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英莲香菱秋菱&湘灵鼓瑟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7 20: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甄英莲的原型和贾宝玉的真名字
啸风
啸风
咨询顾问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真事隐假语存,文本里有许多真真假假的故事。今天的这个人物原型也许超乎所有人的想象。先说说草蛇灰线,红楼梦的笔法古人概括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草蛇灰线在明清话本小说中的普遍运用是有历史可循的,“草蛇灰线”最早出现于唐代杨筠松的典籍《撼龙经》中,指的是山势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态势。后来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有草蛇灰线法:……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处,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所谓“草蛇灰线”,是以蛇行草中,可见其行迹,灰线留于纸上,可辨其脉络,来喻指某一事物在作者行文中经常被提及,初看似是偶然,细看下去,却有一丝脉络可寻。后来“草蛇灰线”一词逐渐转变为对文体文法术语,被广泛采用于对诗文、戏曲及小说的写作中。

下面说说红楼梦第一回姑苏城内乡宦甄士隐的独生女儿甄英莲,她被甄士隐和封氏宠爱,却在元宵佳节走失了。书中写道“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霄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这里的描写是大有问题的:

第一,试想甄家在当地也属于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为什么香菱出去看花灯只有一个家人跟着呢?

第二,甄英莲只有三岁,为什么出门不是甄士隐和封氏抱着看花灯?

第三,即使甄士隐和封氏忙着,为什么不让丫鬟或者奶妈跟随,而是让一个男小厮领出去?要知道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

第四,即使家人霍起抱着甄英莲出去看花灯,他要方便也应该找一个认识的或者熟悉的人照看甄英莲而不是一个人将她放到门槛上?

第五,甄英莲脸上的红痣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里解密一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结论,甄英莲的原型其实是一个男的,如果说甄士隐的原型是晚明皇帝的话,那么甄英莲自然是他的一个儿子,甄士隐只有一个孩子那是红楼梦的一个谎言而已,娇杏在回目里不就是闺秀吗?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作者将甄英莲化男为女,就和张金哥的名字一样是为了掩盖红楼梦里甄英莲和贾宝玉的真实身份和朝代地域的真相,脂砚斋在批注里也说了,香菱的根基与金陵十二钗无异。红楼梦第一回的文本说,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甲戌在这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蒙侧批:伏笔。既然如此无异那就是说,关于甄英莲的被拐,被卖,被 抢,最后和薛蟠进贾府的一系列故事都是假的,这是红楼梦阅读以来最不可思议也是最让人不可接受的。

对甄英莲的身份我们简单分析,甄英莲的莲字,在古代本来就是相貌俊伟,志趣高洁男子的常用名字,而不是女子的名字。甄英莲被男仆抱着看花灯,本来就是一个男仆抱着一个男孩子才说的过去,而后文小乡绅之子名唤冯渊的,自幼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甲戌在这里侧批:最厌女子,仍为女子丧生,是何等大笔!不是写冯渊,正是写英莲。冯渊酷爱男风,遇到甄英莲就喜欢上了,只有甄英莲是男子才有这样的效果。冯渊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了,甲戌在这里又是侧批:虚写一个情种。这里作者点明了是一个假故事。

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改名香菱的甄英莲和芳官、蕊官、藕官、荳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荳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荳官说:“从没听见有个夫妻蕙。”香菱道:“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我这枝并头的,怎么不是。”荳官没的说了,便起身笑道:“依你说,若是这两枝一大一小,就是老子儿子蕙了。若两枝背面开的,就是仇人蕙了。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羞!”这里的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的描写是假话。根据植物学的常识,蕙有两枝,如果上下结花者是夫妻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兄弟蕙,因为从一支茎里出来的并头结花来形容一母同胞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如果说甄士隐的原型是晚明皇帝,甄英莲是男子自然是皇子,而贾宝玉如果是皇室隐藏在贾府的皇子,那么甄英莲和贾宝玉就是兄弟关系。果不其然,文本里写道偏巧贾宝玉也拿了一枝并蒂莲来参与斗草,贾宝玉手上的并蒂莲才是两个人真实关系的写照,后来贾宝玉便将香菱的夫妻蕙和自己找到的并蒂莲,埋到了一起。

最后我们来分析甄英莲和贾宝玉的真实名字,甄英莲为什么要改名香菱?因为甄英莲的这个名字的名字惊心动魄。同样是第一回文本,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南直召祸自然是指南明第一位皇帝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招来祸患的事情。这里的竹篱木壁,竹隐朱姓,壁字是一个人的名字。朱姓,壁前加一个莲字就是晚明皇帝朱由崧的儿子朱莲碧。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正月十六日,李自成攻陷洛阳前,福王朱常洵遣散家眷,与世子朱由崧等督军守城。老福王朱常洵之孙、小福王朱由崧之子、陈湾村朱氏之三世祖朱莲璧被托付于老家人张景明,先藏于洛阳孟坑,后定居于新安县仓头乡陈湾村,成家立业,繁衍至今。红楼梦里甄英莲的故事就是根据这个真实典故改变的,而贾宝玉原是天上神瑛侍者,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决定下凡游历,绛珠仙草为报恩也一同跟随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贾宝玉绝对就是小名,也就是乳名。那么贾宝玉的大名叫什么,红楼梦文本里没有说,可是批注里说了,叫贾玉。贾府和贾宝玉一辈的人的名字都是单字,而贾宝玉是两个字的名字,百年来众人看了也不产生疑问真是奇怪,要知道贾家不仅是一个大家族,还带有读书人家的帽子,有一套严格的族谱制度。我们从神瑛的名字里取一个瑛,后来有一个戏子做了史湘云的丫鬟,叫韦大英,这里的英加上王就是神瑛侍者的瑛,甄英莲的名字就是朱莲璧和贾宝玉的真实姓名的合集。李自成陷洛阳时,朱常洵大约56岁,朱由崧大约34岁,朱莲璧约三四岁,前面分析贾宝玉在洛阳城破的时候已经基本上成年了,因此甄英莲应该是贾宝玉的弟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后,实行皇子封王制度,以固大明江山社稷。他给子孙的起名规则很简单,朱元璋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按照"辈行"法则起名字.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是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属性来决定的,也就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要有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就比如明朝的帝王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有炆、棣、炽、基、镇、钰、深、樘、钧、洛、校、检,每一代帝王的最后一个字的偏旁部首都是来自于五行。到了朱由检和朱由崧这一辈,发生了变化,朱由检给儿子起名字,都是以慈开头的,比如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周皇后为思宗朱由检产下嫡长子,朱由检亲自为嫡长子赐名“慈烺”。然后下诏晓谕天下:

“朕为帝王应天历而奉宗祧,首重元储。尤隆世嫡,朕以渺躬,嗣位丕基,祗念我皇祖皇考,集庆发祥,源深绪远。伫昌嗣续,仰慰治谋。兹荷上帝居歆,宗祊垂佑。二月初四日第一子生,系皇后周氏出,中闱开冢嫡之先。万国惬元良之祝。”以此表示自己获得嫡子的兴奋之情。其他几个儿子也是以慈开头的,但是朱由崧却没有这样做,他的在历史上可以岔道的儿子的名字就是朱莲碧,根据以上理论进一步推理分析可以得知,贾宝玉的真实名字是:

