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益阳昂公薛氏族谱派语一首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0: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537篇诗文 ► 28条名句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夫妻书家
  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也是著名书画家,在古代女书法家中地位仅次于王羲之老师卫夫人。管道升,字仲姬,一字瑶姬,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嫁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为妻,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管道升所写行楷与赵孟頫颇相似,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精于诗。尤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图》等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竹石图》1帧,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介绍

  赵孟頫[fǔ](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

  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他的父亲赵与告(又名赵与訔),曾任宋朝的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宋朝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

展开阅读全文 ∨
书法成就

楷书大家
  赵孟頫的书法,因熟而俗,这是董其昌的评价。不过,作为入门规范训练,还是不错的。
  赵孟頫与夫人管道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楷草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

展开阅读全文 ∨
生平

  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

  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 (1292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

展开阅读全文 ∨
著述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

  孟頫所著,有《尚书注》,有《琴原》、《乐原》,得律吕不传之妙。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子雍、奕,并以书画知名.

 

展开阅读全文 ∨
墓地

  赵孟頫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六月逝于吴兴。其子赵雍等将他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县洛舍东衡里“阳林堂”别业东南侧。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元代“赵孟頫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衡里赵孟頫墓保存尚好,有乡间小路可达,四周修竹茂林,绿树成荫,周围河港交叉。墓前石人剩二尊,石马一匹,散置于露天民居旁,局部已遭涂料污染。

  此墓穴为赵孟頫和夫人管道升的合葬墓。墓地坐北朝南,地处“龙穴”,北倚鸡笼山、勤王山,左有鸡山,右有赤山,南临弯曲的小河,远处有屯山、张家山,是极典型的“堪舆学”思想的物化,符合道教“堪舆阴宅”的地形地貌,是水晶宫道人赵孟頫

展开阅读全文 ∨
与东衡

  赵孟頫与东衡这片土地的姻缘,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期。

  第一次是在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蒙古铁骑先锋部队由大将伯颜率领,驻马湖州,虎视临安。为避战乱,21岁的赵孟頫,因为大母李氏乃德清人士,仓皇南逃之德清境内,几经周折,于当年冬天在德清县千秋乡东衡这个偏僻的乡村安顿下来,前后度过约11年的时光,一直到1286年春北上大都步入仕途生涯。

  第二次发生在元贞元年(1295),此时的赵孟頫已入仕元朝九年,官居从四品。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赵孟頫借病乞归,于当年夏秋之交得准返回阔别十年的故里。这次

展开阅读全文 ∨
绘画成就

关键人物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末,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承前启后
  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頫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为前人所不及:
  一是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评价

  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重要的地位

  《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他被称为是王羲之二代。

  赵孟頫是一代书画大家,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 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

展开阅读全文 ∨
► 537篇诗文     ► 28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0: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赵与芮-杭州宋代人物专题
到他们这一辈甚至连荫嗣都没有,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在与莒7岁、与芮4岁时其父便已... 理宗上位之后,追封生父赵希瓐为荣王,这样,作为理宗唯一的亲弟,赵与芮以荣王嗣子的身...

ren.bytravel.cn

为您推荐 · 反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0: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赵与芮
[宋][公元1207年-1287年]
富阳 萧山 余杭 临安 淳安 桐庐 建德 西湖区 临平区 上城区 拱墅区 滨江区 钱塘区 杭州景点 杭州特产 杭州地名网 [手机版]
赵与芮(1207年-1287年),宋太祖十世孙,燕王赵德昭九世孙。系宋理宗赵昀的同母弟,立为荣王。其子赵禥继理宗皇帝位,即宋度宗。德佑二年(1276年),赵与芮被带至元大都。在大都,赵与芮生活了11年。元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赵与芮薨逝,享寿八十。

赵与莒、赵与芮兄弟虽是赵宋宗室,但已属远支,其父赵希瓐不过是一个九品县尉,到他们这一辈甚至连荫嗣都没有,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在与莒7岁、与芮4岁时其父便已过世,母亲全氏无力抚养这对兄弟,不得不寄居在娘家。由此可见,即使赵与莒、赵与芮兄弟真是宋太祖的后人,但也已经与一般平民无异。赵与莒、赵与芮兄弟之所以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完全得益于太子赵竑与史弥远之间的争斗。

因宁宗弟沂王(一说是宁宗从弟,两人皆孝宗亲孙)独子赵贵和以皇侄身份被宁宗立为太子,赐名竑。沂藩失嗣,宁宗便委派史弥远选太祖十世孙中贤者立为沂王嗣子。史弥远派亲信余天锡物色宗室子弟,以便将来替代赵竑。余天锡四处寻觅,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嘉定十四年(1221年),余天锡回乡时路过绍兴,天降大雨,余天锡刚好到赵昀的舅舅全保长(保长是乡里的小官)家避雨。全保长听说余天锡是史弥远的门客,便刻意巴结,还将外甥赵与莒(即后来的赵昀)介绍给余天锡,说赵与莒是宗室子弟。余天锡大喜过望,将赵与莒带到临安。史弥远见赵与莒相貌端正,心中很是喜欢,便让赵与莒写字。赵与莒竟然写下“朕闻上古”四字。史弥远叹道:“此乃天命!”于是决定培养赵与莒。

公元1222年,赵与莒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有了宁宗皇侄身份。

公元1224年,南宋-皇帝宋宁宗赵扩崩,权臣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竑,立皇侄赵贵诚为太子,改名赵昀,便是后世的宋理宗。

理宗上位之后,追封生父赵希瓐为荣王,这样,作为理宗唯一的亲弟,赵与芮以荣王嗣子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不过,史上对这位大宋荣王着墨不多,可能是因为与芮才智不显,而又不以骄横跋扈出名吧。

理宗在位40年,与芮以皇帝唯一亲弟的身份享受荣华,可能源于幼时的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与芮对亲王的生活特别知足。公元1240年,其唯一的儿子赵孟启诞生,便是后来的宋度宗。

理宗曾经有两个儿子,即永王赵缉和昭王赵绎,但都夭折了。此后,后宫再没有为理宗生下皇子。吏部侍郎兼给事中洪咨夔曾建议理宗选宗室子弟养育宫中,择其优者为皇子,但理宗此时刚过中年,仍然希望后宫能产下一子,所以没有采纳。淳祐六年(1246),理宗已经年过40,仍然没有儿子,而立储之事已经不能再无限期拖延下去,遂开始物色皇子人选。从感情和血缘关系来讲,理宗理所当然地倾向于亲弟荣王赵与芮的儿子赵孟启。年仅6岁的赵孟启被立为太子,赐名禥。

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崩,赵禥继位,是为度宗。

公元1274年,度宗崩,恭帝继位。

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城被元军攻克,赵与芮和皇嫂、太皇太后谢道清,孙子宋恭帝被带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授宋福王赵与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

在大都,赵与芮生活了11年,在经历了儿子、孙子的死难之后,也许变得更加低沉。为了减弱忽必烈的猜忌,保住赵宋血脉,他向元世祖忽必烈贡献出了他的全部家产,宗室得以保全。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故宋荣王赵与芮薨逝,享寿八十,善终。


人物关系:
鼻祖:
赵德昭 (951~979)
远祖:
赵惟吉
太祖:
赵守度 (?~1040)
烈祖:
赵世括
天祖:
赵令稼
高祖:
赵子奭
曾祖:
赵伯旿
爷爷:
赵师意
父亲:
赵希瓐
儿子:
宋度宗赵禥 (1240~1274) 南宋第六位皇帝
儿媳:
南宋度宗杨淑妃 (?~1279)
孙子:
宋末帝赵昺 (1272~1279) 宋朝最后一位皇帝
宋恭宗赵㬎 (1271~1323) 南宋第七位皇帝
宋端宗赵昰 (1268~1278) 南宋第八位皇帝
兄弟:
宋理宗赵昀 (1205~1264) 南宋的第五位皇帝


  同年(公元1207年)出生的名人:
江万载 (1207~1278) 江氏三古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


  同年(公元1287年)去世的名人:
王义山 (1214~1287) 宋朝词人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
孔洙 (1228~1287) 浙江省衢州
乃颜 (?~1287) 元代蒙古宗王 内蒙古自治区
谢元龙 (1204~1287) 南宋末状元、翰林学士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
+ 更多公元1287年去世的名人》
赵姓名人堂
赵信芳 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人
赵蘅 浙江省温州人
赵石 (1874~1933) 江苏省苏州常熟人
赵括 (?~前260) 河北省人
赵峻 陕西省咸阳乾县人
赵常林 (1905~1980) 骨外科专家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人
赵仲邑 (1914~1984)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人
赵焕 (1541~1619)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人
杭州更多人物
张雨 (1283~1350)
吴焯 (1676~1733)
池沙鸿
汤尔和 (1878~1940) 北京大学校长(1939年1月—1940年3月)
钱思亮 (1908~1983)
励建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镠 (852~932)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
俞梁波

下一名人:赵希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0: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希瓐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赵希瓐,男,是汉族,南宋宗室,燕王赵德昭的八世孙、赵惟吉七世孙、赵守度六世孙、赵世括五世孙、赵令稼玄孙、赵子奭曾孙、赵伯旿之孙、赵师意之子,封荣王。曾为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县尉。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病危,史弥远矫诏立赵希瓐之子赵与莒(赵昀)为帝,是为宋理宗。

