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21: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国玉玺玉玺最后一次出现在哪个朝代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2个回答#热议# 海关有哪些禁运商品?查到后怎么办?
筱鸭娱乐 高能答主
2019-03-07 · 电影、电视剧、小说、综艺等等,都在这里!
关注
展开全部
五代时期的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扩展资料:

清泰二年(935年)末帝派遣武宁节度使张敬达领兵驻屯在代州,牵制并监视石敬瑭。清泰三年(936年)末帝又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企图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权。

石敬瑭拒绝调任。于是,石敬瑭叛变,同时石敬瑭还上表指责李从珂即位非法,应立即将皇位让给许王。末帝大怒,撕毁奏表,削其官爵。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末帝任命建雄军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都招讨使,杨光远为副使,率大军讨伐石敬瑭。

唐军包围了太原,筑长围以围困晋阳。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称臣。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亲率五万兵马增援石敬瑭,唐军与辽晋联军大战于团柏谷,唐军大败,死伤万余人。

随后,石敬瑭与契丹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途中先锋指挥使安审信、振武守将安重荣、彰圣指挥使张万迪等将纷纷归降石敬瑭,后唐统治岌岌可危,处于即将全面崩溃的前夕。

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末帝见大势已去,带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遂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玺

199    评论(2) 分享 举报
从历史角度看世界  
2020-12-20 · 媒体人
关注
提到国宝传国玉玺,就不得不提到和氏璧。和氏璧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和璧、和璞等,是天下奇宝。历史上著名典故“完璧归赵”讲的就是关于它的故事。据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人将收藏在赵国的和氏璧带了回来,并铸造出一个象征无上权力的传国玉玺。李斯曾在是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等到秦始皇去世,刘邦打入咸阳城后,秦二世子婴投降献上传国玉玺,玉玺就这样从秦国玉玺变成了“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时,当时的太后一怒之下将传国玉玺摔到地上,直接摔碎了一角。后在王莽上位后,用黄金将那个角镶补上继续使用。后来王莽被杀刘秀上位时,传国玉玺自然落到刘秀的手中,一直流传到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恰逢天下大乱,传国玉玺也在这场大混乱中失踪了。一直到曹丕称帝之后,才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重新找回了这传国玉玺。就这样继续经过几个朝代的更替之后,传国玉玺在朱温篡唐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据说在北宋哲宗时期,曾被一个农民给发现并交了上去。在徽钦二帝被大金国掠走时,传国玉玺也一同被带走,一直流传到了元朝。



即便是朱元璋打败蒙古人,推翻元朝统治之后依然没有找到传国玉玺,不少人猜测,传国玉玺或许被那些逃遁的蒙古人直接带走了,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有关传国玉玺的记载。即便后来到了民国的时候,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时依然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传国玉玺的消息,最后只好将溥仪的传国玉玺要过来,并花费60万大洋做了六方玉玺。

121    评论(8) 分享 举报收起
湛蓝陨石的陨石e5e9bc9
2017-06-20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关注
原传国玉玺于五代后唐时期,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
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40    评论 分享 举报
温良的小二
2019-12-21 · TA获得超过2639个赞
关注
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出现在五代十国的后唐,石敬瑭篡位导致当时的皇帝李从珂携带传国玉玺自焚了,至此,传国玉玺彻底失去消息了。
3    评论 分享 举报
zgrbkr 高能答主
2017-06-19 ·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关注
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传国玉玺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被封为国家至宝,没有出现什么传说。唐末朱温篡位后,历史进入了纷扰的五代十国时期。玉玺再次遭遇乱世,厄运迭起。朱温建立的后梁掌握玉玺没几年就被后唐给取代了。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传国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玉玺从此下落不明。
14    评论 分享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8: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仙寿恒昌===仙寿恒阳//汉寿龙阳。寿阳公主+}】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什么意思?
v仲居正弘v2013.03.27浏览1748次文学分享举报
我的Q名湿莫失莫忘,在师父提醒下原来还有一句,告诉我什么意思,还有下一句。请详细认真回答,乱答得请回
1个回答
HON德德
2013.03.27
满意答案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对偶句,莺儿不是说过吗,“我看二爷玉上的话倒与姑娘项圈上的话是一对儿。”两句话意思接近,从字面上来解,是说只要不丢失,则能长命百岁,平平安安。

80回后有宝玉失玉的一段文字,而丢了这块玉,也预示着命运的重大转折,即“知祸福”。而“一除积祟,二疗冤疾“,则是在前80回宝玉凤姐中马道婆魔法时,通灵玉已发挥了它的这两个功效。那个癞头和尚念的几句诗里,有一句”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也说明了日后发生了重大变故时,虽是寄予了吉祥与祝愿,但通灵玉与黄金锁,也改变不了主人的命运了
10分享举报
秦可卿的睡床,为何是“寿昌公主睡过的榻”?你看曹雪芹在影射谁
君笺雅侃红楼2020-12-29 09:28





秦可卿的房间陈设,曹雪芹借贾宝玉的眼睛写得极其细致,以至于令人困惑为什么如此“奢华”?那每一样大有来头的陈设,都仿佛预示着什么。按照《红楼梦》的写作特点,毫无疑问这些陈设都有寓意。本文截取一段,说一下秦可卿睡的床,为什么是“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


(第五回)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
关于秦可卿房间的诸多陈设,脂砚斋看得一清二楚,【甲戌侧批: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意思就是秦可卿房间内的陈设固然华丽,却绝不是那些历史名人使用过的古董。不过是曹雪芹用以“设譬调侃”打比方而已。
脂砚斋说得并不错。秦可卿的房间是她与贾蓉的婚房。二人当时结婚没多久,室内陈设自然香艳旖旎,契合贾宝玉脂粉红绡的品味。而且秦可卿房间,属于宁国府的奢华品味,倒不是她的个人喜好。
不过,作者既然详细描写了诸多陈设用具,就一定有“设譬”,而不只是调侃。曹雪芹最善于隐喻,这里的陈设无疑都很关键。


说“寿昌公主睡过的榻”之前,要先清楚这些陈设隐喻什么,其实答案也很简单。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一入秦可卿房间就入了梦,由秦可卿引导他去太虚幻境。其实曹雪芹设计秦可卿的房间就是现实中的太虚幻境。是为“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秦,隐喻情。“孽海情天”也。
太虚幻境,以情主旨。借秦太虚隐喻也。也证明《红楼梦》情之主旨源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中情”: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上句对应金玉良姻,下句对应宝黛爱情。秦可卿房中还有一副所谓秦太虚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就是与秦词对应,隐喻宝黛钗。
秦可卿的房间是现实中的太虚幻境,室内那些陈设的隐喻,无疑指向了太虚幻境出场的金陵十二钗们。
如果细数曹雪芹描写提及的那些人、事、物,不下于十二样。纷纷对应金陵十二钗人物。
现在回头再说秦可卿的睡床,“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这里不知道什么原因出现了一个错误。因为历史上睡在含章殿的公主不是唐代的寿昌公主,而是南朝刘宋的寿阳公主。
《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自后有梅花妆。”


