的太祖中年老年画像)

《明史·本传》对朱元璋的记叙是“资貌奇伟,奇骨冠顶”。
红楼梦里说茫茫大士是“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
明代张翰,曾入“武英殿”瞻仰过朱元璋的画像,说朱元璋是“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

红楼梦里说癞头和尚是“鼻若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
两人长相的共同点就是:鼻若悬胆,目光如炬。
而从相面术上说,这绝对是大富大贵之相。

可茫茫大士、癞头和尚是个神仙,是个出家人,要大富大贵做什么?但作者偏要写一个大富大贵的和尚,看似荒唐,实则大有深意。

第四个证据就很明显了,那就是通灵宝玉
前面我们多次说了,通灵宝玉是茫茫大士的宝贝,是他施展幻术,将大圆石变成一块美玉,还在上面刻了字。新版电视剧里是一僧一道一起施展法术,将大圆石变成通灵宝玉,这是不对的。整个过程,没渺渺真人什么事。

而通灵宝玉隐喻的是传国玉玺,这一点,我们前面提到过。朱元璋是太祖皇帝,他奉天承运做了皇帝,开创大明三百年基业。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传国玉玺是他的宝贝,他传给了此后的十五位皇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九天揽月123 > 《兰国沧海客》举报/认领
上一篇: 08. 一僧一道究竟有何来历,又有何秘密任务?
下一篇: 10. 渺渺真人,即跛足道人之隐喻探秘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09: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10. 渺渺真人,即跛足道人之隐喻探秘 ​
九天揽月123 2021-03-01   |  348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今天的定场诗,是来自书中对跛足道人的描写。跛足道人是渺渺真人在人间的化身。按理说,作为神仙的化身,应该是“仙风道骨、风姿潇洒,气宇轩昂,飘飘然有出尘之表”才对,怎么偏偏是蓬头跛足、麻屣鹑衣、疯癫落脱的样子呢?
虽然像批书者说的,红楼梦的文字,向来是不落窠臼,与寻常的小说是大不相同。但在这里作者这么写,显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一定别有深意。

  01      跛足的隐喻
上一集我们谈了茫茫大士的化身癞头和尚,为何偏偏有满头疮。那今天首先就得说说,渺渺真人的化身跛足道人,为何偏偏是个瘸子!

· 渺渺真人茫茫大士在太虚幻境

这同样要结合书中的时代背景。书中开篇就写到了,

这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末世,

就是“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的乱世,

故而红楼梦十二曲的引子,开口就问: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来到的就是这样的末世,这个末世,就是明末乱世。

癞头和尚的癞子头,是暗示了清初剃发令的血泪历史;

那跛足道人的跛足,是不是同样也有历史的隐喻呢?

那是当然!不过还是那句话,影射解读,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不敢说自己是标准答案。

你觉得我说得有理,不妨会心一笑;觉得我解得荒唐,也不妨一笑置之。

跛足,诗中说是“一足高来一足低”,我认为,是隐喻明亡清兴后,满、汉力量不平等、不平衡。满人成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汉人成了最下等的、最受压迫的群体。

元朝时,将全国人民分成四等,南方汉人是最低的一等。清朝也不遑多让:

满人旗人,是绝对的最高等,拥有最高的权利、最多的财富,还有世袭的爵位。
汉人是绝对的最底层,清廷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对汉人实行严酷的统治和压迫。
不说满汉地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就是和蒙人、回人相比,汉人也是望尘莫及。
所以,我认为:那跛了的一足,就象征着汉人。脚跛了,代表无法立足。在这水国末世,汉人无法立足。
我们都知道,越是受伤的那只脚,越要承担身体的大部分负重。汉人就是那只受伤的脚、就是那只跛了的足,明明已经痛入骨髓、无法立足,但依然要承担清廷的无休无止的压榨压迫。

所以会无数次的跌倒,无数次地陷入污浊泥泞,但依然要负重累累、一瘸一拐地摸爬前行。

在这样的污浊世道,当然是“浑身带水又拖泥”。

再结合跛足道人携带的宝物“风月宝鉴”,我们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一点:

风指清风,就是清朝;月指明月,便是明朝。

风指镜中的美人,月指镜中的白骨。

清风 和 明月比起来,美人 与 白骨 比起来,不就是“一足高来一足低”吗?
  02      蓬头的隐喻
书中对癞头和尚有相貌的具体描写,对跛足道人却没有,只是说他蓬头跛足、穿得破衣烂衫的。

那说完了跛足,当然也顺便说一说蓬头。

蓬头的意思很明白,这个词现在还常用,就是指头发乱蓬蓬的,披头散发的样子。

作为一个道士,跛足道人为何如此不讲究呢?哪有道士头发乱蓬蓬、披头散发的?除非是在做法事的时候。要知道古代男子也是蓄发,待到行冠礼之后,就得把头发盘起来,绝不能随便披着,更不能乱蓬蓬。因为束发和披发,是汉人和蛮夷的重要区别。古时汉人认为,只有犬戎夷狄,番邦蛮夷,才会纹身穿耳、披发左衽。汉人男子是束发右衽。所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成就齐国霸业,打败戎狄蛮夷,那我们就要被蛮夷统治,和蛮夷一样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
所以,跛足道人的蓬头,是暗示披发,暗示了披发左衽的典故。也进一步说明了,这是明亡清兴的污浊世道,汉人在鞑虏蛮夷的统治之下,已经披发左衽了。

事实上,清朝的剃发易服,比披发左衽更加血腥残酷。
讽刺的是,在当时,孔夫子的后代,还主动带头去剃发易服。这只能说子孙不孝,不能怪罪在孔夫子头上。
很多人拿这事来痛斥儒家,这就是不讲理了。要知道更多的儒生文人,因为反抗剃发易服,无数的人头落地,无数的家破人亡。客观地说,古今中外,儒家知识分子,应该是最有担当最有气节的一群人之一。不要因为个别的汉奸败类,而否定整个群体。
  03      影射原型是谁?
好了,跛足道人的解读也差不多了。但上一回,说了茫茫大士的影射原型,没有理由不说渺渺真人的影射。

还是那句话,我姑妄言之,看官你姑妄听之。

上一回鱼虫网友说茫茫大士影射的是朱元璋,敝人附议。他又说渺渺真人是影射作者本人,敝人则不敢苟同。

前面说了,一僧一道是红楼梦中人的先人,而作者显然是红楼梦中人的后辈,所以作者不可能是一僧一道,但有可能是空空道人。因为书中说了啊,说那块石头在红尘经历一番奇幻之后,又回到了大荒山,并且把故事记在了大圆石上。然后又过了几劫几世,空空道人来了,发现了石头上的文字,于是抄录下来,传到人间。

这也就是说,红楼梦的故事发生了几劫几世之后,少说也有几十年了,《石头记》才传到世上。因此,说空空道人是曹雪芹,这是说得通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大胆推测,《石头记》的创作问世,就应该是明朝灭亡几十年之后的事,也就是说《石头记》创作于康熙年间。而不可能是乾隆年间。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创作于乾隆十九年,那时距离明朝灭亡已经110多年了,明朝的遗民都死完了。

那渺渺真人、跛足道人到底影射谁呢?

