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亡秦必儒&儒家伪辞===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华胥境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0: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清流东林党的误国亡国的真相 (2016-08-12 10:29:06)
标签: 眀朝历史 红楼梦 史话 东林党 崇祯        分类: 人文
      东林党以清流自居,实际上却是用道德礼法给政敌大扣帽子,用攻讦打击政敌,为自己谋私渔利。东林党热衷的党争造成国家的巨大内耗,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明末自万历朝起的”妖书”、”梃击”、”移宫” 三大案, 都是跟东林党争夺政治主导权密切相关。而弘光帝的继位问题,更是彻底的暴露了东林党的私心自用。因为担心福王即位后会追究东林党在三大案中的责任,所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捏造朱由崧不贤,反而声称品行不怎么样的明神宗之侄潞王朱常淓很是贤德,一反他们素日的伦理立场,坚决要立伦序靠后的为帝,造成极大的混乱。


  福王朱由崧的继位伦序的问题本无可讨论,正如路振飞遗书史可法:“谓伦序当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刘城的《上阁部史公书》:“伦序应在福藩,大宝之御无可迟滞之意”。其实弘光帝时,南明仍然控制着从山西,湖南,山东以南的主要的经济生产区。如果当权的东林党史可法辈能够以大局为重拥立福王朱由崧,就不会导致军阀因为拥立之功而坐大,也不会有后来东林党不断恶意造谣以颠覆弘光朝的统治。

  正是东林党史可法等人的一心谋私,再加之门户之见,极力排斥同本有亲东林党的意向的马士英和阮大成、以及大顺和大西军的联手合作,造成了南明的分裂和混乱,直接导致了弘光朝的覆灭。



  还记得我前面揭秘甄家时说过的:甄家的二姑娘,也就是南明的第二个皇帝隆武帝是南明诸帝中最为有能力,所以朱慈炤笔下的贾母夸赞甄家二姑娘----隆武帝朱聿键道:“你们二姑娘更好,更不自尊自大,所以我们才走的亲密。”

  朱聿键改变弘光帝时的基本政策,开始联合农民军共同抗清,一度展现了少有的有“中兴”气象,朱聿键对党争有一定的清醒认识,在他的“缙绅”、“戎政”、“儒林”三篇《便览》中写道: “盖国家之治,必文武和于上,始民兵和于下。不然,立败之道也。”
  “治不独出于帝王,必与文武之贤者共之。始于得贤将相,终于得贤百职,四海兆民,方有信赖。民安则华强彝服矣。……帝王量大,则识必高。识高,必用舍公明。又何有乎东林、门户,魏党、马党之纷纷哉!呜呼,三党成,偏安矣;四党成,一隅矣!”


  隆武帝朱聿键还在考选推官策题中说:“历代之受患,莫过于群臣朋党之最大。于今两京之覆,二帝之伤,皆此故也。……朕今亦曰:‘去寇易,去党难。’然党不去,寇不驱也,审矣。”
    王世德的《崇祯遗录》记叙道:“杨嗣昌实心任事,廷臣所少,而才又足以济之。使廷臣不以门户掣肘,俾得专心办贼,未必无成。顾攻者纷纷,遂使愤郁忧危,方寸扰乱,以抵败亡。无拳无勇,职为乱阶,俱诸臣之谓乎。诗云:「无权无勇,职为乱阶」,其诸臣之谓乎!抚臣微有谋略者,朝臣必嫉之。。。。东林浙党,自万历二十二年五月,廷推阁臣。。。。宪成即谪归,讲学于东林故杨时书院。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辈震愕自负,与政府每相持。科道之附一贯者有人,而宪成讲学,天下趋之。一贯持权求胜,受黜者身去,而名益高,此东林浙党所自始也。更相倾轧垂五十年,而国事遂坏。甚哉,党人之害,天下事如此。。。。闻贼陷洛阳,福王遇害。献贼陷襄阳,襄王遇害。督师杨嗣昌自谥死,自此天下大事益不可为。上忧懑不知所出,而廷臣以嗣昌死,欣然有得色,忘国徇私,幸败乐祸,任事者欲其成功,岂可得乎???”


  东林党误国不算,卖身求荣也罢了,可恨的是还利用著史权篡改历史、颠倒黑白,这天下能有几人体会的了朱慈炤的“一把辛酸泪”啊!



第三十一回:“宝玉笑道:“(湘云)还是这么会说话,不让人。”林黛玉听了,冷笑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一面说着,便起身走了。幸而诸人都不曾听见,只有薛宝钗抿嘴一笑。”

  黛玉说的其实是:“湘云实为明史,史书自然不会说话,可是编纂明史的金麒麟---黄宗羲等东林党人却会说善骗,他们因为同满清统治者沆瀣一气而得以把握着著史权和话语权,从而颠倒黑白、欺世盗名!”

  黛玉的悲愤控诉“诸人都不曾听见”,因为别人都听不懂黛玉话中真义,唯有东林党人全心全意服务的主子宝钗----即周后和满清----最是清楚不过了,所以“只有薛宝钗抿嘴一笑”,周后和满清的无限得意尽在这“抿嘴一笑”不言中。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分享:
3

喜欢

1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5545)┊ 收藏(1)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与贾芸手帕传情的名似黛玉的林红玉是谁?
后一篇:破解《红楼梦》仅仅八十回的终结之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0: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新浪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破解《红楼梦》仅仅八十回的终结之谜#相遇经典《红楼梦》# (2018-06-19 09:32:26)
标签: 红楼梦 明史 朱三太子 朱慈炤 相遇经典《红楼梦》        分类: 红楼梦
(《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 作者是崇祯皇帝的四皇子----朱三太子朱慈炤。作者所写“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本博除了解读表面文章外,更主要是揭秘背后的真历史。由于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皆有关联,请看我的其他博文以助理解。)


第三回宝黛初见,需要注意的是黛玉入贾府一开始并未见到宝玉,因为宝玉”庙里还愿去了”,贾母心心念念的贵客来了,宝玉却是先还愿后才见黛玉,而《红楼梦》最后一回即第八十回竟然又写道宝玉“往天齐庙还愿”,“这天齐庙本系前朝所修,极其宏壮。”

  这宝玉还愿的“天齐庙”大有寓意:

  一,天齐谐音“天启”,是暗示“天启”皇帝,因为黛玉崇祯是从天启朱由校手中接过的政权,故而宝玉玉玺要先见天启还愿后才能与黛玉崇祯见面。

  二是暗示泰山封禅。泰山封禅是始于秦始皇的祭天告地的封禅大典。后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后,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为泰山神修的庙就是“天齐庙”。在第七十八回里写完黛玉之影----晴雯之死后,第八十回宝玉“天齐庙还愿”乃是暗示黛玉崇祯亡国,宝玉朱慈炤就是接下来的明朝帝王!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写到“贾琏回道:“妆蟒绣堆、【己夹:一字一句。】刻丝弹墨【己夹:二字一句。】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

  从宝黛初见的宝玉“庙里还愿去了”到第八十回的宝玉“天齐庙还愿”收尾,还有第十七回里的“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这都是朱慈炤在暗示读者:描写“妆蟒绣堆、刻丝弹墨”的“各色绸绫大小幔子”即各大小章回的《红楼梦》总共只公开八十回!



   那么朱慈炤到底完成了一百二十回了么?请看文中的另两处暗笔。



   ----第四十一回里,妙玉拿出了“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我在前面的《妙玉的绝世难题》已经解过了即指“用曲笔隐写满清将朱明政权彻底灭亡并且完全篡改朱明历史的《红楼梦》这本大书有一百二十回”;



   ----最后的第八十回《王道士胡诌妒妇方》里在宝玉焚过纸马钱粮还完愿后,朱慈炤紧接着写道:“王一贴道:“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随后“王一贴笑道:“实告你们说,连膏药也是假的。我有真药,我还吃了作神仙呢。有真的,跑到这里来混?”【庚辰双行夹批:寓意深远,在此数语。】



      脂批特意提醒王道士的话“寓意深远”,那么到底是藏了怎样深远的大寓意呢?”



   膏药是假,实为《红楼梦》才是真!

  

      

     这在小说的结尾处自称膏药灵验又说如有真药就做神仙的道士王一帖其实就是书中第十二回里出现的给贾瑞看病的声称“管叫贾瑞好了的”的神仙----跛足道士,也就是曾经化名为“王士元”的本书作者朱慈炤!



      知道了王一帖的真实身份,那么王一帖说的“哥儿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宾客得宜,温凉兼用,贵贱殊方。”的意思也就明了了,原来化名王士元的王一帖----实为作者的朱慈炤说: “若问我写的《红楼梦》,说来话长,其中细理,一言难尽,总的来说共一百二十回。”



     第四十一回和第八十回无一不是暗示《红楼梦》已经完成了一百二十回!从第三回的以“宝玉庙里还愿”开始到第八十回的以“宝玉庙里还愿”终结,这是朱慈炤暗示读者八十回已经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轮回,再结合从第十七回的暗示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朱慈炤写完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但是后四十回的结局的公开将会彻底暴露了作者身份和《红楼梦》的主旨,必然难逃满清凶残文字狱的迫害,让朱慈炤和他的不世之作被满清彻底剿杀。为了留存自己的心血,朱慈炤只好忍痛割舍后四十回原本,将《红楼梦》“下欠的四十回”浓缩后再分割藏入前八十回的判词和书中的各处暗示以及脂批的提示中,这就是脂批的【蒙回前总批:叙宝玉烧香是停笔。】所指。这是朱慈炤的迫不得已的不写之写,却为世界文学留下了另一个令人惊叹的断臂维纳斯!







      有人提出高鹗是没有能力续写后四十回的,我没有看过后四十回,因为看到百科词条上介绍高鹗对前八十回做了很多删改,所以也就不打算看他续写的后四十回。但是既然朱慈炤已经写完了一百二十回,那么后四十回就有被高鹗看到的可能,因为高鹗看到了后四十回的原稿,所以才能有了续写的本事,但由于后四十回没有公开,使得高鹗能够对后四十回进行更大更多的篡改。



      朱慈炤因为要借书传史,所以不惜舍弃已经完成的后四十回以保证书中影射内容的纯洁和深刻,这是一种对真相的可敬的坚持。高鹗的篡改,我认为有可能是出于对《红楼梦》的珍爱和婉惜,因为没有明确结尾的作品是不完整的,又有谁能够真正透过表面看到内里的深邃?曲高和寡,更不要提满清可怕的文字狱,为了能够让《红楼梦》流传开来,倒不如将《红楼梦》阉割删改为一部纯爱情故事让它被更多的人看到。这是一种无奈的遗憾,但从客观上帮助了《红楼梦》的传播。这一点从真正的原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稀有难得就能体会到。虽然我不看被高鹗删改的《红楼梦》,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要感谢高鹗为《红楼梦》广为人知而做出的贡献。





      那么到底是什么逼迫朱慈炤割舍后四十回,又令高鹗对全书进行删改和阉割的呢?



     浅谈朱慈炤写《红楼梦》的艰难环境

  首先是满清的文字狱迫害。顺治四年(1647年),发生清朝第一起文字狱“函可案”。一位法号函可的和尚因藏有“逆书”《变记》而被逮捕,后来流放到沈阳。顺治五年又发生了毛重倬等坊刻制艺案。

  据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五《清代文字狱简表》不完全统计,康熙朝文字狱约10起,最有名的就是江南的庄廷鑨的明史案,庄廷鑨是个盲人,因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鼓舞,也想著史留世,于是出钱从邻居明朝大学士朱国祯后人处买了史稿,请人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由于书中仍尊奉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并增补崇祯朝史实,还斥骂降清的尚可喜、耿仲明为 “尚贼”、 “耿贼”,写清军入关用了 “夷寇”等字。结果于康熙二年五月二十六日,为庄廷鑨的《明史》写序的、校对的,甚至刻书、卖书、买书的以及当地官吏七十余人,在弼教坊同时或凌迟、或杖毙、或绞死,“主犯”庄廷鑨照大逆律剖棺戮尸,另有几百人受牵连发配充军。

  其次就是康熙五十年的南山案。戴南山因不满清廷随意篡改明朝历史,于是通过访问明朝遗老和参考文字资料写了一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南山集》并无诋毁清朝的“大逆”之语,仅仅因为书中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就不能见容于满清。康熙下旨将戴名世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清朝功臣家作奴仆。戴氏同族人有职衔者,一律革去;给《南山集》作序的汪灏、方苞、王源等处斩刑;给《南山集》捐款刊印出版的方正玉、尤云鹗等人及其妻、子,发宁古塔充军。其他有牵连的32名官员给予降职罢官处分。整个案件牵连人数多达几百,仅判死刑者就有三百余人。后来康熙赦免了一些人的死罪,但仍然有很多人因此丧命。其同乡方孝标仅因曾提供参考资料《黔贵记事》,也和戴名世同样治罪,因方孝标已死,被开棺戮尸锉骨。方孝标之子谪戍黑龙江,“宁古塔人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

  满清的文化恐怖的政策是一贯的,清初最是残酷。中国史学家顾颉刚形容清朝文字狱在二百多年间基本上没间断:“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其实红楼梦的反清悼明的主旨不能见容于满清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满清丝毫也不能容忍作者朱慈炤的朱三太子的身份!