寿阳公主因睡在含章殿下,额头为落梅所染,是为梅花妆由来。梅花妆轰动一时,流行千年,即便现在很多演出中都经常得见“梅花妆”身影,实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最久远的一种额妆妆容。
秦可卿自然不可能睡到真的寿阳公主的床。曹雪芹借她的床引用寿阳公主的典故,是要影射金陵十二钗中一人。而关于寿阳公主的典故主要有两个:
一,梅花妆是一条线索。
二,相传寿阳公主少年时非常奢侈,装饰穿着奢华。宋武帝担心女儿骄奢淫逸,就管教她崇尚节俭,培养德行,不做“红颜祸水”之人。寿阳公主听从父亲教诲,果然朴素起来,注重修德。


金陵十二钗中有符合寿阳公主这两条线索的人么?相信熟悉书中人物的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李纨。李纨出场时,曹雪芹如此介绍她:
(第四回)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李纨父亲教育李纨“女子无才便有德”,与宋武帝培养寿阳公主德行一般无二。而李纨德行出众,少年守寡,谨遵礼教德行。原文说贾母、王夫人“因素喜李纨贤惠,且年轻守节,令人敬伏”,可见李纨德行恰如雪中寒梅“凌寒独自开”。
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掣花签时,李纨的花签恰是“梅花签”,竹篱茅舍自甘心。突出她的德行和教养。


曹雪芹对李纨的德行极为推崇,对她在贾家抄家后不忘初心教育贾兰成才更是称赞: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用《诗》《风》《雅》赞誉,就算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没有这般高评价!
秦可卿房中“寿阳公主于含章殿下睡过的榻”,是借梅花妆以及宋武帝教育女儿德行的典故,隐喻金陵十二钗中的李纨。秦可卿的房间就是那“太虚幻境”,其他陈设也都有不同隐喻,而非专属秦可卿一人,更不是她的身份隐喻。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收藏,文章每日持续更新
举报/反馈



大家都在搜
红楼梦中的秦可卿和贾府是什么关系秦可卿和贾珍是怎么会走到一起的秦可卿红楼梦误了卿卿性命是谁

评论 14






发表













yjshssz5
红学研究已经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9: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国府荣国府在哪里?
siyuanxu
siyuanxu
梦里寻她,灯火阑珊!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中的宁国府、荣国府,其璀璨瑰丽、威势煊赫,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只有皇宫才能与之相媲美。宁荣二府,合称贾府,它是皇帝之家吗?在“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里,有 〖 正值宝玉走来,见了这般形况,问是怎么了。贾环不敢则声。宝钗素知他家规矩,凡作兄弟的,都怕哥哥,却不知那宝玉是不要人怕他的。 〗 凡作兄弟的,为什么都怕哥哥?因为皇帝之家,哥哥不是太子就是皇帝,作兄弟的,最多只能封个王爷当当!可不是怕哥哥吗?

既然如此,那么宁国府、荣国府在哪里呢?让我们先从外围说起!先说会芳园吧!

“第五回 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里第二段有 〖 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蓉之妻,二人来面请。贾母等于早饭后过来,就在会芳园游顽,先茶后酒,不过皆是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 〗 到会芳园中赏梅花,这是一个多么浪漫而富有诗意的情节。

北京就有座huì fāng园!

我们打开百度地图,仔细探寻会发现中山公园里有一个园子叫做“惠芳园”;如果打开的是高德地图,更加奇妙的是,在“惠芳园”的上方居然有一个“梅园”。多么有意思呀!经过四百年的风风雨雨,惠芳园还在,梅园还在!原来,会芳园的原型就是惠芳园,就是曾经的社稷坛、今天的中山公园!今天的人们,非常幸运,还能够每年一度的到“会芳园”赏梅花,重复着《红楼梦》中的故事——每年的三月份,从网络上、广播里我们都能看到听到,中山公园里梅花盛开、欢迎观赏的召唤。

还有一个地方,“第五回 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 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道是“孽海情天”。 〗 〖 进入门来,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的地名。 〗 这个地方,就是太庙东侧、南池子大街上的皇史宬(chéng)!皇史宬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位于南池子大街南口。它是根据“金匮石室”制度,采用全砖石结构,殿内无梁无柱,地面筑就石台,上面放置鎏金铜皮包覆楠木制成的金匮。这样独特的建筑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水防火,确保珍贵的历史档案能够永久地保存下去。

“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由贾母有诰封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着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诸子弟有未随入朝者,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引入宗祠。且说宝琴是初次,一面细细留神打谅这宗祠,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旁有一副长联,写道是: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亦衍圣公所书。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写道是: 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 亦是御笔。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 〗

大家会发现,宁国府有九道门。这在封建社会,只有紫禁城才有这么高的逼格!其实很多红迷朋友都看出了这个秘密,宁国府就是紫禁城;贾氏宗祠,就是太庙,是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问题是,荣国府也很像紫禁城啊?难不成北京有两座紫禁城不成?

其实呢?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原型都是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作者之所以把一座紫禁城写成了宁国府、荣国府两座府,就像同学们写作文,一页写不下了写成了两页,第一页叫做宁国府,第二页叫做荣国府。在“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里, 〖 一时登记交牌。秦钟因笑道:“你们两府里都是这牌,倘或别人私弄一个,支了银子跑了,怎样?”凤姐笑道:“依你说,都没王法了。” 〗 ,宁国府和荣国府用来对账的凭证——对牌居然是一模一样的,这说明什么?这是作者在暗示我们,宁国府和荣国府其实就是一个府——贾府!在《金玉缘》里,它叫做吴府。

贾母院,是慈宁宫;贾政(王夫人)院,是乾清宫;凤姐院,是翊坤宫;薛姨妈住的梨香院,是宁寿宫。贾赦院,是东南的文华殿。贾珍射鹄的地方,是中和殿东边的箭亭和箭道。

箭亭位于奉先殿南、文华殿北一片开阔的平地上,清朝顺治四年(1647年)初建,当时名射殿。雍正八年(1730年)改建,并改名为“箭亭”。天香楼呢?很有可能就是撷芳殿!“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里 〖 因此在天香楼下箭道内立了鹄子 〗 ,“天香楼”原名“西帆楼”,“西帆”与“撷芳”有可能是谐音。

说到这里,大观园也就渐渐明晰了。

明天再细说吧?

