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4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东坡墨迹后
[ 元 ] 虞集
原文
祗今谁是钱塘守?颇解湖中宿画船。

晓起斗茶龙井上,花开陌上载婵娟。

老却眉山长帽翁,茶烟轻飏鬓丝风。

锦囊旧赐龙团在,谁为分泉落月中。

三生石上旧精魂,解后相逢莫重论。

纵有绣裳留别恨,已无明镜著啼痕。

能言学得妙莲华,赢得春风对客誇。

乞食衲衣浑未老,为题灵塔向金沙。

作者介绍

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
题东坡遗墨卷后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题东坡遗墨卷后


  • 创作年代



  • 作品体裁

    五古


  • 作者

    苏辙








少年喜为文,兄弟俱有名。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篇章散人间,堕地皆琼英。凛然自一家,岂与余人争。多难晚流落,归来分死生。晨光迫残月,回顾失长庚。展卷得遗草,流涕湿冠缨。斯文久衰弊。冱流自为清。科斗藏壁中,见者空叹惊。废兴自有时,诗书付西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4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蔡端明苏东坡墨迹后四首 其三
虞集虞集〔元代〕

三生石上旧精魂,邂逅相逢莫重论。
纵有绣囊留别恨,已无明镜著啼痕。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50cf5a50bb31.aspx
虞集
虞集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虞集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436篇诗文 ► 31条名句

收藏下载复制详情完善
猜您喜欢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元代·脱脱等 撰《宋史·宗泽传(节选)》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01905ca7620d.aspx
背诵注释译文
宋史·宗泽传(节选)

脱脱等 撰〔元代〕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收藏下载详情完善
铜壶更漏残,红妆春梦阑,江上花无语,天涯人未还。倚楼闲,月明千里,隔江何处山。——元代·邵亨贞《后庭花·拟古》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f535d421341.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后庭花·拟古

邵亨贞邵亨贞〔元代〕

铜壶更漏残,红妆春梦阑,江上花无语,天涯人未还。倚楼闲,月明千里,隔江何处山。
收藏下载详情完善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逆旅淹留 一作:孤馆人留)——元代·徐再思《水仙子·夜雨》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39ad02580f79.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徐再思〔元代〕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逆旅淹留 一作:孤馆人留)


题东坡墨迹后
元代 / 虞集


古诗原文
[挑错/完善]
祗今谁是钱塘守?颇解湖中宿画船。晓起斗茶龙井上,花开陌上载婵娟。
老却眉山长帽翁,茶烟轻飏鬓丝风。锦囊旧赐龙团在,谁为分泉落月中。
三生石上旧精魂,解后相逢莫重论。纵有绣裳留别恨,已无明镜著啼痕。
能言学得妙莲华,赢得春风对客誇。乞食衲衣浑未老,为题灵塔向金沙。



作者介绍
[挑错/完善]
虞集 :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详细]

虞集的古诗
你可能喜欢



虞集的名句
你可能喜欢



古诗词大全
你可能喜欢




《红楼梦》第一回,脂批“三生石上旧精魂”有何含义?


回答问题收藏问题分享
18回答·1767阅读

举报



厦门老新

2020年01月09日·小学高级教师



关注


“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后来成为情定终身的象征物。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石头坚硬,代表两人的爱情坚如磐石,相爱的男女都期待“缘定三生”。

《红楼梦》中的“三生石上旧精魂”之句出自唐唐玄宗末年的慧林寺主持圆泽写的《甘泽谣》。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 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诗中写的“三生石上旧精魂“,原意是写圆泽与李源的知音之遇: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

《红楼梦》中的“三生石上旧精魂”,写的却是宝玉和黛玉的前世,黛玉的前世是西方灵河岸边赤瑕宫前,三生石畔一株绛珠小草,贾宝玉是赤瑕宫神瑛侍者,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绛珠草的。



1131收藏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持重山人

2020年01月09日



关注


三生石,讲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生石是旧精魂,出自袁效《甘泽谣》,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赏月吟风,前生,今生,来生,三生论回。人世间情缘,今世姻缘前世定。石头是坚硬,有坚硬信念。
三生石在黛玉老家,杭州西湖灵隐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书中一回介绍青埂峰石,引出了顽石故事。
作者曹雪芹,风月笔里,清朝末世,天崩地解。青埂顽石,无才补天。石头所言,木石前盟神话故事。构思神瑛绛珠神话。借鉴《山海经》《九歌,山鬼》《高唐贼》等作品中神话故事。巫峽石,青埂峰顽石,三生石。
绛珠草是古代传说中灵芝仙草,生长在巫山石旁。甘露之惠,滋生繁茂。
作者虚构绛珠仙子,眼泪还债的神话,美丽凄伤,宝黛爱情的悲剧。




96101收藏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读走西藏

2020年01月09日·作家 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我在读小学时就看过《红楼梦》,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还是繁体字,似懂非懂。以后出的新版本也前前后后看过几次。
第一回中的“三生石上旧精魂”的典故出自唐.袁郊《甘泽谣》:“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往相访,此生虽异性长存。”宋代文豪苏东坡在《僧圆泽传》中也引用了这典故。典故中的“李源”与“圆泽”,前生就有友情,后生则“无法续前缘”。后来,这典故又演变为爱情故事。
而《红楼梦》,曹雪芹把“三生石上旧精魂”改造为“江南宝玉”和“绛珠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这三生石就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黛玉的老家在杭州,离三生石不远。简直是天机巧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自然就借用了这个典故,来说明人的今生和前生是不一样的。轮回转世之后,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想要续前缘是不可能的。宝玉和黛玉虽有“木石前盟”,但到了今生已经是陌生人了,只有分道扬镳,各自走各自的路。不论宝玉如何怀旧,都是没用的,黛玉还是跟贾雨村走了,走上了“潇湘妃”之路。
按现在的话来说,三生石是在奈何桥边立的一块记录人的前世、今生、未来的石头,当人死后走过奈何桥时,几生几世都有记载,经过这里也注定了你今生的结束。你的生活你的爱情你的亲情你的一切的一切,三生石会记录下来,待你喝过孟婆汤就进入了另一个轮回,下辈子又是一个故事……




230收藏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古今人文撷英拾萃

2020年01月13日



关注


三生石在小说《红楼梦》第一回出现的。佛教称前生、今生和来生为三生。唐代袁郊《甘泽谣・圆观》记:书生李源与和尚圆观交好三十年,结伴同游四川峨嵋。途经三峡,圆观望见数名妇人汲水,对李源说,将托身于其中王姓孕妇,并约十二年后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相见。当夜圆观死去,孕妇产儿。三日后,李源前去探望,新生儿在襁褓中对他一笑。后李源如期前往杭州天竺寺,见一牧童乘牛而来,口唱《竹枝词》:“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这牧童就是圆观之后身。这典故对曹雪芹构思神瑛和绛珠的神话故事有一定影响,此处即用以渲染神瑛绛珠神话的背景气氛,强调宝黛的“木石前盟”。