朱莲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07: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香玉:香妃田秀英+绛珠朱由检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山===灵河

点犀乔皿===通灵玉,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片冰心在玉壶。
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唐代〕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url=][/url]
[url=][/url]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虽没有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但你我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注释
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哭李商隐
[ 唐 ] 崔珏

原文

成纪星郎字义山,适归高壤抱长叹。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风雨已吹灯烛灭,姓名长在齿牙寒。

只应物外攀琪树,便著霓裳上绛坛。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释

⑴高壤:一作“黄壤”。

⑵霓裳:一作“霓衣”。绛坛:一作“玉坛”。

⑶襟抱:怀抱之意。这里指远大的理想。

⑷竹死桐枯:传说中的凤凰非甘泉不饮,非竹不食,非梧桐不栖。这里是说社会残酷地剥夺了 生存下去的条件。

⑸踠:屈曲、弯曲的意思。

⑹三光:古人以日月星为三光。文星:文曲星,传说中天上掌管人间文事的星宿,通常指富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1508页.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崔珏

唐太宗时人崔珏,民间俗称崔府君,他也是《西游记》中的人物。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


芙蓉楼送辛渐
[ 唐 ] 王昌龄

原文
译文对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注释

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玉做的壶。比喻人品性高洁。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



沁园春
[ 清 ] 胡薇元

原文

疑病疑痴,小撇还来,将行又慵。奈沈沈夜柝,者番愁客,潇潇暮雨,几遍撩侬。

客少黄衫,人无力士,心有灵犀一点通。知何似,似令狐楼畔,杨素堂东。

悤悤梦也难逢。又岂料钗钿誓竟空。幸情丝未断,仙源可访,非惟我念,更有人同。

地老天荒,海枯石烂,共在情天浩淼中。渝歌里,有柔肠儿女,侠骨英雄。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胡薇元
胡薇元,字孝博,大兴籍浙江山阴人。举人,四川知县。有《天云楼诗》。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09: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红楼梦里程日兴的美人绝技的明末历史秘密----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十九) (2018-01-23 08:12:37)
标签: 崇祯 东林党 红楼梦 历史 朱三太子        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是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朱三太子朱慈炤。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东林党中立场较为中立的李清在《三垣笔记》中写道: “田贵妃幼时,父弘遇曾携至扬州,寓予表姑阎姓家。表姑母与予语,妃性寡言,虽酷暑热食,或行烈日中,肌无纤汗,枕席间皆有香气。予后巡视十库,内官复为予言。”



  李清的父亲是东林党李思诚,李清的表姑与田弘遇家有旧,幼年时的田秀英还曾与父亲田弘遇在阎家暂住过。既然李清对田秀英知根知底,那么东林党必然知道田弘遇的女儿是个兼有无双才貌和天生奇香的奇女子。如果田秀英真是像天启皇后张嫣和周奎女儿一样也是被买来调教的“瘦马”,那么神通广大,无论是朝堂还是后宫、无论是官场还是乡野都一手遮天的东林党怎会掌握不到任何田秀英的来历问题和户籍疏漏?如果真有证据,那么东林党只要将证据公诸于众,那么田秀英不但会失去选妃资格,还会因户贴造假冒名良籍而受到被处死或流放化外的严惩。如此一来,东林党根本无需冒着被魏忠贤发现的巨大危险去勾结后宫的劉昭妃和张嫣联手作弊,而周后也就无需冒着被崇祯发现的风险而费尽心机地谋害田妃母子了。《红楼梦》里魇害宝玉的干娘为何姓“马”?因为干娘马道婆就是田妃儿子们的嫡母----瘦马周后,详见前文《贾宝玉被魇逢五鬼背后的可怕的历史真相》。



  《明史纪事本末》:“天启七年春正月,削礼部尚书李思诚、吏部主事于志舒、怀来兵备丘志充籍。命锦衣卫逮志充,同上林监署丞王家栋下狱。削翰林陈仁锡、文震孟、郑鄤籍。拟孙文豸、顾同寅罪斩。文豸,(陈)仁锡戚也,尝作策论嘲时。忠贤知之,因诬文豸造妖言,谤朝政,置重辟。所指妖言者,则韩愈《原道》篇,钦天监《步天歌》也。先是,(陈)仁锡在讲筵,因王恭厂火灾,又见正人屠戮,忠贤竭土木不休,讲时不避忌讳。忠贤怒,复以不撰宁国敕,怒愈甚。遂命许显纯拟文豸狱,词连仁锡等。因削职,追夺诰命。夏四月,遵化道耿如杞下狱。遣三王之国。忠贤包藏祸心,故有是遣。” 《明史。陈仁锡传》:“里人孙文豸以诵《步天歌》见捕,坐妖言锻炼成狱,词连(陈)仁锡及(文)震孟,罪将不测。有密救者,得削籍归。”



  天启六年,陈仁锡守孝期满复原官,还担任天启皇帝的讲师,直经筵,典诰敕。天启六年(1626),陈仁锡因借王恭厂大爆炸制造舆论而引起魏忠贤注意,后又因牵涉亲戚孙文豸散布谣言诽谤朝政一案,天启七年正月,陈仁锡和文震孟锒铛入狱,可是被打压整肃的东林党在朝中的势力依然很大,其同党展开秘密营救,结果陈仁锡和文震孟双双获救,幸免一死,天启皇帝只是将陈仁锡削职追夺诰命而已。崇祯登基改元,陈仁锡官复原职,以右春坊右中允出任武举会试主考官。崇祯三年(1630)升为国子监司业,再直经筵讲官,以预修神宗、光宗二朝实录,升右谕德。崇祯六年,因周后的得意失口而暴露了底细的陈仁锡被崇祯免官还乡。三年后的崇祯九年(1636年)病逝。



   在魏忠贤主事的天启七年,犯了死罪的陈仁锡和文震孟依然可以安然获救,可见朝中的东林党势力即使是被天启皇帝打压整肃后也依然很强大,更不要提张嫣即使暴露了东林党的假女儿身份也依然能够把持后宫,相比周奎女儿背后的东林党的通天势力,不过是低级军官女儿出身的毫无背景的田秀英如果真有什么出身问题的话,早就被东林党曝光取消选妃资格了,根本用不着让七十岁的古稀老人劉昭妃为了能让周奎女儿当选信王正妃而劳心劳力地不断作弊了。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东林党早就知道田秀英的绝世无双,为何东林党不与田弘遇合作?却要选一个众人避之不及的地痞无赖周奎家相形见绌的女儿,直接与惊才绝艳的田秀英联手岂不是胜算更大?