基本信息
本名
赵希瓐

所处时代
南宋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追封
荣王

儿子
宋理宗赵昀

目录
1人物简介
2家族世系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赵希瓐,南宋宗室,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九世孙、赵师意之子,封荣王。

他有二子,其长子赵与莒过继给宋宁宗赵扩,并改名为赵昀,所以后来其次子赵与芮袭爵为"荣王"。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病危,立赵昀为帝,是为宋理宗。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世系
宋僖祖文献皇帝赵朓



宋顺祖惠元皇帝赵珽



宋翼祖简恭皇帝赵敬



宋宣祖武昭皇帝赵弘殷

┣━━━━━━━━━━━━━━┳━━━━━━━┳━━━━━━┳━━━━━┓

曹王赵匡济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炅 魏王赵廷美 岐王赵光赞

┏━━━━┳━━━┳━━━━━┫ ┏━━━┻━━━━┓

赵德昭 赵德秀 赵德芳 赵德林 赵恒 赵元份

┃ ┃ ┃ ┃

赵惟吉 赵惟宪 赵祯 赵允让

┃ ┃

赵守度 赵从郁

┃ ┃

赵世括 赵世将

┃ ┃

赵令稼 赵令譮

┃ ┃

赵子奭 赵子偁

┃ ┏━━━┻━━━━━━━━━━━━━━━━━━━━━━┓

赵伯旿 赵伯圭 赵昚



赵师意



赵希瓐

┣━━━━┓

赵与芮 赵昀(宋理宗,原名赵与莒)



赵禥(宋度宗)

【说明】:赵朓(tiǎo)生赵珽。赵珽生赵敬。赵敬生赵弘殷。

赵弘殷生五子:长子赵匡济,早卒;次子赵匡胤;第三子赵炅(jiǒng),本名赵匡义,后改赵光义,又改赵炅;第四子赵廷美;第五子赵光赞。

赵匡胤生四子:长子滕王赵德秀;次子燕懿王赵德昭,其九世孙为宋理宗赵昀;第三子舒王赵德林;第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其六世孙为宋孝宗赵昚。

赵光义生九子:长子楚王赵元佐、次子昭成太子赵元僖、第三子宋真宗赵恒、第四子商恭靖王赵元份、第五子越文惠王赵元杰、第六子镇恭懿王赵元偓(wò)、第七子楚恭惠王赵元偁(chēng)、第八子周恭肃王赵元俨、第九子崇王赵元亿。

赵德昭生赵惟吉。赵惟吉生赵守度。赵守度生赵世括。赵世括生赵令稼。赵令稼生赵子奭。赵子奭生赵伯旿。赵伯旿生赵师意。赵师意生赵希瓐(lú)。

赵希瓐生二子:长子赵昀(yún),入继为赵扩之嗣;次子赵与芮(ruì)。

赵与芮生赵禥(qí),赵禥过继给赵昀。赵禥生赵昰(shì)、赵显、赵昺(bǐng)。

赵德芳生赵惟宪。赵惟宪生赵从郁。赵从郁生赵世将。赵世将生赵令譮(huà)。赵令譮生赵子偁。

赵子偁生二子:长子赵伯圭;次子赵伯琮(cóng),在赵旉死后,过继给宋高宗赵构,称次子,并改名为赵昚(shèn)。

赵伯圭生九子:赵师夔(kuí)、赵师揆(kuí)、赵师垂、赵师禹、赵师皋、赵师岩、赵师弥、赵师贡、赵师卨(xiè)。

赵昚生四子:长子赵愭(qí)、次子赵恺(kǎi)、第三子赵惇(dǔn)、第四子赵恪(kè)。

赵师垂生赵希戭(yǎn)。

赵希戭生赵与訔(yín),赵与訔又名赵与告。

赵与訔生十子:赵孟頔、赵孟颁、赵孟硕、赵孟颂、赵孟頖(pàn)、赵孟颢(hào)、赵孟頫(fǔ)、赵孟吁、赵孟頵(yūn)、赵孟愿。其中,赵孟頫是元朝著名书画家。

赵愭,原名赵愉,生一子:赵挺。赵挺早卒,宋宁宗赵括遂命赵希璂(宋太祖赵匡胤的九世孙)入继为赵愭之嗣,同时赵希璂改名为赵思正,后又改为赵搢(jìn)。

赵恺生二子:长子赵摅(shū);次子赵抦(bǐng)。

赵抦生一子:赵垓(gāi)。赵垓早卒,宋宁宗遂命赵希瞿之子赵与愿入继为赵抦之嗣,更名为赵均,后又改为赵贵和,再改赵竑(hóng),称次子,封镇王。赵竑本是赵德昭后裔、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

宋光宗赵惇,生二子:长子赵梃;次子宋宁宗赵扩。

宋宁宗赵扩生一子:赵埈(jùn)。赵埈早卒,遂命赵竑改入宋宁宗之嗣,更名为赵曮(yán),后又改为赵帱,再改赵询。

赵恒生赵祯,赵祯无子。

赵元份生赵允让;赵允让生赵曙,赵曙过继给赵祯。

赵曙生赵顼。赵顼生赵煦、赵佶。赵佶生赵桓、赵构。赵构生赵旉(fú),赵旉早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1: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道清——南宋的最后一个太皇太后
水浒人物评传
2020-03-15 23:42
谢道清(1210—1283),南宋临海人,为渠伯之女,十七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十九岁被宋理宗赵昀册立为皇后,五十七岁尊为太后,六十五岁又尊为太皇太后。时恭帝五岁,经“大臣屡请”,随恭帝垂帘听政。谢道清胸怀豁达,顾全大局,能与其她嫔妃和睦相处。
南宋中期,台州府城东门外有一条江,名叫通灵江,江水清澈见底,碧波粼粼,清风徐来,景色很是美丽别致。

谢道清出身贫苦,从小父母双亡,被堂叔俩口抱养,与亲女儿无异。但养父母只是一个小商贩,家境也很贫寒。 她家住在台州城的东门外,村前有一条小溪,谢道清从小就在溪边浣衣洗菜,甚至寒冬时候顾不得江水寒冷依旧要去江边洗衣洗菜,操持家务。长大成年之后,因不便继续抛头露面,就在家做一些针黹刺绣来补贴家用。
日子虽然过得贫寒,但好在隔壁有一秀才娘子叫屈三春,此人颇有学识,与她十分相好,可以无话不谈,还教给她许多学识。日子过得但也不是十分无趣。
这一年,秀才王仁瑜的书友、当朝太子的门客杨俊来奉命到台州府为帝王家选妃。行前,杨俊来为求神助,到国清寺求签, 结果求得上上签,签词是一首打油诗:
问津桃源上天台,谢女咏絮灵水边;
道是琼台夜月凉,清辉不露霓裳仙。
寻人至,婚姻吉,财源进,鸿运来。
杨俊来看了此签忽然想到台州城那条江就叫灵江,于是决定到江边看看。

一日清晨,杨俊来从临海城悦来客店起身,出了崇和门,在东水沟上随意行走。忽然听得上流水响,顺着水声方向看去,看见一个头堆观音髻的姑娘正埋头洗菜,奇怪的是姑娘洗菜的衣袖与手一道没在水里,在水流荡漆中,隐隐有一种青光鳞鳞,一时惊奇就问:“姑娘,你洗菜为何不抓袖?”那姑娘以玩笑口吻答道:“奴家这是真龙不露爪,露爪非真龙”。杨俊来心中一动,似有所得,不觉多看了几眼,一时间竟呆住了,待回过神来时,见那洗菜的姑娘已经提着篮子走远了。
正在懊恼之际,忽然想起书友王仁瑜就住在这附近。于是就来到这王仁瑜家一问究竟,谁知秀才王仁瑜听了却大笑道:“你哪里见到她美好的模样?若是前三年贤兄来或可见,可如今贤兄可是见不到了。”“此话怎讲?”杨俊来甚是疑惑。只听王仁谕继续说道:“谢家小妹,前三年确实是美人一个。可是,话说也怪,灾难突然就降临了。谢家小妹十六岁那一年,身上突然发出一身恶疮,开始在手指上发起,逐渐上延,不到半年,全身长遍,连脸部也是一块一块的,不痒不痛, 这块好了,那块长上,惭断渐续,连连绵绵,把个美貌如花的姑娘变成一个丑八怪。贤兄不是看花了眼吧?”

