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20: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谢枋德+崇真院绝】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真院绝粒偶书付儿熙之定之并呈张苍峰刘洞斋华甫

朝代:宋朝|作者:谢枋得


西汉有臣龚胜卒,闭口不食十四日。我今半月忍渴饥,求死不死更无术。

精神常与天往来,不知饮食为何物。若非功行积未成,便是业债偿未毕。

太清群仙宴会多,凤箫龙笛鸣瑶瑟。岂无道兄相提携,骑龙直上寥天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19: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晴雯+林黛玉慧娘+慧绣璎珞+五十三回+】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突然写的“慧娘” 有何用意?
“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显示全部 ​
关注者
12
被浏览
6,462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4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趣侃红楼254:喜迎元宵,贾母设宴庆团圆,陈设高雅,慧纹精美传天下

《红楼梦》里的“年”,曹雪芹认真只写了一次,却将礼仪、规矩和奢华全面展现出来。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凸显出贾家世宦之族祭祀祖先的庄重和严谨。作者详略得当,突出“年”的隆重氛围。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呈现出贾家过年的富贵繁华。家人真正团聚起来欢度新年,曹雪芹细笔写尽“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突出“年”的喜庆氛围。

贾母元宵节开夜宴是一个大篇目,真正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本文将从贾母珍藏的一件宝贝开始。用一个典故折射出浮华背后贾家的隐忧。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有太多的伏笔和典故。越是喜庆的氛围,背后越有让人不安的隐喻,值得特别注意。

(第五十三回)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贾敬素不茹酒,也不去请他,于后十七日祖祀已完,他便仍出城去修养。便这几日在家内,亦是静室默处,一概无听无闻,不在话下。贾赦略领了贾母之赐,也便告辞而去。贾母知他在此彼此不便,也就随他去了。贾赦自到家中与众门客赏灯吃酒,自然是笙歌聒耳,锦绣盈眸,其取便快乐另与这边不同。
贾母夜宴家中子孙晚辈,偏偏两个嫡长贾敬和贾赦都不“领”。

贾敬从来不喝酒,置身事外,贾家的事与他无关。

贾赦自有快乐,勉强参与母亲的团圆,在此双方不便。

贾政又出差不在家。


大家长一个也不在,折射出贾家这艘“夜航船”已经迷失了方向,没有了真正的掌舵人。此时航行只是惯性,日后是倾覆沉没、触礁沉毁,不可预知。

没有长辈在,众人取乐其实方便很多。就算贾敬、贾赦、贾政都在,他们也会择机出去,不会滞留太久。

但是,礼尽后心甘情愿离开,还是不情不愿地应付,甚至拒不参加是两码事。家礼不好,家事就不好,更奢谈什么国礼和国事。贾家有这样的家长,败亡是迟早。

贾母将酒席设置在正房旁边的花厅之上,摆了十来席。

花厅是指大厅以外的客厅,古人一般在跨院或者花园里,专门设置花厅,用以大型聚会的设宴之地。

贾母出身保龄侯史家,又当了几十年的荣国公诰命夫人,拥有当时贵族的最高品味。她设宴会有专门的安排,是几十年豪门生活的集大成,妙在雅致富贵而不俗气。在吃喝之外,尽显高雅的品味享受。“每一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又有八寸来长四五寸宽二三寸高地点着山石布满青苔的小盆景,俱是新鲜花卉。”

“炉瓶三事”是指焚香用具,一香炉,一香盒,一瓶盛放香著、香铲。专为焚香而设。

“百合宫香”是皇宫上用的香,代表顶级。贾家这等贵族人家,是有办法享用到上用的物品。加之元春在宫里,也会赏赐,并不僭越。


至于小盆景等新鲜花卉,也是尽力培养之物,在隆冬更是难得。

这些东西,有钱未必买得到,买得到也未必想得到,想得到如何“用好”更是一门学问。富贵三代才是贵族,诚不我欺。

“又有小洋漆茶盘,内放着旧窑茶杯并十锦小茶吊,里面泡着上等名茶。”

有酒无茶是烂饮,有茶的点缀,整个酒席就更加高雅起来。

但是,最高雅的品味,并不一定需要多种多样的东西来堆砌,往往一两样就足以。“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这个璎珞才是贾母对美的追求极致。

关于这套璎珞的出处是重中之重,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注意!一旦曹雪芹讲故事,就一定有重要的影射伏笔。)

(第五十三回)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


他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

慧娘的故事不免让人一声叹息,天妒英才,却也并不复杂。看惯了曹雪芹的那些伏笔故事,比方说“三生石畔”,“小耗子偷香芋”,“茗玉小姐”,“姽婳将军林四娘”等,很容易知道“慧娘”就是林黛玉的“影”。

一,林黛玉是姑苏人士,慧娘也是。其他如妙玉、香菱和邢岫烟都是姑苏人,也都与林黛玉的关系千丝万缕。

二,慧娘是“书香宦门之家”,与林黛玉的出身相同。

三,慧娘“精于书画”,绣品不过是兴趣。又与林黛玉不常“女红”,做出来就是精品对应。

晴为黛影,……晴雯的女红技艺从“勇补凫靥裘”就可见一二,黛玉同样出色。

四,“慧”代表聪颖。林黛玉“心似比干多一窍”,自然更“慧”。

曹雪芹通过紫鹃的聪明影射黛玉。“慧”紫鹃就是“慧”黛玉。

五,慧娘十八岁夭亡,死于“慧极必伤”。而林黛玉也是十八岁泪尽而亡,死于“情深不寿”。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通过慧娘之死,点明黛玉的结局,极为巧妙。


但慧娘的故事不仅于此。曹雪芹就是用慧娘的故事给林黛玉的人生做预演。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慧娘的绣品名满天下,被人趋之若鹜。这就好比出身书香门第的林黛玉,父亲又是探花郎,金字招牌试问“好女愁嫁”么?

第二,慧娘的绣品之珍贵,人人得之无不珍藏自用,稀有之物谁不珍惜?

可笑林黛玉偏偏被王夫人“有眼无珠”,将到手的“珍品”拒之门外,令人大跌眼镜。

第三,有商人趋利,模仿慧娘的绣品获利,典型是“东施效颦”,讽刺薛家。

林黛玉有先天疾病,薛宝钗就有先天疾病。

林黛玉有癞头和尚度化,薛宝钗就有秃头和尚送药方。

林黛玉“风流婉转”,酥倒薛蟠,就有香菱学诗林黛玉。

林黛玉有木石姻缘,薛家就图谋金玉良姻……

薛家对林黛玉照方抓药,所图不过是短期利益。王夫人反对林黛玉支持薛宝钗,同样也是短期利益,注定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慧娘的故事至此将林黛玉的人生经历一一伏笔,只差最后的结果。曹雪芹当然不可能有遗漏。


(第五十三回)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又有各色旧窑小瓶中都点缀着“岁寒三友”“玉堂富贵”等鲜花草。
贾家有三件“慧纹”,上年将两件“进上”,送给皇帝。意思很简单:

一件是指送入皇宫的贾元春。

一件是指未来要远嫁海外异国为王妃的贾探春。

剩下一件贾母私藏“爱如珍宝”就是林黛玉。老太太“自用”,是指有意促成宝黛姻缘。用林黛玉的出身和修养,为贾家未来铺路。

可惜“事与愿违”,往往越想留就留不住。宝黛二人终究劳燕分飞。

看过前文分析的都知道。从潇湘妃子、有凤来仪,以及林黛玉的《葬花吟》《菊花诗》《秋窗风雨夕》等伏笔看,尤其是“石呆子失扇子”故事影射……林黛玉最终由于贾宝玉被人陷害逢冤,被迫与贾探春效仿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异国为王妃。

原文有太多细节,后文伏笔更多,这里不多赘述,我们还会讲到。林黛玉远嫁后不可能委身他人,很快于八月中秋去世,对应《牡丹亭》的杜丽娘故事。她去世的情况,《题帕三绝》交代的清楚,这里不多赘述。


慧娘的故事,主要告诉读书人三件事。

一,林黛玉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二,薛家图谋金玉良言,破坏了宝黛姻缘。

三,林黛玉和贾探春最终也被“进上”,与贾元春一同,三件绣品被“帝王”得去。贾元春成了贤德妃,黛玉、探春则成了真正的潇湘妃子。

关于故事的伏笔就到这里。都是前文的老生常谈。而贾母的元宵节夜宴的精彩还在继续,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编辑于 2022-01-05 13:17
​赞同 4​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朝暮云
朝暮云​
写点小东西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百度了一下璎珞,好像是一种胸前的挂饰,十六扇璎珞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只能说很稀有很珍贵。