有网友说,是影射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理由是万历皇帝也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身体又肥胖,走路一瘸一拐,实在有损皇帝的高大上形象,据说这也是他三十年不上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太牵强,因为万历皇帝距离明亡时间实在太短,他死后不到24年,大明就亡了。

不卖关子了,我还是直接说出我的观点:窃以为,渺渺真人是影射明成祖朱棣。

有人就认为这个说法欠妥,因为你前面还说一僧一道,是红楼梦中人的先祖、先人,而朱棣和朱元璋差了一辈呢。很难想象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是父子关系啊。

所以说嘛,谈影射,不要死抠细节,方方面面都要一一对应的话,那就没法谈了。

鲁迅先生说过: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影射隐喻更是如此了。

影射,往往是作者选取、放大 人物角色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或者重大事件,或者特有的象征符号,来加以隐喻,而对其他的方方面面,采取虚化、模糊掉,或者干脆不写。

一句话,影射,就是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知道的人,是一看就懂,一点就通。不知道的人,你就是列举一百个理由,他还是说你是牵强附会、胡说八道。

那我们就谈谈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影射。
朱元璋是大明开国先祖,是明太祖;

朱棣是开创大明盛世之祖,是明成祖。
· 明成祖朱棣画像

明朝是历史上唯一有两个庙号带祖的皇帝的朝代。

当然朱棣原本的庙号是明太宗,是嘉靖皇帝为了让他的父亲也有庙号,硬生生地朱棣变成了明成祖。

因此从庙号上看,明太祖、明成祖,都是祖,还真成了平辈了。

朱元璋、朱棣,就是明朝的二祖,那当然可以称得上是二仙。

这勉强算得上第一个证据吧。

第二个证据,就是道教。
与朱元璋偏爱佛教不同,朱棣是更爱道教。他喜爱道教到什么程度呢?在中国皇帝当中肯定能排前三名。

早在他造反之时,就炮pao制出了“真武大帝”的神话:

他本是北方的燕王,经过一番宣传运作,从官方到民间,都把他当做了北方真武大帝转世,那当皇帝自然是天命所归、理所当然啊。

朱棣登基之后,真武大帝还真成了明朝的护国神。

朱棣还不惜花费的无数人力物力,在奇峰峻岭的武当山,按照皇宫标准,修建了真武大帝的道场。并且还弄出一个至今还是大IP的人物,那就是武当山张三丰张真人!



· 朱棣时修建的武当山宫殿群至今犹存

如此豪横的超级粉丝,那当然得是神仙真人转世了。

第三个证据,就是风月宝鉴了。
以前红学家和广大读者,都把风月宝鉴的风月,解释为风花雪月,解释为风月儿女。其实只要稍微想一想渺渺真人、跛足道人的道士身份,就知道这解释有多荒谬了。

道士、道教,说的风月,只能是清风明月,而不可能,是说风花雪月、才子佳人。至今在一些道观里,我们很容易看到清风明月的牌匾,很多书里的神仙,身边的两个童子,往往也叫清风、明月。比如《西游记》里五庄观镇元子的两个童子,一个是清风,一个叫明月。

而关于清风明月的隐喻,在第三集已经详细解读过了。没看过的可以回到第三集。

第四个证据,就是开场后面两句诗: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在说癞头和尚时,说他“破衲芒鞋无住迹”,意思是没有固定的住处,是个云游四海的僧人。而道士往往有住处的,因为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也可以去道观修行,反正都得有个住处。而和尚是要出家的,做了和尚,就没有家了。所以癞头和尚是栖身之所,而写跛足道人,就特别交代了,他的家在蓬莱弱水西。

蓬莱、弱水,都出自《山海经》。蓬莱仙岛,是道教传说的三座仙岛之一,不是今天山东的蓬莱市,但普遍认定是渤海黄海之外的茫茫大海上。有的史料还说蓬莱就是今天的日本。

弱水,如果是实指的话,弱水河是在甘肃。但蓬莱在渤海,弱水在甘肃,相距几千里。显然不合理。所以这里的弱水,显然是泛指,是指渺渺无边的海水。蓬莱是个仙岛,它周围的海水,当然是弱水。

那蓬莱弱水的西边是哪里?
· 明代仇英 蓬莱仙境手卷 设色绢本

打开地图就会看到,穿过渤海湾,能看到的陆地,就是京津地区。而在明朝,京津唐地区都是属于顺天府,属于北直隶。也就是都属于燕京。

那蓬莱弱水的西边,就是燕京,就是北京,就是当时的京城。

那里,就是渺渺真人、跛足道人的家。

那里,也是燕王朱棣、明成祖朱棣的家。

而道教里说神仙天帝住的地方,就叫帝乡。很多道家的诗词,都提到“帝乡”这个词。比如:

《庄子·天地》篇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陶潜 《归去来兮辞》中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帝乡,又指皇帝住的地方,也就是京城。比如:

唐朝常建《塞下曲》说:“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唐朝杜甫有诗写到:“衣冠是日朝天子,草奏何时入帝乡。”
而书中偏偏要问渺渺真人家住何处,那神仙的住处,当然是帝乡仙境。那他影射的人物,自然也是住在帝乡——就是京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九天揽月123 > 《兰国沧海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0: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负责度男,癞头和尚负责度女,有什么玄机?
昵称31728201 2017-07-08   |  972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回复「揭秘」,看欲罢不能,闻所未闻的野史奇谈





(图)上海大观园景点



▼点击下方音频主播陈卓为你讲古▼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负责度男
来自鱼羊秘史

00:00 17:14


《红楼梦》就是一个诗人的世外桃花源。大观园中的女子们,各个都能出口成章也就罢了,就连那原本“风尘世俗”的贾雨村,也能写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样“超尘脱俗”的句子来。可见这红楼之中,确是“情痴情种”与“逸士高人”聚集之地。



既然说起高人来了,那么我们要隆重介绍两个人,他们就是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合称红楼双真。



