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15: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周镳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南明官员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周镳(?—1645年),南明官员。金坛人,字仲驭。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改礼部主事。奏救言官黄道周、华允诚,弹劾贪官污吏,因此得罪不少高官望属而被削职。后结交东林党人,与宣城沈寿民读书茅山。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起用为礼部主事,进郎中。明亡,马士英执政后迫其自尽。著有《逊国忠记》18卷。 [1]












































本    名周镳
字仲驭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金坛
逝世日期1645年
主要作品逊国忠记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周镳,字仲驭,号鹿溪,南直隶金坛人。明末文人。周应秋侄。复社骨干周钟的从兄。官拜南京礼部主事。父亲周泰时官至云南布政使。

周镳举在天启七年(1628年)乡试中解元,崇祯戊辰(1628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榷税芜湖,以忧归。服阕,授礼部主事。抗疏极论不当宠任内臣,罢斥言官;帝怒,斥为民。自是知名。周镳的伯父尚书周应秋、叔父御史周维持,以党附魏忠贤并列“逆案”,周镳深以为耻。通籍后,即交东林,矫矫树名节。及被放,与宣城沈寿民读书茅山。然好臧否人物是非,不少假借;名愈高,而谤议滋起矣。会廷臣多论荐者,起故官,进郎中;复为给事中韩如愈劾罢。

南都议立,吕大器、姜曰广并主潞王,镳与雷縯祚往来游说。及福王立、大器被逐,马士英深恶曰广,令其私人朱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15: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宗羲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明末清初人物









收藏



0


0











黄宗羲(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日),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先生,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24] [26]

黄宗羲从小随父读书求学,19岁时入京,当堂惩治陷害其父亲的凶手许显纯等。后拜刘宗周为师,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黄宗羲招募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在余姚举兵抗清,达数年之久,被南明授予监察御史兼兵部职方司主事之职。顺治十年(1653年),黄宗羲返回故里,课徒授业,著述以终。康熙二年(1663年)至十八年(1675年),黄宗羲于慈溪、绍兴、宁波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其中朝中屡次招其出仕,皆推辞不就。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因病逝世。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为纠正当时流行的空虚学风、倡导社会变革提供了新思维。其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作品,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又与其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25] [27]












































别    名世称梨洲先生
字太冲、德冰
号南雷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浙江余姚
出生日期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
逝世日期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三日(1695年8月12日)
主要成就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主要作品《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
本    名黄宗羲
地    位海内三大鸿儒、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目录

1人物生平
▪庭锥奸党
▪入社兴学
▪抗清隐居
▪拒不仕清
▪与世长辞
2主要成就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赋税思想
▪天文历算
▪数学地理
▪文学历史
3个人著述
4人物评价
5出版图书
6史籍记载
7亲属关系
8人物轶事
9后世纪念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庭锥奸党

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黄宗羲出生于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其地名浦口村,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梨洲街道 [23]。降生前夕,母亲姚氏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宗羲乳名“麟儿”。北宋大文豪黄庭坚后裔,他说:吾家诗祖黄鲁直 [22]。父黄尊素,万历进士,天启中官御史,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下狱,受酷刑而死。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等已除,天启朝冤案获平反。黄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人称“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




入社兴学

黄宗羲归乡后,即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林之绪”。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

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在南京召集“金陵大会”,当时恰好也在南京的黄宗羲经友人周镳介绍参加复社,成为社中活跃人物之一。这年,他还加入了由名士何乔远为首领的诗社;后来,黄宗羲与万泰、陆符及其弟宗炎、宗会等还在余姚组织过“梨洲复社”。

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宗羲北京科举名落孙山。冬月初十,黄宗羲回到余姚家中。




抗清隐居




黄宗羲像(清叶衍兰绘) [2]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明亡。五月,南京弘光政权建立,阮大铖为兵部侍郎,编《蝗蝻录》(诬东林党为蝗,复社为蝻),据《留都防乱公揭》署名捕杀,黄宗羲等被捕入狱。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攻下南京,弘光政权覆灭,黄宗羲乘乱脱身返回余姚。闰六月,余姚孙嘉绩、熊汝霖起兵抗清。于是,黄宗羲变卖家产,召集黄竹浦600余青壮年,组织“世忠营”响应,著《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鲁王宣付史臣颁之浙东。

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被鲁王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五月,指挥“火攻营”渡海抵乍浦城下,因力量悬殊失利。六月兵败,清军占绍兴,与王翊残部入四明山,驻杖锡寺结寨固守,后因其外出时部下扰民,寨被山民毁而潜居家中,又因清廷缉拿,避居化安山。

顺治六年(1649年)朝见鲁王,升左副都御史。同年冬,与阮美、冯京第出使日本乞兵,渡海至长崎岛、萨斯玛岛,未成而归。遂返家隐居,不再任职鲁王行朝。

顺治七至十一年(1650至1654年),黄宗羲遭清廷三次通缉,仍捎鲁王密信联络金华诸地义军,派人入海向鲁王报清军将攻舟山之警。期间家祸迭起,弟宗炎两次被捕,几处极刑;儿媳、小儿、小孙女病夭;故居两次遭火。顺治十年九月,始著书讲学。

康熙二年至康熙十八年(1663至1679年),黄宗羲于慈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拒不仕清

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学生代为力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礼敦请”赴京修《明史》,黄宗羲以年老多病坚辞。康熙帝令地方官抄录其所著明史论著、史料送交史馆,总裁又延请其子黄百家及弟子万斯同参与修史。万斯同入京后,也执意“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是年黄宗羲始停止讲学,悉力著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参与修纂《浙江通志》。




黄宗羲像,作者吴旭,1676年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掞视学浙江,倡议在黄宗羲故居黄竹浦重建忠端公(黄尊素)祠,宗羲写了《重建先忠端公祠堂记》。次年,王掞又捐俸汇刻刘宗周文集,宗羲与同门友董玚、姜希辙一起编辑了《刘子全书》,并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黄宗羲将旧刻《南雷文案》等文集删削修改,定名《南雷文定》重行刊刻。这年,他自筑生圹于龙虎山黄尊素墓侧,并有《筑墓杂言》诗。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又召其进京充顾问,徐乾学以“老病恐不能就道”代辞。黄宗羲年已八十,曾至杭州、苏州等地寻访旧迹,拜访朋友。次年,应新安县令靳治荆之邀游览黄山,为汪栗亭《黄山续志》作序。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黄宗羲病势沉重,闻知贾润刊刻其《明儒学案》将成,遂抱病作序,由黄百家手录。次年,《明文海》编成,宗羲又选其精粹编为《明文授读》。




与世长辞

康熙三十四年七月三日(1695年8月12日),黄宗羲久病不起、与世长辞。他在病中曾作《梨洲末命》和《葬制或问》,嘱家人丧事从简:死后次日,“用棕棚抬至圹中,一被一褥不得增益”,遗体“安放石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幡、纸钱一概不用”。

黄宗羲在临终前四天给孙女婿万承勋的信中写道:“年纪到此可死;自反平生虽无善状,亦无恶状,可死;于先人未了,亦稍稍无歉,可死;一生著述未必尽传,自料亦不下古之名家,可死。如此四可死,死真无苦矣。” [3]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政治思想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限制君权





明儒学案
《明夷待访录》一书计十三篇,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
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黄宗羲认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首先得明辨君臣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从本质上来说:“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都是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因此,君主就不应该高高在上,处处独尊的地位。就应该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即为天下兴利除害。否则就该逊位让贤,而不应“鳃鳃然唯恐后之有天下者不出于其子孙”。至于为臣者,应该明确自己是君之师友,而不是其仆妾,“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如果认为臣是为君而设的,只“以君一身一姓起见”,“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自己的职责只在于给君主当好看家狗,而置“斯民之水火”于不顾,那么,这样的人即使“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但同样是不值得肯定的。因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就是黄宗羲的君臣观。它对传统的“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纲常,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冲击。

设立丞相





温家宝关於黄宗羲学术思想的一封信
黄宗羲提出的限制君权的另一主张就是设立丞相。他认为:“有明之无善政,自皇帝罢丞相始也。”这是因为:第一,“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彼此是平等的。“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座,在舆为下”,还多少保持着主客的关系。现在罢除了宰相,就再没有人能与天子匹敌了。这样,天子就更加高高在上,更加奴视臣僚,更加专断独行,为所欲为。第二,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的规定,天子传子,但“天子之子不皆贤”;在这种情况下,幸赖宰相传贤而不传子,“足相补救”。可是在罢除宰相之后,“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这样,势必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第三,废除宰相后设立的内阁大学士,其职责只是备顾问以及根据皇帝的意旨批答章奏,内阁没有僚属,没有力事机构,其事权很轻,根本不能与昔日的宰相相提并论,内阁既无实权,而天子又不能或不愿处理政事,于是就依靠一群凶残的宫奴来进行统治,这就出现了明代为害至深且巨的宦官专权。
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参加政事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章奏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更不用呈之御前,转发阁中票拟”;阁中又缴之御前而后下该衙门如故事往返,使大权自宫奴出也。”此外,宰相设政事堂,下分若干房,分管天下庶务;“凡事无不得达”。设立宰相,是一种限制君权过分膨胀的有效措施。但它并不是责任内阁制。因为皇帝仍然大权在握,仍然是名符其实的国家元首。

民本思想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于其顺治十年(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康熙二年(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 [4]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理论结构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




黄宗羲像
一是政治模式。他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侯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这实际上是一种制衡中央集权的地方自治设想。在《明夷待访录》中,黄宗羲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命题。他所谓的“天下”指的就是人民(万民)。这个命题可以概括为“君为民害”论。进而,他又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确认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君是由民请出来办事、为民服务的客人,这可以概括为“民主君客”论。黄宗羲还提出了“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的思想主张,实际上是坚持君臣共治天下的治权平等思想。这一政治模式显然已经包含了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民权”的思想内容,因而具有朴素的民主性。
二是法制模式。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帝王“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并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命题。这些思想主张,已经明确地包含了天下是人民之天下、应由人民共同治理的民治思想,包含了以万民之公法治理天下的法治思想。