发布于 2020-11-16 19: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9: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 贾元春之谜蓼汀花溆到底是什么意思?
2019-07-23 08:17·解密红楼梦

那么贾妃在看到“蓼汀花溆”四字匾时,为什么要去掉“蓼汀”而留“花溆”二字呢?这又是为什么呢?作者这样写又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这是因为贾妃作为母亲,一眼便看明白了这“蓼汀花溆”四字的真正含义。去掉“蓼汀”二字的意思是让自己的孩子不必悲伤,不必时刻怀念母亲。但也不要刻意地去追求什么香美的莪,即使是做“蒿”或“蔚”这样的野草,那也是草木一秋,人生一世。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就是不能去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这也是和贾妃的“须要退步抽身早”的思想立场相一致的。所以当贾妃看到“蓼汀花溆”四字的时候,是笑着说的:“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


那么“花溆”二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元妃为什么说“花溆”便妥呢?作者可不是随随便便写上去的,是有其深刻含义的。“溆”是古名序水,溆水,溆浦,溆川。但更重要的是,它还叫“双龙江”。源自湖南溆浦县东南山中,西北流至溆浦县东南,又折向西流入沅江。《楚辞.屈原.涉江》有:“入溆浦余儃兮,迷不知吾所知”之句。而所谓的“双龙江”的“双龙”二字,作者指的应该就是太子和他的父亲康熙了,这才是两个真龙天子。否则的话,中国的长江大河多了去了,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溆水”呢?而偏偏这“溆水”就叫“双龙江”呢?


我们再来看这个“花”字,“花”字,则有虚伪,可以迷惑人,能说会道的意思。如:花马吊嘴,花言巧语,还有风流浪荡,花腿闲汉之意。那么这“花溆”二字,在《红楼梦》中的意思就是:皇后赫舍里氏对自己的儿子废太子说:“你不是能说会道的吗,有些事情为什么不能和你的父亲好好地说呢?父子之间要多进行勾通。为什么不能使你们父子二人的心,就象溆水双龙江一样合到一处呢?而非要采用极端的手段,使你们父子成仇。你呀,就算是条龙,那也是风流浪荡的花腿闲龙,你就只说你自己不正干就可以了,何必提对我的衰悼与思念呢?”所以那贾妃是笑着说:“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这一笑,内含极深。

清代的周春在他的《阅红楼梦随笔》中说:“看《红楼梦》有不可缺者二,就二者之中,通官话京腔尚易,谙文献典故尤难!”如果我们“全不理会,非但辜负了作者之苦心,且何以异于市井之看小说者乎?”

周春说,读《红楼梦》,里面有很多的北京话,这个我们很好理解。但是,《红楼梦》中的很多的文献典故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而如果我们对这些文献典故全不去理会它,我们不但辜负了作者的一片苦心,那又与一般的市井之人读小说有什么两样呢?如果我们照此读法,此书将会哭矣!

要想读懂或破解《红楼梦》,必须要在古文和古文字上下功夫,特别是文献典集。只看其表面的文字字义,拿现代人对文字的理解,去读《红楼梦》,那永远也解不开《红楼梦》之谜,而只能是越解越迷,越研究越糊涂,那才是真正的“猜笨谜”了。

不信我们就来看宝玉接下来的四首诗。实际上,从严格意上来说,宝玉只有两首半的诗。最后一首是黛玉作蔽代写的,而第三首又是宝钗作蔽,给了宝玉建议而改成的。

欲知宝玉的四首诗又隐藏哪些历史上的秘密,且看我下节分解。

【喜欢我的别忘加关注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09: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元妃省亲“腰斩”蓼汀花溆所为何来——兼谈洪氏家族四处故园与大观园的创作关系 (2019-10-26 20:54:39)
标签: 红楼梦 大观园 蓼汀花溆 西溪园林 洪氏故居        分类: 土默热红学新进展
元妃省亲“腰斩”蓼汀花溆所为何来

——兼谈洪氏家族四处故园与大观园的创作关系

土默热

    “蓼汀花溆”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重要景点。《红楼梦》第十七回,描写为迎接元妃省亲新建的大观园落成,宝玉随父亲贾政和一干清客相公,进园诸处题咏:忽闻水声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贾政道:“诸公题以何名?”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宝玉道:“越发背谬了。秦人旧舍是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贾政听了道:“更是胡说。”

元妃省亲时,亲自将宝玉所题“蓼汀花溆”四字,删去了“蓼汀”,腰斩为“花溆”:书中第十八回,描写元宵节之夜元妃省亲,进入灯火辉煌的大观园逐处观赏:……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侍坐太监听了,忙下舟登岸,飞传与贾政,贾政即刻换了。以后《红楼梦》书中写其它故事再出现这个景点时,作者便一律称此处为“花溆”,不再有“蓼汀”二字。

宝玉为何要为此处题名“蓼汀花溆”?元妃为何要腰斩蓼汀花溆为“花溆”?作者在书中没有交代缘由。其中之古怪恐怕任何《红楼梦》读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百年红学兖兖诸公搜肠刮肚,迄今并未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只有民国时期清华教授刘文典曾提出:“花溆二字反切为薛,蓼汀二字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属意薛宝钗了。”这样解释既不符合书中写景的内容,也不符合过去汉字读音“反切”法,有穿凿附会、索隐探佚“猜笨谜”之嫌,绝不可信。

要想搞清其中原委,首先必须搞清“蓼汀花溆”这四个字的真切含义。在古典文学中,“蓼汀”又作“芦汀”。顾名思义,蓼指蓼草,系一种水草;汀指水边平滩,“蓼汀”就是指生长着茂密芦苇和蓼草的水滩。南宋陆游的诗《岁暮书怀》中有“蓼汀夜宿梦魂爽,梅坞暮归襟袖香”之句。清初著名画家恽寿平的画作《蓼汀鱼藻图》,题款为“青山园池蓼花汀上得此景,白云溪外史寿平剪烛戏图。”

“花溆”二字中的花字含义无须解释,溆的意思就是水边,合起来就是长满鲜花的水边地带。过去江南很多地方以溆为名,如溆水、溆浦、溆川等。古人咏溆多称“沙溆”,以其地水中多沙滩之意也。如南朝齐王融《齐明王歌辞·渌水曲》中有“日霁沙溆明,风动泉华烛。”南朝梁· 何逊《赠江长史别》中亦有“长飚落江树,秋月照沙溆”之句。

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以上所引的古人歌咏“蓼汀花溆”的诗词或绘画作品,都是由江南文人所创作,表现的都是江南景观。因此,《红楼梦》大观园中的“蓼汀花溆”景色原型,也只能是在山明水秀、草长莺飞的江南。查历代文人作品,将“蓼汀”与“花溆”合在一起表现江南水乡景色的,除《红楼梦》外还有一家,这就是杭州西溪的“芦汀沙溆”!“芦汀”即“蓼汀”,“沙溆”即“花溆”,如前所述,不赘。

最早出现“芦汀沙溆”这一词汇的,是明洪瞻祖所撰的杭州《西溪旧志》。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亦载:杭州“自古荡以西,并称西溪。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溆。”洪瞻祖是清代著名文人洪昇的曾祖父,其《西溪旧志》是一部描写洪氏家族故居西溪风土人情的志书。书中说“逾墓坞即三天竺矣”,三生石就在三天竺之法镜寺,说明洪氏家族祖宗庐墓东穆坞就在“三生石畔”;书中说洪氏家族旧居之地多“芦汀沙溆”,亦与《红楼梦》大观园中之“蓼汀花溆”暗合。仅以“芦汀沙溆”这一绝无重合可能的例证,推断西溪为大观园原型,并以此推断洪昇为《红楼梦》作者,也不为无由吧?

