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蔡端明苏东坡墨迹后四首 其三
虞集虞集〔元代〕
三生石上旧精魂,邂逅相逢莫重论。
纵有绣囊留别恨,已无明镜著啼痕。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50cf5a50bb31.aspx
虞集
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436篇诗文 ► 31条名句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猜您喜欢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元代·脱脱等 撰《宋史·宗泽传(节选)》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01905ca7620d.aspx
背诵注释译文
宋史·宗泽传(节选)
脱脱等 撰〔元代〕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收藏下载详情完善
铜壶更漏残,红妆春梦阑,江上花无语,天涯人未还。倚楼闲,月明千里,隔江何处山。——元代·邵亨贞《后庭花·拟古》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f535d421341.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后庭花·拟古
邵亨贞邵亨贞〔元代〕
铜壶更漏残,红妆春梦阑,江上花无语,天涯人未还。倚楼闲,月明千里,隔江何处山。
收藏下载详情完善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逆旅淹留 一作:孤馆人留)——元代·徐再思《水仙子·夜雨》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39ad02580f79.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徐再思〔元代〕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逆旅淹留 一作:孤馆人留)
题东坡墨迹后
元代 / 虞集
古诗原文
[挑错/完善]
祗今谁是钱塘守?颇解湖中宿画船。晓起斗茶龙井上,花开陌上载婵娟。 老却眉山长帽翁,茶烟轻飏鬓丝风。锦囊旧赐龙团在,谁为分泉落月中。 三生石上旧精魂,解后相逢莫重论。纵有绣裳留别恨,已无明镜著啼痕。 能言学得妙莲华,赢得春风对客誇。乞食衲衣浑未老,为题灵塔向金沙。
作者介绍
[挑错/完善]
虞集 :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详细]
虞集的古诗
你可能喜欢
虞集的名句
你可能喜欢
古诗词大全
你可能喜欢
《红楼梦》第一回,脂批“三生石上旧精魂”有何含义?
回答问题收藏问题分享
18回答·1767阅读
举报
厦门老新2020年01月09日·小学高级教师
关注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后来成为情定终身的象征物。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石头坚硬,代表两人的爱情坚如磐石,相爱的男女都期待“缘定三生”。
《红楼梦》中的“三生石上旧精魂”之句出自唐唐玄宗末年的慧林寺主持圆泽写的《甘泽谣》。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诗中写的“三生石上旧精魂“,原意是写圆泽与李源的知音之遇: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
《红楼梦》中的“三生石上旧精魂”,写的却是宝玉和黛玉的前世,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边赤瑕宫前,三生石畔一株绛珠小草,贾宝玉是赤瑕宫神瑛侍者,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绛珠草的。
1131收藏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持重山人2020年01月09日
关注