三是经济模式。他对不断加重农民负担、造成“积累莫返之害”的历代封建王朝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思想主张,如“工商皆本”的政策主张,“废金银”而“通钱钞”的币制改革主张,“均田”、“齐税”而又不排斥富民占田的“井田制”构想。这些主张虽不免有空想成分,但在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求,因而具有启蒙意义。

四是教育模式。黄宗羲特别重视学校的作用,把学校的功能定位为指导政治、引导舆论的场所,提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政治主张,实际上提出了“以学术指导政治”的启蒙思想;黄宗羲还力主改革以科举取士的教育制度,提出了培养、选拔人才应坚持“宽于取而严于用”的原则,以及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取士八法”。

五是哲学思维模式。他既继承又超越了前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与乃师刘宗周的“诚意慎独”之学,将王阳明的“致良知”说解释为“‘致’字就是‘行’字”的“行良知”说,将刘宗周立足于至善之“意”的“改过”说发展为基于“工夫”实践的“力行”哲学,提出了“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和“必以力行为工夫”的重要哲学命题,还提出了“一本万殊”与“会众合一”辩证统一的认识方法论。这为纠正当时流行的空虚学风、倡导社会变革提供了新思维。 [4]




哲学思想

哲学上反对宋学中“理在气先”的理论,认为“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而是“气”的运动规律,认为“气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公共之物也”。具有唯物论的特色。“盈天地皆心也”的观点又有唯心论的倾向。这与黄宗羲服役阳明学,深受其影响有关。黄认为王学中“致良知”的“致”,就是“行”,两者别无二致。




教育思想




黄宗羲像
黄宗羲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黄宗羲在他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中专门列出《学校》一章。他认为学校中也要析讲时事时政,要明是非之理,也要对政府行为有所监督。认为学校的领导(“学官”)需要有较大的权力。学校也应广开言路,成为舆论场所。这种学校议政,参与是非判断,言论倡民主的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颖。
设立学校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是黄宗羲限制君权的又一措施。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具体而言,就是一方面要形成良好的风尚,“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之气”,另一方面,则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设法左右政局。只有这样,才能使“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黄宗羲还指出,太学的祭酒,应择当世大儒充当,其地位应与宰相相等,每年的初一,天子与宰相、六卿、谏议等都得前往太学。”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郡县的学官,也由名儒主之。每月的初一、十五,大会一邑之缙绅、士子;郡县官亦须前往听学官讲学,而且执弟子之礼。黄宗羲的这一设想,虽然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却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讲,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来的君主立宪方案,在黄宗羲这里已经有了最初的萌芽。

黄宗羲反对单一的科举取士,主张使用多种渠道录取人才,以制度防止高官子弟凭借长辈权势在录取过程中以不正当的方式胜过平民。扩大了录取对象,包括小吏,会绝学(包括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等)的人,上书言事者等等。

黄宗羲并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这种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与他深受阳明学中“知行合一,知行并进”密不可分。黄宗羲在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办学讲学,培养了很多学生。著名弟子有万斯同、万斯大、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仇兆鳌等。 [5]




赋税思想




黄宗羲《书札》拓本
黄宗羲对经济的观点由现代学者秦晖总结,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称为“黄宗羲定律”。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曾提到这一定律。此后被引申到描述工业社会企业税费负担中去,如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禹乔、查颖等将黄宗羲定律初步引入到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研究中 [6]。

黄宗羲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他说“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指出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将一年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他分析了使人民苦于“暴税”的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指税制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所税非所出之害”,指田赋征银,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重负担;“田土无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个标准征税,造成负担不均。黄宗羲提出的赋税主张是,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

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还必须“崇本抑末”。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以及奇技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他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对传统的“重本抑末”的大胆否定。




天文历算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精通天文历算和数学。他用推算日食的方法和阎若璩等人考证古文《尚书》是系古人伪作,给当时思想界带来很大震动。黄宗羲通过对照《国语》,认为古文《尚书·汤诰》是后人“误袭周制以为《汤诰》”。并得结论“今因推日食于昭十七年六月”(鲁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可见《夏书》本文不同孔书、左氏而非伪也,则不能不致疑于古文矣”。西人FredEspenak的数据表明黄宗羲的推算完全正确。沈括之说, [7]世后没人怀疑。黄宗羲作《春秋日食历》,对此观点进行进行了分析和修正。
黄宗羲用西汉三统历推算出鲁庄公十八年二月是否有闰,并用授时历并参考西方历法,说明了比月频食是不可能发生的。黄宗羲发现《春秋》中记载的两次比月食都是“前食而后不食”,并论证了《春秋》中鲁襄公二十四年有关月食的记录是错误的,而鲁庄公十八年三月日食记录是可靠。

黄宗羲用历算的方法对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进行了探讨,写有《历代甲子考》。他重新推算了孔子的确切生辰日期,并论证了周正建子和周历改月。

黄宗羲参考西方天文学中本均轮的理论(托勒密的理论)考察了中国“日高于月”的说法。




数学地理

黄宗羲在有限性、无限性的观念认识上亦有所建树。他在数学上纠正了朱熹《壶说书》中的相关错误。分析了明朝流行的算盘和《数术记遗》中记载的计算器的区别。他对乡射侯制进行了详细数学分析。

黄宗羲亦对中国和西方数学进行了平行比较,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认为西方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方法不过是对中国古代算术的窃取和修改。

黄宗羲详细刊校了《水经注》,批驳了“分野说”。




文学历史




黄宗羲纪录片形象
黄宗羲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现实社会,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不满明代文学的刻意摹拟,摘抄剽窃之风。黄宗羲详细注解了蔡元定乐律学,纠正了朱熹注《孟子》中的相关乐律错误。
作为浙江史学的开创者,黄宗羲主要在三个方面对浙东史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经世致用是儒家的一个根本看法。做为一个儒者,黄宗羲无论是研究经学,还是史学,都主张一个“经世致用”。在他看来,史书所载绝非仅是史料一堆,而是蕴含着“经世之业”的阐述,“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无不备矣”(《补历代史表序》)。

所以,研究历史既是为了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更是为现实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借鉴。基于这种治学目的,黄宗羲在史学研究上主张“寓褒贬于史”,他认为史必须扬善惩恶。如果善恶不分,忠奸不辩,甚至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8]。史书的作用之一,即必得发挥其特有的扬善惩恶功能。

黄宗羲对明史的研究就其著述成果而言,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所撰的《弘光实录钞》四卷、《行朝录》三卷;二是搜集史料选编的、卷帙浩繁的《明史案》二百四十二卷,《明文案》二百十七卷,及增益《明文案》而成的四百八十卷的《明文海》。

在明史的研究中,黄宗羲形成了他的史学研究方法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黄宗羲十分注重史料的搜集。而且,他的史料概念十分宽阔,不仅包括历史人物、事件、典章法令等,也包括建置沿革、山川变异,甚至是乡邦文献所记的亭台楼阁也作为史料予以考证、保存。其次,黄宗羲在史学研究中还十分注重真实性。对所得史料总要广证博考、去伪存真,才加引用,并力求客观地作出合乎历史真实面目的论述。即使对自己昔日积累的史料,也决不轻率运用,同样要予以核实,以确保其无误。再者,黄宗羲十分注重史学主体即史学家在治史中的作用。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求史学主体通过自己的思维运作确保史学研究的客观性,以真实地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二是史学主体在史学研究中应当有自己的是非观,不仅要“寓褒贬于史”,还得对历史事件作出中肯的评价;三是要求史学主体以饱含自身情感的笔写出历史的过程。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史专著。它开创了中国编写学术思想史的先河,标志着中国学术史体裁的主要形式——学案体臻于完善和成熟。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其后开始草创、并由后人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宋元学案》这两部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学案体以学派分类的方式介绍一定时代的学术史,这种体裁被清人取用,成为编写中国古代学术史的主要方式。全书共立案十九个六十二卷,计叙述学者二百余人。

从所列的人物看,除刘基、李贽、何心隐外,《明儒学案》基本上把所有明代重要思想家都包罗进去了;从学派上看,既叙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各派,又叙述了以吴与弼、胡居仁、娄谅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各派;从哲学性质看,既叙述了吴与弼、王阳明等唯心主义思想家,也叙述了罗钦顺、王廷相等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内容丰富的哲学史专著。




个人著述

播报
编辑




黄宗羲全集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刊印的《黄宗羲全集》(12册),精装,沈善洪主编,吴光执行主编,是收集黄宗羲诗文最全的版本。 [1]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黄宗羲自云: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 [3]

马叙伦称道黄宗羲是秦以后二千年间“人格完全,可称无憾者”的少数先觉之一。 [9]顾诚在《南明史》批判黄宗羲的基本论点只是一句话,东林人士是“君子”,与东林异调者为“小人”。

夏允彝《幸存录》书中说:“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黄宗羲真不愧是刘宗周的弟子,反驳道:“夫筹边制寇之实着,在亲君子远小人而已。” [10]

中国国务院温家宝:“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应谨记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 [1]




黄宗羲全身像 [11]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黄宗羲的思想本身当然也有缺陷,但他在民权理论上确实有超越卢梭的地方。” [1]
东方网(《不可忘记黄宗羲》):“他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表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已,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黄宗羲从民本到民主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十九世纪末维新派要求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无不受到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当代中国,黄宗羲的思想对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12]

杨国荣的《王学通论》:“黄宗羲的致知工夫已开始由体认道德本体而向明自然之理扩展,这种转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从封建理学观念向近代思维方式迈出了一步。” [1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黄宗羲的批判求实精神及力主改革的理论勇气,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志于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今天,我们纪念黄宗羲,不仅要研究、了解黄宗羲为后人留下了哪些有意义的思想与学术遗产,更要学习黄宗羲的社会批判与思想创新的精神,为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14]

光明网(《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理论结构及其现代意义》):(《留书》和《明夷待访录》)这两部堪称姊妹篇的政论专著,从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新民本思想,从而奠定了黄宗羲作为中国明清之际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 [4]




