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8: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善宝家的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王善保家的,《红楼梦》中的人物。邢夫人的陪房,司棋的外祖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王善保家的

性    别


国    籍
中国

亲    人
王善保、司棋、潘又安

出    处
红楼梦


主    人
邢夫人

职    业
陪房

别    名
妈妈

民    族


目录
1简介
2叙述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邢夫人的陪房、心腹,一个仗势压人、庸俗、愚蠢之辈。邢夫人得了绣春囊,命王善保家的送与王夫人。她因园中丫头平日不大趋奉她,心怀怨恨,就乘机调唆王夫人生事。先是乘势告倒晴雯,再则出了抄检大观园的主意。她自以为是邢夫人心腹,又有王夫人的旨意,当晚就带了一伙人一路抄检过去。到了探春住处,竟趁势作脸,拉起探春的衣襟说:"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第七十四回)没想到话音未落,就挨了探春一记耳光,自讨没趣,下不了台。最后,抄检到她外孙女司棋的箱子,竟搜出情书一封,并证明绣春囊也是司棋所有。结果,害人反害己,遭到王熙凤和周瑞家的挖苦嘲笑。她无地自容,只好自己打自己的脸,自詈:"老不死的娼妇,怎么造下孽了!说嘴打嘴,现世现报在人眼里。"(第七十四回)次日,王善保家的挨了打,从此称病在家,无脸见人。

折叠编辑本段叙述

87版红楼--王善宝家的(金淑媛 饰)
邢夫人拾到五彩绣香囊后,就让她送给王夫人。她见园中的丫环们不大奉承她,很不自在,趁此机会便诬告晴雯,出了抄检大观园的主意。她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抄检探春房里时,对探春也动手动脚,挨了探春一巴掌。到了迎春房里,从她外孙女司棋处抄出潘又安的情书,使她恨得无地缝儿可钻。事后,邢夫人嫌她多事,打了她一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08: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士聪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杨士聪(1602-1648),字朝彻,号凫岫。明末山东济宁人,是东林党魁周廷儒的门生。崇祯四年以赐同进士出身及第,与东林党核心人物张溥同年,官至翰林院检讨。他为人诡诈多变,毫无气节,北京被攻占后投靠李自成政权,后又入清朝为官。

基本信息
本名
杨士聪


朝彻


凫岫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直隶州

出生日期
1597年

逝世日期
1648年

主要作品
《玉堂荟记》、《静远堂稿》、《甲申核真略》、《戊寅纪事》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著作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杨士聪,字朝彻,号凫岫。为明末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直隶州人。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参加科举考试,得中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同一科当中,有东林领袖张溥为三甲第一名,张溥曾在崇祯年间发动东林党人,筹集了几十万两白银贿赂宫中,操控朝政,时人谓崇祯是在朝天子,张溥是在野天子,而其同年杨士聪亦深预其事。其人《明史》无传,据晚明及清初杂史记载,杨士聪也是东林人士,是周廷儒的门生,与复社往来密切。

崇祯皇帝曾对杨士聪寄予厚望,恩宠备至,任命其为皇太子朱慈烺的老师之一,而杨士聪日后所为,实负厚恩,故为人所不齿。

杨士聪为人阴险,毫无气节。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于煤山自尽,史称"甲申国难"。有太监收敛崇祯,而满朝大臣争着向大顺政权献宠,竟然任由崇祯尸体在薄棺中腐败,往吊者仅十几人,杨士聪不在其中。

据《国难睹记》记载,杨士聪投降大顺政权,为伪兵部侍郎 。但《爝火录》记载其投靠大顺政权为户部侍郎 。杨士聪虽然投靠李自成,但李自成看不起这些没有气节的降官,仍然对其追赃2万两。一些平日清廉的官员付不起追赃银,被拷打至死。但杨士聪很快就付清了2万两,所以卒然无事。

清军南下后,杨士聪又入清朝为官。野史曾谓有士子献对联曰:"一二三四五六七;忠信孝悌礼义廉。"上联隐藏"亡八"二字,下联隐藏"无耻"二字。按明末降清为官甚多,亦可能是误将他人事例张冠李戴,但较之杨士聪"三姓家奴"之生平,此对联之形容亦不为冤。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杨士聪入清为官后,曾撰野史《玉堂荟记》多有其他史料所不载事,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他因东林党门户之见,记述当时史事曲意回护其座师周廷儒及其他东林党人,甚至恶意篡改,"论明末事多有偏颇",而因为其成书甚早,后来成书的谈迁《国榷》、李逊之《三朝野记》,因作者同为东林人士,都引用其不少说法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0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迁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谈迁(1594年-1658年1月14日 ),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创作了史书《国榷》。他的作品还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

谈迁立志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历时20余年,前后"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完成一部编年体明史,共500万字,取名《国榷》。

顺治四年(1647),《国榷》手稿被窃。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矢志不挠,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1653),携稿随人北上,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

顺治十四年,去山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旅舍。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

他与张岱、查继佐、万斯同合称为"浙东四大史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谈迁

别名
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593年

逝世日期
1658年1月14日

职业
史学家


主要成就
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出生地
浙江海宁枣林

信仰
佛教

代表作品
《国榷》、《枣林杂俎》、《北游录》

所处时代
中国(明朝、清朝)

目录
1人物生平
2家庭成员
3人物传记
4精品诗选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基本信息