  太子朱慈烺和朱二太子朱慈炯早已被满清杀害,唯一的朱三太子朱慈炤的存在,仍然时刻挑战着满清统治的正统性,所以满清是极尽所能地全力搜寻诱捕朱慈炤。1699年, 康熙对大学士等说:“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制造宣传攻势收买人心愚弄视听,再加上民间不断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反清复明,满清更是加大力度不遗余力地搜捕崇祯仅存的四皇子----朱三太子朱慈炤。1708年朱慈炤被捕,清廷九卿审讯之后奏报:“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

  真的找到了崇祯儿子,那么八年前还信誓旦旦地公开宣传说要世代供养明代后裔的康熙是怎么做的呢?康熙传谕大学士等:“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若尽拿容留伊等之人,恐株连太多。”然后学起了六十多年前的多尔衮的旧招数,拒不承认朱慈炤的身份,朱慈炤本是崇祯帝四皇子,可康熙为了给杀掉朱慈炤找借口,居然撒谎假称崇祯的四皇子已在明亡前早夭!就这样朱三太子朱慈炤作为明代后裔, 非但没能得到康熙所声称的“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的许诺,反而被满门屠戮!而只因正与朱慈炤一起下棋而同时被捕的李方远,虽对朱慈炤的真实身份完全不知情,但仍不能幸免,全家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见《鸡林旧闻录》《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史学家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补正,并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满清的凶残狡诈暴虐卑劣罄竹难书,好在《红楼梦》这本旷世杰作历经摧残还是终于流传了下来,苍天有眼,也终不负朱慈炤的毕生血泪了!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蝶恋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0: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湘云、小金麒麟、翠缕
廖一壶
廖一壶
贵州省省妖。红楼梦、山海经破壁人。
​关注他
本次讲述史家。史湘云文思敏捷,豪爽洒脱,深受大家喜爱。为什么北静王委托史湘云给贾宝玉做鞋。

史湘云

《石头记》第五回:后面又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雄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愽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时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史湘云,人物原型是张燮。

证据一。史湘云幼年悲剧。是指张燮的儿子张于垒英年早逝。

证据二。史湘云的小金麒麟。是指张燮的儿子张于垒。

证据三。史湘云的丫鬟翠缕。也是指张燮的儿子张于垒。

证据四。史湘云论东西阴阳。是指张燮写作有《东西洋考》一书。

证据五。史湘云家不在贾府。贾府指福州。张燮是漳州人,距离福州较远。

证据六。史湘云和南安太妃关系好。张燮和南安太妃原型泉州人何乔远关系好。

证据七。史湘云给贾宝玉做鞋。是指北静王原型南居益邀请张燮代笔给徐兴公的《鳌峰集》作序。

证据八。张燮居漳州,漳州别称霞城。史湘云号枕霞旧友,史湘云写诗也提到霞城漳州。

证据九。枕霞阁中十二钗,指漳州霞中社“霞中十三子”张燮等人。

证据十。史湘云写诗思路敏捷。张燮的著作流传到现在也还有四大本。

证据十一。史湘云爱好喝酒,不注重保养。张燮爱喝酒,每次到福州都抱怨没有人陪他喝酒。

证据十二。葵官,人物原型为喻应夔。葵官后来跟了史湘云。张燮有诗提到喻应夔。张燮《霏云居续集》夏日集徐兴公绿玉斋听雨同喻宣仲赋分得行字。

证据十三。史湘云的名字。湘云,徐兴公《鳌峰集》听月夜闻钱叔达吹洞箫:「盈盈少女红楼住,时把湘筠暗中度。」云,张燮作有《霏云居集》。

“金陵一个史”,有调侃性质。

姚旅《露书》:金陵呼姓史者曰「矢」,而经史之「史」仍呼为「使」。一江宁令欲作吴语,诸生谒见,偶谈及子史,令赞之曰.,「公一肚子史。二史」作「矢」音。及出,同行嘲此生曰:「公一肚紫矢。」

证据十四。史湘云做针线活。是指张燮在家做学问。同类的案例是晴雯补雀金裘,是指晴雯原型吴雨写作《毛诗鸟兽草木疏》。

证据十五。判词“霁月光风耀玉堂”,是指张燮著作。霁指《霏云居集》。玉指《群玉楼集》。月,指海澄月港。

证据十六。花袭人早年侍奉史湘云。是指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癸卯。花袭人原型林古度开始和贾母原型曹学佺、徐兴公交友。曹学佺、徐兴公、林古度有闽南漳州之行。十一月,张燮邀徐兴公、曹学佺、林古度入霞中社;集漳州顾氏园林。

证据十七。史湘云的两个伯父忠靖侯史鼎、保龄侯史鼐。是指张燮父张廷榜、伯父张廷栋。

证据十八。绣春囊。取名可能来自张燮《霏云居集》绣香囊。

证据十九。史湘云的丫鬟翠缕,就是张燮的儿子张于垒。

证据二十​。史湘云的乳母周奶娘,原型是​周起元。周起元是福建海澄(今福建厦门海沧)人。​霞门和漳州距离比较近。史湘云原型张燮和周起元是好朋友。周起元很照顾张燮。周奶娘陪同史湘云一起来。天启四年(1624)甲子七月,张燮应周起元的要求前往苏州,路过福州。

张燮

张燮(1574-1640)字绍和,号汰沃,别号海滨逸史、逸史、岐海逸民、石隐主人、霏云主人、汰沃子、蓬蒿长、石户农等。福建龙溪人。

父张廷榜,字登材,人号春宇先生,自号丹霞一拙,又号霞南钓叟,万历二年进士,授仙源令,擢贰润州守,署吴江令,后蒙冤罢归,终老山林。

伯父张廷栋,人号吉宇先生,万历八年进士,承德郎、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先奉使诸藩,赠饷一无所受卒于官。

张燮天资聪慧,10岁通五经,兼览史鉴百家,年轻时,文章诗歌名噪一时。张燮20岁中举后,从父亲张廷榜被无故「罢官」的一事中,深感官场竞争的剧烈。于是无心仕途,不再进京考进士走做官的路,而是定居镇江(石码镇)侍奉父亲。万历四十五年(1617)写成《东西洋考》。天启年间,南安太妃原型何乔远荐张燮入朝编修《神宗实录》,力辞不就。著有《霏云居集》、《群玉楼集》和《东西洋考》,刊刻汉魏《七十二家文选》,黄宗羲称他为「万历间作手」。身短秀赢。不能逾中人。琅函万轴。著述满家。

张燮晚年在漳州城南的石狮岩筑「万石室」,吟啸山川,纵情林泉。张燮学界文友众多,「结纳遍海内」,与傅秋芳原型黄道周、徐霞客、陈继儒、贾母原型曹学佺、徐兴公、南安太妃原型何乔远以及书法家李宓等来往密切。黄道周《三罪四耻七不如疏》说自己:「雅尚高致、博学多通,不如华亭陈继儒、龙溪举人张燮。」

史湘云已婚。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张燮二十一岁,娶刘孺人。

张燮喜交友,与同郡名儒周起元、林轩、黄道周、戴灿,万历、崇祯间名士温体仁、钱谦益、阮大钺等交往密切。又好游历,足迹遍及闽中八郡和吴越三楚,黄道周称其「出览天下名山」。 游历中,张燮遍交海内名流学者,如王穉登、邹迪光、邢侗、焦竑、李维桢、虞淳熙、徐兴公、陈继儒、曹学佺、徐霞客、何乔远、蔡献臣等与之往来甚笃,多有唱和之作。

著作众多

陈继儒曾谓「闽中著述三家,侯官曹学佺、晋江何乔远、龙溪张燮也」。黄道周亦称张燮「尚友三千年,著书四百卷」。

据明末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张燮著述有《偶记》十卷、《镜古录》三卷、《迩言原始》四卷、《采亶绪言》一卷、《北游稿》一卷、《藏真馆集》四卷、《霏云居集》五十四卷、《霏云居续集》六十六卷、《群玉楼集》八十四卷、《东西洋考》十二卷,及辑《汉魏七十二家集》三百五十一卷等。据方志及公私藏书目录,尚有《游泉诗》(不分卷)、《居家必备》九十五卷、《初唐四子集》四十八卷、崇祯《漳州府志》三十八卷、崇祯《海澄县志》二十卷等,未付梓之《霏云居三集》等。此外,为其子张于垒编《麟角集》四卷、《山史》,校刻蒋孟育《恬庵遗稿》三十八卷、徐日久《五边典则》二十四卷;辑而未刊《唐贤七十二家集》,拟纂《闽中艺文志》,惜未竟。

枕霞阁中十二钗

张燮居漳州,漳州别称霞城。史湘云号枕霞旧友,史湘云写诗也提到霞城漳州。

《石头记》第五十回:湘云忙联道:霞城隐赤标。

《石头记》第七十八回:发轫乎霞城,还旌乎玄圃。

张燮与蒋孟育、高克正等结玄云社;又结社霞中,有「十三子」之目;又有芝山「七子」之称。

《石头记》第三十八回:己双:看他忽用贾母数语,闲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钗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馀则将欲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定不又添一部新书。

枕霞阁中十二钗,指霞中社“霞中十三子”张燮等人。霞城是福建漳州的别称。霞中社是明朝末年漳州的地方文学社团,成员为张燮加上十二个人,合称霞中十三子。霞中十三子具体是,林茂桂、张燮、蒋孟育、陈翼飞、郑怀魁、高克正、汪有洵、陈范、吴宷、徐銮、戴燝、张廷榜、郑爵魁。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曹学佺、徐兴公、林古度三人同游漳州,加入霞中社,和张燮等人聚会。

襁褓之间父母违

“襁褓之间父母违”,指张燮之子张于垒、徐兴公的儿子徐陆都已经小有名气,都是早逝,对张燮、徐兴公打击很大。二人同病相怜,互相有诗哀悼。

史湘云捡到贾宝玉丢失的金麒麟,指徐兴公死了儿子徐陆。麒麟经常用来称赞别人的儿子。史湘云有金麒麟,贾宝玉有金麒麟,但是体积要大一些,徐兴公的儿子徐陆的年纪比张于垒稍大几岁。

《石头记》第三十一回:林黛玉听了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也会说话。」

林黛玉说,金麒麟会说话,可见金麒麟是人不是物。

《石头记》第三十一回:刚到蔷薇架下,湘云道:「你瞧那是谁吊的首饰?金愰愰的在那里。」翠缕听了,忙赶上拾在手里,攥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说着先拿史湘云的麒麟瞧,史湘云要他拣的瞧。湘云举目一验,却是文彩辉煌的一个金麒麟。比自己配的又大又好。史湘云听了,方知是他的失落了,便笑问道:「你多咱又有个金麒麟了?」宝玉道:「前儿好容易得的呢,不知是多咱晚丢了,我也糊涂了。」史湘云笑道:「幸而是个顽意儿,如今还是这样慌张。」说着将手一撒,笑道:「你瞧瞧,可是这个不是?」宝玉一见,由不得欢喜非常,因说道:「可不是他是谁?」

张于垒(1610-1627),字凯甫,张燮子。卒年十八。

徐陆(1590-1616),字存羽。徐兴公长子。卒年二十七岁。

池显方《晃岩集》二奇童传:张名于垒,字凯甫,龙溪人,孝廉绍和先生燮季郎也。孕时,园产芝。生数月,保母指壁间字示之辄笑,遇啼以字示之辄止。稍解语则习字;五岁读遍《论语》、《周易》;七岁通古文。每夜必录《世说》并诸史数十则诵之。九岁能作大书。十岁泛涉《四部》,下笔滔滔,观者咋舌。十二岁不从塾师,惟就学于父。凡孝廉所诠选诸编佐十之三,自是学益进、吟益工。十四岁刻《麟角初编集》。甲子,随孝廉远游。至会城,南中丞邀与同席。体素弱。以第三名入泮。朝诵帖括,夕录古文,入帷制义、出门赋诗,殆无暇晷,而体愈羸甚。医者云:“宜屏绝墨庄、罢弃一切。“始辍吟而取宇内名山记阅之,以当卧游。丁卯腊月翛然而逝,年仅十八。漳人哀而祠之。

紫鹃原型陈衎《徐存羽墓志铭》:存羽生而颖异,甫能言即好笔墨,不与诸凡儿伍。五岁就外傅,诵《孝经》、《论语》如旧习。十一岁作举子业,御气铸格,掞藻摛华,揣摩圣贤大旨,必研几极深而后已,一时名宿皆为声地。弱冠,闽邑侯徐公凤翔首拔第一,太守喻公政以与兴公有旧好,避嫌姑置第二。益攻苦,杜门却扫,穷日夜伊吾,凝尘满席,澹如也。然再试再不第,郁伊不自得矣。丙辰春,兴公暴得疾,庸医误下药,遂殆。存羽彷徨惊悸,浃旬食不下咽,衣不解带,匍伏床榻,侍汤药,洗厕牏,备尽诚敬。中夜必祷天,愿以身代父。盖自往岁思母之痛,摧心伤臆,已入膏肓。至是积忧积劳,病作弗支。然犹强起视父,遂气绝。

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徐兴公生了一场重病,庸医误下药,徐陆日夜照顾,过于操劳而死。

徐兴公《鳌峰集》张绍和入三山值有子之丧感而有作:旅舍逢君倍黯然,却因同病转相怜。哀深舐犊肠空断,哭比啼鹃血更鲜。泪尽西河应此日,葬归嬴博是何年。由来我軰钟情甚,修短无由问九天。

张燮《霏云居续集》徐兴公有大儿之丧至是余亦同病执手凄然以诗见悼用韵答之:传玄问字客依然,不见童乌倍可怜。种玉共萦埋土恨,拂簷误指落花鲜。蓬莱水浅归何处,王屋山移待几年。较幸眼花牛背上,未因离索怨呼天。

翠缕

翠缕,是史湘云的丫头。史湘云叫她缕儿,

翠缕,人物原型是张燮的儿子张于垒。

翠,拆开是羽卒。羽、于,音近。卒,已死。缕,楼形近。楼、垒义近。翠缕,指已死的张于垒。

北静王委托史湘云给贾宝玉做鞋

《石头记》弟三十二回:袭人笑道:「你又糊涂了。你难道不知道?我们这屋里针线,是不要那些针线上的人做的。」史湘云听了,便知是宝玉的鞋了,因笑道:「既这么说,我就替你做做罢。只是一件,你的我才做,别人的我可不能。」袭人笑道:「又来了,我是个什么?就烦你做鞋了。实告诉你,可不是我的,你别管是谁的,横竖我领情就是。」史湘云道:「论理,你的东西也不知烦我做了多少,今儿我到不做了的原故,你必定也知道。」

史湘云、贾探春曾经分别给贾宝玉做鞋。做鞋其实是作序。

南居益资助刻印徐兴公的《鳌峰集》。张燮应南居益的要求,代替南居益给徐兴公的《鳌峰集》作序。

贾探春原型邵捷春,曾经给徐兴公《笔精》作序。

张燮刻印汉魏六朝《七十二家集》,徐兴公有协作参与。

男装

史湘云爱着男装,当时有个伶姬苏湘云也爱着男装。

徐兴公《鳌峰集》伶姬苏湘云善作男剧陈伯儒有诗赠之戏和一首。

明代女性尤其是名妓偶尔着男装。名妓柳如是就经常穿着男性的服装出现在宴会上,即使在嫁给钱谦益之后,她仍然一身儒服,代表钱谦益作礼节性的拜访。名妓王微亦有红妆季布之风,酷爱旅行的她平素穿着布袍、拄着竹杖,以男性的装束云游四海。

史湘云有名士派头,显然是男的。

《石头记》一笔双歌,作者多次给出关于创作手法的暗示,风月宝鉴暗示读者《石头记》要反着看,史湘云谈阴阳,暗示书中很多人物性别是反的。

《石头记》第三十一回: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手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这里作者实际想表达的意思是,史湘云是男的。

葵官

葵官,贾府买来的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之一,大花面。戏班解散后,送给史湘云当丫鬟。