曾经有人说,为什么跛足道人出场比癞头和尚出场次数多好多啊?比如第一回度甄士隐,第十二回给贾瑞送取风月宝鉴,第六十六回度柳湘莲等。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好解释。因为,跛足道人负责度男,癞头和尚负责度女。区别就这么简单。



以诗出场的癞头和尚都度过谁



诗云: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首诗便是癞头和尚所做。其意境水准并不输给红楼中任何一位才子佳人。关键是,他的诗可都是隐语诗。这首诗讲的就是香菱(英莲)一生的命运。如果当时甄士隐能认真听听和尚的话,兴许香菱的命运会有所改变呢。



甄士隐拿着癞头和尚的话不当回事,导致了后来英莲失踪,成为香菱一生悲惨命运的开始。



跟甄士隐一样不听劝告的还有一个人,就是林如海。这是黛玉进荣国府之后跟众人说的。“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大家看,癞头和尚对待黛玉跟对待英莲的方法如出一辙,都是要化去出家。这个“方子”肯定是祛病除根的最好办法。可是谁家父母舍得呢?所以林如海果断拒绝了癞头和尚的第一个“方子”。接下来就退而求其次,若要好时,一不能见哭声,二不能见父母之外的人。





(图)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那么这个问题就来了,黛玉的哭声不是她自己能控制的,这是前世的宿业。因为她下凡来的目的,就是用一世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啊。



哭声是业缘,自我不能控制。可是,这不见外姓亲友的事情,真的是可以避免的呀。虽然说,黛玉的母亲死了,但是他父亲林如海天经地义应该把孩子带在身边吧。可为什么这么狠心就把一个十多岁的女娃子扔到姥姥家了呢?况且说,癞头和尚专门提醒过,不能见父母之外的亲友之人,方可平安一生。



关于这件事,书中所述各种原由,似乎都不是特别合情合理。咱们只能姑且认为,是阴差阳错吧。



这样我们小结一下,关于黛玉的病关键不是用药,而重点在于自我调养。包括不让见亲友其实重点也是在于静心。那么黛玉两条都没有做到,哭声止不住,亲友天天见。于是她就只能用人参养荣丸暂时维持了。



除了以上两个不听话,还真有一个听癞头和尚话的,就是薛宝钗。



因为薛宝钗也是从小有病,恰好也是癞头和尚给看的。这次和尚可没有说要把薛宝钗给化着走,也没有告诉她各种忌讳,只是给开了一副药,并且还给这药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冷香丸”。



薛宝钗家对待癞头和尚的态度与甄士隐和林如海是不一样的。首先说他们在遇到癞头和尚之前已经请过许多大夫,也吃过了许多药。但是——




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



这段话说得明白,病症就是热毒,宝钗是先天壮,所以有一定的抵抗力。最关键的是,他们家很信任这个癞头和尚,并且心存感激之心。



当然,也不能因此去指责甄士隐与林如海,毕竟癞头和尚没有要求化了薛宝钗去。



这癞头和尚看似隐隐约约,但对林黛玉、薛宝钗、香菱等人都有帮衬。所以对待和尚,应有起码的恭敬之心,慈悲之情。这点,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就深得要领。她曾经吩咐过:“以后大凡宝玉出门的日子,拿几串钱交给他的小子们带着,遇见僧道穷苦人好舍。”



善念一起,则天地感知。那么在关键时刻,癞头和尚就又出场了。





(图)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关键时刻通灵宝玉大显身手



许多事情,细究起来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就比如说,那个贾环为什么泼了宝玉一脸油,起因是宝玉招惹彩霞。



说起这事来,宝玉也实在没有个进退。须知,纵然你千般万般好,却也不是说所有的女孩子都会喜欢你。彩霞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个。



所以说,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更要知道,君子好惹,小人难缠。宝玉与凤姐千不该万不该去招惹这睚眦必报的赵姨娘。结果呢,被小人嫉恨上了,一场大难来临了。




赵姨娘请马道婆给凤姐和宝玉下了魇魔之法,请来五鬼差点要了二人性命。因为涉及到巫术,咱们并不懂就点到为止。



这段故事,虽然只是一章,可是描写非常精彩。



但凡贾府中有个什么大规模的事情,一定会劳师动众。比如清虚观打醮那出戏,那阵仗,居然把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吓得一头扎进王熙凤怀里。张道士请了宝玉的通灵宝玉给众道士传看,还收回许多贺礼来。



那么我们看这次,因为凤姐和宝玉得了这种怪病,贾府上上下下都像炸了锅一样。曹公“忙里偷闲”,居然不慌不忙地给了薛蟠一个特写:




独有薛蟠更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知道贾珍等是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因此忙的不堪。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这段描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薛蟠这个人呢,他平时的大大咧咧都是故意做出来给人看的。其实他什么事情都看得明白。毕竟说,薛蟠也曾借用杜甫诗句而做出过“洞房花烛朝慵起”的句子来。而黛玉之美,借用呆霸王之口说出来,更显出黛玉“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本色来。



那么说到薛蟠呢?他其实是对贾府一干人物的“假”做出一个反衬来。表面看,他是一个“真”的浪荡公子。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假草包”。记住他的名字,可是“真文起”。所以我们看《红楼梦》,这真真假假的学问其实大得很。有人装真,还有人在装假。





(图)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接下来继续说宝玉与凤姐的事。



这姐俩出了事,亲戚朋友都过来瞧问并出主意。



王子腾来了,小史侯家来了,邢夫人弟兄辈并各亲戚眷属都来瞧看,也有送符水的,也有荐僧道的,总不见效。



这么多人都请了不见效,那么就该癞头和尚出场了。



我前面说了,男的有病了,跛足道人来瞧;女人有病了,癞头和尚来瞧。这次姐弟俩都病了,自然是双真都要出场了。



我们看,双真这次出场很正规,都是有定场诗的。



见那和尚是怎的模样: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



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这两首诗不能放过,也要解一解,很有意思的。



看那和尚相貌,乃是十足的美男子呀。只是最后一句有些煞风景,因为长了满头疮。不过,他的名字就是癞头和尚嘛,一会我还要详解为什么他一定要长这满头疮。



再说那道士,没有说相貌如何,但“拖泥带水”很邋遢的样子。不过最后一句却点出道士的出身,乃是蓬莱弱水之西。那么跛足道人来自十洲三岛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了。




二人来了之后,一言点醒梦中人。要想治疗姐弟的魇魔之症,就请出通灵宝玉啊。这时候我们突然发现,那块补天弃石,其实是有用处的啊。



就在第八回,薛宝钗曾经把通灵宝玉拿下来细细看过。



正面写的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写的字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现在,就到了发挥这块宝玉第一特效功能的时候,该除邪祟了。