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启元年(1621)始,以明实录为本,遍查群籍,考订伪误,按实编年,序以月日,历时六年,完成《国榷》初稿。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元年,1644)为内阁大学士高弘图幕僚,为高弘图和张慎言所器重,荐为中书舍人、礼部司务,参与修史,但不愿"以国之不幸博一官",力辞未就。清顺治二年(1645)回原籍,增补《国榷》中崇祯、弘光两朝史事。四年,全稿被窃,愤而重写。十年,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聘,携稿赴京,探求公私著述,访询故明遗老,尤重邸报和公文等政府档案才料,校补厘订《国榷》。对清初赋役制度混乱繁重,曾上书户部,建议"立法定制"、"轻徭薄赋"。十三年夏,南归海宁。次年夏又应沈贞亨聘,去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作幕,是年冬病死于幕所。其他著述有《枣林杂俎》、《枣林外索》六卷、《枣林集》十二卷、《枣林诗集》三卷、《北游录》、《西游录》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论》二卷等。当是时,人士身经丧乱,多欲追叙缘因,以显来世,而见闻窄狭,无所凭藉。闻迁有是书,思欲窃之为己有。迁家贫,不见可欲者,夜有盗入其室,尽发藏橐以去。迁喟然曰:"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从嘉善钱氏借书复成之。阳城张慎言目为奇士,折节下之。慎言卒,迁方北走昌平,哭思陵,复欲赴阳城哭慎言,未至而卒,顺治十二年冬十一月也。黄宗羲为表其墓。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折叠史学生涯
谈迁博览群书,家境贫寒,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其是明代典故。他立志撰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约400万字,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发奋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逸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折叠历史典故
关于《国榷》的故事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400多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书稿即将付印前(清顺治四年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每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可是,他却没有放弃,并决定重新撰(zhuàn)写。当时谈迁已经是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了。经4年不懈努力,日夜奔波,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谈迁重编《国榷》的事迹也被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列入课文,作者蒋光宇,题目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内容为: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的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折叠为人操守
谈迁一直是靠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事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这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父:谈于庭(1548年-1626年),字扬甫,号存一。

母:俞氏,为谈于庭的继室,谈迁生母。

妻:俞氏,有一女三子。

子女:长女,三子名:谈朴、谈祺、谈祉。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传记
《清史稿·谈迁传》

谈迁,字孺木,原名以训,海宁人。初立,以中书荐,召入史馆,皆辞,曰:"余岂以国家之不幸博一官耶?"未几,归里。迁肆力经史百家言,尤注心於明朝典故。尝谓:"史之所凭者,实录耳。实录见其表,其在里者,已不可见。况革除之事,杨文贞未免失实;泰陵之盛,焦泌阳又多丑正;神、熹之载笔者,皆逆奄之舍人。至于思陵十七年之忧勤惕厉,而太史遯荒,皇宬烈焰,国灭而史亦随灭,普天心痛,莫甚於此!"乃汰十五朝实录,正其是非。访崇祯。

十七年邸报,补其缺文,成书,名曰国榷。当是时,人士身经丧乱,多欲追叙缘因,以显来世,而见闻窄狭,无所凭藉。

闻迁有是书,思欲窃之为己有。迁家贫,不见可欲者,夜有盗入其室,尽发藏橐以去。迁喟然曰:"吾手尚在,宁遂已乎?"从嘉善钱氏借书复成之。阳城张慎言目为奇士,折节下之。慎言卒,迁方北走昌平,哭思陵,复欲赴阳城哭慎言,

未至而卒,顺治十二年冬十一月也。黄宗羲为表其墓。

折叠编辑本段精品诗选
折叠渡江
大江骇浪限东南,当日降帆有旧惭。击楫空闻多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龙天浩劫馀孤塔,海岳书生别旧庵。闻道佛狸曾驻马,岂因佳味有黄柑?

广陵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柳影天涯随去辇,杨花江上变浮萍。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折叠明朝年史
简介:

《国榷》,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谈迁撰。谈迁专长于史,鉴于明代历朝实录经史官垅断,曲笔聚讼,多忌讳失实,而各家编年史书又多伪陋肤冗,艰辛寻访各种资料,广徵博采,力求徵信。天启元年(1621)始编著,先后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顺治四年(1647)全稿被窃,又发奋重写,以4年多编成《国榷》一书。

折叠史学价值
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书中叙事有的过于简略,有的事件前后记叙重复且说法不一。另外,封建正统史观、儒家天命论、佛道等迷信思想,在书中也有浓重反映。《国榷》原稿称百卷,谈迁死后仅有抄本传世,后经浙江海宁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藏抄本,及崇祯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补,加以标点,分为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别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1985年由古籍出版社分六册出版。

折叠成书经过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用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撰成了百卷400多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1653年,为了使新书更加翔实,59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逸闻、逸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08: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慎言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张慎言(1577年-1644年),字金铭,号藐山,人称藐山先生。山西泽州阳城(今山西阳城)人。明代思想家、诗人,他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为一品重臣。在书法上与董其昌齐名,明有"南董北藐"之称,著有《洎水斋文钞》《洎水斋诗钞》。

基本信息
本名
张慎言

别称
藐山先生

字号
字金铭,号藐山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山西阳城

出生时间
1576年

去世时间
1644年

主要作品
《洎水斋文钞》、《洎水斋诗钞》

主要成就
思想家、诗人

目录
1人物生平
2明史记载
3张慎言的三案
4思想与成就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祖父张升做过河南布政司左参政,早孤,由祖母抚养。自幼颖悟,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年)进士,任寿张知县。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为陕西道御史。

明朝天启初(公元1621年),张慎言受任往督畿辅屯田。天津、静海(今天津郊区)、兴济之间,有沃野万顷,但却无人开垦。只有同知卢观象垦田三千余亩,在田的沟渠水边、房前屋后,均有种植。张慎言提出"可仿而行",并在此实施了上官种、佃种、民种、军种、屯种五法。以后,广宁失守,辽人转徙入关者甚多,张慎言也把他们招集到津门(今天津),让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去开垦这里的荒地,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东林党的领导之一赵南星,原是张慎言推荐。由于他在推荐赵南星时,上疏弹劾了冯铨,所以冯铨对他怀恨在心。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当张慎言请假回家时,冯铨便买通曹钦程,指使曹钦程假造情况,诬告张慎言盗曹县库银三千两,致使张慎言因此而被贬谪肃州(今甘肃酒泉肃州区)。直到崇祯元年(1628年),起用故官,打击魏忠贤阉党,张慎言才被昭雪,并提升为太仆少卿、太常卿、刑部右侍郎。以后,由左侍郎迁南京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掌右都御史事。

明朝崇祯十七年三月(公元1644年4月),明都京师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五月,福王又立于南京,并任张慎言理部事。但不久,张慎言身患背疽,拒绝医治,以表殉国,终年六十九岁。

折叠编辑本段明史记载
张慎言,字金铭,阳城人。祖升,河南参政。慎言举万历三十八年进士。除寿张知县,有能声。调繁曹县,出库银籴粟备振,连值荒岁,民赖以济。泰昌时,擢御史。逾月,熹宗即位。时方会议三案,慎言言:"皇祖召谕百工,不究张差党与,所以全父子之情;然必摘发奸谋,所以明君臣之义。至先皇践阼,蛊惑之计方行,药饵之奸旋发。崔文升投凉剂于积惫之余,李可灼进红丸于大渐之际,法当骈首,恩反赐金。谁秉国成,一至此极!若夫鼎湖再泣,宗庙之鼎鬯为重,则先帝之簪履为轻。虽神庙郑妃且先徙以为望,选侍不即移宫,计将安待。"无何,贾继春以请安选侍被谴,慎言抗疏救之。帝怒,夺俸二年。