三生石,讲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生石是旧精魂,出自袁效《甘泽谣》,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赏月吟风,前生,今生,来生,三生论回。人世间情缘,今世姻缘前世定。石头是坚硬,有坚硬信念。 三生石在黛玉老家,杭州西湖灵隐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书中一回介绍青埂峰石,引出了顽石故事。 作者曹雪芹,风月笔里,清朝末世,天崩地解。青埂顽石,无才补天。石头所言,木石前盟神话故事。构思神瑛绛珠神话。借鉴《山海经》《九歌,山鬼》《高唐贼》等作品中神话故事。巫峽石,青埂峰顽石,三生石。 绛珠草是古代传说中灵芝仙草,生长在巫山石旁。甘露之惠,滋生繁茂。 作者虚构绛珠仙子,眼泪还债的神话,美丽凄伤,宝黛爱情的悲剧。
96101收藏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读走西藏2020年01月09日·作家 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我在读小学时就看过《红楼梦》,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是繁体字,似懂非懂。以后出的新版本也前前后后看过几次。 第一回中的“三生石上旧精魂”的典故出自唐.袁郊《甘泽谣》:“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往相访,此生虽异性长存。”宋代文豪苏东坡在《僧圆泽传》中也引用了这典故。典故中的“李源”与“圆泽”,前生就有友情,后生则“无法续前缘”。后来,这典故又演变为爱情故事。 而《红楼梦》,曹雪芹把“三生石上旧精魂”改造为“江南宝玉”和“绛珠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三生石就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黛玉的老家在杭州,离三生石不远。简直是天机巧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自然就借用了这个典故,来说明人的今生和前生是不一样的。轮回转世之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想要续前缘是不可能的。宝玉和黛玉虽有“木石前盟”,但到了今生已经是陌生人了,只有分道扬镳,各自走各自的路。不论宝玉如何怀旧,都是没用的,黛玉还是跟贾雨村走了,走上了“潇湘妃”之路。 按现在的话来说,三生石是在奈何桥边立的一块记录人的前世、今生、未来的石头,当人死后走过奈何桥时,几生几世都有记载,经过这里也注定了你今生的结束。你的生活你的爱情你的亲情你的一切的一切,三生石会记录下来,待你喝过孟婆汤就进入了另一个轮回,下辈子又是一个故事……
230收藏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古今人文撷英拾萃2020年01月13日
关注
三生石在小说《红楼梦》第一回出现的。佛教称前生、今生和来生为三生。唐代袁郊《甘泽谣・圆观》记:书生李源与和尚圆观交好三十年,结伴同游四川峨嵋。途经三峡,圆观望见数名妇人汲水,对李源说,将托身于其中王姓孕妇,并约十二年后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相见。当夜圆观死去,孕妇产儿。三日后,李源前去探望,新生儿在襁褓中对他一笑。后李源如期前往杭州天竺寺,见一牧童乘牛而来,口唱《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这牧童就是圆观之后身。这典故对曹雪芹构思神瑛和绛珠的神话故事有一定影响,此处即用以渲染神瑛绛珠神话的背景气氛,强调宝黛的“木石前盟”。
160收藏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林樰熳倚楼看江湖2020年02月20日
关注
我觉得这句话就是整个故事的缘起,也是整个发展的主线。
三生石上旧精魂 身前身后事茫茫 2022-03-16 08:30