那么此刻我们有理由联想一下,既然它的除邪祟功能使用了,那么是不是之后还要用到“疗冤疾”与“知祸福”的功能呢。相信曹公既然埋下了这条伏线,后面一定会有显示的。





(图)通灵宝玉



当然,虽然通灵宝玉有三个特殊功能,但由于来人间太久,已经被“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癞头和尚说得好,“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经过癞头和尚给通灵宝玉念咒开光之后,告诉贾政,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



要说这马道婆的魇魔之法也的确够厉害的。居然需要通灵宝玉三十三天才能彻底除灾。但自古道,邪不胜正,宝玉与凤姐的魔魇终于被退去了。



让人感动的还有林黛玉。她本来是一个庄子信徒,可是情急之下,也口念“阿弥陀佛”为宝玉祈福,颇有临时抱佛脚的感觉。这一幕恰恰又被宝钗发现了,黛玉被臊了个大红脸。



事情到了这里,总算尘埃落定了。对于凤姐和宝玉来说,这是一段“飞灾”。换一个角度说,挺过这段“飞灾”,算是消了一些业劫,也是一件好事。而那些平白无故给他人制造飞灾的人呢?他们的报应啊,也不会太远了。



这段故事告一段落了。可是前面还说了癞头和尚为什么要长满头疮啊?



癞头和尚不得不说的秘密



要说,这一僧一道,为什么一个跛足,一个癞头呢?跛足还有情可原,因为仿古,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就是跛足。这点残疾除了跑不快,倒也没有什么太让人难堪的。



可这癞头就不好说了。长满头疮让大家看起来总会觉得有些膈应啊。其实啊,这就对了。前面我已经说了,道人主要是度男子,所以形象好坏都无关。可这和尚是度女子的啊。



试想,一个出家人,天赋异禀满腹经纶,如果再有一副“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玉树临风、风流倜傥”的好皮囊,这会让多少无知少女搅动情愫啊。于是——



就给这和尚来一头癞头疮。女子看了首先会生出惕厉警醒之心。



所以一句话,做和尚不能太帅!




*作者:风林秀,鱼羊秘史签约作者。一个诗意地栖息在历史与文学名著时空中不能自拔的写手。以国学为衣,以神话为马,与云之君兮为友,与日月相伴,赏天地大美,混一世逍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0: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红楼梦》癞头和尚度化黛玉,劝其出家,为何却不度化薛宝钗?
2020-04-28 16:25


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在书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出现的分量都很重,开篇第一回,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便要度化甄英莲,让甄士隐将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交给自己,但甄士隐不肯顺从;

到了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也是当着众人的面儿讲了小时候有和尚要度化她出家的异事,按照这种思路看来,癞头和尚似乎一直在度化金陵十二钗册中之人,那么问题紧接着就来了——薛宝钗小时候也曾遇见癞头和尚,为何和尚却不劝宝钗出家呢?



事实上,这个癞头和尚非但没有劝宝钗出家,还给了薛宝钗两件礼物——冷香丸的秘方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让薛家人錾在金锁上,让宝钗随身带着。

这两件礼物分别出现在《红楼梦》第七回和第八回,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中,周瑞家的前来薛姨妈处回话,恰好跟宝钗聊了几句,从宝钗口中,我们得知了冷香丸的来源:

宝钗听说:“后来还亏了一个癞头和尚,说是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我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凡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作引,异香异气的,不知是哪里弄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这倒效验些。”——第七回


癞头和尚诊断了宝钗的病症,并给了她冷香丸的药方,帮助她压制体内的热毒,但从头到尾就是没有提到过要度化宝钗去出家。而到了第八回,曹公借着宝钗丫环莺儿之口,说出了癞头和尚当年送的第二份礼物:

宝钗因说道:“是个人给了两句吉祥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个,共成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第八回


分析至此,我们就会发现癞头和尚的区别对待,对甄英莲、林黛玉,癞头和尚想要提前终结她们今生的冤孽,但对于薛宝钗,他却又给冷香丸、又给吉谶,而且叮嘱薛家人要将“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錾在金锁上,这就在无形之中为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打下了舆论基础。



那么癞头和尚为何要区别对待呢?答案就在《红楼梦》第一回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的谈话中,其实暗含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且看原文:

那僧笑道:“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了结此案。趁此,你我何不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第一回
神瑛侍者即是贾宝玉的前生,这是确定的,所以跛足道人、癞头和尚的所有行为都要为神瑛侍者渡劫来服务,而其中林黛玉则是绛珠仙子转世,仅仅是为了还神瑛侍者前世的灌溉之恩,也就是说,道人、和尚一开始就知道,黛玉、宝玉今生无缘,必定是个悲剧,也正因为如此,癞头和尚才想提前度化林黛玉,让其免受这番苦难。

但薛宝钗就不一样了,她是贾宝玉今生的妻子,也是宝玉渡劫必须要经历的人生历程之一,所以癞头和尚才会这般保护宝钗,给她冷香丸,助她调养身体,还赠她“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以便为将来的金玉良缘提前埋好伏笔。

还有一个细节可以佐证这个观点,那就是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中,赵姨娘买通马道婆偷偷给贾宝玉、王熙凤下蛊,险些将二人害死,在这个紧急时刻,又是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出场,救了宝玉一命!两位仙人的目的很明确了——神瑛侍者今生的劫难还未经历完毕,所以要保护好他。



因此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一直在默默保护神瑛侍者渡劫,所有跟宝玉渡劫有紧密关系的人,也都会被隐形保护,比如第十六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秦钟病重,梦中被鬼判捉住,可秦钟一提到自己认识贾宝玉,希望临终前能跟贾宝玉说句话,鬼判立刻怂了,称“非等他请出个运旺时盛的人来才罢”,只能同意秦钟回到阳间,跟贾宝玉临终告别。而这个隐线,贯穿了整本《红楼梦》的神话情节设置,各位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带着这样的思路去理解这些情节。

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0: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回之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下凡那些事儿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4-04-13 21:16:10)
标签: 文化       
详解红楼第一回



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下凡那些事儿

在红楼的仙界体系里,出现过三个主要神仙,警幻仙子、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警幻仙子居住在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所有天庭下凡历劫人员,必须得先在其案前挂号,完劫后销号。而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倒像是天庭里面的散仙,职务不明。因在下凡过程中受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块通灵石头的嘱托,二仙特地携带其到人间历练,幻化作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以下简称僧道二人组,二仙下凡后在人间若隐若现,干了很多和薄命司众女子设定历劫路线不一样的事情来,让人匪夷所思,下面就来详细梳理一下。



僧道二人组为何要下凡

二仙在天上过的好好的,为何要下凡呢,文本中说得很明白: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1回)