我个人感觉这可能就是一个伏笔。东西那么珍贵那么难得,贾家却有三件。也不过是中等人家,居然有三件。敬上了没具体说是什么东西。有可能在后面抄家那里,会出现这个璎珞。

编辑于 2017-06-11 16:56
​赞同 1​
​3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李一
李一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这也是有些认为芹溪先生不是红楼原作者的人所提出的证据之一。

我大致记得其分析。

明崇祯帝之礼妃田秀英,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刺绣更是冠绝天下。

绣娘,秀娘也。


贾母摆屏风的安排,分明就是灵位的摆放。

具体的分析可以上网去搜。

发布于 2017-06-10 10:10
​赞同 4​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雷霆咆哮
雷霆咆哮
Awaken the beast inside
曹雪芹但凡笔下但凡有名字的人物,必是在后面有伏笔和情节的,否则不会废此笔墨,可惜了了,

就是脂砚斋的眉批亦无此注释,让人好生猴急

发布于 2018-07-01 2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19: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牛石慧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牛石慧(约1628-1707),  南昌人,  系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后裔,八大山人朱耷之弟。明末清初画家。

基本信息
本名
牛石慧


秋月


望云子

所处时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南昌

出生日期
1628年

逝世日期
1707年

目录
1生平简介
2艺术成就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道士。传即朱道明,字秋月,道号望云子。明宗室,弋阳王孙,出家南昌青云谱为道士。善画。得兄八大山人(朱耷)影响,笔墨更其粗犷简练。字露锋芒,近黄鲁直(庭坚)一格。尝署名"牛石慧"三字草书写成"生不拜君"字样,其反抗清朝统治之情绪可以想见。因此作品留传至今极少。有猫现藏故宫博物院,松鹰今藏上海博物馆。葬南昌牌楼山下,现迁回青云谱。按其族叔朱谋垔在画史会要中有载族侄统锲,字仲韶,写花卉用墨有神,无俗气。第赋性偏僻,每以画自矜贵,为人所嫉。其"锲"字,似与"牛石"二字有关,疑即牛石慧。《文物一九六o年第七期》

明亡后,皇室子孙多隐姓埋名,潜伏山林。牛石慧也随家避于新建、奉新等地。后在奉新山中入牛石庵(一名柏馥寺)为僧。顺治末年回南昌,又由僧转而为道。据《净明忠孝宗谱》载,他于康熙二年(1663)与朱道朗同时隐居南昌市郊青云谱,取道名朱道明,道号望云子。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牛石慧三个字连缀起来草写,形似"生不拜君"四字,表现了他不屈服于清王朝的态度。

牛石慧这个名字,除了他签署字画作品外,极少公开出现。牛石慧擅长花鸟,尤喜画人物山水,笔情画意充分表现了他的磊落不平之气。

他的书法艺术和八大山人相近,然笔墨则较八大山人要粗犷泼辣。

牛石慧的绘画作品有《蕉叶兰草图》《墨猫》、《鸡鸣》等,书法有《草书唐诗》、《草书醉翁亭记》等。

牛石慧《蕉叶兰草图》,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19: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情深不寿//晴雯,慧极必伤//慧娘】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林黛玉的老乡慧娘,作品“慧纹”万金难求,为什么会死于十八岁?
2021-03-18 09:40
林黛玉的老乡慧娘,作品“慧纹”万金难求,为什么会死于十八岁?

慧娘不是《红楼梦》中人物,但却非常有存在意义。《红楼梦》类似的人物还有茗玉小姐,林四娘等人。她们都只存在于故事里,对情节没有实际推动作用。慧娘的故事也与《红楼梦》中人物没有必然的情节关联。但就是这样一位故事里的人,却是曹雪芹有意设计的一个妙笔,令人印象深刻,细品回味无穷。



(第五十三回)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作耍,并非市卖之物。凡这屏上所绣之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故其格式配色皆从雅,本来非一味浓艳匠工可比。每一枝花侧皆用古人题此花之旧句,或诗词歌赋不一,皆用黑绒绣出草字来,且字迹勾踢、转折、轻重、连断皆与笔草无异,亦不比市绣字迹板强可恨。他不仗此技获利,所以天下虽知,得者甚少,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当今便称为“慧绣”。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命夭,十八岁便死了,如今竟不能再得一件的了。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有那一干翰林文魔先生们,因深惜“慧绣”之佳,便说这“绣”字不能尽其妙,这样笔迹说一“绣”字,反似乎唐突了,便大家商议了,将“绣”字便隐去,换了一个“纹”字,所以如今都称为“慧纹”。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贾府之荣,也只有两三件,上年将那两件已进了上,目下只剩这一副璎珞,一共十六扇,贾母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

曹雪芹讲了一个“慧纹”的传奇故事,虽不如《姽婳词》林四娘那么曲折,也不如茗玉小姐那般曲折,但让人读完不免跌足叹息“红颜命薄”。



关于慧娘这段故事,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

一,慧娘是姑苏人氏,与林黛玉、妙玉、香菱是老乡。而妙玉和香菱都是林黛玉伏笔人物,可以肯定慧娘亦是影射林黛玉之人。

二,慧娘出身书香门第,秀外慧中,十八岁夭折。与茗玉小姐十七岁夭折一样,伏笔林黛玉未到十八岁泪尽而亡。

三,慧纹极其稀有,高门大户求之不得,证明慧娘之才凤毛麟角,是不可多得之人。慧娘伏笔林黛玉,预示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大家闺秀,是上层社会孜孜以求的良配,她才是贾宝玉最好的姻缘,是贾家最好的选择。



现代人会从林黛玉的身体各方面考虑合适不合适,古人的视角不同。古人婚配主要追求的是门第家世,德行人品,年貌性格,最后才是身体健康。林黛玉作为婚配对象,以当时的价值观是最上等人选。

四,贾家有三件“慧纹”,进上了两件,剩下一件贾母爱若珍宝,秘不示人。

这第四点信息量最大。如果林黛玉算是一件“慧纹”,被贾母珍藏,想要留给孙子做媳妇的话,另外两件“进上”的毫无疑问指向了贾元春和贾探春。

贾元春进宫是“一件慧纹”,贾探春奉旨远嫁又是“一件慧纹”。贾家两个女儿都牺牲“进上”给皇家做了“王妃”,只剩下林黛玉。这么说其实是对的。



贾母跟着二儿子贾政生活,贾政是敕造荣国府的主人。他有两个女儿贾元春和贾探春都给了“皇帝”。

林黛玉进京投靠舅舅和外祖母,正是被贾政收养,而不是大舅舅贾赦。林黛玉算是敕造荣国府收养的女儿,恰是贾政家的第三件“慧纹”。

综上,慧娘和慧纹的故事,交代清楚了林黛玉是最适合贾家的儿媳妇,也是贾母内定给贾宝玉的对象。只可惜寿命不长,十八岁不到就死了。而“进上”了两件,这最后一件十有八九留不住!



根据林黛玉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昭君出塞故事影射黛玉姻缘,以及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一夫故事,林黛玉判词图画“四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玉带代指皇权等等纷繁伏笔,林黛玉最终被迫代替他人与贾探春一同远嫁异国,不久泪尽而亡,也算契合贾母这件慧纹应该留不住。这且不提。

慧娘名字里有一个“慧”字,曹雪芹借她影射林黛玉,应了那句“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林黛玉的身体之所以百药莫医,并最终泪尽而亡,贾宝玉曾经一针见血: “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所谓真疼真爱真怜真惜才有一片真心,而真心则难免生出无限心病。林黛玉之病只因太过聪明,才会太过多心,为情所困,为情所伤,都在一个“慧”字。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八个字写出林黛玉悲剧的源头。无论前世绛珠还是今生林黛玉,都是一片真心难酬,才会最终沦为情孽。好在太虚幻境最高的情之主旨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宝黛二人终究还是和解了。

文|君笺雅侃红楼

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4 17:4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子、父、祖、曾、高修、天昌、烈运、太宗、远祖、鼻绍   文
宣子16、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耳守24、云善23、仍修22、晜昌21、来运20、玄宗19、曾祖18、孙绍17、子文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4 17: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耳守、云善、仍修、晜昌、来运、玄宗、曾祖、孙绍、子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07: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4薛诚德+灵椿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药地和尚+灵椿+】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桐城方以智:他要成为疗救天地之药
六尺巷文化 2017-04-17 21:22
来源:塘园流寓草 公众号


“波涛忽变作莲花”。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十月,61岁的药地大师方以智被清兵解押往岭南。船至江西万安县的惶恐滩时,方以智披衣而起,飞身跃入了惶恐滩的汹涌波涛中。
这个当时被誉为“真孝子、真忠臣、真才子、真佛祖”的一代哲人,就这样以最惊心动魄的一跃,逐波而逝于一桩迄今尚无定论的“粤案”。