三生石上旧精魂 身前身后事茫茫 作者:土默热 老土青少年时期便爱读《红楼梦》等古典名著,每当读到书中一些独特的描写时,也总爱与其它文学作品之相似描写比较一下,以弄清其文学创意的来龙去脉,并判断各种描写孰优孰劣,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记得初读《红楼梦》时,对“开卷第一回”交代此书来源的那段话,总觉得有点眼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想不起来在何处见过,说不清缘由又舍不得丢弃,如同嘴里嚼一枚橄榄,嚼不烂又吐不出,久久郁结于心。请看书中这段原文: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石头上镌刻的故事,说的又是石头投胎问世的“身前身后事”,这样的表述过去在其它文学作品中肯定见过,究竟是在哪里见过呢?实在记不起来了。记得是在1975年秋,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人追求,特地到杭州体味“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境界,顺路从灵隐天香之境走到中天竺法镜寺,去欣赏那块状貌奇钦磊落 的“三生石”,阅读石头上镌刻的“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时,久存于心中的这个疑问,便恍然大悟了: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三生石所记的这个故事,与大荒山顽石所记的故事,不仅同是在一块石头上镌刻的故事,而且同为“投胎问世”缘结三生的“身前身后事”,《红楼梦》的文学基因传自“三生石迹”就一清二楚了。《红楼梦》本名《石头记》,“石头记”的本意就是石头上记载的故事,“三生石迹”正是石头上镌刻记载的故事。《石头记》之“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与“三生石迹”之“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二者之间的因袭关系也一目了然。作者创作此书时,刻意模仿“三生石迹”之文学创意,于此清晰可见。 三生石上镌刻的圆泽和尚与李源缘结三生故事,本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僧圆泽传》。苏东坡的文章风行海内,古往今来阅读者多多,似乎任谁都可以用僧圆泽的“身前身后事茫茫”,演绎出大荒山顽石的“此系身前身后事”,但仔细思之却又不然。虽然历朝历代读苏东坡文章者多多,但古来知道杭州法镜寺三生石上镌刻着僧圆泽“三生石迹”故事的人并不多,至今外地游客到天竺法镜寺观赏三生石者也寥寥无几。《红楼梦》的作者肯定熟悉这块刻着完整故事文字的三生石,否则不可能将《石头记》说成石头上出现的完整故事文字。 由三生石上镌刻的“身前身后事茫茫”,自不难再联想到《红楼梦》书中交代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出身:“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书中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讲述“三生石畔绛珠草”由来时,甲戌本在此处有一段侧批:“ 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作者刻意交代这块三生石在“西方灵河岸上”,并通过脂批交代绛珠草是“三生石上旧精魂”, 其取义于杭州灵鹫峰(别称飞来峰,传说从古天竺飞来)下天竺寺“三生石迹”应无异议。再加上一个“畔”字,活灵活现地说明绛珠草的出身就在这块灵鹫峰下三生石的附近。作者在书中这样精准地描写绛珠草出处的位置,又有何特殊寓意呢? 老土对此问题的解析也曾长期陷于胶着状态。大概是在十年前吧,杭州西湖网上发表了一篇《黄机墓碑发现始末记》的文章,记述在 “灵鹫山下白乐桥南”,发现了清顺康年间“太平良相”黄机的墓碑,并配有图片。看到这则消息,老土大喜过望,又亲自到灵鹫山下踏勘一次,证实这里本是清朝顺康年间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中黄氏家族的墓地,黄机与其父黄克谦,其子黄彦博,黄家最起码有三代人葬于此。由于年深日久,墓地早已平毁,淹没于一片葱郁的茶园中,只有黄机墓碑至今仍在灵鹫峰下巍然矗立。 这里不就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吗?家族墓地代表着一个人的祖宗源流,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足以说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原型,便应取自黄氏家族后代中的某位女才子。