湘云将葵官改了,换作“大英”。因他姓韦,便叫他作韦大英,方合自己的意思,暗有“惟大英雄能本色”之语,何必涂朱抹粉,才是男子。

葵官,人物原型为喻应夔。

喻应夔,葵官。夔、葵音近。韦大英,英、应音近。

喻应夔(1570-?),字宣仲,新建县人,喻均次子。万历间以贡生(一说明经)官兴山知县。祟祯戊辰年任于都县训导,后升荆州兴山知县,敕封文林郎。工诗,与铅山费无学善。所著有《虹玉楼诗》十卷,陈允衡选入《诗慰》中。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八录其诗一首。生平见《(同治)南昌府志》卷四四、清裘君弘《西江诗话》卷九。

张燮《霏云居续集》夏日集徐兴公绿玉斋听雨同喻宣仲赋分得行字。徐兴公《鳌峰集》喻宣仲张绍和郑瓉思过集绿玉斋听雨同限生字。

年谱简编

1574年,十月二十九日,张燮生。

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癸卯。花袭人原型林古度开始和曹学佺、徐兴公交友。曹学佺、徐兴公、林古度有闽南漳州之行。

十月,徐兴公作《送张绍和北上》。十一月,张燮邀徐兴公、曹学佺、林古度入霞中社;集漳州顾氏园林。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张燮三十二岁。春,落第。夏,归家。过福州,与徐兴公、陈翼飞、王崐仲、陈价夫等集塔影园。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1606)三十四岁。十二月,朔,登舟,往南京。十六日,与林古度集曹学佺署中。十七日,与林古度、林懋兄弟小集。

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三十五岁。夏,过会城,薛宝钗原型谢肇淛、徐兴公留小酌。秋,徐兴公过漳。

万历三十九年(1611)三十九岁。三月三日,在福州,同徐兴公等修禊。

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四十岁。秋冬,北上,赴考。与徐兴公、何乔远、顾彦白(王慎中外孙)、张大光等于贾琏原型马欻楼上观其藏书。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1614)四十二岁。夏,徐兴公来游漳州。

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四十五岁。春,将抵金陵,途经泉州、福州,至建州却返。归途有诗伤徐兴公长子陆。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四十六岁。冬,北上赴考。过福州曹学佺浮山堂。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四十七岁。过福州,与徐兴公集绿玉斋。

天启四年甲子(1624)五十二岁。七月,出泉州,至会城,留十余日,徐兴公招茜雪原型崔征仲等集绿玉斋。马欻又招张燮、徐兴公等饮醉书轩。北静王原型南居益中丞生辰,招饮署中。

天启五年乙丑 (1625)五十三岁。四月,抵建阳,南居益持资助梓《汉魏七十二家集》,燮料理其事。游武夷。在建阳谒考亭书院,会王熙凤原型陈一元。在建安会南居益。旅次,又会马欻、徐兴公、杨道宾等。南居益致书,请为徐兴公《鳌峰集》作序。八月,代中丞南居益为徐兴公《鳌峰集》 作序。

崇祯元年戊辰(1628)五十六岁。徐兴公致书悼于垒,并言《汉魏七十二集》 已刻若干种。

崇祯九年丙子(1636)六十四岁。九月,徐兴公有书及《题万石山诗》致张燮,言及燮刻《霏云居三集》,并劝勿出山。

徐兴公《寄张绍和》:「兄又梓《霏云三集》,不朽盛事,惟速图之……九月朔日。」

徐兴公此书作于崇祯九年(1636)九月(距燮卒尚有三年半),其时《霏云居三集》可能在编辑中.也可能正在梓中。此书未见。

徐兴公《答张绍和》:「岁杪两得兄书,乃王东里使者携至……弟有拙文二十卷,虽不足观,然欲于未死之年梓之。上元时节,便到建州谋此事。馀客嗣布。十二月廿三日。」

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六十七岁。七月,徐兴公有书致张燮,拟往漳州看万石山房并商略《山志》。徐兴公《答张绍和》:「秋杪拟到霞城,借为地主,兼看兄万石山房,商略《山志》……己卯七月。」

十二月,徐兴公来访。

徐兴公《寄黄石斋》:「日前偶访张绍和先生,寄迹霞城,用践范张鸡黍之约,陟万古率律之岩,兴尽将归,遥望海上紫气荧荧。」又:「己卯十二月。」

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六十八岁。正月,徐兴公登万山,与张燮议梓《唐贤七十二家》,徐兴公亦预校雠。 三月,张燮卒。

徐兴公《寄杨南仲》:「郡伯绍和议梓《唐贤七十二家》,允为盛事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0: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怒剪湘云做的新扇套子的历史大秘密
播报文章

爱笑的问兰
关注
2021-06-21 10:58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乃是红楼梦一书的宗旨大概括。

先是用“晴雯撕扇”痛挞孔尚任的欺诓世人颠倒黑白的《桃花扇》;

再是借黛玉怒斥湘云“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谴责黄宗羲篡改《明史》;

然后是由湘云大谈阴阳,引出翠缕问扇子和金麒麟的阴阳属性,随即就在蔷薇架下发现“文采辉煌的金麒麟”,讥讽《桃花扇》和官修明史的主编黄宗羲到底是什么属性,什么货色!

接下里就是黛玉怒剪湘云做的新扇套子,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第三十二回侧面交代了黛玉怒铰湘云做的扇套子:“史湘云冷笑道:“前儿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子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我早就听见了,你还瞒我。这会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们的奴才了。”袭人也笑道:“他本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话,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扎的出奇的花,我叫他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

湘云是谁?湘云是明史,是保龄侯史鼐、忠靖侯史鼎的侄女。史鼎、史鼐反过来是鼎史、鼐史。鼎,古礼器,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鼐,《爾雅.釋器》:“鼎絕大謂之鼐。”郭璞注:“最大者”。这最大的绝大的鼎可不就是国家的象征么!原来史鼎和史鼐是颠倒了的国史!

湘云做的新扇套子,就是由东林党文人主笔的致力于掩盖明朝历史真相的清廷官修《明史》!

虽然都是扇子,但石呆子的扇子是古人“真”迹的“旧”扇子,是真实明史;而晴雯撕的是新扇子,是以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代表的东林党文人删改了的伪的新明史。

以《桃花扇》和清廷官修明史为代表的如此恶意颠倒黑白的欺世之作,不但晴雯要撕,黛玉也是一定要剪的!

袭人夸湘云的扇子套“扎得出奇的花”,其实是朱慈炤说东林党纂编的清廷官修明史编造得出奇得离谱!

先是晴雯撕扇,后是黛玉怒剪扇套,这是朱慈炤对清廷和东林党文魔们篡改史书的鄙视和颠倒黑白的憎恶!

明白了扇子扇套是什么,了解了湘云是什么,知道了金麒麟是谁,才能发现朱慈炤这看似浑无关系的一笔笔的松散描写,其实是紧密联系的一步步的渐进暗喻,不得不佩服朱慈炤的写作手法的出神入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4: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广 - 隋朝第二代皇帝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人物关系
文献皇后母亲 文献皇后杨坚父亲 杨坚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杨广

别称
杨英、阿摐、隋炀帝

所处时代
隋朝

出生地
大兴(今陕西西安)

出生日期
569年

逝世日期
618年4月11日

主要作品
《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行》《江陵女歌》


主要成就
统军灭陈、南平林邑、西吞吐谷浑开科取士、修建大运河善属文,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谥号
炀皇帝、明皇帝、闵皇帝

庙号
世祖

葬处
江都宫西吴公台→雷塘

年号
大业(605年—618年3月)

外貌
美姿仪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为政举措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轶事典故
6主要作品
7艺术形象
8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杨广生于大兴(今陕西西安),史书称:“美姿仪,少聪慧”。在北周时因父杨坚的功勋,被封为雁门郡公[1]。

开皇元年(581年)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岁。后又授任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

折叠屡有战功
隋炀帝画像
隋炀帝画像
开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领衔的统帅,真正指挥全军的是高颎,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平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及宠妃张丽华,封存府库,将陈叔宝及其皇后等人带返隋京。班师后,杨广晋封太尉。平陈之后因为隋朝政策有所偏差,江南各地叛乱。

此后,杨广亦屡立战功。开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与杨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杨素后封越国公。

杨广从并州改镇扬州,在镇守江南期间为稳定叛变局势颇有成效、政绩突出。同时他表现得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赢得了朝野赞颂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开皇末年,隋文帝夫妇和皇太子杨勇的矛盾爆发,杨广趁机而入争夺储位,博得了文献皇后和右仆射杨素的支持。开皇二十年(600年),隋文帝废黜长子杨勇,立次子晋王杨广为皇太子。同年,突厥进犯,杨广率军出灵武,却没有俘获而返回。杨广即帝位后,以早年的军旅生涯为基础,对高句丽、吐谷浑和突厥发动了战争[2]。

折叠登基为帝
据《资治通鉴》载,在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卧病在床,杨广于是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也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意图非礼她,使隋文帝顿悟,拍床大骂:“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知后将柳述、元岩抓入狱,并让右庶子张衡入隋文帝寝殿侍疾并将隋文帝周围的侍从打发走。不久隋文帝便驾崩。

唐代人马总在《通历》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血溅屏风”,而赵毅在《大业略记》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毒死。

不过初唐赵毅笔记《大业略记》记载容华夫人蔡氏为仁寿宫变女主角。杨广“因色弑父”这种说法也被诸多近代史学家质疑,仁寿宫变也成为疑案[3]。

杨广继位后,假传隋文帝遗嘱,逼迫杨勇自尽,将杨勇处死。还有亲弟蜀王杨秀被他诬陷使用巫蛊诅咒隋文帝及幼弟汉王杨谅,被剥夺官爵贬为庶民软禁于内侍省,后与诸子一起被软禁,不得与妻子相见。

其弟汉王杨谅以讨杨素为名,在并州起兵,杨广派杨素镇压,杨谅降后被幽禁至死。此后不久,杨广为翦除了对帝位的威胁,听从云定兴建议,于大业三年(607年)3月4日,诛杀侄儿长宁王杨俨、又把剩余的侄儿(杨勇诸子)安城王杨筠、安平王杨嶷、襄城王杨恪、高阳王杨该、建安王杨韶、颍川王杨煚、杨孝宝、杨孝范贬到岭南,在路途中全部被处死。又处死了隋朝功臣宇文弼、贺若弼、高颎等人。

折叠文治武功
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

东都在旧洛阳城之西,规模宏大,周长五十余里,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宫城是宫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处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区一百余坊,另有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等三大市场。

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他游江都时所乘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上有四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下层为内侍居处。隋朝大运河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南抵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全长2700公里。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达江都(今扬州)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今镇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

在教育制度上,杨广开创科举制,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终止,为古代中国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贡献。政治上,他为了打破由关陇集团垄断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蕴等南方集团官员。

军事上,在即位前曾参与与突厥、契丹之战事,皆有所获。大业五年(609年),他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杨广亲征吐谷浑后,又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大业八年,隋军出动一百一十三万人,败于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及平壤城(今属朝鲜)下。次年再发兵围攻辽东城。这时,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杨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乱”,便乘机起兵反隋。杨广被迫从辽东撤军。杨玄感败亡后,杨广下令追究,共杀三万余人,流徙六千余人。大业十年(614年),杨广第三次发兵进攻高句丽,因隋末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大业十一年(615年),杨广依例北巡长城,始毕可汗率兵将其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杨广派人向始毕之妻、隋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北边有急”,加上隋朝援军相继抵达,始毕在九月撤围而去。

折叠民变四起
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仁寿四年(604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604年)至大业六年(610年),开发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杨广为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其中著名的有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西苑在洛阳之西,周围二百余里,苑内有人工湖,周围十余里,湖内有山,堂殿楼观,布置奇巧,穷极华丽。隋炀帝常在月夜带宫女数千人骑马游西苑,令宫女在马上演奏《清夜游》曲,弦歌达旦。炀帝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大业七年(611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起义,隋末民变终于爆发。刘霸道、孙祖安、张金称、窦建德等纷纷率领农民百姓起义,农民起义军力量迅速发展而日益壮大起来。大业九年(613年),农民起义不仅遍及山东、河北等地,而且发展到全国范围。在大业九年上半年,平原、灵武、济北、济阴、北海等地均爆发农民起义,迅速高涨起来的农民起义给隋朝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在农民起义的巨浪冲击之下,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分裂。这一年六月,杨玄感于黎阳起兵反叛。隋朝大军从辽东撤回,向杨玄感展开反攻,杨玄感兵败自杀。隋朝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击败卢明月、张金称、高士达、刘元进,坑杀农民起义军。而翟让瓦岗寨、窦建德、杜伏威、林仕弘等农民起义军则屡次击败隋朝大军,发展壮大。杨广想用血腥屠杀的恐怖政策恐吓人民,反而使更多的人民参加到农民起义军中去,“所在蜂起”,“官军不能讨,以至隋亡”。农民起义发展为全国规模。杨广妄图遏止起义力量发展,下令各地郡县、驿亭、村坞筑城堡,将民众迁往城堡中居住,于近处种田,以图控制。他不愿正视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现实,身边的佞臣也不以实情相告,谎称造反的农民“渐少”。

折叠身死国灭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从东都去江都。次年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杨广十大罪状。[2]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长安,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

杨广在江都却越发荒淫昏乱,命王世充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又引镜自照,预感末日将到,锐意尽失的杨广晚年常引镜自照,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杨广晚年,既没有像陈后主那样做个长城公,也没有把带在身边的毒药派上用场。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杨广见天下大乱,已心灰意冷,无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准备迁居那里。从驾的都是关中卫士,他们怀念家乡,纷纷逃归。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谋,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杨广闻变,仓皇换装,逃入西阁。被叛军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逮获,杨广欲饮毒酒自尽,叛军不许,遂命令狐行达将其缢弑,时年五十岁。杨广造成的大乱,使华夏人口锐减到两百余万户。

这个雄心勃勃的帝王,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后陈棱集众缟素,为杨广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衰杖送丧,恸感行路。

杨广遇弑的消息传到洛阳,洛阳群臣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追谥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追谥杨广为闵皇帝,同年,李渊逼迫傀儡杨侑禅让,建立唐朝,追谥杨广为炀皇帝。不久,洛阳权臣王世充逼迫杨侗禅让,隋朝正式灭亡。

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年),以帝礼改葬于雷塘。

折叠编辑本段为政举措
折叠政治
迁都洛阳
东都洛阳平面图
东都洛阳平面图
杨广初继位,便决定迁都洛阳。《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河南郡旧置洛州。大业元年移都,改曰豫州。《元和郡县志》:“隋仁寿四年,迁都”,《隋书·宇文恺传》载曰:“炀帝即位,迁都洛阳”,《隋书·地理志》:“大业元年徙入新都”《旧唐书·地理志一》:隋大业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资治通鉴》载曰:章仇太翼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州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帝深以为然。

《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仁寿四年,炀帝诏杨素营东京,大业二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阳宫是也。其宫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东去故城一十八里。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其宫室台殿,皆宇文恺所创也。恺巧思绝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1]