杨俊来听得如坠五里云雾之中,自己早上明明看到的是美人,这怎么瞬间就变成了丑女?于是便问:“敢问芳名?““这谢家小妹,身为女子却起了个男子名,叫谢道清。”王秀才说。听到这三个字,杨俊来心中一动,拿出先前所求之签,发现每句诗首字相连,竟是“问谢道清”四字。
这时,屈三春走上前来为谢道清说道:“谢姑娘的毛病不痒不痛, 妾身猜测这天生丽质,决不容凡人染指,大凡女子奇才奇貌必为应运或应劫而生。两者必居其.一。否则,像谢姑娘这样奇颖奇才,冰雪聪明,求婚者必然络绎于道,若非突生怪病,早就成为别人堂上妻子了。今听杨伯与拙夫所论,京城所谣传那话儿应了。只因府县官员没有公开征召。民间不晓不知罢了。原来谢姑娘竟然真的是皇妃之命。”听了屈三春这番话语,杨俊来心中也颇为认同,当下就决定让谢道清入册,进宫选妃。

但到了知府这里,知府犯难了,谢道清这般样子,若是送进宫去,皇上还不治他一个欺君之罪?可是杨俊来却执意要把谢道清带上,知府也只好从命,勉强将谢道清入册,和其她秀女一起在府中接受培训。
培训结束,屈三春陪着谢道清和她秀女一道进京。
没有奇迹就没有精彩的故事。这奇迹就发生在这入京的途中。在进京途中谢道清竟然腹泻不止,直到快进京城时,这腹泻竟然神奇地止住了,更神奇的是腹泻症好了之后,身上的疮竟然在一夜之间结痂脱落,露出了光洁的皮肤,梳洗沐浴之后变成了活脱脱的一个美人。

到了廷陛吉日,这一天是皇帝亲自点后的日子,选取未来后妃,她们都有随驾的教习,各自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姑娘打扮得光彩照人。唯独谢道清在屈三春的指导下,反其道而行,素面朝天,淡扫娥眉,宽衣广袖,打扮得朴素大方。宋理宗看到谢道清朴素自然,一身端庄稳重,不炫不耀,宽衣广袖,连手指都陷在衣袖内,便惊奇地问:“卿卿为何不舒指?”,谢道清答道:“见龙方可伸手!”理宗明白此女目的是要皇帝自已动手为她展袖验看,便立刻伸出手来,为这姑娘卷袖出手,只见谢道清素手如玉,不环不钏,晶莹明亮,同时散发出一种说不出的舒心舒肺的淡雅幽香,不觉在她的手背上摩挲起来,口中赞道:“好一双清白的玉手!”谢道清急忙跪地奏道:“妾手与皇上合手共扶社稷!”这一赞一谢,就确定了两人的身份,一帝一后,谁也不能更改了。谢道清就这样被选为了皇后。

当然了, 还有另一种说法。史学界认为,在宁宗死后,理宗议择中宫时,本来选的是贾贵妃,但谢道清的叔祖父谢深甫出任宰相时,曾有恩于杨皇后,所以杨皇后为报谢氏之恩力主立了谢道清为后。
不管是哪种说法,谢道清是被立为了皇后,然而,遗憾的是,谢道清并没有得到理宗皇帝的的爱,宋理宗所宠爱的还是贾贵妃,甚至在贾贵妃去世后又专宠阎贵妃。可是,谢道清却始终对宋理宗用情极深,一直包容着宋理宗的冷漠淡然。
开庆元年(1229年),元兵一度越过长江,局势顿时紧张起来。宋理宗和朝臣们非常惶恐,他们秉承着赵氏王室的传统,遇到战事三十六计走为上,不是商量怎么抵抗,而是商量往南边的平江或庆元迁都。谢道清得知后,上朝堂,力谏宋理宗,说:“一旦迁都,就会造成人心动摇。不但失去民心,军心也将不稳,万万不可。”在谢皇后的极力反对下,宋理宗和朝臣才中止了这一次的迁都动议,稳定了军心。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谢道清虽然身为女子,还是颇有政治眼光和政治胆识的。要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宋朝对后宫干政可是管束最严的,但是为了宋王朝的江山社稷,谢道清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可以说是巾帼不让须眉。

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攻破鄂州,继续沿长江东进,朝中的确也没有一个像样的人才了。为了改变眼前的现状,挽救国家的命运,已是太后的谢道清命人起草了一道榜文,张贴于朝堂,榜文写得一针见血: “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大小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天命未改,国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书省即与转一官; 负国逃者,御史觉察以闻。”从榜文中可以看出,情况确实很危急,所以谢道清才会不再顾虑所谓的皇家颜面,直截了当地说出实情,期待有识之士能够帮助赵氏朝廷渡过难关。
果真如谢道清所想,真的出现了几个忠心而又有才能的人,如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辈皆脱颖而出。在国将不国的关键时刻,在江山危亡的紧要关头,他们用生命实践着自己忠君护主的誓言,描绘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烈场面、为后世留下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传承着一脉爱国深情。

1276年农历正月,元兵围潭州,谢道清升信王赵昺为广王,出镇泉州。对于她来说,这算是最后一次人事安排,大概意在为赵氏留一脉香火吧。
咸淳十年( 1274年)二月,忽必烈第二次进犯,元军进入临安。为不致都城临安全部生灵涂炭,谢道清带领宋廷拜表请降。恭帝和谢道清相继被送往元大都,降恭帝为瀛国公,谢氏为寿春郡夫人。七年后,她卒于元大都,年七十三岁,后归葬于临海西郊。
后人评价谢道清颇有微词:第一,恭帝德佑二年,元军伯颜部攻破临安,谢道清原本不该命令孙子向元朝伯颜元帅跪拜,揖礼即可。然而,这时候的谢太皇太后却哭着对恭帝说:““承蒙天子仁慈,留你一条性命,还不赶快拜谢!”当时年仅八岁的恭帝还是个孩童、 对此事并不知耻,他在大臣们的搀扶下行了三跪九拜大礼。虽然是年幼的孩子,但这一屈膝跪拜失去了大宋皇朝的气节,亡国了。

第二,谢太后与年幼的恭帝被押解到大都,忽必烈封她为寿春郡夫人,将她囚禁在深院之中,而谢道清竟然接受这样一个封号,在深院之中苟且偷生。
但是与谢道清一同生活的宫妃朱静芬在衣衿上题词曰:
既不辱国,幸免辱身,
世食宋禄,羞为北臣;
妾辈之死,守于一贞,
忠臣孝子,期以自新。
宫妃刘紫茵衣襟内写的是四句诗:
宋女凌辱洗铅华,千里跋涉不见家。
名建高标应自赏,愿辞紅粉到天涯。
可见两位才女都是在以死明志,宁愿失去宝贵的生命,也要换取自己的清白和名节。然而,谢道清身为太皇太后只是自剪头发,请求削发为尼。从此青灯古佛,了却终生。

第三,德佑元年(1275),元军攻破鄂州,沿长江东进,谢道清罢了贾似道的官,却碍于情面没有杀贾似道以泄民愤,生生错过了鼓舞士气的一个好机会,大大挫伤了军民抗敌保家卫国的信心。
虽然后人对谢道请多有微词,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 南宋末期,国家内优外患,已是到了覆灭的边缘。南宋的灭亡也好,幼帝屈膝之辱也好,并不是谢道清一个人可以掌握控和扭转的。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朝臣无能,南宋的灭亡怎么也怪不到一个深居后宫的女人身上!
君不见徽钦二帝尚且含羞忍辱,苟且偷生,我们又怎么忍心苛责于一个老妇人呢!
举报/反馈
相关搜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1: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道清
       谢道清,即历史上有名的谢太后、南宋女政治家。临海县(今临海市)城东下渡人。宰相谢深甫孙女,17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1227年(理宗赵昀,宝庆三年)册封为皇后。度宗赵禥即位,尊为皇太后,1275年(德佑元年)恭帝赵显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时恭宗5岁,应众大臣屡请,随恭宗垂帘听政。


人物简介
    谢道清(1210~1283)南宋女政治家。临海人。宰相谢深甫孙女。17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19岁册立为皇后,57岁尊为太后,65岁又尊为太皇太后。时恭宗5岁,经"大臣屡请",随恭宗垂帘听政。谢道清胸怀豁达,顾全大局,50年间后宫一直和睦稳定。开庆元年(1259)忽必烈首次渡江攻打鄂州(今武昌),理宗准备迁都南逃,皇后首次参与朝政,以"恐动摇民心"劝谏皇上,说服众大臣,并率先尽力俭省,以资军需。咸淳十年(1274)忽必烈第二次进犯,京城官员怕死,太后命令朝堂告示:凡坚守岗位的,尚书省记上一功;叛国逃亡的,由御史查明情况上报。

       号召全国起兵勤王。后元军临城迫降,太后誓不出走避难,沉着安排宋室后嗣,升任文天祥为右丞相出城谈判,谈判未成文天祥被扣留,元军进入临安城,太后等被掳往大都,挂个寿春郡夫人虚衔,7年后病故,享年73岁。

  谢道清(1210-1283) 南宋理宗后,亦即谢太后。南宋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位临海县西北)人。1227年(理宗赵昀,宝庆三年)册封为皇后。度宗赵禥即位,尊为皇太后1275年(德祐元年)恭帝(赵显)即位,尊为太皇太后,乃垂帘听政。当年,贾似道兵败于丁家洲,陈宜中上疏请正其罪,她不准,遂削其官,并徙贬所。时丞相王爚老病,而陈宜中、留梦炎又庸懦无能。致使前线屡败,又加元兵长驱直入,而陈宜中及文武百官皆逃。二年初,九军进逼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她屡遣使臣赴元营奉表称臣求和。元统帅伯颜未互,遂上传国玺降表,南宋亡并下诏令扬州李庭芝等投降八月至大都。今北京市降封寿春郡夫人,越七年死。

  父谢渠伯,祖谢深甫。后生而黧黑,瞖一目。渠伯早卒,家产益破坏。后尝躬亲汲饪。“旋病疹、良已,肤蜕,莹白如玉。医又药去目瞖”。因谢深甫为相时,有援立杨太后之功,太后德之。遂选入宫,十七岁封通义郡夫人,宝庆三年九月,进贵妃,十二月,册为皇后。咸淳三年(1267年),度宗立,尊为皇太后,号寿和圣福。进封三代:父渠伯,魏王。祖深甫、曾祖景之,皆鲁王。宗族男女各进秩赐封赏赉有差。度宗崩,恭宗继位时只有五岁,尊为太皇太后。谢道清乃经“大臣屡请”,垂帘同听政,实际上掌握了朝廷的最高统治权。

