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3: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4薛诚德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荣始于诚昱聚于德】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荣始于诚昱聚于德的出处
99soso2023.07.14· 北京浏览12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zuiaiyueru
2023.07.16 · 上海
满意答案
“荣始于诚昱聚于德”出自《尚书·尧曰》,意思是:荣耀的起始在于诚实,光耀的聚集在于道德。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勤学苦练,做到诚实守信,努力拼搏,只有自己做好了才会有成功的结果。它还表明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关系个人成功的根本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3: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尧曰篇
本篇共3章,但段落都比较长。本篇中著名的文句有:“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宽则得众,信则民任”;“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等。这一篇中,主要谈到尧禅让帝位给舜,舜禅让帝位给禹,即所谓三代的善政和孔子关于治理国家事务的基本要求。
本篇共3章。
原文及翻译
拼音版
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啊!按照上天安排的次序,帝位要落到你身上了,你要真诚地执守中正之道。如果天下的百姓贫困穷苦,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舜也这样告诫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作为祭品,明白地禀告光明伟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罪过我也不敢掩盖隐瞒,这是您心中知道的。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有罪,罪责就在我一个人身上。”周朝实行大封赏,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虽然有至亲,也不如有仁人。百姓有罪过,罪过都在我一人身上。”谨慎地检验并审定度量衡,恢复废弃了的职官,天下四方的政令就会通行了。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承续已断绝的宗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会诚心归服了。所重视的是:民众,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则大家心悦诚服。
>> 朗读、注释及解读2023-02-19

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推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说:“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使百姓劳作却无怨言,有正当的欲望却不贪求,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庄严有威仪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是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呢?”孔子说:“顺着百姓想要得到的利益就让他们能得到,这不就是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吗?选择百姓可以劳作的时间去让他们劳作,谁又会有怨言呢?想要仁德而又得到了仁德,还贪求什么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洁,目不斜视,态度庄重,庄严的威仪让人望而生敬畏之情,这不就是庄严有威仪而不凶猛吗?”子张说:“什么是四种恶政?”孔子说:“不进行教化就杀戮叫作虐,不加申诫便强求别人做出成绩叫作暴,起先懈怠而又突然限期完成叫作贼,好比给人财物,出手吝啬叫作小家子气的官吏。”
>> 朗读、注释及解读2023-02-19

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宣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 朗读、注释及解读2023-0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3: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6薛旻可+YYX-01薛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薛旻可[size=19.911px]诗经大雅召旻+[size=19.911px]瞻昂昊天,则不我惠”+“昊天疾威,天笃降丧”】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size=1.24444]诗经大雅召旻的原文带鉴赏
[color=rgba(34, 34, 34, 0.5)]www.xuexila.com 2017-07-06 13:42

[size=0.8]《大雅·召旻》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痛斥了周幽王荒淫无道、祸国殃民的罪恶,抒发了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和嫉恶如仇的愤慨。接下来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诗经大雅召旻,希望大家喜欢!