方以智自绘像
2017年4月8日,我们一行九人分乘两部车,一大早就从安徽合肥出发,沿合界高速一路向西。因为这些天手机一直提醒,近几日都将阴雨连绵,并伴有降温。本来已经脱了羊毛衫的我,临出门前还是顺手将羊毛衫又抓进了行包中。
车子上了高速,果然雨雾迷离,但所幸能见度仍然不错。此行目的地,正是药地大师方以智晚年曾经驻锡过的江西青原,我们是应邀参加中国禅宗祖庭千年净居寺举办的“药地禅师衣钵塔重修奠基庆典”。

江西自古为才子之乡,也是我的祖先陶侃、陶渊明等曾经长期驻足之地。中国人之所以对祖先无比崇敬,就是因为祖先的文章风节、品格高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基因,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后世子孙。而这,正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根本之所在。
而青原所在的吉安市,古称庐陵,素有“江南望郡”、“吉州福地”之美誉。这里人才辈出,名士荟萃,文化发达,民风淳朴。最早对这里的印象就来源于欧阳修那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桐城方以智:他要成为疗救天地之药  https://www.sohu.com/a/134620825_178391
我想,晚年的药地大师方以智,之所以将人生的最后岁月钟情并盘桓于这片山水,除了因为这里是“文章节义之邦”,更因为这里曾是江右王门学派中心,还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学家文天祥的故里。

他在这里复兴书院,修复禅寺,恢复道场,登坛说法,开创“青原学风”,并改号为“药地老人”。同代学者都称赞他:“和尚天上人,乃肯与人间事”。
尽管此时,方以智所忠诚的大明王朝已经烟消云散,但他真的只是止于在这里兴学和参禅吗?他要参与的“人间事”究竟是什么?
本来一直担心这四月的杏花春雨,下起来就没完没了、绵延不绝。没想到车入皖国故里潜山县,已然云开雾散;进入朴老故里太湖时,已是大放朗晴。或许药地大师显灵,在衣钵塔奠基时会雨住云收吧?
每进入一个新的地域,手机总是及时预报,并送来几句颇有旅游营销性质的广告词。比如潜山县是“欢迎走进安徽之源潜山县!这里是皖国故都、禅宗祖庭、黄梅戏乡、二乔故里。”

我们的先贤始终记得自己来源于皖山皖水。比如方以智在著作中经常自称“皖桐方密之”或“皖桐方以智密之”。当然,那个时候的“皖”,还仅仅局限于安庆府所辖六邑,故称“六皖”,而不是今天的整个安徽省。
由于桐城县治依偎龙眠山,县城称山城,桐城因此又被先贤尊称为“桐山”。清初宰相张英有一幅楷书扇面,款识即是:“临似劢翁老年台,桐山弟张英”。其子张廷玉的款识也常常是“桐山张廷玉”。

而“桐山方密之”的题识在方以智文章或书画中也屡见不鲜。陈名夏还有首诗,题目直接就是“桐山方密之”,诗曰:“方生天下士,踔厉青云端。独袂挥众言,河汉下飞湍。宣籁匹金石,文陛相盘桓。一朝黄鹄举,流盼伤羽翰。”
最近我们在某氏宗谱中,意外发现方以智父亲方孔炤的落款和衿印,也是题识为“桐山方孔炤”。

我在这里,之所以反复提及“桐山”,是因为想到了方以智座师余飏。他在方孔炤、方以智父子合著的《周易时论合编》一书的序言中说,“桐山方氏四世精易。”此处的“桐山方氏四世”,当指方学渐、方大镇、方孔炤、方以智。
正因为方氏四世精易,易学为方氏家传之学,自方学渐奠基后,代代传承光大,到方以智这里,已经是“集大成”。这为方以智后来在青原山推进“荆杏双修”(即“儒释双修”)、实践“三教归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三教”,是儒、释(佛)、道三教的泛称。“易”,即是“周易”。三教之学相互批评、排斥,却又相互渗透、吸收。到了东汉,“三教合一”成为一种学术思潮。宋代兴起的新儒学,就是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建立的。
方以智认为,“易”揭示了天地万物产生及运动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以此辩证方法来统帅三教,就可以相互吸收,防止各自的片面性。他认为,“三教”虽殊,但都统贯于一“道”,无分内外,彼此都是承袭了三代的礼乐传统。

沿途山色,天已完全放晴
余飏不仅积极推崇方以智的“三教归易”之说,还在方以智主持青原山道场时,于康熙三年(1664)秋天亲自赶到青原山,参加方以智举办的讲会。此次讲会各地名流大咖云集。方以智也借此机会向恩师余飏进一步表达了其终身的抱负:“吾将聚千圣之薪,烧三世之鼎,炮之以阳符,咀之以神药”,显示了他试图疗救天下之志。或许,这正是他晚年驻锡青原时为什么改号“药地老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天祥书写的青原山山门
在青原山期间,方以智常以阴阳五行八卦说禅,以道说禅。他还引用儒学经典《中庸》《孟子》《论语》说禅,如用“匹夫不可夺志”的儒学观点,来印证佛徒坚信佛法等。他的这些学说,不仅得到了僧徒的赞同,也得到了广大儒士、道家的认同。
青原山自唐代开元二年(714年),禅宗六祖慧能派弟子行思从广东韶关曹溪山南华寺到这里开辟道场以来,讲会之风大盛。与青原山并列的青原会馆,一度是全国知名的理学讲坛之一。1510年,“致良知”学说创始人王阳明任庐陵知县时,在青原山“讲良知之学”,由此奠定了江右王学的发展基础。
但几经兴废,青原山讲会风光不再。此番经过药地大师的振起,又重放光芒。各地名流学者、高僧老道,纷纷前来青原山,同方以智探讨学问。路经吉安的名士,也常常绕道青原,去拜访这位药地大师,更多的人以结识药地大师为荣。
我们此行还有一项特殊使命:药地大师方以智直系后裔十三世孙方无先生,此前已精心准备了方以智著作《冬灰录》宣纸手抄影印本,将珍藏到药地大师衣钵塔地宫内。


《冬灰录》约八万字的篇幅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方以智作为曹洞宗寿昌系禅僧的标准生涯。他在上堂开示、法语中对禅宗公案随手拈来,显示其禅学功力炉火纯青。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方以智的禅学思想展开研究,肯定其禅学成就。论者认为,《冬灰录》作为方以智禅学代表作,其文献份量、学术价值与《东西均》、《药地炮庄》(此两书后文将提及)相比美,是研究方以智思想必读的三本著作之一。在《冬灰录》中,“五位纲宗(青原)”份量很重,是方以智总持三教(儒道释)、庄禅易会通思想最重要的文献。
但也有不少学者怀疑,认为方以智是被迫逃禅,其儒家立场并未改变。
我忽然觉得,我们这次长途跋涉前往青原山,不正是远赴药地大师之约吗?我们不仅仅是应邀参加他的衣钵塔重修奠基庆典,更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和探秘的渴望。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以及探秘的渴望,我们马不停蹄地赶路。中午在九江用餐时,阳光明艳,已有夏日的逼人气息。有人开始减衣,方平先生耐不住热,甚至穿起了短袖衫。方平先生是桐城桂林方中六房、桐城派鼻祖方苞的同宗后裔,近年来热衷于区域文化事业发展,尤其令人敬佩。
下午3点终于抵达吉安市北大门。

在等待主办方接站的间隙,我们下了车。天气不知何时变得阴沉起来,并有雨滴飘洒。站在吉安大地上,目光所及,四月的花事已经不盛,但满眼绿意婆娑让人欣悦。尤其是看到前方有“吉安欢迎您”五个红色大字,以及“庐陵文化生态园”“青原山”等旅游指示标牌时,如归故里,倍感亲切。