天启元年出督畿辅屯田,言:"天津、静海、兴济间,沃野万顷,可垦为田。近同知卢观象垦田三千余亩,其沟洫庐舍之制,种植疏浚之方,犁然具备,可仿而行。"因列上官种、佃种、民种、军种、屯种五法。又言:"广宁失守,辽人转徙入关者不下百万。宜招集津门,以无家之众,垦不耕之田便。"诏从之。尝疏荐赵南星,劾冯铨,铨大恨。五年三月,慎言假归,铨属曹钦程论劾,诬盗曹县库银三千,遂下抚按征脏,编戍肃州。

庄烈帝即位赦免,起故官。会当京察,请先治媚珰者附逆之罪,其他始付考功,报可。旋擢太仆少卿,历太常卿、刑部右侍郎。谳耿如杞狱,不称旨,并尚书韩继思下吏,寻落职归。久之,召为工部右侍郎。国用不支,廷议开采、鼓铸、屯田、盐法诸事。慎言屡疏陈奏,悉根本计。大学士杨嗣昌议改府州县佐为练备、练总,慎言以更制事大,历陈八议,其后卒不能行。由左侍郎迁南京户部尚书,七疏引疾,不允。就改吏部尚书,掌右都御史事。主

十七年三月,京师陷。五月,福王即位南京,命慎言理部事。上中兴十议:曰节镇,曰亲籓,曰开屯,曰叛逆,曰伪命,曰褒恤,曰功赏,曰起废,曰惩贪,曰漕税。皆嘉纳。时大起废籍,慎言荐吴甡、郑三俊。命甡陛见,三俊不许,大学士高弘图所拟也。勋臣刘孔昭,赵之龙等一日朝罢,群诟于廷,指慎言及甡为奸邪,叱咤彻殿陛。给事中罗万象言:"慎言平生具在,甡素有清望,安得指为奸邪?"孔昭等伏地痛哭,谓慎言举用文臣,不及武臣,嚣争不已。又疏劾慎言,极诋三俊。且谓::"慎言当迎立时,阻难怀二心。乞寝牲陛见命,且议慎言欺蔽罪。"慎言疏辨,因乞休。万象又言:"首膺封爵者,四镇也。新改京营,又加二镇衔,何尝不用武。年来封疆之法,先帝多宽武臣,武臣报先帝者安在?祖制以票拟归阁臣,参驳归言官,不闻委勋臣以纠劾也。使勋臣得兼纠劾,文臣可胜逐哉!"史可法奏:"慎言疏荐无不当。诸臣痛哭喧呼,灭绝法纪,恐骄弁悍卒益轻朝廷。"御史王孙蕃言:"用人,吏部职掌。奈何廷辱冢宰。"弘图等亦以不能戢和文武,各疏乞休,不允。知

甡既不出,慎言乞休得请,加太子太保,荫一子。山西尽陷于贼,慎言无家可归,流寓芜湖、宣城间。国亡后,疽发于背,戒勿药,卒,年六十九。斋

慎言少丧二亲,鞠于祖母。及为御史,讣闻,引义乞归,执丧三年以报。主

子履子履旋,举崇祯十五年乡试。贼陷阳城,投崖死。事闻,赠御史。

折叠编辑本段张慎言的三案
折叠一案
第一案指的是,神宗在位时,愿想废太子朱常洛(后来的光宗)而改立郑贵妃所生的儿子为太子。顾宪成等认为这将产生宦官外戚之祸,极力反对。神宗只好取消原来打算。但顾宪成却受到拥立郑贵妃的宦官魏忠贤一伙的排挤,被赶回故乡。顾宪成在故乡无锡,修整了南宋学者杨时的东林书院,约学生友月前来讲学,评议时政,后被称为东林党。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人手持木棍闯入东宫,谋害太子朱常洛。经查,此人名张差,与郑贵妃有关,但很快被宦官阉党以疯子为名,把张差处死了。此为"挺击案"。

折叠二案
第二案指的是,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神宗死,光宗(即太子朱常洛)继位才几十天,因身体不佳,大学士、宦官、阉党成员方从哲便指使鸿胪寺宫李可灼向光宗进红丸(即以汞炼成的丹)。光宗初服一丸稍好,再服一丸即死。此即为"红丸案"。

折叠三案
第三案是指,光宗死后,光宗妃李选侍与郑贵妃勾结,仍据正宫,东林党左光斗等人极力反对,逼使李选侍不得不移出乾清宫。此即"移宫案"。

东林党与宦官阉党的"三案一争",实质上是东林党反对宦官阉党的专权。对于此事,张慎言认为,不必再去追究张差的党羽,为的是"全父子之情",然而必须搞清楚为此而玩弄权术的人,以"明君臣之义"。

折叠编辑本段思想与成就
张慎言 为学颇有见地,思想和成就更为引人注目。他酷爱读书,勤于著述,其文其诗,皆为时人所重。他死后由别人辑刻而成的《洎水斋文钞》、《洎水斋诗钞》,保存了他的大部分诗文。从之可以看到他的一些思想。首先他肯定的提出本末兼治、"恤商"的经济思想。他认为一国经济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反对随便开采矿山资源,任为国用不足,应该发展生产。在当时民生凋敝,矛盾迭生的情况下,必须制止耕地大量荒芜的现状。同时,放宽对商人的限制,给商人一定的活动空间,使其乐于从事商业活动。他的这种"恤商"在当时赞同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统治阶级中是难能可贵的。明代,理学是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正统思想。张慎言虽然自幼接受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并酷爱五经,但思想方面却坚持反道学的民主思想。