答:满清官修《明史》载:“(田秀英)父弘遇以女贵,官左都督,好佚游,为轻侠”,何为“轻侠”?“轻侠”就是指为人轻生重义而勇于急人之难。



《明史》的幕后真正主笔人是东林党黄宗羲,但由于参与编撰《明史》的人数众多,知情者众,黄宗羲也不敢造假歪曲得过于荒唐,故而多是采用狡猾的隐晦手法,详见我的前文《红楼梦中“造衅开端实在宁”隐藏的历史真相》、《杨嗣昌害死卢象升?揭穿东林党捏造的弥天大谎!》、《红楼梦中为林红玉和贾芸传情的墜儿是谁?》中的解析。就连为美化周后而诋毁田秀英的黄宗羲也不得不承认田弘遇很有侠义之风,这样一位侠风义骨的人怎会愿意去作那见不得人的卑鄙勾当?更何况还是用自己绝世无双的唯一爱女做交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东林党可以收买并与之合作的只能是强盗死刑犯孙二和地痞恶棍周奎这样的人了。



不能收买,就污蔑诋毁!卑劣无耻的东林党采买出身贫贱的张嫣和周奎的女儿调教好后送入后宫,却大肆散布谣言颠倒黑白地诬陷出身清白的田秀英是来历不明的瘦马!如果不是因张嫣给生父孙二传宣懿旨暴露身份而导致天启虐死张国纪家5人,如果不是因周后一时得意说漏了嘴而导致崇祯将陈仁锡罢官免职前途尽毁,我们可能就根本无法了解到这些令人愤慨的事实真相了。东林党孙承泽和杨士聪时时以君子自居,却利用撰史污蔑田秀英的清白,极尽诋毁之能事,其手段卑劣下作真是令人发指!





《崇祯遗录》:“(崇祯)上在信邸即有令名,年十六有疾,召良医韦尽性诊视,乃曰,服药千剂,不如独宿。”朱由检大婚后没两天,信王府里就传出了朱由检身体不好的消息,这令疼爱弟弟的天启着了慌,因为朱由检的身体素质之强可是万里挑一的。

----东林党李清的《三垣笔记》载:“上白皙丰下,声如洪钟。” 崇祯说话声如洪钟,中气充沛。

----东林党吴梅村的《绥寇纪略》载:“白晳丰下,瞻瞩非常,音吐如钟,处分机速,读书日盈寸,手笔逼似欧阳率更,有文有武,善骑,尝西苑试马,从驾者莫能及。”崇祯是精力充沛,能文亦善武。

----东林党杨士聪的《玉堂荟记》载:“凡弓皆上自开试。上力甚大,能开劲弓。其一挽即满开者驳回,其半开者乃留,及颁给行间,将士皆不能用,虽有千万之弓,不可以发一矢。”崇祯的力气极大,他能拉半开的弓没有一个将士能拉开分毫,导致按照崇祯的使用标准铸造的千万把劲弓竟然无人能用,这整天窝在皇宫里养尊处优的书生皇帝竟然比每日在前线奔波战斗的将士还要生猛!这分明就是传说中的神力超人么!



身体这么好的人居然生了病,难怪天启皇帝吓坏了,马上派出最好的太医前去诊治,哪知道朱由检对自己的病因十分清楚,说不用开药,我只要一个人睡就能好,恍然大悟的天启这才放了心。



不得不承认东林党陈仁锡的瘦马调教果然是专业水准,超人朱由检被周后迷得差点要吃药!



而周后的生育记录更是惊人。崇祯的前四个孩子都是由周后一人所生,分别是: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生嫡长子朱慈烺,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三生二皇子朱慈烜,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十月二十九甲戌生长平公主朱媺娖,崇祯五年八月十五日生三皇子朱慈炯,周后的第一胎与第二胎间隔近十个月,而第二胎与第三胎间隔也只有十个半月!更多细节可以回顾前文《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的贾府四姑娘惜春是谁?》。同样都是生育了四个孩子,田秀英基本上是三年生一个,相形之下,周后的生育能力之强令人吃惊。众所周知,人类生育怀胎十月,可我们发现周后的前三胎间隔都仅十个月!周后居然连坐月子的空档都没有!



皇帝坐拥三宫六院,已有周田袁后妃三人的崇祯一当上皇帝还不到半年就开始下旨选淑女以充后宫,见《崇祯实录》:“崇祯元年,二月乙未,谕选宫妃。”后宫佳丽如云不缺美女,而且从信王选妃中的作弊行为可知周后并不出众,连进决赛前三都十分勉强,那么并不出众的周后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居然令崇祯如此痴迷、又如此急不可待、就连坐月子都等不了呢?



答案就是周后接受的瘦马调教和折骨缠足造成的身体差异!



  因为折骨缠足的脚是畸形,当足部接触地面时,全身的重量集中于踵部,要使用踵部走路,每走一步,大腿内侧肌肉收紧并牵动腰髋部,使得女子的腰髋部和阴部肌肉得到锻炼而变得强健发达,从而对性以及生育都造成巨大影响,不仅令男人性愉悦,而且也提高了女子的性愉悦和自身的生育能力,崇祯对周后狂热的性迷恋和周后强悍的生育记录正是来源于折骨缠足。



道光时的一位名“徐瀛”号“读花人”的红学家写了一篇《赵姨娘赞》:“食色,性也,而亦有不尽然者,鲜于叔明嗜臭虫,刘邕嗜疮痂,贺兰进明嗜狗粪。今将赵姨娘合水火五味而烹炮之,不徒臭虫、疮痂也,直狗粪而已矣,而贾政且大嚼之有余味焉。岂所赏在德耶?然粪秽卒产灵芝,鸱枭能卵雏凤,其下体可采也。赋诗断章,或不诬焉。”为何方正呆板、迂腐守旧的贾政会喜欢恶俗粗鄙、阴险歹毒的狗粪一般的赵姨娘?徐瀛给出了答案:“其下体可采也”,虽然言语刻薄,却是一针见血、直中要害!(赵姨娘影射周后的详解见前文《人见人憎、花见花谢的赵姨娘是谁?》和《贾宝玉被魇逢五鬼背后的可怕的历史真相》)



    因为是崇祯后宫里唯一折骨缠足的人,周后因此拥有其他妃嫔们所没有的性优势,盛宠一时。然而仅仅依靠性优势来愉悦崇祯的周后所享有的盛宠不过维持了短短六年,由于连续生育与年岁渐长导致周后因为折骨缠足所造成的性优势渐渐丧失,周后后来竟然长时间都难见到崇祯一面,“周后多不得见上”,年仅二十二岁的正是青春年少的周后从此断绝了生育的机会,与田秀英的终生盛宠,即使久病在床依然独得专宠,甚至于死后还被崇祯与其母刘太后一起供奉于长椿寺的待遇相比,真是天上地下。以性娱人,终难长久,幸而有皇后的正宫身份可以令周后继续作威作福,因此不难理解瘦马出身的周后该是如何感激东林党对她的再造之恩了,自然是为其甘效犬马之劳。  



   《红楼梦》中花袭人用性关系将宝玉挟制得死死的,从朱由检对周后床第的超级迷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周后竟然能让最是尊崇礼法的朱由检不顾宫廷礼法、不畏世人议论,顺从她的无理要求逼迫田秀英和袁妃两人必须使用宫廷不允许的“女儿”这个低人一等的卑贱称呼,还能令崇祯恢复了因罪被贬为平民的张嫣的假父张国纪的爵禄,更将张国纪加封为太康伯,获得了在天启朝都没有的厚遇,并使得与阉党本无仇怨的朱由检对阉党恨之入骨,言听计从地灭阉党亲东林。瘦马周后果然不负陈仁锡的多年调教,“协谋去魏逆,称贤功”,为东林党立下汗马功劳!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里,宝玉听了宝钗的画画的主意,先喜的说:“这话极是。詹子亮的工细楼台就极好,程日兴的美人是绝技,如今就问他们去。”这宝玉特意点出的詹子亮和程日兴乃是对熟谙画理的薛宝钗的补充。那么这两人有何玄机呢?



