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3: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皇四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liuhuirong 2023-04-16 发表于湖北  |  26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字字看来皆是血”“实写幼时往事,可伤”,“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小说之形的真史书,《红楼梦》布局宏大,构思精深,拙作《红楼隐史》16开本,分为上下两册,将会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这是《红楼梦》第五十二回里真真国女子的一句诗,其实隐写的是女真国吟唱“昨夜朱明亡,今宵清廷兴”。

《红楼梦》,实为“朱楼梦”,再结合贾府的帝王规制,比如宁国府九道门、比如贾府给人看病的都是“王君效” 即效力君王家的太医等等,以及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皇宫仪制的场景描写,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是完全写不出来这些的,而且作者还用“衔玉而诞”、世间仅存的“补天之石”来暗示主人公宝玉的帝王继承人的身份。

作者先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特意强调:“(大观园)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

筹画起造者即红楼梦一书的创作者。

“明公”指朱明后裔;

“山子野”音译"三子爷”。

网友“山大王1971”参与指出:“从八卦的角度,'山子野’,重点是'山’字,在八卦中,震卦(震仰碗),为长男;坎卦(坎中满),为中男;艮卦(艮覆盂),为少男(三男)。'艮’是什么?'艮’就是'山’,'山’——'三’,既是谐音,涵义也是相通、相同,综上,得知,'山子野’就是'三子爷’,'明公山子野’就是'朱三(太)子爷’。”

原来,这奇怪的名号“明公山子野”其实是取自当时民间所称的“朱三太子爷”。

为何是“老”明公山子野呢?因为朱三太子开始创作《红楼梦》时已经六十多岁,已是花甲老人,自然是当得这个“老”字的。

后又交代贾府的四姑娘惜春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也就是创作《红楼梦》长篇小说。

这筹画起造和执笔作画正是作者自亮身份:《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朱三太子爷——崇祯帝的皇四子——朱慈炤!

“贾史王薛”实乃“家史王写”!

脂批郑重提示【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是正告读者:《红楼梦》不仅是真史书,而且是非民间野史可比的王写正史!

简单介绍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明亡后的下落。

《明史》:“庄烈帝七子: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田贵妃生永王慈炤(皇四子)、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崇祯共有7个儿子,其中4个早夭。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崇祯送出宫的三位皇子分别是:太子朱慈烺16岁,皇三子定王慈灿13岁,皇四子永王慈炤12岁。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崇祯在死前命太子、定王和永王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甲申传信录卷九》记载:“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皇四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没想到,崇祯的国丈周奎居然主动将永王和定王献给李自成,面对李自成,年长的定王怯懦不言,而年幼的永王朱慈炤的不屈表现令人钦佩,幸运的是李自成并未加害于皇四子永王和皇三子定王。


李自成败逃出北京后,藏匿于民间的太子朱慈烺又去投奔外祖父周奎,并与长平公主是抱头痛哭在一起。公主劝太子说:"慎毋再至", 公主明白,周奎既然能把定王和永王交给李自成,也一定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周奎又将太子进献给清廷,并按照摄政王多尔衮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太子朱慈烺被杀,凡是为太子辩护的官员、太监和锦衣卫统统被杀,就连主审此案的钱凤览也被绞死,而周奎则得到清廷的特别奖赏。

皇三子定王朱慈灿则下落不明,一直到康熙十八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被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湘中抓获。康熙皇帝获知后说:“朕曾以此事问之在内旧太监。据云: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便以假冒之罪将皇三子定王朱慈灿杀害。(详见《八旗通志》和《清实录》康熙朝,卷八十六,十八年十二月的记载)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76岁的朱慈炤被捕后自述其亡国后的经历:“吴三桂与大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携吾至河南,弃马买牛,种地年馀。当道查捕流贼甚急,彼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老乡绅王某者曾为先朝御史,执手悲泣,留于其家,遂改姓王,偕其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病故,吾年十八九,乃渡江而南,投寺削发。后游浙,止一古刹,有馀姚人胡姓,亦宦裔,偶来寺,与我谈经论文,大诧曰:'子才学如此,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劝蓄发。其室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居其中,后又以女妻焉。此吾所以为浙人而曰王某也。”