出版图书

播报
编辑





明文海

作者名称 黄宗羲

作品时间1987-2

明黄宗羲(1610-1695)著,共四百八十二卷,参考明朝各家文集二千多种,费时二十六年。黄宗羲著作极为宏富,据统计,他一生的著作有六十余种,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




明夷待访录

作者名称 黄宗羲

作品时间2011-1-1

《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创作的政治著作。




宋元学案

作者名称 黄宗羲

作品时间1990-12

《宋元学案》是明清之际黄宗羲创作的思想史。最早为黄宗羲整理。光绪五年(1879年)龙汝霖再次主导,翻刻于长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学案》。




易学象数论

作者名称 黄宗羲

作品时间2007-12-1

《易学象数论》是2007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宗羲。












查看更多书籍





史籍记载

播报
编辑

《清史稿·黄宗羲传》 [15]




亲属关系

播报
编辑

父亲:黄尊素,东林七君子之一。

母亲:姚氏,出身上虞夹塘姚氏,著名藏书家姚顺宇之女。

弟:黄宗炎、黄宗会

儿子:黄百药、黄正谊、黄百家




人物轶事

播报
编辑

阅读天一阁藏书




黄氏宗谱上的黄宗羲像 [16]
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辞官回宁波故里后,于宅东建造藏书楼,藏书达7万余卷,命名为“天一阁”。范钦后代为防止藏书失散,议定藏书由子孙共同管理,阁门和书橱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任何人不得擅开。
由于黄宗羲的道德、文章、学识、气节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佩,因而得到了范氏各房的同意,应允他于清代康熙十二年登上了天一阁。黄宗羲不仅阅读了天一阁的全部藏书,奠定了他的学术基础,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作出了贡献。 [17]大门两旁对联是钟鼎文:“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黄宗羲号南雷,他曾赏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藏书大家

黄宗羲学问渊博,来自于他的丰厚藏书。他嗜好藏书,喜抄书、借书。读遍家中所有藏书,仍嫌不足,借抄于范钦“天一阁”、曹溶“倦圃”、徐乾学“传是楼”、钱谦益“绛云楼”、祁氏“澹生堂”、钮氏“世学楼”等藏书楼之书。每出走回归,常带一书童携书同返,访求足迹几乎遍及大江以南所有著名藏书家。后来祁氏“澹生堂”藏书散出,精华亦大半归于他。并与许元溥、刘城约为抄书社,世所罕见之书,多赖以得传。建书楼“续抄堂”于南雷,思承东发(即南宋学者黄震)之绪。藏书目的在于系统收集明代资料,提倡藏书在于致用,反对只藏不用、视为珍玩的鉴赏家。告诫学者:“当以书明心,勿玩物丧志也”。

历几十年辛勤收集和整理勘校,藏书达7万卷之多。未及编目,即遭大水;因年事已高,死后不几年又遭大火,失去大半。经再传弟子郑性整理后,仅得3万卷,入藏于“二老阁”。他收集史料的方法,也影响了同代的学者如全祖望、厉鹗等人,对清代文化、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撰写的《天一阁藏书记》《传是楼藏书记》等,是研究明清私人藏书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他藏书思想的核心文献。藏书印有“余姚黄氏书库藏书印”、“黄宗羲印”等。 [3]

锥刺许显纯

黄宗羲自云其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黄宗羲生长于书香小康之家。父亲黄尊素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16),明熹宗时的御史,东林名士,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害。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颇为震动,人称“姚江黄孝子”,崇祯帝叹称为“忠臣孤子”。 [18]

骡马驮书

顾炎武(字亭林)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带一骡二马驮书。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像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也应当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19]

坚持裸葬

黄宗羲死于1695年,但早在1687年,他就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对后事的安排还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人去世之后,一般都会穿上寿衣,放到木制棺材里下葬。黄宗羲却希望自己死后将头发散开,盖上一条单被,放在一个石头棺材里裸葬。清朝入关后,老百姓都要扎辫子。散发表示不愿意再扎辫子,不再当清朝的老百姓。这是当时很多遗民的做法,倒也不稀奇。但尸体不穿寿衣,放在石棺里很容易因虫蚁啃噬而迅速腐烂,这种下葬的方法就大大违背了当时的风俗。

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非常为难,于是就请自己的族叔前去和黄宗羲商量,看能不能让他改变主意。结果黄宗羲非常不高兴,特意写了一篇名为《葬制或问》的文章批评儿子,说对于父亲的遗嘱,儿子都要遵守,否则,“则平日之为逆子无疑矣”。而且,作为儿子,不能阳奉阴违,一边答应父亲,另一边却希望父亲去世后仍按照普通的葬法来安葬。这让黄百家感到非常委屈。 [20]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黄宗羲墓地




黄宗羲墓
黄宗羲死后就葬在余姚城东南10公里的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现属陆埠镇十五岙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抗清斗争失败后,梨洲先生于晚年建龙虎山草堂于化安山,从事读书著述。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冬,先生79岁时,就在此自觅墓地,营建了极其简朴的生圹,并作诗留存:“空谷登登相杵频,野狐蛇鼠不相亲。应知难免高人笑,苦恋生身与死身。”还作《梨洲末命》 [21]《葬制或问》篇告诫儿孙,他死后就用平时穿的衣服入殓。儿孙遵照遗嘱办理葬事,并由清初著名史学家鄞县全祖望撰写神道碑文,肖山毛奇龄撰写墓志铭。

十年“文化大革命”中,黄宗羲墓被毁。1981年部分修复,墓坐西北朝东南,正面形似荷叶山墙,用条石错缝叠砌块。中间直竖石刻墓碑,上镌隶书“黄公梨洲先生墓”七个大字。碑前置有石祭桌,用鹅卵石铺设的拜坛,两侧各置一条石凳。

黄宗羲纪念馆

宁波黄宗羲纪念馆是黄梨洲当年讲学处,上痒庙遗迹犹存。纪念馆于2003年盛夏落成,门口广场上的建筑标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18: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 张如圭的历史原型是晚明重臣张煌言

啸风
咨询顾问
​关注他
满江红·屈指兴亡

屈指兴亡,恨南北、黄图消歇。便几个、孤忠大义,冰清玉烈。赵信城边羌笛雨,李陵台上胡笳月。惨模糊、吹出玉关情,声凄切。汉宫露,梁园雪。双龙逝,一鸿灭。剩逋臣怒击,唾壶皆缺。豪杰气吞白凤髓,高怀眦饮黄羊血。试排云、待把捧日心,诉金阙。

红楼梦里有些人物是一闪而过的,在文本里仅出现了一次就悠忽不见,好多读者一眼扫过并不在意。其实他们都在晚明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第三回里和贾雨村一起准备起复的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张如圭。

红楼梦原文:

却说雨村忙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号张如圭者。他本系此地人,革后家居,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忽遇见雨村,故忙道喜。二人见了礼,张如圭便将此信告诉雨村,雨村自是欢喜,忙忙的叙了两句,遂作别各自回家。

甲戌本在这里侧批云:盖言如鬼如蜮也,亦非正人正言。从表面上看,张如圭是一个形同鬼魅的人,是贬义词。其实这里的话是反语,张如圭的历史原型就是明清易鼎之际与生死抉择之际挺身而出的著名江南士人张煌言。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人,南明著名诗人。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其诗文质朴悲壮,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为什么说张如圭的原型就是张煌言?因为张煌言的父亲属于官僚家庭,名字是张圭章,天启四年举人,官至刑部员外郎。张煌言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长大,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为人慷慨,众人都说其人其举止和他的父亲张圭章太像,两个人都有一个圭字,因此才有此说。

南明重臣张煌言六岁破蒙,诗书上口即成诵。但是他志向远大,在诗文拔尖的同时也不忘习武,扛鼎击剑,日夜不息。在张煌言十六岁那年,辽东事急,国内流民军并起,朝廷为适当形势需要,加试武略,要求考生试演骑射。众多考生都奔着诗词而来,只有张煌言一人执弓抽箭,三发三中,技惊考场士人和考官。在崇祯帝殉国之后, 张煌言毅然投笔从戎,拥立大明王朝的藩王起事,后来坚持在东南沿海的闽浙苏沪等地坚持着抗清活动。张煌言也和著名抗清将领郑成功有过成功的合作。据《清史稿》载,张煌言尝谓郑成功曰:“招讨始终为唐,真纯臣也。”郑成功答道:“侍郎始终为鲁,与吾岂异趋哉。”两人虽然各为其主,但是彼此间是互相佩服的。清康熙三年(1664)七月,张煌言在南田悬岙岛被清兵捕获,在死前创制出了五十多首诗歌。张煌言的殉节忠义士人形象深入人心,后来清国史馆为其立传,《明史》也有传。乾隆四十一年,张煌言被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让我们在欣赏一下张煌言的诗文:

辛丑秋虏迁闽浙沿海居民,壬寅春余舣棹海滨

去年新燕至,新巢在大厦;今年旧燕来,旧垒多败瓦。问主人,呢喃泪盈把。画梁不可望,画舫聊相傍。肃羽恨依栖,衔呢叹飘飏。自言“昨辞秋社归,北来春社添恶况。一处靡芜兵燹红,朱门那得还无恙!最怜寻常百姓家,荒烟总似乌衣巷。”君不见,晋室中叶乱五胡,烟火萧条千里孤;春燕巢林木,空山啼鹧鸪。只今胡马复南牧,江村古木竄鼪鼯。万户千门徒四壁,燕来亦随樯上鸟。海翁顾燕且太息,风帘雨胡为乎。

发布于 2021-12-03 20: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20: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贾政为什么不参加亲哥哥贾敬的葬礼?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如前所述,红楼梦是假语存下富含人情世事的作者自传,那些至亲和最重要的人物,他们的面孔都是模糊不清的,比如林黛玉,比如贾政。贾政在前八十回与其他人物相比,确实有面目模糊之处的,在性情上他也是比较内敛的。他以"身自端方,体自坚硬"作为为官和为人的座右铭,不烟不酒,不赌不贪,不蒙不骗,对上孝顺母亲,对下严管子女,可是说是红楼梦里典型的好人。虽然身上寄托了传统中国人"归隐"的理想,贾政也偏少在文本里露面,但是把贾政看成是红楼梦的非核心人物属于典型的误读。贾政的言行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儒家思想观念对他的内心修养和举止行为的深刻影响,他的言行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观念是事君以忠的贤者情怀,反映了其中庸包容的为人处世的情怀。