  她生下来就有一只眼睛患先天性的角膜云翳,而且皮肤很黑,一只眼有角膜云翳,自然不能算眉青目秀。由于她小时家庭已经很贫困了,所以谢道清经常自己作饭,操持家务。

谢道清

  谢道清的祖父谢深甫曾经当过宰相,有援立杨太后(宋宁宗皇后)的功劳。所以杨太后很感激他。理宗即位后,议论选皇后事宜,太后命令一定要选谢氏诸女。谢家只有谢道清没有出嫁,她的兄弟欲把她纳入宫中,她伯父谢攑伯认为不可以,说:“即使是奉诏纳女,也必须花很多钱准备资装,按谢道清的条件,到头来不过就当个老宫女,有什么好处?”正赶上正月十五上元之夜,有喜鹊来灯山营巢,大家都认为这是谢道清能当后妃的吉祥征兆。谢攑伯不能阻止这件事,于是只好送谢道清上路,不幸谢道清途中得了皮疹病,好容易痊愈了,皮肤尽都脱落,她的黑皮肤竟然因此而变成了莹白如玉的好皮肤,又让医生治好了她的先天性的角膜云翳,谢道清从丑小鸭竟然变成美女一个。

封为皇后
    当时贾涉的女儿特别漂亮,同谢道清一同候选。入宫后,宋理宗一眼就看中了贾小姐。杨太后说:“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左右也都窃语说:“不立真皇后,乃立假皇后吗?”理宗没有法子,只好策立谢道清为后。开始封她为通义郡夫人,宝庆三年九月,进封贵妃。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12月,由杨太后作主,谢道清被理宗册封为皇后。

  谢道清虽然是皇后,还是竞争不过贾贵妃,理宗专宠贾贵妃一人。贾贵妃死后,阎贵妃又因为漂亮而受宠幸。谢道清从来不计较理宗喜欢谁,所以杨太后很器重她,理宗虽然不爱她,对她却很敬重,礼遇有加。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元军大举进犯南宋,包围鄂州(今湖北武昌),大有顺长东下,消灭南宋之势。南宋朝廷一片慌恐,宦官董宋臣向宋理宗建议从临安迁都到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元军锋芒。谢道清坚决反对迁都,对宋理宗说:“如果迁都,军心,民心必然动摇,后果不堪设想。” 宋理宗这才没有迁都。

  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宋理宗病逝,16岁的宋度宗即位,尊谢道清为皇太后。由蟋蟀宰相贾似道专政。贾似道声色犬马,使得朝政昏暗。襄阳受到元军围攻了2年,形势危急,他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谢太后眼看南宋气息奄奄,忧忿于心,却无能为力。

尊为太后
       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尊谢道清为皇太后,号寿和圣福,进封三代:她父亲谢渠伯为魏王;祖父谢深甫、曾祖谢景之,都封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逝,年仅3岁的宋恭帝即位,尊谢道清为太皇太后。因恭帝年幼,由谢道清垂帘听政。时蒙古军已经占据襄阳,又于12月攻占鄂州,正沿长东下。谢道清命贾似道率军13万迎敌。次年二月,结果贾似道在丁家州(今安徽芜湖)被元军击溃,南宋主力尽丧,蒙古军乘势长驱东下。贾似道兵败误国,朝野震动,群情激愤。宰相陈宜中奏请诛杀贾似道,谢道清没有答应,只是将贾似道罢官放用逐。在途中,贾似道被监送人郑虎臣所杀。

  贾似道死后,南宋已经没有精锐军队可用,京都的那些醉生梦死的官僚们纷纷逃离,连招呼都不打。谢太后没有好办法,只好命令在朝堂上张挂榜文:“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天命未改,国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书省即与转一次;负国逃者,御史觉察以闻。”

  德祐元年六月,发生了日食,当时认为这是凶兆,谢太后只好削“圣福”(即节约皇室开支)以应天变。丞相年老多病,不能理事,陈宜中、留梦炎等人庸懦无能,每天只能在朝堂互相指责。当将军张世杰兵败于焦山后,陈宜中弃官逃跑,谢太后累召不来。由于无人可用,谢太后只好写信给陈宜中的母亲,让她劝陈宜中以国事为重。十月,陈宜中才回来。谢太后又亲自写信召夏贵等发兵勤王,信中说:“即使我母子不足念,难道不报先帝之德吗?”夏贵等也罕有来勤王的。

  当月,元兵攻破常州,谢太后遣陆秀夫等请求议和,元方不同意。陈宜中带头同大臣一起建议迁都,谢太后不同意,陈宜中痛哭固请,不得已而从之。第二天当启行时,而陈宜中在仓卒中没有安排好,宫车已经驾好,天都晚了陈宜中还不来,谢太后在怒气中下令不迁都了。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谢太后命令陈宜中出任议和特使,到元军中谈判,可以用臣礼,陈宜中很为难,太后哭着说:“只要能保存社稷,还计较什么臣不臣的称呼。”不多久,元兵前出到皋亭山,陈宜中又逃跑了,文武百官也都纷纷逃走。

  二月,元军进驻钱塘,南宋全然失去了抵抗能力。恭帝和谢太后都当了俘虏,忽必烈为了瓦解南宋残余势力的斗志,对谢太后和恭帝都很优待,封恭帝为瀛国公。谢太后有病,也允许她留在杭州养病。这一年年八月,谢太后来到元朝的京师,忽必烈封她寿春郡夫人。七年后,即公元1283年,南宋亡国太后谢道清,默默地病死于异国他乡。

执政风格
  1275年,贾似道兵败于丁家洲,陈宜中上疏请正其罪,谢道清不准,遂削其官,并徙贬所。时丞相王爚老病,而陈宜中、留梦炎又庸懦无能。致使前线屡败,又加元兵长驱直入,而陈宜中及文武百官皆逃。二年初,九军进逼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她屡遣使臣赴元营奉表称臣求和。

  德佑元年六月,发生了日食,当时认为这是凶兆,谢太后只好削“圣福”(即节约皇室开支)以应天变。丞相年老多病,不能理事,陈宜中、留梦炎等人庸懦无能,每天只能在朝堂互相指责。当将军张世杰兵败于焦山后,陈宜中弃官逃跑,谢太后累召不来。由于无人可用,谢太后只好写信给陈宜中的母亲,让她劝陈宜中以国事为重。十月,陈宜中才回来。谢太后又亲自写信召夏贵等发兵勤王,信中说:“即使我母子不足念,难道不报先帝之德吗?”夏贵等也罕有来勤王的。当月,元兵攻破常州,谢太后遣陆秀夫

等请求议和,元方不同意。陈宜中带头同大臣一起建议迁都,谢太后不同意,陈宜中痛哭固请,不得已而从之。第二天当启行时,而陈宜中在仓卒中没有安排好,宫车已经驾好,天都晚了陈宜中还不来,谢太后在怒气中下令不迁都了。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谢太后命令陈宜中出任议和特使,到元军中谈判,可以用臣礼,陈宜中很为难,太后哭着说:“只要能保存社稷,还计较什么臣不臣的称呼。”不多久,元兵前出到皋亭山,陈宜中又逃跑了,文武百官也都纷纷逃走。二月,元军进驻钱塘,南宋全然失去了抵抗能力。恭帝和谢太后都当了俘虏,忽必烈为了瓦解南宋残余势力的斗志,对谢太后和恭帝都很优待,封恭帝为瀛国公。谢太后有病,也允许她留在杭州养病。

政界事迹
稳定朝政
  开庆初年,蒙古兵渡过长江,把鄂州(今湖北武昌)团团围困,军情十分紧急,朝野震动。这时,理宗皇帝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一些大臣乘机提出要将国都从临安东迁,以避开敌人锋芒,理宗举棋不定。谢皇后得知此事,万分焦急,她力排众议,指出这是“动摇民心”的下等策略,请皇上留跸。理宗权衡得失,终于听从了谢皇后的明谏,放弃了迁都的念头,稳住了军心民心。

  景定五年(1264),理宗驾崩,他的儿子赵接位,即度宗皇帝,改元咸淳,尊谢皇后为皇太后。时年54岁的谢道清,一面经受理宗皇帝死别的伤痛,一面挑起了协助新君初政的重任。在那内忧外患的危难时刻,她又十分艰辛地扶助度宗熬过十一个春秋,使风雨飘摇中的半壁江山得以残存。

  咸淳十年,度宗驾崩,与理宗皇帝安葬于绍兴富盛攒宫(南宋有六位皇帝皇后归葬于此,后人称“宋六陵”)。度宗的儿子恭宗即位,谢道清被尊为太皇太后。恭宗此时年仅4岁,众大臣奏请谢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年65岁的谢道清虽推辞再三,最后还是应允众大臣的奏请,毅然挑起扶幼理政的重担。当时,南宋王朝国力衰微,诸事棘手。谢道清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应对连年战乱和巨大的军费支出,诏令“汰冗员,节费用,蓄国力”,以其所能致力于变革朝政,蓄养国力的各项主张。当时,“内除奸,外御侮”,是谢道清面临的最大难题。