160收藏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林樰熳倚楼看江湖

2020年02月20日



关注


我觉得这句话就是整个故事的缘起,也是整个发展的主线。

三生石上旧精魂 身前身后事茫茫 2022-03-16 08:30

三生石上旧精魂 身前身后事茫茫
作者:土默热
老土青少年时期便爱读《红楼梦》等古典名著,每当读到书中一些独特的描写时,也总爱与其它文学作品之相似描写比较一下,以弄清其文学创意的来龙去脉,并判断各种描写孰优孰劣,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记得初读《红楼梦》时,对“开卷第一回”交代此书来源的那段话,总觉得有点眼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想不起来在何处见过,说不清缘由又舍不得丢弃,如同嘴里嚼一枚橄榄,嚼不烂又吐不出,久久郁结于心。请看书中这段原文: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石头上镌刻的故事,说的又是石头投胎问世的“身前身后事”,这样的表述过去在其它文学作品中肯定见过,究竟是在哪里见过呢?实在记不起来了。记得是在1975年秋,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人追求,特地到杭州体味“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境界,顺路从灵隐天香之境走到中天竺法镜寺,去欣赏那块状貌奇钦磊落 的“三生石”,阅读石头上镌刻的“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时,久存于心中的这个疑问,便恍然大悟了: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三生石所记的这个故事,与大荒山顽石所记的故事,不仅同是在一块石头上镌刻的故事,而且同为“投胎问世”缘结三生的“身前身后事”,《红楼梦》的文学基因传自“三生石迹”就一清二楚了。《红楼梦》本名《石头记》,“石头记”的本意就是石头上记载的故事,“三生石迹”正是石头上镌刻记载的故事。《石头记》之“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与“三生石迹”之“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二者之间的因袭关系也一目了然。作者创作此书时,刻意模仿“三生石迹”之文学创意,于此清晰可见。
三生石上镌刻的圆泽和尚与李源缘结三生故事,本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僧圆泽传》。苏东坡的文章风行海内,古往今来阅读者多多,似乎任谁都可以用僧圆泽的“身前身后事茫茫”,演绎出大荒山顽石的“此系身前身后事”,但仔细思之却又不然。虽然历朝历代读苏东坡文章者多多,但古来知道杭州法镜寺三生石上镌刻着僧圆泽“三生石迹”故事的人并不多,至今外地游客到天竺法镜寺观赏三生石者也寥寥无几。《红楼梦》的作者肯定熟悉这块刻着完整故事文字的三生石,否则不可能将《石头记》说成石头上出现的完整故事文字。
由三生石上镌刻的“身前身后事茫茫”,自不难再联想到《红楼梦》书中交代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出身:“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书中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讲述“三生石畔绛珠草”由来时,甲戌本在此处有一段侧批:“ 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作者刻意交代这块三生石在“西方灵河岸上”,并通过脂批交代绛珠草是“三生石上旧精魂”, 其取义于杭州灵鹫峰(别称飞来峰,传说从古天竺飞来)下天竺寺“三生石迹”应无异议。再加上一个“畔”字,活灵活现地说明绛珠草的出身就在这块灵鹫峰下三生石的附近。作者在书中这样精准地描写绛珠草出处的位置,又有何特殊寓意呢?
老土对此问题的解析也曾长期陷于胶着状态。大概是在十年前吧,杭州西湖网上发表了一篇《黄机墓碑发现始末记》的文章,记述在 “灵鹫山下白乐桥南”,发现了清顺康年间“太平良相”黄机的墓碑,并配有图片。看到这则消息,老土大喜过望,又亲自到灵鹫山下踏勘一次,证实这里本是清朝顺康年间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中黄氏家族的墓地,黄机与其父黄克谦,其子黄彦博,黄家最起码有三代人葬于此。由于年深日久,墓地早已平毁,淹没于一片葱郁的茶园中,只有黄机墓碑至今仍在灵鹫峰下巍然矗立。
这里不就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吗?家族墓地代表着一个人的祖宗源流,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足以说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原型,便应取自黄氏家族后代中的某位女才子。老土早已考证过的洪昇妻子、一代才女黄蕙,字兰次,名和字的意思都是一株香草,又为表哥兼丈夫“还了一辈子眼泪”,当然可寓意“绛珠草”。缘此,黄兰次与她的祖宗源流,便在三生石畔相会了。黄机便是黄蕙的祖父,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 洪昇创作《红楼梦》时,以妻子黄兰次的祖宗庐墓,处理成书中林黛玉的出身来源,将其前身说成是“三生石畔绛珠草”,言之凿凿又奇妙无比。
其实在《红楼梦》书中的文字描写里,就清晰记载了黄氏家族墓地在灵鹫峰下三生石畔,不过其深意不为明眼者所察罢了。书中所写贾母率全家女眷去清虚观打醮的故事,就取材于黄机生前迁葬祖坟的真实故事。据《东华录》记载:黄机于康熙十一年(1672)乞假归里,迁葬祖坟于灵鹫山下。黄机去世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也被朝廷敕葬于此。黄机之子,也就是黄蕙的父亲黄彦博,先于其父而死,死后也归葬在这里。如前所述,这里就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就是“绛珠草”的出身地。
黄机迁葬期间举行打醮仪式是必然的,我们看洪昇《啸月楼集》中作于康熙十二年的《游葛仙祠陪黄太宰》诗:“葛岭曾栖葛稚川,荒祠遗像静炉烟。官居勾漏何殊隐,婚就南溟不碍仙。古墓霜余花淡淡,残碑露白草芊芊。山公幽兴耽丘壑,拂石新题抱朴泉”。洪昇诗中说的“葛仙祠”,就是杭州葛岭宝石山的“抱朴庐”,亦称“抱朴道院”,也就是《红楼梦》书中“清虚观”的原型。黄机迁葬在此打醮应无疑问,洪昇陪黄太宰游历于葛仙祠的“古墓”“残碑”可证。
您注意到《僧圆泽传》中描写李源应圆泽和尚后身牧童之请,“ 如期至天竺”相会的一段描写吗:“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苏轼《僧圆泽传》中写作‘葛洪川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这里所说的“葛洪井”,全称“葛洪炼丹井”,本在中天竺法镜寺内,唐代诗人许浑,宋代诗人陆游都有诗吟咏过这口葛洪井,其诗传播广泛。
在葛岭的葛仙祠中,也有一口“葛洪井”,又名“丹古井”,亦称“葛公双井”。葛仙祠本为晋道教祖师葛洪结庐炼丹的地方, 葛岭的古称便是“葛洪川”。因其名著《抱朴子》之义,后人又将此处称为“抱朴庐”,并改扩建为“抱朴道院”。 两口“葛洪井”,又将《红楼梦》作者的目光由“三生石畔”引向了“葛洪川畔”的“赤霞宫”,使“神瑛侍者”与“绛珠草”在“葛洪川”相遇了。书中贾母打醮“清虚观”的原型地在葛岭宝石山的抱朴庐,而“赤霞宫”的原型地,即宝石山“赤霞刻石”所在地,也在葛岭宝石山抱朴庐一带。
世界上的事情巧合者太多了,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巧合,就不可能是巧合而是必然之事了。这个“葛仙祠”所在地葛岭宝石山,明末清初时便建有“魏国忠宣公洪皓祠堂”,是洪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其原址为宋代“敕建”的“魏国忠宣公府”。“葛洪川”本是洪昇的祖居地,也是他经常来此祭祀祖宗之地,这就是《红楼梦》书中为什么要将清虚观这个张道士,写成当日荣国府国公爷的“替身”;张道长夸宝玉与当年“国公爷一个稿子,”感动得贾母泪流满面的真实原因。 黄机迁葬期间,曾为洪昇的《啸月楼集》写过序言,序言中就曾夸赞孙婿洪昇像他的祖宗,“入朝奏雅,入庙奏颂,以黼黻太平之治”。
作者对《红楼梦》书中第一男主人公贾宝玉,为什么要把他的前身创意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呢?说起来还是与此地有关。葛岭宝石山漫山遍野分布着一种似玉似石的玛瑙石,玛瑙寺一带古称“玛瑙坡”,此景区自古以来便以“宝石流霞”著称。洪忠宣公祠堂旁原有明代孙克弘手书八分并镌刻石上的“赤霞”刻石。“神瑛”的本意就是玉的光彩。 “赤霞”刻石下玉的光彩,就是“宝石流霞”光彩照耀下的“赤霞宫神瑛侍者”吧?在这里发生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缘结三生的故事,本出自洪昇黄蕙夫妇二人的真情实事,其文学创意与《僧圆泽传》中牧童在“葛洪井畔”所唱“三生石上旧精魂”的联系,可谓天衣无缝!
西湖新十景之宝石流霞
杭州的葛岭、宝石山、孤山本出“宝石流霞”一脉,都盛产那种亦石亦玉的假宝石即玛瑙石。孤山也有一个“玛瑙坡”,宋代的玛瑙寺曾一度迁到这里。今天您行走在孤山后山玛瑙坡人行步道上,还可以不时看到一路上遍布这种《红楼梦》书中疯僧跛道所说“供人踮脚”的“蠢物”。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赤霞宫神瑛侍者”和“供人踮脚”的蠢物“石头”,其文学创意都出自洪昇祖居地和现居地这些漫山遍野的“假宝玉”,这就难怪作者要把“蠢物”写成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并将其中女娲弃而不用的一块变成“通灵宝玉”,挂在“神瑛侍者”临凡的贾宝玉脖子上了!
宋代释智圆曾有《玛瑙坡前石》一诗歌咏此玛瑙石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洪昇遭遇《长生殿》案“无材补天”后狼狈逃回故乡,在孤山玛瑙坡(今“空谷传声处”)结稗畦草堂为妻儿遮蔽风雨,兼作自己的“吟啸之地”。因洪昇在此创作了《四婵娟》杂剧,故稗畦草堂又名“四婵娟室”或“脂砚斋”,“脂砚斋”之名的取义就出自《四婵娟》。孤山玛瑙坡比邻苏小小墓和慕才亭,又是历代文人“怀金悼玉”之处。稗畦草堂所在地历来俗称“空谷传声处”,背靠玛瑙坡,面向葛岭宝石山,毗邻苏小慕才亭,确为适于历代文人“吟啸”的地方。
洪昇“无材补天”后在这里立足女娲遗弃之玛瑙石,面向“宝石流霞”处祖宗庐墓,长啸一声,“出脱多少忆昔感今”,构思创作了《红楼梦》。他以祖居地“宝石流霞”处即洪氏家族“国公府”和“宗祠”地之意境,创意出“赤霞宫神瑛侍者”;以妻子黄蕙的祖宗庐墓地天竺寺“三生石畔”之意境,创意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再以创作此书时的居址孤山玛瑙坡之意境,创意出“遭女娲遗弃无材补天的石头”,使之变成挂在贾宝玉项上的那颗“通灵宝玉”。就这样,“通灵宝玉”记载了感天动地的《石头记》故事。
“身前身后事茫茫”,“三生石上旧精魂”;绛珠神瑛断肠情,娲皇弃石补天恨——“三生石迹的故事”,“绛珠神瑛”的故事,与洪昇黄蕙夫妇爱恨情缘的故事,如此精妙地纠缠在一起,足证《红楼梦》的文学创意盖源于此,文学创客(作者)的心就纠结于此;谁能说这些文学创意的耦合性全是偶合?又有谁能据此为《红楼梦》创作另觅创客(作者)?如前所述, 在《红楼梦》创作中,几乎系统全面地引用了“三生石迹”的典故,而“三生石迹”的典故又绝对证明是出于“钱唐”(钱塘,即杭州)的典故,记载的也是发生在钱塘的故事,《红楼梦》作者必为钱塘(杭州)人,还用今人嗷嗷辨别吗?《红楼梦》不是盛世危言而是末世哀鸣,不是京味小说而是江南文化,不是旗人生活而是世族风雅。《红楼梦》就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葛岭宝石山“赤霞宫”、孤山怀金悼玉处“玛瑙坡”,发生的洪昇夫妇和蕉园姐妹“身前身后”的故事,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源于文化并创新文化的唯物史观铁律,不可移易!
附:
苏轼《僧圆泽传》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泝(泝,同溯,逆水而行)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 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朝云集句诗七言律诗·三生石上旧精魂朝代:明朝|作者:孙蕡
三生石上旧精魂,化作阳台一段云。
词客有灵应识我,碧山如画又逢君。
花边古木翔金雀,竹里香云冷翠裙。
莫向西湖歌此曲,清明时节雨纷纷。¤