[size=0.8]召旻

[size=0.8]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size=0.8]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
[size=0.8]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size=0.8]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我相此邦,无不溃止。
[size=0.8]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
[size=0.8]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职兄斯弘,不烖我躬。
[size=0.8]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size=0.8]注释
[size=0.8](1)旻(mín)天:《尔雅·释天》:“秋为旻天。”此泛指天。疾威:暴虐。
[size=0.8](2)笃:厚,重。
[size=0.8](3)瘨(diān):灾病。
[size=0.8](4)居:国中。圉(yǔ):边境。
[size=0.8](5)罪罟(gǔ):罪网。
[size=0.8](6)昏椓(zhuó):昏,乱;椓,通“诼”,谗毁。靡共:不供职。共,通“供”。
[size=0.8](7)溃溃:昏乱。回遹(yù):邪僻。
[size=0.8](8)靖夷:想毁灭。靖,图谋;夷,平。
[size=0.8](9)皋皋:欺诳。訿(zǐ)訿:谗毁。
[size=0.8](10)孔:很。填(chén):长久。
[size=0.8](11)贬:指职位低。
[size=0.8](12)溃:毛传:“遂也。”马瑞辰《毛传笺通释》:“遂者草之畅达,与‘茂’义相成。”
[size=0.8](13)苴(chá):枯草。
[size=0.8](14)相:察看。
[size=0.8](15)止:语气词。
[size=0.8](16)时:是,此,指今时。
[size=0.8](17)疚:贫病。
[size=0.8](18)疏:程瑶田《九谷考》以为即稷,高粱。粺(bài):精米。
[size=0.8](19)替:废,退。
[size=0.8](20)职:主。兄(kuàng):“况”的假借。斯:语助词。引:延长。
[size=0.8](21)频(bīn):滨。
[size=0.8](22)溥(pǔ):同“普”,普遍。
[size=0.8](23)弘:大。
[size=0.8](24)烖(zāi):同“灾”。
[size=0.8](25)先王:指武王、成王。
[size=0.8](26)召(shào)公:周武王、成王时的大臣。
[size=0.8](27)蹙(cù):收缩。
[size=0.8](28)於(wū)乎:同“呜呼”。
[size=0.8]译文
[size=0.8]老天暴虐难提防,接二连三降灾荒。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国土荒芜生榛莽。
[size=0.8]天降罪网真严重,蟊贼相争起内讧。谗言乱政职不供,昏愦邪僻肆逞凶,想把国家来断送。
[size=0.8]欺诈攻击心藏奸,却不自知有污点。君子兢兢又业业,对此早就心不安,可惜职位太低贱。
[size=0.8]好比干旱年头到,地里百草不丰茂,像那枯草歪又倒。看看国家这个样,崩溃灭亡免不了。
[size=0.8]昔日富裕今日穷,时弊莫如此地凶。人吃粗粮他白米,何不退后居朝中?情况越来越严重。
[size=0.8]池水枯竭非一天,岂不开始在边沿?泉水枯竭源头断,岂不开始在中间?这场祸害太普遍,这种情况在发展,难道我不受灾难?
[size=0.8]先王受命昔为君,有像召公辅佐臣。当初日辟百里地,如今国土日受损。可叹可悲真痛心!不知如今满朝人,是否还有旧忠臣?
[size=0.8]《召旻》是《大雅》的最后一篇,它的主题,《毛诗序》以为是“凡伯刺幽王大坏也”,与前一篇《大雅·瞻昂》的解题一字不异。这种情况在《毛诗序》中并不多见,说明《召旻》与《瞻昂》的内容是有关联的。从诗的开头看,读者多少也能发现一些共同点,《瞻昂》首两句是“瞻昂昊天,则不我惠”,仰望茫茫上空,慨叹老天没有恩情,《召旻》首两句是“昊天疾威,天笃降丧”,悲呼老天暴虐难当,不断降下灾祸,两者语气十分相似,只是《召旻》的口吻更激切一些。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忠良,致使国家濒于灭亡,所以诗人作《瞻昂》一诗刺之;周幽王又任用奸佞,败坏朝纲,这与宠幸褒姒一样对国家造成极大危害,所以诗人再作《召旻》一诗刺之。说来有趣,孔子“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一语的意思,在成于西周末的《瞻昂》、《召旻》二诗中已有了表述。孔子传说是《诗经》三百篇的厘定者,他说这番话,除了有感而发,恐怕与《诗经》中这两篇也不无干系。——当然,这只是臆测,谈起此事只在于提请读者注意古代对女子与小人的看法的历史渊源。
[size=0.8]此篇共七章,句式基本为四字句,但也有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乃至七字句穿插其间。首章一开始就责天,责天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指斥。因为周人的天命观已有天人感应的色彩,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天的意志,天子政治清明,自然风调雨顺,天子昏庸暴虐,天就会降下各种自然灾害;所以“天笃降丧”必然是天子缺德的结果。这样,百姓受饥馑荼毒,流离失所,即使在边僻之地也遭灾荒的惨象马上就攫住了读者的心,使之受到强烈的震撼,为受难的民众而悲悯,并由此去思索上天为何降罪于世人。
[size=0.8]第二章逐渐进入主题。“天降罪罟”义同上章的“天笃降丧”,变易其词反覆陈说老天不仁,当然仍是意在斥王。这一句与前一篇《瞻昂》的“天之降罔(网)”也是同义的,这多少也可见出两章内容上的相关性。然“蟊贼内讧”,勾心斗角,败坏朝纲,是昏王纵容的结果,已与上章所说天降之灾带来饥馑流亡全然不同,这也可见“天降罪罟”实在的意思应是“王施恶政”。“昏椓靡共,溃溃回遹”二句,所用的语词虽然今人不很熟悉,但在当时却是很有生命力的词汇。痛斥奸佞小人乱糟糟地互相谗毁伤害,不认真供职,昏愦邪僻尽做坏事,已经是咬牙切齿的愤恨,但这还不够,于是最后再加上一句:“实靖夷我邦”——这是要把我们好好一个国家给葬送掉啊!读到此处,读者仿佛可以看到诗人的心在淌血。
[size=0.8]在上章不遗余力地痛斥奸人之后,第三章诗人从另一个角度继续进行抨击,并感叹自己职位太低无法遏制他们的气焰。上章有带叠字词的“溃溃回遹”句,这章更进一步又用了两个双叠字词组“皋皋訿訿”、“兢兢业业”,一毁一誉,对比鲜明,不啻有天壤之别。“曾不知其玷”,问那些小人怎么会不知道他们的缺点?可谓明知故问,是在上一章强弓硬弩般的正面进攻之后转为匕首短剑般的旁敲侧击,虽方式不同,但照样刺得很深。而“我位孔贬”又糅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这种身世之感不是单纯的位卑权微之叹,而是与伤幽王宠信奸人败坏政事的家国之恨密不可分的。身为士大夫,哪怕是地位最低的那一层次,也有尽心竭力讽谏规劝君王改恶从善的责任与义务,这虽尚不如后来顾炎武所标举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境界那么高,却也不乏时代的光辉了。
[size=0.8]第四章的描写又回应第一章,以天灾喻人祸。引人注意的是两个“如彼……”句式,一般来说,下一个“如彼……”句之后,应该也有说明性的文字,但这儿“草不溃茂”既是上承“如彼岁旱”的说明性文字,又是下应“如彼栖苴”的说明性文字。也就是说,照例是“如彼岁旱,草不溃茂;如彼栖苴,草不溃茂”的完整句式缩掉了一句,但此种缩略并不影响语义,反而使文势更具跌宕之致,这恐怕也不是诗人有意为之,而是他的妙手偶得。此章末两句“我相此邦,无不溃止”,诗人说:我看这个国家,没有不灭亡的道理!这种写出来的预言恰恰反映出诗人心理上的反预言,痛陈国家必遭灭亡正是为了避免这种灭亡。但历史告诉人们:指出灭亡的趋势并不能使昏君暴君停止倒行逆施,他们对国家形势的觉悟只可能是在遭遇灭亡之后,但遭遇灭亡便是终结,觉悟便也毫无意义;忠臣义士的劝谏对此种历史过程向来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为历史中黯淡的一幕幕抹上一丝悲壮的色彩罢了。
[size=0.8]第五章诗人作起了今昔对比,前面两句,是颇工整的对偶,这两句也有人点作四句,“不如时”、“不如兹”单独成句,亦可。“富”与“疚”的反差令人伤心,更令人对黑暗现实产生强烈的憎恨,于是诗人再一次针砭那些得势的小人,“彼疏斯粺,胡不自替”,斥责别人吃粗粮他们吃细粮,却尽干坏事,不肯退位让贤。这两句令人想起《魏风·硕鼠》的名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size=0.8]第六章开头四句也是对偶,是全诗仅有的比兴句(“如彼岁旱”、“如彼栖苴”当然也可视为用了“比”的手法,可是也不妨解为天灾之实象,虽有“如”字而无“比”意),陈奂《诗毛氏传疏》以为“池竭喻王政之乱由外无贤臣,泉竭喻王政之乱由内无贤妃”,可备一说。这数句用意一如《大雅·荡》末章“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大树推倒横在地,枝叶暂时没损伤,但是根断终枯死)数句,告戒幽王当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否则小祸积大祸,小难变大难,国家终将覆亡。“职兄斯弘”句与上章末句“职兄斯引”仅一字不同而意义完全一样,不惜重言之,正见诗人希望幽王认识局势的严重性的迫切心情。而“不烖我躬”决不是诗人担心自己遭殃的一念之私。诗人反问:灾难普遍,难道我不受影响?意在向王示警:大难一起,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您大王也将身受其害,快清醒清醒吧!改弦更张现在还来得及。
[size=0.8]于是,末章怀念起当朝的前代功臣,希望像当初召公那样的贤明而有才干的人物能出来匡正幽王之失,挽狂澜于既倒,而这又是与此篇斥责奸佞小人的主题是互为表里的。这一章中,昔日“辟国百里”与今日“蹙国百里”的对比极具夸张性,但也最真实地反映了今昔形势的巨大差异,读之令人有惊心动魂之感。最后两句“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出以问句,问当时之世是否还有赤胆忠心的老臣故旧,是诗人由失望而濒于绝望之际,迸发全部力量在寄托那最后的一丝希望。这一问,低徊掩抑,言近旨远,极具魅力。后世许多诗词作品以问句作结以求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实滥觞于《诗经》中此类句法。
[size=0.8]孙鑛评此诗:“音调凄恻,语皆自哀苦中出,匆匆若不经意,而自有一种奇峭,与他篇风格又别。淡烟古树入画固妙,却正于触处收得,正不必具全景。”(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看出了诗人其心苦、其词迫而导致全诗各章意思若断若连,但全诗“不经意”中自有“奇峭”的特色。他的意见还是很可取的。但这样一篇好诗的作者凡伯到底是怎样的人,古代学者却聚讼纷纭。当从李超孙《诗氏族考》之说,认《大雅·板》之凡伯与《瞻昂》、《召旻》之凡伯为两人,后者为前者世袭爵位的后裔。最后,谈一谈此篇何以取名为《召旻》,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此篇的题解说:“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最后一章提到召公,所以取名‘召旻’,以别于《小旻》(《小雅》中的一篇)。”这种看法比《毛诗序》解“旻”为“闵(悯)”要圆通。


论语·尧曰篇
本篇共3章,但段落都比较长。本篇中著名的文句有:“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宽则得众,信则民任”;“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等。这一篇中,主要谈到尧禅让帝位给舜,舜禅让帝位给禹,即所谓三代的善政和孔子关于治理国家事务的基本要求。
本篇共3章。
原文及翻译
拼音版
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啊!按照上天安排的次序,帝位要落到你身上了,你要真诚地执守中正之道。如果天下的百姓贫困穷苦,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舜也这样告诫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作为祭品,明白地禀告光明伟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罪过我也不敢掩盖隐瞒,这是您心中知道的。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有罪,罪责就在我一个人身上。”周朝实行大封赏,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虽然有至亲,也不如有仁人。百姓有罪过,罪过都在我一人身上。”谨慎地检验并审定度量衡,恢复废弃了的职官,天下四方的政令就会通行了。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承续已断绝的宗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会诚心归服了。所重视的是:民众,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民众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功绩,公正则大家心悦诚服。
>> 朗读、注释及解读2023-02-19

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推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说:“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使百姓劳作却无怨言,有正当的欲望却不贪求,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庄严有威仪而不凶猛。”子张说:“怎样是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呢?”孔子说:“顺着百姓想要得到的利益就让他们能得到,这不就是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吗?选择百姓可以劳作的时间去让他们劳作,谁又会有怨言呢?想要仁德而又得到了仁德,还贪求什么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洁,目不斜视,态度庄重,庄严的威仪让人望而生敬畏之情,这不就是庄严有威仪而不凶猛吗?”子张说:“什么是四种恶政?”孔子说:“不进行教化就杀戮叫作虐,不加申诫便强求别人做出成绩叫作暴,起先懈怠而又突然限期完成叫作贼,好比给人财物,出手吝啬叫作小家子气的官吏。”
>> 朗读、注释及解读2023-02-19

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没有办法宣身处世,不知道分辨别人的言语,便不能了解别人。”
>> 朗读、注释及解读2023-0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3: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1薛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瞻昂昊天(1),则不我惠(2)。孔填不宁(3),降此大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大雅·瞻昂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瞻昂》,创作于先秦时代的诗歌。刺周幽王失道,褒姒乱国之诗也。是一首尖锐讽刺和严正痛斥昏庸荒淫的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贤良,败坏纪纲,倒行逆施以致政乱民病,天怒神怨,国运濒危的诗。《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大雅·瞻昂

创作年代
先秦

作品出处
《诗经》


文学体裁
诗歌

作者
无名氏

目录
1作品原文
2作品注释
3作品译文
4作品鉴赏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瞻昂

瞻昂昊天(1),则不我惠(2)。孔填不宁(3),降此大厉(4)。邦靡有定,士民其瘵(5)。蟊贼蟊疾(6),靡有夷届(7)。罪罟不收(8),靡有夷瘳(9)。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10)。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11)。