老土早已考证过的洪昇妻子、一代才女黄蕙,字兰次,名和字的意思都是一株香草,又为表哥兼丈夫“还了一辈子眼泪”,当然可寓意“绛珠草”。缘此,黄兰次与她的祖宗源流,便在三生石畔相会了。黄机便是黄蕙的祖父,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 洪昇创作《红楼梦》时,以妻子黄兰次的祖宗庐墓,处理成书中林黛玉的出身来源,将其前身说成是“三生石畔绛珠草”,言之凿凿又奇妙无比。 其实在《红楼梦》书中的文字描写里,就清晰记载了黄氏家族墓地在灵鹫峰下三生石畔,不过其深意不为明眼者所察罢了。书中所写贾母率全家女眷去清虚观打醮的故事,就取材于黄机生前迁葬祖坟的真实故事。据《东华录》记载:黄机于康熙十一年(1672)乞假归里,迁葬祖坟于灵鹫山下。黄机去世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也被朝廷敕葬于此。黄机之子,也就是黄蕙的父亲黄彦博,先于其父而死,死后也归葬在这里。如前所述,这里就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就是“绛珠草”的出身地。 黄机迁葬期间举行打醮仪式是必然的,我们看洪昇《啸月楼集》中作于康熙十二年的《游葛仙祠陪黄太宰》诗:“葛岭曾栖葛稚川,荒祠遗像静炉烟。官居勾漏何殊隐,婚就南溟不碍仙。古墓霜余花淡淡,残碑露白草芊芊。山公幽兴耽丘壑,拂石新题抱朴泉”。洪昇诗中说的“葛仙祠”,就是杭州葛岭宝石山的“抱朴庐”,亦称“抱朴道院”,也就是《红楼梦》书中“清虚观”的原型。黄机迁葬在此打醮应无疑问,洪昇陪黄太宰游历于葛仙祠的“古墓”“残碑”可证。 您注意到《僧圆泽传》中描写李源应圆泽和尚后身牧童之请,“ 如期至天竺”相会的一段描写吗:“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苏轼《僧圆泽传》中写作‘葛洪川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这里所说的“葛洪井”,全称“葛洪炼丹井”,本在中天竺法镜寺内,唐代诗人许浑,宋代诗人陆游都有诗吟咏过这口葛洪井,其诗传播广泛。 在葛岭的葛仙祠中,也有一口“葛洪井”,又名“丹古井”,亦称“葛公双井”。葛仙祠本为晋道教祖师葛洪结庐炼丹的地方, 葛岭的古称便是“葛洪川”。因其名著《抱朴子》之义,后人又将此处称为“抱朴庐”,并改扩建为“抱朴道院”。 两口“葛洪井”,又将《红楼梦》作者的目光由“三生石畔”引向了“葛洪川畔”的“赤霞宫”,使“神瑛侍者”与“绛珠草”在“葛洪川”相遇了。书中贾母打醮“清虚观”的原型地在葛岭宝石山的抱朴庐,而“赤霞宫”的原型地,即宝石山“赤霞刻石”所在地,也在葛岭宝石山抱朴庐一带。 世界上的事情巧合者太多了,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巧合,就不可能是巧合而是必然之事了。这个“葛仙祠”所在地葛岭宝石山,明末清初时便建有“魏国忠宣公洪皓祠堂”,是洪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其原址为宋代“敕建”的“魏国忠宣公府”。“葛洪川”本是洪昇的祖居地,也是他经常来此祭祀祖宗之地,这就是《红楼梦》书中为什么要将清虚观这个张道士,写成当日荣国府国公爷的“替身”;张道长夸宝玉与当年“国公爷一个稿子,”感动得贾母泪流满面的真实原因。 黄机迁葬期间,曾为洪昇的《啸月楼集》写过序言,序言中就曾夸赞孙婿洪昇像他的祖宗,“入朝奏雅,入庙奏颂,以黼黻太平之治”。 作者对《红楼梦》书中第一男主人公贾宝玉,为什么要把他的前身创意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呢?说起来还是与此地有关。葛岭宝石山漫山遍野分布着一种似玉似石的玛瑙石,玛瑙寺一带古称“玛瑙坡”,此景区自古以来便以“宝石流霞”著称。洪忠宣公祠堂旁原有明代孙克弘手书八分并镌刻石上的“赤霞”刻石。“神瑛”的本意就是玉的光彩。 “赤霞”刻石下玉的光彩,就是“宝石流霞”光彩照耀下的“赤霞宫神瑛侍者”吧?在这里发生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缘结三生的故事,本出自洪昇黄蕙夫妇二人的真情实事,其文学创意与《僧圆泽传》中牧童在“葛洪井畔”所唱“三生石上旧精魂”的联系,可谓天衣无缝! 西湖新十景之宝石流霞 杭州的葛岭、宝石山、孤山本出“宝石流霞”一脉,都盛产那种亦石亦玉的假宝石即玛瑙石。孤山也有一个“玛瑙坡”,宋代的玛瑙寺曾一度迁到这里。