猜您喜欢

孙蕡简介
孙蕡(1337—1393),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平步(今顺德平步乡)人。生于元至元二年(1337年)。他仪表堂堂,性格通达、豪爽。孙蕡于书无所不读,写起文来不用起草稿,开卷展纸,挥笔而成。初读起来好像并无刻意经营,细加体味,则气象雄浑,兴喻深致,有魏晋度。他从小就志气不凡,不随便与人交往,乡间的人都很尊敬他,称他孙先生。
负节概,不妄交游。何真据岭南,礼遇之。洪武三年(1370),举于乡,旋登进士。授工部织染局使,长虹县主簿。召入,为翰林典籍,与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得释。起为苏州经历,复坐累戍辽东。后因尝为蓝玉题画,论死。蕡博学工诗文,诗清圆流丽,著述甚富。蕡殁,诸书散佚,今存九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4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挽文丞相
元代 / 虞集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译文翻译[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就算是真有像古籍上说的挥舞长戈让夕阳回升的功力,也无法挽救当时注定灭亡的宋朝了!而现在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楚囚的南冠,只不过这次换成文天祥成了势大元朝的阶下囚。想想历史上张良谋刺秦王和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故事,文天祥的气节只有比他们更伟大!宋端宗和帝昺就像乘龙而去的黄帝一样,都成为了历史。也停留在历史之中的文天祥自然无法像丁令威那样化作仙鹤回到华表上来看看曾经的大宋故土。而我们连像晋朝的文人那样在新亭之上哭泣国家衰败只剩半壁江山的机会都没有了,因为现在的局势还远远不如当时的晋朝。