“詹子亮”名“詹光”即“沾光”。在贾府的清客中,詹光是戏分最多的一个。晚清的“太平闲人”又号“妙复轩”的终生研究《红楼梦》的张新之曾批詹光的名字关合《易》道,“詹为占卜之占” , “詹光”还暗藏“占卜”之意。



“程日兴”谐音“趁日兴”,暗含整日兴风作浪、趁机日兴发达之意。



原来詹子亮和程日兴擅画的楼台美人还藏有奥妙文章:



----“擅画楼台”暗喻“操纵朝堂”;

----“占卜”暗喻“制造假预言以左右舆论”,如王恭厂大爆炸的“天变”之说、如周后的“天下贵人”预言;

----“美人是绝技”暗喻“最是擅长调教美女输送后宫以操纵朝政”。张国纪采买调教强盗之女张嫣,陈仁锡借回苏州为母守孝三年之机悄悄采买调教瘦马周后;而周后则不断派人采买大批乐妓,之后更是以“营葬”为名特派其父周奎亲回苏州购买名妓陈圆圆,东林党的“美人绝技”可谓是代代传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先秦时期的《六韬·文伐》有言:“文王问(姜)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 太公曰:“……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



“美人是绝技”的乱臣东林党屡进瘦马乐妓,利用瘦马皇后祸乱朝政以谋取巨利,作了后金满清想做却做不了的乱国害明事,“詹光”和“程日兴”既“擅画楼台”又善“占卜”,而且“美人是绝技”,这是暗喻整日兴风作浪的东林党擅长操纵朝堂和用假造的预言左右舆论,最大的本事就是培养调教瘦马美人把持后宫,通过皇后乱政而渔利沾光、趁机日兴发达的明末历史真相。(“詹光”和“程日兴”的更多隐史内幕我将在以后细写)。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蝶恋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09: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崇祯的周皇后的“少时”之辨 (2018-01-16 08:38:27)
标签: 红楼梦 历史 朱三太子 崇祯 东林党        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有人提出“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使以‘通鉴’教之!”后于此书,最详贯。”中的“少时”是指 “小时候”,此事应发生在陈仁锡入仕之前。

那么周奎女儿师从陈仁锡学习《资治通鉴》到底是在陈仁锡天启二年入仕之前还是之后呢?

首先从古文的用词上来说,“少时”一般指青年:远如《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中:“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早晚持帚于齐相舍人门外扫地。”近如黄宗羲的《海外恸哭记》中:“周鹤芝遣使乞师於日本。鹤芝少时往来日本,以善射名。” 和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中: “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其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不言无极,盖已知其说之非矣。”“黄寅,少时飘荡豪爽”,“李伯敏,少时尝与其宗人交讼于官”,“李云者,少时,欲合数百人为盗,一日,见象山,翻然自悔,遂请业焉。”,“张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踘,喜音乐,不以家业屑意,其父以为忧。” 其中的“少时”都是用来指“青年”。



比“少时”年纪小时要用“年幼”,那“年幼”是指多大岁数呢?来看两处用辞:

1,文秉的《先拨志始》:“孝和素与李康妃有隙。康妃有宠于光庙,孝和由是郁郁成疾,临崩有遗言云:“与西李有仇,负恨难伸”等语。时熹庙年幼,不甚省。”

东林党文秉声称天启在母亲王才人死时尚“年幼”,所以对西李欺凌其母一事不清楚,可那时的朱由校已是十四岁的少年,并非朱由检的四五岁。

2,天启元年,东林党不断上疏要求将天启奶妈客氏遣出皇宫,但天启皇帝传旨以新娶的张嫣等后妃三人年仅十四五六,年幼需要照顾为由拒绝将客氏遣送出宫。“随传谕内阁:朕览奉圣夫人客氏面奏屡恳出去,朕以三宫年幼暂留调护。”

原来十四五岁也属“年幼”,比“年幼”更年长些的“少时”自然不可能是指十岁以前。



其次,从教学的实际操作上看,陈仁锡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通过会试,周奎女儿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即1611年),周奎女儿在天启元年时也不过才十岁而已,如果是在此之前完成了调教,那么周后精通熟贯《资治通鉴》是在十岁之前,可《资治通鉴》绝非《百家姓》《弟子规》这类的简单启蒙教材,那可是帝王学习治国的高级教材,明朝就是皇太子也是10岁才出阁讲学接受正规教育,但实际上很多是在十岁以后,如朱常洛父子三人:泰昌皇帝十三岁,天启皇帝十六岁,崇祯十七岁。

周奎女儿学习上资质平平,选妃时数她岁数最大,结果考“书算诗画诸艺”是毫不出众,白瞎了陈仁锡这样的天子名师,如何可能在十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资治通鉴》这样的高深教育?

天启三年,翰林编修陈仁锡还乡为母守孝三年,此时周奎女儿十三岁到十五岁,这才是教授《资治通鉴》的正确合理的时间,十四五岁正值青少年,也符合史书上“少时”的大龄记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09: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变国家命运的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一)----李纨父亲的“国子监祭酒”的历史玄机 (2017-08-05 08:49:24)
标签: 眀朝 东林党 明史 天启 魏忠贤        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改变国家命运的明末党争“五”大案之拨乱返正(一)----李纨父亲的“国子监祭酒”的历史玄机



让大家久等了,因为同时要破解红楼梦和还原明史真相,受时间精力所限,进度难以保证,还请朋友们多多体谅,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会坚持写下去。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首度揭开不为人知的导致明亡的第五大案----拨乱返正,会分成几大部分展开,请耐心听我解来,就先从李纨父亲的“国子监祭酒”的历史玄机讲起吧。



《红楼梦》第四回中朱慈炤特意介绍了李纨的家庭背景 “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甲侧:妙!盖云人能以理自守,安得为情所 陷哉!】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 果然是书香名门,那么这父亲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有何寓意呢?



我前面已经解过了,李纨影射的是天启的皇后张嫣张宝珠,详见我的博文《“桃李春风”的寡妇完人李纨是谁?》。真实的历史中的皇后张嫣的父亲张国纪在天启朝为中军都督府同知,后崇祯朝封太康伯,跟国子监毫无关系,朱慈炤却写“曾为国子监祭酒”是为何故呢?



