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7: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陵人远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原文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武陵人远

创作年代
宋朝

作品出处
《凤凰台上忆吹箫》


文学体裁


作者
李清照

目录
1注释
2基本信息
3补充详解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

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

宝奁(lian连):华贵的梳妆镜匣。

者:通这。

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

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另有一说,所用的是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山中迷路后,与两位仙女共度半载,下山后世间已过数百年的故事。

华轩居士认为,应该是后者,要根据李清照当时的创作背景,整篇词都反映出作者思夫情节,独守空闺的寂寞与无奈,足见他是思念夫君赵明诚,担忧赵明诚会如同刘晨、阮肇一样为了佳人而一去不复返。

烟锁秦楼:秦楼即秦穆公所建造的凤台。此典出自汉朝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萧史极善吹箫,声如凤凰,秦穆公之女弄玉倾慕而下嫁,穆公为二人建造凤台,供这对璧人游玩。一日,萧史箫声引来凤凰,二人便乘凤仙去。(《东周列国志》中所载为乘龙而去,也正是"乘龙快婿"的出处。)凤台也就是凤凰台,此典也是词牌名《凤凰台上忆吹箫》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汉朝典故;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就用到这两个典故。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如唐人王之涣《惆怅诗》云:"晨肇重来事已迷,碧桃花谢武陵溪。"《北词广正谱》卷三云:"有缘千里能相会,刘晨曾入武陵溪。"而北宋韩琦《点绛唇》中所写的:"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意境更与李清照此词相仿佛。

折叠编辑本段补充详解
"武陵人远"说的是在汉朝的时候有两个人到山里边去,结果在山里迷了路。但是迷路之后遇到了两个仙女,仙女就邀请他们俩在山间生活了半年多的时间,等到他们回到家里面的时候才发现老婆和孩子全都没有了,剩下的是第七世孙。这就是所谓的"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烟锁秦楼"讲的是秦穆公的时候,有一个叫萧史的人特别善于吹洞箫,秦穆公非常喜欢,就把自己的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弄玉嫁给他之后专攻吹箫,模仿凤凰的声音,吹得很像。终于有一天,凤凰听到这个美妙的声音,就来到了弄玉和萧史的身边,弄玉和萧史就骑着凤凰飞走过他们幸福美满的日子了。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就用到这两个典故,李清照的《凤凰台忆吹箫》 是李与丈夫赵明诚分离时写的,很是不错: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愁。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7: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秦楼·大石
[ 宋 ] 周邦彦
原文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译文
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街巷中车马不再喧闹。我和她悠闲地倚着井栏,她嬉笑着扑打飞来飞去的流萤,弄坏了轻罗画扇。夜已深,人已静,我久久地凭栏凝思,往昔的欢聚,如今的孤伶,更使我愁思绵绵,不想回房,也难以成眠,直站到更漏将残。可叹青春年华,转眼即逝,如今你我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不说音信稀少,连梦也难做!

听说她相思恹恹,害怕玉梳将鬓发拢得稀散,面容消瘦而不照金镜,渐渐地懒于赶时髦梳妆打扮。眼前正是梅雨季节,潮风湿雨,青苔滋生,满架迎风摇动的蔷薇已由盛开时的艳红夺目,变得零落凋残。有谁会相信百无聊赖的我,像才尽的江淹,无心写诗赋词,又像是伤情的荀倩,哀伤不已,这一切都是由于对你热切的思念!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

注释
过秦楼:词牌名。调见《岳府雅词》,作者李甲。因词中有“曾过秦楼”句,遂取以为名。109字,前11句5平,后11句4平后1、2、4、5、9句是领字格。据《词谱》考证,周邦彦《片玉词》,后人把他的《选官子》词刻作《过秦楼》,各谱遂名周词《选官子》为仄韵《过秦楼》。但两体不一,不能将《过秦楼》调另分仄体韵。苏武慢:又名《选官子》、《选冠子》、《惜余春慢》、《仄韵过秦楼》。

清蟾:明月。

露井:没有覆盖的井。

笑扑流萤:扑捉萤火虫。

画罗轻扇:用有画饰的丝织品做的扇子。唐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凭阑:凭栏,身倚栏杆。