注释解释
文丞相: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水人。宋末状元。元兵南下,率义军抗战,拜右丞相,封信国公。后被俘,解送大都。坚贞不屈,慷慨就义。

徒把干戈挽落晖:《淮南子·览冥训》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以戈挥之,日为之反三舍。(舍在这里是‘星区’之意,三舍就是太阳往回跑了三个星区那么远[1]”此句即用该典,意谓宋室江山如夕阳西下,难逃覆亡的命运。文天祥欲力挽狂澜,虽无补于大势,却大显英雄气概。

南冠:本为春秋时期楚人所戴之冠名。后多用《左传》成九年所载楚人钟仪在晋为囚之典。以南冠代指囚徒。被风吹:喻元兵势大。

子房:张良,韩国人,家五世相韩。韩亡,张良谋报韩仇,结勇士刺杀秦始皇未成。后佐刘邦建汉,立大功,封留侯,而韩国终于未复。

诸葛:三国时诸葛亮,佐刘备建蜀汉,力图恢复汉室江山,而蜀最终为魏所灭。祚:皇位。祚移,喻改朝换代。

鼎湖龙去:《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铸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来迎,黄帝乘龙升天而去。后人遂以鼎湖龙飞为典故,指皇帝死去。这一句即用该典,指宋端宗及帝昺已死。

华表鹤归:传说古代辽东人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后来道成化鹤飞回辽东,落在城门华表柱上,当时一个少年见到想举弓射之。鹤立即飞向天空徘徊,作诗:“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然后高飞而去。这里引用该典,意谓不见文天祥英魂来归。

新亭:《世说新语·言语》载,晋室南迁后“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木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而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事,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此二句用该典,意谓如今整个天下都要被异族统治,不如东晋尚有半壁江山。

诗文赏析[搜索 国学梦 即可回访本站]
文天祥是宋末民族英雄,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人格理想,不知影响了多少富于民族气节的中华儿女。虞集这首《挽文丞相》诗,不仅颂扬了文天祥精忠报国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家国之痛。而这些深沉蕴藉的情感,是通过诸多典故的妙用来表达的。张良、诸葛亮等事典,含蕴着宋室灭亡殆天意,非人力所可挽回的深深无奈。新亭对泣之典,抒发了诗人沉痛的故国之思。及物是人非的感慨。面对大好河山落入异族之手的现实,不由得联想到东晋初年过江之士,因北方沦于外族统治而痛心疾首之事。然而,他们仍保有半壁江山,不像如今整个华夏大地都被元人侵占。相形之下,诗人不免慨叹“大不如前”。

上一篇:【双调】寿阳曲_酒可红双颊下一篇:游济源
作者介绍[挑错/完善]
虞集 : 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学者、诗人。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4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说:三生石上旧精魂
冉笛
冉笛
2014-02-25 11:47:32

                  这是我在杭州虎跑泉边听来的故事:
传说北宋苏东坡与僧佛印友好。佛印与苏东坡约定,等他死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苏轼到寺前,听一牧童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据说此童就是佛印的身。
    
后来诗文中常用“三生石”作为因缘前定的典故。
回来查了下资料,发现这段故事其实另有渊源,出自苏轼之《僧圆泽传》: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   
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 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   
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   
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   
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掉上瞿塘。” 遂去,莫如所之。
               

               
               
               


               

               
译文:
富家子弟李源,因父亲在变乱中亡故而感悟人生无常,发誓戒官、戒妻、戒荤,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是圆泽禅师,风神俊雅,精通音律,李源与他一见如故,两人经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去蜀中参拜峨嵋山之普贤大士,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最后圆泽只好依他,并感慨道:“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见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孕妇正在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道:“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后,沐浴之时,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凭证。十三年后的中秋夜,请你来杭州的天竺寺,我在那里与你相会。”
李源虽痛悔不已,但见圆泽心意已定,只得为他沐浴更衣,黄昏时分,圆泽双手合十坐化而去,河边曾邂逅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见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风吟月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一听,心有所动,知是旧人来了,忍不住问道:
“师兄,你还好吗?”
牧童道:“师弟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跳出轮回,将来必有相见相守之日。”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
欲回烟棹上瞿塘。
歌罢,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所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4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的病根找到了,太虚幻境的群芳髓配方,细想就发觉惊怖之处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知乎知识会员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警幻仙子的引领之下,闻到了一个从所未闻的香,就是群芳髓。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率领众女仙所制之香。






此香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富贵如贾宝玉,也只在梦中太虚幻境得知,乍闻此香动容,却不知其来历。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原文第五回写到:但闻一缕幽香,竟不知其所焚何物。宝玉遂不禁相问。

贾宝玉生在富贵豪门。荣国公府数代传承,富贵绵延近百年,他的日常便常在各种香气围绕间长大。

不但每天穿的衣服要熏香,每天睡觉的被子要熏香,日常随身的荷包更是储存着各种香料。






制香和佩香是古人日常最重要的一桩雅事。尤其贾府富贵人家,是断少不得香的。

那年端午节,贾芸便瞅准这个契机,用冰片和麝香两味珍贵香料,收买了王熙凤,才得到工作。

(原文第二十四回)贾芸道:“象这细贵的货……也没个人配使这些……因此我就想起婶子来。往年间我还见婶子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下,不用说这些香料自然是比往常加上十倍去的。因此想来想去,只孝顺婶子一个人才合式,方不算遭塌这东西。”
贾芸送的巧,也不俗气,应了王熙凤的心便得到工作。却也侧面表明香在贾府日常的地位。

那一回金钏儿死后赶上她生日,贾宝玉便带着茗烟去水仙庵祭奠她。因没有合适的香,又不想用凡俗之香,便取出随身佩戴的荷包中的香作祭奠之用,也趁了他对金钏儿的敬意。






可见“香”在古人心中也分三六九等。

起码贾宝玉认为,庙里的凡俗之香不如他荷包之中精心调配的香诚敬。

也因此他在后文告诉芳官转告藕官,要祭奠菂官时不用烧纸,“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

香之一用,于古人重要由此可见。

有意思的是贾宝玉爱“想”,却不想有朝一日被香所骗。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喝醉酒跑到怡红院贾宝玉床上一通大睡,一来因醉酒,二来也是宝玉房中太香迷人。

等袭人回来闻见刘姥姥的酒嗝臭屁,赶紧抓了几大把百合香进那香炉中,贾宝玉事后回来也并不知道。

说回太虚幻境之群芳髓,其实贾宝玉一进秦可卿房中,便闻到: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






这香保不齐便与群芳髓有一些关系。毕竟秦可卿的原型便是警幻仙子之妹可卿仙子。而这香气则是引贾宝玉入梦之香。

(第五回)警幻仙子见贾宝玉询问“何香”,便冷笑道:“此香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宝玉听了,自是羡慕而已。
群芳髓是采集诸多名山胜境之上的“初生异卉之精”和“宝林珠树之油”制成。

别说人间不得制香之法,就算有其法,世人没有“飞机高铁”,不像神仙飞来飞去,如何去得诸多名山胜境,去采集那“初生异卉之精”和“宝林珠树之油”?