看很多野史和传奇小说的描述,似乎天启与皇后张嫣关系不错,但是明朝的官方记载《天启实录》却给我们揭示了完全不同的事实。

请看:



天启二年五月

○先是刑部尚书王纪为犯人张拱宸等求免枷号拱宸戚畹张国纪家人也。 上傅热审在前枷号在后照旧枷号三个月,满日送法司一并议罪。大学士叶向高等,言此事发自内廷臣等不能知其详悉, 皇上欲惩戚畹奸棍之害民其义甚正,臣等何敢有言?但连日闻外间人情以事关 三宫咸怀危虑况,各犯无应死之罪,而枷号乃必死之刑。今当热审钦恤之时,似当一体蒙旷荡之恩所屈者小而所全者大。 上不报并罪锦衣官。久之,向高因救御史帅众疏中复言:(皇后张嫣的家人)张拱宸等之枷号,外议以为事关三宫宜稍宽假,故臣等具揭言之。 皇上不听而反罪及锦衣,则臣等于是乎失辞矣。 皇上臣等之父 三宫则母也,父与母无有不亲厚之理,人子于父母亦无有不欲其亲厚之心。自大婚礼成以来四海臣民孰不欣欣盻望蚤耀前星以巩国本,彼道路悠悠之口。臣虽知其必不然,然不敢以必不然之故而默无一言也,疏奏不省。



皇后张嫣的家人也就是张拱宸等5人欺压百姓犯的不是必死之罪,按照明朝的惯例,皇亲国戚随意处置一下过得去就行了,就是包庇不处置也是寻常的很。但奇怪的是天启却给判的是必死之刑---枷号,可别小瞧了枷号之刑,这可是比斩首更痛苦的虐杀刑罚。想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自行查阅。这可惊呆了满朝的大臣,东林党官员王纪、叶向高等纷纷上疏劝说希望能救下张拱宸等,天启不但不听,反而连锦衣卫一起降罪。于是叶向高纠集众御使们联合上疏,以皇帝和皇后应当亲厚为由向天启施压,结果天启根本不理会,坚持把犯的并不是死罪的皇后张嫣的家人张拱宸等五人用枷号活活虐死。此时距离张嫣于天启元年四月被立为皇后才刚过一年。这时难道不该是两人的蜜月期中么?

《明宫词》中的“丝鬃银勒动衔尘,禁树投丸不畏人。向说椒房此无赖,如今不是霍家人。〖(魏)忠贤曾枷死皇亲五人。〗”说的其实就是皇后张嫣的家人东林党张拱宸等5人被天启判枷死之事,还是依照东林党的老规矩,直接转嫁到了魏忠贤的头上,如果不看《明实录》,还真以为是魏忠贤一手遮天迫害皇后家人呢。



那么为何天启会如此残酷的对待皇后张嫣的家人,为何东林党又是倾尽全力联合起来营救张拱宸等人呢?

请看天启年间的一份收录了309名东林党人的名单:

顾宪成 邹元标 赵南星 李三才 叶向高 汪文言 杨涟 左光斗 魏大中 周朝瑞 袁化中 公鼐 高攀龙 顾大章 黄尊素 周顺昌 缪昌期 周宗建 丁学乾 吴裕中 万景 吴怀贤 刘铎 周起元 夏之令 李应升 熊廷弼 鹿继善 吕维祺 孙承宗 贺逢圣 汪乔年 范景文 焦源溥 侯震炀 贺良 蔡懋德 惠世扬 李亥 顾宗孟 魏光绪 练国事 蒋允仪 解学龙 刘懋 赵洪范 吴尔成 刘宗周 万言扬 陈于廷 朱国桢 孙龙 王纪 黄公辅 涂世业 季希孔 汤兆京 章嘉祯 王象春 孙启相 孙鼎相 乔允升 钱谦益 曹于汴 黄正宾 邹维琏 孙慎行 房可庄 憎樱 丁元荐 游士任 王之雅 崔景荣 刘宪龙 程正己 涂一榛 方震行 王允成 徐宪卿 陈必谦 冯从吾 郑三俊 文震孟 郑曼 毛士龙 李炳恭 李邦华 史纪事 夏嘉遇 甄淑 刘思海 许誉卿 熊奋渭 郝士膏 章允行 熊德扬 欧阳调律 刘璞 张慎言 马鸣起 江秉谦 李日宣 乔可聘 刘芳 薛敷教 沈思孝 顾允成 徐石麟 周嘉谟 刘一景 翟学程 韩矿 杨惟休 蔡毅中 宋磐 【张拱宸】

沈正宗 王恰 王心一 李宗延 倪思 张鹏云 程注 赵世用 方员度 沈维炳 朱钦相 姚思仁 胡良机 杨姜 萧基 李遇知 霍守典 汪应蛟 杨维新 蒋大中  姚希孟  胡永顺 麻僖 魏应知 王时熙 陈士元 杨建烈 宋师襄 乔承诏 潘云翼 吴良辅 李乔仑 翁正春 朱大典 陈奇瑜 吴弘业 孙绍统 洪如钟 欧阳东凤 杜三策 朱国弼 林汝翼 杨栋朝 王振奇 赵彦 唐绍尧  周洪谟  陈道亨 岳元声 张问达 周汝弼 张继孟 刘廷佐 史永安 田珍 段然 方逢年 李继贞 顾锡畴 黄承业 李若星 师众 毕佐周 李承恩 王之采 邓美 何栋如 吴用先 孟淑孔 许俞敬 熊明遇 何士晋 黄龙光 杨时乔 卢化螯 徐良彦 钱士晋 施天德 王图 翟凤冲 陈一元 陈长祚 毕懋康 李腾芳 赵昌运 彭遵古 程国祥 朱光祚 徐如珂 钟羽正 蒋正阳 林乔枝 韩策 汪先岸 郭正域 孙丕扬 胡祈 王元翰 王宗贤 余懋衡 孙玮 李孔度 李仙品 周道登 朱世守 杨一鹏 陆完学 陈良弼 陈言
李玄 王祚昌 霍瑛 杨新期 谈自省 马孟祯 韩奇象 方有度 金世俊 米万钟 王继谟 李思诚 方大任 陶朗先 陈熙昌 张国纯 何如宠 戴忠 冯琦 刘元珍 姜志礼 于孔兼 耿如杞 区九伦 梅之焕 姜习孔 金世衡 侯恪 韩霖 易应昌 江东之 宋焘 钱龙锡 姜逢元 陈一敬 刘策 陈子庄 黄道周 王淑汴 满朝荐 沈演 刘洪训 成基命 王国兴 【张国纪】

杨嘉祚 汪康谣 史孟麟 安希范 李复阳 林宰 张永祯 刘起服 陈新芝 朱灏 刘宪章 韩钟勋 周孔教 黄毓祺 贺王醇 赵德麟 孟称光 刘斯陛 戴韵 陈仁锡 刘弘化 吴道坤 张道睿 李守俊 刘之凤 王钟庞 吴弘济 刘士章 张世经 徐遵阳 候洵 徐缙芳 萧近 彭汝南 沈应时 薛文周 陈邦瞻 赵清衡 何吾雏


从这份名单,我吃惊地发现皇后张嫣的家人----因欺压百姓而被天启枷死的张拱宸的排名竟然还远在姚希孟、陈奇瑜、方逢年、钱龙锡、黄道周这些东林党大佬之前,没有一定的官职名位是不可能被列入这份东林党的名单的。这排名顺序足以说明张嫣的家人的东林党的背景之深。



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天启对皇后张嫣的家人的严酷不断重演,甚至还差点处死张嫣的父亲张国纪。



“天启六年六月○癸酉.中军右都督张国纪给假治丧因乞进爵,荫官继祖母封一品夫人李氏祭葬。愿自备夫役物料于河南省城之通衢。盖造牌坊一座就将 六礼 恩诏刊刻于上,并请驰驿往还。得旨:驿递繁苦,张国纪欲回籍治丧,自办行李,以展孝思,祭葬照例给与。封爵出朝廷不得妄为。陈乞六礼刊刻牌坊尤为不谙事体,以后司房有仍前拨置的定行究处。”