更箭:计时的铜壶滴中标有时间刻度的浮尺。

梦沉:梦灭没而消逝。

琼梳:饰以美玉的发梳。

金镜:铜镜。

趁时匀染:赶时髦而化妆打扮。

梅风:梅子成熟季节的风。

溽(rù):湿润。

虹雨:初夏时节的雨。

舞红:指落花。

才减江淹:相传江淹少时梦人授五色笔而文思大进,而后梦郭璞取其笔,才思竭尽。即后世所称“江郎才尽”。

情伤荀倩:荀粲,字奉倩。其妻曹氏亡,荀叹曰:“佳人难再得!”不哭而神伤,未几亦亡。

作者介绍

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9: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渭水+】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美原县北轩
[ 宋 ] 李复
原文
渊明昔遁世,北窗朝脱巾。清风一披拂,自谓羲皇人。

冥冥孤鸿姿,真与浮云亲。寂寞千载后,遐躅空遗尘。

嗟予敢言勇,斗禄徒为贫。形骸强包束,种种秋毛新。

朅来渭水阴,讼简民风淳。因喜纵懒僻,凿牖开星辰。

吏散鸟下阶,清谈可娱宾。归去终亦赋,聊此蟠穷鳞。

作者介绍

李复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9: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羲皇上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羲皇上人
2022-06-20可可诗词网-元曲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羲皇上人》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又见《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陶潜传》。

【释义】“羲皇”是指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伏羲氏,羲皇上人指上古时代的人,用以比喻情趣淡泊的质朴的人。

【例句】①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张养浩〔双调·水仙子〕《咏遂闲堂》)此句用陶渊明成句,比喻作者居住在遂闲堂的怡悦的心情。②北堂,草堂,人去羲皇上,亭台潇洒近池塘。(马谦斋〔中吕·快活三过朝天子四边静〕《夏》)作者心满意足地在北堂乘凉,感到自己像上古人一样质朴而无忧虑。③酒倾白玉盆,鲙切水晶鳞,醉倒羲皇上人。(张可久〔商调·梧叶儿〕《夏夜即席》)羲皇上人比喻席上客人。④既悟死生机,便得清平分,真乃是羲皇上人。(汤式套曲〔仙吕·赏花时〕《送友人人全真道院》〔赚煞〕)此处把入全真道院的友人比作羲皇上人。⑤每日家奉萱亲笑引儿孙,便是羲皇上人。(宫大用杂剧《死生交范张鸡黍》第一折〔赚煞〕)此例言退隐之乐,奉亲教子,像上古质朴的百姓。⑥十年未了悟真篇,半生好看羲皇传。(史九敬先杂剧《老庄周一枕蝴蝶梦》第四折[驻马听])此例中“羲皇”指庄子崇敬的世外高人。