终于来到了曾经以药地大师为中心,包括诸多桐城先贤都曾经驻足,并盘桓过很久的这片土地,这片产生过无数文人才子、理学名家、名臣将相以及诸多英雄豪杰的神奇土地,我的内心颇有些激动。仿佛就看到这些历史人物微笑着向我走来,向我招手示意;甚至有一种即将与药地大师相会于青原山的奇妙感觉。
可能是言语沟通有问题,主办方接站时南辕北辙,跑到吉安南大门去了。我们只好让他们不要再回头来接,我们自己直奔宾馆。
宾馆已有净居寺僧人及青原有关部门人员在等候。热情寒暄,签到,领取活动议程安排表,办理住宿手续,有条不紊地进行。由于我晚上睡眠不好,也不想影响别人休息,所以没有选择双人标间,而是直接选择了单人间。稍事休息后,就接到同行者大步车业蒋天赐先生的电话,催促我赶紧下楼,一起到青原山。
吉安古称庐陵,建置史有2200多年。青原山位于市辖青原区的河东镇东,距离市区仅10公里。车行青东大道上,路两边不知植的是什么树,开着翠白色的花,一团团簇拥着,似乎夹道欢迎我们,别有景致。可惜因担心手机电力不足,没有随拍。由城市经过农村,平畴陌陌,村庄的农房虽不是徽州特色的飞角翘檐和马头墙,却也黑瓦白墙,干净清爽,点缀在绿树和水塘之间,颇有江南特色。路边有公交站牌显示为“镇村公交”,足见其乡村公共交通系统已经比较完善。
很快,眼前一片翠青山色似乎是平地而起。据《庐陵县志》载:“自螺川而望东南,其青青者,皆青原也”,青原山即得名于此。广义的青原山范围较广,而狭义的仅指净居寺所处的安隐山和周边山水——青原山风景区。山由人兴,人由山名。据资料介绍,青原山景区集佛教文化、名人文化和秀丽风景于一身,为江西文化名山,被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誉为“山川第一江西景”,为4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青原山海拔320米,峰峦连绵10余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7%,山上古木参天,景色秀丽,环境幽静,气候宜人。
走进青原山,首先要经过的是山前一座石桥,据说人们只要过了此桥就与佛有缘,万事大吉,百业昌盛,故称“万善桥”。嵌有文天祥所书“青原山”匾额的红亭就座落在此桥的南端,它是青原山的第一道山门。文天祥的字体浑厚有力,正气凛然。药地大师在通籍之前,曾流寓金陵,与父亲及亲朋好友拜谒过方正学(方孝孺)祠,其五世祖断事公方法也同祀于该祠中。当时他们就高吟文天祥的“正气歌”,表达抗击异族入侵之志。
从红亭前行600多米,便到了第二道山门,上面刻有施闰章题写的“圣域”二字,可惜此门在“文革”中被毁。施闰章是宛陵(今宣城)人,曾任江西布政使参议,他的号是“愚山”,方以智又号“愚者”,两人相交甚笃,故人们称为“二愚”。再前行约500米,就到了第三道山门,上面有颜真卿题写的“祖关”。官至福建布政史的休宁汪楫曾写信给方以智,认为“祖关”二字是后人临摩颜真卿,或集字而成。方以智认为这地方当时还比较闭塞,“遂无摩者”,况且古人也常常自刻,“遗墨精光,常如星日”,“骨力见乎笔端,凛凛如生面”。他从这两个字上,看到了与文天祥“青原山”三个字一样的正直忠烈之象,故而倍加珍重。

“祖关“两个大字为颜真卿手迹
祖关的左边是待月桥,右边是迎风桥。万善桥、待月桥、迎风桥是横跨在青原溪上的三座名桥,桥下溪水清澈见底,鱼虾在水里追逐戏嬉。
青原山是著名的禅宗祖庭,也是儒家理学的大讲坛。现在山上保存有净居禅寺,复建了阳明书院。净居寺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原名为“安隐寺”,宋崇宁四(1105年)改为现名。禅宗七祖行思(庐陵人),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山南华寺受六祖慧能真传,于唐神龙元年到青原山创建寺院,广聚信徒,传布佛法,发展成禅宗南宗的青原法系,乃南宋两大法系之一,后又发展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大雄宝殿四面为池,以拱桥相联,难得一见。后面山上有纪念行思禅师的七祖塔。

寺僧引导前往衣钵塔

方丈释妙安大和尚与特邀嘉宾欢谈

检查安放地宫的珍藏法件

药地大师的著作《冬灰录》,经其十三世孙方无先生亲手呈交释妙安禅师,即将安放于地宫珍藏。关于《冬灰录》,前文已有较详细的介绍。


释妙安禅师在弟子协助下,亲自安放药地大师衣钵法件。衣钵法件安放后,居士与寺僧一起沐手焚香。



衣钵法件安放地宫之前,天上飘起了雨滴。大家正在担心时,雨止云收。衣钵安放顺利。这时天上忽然龙形云彩飘来,大家惊呼为药地大师显灵。
药地大师认为,天地无非是一大道场而已,且人人乃至细微事物都是一个道场。但世之攘攘,故圣人立学训之,使人不至于习而不察、流且迷,以息其俗累,不见异物而迁,尊师取友,敬业穷理,鼓舞向上。而出世者更进一层。于药地大师而言,岂非避法离俗高士?他晚年驻锡青原,罗络三才,总持三教,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甘为药树,以图疗救天地,留下旷古传奇。笔者观大师衣钵法件安放地宫,感而有诗云:
天地何尝悲道场,人生攘攘是流迷。
见迁累俗非无察,敬业尊师欣有期。
高士远尘栽药树,净居造胜悟禅机。
总持三教传薪火,烹出一炉旷古奇。

庄严的海会塔。药地大师衣钵塔即在其后。我在海会塔前留个影。
晚上大家吃完斋饭后,仍在兴致勃勃地探讨。释妙安禅师仙风道骨,谈笑风若。众人谈论最多的当然是药地大师方以智。南明史专家陈江先生再提方以智不死万安、真墓在湖南的观点。

释妙安禅师赠送的《青原山志》,让我极为欢喜,止不住反复摩挲。
衣钵塔正式奠基庆典将于次日上午8点正式举行。
4月9日早晨起来,查看天气,手机显示有小雨。这本是个雨季,有雨也不奇怪。但站在宾馆外的大街上,看近处阴云沉积,远处尤其是东边却豁开亮色,飞彩弥漫,心想或许不会有雨。果然,用过早餐出发时,天已晴开。毕竟是人间四月天,气温不高不低,温润宜人,春已深,绿渐浓,一年中最美好的光景。净居寺选择这样的吉日举办重大庆典是颇有深意的。或许是要让人们象珍惜春光一样,珍惜为青原山做出重大贡献的药地大师;或许是要人们将庆典与美好的春天一起,永远珍藏在记忆里。
路上想到昨夜朦胧中,似乎有人大喊我的名字。我迅即答应了一声,翻身起床。然而开门以后,左看右看,走廊里空空如也。我疑惑地关门重新坐到床上,却再无睡意。随手翻开妙安禅师赠送的《青原山志》,寻觅药地大师在江西特别是青原的足迹,查找大师的诗文或与他相关的诗文。现在想来,岂非药地大师夜来与我进行了一场彻夜唔对么?

净居寺海会塔,沐浴着晨阳,象涂上了一层金色佛光,庄严中透露着喜庆的意味。蓝天中的流云细白如纱,远处青山叠翠绵延,近处苍松傲立、山花怒放,空气中弥漫着禅香与花香。这是药地大师和他的道友,以最诚挚的乡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故里亲人吧。


参加庆典的僧众、居士与嘉宾陆续来到青原净居寺塔院后山。庆典之前,信众和居士们到历代禅师碑塔前参拜,观瞻碑刻。

庆典已经准备就绪。左边为药地大师衣钵塔塔基,昨天下午已经对地宫进行了封存。右边为笑峰大师衣钵塔塔基。笑峰是药地的同门师兄。两人都是明代进士,明亡后削发为僧,先后入觉浪道盛大师门下。笑峰俗姓倪,谱名嘉庆,字笃之。官至户、兵二部正郎。他在道盛门下参悟良久,得到印可,为曹洞宗第二十九世,于清顺治十四至十六年(1657-1659)住持青原山净居寺,殚精竭虑,重修毘卢阁,并倡修延寿堂、传心堂,同时创修《青原志略》(未竣,后由药地完成)。殁后,药地为其在青山原之麓建衣钵塔,名“断碣塔室”。

佛光普照,钟磬悠扬。上午8点,奠基法会准时开始。青原山静居寺住持妙安大和尚、资国寺住持妙心大和尚、福建均庆院住持道平法师共同拈香主法。

嘉宾及信众上香

梵唱声中,四众弟子诵经祈福


沿药地大师塔基洒净加持

奠基培土开始。众法师、领导及嘉宾移步至奠基现场,共同奠基培土,植根祈愿、浇灌佛土,祝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笔者于梵唱磬鸣中,瞻仰药地大师衣钵塔奠基法会,看千峰叠翠、溪环水绕中的千年禅宗祖庭净居寺,天上祥云飞驾,人间鸟语花香,一派祥和安宁喜乐景象,感而有诗云:
亘古青原别有山,行思弘道迄今看。
千峰叠翠屏禅寺,三圣丛溪绕法坛。
鸟语声声犹棒喝,花飞点点似玄关。
祥云应是先生驾,杖底乾坤留此间。

上午9:30,在毘卢阁举办药地神师衣钵塔奠基暨捐赠仪式。由江西青原弘济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助理申和均主持。出席仪式的领导有原中央统战部光彩办主任韩军、中国智密研究所副所长王长信,江西省民宗局及吉安市委统战部、民宗局领导,青原区相关部门负责人,特邀嘉宾有药地大师方以智第十三世孙方无先生、桐城桂林方氏方平先生、长篇历史小说《大明奇才方以智》作者陶善才先生、南明史专家、方以智研究权威学者陈江先生,以及相关大学文史专家学者,安徽大步车业创办人蒋天赐先生,文山集团董事长孙建中先生等。同时还有江西省佛教界的会长、副会长、法师及来自安徽、浙江、河南、江苏、南昌、吉安等地的信众。