是以,贾宝玉尽管羡慕,却也只能借光闻一闻那香气,唯有羡慕而已。

可知,富贵终究有限,缘法才是至理。

有缘人得见“群芳髓”一如贾宝玉。

有缘人便只得凡俗之香,也比“无香”更虔敬。

但“群芳髓”这三个字,也细思极恐,越想越是骇人。






何为“群芳髓”?诸花诸草木之“髓”调剂而成之香。

若要制成其香,必要榨取其髓。那被榨取的草木会如何?

这就不禁让人想到林黛玉的“先天禀赋不足”。

为什么她会“禀赋不足”?

如果去看“冷香丸”的配方,就会发现就是一个“绛珠仙子”的完成过程。

当日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绛珠草。

绛珠草吸收了甘露后,又受天地精华(四季花蕊),雨露滋养(雨露霜雪),化为女体为绛珠仙子。

绛珠草是林黛玉。

甘露是薛宝钗。

二者合一加上四季花蕊和雨露霜雪,就是冷香丸。

冷香丸里的什么是“绛珠草”?毫无疑问是癞头和尚给的那团“异香异气的药引子”。

绛珠草前世得了甘露滋养,她还泪是酬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那甘露如何酬报?

绛珠草只是不得长久,禀赋并不弱,何以林黛玉弱?

如果癞头和尚抽取了绛珠草的草木之精,作为冷香丸的药引,不但酬报了甘露的滋养之恩,也就导致了林黛玉的先天禀赋不足,皆因精华之髓被抽取了。

还有,林黛玉的泪,女儿们的血,也是人体之精。






三生石代表的“情”,在西方灵河岸边的彼岸,代表斩断情缘血泪,便可登上灵山证果。

绛珠草实际也是血泪凝结之精。她的精髓便代表了“情”之血泪。警幻仙子和秦可卿是姐妹,秦者,情也。

群芳髓是警幻仙子所制,不恰表明是一料“情”香?这在世间又如何配置?

而《红楼梦》中大量女儿,都是因失去血泪而陨落。

比如林黛玉的泪尽而亡。

香菱的干血症。

晴雯的虚耗而死。

王熙凤的血崩之症。

归总就是“荷枯藕败”。而荷枯藕败的原因,就是因情而逝,失去了“精髓”而枯萎。

综上,太虚幻境的群芳髓,实际代表了女儿的血泪,预示了林黛玉的泪尽而逝,众女儿的血竭而亡。

后文,作为林黛玉之影的柳五儿,就因为玫瑰露和茯苓霜而死。玫瑰露为玫瑰之精榨取,茯苓霜为千年松柏生茯苓,茯苓之精所精制。都与群芳髓异曲同工。代表女儿薄命之逝。

群芳髓,于太虚幻境主女儿情之所制暗合女儿薄命之兆,也对应了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钗判词。是作者的精妙设计,最是要紧。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6-27 10:14・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4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里的三副药,害了林黛玉,秦可卿和王熙凤,药名竟然都一样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知乎知识会员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林黛玉一来贾府,就被看出其身体有问题。随着众人询问,她便提起自己的病情和吃人参养荣丸的事。






(第三回)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这段话很重要,关键在于三点:

一,林黛玉的病,注定好不了。和尚说不能好,侧面表明林黛玉“命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王夫人心中势必要记着这个话。

二,人参养荣丸,是治虚症之药,有点类似六味地黄丸,治病不治本。注定治不好林黛玉的病。

三,人参,为古人救命圣药。养荣,滋养荣国府之意。人参养荣丸,是作者隐喻林黛玉能够“养荣”,为贾家未来发展之真正助力。这是林黛玉作为木石姻缘,对于贾府的真正意义。






她出身书香门第的林家,秉承诗书传家的教养,能够继承贾母继续将贾府由富贵传家,引向诗书传家。

“养荣”也预示了“好儿媳妇旺三代”之意,得一好媳妇,便能够“养荣”无忧。

然而,这么好的发展之计,随着贾家对林黛玉的放弃,“养荣”失败。

其实,贾府不光失去了林黛玉,还失去了其他几个“养荣”之人。

正所谓可一可二不可三四,最终败亡也是注定。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与林黛玉一样,吃“养荣丸”的还有两个人,但结局与林黛玉一样,全都以死收场。

林黛玉吃“人参养荣丸”,结局“死”,无法“养荣”。

秦可卿吃“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结局“死”,无法“养荣”。

王熙凤吃“调经养荣丸”,结局“死”,无法“养荣”。

这样三个出类拔萃的“儿媳妇”都无法养荣,贾府不败又如何?






林黛玉的好,源于她的出身和见识能够引领贾家改变门楣。

秦可卿的好,是她能未雨绸缪,防患贾府未来之败局。

王熙凤的好,是她有能力辅助林黛玉和秦可卿执行落实贾府未来发展大计。

如果她们三个无恙,再加上一个李纨,未来的贾府哪怕是被抄家,也都不愁再崛起。奈何她们三人都死了,尽管李纨一人承担了一切,到底还是将贾府未来的路走窄了。

贾府的子孙不是谁都像贾兰能成才,其他媳妇也不一定像李纨那样有辅佐儿子成才之能。

闲言少叙,说回“养荣”这件事。原文对失去林黛玉的遗憾,作了很多伏笔。

比如第十九回,贾宝玉给林黛玉讲“小耗子偷香芋故事”。故事说“盐课林老爷的千金才是真香玉呢”。

林黛玉是真香玉,得之何幸?

可王夫人和贾元春母女不喜林黛玉,选择薛宝钗,岂不是就叫“有眼不识真香玉”?