下一篇:舞雩点也
北窗卧羲皇
典源出处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晋书 ·隐逸传 ·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南史 · 隐逸传》,《宋书·隐逸传》亦载。
释义用法 陶潜字渊明 (一说名渊明,字元亮),隐居田间,悠然自乐,夏日卧于北窗下,凉风吹拂,十分爽怡,以为自己成了伏羲以前的太古时人。后用此典形容人生活悠然自适,心境闲逸;也用以借指睡觉。
用典形式
【陶窗】 宋 ·杨亿:“陶窗自拂衽,楚榭正挥毫。”
【上皇人】 唐·王绩:“自得中林士,何忝上皇人。”唐 ·钱起:“宁唯北窗客,自谓上皇人。”
【北窗风】 唐·李商隐:“谁向刘灵天幕内,更当陶令北窗风。”宋 ·钱惟演:“薤簟自凭南郭几,縠巾犹卧北窗风。”
【北窗卧】 宋 ·黄庭坚:“小人蠹诗书,安乐北窗卧。”金·元好问:“退食从容北窗卧,今古起灭真浮云。”
【北窗眠】 宋·范成大:“平生北窗眠,栩栩即圣域。”宋 ·苏轼:“一枕清风直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
【北窗凉】 宋 ·范成大:“百年北窗凉,安用天一涯。”金·元好问:“为向长安旧游道,世间元有北窗凉。”
【北窗梦】 宋 ·黄庭坚:“退食归来北窗梦,一江风月趁鱼船。”
【老北窗】 唐·张祜:“圣朝无用询名姓,从放书生老北窗。”
【卧北窗】 宋·苏辙:“河阳罢后 成南圃,彭泽归来卧北窗。”
【卧羲皇】 唐·李白:“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柴桑枕】 清·王夫之:“蒙叟梦中真蛱蝶,柴桑枕上自轩羲。”
【笑羲皇】 宋·苏辙:“空存疏懒性,高卧笑羲皇。”
【陶令榻】 宋·苏轼:“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
【傲羲轩】 宋·陆游:“一窗修竹下,超然傲羲轩。”
【傲羲皇】 唐·白居易:“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宋·钱惟演:“雪岭却思随博望,风窗犹欲傲羲皇。”宋·陆游:“解组径归应更乐,偷闲犹足傲羲皇。”
【超羲皇】 宋·苏轼:“清风徐来惊睡余,遂超羲皇傲几蘧。”
【窗下卧】 宋·范成大:“栗里归来窗下卧,香山老去病中诗。”
【慕羲皇】 唐·张祜:“自当甘朽拙,安敢慕羲皇。”
【羲皇人】 唐·李白:“清风北窗下,自为羲皇人。”唐 ·岑参:“有时清风来,自谓羲皇人。”宋·陈与义:“静者乐山林,谓是羲皇人。”
【羲皇叟】 明·李东阳:“愿招肩舆郎,径造羲皇叟。”
【羲皇情】 唐·柳宗元:“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人似上皇】 唐·骆宾王:“林疑中散地,人似上皇时。”
【北窗一枕】 宋·陆游:“北窗一枕差堪乐,无奈茶杯作祟何。”
【北窗高枕】 清·王士禛:“何时单舸径归去,北窗高枕谈黄羲。”
【北窗高卧】 宋·辛弃疾:“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著。”
【北窗羲皇】 清·吴伟业:“南山不逢尧舜,北窗自有羲皇。”
【北牖羲皇】 宋·苏辙:“东都甲第非嫌汝,北牖羲皇自属翁。”
【白日羲皇】 唐·杜甫:“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金·元好问:“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陶令羲皇】 宋·王令:“梦到周公财我事,如何陶令说羲皇。”
【羲皇好梦】 清·蒲松龄:“须知膏火寒窗下,也有羲皇好梦来。”
【风期结陶叟】 明·高启:“更拟长夏眠,风期结陶叟。”
【闭门寻羲皇】 清·黄遵宪:“朝朝暮暮乐未央,子独闭门寻羲皇。”
【宇宙一北窗】 宋·黄庭坚:“陶公白头卧,宇宙一北窗。”
【身致羲皇上】 宋·陈师道:“风流身致羲皇上,日夜心随汴洛东。”
【直到羲皇世】 宋·苏舜钦:“意深味薄我独知,陶然直到羲皇世。”
【高枕晤羲皇】 明·徐渭:“北窗新筑就,高枕晤羲皇。”
【高卧偃羲皇】 唐·卢照邻:“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羲皇以上人】 宋·张道洽:“风流晋宋之间客,清逸羲皇以上人。”清·马长海:“义熙尚有关心事,岂便羲皇以上人。”

下一篇:白玉京

上一篇:北山猿鹤


“羲皇上人”的三个粉丝:陶渊明、脂砚斋和周春 快乐老年435 2017-04-03   |  553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甲戌本《红楼梦》第一回中,叙述甄士隐:“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只因这位甄士隐本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是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脂砚斋于“甄士隐本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句旁,朱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
这一句批语,是有典故的。“羲皇上人”是指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用来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出自晋朝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由此可见,脂砚斋和陶渊明一样,是十分欣赏甄士隐的,也是很羡慕“羲皇上人”这样的生活状态的。无独有偶,有一个人,几乎和脂砚斋同一时期,可能比脂砚斋长寿一些,也很推崇“羲皇上人”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个人也是“红学家”,他就是周春(1729—1815)。
据说周春是最早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之一,和脂砚斋在《红楼梦》书上点评批语不同,他早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就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红学专著《阅〈红楼梦〉随笔》。他的藏书印有有一方就是“自谓是羲皇上人”。


也就是说,脂砚斋和周春两位老先生,在这里“巧遇”或者“撞车”了。他们俩和陶渊明一样,都是“羲皇上人”铁杆粉丝。
和忽男忽女、偷偷摸摸、若隐若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脂砚斋不一样,书上清清楚楚写了自己名字的周春,一直是光明磊落,不藏着掖着,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大丈夫,不怕杀头不怕被抓不怕文字狱,他比脂砚斋胆子大得多。
脂砚斋的批语:“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这句话也有些令人费解,看一百遍,也无法确定写作年代。难道说此书是原始社会时期写的?或者是陶渊明时期写的?再或者就是脂砚斋很了解周春,知道周春的藏书印和自称“自谓是羲皇上人”,认定是周春时期写的?但是这又是不可能的。
不知道脂砚斋在说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此批语未免有些离奇。就是用胡适的考证办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估计最后也没有答案。