  德祐元年初,20万元兵破鄂州,沿长江东侵。谢道清命丞相贾似道领兵御敌。贾似道畏惧元兵,无心作战,竟去巴结元军头领伯颜,送去黄柑、荔枝等礼物,但伯颜不卖账。宋兵在鲁港被元军击败(今安徽芜湖西南),贾似道躲避到扬州。这件事激起公愤,大臣陈宜中面奏太皇太后,请求斩贾似道以谢天下。谢道清深知贾似道权倾朝野,专权误国,罪孽深重,天怨人怒,但贾似道乃“三朝元老”,其姊是理宗皇帝的宠妃,谢道清与贾似道还是台州同乡。即便如此,谢道清还是以国家社稷为重,于1275年三月罢了贾似道的相,与此同时,尽改以往贾似道不恤百姓之弊端,清除贾的同党,平反被贾似道诬陷的冤案。谢道清作了如此一系列处理,还是难以平民愤,大臣谴责贾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谢道清思虑再三,决定放逐贾似道到漳州。在押解途中,贾被监官处死。

垂帘听政
  幼主恭宗在位时,谢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先后两年时间,朝廷内部清除了像贾似道这样的奸相,内部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然而,此时外部边报似雪片飞来,烽火连天,南宋王朝危若累卵。“面对元军铁桶似的合围攻势,临安城内人心惶惶,南宋朝臣纷纷弃官逃跑,连左丞相留梦炎也弃官循逃,令主持朝政的谢太后心寒不已,忍无可忍,她愤而起草一份诏书,张贴于朝堂,诏书曰:u2018我大宋建国三百余年,对士大夫向来优礼有加,眼下我与新君多难,大小朝臣无一人一语号召救国,以平日所读圣贤之书,所许谓何!于此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

  谢道清虽有心回天,力挽狂澜,但赵家的南宋王朝到了度宗、恭宗时期,已是强弩之末。面临残局,谢道清御侮之志依然不移,她几番亲书急诏,调集各路军马奋力抗敌。“强敌压境,社稷将倾。谢太后要各地起兵u2018勤王u2019”。一批英雄豪杰,奋起与元军苦战。赣州知州文天祥招募数万义兵赶来护卫临安;台州杜浒招募义兵四千奔赴临安,江南大地涌动抗击入侵的风云。但是,与锐气旺盛的元军抗衡,宋军明显寡不敌众,加上南宋上下人心浮动,主和派势力抬头,对于谢道清的抗敌诏令,响应者逐渐减少。此时,传来了元军攻陷常州的消息,临安门户独松关也危在旦夕,京城为之震荡,在抗战失败,朝廷一片主和声中,谢太后无可奈何,委曲求全,派遣大臣陆秀夫前去请和,但元军统帅拒绝请和,并挥师直逼临安。面对强敌将临,谢太后提升文天祥为左丞相,派他与元军统帅伯颜谈判。在谈判中,文天祥严词斥责元军的入侵,元军头领恼羞成怒,将文天祥扣押。急难中,谢皇后让陆秀夫等旧臣携幼主出逃南方,企望赵氏一脉得以延续。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丞相伯颜率领的元军云集临安城下,陈宜中请谢太后逃出临安。谢太后不同意,陈宜中再三请求,谢太后才同意,但到整装待走之时,陈宜中、留梦炎等人又不知去向。谢太后忿怒之极,她所下的最后一道任命,是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要他与

元军接洽。不过文天祥前往元营和谈时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无奈,只得向伯颜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开城投降,并按照伯颜的命令下诏要坚守扬州的李庭芝等将领投降,为李庭芝所拒。同年二月,元军进入临安,三月,掳走恭帝等南宋君臣押往大都,谢道清正患病在床,由元兵监视,暂时留在临安。八月,元军将她从宫中抬出,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市),降封为寿春郡夫人。七年后,即公元1283年,南宋亡国太后谢道清,默默地病死于异国他乡。

  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为保全临安城,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谢道清派仙居籍的左丞相吴坚等,赴元大都(今北京)将降表进呈给元世祖忽必烈,南宋至此基本告亡(后赵昰、赵昺从临安逃亡闽、广,组建赵宋流亡政权,并使用景炎、祥兴年号,直到兵败崖山,陆秀夫抱帝昺投海而尽,这一流亡政权才彻底垮台)。是年八月,谢道清被元军从临安押往大都居住,降封寿春郡夫人。又过了七个年头,谢道清74岁那年,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归葬于家乡,墓葬邻近其父亲的陵室。

后人评论
  宋朝历代的皇后、妃嫔,基本上没有在史册上留下她们的名字,有的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唯独这位谢道清,史籍上作了较为详细记载。说明谢道清其人其事,确非平常皇后可比拟。对于谢道清最后下诏降元,后人非议颇多,认为她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其实,我们从历史观实际出发,对于南宋末期孤儿寡母式的残破局面,降元实在是一种必然的大势,太皇太后谢道清实在有太多太多的无奈,我们实在无法苛求其率兵抗战到底。

  有关谢道清的是非功过,后人自有不少说法。不以成败论英雄,刘邦是英雄,难道项羽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舍半壁江山,求一统天下,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况且,谢道清制止迁都、惩办奸相,尤其是几度组织抗击元军,重用宋末“三杰”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更是可圈可点的政绩。在中国历史上,诸如文天祥这样彪炳千秋的英雄人物,就是谢道清提携起来的,实在令人赞叹!谢皇后其实是一位被历史烽烟埋没的女中豪杰,她恐怕比后来的那位慈禧太后,要可敬可爱得多。

民间传说
  有关谢道清入宫封后,民间有不少传说。谢道清祖居临海东郊(一说邵家渡下渡村),村头有小溪、石桥、河埠。谢道清虽出生名门望族,但她却不愿在深闺养尊处优,而是常常与女佣一起上桥头溪边洗菜。

      据说每当道清临水照影,但见自己头戴凤冠,身穿锦衣,艳丽无比,这连谢道清自己也深为惊异。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道清身上染了疥疮,她不想让自己身上的疮疖被人瞧见,所以洗菜时连衣袖也不卷起。一次,朝廷的选美钦差路过水边,见这位光艳女子洗菜不卷袖,就问缘由,谢道清随机应道:“真龙不露爪么!”钦差见她既明艳又出言不凡,就立即让她上轿进京。奇怪的是,谢道清的轿子一到天台,面容从颇为憔悴到容光焕发;到了嵊县,全身痂痕褪尽;到了临安进宫时,谢道清成了国色天姿的佳丽。进宫后,理宗皇帝见她端庄秀丽,十分欣喜。与之叙话,谢道清应对如流,皇上龙心大悦。

  传说仅是传说而已,自然不可当真,然而,谢道清从洗菜女到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确实富于传奇色彩。据《宋史》记载,谢道清“绍定三年(1230年)九月,进贵妃;十二月册为皇后。”可谓一步登天。时年道清20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1: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丑女皇后谢道清简介 谢道清怎么死的
2021-12-16 20:24
丑女皇后谢道清简介 谢道清怎么死的