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1回)



二仙下凡的目的就是为了“度脱”几个薄命司女子,让他们脱离已经设定的好的“薄命人生”路线。路遇大荒山顽石,受其委托携带下凡历练。这里就产生一个疑问,既然众多下凡历劫女子已经在薄命司设定好了人生轨迹,而二仙又去干扰既定结局,那么二人下凡的行径是自发个人行为,还是上司交代的行为呢。很显然只是个人自发的行为,如果是上司安排的行为,二仙可以带上自己的随行人员、个人宠物等,无需理会任何仙界人员,直接下凡度脱,但是二人在携带石头下凡之前,还得特意到警幻仙姑面前将“蠢物交割清楚”(大荒山石头下凡备案),说明仙界对下凡历劫人员管理的特别严格,二仙虽然不受任何约束,可以自由出入天上人间,但是一旦携带了石头去人间历练,必须得到警幻仙姑面前备案才可以,否则就是违反天条。 这也间接证明了二仙干扰薄命司人生轨迹是私自个人行为。



僧道二人组下凡后度脱了哪些人

二仙在下凡后虽然若隐若现,但是二人可没闲着,分别点化度脱了薄命司、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档案馆上的很多人,下面列举文本所叙:



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士隐听了,不便再问。(1回)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1回)



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1回)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3回)



宝钗听了便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他说我这是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他就说了一个海上方,又给了一包药末子作引子,异香异气的。不知是那里弄了来的。他说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倒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7回)



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 (8回)



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8回)



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25回)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28回)



薛蟠见宝钗说的话句句有理……便说道:“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34回)



湘莲警觉,似梦非梦,睁眼看时,那里有薛家小童,也非新室,竟是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跏腿道士捕虱。湘莲便起身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66回)



僧道二人组分别在若干年时间里渡化过甄士隐、英莲、林黛玉、薛宝钗、柳湘莲,而且顺带点化警醒过那块下凡历练的顽石。其结果如下图:



http://s2/mw690/0018Smsezy6I4Zn9Gk911&690

因为渡化失败的人,都会继续按照薄命司设定的路线走完人生,所以二仙度脱的方法定然和薄命司人生是截然相反的。根据以上图中所示,只有薛宝钗的人生应该是被改写了,但是仍然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依然是薄命司上有名人,这又是怎么回事?



“金玉良缘”的戏剧人生

既然薛宝钗的人生轨迹被僧道二人组成功改写,迎来了“金玉良缘”新的的人生,那么此前设定的命运过程就无从得知,我们仅解读僧道二人组导演的金玉良缘”人生过程,看看薛宝钗最后是怎样又掉入薄命司的彀中。



金玉良缘的双方为贾宝玉和薛宝钗,贾宝玉前身为天上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造历幻缘,随身携带大荒山顽石一起投胎人间,顽石投胎人间化作“通灵宝玉”,上刻八字吉谶,作为贾宝玉“金玉良缘”的信物;薛宝钗为“一干风流冤家”中的一份子,特地下凡造劫历世,投胎后被癞头和尚点化赠送冷香丸配方,并送“金玉良缘”八字谶语,令薛家打造金器,錾在上面,当做信物,并嘱咐以后遇到同样有八字谶语的带玉者,方为匹配。癞头和尚如此煞费苦心的安排,就是为了让二人投胎人间后享受荣华富贵温柔乡,做举案齐眉好夫妻。



可以说癞头和尚安排的金玉良缘人生是完美的,足可以带领薛宝钗脱离薄命司悲惨命运的安排,但是他此种安排看似完美,却忽略了为报答灌溉之情而下凡还泪的绛珠仙子的影响,最终新版“金玉良缘”人生受到原版“木石姻缘”人生的强大冲击,虽然勉强完成“金玉良缘”的合体,却摇摇欲坠,只剩下形式,最终无法摆脱“薄命司”大局的左右,薛宝钗的人生还是以悲剧结束,而还泪降世的林黛玉同样受“金玉良缘”强大的反冲击力,泪逝而尽,身处两缘之中的贾宝玉顿悟出家,宝钗黛结局也正好应验了僧道二人组此前对大荒山顽石所说的 “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 相连属, 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曹公用“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来写宝钗黛的爱情悲剧人生,我想是应该表明这样一种超然爱情观,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应是由当事两个人的真心相爱决定的,而不是仅仅由身外之物---家世背景,地位,定情信物等来决定的。



红楼世界的僧道混居现象



在文本里设定的社会里,存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僧道混居,道家佛家并举现象,先列举文本例子分析: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外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那贾敬闻得长孙媳死了,因自为早晚就要飞升,如何肯又回家染了红尘,将前功尽弃呢,因此并不在意,只凭贾珍料理。(13回)

秦可卿殡丧期间,分别请来了道佛两家的人员,佛教高僧负责超度灵魂,道教全真负责解冤洗醮,各司其职,相互不影响。贾府同等倚重,并无厚此薄彼现象。



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18回)

大观园完工之际,采办豢养的人员有尼姑,道姑,也是有僧有道,连同带发修行的妙玉一起混居在栊翠庵,元宵节接受元春的检阅。省亲过后全部移送到水月庵,而居住在大观园里的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一班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则遣发到贾府家庙铁槛寺混居。



说着早已来至门前。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像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宝玉进去,也不拜洛神之像,却只管赏鉴。(43回)

凤姐生日,宝玉私去水仙庵祭祀金钏儿,突然姑子让一个老道出来牵马,让人突兀,其实这里的老道不是男人,而是老道姑,水仙庵也是尼姑,道姑混居的。



而僧道二人组是仙道中人,却也亲切稠密,兄弟情深,薄命司的档案他们是知晓的,尽管天机不可泄漏,但是仍然因情而舞弊,渡化世人;曹公用社会上流行的两教的具体人物形象来表达自己的精神价值取向。



王一贴

2014.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0: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人物(160):跛足道人
宛平2008 2016-07-27   |  1429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里的人物(160):跛足道人



       跛足道人,一个主宰别人命运的道士。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里写道:

      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

     后来,甄士隐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里写道:

      那贾瑞此时要命心甚切,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忽然这日有个跛足道人来化斋,口称专治冤业之症。贾瑞偏生在内就听见了,直着声叫喊说:“快请进那位菩萨来救我!”一面叫,一面在枕上叩首。众人只得带了那道士进来。贾瑞一把拉住,连叫“菩萨救我!”那道士叹道:“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说毕,从褡裢中取出一面镜子来----两面皆可照人,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说毕,佯常而去,众人苦留不住。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帐,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哎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旁边伏侍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落下来便不动了。众人上来看看,已没了气。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这才忙着穿衣抬床。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面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里写道:

      正闹的天翻地覆,没个开交,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念了一句:“南无解冤孽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祟者,我们善能医治。”贾母,王夫人听见这些话,那里还耐得住,便命人去快请进来。贾政虽不自在,奈贾母之言如何违拗,想如此深宅,何得听的这样真切,心中亦希罕,命人请了进来。众人举目看时,原来是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见那和尚是怎的模样:
  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
  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那道人又是怎生模样:
  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贾政问道:“你道友二人在那庙里焚修。”那僧笑道:“长官不须多话。因闻得府上人口不利,故特来医治。”贾政道:“倒有两个人中邪,不知你们有何符水?”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
  贾政听说,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念毕,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递与贾政道:“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说着回头便走了。贾政赶着还说话,让二人坐了吃茶,要送谢礼,他二人早已出去了。贾母等还只管着人去赶,那里有个踪影。少不得依言将他二人就安放在王夫人卧室之内,将玉悬在门上。王夫人亲身守着,不许别个人进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宛平2008 > 《语文》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里的人物(159):癞头和尚
下一篇: (1)《红楼梦》里的人物(161):空空道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2: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雪芹真实身份原著已披露,借癞头和尚一番话讲明,尽在风流之中
2024-07-22 11:20·青溪话红楼
#头条首发大赛#

曹雪芹真实身份原著已披露,借癞头和尚一番话讲明,尽在风流之中


《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小说,若要弄懂其中真相,确定作者的身份尤为重要。如果作者弄错了,那便只会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来。



小说中多次批驳那些风月小说,把它们一概抹倒。脂砚斋更是对该小说推崇备至,要把天下其它稗官野史都烧掉,独留一部《红楼梦》。



曹雪芹、脂砚斋究竟何以有如此底气、霸气和狂气,自信这部大旨谈情的野史小说能够超越前代、独领“风”“骚”?


这还得探究“曹雪芹”真正的身份,一位普通文人,即便自视再高,恐怕也不会如此张扬。



脂砚斋说过,必须要“细心体贴,方可读此书,否则此书哭矣。”



“曹雪芹”为了此书,呕肝沥血、脉绝血枯,一字一泣、一泣一血珠。我们后辈读书人也当心怀敬诚、细心体贴来逐字逐句用心领悟。



“曹雪芹”虽然不能自曝身家,可是却时常在字里行间暗示自己的身份信息。



这次他又借癞头和尚一番话,在贬斥前人文章的同时,交待自己的真实身份。原著中那癞头和尚说道:



“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华夏文明史发展到清朝,“风流人物”数不胜数。可是癞头僧却说仅有“几个”,这便有些意味。


“历来几个风流人物”要如何解释得通呢?毛爷爷《沁园春·雪》中的诗句,可以完美地诠释它的意思。诗中写道: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中的“数风流人物”便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这些都是历代王朝的创业帝王。


在毛爷爷眼中,只有这些人才堪称“风流人物”。而纵观几千年历史,这样的人物也寥寥无几,确实是掰着手指头便能数过来的“几个”。



毛爷爷极力推崇《红楼梦》,一言定性说这是一部政治小说,并把此书列为世界级书籍。



“曹雪芹”笔下的“历来几个风流人物”和毛爷爷所说的“数风流人物”遥遥相合、彼此注释,指的就是史上著名的帝王。



立足当代,回顾历史长河中的各代帝王,历数其中佼佼者。毛爷爷具有能够有这样的心胸和气魄,“曹雪芹”也曾历数过历史上的明君圣主。



只有身份地位相当,才具有可比性。“曹雪芹”把自己的故事,类同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风流帝王,正是自写身份。



弄明白了作者真实身份,癞头僧下面的话理解起来才能顺理成章。



“不过传其大概”,这便说的是正史流传下来的关于这些帝王的功过是非。史籍中总是挑拣某些大事件记录,而不会事无巨细地记述各位帝王君主的生平。



“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这就话曹公说得如此绝对和肯定,果真历史小说中没有记述闺中饮食的吗?


唐代小说中,饮食描写是极其丰富的。比如,《游仙窟》中不仅描写过宴会上各种精美的酒菜;同时,还提到了许多具体的食材如鲍鱼、燕窝、熊掌等山珍海味,又有烤、炖、煮、蒸等多种烹饪方式的描述。



再如《霍小玉传》描述了霍小玉的饮食习惯和品味,喜欢品尝各种美食,尤其钟爱荔枝等南方水果。《李娃传》则通过饮食情况的变化,来侧面反映李娃社会地位的变化等。



“曹雪芹”熟读各类文史作品,他的头脑好比一座古代知识的宝库。对于唐代的传奇小说,曹公必然也是了然于胸的。



既然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记述闺阁饮食的先例,曹公心知肚明却还要对其全盘否定呢?



因为他笔下的“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指的是他所在的皇宫内的饮食情况。皇帝饮食是生活私事,正史中基本不会记载。所以才会言之凿凿地说,以前所有文学作品对此都“总未述记”。


接着再看下文,曹公又一下子抹杀了所有的言情小说。他说这些风月之文,“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



试想,“曹雪芹”再自认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一般来说也不会如此大放厥词。他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人家有着十足的底气。



正史只是事件的堆积,根本不会记录皇帝的情感生活。而普通的野史小说,即便涉猎到了皇帝后妃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只是臆想罢了。



毕竟,历史上真得没有哪位皇帝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了文学作品。



五代的后唐主李煜倒是写下了许多诗词,描述他的宫廷生活,抒发了许多内心情感。但是诗词毕竟篇幅有限,不能对人物的情感世界有更加细腻的描述。


皇帝亲自执笔,以小说写野史,记述自己和后妃之间的种种情感,又以后宫之情推及至朝堂政事,这样的举动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此上,他才敢于把历史上所有小说一概抹倒,这并非作者轻狂,而是事实如此。



一个人的实际情感,若非亲身经历,很难如实描述。所有野史小说中的帝王后妃之情,无非是作者们妄自揣测的。



而《红楼梦》乃是帝后相继完成的,如同杜丽娘的自画像,《红楼梦》是帝后的自传记。它注定会在文学界独树一帜,成为绝世瑰宝。



癞头僧又说道,“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这一干人”指的都是帝王后妃,《红楼梦》记述他们之间的真人真事,自然和前人所传述的故事不相雷同。



结语



“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乃是“曹雪芹”自写真实身份之笔,自古英雄惜英雄,毛爷爷的“数风流人物”完美地诠释了曹公本意,“曹雪芹”本是帝王之身。