按说,周春是最早的索隐派。他在《阅〈红楼梦〉随笔》中提出:《红楼梦》是“叙金陵张侯(勇)家事”。而且他还说,他在乾隆末年已见到120回和80回两种《红楼梦》。这种“和稀泥”的说法,也让很多红学家找不到北了。
周春是藏书家、学者。藏书印有“周春松霭”、“海宁周氏家藏”、“著书斋”、“松声山房”、“子孙世昌”、“自谓是羲皇上人”等。《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周春,字松霭,海宁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官广西岑溪县知县。革陋规,几微不以扰民,有古循吏风。以忧去官,岑溪人构祠祀焉。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二十年,卒,年八十七。春博学好古,两亲服阕,年未五十,不谒选。著《十三经音略》十三卷,又有《中文孝经》一卷,《尔雅补注》四卷,《小学馀论》二卷,《代北姓谱》二卷,《辽金元姓谱》一卷,《辽诗话》一卷,《选材录》一卷,《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八卷。
不知道为什么,《清史稿·》细心的撰稿人,唯独没有收录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可能他们不知道周春的这本著作。或者可能知道,但是看不上眼,没有收录吧。(吴修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9: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羲皇以上人
2023-12-08可可诗词网-全宋词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宋词典故·羲皇以上人

【出典】 见“北窗高卧”条。

【释义】 羲皇即庖羲氏。羲皇上人指太古淳朴之世的人。晋陶潜自叙隐居闲逸之乐,有“自谓是羲皇上人”语。

【例句】 ①蓦然打个筋斗,直跳过羲皇。(王安石《诉衷情·又和秀老》206)跳过羲皇,也就是做羲皇以上之人。②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怪来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晁补之《黄莺儿·同前》555)这是说一茗一香,自得其乐。不怪人说陶潜是羲皇之侣了。意谓自己也是羲皇之侣。③人物羲皇上,诗名沈谢间。(张孝祥《南歌子·赠吴伯承》1712)这是说吴伯承是羲皇之世以上的人物。④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辛弃疾《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1963)这是说陶诗中没有当世之事,所以他是羲皇以上的人物。⑤直与唤回兴替,羲皇留下遗编。(韩淲《朝中措·赵伊一哥回侍》2263)这是说要旋转乾坤,唤回淳朴之世,羲皇为我们留下遗训。⑥晋宋颓波,羲皇春梦,尊前一慨。(冯伟寿《玉连环·忆李谪仙》3018)这是说李白想挽回晋宋以来的颓靡风气,梦想羲皇之世,饮酒发出慨叹。

下一篇:羲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9: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羲皇上人”的三个粉丝:陶渊明、脂砚斋和周春
快乐老年435 2017-04-03   |  553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甲戌本《红楼梦》第一回中,叙述甄士隐:“本地也推他为望族了。只因这位甄士隐本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是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脂砚斋于“甄士隐本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句旁,朱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

这一句批语,是有典故的。“羲皇上人”是指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用来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出自晋朝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羲皇上人”的三个粉丝:陶渊明、脂砚斋和周春

由此可见,脂砚斋和陶渊明一样,是十分欣赏甄士隐的,也是很羡慕“羲皇上人”这样的生活状态的。无独有偶,有一个人,几乎和脂砚斋同一时期,可能比脂砚斋长寿一些,也很推崇“羲皇上人”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个人也是“红学家”,他就是周春(1729—1815)。

据说周春是最早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之一,和脂砚斋在《红楼梦》书上点评批语不同,他早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就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红学专著《阅〈红楼梦〉随笔》。他的藏书印有有一方就是“自谓是羲皇上人”。


也就是说,脂砚斋和周春两位老先生,在这里“巧遇”或者“撞车”了。他们俩和陶渊明一样,都是“羲皇上人”铁杆粉丝。

和忽男忽女、偷偷摸摸、若隐若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脂砚斋不一样,书上清清楚楚写了自己名字的周春,一直是光明磊落,不藏着掖着,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大丈夫,不怕杀头不怕被抓不怕文字狱,他比脂砚斋胆子大得多。

脂砚斋的批语:“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这句话也有些令人费解,看一百遍,也无法确定写作年代。难道说此书是原始社会时期写的?或者是陶渊明时期写的?再或者就是脂砚斋很了解周春,知道周春的藏书印和自称“自谓是羲皇上人”,认定是周春时期写的?但是这又是不可能的。

不知道脂砚斋在说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此批语未免有些离奇。就是用胡适的考证办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估计最后也没有答案。


按说,周春是最早的索隐派。他在《阅〈红楼梦〉随笔》中提出:《红楼梦》是“叙金陵张侯(勇)家事”。而且他还说,他在乾隆末年已见到120回和80回两种《红楼梦》。这种“和稀泥”的说法,也让很多红学家找不到北了。