大观园儿女的诗词在文本里比比皆是,可是贾政的诗词却是很少显山露水。种种迹象表明贾政在对诗词作品及语典的了解诗词情境及意趣的体认和诗词隐喻及谶语的感受等多个方面均可圈可点。相比于七绝和五律来说,七古才是书写《姽婳词》的最佳载体,七古中有铺叙、有兜转,在张弛起伏的节奏变化不断张扬《姽婳词》的魅力。在评点贾宝玉三人《姽婳词》的过程中,贾政的诗学观点得以显露,他的评点关注到古诗篇法上的兜转展现出他深藏不露的才情的另外一面。大观园里海棠社和桃花社的举行都以贾政出差为前提,这个和贾政的诗词才能无关,大观园儿女自然不愿意勾起贾政的伤心事。

作为贾母的二儿子,他在危难之际成为荣府的一家之主,他虽然不是贾府的异类,但是因为痛失贾珠,却是一个寂寞而失落的父亲。虽然有身负丧子之痛,但是他也是识大体顾大局的,在秦可卿及贾珠和贾珍妻子的葬礼上做到礼数周到,对各路前来参加葬礼的官员应酬得当,为贾府挽回不少早先耻辱的脸面。

可是,面对贾府第二次盛大的葬礼,也就是他的亲哥哥贾敬的葬礼时,贾政却选择了回避。是的,你没有看错,贾敬是贾政的亲哥哥。从前面解密的数十篇文章分析知道,贾赦并不是贾母的大儿子,贾赦是在贾府举世罕有的不伦丑闻后被从宁国府调剂到荣国府的,贾母的大儿子是贾敬,他则从荣国府去了宁国府。参看红楼梦第二回原文:

子兴叹道:正说的是这两门呢。待我告诉你。当日宁国公[甲戌侧批:演。]与荣国公[甲戌侧批:源。]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甲戌侧批:贾蔷、贾菌之祖,不言可知矣。]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二代。]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三代。]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甲戌侧批:第四代。]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 羼。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甲戌侧批:至蓉五代。]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

这里有一句重要的隐语,贾珍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多年来基本上无人读懂,其实这里指的是贾珍回来后看到家族丑闻,经历了贾珠和公主妻子的惨死,痛定思痛之后,才提议家族里重新安置了荣国府和宁国府的主子。于是贾母欣然接受,把贾敬和贾珍调剂到了宁国府,把贾赦和贾琏调剂到了荣国府,贾府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贾府的第二场重大葬礼是贾敬的葬礼,可是贾敬死的时机至今扑朔迷离。贾敬死的时候发生两件大事,一个和贾宝玉有关的明写,还有一个暗写的,那就是皇宫里老太妃薨了,这个事件才和贾敬有密切的关系。老太妃薨了,因此贾母进宫为老太妃送灵。贾敬赶在这个节骨眼死了。

贾敬的死因在第六十三回,参看原文:

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诊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众道士慌的回说:“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贾敬出家当道士多年,对道家的丹药应该是有深刻了解的,因此不听众道士的劝说,执意吞服秘法新制的丹砂,显然是有意为之。

如果贾敬修道多年想求仁得仁,服丹药后飞升成了神仙,贾母记贾家众人也不会如此悲哀。可是贾敬服用丹药后,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这个显然就不是一般的丹药了,很明显是药物中毒。贾敬吃丹惨死,“腹中坚硬如铁,面皮嘴唇,烧得紫绛涨裂”,说明贾敬不但服毒,而且是过量的毒药,显然是羞愧难当非死不可了。贾敬是愧疚于老太妃自杀的,宁国府的葬礼也是声势浩大,尤氏亲自主持,贾珍都离开官署回来奔丧,贾母哭的死去活来,可是没有看到贾政的身影。

贾政是封建社会的正面人物形象,虽然是一个孤独的正统者,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父亲儿子及臣子,他无时无刻不力图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是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当亲哥哥贾敬死亡的现实生活和他家庭及社会理想陷于巨大的冲突的时候,贾政的的整个人生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他的儿子早先自杀,虽然他悲痛欲绝,但是还是主持了秦可卿的葬礼,可是亲哥哥贾敬死相为中毒,其怯懦行为为贾政鄙弃,因此竟然没有回来参加葬礼。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

发布于 2023-10-14 12:25・IP 属地陕西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人物
红楼梦十二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3: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脂批中“一花一石如有意”的出处

烟雨红楼

烟雨红楼


发布时间:04-25


众里寻她千百度

举报

作者:胡文彬
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叙及“绛珠神瑛”一段正文之上,有朱笔眉批说: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耶? 《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一,收有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一诗,为省读者翻检之劳,兹将全诗抄录于下:戏赠干越尼子歌鄱阳女子年十五,家本秦人今在楚。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五年持戒长一食,至今犹自颜如花。亭亭独立青莲下,忍草禅枝绕精舍。自用黄金买地居,能嫌碧玉随人嫁。北客相逢疑姓秦,铅花抛却仍青春。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黄鹂欲栖白日暮,天香未散经行处。却对香炉间诵经,春泉漱玉寒冷冷。云房寂寂夜钟后,吴音清切令人听。人听吴音歌一曲,杳然如在诸天宿。谁堪世事更相牵,惆怅回船江水渌。|诗中“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与脂评所引诗句仅一字之差,即“一竹”作“ 一石”,余皆同。这一字之差可能由于以下三种原因中的一种所造成。 (1)脂砚斋写评语时,顺手拈来,未加核检原文,误将“一竹”写作“一石”。 (2)因评语中写“顽石草木”、“木石因果”,引诗时故意将原诗“一竹”改为“一石” ,以同全批内容一致起来。 (3)脂砚斋引诗所用版本可能与我们所见的版本不同。当然,也可能有另外一种情况:“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句,完全出自另一诗家之手。果如此,那末,这篇抛砖小文引出真“玉”来,也是一件令人高兴之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6: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三=====红楼为谁梦?【朱由检内帑数额+内】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7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朱由检在位后期,明朝财政捉襟见肘,朱由检先后发了数百万两内帑 [395],甚至将万历以来宫中所珍藏的辽东人参卖掉。 [399]不仅如此,他还向百官催捐,在北京城破前勉强搜集了二十万两白银(参见“为政举措-经济”目录)。但有记载显示,朱由检其实坐拥大量财富,却不舍得动用更多的内帑。据明朝官员赵士锦说,李自成在皇家内库中发现了3000余万两白银、150万两黄金,上面都有“历”字,是万历以来所储存的财富 [365];另一明朝官员杨士聪则说李自成在皇家内库发现了3700万两白银,上面铸着永乐年字。 [366]由于他们在北京城破时都亲身经历,所以他们的证词被其他史料和论著广为引用,由此产生了朱由检“守财亡国”之说(另有一名亲历者张正声说李自成从内库搜出近亿两金银,但一般不被采信 [367])。

质疑这种说法的人有如下几种观点:

这些内库财富都是魏忠贤等宦官私藏的,朱由检本人不知道。 [368]


数量夸大,如康熙帝说明朝宫廷存银是两百万两。 [369]


朱由检的内库是空虚的,此种说法子虚乌有。 [370]


有学者认为,明朝宫廷中确实有一些“镇库”白银,加上金银器具,估计李自成从宫中可以搜刮到一、二百万两白银。但这些“镇库”白银只表明朝廷对财政安全与连续性的期待,不能说明朱由检本人吝啬守财。 [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0: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梅村



编辑词条​

添加义项


同义词


收藏


分享















吴梅村


吴梅村(4)






吴梅村(1609年-1672年),本名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诗人,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1]

吴梅村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成为进士,清顺治十年(1653年)被迫应诏北上,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其代表作品有《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太仓十子诗选》,是娄东诗派开创者。他的诗围绕黍离之痛,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形象地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他在继承初唐四杰七言乐府的格律和元白长庆体叙事体制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2]吴梅村于1672年病逝。

吴梅村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1]
​​



快速导航

代表作品

词条图册







中文名



吴伟业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地



江苏太仓


别名(字)



吴梅村



代表作品



风月宝鉴、永和宫词、洛阳行、萧史青门曲、圆圆曲


职业



诗人


出生日期



1609年5月20日


朝代



明朝















1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出仕为官
被迫出仕
晚年生活

2
代表作品

3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艺术特点
梅村体裁

4
人物分析

5
人物考证

6
轶事典故

7
人物关系

8
后世纪念

9
词条图册
​​







1
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吴梅村画像

吴梅村画像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吴伟业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吴伟业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使者送来会元坊,因此,父母对小伟业寄寓了深切的期望。伟业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著名学者张溥见到伟业的文章,感叹地说:“文章正印在此子矣!”于是收留吴伟业在门下受业,传授通今博古之学。从那里吴伟业不仅学到了广博的知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使他后来也成为复社魁首之一,由此生出了一系列的好处和麻烦。




出仕为官


明崇祯元年(1628)考中秀才,崇祯三年(1630)中举人,他崇祯四年(1631)23岁参加会试,以第一名获隽;紧接着廷试,又以一甲第二名连捷。当时有人怀疑这里面有舞弊之嫌,主考不得不将其会元原卷呈请御览,结果崇祯皇帝在卷子上批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个字,物议平息。 这使吴伟业声名鹊起,并因此对崇祯皇帝怀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知遇之感。不久,吴伟业假归娶亲,十分荣耀。在仕途上,初授翰林院编修,继典湖广乡试,崇祯十年(1637)充东宫讲读官,十三年(1640)又迁南京国子监司业,晋左中允、左谕德,转左庶子。其问虽然因为朝内党局纷争而受到一些牵累,但其官阶却一直在步步上升。晚明时,东林、复社与阉党争斗不断,吴伟业在仕途上颇不顺利。他见明王朝风雨飘摇,日薄西山,遂辞左中允、左谕德、左庶子等官,拒绝赴职。弘光朝时,他被召任少詹事,发现控制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铖实为腐败国贼,仅两月便愤然辞归。