林黛玉既是香玉,也是绿玉。山青为黛,绿的极致就是黛色。






所以,怡红院的匾额叫“红香绿玉”,是贾宝玉对宝黛姻缘的向往。

奈何贾元春看见不喜欢,将其去掉“香、玉”二字改作“怡红快绿”。

被去掉香玉和绿玉,就是林黛玉。预示未来林黛玉将被迫离开贾府而去,和贾宝玉有缘无分。

贾宝玉对“红香绿玉”不甘心,才会再作“绿玉春犹卷”。

薛宝钗看见后,便提醒他说贵妃不喜欢“绿玉”,劝其改作“绿蜡春犹卷”。

注意这其中的因果和伏笔。

贾宝玉听从了薛宝钗的提议,顺从了姐姐元春的心意,舍了“绿玉”选了“绿蜡”。不就是日后[终身误]的结果么。

绿玉是林黛玉。

绿蜡是薛宝钗。

绿玉和绿蜡二者品质高低,一目了然。

贾府放着绿玉不选,选择了绿蜡,又如何能好得了?

以绿蜡的品质,又如何比绿玉更“养荣”?






所以,《红楼梦》钗黛之争,争得就是谁能成为贾府的“养荣”之人。或者是那个能够“补天”的女娲。

好儿媳妇旺三代,谁对贾家未来最有裨益,谁就是真正的“养荣”之人。

对此,作者又借香菱学诗给出了答案。

薛宝钗对香菱学诗不置可否,坚持女儿要遵守本分。

林黛玉对香菱学诗很支持,因材施教。

于是,从此大观园就多了一个女诗人。

如果将香菱比作孩子,“母亲”薛宝钗只会让他们恪守本分。男儿读书科举,女儿相夫教子,其他不可为。不成功便成仁,就是一条死胡同。

“母亲”林黛玉却鼓励百花齐放,因材施教。能作诗的就作诗,能作文的就作文,能科举的就科举,啥也不能的,也可以学点别的。如此因人而异的教授,并鼓励兴趣发展,何愁子孙不兴旺,成才?

可能一代看不出结果,但百年树人才是大家族兴亡之根本。

这便是林黛玉比薛宝钗强的根本。强在思想而非个人能力。

真正“养荣”的就是思想指引的正确方向。贾府缺得岂不就是个“大脑”。

而纵观贾府这些媳妇,曹雪芹尽管没有明写,却通过“调经养荣丸”寻找人参之事,做了隐喻。






王夫人要给王熙凤找人参配置“调经养荣丸”。

结果不但自己美有人参。邢夫人,王熙凤包括薛宝钗,也都没有人参。注定她们都无法独立“养荣”。

结果贾母有一大包上好人参,品质上佳正是真正能“养荣”的。

奈何贾母老了,一如糟朽的人参,失去了药力,已经心有余力不足。

贾府此时命悬一线,正需要人参吊命。可便看这几个接贾母班的媳妇都不是“养荣人”,行的如林黛玉被有眼不识真香玉,秦可卿也死了,王熙凤本就适合打配合,独木难支又病入膏肓……贾家哪里还有救?

所以,曹雪芹的很多重要观点,就隐藏在日常小事之中,需要一个个串联起来,才会发现真相。

从人参养荣丸到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再到调经养荣丸,重点在谁能“养荣”,显然能养的都死了,剩下的都不能。

那么,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6-27 10:14・IP 属地辽宁
秦可卿
红楼梦(小说)
王熙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4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被王夫人元春母女逼上绝路,贾母心知肚明却为什么不管?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知乎知识会员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林黛玉在《葬花吟》中有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写得是她在贾府寄人篱下的不自由。

严格来讲,彼时的的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还算可以,毕竟远不像日后那么严峻。更多是她自伤孤苦的写照。毕竟舅舅家再好,终究不如自己的家。也许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比如她被晴雯拒之门外,就能让她感受到莫大的打击,属于人之常情。

而这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大体还是为日后的严峻情况作伏笔。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不过,林黛玉作《葬花吟》时,确实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就在之前不久,她与贾宝玉因偷看《西厢记》而真正萌生出感情。情生之处的迷惘和纠结,也造成了林黛玉的彷徨与敏感。而随之而来的两件事,证明她的“敏感”不是空穴来风。

第二十八回,紧跟着《葬花吟》就出现了两个“针对性”的线索。

一、王夫人换太医。

那天王夫人询问林黛玉,之前给换的鲍太医的药,吃的如何?这本是舅母对外甥女的关心,说明王夫人还在主动照顾林黛玉。然而,细节处却能体现出王夫人与林黛玉的渐行渐远。


首先、王夫人给林黛玉换了太医和用药,却不知道已经被贾母换了回来,说明她的关心流于表面,更多是舅母的面子情。

其次、鲍太医的“鲍”,与鲍二媳妇的“鲍”,都有“臭”的意思。曹雪芹故意为他们命名为“鲍”,就在暗示其人不怎么样。鲍太医就是医术很“臭”的太医,也许还是个“坏太医”。王夫人给林黛玉找了这么个太医,不好说初心不正,起码也很敷衍。

二、贾元春赐端午节礼。

元春的礼物是薛宝钗与贾宝玉的一个样儿,林黛玉的和三春的一个样。礼物的言外之意颇为明显,就是不掩饰她支持母亲王夫人支持的金玉良姻。

随后打醮清虚观,那张道士提亲的十五岁小姐,也分明就有薛宝钗的意思,显然也是得了贾元春的吩咐行事。


其实贾元春的立场在元春省亲时,已经被曹雪芹借由她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修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表现出来。“蓼汀”“香玉”“绿玉”实际都是林黛玉的象征,被元春去掉则分明是不看好,也不喜欢。

林黛玉作完《葬花吟》,提到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后,马上就迎来这两个“当头棒击”,显然也是作者在为她在贾府的人生转折作伏笔。至此之后是再无好日子过了。

王夫人既然表现出疏远林黛玉的立场,那些奴才们自然只有变本加厉的磋磨。结果可不就是越来越难的处境,让林黛玉最终和薛宝钗说出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表达自己在贾府的不如意。

那么,作为林黛玉最大靠山的贾母,知不知道林黛玉的处境?她又是如何保护林黛玉的?


其实王夫人在元春晋升贤德妃后,便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而她做得第一件大事,就是借由元春旨意,将所有人调离贾母身边,搬去了大观园。这是对贾母的架空。

林黛玉和众人生活在大观园中,贾母自然就无法面面俱到,比如潇湘馆的绿窗纱,不但是绿色,还用旧了也不换,直到贾母看到后提出来,又吩咐王夫人给换了,就已经表明了她的不满意,也在质问王夫人对林黛玉的疏远,并给予警告。

豪门话术,自然不会像普通人家那样直接,点到即止也不怕听不明白。王夫人得了贾母的警告,果然就安稳了一阵子,哪怕林黛玉还是会觉得“吃燕窝”这种事会被指责,到底其他事上并不错了。直到抄检大观园的事发生。


抄检大观园,王夫人明写是查访绣春囊,实际主要以怡红院和潇湘馆为主,查访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问题。而她对晴雯的恨意,也明显带有对林黛玉的恨屋及乌,这事贾母还是第一时间察觉了出来。

第二天贾母吃饭,通过一系列的举动,表达了他对抄检大观园的立场。比如蠲了贾赦邢夫人的菜,是对邢夫人多事的不满。给王熙凤送粥,给贾宝玉和贾兰吃肉,暗示荣国府的现实是长房喝粥,二房吃肉,警告王夫人借机生事与邢夫人内斗之事。而关键是将贾政送进来的鸡髓笋给了林黛玉去吃。笋为幼竹,代表林黛玉。鸡髓为骨血,林黛玉是贾政的外甥女,她的外孙女,三个人血脉相连,警告王夫人适可而止,别再过分!

