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何为福?何为祸?何为福祸相依?三生石和三生木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作者写清虚观打醮,享福人贾母原本想借着祈福的机会,获得大适意大快乐,偏遇到许多不适意事来,谁知二玉婚事恰是抄家主旨?
提起祈福这种传统平安醮,就不得不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家家户户贴福字。那么,什么是福呢?一口田的知足常乐就是福吗?
《说文·畐部》:“畐,满也。”《玉篇·畐部》:“腹满谓之涌,肠满谓之畐。”《广韵·职韵》:“畐,道满也。”
畐的本义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化四,四化五”的演化过程,与鸟、三足乌是同源字。象天形地的本文本经之文,比符咒更具有沟通宇宙万灵的能量。
相对于三生万物的三来说,零、一、二为大道之大性、阴性、隐性,三为道性、阳性、显性。相对于五行生化碗来说,一、二、三、四都是隐性的生数,到五为止,道满了,开始显性了,就开始有成数六、七、八、九了。
也就是说,福的本义是《云笈七签》所谓“天道昭彰,至诚君子,福寿无疆”,意思是像君子一样至诚至信,中正正直,自强不息,福分就会像满溢出来的生化碗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回馈于你。
《红楼梦》故事里,甄家之福,是有钱有势有名,为姑苏本地望族,贾家之福相类,为天下望族。其祸亦是出于此,贾宝玉所谓山木自寇、源泉自盗,故曰福祸相依。
宝玉见说,方才与湘云私谈,他也听见了。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衔玉而生,甄宝玉送玉重生,最终还是衔玉而死,只因玉、珠、符、玺使人争,最终家亡天下失,所以提笔《续庄子》,欲使天下不争。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其实,三生石上旧精魂的真身是三生木,分别为秦可卿、林黛玉、甄英莲,是根并荷花一茎香。一源三歧之木,桑也,是写本生地,突出国破家亡之后的“反认他乡是故乡”。
《红楼梦》故事里,贾母说,贾敏见玉如见黛玉,是在告诉世人,黛玉也等于玉。贾宝玉自比林黛玉,是作者告诉世人,宝黛一体。林黛玉原本也有通灵宝玉,随着贾敏去世被带了去,是写林家的传国玉玺随着林黛玉去世而丢失,林如海和贾敏是林黛玉的背景板,代表林黛玉。
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的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的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
《红楼梦》故事里,甄士隐资助贾雨村,一出手就白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更有房屋田产无数,为什么一把火就把他家给烧败了呢?你见过哪个地方首富被一把火烧得破产的呢?且看原文!
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用鼠盗蜂起、鼠窃狗偷来对应林四娘故事中的黄巾赤眉,可谓是良苦用心。若真以为鼠盗指的是老鼠,又怎会抢田夺地,以至于需要官兵剿捕,逼得甄士隐这样的地头蛇都难以安身呢?贾宝玉口中升堂的老耗子,写的恰是雪国鸠占鹊巢的舆图换稿事。
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庚辰双行夹批:妙!“赤眉”“黄巾”两时之事,今合而为一,盖云一过是此等众类,非特历历指明某赤某黄。若云不合两用便呆矣。此书全是如此,为混人也。 宝玉又诌道:“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庚辰双行夹批:耗子亦能升座且议事,自是耗子有赏罚有制度矣。何今之耗子犹穿壁啮物,其升座者置而不问哉?
可见,林木之谓,不单是寓朱,还以本源出生地隐喻正统。荣国府自祖宗以来,宽柔待下,是写《道德经》大邦者居下之意,红楼为闺阁昭传,是以天下之牝恒以靓胜牡写华夏大邦道德传家之文。秦氏临终所托,是云“文化不断,文明不绝。”
秦可卿:“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竞争,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说文·畐部》、《玉篇·畐部》、《广韵·职韵》、《道德经》、《云笈七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