谢道清中国漫长的古代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才华出众的女子,有的已广为人知,有的却鲜为人知。南宋理宗的皇后谢道清便是其中之一。谢道清简介谢道清(1210-1283年),生于南宋宁宗嘉定三年的台州临海。南宋时期,临海成为重要的辅郡,城内商贾云集,城外白塔鱼市兴盛,有“夜潮千橹急,贩鲜人上船”的诗句。谢道清的祖父谢深甫,官拜右丞相,以“为相稳健”著称,封鲁国公、信王;父亲谢渠伯官至朝奉大夫,追封卫王。但谢道清年少时父母早亡,只在老家过着大家闺秀的闲居生活,她美丽聪慧,端庄贤淑,芳名不胫而走,消息甚至传进了临安宫廷……有关谢道清入宫封后,民间有不少传说。谢道清祖居临海东郊(一说邵家渡下渡村),村头有小溪、石桥、河埠。谢道清虽出生名门望族,但她却不愿在深闺养尊处优,而是常常与女佣一起上桥头溪边洗菜。据说每当道清临水照影,但见自己头戴凤冠,身穿锦衣,艳丽无比,这连谢道清自己也深为惊异。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道清身上染了疥疮,她不想让自己身上的疮疖被人瞧见,所以洗菜时连衣袖也不卷起。一次,朝廷的选美钦差路过水边,见这位光艳女子洗菜不卷袖,就问缘由,谢道清随机应道:“真龙不露爪么!”钦差见她既明艳又出言不凡,就立即让她上轿进京。奇怪的是,谢道清的轿子一到天台,面容从颇为憔悴到容光焕发;到了嵊县,全身痂痕褪尽;到了临安进宫时,谢道清成了国色天姿的佳丽。进宫后,理宗皇帝见她端庄秀丽,十分欣喜。与之叙话,谢道清应对如流,皇上龙心大悦。传说仅是传说而已,自然不可当真,然而,谢道清从洗菜女到太皇太后垂帘听政,确实富于传奇色彩。据《宋史》记载,谢道清“绍定三年(1230)九月,进贵妃;十二月册为皇后。”可谓一步登天。时年道清20岁。谢皇后虽然年轻资历浅,但她在宫廷内举止端庄,知书明礼,好学不倦,为宫内上下所尊敬,尤其是深得理宗之母杨太后(绍兴人)的喜爱。“理宗亲政之初,慨然思有所作为,急欲洗濯三十年积弊以实现‘中兴宋室’的宏愿。他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振兴图治之举,被历史上称为‘端平更化’……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无情的现实却打破了宋理宗种种美妙的幻想。”理宗在位长达40年之久,但总体看,他是一位平庸无为的皇帝。先是专宠贾妃,贾贵妃死后,阎贵妃又因美色得宠。而谢道清对此处之泰然,作为皇后,她平时颇留意国事,明析时政,尽力佐助理宗皇帝。当时,南宋朝廷有一段较长时期的稳定,谢道清实在是功不可没。有一件重大事件可以佐证。开庆初年,蒙古兵渡过长江,把鄂州(今湖北武昌)团团围困,军情十分紧急,朝野震动。这时,理宗皇帝召集文武百官议事,一些大臣乘机提出要将国都从临安东迁,以避开敌人锋芒,理宗举棋不定。谢皇后得知此事,万分焦急,她力排众议,指出这是“动摇民心”的下等策略,请皇上留跸。理宗权衡得失,终于听从了谢皇后的明谏,放弃了迁都的念头,稳住了军心民心。景定五年(1264),理宗驾崩,他的儿子赵 接位,即度宗皇帝,改元咸淳,尊谢皇后为皇太后。时年54岁的谢道清,一面经受理宗皇帝死别的伤痛,一面挑起了协助新君初政的重任。在那内忧外患的危难时刻,她又十分艰辛地扶助度宗熬过十一个春秋,使风雨飘摇中的半壁江山得以残存。咸淳十年,度宗驾崩,与理宗皇帝安葬于绍兴富盛攒宫(南宋有六位皇帝皇后归葬于此,后人称“宋六陵”)。度宗的儿子恭宗即位,谢道清被尊为太皇太后。恭宗此时年仅4岁,众大臣奏请谢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年65岁的谢道清虽推辞再三,最后还是应允众大臣的奏请,毅然挑起扶幼理政的重担。当时,南宋王朝国力衰微,诸事棘手。谢道清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应对连年战乱和巨大的军费支出,诏令“汰冗员,节费用,蓄国力”,以其所能致力于变革朝政,蓄养国力的各项主张。当时,“内除奸,外御侮”,是谢道清面临的最大难题。德祐元年初,20万元兵破鄂州,沿长江东侵。谢道清命丞相贾似道领兵御敌。贾似道畏惧元兵,无心作战,竟去巴结元军头领伯颜,送去黄柑、荔枝等礼物,但伯颜不卖账。宋兵在鲁港被元军击败(今安徽芜湖西南),贾似道躲避到扬州。这件事激起公愤,大臣陈宜中面奏太皇太后,请求斩贾似道以谢天下。谢道清深知贾似道权倾朝野,专权误国,罪孽深重,天怨人怒,但贾似道乃“三朝元老”,其姊是理宗皇帝的宠妃,谢道清与贾似道还是台州同乡。即便如此,谢道清还是以国家社稷为重,于1275年三月罢了贾似道的相,与此同时,尽改以往贾似道不恤百姓之弊端,清除贾的同党,平反被贾似道诬陷的冤案。谢道清作了如此一系列处理,还是难以平民愤,大臣谴责贾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谢道清思虑再三,决定放逐贾似道到漳州。在押解途中,贾被监官处死。幼主恭宗在位,谢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先后两年时间,朝廷内部清除了像贾似道这样的奸相,内部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然而,此时外部边报似雪片飞来,烽火连天,南宋王朝危若累卵。“面对元军铁桶似的合围攻势,临安城内人心惶惶,……南宋朝臣纷纷弃官逃跑,连左丞相留梦炎也弃官循逃,令主持朝政的谢太后心寒不已,忍无可忍,她愤而起草一份诏书,张贴于朝堂,诏书曰:‘我大宋建国三百余年,对士大夫向来优礼有加,眼下我与新君多难,大小朝臣无一人一语号召救国,以平日所读圣贤之书,所许谓何!于此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谢道清虽有心回天,力挽狂澜,但赵家的南宋王朝到了度宗、恭宗时期,已是强弩之末。面临残局,谢道清御侮之志依然不移,她几番亲书急诏,调集各路军马奋力抗敌。“强敌压境,社稷将倾。谢太后要各地起兵‘勤王’。”一批英雄豪杰,奋起与元军苦战。赣州知州文天祥招募数万义兵赶来护卫临安;台州杜浒招募义兵四千奔赴临安,江南大地涌动抗击入侵的风云。但是,与锐气旺盛的元军抗衡,宋军明显寡不敌众,加上南宋上下人心浮动,主和派势力抬头,对于谢道清的抗敌诏令,响应者逐渐减少。此时,传来了元军攻陷常州的消息,临安门户独松关也危在旦夕,京城为之震荡,在抗战失败,朝廷一片主和声中,谢太后无可奈何,委曲求全,派遣大臣陆秀夫前去请和,但元军统帅拒绝请和,并挥师直逼临安。面对强敌将临,谢太后提升文天祥为左丞相,派他与元军统帅伯颜谈判。在谈判中,文天祥严词斥责元军的入侵,元军头领恼羞成怒,将文天祥扣押。急难中,谢皇后让陆秀夫等旧臣携幼主出逃南方,企望赵氏一脉得以延续。德祐二年(1276)二月,为保全临安城,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谢道清派仙居籍的左丞相吴坚等,赴元大都(今北京)将降表进呈给元世祖忽必烈,南宋至此基本告亡(后赵昰、赵昺 从临安逃亡闽、广,组建赵宋流亡政权,并使用景炎、祥兴年号,直到兵败崖山,陆秀夫抱帝昺投海而尽,这一流亡政权才彻底垮台)。是年八月,谢道清被元军从临安押往大都居住,降封寿春郡夫人。又过了七个年头,谢道清74岁那年,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归葬于家乡,墓葬邻近其父亲的陵室。现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还保存有谢皇后的一些遗迹,城内崇和门边有一条“洗菜桥”巷,就是相传谢皇后常去洗菜的地方,城东勾山一带原是谢丞相府上台坊的踪迹。城东谢里(鲁)王,村名沿用至今。宋朝历代的皇后、妃嫔,基本上没有在史册上留下她们的名字,有的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唯独这位谢道清,史籍上作了较为详细记载。说明谢道清其人其事,确非平常皇后可比拟。对于谢道清最后下诏降元,后人非议颇多,认为她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其实,我们从历史观实际出发,对于南宋末期孤儿寡母式的残破局面,降元实在是一种必然的大势,太皇太后谢道清实在有太多太多的无奈,我们实在无法苛求其率兵抗战到底。  有关谢道清的是非功过,后人自有不少评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刘邦是英雄,难道项羽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舍半壁江山,求一统天下,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况且,谢道清制止迁都、惩办奸相,尤其是几度组织抗击元军,重用宋末“三杰”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更是可圈可点的政绩。在中国历史上,诸如文天祥这样彪炳千秋的英雄人物,就是谢道清提携起来的,实在令人赞叹!谢皇后其实是一位被历史烽烟埋没的女中豪杰,她恐怕比后来的那位慈禧太后,要可敬可爱得多。

谢道清怎么死的1275年,其孙即宋恭帝赵位。由于恭帝只有4岁,因此由已65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垂帘听政,但军政大权仍在宰相贾似道之手。后来,谢道清在满朝激愤的情况下罢免贾似道,但为时已晚,元军已破襄樊,宋朝无力回天。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兵临宋都临安,谢道清求和不成,只好抱着5岁的宋恭帝,带着南宋皇族出城跪迎,向元军统帅伯颜投降。  南宋灭亡后,谢道清由太皇太后降为寿春郡夫人。后来,以谢道清之孙——宋恭帝的弟弟益王赵昰、卫王赵昺为首的南宋残余势力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元。祥兴二年(1279年)3月19日,陆秀夫负8岁的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彻底覆灭。谢道清被俘7年后,于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去世,享年74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2: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见潾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朱见潾(1448年5月7日-1517年9月7日),男,汉族,明朝宗室,初名朱见清,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人,明英宗朱祁镇次子,明宪宗朱见深之弟,明朝第一代德王(1457年-1517年)。

正统十三年(1448年),生于紫禁城,同年宁献王朱权薨逝。景泰三年(1452年5月21日),其叔景泰帝朱祁钰封朱见潾为荣王。天顺元年(1457年),其父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改封德王,成化三年(1467年3月22日),就藩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历城区)。

正德十二年(1517年),朱见潾薨逝,在位六十年,享年六十九岁,谥号庄(上谥) ,四年后由其子朱佑榕嗣位。

基本信息
本名
朱见潾

别名
朱见清、德庄王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


出生日期
1448年5月7日

逝世日期
1517年9月7日

爵位
德王

谥号


在位时间
1457年-1517年

目录
1生平
2关系
3史料索引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
正统十三年 ,生于紫禁城(今北京市东城区),为明英宗朱祁镇次子,初名朱见清。

景泰三年(1452年),朱见清之叔明代宗朱祁钰封其为荣王。

天顺元年(1457年),荣王朱见清之父明英宗复位,立兄长朱见深为皇太子,立嗣同日,封德(明英宗次子朱见潾)、秀(明英宗五子朱见澍)、崇(明英宗六子朱见泽)、吉(明英宗七子朱见浚)四王,四王府每年俸禄各一万石,初,封德王的封地为济南府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之后改封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