明末清初的西溪,多贵族园林,《红楼梦》大观园不是以某一座园林为原型,而是以秦亭山、法华山下,西溪及其支流流香溪畔的一组贵族园林为原型创作的。其共同特点就是“芳园筑向帝城西”,“山水横拖千里外”,“衔山抱水建来精”,与《红楼梦》书中的描写完全契合。西溪不仅以“芦汀沙溆”证实着大观园原型,西溪支流“流香溪”,就是大观园的沁芳溪,流香溪畔的藕香桥,秋雪庵,天齐庙,杏花村等,这些至今尚存的古时小地名,全部出现在《红楼梦》大观园中,难道都是凑巧偶合吗?

如前所述,《红楼梦》书中宝玉题咏此地为“蓼汀花溆”之先,众清客曾主张题咏为“武陵源”和“秦人旧舍”,贾政都不赞成,理由是“又落实了,而且陈旧”,“有秦人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这些描写也有出处么?是的。据明末释大善《西溪百咏》载:在西溪有桃源岭,曾作《桃源岭》诗:“落花流水出山清,疑有秦民避世耕。松径客寻天竺近,草庵僧伴白云横。”桃源岭之名便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疑有秦民避世耕”即“秦人旧舍”。所以贾政要说这两个名称“陈旧“且过于“落实”,还有“秦人避乱”之意,不肯使用。

现在该说一说元妃为什么要“腰斩”蓼汀花溆了。《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这是红学界的共识。书中交代元妃的名字叫“元春”,生在“大年初一”,其隐喻在于以《春秋》鲁隐公第一句经文“元年,春王正月”,代指帝统。康熙二十八年,洪昇的老朋友高士奇构建西溪山庄,接待康熙第二次南巡。这就是《红楼梦》描写元妃省亲的故事素材来源。书中写元妃省亲与姐妹结诗社故事发生在同一座园林,事实是康熙巡幸的西溪山庄,其前身就是蕉园和洪园的一部分,这里恰是蕉园诗社姐妹们结诗社的场所。如此吻合的《红楼梦》创作素材证据,古今中外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是为铁证。

那么,《红楼梦》书中说元妃“腰斩”蓼汀花溆,康熙皇帝是否也有腰斩西溪“芦汀沙溆”的行为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据高士奇《西溪山庄碑记》记载,康熙帝轻装简从来到这里,极为喜爱这里的景色。他兴致很高,“登楼延赏,临沼清吟”,御笔写下“竹窗”两字赐西溪山庄,还乘兴写下一首《题西溪山庄》五律诗,赞美这里的风土人情:“花源路几重,柴桑皆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岸(一说梅苔)古。”

问题就出在康熙皇帝的这首诗上。西溪湿地的景色,自古以来就以“芦汀沙溆”即 “芦雪”和“香雪”而著名。西溪桃花,桂花,杏花,茶花,一年四季漫山遍野,尤以“西溪探梅”知名度高。西溪的梅花,多生长在水边,古老蟠曲,别具一格,水中探梅,香气迎面,因此“香雪”即“花溆”。西溪的芦花,更是西溪风光的代表性景色,每到秋季,芦花如雪,远近文人纷至沓来,历代骚客歌咏这里秋雪之景的诗篇,花团锦簇不胜枚举。《红楼梦》书中的芦雪庵,就是以西溪的秋雪庵为原型创作的,书中写宝玉在鲜荔枝上市的秋天“棹雪而来”芦雪庵,只能是杭州西溪人的行为。

但是您看:康熙皇帝的诗,歌颂了这里的“花源”、“烟翠”、“梅香”,都是表现的“花溆”,却没有一个字提到“芦汀”,没有一句对芦花的赞美!这里是洪昇和蕉园姐妹钟爱的故园,就难怪以此为自豪的西溪情圣洪昇,在《红楼梦》中以故园景色写大观园时,要借题发挥,说元妃对宝玉的“蓼汀花溆”,认为“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啦,这正是康熙皇帝“腰斩”芦汀沙溆的有趣故事,是《红楼梦》创作的绝佳素材!

“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多少忆昔感今”——脂砚斋批语如是说。洪昇写康熙南巡,有“昔”可忆(孝懿皇后大出殡时之《长生殿》召祸案),有“今”可感(康熙巡幸西溪山庄洪昇故园)。而此时,胡适先生考证的那个曹雪芹尚未出生,忆个什么?感从何来?本文只是从“蓼汀花溆”这个小小的角度切入研究,倘能将笔者考证西溪与大观园关系的系列文章,如《沁芳溪与流香溪》,《宝玉缘何棹雪而来》,《游西溪探大观指南》,《带一本红楼梦游西溪》等,与本文对照参看,您对《红楼梦》大观园创作原型的理解,就更清楚了。

谈到洪昇故园,尚不止西溪山庄一处,杭州洪氏家族的故园有四:其一是位于葛岭宝石山的祖先故居“国公府”,这是南宋时高宗赵构御赐给魏国忠宣公洪皓的园林建筑;后于宋理宗时被皇帝转赐给权相贾似道,再后于明代改建为忠宣公祠堂。其二是明成化正德年间洪皓后裔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洪钟,晚年致仕后在西溪河渚东修建的西溪山庄,又称洪钟别业。其三是明嘉靖年间由浙督胡宗宪奏请朝廷,在收回葛岭洪氏故居修建魏国忠宣公祠堂的同时,另于西溪河渚西的钦贤乡(位于今五常港东一带)赐给洪皓祠堂祭田350亩,供洪氏子孙“永奉蒸尝”;洪氏家族子孙遂在此聚族而居,形成了号称御田里的洪家埭村。今天杭州史学界关于洪园在河渚西还是河渚东之争,实无必要,河渚东西两地均是洪氏家族故居,并不矛盾。

以上所说洪氏家族的三处故居,在《红楼梦》书中均有反映。书中的贾氏家族之所以姓贾,大观园是在荣国府后园和宁国府汇芳园(即南宋皇家集芳园)基础上合并建成的,均取材于葛岭宝石山洪氏祖居“国公府”。书中大观园中诸景点创作原型,有的位于河渚东,邻近洪钟别业(怡红院),如竹窗(潇湘馆)、花坞(蘅芜苑)、杏花村(稻香村)等;有的则位于河渚西,邻近洪家埭,如芦雪庵、茭芦庵(秋雪庵)等;宝玉携秦钟上学并闹学的家塾,贾母吃粥所用胭脂米的产地御田,均应在河渚西御田里。不论河渚东还是河渚西,抑或是葛岭宝石山,三处都在洪氏故园范围内。小说创作的勾当嘛,洪昇笔下的贾府园林,在自己故园范围内信手写来,统统纳入荣国府和大观园中,均为合理的小说创作审美建构。

更值得强调的是,杭州西溪的洪氏故园洪钟别业,同时是高士奇在西溪山庄接待康熙皇帝南巡的地方,也是当年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出身的蕉园姐妹,在西溪蕉园两结女子诗社,踏雪寻梅吟诗作画的地方。高士奇接驾的西溪山庄,就是将原有的洪氏西溪山庄和沈家的蕉园购买过来,合并在一起重新修建而成的。西溪沈氏家族的寡妇大嫂子柴静仪,在此经营的杏花村酒家,于是就成了大观园中“柴门临水稻花香的“柴门”,宝玉题咏大观园时亦称其为“杏帘在望”;以蕉园女子诗社祭酒柴静仪为原型的大嫂子李纨,也因此成了大观园女子诗社的“社长”。《红楼梦》书中将元妃省亲与姐妹结诗社的故事,都写在同一座园林即大观园中,天下还有比这更铁的铁证么?!