今天您行走在孤山后山玛瑙坡人行步道上,还可以不时看到一路上遍布这种《红楼梦》书中疯僧跛道所说“供人踮脚”的“蠢物”。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赤霞宫神瑛侍者”和“供人踮脚”的蠢物“石头”,其文学创意都出自洪昇祖居地和现居地这些漫山遍野的“假宝玉”,这就难怪作者要把“蠢物”写成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并将其中女娲弃而不用的一块变成“通灵宝玉”,挂在“神瑛侍者”临凡的贾宝玉脖子上了! 宋代释智圆曾有《玛瑙坡前石》一诗歌咏此玛瑙石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洪昇遭遇《长生殿》案“无材补天”后狼狈逃回故乡,在孤山玛瑙坡(今“空谷传声处”)结稗畦草堂为妻儿遮蔽风雨,兼作自己的“吟啸之地”。因洪昇在此创作了《四婵娟》杂剧,故稗畦草堂又名“四婵娟室”或“脂砚斋”,“脂砚斋”之名的取义就出自《四婵娟》。孤山玛瑙坡比邻苏小小墓和慕才亭,又是历代文人“怀金悼玉”之处。稗畦草堂所在地历来俗称“空谷传声处”,背靠玛瑙坡,面向葛岭宝石山,毗邻苏小慕才亭,确为适于历代文人“吟啸”的地方。 洪昇“无材补天”后在这里立足女娲遗弃之玛瑙石,面向“宝石流霞”处祖宗庐墓,长啸一声,“出脱多少忆昔感今”,构思创作了《红楼梦》。他以祖居地“宝石流霞”处即洪氏家族“国公府”和“宗祠”地之意境,创意出“赤霞宫神瑛侍者”;以妻子黄蕙的祖宗庐墓地天竺寺“三生石畔”之意境,创意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再以创作此书时的居址孤山玛瑙坡之意境,创意出“遭女娲遗弃无材补天的石头”,使之变成挂在贾宝玉项上的那颗“通灵宝玉”。就这样,“通灵宝玉”记载了感天动地的《石头记》故事。 “身前身后事茫茫”,“三生石上旧精魂”;绛珠神瑛断肠情,娲皇弃石补天恨——“三生石迹的故事”,“绛珠神瑛”的故事,与洪昇黄蕙夫妇爱恨情缘的故事,如此精妙地纠缠在一起,足证《红楼梦》的文学创意盖源于此,文学创客(作者)的心就纠结于此;谁能说这些文学创意的耦合性全是偶合?又有谁能据此为《红楼梦》创作另觅创客(作者)?如前所述, 在《红楼梦》创作中,几乎系统全面地引用了“三生石迹”的典故,而“三生石迹”的典故又绝对证明是出于“钱唐”(钱塘,即杭州)的典故,记载的也是发生在钱塘的故事,《红楼梦》作者必为钱塘(杭州)人,还用今人嗷嗷辨别吗?《红楼梦》不是盛世危言而是末世哀鸣,不是京味小说而是江南文化,不是旗人生活而是世族风雅。《红楼梦》就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葛岭宝石山“赤霞宫”、孤山怀金悼玉处“玛瑙坡”,发生的洪昇夫妇和蕉园姐妹“身前身后”的故事,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源于文化并创新文化的唯物史观铁律,不可移易! 附: 苏轼《僧圆泽传》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泝(泝,同溯,逆水而行)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 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朝云集句诗七言律诗·三生石上旧精魂朝代:明朝|作者:孙蕡
三生石上旧精魂,化作阳台一段云。
词客有灵应识我,碧山如画又逢君。
花边古木翔金雀,竹里香云冷翠裙。
莫向西湖歌此曲,清明时节雨纷纷。¤
猜您喜欢
孙蕡简介
孙蕡(1337—1393),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 海平步(今顺德平步乡)人。生于元至元二年(1337年)。他仪表堂堂,性格通达、豪爽。 孙蕡于书无所不读,写起 诗文来不用起草稿,开卷展纸,挥笔而成。初读起来好像并无刻意经营,细加体味,则气象雄浑,兴喻深致,有魏晋 风度。他从小就志气不凡,不随便与人交往,乡间的人都很尊敬他,称他孙先生。
负节概,不妄交游。何真据岭南,礼遇之。洪武三年(1370),举于乡,旋登进士。授工部织染局使,长虹县主簿。召入,为翰林典籍,与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得释。起为苏州经历,复坐累戍辽东。后因尝为蓝玉 题画,论死。蕡博学工诗文,诗 风清圆流丽,著述甚富。蕡殁,诸书散佚,今存九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