当然,贾母派饭,肯定是曹雪芹在故意设计情节作隐喻。要不然也不至于那么巧,就有这些个东西。就像之前的凫靥裘和雀金裘一样,这点读书人要明白。


贾母终究是老了,她也有护不住林黛玉的力不从心。不过有贾母活着,林黛玉就肯定安慰一日。只是林黛玉的意外还是悄然到来,主要就是在她的姻缘上。“莫怨东风当自嗟”,芙蓉花签是昭君出塞故事,林黛玉最终和贾探春二女同嫁做了潇湘妃子,这是贾母无法改变的现实。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11-30 10:06・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4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林黛玉配作荣国府女主人,李纨掣花签后的细节,证明她的实力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知乎知识会员
红楼梦(小说)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群芳夜宴掣花签,作为非常关键的一个“大章目”,对众女儿姻缘结局有至关重要的伏笔。仔细看众人掣花签,就能发现除了花签本身的隐喻之外,掣花签的顺序以及如何掣都有讲究。

掣花签又叫占花名,就是摇骰子数点数轮到谁就由谁掣花签,掣得的花签是什么就被占住,其他人只能掣其他的花签。签上同样有签词可对“主人”作隐喻,一般以人物和姻缘为主。

按说上一个人掣完就要摇骰子,重新排定下一个掣花签的人选,但凡事也有例外。比如李纨与林黛玉的“交接”就不是随机得来,而是指定的结果。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湘云拿着他的手强掷了个十九点出来,便该李氏掣。李氏摇了一摇,掣出一根来一看,笑道:“好极。你们瞧瞧,这劳什子竟有些意思。”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说着,便吃酒,将骰过与黛玉。”(引第六十三回)

李纨掣得梅花签后没有掷骰选择下一个掣签的人,而是轮到她的下家林黛玉替她掷骰。这个细节描写很重要,需要格外的注意李纨、林黛玉和史湘云之间的关系。

李纨是贾政的嫡长媳妇,因贾珠早逝而守寡成了未亡人,根据贾家规矩,寡妇不能管家,才有王熙凤过来接替她管家的安排。

不光管家权旁落,由于荣国府是荣国公的爵产,继承特殊性也决定李纨的儿子贾兰就算是嫡长孙也无法接替父亲作贾政的继承人,而是“兄终弟及”落到贾宝玉的身上。


既然“占花名”游戏的主旨影射众人的姻缘,那么李纨掣完花签后自己没有决定权,而是交由下手的林黛玉掷骰决定人选,这个细节的设计,颇有作者暗示林黛玉才是最佳接替李纨成为贾家未来女主人做决定的意思。

彼时贾府充斥着木石姻缘和金玉良姻的分歧和争议,究竟谁才是那个“接替”李纨成为未来荣国府女主人的最佳人选,一直有争议。曹雪芹设计这个情节,就指出了林黛玉才堪做李纨后面的接班人。

只可惜,林黛玉虽有是好的接班人,却终究不能成为未来贾家的女主人。她最后掣得的是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是昭君出塞的故事,与贾探春远嫁异国为王妃的伏笔线索相同。而贾探春给她取号潇湘妃子也暗示林黛玉会与探春效仿娥皇女英二女同嫁而去。


贾家“有眼不识真香玉”,失去林黛玉这个好媳妇,才让李纨在抄家后,不得不独立挺起破而后立的重任,去做那个在废墟中重建贾家的“补天人”。

而林黛玉注定无法作贾家未来的媳妇,她接过骰子一掷却轮到了史湘云掣花签,这个“选择”的安排,又似乎在表明能够替代林黛玉接替李纨的人,应该是与贾宝玉门当户对的史湘云才是。

史湘云不但惊才绝艳,更与贾宝玉青梅竹马,性格相契。如果没有林黛玉和薛宝钗,她无疑应该是贾宝玉姻缘的第一人选。而湘云从小受到贾母教养,接受的是正宗的保龄侯尚书令的家传教育。史公当年就是一朝宰辅,比较林家和林如海只强不弱。而既为宰相必然在“事功”学问上更加擅长,所以,论门风、家教以及仕途经济学问,史家都具备最高的综合能力。史湘云从心胸、学识和能力上不会比林黛玉差,而思想也比薛宝钗的保守更加开阔。


只可惜,史湘云掣得海棠花签,只恐夜深花睡去,也注定像杨贵妃一样,另有她属。她与丈夫的恩爱和婚姻悲剧,也就一如杨贵妃与唐明皇,注定不属于贾家。贾家也就接连错失了林黛玉和史湘云这两个最合适的接替李纨的接班人,唯有薛宝钗不可了。

闲言少叙,李纨掣完花签后轮到林黛玉接替她掷骰的细节,其实还凸显出一点,就是李纨终究不如林黛玉更适合做贾家的补天人。

第十七回,曹雪芹在写贾政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特别写道了潇湘馆内“得泉一派”,稻香村外有“土井一眼”,这是以“泉”与“井”的影射贾家最宝贵的两个媳妇人选就是林黛玉和李纨,只有他们才是“木石姻缘”能够给贾家改变和传承。


只是井水终究不如泉水,也说明了李纨比较林黛玉稍逊一筹的事实。李纨最擅长的是教育儿子,就像“画荻教子”一般,实际还是做人和科举一途。她之后的后人要是不具备她的能力,就会后继无人还是走贾府富贵老路。而林黛玉却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能够从底层树立贾家的文脉文风,最终得以百花齐放。这是二人思想和能力的区别。

但不管如何,“木石姻缘”代表的诗书传家都是正确无误的。这也是代表了荣国府女主人的荣禧堂上,悬着一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对联的原因,这是东安郡王穆莳赠送贾家的。而穆莳者,木石也。林黛玉与贾宝玉,李纨与贾珠,都是“木与石”的结合。她们才是贾家的希望。