哲夫成城(12),哲妇倾城。懿厥哲妇(13),为枭为鸱(14)。妇有长舌,维厉之阶(15)。乱匪降自天(16),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17)。

鞫人忮忒(18)。谮始竞背(19)。岂曰不极(20)?伊胡为慝(21)?如贾三倍(22),君子是识(23)。妇无公事(24),休其蚕织。

天何以剌(25)?何神不富(26)?舍尔介狄(27),维予胥忌(28)。不吊不祥(29),威仪不类(30)。人之云亡(31),邦国殄瘁(32)。

天之降罔(33),维其优矣(34)。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35)。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觱沸槛泉(36),维其深矣。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藐藐昊天(37),无不克巩(38)。无忝皇祖(39),式救尔后(40)。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昂(yǎnɡ):通"仰",一作"卬"。

(2)惠:爱。

(3)填(chén):通"尘",长久。

(4)厉:祸患。

(5)士民:士人与平民。瘵(zhài):病。

(6)蟊(máo):伤害禾稼的虫子。贼、疾:害。

(7)夷:平。届:至,极。

(8)罟(ɡǔ):网。罪罟,刑罪之法网。

(9)瘳(chōu):病愈。

(10)覆:反。

(11)说(tuō):通"脱"。

(12)哲:智。

(13)懿:通"噫",叹词。

(14)枭(xiāo):传说长大后食母的恶鸟。鸱(chī):恶声之鸟,即猫头鹰。

(15)阶:阶梯,此训"因由"。

(16)匪:不可。教诲:教导。

(17)时:犹"是"。维:犹"为"。寺(shì):昵近。寺人,内侍。

(18)鞫(jū):穷尽。忮(zhì):害。忒(tè):变。

(19)谮(zèn):进谗言。竟:终。背:违背,自相矛盾。

(20)极:狠。

(21)伊:语助词。慝(tè):恶,错。

(22)贾(ɡǔ):商人。三倍:指得三倍的利润。

(23)君子:指在朝执政者。识(zhí):通"职"。

(24)公事:即功事,指妇女所从事的纺织蚕桑之事。

(25)刺:指责,责备。

(26)富:福佑。

(27)介:大。狄(tì):同"逖",远。

(28)胥(xū):通"斯",是。忌:怨恨。

(29)吊:慰问,抚恤。

(30)类:善。

(31)云:语助词。

(32)殄(tiǎn)瘁:两字皆训"病"。

(33)罔:同"网"。

(34)优:厚。

(35)几(jī):近。

(36)觱(bì)沸:泉水上涌的样子。槛:"滥"的假借,泛滥。

(37)藐藐:高远貌。

(38)巩:固,指约束控制。

(39)忝(tiǎn):辱。

(40)式:用。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仰望上天晦阴阴,对我不肯赐恩情。世间很久不安宁,天降责罚大祸临。国家没有安定时,士人平民都困病。害虫疯狂食禾稼,不会满足哪肯停。刑网布下不收起,如病不愈苦难尽。

别人拥有好田亩,你却侵犯去占有。别人拥有众奴隶,你却强夺一起收。这人本来没有罪,你反拘捕将他囚。那人应该判有罪,你却让他得自由。

智慧男子创业能,有才女子乱国政。那个聪明女人啊,像猫头鹰发怪声。她有长舌善逞辩,产生邪恶埋祸根。大乱非是从天降,生自工谗此妇人。劝谏国王听不进,妇人内侍言必信。

不断害人变化多,谗言首尾相矛盾。难道凶狠还不够?为何作恶太不仁!如同奸商逐厚利,入朝执政哪能成。妇人不做分内事,放弃纺织养蚕功。

上天为何责我王?神灵为何福不降?深谋远虑全抛弃,恨我只因忌忠良。人们遭难不恤问,威仪不修乱朝纲。贤人君子离朝堂,邦国危难将覆亡。

上天无情降罗网,牢不可破难躲藏。贤人君子离朝堂,我心实在太忧伤。上天无情降罗网,已近王身国将亡。贤人君子离朝堂,我心实在太悲凉。

泉水喷涌流不止,深深源头总在此。我心实在太忧伤,难道只是从今始。恶政不在我身前,也不在我身后施。苍茫上天自高远,万物都得受控制。莫让祖宗受耻辱,悔改才能救后嗣。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尖锐讽刺和严正痛斥昏庸荒淫的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贤良,败坏纪纲,倒行逆施以致政乱民病,天怒神怨,国运濒危的诗。言辞凄楚激越,既表现了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又抒发了他疾恶如仇的愤慨。

关于诗的作者,《毛诗序》说:"凡伯刺幽王大坏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刺幽王嬖褒姒以致乱之诗。而《序》谓凡伯作,则未有考。曹氏粹中曰'凡伯作《板》诗,在厉王末,至幽王大坏时,七十余年矣,决非一人,犹家父也。'然亦不必辩。"郑振铎说:"有心的老成人,见世乱,欲匡救之而不能,便皆将忧乱之心,悲愤之情,一发之于诗。……《板》是警告,《瞻昂》与《召旻》则直接破口痛骂了。"(《插图本中国文字史》)其实,诗的作者究竟是谁,无关宏旨。就诗本身推论,这首诗应是出自一位心地正直、关心国事,但又受到排挤、极不得志的西周宗室或朝廷官员之手。

全诗七章。首章总言祸乱。天降灾祸,时局艰困,国运危殆,生灵涂炭。"天",既指自然界的天,亦指人间社会的"天"--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害人虫不亡,则人民的灾难就永远不会有结束之期。"蟊贼"喻指幽王、褒姒之流,"罪罟"实指他们多设科条以陷人之事。只此四句已说尽幽王时乱象。二章形容政刑颠倒之状,承首章"蟊贼"、"罪罟"生发,通过两个"反"字,两个"覆"字,揭露了统治者黩货淫刑的罪状。三章言致祸之由,认为女宠是祸乱的根源。四章写褒姒无中生有,陷人于罪,斥责她干预朝政,祸国殃民。五章申诉幽王听信褒姒谗言,不虑国政,忌恨贤臣,致使人亡国瘁。"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忌恨贤能,任用小人;谏言难进,妇言是听;骄侈怠惰,威仪不谨。这就是幽王的所作所为。六章哀贤人之亡,抒发忧时忧国之情,言辞剀切。末章自伤生逢乱世的不幸,希望幽王改悔,以劝戒作结。

《瞻昂》塑造了一位疾恶如仇、悯时忧国的诗人形象。他对统治者的种种倒行逆施作了无情的揭露和严正的批判;对贤人之亡、国运濒危,又深感惋惜,痛心疾首。他气愤填膺,言辞尖锐,指出了幽王的昏愦偏听、黩货乱刑、听信妇言、斥逐贤臣;指出了褒姒的狡黠邪恶、诡计多端、造谣毁谤、出尔反尔。对他们罪恶行径所作的揭露,诚如方玉润所说,是"穷形尽相,不遗余力"(同上)。诗人深忧的根本原因非个人不幸,而是"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方玉润说:"诗之尤为痛切者,在'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二语,……夫贤人君子,国之栋梁;耆旧老成,邦之元气。今元气已损,栋梁将倾,此何如时耶?盖诗必有所指,如箕子、比干之死与奴,故曰:人之云亡,而邦国殄瘁也。倘使其人无足重轻,虽曰云亡,又何足殄人邦国也耶?惜无可考耳。然而痛矣。"(同上)贤臣或丧亡,或杀戮,或贬黜,或隐逸,或逃亡,国脉将绝,诗人不能不忧心如焚。"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楚辞·九章·涉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象征性讽谕与这位诗人所唱叹的内容非常相似。诗的五、六两章,对诗人形象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人难以压抑的悲愤之情一如火山熔岩喷薄而出。"天何以刺,何神不富"对苍天的劈头诘问;"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对统治者恶行的胪列;"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对危急局面的揭示,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切齿痛恨。与末章合观,三句"人之云亡",悲叹,惋惜,怅惘,不可名状。两句"心之忧矣",一句"心之悲矣",反覆重言,长吁短叹,忧心忡忡,凄切之情,言之惨然。凄楚的音节,回环往复、催人泪下的咏叹,表现了一片孤臣孽子之心,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瞻昂昊天,则不我惠","舍尔介狄,维予胥忌"的个人遭逢;"不自我先,不自我后"的身世悲叹;"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的家国之慨,在这首诗中又浑然相融,既扩展了诗歌反映的层面,使这首诗具有社会的、史诗的性质,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感人。