成化三年(1467年),德王朱见潾就藩藩邸,到达藩邸之后,德王上书,请求得到齐(明太祖朱元璋七子齐恭王)、汉(明成祖朱棣次子汉王)二王贬为庶人时的居所东昌府、兖州府的空闲之田及白云湖、景阳湖、广平湖三湖之地,其兄明宪宗朱见深全部应允。德王又上书请求经营南旺湖的产业,明宪宗以漕渠之由驳回。德王又上书请求汉王朱高煦的牧马之地,济南府知府赵璜说土地已经归于民间,供给税负已久,不应夺取,明宪宗听从赵璜的建议。

正德元年(1506年),朝廷下诏王府庄田每亩徵银三分,每年交税成为常法,德王朱见潾上奏说:"初年,兖州府庄田每年每亩交税二十升,只有清河一县,成化年间采用大理寺少卿宋旻的建议,每年每亩交税五升。如果像新的诏命那样,臣将无法供给自己。"户部官员坚持说山东水旱之灾连续不断,百姓凋零破败,应该按诏书实行。明武宗朱厚照说:"德王哪里要担忧贫困,不要同意他的要求。"

正德十二年(1517年),德王朱见潾薨逝,在位六十年(1457年-1517年),享年六十九岁,四年之后其子朱佑榕嗣位德王,即德懿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3: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佑樘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朱佑樘(1470年—150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第三子。朱佑樘幼年非常不幸,生母纪 氏是广西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定后,俘入宫中,偶然机会为宪宗所幸。朱佑樘从出生到六岁以前, 因受万贵妃迫害一直被偷养在民间。后来入宫,是在奶奶周太后的保护下得以长成。成化二十三年(1 487年)春万贵妃病死,同年八月宪宗去世,十八岁的朱佑樘继位。第二年改年号“弘治”,是为明孝宗。 在位期间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的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务,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更等正 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并发展成盛世,史称“弘治中兴”。后期孝宗为佛道所惑,但终于醒悟,从 新振作起来。孝宗宽厚,万贵妃可以说是他的仇人,但他即位后并无报复行动。孝宗淡泊,他一生倡导 节俭,且不近女色,综历代王朝,像他这样不立妃嫔,只与皇后一人相守的皇帝只他一个。1505年孝宗 去世,年三十六岁。后世史家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力挽危局,清宁朝序,恭俭有制,勤政爱民, 为中兴之主,其功业不亚于太祖、成祖。在个人品德方面更胜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朱祐樘

别 名
明孝宗、弘治帝

谥 号
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逝世日期
1505年6月8日(弘治十八年五月初七日)

在位时间
1487年9月9日 至 1505年6月8日

目录
1人物生平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明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他的生母纪氏是广西纪姓土司的女儿,纪姓叛乱平息后,少女纪氏被俘入宫中,管理皇帝私房钱。一次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令一宫女为纪氏堕胎。纪氏的人缘很好,派来的宫人不忍下手,回报万妃时就谎称是肚内长了瘤子而不是怀孕,万贵妃仍不放心,下令将纪氏贬居冷宫。纪氏是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被万贵妃排挤废掉的吴皇后也帮助哺养婴儿。万贵妃曾数次搜查,都未找到。就这样朱佑樘一直吃百家饭长到六岁。

一天,张敏为宪宗梳头时,宪宗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宪宗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宪宗皇帝听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当宪宗皇帝第一次见到自已那因为长期幽禁,胎发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儿子,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当天召集众臣,说出真相。次日,颁诏天下,立朱祐樘为皇太子,并封纪氏为淑妃。但随之纪氏却在宫中暴亡,门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显然,纪妃与张敏之死皆与万贵妃的迫害有直接关系。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担心万贵妃会对太子下毒手,就亲自将孙子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内,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宫中。[1]

折叠登基为帝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皇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然而宪宗留给18岁太子朱佑樘的,是一个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江山。在这个上天有意安排的千疮百孔的舞台上,孝宗皇帝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力挽狂澜,让明朝得到了中兴。

折叠理性治国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

朱祐樘提倡直言进谏,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折叠统治后期
由于孝宗多难的童年使得他的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因此一些奸佞之辈再次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宦官李广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宠信。后来李广畏罪自杀,孝宗以为李广家中有天书,命人搜寻,却搜出了李广贪污、受贿的账本,孝宗这才醒悟。李广事件唤醒了那个沉睡多年的励精图治的孝宗皇帝,他开始了生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勤政时期。朱祐樘开始不断反思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重新远佞臣而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大力整顿朝纲,可是过大的工作强度也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1]

折叠人物去世
公元1505年,即大明弘治18年,一代英主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得年仅36岁。他在弥留之际召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入乾清宫接受顾命,命传位于皇太子朱厚照,并叮嘱诸卿说:“太子人很聪明,但是年龄还小,又好逸乐,诸卿要好好辅佐他,使他担当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给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嘱咐是“任用贤臣”。

折叠铲除奸佞
他的治国思路是很开放的,他不拘泥守旧,敢于否定前任的政策,即他的父亲明宪宗的既定政策,大胆拨乱反正。由于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朱祐樘诏令朝中不可崇佛信道,将前朝的法王、国师、真人、国子等封号一律革除,处死曾经妖僧继晓,使文武百官相庆。

在人事安排上,朱祐樘完全来了一次大换血,他对前朝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及奸佞小人如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万贵妃的弟弟万喜等人,毫不手软地做了处理,将内阁首辅万安罢官,将梁芳下狱,将李孜省流放,同时,罢免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钢等千余人。但他并没有大开杀戒,史家对他的此举多有称颂文。

折叠重用贤良
朱祐樘勤谨一生,处处以人为本。他将四品以上官员名单贴在宫内文华殿壁墙上,平时熟记,做到心中有数,意在掌握官员动态,不受蒙蔽。他每天上朝听政,除早朝外,还恢复早已废弃的晚朝制度,他常披阅奏章到很晚,从来不允许太监代批奏章。有一天,仁寿宫起火,人慌马乱的救火,忙了一夜,朱祐樘没合一会眼,因此他没去上朝,就特地派人到朝堂向众大臣说明原因,向众臣请假。

在用人准则上,朱祐樘遵从唯贤唯德,大量重用贤才之士,这样,形成“弘治朝中多君子”的太平盛世局面。他制定了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提拔选调官员主要以政绩为主。

折叠待臣宽厚
待臣下很宽厚,能推心置腹,从未鞭打过大臣,因此,君臣之间亲密无间,形同一家人。对臣下宽厚平和,京官夜返家中时,必派铺军执灯传送,这些事虽不算大,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确属相当不易了。这样,一大批以廉洁、勤奋、有事业心、以国为家的贤臣得以有机会施展才干,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良臣大集合。朱祐樘还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每天的早晚朝之外,还每天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称为“平台召见”的朝参新方式。

折叠严管宦官
鉴于前朝宦官专权乱政的教训,孝宗对宦官严加管束,东厂、锦衣卫再不敢任意行事,只能奉守本职,因而几任锦衣指挥大致都能持法公允,用刑宽松。这是明中后期其他朝代所罕见的现象。

折叠废除苛法
朱祐樘更正律制,对刑罚运用十分慎重。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1502年,编成《大明会典》,删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项残暴的法令。他命内外慎刑狱,任用的执法官吏比较贤明公正。[1]

折叠轻徭薄赋
朱祐樘体恤民生,善待百姓,他常常减免地方的赋税。地方官奏报因灾情免赋的要求,他都无一例外地下旨同意。免税粮之外,他还给贫民麦种、牛种。他还禁止宗室、勋戚奏请田土及受人投献,禁止势力人家侵夺民利。有一次,朱祐樘特地派遣手下人送羊送酒到黄河工地上,犒劳治理黄河的刘大夏及河工人员。

折叠兴修水利
明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折叠力求节俭
孝宗力求节俭,诏减皇宫的开支与供奉,不大兴土木,主张节约费用,缓解人民负担。他屡次下诏,禁止宗室、勋戚侵占民田,鱼肉百姓;还多次下诏减免一些地方的夏税、秋税。这些都十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正统、成化年间,农民起义不断,有几次声势还相当大,而弘治一朝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其中可能有溢美之词,不过,与前后几朝相比,弘治时期的朝政的确算是清明的。[1]

折叠经济成就
明代历朝国家赋税收入,洪武、永乐、宣德三朝为高峰。正统年间,由于将江南重赋官田改依民田起科,赋税收入锐减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从此以后,景泰、天顺、成化始终徘徊于二千五百万至二千六百万石之间,而弘治朝却增至二千七百万石,成为明中叶赋入高峰。其实这不仅是赋税的增加,人口也一直在比较稳定地增长,从弘治元年(1488年)至弘治八年(1495年),人户由9113630户增至10100279户,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更增至10408831户,弘治十七年(1504年)达10508935户,人口数则由弘治元年(1488年)的50207934口,增至弘治十七年(1504年)的60105835口。