杭州某些所谓红学专家,拿厉鹗《东城杂记》的记载,证实洪昇居住在城东庆春门,不在西溪。厉鹗的记载本无误,红学家的理解却有错。洪昇在康熙十年“家难”即天伦之变发生后,被迫与父母析居,确实搬到庆春门居住过一段时间。那么“家难”发生前他和妻子儿女又住在哪里?这就涉及到洪氏家族的第四处故居了。洪昇晚年遭遇《长生殿》召祸案后回到杭州,在孤山建稗畦草堂,也只能在祖宗基业基址上建。孤山玛瑙坡乃是洪钟之子洪澄遭遇家族“金闺妖血”案(此案在书中被写为迎春嫁孙绍祖案)后,离开祖居地西溪洪园另建的一处别业,至其子孙洪瞻祖、洪吉臣等一直在此居住,这都是洪昇的直系祖先。洪澄修建的这处别业,因位于宋代著名隐士林和靖的巢居阁、放鹤亭附近,故名“巢云居”。

洪昇在孤山玛瑙坡祖先基业巢云居残址上修建的稗畦草堂,又恰好与康熙皇帝南巡居住的孤山外行宫比邻而居。联想起高士奇元宵节在自己的西溪山庄祖居接待皇帝南巡,再想起就是这个住在孤山故居毗邻外行宫的皇帝令自己终身废弃无材补天,洪昇此时抚今追昔内心之感受不言自明。宋人曾有诗歌咏玛瑙坡之石:“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正是这个玛瑙坡的稗畦草堂,令洪昇产生了《红楼梦》中被女娲遗弃的顽石“无材补天”,再幻化为项上“通灵宝玉”的创作灵感,也产生了《红楼梦》“怀金悼玉”的创作情愫——玛瑙坡的苏小小慕才亭与焚稿断痴情的冯小青墓,至今仍无言地证实着作者洪昇创作《红楼梦》“怀金悼玉”的情感基因。

洪氏家族的四处故园及其附着的事迹,均被写入了《红楼梦》故事中,附着在大观园景色的冷暖色调里,都成了《红楼梦》作者审美建构的感情基石。“红楼梦”一词本身就代表着洪昇和蕉园姐妹的梨园人生梦,您以为只有洪昇的人生是悲喜交加的梨园梦么?蕉园姐妹与吴吴山三妇女诗人群体《评牡丹亭还魂记》,难道不是戏剧人生的梨园梦又是什么?非情不传的昆曲,几乎就是明末清初所有江南文人共同的图腾共同的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明末清初江南的所有文人,都有一曲自己人生的梨园梦!洪昇就是这一代痴情文人梨园梦的典型代表,没有什么人可替代洪昇,用戏剧表现手法来创作感天动地的《红楼梦》!



2013年3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8: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Rita是瑞瑞
2018-11-27 18:14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当李清照吟出这个名篇时,南来衣裳早已缀满了风尘。先是国破,接着家亡。先前夫妇唱和的情词虽有高下之别,但金石书画之同赏,毕竟是人生难逢的知己。但春色不管南北年复一年,人事却非昨日,已全然改变。
孤身漂泊的女词人,只能追随着偏安皇帝的足迹避乱于金华。历尽乱离之苦,多少事何止欲说还休,未曾开言已是泪流满面!有多少痛楚堆积心头,才铸就了这般沉重的词句?
当我在今夜秋灯之下,反反复复地品读这一句时,思绪驰骋于千年前的暗夜,不由得想起了《红楼梦》中香菱品诗的话:就像口里含了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是的,李清照词中的点睛之笔,句句当得起曹雪芹这样的评价。譬如这一句,即由词人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提炼出了人们面对同一境地时的普遍感情。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词人起笔处,一个憔悴的中年女子,子立于暮春的傍晚。残春的景色总是让人倍觉伤感,万紫千红的春花委地化尘,最易勾起似水流年的惆怅。易安此时只身流离转徙,触景伤情,开篇一句既是写实,亦为其华年正渐渐老去的暗喻。
基于此,“日晚倦梳头”的懒散形象,将抒情主人公的心绪变得可以触摸。在那个讲究“妇容”的时代,一个女子竟然时至傍晚尚未梳头!非如此铺垫,不足以表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沉痛情怀。
虽说城中春事已尽,但女主人公对春信还是关心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闻说”并非实见,“也拟”只是心想;上阙归结于沉痛心情的直写,下阅却承以内心的意念,这是“倦”在另一情境下的延伸,也是“事事休”的变奏。词情至此,“欲语泪先流”的哽咽之声尚未止歇,暗自涌动的愁情,由“只恐”一词牵引,又漫涣而成无尽的悲哀。

“只恐”是下阀第三次出现的虚拟之词,它带出了一个夸张而贴切的比喻:“只恐双溪猛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称量不可实指的“几多愁”,贺铸以“一川烟草,梅子黄时雨”把“几许”闲愁形象化。
易安则以轻舟为体,以“载不动”对应,又以“许多”修饰“愁”,其愁之分量可谓压倒前人。不仅以分量压倒前人,李清照的这个言“愁”意象,可谓独出心裁。她结合金华的实地、实物来写,显得既夸张又贴切,被元代戏曲大家王实甫加以化用。
王实甫描写崔莺莺和张生长亭送别时,这样描写莺莺的心情:“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虽然这化用也堪称高明,但船儿变成车儿,易安的首创之功还是很明显的。

不必再分析这个名篇的修辞手段和白描手法,只说它的结构之特别。全词只有上阀“日晚倦梳头”一句为实写,以此张本,下面皆为对情绪和心理的抒写。然而在李清照高明的词笔下,抽象的情绪和心理全都被具体化了,成为鲜明真切的艺术形象,真是达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至境。“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无论开篇、过片还是结穴,当这首词所有的意象都指向这里时,夫复何言!