被迫出仕


清兵南下之后,长期隐居不仕,以复社名宿主持东南文社活动,声望更著。吴伟业的儿女亲家陈之遴是由明入清的大臣,当时正置身子新朝的党争之中,试图借吴伟业的声望和文采以结主上,同时希望吴伟业也能入阁为相,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极力荐举吴伟业仕清为官。但是,正因为吴伟业是一个名声‘赫赫的先朝遗老,他的出仕客观上将造成瓦解人民抗清斗志、为清廷怀柔政策所利用的消极影响,所以,他的许多好友和一般遗民志士对此都坚决反对,力加劝阻,如著名古文家侯方域就曾致书吴伟业,提出种种异议。然而,吴伟业慑于清廷淫威,碍于老母敦促,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被迫应诏北上。在将抵京师之际,他曾经数次向当事要人上书投诗,祈求宽假放归,可是仍未获允,终于在到京次年被授为秘书院侍讲,后来又升国子监祭酒。但他并没能象陈之遴所期望的那样进入内阁,相反,陈之遴本人却在激烈的党争中失败,被发配到东北。而吴伟业内心对自己的屈节仕清极为歉疚,痛悔无绪,常借诗词.以写哀。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丁忧南还,从此不复出仕。




晚年生活


此后,十余年间,东南时兴大狱,吴伟业每每惊恐不安,深怕罹难。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蓑,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伟业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予苏州元墓山之北。




2
代表作品
编辑







吴梅村的作品


吴梅村的作品(7)


​  贺新郎·病中有感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沈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啧鼻,今日须难决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线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空侯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座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娥眉匹马还?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赏析】

  吴伟业擅长七言歌行体,这首《圆圆曲》被认为是其最优秀的代表作。此诗以陈圆圆与吴三桂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为线索,展现出一幅明清之际的广阔社会画卷。全诗规模宏大,人物身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织融会,既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又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诗人运用多种结构手法,追叙、插叙、夹叙等交互为用,使情节曲折多变,富有传奇色彩。其他如心理刻画、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叙事中的议论穿插等,无不恰到好处。而蕴涵于全诗的历史沧桑感,透露出浓厚主观情思,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3
主要成就
编辑







文学成就


吴伟业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大都是古代诗歌百花园中的佳作。现存诗歌近千首,其中五古,七古近一百六十首。这一百六十首古诗中长篇巨制约占半数,可称得上长篇叙事诗的就有二十余篇,二十多篇长篇叙事诗这个数目在整个吴伟业诗集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大的。但是,在长期以来不发达的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的发展史上,却是前无古人,后无继者。且这二十多个作品中的大多数,三百多年来被诗评家们一致公推为名篇佳构。从对这些长篇叙事诗的初步研究的结果看,无论在诗歌内容或艺术形式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吴伟业大量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开创了有清一代长篇叙事诗空前繁荣的局面,从而也奠定了吴伟业本人在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这一点是前人没有论及的。 同时,他还精工词曲书画,堪称博学多才,著述宏丰。他的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因而有“诗史”之称,代表吴伟业诗歌突出成就的,当推《圆圆曲》,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达到了新的高度。[8]

由于吴伟业发展了古代七言歌行的体裁,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时人称之为“梅村体”,影响了有清一代诗坛的诗风。清代很多诗人的作品中,几乎都有“梅村体”的影子。因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梅村诗集》列为“国朝别集之冠”。




艺术特点



吴梅村画像

吴梅村画像
吴伟业对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传统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如常用的起兴手法、连锁手法(也叫联珠法、蝉联法、顶真格)、问答手法等,使之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注重诗意,更偏重于通俗、流畅易懂、风趣的艺术风格。上所述的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在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巧于剪裁、简繁得当、高度精炼,以及民间文学中各种手法娴熟运用的例子,在吴伟业数量众多的长篇叙事诗中俯拾皆是。

吴伟业长篇叙事诗创作的总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之:用写近体诗的功夫来写长篇叙事诗。传统叙事诗之所以历来禾受到诗评冢的非议和鄙视,根本原因是通俗浅显,缺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吴伟业的诗论不多,《梅村诗话》多纪事,很少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亦不见他对叙事诗的看法。不过,从他的刨作实践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长篇叙事诗的创作,认真地研究了前人在叙事诗创作上的得失,在创作中竭力把通俗浅显的叙事诗向含蓄精炼的近体诗靠拢,把含蓄美亦作为衡量叙事诗的标准之一。他从历来诗评家们对叙事诗的批评中悟出了,叙事诗缺少的正是传统诗论所崇尚的含蓄蕴藉。因而,在他的长篇叙事诗的创作中,作了使叙事诗近体诗化的大胆尝试。其一,体现在改变传统长篇叙事诗一顺到底的篇章结构,出现了一种跳跃性的倒逆式结构,用深刻的内涵来联结跳跃的片段,以体现诗歌的含蓄和蕴藉。其二,把普遍地用典引入长篇叙事诗中,增加了叙事诗婉转含蓄典雅的因素。

吴伟业的这种尝试从总体上来说是值得肯定的。他使长篇叙事诗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吴伟业以他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长篇叙事诗奠定了他在明清之际诗坛上的重要地位,也奠定了他在我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梅村体裁


他把李商隐色泽浓丽的笔法与元白叙事诗善于铺张的特点结合起来。他常以工丽的语言,多变的章法,贴切的典故,来叙写新的题材,表现新主题,世称“梅村体”。

“梅村体”的艺术特色,最重要的应自叙事方式这方面来体现。吴伟业的叙事诗总的来说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即通过一、两个中心人物来串联众多事件,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人与事相得益彰。这就是邓汉仪所说的“人物为本位”。由于作者将事件和人物按某种思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作品便显得血肉丰满,引人人胜。这些人的身份虽然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物的命运总是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联”,这就说明,人物担当的是载体和导线的功能,是为展现历史服务的。此种写作手法其实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借鉴而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门之笔”。

“梅村体”是以学习四杰和元白为主,兼容多家,博采众长而后形成的,它体现了吴伟业独特的创作个性,其风格面貌已经和历史上的所有曾经存在过的歌行都不相同了,它成了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不同以往的新花。




4
人物分析
编辑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绵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

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白雨斋词话》)

邓汉仪亦认为,梅村诗“其叙战事始末,则系一代兴亡实迹,非雕虫家所可拟也。”

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伟业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肯定了吴伟业诗歌地位。

传记作家王振羽评价吴伟业则相对客观:“吴伟业不是一个完人。我们不能仅因为吴伟业的仕清,就低估他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这里牵涉到对于某 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问题。作为一个诗人,文化人,吴伟业的成就足垂千古;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化传承中,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虽然进入官场,但并不是一个政治家,面对改朝换代的激烈政治动荡,他困惑、犹豫、畏缩,惠得患失直至失足失节, 却又以此后数十年的生命作了真诚的自省与忏悔。”




5
人物考证
编辑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否为曹雪芹,至今争议不断。如果根据现在的红学研究,还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雪芹,那就荒唐可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曹寅的家谱中,根本找不到曹雪芹或曹沾这个人,能证明曹雪芹是曹寅后代的证据却寥寥无几,红学界到现在连曹雪芹的亲生父亲都搞不清楚,传统红学家硬说曹雪芹是曹寅的后代,那可笑就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钟长山历经6年研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红楼梦》的真正(原创)作者叫吴梅村,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80回的重要增删、编修者。

  傅波和钟长山认为,《红楼梦》中,“悼红轩”、“怡红院”、“红楼梦”等一些名词不是凭空而来。只有清初的明朝遗老才能写得出来,事实上明朝遗老在清初也写过大量的反清复明诗词文章。曹雪芹身处文纲森严的雍乾王朝,不会有如此气魄。通过仔细研究《红楼梦》发现,较早版本的《红楼梦》中记载:“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把上述几个人名进行了一番组合,结果出现了“吴梅村”3个字。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曹雪芹难以维持生活的窘境来看,曾经隐居10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时间。[3]

在他们之前,红学界早有人提出《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但是一直没有定论。而傅波告诉记者,就算不追究真实的作者,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整理者这是毋庸置疑的。傅波表示,从他们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红楼梦》从开始流传时起,都不曾说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直到近代,专家们的一番考证,才最终形成《红楼梦》作者就是曹雪芹。

对于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真正作者的依据,傅波和钟长山找了很多:曹雪芹如果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不会通过焦大、柳湘莲之口,当面辱骂曹家列祖列宗,也不会通过尤三姐托梦来诋毁他的列祖列宗。并且,清代到了曹雪芹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文字狱严酷,这一部反朝廷的小说,曹雪芹怎敢轻易署自己的真名?