仪式共有四项议程。首先由佛学研究者、原中央统战部光彩办主任韩军先生对药地禅师的生平作了简要介绍,并诵读了此次重修“药地禅师衣钵塔铭”,塔铭由陈江先生撰写。


江西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江西佛教界代表、学者陈江等分别作了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对药地禅师的生平、智慧及对佛教的贡献做了概述和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对修复药地禅师等历代住持衣钵塔的祝贺和支持。


颁发捐赠证书。文山集团董事长孙建中先生将珍藏多年的药地大师书写的“祇山”匾额,慷慨捐赠给青原山净居寺;安徽大步车业创办人蒋天赐先生为药地禅师衣钵塔重修,发心捐助20万元。妙安大和尚为孙建中先生、蒋天赐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韩军先生、方无先生、罗彩燕先生、陈年胜先生共同为药地禅师手书“祇山”匾额揭牌。

江西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青原弘济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青原山净居寺住持妙安大和尚致谢辞,对各位领导、嘉宾、法师莅临仪式表示欢迎,对大家修复药地禅师等历代祖师衣钵塔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对安徽大步车业创办人蒋天赐先生捐赠20万元以及文山集团董事长孙建中捐助匾额致以由衷的谢意!他进一步简述了药地禅师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扬和发展禅宗文化作出的卓越贡献,概括了修复药地禅师等净居寺历代住持衣钵塔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倡导和鼓励广大信众传承药地禅师的精神,为弘扬禅宗文化作出贡献。
奠基庆典法会暨捐赠仪式结束,到方丈室与妙安禅师座谈。
跟随妙安禅师在寺内参观时,我似乎感觉药地大师也在陪同故里来的我们行走,我甚至感觉到他拄杖芒鞋、破布衲衣,却神采奕奕的样子。是的,他在江西十多年,其中在青原山就有近九年时间(1663-1671)。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曾倾注了他的心血。而此前在法兄笑峰主持青原时,他也曾来青原山活动。这十多年的时间,既是他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也是清朝立国之初政情还不稳定的敏感时期。


引我注意的是“曹溪宗派”四个大字,是王阳明任庐陵知县时,在青原山净居寺讲学所书碑刻,观其楷书,沉着刚劲,端庄高雅。明中期以来,王阳明、王畿等第一流的学者来青原讲学,吉安学者邹守益、罗洪先、欧阳德、聂豹崇尚江右王学,建传心堂于净居寺内,大会各地学人于此。青原山成为江右王学活动的重心。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青原讲学之风有所衰竭。但方以智任净居寺住持后,又掀起了一个青原讲学的高潮。《青原志略》卷七宋之鼎《玉原里茅屋记》:“愚者大师驻锡青原,居士皈礼之,每入青原谈玄析义,辄数日忘返。居士云:‘吾不敢望陶靖节,然愚大师,今之远公也。余得厕白社,幸矣。青原、玉原,宁问柴桑同异乎?’”
需要指出的是,王学兴盛时,极大地压制了青原禅宗;而方以智兴盛青原禅宗,广泛交往社会各界人士,带来了青原儒学的一时兴盛,呈现出佛、儒同兴的景象。
在参观中,我们发现净居寺碑刻可谓量大面广。比如下图这幅:

这是“祖关”二字。原碑刻在净居寺第二重山门,为唐书法大师颜真卿手书,当时颜真卿被贬为吉州司马。晚明学者、方以智好友施闰章摹刻原石,嵌于斋堂遗址处,此处为新摹刻石。“祖关”与第一重山门上文天祥所书的“青原山”三个字,还有有黄庭坚和李刚的诗碑,一起并称为“青原墨迹四宝”。读《青原志略》,可以看到这些碑刻在方以智诗文中多有提及。

可惜由于时间安排紧凑,我没有看到原计划拜谒的方以智手书“天在山中”碑刻。所谓“天在山中”,来自《易经》大畜卦象:“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贤往行,以畜其德。”以本卦卦象来看,既有山之稳定,又有天之宏大。天虽然宏大,竟然为山所包纳,这就夸张地、形象地极言其所积蓄内容之广大。
这样的容量是怎么得来的呢?从方以智“聚千圣之薪,烧三世之鼎”的一贯追求可以找到答案,也就是学习继承往圣前贤的智慧,然后“炮之以阳符,咀之以神药”。这样就可以达到上九爻之象:“何天之衢,道大行也。”天街大道无所不达,得大自由矣。所以《彖》曰:“利涉大川”,应乎天也。能做这样的士君子,就能为家国天下做事,为人民谋福祉。可见,方以智刻下这四个字,并不是简单地解易参禅。他甚至力求把自己做成了疗救这昏天浊地的药树、药身。
我在写这个青原纪行系列篇的时候,不少人对药地大师方以智抱有非常神秘的感觉。他们或留言或直接问我:方以智是不是红花会舵主陈家洛的原型?是不是“广东十大杰出青年方世玉”的原型?还有的人思考得更深,他们看过余英时的《方以智晚节考》,看过神秘的天地会和洪门传说,相信方以智就是天地会创立者。
实际上,在方以智逝世三百多年后,中国社科院主编的《中国古代通史》上,记录了反清复明秘密组织“洪门”留下来的几句口号诗:“三点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灭清朝一扫空。”
这个口号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金庸等武侠影视剧的热播,迅速传诵开来。“洪门”俗称天地会,有史可查的有着“三点会”“小刀会”、“添弟会”等十多个异名,但都源出洪门,是实实在在曾经存在过于中国大地上的民间团体。洪门(天地会)及其分支在中国近世影响巨大,“洪学”研究一度曾经成为海内外一门显学。孙中山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开始加入的就是洪门并成为其中的“洪棍”(元帅)。他曾经这样考论洪门:“洪门者,创设于明朝遗老,起于康熙时代。盖康熙以前,明朝之忠烈,多欲力图恢复,誓不臣清,舍生赴义,屡起屡蹶,与虏拼命……”

天王殿前两株古柏,为七祖行思禅师亲手所植,已有一千三百余年。
这个“洪门”或者说“天地会”与方以智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个口号诗中的“三点”又是什么意思呢?1962年第一次出版的方以智著作《东西均》,其中有一个小小的符号“∴”,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从清初一直延续影响到近世中国一百多年历史进程的“洪门”或谓“天地会”、“三点会”,正是方以智所创,或者他不是唯一,但至少也是以他为精神领袖的。
而余英时教授也一直怀疑方以智是反清复明活动中的核心人物,并坚持认为方以智被清廷执逮时,于万安惶恐滩跳江自沉。这推翻了几百年来认为方以智是病死万安舟上的观点,产生了强烈影响。余英时此论现在几已成公论。
方平先生在4月10日晚上还专门发给我一首诗。诗前序曰:“丁酉年三月十二与方无、天赐、渡庵、新强、陈元之吉安青原山东净居寺参加药地禅师衣钵塔奠基庆典,途跨吉水大桥,询惶恐滩,方知修万安水库,滩已不现。是日晴阴不定,间或飘雨。是时是地,感触万千,乃步先从祖涂山‘惶恐滩’诗韵作七绝二首。”他在诗中遥想当年风雨夜,方以智密之先生沉江之惊寒。临流凭吊,甚是悲壮。
但是,这次方以智衣钵塔奠基,南明史专家陈江再提方以智不死于万安、真墓在湖南的独家发现,以及方以智与天地会的紧密联系,又为以上诸说罩上了新的传奇色彩。

净居寺大雄宝殿建在放生池上,四面环水,拱桥相连,国内独有。
妙安禅师还带领我们参观了后山上七祖行思留下的倒插荆、卓锡泉。相传七祖行思禅建寺青原山中,倒插荆条一枝,言“此为灵地,树当活”,后来果然应验了。但在净居寺几度兴废中,荆树渐枯。后来方以智主持青原山道场,荆树又复活,“枯荆复茂,山川改观”。方以智说“荆树放光,覆本垂迹”,对此挺有感触,认为有受命遇缘之意。

死而复活的倒插荆
其他人也从这棵死而复生的古树身上,看到了方以智经历了百忍千难后,隐忍精进的志概。其同乡好友孙晋在方以智“药树堂”落成后,撰《药树堂碑文》说,“岁丙午(1666年,康熙五年),余从曹溪过青原访之。七祖所插之荆枯而复蘖,(药地)师于其下筑祖堂归云阁基。归云之下,为药树堂。施愚山书一额,“……千指围绕,钟板中节;三代礼乐,万仞风规。”将方以智目为当然的领袖。
而方以智所撰《药树堂铭》也说:“七绝掩盖,造命奇绝。倒插生根,枯而复蘖。不萌枝上,硕果暗结。龙渊烧淬,三番两折。夜半天明,不容齿舌。此中山水,险崖断碣。仰空一笑,不欺时节。杖门托孤,永志其智。”吐露出了不凡气概。