李清照的《武陵春》的翻译。pxlkfykzc浏览28723次文学[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Forovomefar推荐于 2020.01.13


满意答案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萧瑟,人们都迫不及待地出去赏春游玩。但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却没有这份雅兴,她懒懒地宅在家里,写下了这首伤心之作。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127年,“靖康之难”爆发,北宋灭亡,李清照也随着无数逃难大军南下。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把46岁的李清照独自抛在了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1132年,她流落到杭州,这已是赵明诚去世的第四个年头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再加上长期的颠沛流离,终于击垮了她的身体。这年夏天,李清照大病一场,病得连牛和蚂蚁都分不清了,弟弟李迒都已经为她准备好了棺材。这时,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出现了。这个人彬彬有礼,对李清照关怀备至,这让困境中的李清照感受到了无比温暖。

经历了几年担惊受怕和浪迹漂泊,李清照已尝尽人生的悲凉苦痛,在步入老年时,突然得到一个男人的“真心”关爱,一向多愁善感的李清照为之感动了,姐弟俩商量后,李清照和张汝舟走到了一起。

原来,张汝舟早就知道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猜想李清照手里一定有很多值钱的宝贝,娶到李清照,就等于娶回了那些宝贝。其实,李清照和赵明诚收集的珍宝,大多数都在逃难的途中丢失了,剩下的只不过是一点点,而李清照却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想要让她吐出这些宝物,简直比登天还难,张汝舟心里惊呼上当。他开始撕掉虚伪的面纱,露出了卑鄙无耻的嘴脸。他先是对李清照冷眼相对,恶语相向,后来竟然是拳脚相加,市井无赖的本性一展无遗。
受此屈辱,李清照绝不容忍,她提起诉讼,坚决离婚。她告发张汝舟骗取功名,张汝舟被削去官职,流放柳州。但是,宋朝的法律规定:妻子提出离婚,纵然理由充分,诉讼成功,女方也要受到责罚,要在监狱服刑两年。

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离婚,她情愿承受牢狱之苦。尽管李清照在狱中九天就被释放,但这场仅持续一百天的婚姻,却给她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那一年,李清照49岁。
后来,李清照这样形容这段婚姻中的自己“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意思是,我都已经是个老太太了,不得已被骗,嫁给一个市侩小人,我怎能就范?怎能忍辱偷生呢?这就是李清照,有胆有识!
中晚年的李清照就是这样独自面对一个又一个不幸。一个女人,一个孤独的女人,当她经历了一切常人难以忍受的灾难后,她对命运的残酷,才会有如此的切肤之痛——“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风终于停下来了,可枝头的花却已经被风吹落,凋零殆尽。零落的花瓣在归于尘土时,还挣扎着发出最后的一缕幽香,这是东风对花的摧残。“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写暮春落花的景象,但很显然,这“风”也象征着残酷的命运,这“花”也象征着词人自己。这句是词人对落花的怜惜,更是借花感叹自己命运的漂泊无定,备受摧残。



暮春时节,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美好,但词人却兴致不高,她甚至连梳洗打扮的心情都没有。她赖在床上,不用出去见人,也没有人来看她,更没有“悦己者”,她完全没有梳洗的动力。
从前的李清照可不是这样的——“云鬓斜插,徒要教郎比并看”,春天里,她会买来鲜花,插在乌黑的头发上,还要让丈夫看看,自己和花谁更漂亮。那时的她,多么幸福,多么热爱生活啊!
而此时,她经历了国家的毁灭,恩爱丈夫的离世,再婚、离婚的风波,这苦难实在太多了。即使她想倾诉这无尽的苦楚,但万语千言一起涌上心头时,话还没有说出口,泪水早已潸然而下。“欲语泪先流”,欲语终究无语,这无声的眼泪才是最沉痛的情感。


词的上片,短短四句,简单直白,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雕琢的语句,却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词人似乎不想沉湎于这种哀痛的情绪中。于是在下片,她想走出去,走出这个环境中,让自己换换心情,让自己振作起来,让生活过得鲜亮一些。
听说南郊的双溪是个春游的好去处,李清照也想去泛舟溪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那是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少妇时期的李清照,她是那么喜欢泛舟出游。然而,这个念头只在她的头脑中一闪,就被打消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尖尖、窄窄的小船,怎能承载了这么多愁苦啊?一个“拟”字,仅停留在想象中。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这里,千古易安的才情再次显现。



古典诗词中,用水比喻愁绪之多、愁绪之深已经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意了。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都是把愁绪比作水,形容愁绪滔滔不绝,绵延无尽。
李清照没有落入前人的老套,她别出心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转化成有重量、有体积的实物,把本来抽象的情感,一下子变得具体了,变得形象了。
在南宋金华那个还算美好的春天里,李清照满怀愁绪,她“日晚倦梳头”,她“也拟泛轻舟”,但她还是没有梳洗装扮,还是没有出游泛舟,她就沉浸在那“欲语泪先流”中,沉浸在那“许多愁”中!


李清照《武陵春》解析:jitian1508浏览408次小说图书[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风住尘香花已尽”暗含作者怎样的心情?
“载不动许多愁”好在哪里?



1个回答

模仿的口吻推荐于 2018.04.27


满意答案
   “风住尘香花已尽”暗示了作者对故国故人的忧思。
“载不动许多愁”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
全诗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如下: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作品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8: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清照词《武陵春》赏析
秀水拖蓝 2011-05-10   |  3888阅读  |  4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李清照词《武陵春》赏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艨舟,

载不动、许多愁。

赏析一:

这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

首句写当前所见,“风住尘香”四个字表达了一场小小的灾难的后果:狂风摧花,落红无数,花已沾泥,人践马踏,依然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这四个字不但含蓄,而且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了词人更为丰富复杂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所闻,故所为如此。日头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情景极然不同。

三四句,由含蓄转而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皆因物是人非。而这种变化是广泛的、重大的、剧烈的变化,无尽的痛苦、悲哀全在其中。所以,词人以事事休来作结,来概括自己的绝望之情。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所诉;真率,是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仍不得不诉。故似相反,而实则相辅相成。

上片既极言所见景色之凄惨,心境之凄苦,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说起。李清照是极爱游山玩水的。双溪是浙江金华的名胜风景区,她想借游览来排遣心中的凄惨心境。但实际上,他的痛苦之大,哀愁之深,又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担了。词人的设想既新颖,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来转折传神。试想,春日的双溪好呀,只是听说;泛舟出游,也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然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做在家里发愁。

这首词的文思新颖,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柔造作之嫌。以船来载愁,形象笔致,将愁物质化了。在布局上,古人以“扫处即生”来评判。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先写前一段情景的结束:春光已尽,又由风住香留触发到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作者在这里才是要表现的最动人的部分。抒情诗因受着篇幅的限制,只能反映出有代表性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而本词这种写法,就能够将省略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

赏析二: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在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在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在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赏析三:

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所论甚切。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笔法略同于其早期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但一为生离之愁,一为死别之恨,巨细深浅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过片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赏析四: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恨无常+湖南常德+】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 我要纠错 ]红楼梦诗词鉴赏《恨无常》
时间:2016-07-19 16:58:34
〖打印内容〗作者: 曹雪芹
恨 无 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 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 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诗词鉴赏】

这首曲唱的是元春。

《恨无常》表示了一种痛苦深沉的遗憾。无常,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概念,说世上一切事物都一无例外地由存在到毁灭,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后来又编造出勾取人的魂魄的鬼,叫无常。

元春当了皇帝的妃子,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这是封建社会人们做梦都不敢希冀的荣耀。可是在作者看来,这也丝毫没有意义。正当你享受荣华的兴头上,突然“死”降临了,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把生前贪恋的一切全都抛掉。 “无常”一到,“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全都不留情面,一概玩完。元春到死才明白,富贵和权势是靠不住的,在梦里劝告父母及早从强争苦夺的名利场里抽身,免得登高跌重,将来后悔。也就是智通寺对联说的“身后有余忘缩手”的反意,别忘缩手.