这一系列的证据都表明杨广迁都洛阳,但是汉魏洛阳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了,于是杨广另选地质,重新营建新都洛阳,《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载“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十一月已末,幸洛阳。癸丑,诏日:......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没有分职,以为民极也。”《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载:“(大业元年)三月丁未,诏尙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又是阜涧营显仁宫,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苑。徙天下富商大贾万家于东京。辛亥,发河南诸君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船、凤帽、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次年,东京修建完工。“二年春正月辛酉,东京城,赐监督者各有差。.......三月庚午,车驾发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阙,陈法驾,备千船万骑,入于东京。”

杨广营建的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曾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即位之初其所以决定迁都洛阳,是出于对洛阳在当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决不是单纯出于荒淫逸乐,更不是什么迷信谶纬。

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大运河(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大业律
大业三年(507年),杨广颁《大业律》。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改官制,设五省、三台、五监、十六府等。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炀帝即位,以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凡五百条,为十八篇。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诏施行之,谓之《大业律》。”《大业律》,没有再修订,《唐律》就是依照着《开皇律》与《大业律》修订的。

修建运河
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杨广下令调征河南、淮北诸郡人民百多万人修通济渠,西段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循阳渠故道,东段走汴渠故道入淮水,他还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人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自山阳至杨子入长江,渠宽四十步,两旁皆筑工整平坦的御道,夹种杨柳。从长安到江都,修建离宫四十多座。接着,他派人到江南造龙舟和杂船数万艘。而后,杨广又下命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与曹操所开白沟为永济渠,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后统名为隋朝大运河。

在杨广以前,如曹操、邓艾、桓温、刘裕,对河淮交通,均常施力,隋炀帝以后,如唐如宋,亦须时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隋炀帝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其过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于水利之历史,别方面则根于事经创作便可享成之依赖心理。

杨坚曾于开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仁寿四年(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业元年(604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阳渠故道、汴渠故道为通济渠,同年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大业四年(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与曹操所开白沟为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代江苏镇江)到达会稽(现代浙江绍兴)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代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隋朝大运河以会稽、洛阳、涿郡为三点,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汴河)、永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元、明、清时期,朝廷再修大运河的时候,将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杭绍,不再绕道洛阳。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会稽,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世元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京绍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运河的河道。 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折叠军事
南北统一
隋朝版图
隋朝版图
开皇九年(589年),20岁的杨广被拜为行军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

北周武帝功业方隆,平齐之后,正将饮马江南,乃不半年而殂折。陈叔宝昏庸,又缺乏贤良将相,隋文帝即位之初,便处心积虑,以平陈为目标(如韩擒虎、贺若弼之任命)。贺若弼济京口,韩擒虎济采石,令陈军措手不及。隋军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杨广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开皇十年(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的巨家大室全部叛变“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杨广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他亲自实地在江南花了十年心血拢络人心,缓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怀疑,在军事占领后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碍南人成为忠于隋室臣民的许多政治和文化隔阂。

攻灭吐谷浑
邵峰饰演的杨广
邵峰饰演的杨广
吐谷浑汗国是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强国。始祖是辽西鲜卑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吐谷浑与慕容廆不和,率众西迁,最后在青海一带定居。吐谷浑于329年建汗国,典章制度类同晋制,风俗与柔然、突厥相似。大业四年(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清求援军。杨广乘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步萨钵可汗逃亡。此战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隋廷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但是,同一年,杨广派伏顺去管理,却不能到达而返回。随后,吐谷浑返回故地,并进攻隋朝河右,隋朝无力防御。随着这次征伐,隋朝长安诸县及西北诸郡,都要转输塞外,每岁钜亿万计;经途险远并且遭遇寇盗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没有到达的人,郡县都会征破其家。因此百姓失业,隋朝西半部先穷困了。

讨占城
杨广于大业元年(605年),令刘方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十之四、五,主帅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

征讨契丹,大宴突厥
大业元年(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句丽交易,率军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备。韦云起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大业二年(606年),东突厥启民可汗入朝时,杨广招集全国乐人招待他。隔年杨广到榆林,令宇文恺作大帐,邀请启民可汗及契丹、奚、霫族族长参加大宴并看散乐,隋炀帝还赠送大量丝织品。杨广又命宇文恺临时造出大殿,称“观风行殿”。当地外族以为是神功,每望见御营,十里外就跪伏叩头,走路不敢骑马。

然而隋朝后期突厥崛起,大业十一年(615年),突厥始毕可汗率军将隋炀帝包围在雁门。隋炀帝造成隋末大乱,突厥崛起空前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突厥,隋朝中原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也臣服于突厥,被纳入突厥的势力范围。突厥达到“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

征讨琉求
杨广于大业三年(607年)和大业四年(608年)两度派朱宽前往流求(疑为今日琉球或台湾),务求“慰抚”该国,但流求不从。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击杀其主欢斯渴刺兜,俘男女数千人而去。在隋军征战期间,流求人曾到隋军当中,进行贸易活动。

总之,杨广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北边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

三征高句丽
高句丽地跨鸭绿江两岸,位于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和朝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古称辽东,很早即入中国版图,后被高句丽占据。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又攻隋的辽西。杨坚派大军三十万攻高句丽,后因士卒多病,高句丽亦遣使谢罪,遂罢兵。

杨广即位后,又三次大举进攻高句丽。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陆军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军集中于东莱(今山东莱州)。另调民夫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肤溃烂,腰以下生蛆,死者甚众。

高句丽坚守各座城池,隋军无法攻下,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战舰绵延数百里,走海路进攻。来护儿选拔精甲四万,到达平壤城外,中埋伏而惨败,士卒逃回的不过数千人。开战前,杨广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使得隋军在战场上很被动。隋将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都要先派人驰报远在后方的隋炀帝,这就延误了军情。高句丽的军队也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和反击。就这样5个月过去了,杨广没拿下辽东城。三十万五千隋朝陆军渡辽攻高句丽,也遭到惨败,逃回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也丢失殆尽。

隋军虽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后却大败而还。大业九年(613年),第二次进攻高句丽。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仓皇撤军。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进攻高句丽。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句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杨广就此撤军。

进攻高句丽的战争,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由于农村中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活下去,引发了大规模隋末农民起义。

折叠文化
开创科举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真正成型于唐朝。杨广即位第一年,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炀帝即位,复兴教诱。”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 “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 奉命视察各州的专使除了其他任务外,还要发现有模范行为、文才出众和学有专长的人,经过考察,再把他们送往京师。“炀帝即位,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焉。于时旧儒多已凋亡,二刘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莫之能测。”《隋书》《北史》记载,远近儒生纷纷前来,并被组织起来互相辩论学术问题。一名高级官员给他们排列名次,上报隋帝。因此许多寒士得以重振门庭;典籍研究盛极一时,南北的传统兼容并包。古代的典籍都被注疏。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大业二年(506年),杨广增设进士科。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有一定区别。

杨广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通典》说杨广优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品质而不是文才。炀帝时还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至607年,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大业三年(507年),杨广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 大业五年(509年),杨广又下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臀力骠壮,超群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但对于隋朝是否开创进士科,是否开创科举,历来有争议,薛登、杨绾、杜佑、刘肃等那一再明确说“炀帝始建进士科”,陈直根据1902年洛阳出土《隋北地太守陈思道墓志》,认为进士科始于大业元年。

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学者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何忠礼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何忠礼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

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品质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必有德行功能,灼然显著者,擢之。” “魏、周官不得为荫。”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藏书事业
杨在江南任扬州总管时就网罗学者来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间,共成书一百三十部,一万七千多卷。杨广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 《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中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

杨广使隋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总括全国各地方的总结性地方志。隋炀帝诏命天下诸郡绘制各地风俗物产地图,编撰《诸郡物产土俗记》131卷、《区宇图志》129卷、《诸州图经集》100卷。杨广下令编撰的上述地方志书,规模宏大,既是承前启后的总结性著作,也是编撰全国性方志图经的开端,影响深远。“今于大隋圣世,图书屡出。”

裴矩在奉敕去张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时,搜集了有关西域的山川、风俗等资料,撰成《西域图记》,书中有地图,有记述,还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各族人的彩绘图,是地理学名著。“依其本国服饰仪形,王及庶人,各显容止,即丹青模写,为《西域图记》,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国。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

杨广不仅兴办学校,还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封氏闻见记》记载:“炀帝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廊屋,列以贮之。” 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大兴城和洛阳建有大藏书殿,而最终的成果则是规模宏大的秘书省,在洛阳藏有珍本,藏书总数达37万余卷。为了让两京的宫、省、官府使用,杨广下令建造藏有节录本的观文殿。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份图书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着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

尊崇儒教
杨广崇敬儒教与孔子,于大业五年(509年)下诏曰:“先师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宪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蕴兹素王。而颓山之叹,忽逾于千祀;盛德之美,不在于百代。永惟懿范,宜有优崇。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

折叠外交
杨广在对外交往上,主张众国臣服的朝贡体制。各藩属国奉隋朝为宗主国,定期朝贡,各国和平相处。如果有国家不愿意臣服,必要时隋朝会采取战争的手段威服之。如果有国家侵犯另一国,隋朝为了维护朝贡体制会帮助弱国击败强国。如果各国臣服隋朝,隋朝也给予优惠回馈。在这样外交理念下出现万邦来朝的恢弘局面,然而杨广过度夸耀,浪费不少人力与物力。隋朝后期,突厥空前强大,周边各国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都臣属于突厥。

西域各国
大业五年(609年),杨广亲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在返回途径大斗谷时,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文武官员遭受饥馁、湿冷,士兵冻死太半(三分之二),马驴损失十分之八九,随行的后宫妃、主狼狈相失。九月,杨广的车驾进入西京长安。杨广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杨广一人。杨广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但很快就失去控制。

杨广到达张掖之后,高昌王麹伯雅与伊吾吐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大臣纷纷前来开宴会,呈现隋朝文物,奏乐九部音乐,十分盛大。为了展现隋朝的富饶,大业六年(610年)元宵节时,杨广于东都为西域人演奏百戏,夜间灯火照耀同白昼,月底而终。杨广为夸耀国家富强,每年正月当少数民族和外国首领、商人聚集洛阳时,命人在洛阳端门外大街上盛陈百戏散乐,戏场绵亘八里,动用歌伎近三万人,乐声传数十里外。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杨广就下令盛饰市容,装璜店肆,房檐一律,珍货充积,连卖菜的都要垫以龙须席。当这些商人从酒店饭馆前经过时,都要请他们就坐用餐。并说:“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值)。”还将市上树木缠以丝织品做装饰。有些胡商说:“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杨广此次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中国威、畅通丝路。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唐太宗也感慨的说:“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马之强,自古已来不过一两代耳。”

大业六年(610年),隋王朝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

在这以前,隋朝基本上是在张掖和西域商人进行贸易的,隋朝由黄门侍郎裴矩负责具体事务。隋炀帝主要是用金钱来引诱西域的商人来朝贸易,还命令西域商人所经过的地方郡县要殷勤招待,这根本不是平等的贸易,而是借贸易之名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 但杨广为了开发经营西域,还是派兵做了一些统一工作。如打败了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扫除一大障碍。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和西域的畅通。

新罗
新罗于开皇十四年(594年)遣使入隋,隋封其王真平为“高祖拜真平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到大业年间亦常遣使入隋。

倭国
倭国(即日本,时为飞鸟时代)曾多次派使臣来华通好,开皇二十年(600年)就带沙门(即僧侣)数十人来隋朝学佛法。大业三年(607年),大和推古天皇派遣隋使小野妹子向杨广递交国书,自称“日出天子”,称隋炀帝为“日没天子”,引得杨广勃然大怒。次年小野妹子再次使隋,国书改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以缓和双方关系。杨广在大业四年(608年)也派裴世清回访日。

赤土国
杨广派常骏、王君政等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克拉地峡一带)。大业四年(608年),常骏等带着丝织物五千段送给赤土国国王瞿昙利富多塞。他从南海郡(广东广州市)出航到赤土国。国王也遣儿子那邪迦随常骏等来中国,杨广赐那邪迦官位和物品。

折叠宗教
佛教
杨广笃好佛教,他先为晋王时,曾迎请名僧智顗为授菩萨戒,并尊称智顗为智者。即位后,他在大业元年(605年 )为隋文帝造西禅定寺,又在高阳造隆圣寺,在并州造弘善寺,在扬州造慧日道场,在长安造清禅、日严、香台等寺,又舍九宫为九寺,并在泰陵、庄陵二处造寺。又曾在洛阳设无遮大会,度男女一百二十人为僧尼。并曾令天下州郡行道千日,总度千僧,亲制愿文,自称菩萨戒弟子。传称他一代所度僧尼共一万六千二百人。又铸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修治旧像十万零一千躯,装补的故经及缮写的新经,共六百十二藏。炀帝还在洛阳的上林园内创设翻经馆,罗致译人,四事供给,继续开展译经事业。

道教
杨广对于道教并无坚定而深刻的信仰(这与他崇信佛教不同),他关注道教,一是他欲借助于道教为其政权效力,他想方设法拉拢延揽高道,给予其较高的政治地位,又调解缓和道佛关系,使道教不至于在政治上特别地感到压抑,然而他对道教的利用最终是失败的,道教中人积极参加了隋末改朝换代的政治活动,为其政权的崩溃作了大量的舆论宣传。二是大业中期,所谓天下承平日久之时,为他崇重道术的高峰期,他借助于道教方术填补荒唐无耻的私生活,把道士作为宫廷的点缀品,任用道士作斋醮科仪为其祈福。但对于道教文化事业的建设特别是道经的搜集整理,他还是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折叠史书评价
《隋书》:“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俄而玄感肇黎阳之乱,匈奴有雁门之围,天子方弃中土,远之扬越。奸宄乘衅,强弱相陵,关梁闭而不通,皇舆往而不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流离道路,转死沟壑,十八九焉。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泽,死人如乱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并为麋鹿之场,忄弃忄弃黔黎,俱充蛇豕之饵。四方万里,简书相续,犹谓鼠窃狗盗,不足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乱,振蜉蝣之羽,穷长夜之乐。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万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传》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北史》:“初,上自以蕃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时高祖雅重文献皇后,而性忌妾媵;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爱。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于后。大臣用事者,倾心与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申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又常私入宫掖,密谋于文献后。杨素等因机构扇,遂成废立。自高祖大渐暨谅闇之中,蒸淫无度。山陵始就,即事巡游。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理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盛兴屯田于玉门、柳城之外。课天下富室分道市武马,疋直十余万。富强坐是而冻馁者,十家而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幸之所,辄数道置顿。四海珍羞殊味,水陆必备焉。求市者无远不至。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内外虚竭;头会箕敛,人不聊生。于时,军国多务,日不暇给。帝方骄怠,恶闻政事;冤屈不理,奏请罕决。又猜忌臣下,无所专任。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构其罪而族灭之。高颎、贺若弼先皇心膂,参谋帷幄;张衡、李金才籓邸惟旧,绩著经纶。恶其直道,忌其正义;求其无形之罪,加以丹颈之戮。其余事君尽礼,謇謇匪躬;无辜无罪,横受夷戮者,不可胜纪。政刑弛紊,贿货公行,莫敢有言,道路以目。六军不息,百役繁兴;行者不归,居者失业;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弗之恤也。东西行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所至,唯与后宫流连耽湎,惟日不足。招迎姥媪,朝夕共肆丑言。又引少年,令与宫人秽乱。不轨不逊,以为娱乐。区宇之内,盗贼蜂起;劫掠从官,屠陷城邑。近臣互相掩蔽,皆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战士尽力,不加赏赐;百姓无辜,咸受屠戮。蒸庶积怨,天下土崩;至于就禽,而犹未之寤也。”