《瞻昂》一诗的设辞造句,亦颇具特色,表现了作者高度的语言修养及艺术素养。反问、感叹、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绘的对象形神毕现,使作者的感情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反问加强了质问的力量,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愤慨;感叹或感时而悲,或因事而怒;排比列数罪行,一气说出,倾吐无余,又正反互用,形成强烈对比;语助词的运用恰到好处,虚处生神。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中比喻的运用,不但绘形,且能达情,独具匠心。"蟊贼蟊疾,靡有夷届",把祸国殃民的幽王、褒姒之流比为吃农作物的害虫,既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无比愤恨,也表达了当时正直善良的人们的共同心声。为了突出褒姒长舌善谗、邪恶凶狠的本质,诗人以枭、鸱为喻,深中要害,确切而不可移易,憎恨厌恶之情溢于言表,有极其鲜明的倾向性。"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以极其平常、人所习见的泛泉兴喻"心之忧矣,宁自今矣"的深广忧患,可以说再也形象不过。它使读者仿佛看到诗人的忧端就如这汩汩清泉,源远流长,绵绵无尽,永不中断。而诗人又以感叹出之,低徊悲怆,凄恻动人,具有极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经》三百篇的基本创作手法是赋、比、兴,它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历代的诗歌创作。特别是比、兴的手法,被后世诗人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使我国的古典诗歌绽出了一朵又一朵的奇葩。《瞻昂》一诗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值得今天的诗歌创作者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5: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娥碑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物考古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汉元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先使属吏魏朗为之操笔,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此碑早年散失。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此碑绢本手迹现存辽宁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现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韦占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书。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曹娥碑

墓主
曹娥

作用
颂扬曹娥的美德


2.1米



1米

字体
行楷体

设立时间
东汉年间

目录
1基本介绍
2人物简介
3碑文释义
4溯源
5相关书法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汉元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先使属吏魏朗为之操笔,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文扬。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此碑早年散失。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羲之到庙书曹娥碑,文字由新安吴茂先镌刻。此碑绢本手迹现存辽宁博物馆,上有梁代徐僧权、满骞、怀充等人题名,还有韩愈、宋高宗等人题款。现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韦占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书。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已近千年,弥足珍贵。[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曹娥,东汉会稽上虞县(今浙江上虞县)人。有名的孝女。父亲是从事勾通鬼神活动的巫祝,在一次迎神活动中掉进江中淹死,并且找不到尸首。年方14岁的曹娥于是沿江昼夜号哭,长达17天,最后投江而死。县令为她立碑,表彰她的孝行;上虞县江因而改名曹娥江,一直流传至今。[2]

折叠编辑本段碑文释义
浙江上虞有一古石碑,名叫“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歌颂孝女曹娥所立,碑文生动感人,令人嗟叹不已。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曾对碑文评价为“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被人补刻在碑文的背面,却无人懂得它的意思。

有一日,曹操杨修二人一起到曹娥庙祭拜,杨修破解了此谜,杨修对曹操解释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合成为“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就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是指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繁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3]

折叠编辑本段溯源
曹娥庙《世说新语·捷语》中记载,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是受辛的意思,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据《上虞县志校续·度尚传》记载,元嘉元年度尚始建曹娥庙。历代封建帝王对曹娥曾大事宣扬,加封赐匾。宋大观四年(1110)封灵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加封昭顺;淳祐六年(1246)复加纯懿;元至元五年(1339)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命官奉敕祭奠,诚意伯刘基撰诔文。清嘉庆十三年(1808)敕封福应夫人;同治四年(1865)加封灵感夫人,赐“福被曹江”匾额。民国年间,蒋介石、林森、熊希龄、于右任等军政要员均有匾额、对联题赠,蒋的题词是:“人伦之光”。最盛时,有匾额170块,楹联57副。曹娥庙建于东汉年间,此后几度毁坏,几度重建。1985年重修开放,被誉为“江南第一庙”。东汉著名曹娥碑已失,今存宋碑,由元祐八年(1093)书法家蔡卞摹拓本重书。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书法
《曹娥碑》之名振天下,亦跟书法名家有关。在碑文风靡全国之时,晋代书圣王羲之,宋代著名书法家、王安石女婿蔡卞等人,亦纷纷摹写碑文。尤其是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的字本,堪称传世精品,其造诣仅亚于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有人称:“邯郸文与右军书,珠联璧合,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信然!至为惋惜的是,书圣王羲之摹写的碑刻早已佚失,其书写的碑文,曾被刻成法帖,可见诸王羲之书法精品集,现存曹娥庙内的是蔡卞摹写的碑刻。细细观瞻,但见笔惊龙蛇,刚劲有力,其珍其贵,当可想见。[1]

参考资料
1.颜如玉(三)黄绢幼妇王羲之绝妙好字  . 搜狐网 . [2023-11-16]
2.曹娥的人物故事|评价|小传,曹娥的事迹|史鉴  . 可可诗词网 . [2023-11-16]
3.杨修破解蔡邕 评价“曹娥碑”之谜  . 株洲晚报电子报 . [2023-1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21: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7薛嗣昌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小桥风月犹丁卯+故国楼台已甲申+】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清“益阳二诗人”:黎光地和薛嗣昌【1761-1824】

发布时间:2019-01-17 17:14 信息来源:桃江县人民政府 作者:万成 浏览量:893 【字体:大中小】


半壁东南柱一擎,大材难迮信诗灵。渡将及岸冰随陷,厄比中茶水未停。

天意不教高卧稳,雨声宜作并床听。夜阑秉烛番疑梦,对面人如再世经。

这是清代诗人黎光地写的《与云汀共渡遇雨》。云汀就是陶澍,当时,陶澍父亲在桃江毛家冲设馆授徒,他与陶澍一同在此读书,那晚他们遇雨并床,屋漏难躲,只好笑搬另处,诗句充满了情谊雅趣。黎光地天资聪颖,其才华在陶澍之上。当他们一同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陶父连声叹息,黎光地获悉其原因是怕自己的强势压过了陶澍的时候,决定不去科考,结果陶澍考上了,他自己一直以布衣身份淡然处世。

黎光地乾隆三十六年(1771)出生于高桥,字环斋,号云肤山人。年少时,即显示出其聪慧素质,5岁,母亲包氏教他读书,他读后即能背诵。9岁,开始学做科举八股文。但他却不屑于科举,常常说道:“整天循规蹈矩,学这些无用的八股文是要我的命。”

长大后,他遍览经传子史百家之书,又喜豪饮,嗜游山水。他于嘉庆五年(1800),以布衣身份走京师,他的才气品格为朝野所重,常为公卿座上客。虽然他结识了很多有名望的上层人物,但由于个性高傲,没有受到推荐。他的境遇坎坷,才华无所施展,胸中的愤懑就化为歌吟。其词情悲壮,感人至深。现录其《都门感旧》两首:

(一)

梦里华胥别后春,旧曾游处记仍真。重经路似温残稿,再过山如遇故人。

万里雪鸿留爪迹,廿年书剑老风尘。踏穿几緉茫鞵遍,犹有平生未了因。

(二)

为苑为枯记莫全,飞茵著溷总堪怜。令威化鹤忽千载,刘宠还家无一钱。

何必卧分床上下,有谁甜彻蜜中边。唯应雨剪巴山夜,春草年年梦惠连。

诗人离开家乡,飘泊京城,其酸甜苦辣尽在诗中,“还家无一钱”、“卧分床上下”,可见其生活何等艰苦!