折叠弘治中兴
弘治元年(1488年),他采纳大臣的建议,开设大小经筵。这一制度是在正统初年制定的,大经筵,每月逢二、十二、廿二日举行,主要是一种礼仪;小经筵又称日讲,君臣之间不拘礼节,从容问答,是重要的辅政方式。大小经筵制度,在宪宗朝时一度废置。孝宗开始坚持日讲,同时,又在早朝之外,另设午朝,每天两次视朝,接受百官面陈国事。孝宗勤政图治的做法,与他父亲的怠于朝政形成鲜明的对照。由于孝宗锐意求治,朝廷上下,文武百官纷纷上言,或痛陈时弊,或广进方略。马文升上时政十五事,包括选贤能、禁贪污、正刑狱、广储积、恤士人、节费用、抚四裔、整武备等诸多方面,孝宗无不大为赞赏,一一付诸实施,这对弘治朝兴利除弊起了积极的作用。

折叠维护统一
朱祐樘重视军事,极力维护国家统一。他在位时期,明军先后三次收复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复。羽奴思统治国吐鲁番地区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袭封哈密忠顺王,“给金印,冠服”,对新疆的实际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诱罕慎盟,执杀之,复据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贡。明朝识破其诡计,只得献还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令其尊长牙兰守护哈密,并不时抢掠沙州等地威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1497年,明马文升前往平抚,汇同河西诸卫及诸部落族数千人,袭哈密城,牙兰等人逃跑,哈密收复。当时朝廷中有人主张放弃哈密,但朱祐樘主张坚决出兵收复哈密,并立即委派马文升为元帅,大败吐鲁番军,收复了哈密。[1]

折叠爱护武将
他爱护武将,如马文升在兵部尚书任上,一次就罢免了三十多名不合格的军将,得罪了许多人,朱祐樘坚定地支持马文升整军,甚至还特地派一些大内侍卫保护马文升。他下令命任何人不得役使团营军士。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的反复多次入侵,均进行有效打击,使其败走。最著名的战役有:1488年都指挥廖冰击败小王子于兰州。1497年甘肃总兵官刘宁败小王子于凉州、1500年甘肃参将杨翥败小王子于黑山、1503年朱晖袭小王子于河套。

折叠和平政策
朱祐樘奉行和平政策,采取积极防御抗战的战略。特别是鞑靼小王子,时战时和,不时侵扰明境。朱祐樘统治期间,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等的多次入侵只是采取抗战驱赶之策,没有劳师远征,没有深入沙漠主动出攻击小王子、火筛老巢,更没有主动对邻国发动大规模征战。对此,史家褒贬不一。但其他邻邦或属国如安南、暹罗、乌斯藏、琉球、占城、撒马儿罕、火剌札、爪哇、日本等,则不定期来明朝入贡。

折叠文化素养
孝宗的文化修养,首先得益于他较早的合法的取得了皇太子的地位。六岁时就被父亲宪宗立为太子。9岁的时候就出阁讲学了。皇太子出阁讲学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担任教育的官员一般都是学养深邃之人。所以,孝宗从九岁出阁讲学到十八岁(虚岁)即位,整整接受了非常正规的九年教育。[1]

折叠三德才艺
他在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然手不释卷,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无怪乎人们称赞他是明朝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中国古代有“三不朽”的说法,指立德、立功、立言。在明代皇帝中,尽管孝宗在遵守儒家的伦理上做得算是最严谨的了,却不愿放弃他对于艺术的爱好。《明史·艺文志》,可以看到孝宗有《诗集》5卷,可惜已经失传。

除了在诗歌方面的兴趣,弘治皇帝对于绘画、弹琴也很喜爱。清人姜绍书就提到弘治皇帝爱好绘画与琴道的事情。在士大夫们看来,皇帝喜欢乐曲,恐怕将来会滑入贪图享受的深渊中。因此,一些专门负责纠察朝政的言官们就纷纷上疏,劝说弘治皇帝不要耽于声乐,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修养身心之上。弘治皇帝总是表面上接受,私下里却对旁边的太监们说:“弹琴何损于事?劳此辈言之。”意思是说,弹琴与政务又有什么冲突呢,要你们多嘴。他本人对言官的劝谏虽不以为然,却也不以为忤,这正表现了他宽容的一面。他还尽可能地避免来自士大夫们的批评。例如,他擅长绘画,宫中也有许多画师。有一次,他赐给画师吴伟几匹彩缎,害怕大臣们知道后没完地议论,对吴伟说:“急持去,毋使酸子知道!”意思是说,赶紧拿去,别让那些酸腐的书生们知道。弘治皇帝之所以受到儒家士大夫们的一致称颂,主要在于他始终在表面上给士大夫们留下充足的情面。[1]

折叠善良宽容
幼年失母,对于孝宗影响深远,也许孝宗后来的善良、温和、宽容,除了儒家的教育之外,还源于幼年时弱者的心态。孝宗在处理万贵妃一事上,最能体现他的宽容。尽管传说母亲纪氏是被万贵妃害死的,但是,当他即位后一位官员上疏要求惩办已死的万贵妃及其族人的时候,孝宗认为这样的做法是违背先帝的意愿,不愿接受。作为一个皇帝,他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却遭了很多罪,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但最终却又选择了无私的宽恕,这就是明君的胸怀与气度。

折叠厉行勤俭
孝宗在生活上也能注意节俭,弘治元年(1488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曾对朝鲜的国王说: “先皇帝(宪宗)或于用人,间以私意,今皇帝(孝宗)则铨注登庸一出于正。又性不喜宝玩之物,虽风雪不废朝会,临群臣皆以丧服,惟祀天祭用黄袍,臣等慰宴时不奏乐,不设杂戏,劝花置于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张矣。”

宪宗生前爱穿用松江府所造大红细布裁制的衣,每年要向那里加派上千匹。而这种织品,用工繁浩,名虽为布,实际却用细绒织成。孝宗当时还是太子,内侍给他送来新裁制的衣服。他说:“用这种布缝制的衣服,抵得上几件锦锻衣服。穿它,太浪费了。”遂谢而不用。他当了皇帝后,下令停止为皇宫织造此布。

折叠一夫一妻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男人三妻四妾是常事,也是旧伦理道德体制允许,并受国家法律保护。一般讲,身为皇帝九五之尊之人,更是三宫六院女人成群,其中佼佼者像唐玄宗和晋武帝之流,其后宫佳丽数量足可组建一个整编师。即使差到像光绪一样惨,也有一后二妃共三人,所谓一夫一妻似乎永远跟皇帝们无关。

但事实往往就存在例外,朱佑樘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用实际行动实践男女平等的皇帝。他一生只娶了一个张皇后,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实在不易。

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从接受的教育看,他也很早就懂得若想当个好皇帝,就不能爱美人废江山的道理。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这不经意间的举动,创造了古往今来一个特殊的纪录,也算是朱祐樘作为一代明君的佐证之一。

正是由于孝宗坚持只宠皇后一人,使得他成为历代皇陵中只葬着夫妻两人的绝无仅有的典型,给他明君贤主色彩颇浓的一生更加平添了许多亮色。[1]

折叠发明牙刷
中国在南宋已有牙刷了,在中国四川成都中药博物馆依然展出一把宋代竹柄牙刷,堪称医史文物珍品。美国牙科医学会和美国牙科博物馆等的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把牙刷是由中国皇帝明孝宗朱祐樘于1498年发明的,方法是把短硬的猪鬃插进一支骨制手把上。2004年,伦敦罗宾逊出版社出版的《发明大全》一书,列举了人类300项伟大的发明,也把牙刷的发明权归到朱祐樘名下。[1]

折叠家族成员
根据明史、明书等官方资料记载,孝宗一生仅娶妻孝康敬皇后张氏一人,没有其他妃嫔。在历代皇陵中,都有妃嫔陪葬,而孝宗的泰陵只葬著夫妻两人。成年健康的皇帝一生只有皇后一人,在历史上几乎就是绝无仅有,明代学者在叙述此事时有褒有贬。

毛奇龄所著《胜朝彤史拾遗记》、谈迁所著《国榷》尚可知,孝宗宫中有五名夫人:敬顺夫人邵氏,安和夫人周氏,安顺夫人刘氏,荣顺夫人孟氏,荣善夫人项氏。但夫人在明朝制度并非妃嫔称号,而是外命妇(公侯伯及一二品官正室)或内夫人(资深宫人或乳母褓姆)─内廷女官封号(如明孝宗的保姆封为佐圣夫人,《明实录》“弘治五年正月乙亥赠u2018宫人u2019周氏为安和夫人,并赐祭葬。”天启帝的乳母客氏封为奉圣夫人、仁宗褓姆杨氏为卫圣夫人等,皆是有夫有家的妇人),因此很明显的这五名夫人实际上不是明孝宗的妃嫔。​[1]

参考资料
1.朱佑樘  . 名人简历 . [2023-12-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4: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 唐 ] 高蟾
原文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译文
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种植,日边的红杏倚着彩云栽培。

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畔,从不抱怨东风不让她及时开放。

注释
永崇:指长安永崇坊。

高侍郎:指当时的礼部侍郎高湜。

天上:指皇帝、朝廷。

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

和:带着,沾染着。

倚云:靠着云。形容极高。

芙蓉:荷花的别名。

作者介绍

高蟾
高蟾,生卒年不详。唐代文人,家贫、为人重气节。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河朔(山西河北北部)人。生卒年不详。本为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亦不受。”(《唐才子传》)累举不第,历时10年,曾怨而作诗道:“曾和秋雨驱愁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0:30 , Processed in 0.0902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