朱慈炤先后在一位毛姓农民军将领的保护下逃到河南种了一年地。后来毛将军因清朝盘查而丢下他逃走,他只好孤身流浪,后辗转乞讨到了凤阳,因相貌不凡而被一位曾任明朝谏垣的王老乡绅发现,了解到他的皇子身份后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从此王家人就成了皇四子的忠实保护者,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姓王的原因所在。


后来朱慈炤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一份藏宝图,于是按图把王家人带到了山西宁武的冰火山上,命令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以守护宝藏。王家人也不知皇四子说的宝藏是什么,却毫不犹豫地在冰火山上守候了三百多年。冰火山从前周围都是水,要想进入还得划船,是地地道道的世外桃源,他们居住在此也躲开了外界的战乱纷扰。因为他们的房子悬空而建被外界称为“悬空村”,但其实真正的村名是“王化沟村”,因为他们都是保护皇四子的王家人的后代。虽然直到现在王家后人都搞不清宝藏是什么、在哪里,但他们都说冰火山是宝地,保佑他们平安长寿,活到九十对他们来说从来都是轻轻松松。三百多年,真是一段神奇的历史。

在安顿好王家人后,朱慈炤又以游方僧人的身份四处流浪,并在浙江余姚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由于惊叹于他的才华过人,于是力劝他还俗并把女儿许配给他,朱慈炤特意把他的恩人们都在他的《红楼梦》里做了交代,后文会解密。朱慈炤多次以教书先生的身份游行全国各地,足迹踏遍了天南地北,见多识广、阅历非凡。因为与朱慈炤下棋而一起被清廷逮捕的蓬莱公李方远在《张先生传》中写皇四子是个“丰标秀整,议论风生”谈吐不凡的美男子,才华横溢:“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这在近日东平县沙河站镇张老庄村新发现的《候选州同诰峄峄县教谕讳字岱霖公传》中也得到了印证:“工书善画精舆地学”。


朱慈炤以余姚王士元为名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76岁,并且有了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由于他按朱家传统,为儿子们取名时都用带“土”部的怪字,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致使身份暴露,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皇四子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的明朝继承人的身份是不能见容于清廷的。为了斩草除根,清廷故意混淆一母同胞的皇四子朱慈炤和皇五子朱慈焕,因为皇五子朱慈焕是有明确的明朝官方的死亡记录的,而皇四子只是明亡后下落不明。狡诈的清廷竟将皇四子与明亡前夭折的被封为真君的皇五子混为一谈,以此污蔑皇四子乃是假冒:“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明确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十四年亡故,而所谓作证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经过六十多年后又如何能辨认得出当年仅十二岁的少年皇子?清廷用这些连小孩子都骗不了的“证据”将皇四子凌迟处死,其子全部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3: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解密:智通寺老和尚的历史原型是晚明方以智

啸风
咨询顾问
​关注他
红楼梦第二回文本里,贾雨村有一天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的庙宇前,门前题着“智通寺”三字,遇到一个老僧既聋且昏。可是智通寺的对联却睿智无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里是典型的反向描写,这个老和尚的历史原型其实是中国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学者方以智。方以智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巨擘,其深邃缜密的思想令人叹为观止。方以智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的自然哲学思想,一方面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之下学习并同化西方传入的思想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自然哲学思想其学博涉多通,发誓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识熔于一炉,发明千古不决的道理,是明清之际的一位有进步社会思想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哲学家。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晚年为僧时号无可,又称愚者、药地、墨地、木立等,清安徽桐城人。公元1611年,方以智在安庆府桐城县一个士大夫家庭出生。他的曾祖父方学渐精通医学、理学,能将诸子百家融会贯通,有《易蠡》、《性善绎》、《桐夷》、等存世。他的祖父方大镇为万历年间大理寺左少卿,著有《易意》、《诗意》、《礼说》等书。他的父亲方孔照,万历四十四年进士,著有《周易时论》、《全边略记》、《尚书世论》等著作。方以智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因此从小就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他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方以智因为人生旅途异常坎坷导致思想丰富多彩,他出身士大夫家庭,赋诗作文,读经研史,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统一,论天理大事尤其在行。方以智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内容广博精深,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方以智的思想艰深,因此他的书晦涩难懂。清初有一位江西学者曾经在书信中讲过一个关于方以智的故事,他说方以智出家成为大和尚后,到易堂来看望他,方以智拿出两篇自己的文章给他们阅读,据说有人四五遍,甚至七八遍仍然不懂文章的意思。