嘉庆八年(1803),诗人南归,至写诗时的道光二年(1822),忽忽20年矣,诗人感慨万千。

黎光地一生未官,穷得可以,却很宽心,他好似超越了尘世,胸怀豁达,无忧无虑。回到家乡,他把自己的鹿园修理好,作为住所,常与农夫牧人相交往,有时畅谈终日而不知疲倦。

他在写东西的时候,经常左手握酒杯,右手持笔,纵笔直书,一气呵成。他注释的随园骈文,无需翻箧寻找参考资料,而注释较之石韫玉所注还详,其博闻强记,令人惊佩。

黎光地诗词功力很深,古风有陶渊明、谢灵运的风骨,格律诗词则近似白居易、苏东坡,通俗晓畅,明白如话,又不乏层岩跌宕,变化无穷。他的文章,内容追溯汉史,总是不涉及魏晋,因为他对魏晋两朝的曹氏、司马氏的奸佞篡位,深表厌恶。他自题文集曰“鼠璞”,现已散失无存。

黎光地所著的《云肤山房诗集》,由陶澍作序。道光壬辰(1832)九月,光地自撰挽联,并做了《宿缘》两篇文章,不久去世,年61岁。

他与武潭的薛嗣昌被称为清代“益阳二诗人”。

薛嗣昌,字岳田,乾隆二十六年(1761)出生于龙拱滩桃花村。嘉庆已未年(1799)升入国子监读书。工于诗,也长于骈体文。

他曾游南岳,一次住宿于山上古寺中,在寺中见一被封了的柜子,封条上书“岳田封”三字。薛嗣昌见那“岳田”与自己的名字一样,特别惊异,因而恳请住持开封启阅,里面多是手抄内典佛经,对薛嗣昌而言,似乎是故物重睹,因为他本来就嗜读佛经,真可说是巧合之至。

薛嗣昌后被选任为桃源县训导,不久后的道光四年(1824),因病去世。

他的著作很多,但大都散失了。现仅存《佩韦诗抄》及《跋郭都贤洞庭秋》诗。跋诗中有“小桥风月犹丁卯,故国楼台已甲申”之句,可见他对明朝覆亡颇多感伤,而对郭都贤的气节则十分崇敬。

现录他的《旋风滩至桃花江口》:

资水出万山,夹岸络青嶂。滩险尽旋风,滟滪堆可上。跳珠时入船,阳侯富骇浪。长年争喧豗,万马试伉壮。怪石伏如犀,狰狞怒相向。俄顷望江市,微闻欸乃唱。出险互劳慰,亦或相诮让。是时水潦尽,行舟幸无恙。入春雨连旬,百涧助新涨。倘复一蹉跌,下为鱼腹葬。

我闻名与实,妍媸应相况。江以桃花名,奇山乃万状。大类吴道子,地狱呈变相。谁能遣五丁,挥斥作平旷。便唤米舍人,书画盈一舫。

夷犹湘沅间,西风吹五两。(万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6: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定王归宿+朱慈炯】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庙口乡的王洞村和王滩村之间有座王家祖坟,坟地的墓碑上端有“定王归宿”字样,中间竖刻文字为“明崇祯之子广裕避嫌改名王公讳广大崔孺人陵墓”。这是王广大和妻子崔氏的墓碑。王氏一族在当地堪称望族,这里姓王的人对外一致宣称,他们的王姓是从明末皇子朱慈炯开始的,“我们的祖先姓朱,朱洪武是我们的先人,我们王家是朱改王。”
得知明朝崇祯皇帝的儿子、定王朱慈炯的后人生活在庙口乡一带,淇县的文史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兴奋不已。多年来,他们一直在苦心考证当地著名的古迹印月峰与扯淡碑,庙口乡王家祖坟墓碑的发现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
淇县学者岳武佐接受采访时说,史书《明史·诸王传》在介绍定王朱慈炯时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谜,书中说崇祯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朱慈炯在崇祯十四年九月被封为定王,当时朱慈炯10岁。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下京城后,定王朱慈炯下落不明,即史书中所说的“不知所终”。如今在庙口乡发现了定王朱慈炯的归宿地,让史书中“不知所终”的谜底真相大白。
淇县从事文史工作的关永江、石同勋、岳武佐、郑厚德等几位古稀老人一直在潜心研究当地历史。为了考证“朱改王”的历史真相,几位老人不顾年迈,先后4次深入山区实地调查考证,并理清了王洞、王滩、朱家、庙口等村庄王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朱改王”的缘由。
王滩村今年75岁的王庆是定王朱慈炯的第十世孙。他在接受采访时对自己的家史感慨颇深。据王庆介绍,朱慈炯逃难到淇县后改名王广大,其后人至今已繁衍了17代。王庆讲述的“朱改王”这段历史让我们心生感慨。
那是甲申年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义军攻陷北京城,庄烈帝崇祯看到大势已去,遂把家人和心腹太监王承恩召集起来,他无奈地说:“朕登基以来,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但诸臣误朕,让朕回天乏力。”崇祯皇帝当场任命王承恩为提督京官,令王承恩想方设法带领易服更名的太子和永王、定王逃出京城,以图“留住青山,他日复国”。崇祯皇帝又在皇袍上御书,写完后交给王承恩。王承恩深感使命重大,遂让太子更名广初,永王更名广福,定王更名广裕,四人匆忙向崇祯辞别。在逃离的过程中,太子被李自成的义军抓获,永王被义军杀死。王承恩带着定王杀出重围逃出了京城。
定王随王承恩一路南下逃到淇河岸边,在太行山的一个山洞里住了下来。王承恩对定王说,眼下我们虽逃出了虎口,但还要加倍小心,为免遭追杀,今后你我要以甥舅相称,你不能再姓朱了,要改姓王,名字广裕再改成广大。
王广大16岁时,在王承恩的操持下与一姓崔的女子完婚。王承恩在他们结婚时取出崇祯在宫中交给他的皇袍,在皇袍内襟上写道:“庄烈三子朱广裕,避嫌改名王广大,婚配崔氏,启传后代,勿忘祖门。崇祯二十年。”王承恩将他们住过的山洞取名为王洞,王洞村由此得名。
由姓朱改为姓王的王广大与崔氏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成人丁众多的王氏一族。随着人口增加,王家人分地而居,于是又有了王滩村。那件祖传的皇袍一直由家族中的老家长保管着。在清末民初的那些年里,政治环境宽松了,这里姓王的人用不着再为自己是明朝皇帝的后代而担惊受怕,族人中的男性结婚当天,新郎要穿上皇袍完婚。每到清明节,族人要到祖坟举办坟会,在坟会上他们把祖传的皇袍高高挂起来,让全族的人祭拜。
“我父亲结婚时还穿过那件皇袍。”王庆十分惋惜地说,新中国成立前夕,祖传的皇袍在王洞村的老家长那里保管着,为生活所迫,这家人将皇袍改成小孩的衣服让孩子穿了,皇袍从此被毁。
王承恩带着定王逃出京城,后来的清顺治皇帝还发出过通缉诏,被通缉的人除了朱氏嫡亲外,王承恩是首犯。“如果像《明史》所说‘帝崩于煤山,王承恩从死’,那么清朝还会下诏缉拿王承恩吗?”王庆显得很不平静。
王庆家祖坟的墓碑上还刻有这样的诗句:“承恩苍天灰若木,托孤之志化夕阳。白骨飞灰从此去,任他神乌晓夜忙。”据称这是当年王承恩临终前发出的感慨。
“朱改王”360余年了,至今已繁衍了17代。《王氏家谱》在叙述那段历史时这样写道:“闯王替天废明帝,崇祯托孤王承恩。王洞隐姓朱改王,续写家承启后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6: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武冈定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康熙捅了明朝马蜂窝?61年“朱三太子”造反70次,被抓后:诛全族




寻史知士
关注


2023-04-25 00:55来自重庆






到贵州旅游,性价比高到哭,9成人不知道,抢到即赚到!



为什么人喜欢「假装」抑郁?



我本人去过桂林旅游过多次,向大家推荐一个还不错的桂林旅游攻略!





熟悉历史的人,或许对一个名号不会陌生,那就是“朱三太子”。在清朝前期的历史上,“朱三太子”就如同是一个幽灵一样,困扰了几代皇帝。而要知道“朱三太子”影响力为什么这么大,还要从1644年说起。



甲申国难,皇子出逃
1644年,农民军李自成率领部队攻破北京城,很多人都知道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但很少人知道他在自缢之前曾安排人护送自己的三个儿子逃跑。

崇祯帝自己不愿意南迁,成就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后世美名,但他同时也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希望他们能够回到南京,重整旗鼓,为此特意安排自己的亲信护送。




这才留存下来了三位崇祯皇帝的皇子,即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后面许多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进行活动,多是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原因即从此处来。

但崇祯帝没想到的是,历史并没有眷恋明朝,这些皇子一个都没能顺利到达南京,他们先是被李自成俘虏,后又在李自成西逃的路上失去踪影,下落不明,成了一个当时的谜。
太子罹难,噩梦开始
清军当时进入北京时,打的旗号是“剿灭李自成,帮崇祯帝报仇”,摄政王多尔衮也下令,将会对明朝宗室予以“恩养”、“善待”。




清廷为了表示自己继承明朝的正统地位,将断了一臂的前朝长平公主安置在她外祖父周奎府邸上,并同驸马周世显成婚。没过几个月,太子朱慈烺也到了府上,和长平公主相认。

吊诡的是,此时在千里之外的南明小朝廷中,也出现了一位称自己是前朝太子朱慈烺的人。当时的福王朱由崧已经称帝,自然不愿意将位置拱手让人。

可想而知,无论是北京的清廷,还是南京的南明,都不欢迎这位不速之客的到访,双方不约而同,均已“假冒皇子”为由杀死了这两位“朱慈烺”。




长平公主或许是看穿了清廷的虎狼之心,在弟弟被杀害以后,自己也万念俱灰。

已经怀有身孕的她在不久之后也去世了,有人说是服毒自尽,也有人说是她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清廷杀人灭口了。