王恭厂大爆炸后不久,张国纪上表乞求天启给自己晋爵,而且胃口还很大,伯爵都还未当上就直接要求天启封他侯爵。明朝外戚中两百多年来得封侯爵的只有四人,天启对张嫣的家人一贯是鄙夷厌憎,想想四年前张拱宸等5人的悲惨下场,忘了前车之鉴的张国纪得多没眼色才会这样狮子大开口,还要求国家的驿站为他服务。果然,天启皇帝直接驳回张国纪的要求,外加一通丝毫不给情面的斥责。



不久,张国纪及其家奴因作恶多端而被弹劾,“天启六年九月○东厂太监魏忠贤掜皇亲张国纪听信家人徐自强、刘应乾、赵三省千与人事仍矫传 中宫懿旨谓自强主谋妄生事端,著东厂拏究镇抚司文致自强等罪,云自强谋同应乾诱惑国纪娶发出宫女为妾,又曾喝令三省殴毙无辜,及强买民房逼勒诈骗诸种种不法。得旨徐自强等送刑部如律拟罪。张国纪身系皇亲,宜恪遵礼义,不得滥用匪人,本当送国子监演礼三年当送国子监演礼三年,姑著自行改省于是部,拟自强斩,应乾三省绞。”张家犯法的三个家奴一个被斩首,两个被绞死,张国纪本人差点被送去国子监思想教育,真不知明朝还有那位后戚混得如此丢人。



《红楼梦》中写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原来就是为了讥讽张国纪“本当送国子监演礼三年”的丢脸一事,又写李守中的“族中男女无有不读诗书者”,张国纪和他那被天启判处枷死的亲戚张拱宸都是东林党,东林党起于书院,门口的对联写的不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么?东林党自然是“无有不读诗书者”了,朱慈炤的文中还真是处处有对应啊!



对照一下不受宠的王恭妃的亲戚犯法被言官弹劾,万历包庇不管;嘉靖的原配---陈后因为嫉妒骄横而被嘉靖赶出坤宁宫,忧悸而死。可即使如此被嘉靖嫌憎,当陈皇后的家人为抢民田而纵使家奴打死平民后,嘉靖也不过是做做样子把家奴关了几天,后来又放了,并没有治罪。天启对张嫣的家人和家奴可谓严苛冷酷,虽说是天启维护平民百姓利益的表现,却也不难看出天启对张嫣及其家人的警告震慑。



“天启七年二月初二○御史梁梦环疏紏戚臣张国纪草菅人命、鱼肉小民、擅收皇税、强取民房。前府臣刘志选疏谓其谋纳宫婢,又谓有訾及于丹山之穴蓝田之种等语。得旨张国纪怙恃国恩,累千三尺,草菅人命,鱼肉细民,擅收皇税,私纳宫婢,过恶多端,于法难贷,朕念中宫懿亲,国家大体,姑着回原籍。俾痛改旧愆保全终始,毋再不悛,自贻后悔。”



幸亏魏忠贤的同乡----大学士李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11: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香菱被不断改名的历史大秘密 (2016-10-31 18:39:51)
标签: 红楼梦 历史 明朝 南明 文化        分类: 红楼梦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原来,甄英莲是悲惨败亡的四帝一监国的南明政权。接下来结合判词谈谈关于香菱的不断被改名的历史大寓意。



代表南明的甄英莲中的“莲”也是“芙蓉”,与象征朱明的“芙蓉”黛玉又是暗合,可是英莲被象征满清的宝钗改名为香菱,何意?



指满清不承认南明的政治合法性!



看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这是朱慈炤强调香菱其实原是英“莲”,莲就是荷花芙蓉,也是朱明后裔。



----“平生遭际实堪伤”,打小被拐卖,世家小姐的尊贵出身却沦为任人欺凌的使唤丫鬟,影射了皇朱南明完全不被满清承认政权的合法性,最终被剿杀的悲惨历史,令人如何不心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两地生孤木”即两个“土”加一个“木”乃是个“桂”字,桂致香菱魂返故乡,即指害死香菱的是夏金桂。 脂批特意提醒‘桂花夏家’的玄机【庚夹:夏日何得有桂?又桂花时节焉得又有雪?三事原系风马牛,今若强凑合,故终不相符。来此败运之事,大都如此,当局者自不解耳。】“八月桂花香”,桂花开在中秋农历八月,夏天怎能有桂花?四皇子朱慈炤是用夏桂即“夏日何得有桂”的其实“无桂”来影射吴三桂。夏金桂嫁给薛蟠时十七岁,即十七岁成为薛家(满清)的人,暗指吴三桂在崇祯十七年投靠满清。而脂批的“桂花时节焉得又有雪”又点出了夏金桂与薛家的互不见容,即吴三桂最后与满清的彻底决裂。




夏金桂又将香菱改名为秋菱,菱花同莲花一样夏天盛开秋天败落,盛开的香菱碰到了夏金桂就如同菱花进入秋天一般即将凋落,“秋菱”又谐音“丘陵”,暗指坟墓,这次改名暗示英莲即南明最终将在吴三桂手中败亡命丧的悲惨结局。



    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南明的最后一任皇帝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瓦城,获缅甸王莽达平达力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兵变,杀死其兄夺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     永历帝得到清军进入缅境的消息后,曾写信给吴三桂,希望吴三桂能留他一条性命。1662年1月22日(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初三),莽白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南明灭亡。1662年6月1日(永历十六年四月十五望日,清康熙元年),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其身亡处后改名为逼死坡,即今天的昆明市五华区的华山西路。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12: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友人 - 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送友人

作者
李白


创作年代
唐代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送友人》
《送友人》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⑴,白水⑵绕东城。

此地一⑶为别⑷,孤蓬⑸万里征⑹。

浮云游子意⑺,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⑻去,萧萧⑼班马⑽鸣。[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折叠白话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3]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折叠名家评价
仇兆鳌:“太白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远。”

朱谏《李诗选注》:“句法清新,出于天授。唐人之为短律,率多雕琢,白自脑中流出,不求巧而自巧,非唐人所能及也。”

沈德潜《唐诗别裁》:“三、四流走,竟亦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意。”

凌宏宪《唐诗广选》:蒋春甫曰:不如此接,便无生气(“此地”二句下)。

吴烻《唐诗直解》:评:不刻不浅,自是爽词。

《唐风怀》:质公曰:倏忽万里,念此黯然销魂。

《唐诗归折衷》:唐云:起极弘远(首二句下)。唐云:接得轻便(“此地”二句下)。唐云:结更凄楚(末二句下)。吴敬夫云:深情婉转,老致纷披,便可与老杜“带甲满天地”同读。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前解叙送别之地,后解言送友之情。

屈复《唐诗成法》:“青山”、“白水”,先写送别之地,如此佳景为“孤篷万里”对照。“此地”紧接上二句,“一别”,送者、去者合写。五、六又分写。“自兹”二字,人、地总结。八止写“马鸣”,黯然销魂,见于言外。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首联整齐,承则流走,而下联健劲,结有萧散之致。大匠运斤,自成规矩。