张慎言在关于天理人欲之辨中,他旗帜鲜明的反对道学家们历来标榜和鼓吹的"存天理,去人欲"。他认为人之所欲即天理。用封建礼教规定人们的行为是扼杀人欲人情,大胆对传统道德提出批评。这与跟他基本上同时代的李贽的思想相似。而李贽当时颇遭统治者迫害和道学家们的攻击,而张慎言对李贽其极为钦佩。这在道学长久统治思想界的时代,他以一个思想家的睿智和胆识,对封建传统道学提出挑战,具有极重要的进步意义。而作为一位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篇书法他的真情实感,同样散发着熠熠光彩。张慎言政事繁忙却不废诗。当时,学子们大部分以八股为务,很少有人将时间浪费到诗文上。而张慎言却不认同,并以诗文闻名。他反对抄袭模仿,主张自然真情。这对当时文坛上复古倾向严重,一味摹拟剽窃,只重形式技巧有很大意义。他矫砭时弊的做法与湖北公安袁宏道诸人(即公安派)主张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08: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岱,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家
 思明居士 2019-09-09   |  643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张岱(1597~1680),号陶庵,浙江绍兴人,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最擅散文。满清入关后,入山著书以终。


清兵南下后,张岱深感国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愤,“披发入山”,表示对满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野居山里,抚今追昔,张岱以追忆的方式,记叙早年江南生活的见闻(特别是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写成《陶庵梦忆》, 以寄托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08: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岱简介
jwvtzkxb2013.09.03浏览393次社会民生分享举报
发发发几哈
1个回答
sjfjojspkv
2013.09.03
满意答案
张岱

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

张岱出身于累代仁宦之家,早年曾漫游苏、浙、鲁、皖等省,阅历广泛。他家经三代积累,聚集有大量明朝史料,读书颇丰,他32岁那年起就得用家藏资料编写记传体的明史。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张岱的兴趣广泛,平时非常注意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动态、人民生活、风俗习惯,以至饮食、蔬果等许多方面。这些往往为旧时代正宗文人所不屑,而他却偏有欣赏、记录的兴趣与勇气。他写过一篇《自为墓志铭》,非常坦率的承认自己少为“纫子弟,极爱繁华”, 称自己为“茶淫桔虐”。

张岱品茶鉴水之精到,《陶庵梦忆》中“闵老子茶”一节赢余得极为生动:余曰:“香朴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张岱不愧为辨茶识水的行家。

张岱精于品茶,还悉心改制家乡的日铸茶,创制出一种“兰雪茶”。“日铸雪芽”在宋朝已列为贡品,有“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之誉。然而到了明代,由于安徽休宁松萝茶,制法精妙,名噪一时,盖过一时,美国过日铸。张岱“遂募歙人入日铸”,一如松萝制法,采用法、掏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进而他又探究泉水,发现“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服,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陶庵梦忆·兰雪茶》)如此四五年后,兰雪茶风磨茶市,绍兴之饮茶者一改往日饮松萝的习惯,反倒非兰雪不饮。后来,连松萝茶亦改名“兰雪”了。兰雪茶有此名声,功归张岱。

明时,绍兴已开出游少茶馆,其中有一家煮水烹茶尤其考究:“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张岱对这家茶馆特别喜爱,并亲为其取馆名“露兄”,是承米芾“茶甘露有兄”之意。还为其作《斗茶檄》:“水淫茶癖,爰有古风,瑞草雪芽,素称越绝,特以烹煮非法,向来葛灶生尘,更兼赏鉴无人,致使羽经积蠹。迩者择有胜地,复举汤盟,水符递自玉泉,茗战争来兰雪,瓜子炒豆,何须瑞草桥边,桔柚查梨,出自促山圃内,八功德水,无过甘滑香洁清凉。七家常事,不管柴米油盐酱醋,一日何可少此,子猷竹庶可齐名。七碗吃不得了,庐仝茶不算知味,一壶挥尘,用畅清谈,凌晨榻焚香,共期白醉。”

曾声名远播,一时名重虎跑、惠泉的绍兴名泉枣禊泉,一度掩没,已不为人知了,是张岱重又发现的。他在《禊泉》一文中记述其经过:

甲寅夏,过斑竹阉,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异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 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余仓卒见井口有字画,用帚刷之,禊泉字出,书法大似右军。益异之。试茶,茶香发。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辨禊泉者无他法,取水入口,第挢舌舐腭,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好事者信之,汲日至,或取以酿酒,或开禊泉茶馆,或瓮而卖,及馈送有司。董方伯守越,饮其水,甘之,恐不给,封锁禊泉,禊泉名日益重。

茶事、茶理、茶人,在张岱的文集中记述甚多。张岱以茶公友,其茶友中有“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的会稽鲁云谷;有每与他嗓茶“辄道白门闵汶水”的周又新。他那嗜好“米颠石,子奠竹,桑茶,东坡肉”的季弟山民和与他茗战“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的胞兄,也都是“茶痴”。

岱还好玩赏茶具。他弟弟山民获得一瓷壶,款式高古,他把玩一年,很一壶铭:“沐日浴月也其色泽,哥窑汉玉也其呼吸,青山白去也其饮食。”还有一只宣窑茶碗,张岱有铭曰:“秋月初,翠梧下。出素瓷,传静夜。”另有一把紫砂壶,未镌制作者印,张岱确认出于龚春之手,特作壶铭:“古来名画,多不落款。此壶望而各为龚春也,使大彬骨认,敢也不敢?”