以上就是发生的第一次“朱三太子”案。这次的事件没有引起清朝的重视,因为事情的发展完全在它的控制之下,而不是像后来的起义一样。




然而,令清朝统治者万万没想到的是,“朱三太子”反清复明案此后将愈演愈烈,持续时间足足有百年。
野火燎原,风吹又生
随着政治形势的稳定,清廷认为明朝的宗室政治上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便一次性处决了13名被羁押在北京的前朝藩王,还公开下旨:“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各地也纷纷效仿,在战斗过程中凡遇到明朝宗室,都尽数诛杀。

这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康熙十二年,杨起隆自称是“朱三太子”朱慈炯,纠结了北京地区的一干人,密谋“反清复明”。他还郑重其事地建立了自己的年号,分封了手下的官吏。




可事情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当他和心腹还在盘算着如何发动起义时,便被闻讯赶来的清朝军队剿灭了。原来是有人向清廷告密,才使得这个“朱三太子”再一次亡命天涯。

与之关联的是,康熙十九年陕西地区又出现了一个自称是“朱三太子”的人从事反清活动,后被大将军图海击败。此人自称是杨起隆,但事后查明其实是杨起隆曾经的部下。康熙帝下令处死此人。




康熙十六年,又有漳州人蔡寅抓住当地百姓不满清朝统治的情绪趁势起兵,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号。他的队伍头上缠绕白布,并且联络上了占据台湾的郑氏后人,对外号称白头军。

白头军的起义也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即被闻讯赶来的清朝官兵击败,领头的蔡寅和一干手下也纷纷人头落地。

此后不久,河南又有一位“朱三太子”冒了出来,但这次行动由于所处的环境十分严峻,可以说还没正式起义就被消灭了,参与过的人一律被康熙诛杀。

康熙皇帝对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朱三太子”很是头疼,开始下令各地对明朝皇室后裔实施搜捕,务必要做到“斩草除根”,但凡扯上关系的,全部处决。




这项政策当时造成了不小的恐慌,各地官员对此十分重视,纷纷想借机显示自己的政绩,有的还人为制造“朱三太子”,冒名顶替以得升官发财,致使许多无辜之人被杀。

康熙皇帝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在寻找“朱三太子”的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康熙十八年,崇祯皇子定王朱慈炯在湘中地区被清廷捕获。

朱慈炯自从逃出北京后,便落发为僧,遁入空门,至今逃亡了三十多年。这次被发现,是当地一伙起义的百姓借“三藩之乱”的混乱局势,裹挟着他打出旗号的。




当时负责湘中地区的清大将军、安亲王岳乐随即受康熙皇帝指派,进军围剿,成功将其抓获并押送到京师。之后,清廷又像从前一样指鹿为马,宣布:“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以假冒前朝皇子作乱的罪名处死了朱慈炯。
怀柔无果,波澜再起
或许是名号太响,各地的“朱三太子”们活动此起彼伏,搅得康熙皇帝都胆战心惊。康熙三十八年,他以考察民生的名义,开展了一次南巡。




在返回路上,康熙帝前往明朝都城南京参谒明太祖皇帝朱元璋陵墓,名义上是安抚百姓情绪,实则是另有打算。原来,他看来硬的不行,就心生了“守株待兔”一计。康熙参谒时吩咐身旁大学士,要:“访查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康熙帝确实聪明,借着拜谒朱元璋的机会顺水推舟地下达了这份诏书。当时康熙这样的上谕,无非是使海内闻风,或有自投罗网的明裔,诱之以利翦除。

但是明朝皇室后裔也不傻,先前的血流成河造成的伤害还历历在目,难道这句花言巧语就能引诱鱼儿上钩吗?




这项政策失败了,大臣们只得上奏皇帝,推脱明朝灭亡已久,留下的子孙很少了,几乎查访不到。康熙帝对此也无办法,他之后虽还去明孝陵拜谒,但再未提过此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康熙三十八年,江南出现了一个和尚,因为对于满清的残酷统治不满而想要在康熙南巡时起事,计划都已经安排好了,但是在关键时候发信号的大炮竟然哑火了。清兵随即一拥而上将其逮捕并杀害。

康熙四十四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分别活动于江苏太仓和浙江四明山等地,后也惨遭镇压。



坎坷永王,全族被杀
这些事件一波接着一波,折磨得康熙帝苦不堪言,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化名王士元的永王朱慈炤被发现于山东。他被发现时,已经75岁了,当时是一位教书先生,且并没有造反行为。

据王士元所称,甲申国破之后,他几经辗转,到了朱元璋故居凤阳投靠了一位王姓乡绅。这位乡绅曾是明朝官员,就收留他并认为养子。养父去世以后,他便去佛寺当中做了和尚。




后来结识了一位明朝官员的后裔,这位官员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他自此以教书谋生,住在四明山,但因为官府盘查得紧,便举家迁到了山东,化名为“张用观”。

康熙四十四年,他化名为“何诚”,在宁波向张月怀租屋居住。在一次酒席之上,他向对方吐露了自己是崇祯皇子的秘密,张月怀一听顿时来了兴趣,打算借此机会起义。不曾想事情遭到官府侦查,他便带家属徙居到了湖州长兴县。

康熙四十五年,僧人张念一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募集香火钱,自称要“助朱三太子起义”,后被清廷下令捉拿。在这次追缉当中,王士元的三个儿子、一个孙子遭到逮捕,他和一个儿子再度流亡,他的一妻一妾、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均依照崇祯帝定下的家法,上吊自尽了。




后来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官府才从张念一的口中,得悉到王士元的行踪,遂把在山东汶上的士绅李力远家教书的他拘捕,押解到京师受审。

仔细揣摩会发现,他的名字也很有特点,倒过来读的话就是“原是王”,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也是严格按照朱元璋当年定下的制度,最后一个字为带有“土”字旁的生僻字。




康熙帝大喜,丝毫不顾这个老翁一心只想活命,而以“虽无反清之行,未尝无反清之心”的理由将他和妻儿老小一律处斩,诛杀了这位“朱三太子”的全族。而曾雇佣他的教书先生李力远一家尽管不知情,也被处以“流放三千里”。
旗帜不倒,余音犹绕
按理说来,世间至此已再无“朱三太子”了,但是在康熙六十年,台湾的朱一贵起义时,仍旧打着“朱三太子”名号。

据统计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以“朱三太子”旗号起事的有70次之多。甚至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仍旧有人使用“朱三太子”,天地会即一直号称朱三太子在自己手里。




直到清朝乾隆末年,坊间还流传着朱三太子将随时从吕宋岛登陆两广地区的言论。

明王朝的统治覆灭了,但仍有许多人憎恶满清政权,“朱三太子”案即是这种运动的一个缩影。

其实归根结底,朱三太子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擎起这杆大旗才能师出有名。



本主题由 admin 于 2023-8-23 11:00 移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
收藏收藏
.



回复 编辑推送

.
  





admin







查看详细资料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275171..
IP 编辑 禁止 帖子 清理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8-23 10:34:45 | 只看该作者




康熙十八年是什么年份?
JSXZWHT2021.11.20浏览24次生活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11.21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一、康熙十八年是1679年,己未。

二、康熙十八年大事件

1、康熙十八年正月:平定三藩之乱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康熙帝御午门宣捷。

2、康熙十八年三月:御试博学鸿词于体仁阁,授彭孙遹等50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修《明史》,以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

3、康熙十八年四月,广西总督金光祖复浔州府。六月,吴部将军马承荫率官兵三万,献柳州投诚。

4、康熙十八年八月,清军攻取柳城、融县。同月,岳乐部在武冈一带重创吴军,吴国贵中炮死,胡国柱率余众逃遁。

5、康熙十八年九月,广西、湖南连续被清军收复。

三、康熙简介

1、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后世称呼为康熙帝。

2、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3、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6: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朱慈炤+朱慈炯+朱慈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崇祯三个儿子最后什么结局?

太子、永王、定王,他们下场有各种版本,究竟那个是真正的下场?