傅波和钟长山观点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到曹雪芹时,曹家早已败落,凭他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写出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细节如果不是生活在其中,是很难靠想像描写出来的。

为什么是吴梅村

傅波和钟长山解释,可能是后人担心作者因写作《红楼梦》而落入残酷的文字狱,因此采用了如此隐讳的方式把作者的姓名隐含其中。这种做法在当时相当普遍。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场景的生活原型都能在吴梅村诗中找到。如《清凉山赞佛诗》描写顺治皇帝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与《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极其相似。

《红楼梦》有着较高的文学造诣,而吴梅村恰好也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吴梅村的政治观点同《红楼梦》创作主题相吻合——傅波尤其强调这一点。从吴梅村简历可知,他一生坎坷,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斗争,使他本人吊明之亡的感情加以升华,对清产生了愤恨之情,却因有所避忌只能用“不能补天”的顽石来做喻托,通过闺友闺情披露自己一段极不寻常的情感史话和政治主张。吴梅村曾有诗“我是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就是格格不入的政治思想的写照。并且吴梅村“死后殓以僧装”,“坟前立一圆石”作墓碑,也暗含了《红楼梦》中石头的寓意。

还有一点,吴梅村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红楼梦》中有关绘画和书法的情节描写对吴梅村来说是轻车熟路。而且相对于曹雪芹的生活窘境,曾经隐居十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时间。

曹雪芹做了什么

如果说作者真的是吴梅村,那么曹雪芹都干了些什么呢?傅波和钟长山表示,曹雪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增删、编修者,而后四十回曹雪芹尚未来得及修改就去世了。

曹雪芹做了大量的增删《红楼梦》的工作,如其删去了(或丢失)“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狱神庙茜雪慰宝玉”、“花袭人有始有终”、“卫若兰射圃”、“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等至今不见于各种《红楼梦》版本,而只有提纲见于脂批的有关文字,揉进了曹雪芹自己和若干好友的经历和社会上的一些传说。所以使同时期的批书人看到了活脱脱的身边人物形象。

还有很多细节也可以看出曹雪芹删改原著的痕迹。傅波引用红学家赵冈的研究:从庚辰本脂评《石头记》可以发现原著曾写凤姐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巧姐儿”,小的叫“大姐儿”,这明显可以看出凤姐有一大一小两个女儿。曹雪芹要增添发生自己身边的故事情节,故在四十二回中为了凤姐的女儿与刘姥姥拉上联系,改写成凤姐只有一个女儿,原名叫大姐,后来按刘姥姥的意见改名为“巧姐儿”。当时曹雪芹在增删中忘记照应前面,所以在庚辰本中第二十七回、二十九回的文字未改,直到戚本时代才被改掉。

可是吴梅村和曹雪芹毕竟相隔几十年,为什么到曹雪芹才广泛传播,导致大家都认为他是作者呢?傅波说,他猜想《红楼梦》完成的最初七十余年中,只流传在极小的圈子内,主要原因是其中确有“碍语”,这些“碍语”牵涉到当时的政治禁忌,直到曹雪芹做了增删,润色剔去碍语之后,才得以流传。另外,目前一种早期的《红楼梦》抄本《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癸酉本)已经公布,在此书中有条红字批语明确声称该书作者是吴梅村,书的原名为《风月宝鉴》。该批语内容为: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风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从中可以推测现在的《红楼梦》前80回内容可能是后人(曹雪芹参与其中)在此基础上增删写成的,这与傅波等人的考证观点相吻合。




6
轶事典故
编辑




明崇祯十六年(1643),吴伟业与卞玉京相见,当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而卞玉京也是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诗词书画都很好,吴伟业曾赞美她“双眸泓然,日与佳墨良纸相映彻”。两人一见,相互倾情,卞玉京更是手抚几案,脉脉相问“亦有意乎·”其中托付终身的信息是很明显的。这一次,吴伟业的选择颇为暧昧,他回避了婚娶。 时局的恶化之快出人意料。他们分别的第二年,李自成就占领了明王朝的首都,崇祯煤山自缢。一个多月后,被吴伟业定义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横扫中原。吴伟业与卞玉京在此后的多年里失去了联系。一个偶然的机会,吴伟业通过老朋友钱谦益打听到了卞玉京的下落,并终于等到了那令人心跳不已的辘辘声,结果却是——卞玉京着道袍与他相见。这段恋情,影响了吴伟业一生。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




7
人物关系
编辑





关系 姓名 备注
父母 吴琨 1663年卒

  
朱氏 1661年卒
兄弟姐妹 吴伟节 1613年生

  
吴伟光 1619年生
伴侣 郁氏 1631年迎娶
子女 吴璟 1662年生

  
吴暽 1663年生

  
吴暄 1664年生




8
后世纪念
编辑





吴梅村墓地

吴梅村墓地
清吴伟业墓:在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乡潭东高家前村边,墓约16平方米,墓廊残址可见。墓前吴荫培所题“诗人吴梅村墓”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0: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梅村



编辑词条​

添加义项


同义词


收藏


分享















吴梅村


吴梅村(4)






吴梅村(1609年-1672年),本名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诗人,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1]

吴梅村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成为进士,清顺治十年(1653年)被迫应诏北上,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其代表作品有《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太仓十子诗选》,是娄东诗派开创者。他的诗围绕黍离之痛,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志在以诗存史,形象地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他在继承初唐四杰七言乐府的格律和元白长庆体叙事体制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2]吴梅村于1672年病逝。

吴梅村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1]
​​



快速导航

代表作品

词条图册







中文名



吴伟业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地



江苏太仓


别名(字)



吴梅村



代表作品



风月宝鉴、永和宫词、洛阳行、萧史青门曲、圆圆曲


职业



诗人


出生日期



1609年5月20日


朝代



明朝















1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出仕为官
被迫出仕
晚年生活

2
代表作品

3
主要成就
文学成就
艺术特点
梅村体裁

4
人物分析

5
人物考证

6
轶事典故

7
人物关系

8
后世纪念

9
词条图册
​​







1
人物生平
编辑







早期经历



吴梅村画像

吴梅村画像
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日,吴伟业出生于江苏太仓的一个读书人家中。吴伟业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位身穿红衣的使者送来会元坊,因此,父母对小伟业寄寓了深切的期望。伟业七岁开始读家塾,十四岁能属文。著名学者张溥见到伟业的文章,感叹地说:“文章正印在此子矣!”于是收留吴伟业在门下受业,传授通今博古之学。从那里吴伟业不仅学到了广博的知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且使他后来也成为复社魁首之一,由此生出了一系列的好处和麻烦。




出仕为官


明崇祯元年(1628)考中秀才,崇祯三年(1630)中举人,他崇祯四年(1631)23岁参加会试,以第一名获隽;紧接着廷试,又以一甲第二名连捷。当时有人怀疑这里面有舞弊之嫌,主考不得不将其会元原卷呈请御览,结果崇祯皇帝在卷子上批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个字,物议平息。 这使吴伟业声名鹊起,并因此对崇祯皇帝怀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知遇之感。不久,吴伟业假归娶亲,十分荣耀。在仕途上,初授翰林院编修,继典湖广乡试,崇祯十年(1637)充东宫讲读官,十三年(1640)又迁南京国子监司业,晋左中允、左谕德,转左庶子。其问虽然因为朝内党局纷争而受到一些牵累,但其官阶却一直在步步上升。晚明时,东林、复社与阉党争斗不断,吴伟业在仕途上颇不顺利。他见明王朝风雨飘摇,日薄西山,遂辞左中允、左谕德、左庶子等官,拒绝赴职。弘光朝时,他被召任少詹事,发现控制朝政的马士英、阮大铖实为腐败国贼,仅两月便愤然辞归。




被迫出仕


清兵南下之后,长期隐居不仕,以复社名宿主持东南文社活动,声望更著。吴伟业的儿女亲家陈之遴是由明入清的大臣,当时正置身子新朝的党争之中,试图借吴伟业的声望和文采以结主上,同时希望吴伟业也能入阁为相,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极力荐举吴伟业仕清为官。但是,正因为吴伟业是一个名声‘赫赫的先朝遗老,他的出仕客观上将造成瓦解人民抗清斗志、为清廷怀柔政策所利用的消极影响,所以,他的许多好友和一般遗民志士对此都坚决反对,力加劝阻,如著名古文家侯方域就曾致书吴伟业,提出种种异议。然而,吴伟业慑于清廷淫威,碍于老母敦促,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被迫应诏北上。在将抵京师之际,他曾经数次向当事要人上书投诗,祈求宽假放归,可是仍未获允,终于在到京次年被授为秘书院侍讲,后来又升国子监祭酒。但他并没能象陈之遴所期望的那样进入内阁,相反,陈之遴本人却在激烈的党争中失败,被发配到东北。而吴伟业内心对自己的屈节仕清极为歉疚,痛悔无绪,常借诗词.以写哀。顺治十三年(1656)底,以丁忧南还,从此不复出仕。




晚年生活


此后,十余年间,东南时兴大狱,吴伟业每每惊恐不安,深怕罹难。康熙十年(1671年)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蓑,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伟业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予苏州元墓山之北。




2
代表作品
编辑







吴梅村的作品


吴梅村的作品(7)


​  贺新郎·病中有感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沈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啧鼻,今日须难决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线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空侯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座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娥眉匹马还?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珠连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赏析】

  吴伟业擅长七言歌行体,这首《圆圆曲》被认为是其最优秀的代表作。此诗以陈圆圆与吴三桂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为线索,展现出一幅明清之际的广阔社会画卷。全诗规模宏大,人物身世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交织融会,既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又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诗人运用多种结构手法,追叙、插叙、夹叙等交互为用,使情节曲折多变,富有传奇色彩。其他如心理刻画、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的化用、叙事中的议论穿插等,无不恰到好处。而蕴涵于全诗的历史沧桑感,透露出浓厚主观情思,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3
主要成就
编辑







文学成就


吴伟业著有《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大都是古代诗歌百花园中的佳作。现存诗歌近千首,其中五古,七古近一百六十首。这一百六十首古诗中长篇巨制约占半数,可称得上长篇叙事诗的就有二十余篇,二十多篇长篇叙事诗这个数目在整个吴伟业诗集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大的。但是,在长期以来不发达的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的发展史上,却是前无古人,后无继者。且这二十多个作品中的大多数,三百多年来被诗评家们一致公推为名篇佳构。从对这些长篇叙事诗的初步研究的结果看,无论在诗歌内容或艺术形式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吴伟业大量长篇叙事诗的创作开创了有清一代长篇叙事诗空前繁荣的局面,从而也奠定了吴伟业本人在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这一点是前人没有论及的。 同时,他还精工词曲书画,堪称博学多才,著述宏丰。他的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因而有“诗史”之称,代表吴伟业诗歌突出成就的,当推《圆圆曲》,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达到了新的高度。[8]

由于吴伟业发展了古代七言歌行的体裁,形成了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时人称之为“梅村体”,影响了有清一代诗坛的诗风。清代很多诗人的作品中,几乎都有“梅村体”的影子。因此,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梅村诗集》列为“国朝别集之冠”。