张岱称得上是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位茶道专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08: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查继佐简介
所属分类:书法家简介
  查继佐(1601—1676),本名继佑,因应县试时误写,遂沿用。生当乱世,累更字号:初字三秀,更字支三,又字伊璜、敬修,号与斋,又号左隐、方舟、发标、钓玉、兴斋、晚号东山钓叟。海宁袁花人。幼时家贫多病,好学不倦。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南明鲁王时,曾任兵部职方主事,积极抗清。参加保卫钱塘江的武装斗争,曾督兵在赭山(海宁西南)打败过清军,又从御史黄宗羲出师渡海,驻扎谭山。明亡后,更名省,字不省,还把“查”字写成“楂”。归乡辟敬修堂,聚众讲学,并编撰明史。清康熙二年(1663),因庄廷鑨明史案被牵连入狱,经粤提督吴六奇奏辩得免。出狱后改名左尹,号非人氏,隐居于硖石东山,仍聚徒讲学,人称东山先生或朴园先生。
  查继佐癖好历史,著作甚丰。明亡后,他花了29年时间,易稿数十次,访问数千人,始完成明史巨著《罪惟录》,记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甚多(后经里人张宗祥校订整理,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班汉史论》、《鲁春秋》、《东山国语》、《国寿录》等均系极有价值的历史著作。精音律,喜弹唱拍曲,家有女乐班,亲自教授,蜚声江南。著有杂剧《续西厢》、《鸣凤度》,传奇《三报恩》、《非非想》等。另著有《敬修堂同学出处偶记》、《东山外记》、《五经说》、《四书说》、《通鉴严》、《知是录》、《兵榷》、《南语》、《北语》、《敬修堂说造》、《敬修堂弟子目录》、《豫游记》、《独指直嗤》、《诗可》、《敬修堂诗集》、《说疑》、《粤游杂咏》等。兼善书画,亦有名于世。
  初,吴六奇微时曾行乞盐官,查继佐见其有勇力,迭与痛饮,赠资助归。后吴六奇从军,官至提督,不忘旧恩。查氏蒙难,竭力营救。曾迎查到广东小住,曾助其翻建住宅。吴六奇并访得奇石绉云峰,由海路运来袁花查宅。《聊斋志异》中《大力将军》篇,即记述这段故事。绉云峰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百余年来历经变迁,今屹立于杭州花圃之江南名石园中。
  康熙六年(1667),查继佐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康熙二年,因庄廷鑨之《明史》案被牵连入狱,出狱后改名左尹,号非人,著有《罪惟录》、《鲁春秋》、《东山国语》、《国寿录》等书,是清初著名史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0: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不,我们都被骗了
 心动智高 2018-12-15   |  86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这似乎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简单得就连一个小学生也可以张口答来:曹雪芹。

可是,指称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且让世人所接受,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胡适、俞平伯一大票新红学派的大力发掘、大力证明的结果。

在这之前,特别是《红楼梦》诞生的二三十年时间内,世人根本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随着《红楼梦》的流传范围不断扩大,关于它的作者说法是谁,答案不下数十种,可谓是众说纷纭,久悬而无定论。

即便是经过胡适、俞平伯,包括鲁迅等许多大师级别的学者不断着力论证,且“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的结论已经为大多数人所认可,争论的声音仍旧不绝于耳。

比如说,蔡元培、王梦阮等人就有相关著作否定“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之说,并且在红学界影响巨大。

其中否定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的最有力证明是与曹雪芹同时代的脂砚斋在庚辰本的第十三回的一条眉批曰:“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何处耶?”曹雪芹是壬午年(1762年)除夕去世的,而庚辰本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秋定的。“三十年前”曹雪芹才十五岁,很难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写出如此阅历深厚的巨著。

所以,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目前还是一种推断,尚不能作为定论。

造成这一现状,是因为《红楼梦》问世时,无论是以抄本形式流传还是刊印发行,均未署作者名字,人们因此无从得知它的作者是谁。

按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中国古典小说,其创作技巧、涵盖的思想内容均号称已经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是作者扬名立万的大好机会,这作者怎么就放弃了署上自己的姓名的权利呢?

其实,搞不清著作者是谁,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不只是《红楼梦》有这个问题,《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水浒传》等等,统统都存在这个问题,到底今天为止,它们的作者是谁,同样没有确凿的答案。

造成这个现象,主要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在作祟。


在中国古代文人看来,写诗赋歌辞,都是很高尚的东西,如果是治史学、经学一类的文章,那更是等同于治国平天下的高度。可是,写小说,特别是写白话小说,那就是俗不可耐了,直接鄙视。

举一个近代很著名的例子,说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治史的刘文典看不起写小说的沈从文,沈从文评了教授,他大骂道:“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我不会给他4毛钱!如果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我不成了太上教授?”还有一次遇日机空袭,刘文典在跑警报途中见沈从文也往山上跑,大声骂道:“你跑什么跑?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被炸死了,就没有人讲《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你这个该死的,跟着跑什么跑啊!”

这件事儿发生在近代,刘文典看待写小说的人尚且这么刻薄,要再往前推,写小说的人的社会尴尬地位可想而知。

可以这样说,在古代,在很多正统观念的人眼中,写小说其实是作孽,会遭报应的。

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就恶毒地说罗贯中编撰《水浒传》,“其子孙三代皆哑”,是“天道好还之报”。

清代的铁珊在《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中也称:施耐庵作《水浒传》,子孙三代皆哑。袁于令撰《西楼记》,患舌痒症,自嚼其舌,不食不言,舌尽而死。高兰墅(即续写《红楼梦》高颚)撰《红楼》,终生困厄。王实甫作《西厢》,至“北雁南飞”句,忽仆地,嚼舌而死;金圣叹评而刻之,身陷大辟,且绝嗣。

明初李昌祺是个大学问家,还做了官,但因为写了本短篇小说集《剪灯余话》,一生被人讥笑,死后还被取消入家乡庐陵乡贤祠的资格。

在这种背景下,具备创作才能的人创作的小说,多半是压制不住内心的冲动,为宣泄种种情绪而写就的文字,既然写出来了,又不忍心销毁,就只能采取不署名或不署真名的做法了。

《红楼梦》在第五回《红楼梦曲引子》也点明了这一创作意图,是要“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的。

有意思的是,关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红楼梦》在第一回是有交待的,所谓“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可是,他说可以“使阅者了然不惑”,其实却是使“阅者”更加“困惑”。

因为,他所说的“根由”是真的很“荒唐”,但也很有“趣味”——一个神话故事: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央求路过的一僧一道把自己携入红尘,去经历人间的悲欢离合、生死歌哭。

于是那仙僧就大施魔法,让它变成扇坠般大小,镌上了字,把它带下凡,进入了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见识了人间百态。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看见了已经“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而人间回来的顽石。这块顽石将自己的前身后事,编述历历,全部刻记在石上。虽然故事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已经失落无考,但空空道人见“实非别书之可比”,便“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因为原书是刻记在石头上的,所以,书名就叫《石头记》。

但在《石头记》的流传过程中,“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根据这段话,可知《红楼梦》的著作者是“石兄”,空空道人是传抄者,又名情僧,后来经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而且《红楼梦》书名一改再改,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多种。且曹雪芹只是“披阅”、“增删”、纂目分章而已,充其量就一整理者、改定者。而以这一大段神话来介绍书的来历,目的也很明显,作者是有意隐匿自己,决心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

不过,有人根据“石头”,“石公”,“空空道人”,“无道人”等种种说法,曾推测作者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方以智在明亡后削发为僧,有“情僧”之称,又有石公、木公、药公、昌公、混沌、三萍、愚者智、愚道人、无道人之号等。也有人说是清初名诗人吴梅村,还有人说是“京师某府西宾常州某孝廉”,或者说是雍正年间进士、兵科给事中曹一士、或者谙纳兰性德……总之,诚如前人所慨叹:“《红楼梦》,称古今第一,惜文献无征,不能评其为人。”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依然是个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1: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梅村简介:
播报文章

情感琐事分析
关注
2021-12-17 17:35

饥饿状态下:多长时间开始消耗脂肪?看完这招你就知道减肥很简单

中医呼吁:肺结节多是吃出来的,三种食物要避免!