关注者
91



被浏览
560,477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3
​添加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19 个回答


狐狸晨曦

历史/影视撰稿人。




​ 关注


1,929 人赞同了该回答


太子朱慈烺(1629年~1644年,享年15岁)。

定王朱慈炯(1632年~1679年,享年47岁)。
永王朱慈炤(1633年~1708年,享年75岁)。
都是被清朝以“假冒前明皇子”之罪杀害。

公元1699年,清朝康熙帝在南京拜祭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以此收买人心,又召谕天下,要「访察明室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当崇祯帝四皇子朱慈炤被清廷发现,虽然他此时已经是75岁高龄,在清朝治下隐姓埋名六十多年,根本无“反清复明”之念,却还是全家都惨遭杀害!

清朝康熙帝,与明朝皇子朱慈炤
朱慈炤,崇祯六年三月初七出生,生母是皇贵妃田氏,崇祯十五年三月,时年九岁封永王。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于煤山上吊殉国,留下太子朱慈烺、三皇子定王朱慈炯、四皇子永王朱慈炤这三个皇子,让他们各自逃散。
李自成俘虏了他们,不久却在山海关败于清军,兵败西归途中,便将三个皇子放走,让他们自谋生路。

李自成与明朝太子朱慈烺:
清军入关时,是打着“帮明朝报仇、剿灭李自成军”的旗号。摄政王多尔衮更冠冕堂皇宣布,要“善待”和“恩养”明朝宗室。断了一臂的长平公主也被安置在其外祖父周奎府上,与驸马周世显成婚。然而,没过几个月,太子朱慈烺到周奎府上,与长平公主相认。公主和弟弟抱头痛哭,(【相见掩面泣,奎跪献酒食】),多尔衮和清廷却硬说此人是假冒太子,将他横加杀害。
长平公主遭此锥心之痛,万念俱灰。没过多久,已怀有四个月身孕的长平公主,母子皆亡,或许是服毒自尽,亦可能是被清廷杀人灭口。

当时,陪都南京有一整套明朝中枢的备份班子,如果有一位正统皇子,就可迅速凝聚人心。然而,就因为三个皇子谁都没有及时赶到,所以才爆发了“福王”“潞王”的皇统之争,直接令南京众臣人心涣散。
江北四镇的武人军阀,也因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皇帝之功,得以掌握江北的军政大权,形同割据军阀。很快,割据两湖的宁南伯左良玉,打着拥戴正统的名义起兵东进,千里江防被满清不战而下,弘光政权覆灭。
此刻,八旗兵锋已经席卷了神州大片疆土,清廷认为明朝宗室再无可资利用的政治价值,便对他们开始了大肆杀戮。

清廷不但发动“金印案”,一次处决13名被羁押在北京的明朝藩王,更公开发布谕旨:【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明朝朱氏宗室,如果是迫于无奈才投降,或者反抗过满清却又投降,或者被属下挟制投降,无分年龄老少,全部斩首!)

八旗军在攻略各府县的历程中,更将捕获的一个个明朝宗室,近乎杀戮殆尽!
隆武年间,鲁王朱以海割据浙东,自称监国,不听福州的隆武帝朱聿键号令,两相争斗中,浙东轻易丢失于满清,八闽大地无险可守。福州陷落,隆武帝殉国,他弟弟唐王朱聿鐭自称绍武帝,血缘更近的万历帝之孙、桂王朱由榔自称永历帝,两个政权争夺南明皇位,“拥唐”“拥桂”自相残杀,才一个月功夫,就被南下的满清军队趁虚而入,占了广东,一次性处决24名明朝藩王。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没有一位能代表真正正统的皇子,给南明政权造成了多大的损伤。人人皆知,崇祯皇帝的皇子只要还在人世,单凭“正统”二字,他就是无可置疑的南明之主!其正统性之高,即使是殉国的隆武帝和永历帝也不及不上。那么,在此期间,朱慈炤身为崇祯皇帝的嫡亲皇子,他又在做什么呢?他一方面隐姓埋名,娶妻生子,当了一个乡下教书先生,仿佛要在满清治下安心当顺民,一方面又严格按照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给六个儿子取名,都用“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是带有“土”部的怪字。
朱元璋给燕王朱棣一脉定的取名规矩:【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为了反清复明,不知多少大明将士、汉家英雄浴血奋战,慷慨死难,他们不知抱过多少次期望,指望能找寻崇祯帝三位皇子的下落,可次次都是落空。
当其之时,满清王朝并非一手遮天,更曾有李定国、郑成功等诸位忠勇将士,累次反攻,也曾大破清军。在南明和满清相持的那些年,清军之势虽然猖獗,但海内百万忠义之士,南明数十万将士百姓,仍然心念大明,势要与满清奋战到底。
南明晋王:李定国
乘其时也,朱慈炤既真是崇祯皇帝的遗孤,大明天下本是他的祖业,是大明太祖高皇帝、一代民族英雄朱元璋的栉风沐雨,百战得国而来。他若能挺身而出,登高一呼,将给天下带来何等震动,南明将士们又将怎样士气大振?各地官吏望风景从之下,收复中原,重回旧都,或许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梦想了。当然,朱慈炤不肯亮明身份,或许也有他自己的疑虑。毕竟郑成功将军是隆武皇帝钦封的“国姓爷”,李定国将军扶保的一直是永历皇帝,他们是满清的心腹大患,于崇祯烈皇的嫡系子孙,或许却也未必是福。因此,从朱慈炤看来,进可攻、退可守,留有余地,观望风色,自可随机应变,毕竟『假作真时真亦假』。
所以,当李定国西南大反攻,连斩满清名王的时候,朱慈炤在满清治下当顺民;当郑成功啸聚东海,直逼南京的时候,朱慈炤还在满清治下当顺民,他逃避责任,苟且偷生,却不敢挺身而出,其实是虽生犹死。

南明延平王:郑成功
公元1662年,永历帝昆明被杀,李定国呕血而亡,郑成功忧愤而死,不久后,李来亨投火自焚,清廷基本扑灭了神州大陆的反清烽火。
公元1668年,满清康熙帝终于宣布,从此对明朝朱氏宗室“网开一面”,放他们一条生路:「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
然而,公元1679年,崇祯三皇子、定王朱慈炯,被清廷捕获。原来他于甲申国破后,遁入空门,出家为僧,逃亡了三十多年。当吴三桂“三藩之乱”爆发后,他被一伙趁乱起兵的草莽之士裹挟,从此陷身于湘中地区。
朱三太子:定王朱慈炯

满清安亲王岳乐的大军,进剿武冈州枫木岭,将他抓获,解送京师。

然而,清廷当即翻脸,宣布:「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又一回指鹿为马,以“假冒前朝皇子,谋反作乱”,将朱慈炯处死!

公元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灭郑氏政权。流亡在此的众多明朝远支宗室,因为血缘和皇室距离太远,已不构成太大威胁,因此侥幸得以活命。他们被清廷收缴谱牒和印信,安置于山东、河南等地,从此务农为业。
唯有辽王一系的宁靖王朱术桂,一直作为明朝宗室在郑氏军中的代表,观礼军国大事,不甘剃发易服,为满清顺民,而是决心殉国而死:『台湾有变,我再无他往,当以身殉』!于是,当清军克澎湖,郑克塽决定投降,朱术桂冠裳束带,佩其印绶,拜辞天地、祖宗,招耆旧从容饮别,以家财分赠之。又书五绝一首,结帛于梁,自经而绝:【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 】
他的几位侧妃也盛装打扮,自缢于中堂,一同殉国殉夫:『王能全节,妾不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愿赐尺帛』!

自此之后,华夏疆土之内,再无大明衣冠!

宁靖王朱术桂与其诸妃塑像:
到了公元1708年,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被发现时,他原本只想自己妻儿们好好活下去,苦苦哀求乞命,
岂知康熙帝却不肯网开一面,而是悍然宣布:「朱慈炤虽未必有反清之行,但未必无反清之心!」将朱慈炤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连同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六个儿子,三个女儿,一个孙子,全家十三口尽数遇害,或被迫自尽。大明崇祯皇帝的血脉,甚至是此前泰昌皇帝、万历皇帝、隆庆皇帝、嘉靖皇帝的全部血脉,至此断绝!