施重光《唐诗近体》:每句整齐。结得洒脱,悠然不尽。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青莲五律无一首不意在笔先,扫尽人千百言,破空而下。

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五、六澹荡凄远,胜多多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13: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香菱的谶语诗和眉心的胭脂痣之谜
4615dfy0 2021-03-31   |  466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那僧指着他(她)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今天的定场诗,出自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一天抱着三岁的女儿英莲在外面玩耍,遇到了一僧一道。那一僧也就是癞头和尚,竟然让甄士隐把女儿施舍给他。甄士隐年过半百,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怎么可能无缘无故送给一个疯和尚?癞头和尚大笑着念出了上面四句诗。
图片

这四句诗,看起来似乎不难理解,但真要细品,又有几分迷惑。

第一句“惯养娇生笑你痴”。

这好理解,甲戌本对这一句有条批语,说是“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

的确,天下父母都把孩子当心肝宝贝似的。《好了歌》最后两句也是“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第二句“菱花空对雪澌澌”。

我们都知道,这是暗示英莲,也就是香菱最后的命运的。菱花,就是指香菱。她小时候本来叫英莲。后来被薛蟠抢到手之后,薛宝钗给她取了个名字,叫香菱。这个雪,当然是指薛蟠。薛家,是丰年好大雪嘛。你想啊,香菱这么个呆萌可爱的姑娘,却落入了呆霸王薛蟠的手里,这能有好日子过吗?菱花都是夏末秋初的时候开的,结果每天对着“雪澌澌”。澌澌就是下雪的声音。下雪也是有声音的,就是这种很轻微的澌澌声。娇小柔弱的菱花,每天面对的是源源不断落下来的雪花,那是一幅怎样凄凉悲伤的画面啊!

这两句连起来就是,痴心的父母,对宝贝儿女是娇生惯养,生怕她受到一点点伤害,哪知道她以后的命运是何等的悲惨凄凉呢?


读红楼梦,最让人同情的,莫过于是香菱了。她的身世命运,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都深有感触。她从小娇生惯养,有那么一个疼爱她的父亲,偏偏五岁时就被拐子拐走了。长大后连自己父母家乡和自己的名字都不记得了。可恨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还有拐子拐卖儿童,这些可怜的孩子,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祖国娇艳的花朵,却被人贩子拐走,从此不知道流落何方,每天经历多少风吹雨打。就如“菱花空对雪澌澌”。现代文明社会,绝不应该让“香菱的悲剧”继续发生了。

前两句是说香菱的身世命运的,但接下来的两句,就让人费解了。“好防佳节后元宵,便是烟消火灭时”,这最后两句,好像跟香菱没有什么关系啊?因为香菱,那时候得叫英莲,是元宵节晚上,家人霍启带她到街上看花灯,霍启去小解的时候,小英莲被拐子拐走了。英莲被拐走之后,家乡如何被一把大火烧了精光,跟她没有什么关系了啊,那为什么偏偏写进她这首命运谶语的诗里面呢?

这当然关系到她的影射隐喻了。

带她去玩耍的家人,叫霍启,谐音祸起,意思是祸乱起来了。什么祸乱?就是元宵节之后,三月十五日,葫芦庙中炸zhá供,结果这帮和尚不小心,油锅起火,烧着了窗纸,结果整条街都烧得跟火焰山一样。

炸供,就是用油炸供品,也不知道三月十五是什么日子,葫芦庙的和尚为什么要炸这么多供品呢?不过炸供品,也未必是当天用的,往往是为接下来重要的日子准备的。所以也不用琢磨三月十五是个什么日子了。反正这把火是葫芦庙的和尚引起的。

葫芦庙里的和尚,当然是葫芦僧,葫芦谐音“糊涂”,后来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明明是香菱的案子,怎么叫葫芦案呢?

因为香菱原本的家乡就是在葫芦庙的这条街,判案的便是寄住在葫芦庙里的贾雨村,以及当年葫芦庙里的小沙弥,也就是这个案子里给贾雨村出主意的门子。所以葫芦僧,应该指门子。可这个葫芦僧一点也不糊涂。他非常聪明,他给贾雨村出的主意也非常好,那为什么还说他糊涂呢?

图片

其实这只是表面意思,葫芦,真正谐音的是“胡虏”。

结合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书中隐喻的“胡虏”,当然是北方的后金满清。但在清朝,是万万不能说这两个字的,就连古人说的,也得改掉,比如岳飞那首《满江红》,里面那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清朝《四库全书》里就被改成了“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红楼梦》里借贾宝玉之口,提到了“匈奴”“犬戎”,说他们自古就是中华之患。而匈奴、犬戎,是历史上的“胡虏”。而书中的“胡虏”,就是吴本后二十八回里的“戎羌”,也就是后金满清。

葫芦庙,当然是胡虏的庙堂。那葫芦庙里的和尚,你觉得像谁?当然是满清的八旗军,因为满人头发都剃光了,只留头顶一戳毛,跟光头和尚差不了多少。而且最早的和尚,不就是胡人嘛,所以叫胡僧、番僧。正是这帮和尚炸供品,引发了大火,让甄家彻底烟消火灭。


批语说这事写的是“南直召祸”。南直,就是南直隶,明朝是两京制度嘛,以南京为中心的地区是南直隶,以北京为中心的是北直隶。北京的崇祯皇帝上吊殉国之后,在南京的弘光政权,也粉墨登场了,就是历史上的南明。这个南直召祸,当然是指清军南下,消灭南明政权的事。

节目的第二回,我们就说了,女娲为什么补天?就是因为水火大战,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李自成攻占北京,大明灭亡,这就是“天倾西北”。清军南下,攻占南京,南明灭亡,这就是“地陷东南”。

而书中第一回头一句就是“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

这姑苏有座城叫阊门,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葫芦庙,庙里有一群和尚,三月十五,煎炸供品,引发大火,把这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烧了个精光。

如此看来,甄士隐甄英莲父女,是隐喻南明政权,就很明显了。那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诗,前两句是写香菱本人的命运结局;后两句,“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是写她影射对象的最后结局。


我们说过,明朝是属火德,清朝属水。烟消火灭,就是指明朝、南明,都彻底灭亡了。就像贾宝玉跟紫鹃说的——“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贾宝玉的小厮叫茗烟,就是喻指“大明之化烟”。而元宵佳节,元宵,就是指明朝纪元的消亡。

图片

说完了这首诗,我们再来讨论香菱的第二个谜团:

香菱眉心有一颗胭脂痣。
在“葫芦僧判葫芦案”那回,门子对贾雨村说:“这被拐卖的丫头,还是老爷的大恩人,葫芦庙旁边甄老爷的小姐,名叫英莲。”

贾政就问门子,“听说英莲五岁被人拐走,你怎么认得是她?”