中午在净居寺用过小寮后。因为方无先生有急事必须赶回,我即陪同他提前离开了青原。回程途中,车过九江大桥时,想到来时大家谈到九江之名的渊源及浔阳、柴桑、江州等古称,谈及“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提及“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白香山,由此想到有“诗有盛唐气象”的方以智曾祖父方学渐。那时,方学渐作为布衣鸿儒,其学术声名已经远播大江南北。
方学渐是方氏学派的奠基人,而就他的学术系谱来看,应当属于王门后学中的左派。但是方学渐实际上又反对王门后学的空泛议论,坚持“究良知而归实”,企图恢复王学正统。方学渐的长子方大镇,官至大理寺少卿。他与青原王门学派有着紧密联系。早在做京官时,他就受邀讲学于帝都的首善书院。而该书院正是倡导东林党人主张的邹元标、冯恭简所建。

邹元标正是吉安人,作为东林党首领之一,他与赵南星、顾宪成号为“三君”。后来潜心理学,成为青原中坚。如果说方学渐还只是与江右王门学派遥相呼应,方大镇则与江右王门领袖人物直接交游论学,但他对明季剧烈党争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警惕,曾给邹元标致信,批评了“立朝垂绅者,未免门户见目;在野讲学,未免壇坫异同”的时弊。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炤,作为方氏家学第三代传人,著作等身。他博采众家,打破了三教九流的界限,并自觉利用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包括西方传来的天文学及数学。
对方以智学术思想有重大影响的还有其外祖吴应宾和业师王宣。与方学渐、方大镇的纯儒学者身份相比,吴应宾则极力倡导“三教合一”。方以智称他为“三一先生”。江西人王宣是方以智的业师,乔居桐城,与方大镇、吴应宾辩证学问。他精通医道,喜研物理,尤其擅长衍《易》。
分析以上脉络会发现,方以智所谓“聚千圣之薪,烧三世之鼎”,正是将哲学思想根植于以上诸前辈学术之上。作为易学巨擘、儒家真孤、禅门巨匠,方以智将自己成熟的思想贯注到道场中,别开青原学风,身边因此聚集了一大批精英分子。
但他又是崇祯王朝的孝子忠臣,永历朝十请不出却心系天下苍生的阁老。时人以“山中人非山中人”暗喻方以智家国天下的情怀,这与方以智手书的“天在山中”石刻所表明的志向是一致的。
正因为如此,他的身边常隐现各种抗清力量。这其中既有他父亲方孔炤巡抚湖广时的旧部,也有他的挚友兼抗清中坚人物如瞿式耜、陈子龙、夏允彝、王夫之、钱谦益、归庄、胡印选、施闰章、魏禧、姚之朔父子等人,还有龙眠故旧钱澄之、周岐、妹婿孙临等,甚至还有曾为明朝旧吏而任职清廷的官方人物,以及联明抗清的农民军首领,连明清正邪僧俗各派人士所不容的金堡也都和他交往不绝。
这些人尊他为“方相国”、“方学士”、“方阁学”,写诗赞他“旷代才名流下界,半天人卧在高窗。”方以智鼓励他们“努力向前,自有天授”。这显然引起了清廷的关注和忌惮,以致后来被执逮。
而且方以智文武双全,难怪今天的人们,总是将他与天地会、洪门相联系起来,在金庸小说或影视剧里总能看到方以智的影子。

明代吉安王门学者建青原会馆
清道光年间改建阳明书院
行文至此,限于精力和篇幅,不得不收笔了。感谢大家鼓励我写完这个纪行。如果大家仍然意犹未尽,可以找来《大明奇才方以智》一书看看,尤其第十六章对方以智在南方包括青原的活动有较为详细的叙述。或者今后有时间,我将第十六章连载于本公众号。顺便提及的是,回程途中,风雨大作。原先带来的羊毛衫终于在途中派上了用场。后几日看央视新闻,说江西多地苦雨成灾,不由庆幸药地大师衣钵塔奠基时的风和日丽。
❖精华推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0: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垣崇祖
南朝萧齐将领。(440年~483年),刘宋豫州刺史垣护之之侄,隶属薛安都。宋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而自立,薛安都拥护刘子业之弟刘子勋,举兵讨伐刘彧,兵败而归附北魏,垣崇祖亦随其北奔。事平后南归,依附当时镇守淮阴的萧道成,两人意气相投,深相交结。在萧齐建国之后,垣崇祖都督司、豫二州军事,任州刺史。第二年,北魏号称二十万大军大举入寇寿春,垣崇祖定计在城外筑堰,用水攻大败敌军,紧接着又在下蔡再次击败北魏军,巩固了萧齐在淮河一带的领土,萧道成将其比作韩信、白起。齐武帝萧赜位后,因垣崇祖是萧道成故旧,从前做太子时又与垣崇祖有旧怨,恐难以制约,便以谋反之罪将其与另一位大臣荀伯玉一起诛杀。

人物生平
  南朝萧齐将领。(440年~483年)

  刘宋豫州刺史垣护之之侄,隶属薛安都。宋明帝刘彧杀前废帝刘子业而自立,薛安都拥护刘子业之弟刘子勋,举兵讨伐刘彧,兵败而归附北魏,垣崇祖亦随其北奔。事平后南归,依附当时镇守淮阴的萧道成,两人意气相投,深相交结。在萧齐建国之后,垣崇祖都督司、豫二州军事,任州刺史。第二年,北魏号称二十万大军大举入寇寿春,垣崇祖定计在城外筑堰,用水攻大败敌军,紧接着又在下蔡再次击败北魏军,巩固了萧齐在淮河一带的领土,萧道成将其比作韩信、白起。齐武帝萧赜位后,因垣崇祖是萧道成故旧,从前做太子时又与垣崇祖有旧怨,恐难以制约,便以谋反之罪将其与另一位大臣荀伯玉一起诛杀。

历史记载
  《南齐书》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也。族姓豪强,石虎世,自略阳徙之于邺。曾祖敞,为慕容德伪吏部尚书。祖苗,宋武征广固,率部曲归降,仍家下邳,官至龙骧将军、汝南新蔡太守。父询之,积射将军,宋孝武世死事,赠冀州刺史。

  崇祖年十四,有干略,伯父豫州刺史护之谓门宗曰:“此儿必大成吾门,汝等不及也。”刺史刘道隆辟为主簿,厚遇之。除新安王国上将军。景和世,道隆求出为梁州,启转崇祖为义阳王征北行参军,与道隆同行,使还下邳召募。明帝立,道隆被诛。薛安都反,明帝遣张永、沈攸之北讨,安都使将裴祖隆、李世雄据下邳。祖隆引崇祖共拒战,会青州援军主刘弥之背逆归降,祖隆士众沮败,崇祖与亲近数十人夜救祖隆,与俱走还彭城。虏既陷徐州,崇祖仍为虏将游兵琅邪间不复归,虏不能制。密遣人于彭城迎母,欲南奔,事觉,虏执其母为质。崇祖妹夫皇甫肃兄妇,薛安都之女,故虏信之。肃仍将家属及崇祖母奔朐山,崇祖因将部曲据之,遣使归命。太祖在淮阴,板为朐山戍主,送其母还京师,明帝纳之。

  朐山边海孤险,人情未安。崇祖常浮舟舸于水侧,有急得以入海。军将得罪亡叛,具以告虏。虏伪圂城都将东徐州刺史成固公始得青州,闻叛者说,遣步骑二万袭崇祖,屯洛要,去朐山城二十里。崇祖出送客未归,城中惊恐,皆下船欲去。崇祖还,谓腹心曰:“贼比拟来,本非大举,政是承信一说,易遣诳之。今若得百余人还,事必济矣。但人情一骇,不可敛集。卿等可急去此二里外大叫而来,唱u2018艾塘义人已得破虏,须戍军速往,相助逐退u2019。”船中人果喜,争上岸。崇祖引入据城,遣羸弱入岛,令人持两炬火登山鼓叫。虏参骑谓其军备甚盛,乃退。崇祖启明帝曰:“淮北士民,力屈胡虏,南向之心,日夜以冀。崇祖父伯并为淮北州郡,门族布在北边,百姓所信,一朝啸咤,事功可立。第名位尚轻,不足威众,乞假名号,以示远近。”明帝以为辅国将军、北琅邪兰陵二郡太守。亡命司马从之谋袭郡,崇祖讨捕斩之。数陈计算,欲克复淮北。时虏声当寇淮南,明帝以问崇祖。崇祖因启:“宜以轻兵深入,出其不意,进可立不世之勋,退可绝其窥窬之患。”帝许之。崇祖将数百人入虏界七百里,据南城,固蒙山,扇动郡县。虏率大众攻之,其别将梁湛母在虏,虏执其母,使湛告部曲曰:“大军已去,独住何为!”于是众情离阻,一时奔退。崇祖谓左右曰:“今若俱退,必不获免。”乃住后力战,大败追者而归。以久劳,封下邳县子。泰豫元年,行徐州事,徙戍龙沮,在朐山南。崇祖启断水注平地,以绝虏马。帝以问刘怀珍,云可立。崇祖率将吏塞之,未成。虏主谓伪彭城镇将平阳公曰:“龙沮若立,国之耻也,以死争之。”数万骑掩至。崇祖马槊陷阵不能抗,乃筑城自守。会天雨十余日,虏乃退。龙沮竟不立。历盱眙、平阳、东海三郡太守,将军如故。转邵陵王南中郎司马,复为东海太守。