❂从原文找线索,还原最真实的《红楼梦》。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11-26 23:07・IP 属地江苏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40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
  ①小山:1.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2.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3.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⑦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译文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地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翻译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赏析
  飞卿为晚唐诗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视之。至飞卿此等精撰,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篇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旧解多以小山为“屏”,其实未允。此由(1)不知全词脉络,误以首句与下无内在联系;(2)不知“小山”为眉样专词,误以为此乃“小山屏”之简化。又不知“叠”乃眉蹙之义,遂将“重叠”解为重重叠叠。然“小山屏”者,译为今言,谓“小小的山样屏风”也,故“山屏”即为“屏山”,为连词,而“小”为状词;“小”可省减而“山屏”不可割裂而止用“山”字。既以“小山”为屏,又以“金明灭”为日光照映不定之状,不但“屏”“日”全无着落,章法脉络亦不可寻矣。

  重,在诗词韵语中,往往读平声而义为去声,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上来两句所写,待起未起之景也。故第三句紧接懒起,起字一逗——虽曰懒起,并非不起,是娇懒迟迟未起也。闺中晓起,必先梳妆,故“画蛾眉”三字一点题——正承“小山”而来。“弄妆”再点题,而“梳洗”二字又画龙点睛承鬓之腮雪而来。其双管其并下,脉络最清。然而中间又着一“迟”字,远与“懒”相为呼应,近与“弄”字互为注解。“弄”字最奇,因而是一篇眼目。一“迟”字,多少层次,多少时光,多少心绪,多少神情,俱被此一字包尽矣。

  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日,故过片重开,即写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前镜,妆台奁内之座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俗呼“把儿镜”。所以照者,为看两鬓簪花是否妥恰,而两镜之交,“套景”重叠,花光与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十个字写此难状之妙景,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c367ccd8cd08.aspx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417篇诗文 ► 483条名句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猜您喜欢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问取 一作:唤取)——宋代·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315cf2d8892b.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黄庭坚〔宋代〕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问取 一作:唤取)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720b46d38537.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次北固山下

王湾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1cb8510ef7a8.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高蟾〔唐代〕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040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杜甫===李杜组合

杜工部蜀中离席
唐代 / 李商隐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译文翻译[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人生在世,哪里没有与朋友的离别?在战乱年代,短暂的分离也让人依依惜别。

远处雪岭那边朝廷的使臣还稽留天外未归,近处松州一带也还驻扎着朝廷的军队。

座中的醉客们邀请我这清醒的人喝酒,而江水上空明亮的云夹杂着浓黑的雨云,变幻不定,就像现今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已经老大无成了,在这成都里面的美酒还真可以用来度过晚年,更何况有像卓文君这样的美女当垆卖酒。

注释解释
杜工部:即杜甫。因杜甫被授有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衔,因此人称杜工部。这里表明是模仿杜诗风格,因而以“蜀中离席”为题。

离群:分别。《礼记·檀弓》:“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雪岭:即大雪山,一名蓬婆山,主峰名贡嘎山,在今四川西部康定县境内,其支脉绵延于四川西部,被称为大雪山脉。唐时为唐与吐蕃边境。杜甫《岁暮》:“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又《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得空字》:“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

天外使:唐朝往来吐蕃的使者。

松州:唐设松州都督府,属剑南道,治下所辖地面颇广,治所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内。因西邻吐蕃国,是唐朝西南边塞,故长有军队驻守。

殿前军:本指禁卫军,此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

延:请,劝。

醒客:指作者自己。

晴云杂雨云:明亮的晴云夹杂着雨云,这里是比喻边境军事的形势变幻不定。

送老:度过晚年。

当垆:面对酒垆,指卖酒者。

卓文君:汉代女子,因与司马相如相爱而被逐出家门,而后卓文君在临邛(qióng)亲自当垆卖酒。此处用卓文君喻指卖酒的女子。

创作背景
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辟李商隐为节度使府书记、检校工部郎中,直到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春天,事毕,李商隐即将返回梓州,于是在临行饯别的宴席上写了此诗。

诗文赏析[搜索 国学梦 即可回访本站]
李商隐此诗继承了杜甫诗的风格,把时事引入传统的酬赠之作,恢复并发展了杜甫七律感时伤世和忧国忧民这种诗歌风格。

诗歌一开头就是一个反诘句:“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这句的前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诗人虽然有着无尽的感叹,但是调子并不悲伤。细细体味,诗中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不如以旷达处之。后半句笔锋一转,转到“世路干戈”这个大背景上,道出在干戈中离别的沉重感伤,思路跳跃奔腾,“大开大合,矫健绝伦”。如此读来,不仅曲折顿挫、气势雄放,而且自然地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可谓落笔不凡。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这两句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出了当前的动荡局势。当时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经常发生边境争夺战争,朝廷屡派使者处理边境事宜,局势紧张,动荡不安。然而诗人并未将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处有大军驻扎,也足以想象局势的一触即发。这两句诗气象阔大,感慨深沉,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这两句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看着人们只顾互相劝酒,诗人不免感慨万端。诗人用“醉客"来指饯行席上的醉者,同时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此处是暗用了《楚辞·渔父》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慢慢地咀嚼了。“晴云”、“雨云”也不仅仅是指天气的变幻不定,更是比喻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该句中“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不仅造句工整巧妙,富有音韵之美,更是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因此显得意义丰厚。除此以外,这还是“当句对”,即不但上下旬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这种手法始创于杜甫,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成熟、定型却在李商隐,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类似之作,如“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等,都用了这种手法。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末联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话题仍回到饯别。有人说这是主人留客之语,如此美好的成都生活,何忍远离。但是实则“美酒”、“卓文君”这些陈述,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却是反衬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同时又暗指时事堪悲,一些人却沉迷于于酒色,流连忘返,着实让人不齿。从表面看是赞美,但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另外,在最后一句中用上卓文君这个典故,也隐约表达了诗人希望在仕途上被重用的思想感情。

全诗看来,诗歌体现了李商隐关怀国事,忧虑时局的政治热情。诗人以矫健凄婉的笔力表达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思想。诗歌的艺术也颇显精密,世路干戈,朋友离别是总起,下面写“干戈”而感伤时势,接着写“离群”而感伤别离,结尾却因浓重的忧时情怀而超越了个人的离群之别。全诗脉络精细,变化重重,颇具韵味。这也是李商隐极意学习杜诗的地方。

王安石曾指出,唐朝人学习杜甫而真正得到杜诗神韵的就只有李商隐一人而已。李商隐在该诗中把时事之感融人酬答唱和之中,将抒情、叙事紧紧融合在一起,气势宏大,情韵深厚,笔力雄健,结构上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苍劲雄迈,与杜甫晚年的七律,如《恨别》、《登楼》、《秋兴八首》等诗很相近,而与诗人描写爱情的《无题》那种隐微幽深、凄婉动情的风格大有不同。不过,李商隐此诗,并非单纯的模拟,更有自己的特色,诗歌中融入了较多的个人身世之感。其体情之入骨,用情之深挚,是他一以贯之的风格。

上一篇:江行寄远下一篇:长相思
作者介绍[挑错/完善]
李商隐 :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4 16:35 , Processed in 0.0706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