为了留住女婿不走,40岁岳母一咬牙,竟做出荒唐决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汉族,江苏太仓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早期经历折叠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吴伟业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吴伟业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使者送来会元坊,因此,父母对小伟业寄寓了深切的期望。伟业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著名学者张溥见到伟业的文章,感叹地说:"文章正印在此子矣!"于是收留吴伟业在门下受业,传授通今博古之学。从那里吴伟业不仅学到了广博的知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使他后来也成为复社魁首之一,由此生出了一系列的好处和麻烦。

出仕为官折叠
明崇祯元年(1628)考中秀才,崇祯三年(1630)中举人,他崇祯四年(1631)23岁参加会试,以第一名获隽;紧接着廷试,又以一甲第二名连捷。当时有人怀疑这里面有舞弊之嫌,主考不得不将其会元原卷呈请御览,结果崇祯皇帝在卷子上批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个字,物议平息。这使吴伟业声名鹊起,并因此对崇祯皇帝怀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知遇之感。不久,吴伟业假归娶亲,十分荣耀。在仕途上,初授翰林院编修,继典湖广乡试,崇祯十年(1637)充东宫讲读官,十三年(1640)又迁南京国子监司业,晋左中允、左谕德,转左庶子。其问虽然因为朝内党局纷争而受到一些牵累,但其官阶却一直在步步上升。晚明时,东林、复社与阉党争斗不断,吴伟业在仕途上颇不顺利。他见明王朝风雨飘摇,日薄西山,遂辞左中允、左谕德、左庶子等官,拒绝赴职。弘光朝时,他被召任少詹事,发现控制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铖实为腐败国贼,仅两月便愤然辞归。

被迫出仕折叠
清兵南下之后,长期隐居不仕,以复社名宿主持东南文社活动,声望更著。吴伟业的儿女亲家陈之遴是由明入清的大臣,当时正置身子新朝的党争之中,试图借吴伟业的声望和文采以结主上,同时希望吴伟业也能入阁为相,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极力荐举吴伟业仕清为官。但是,正因为吴伟业是一个名声'赫赫的先朝遗老,他的出仕客观上将造成瓦解人民抗清斗志、为清廷怀柔政策所利用的消极影响,所以,他的许多好友和一般遗民志士对此都坚决反对,力加劝阻,如著名古文家侯方域就曾致书吴伟业,提出种种异议。然而,吴伟业慑于清廷淫威,碍于老母敦促,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被迫应诏北上。在将抵京师之际,他曾经数次向当事要人上书投诗,祈求宽假放归,可是仍未获允,终于在到京次年被授为秘书院侍讲,后来又升国子监祭酒。但他并没能象陈之遴所期望的那样进入内阁,相反,陈之遴本人却在激烈的党争中失败,被发配到东北。而吴伟业内心对自己的屈节仕清极为歉疚,痛悔无绪,常借诗词.以写哀。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丁忧南还,从此不复出仕。

晚年生活折叠
此后,十余年间,东南时兴大狱,吴伟业每每惊恐不安,深怕罹难。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蓑,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日:"诗人吴伟业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予苏州元墓山之北。

主要成就折叠编辑本段
文学成就折叠
吴伟业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大都是古代诗歌百花园中的佳作。现存诗歌近千首,其中五古,七古近一百六十首。这一百六十首古诗中长篇巨制约占半数,可称得上长篇叙事诗的就有二十余篇,二十多篇长篇叙事诗这个数目在整个吴伟业诗集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大的。但是,在长期以来不发达的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的发展史上,却是前无古人,后无继者。且这二十多个作品中的大多数,三百多年来被诗评家们一致公推为名篇佳构。从对这些长篇叙事诗的初步研究的结果看,无论在诗歌内容或艺术形式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吴伟业大量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开创了有清一代长篇叙事诗空前繁荣的局面,从而也奠定了吴伟业本人在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这一点是前人没有论及的。同时,他还精工词曲书画,堪称博学多才,著述宏丰。他的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因而有"诗史"之称,代表吴伟业诗歌突出成就的,当推《圆圆曲》,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达到了新的高度。

由于吴伟业发展了古代七言歌行的体裁,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时人称之为"梅村体",影响了有清一代诗坛的诗风。清代很多诗人的作品中,几乎都有"梅村体"的影子。因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梅村诗集》列为"国朝别集之冠"。

艺术特点折叠
吴伟业对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传统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如常用的起兴手法、连锁手法(也叫联珠法、蝉联法、顶真格)、问答手法等,使之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注重诗意,更偏重于通俗、流畅易懂、风趣的艺术风格。上所述的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在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巧于剪裁、简繁得当、高度精炼,以及民间文学中各种手法娴熟运用的例子,在吴伟业数量众多的长篇叙事诗中俯拾皆是。

吴伟业长篇叙事诗创作的总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之:用写近体诗的功夫来写长篇叙事诗。传统叙事诗之所以历来禾受到诗评冢的非议和鄙视,根本原因是通俗浅显,缺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吴伟业的诗论不多,《梅村诗话》多纪事,很少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亦不见他对叙事诗的看法。不过,从他的刨作实践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长篇叙事诗的创作,认真地研究了前人在叙事诗创作上的得失,在创作中竭力把通俗浅显的叙事诗向含蓄精炼的近体诗靠拢,把含蓄美亦作为衡量叙事诗的标准之一。他从历来诗评家们对叙事诗的批评中悟出了,叙事诗缺少的正是传统诗论所崇尚的含蓄蕴藉。因而,在他的长篇叙事诗的创作中,作了使叙事诗近体诗化的大胆尝试。其一,体现在改变传统长篇叙事诗一顺到底的篇章结构,出现了一种跳跃性的倒逆式结构,用深刻的内涵来联结跳跃的片段,以体现诗歌的含蓄和蕴藉。其二,把普遍地用典引入长篇叙事诗中,增加了叙事诗婉转含蓄典雅的因素。