折叠历代评价
杨侗:“世祖明皇帝则天法地,混一华戎。东暨蟠木,西通细柳,前逾丹徼,后越幽都。日月之所临,风雨之所至,圆首方足,禀气食芼,莫不尽入提封,皆为臣妾。加以宝贶毕集,灵瑞咸臻,作乐制礼,移风易俗。智周寰海,万物咸受其赐,道济天下,百姓用而不知。世祖往因历试,统临南服,自居皇极,顺兹望幸。所以往岁省方,展礼肆觐,停銮驻跸,按驾清道,八屯如昔,七萃不移。岂意衅起非常,逮于轩陛,灾生不意,延及冕旒。奉讳之日,五情崩陨,攀号荼毒,不能自胜。”

祖君彦:”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李世民:“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隋炀帝纂祚之初,天下强盛,弃德穷兵,以取颠覆。颉利近者足为疆大,意既盈满,祸乱斯及,丧其大业,为臣於朕。叶护可汗亦大强盛,自恃富贵,通使求婚,失道怙乱,奄至破灭。”

朱敬则:“彼炀帝者,聪明多智,广学博闻,岂不知蛟龙失悖渔父足得为害?鲸鲵出水,蝼蚁可以为灾?忽乃弃崤函之奥区,违河洛之重阻。言贼者获罪,敢谏者受刑,岂不是色醉其心,天夺其鉴?窜吴夷以避其地,虚宫阙以候圣人,盖为大唐之驱除也。”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周昙:“拒谏劳兵作祸基,穷奢极武向戎夷。兆人疲弊不堪命,天下嗷嗷新主资。”

赵恒:“隋炀帝初平陈,斩五佞人以谢三吴,当时天下称贤。及其无道,乃过后主,深可叹也。”

安尧臣:“隋炀帝负其富彊之资,志逞无厌之欲,烦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赋敛百端,四海骚然,土崩鱼烂,丧身灭国。”

朱元璋:“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

努尔哈赤:“从来国家之败亡也,非财用不足也,皆骄纵所致耳。若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金完颜亮,咸贪财好色,沉湎于酒,昼夜宴乐,不修国政,遂致身死国亡。”

王夫之:“隋之得天下也逆,而杨广之逆弥甚。”

《剑桥中国隋唐史》:“对这个历史上称为隋炀帝的人的性格刻划是非常困难的,除了一些模糊的感觉外,人们不能期望在集中把他说成是古典‘末代昏君’的大量被窜改的历史和传奇后面,对此人的实际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历史文献把文帝的谨慎节俭与炀帝的放荡挥霍进行对比,但从下面建设东都和完成运河体系这一节可以看出,这种鲜明的对比过分夸大了。民间文学把炀帝描绘成荒淫无度的人——以各种异想天开的方式沉迷于女色。但人们会发现,即使怀有敌意的修史者也不能掩盖这一事实,即他的正妻,一个聪慧和有教养的妇女,从未遭到他的冷落而被宫内其他宠妃代替,她始终被尊重,而且显然受到宠爱。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点像政治美学家,这种人的特点可用以下的语言来表达:的确,自欺欺人也许是一个规律,因为带有强烈的艺术成分的政治个性具有一种炫耀性的想象力,它能使其个人的历史具有戏剧性,并使一切现实服从野心勃勃的计划。”

“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郑振铎:“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

胡戟:“在中国从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转化,从门阀社会向门阀后社会转化的历史关头,宇文泰、宇文邕、杨坚、杨广、李世民、武则天六人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后面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

蒙曼:“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他是个暴君。为了征讨高句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顾客观条件,任性妄为,把百姓和国家都拖进了灾难中,所以叫暴君……他是昏君……在这第三时期,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也不想履行什么责任了,只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所叫昏君。”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折叠父母
父亲:隋文帝杨坚

母亲: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折叠兄弟姐妹
兄弟
哥哥:房陵王杨勇(前太子)

弟弟: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

姐妹
乐平公主杨丽华,嫁北周宣帝宇文贇

襄国公主,下嫁李长雅

广平公主,下嫁宇文静礼

兰陵公主杨阿五,下嫁柳述

折叠后妃
皇后

萧皇后,西梁明帝萧岿之女

妃嫔

萧嫔,赵王杲母

陈婤,陈后主第六女

陈氏,陈后主第四女广德公主

王氏,李渊外甥女,唐同安长公主女

宣华夫人陈氏(存疑),陈宣帝第十四女宁远公主,陈后主妹

容华夫人蔡氏(存疑)

崔氏,隋东郡公崔君绰女

折叠子女
儿子
元德太子杨昭,母萧皇后,子:隋恭帝(代王)杨侑、皇泰主(越王)杨侗、燕王杨倓

齐王杨暕,母萧皇后,遗腹子杨政道

赵王杨杲,母萧嫔

第三子早夭(殇子铭 )

女儿
南阳公主,母萧皇后,开皇十九年下嫁宇文士及,子宇文禅师

杨妃,唐太宗妃,子吴王李恪、蜀王李愔

杨广女儿有史可查为两人。《北史》记萧皇后携其孙杨政道及诸女入于突厥,可见杨广另有数女。淮南公主是否为其女,不可考。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楼台牡丹
杨广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并派人将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种植在西苑中。后携众嫔妃、太监、宫去西苑游玩,登上玉凤楼,看到牡丹盛开,大家十分开心。但有一妃喟然叹曰:“牡丹为花中之王,颜色虽好,可惜楼高,只能俯瞰,看不清楚,辜负了这国色天香!”杨广听了,即命花师来见他命令花师栽12棵高株牡丹,要和楼台一般齐,每株着花至少3色,违命者斩。众花师吓坏了,连连叩头求饶,杨广遂命全国各地花师来洛,群策群力攻克难关。各地花师闻讯,都推举当地技艺最高者前来洛阳。其中有个花师家住山东曹州,擅长牡丹栽培。他分析牡丹的生长规律、习性与特点,想到牡丹是可以嫁接的,就和其他花师一起搞试验,选择杏树、桃树、梨树、桑树、槐树等树种嫁接,但都失败了。最后,他们把牡丹嫁接在高高的香椿树上,结果成功了。牡丹昂然怒放,高过了楼台,杨广看得清楚,不禁龙颜大悦,称其为“楼台牡丹”。[3]

杨广论功行赏,要奖励花师,不料一个宦官贪功,硬说这“楼台牡丹”是他领头搞出来的,杨广不明就里,赏给这个宦官许多黄金和绸缎。山东花师气愤极了,回家后发誓不再干这一行,培育楼台牡丹之技术失传,楼台牡丹随之绝迹。

折叠龙舟选美
杨广下江南时,在龙舟选有1000名美女,让她们穿上白衣,在船前拉纤。杨广在船上观赏时,看上了“殿脚女”吴绛仙,当即纳为嫔妃。杨广曾靠着门帘,对身边大臣说:“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折叠代表作品
作品名称
《江陵女歌》

《春江花月夜》

《野望》

《饮马长城窟》

折叠文学特征
杨广是隋唐两代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风广阔,既有千军万马出征时的雄伟,又能描写夕阳下长江宁静的江景;在他帝王生涯的最后,彷佛意识到自己帝王运尽,诗风转变为寂寥多感,主以抒情诗为主。

杨广少好学,喜欢诗文。其文初学庾信。为晋王时,召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鈇、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于是爱好梁陈宫体。由于他曾亲历塞上,远征辽东,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活,也有其实践基础。他的诗歌融合了帝王的豪雄气概与诗人的细腻情怀,融合了北方诗人的贞刚质朴与南方诗人的清绮纤丽,从而具有了帝王霸气和文士秀气的双重特点。尽管他的诗歌有的比较粗糙,有的还有宫体轻艳之嫌,但总的来说,他的诗歌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风貌,展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他在推动诗歌格律化,开拓诗歌新气,,融合南北诗风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诗及其诗风对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这是杨广在西巡时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

他虽是北人,所作却可雄视南士。薛、卢之辈,自然更不易与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简文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数语,曾为秦观取入词中,成为绝妙好词。”王夫之评杨广《泛龙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犹有英气。”杨广《江都宫乐歌》形式上已经十分接近七律,可谓七律之祖。杨广的诗歌地位不可小视,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在百年陈梁诗音靡靡之中,恢复汉民族的诗歌的风骨与精神实属难得。可以说他开创了“盛唐之音”的辉煌大气的阳刚之美,“济苍生” “安社稷” 一直是盛唐诗歌的重要精神他可谓唐诗之祖。《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事迹见《隋书》本纪。

杨广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亡国之君,多被毁誉。他“好学,善属文”,并写得一手好诗。其中较有名的有《春江花月夜》二首。

杨广开汴渠时曾作《水调歌》,流传千古。

凡读过诗文的人,几乎都知晓唐代张若虚写有名篇《春江花月夜》,但少有人知道杨广在张若虚之前早就写有《春江花月夜》。这诗题原为陈后主所创,但原词早已失传。杨广曾以此题作曲。据文献记载,他在宫中制作了许多新声乐府,“辞极淫绮”,“哀音断绝”。但他自己的创作并非像某些文献所载“词无淫荡”,而是“并存雅体,归于典制”(《隋书·文学传序》)。其中许多颇有些刚健的佳句,多数诗作都很讲究对仗和声韵和谐。并不浓艳,而是雅味正声。且看他的《春江花月夜》其一: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四句两联,特有贯珠之妙。这是本题现存最早的两首之一。

其后才有唐朝张若虚的同题诗《春江花月夜》。但张若虚是拟题作诗,已非原有曲调。如果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相比,可清楚地看出其描写春江花月夜景是受到本篇启示的。

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可以看出其诗歌风格是丽而不艳,柔而不淫,有正言之风,雅语之气。从他的现存另一首《夏日临江》亦可看出此风。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隋炀帝集》中云:“陈隋文哀,帝王有作,与众同波”。南朝至隋,帝王诗中不作王霸之语,而与民间诗人同一风格,确是一种良好的风气。杨广诗风功不可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4: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侑 - 隋恭帝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杨侑,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第三代皇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之子,母为韦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杨侑

别称
隋恭帝

所处时代
隋朝

出生日期
605年

逝世日期
619年

主要成就
被李渊拥立为隋朝皇帝


谥号
恭皇帝

封号
陈王、代王(即位前)、酅国公(禅位后)

年号
义宁(617年)

民族
汉族

在位时间
617年 至 618年

目录
1人物生平
2政治生涯
3家族成员
4陵墓
5历史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隋恭帝杨侑,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并不显眼,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皇帝,也是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生平充满了波折和挫折。

杨侑出生于公元605年,是隋炀帝杨广的长子。他在出生后不久就被立为皇太子,这是对他能力和地位的肯定。然而,他的太子生涯并不顺利。他的父亲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极度奢侈和残暴的皇帝,他的暴政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也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害,杨侑被迫登基为皇帝,时年仅十四岁。他是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帝之一。然而,他的皇帝生涯更加艰难。他在位期间,国家已经陷入了混乱,各地的反叛势力纷纷起兵,隋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杨侑在位的时间非常短暂,只有一年多一点。他在位期间,虽然试图挽救国家的危机,但是由于他的地位和年龄的原因,他的努力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效。公元619年,他被叛军李渊废黜,隋朝也随之灭亡。

杨侑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和挫折。他是一个无辜的人,被迫承担了一个他无法承受的责任。他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教训。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并不取决于一个人,而是取决于整个社会和人民。[1]

折叠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杨侑是隋朝的第三位皇帝,只不过他的出现并不是隋朝国祚的延续,而是唐朝开启的铺垫。他的作用,说来是真的很讽刺了。

杨侑于大业元年出生,父亲是元德太子杨昭,母亲妃韦氏。杨侑自幼聪慧有才华,因此破得爷爷隋炀帝杨广的宠爱。

大业三年被封为陈王,后又改封代王,食邑万户,这在古代是很少见的。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巡幸晋阳,杨侑随驾,拜为太原太守,不久之后镇守京师。

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十一月的时候攻入长安。如果按照一般情况发展下去,这个时候李渊应该登基称帝了。[2]​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成员
1、曾祖父

杨坚,隋朝开国皇帝。

2、曾祖母

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

3、祖父母

祖父:隋炀帝杨广

祖母:萧皇后

4、父母

父亲:元德太子杨昭

母亲:韦妃

5.兄弟

长兄:燕王杨倓

次兄:越王杨侗

折叠编辑本段陵墓
庄陵位于陕西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为平地起冢,封土为覆斗形,其形制规模都较靖陵为大,夯土而筑,周长大约为200米左右,地面已无任何建筑物,在封土西边有很明显的盗洞。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杨侑死的早,没有留下子嗣,所以他酅国公的爵位后来传给了族子杨行基。杨行基有两个儿子,杨怀让、杨棻。杨行基去世后,爵位又落到了杨棻的身上。[2]

魏徵等《隋书》:①“性聪敏,有气度。”;②“恭帝年在幼冲,遭家多难,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盗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归。既钟百六之期,躬践数终之运,讴歌有属,笙钟变响,虽欲不遵尧舜之迹,其庸可得乎!”