“羲皇上人”的三个粉丝:陶渊明、脂砚斋和周春

周春是藏书家、学者。藏书印有“周春松霭”、“海宁周氏家藏”、“著书斋”、“松声山房”、“子孙世昌”、“自谓是羲皇上人”等。《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周春,字松霭,海宁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官广西岑溪县知县。革陋规,几微不以扰民,有古循吏风。以忧去官,岑溪人构祠祀焉。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二十年,卒,年八十七。春博学好古,两亲服阕,年未五十,不谒选。著《十三经音略》十三卷,又有《中文孝经》一卷,《尔雅补注》四卷,《小学馀论》二卷,《代北姓谱》二卷,《辽金元姓谱》一卷,《辽诗话》一卷,《选材录》一卷,《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八卷。

不知道为什么,《清史稿·》细心的撰稿人,唯独没有收录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可能他们不知道周春的这本著作。或者可能知道,但是看不上眼,没有收录吧。(吴修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9: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是士族还是庶族
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是|学以知道 , 教以成德!发布时间:2023-10-27 14:54:49        
问题描述
陶渊明是士族吗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是庶族

陶渊明是官宦子弟,在讲究门阀政治的东晋,做官是他这种门阀子弟最正常的人生

道路。

陶渊明曾祖父是陶侃,陶侃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陶侃在东晋朝中走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荆州刺史一职,在东晋谁拥有荆州就拥有与朝廷对话的资本。陶侃七十六岁去世,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陶侃共有十七子,见于正史记载的有九子,均在东晋朝中为官,在这种家族背景下陶渊明出仕为官不过是当时官宦子弟正常的人生轨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9: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东晋门阀时代,作为士族的陶渊明,为何仕途不顺?
2022-02-25 09:00:11 来源: 调侃历史  举报
1
分享至
在东晋初期,有一位江东士族鄱阳人陶侃。这位仁兄先后讨灭过张昌、杜弢等人的起义军以及苏峻、祖约等人的叛乱,为东晋偏安江左立下过赫赫战功。后被擢为荆江二州刺史,大司马,长沙郡公。



由于东晋政权的特殊社会制度,士族从一出生起就享有了政治经济上的特权。所以,陶侃死后,其子陶茂、其孙陶逸也都顺利进入了公务员行列,做到了地方太守。

本来,陶侃的地位已经够高了,自己又是士族,照说他的子孙似乎不应该仅仅做到太守的位置就封顶。

这里牵扯到一个江东士族和中原士族的关系。西晋灭吴后,江南人被中原人称为"亡国之余",因此,江东七族开始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挤。东晋初建之时,这一情况仍未得到改善,朝中得势的都是南迁的世家大族。相较而言,江东士族的待遇就比较凄惨了。若非自己建立过不世的功业。很难坐上高级公务员的位置。



因此,陶茂、陶逸爷儿俩虽然进入了公务员的行列.但由于自己并没有多大的能力,借着陶侃的功劳,能捞个太守来混,已经相当不错了。

某年某月某日,陶逸也有了自己的儿子。

这个孩子不仅出生年月及姓名无可考,甚至就连出生地也无据可查。关于他的名字,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他名渊明,字元亮,晚年才更名为潜;而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名潜,字渊明。

虽说是士族,但平时陶逸在工作岗位上干得实在是一般,也就没给陶渊明留下什么政治本钱。更麻烦的是,陶渊明九岁时,陶逸还撒手而去,本来就比较紧巴的生活也就变得更为紧巴了。

为了抚养陶渊明和他的妹妹,陶渊明的母亲不得不将两个孩子带回了娘家,和陶渊明的外公孟嘉一起生活。



孟嘉,在当时可是一位以才学名满江南的人物,还受到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器重,在桓温府中当过一段时间的参军。史书载其潇洒儒雅,放荡不羁,嗜酒如命。

受孟嘉的影响,陶渊明也开始慢慢变得有点他外公的遗风了。

孟嘉家中有很多藏书,这给了陶渊明阅读大量古籍和历史的条件。由于酷爱书籍,陶渊明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道家典籍《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小小的陶渊明受到儒、道两家思想的熏陶,不仅自己才华横溢,而且开始表现出来两种不同而统一的志趣。这表现在他的诗文上,一为"性本爱丘山",一为"猛志逸四海"。

"性本爱丘山",是说自己本性只爱田园山水,享受那恬淡的时光。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家思想。而"猛志逸四海",又是指自己有着超越四海的壮志,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儒、道,两个不同的极端,陶渊明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同时,家世的特殊背景、家境的破落,再加上时代的风云,又铸就了陶渊明自傲又自卑的心理与人格。