曹公苦心孤诣、自认荒唐,即便如此,后世人还是大多不愿也不敢相信,《红楼梦》出自康熙帝玄烨之手。几百年来,可叹这世间,有几人能懂其中真意。


正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原创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20: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绛唇·桃源 - 北宋词人秦观词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点绛唇·桃源》是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词作。

此词是写秦观在遭受一连串政治打击,经受了人间种种坎坷之后,抒发他厌倦现实黑暗世界,向往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表现他 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点绛唇·桃源

作者
秦观

作品出处
《书韵楼丛刊 东坡乐府》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点绛唇·桃源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①,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②。不记来时路。[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①尘缘:佛教名词。佛经中把色、声、香、味、触、法称作 "六尘"。以心攀缘六尘,遂被六尘牵累,故名。

②乱红:落花。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折叠白话译文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烟水茫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里。两岸的青山排列无数,晚风吹来,落花如雨,竟然不记得来时走过的路了。[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绍圣元年(1094),"穷凶稔悉"的新党章惇被起用为相。他握政伊始,即广兴党籍,大肆打击元佑时旧党的大小在朝之臣,苏轼、黄庭坚等皆遭贬谪,秦观也未能幸免。他始由国史院编修贬为杭州通判,途中再贬为监处州(今浙江丽水县)酒税。绍圣三年,又被削秩徙放到郴州(今湖南郴州市)。这一连串巨大的打击使得秦观陷入一种蒙受压抑而不能自拔的浓重悲哀之中。这首《点绛唇·桃源》作于词人贬居郴州时。[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字赏析
《点绛唇·桃源》插画
《点绛唇·桃源》插画
上片"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这个"花深处",就是指桃源。在郴州,词人为了排忧遣恨,不得不借酒解愁。醉眼朦胧之中,词人受潜意识的支配,仿佛觉得自己划起了小舟,正轻松自如地随着溪流浮泛,朝桃花源进发。路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词人十分欣喜,他左顾右盼,不知不觉中,已"林尽水源",来到了"花深处"。阅读这两句,关键是要抓住"醉"这个核心词语。醉入梦乡,本是常事,所以说这两句是写梦境幻象。"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是词人神志清爽后的抱恨之言。尘缘,本为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是污染人心、使生嗜欲的根源。秦观在这儿是借指世俗之事,如名利一类。假如自己不出来求仕为宦,就不至于有此时的迁谪之祸,这就是"尘缘相误"。而此刻身受官府羁绊,即使想找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远僻之地平安度日也不可得--这就是"无计花间住"。

下片"烟水茫茫"四句,乃是词人有意识地择取人世间的四种凄凉景象,来影射他黯淡、感伤的心境。"烟水茫茫",则前途渺遥可知;"千里斜阳暮",暗示着词人的处境将每况愈下;"山无数",正是阻力重重、难回朝廷的象征;"乱红如雨",就是说美好事物正在横遭摧折。这四种景象并集一起,凝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词人虽无片言只语关涉愁苦,而愁苦、失望之情已溢满纸面。结句"不记来时路",源于《桃花源记》。陶潜说,武陵渔人出桃花源后,在返家的路上处处作了标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结句正暗应了题目和开头,道出了词人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窘境和苦况,表达了他"抽身退步悔已迟"和"世外桃源不可得"的愁怛心绪。

这首词所反映的思想,是作者由于无端遭受打击,导致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并由此产生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但有的评论者认为句句都有暗寓,这只能是一种猜测。此词所表现出的那种迷离恍忽的境界,只是秦观在艺术上喜欢朦胧美的一种手法而已。[1]

折叠名家点评
明代的沈际飞云:"如画。"(《草堂诗馀正集》)

近代学者 俞陛云云:"作此题隐括本意,凡手皆能。此词擅胜处,在笔轻而韵秀。如初写黄庭,恰到好处。"(《唐五代两宋词选释》)[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秦观雕像
秦观雕像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3]

参考资料
1.点绛唇·桃源  . 古诗文网 . [2017-8-26]
2.汝东. - 秦观词版画插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0年 . 0.
3.秦观  . 古诗文网 . [2017-8-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8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8 15: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世杰 - 南宋民族英雄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张世杰(?-1279年),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

早年随吕文德征战四方,历任诸军都统制、知高邮军等职。不久后因形势危急,张世杰升任保康军承宣使,带兵抵抗元军入侵,期间互有胜负。随后又先后担任制置副使、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重要职务。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张世杰奉益王、卫王南逃组织小朝廷抵抗元军南下。后任签书枢密院事。成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南下途中,元军多次派人招降,张世杰坚决拒绝。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军攻打雷州,数次皆未获胜。张世杰因功升任少傅、枢密副使。同年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为帝。并将朝廷转移到崖山。不久后,陆秀夫背卫王赵昺投海自杀。南宋灭亡。张世杰也在同年死于平章山下。

基本信息
本名
张世杰

所处时代
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逝世日期
1279年

主要成就
"宋末三杰"之一

目录
1人物生平
2历史评价
3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张世杰,范阳人。少时随从张柔戍守杞州,有犯法的行为,于是奔逃到宋州,隶籍淮兵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阮思聪见到他认为他是奇才,告诉了吕文德,吕文德征召他为小校。多次立功升到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攻打安东州,战斗猛烈,与高达援救鄂州有功,迁调官职十阶。不久随从贾似道进入黄州,战于鬃草坪,夺回敌人所俘获的东西,加官环卫官,历任知高邮军、安东州。

折叠驻守鄂州
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元军修筑鹿门堡,吕文德向朝廷请求增兵,调张世杰与夏贵前往。等到吕文焕带着襄阳投降元军,朝廷命令张世杰率领五千人驻守鄂州。张世杰用铁索封锁两城,夹以火炮、弓弩,其显要之地都散布木桩,设置攻打器具。元军攻破新城,长驱而下,张世杰奋力战斗,使元军不能前进,元军派人招降他,张世杰不顺从。元丞相伯颜阳明着攻打严山隘,暗中从唐港以水军冲锋陷阵进入汉水,东攻鄂州,鄂州投降。

折叠入朝勤王
张世杰率领所部军队入卫临安,又经过饶州,才入朝廷。当时正危急,召诸将救援朝廷大多没有到达,只有张世杰来到,宋度宗叹息惊异。张世杰从和州防御使不到几个月多次加官到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兵。
张世杰画像
张世杰画像
派遣将领四处出击,取得浙西各郡,收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军势颇为振奋。七月,与刘师勇等将领大规模出师焦山,命令用十条船结为并船,下碇停泊在江中,没有命令不得启碇,表示以必死的决心。元主帅阿术载着张满弓弩的士兵用火箭攻打并船,张世杰军队乱了阵脚,没人敢启碇,投江而死的有一万多人。张世杰大败,奔逃圌山。向朝廷上奏疏请求救援的军队,没有得到答复。不久提升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十月,升任沿江招讨使,改任制置副使、兼知江阴军。不久元军到独松关,朝廷召文天祥入卫,以张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知平江。不久也被征召入卫朝廷,加官检校少保。