从这首曲子的内容看,元纪死时可能要给其父母托梦,但现在高鹗的续书无此情节。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时托梦给凤姐说:“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并嘱咐“将祖茎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将家塾亦设于此”。因为这些东西即使犯罪抄家,也不没收入官。 “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如果元春托梦,可能也就是这类内容。

分 骨 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探春的。

骨肉指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分骨肉》,是说儿女与父母永远分离。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其一是“爱别离”,就是不得不与亲爱的人们别离。探春在众姊妹中结局不是最坏的,她遭遇的是与亲人不能再见的苦痛。以探春的品貌和才干,尽管是“庶出”,如果在家族的盛世,也不会让她远嫁到天边去的。她的远嫁,一定是在家世没落时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与高鹗续书有别)。探春本人对她的远嫁倒也不那么特别沉痛。从本曲临行前告别致意的话来看,想得开,看得开,很豁达。这同她的性格有关。她为人处事刚强决断,颇具男人之风。同时,她对贾家这个腐败下去的家族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在七十五回里,她说:“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时,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看得够明白了。这是探春的悲愤,也是作者的悲愤。

乐 中 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 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 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 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儿 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 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湘云的。

《乐中悲》,是说荣华富贵中潜伏着危机,欢乐中潜藏着悲哀

湘云是大观园女孩儿个性格最活泼的一个。她最大的特点就是“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无小儿女那种扭怩之态。第二十一回写她睡觉:“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睡觉也带有男孩儿之态。宝钗过生日唱戏,凤姐说一个小旦活像某个人。宝钗已看出来,一笑,不说;宝玉也猜着了,但不敢说;湘云脱口而出: “倒像林姐姐的模样!”不经心地得罪了黛玉,引起一场有趣的小口角。芦雪庵赏雪联句时,她和宝玉等人烤鹿肉吃,黛玉笑他们是“一群花子”,她则说:“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土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腋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看她言谈举止多么潇洒豪放!至于喝醉酒,躺在芍药花丛里睡大觉,更是美谈。诗词作得也好,才华不在薛、林之下。

湘云和黛玉都自幼失去父母,寄人篱下,遭遇有相类之处,但个性却截然不同。黛玉多愁多病,整天哭哭啼啼。湘云却健康活泼,爱说爱笑,偏又有点咬舌,把“二哥哥”说成“爱哥哥”,让黛玉取笑。她也许不像黛玉那样早夭,但等待她的也决不是美好生活。 查字典返回查字典首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8: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花”和“月”,曹雪芹笔下的宿命论
慢慢来多少 2019-10-20   |  323阅读  |  1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古人喜好以意象含蓄得表达态度和感情,物体本事不以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的,但因为文学创作者的精心描写,这些意象所代表的寓意往往已经超过了物体本身,带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



“花”和“月”是古人在文学作品之中常用意象,大多以花喻人,以月寄情,象征美好,体现了艺术的美感。曹雪芹在书写《红楼梦》之时,将先人常用的“花”“月”两种意象运用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就从《红楼梦》的“花”“月”两种意象之中窥探《红楼梦》的悲剧美。苹果售后

花,千红一哭,终有凋零

我国古代的的文学作品之中,“花”的意象通常用来比喻人的容貌或者文人的德行和才情,而在《红楼梦》之中,“以花喻人”主要还是以花来比喻女子的命运,花落人亡,是难以改变的主题。

我们在看《红楼梦》对“黛玉葬花”的桥段极有感触,如果仔细品味,宝玉所住的院名“怡红院”和曹雪芹自己所住的小轩“悼红”两个名称,就能感受到,曹雪芹所想表达的悲伤的“宿命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打碎被别人看。曹雪芹用尽心血打造了一个群芳艳丽的大观园,而到最后一同毁灭,有一种“千红一哭”的悲壮凄凉感。



林黛玉曾作诗咏叹桃花海棠,有很多人也习惯于将黛玉比作深谷幽兰,而她抽到的花签却是芙蓉——“风露清愁”。黛玉抽到这签之后,众人道除了黛玉其他人都配不上这芙蓉。同在六十三回之中,宝钗抽中“牡丹”签,的签文为:任是无情也动人。这诗句便是来源于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

值得品味的细节在于,黛玉的芙蓉签备注为“自饮一杯,牡丹陪引一杯”。作者有意将二人的花签再作比较,以牡丹之雍容富贵,承托木芙蓉的孤芳自赏。有心人自会发现,木芙蓉的签文之中,“莫怨东风当自嗟”出自于《明妃曲》,而前文“红颜胜人多薄命”似乎才是黛玉命运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曹雪芹以花喻人的命运感。



而另一边薛宝钗在抽到牡丹签的时候是十分高兴的,一句“艳压群芳”极大满足宝钗的求胜之心。在历史上,被喻为牡丹的美人,最有名的当属杨贵妃,宝钗在《红楼梦》之中也被人常常喻为杨贵妃,宝玉也曾经拿宝钗开玩笑,说她体态丰满、害怕炎热,颇有杨贵妃的韵味,宝钗还因此大怒一场。宝钗一反平时端庄明礼的表现,难得露出了刻薄,这也是一处值得斟酌品味的地方。宝钗爱牡丹的天香国色,但将她比作杨贵妃她却不情愿。有人说她是不想别人将她比作祸国殃民且结局悲惨的杨贵妃,也有人说因为她之前进京待选却落选,所以以为宝玉那妃子比喻她是在讽刺她。这处小小的矛盾,悄悄揭开了宝钗的面具,让她小女儿心思更加透明且真实。

但从两位女主角的花签来看,牡丹无论是“色”、“香”、“名”都是远远高于木芙蓉的,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竞争力,这似乎不合常理。但正是因为木芙蓉并非常规之中的富贵吉祥的花卉,不与春花齐艳,只在秋天河畔静候能够赏识之人,所以牡丹自有牡丹之美,而从黛玉的角度上来看,木芙蓉却有独特的清高和孤傲之色。只不过无论是牡丹还是芙蓉,都逃不过凋零的结局。

其实,除了这两位主角,其他的花喻同样耐人寻味。



比如,贾元春为石榴花,盛夏绽放,如火夺目。元春入宫之后,给贾家带来无上荣耀。但也有学者道,正是因为这花开在盛夏,错过了春日的佳期,元春是最后的灿烂也是迟到的惊艳。对于已经是只剩下鲜艳外壳的贾家来说,元春不但不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元春省亲,还增加了贾家的负担。贾探春为杏花,判词写道:“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出嫁于清明,众人哭死别,她却叹生离。