因此,在这种特殊的心理作用下,陶渊明开始一生三仕三隐的痛苦彷徨。

陶渊明29岁左右时,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出仕,职务是江州祭酒。

可以说,陶渊明的仕途是很顺利的,毕竟第一次做官就做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位置。但是,陶渊明在这个位置上却只待了几天。

至于原因,《晋书》中做了解释,说他在真正做官之后,看不惯官场上门阀森严,自己作为江东士族处处受人排抑的社会风气,因此,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他选择了回家读书种田。

但是,陶渊明的名头太大。不久,王凝之又来召他去做官,许诺的职位是江州主簿。在魏晋时,州主簿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王凝之很看得起他,但陶渊明谢绝了。

陶渊明不愿把自已置身于一个黑暗的官场旋涡之中,因为这违背儒家的教条,也就违背了他自己的教条。



陶渊明这一待,就是六七年。在这六七年中,陶渊明或弹琴赋诗,开卷读书,闲来自己种点粮食蔬菜,以补家用,日子倒还过得悠闲,同时也慢慢开始喜欢上了这种躬耕田园怡然自得的生活。

但陶渊明也没有忘记自己"大济苍生"的愿望,在他三十六岁时候,陶渊明等来了机会。这时候,荆州地面上的桓玄声誉渐隆,受其影响,陶渊明投入到了桓玄帐中,做了一名幕僚。当时,桓玄还没称帝,行为也还算比较正常。因此,陶渊明很想好好地在桓玄这儿实现自己的抱负。

但是,一年以后,陶渊明还是感到了不爽。因为此时的桓玄控制着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其野心不断膨胀,发现桓玄不怀好意的陶渊明当然不肯与其同流,找了一个借口,再次回到老家,继续读书种田。

此后政局再度发生变化,刘裕以讨桓玄为名起兵。听到消息的陶渊明非常兴奋,他认为刘裕作为一个寒门起家的人物,或许能够真正改变东晋腐朽的官僚制度,或许能够真正救民于水火。因此,陶渊明想到了再次出山。

当时,陶渊明还在江州,而这儿是桓玄的地盘。为了避免引起桓玄的警觉,陶渊明乔装打扮以后,顺利来到了建康,找到了刘裕。

面对陶渊明的来访,刘裕很高兴,而且在面试的过程中,刘裕对陶渊明的见识也相当满意。于是,刘裕任其为镇军参军。

此后刘裕的管理还算不错,陶渊明开始对刘裕产生好感。



可惜,好景不长。刘裕讨灭桓玄后,由于私人原因,诛灭了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重要官职。

陶渊明又一次失望了。在他眼里,刘裕也不会是一个什么好人了。因为他在刘裕身上看不到公正不阿的影子。尽管后来,陶渊明又在刘敬宣府中当过一段时间的幕僚,但他对官场却实在是感到厌烦了。

从刘敬宣府中归来后,由于不好拒绝叔父陶逵的好意,他到彭泽地面上做了一个小小的县令。这一回,他当了80天地方官。一件小事让他彻底打消了为官的念头,回归到"丘山"的怀抱中。

在彭泽县令第80天任上,陶渊明碰到了浔阳郡派来检查工作的督邮,这位督邮大哥有个嗜好,他喜欢受贿。谁要是给了他好处,那么工作业绩自然就是优或良,否则肯定不及格。

陶渊明生气了∶"我又怎么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呢?"



既然不想折腰,那这县令也当不成了。好在陶渊明很看得开。没有任何不满地挂冠而去。

这一次,他是彻底与统治阶级决裂了。

在他看来,刘裕,也不过是一个打着"济世救民"幌子的野心家而已。这种人,不值得他为其效力。除了归隐,他别无他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9: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官场失意,反映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四地闲夫
2020-08-28   |  48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闻名后世的东晋和南北朝文人之中,王羲之、陶渊明和谢灵运算是其中的佼佼者。王羲之的“兰亭”、陶渊明的“东篱”、谢灵运的“山水”,一直都为后世文人心向往之。而王羲之、陶渊明和谢灵运,除了文人的身份之外,还有着士族门阀的出身。

王、陶、谢三人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的确让人忽视了他们在仕途上的失意。无论是出于对隐居、田园和山水的向往,还是对勾心斗角朝堂的失望,不可否认的是三人都未能在仕途上有很高成就。

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官场失意,反映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王羲之、陶渊明和谢灵运三人在仕途上的失意,虽然与个人志向等原因有关,但从大时局的角度来看,其实三人的官场失意,背后体现出了士族门阀在江左的改变。