吴伟业的这种尝试从总体上来说是值得肯定的。他使长篇叙事诗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吴伟业以他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长篇叙事诗奠定了他在明清之际诗坛上的重要地位,也奠定了他在我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梅村体折叠
他把李商隐色泽浓丽的笔法与元白叙事诗善于铺张的特点结合起来。他常以工丽的语言,多变的章法,贴切的典故,来叙写新的题材,表现新主题,世称"梅村体"。

"梅村体"的艺术特色,最重要的应自叙事方式这方面来体现。吴伟业的叙事诗总的来说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即通过一、两个中心人物来串联众多事件,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人与事相得益彰。这就是邓汉仪所说的"人物为本位"。由于作者将事件和人物按某种思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作品便显得血肉丰满,引人人胜。这些人的身份虽然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物的命运总是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联",这就说明,人物担当的是载体和导线的功能,是为展现历史服务的。此种写作手法其实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借鉴而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门之笔"。

"梅村体"是以学习四杰和元白为主,兼容多家,博采众长而后形成的,它体现了吴伟业独特的创作个性,其风格面貌已经和历史上的所有曾经存在过的歌行都不相同了,它成了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不同以往的新花。

人物评价折叠编辑本段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绵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

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白雨斋词话》)

邓汉仪亦认为,梅村诗"其叙战事始末,则系一代兴亡实迹,非雕虫家所可拟也。"

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伟业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肯定了吴伟业诗歌地位。

传记作家王振羽评价吴伟业则相对客观:"吴伟业不是一个完人。我们不能仅因为吴伟业的仕清,就低估他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这里牵涉到对于某 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问题。作为一个诗人,文化人,吴伟业的成就足垂千古;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化传承中,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虽然进入官场,但并不是一个政治家,面对改朝换代的激烈政治动荡,他困惑、犹豫、畏缩,惠得患失直至失足失节, 却又以此后数十年的生命作了真诚的自省与忏悔。"

轶事典故折叠编辑本段
明崇祯十六年(1643),吴伟业与卞玉京相见,当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而卞玉京也是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诗词书画都很好,吴伟业曾赞美她"双眸泓然,日与佳墨良纸相映彻"。两人一见,相互倾情,卞玉京更是手抚几案,脉脉相问"亦有意乎·"其中托付终身的信息是很明显的。这一次,吴伟业的选择颇为暧昧,他回避了婚娶。 时局的恶化之快出人意料。他们分别的第二年,李自成就占领了明王朝的首都,崇祯煤山自缢。一个多月后,被吴伟业定义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横扫中原。吴伟业与卞玉京在此后的多年里失去了联系。一个偶然的机会,吴伟业通过老朋友钱谦益打听到了卞玉京的下落,并终于等到了那令人心跳不已的辘辘声,结果却是--卞玉京着道袍与他相见。这段恋情,影响了吴伟业一生。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6 12: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白词与《红楼梦》 – 国学网
 戎韬9000 2016-08-10   |  64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菩萨蛮》

《红楼梦》俞平伯校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上面的两首词,一般都题为李白所作。近代经过考证,学者认为词作者生活在五代时期,并不是唐朝诗人李白。但是过去流传这两首词的人说作词的人是李白,却并非完全诬枉。词作充满了怅惘与伤悼之意,伤悼的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怅惘的是“暝色入高楼”。秦娥叫弄玉,她是秦穆公的女儿。唐诗常常用秦汉来代指唐朝,秦穆公是秦人的创业之君,所以词中的“秦娥”象征着唐代的文明高度。李白是最能代表唐代文化精神的诗人,把他说成是这两首词的作者,就仿佛是盛唐文化的旗手在亲眼目睹唐文明的衰谢。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便是他心中的“秦娥”。我们很容易看出来“林黛玉”这个名字取意于上面两首词的第一句。在《红楼梦》里,作者让林黛玉自号“潇湘妃子”,是在把林黛玉作为整个中国文明的象征。因为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说法,孔子编述中国的上古史是追溯到帝尧的,而传说尧的女儿便是湘妃。因此,曹雪芹的立意比那位不能确定姓名的词作者的立意更高。

  潇湘的潇,正与箫字同音。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的是他留恋的扬州。于是《红楼梦》里林黛玉是在扬州长大的。她的父亲在扬州做巡盐御史,他“姓林名海,表字如海”,很像李白的表字太白,海字似乎还暗示着“晴霞出海曙”。联想到姜夔的词《扬州慢》中的名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曹雪芹把林黛玉比作他喜爱的红莲。

  第二首词里有“如织”二字,曹雪芹就用“宝婺情孤洁”(第七十六回,848页)来比喻林黛玉的品格。“宝婺”指婺女星,在织女星的南边。“宝婺情孤洁”这句诗还模仿了《唐诗三百首》第一首里的“桂华秋皎洁”这一句,婺、鹜两字音同。“落霞与孤鹜齐飞”,在《红楼梦》里,“落霞”代指史湘云。

  诗中含有“寒山”二字的一首名诗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的后两句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林黛玉就是一位苏州姑娘。《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弟弟的名字秦钟应该是从这里来的。他的表字很怪异,叫做鲸卿。《庄子.逍遥游》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方以智云:“鲲本小鱼,庄子用为大鱼之名。”那么鲸比鲲字更加准确。因此秦钟字鲸卿。鹏与凤字同韵,《红楼梦》第十六回的题目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暗示了鲸变成凤。鹜、武二字读音相近,可能曹雪芹是在把林黛玉暗自比作在李世民之后掌权的武则天。郭沫若曾经称赞武则天时代“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李世民当皇帝以前封为秦王,曹雪芹拿秦鲸卿来讽刺李世民,是沿袭了《西游记》里嘲弄唐太宗的做法。

  “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的船字与槎字一声之转,意思相通。在《红楼梦》第五十回里,薛宝琴写了一首《咏红梅花》,第三句为“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泛舟银河的就是红梅所比喻的贾宝玉或曹雪芹,吹笛子的“红袖”当然是“潇湘妃子”林黛玉。