李延寿《北史》:“恭帝年在幼冲,遭家金难。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盗螽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归。既钟百六之期,躬践数终之运,讴歌有属,笙钟变响。虽欲不遵尧、舜之迹,庸可得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4: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昭 - 隋元德太子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杨昭(584年2月21日―606年8月30日),字世明,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宗室大臣,隋炀帝杨广嫡长子,母为萧皇后。 开皇四年 (584年),册封河南郡王。开皇十七年(597年),纳娶慈州刺史崔弘升之女。 仁寿初年(601年),袭封晋王,授内史令、左卫大将军。仁寿四年(604年),出任雍州牧。隋炀帝出巡时,留守长安。大业元年(605年),册立皇太子。身有武力,能拉强弓;生性谦和谨重,有君人之量。 大业二年(606年),病故,时年二十三岁,追封元德太子。义宁元年(617年),其子隋恭帝杨侑即位后,追谥孝成皇帝,庙号世宗。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杨昭

出生日期
584年2月21日

所处时代
隋朝

逝世日期
606年8月30日


民族族群
汉族

谥 号
元德太子、孝成皇帝(恭帝追谥)

出生地
大兴宫

庙 号
世宗(恭帝追谥)

目录
1人物生平
2历史评价
3史籍记载
4家庭成员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祖父钟爱
杨昭是隋炀帝杨广的长子,母皇后萧氏(萧皇后),开皇四年正月初五日 (584年2月21日),出生于大兴宫。杨昭出生后,其祖父隋文帝杨坚就把他养在后宫之中。 杨昭三岁时,在玄武门的石狮子旁玩耍,隋文帝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到了那里。隋文帝正患腰疼,举起手搭在独孤伽罗肩上。杨昭看见了,回避在一边,像这样做了几次。隋文帝感叹说他天生来就有长者的心性,是谁教他这样做的?因此对他感到很奇异。隋文帝曾对杨昭说要为他娶妻。杨昭应声哭泣。隋文帝问其缘故,他回答说:“汉王杨谅未结婚时,总在您这里。一朝娶妻,就出外去了。我怕离开您,因此哭泣。”隋文帝感叹他有至性,特别钟爱他。

开皇十年(590年)二月十六日,隋文帝封杨昭为河南王。

开皇十七年(597年)二月二十五日,杨昭纳娶行军总管崔弘度侄女、慈州刺史崔弘升之女、崔氏为河南王妃 ,隋文帝为此大宴并按等级赏赐群臣。

仁寿元年(601年)正月十三日,因晋王广被立为太子,隋文帝以杨昭进袭其父前爵为晋王,授任内史令 ,兼任左卫大将军。

仁寿四年(604年),转任雍州牧。同年七月,隋文帝去世,杨昭的父亲隋炀帝杨广即位。十一月初三日,隋炀帝巡幸洛阳宫,留下杨昭守卫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

折叠仁爱太子
大业元年(605年)正月初五日,隋炀帝立杨昭为皇太子。 杨昭有武力,能拉强弓。他生性谦和,言色平静,未曾发怒。即使有深嫌可责的人,他也只会说“大不是”。杨昭进膳不要很多食品,帷布、席子都极其节俭朴素。臣下有年老父母的,他都要亲自询问是否安好,逢年过节都有恩赐。他就是这样仁爱。

折叠英年早逝
大业二年(606年),杨昭从长安到洛阳(今河南洛阳)来朝见隋炀帝,几个月后要返回长安。他想乞求允许再留住一些时间,隋炀帝不同意,杨昭跪拜请求无数次,他身体本来就很胖,因此得病。隋炀帝让巫者看他,巫者说是房陵王杨勇的鬼魂作怪。同年七月二十二日,杨昭去世 ,时年二十三岁。隋炀帝下诏让内史侍郎虞世基写哀策文,深深地追悼 ,谥号“元德”。杨昭去世不到一个月,隋炀帝便将他的三个年幼的儿子封为亲王。 后来,隋炀帝在杨昭的陵墓庄陵旁建造寺庙,进行追念他。 义宁元年(617年),其子隋恭帝杨侑即位,追谥孝成皇帝,庙号世宗。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隋文帝杨坚:“天生长者”

魏徵等《隋书》①:“元德太子雅性谨重,有君人之量,降年不永,哀哉!”; ②“昭有武力,能引强弩。性谦冲,言色恂恂,未尝忿怒。”

李延寿《北史》:“元德谨重,有君人之量。降年不永,哀哉!”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隋书·卷二·帝纪第二》

《隋书·卷三·帝纪第三》

《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四》

《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折叠父母
父亲:隋炀帝杨广

母亲:皇后萧氏(萧皇后)

折叠妻妾
折叠儿子
燕王杨倓

越王杨侗(皇泰主)

代王杨侑(隋恭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4: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侗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隋恭帝杨侗(604年-619年),字仁谨,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母为刘良娣。仪表俊美,秉性宽厚,初封越王。隋炀帝每次出巡,奉命留守东都洛阳,平定杨玄感叛乱。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时,组织段达、元文都、皇甫无逸等人,总管留守东都。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后,即位于洛阳,年号皇泰。

皇泰二年(619年),被迫禅位给王世充,退居于含凉殿,降为潞国公,终为王世充所害,谥号恭皇帝,史称皇泰主(帝),年仅十六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杨侗


仁谨

身份
隋朝末代皇帝


出生日期
604年

谥号
恭皇帝

逝世日期
619年

目录
1人物生平
2家族背景
3历史记载
4历史贡献
5历史地位
6人物传记
7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杨侗,字仁谨,是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母小刘良娣。杨侗仪表漂亮,生性宽厚。大业二年(606年)八月初九日,杨侗被封为越王(《北史》误作大业三年)。

隋炀帝每次出外巡幸,杨侗常常留守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大业九年(613年)六月初三日,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叛。杨侗与民部尚书樊子盖抵拒叛军。杨玄感的叛乱平定后,杨侗到高阳朝见隋炀帝,被授任为高阳太守。不久又以本官身份,留守东都。

折叠苦撑东都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初十日(《隋书·杨侗传》误作大业十三年),隋炀帝巡幸江都,命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总管留守后方的事宜。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初九日,瓦岗寨首领李密、翟让等攻占兴洛仓。杨侗派虎贲郎将刘长恭、光禄少卿房萴进攻李密等人,反被他们打败,十分之五六的官兵战死。

折叠被立为帝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太府卿元文都、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中卢楚等人提议,认杨侗元德太子杨昭之子,与皇室血缘最近,于是在洛阳共同拥立他为皇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泰,史称其为皇泰主或皇泰帝。

追谥隋炀帝为明皇帝,庙号世祖,追谥元德太子杨昭为孝成皇帝,庙号世宗。尊其母小刘良娣为皇太后。以段达为纳言、右翊卫大将军、代理民部尚书,王世充也任纳言、左翊卫大将军、代理吏部尚书,元文都为内史令、左骁卫大将军,卢楚也任内史令,皇甫无逸任兵部尚书、右武卫大将军,郭文懿任内史侍郎,赵长文任黄门侍郎。委托他们以机密要务,并制作金书铁券,藏在宫廷里。当时洛阳人称段达等七个人为“七贵”。

折叠李密请降
杨侗继位不久,宇文化及立秦王杨俊之子杨浩为皇帝,并带兵来驻扎在彭城,他们所经过的城邑,大多背叛朝廷,追随逆党。杨侗惧怕,派使者盖琮、马公政招降李密。李密于是派使者来请求投降。杨侗很高兴,很礼遇他的使者。

随即授任李密为太尉、尚书令、魏国公,让他抵抗宇文化及。杨侗派遣使者下诏给李密,李密见到使者,很高兴,向北面拜伏于地,人臣之礼很恭谨。李密于是向东抵抗宇文化及,凡是打了胜仗李密就派遣使者向朝廷报捷,人们都很高兴。

折叠世充掌权
皇泰元年(618年),王世充对他手下的各将领说:“元文都那帮人,写写划划文官而已,我看事态的趋势,一定会被李密抓起来。再说我的部队多次跟李密作战,杀死他的父兄子弟,前前后后已经很多,一旦成为他的下属,我们这些人就没有生路了!”王世充说这番话是为了激怒他的将士们。

元文都知道后非常恐惧,跟卢楚等人商议,趁王世充上朝的时候,布下伏兵杀掉他。纳言段达平庸怯懦,害怕此事办不成功,就派他的女婿张志把卢楚等人的计谋告诉了王世充。当天夜晚王世充带领人马包围宫城,将军费曜、田阇等人在东太阳门外迎战,费曜战败,王世充夺取城门冲了进去,将军皇甫无逸只身逃脱,王世充抓住卢楚将他杀了。

这时皇宫大门紧闭,王世充派人敲着宫门对杨侗说:“元文都他们要挟持皇上投降李密,段达得知后告诉了我,我不敢背叛朝廷,是来讨伐背叛朝廷的人。”开始,元文都听到发生变故,来到乾阳殿伺候杨侗,指挥部队保卫,命令将士们凭借城池抵御兵变。段达诈称杨侗的命令捉住元文都押送给王世充,一到就乱棍打死。

段达又诈称杨侗的命令,打开宫门迎接王世充,王世充派人换下了宫中的全部警卫人员,然后拜见杨侗向他道歉,说:“元文都等人犯下说不完的罪行,阴谋制造内乱,情况紧急才采取这种办法,我是不敢背叛国家的。”王世充道歉时言辞、表情都很哀苦。杨侗还认为他很忠诚,让他上殿,王世充披发为盟,发誓没有二心。当天,升任王世充为尚书左仆射,总管监督朝廷内外各项军务,从此王世充独揽朝政大权。

折叠禅位被幽
杨侗因元文都等人被王世充所杀心中愤愤不平,于是与记室陆士季谋划除掉王世充,事情没有结果,便就此作罢。到王世充破败李密之后,众望更加归向王世充。

王世充有一次在杨侗跟前吃他赏赐的食物,回家大吐一场,怀疑是食物中毒造成的,从此以后不再朝见杨侗,跟他不打照面了。他派遣云定兴、段达向杨侗禀奏,要求他为王世充加九锡之礼。皇泰二年(619年)三月,杨侗不得已下诏任命王世充为相国,统管百官,封为郑王,加九锡之礼。

皇泰二年(619年)四月,段达、云定兴等十人入见杨侗,说王世充功德很大,希望杨侗效法尧舜禅位于王世充。杨侗一听,十分震怒,说:“天下是隋文帝的天下,东都是隋炀帝的东都。如果我隋朝的气数还没有衰竭,这种话就不该讲,如果天意要改朝换代,那还谈什么禅让不禅让。你们各位都是先帝的老臣,竟然说出这种话,我真的很失望啊!”

杨侗说的时候神色凛然,侍卫莫不吓得流汗。退朝以后,杨侗对着其母小刘良娣哭泣。王世充又让人对杨侗说:“现在海内未定,需要君长。等天下安定后,再恢复你的帝位,一定像以前向你发誓说的那样,在道义上不违背你,不辜负你。”杨侗不得已,禅位于王世充,王世充将他幽禁在含凉殿。

王世充即皇帝位后,降封杨侗为潞国公,食邑五千户。

折叠惨遭杀害
皇泰二年(619年)五月,礼部尚书裴仁基以及他的儿子左辅大将军裴行俨、尚书左丞宇文儒童等几十人计划谋杀王世充,再次拥立杨侗为皇帝。因事情泄漏,王世充将他们全部杀死,并灭他们的三族。

六月,王世充的兄长王世恽趁机而鼓动王世充杀掉杨侗,以使断绝人们复辟的念头。王世充于是派他的侄儿王行本带着毒酒到杨侗处,让杨侗喝了毒酒。杨侗知道难免一死,请求与他的母亲小刘良娣相见,王行本不允许。杨侗于是以布为席,焚香拜佛,说从今以后,望再也不生在帝王尊贵之家。于是喝了毒酒,不能应时绝命,王行本又用布帛将他缢杀。王世充谥杨侗为“恭皇帝”。[1]

折叠编辑本段家族背景
据《明史》记载:“恭帝(杨侗)讳祐樘,英宗第四子也。”也就是说,杨侗是明英宗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父亲是明英宗朱祁镇,母亲则是明英宗的妃子王氏。杨侗的兄弟姐妹还有朱祁钰、朱祁镇等人,他们在明朝皇室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魏徵《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四》

李延寿《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六》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贡献
尽管杨侗在明朝皇室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但他在位期间对于明朝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军事征战,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地位;同时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此外,他还在位期间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维护了明朝的国家安全。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地位
尽管杨侗在明朝皇室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但他在中国历史上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推行政治改革和军事征战、重视文化教育、加强边疆地区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举措,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为后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些宝贵的文化和艺术遗产,如《明孝陵神道碑》、《明太祖御制诗》等。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传记
杨侗者,乃隋炀帝杨广之孙、隋恭帝杨侑之弟,系隋朝第五任帝王,是为皇泰帝,在位近一年。隋炀帝以降,杨侑、杨浩、杨侗政治势力咸为权臣之傀儡政权,杨侑、杨浩称帝皆系形势所迫,情愿上位者仅杨侗一人。

618年五月,隋炀帝遇害,洛阳将军王世充及尚书令段达等一干人众旋立东都留守杨侗为帝。杨侗未称帝时,尝与李密瓦岗军连年血战,官军屡战屡败,李密日益坐大。杨侗既立,为防宇文化及来伐旋以魏国公高位招安李密,李密遂降。八月,宇文化及至洛阳之野,杨侗令瓦岗军御敌,李密大获全胜,宇文化及率残部逃往河北。

619年三月,王世充羽翼渐丰,先后将段达等拥立大臣诛杀殆尽,杨侗被迫封其为大丞相主持朝政。又数日,王世充称郑王,杨侗渐与囚徒无异。四月,王世充称帝,废杨侗为庶人。六月,杨侗为大将军王仁则所弑杀于洛阳。

杨侗尝巧藉李密虎狼雄狮驱走宇文化及十万胜兵,可谓谋略过人。洛阳政权覆亡不久,唐高祖李渊便一统天下,杨侗系大隋王朝之终结者。(马怀超写于二〇一八年二月十六日中午)[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杨侗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1627年至1633年。尽管他在明朝皇室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但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军事征战,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地位;同时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这些贡献不仅对于明朝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参考资料
1.杨侗生平简介  . 51贴图网 . [2023-12-27]
2.{原创·传记}中国历代帝王小传之三二七·皇泰帝杨侗传  . 搜狐 . [2023-12-27]
3.杨侗是哪个皇帝?在位时间多少年?  . 史记传 . [2023-1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4: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隋越王杨侗——在位最短的隋朝皇帝
  杨侗(604年-619年),字仁谨,隋炀帝杨广之孙,元德太子杨昭次子,母小刘良娣。杨侗仪表漂亮,生性宽厚。初封越王,隋炀帝每次出巡,杨侗常留守东都洛阳。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杨侗与段达、元文都、皇甫无逸等,总管留守后方的事宜。皇泰元年(618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元文都等人共同拥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史称皇泰主或皇泰帝。