  初,崇祖遇太祖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元徽末,太祖忧虑,令崇祖受旨即以家口托皇甫肃,勒数百人将入虏界,更听后旨。会苍梧废,太祖召崇祖领部曲还都,除游击将军。沈攸之事平,以崇祖为持节、督兖青冀三州诸军事, 累迁冠军将军、兖州刺史。太祖践阼,谓崇祖曰:“我新有天下,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以送刘昶为辞。贼之所冲,必在寿春。能制此寇,非卿莫可。”徙为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如故。封望蔡县侯,七百户。

  建元二年,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马步号二十万,寇寿春。崇祖召文武议曰:“贼众我寡,当用奇以制之。当修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非水不固,今欲堰肥水却淹为三面之险,诸君意如何?”众曰:“昔佛狸侵境,宋南平王士卒完盛,以郭大难守,退保内城。今日之事,十倍于前。古来相承,不筑肥堰,皆以地形不便,积水无用故也。若必行之,恐非事宜。”崇祖曰:“卿见其一,不识其二。若舍外城,贼必据之,外修楼橹,内筑长围,四周无碍,表里受敌,此坐自为擒。守郭筑堰,是吾不谏之策也。”乃于城西北立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周为深堑,使数千人守之。崇祖谓长史封延伯曰:“虏食而少虑,必悉力攻小城, 图破此堰。见堑狭城小,谓一往可克,当以蚁附攻之。放水一激,急逾三峡,事穷奔透,自然沈溺。此岂非小劳而大利邪?”虏众由西道集堰南,分军东路肉薄攻小城。崇祖著白纱帽,肩舆上城,手自转式。至日晡时,决小史埭。水势奔下,虏攻城之众,漂坠堑中,人马溺死数千人,众皆退走。初,崇祖在淮阴见上,便 自比韩信、白起,咸不信,唯上独许之,崇祖再拜奉旨。及破虏启至,上谓朝臣曰:“崇祖许为我制虏,果如其言。其恒自拟韩、白,今真其人也。”进为都督号平西将军,增封为千五百户。崇祖闻陈显达李安民皆增给军仪,启上求鼓吹横吹。上敕曰:“韩、白何可不与众异!”给鼓吹一部。

  崇祖虑虏复寇淮北,启徙下蔡戍于淮东。其冬,虏果欲攻下蔡,既闻内徙,乃扬声平除故城。众疑虏当于故城立戍,崇祖曰:“下蔡去镇咫尺,虏岂敢置戍;实欲除此故城。政恐奔走杀之不尽耳。”虏军果夷掘下蔡城,崇祖自率众渡淮与战,大破之,追奔数十里,杀获千计。上遣使入关参虏消息还,敕崇祖曰:“卿 视吾是守江东而已邪?所少者食,卿但努力营田,自然平殄残丑。”敕崇祖修治芍陂田。

  世祖即位,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俄诏留本任,加号安西。仍迁五兵尚书,领骁骑将军。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在东宫,崇祖不自附结。及破虏,诏使还朝,与共密议。世祖疑之,曲加礼待,酒后谓崇祖曰:“世间流言,我已豁诸怀抱,自今已后,富贵见付也。”崇祖拜谢。崇祖去后,上复遣荀伯玉口敕,以边事受旨夜发,不得辞东宫。世祖以崇祖心诚不实,衔之。太祖崩,虑崇祖为异,便令内转。永明元年四月九日,诏曰:“垣崇祖凶诟险躁,少无行业。昔因军国多虞,采其一夫之用。大运光启,频烦升擢,溪壑靡厌,浸以弥广。去岁在西,连谋境外,无君之心,已彰遐迩。特加遵养,庶或悛革。而猜贰滋甚,志兴乱阶,随与荀伯玉驱合不逞,窥窬非觊,构扇边荒,互为表里。宁朔将军孙景育究悉奸计,具以启闻。除恶务本,刑兹罔赦。便可收掩,肃明宪辟。”死时年四十四。子惠隆,徙番禺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0: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帝四皇子,逃亡60年,75岁时被康熙帝发现,全家13口惨遭灭门
原创2023-11-24 10:35·狐狸晨曦
公元1699年,清朝康熙帝玄烨,在南京拜祭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以此收买人心,又召谕天下,要「访察明室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5个月后,地方官便回报:「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


然而,九年之后,公元1708年,当崇祯帝四皇子朱慈炤被清廷发现,虽然他此时已经是75岁高龄,在清朝治下隐姓埋名六十多年,根本无“反清复明”之念,却还是全家都惨遭康熙帝杀害!


朱慈炤,崇祯六年三月初七出生,生母是皇贵妃田氏,崇祯十五年三月,时年9岁封永王。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于煤山上吊殉国,留下皇太子朱慈烺、三皇子定王朱慈炯、四皇子永王朱慈炤这三个皇子,让他们各自逃散。


李自成俘虏了他们,不久却在山海关败于清军,兵败西归途中,便将三个皇子放走,让他们自谋生路。


当时,陪都南京有一整套明朝中枢的备份班子,如果有一位正统皇子,就可迅速凝聚人心。然而,就因为三个皇子谁都没有及时赶到,所以才爆发了“福王”“潞王”的皇统之争,直接令南京众臣人心涣散。

江北四镇的武人,也因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皇帝之功,得以掌握江北的军政大权,形同割据军阀。


很快,割据两湖的宁南伯左良玉,打着拥戴正统的名义起兵东进,千里江防被满清不战而下,弘光政权覆灭。

清朝入关后, 一开始打着“帮明朝报仇、剿灭流民军”的旗号,更冠冕堂皇宣布要“善待”和“恩养”明朝宗室。

摄政王多尔衮更冠冕堂皇宣布,要“善待”和“恩养”明朝宗室。断了一臂的长平公主也被安置在其外祖父周奎府上,与驸马周世显成婚。

然而,没过几个月,太子朱慈烺到周奎府上,与长平公主相认。公主和弟弟抱头痛哭,(【相见掩面泣,奎跪献酒食】),多尔衮和清廷却硬说此人是假冒太子,将他横加杀害。

长平公主遭此锥心之痛,万念俱灰。没过多久,已怀有四个月身孕的长平公主,母子皆亡,或许是服毒自尽,亦可能是被清廷杀人灭口。

粤剧《帝女花》:长平公主服毒自尽


短短两年后,清廷眼看着李自成殒命,南京弘光政权同样轻易覆灭,八旗兵锋已经席卷了神州大片疆土,便认为明朝宗室再无可资利用的政治价值,便对他们开始了大肆杀戮。

公元1646年,清廷发动“金印案”,随口用了「私藏金银印信」「意欲勾结(南明)」「谋逆为乱」等借口,大肆株连,将被俘虏的弘光帝(福王)朱由崧,以及被羁押在京的所有明朝近支宗室,包括潞王朱常淓、衡王朱由棷、晋王朱审烜、荆王朱慈煃、周王朱绍烿、德王朱由栎、秦王朱存烳等,一共13名被羁押在北京的明朝藩王,及其子孙后人,尽数处决于京城菜市口!

同年,清廷更公开发布谕旨:【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明朝朱氏宗室,如果是迫于无奈才投降,或者反抗过满清却又投降,或者被属下挟制投降,无分年龄老少,全部斩首!)