艺术特点



吴梅村画像

吴梅村画像
吴伟业对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传统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如常用的起兴手法、连锁手法(也叫联珠法、蝉联法、顶真格)、问答手法等,使之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注重诗意,更偏重于通俗、流畅易懂、风趣的艺术风格。上所述的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在吴伟业的长篇叙事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巧于剪裁、简繁得当、高度精炼,以及民间文学中各种手法娴熟运用的例子,在吴伟业数量众多的长篇叙事诗中俯拾皆是。

吴伟业长篇叙事诗创作的总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之:用写近体诗的功夫来写长篇叙事诗。传统叙事诗之所以历来禾受到诗评冢的非议和鄙视,根本原因是通俗浅显,缺乏“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含蓄美。吴伟业的诗论不多,《梅村诗话》多纪事,很少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亦不见他对叙事诗的看法。不过,从他的刨作实践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视长篇叙事诗的创作,认真地研究了前人在叙事诗创作上的得失,在创作中竭力把通俗浅显的叙事诗向含蓄精炼的近体诗靠拢,把含蓄美亦作为衡量叙事诗的标准之一。他从历来诗评家们对叙事诗的批评中悟出了,叙事诗缺少的正是传统诗论所崇尚的含蓄蕴藉。因而,在他的长篇叙事诗的创作中,作了使叙事诗近体诗化的大胆尝试。其一,体现在改变传统长篇叙事诗一顺到底的篇章结构,出现了一种跳跃性的倒逆式结构,用深刻的内涵来联结跳跃的片段,以体现诗歌的含蓄和蕴藉。其二,把普遍地用典引入长篇叙事诗中,增加了叙事诗婉转含蓄典雅的因素。

吴伟业的这种尝试从总体上来说是值得肯定的。他使长篇叙事诗的表现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吴伟业以他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长篇叙事诗奠定了他在明清之际诗坛上的重要地位,也奠定了他在我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梅村体裁


他把李商隐色泽浓丽的笔法与元白叙事诗善于铺张的特点结合起来。他常以工丽的语言,多变的章法,贴切的典故,来叙写新的题材,表现新主题,世称“梅村体”。

“梅村体”的艺术特色,最重要的应自叙事方式这方面来体现。吴伟业的叙事诗总的来说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即通过一、两个中心人物来串联众多事件,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人与事相得益彰。这就是邓汉仪所说的“人物为本位”。由于作者将事件和人物按某种思路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作品便显得血肉丰满,引人人胜。这些人的身份虽然差异很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物的命运总是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联”,这就说明,人物担当的是载体和导线的功能,是为展现历史服务的。此种写作手法其实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借鉴而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门之笔”。

“梅村体”是以学习四杰和元白为主,兼容多家,博采众长而后形成的,它体现了吴伟业独特的创作个性,其风格面貌已经和历史上的所有曾经存在过的歌行都不相同了,它成了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不同以往的新花。




4
人物分析
编辑




《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绵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

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白雨斋词话》)

邓汉仪亦认为,梅村诗“其叙战事始末,则系一代兴亡实迹,非雕虫家所可拟也。”

康熙帝亲制御诗《题〈吴伟业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对吴伟业诗歌给予恰当中肯的高度评价,肯定了吴伟业诗歌地位。

传记作家王振羽评价吴伟业则相对客观:“吴伟业不是一个完人。我们不能仅因为吴伟业的仕清,就低估他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这里牵涉到对于某 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问题。作为一个诗人,文化人,吴伟业的成就足垂千古;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化传承中,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虽然进入官场,但并不是一个政治家,面对改朝换代的激烈政治动荡,他困惑、犹豫、畏缩,惠得患失直至失足失节, 却又以此后数十年的生命作了真诚的自省与忏悔。”




5
人物考证
编辑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否为曹雪芹,至今争议不断。如果根据现在的红学研究,还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雪芹,那就荒唐可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曹寅的家谱中,根本找不到曹雪芹或曹沾这个人,能证明曹雪芹是曹寅后代的证据却寥寥无几,红学界到现在连曹雪芹的亲生父亲都搞不清楚,传统红学家硬说曹雪芹是曹寅的后代,那可笑就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钟长山历经6年研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红楼梦》的真正(原创)作者叫吴梅村,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80回的重要增删、编修者。

  傅波和钟长山认为,《红楼梦》中,“悼红轩”、“怡红院”、“红楼梦”等一些名词不是凭空而来。只有清初的明朝遗老才能写得出来,事实上明朝遗老在清初也写过大量的反清复明诗词文章。曹雪芹身处文纲森严的雍乾王朝,不会有如此气魄。通过仔细研究《红楼梦》发现,较早版本的《红楼梦》中记载:“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把上述几个人名进行了一番组合,结果出现了“吴梅村”3个字。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曹雪芹难以维持生活的窘境来看,曾经隐居10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时间。[3]

在他们之前,红学界早有人提出《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但是一直没有定论。而傅波告诉记者,就算不追究真实的作者,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整理者这是毋庸置疑的。傅波表示,从他们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红楼梦》从开始流传时起,都不曾说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直到近代,专家们的一番考证,才最终形成《红楼梦》作者就是曹雪芹。

对于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真正作者的依据,傅波和钟长山找了很多:曹雪芹如果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不会通过焦大、柳湘莲之口,当面辱骂曹家列祖列宗,也不会通过尤三姐托梦来诋毁他的列祖列宗。并且,清代到了曹雪芹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文字狱严酷,这一部反朝廷的小说,曹雪芹怎敢轻易署自己的真名?

傅波和钟长山观点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到曹雪芹时,曹家早已败落,凭他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写出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细节如果不是生活在其中,是很难靠想像描写出来的。

为什么是吴梅村

傅波和钟长山解释,可能是后人担心作者因写作《红楼梦》而落入残酷的文字狱,因此采用了如此隐讳的方式把作者的姓名隐含其中。这种做法在当时相当普遍。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场景的生活原型都能在吴梅村诗中找到。如《清凉山赞佛诗》描写顺治皇帝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与《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极其相似。

《红楼梦》有着较高的文学造诣,而吴梅村恰好也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吴梅村的政治观点同《红楼梦》创作主题相吻合——傅波尤其强调这一点。从吴梅村简历可知,他一生坎坷,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斗争,使他本人吊明之亡的感情加以升华,对清产生了愤恨之情,却因有所避忌只能用“不能补天”的顽石来做喻托,通过闺友闺情披露自己一段极不寻常的情感史话和政治主张。吴梅村曾有诗“我是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就是格格不入的政治思想的写照。并且吴梅村“死后殓以僧装”,“坟前立一圆石”作墓碑,也暗含了《红楼梦》中石头的寓意。

还有一点,吴梅村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红楼梦》中有关绘画和书法的情节描写对吴梅村来说是轻车熟路。而且相对于曹雪芹的生活窘境,曾经隐居十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时间。

曹雪芹做了什么

如果说作者真的是吴梅村,那么曹雪芹都干了些什么呢?傅波和钟长山表示,曹雪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增删、编修者,而后四十回曹雪芹尚未来得及修改就去世了。

曹雪芹做了大量的增删《红楼梦》的工作,如其删去了(或丢失)“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狱神庙茜雪慰宝玉”、“花袭人有始有终”、“卫若兰射圃”、“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等至今不见于各种《红楼梦》版本,而只有提纲见于脂批的有关文字,揉进了曹雪芹自己和若干好友的经历和社会上的一些传说。所以使同时期的批书人看到了活脱脱的身边人物形象。

还有很多细节也可以看出曹雪芹删改原著的痕迹。傅波引用红学家赵冈的研究:从庚辰本脂评《石头记》可以发现原著曾写凤姐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巧姐儿”,小的叫“大姐儿”,这明显可以看出凤姐有一大一小两个女儿。曹雪芹要增添发生自己身边的故事情节,故在四十二回中为了凤姐的女儿与刘姥姥拉上联系,改写成凤姐只有一个女儿,原名叫大姐,后来按刘姥姥的意见改名为“巧姐儿”。当时曹雪芹在增删中忘记照应前面,所以在庚辰本中第二十七回、二十九回的文字未改,直到戚本时代才被改掉。

可是吴梅村和曹雪芹毕竟相隔几十年,为什么到曹雪芹才广泛传播,导致大家都认为他是作者呢?傅波说,他猜想《红楼梦》完成的最初七十余年中,只流传在极小的圈子内,主要原因是其中确有“碍语”,这些“碍语”牵涉到当时的政治禁忌,直到曹雪芹做了增删,润色剔去碍语之后,才得以流传。另外,目前一种早期的《红楼梦》抄本《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癸酉本)已经公布,在此书中有条红字批语明确声称该书作者是吴梅村,书的原名为《风月宝鉴》。该批语内容为: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风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从中可以推测现在的《红楼梦》前80回内容可能是后人(曹雪芹参与其中)在此基础上增删写成的,这与傅波等人的考证观点相吻合。




6
轶事典故
编辑




明崇祯十六年(1643),吴伟业与卞玉京相见,当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而卞玉京也是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诗词书画都很好,吴伟业曾赞美她“双眸泓然,日与佳墨良纸相映彻”。两人一见,相互倾情,卞玉京更是手抚几案,脉脉相问“亦有意乎·”其中托付终身的信息是很明显的。这一次,吴伟业的选择颇为暧昧,他回避了婚娶。 时局的恶化之快出人意料。他们分别的第二年,李自成就占领了明王朝的首都,崇祯煤山自缢。一个多月后,被吴伟业定义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横扫中原。吴伟业与卞玉京在此后的多年里失去了联系。一个偶然的机会,吴伟业通过老朋友钱谦益打听到了卞玉京的下落,并终于等到了那令人心跳不已的辘辘声,结果却是——卞玉京着道袍与他相见。这段恋情,影响了吴伟业一生。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不忘。