  皇泰二年(619年),杨侗被迫禅位给王世充,并被幽禁在含凉殿。王世充称帝后,封杨侗为潞国公。一个多月后,王世充派其侄王行本缢杀杨侗,谥号恭皇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00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14: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隋炀帝的功过
又看了一遍隋唐历史,感觉隋炀帝一生功绩累累,20岁就率领58万大军南渡长江天堑灭掉强大富裕的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四五百年的分裂,之后又灭吐谷浑,破契丹,三征高丽,把中...展开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6个回答#热议# 在购买新能源车时,要注意哪些?
云祀
推荐于2017-06-08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关注
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朝人上的,是诋毁他的,真正的谥号应该是本朝(隋朝)上的隋明帝,而隋朝并没有二世而亡,是隋恭帝三世而亡。好多人以为隋朝只有两个皇帝,其实如果把所有皇帝算上有7个,被历史承认的有三个。隋朝皇帝在未退位前还是隋朝,就像汉献帝退位前仍是大汉,所以二世而亡的说法是错的。“明”意光明,字中含有日月,寓意与日月同辉。这是最陪杨广的,可惜现今都称呼他为隋炀帝,这李渊也太狠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一代圣君背负千年骂名。
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在隋朝的时候国富力强,其实唐朝的繁盛也有隋朝的一份功劳啊,在唐开国二十年后,隋朝留下来的东西还没用完。所谓的贞观之治,如果不是因为国库殷实,他们会做到吗?
在杨广作为扬州总管的时候他依靠自己的才华拉拢了一大批的江南士人,为南北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隋朝的统一也得到了江南士大夫的支持,消除了南北的界限。
至于开凿大运河,当时的文化经济的中心已经南移,大运河的开凿是用于南北的经济物资的运输的,如果它没有用的话元朝为什么要进一步开凿呢?有人说杨广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看美女,想他富有四海,只要一声令下,天下的美女还不是都是他的?何必这么大费周章呢?
对于鲁迅的那句话我还是觉得很有道理的(虽然我不喜欢鲁迅),他说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长了,拿着个朝代就圣人辈出,因为写史的都是本朝的史官,多是歌功颂德。而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短,那么大抵就没有一个好人了,因为写史的都是他朝的史官怎么会有好话呢?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毕竟是不多的。
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我们不能设想,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的话,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一个个儿,但我们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炀帝,还他一个公道。
看了《隋书》和《旧唐书》及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很想把唐太宗和隋炀帝两个做比较。一个被称为”极明之帝“,一个却被骂为”极恶之帝”
文治上唐太宗更是大不及,李世民时代的人口数字始终未达到杨广时期的水平,一直到唐玄宗的开元年间的水平才和杨广大业年间相平!而耕地面积更是只有大业年间的三分之一,就连疆域都要小些!而在小农经济的中国看的是什么,是人口和耕地!!这些李世民比于杨广都大大不如,所谓贞观之治远不及大业年间的盛世!下面请看具体数据。
大业五年,杨广亲自主持大运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声。国家图书馆藏书达三十七万卷,创中国历代之最,科举制正式确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朝廷控制的民户达八百九十万户,全国统计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万人。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资治通鉴》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贞观时代的田地开垦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贞观十七年的户口不到三百万,还不到大业年间的一半。”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于是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疆域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9510乘以10918等于103830108) 隋炀帝大业五年疆域东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9300乘以14815等于137779500)隋大业五年137779500比唐贞观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
就个人品德方面也可以做做比较,两者有不少类似点。 杨广杀父(至今无具体史实可以说明,很多学者存有怀疑),而李世民却幽禁其父李渊至死!! 杨广杀了叛乱的三弟,但对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 而李世民杀自己的亲兄弟,太子及齐王元吉却是不争的事实!抢了三弟的老婆,做自己的妃子,甚至还杀了襁褓中的婴儿!这对于玩了父亲的妃子宣华夫人的杨广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唐太宗的武媚不也被他儿子李治娶做皇后了吗?
都说唐太宗善于纳谏,广为流传的是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好一个忠臣明主!可忠臣的结局却是悲哀的,魏征的墓却是那个以他为镜的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推倒的!!还赐刘洎自杀。(刘洎以忠直敢言闻名)
帝王嘛要山呼万岁,对于求方士问药方面也可做一比较。
杨广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药之后,立即被杨广处死
而李世民当年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唐太宗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一样。结果却吃延年药吞金而死(属于自杀)
隋炀帝 PK 李世民 隋炀帝
一、夺嫡
二、疑命人杀隋文帝(无事证)
三、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
四、出征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
五、被突厥尊为圣人克汗
六、杀高熲
七、三征高丽,无功而还
八、奢侈但不荒淫
九、信方士之言诛李浑一家
十、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药之后,立即被杨广处死。
十一、孙子被拥立为恭帝,不久被篡,亡国
十二、篡他的是他的表弟李渊,李渊起义的口号是为杨广复仇,而非讨伐他。
评价:千古暴君
李世民
一、夺嫡
二、幽禁唐高祖李渊至死
三、杀元吉,并娶其妃妾,杀其子嗣,包括襁褓婴儿。
四、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国
五、被突厥尊为天克汗
六、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刘洎以忠直敢言闻名)
七、亲征高丽,无功而还,再第三度出征筹备中身亡
八、宫中多用金玉装饰,还大量挑选民女入宫,荒淫而兼奢侈
九、信方士之言欲尽诛武氏,而且也因为张亮名字合了谶纬,杀死张亮、籍没其家。
十、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结果却吃延年药而死。
十一、死后儿子继位为高宗,不久被篡,亡国
十二、被小老婆之一武媚所篡
评价:千古明君
这个人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荒淫无道的人
可说实话,他跟唐太宗比起来太小巫见大巫了,在女色方面
隋炀帝一共就五个儿子,女儿史书没做具体记载,能确定的由也就三个吧
而太宗皇帝咧,儿女加起来四五十个,都可以排成连了
而且隋炀帝不管在外面怎么沾花惹柳,对他的萧皇后却一直敬爱有加
两人风风雨雨一起走来,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相濡以沫,同欢喜共患难
就算是到后来,萧皇后苦心劝隋炀帝,实在激怒了他,炀帝也没把它给废了,
到死也是死在萧皇后怀里,
而萧皇后杨广也确实仁至义尽了,杨广死后,宇文化及要霸占她,萧皇后历尽艰险带着孙子逃到了突厥,流亡异乡十多年,才被太宗皇帝接回长安,与家人团聚。她跟隋炀帝之间的感情让人敬佩,不亚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可是,可是~~~`就因为隋炀帝成了亡国之君,人们就把所有屎盆子都扣他头上了,对的错的,该他的不该他的,总之它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暴君。
其实说白了,隋炀帝这人就是心大了点,修运河,征高丽,三下江南搞视察,反正就是呼哧呼哧蛮干型的,跟五六十年代的毛似的,叫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隋炀帝就这样,结果想干一番大事业还没敢明白,就引得人民揭竿而起了,没办法,只能怪他干起工作来太不顾人民的死活,自己把自己给葬送了,
772    评论(15) 分享 举报收起

淘宝热卖
广告2024-09-22
白玉五帝铜钱,购物上淘宝,优选材质,用的舒心!在线下单,省时省力。你要的好货尽在淘宝网,安心享受网购乐趣!
www.taobao.com
诗街摩凡笑书18
2013-11-30 · TA获得超过5.6万个赞
关注
我只说八个字:功在千秋,苦在当代!
【说明: 秦朝和隋朝为下一个强盛王朝做铺垫含有两层意思多个方面。两层意思是正面意义和反面教材。先说正面意义。秦朝和隋朝都出了两位雄才伟略的皇帝。秦朝是秦始皇。隋朝是隋炀帝。不仅如此,秦朝和隋朝都开创了利在千秋的巨型大工程。秦朝的工程有:万里长城、灵渠、直道、驰道、骊山陵墓。这就对汉朝以后抗击匈奴建设国家打下了经济基础。隋朝的工程有:万里长城、大运河、营建大兴城就是长安、营建东都洛阳。特别是大运河、营建长安、营建洛阳都对以后的唐朝盛世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秦朝和隋朝都开创了盛世王朝并且都是在盛世时代骤然夭折。 反面教材。汉朝成功的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特别是汉武帝。汉武帝有秦始皇之失但没有秦始皇之罪。就是因为汉武帝总结并吸取了秦始皇的亡国教训。轮台罪己使得汉武帝反思了自己的过失而成功的使得汉朝兴盛强大继续。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从各个方面都很像甚至有学者认为杨广就是李世民的倒影。但李世民成了千古一帝,而杨广成了亡国之君。就是李世民能够以史为镜克己复礼。炀帝就是你说的圣主典范。但他却亡国了。隋炀帝雄心勃勃。经济上营建东都、修大运河、修建万里长城。政治上巡幸四方,四方臣服。后世人评论隋炀帝都说隋炀帝是唐太宗的影子。 唐太宗在总结隋炀帝的教训时就指出:皇帝要做有为的明君就该抑制自己的欲望?什么欲望呢?不是穷奢极欲,不是横征暴敛,而是建功立业的欲望。
根本不是什么成王败寇。成王败寇根本不是理由。人才和民心才是关键所在。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英明的政府就能从战争的废墟中建立起雄汉盛唐。而一个腐败无能的政府即使交给他雄汉盛唐一样会被他败得亡国。知人善用,唯才是举、用人唯贤,亲君子而远小人,察纳雅言一样能由弱变强。】
【朱 骥 评 秦 始 皇
作 者:朱 骥
第一个问题: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国到秦朝实行的到底是不是暴政?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暴君。
暴君是指不讲法制治国,不讲道义,残暴专政,滥杀无辜,是指专横跋扈的国家统治者。暴君与暴政,是相互关联的词句。专制无道的君主,残酷地或野蛮地行使专制权力的统治者。这是百度百科的解释。
我认为这个解释是不完善的。我认为依法治国的君主也有可能是暴君。我这个话一说出来我想一定会使大家感到惊讶和不解。
为什么说依法治国的君主也可能是暴君呢?这个依法治国关键是依据的是什么法?谁制定的法?什么人制定的法?
我们知道陈胜和刘邦都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天下人苦秦者久矣!陈胜与刘邦这句话什么意思?百家讲坛王立群老师说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全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生活在秦朝暴政的水深火热之中。第二层是说全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生活在秦朝暴政的水深火热之中很长时间了。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天下人苦秦者久矣到底有多久?这个久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从秦始皇即位开始算起还是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算起?还是从秦始皇驾崩秦二世即位算起?……我认为天下人苦秦者久矣这个久矣既不是从秦始皇即位算起也不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更不是从秦始皇驾崩秦二世即位算起。那么,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呢?
我认为应该从秦孝公商鞅制定秦国新法算起!我说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一点也不否认秦孝公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富强。秦孝公商鞅变法从根本上使得秦国由弱变强。但为什么又说秦孝公商鞅变法使得天下人苦秦者久矣呢?这也要分两方面来理解。
一对秦国而言。商鞅是什么人?商鞅是个不可多得的大才。我给商鞅的评价很高。我认为商鞅是整个春秋战国到秦朝这段历史时期唯一的堪称旷世奇才雄才伟略的大才。商鞅变法不仅奠定了秦国最后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础,并且奠定了中国自秦朝起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且还奠定了自秦国起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可见商鞅这个人多么的了不起!
但是,请不要忘了商鞅的身份。商鞅不仅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不可多得的军事家。商鞅更是法家代表人物。法家代表人物的特点是什么?法家代表人物的特点就是弘扬法家精神宣扬法家观点。那么法家的观点是什么?法家的主要观点我归结为两点:1.依法治国。这个依法治国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依照国家法律治理国家而是依照法家理念治理国家。那么什么是依照法家理念治理国家?这就是法家的第二个观点。那么法家的第二个观点是什么?法家的第二个观点就是法家的核心思想——严刑峻法!法家是主张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
说到这里大家看明白了吧。这就是我说的依法治国的君主为什么也可能是暴君的意思了吧。正因为法家推行的是严刑峻法。所以执行这样的法律怎么可能不出现暴君、暴政?但是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目的并不是要国家出现暴君、暴政而是要国家在法律的约束下法律的庇护下体现最大限度的公正无私,从而实现人人懂法人人守法。这个人人也包括国君。从而消除因为废法而导致国家混乱、官员贪赃枉法、国君无法无天而成为商纣王这样的独夫民贼……从而使国家在法律的轨道上有秩序的飞速发展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继而实现统一天下的宏图伟业。
但是法家的严刑峻法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使得执行法家学说理论治理国家的国君成为暴君。使得被治理国家官员和人民都必须担负起更为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儒家指责的暴政。而这一点秦始皇表现得尤为突出。
儒家指责秦始皇的暴政多是指责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事。但我并不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暴政。我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算不上暴政。首先说焚书。焚书王立群在百家讲坛里解释得很清楚了。秦始皇并没有完全焚毁儒家经典。这里我不多解释。坑儒。坑儒按照《史记》的说法秦始皇坑杀400多儒士。按照最不利于秦始皇的文献记载秦始皇也不过坑杀700多儒士。就人数而言不算多,就范围而言不算广。所以焚书坑儒不能算秦始皇的暴政。
那么既然焚书坑儒不能算秦始皇的暴政,那么凭什么说秦始皇是暴君?凭什么说秦始皇是暴政?
1.秦始皇忠实的执行了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制定的《新法》。而这个《新法》正是秦始皇暴政乃至整个秦国秦朝暴政的总源头!首先这部对秦国乃至对中国有着深厚意义的《新法》到底好不好?我说:好!绝对是利远远大于弊。秦始皇忠实履行新法、维护新法、执行新法的政策到底对不对?应该说完全正确!那你怎么还说秦始皇忠实的执行了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制定的《新法》是暴政。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首先说《新法》的利国利民的一面。《新法》的制定与执行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新法》的制定与执行真正做到了让秦国由弱变强由穷变富;《新法》的制定与执行真正做到了维护先进的封建制度扫除消灭落后的奴隶制度;《新法》的制定与执行真正做到了维护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的大一统局面。……
再说暴政的一面:秦国法律的严刑峻法的暴不是一般的暴。《新法》的残酷已经超越人伦的极限。劓刑、黥面、、宫刑、刖足、剜眼、腰斩、凌迟、车裂。……看看这些刑罚恐怖吧。秦孝公的大哥太子嬴驷的太子首傅公子虔不是因为太子犯法和自己犯法被判处劓刑吗?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判处车裂。公子虔被割鼻子,商鞅被五马分尸。可见秦国的法律是多么的残暴。而执行维护这样的法律怎么不是暴政?执行维护这样法律的君王怎么不是暴君?
2.秦始皇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好大喜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断的上马大型工程。修直道驰道;修万里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灵渠;修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秦始皇的做法无疑是功在千秋、利在千秋的丰功伟业。问题是这些巨大的大型工程是功在千秋、利在千秋但却是苦在当代、难在当年啊!否则也不会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秦始皇的这些大型工程造成秦朝人民死者十之五六。成千上万的秦人死于秦始皇的大型工程的施工期间。死人的数量甚至超过战争。造成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更是不计其数。秦始皇这些大型工程大大的超越了当时秦人所能承受的重压极限。这也是我们给秦始皇定性为暴君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我们简单的将秦始皇看做暴君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将秦始皇定性为暴君这没错。但秦始皇更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明君是为不可多得的一代天骄一代圣主一代雄主!
秦始皇不是暴君吗?怎么又是明君?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还真不是自相矛盾。暴君的反义词是什么?是明君吗?不是。暴君的反义词不是明君而是仁君。什么是仁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汉景帝就是仁君。王立群说,不对汉景帝就不是仁君。你看汉景帝把刘荣搞得多惨。虎毒不食子啊。汉景帝这么狠毒能算仁君吗?唐太宗还杀自己的兄弟呢。所以王立群认为所有的皇帝都不算仁君。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什么是仁君?仁君是相对暴君而言的。只要对老百姓施仁政的君主都可以叫仁君。什么叫施仁政?就是休养生息给老百姓过太平的日子。具体表现就是:轻徭役、低赋税。用黄老学说和儒学治国最终达到垂拱而治。这就叫仁政这样的君王就叫仁君。而不是看君王对某个个体的人如何如何。汉景帝能够勤政爱民就是仁君。至于他对亲生儿子怎样怎样那是政治范畴的残酷与是仁君与否无关。同样什么是暴君。那要看国君的国策对老百姓是否横征暴敛是否暴虐,而不是看国君杀了多少人。
那么什么是明君?用人唯贤、唯才是举那就是明君。仁君肯定都是明君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仁君所用之人绝对是君子。道德高尚,为人宽厚。仁君用这样的人当然是亲贤臣。亲贤臣自然也就远小人。
那么,暴君呢?暴君就未必都是明君了。比如商纣王、北齐的几任君主不仅是暴君更是昏君。昏君是相对明君而言。也就是说昏君才是明君的反义词。昏君未必个个都是暴君。比如:陈后主、李煜、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明熹宗绝对是地地道道的昏君但还算不上暴君。昏君的突出表现就是:亲小人、奸臣、弄臣远贤臣、忠臣。昏君根本就是不辨忠奸昏聩无能荒淫无道残害忠良。昏君还有个特点就是:任人唯亲,偏听偏信。如果是昏君加暴君那就等于独夫民贼。
明君的特点是什么?明君的特点就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察纳雅言。刚才我们说昏君加暴君等于独夫民贼。那么明君加暴君又会怎样呢?明君加暴君那就不得了了。明君加暴君等于千古一帝一代天骄!
昏君加暴君等于独夫民贼这个我们好理解。明君加暴君等于千古一帝一代天骄这就难理解了。其实我们看看暴君的特点这点就不难理解了。暴君什么特点?穷奢极欲吗?对。但不要忘了暴君往往个人野心勃勃雄心壮志。暴君想象力也特别丰富想人不敢想做人不敢做。这样的人当了国君会怎么样?我们说疯子与天才仅仅一步之遥啊。那么好。暴君野心勃勃雄心壮志,那么暴君就喜欢开疆扩土。雄才伟略就渴求开创盛世。我们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隋炀帝武则天哪个不是这样呢?要想实现他们的雄才伟略大政方针怎么办?唯才是举用人唯贤!并且用什么样的人才?旷世奇才啊!没有旷世奇才如何能实现大有为的丰功伟绩?
秦国秦朝自商鞅变法几乎所有的君王都是暴君加明君。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奇才人才得到重用。秦孝公用商鞅;秦惠文王用张仪;秦昭襄王用范雎、白起;秦王异人用吕不韦;秦王嬴政用李斯、蔚寮、王翦、蒙恬。君臣一体,相得益彰。英雄用武,君王高瞻远瞩。而开创的自然也是旷世奇功,丰功伟绩。
那仁君加明君呢?能不开创旷世奇功,丰功伟绩啊?不能。仁君加明君制定的国策是休养生息。明君加仁君用的人才都是谦谦君子。谦谦君子的特点是什么?谦谦君子的特点是笃信儒学,主张仁政。仁政就是让人民休养生息。对外睦邻友好和亲番邦。对内实施仁政。而明君加仁君最后结果获得的是垂拱而治天下太平。
秦国秦朝力行法度严刑峻法。固然富国强兵;固然开疆扩土;固然可以开创旷世奇功丰功伟绩。……但换来的是国力、民力消耗殆尽。国家财富日益枯竭。一旦昏君奸臣尽弃法度,横征暴敛、滥施淫威。特别是秦始皇后期群臣无人敢谏言。国家就立刻崩塌。
秦国、秦朝如同一把至刚至纯至阳的宝剑,起初所向披靡无与伦比所向无敌。但最后会瞬间断毁,所以秦朝二世而亡。其实秦朝二世而亡早在秦孝公时期就注定了。秦国新法过于严峻,使得秦国得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如同一把名剑至刚至纯至阳锋利无比强盛时自然所向无敌灭诸侯天下一统。一旦穷途末路灭亡也就一瞬间的事。所以说秦成也新法,败也新法。
秦国用武力征服了天下。那是新法让秦国富强崛起。秦国用武力征服了天下。同时对六国而言就是给六国带来了战争。给六国百姓带来了灾难。这就是我说的秦国暴政的第二层意思。但是没有秦国的征伐,六国之间也会相互讨伐。所以秦国新法使得秦国统一天下结束天下纷争。由此可见,秦国新法在统一战争中不仅不算暴政,相反是结束暴政。
但问题是秦国统一天下。秦国新法必将推行到六国故地。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劓刑、黥面、、宫刑、刖足、剜眼、腰斩、凌迟、车裂。……这些恐怖的刑罚也推行到六国故地!再加上秦始皇的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好大喜功这还不算加上秦二世亲小人远贤臣废弃法度滥施淫威,诛杀宗室残害忠良。使得秦朝民心尽失、人心尽失。随着秦始皇的驾崩秦二世实则是暴君加昏君完全沦为独夫民贼。秦朝弄得天怨人怒、民不聊生。秦朝众叛亲离。秦二世、赵高,君昏臣奸、倒行逆施、失道寡助秦朝不灭天理难容!
秦国新法成就了秦国霸业,成就了秦始皇的旷世丰功。可以说没有秦国的新法就没有秦始皇的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用人唯贤,唯才是举。可以说没有秦始皇用人唯贤,唯才是举再好再完备的军事奇谋比如草根学者程步所说的那个军事奇谋在庸才手里一样是纸上谈兵不足挂齿!而马上得天下,须得马下治天下啊。秦国统一六国,就该举贤用能改革法度休养生息。而不是强行上马大型工程企图一蹴而就飞跃发展。否则,只能是民不聊生而导致民心尽失,最终失道寡助邦国倒塌。秦始皇武力征服了天下却没能赢得天下民心这就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二世亲小人远贤臣用人为亲而不是用人唯贤这就是秦朝灭亡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得出这样的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江山。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3    评论(1) 分享 举报收起
霁雨若初
推荐于2019-09-24 · TA获得超过12.4万个赞
关注
功:

1、改革官制

隋炀帝改官制,增设殿内省,与之前已有的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共同成为五省。隋炀帝还增置谒者、司隶二台。分太府寺为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并都水监,总为五监。

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共同组成十六府。

2、颁布大业律

大业三年(507年),杨广颁《大业律》。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炀帝即位,以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凡五百条,为十八篇。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诏施行之,谓之《大业律》。”

3、攻灭吐谷浑

吐谷浑汗国是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国家。始祖是辽西鲜卑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吐谷浑与慕容廆不和,率众西迁,最后在青海一带定居。吐谷浑于329年建汗国,典章制度类同晋制,风俗与柔然、突厥相似。

大业四年(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请求援军。杨广乘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步萨钵可汗逃亡。

此战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隋廷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但是,同一年,杨广派伏顺去管理,却不能到达而返回。随后,吐谷浑返回故地,并进攻隋朝河右,隋朝无力防御。

随着这次征伐,隋朝长安诸县及西北诸郡,都要转输塞外,每岁钜亿万计;经途险远并且遭遇寇盗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没有到达的人,郡县都会征破其家。因此百姓失业,隋朝西半部先穷困了。

过:

后来杨广对外征讨、对内穷奢极欲,赋税征敛繁多。有关部门都按照时限胁迫百姓,只求能完成任务,刑法典章都被远远抛弃,贿赂公行,穷困百姓无处申诉,只能聚集成为盗贼。杨广就改为制定严厉的刑罚,诏令天下盗窃罪以上,不论罪行轻重,不必等待上报朝廷,都处斩。

百姓转而相互聚集,攻打城邑,诛杀惩罚也没能禁止。杨广因为盗贼不能平息,就更加施行酷烂的刑罚。大业九年,又诏令做盗贼者没收其家眷与财产入官。从此各路盗贼大规模兴起,各郡县的官长又作威作福,对人的生杀任意而为。

到杨玄感造反,杨广诛杀他,株连到九族。其中尤为严重的是,施行车裂、头悬挂示众的刑罚。还有凌迟处死、并且用箭去射,命令公卿以下臣僚碎割其肉而食。百姓怨恨叹息,天下大乱。



拓展资料: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杨广少好学,喜欢诗文。其文初学庾信。为晋王时,召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鈇、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于是爱好梁陈宫体。尽管他的诗歌有的比较粗糙,有的还有宫体轻艳之嫌,但总的来说,他的诗歌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风貌,展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他虽是北人,所作却可雄视南士。薛、卢之辈,自然更不易与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简文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数语,曾为秦观取入词中,成为绝妙好词。”王夫之评杨广《泛龙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犹有英气。”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隋炀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评论(1) 分享 举报
白山问问
推荐于2019-09-22 · TA获得超过181个赞
关注
功:他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堪为不世之奇才,一时之罪魁,却留下千秋功业,能遗惠于万世。因此是中国历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谈及隋唐盛世时永远绕不过去的名字。

杨广就和魏武帝曹操、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这几人一样,同属于在政治、军事、文学、诗词、领域,均分别达到当世一流水准,同时配得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之名的天才,而不是如清朝乾隆帝那般,留下几万首文白不通的帝王诗,也能勉强冠以“诗人”之名。

杨广初封晋王,美资仪,性敏慧,才华横溢,得其父皇杨坚和其母独孤皇后宠爱,二十岁时为南征伐大军主帅,挥军灭陈朝,结束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后他主政江南十年,招揽士人,推广文教,有效促进了南北混一,终于取代其兄杨勇为太子,即位登基。

即位后,杨广怀着成为千古一帝的高远志向,在帝国版图上肆意书写恢宏篇章。

他始典定科举制度,建进士科,恢复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削夺高门士族权势,提拔平民人才;又营造东都洛阳,让政治重心脱离关陇集团控制;

他修建大运河,西巡张掖,开拓丝绸之路,使全国物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南北东西各方文化经济交流得以通畅。

过:杨广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干和文学才能,战略眼光也不错,唯独战术指挥能力是他相对最弱的一环。

包括伐陈之战,以当时隋朝承接北周的国力,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几十万大军呼啸南下对已经丢失了益州、荆襄、淮南的南陈,本就该是彻底碾压之势。

何况此战之庙算筹谋,本隋高祖杨坚之策;临阵机决,亦前线统帅高颖和杨素之功;杨广这个挂名统帅,仅是代表皇室做监军,对战争胜利真正起到的作用其实有限。

哪怕以同样的标准,同样一战灭吴混一南北的司马炎并没有被认为如何英明神武,杜预与王濬亦没有被认为如何千古神将。

——所以,又怎能因此战将杨广视为名将,甚至与一生戎马打下李唐天下的李世民去比军事才能?可惜,杨广却无此等自知之明,当真以为自己是如何无双战神了,屡屡干涉前线将领的战术应变,外行指挥内行。

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隋军与其说是输在战场上,倒不如说是明明已奋勇杀敌,几次将敌方打得几近亡国,却输在杨广的荒唐决策和虚荣心上,才会屡中高句丽拙劣的诈降计,贻误宝贵战机。



扩展资料
《隋书》:“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

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

俄而玄感肇黎阳之乱,匈奴有雁门之围,天子方弃中土,远之扬越。奸宄乘衅,强弱相陵,关梁闭而不通,皇舆往而不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流离道路,转死沟壑,十八九焉。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泽,死人如乱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并为麋鹿之场,忄弃忄弃黔黎,俱充蛇豕之饵。

四方万里,简书相续,犹谓鼠窃狗盗,不足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乱,振蜉蝣之羽,穷长夜之乐。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万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

《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传》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37    评论 分享 举报
起名太麻烦QfO
2018-07-06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关注
隋炀帝虽是亡国之君,却远非刘阿斗和陈后主之辈所能相比,其治国能力可比秦始皇和唐太宗。 有人说“隋炀帝不是不伟大,而是伟大的过了头。” 
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个皇帝,年号大业。隋炀帝有雄心壮志,意图建立千秋大业。
事实上隋炀帝正是这样做的。早在继位之前,隋炀帝就率军灭陈,统一中国南北,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继位之后,隋炀帝更是以建立千秋大业为己任。
隋炀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却做了许多皇帝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做不了的大事:
 一, 开凿运河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一样,是名垂千古的伟大工业。自运河开通之后,中国大地可是真的紧密连在一起了,通长江,跨淮河,过黄河,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自此融为一体,不但沟通了南北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统一疆土的贡献,中国现在没有成为以长江为界或以黄河为界的几个国家,运河可谓功不可没。  
二, 进击林邑(今越南北部) 
隋炀帝对林邑的用兵,是隋朝开疆拓土、巩固边防的战略策略的具体体现,其直接的结果是使隋朝的势力范围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了许多,甚至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以日南郡南端构成的疆域界限。 
三, 开拓流求(台湾)
隋代对流求的开拓,是继孙吴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拓边巩固国防的行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了流求与大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直到今天,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可以作证。 
 四,征服吐谷浑  
隋炀帝征服吐谷浑,并设置“新四郡”(区别于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五,三征高丽,经略东北 
隋炀帝三征高丽是隋炀帝最悲剧的事情,也是最招惹人骂的事情。为了征服高丽,隋炀帝每次都动用上百万的军队和民夫,却无果而终,反而换来百姓的大规模起义,最终失去江山。老百姓吃了苦,隋炀帝挨了骂,隋炀帝的憾事,中国历史的憾事。
 六, 营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并不是他穷奢淫欲自己享受,那是为了控扼山东,是强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必要措置。要知道,隋炀帝在位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巡行(也就是实地考察制定治国方针),根本没有时间享受。 
七,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在隋文帝时就已创立,但不完善。是隋炀帝创制了进士科,这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响深远。  
以上都是隋炀帝做过的事情,件件都是大事,如果隋炀帝只做一件,就可名垂千古。可隋炀帝都做了,而且仅仅用了13年。说隋炀帝是暴君不能否认,13年干了这么多大事,平均到每个百姓头上,人民负担之重、劳役之苦可想而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8 02:38 , Processed in 0.0618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