朱慈炤苟且偷生六十年,终究不得善终,满门灭绝,七旬老翁如此下场,固然及其悲惨,但也是他心甘情愿在满清治下当了几十年顺民,求仁得仁而已。

当然,朱慈炤忍辱负重,挣扎求存,到底也是为延续大明嫡枝、延续崇祯皇帝的血脉,也可说是情有可原。
最蠢的还是太子朱慈烺,当真相信了清廷会恩养他当一个安乐公的谎言,才几个月苦日子都熬不住,就跑到北京自投罗网,最后被亲外祖父周奎出卖,以冒牌货的身份被杀。对这种人实在没什么可同情的,只能说其下场是【活该】了。——这样没出息的人,就算让他提前去了南京,真能中兴大明?天方夜谭吧。相比之下,宁靖王朱术桂虽然是宗室疏属,一生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在台湾还要自己辛苦劳作,以为生计,但他最后明明可以当顺民而苟且,却甘愿殉国的风骨,不愧为一代传奇英雄朱元璋的子孙,也给大明王朝划上一个悲壮的休止符。
宁靖王朱术桂之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3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7 16: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妙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妙玉结局?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揭妙玉身份,一鑑


长安昭阳王
2022-02-26 10:43

关注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

2.2.3 千年铁门槛


关于太子、定王、永王的下落,现在看到的史料和时人记录说法很多,真假莫辨。比如南北太子案,无论在北被杀,还是在南被抓,都说太子被满清杀了,但从红楼梦我们看到:太子隐居,活到白头了。



定王,我们先看一段史料,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三中的“三皇子纪”,记载的定王事,这段文字不长,全文摘录如下:




顺治八年冬月,有人出首,三皇子在民间,擒捉至马督府审问,皇子自书供云:
云庵,系崇祯第三子,名慈焕,年二十岁。
兄慈烺,即东宫,同为周后所生。弟慈灿,田妃生。
焕居景仁宫,乳母邓、蒋。八岁就外傅,讲读官傅、张。
贼犯都时,先帝托予于张近侍及指挥黄贵,送周皇亲家,不纳。
潜藏民间,为闯搜出。随营到山海关,闯败,携之潼关。
随营至荆、襄,遇左良玉战,闯败散,即随左营,改姓黄,称为黄贵叔。
左兵为黄得功所败,黄蜚掳左兵船,杀贵,张近侍以实告,蜚秘其事。
明年五月,得功亡,蜚携走太湖。遇江西乐安王,蜚托之。王携往孝丰,遇瑞昌王。乐安往闽,以予托瑞昌转藏。
九月,诣于潜乡官余文渊家,假称宋座师公子。
有湖广人陈砥流,时相亲密。砥流改名李玉台,算命浪迹,得太平府乡友夏名卿重义,即与名卿同至于潜来接。
予在陈监生家,监生与文渊说知而别。予改姓孙,名卿以女字之。
四年十二月,余文渊与知县不和,前事遂露,行文太平,查不获。
五年五月朔,予削发为僧,号云庵,或称一鑑,或称起云。砥流亦忽张忽李,随口应人。浪迹江北各庵。
砥流访知宁国府(注:宁国府,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相当今之安徽省宣城、宁国、黄山等地,距南京仅一百公里。朱元璋复改为府,属南直隶。)秀才沈辰伯好义,六年七月,同予往访,遇于船中。
一老秀才吕飞六善诗文,辰伯即托飞六留家读书。
八年闰二月,辞别沈、吕二人,与砥流复到夏家。
三月完姻。因夏贫苦甚,自租乡村空屋一间居住,度日维艰。
四月,与砥流议,得芜湖借银二十两,买细茶,同徽客汪礼仙往苏州卖。礼仙与常州人杨秀甫、吴中虎丘相识,茶卖毕,同到常州。
秀甫言周介之是好人,到其家住几日。介之又言路迈是好人,即往谒路迈。临行时,送吴中诗扇一、其母银五钱。在路迈家住几日,将回夏家,不意吴中私作假札,贾利不遂,因出首于抚院。
抚院差官先到宁国沈、吕二家,跟寻至芜湖,即获砥流。予挺身出,随抚院差官赵行,于途遇江宁赵同知、当涂某知县,带到太平,随到江宁也。



计六奇比定王仅大十岁,是亲身经历这段历史之人,他在这段记录后提出了几个疑问,并写道:“事固有不可度者,存疑可耳。”落款时间为“辛亥七月二日书”,是1671年。



还有时人陆圻的《纤言》,记录同此文几乎一样,仅有个别字的差别。要么抄录自同一个来源,要么得到了嫌疑皇子的供状抄本,抄出来的结果当然几乎一样。



如果时人计六奇、陆圻这些读书人都能得到供状抄本,那么红楼作者的家族和朋友圈更能得到。在当时的江南士子朋友圈,真假皇子案、朱三太子案等肯定是大家都普遍关注的事,既然是官府捉拿、审问,又有供词,必经过文吏之手,势必流传到这些文人之间,不足为奇。



红楼作者要写这样一部巨著,显然有他的信息渠道,以作者对崇祯和明朝皇室的熟悉和亲密程度,应该在众多真假皇子的案件信息中能一眼看出真伪,显然红楼作者认为这是真正的定王事件,请看:



宝玉生日第二天,看到妙玉的字帖“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直跳了起来,大惊小怪。袭人晴雯等见了这般,不知当是那个要紧的人来的帖子。然后对“槛外人”写了那么一大段,有没觉得奇怪呢?



宝玉因“槛外人”不知该回复何字,要去问黛玉,我们现在很容易明白,是其子。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却由岫烟告诉原故:“他常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所以他自称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或称为‘畸人’。他若帖子上是自称‘畸人’的,你就还他个‘世人’。畸人者,他自称是畸零之人。你谦自己乃世中扰扰之人,他便喜了。如今他自称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合了他的心了。”



这里有个明显错误:“五代、唐、宋”,把唐写到五代之后,太明显!你不用想作者会犯这样低级的历史常识错误,这也不是抄书者能轻易抄反的,明显是作者故意的。红楼梦读过多遍后,看到这种错误,就知道作者在提醒读者,上下文里,有次序要反一下。哪里?



这两句:终须一个土馒头,纵有千年铁门檻。



铁门檻:把檻的木,换成铁的,鑑,是“鉴”的繁体字。



一个,铁门檻:一鑑!



看三皇子供词:予削发为僧,号云庵,或称一鑑,或称起云。



我看的《明季南略》是竖排繁体字,所以一眼就看出来了。



红楼梦中用定王出家后的名号“一鑑”,告诉我们妙玉是定王。



而且后面连续用了四个“槛”,是否故意提醒?我们心知肚明。



再看宝玉表现:



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



铁槛寺、原来有这一:再次强调“一鑑”。



一声、一说:两个“一”,还是重复强调。



看出“一鑑”,所以醍醐灌顶。



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黛玉是庄,妙玉就是庄之子。



故又或称为畸人:《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敢说自己齐天的人,是什么人!



畸零之人:不容于世的、孤零零的、多余的人,前朝皇子很贴切。这也是香菱之“菱”的来源,作者指他们都是畸零之人。



《明季南略》记载的这个三皇子,与定王、妙玉信息相符:



顺治八年被捕时,年二十岁。定王1644年出逃时十三岁,相符。



顺治五年五月初一,削发为僧时十七岁。17回请妙玉来荣府时十八岁,刚好衔接,这也是在红楼梦中妙玉比黛玉、湘云大七八岁的原因。妙玉亲自入了空门,是定王因抓捕,不得不入空门逃命,所以妙玉是带发修行,不是自愿出家。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同黛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都符合定王。妙玉的师父临终遗言,说他不宜回乡,是父亲临终之言吧,是定王无家可回啊。



贼犯都时,周奎闭门不纳,潜藏民间,为闯搜出。随营到山海关,闯败,携之潼关。随营至荆、襄,遇左良玉战,闯败散,即随左营。后归黄蜚,黄蜚是水师总兵。这些都与其它史料能互相佐证。而且与黄蜚秘其事,很明智,当时皇子只要出现,就会被杀,要么像北太子被满清杀,要么像南太子为南明不容,无论真假都只有死路一条。这也是太子、定王、永王虽然在弘光、隆武、永历时都活着,却不敢露面的原因。当然在这几朝中间有空白期,应该也有不愿露面的原因,就像崇祯剑砍长平时所说“汝何故生我家!”再如计六奇等不少当时人的书中表达的运数已尽的天命观,几个孩子突遭巨变,父母惨死,心理上承受不住,有类似想法不愿出头也正常。这或许也可回答计六奇的犀利之问:弘光已覆,黄蜚有定王,为何奉义阳王号令入太湖?



定王被满清抓捕后,以假皇子的罪名杀害。满清杀的每个皇子,包括多起朱三太子案,无论真假,都是假冒皇子的罪名,必须死!必须假!把人类的虚伪丑恶与胜王败寇表现的入木三分。定王是三个皇子中死得最早的,年仅二十岁。所以妙玉结局正是“香销金鼎”。


点击看上一文: 妙玉中秋夜联诗,透露身份,《一捧雪》与《红楼梦》故事一样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1:47 , Processed in 0.0677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