7
人物关系
编辑





关系 姓名 备注
父母 吴琨 1663年卒

  
朱氏 1661年卒
兄弟姐妹 吴伟节 1613年生

  
吴伟光 1619年生
伴侣 郁氏 1631年迎娶
子女 吴璟 1662年生

  
吴暽 1663年生

  
吴暄 1664年生




8
后世纪念
编辑





吴梅村墓地

吴梅村墓地
清吴伟业墓:在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乡潭东高家前村边,墓约16平方米,墓廊残址可见。墓前吴荫培所题“诗人吴梅村墓”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10: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之遴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明末降清官员








收藏



0


0











陈之遴(1605年-1666年),字彦升,号素庵,浙江海宁盐官人。 [3]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迁太子中允。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父坐失事入狱,被牵连革职,永不叙用。

弘光元年(1645年),陈之遴降清,授侍读学士,历迁至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顺治十三年(1656年),因涉党争,以原官发往盛京居住,旋即召还。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以贿勾结内监罪,免死革职籍没,全家流徙尚阳堡。康熙五年(1666年),死于戍所。 [3]

陈之遴的诗多取材于明清之际的重大的政治事件,有较丰富的社会内容,也有一些感慨仕途坎坷的作品,如得罪后写的《感怀》二十首、《杂诗》十首、《秋日偶成》等。这些诗篇皆写得辞婉意深,颇有义山风韵。有《浮霎集》十二卷,为其亲自编集,所录诗作只占其作品十之一二。 [3]












































全    名陈之遴
别    名陈彦升
字彦升
号素庵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海宁盐官
出生日期1605年
逝世日期1666年
主要成就崇祯十年高中榜眼
主要作品《浮云集》
官    职清朝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少保


目录

1生平简介
2史籍记载





生平简介

播报
编辑

陈之遴出身于浙东的名门望族。早年就与钱谦益、陈名夏等结识,经常参加东林党和复社的活动。不料,在他高中榜眼的第二年,担任顺天巡抚的父亲陈祖苞,因在清军入侵时失职,被革职逮捕。后因内心冤抑喝毒酒自杀。“帝怒祖苞漏刑” [1],迁怒于他的儿子陈之遴,罢了他的官职,永不任用。

顺治四年(1647)陈之遴被任命为秘书院侍读学士。第二年,又升为礼部右侍郎,靠着阿谀奉承之术,巴结多尔衮的亲信,并尊称多尔衮为恩主。他的善于见风使船,颇受顺治帝好感,使他巧妙地避开多尔衮一案。顺治八年,升礼部尚书。不久,又加太子太保。第二年,又被授与弘文院大学士。

顺治十年(1653),“北党”首领、原魏忠贤余党冯铨受到重用,与陈名夏为首的南党争斗日趋激烈。陈之遴被劾与陈名夏营私结党,不宜重用。但顺治帝却认为他是个人才,并不治他的罪,只是调任户部尚书。后又受到陈名夏的牵连,以“巧饰欺蒙”罪论死。又是顺治帝下诏从宽处理,只削官衔二级,罚俸一年,仍供原职。顺治十二年(1655)又官复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陈之遴曾上疏三策:一、修举农功;二、宽恤兵力;三、节省财用。对发展农业生产,节省开支,充盈国库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顺治十三年(1656),顺治帝复谕陈之遴:“朕没有计较你以前的过错,而且依然重用,且多次告诫你,你也曾向朕表白要谨慎反思自己的言行,最近是否有所改进?”陈之遴急忙上奏:“皇上教训为臣,为臣安敢不改。只是我才疏学浅,罪过多端,不能仰报圣恩。”左都御史魏裔介听说后立刻劾奏陈之遴:“当皇上诘问时,不自言其结党之私,力图洗涤,以成善类,而但云才疏学浅不能报,可见其良心已昧。”给事中王桢也上疏弹劾:“陈之遴系前朝被革职,永不叙用的词臣,其报大清不几年,竟被提升为尚书,又进政府,但他不图报效,面对皇上的呵斥,不思反省,反而于次日遨游灵佑宫,逍遥恣肆,罪不容诛,请皇上加重处分。”疏入,皇上命陈之遴据实回奏,而且命下部察议,准备革职,永不叙用。但顺治帝考虑到陈之遴已被重用,位至大臣,不忍即行革斥。令他以原官发往辽阳。这年冬,顺治帝又念陈之遴为大清效力多年,不忍终弃,遂又令其回京入旗。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有人弹劾陈之遴向内监吴良辅收贿,按律本当正法。顺治帝再次免去了他的死罪,但下诏革了他的职,抄没了他的家产,并将其全家流放辽东。1666年,陈之遴死于辽东的尚阳堡。 [2]其诗作大多为谪居盛京、尚阳堡时所作,著有《浮云集》。




史籍记载

播报
编辑

陈之遴善书、工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人,早年常和钱谦益等文坛领袖相唱和,写有大量的诗词(已失传)。他的妻子徐灿(号湘蘋)也是当时有名的女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19: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为啥叫刘姥姥“老亲家”?枕霞阁旧事:藏着四大家族尘封往事




安阳源易缘

2023-08-07 22:36河南






贾母为啥叫刘姥姥“老亲家”?枕霞阁旧事:藏着四大家族尘封往事

红楼梦中两大智慧老人,一个是荣国府享尽荣华的贾母,一个是山野老妪刘姥姥。

贾母人老成精,是贵族中的贵族,林黛玉在她面前也稍逊风华。

贾母在荣国府是人品中的顶级,但很少人注意到刘姥姥,她的智慧比贾母不遑多让,甚至对贾母形成降维打击之势!

刘姥姥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一个农村老妇,她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智慧?





要相信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得来的东西,智慧这种东西虽然和智商挂钩,但真正高段位的智慧,从来都是从经历、家传或师承中得来的。

刘姥姥的智慧从哪来?其实在她和贾母的第1次见面中已经有所透露。

论“亲家”

刘姥姥和贾母第1次见面,刘姥姥先问候贾母,叫她“老寿星”,贾母怎么称呼刘姥姥的?

“老亲家,你多大年纪?”

“亲家”,是一种姻亲关系,是指子女结了姻亲,双方家庭互称对方为亲家!

也就是说,刘姥姥家和贾家之间,是有姻亲关系的!

刘姥姥和贾母有什么样的姻亲关系?从哪儿论的亲家呢?

明面上,是王狗儿娶了刘姥姥的女儿,刘姥姥和王家结了亲,而王狗儿祖上是和四大家族王夫人家连了宗。




所以并非是贾母和刘姥姥有姻亲关系,而是王家和刘姥姥有姻亲,她算是王夫人的拐弯儿亲家!贾母称刘姥姥“亲家”是拐了两道弯儿!

但请注意,如果贾母称“亲家”,是指王狗儿和刘姥姥女儿的姻亲关系,贾母是不能称刘姥姥“老亲家”的,而应该叫“亲家”!

在民俗传统中,“老亲家”和“亲家”是不一样的,老亲家是指上几辈子有亲,有姻亲关系!

在中国民间很多地区,至今仍有“老亲”的说法。

也就是说,贾母和刘姥姥两家族早就有姻亲关系,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贵族圈。

贾母和刘姥姥很可能像史湘云、林黛玉等一样,在年轻的时候就认识,就属同一阶层,就像大观园里宝钗、宝玉、黛玉、史湘云一样,是姻亲聚在一起的女孩们!





刘姥姥并非乡野村妇,她的出身可能很高贵,比贾母不差!

从贵到贱

刘姥姥从贵人沦落成乡野村妇,有依据吗?

其实刘姥姥的经历,就是大观园女孩们的结局!

从太虚幻境判词中看,原本是侯门千金的女孩子们,结局都难逃身份的滑坡。

迎春,以侯门千金的身份嫁给孙绍祖,但婚后却被撵到丫头房中作践!身份几乎等同丫头!

妙玉,本是金陵千金,先是父母双亡,遁入空门,最后是无瑕白玉遭泥陷,风尘肮脏违心愿!沦落成风尘女子!

巧姐,是天下望族荣国府的千金,是赫赫扬扬王熙凤和贾琏的独女,下场却是被狠舅奸兄卖了,沦入贱籍!




大观园中的贵族千金,身份都遭遇了滑坡式降低,所以,从贵到贱,只是一夕之间的事,是完全有可能的!

大观园中的女子,在败落后,连一个良民的身份都没有,刘姥姥能落个农民的下场,也算不错的结局!

尘封往事

刘姥姥身份的坠落,是怎么发生的?

如果贾母和刘姥姥像黛玉和湘云一样,同是贵族身份,又是姻亲关系,为何没有一同走向败落,而是一个富贵,一个贫贱呢?

当时发生了什么,造成了两人如此不同的境遇?

关于贾母和刘姥姥的过去,原著所写不多,关于刘姥姥的更少。

从前80回看,贾母一生富贵,唯一经过的坎坷,是在年少时在史家的枕霞阁!

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到藕香榭时触景生情,说起她的青春往事。

红楼梦写的都是家常事,但往往在小事中起惊雷,贾母这次生死劫,不可小觑,在枕霞阁中发生的事,正是贾母和刘姥姥身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正原因。




贾母落水,是他们这几个联络有亲的家族共同的灾难,之所以史家和刘姥姥家家族命运截然不同,是他们两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史家选择的道路是什么?王熙凤打趣贾母的话,就有答案:

“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

看到了吗?史家经过一劫,迅速改变了家族坚守的东西,选择了福寿。

所以你看刘姥姥一见贾母,对她的称呼是什么?“老寿星”!刘姥姥对贾母了解得很呢!

而刘姥姥为什么穷呢?又为什么虽然穷,却没有像迎春、妙玉、巧姐一样沦入贱籍呢?





因为刘姥姥就是活下来的秦可卿,就是按照秦可卿临终托付王熙凤的一样,放弃富贵,坚守祖宗的操守,到祖庙里盖几间房子,做耕读人家!

所以在智慧上,在选择上,刘姥姥,包括刘姥姥的家族,比贾母和史家的选择,高明了很多倍!

所以论智慧,刘姥姥对贾母是降维打击!

所以不要说什么贾母是人精,刘姥姥才是女人堆里的神仙,有大智慧的人!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0:56 , Processed in 0.1201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