王羲之生活在东晋中期,陶渊明主要生活于东晋末期,而谢灵运生活于东晋晚期和刘宋前期。

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官场失意,反映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王羲之“放浪形骸”于兰亭的机会,源于东晋中期的稳定局势,让士族门阀得以稳定发展
王羲之所在的年代,正值东晋经历了初期的叛乱和动荡,正逐步稳定的时期。王羲之十六岁时,被掌控京口北府军的郗鉴选中做了“东床快婿”,已经算是东晋经历初期的王敦、苏峻之乱,逐步趋向于稳定的局面。而王羲之成年之后出仕,曾经写信劝导殷浩不要参与对桓温的权位之争,正是东晋上下游之争将起之时。

等到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召集当世名士在兰亭集会,正是东晋当时“永和政局”稳定局面的体现。东晋名士可以安心在兰亭“放浪形骸”,正是源于当时东晋稳定局势之下,士族门阀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官场失意,反映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称病辞官,迁居到金庭,真正过上了自由自在的日子: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王羲之辞官之后的生活,其实颇显颓废,整日游山玩水、放鹅钓鱼,赋诗作画,可以说是一点都没因生活而担忧,足以看出当时琅琊王氏的家产富足。说明琅琊王氏虽然已经不再如东晋初期那般显赫,但依然是士族高门,族内子弟也不需为了生计而担忧,足见当时东晋中期的士族地位稳固。

再看王羲之辞官的理由,其实源于当时他与太原王氏王述之间的矛盾,素来被王羲之瞧不起的王述,后在王羲之担任会稽内史之时,出任扬州刺史,成为王羲之名义上的直接长官。这对于高傲的王羲之来说,的确无法忍受。王羲之当即向派人上奏朝廷,说请求把自己做官的会稽,从扬州划分出去改称越州,足以见得王羲之在当时的嚣张态度。


但这也能够彰显出当时王羲之作为士族子弟,在东晋朝堂之上的“特权”,这无疑是士族门阀地位的最好证明。出身琅琊王氏的王羲之,动辄可以对直接上官参一本,这没有点士族底气是不敢为之的。

而且,王羲之在仕途上不“如意”,就愤而辞官,不再忍受“侮辱”,这可不是需要努力争取官职的寒门庶族能够轻易为之的。更何况,王羲之的“不如意”,只不过是自身的骄纵对于朝廷的不满而已。

总结起来看,王羲之在官场上的失意,是主动为之,是基于士族门阀底气和地位的骄横“宣泄”,这源于士族门阀在东晋中期稳定局势下的尊显地位。

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官场失意,反映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官场失意,反映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陶渊明出身士族却也“无官可做”,体现出了当时没落士族的凄惨和士族的地位下降。
陶渊明的祖上陶侃晚年,可是敢硬撼王导、逼着庾亮低头的狠角色,因为平定苏峻之乱的功绩,陶侃得以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东晋重臣,这是陶渊明祖上的荣光。

而陶渊明的出身这般荣显,自然也是士族门阀的背景,不过陶渊明的陶氏士族,相较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来说,已然是逐渐走向了没落。陶渊明尚且需要为了生计而做彭城令,就足以看出陶氏的发展状况。


陶氏发展到陶渊明这一代,祖上陶侃的袭爵依旧存在,陶渊明曾做《赠长沙公》赠给当时长沙公陶延寿,称赞他延续祖上荣光。不过,祖上的荣光并未光耀陶氏子弟陶渊明,陶渊明因不满督邮的骄横,愤而挂印而去,从此选择了隐居生涯,不再出仕为官。

不过,陶渊明的隐居生涯,与王羲之相比要“清贫”很多。

有一年重阳节,陶渊明家中没有酒可喝,于是到东篱之下采了一把菊花,坐在篱笆下面赏花。等到当时任江州刺史的王弘前来,带着酒给陶渊明,陶渊明才得以在重阳节喝上酒。

与王羲之辞官之后,四处游玩、养鹅钓鱼、赋诗作乐的自在隐居生活相比,陶渊明连平时喝一顿酒的钱财都没有,两人辞官后的差距显而易见。

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官场失意,反映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造成这种不同结局的原因,当然主要是陶氏士族的没落,导致陶渊明虽祖上尊显,但到他一代依然不再具有士族的家世。不过,需要知道的是,当时陶氏尚有“长沙公”的封爵,身为陶氏子弟的陶渊明,并且兼有出众才华和品行,本应该受到当时朝廷的重任,不必为了小小督邮而挂印。但结果显而易见,陶渊明不但要为了生计而在县令微末官职上忍气吞声,即便学王羲之愤而辞官,也要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足以看出当时士族地位早已不再如王羲之时那般重要。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处东晋末期动荡时期。成年之后的陶渊明,朝中掌权的陈郡谢氏谢安立朝,东晋权柄终于被司马氏所掌控。而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父子执政昏聩,让东晋内部动荡不断,战乱频生。