  李白的第二首词的词牌名叫做《菩萨蛮》,曹雪芹在书中就用菩提、普贤、地藏、药王等来比拟林黛玉。《庄子.齐物论》里有所谓“人籁则比竹是已”的说法,“比竹”即是箫管,因此《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是林黛玉的滑稽寓象。评点《红楼梦》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在这里脂砚斋显然是在以跛足道人自比。

  在第五十回里作者暗指宝琴是“耍的猴儿”,她“见的世面多,走的道路也多”(543页),很像是在暗比“孙行者”。孙悟空的特色是驾筋斗云,所以跛足道人必定是薛宝琴的滑稽寓象。由此便可以推断脂砚斋是薛宝琴的原型。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和庚辰本一条相同的旁批里,脂砚斋透露了曹雪芹对她的昵称——“老货”。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西游记》第三十七回,吴承恩曾给孙行者安了一个充满谐趣的诨号“立帝货”,看样子“老货”就是“立帝货”的另一种隐晦而简省的表达。在这一回里,孙大圣“摇身一变,变作一个白兔儿”,因此《红楼梦》第七十六回“药经灵兔捣”(848页)也好,第五回“虎兔相逢大梦归”(54页)也好,两句话里的“兔”都是指脂砚斋或薛宝琴。

  那么《红楼梦》的另一位评阅者畸笏(读户字的音)叟是谁?我认为就是书中薛宝琴的哥哥薛蝌。蝌字拆开来就是科字和虫字,说明畸笏叟是科场的老雕虫。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继“满床笏”之后是“南柯梦”(313页),证明“畸笏”两个字就是空做中举做官梦的意思。



  在《红楼梦》第五回里,“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54页);第五十回则有“易挂疏枝柳”(533页)之句,所以“玉带林中挂”,是要挂在“柳”上。这“柳”只能是对应于书中的柳湘莲。“正册”上又“画着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香橼,乡愿也。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列举的画器和颜色有所谓“柳条二十枝,箭头朱四两”,暗示“柳湘莲”要向乡愿作斗争,而薛宝钗就是乡愿的代表。俞平伯先生说薛宝钗的性格“深沉险谲”,真可谓是“乡愿,德之贼也”。“玉带”指黛玉,也就是第七十六回说的“宝婺情孤洁”,“柳湘莲”将要继承的正是这种孤洁的情怀。“宝婺情孤洁”的下一句为“银蟾气吐吞”,这里的“银蟾”主要指“脸若银盆”(第二十八回,306页)的薛宝钗,也可能还指“蟾光”(第一回,9页)下怀着野心的贾雨村,“气吐吞”指的是放毒。

  《红楼梦》甲戌本里一条脂砚斋的批注指出,“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在薛宝钗和贾雨村身上很可能带着棠村的影子,因为曹雪芹是把薛宝钗比作海棠的,而贾雨村的名字里有一个村字。

  “金陵十二钗正册”上的歌词写道: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明朝的张居正在《与吴尧山书》中说:“二十年前曾有一弘愿,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之,垢秽之,吾无间焉。有欲割取吾耳鼻,我亦欢喜施与,况诋毁而已乎?”这也是“菩萨蛮”的作风。曹雪芹理想中的“柳湘莲”似乎是拿张居正做样板的。“箭头朱”者,明代张居正是也。

  在张居正少年的时候,顾璘把自己的犀带赠给他,勉励他要有远大的抱负。在《红楼梦》里,授玉带者则是潇湘妃子林黛玉。“仆以孤焰耿耿于迅飚之中”,张居正值得后代的人们永远景慕和思念。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讲柳湘莲和薛蟠这个“番虫”结拜了生死弟兄,十分怪异。其实作者是在借用这个情节来暗示,与“龙蟠”相亲近者为“虎踞”。所以歌词里的“虎兔相逢”指的是柳湘莲和薛宝琴相遇。在第六十二回香菱说石榴红绫是宝琴带来的,所以“榴花开处”和“虎兔相逢”意思一样,也是讲柳湘莲遇上了薛宝琴。“榴”字拆开来是柳字和田字,如果和“莲叶何田田”的诗句联系起来,便知道作者的确是在为“柳湘莲”作预言。

  李白的《菩萨蛮》在结尾问“何处是归程?”曹雪芹的回答是柳湘莲和薛宝琴在未来结为夫妻,其中蕴含着《诗经.周南》的首篇《关雎》的寓意。“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是指汉、唐、明三代的文明,“初春”指的是作者最向慕的西周的文明。“大梦归”就是要有新的“周公”来重建“初春”时节的中国文明。



  李白的《忆秦娥》中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诗里写到“柳色”的名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在别离的时候,也绝没有伤怀之意。王维还曾在《观猎》里写“将军猎渭城”,说将军打猎之后“还归细柳营”。细柳营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扎的营地。《红楼梦》里柳湘莲被呼为“小柳子”,暗示了“细柳营”;另一个称呼“柳二郎”则暗示了周亚夫,后者是汉初绛侯周勃的次子。这里有一个“映射”:柳—周,因此曹雪芹就是用“柳湘莲”来象征“周公”的。

  《红楼梦》第一回说“东鲁孔梅溪”为此书题名,叫做“风月宝鉴”。曹雪芹又号芹溪,他还很喜欢红梅,所以“东鲁孔梅溪”其实就是曹雪芹,他以“登东山而小鲁”的孔子自比,似乎对孔子还抱有嘲讽的态度。孔子排行第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被称为“宝二爷”。

  在第二十九回里,贾宝玉得到的金麒麟比史湘云的麒麟大。在此处“史湘云”是一个代号,代表“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一般的历史。孔子著《春秋》,写到鲁哀公十四年“获麟”为止。曹雪芹自诩超过了历史上的“获麟”,也就是说,他的《红楼梦》超过了孔子的《春秋》。按照汉代人的见解,《春秋》是一王大法,要兴一王之治,孔子写《春秋》是在为汉制法,那么曹雪芹写《红楼梦》也是在为中国文明的重建而制法,书中的“柳湘莲”就是他寄托希望的“周公”。



  “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在脂砚斋的帮助下,曹雪芹写了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金”是金麒麟,“玉”是林黛玉,而他这部书本身,就是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著书的用意不是那么分明的。“警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未来的重建者应当记住他的叮咛。

初稿写于2012年2月20日上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9:49 , Processed in 0.0540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