唐王朱聿键自称隆武帝,即位于福州。鲁王朱以海割据浙东,自称监国,不听隆武帝号令,两相争斗中,浙东轻易丢失于满清,八闽大地无险可守。


福州陷落,隆武帝殉国,益王朱慈炲同遭杀害。隆武帝的弟弟,唐王朱聿鐭自称绍武帝,血缘更近的万历帝之孙、桂王朱由榔自称永历帝,两个政权争夺南明皇位,“拥唐”“拥桂”自相残杀,才一个月功夫,就被南下的满清军队趁虚而入。

公元1646年12月,清军攻陷广州,灭亡绍武政权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广州大屠杀,在长达十二天的时间内,杀害全城妇孺老幼数十万人。

此外,清军将被俘虏的绍武帝朱聿鐭,以及「周王朱肃罒、益王朱思厶、辽王朱术雅、邓王朱器檙、钜野王朱寿锄、通山王朱蕴钺、高密王朱弘椅、仁化王朱慈魶、鄢陵王朱肃汭、南安王朱企垅、周王世子朱恭棎、辽王世子朱俨镣」等24名明朝藩王及其子孙,一并杀害。

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没有一位能代表真正正统的皇子,给南明政权造成了多大的损伤。人人皆知,崇祯皇帝的皇子只要还在人世,单凭“正统”二字,他就是无可置疑的南明之主!其正统性之高,即使是殉国的隆武帝和永历帝也不及不上。

那么,在此期间,朱慈炤身为崇祯皇帝的嫡亲皇子,他又在做什么呢?他一方面隐姓埋名,娶妻生子,当了一个乡下教书先生,仿佛要在满清治下安心当顺民,一方面又严格按照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给六个儿子取名,都用“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是带有“土”部的怪字。

朱元璋给燕王朱棣一脉定的取名规矩:【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为了反清复明,不知多少大明将士、汉家英雄浴血奋战,慷慨死难,他们不知抱过多少次期望,指望能找寻崇祯帝三位皇子的下落,可次次都是落空。

当其之时,满清王朝并非一手遮天,更曾有李定国、郑成功等诸位忠勇将士,累次反攻,也曾大破清军。在南明和满清相持的那些年,清军之势虽然猖獗,但海内百万忠义之士,南明数十万将士百姓,仍然心念大明,势要与满清奋战到底。


乘其时也,朱慈炤既真是崇祯皇帝的遗孤,大明天下本是他的祖业,是大明太祖高皇帝、一代民族英雄朱元璋的栉风沐雨,百战得国而来。他若能挺身而出,登高一呼,将给天下带来何等震动,南明将士们又将怎样士气大振?各地官吏望风景从之下,收复中原,重回旧都,也便不是虚无缥缈的梦想了。

当然,朱慈炤不肯亮明身份,或许也有他自己的疑虑。毕竟郑成功将军是隆武皇帝钦封的“国姓爷”,李定国将军扶保的一直是永历皇帝,于满清朝堂是祸,于崇祯烈皇的嫡系子孙,或许却也未必是福。因此,进可攻、退可守,留有余地,观望风色,自可随机应变,毕竟『假作真时真亦假』。

所以,当李定国西南大反攻,连斩满清名王的时候,朱慈炤在满清治下当顺民;当郑成功啸聚东海,直逼南京的时候,朱慈炤还在满清治下当顺民,他逃避责任,苟且偷生,却不敢挺身而出,其实是虽生犹死。


在清军分兵攻略各地时,同样对捕获的明朝藩王大肆杀戮,根据《清实录》统计,遇害名单包括:

樊山王朱常阘、乐安王朱谊石、 曲阳王朱盛渡、西河王朱盛淦、松滋王朱演汉、西城王朱通简、瑞昌王朱谊氻、遂平王朱绍鲲、金华王朱由揾、高安王朱常淇、鲁王朱鼎兆、宜春王朱议衍、贵溪王朱常彪、郧西王朱常湖、南威王朱寅卫、长沙王朱由栉、延长王朱识駉、东安王朱盛蒗、楚王世孙朱盛治……

以及在清廷记载中,误记为“蜀王”的楚藩宗室朱盛浓、忽略了王号,只笼统称为“故明王”的朱常渶、朱由杠、朱常洊等人。

公元1662年,清军攻灭南明永历政权,永历帝朱由榔、太子朱慈煊以及其亲眷二十五人,被绞杀于昆明。


噩耗传来,李定国呕血而亡、郑成功忧愤而死,不久,李来亨投火自焚,清廷基本扑灭了神州大陆的反清烽火。

公元1668年,满清康熙帝终于宣布,从此对明朝朱氏宗室“网开一面”,放他们一条生路:「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


可是,被清廷的血腥杀戮了二十余年的朱氏子弟,又岂敢当真?说穿了,不过是清廷令海内闻风,诱使明室后裔自投罗网,然后加以翦除的毒计。

公元1679年,崇祯三皇子、定王朱慈炯,被清廷捕获。原来他于甲申国破后,遁入空门,出家为僧,逃亡了三十多年。当吴三桂“三藩之乱”爆发后,他被一伙趁乱起兵的草莽之士裹挟,从此陷身于湘中地区。


满清安亲王岳乐的大军,进剿武冈州枫木岭,将他抓获,解送京师。

然而,清廷当即翻脸,宣布:「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又一回指鹿为马,以“假冒前朝皇子,谋反作乱”,将朱慈炯处死!

公元1708年,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被发现时,他原本只想自己妻儿们好好活下去,苦苦哀求乞命,


岂知康熙帝却不肯网开一面,而是悍然宣布:「朱慈炤虽未必有反清之行,但未必无反清之心!」将朱慈炤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连同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六个儿子,三个女儿,一个孙子,全家十三口尽数遇害,或被迫自尽。大明崇祯皇帝的血脉,甚至是此前泰昌皇帝、万历皇帝、隆庆皇帝、嘉靖皇帝的全部血脉,至此断绝!


朱慈炤苟且偷生六十年,终究不得善终,满门灭绝,七旬老翁如此下场,固然及其悲惨,但也是他心甘情愿在满清治下当了几十年顺民,求仁得仁而已。

当然,朱慈炤忍辱负重,挣扎求存,到底也是为延续大明嫡枝、延续崇祯皇帝的血脉,也可说是情有可原。

最蠢的还是太子朱慈烺,当真相信了清廷会恩养他当一个安乐公的谎言,才几个月苦日子都熬不住,就跑到北京自投罗网,最后被亲外祖父周奎出卖,以冒牌货的身份被杀。——这样没出息的人,就算让他提前去了南京,真能中兴大明?天方夜谭吧。

此前在公元1683年,清军攻占东宁府,攻灭明郑政权。流亡在此的众多明朝远支宗室,南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王朱慈喜、乐安王朱义浚、巴东王朱尊柬、泸溪王朱慈著、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广、鲁王世子朱弘桓等人,清廷收缴其谱牒和印信,安置于山东、河南等地,令其务农为业,以示宽仁。

大约是因为他们的血缘和皇室距离太远,已对清廷不构成太大威胁,因此侥幸得以活命。

唯有辽王一系的宁靖王朱术桂,一直作为明朝宗室在郑氏军中的代表,观礼军国大事,不甘剃发易服,为满清顺民,而是决心殉国而死:『台湾有变,我再无他往,当以身殉』!

于是,当清军攻克澎湖,郑克塽决定投降时,朱术桂冠裳束带,佩其印绶,拜辞天地、祖宗,招耆旧从容饮别,以家财分赠之。又书五绝一首,结帛于梁,自经而绝:【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

他的几位侧妃也盛装打扮,自缢于中堂,一同殉国殉夫:『王能全节,妾不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愿赐尺帛』!


自此之后,华夏疆土之内,再无大明衣冠!

宁靖王朱术桂与其诸妃塑像:


宁靖王朱术桂虽然是宗室疏属,一生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名为“观礼军国大事”,其实一直要自己辛苦劳作,以为生计,但他最后明明可以当顺民而苟且,却甘愿殉国的风骨,不愧为一代传奇英雄朱元璋的子孙,也给大明王朝划上一个悲壮的休止符。

宁靖王朱术桂之幕:


君臣甘屈膝,一夫独悲伤。去矣东宁事,烈哉宁靖王!

捐身酬太祖,骚首泣苍穹。凛凛人如在,谁云明已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1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0: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陶渊明陶渊明〔魏晋〕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
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
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
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
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
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
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
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
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注释
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癸卯,天干地支之一。从弟:堂弟。敬远:即陶敬远,陶渊明的堂弟兼表弟。其生平事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陶渊明不是对于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处在当时东晋统治阶级自相争夺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他只能强作忘情,自求解脱。解脱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穷之节,融道家的居高观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没是非。

  “寝迹”四句,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荆扉”长闭。“寝迹衡门”,并不是渊明本怀消极,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邈与世绝”,实际是“绝”不了的;“邈”更难说,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寻阳。复杂的情怀,坚苦的节操,“莫谁知”倒是真的,就诗篇来说,只把敬远除外。这四句转折颇多。起四句叙事,接下去四句写景。景有“凄凄”之风,“翳翳”之雪。“凄凄”来自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当时陶渊明三十九岁。此前二年,即隆安五年(401年),陶渊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忧归家。这首诗即丁忧家居时之作。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07d17f8539d7.aspx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1篇诗文 ► 1208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3:21 , Processed in 0.06268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