而士族门阀在这一阶段,也因司马氏的掌权,地位受到了压制。庾氏、桓氏相继受牀,王氏、谢氏也只能自保,士族子弟掌控朝廷内外的时代一去不返。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样的高门士族,尚且需要为了士族生存而“苟且”,更何况像陶氏这般的没落士族,更是在东晋末期没了出路,到陶渊明时已然与庶族寒门无异。

简言之,陶渊明的官场失意和隐居田园的清贫,除了陶氏士族自身的没落以外,士族门阀在东晋地位的下降,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官场失意,反映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谢灵运的“凄惨”结局,体现出士族门阀在“宋代晋”后的不利地位!
谢灵运出生那年,陈郡谢氏的领军人物谢安病逝,这对谢灵运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好的开始。成年之后的谢灵运,虽然也如普通士族子弟那般走朝堂之路。

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官场失意,反映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先是出任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参军,后又担任抚军将军刘毅的记室参军、从事中郎。刘毅起兵反抗刘裕失败后,谢灵运又出任太尉参军,回朝之后任秘书丞。后又转任中书侍郎、黄门侍郎等职。期间经历屡次去职。等到刘宋建立后,谢灵运历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等职。

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谢灵运传》

刘宋时代的谢灵运,心性高却不得重用,朝廷也多把他当做有才学的文人罢了。不过,谢灵运出身士族,性格十分偏激,对于礼法也不甚看重,对于朝廷政见多有评价却不被重视,于是谢灵运经常愤愤不平。

谢灵运的这种脾性,也给他招来了灾祸。宋少帝继位之后,谢灵运看不惯当时徐羡之等人的掌权,于是便上表弹劾,但却遭到排挤出朝,没办法只得出任永嘉太守。之后,谢灵运便失去了参与刘宋朝政的机会,只能在地方寄情于山水,也因此而创作的山水诗作让其名声大振。


等到宋文帝刘义隆登基之后,诛杀徐羡之等人,再次召谢灵运入朝。不过,这次谢灵运还是没能成为参与朝政谋划的重臣,只是做了个修史书的秘书监。依然不变的官场处境,让谢灵运再次厌倦仕途,于是谢灵运又一次辞官。

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官场失意,反映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不过,虽然谢氏的底蕴,不需要谢灵运如陶渊明那般清贫,但谢灵运并没有王羲之的运气,辞官之后的谢灵运又被人弹劾,最后落得个“谋逆”罪名被处死!

总起来看,谢灵运的时代,虽然他能够依仗陈郡谢氏的底蕴,可以有辞官之后也能游山玩水的资本,但在朝廷之中已经不能参与到刘宋权力中心。士族门阀的地位,早已不再是东晋前期那般,可以左右朝局的变化。

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官场失意,反映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王、陶、谢的处境异同分析
王羲之与谢灵运相比,前者可以弹劾上官,也不用承担什么后果,而谢灵运即便辞官归家,也会受到同僚的弹劾。两人同是不满官场辞官,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局。这是士族门阀地位,在东晋中期和刘宋时期处境地位变化的明显体现。

陶渊明与王、谢相比,不能以高门士族的出身晋升高官,辞官之后也只能过得十分清贫。相比王羲之,陶渊明过得清贫,但相比同为高门的谢灵运,却能过得安逸。这是士族门阀地位由高变低的明显过渡。

士族门阀自曹魏发展以来,到东晋时期到达鼎盛之期,在东晋百年国祚之中,士族门阀一直都享受着寒门庶族不曾享有的“特权”。不过等到东晋末期到南朝,士族门阀的地位在明面上更是急转直下,相对应地士族子弟的处境也开始发生改变。

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官场失意,反映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王、陶、谢官场失意的原因虽然不甚相同,但辞官之后的处境却千差万别:

王羲之辞官,可以放鹅弋钓,安居享乐;

陶渊明挂印,只能东篱采菊,清贫乐道;

谢灵运去官,即便生机无忧,凄惨收场。

三人辞官之后,正好应合了江左士族地位的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239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09: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的生平及代表作?
quxiang132020.03.15浏览88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xinbo4813
2020.03.16
满意答案
   
陶渊明(东晋诗人)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凯橘键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伍薯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盯巧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1 07:59 , Processed in 0.3039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