折叠移兵海上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迫近临安,张世杰请转移皇帝、皇后、太后三宫进入海上,而与文天祥合兵背城一战,丞相陈宜中正派人向元军请和,张世杰不同意,报告太皇太后阻止。没有多久,和议也终止。元兵到达皋亭山,张世杰于是领兵进入定海。石国英派都统卞彪劝说张世杰投降,张世杰以为卞彪是来随从自己一起南下,用椎杀牛让他享用,酒吃到一半,卞彪从容说话,张世杰大怒,割断他的舌头,在巾子山把他裂尸。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四月,张世杰随二王进入福州。五月,与陈宜中尊奉赵昰为君主,张世杰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王世强引导元军攻打南宋,张世杰于是侍奉益王进入海上,而自己率领陈吊眼、许夫人等畲族军队攻蒲寿庚,没有攻克。十月,元军主帅唆都率领军队来支援泉州,宋军于是撤兵退去。不久唆都派人招降益王,又派经历孙安甫劝说张世杰,张世杰把孙安甫拘留在军中不让他回去。元军招讨刘深攻打浅湾,张世杰战败,把益王移居井澳,刘深又来攻打井澳,张世杰击退了刘深,因而迁到硇州。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军派大将王用攻打雷州,王用战败。四月,南宋益王死,卫王赵昺被立为皇帝,拜张世杰为少傅、枢密副使。五月,元派琼州安抚张应科攻雷州,三战都不顺利。六月,再次决战于雷州城下,张应科战死。张世杰认为硇州已不能久居,将赵昺转移到新会的崖山。八月,张世杰被封为越国公。朝廷散发琼州的粮食供给军队。十月,南宋派凌震、王道夫袭击广州,凌震战败。

折叠兵败崖山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元军主帅张弘范等人的军队到达崖山,有人对张世杰说:"北兵用水军堵住海口,
崖山海战图
崖山海战图
我军就不能进退了,为什么不先占据海口。侥幸取胜,这是国家的福份;不能取胜,仍然可以向西撤退。"张世杰担心军队长时间在海上有离散之心,就说:"连年航行在海上,什么时候是个了呢?现在应该与敌人决一胜负。"全部烧毁了皇帝临时驻地的集市,将一千多艘大船连结起来做成水寨,以为死守之计,人人都感到形势危险。 不久,张弘范的兵开到,占据海口,打柴、汲水的道路全被堵死,宋军啃干粮啃了十多天,口渴了,向下捧海水来喝,海水味咸,喝了就呕吐泄肚,宋军极度困乏。 张世杰率领苏刘义、方兴每天大战。张弘范得到张世杰一个姓韩的外甥,给他官做,三次派他前去招降张世杰,张世杰历数古代的君臣说:"我知道投降了,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富贵,但是我为皇帝死的志向是不能动摇的。"二月二十日,张弘范等人攻打崖山,张世杰战败,退保卫王所乘坐的船。元军接近宋军的中军,张世杰才割断拴船的绳子,带着十一艘大船冲出港口,其余的人收军回到崖山。元军的刘自立击败了他们,降服了他们的将领方遇龙、叶秀荣、章文秀等四十多人。

折叠坠海溺亡
张世杰还想侍奉杨太后寻求赵氏的后代而立位,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飓风忽大作,将士劝张世杰登岸,张世杰说了句:"不必了。"然后登上柁楼,露香祝道:"我为赵氏,能做的事都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还没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敌兵退,再另立赵氏以存祀啊。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岂非天意啊!" 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文天祥:闽之再造,实赖世杰之力。然其人无远志,拥重兵厚资,惟务远遁。自三山登极,世杰遣兵战邵武,大捷,然不为守国计,即治海船,闻警遽浮海南去,天下事遂不可为。又咎其厓山之战,不守山门而作一字阵,于是船皆帮缚不可动,不能攻人而专受攻,惜乎其不知变而徒守法。

周密:世杰死,其部曲张霸收其遗资,放舟回永嘉,途次为周文英所害。周得世杰所爱二美人,尽知供军金帛数,凡数十船,悉掩有之。则世杰固贪财好色者耶?然金帛供军,非私财也。中土无家,眷属随军,亦非好色也。厓山之战,恐军士易散,故连舰相贯,所以示士卒以必死也。忠臣义士,当危难时,固有各行己见而不必相合者。

赵文濂:瞻、广、秀夫、世杰事迹,焜耀史策。后之论者,莫不仰其风,高其志,想见其为人。

赵翼:其后德佑国亡时能战之将,尤推张世杰。

蔡东藩: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熊逸:那些理学名儒,如许衡、吴澄辈,皆俯首称臣。只有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谢叠山不肯臣元,都死了节。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祠堂
张世杰祠堂,位于天台县城民主路,为纪念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张张世杰而建。该祠坐东朝西,四合院布局,前面为五开间硬山顶的正门,南、北为单坡屋面的厢房,东侧是三开间的正祠。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世杰死后,在战乱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辗转至天台避难,因此他的后代在天台定居下来。天台百姓在他殉国后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从此这里便成了张家的宗祠。
张世杰石刻像
张世杰石刻像

解放后祠堂曾被天台县粮管局接管,并被改造成粮库,七十年代后又成为职工宿舍。现经整修,作为县粮食局老人活动中心。

正祠的平面为三开间两进深,屋顶为钩连搭结构,即前后有两个两坡屋顶,前屋脊略低于后屋脊,脊长也略短于后脊,两屋顶相对的两坡交接于同一根檩条上,在两屋顶东西向的中轴线上,第三个屋顶垂直搭接于两坡之间,并与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体形成"工"字形脊,六个坡面的相交线呈菱形,形态十分优美。

祠堂的雕刻工艺也相当纯熟,五朝门上的牛腿花拳和正祠前廊上的月梁花饰都十分饱满圆滑,鸟兽造型被巧妙地象征化却依旧生动。

折叠墓地
参见词条:张世杰墓

张世杰墓,位于斗门县井岸镇黄杨村。墓座西朝东,占地616平方米,三重回岭,两道曲折的左右摆手,三级拜台,金井,一对墓表,前有兜士。墓为灰沙所造,墓碑用青石,碑文:"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张世杰之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3:41 , Processed in 0.0656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