花开花落自有时,花期短暂,终是薄命,这就是曹雪晴“悼红”的宿命论。

月,人生无常,虚幻一场

相比于花意象,月的意象被作者埋得更深。

在古代文人的表述之中,月形态的变化,常常被用来指代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无常。作者刚开始着重笔墨去写月的意象,是在第一回贾雨村对月抒怀之时。当时正值春秋,乃是月圆最为圆满之时。但中国人相信“盛极而衰”,故事的开始始于月圆,太过圆满,通常只会急转而下。



第五回之中,作者写道林黛玉和贾宝玉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水中月,指的便是这大观园之中所有的一切美好,只不过是虚幻一场。“水中月”本就带有浓重的禅宗意味,在小说之中,也有数次写道宝玉参悟的桥段。所以,月一意象,刚开始就在暗喻宝玉的结局是看透俗世的虚妄,皈依佛门。

而另一个和月有关的人,便是小说之中另一个特殊的女子——晴雯。在太虚幻境之中,宝玉曾经看到了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晴雯是怡红院女子之中的“另类”,因为她是不认命的。宝玉在晴雯身上看到黛玉的影子,但黛玉的反抗是柔弱的,晴雯则更加直接。“晴雯撕扇”和“黛玉葬花”同为《红楼梦》的经典桥段,差不多可以看出这两人的性格差异。



晴雯死后,宝玉写下了《芙蓉女儿诔》,写下了“默默凭诉冷月”一句。从霁月到冷月,表面上看是悲叹晴雯悲凉的结局,实际山却是在暗指黛玉。前文曾说,芙蓉喻指黛玉,而在中秋之夜,黛玉曾经和湘云对诗,“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这种寄人篱下的孤独感,会在这种阖家团圆的日子里面格外悲凉。宝玉悼念晴雯,其实也在暗指着黛玉最后惨死的结局。水中月和镜中花,看起来这一对源于前世的羁绊,却在这凡间的一遭感受到了命运的无情,终究这对有情人的爱情化作了乌有。

在黛玉死时,有一个看似无意的景色描写——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冷月”,其实黛玉一直都是冷月的化身,月影移墙,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场景,却充满了无尽的萧索和悲凉。



曹雪芹笔下的月色并非温柔恬淡,而是一种惨淡的凄美感。最后当宝玉经历种种,躺在床榻之上,“见案上红灯,窗前皓月,依然锦锈丛中,繁华世界。定神一想,原来竟是一场大梦。”最终还是和小说开头的“镜花水月”联系在了一起。

结语

“花”和“月”是汉文学作品之中十分美好的意象,而在《红楼梦》之中,它们一个象征着盛放和凋零的命运,一个暗喻着这世间真情不过一场空。无论是花开花谢还是月亮的阴晴圆缺,都在暗示着人物命运的不可逆转性以及家族盛极而衰的必然。



整部《红楼梦》将中国古代的“意象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曹雪芹利用这些我们常见的事物,构造了一个完美又易碎的世界,她对女子的遭遇和命运是同情而怜惜的,对人一生的理解归于“薄命”二字,这就是这部旷世之作为我们带来的“悲剧美”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8: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红楼梦的定数与宿命论+痛定思痛+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痛定思痛,红楼梦的必然定数。。。
《红楼梦》中因何充斥着宿命论思想? 风临酒把2 2015-10-05   |  1858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其实,个人认为,《红楼梦》里最警醒人心灵的一段文字当是秦钟死去时的那一段文字;而最警醒人的一句话则是秦钟咽气前对贾宝玉说出的最后一句话,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此话看似平平淡淡,与薛宝钗等规劝宝玉之话无异,其实不然。
首先,这句话是秦钟留给贾宝玉的遗言,是他说完这句话就长叹一声后萧然离开人世的遗言。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鸣也哀。何况,秦钟又是宝玉最为知己之人物,其为宝玉人生前途着想,就一点都不值得怀疑了。再则,我们也要时刻铭记这是他临终前的一句话,因此这句话完全是他短暂人生的结晶,是死的箴言。
其次,这句话说出的背景更是令人深思。
我们知道,秦钟与贾宝玉都把对方视为神一般的人物,且又视自己为“泥猪癞狗”;甚而,他俩在彼此懵懂地倾慕中,竟然不由自主地成了一对“同性恋人”。因为在深入交往之后,他俩都天真地认为彼此的见识都高过世人,均不以功名显达为紧要。其实,那个时候,他们哪里懂得人生还有诸多的无奈,正是所谓的少年不识愁滋味。
但是,在其姐姐秦可卿遭遇性丑闻并并离奇死亡、他自己与智能儿的自由爱情受到打压、他重病无法医治更少有人问津,在这一切的一切之后,他彻底醒悟了,觉得自己和贾宝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现实中再普通不过的,对现实“大无可如何”的平凡之辈。因之,“自误”二字当是秦钟给自己的墓志铭。


这句话说出的第三个背景则是在阴间。话说这秦钟早已魂魄离身,只剩得一口悠悠余气在胸,许多鬼判“持牌提索”来捉他之魂魄。这秦钟哪里肯去,于是就百般央求那些个鬼判官,告明自己家事未了;但这判官哪里同意,说“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就在秦钟的魂魄心灰意冷之际,忽听得宝玉的声音,于是就再次央求起了判官,说有一句要紧的话想对贾宝玉说。这个判官见宝玉是个运旺时盛的人,心里有所畏惧,也就放了秦钟的魂魄回去走了一遭。这秦钟一说完那话也就咽气了。
秦钟自己都要死了,还一心想着宝玉,提醒宝玉,此话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不是大彻大悟的至理之言,这秦钟的魂魄也不会想着再来人世走那么一小遭。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是想说出秦钟这句话在《红楼梦》中和作者心中的重要性。它充分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奈。再怎么尊贵,再怎么自以为是的人,在命运面前也不得不底下尊贵的头颅。人似乎都只是被拴在命运之绳索上做着无谓蹦跶的蚂蚱,在上天看来似乎既滑稽又可笑。顺应现实,在现实中积极进取也许还能得到更多一点的安慰与快乐。


这是秦钟的故事,其实作者更是借鉴秦钟的故事和这部《红楼梦》表达自己的无奈及其对无奈人生的悔恨。作者曹雪芹在第一章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最后一句话,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内心确实充满了惭愧,但是其想想如今后悔又有什么益处呢?因为,当初的事情,他当初都无可如何,今日更是无可如何了。
人生就是这么无奈: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只得无奈地寄居在自己的外婆家;宝玉无才可补苍天,只得无奈的在青埂峰下哀怨自叹,来到人世也只能无奈地看着人世的冤孽悲凉;晴雯没有做出一点亏心事,终也是在恶名中无奈地死去; 薛宝钗更是无奈地只能听从母亲的命令,力争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诸多种种,我们实在一时都难以数的清。再加上《红楼梦》满篇的宿命论思想,因此,我们是不是完全可以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一曲无奈人生的挽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5 05:30 , Processed in 0.0606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