门子就解释说:“一是打小就哄她玩耍,隔了七八年,大概样貌,还是认得出来,……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所以认得……”

香菱的胭脂痣,正在眉心,是标准的美人痣。可惜红颜薄命。痣,是多余的,是身体病症在皮肤上的反应。痣,谐音志也,是一种标志。胭脂痣,是什么的标志?胭脂痣,红色的,和朱砂痣差不多,为啥不叫朱砂痣?因为“朱”字眼在当时太刺眼。

说到胭脂,我们不能不想到宝玉喜欢吃胭脂。

还有乌进孝上供的“御田胭脂米”;

当然还有林黛玉写的胭脂泪。

林黛玉在《桃花行》里说“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人的眼泪像胭脂一样鲜艳,说明这是血泪啊。林黛玉有滴不完的相思血泪,香菱眉心之中,也凝结一颗胭脂泪。

她们隐喻的都是明朝、南明的亡国之君;她们流的,都是亡国血泪。

这胭脂,应该还会让我们想到批书人脂砚斋。

周汝昌老先生,看到胭脂,就想到是红粉佳人的化妆用品,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脂砚斋一定是个女人,因为男人不会用这么脂粉气的名字。

其实是望文生义,没有体会到作者多次写到胭脂的用意。前面我们在解读脂砚斋时,用的是《红楼梦》里常用的拆字法,将“脂砚”二字拆分为“月旨石见”四个字。

月旨,是月之旨意。

石见,就是石头上见。

那脂砚斋的脂砚两个字,意思就是“月的旨意,在石头上见”。哪块石头上见?当然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大石头。所以叫《石头记》嘛。《红楼梦》大旨谈情,开辟鸿蒙,谁为情种,108人上情榜,每个人都有一个带“情”字的封号。所以红楼梦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一个“情”字。这个“情”,是木石之情,是明月之情。情,用拆字法,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主和月,意思是“我心主月”。表明了作者“心怀大明”。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拆字法来解读“胭脂”。

胭,月之因由;

脂,月之旨意,最终的旨意、结果。

胭脂,是红色的,又有“月”字,我们知道:红也好,月也好,在书中都是明朝的象征。那胭脂痣,就是明朝的标志。

香菱眉心有颗胭脂痣,就是说“月之因由、月之旨意(结果)”都在她身上表现出来。也就是大明朝最终的因果,都集中表现在香菱一个人身上!那香菱的影射对象,就不言而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9 13: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红楼梦》香菱眉心的胭脂痣,是她苦命一生的象征和渊源
2020-12-21 19:42
香菱眉心的胭脂痣,是她苦命一生的象征和渊源。

书中这么写道:“……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



经门子之口,我们知道香菱眉心有颗胭脂痣。这里甲戌本有条批语:“〖甲戌侧批: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

宝钗的热毒、黛玉的惊怯、香菱的胭脂痣,都是从娘胎里来的。 宝钗体内有热毒,癞头和尚给她冷香丸的方子,来帮她降火去毒。冷香丸是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 配上四时令的雨露霜雪而制成,全是克制火的。再看这些花,除了牡丹是指宝钗自己,荷花是指香菱(英莲),芙蓉是指黛玉(晴雯),梅花指妙玉(薛宝琴、邢蚰烟也可以用梅花代替),可宝钗却是要将这些花研磨当药吃掉!可见宝钗对黛玉、妙玉、香菱、宝琴她们是相克的。



黛玉天生不足之症,总是怯弱不胜。虽然有人生养荣丸能作为支撑,但依然有致命弱点:听不得哭声。可偏偏林黛玉是今生在还泪的,怎能不哭?

香菱的胭脂痣,正在眉心,标准的美人痣,可是红颜薄命。痣,是多余的,是身体病症在皮肤上的反应。痣,谐音志也,是一种标志。胭脂痣,是什么的标志?胭脂痣,红色的,和朱砂痣差不多,为啥不叫朱砂痣?因为“朱”字眼在当时在刺眼。

说到胭脂,我们不能不想到宝玉喜欢吃胭脂(蔡元培曾认为,宝玉是玉玺,喜欢吃胭脂,是代表玉玺喜欢红色的印泥),甚至我们还能联想到批书人脂砚斋。 前面我们在解读脂砚斋时,用的是《红楼梦》里常用的拆字法,将“脂砚”二字拆分为“月旨石见”四个字。月旨,是月之旨意的意思。而“月之旨意”二字是赫然出现在癸酉本的最后一回,由史湘云说出:“自古月神掌管人间之兴衰浮沉,月之旨意要你死你就得死,要你败落你就不得荣盛”。(癸酉本在此有条批语“【月之旨意合一脂字,难怪脂粉钗鬟都归神管。】”)



因此,胭脂,我们也用拆字法,胭,月之因由;脂,月之旨意(最终的旨意、结果)。胭脂痣,是红色的,又有“月”字,我们知道:红也好,月也好,都是象征着明朝。可以说,胭脂痣,是明朝的标志。香菱眉心有胭脂痣,就是说“月之因由、月之旨意(结果)”都在她身上表现出来。

大明朝最终的因果都集中表现在香菱一人身上,香菱是象征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谢谢您的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117
 楼主| 发表于 2024-7-30 02: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多令·柳絮
[ 清 ] 曹雪芹
原文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注释
①粉堕:形容柳絮飘落。百花洲:指百花盛开处。

②燕子楼:相传是唐代女子关盼盼所居之处。这里泛指女子所居的“绣楼”。

③缱绻:情意深挚,难舍难分。

④说风流:意即空有风流之名。

⑤“嫁与东风”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无人同情。
诗句“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的意思及全文赏析s6544131922019.09.14浏览47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EZC6892019.09.15


满意答案
作者:曹雪芹
《唐多令·柳絮》出自清代诗人曹雪芹。
【原文】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注释】
①粉堕:形容柳絮飘落。百花洲:指百花盛开处。
②燕子楼:相传是唐代女子关盼盼所居之处。这里泛指女子所居的“绣楼”。
③缱绻:情意深挚,难舍难分。
④说风流:意即空有风流之名。
⑤“嫁与东风”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无人同情。
【评解】
曹雪芹巧妙地通过林黛玉对柳絮的吟咏,抒写对未来悲剧的预感。自己的命运也将要象柳絮那样飘泊不定,不知是“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全词以拟人化手法,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凄楚哀婉,感人至深。
【鉴赏】
此为曹雪芹《红楼梦》中人物林黛玉所作。《红楼梦》第七十回,说暮春时节,史湘云见到柳絮飞舞,偶成一首《如梦令》,因而提议起社填词,林黛玉因重建桃花诗社而又受耽搁未能举行诗会,就积极响应湘云的建议。两人立即着手筹备,以“柳絮”为题,择取几个小令为词调,请大家以拈阄之法分词调填词。黛玉抽到的词牌是《唐多令》,这次是首先写完的。
如果把《葬花词》看成是她人生悲歌的主体部分,那么,这首《唐多令》就是她人生悲歌的尾声了。因此,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
这首词从“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描写出柳絮堕枝飘残,被东风吹落、飘泊无根的特点,既抒发红颜(年华)易逝又抒发自己寄人篱下、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拈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环境是这样恶浊,如此冷酷,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可怜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
在黛玉所有的诗词中,这首词里的悲剧暗示是最明白可感的,剩下的就只有“冷月葬诗魂”了——那已是她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了。
【词牌】
《唐多令》,调见刘过《龙洲词》。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亦有前片第三句加一衬字者。上下片第三句多作上三下四,结句多作上三下三。另有六十一字、六十二字两体,分见梦窗、草窗,是变格。又名《糖多令》、《南楼令》、《箜篌曲》等。
【诗人简介】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17 03:14 , Processed in 0.0739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