方以智曾经加入弘光政权,后来扶持永历政权,继续反清斗争。方以智被太监王坤诬告免职,此后隐居湘桂一带。清军大举南下,方以智于是出家为僧,但是仍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后来被清军逮捕,拒不投降。康熙十年,为粤事牵连被捕,在押解广东之时途径万安惶恐滩,因背上生疮去世。

忆秦娥·花似雪

花似雪,

东风夜扫苏堤月。

苏堤月,

香销南国,

几回圆缺?


钱塘江山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

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

独往

同伴都分手,

麻鞋独入林。

一年五变姓,

十字九椎心。

听惯干戈信,

愁因风雨深。

死生容易事,

所痛为知音!

附录:

方以智小传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炤,明湖广巡抚,为杨嗣昌劾下狱,以智怀血疏讼冤,得释。以智,崇祯庚辰进士,授检讨。会李自成破潼关,范景文疏荐以智,召对德政殿,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京师陷,以智哭临殡宫,至东华门,被执,加刑毒,两髁骨见,不屈。 贼败,南奔,值马、阮乱政,修怨欲杀之,遂流离岭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隐志。变姓名,卖药市中。桂王称号肇庆,以与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讲学士,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旋罢相。固称疾,屡诏不起。尝曰:“吾归则负君,出则负亲,吾其缁乎?” 行至平乐,被絷。其帅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择,以智趋右,帅更加礼敬,始听为僧。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 其闭关金陵高座寺也。友人钱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为僧者,问以智,澄之曰:“君岂曾识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罢,上忽叹曰:‘求忠臣必於孝子!’如是者再。某跪请故,上曰:‘早御经筵,有讲官父巡抚河南,坐失机问大辟,某薰衣饰,容止如常时。不孝若此,能为忠乎?闻新进士方以智,父亦系狱,日号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言讫复叹,俄释孔炤,而辟河南巡抚,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语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声。 以智生有异禀,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著书数十万言,惟通雅、物理小识二书盛行於世。

注:本文部分摘编自专业材料。

编辑于 2021-12-13 22: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4: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旷世奇才-方以智,他会与《红楼梦》有关吗?「红楼探秘之十三(文稿+视频)」

东南一语
爱音乐、爱旅行、爱红楼
​关注她

你经常看 红楼梦 相关内容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冒辟疆的好友方以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明末四公子之一。)

他是第一个被冒辟疆写进《影梅庵忆语》里的朋友,就是他把董小宛介绍给冒辟疆的。

晤密之,云:“秦淮佳丽。近有双成,年甚绮,才色为一时之冠。”
这里的密之就是方以智,双成即董小宛。

方以智是个旷世奇才。

他的好友陈子龙(就是柳如是的前男友)评价他:

“六龄知文史,八岁游京师,十二工书法,隶草腾龙螭,十五通剑术,十八观玄仪,旁及易象数,无理不可欺。”
《清史稿·方以智传》中也说他无所不通:

“以智生有异秉,年十五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通,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技勇之属,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真正是百科全书类的人物。

他喜欢阅览西洋之书,推崇中西合璧,有两位外国好友:传教士毕方济与汤若望。其中毕方济(P.Francois Sambiasi)生于那不勒斯王国,即意大利半岛南部的的Cosenza城,讲意大利语。

汤若望更加出名,他在中国40年,当时备受顺治皇帝恩宠。虽出生于德国,但却是在意大利完成他的学业,在那待了十年时间。他也会讲意大利语。

红楼梦书中就出现了意大利语。

书中第六十三回:宝玉对芳官说的话:

“海西佛朗思牙闻有金星玻璃宝石,他本国番语以金星玻璃名为温都里纳。”
这里宝玉说的“海西”应该泛指西方国家,“福朗思牙”听上去指法国,但却不是英语和法语的发音,它是意大利语。

“温都里纳”一样出于意大利语,原词为‘venturina’,是一种金砂石,也就是用玻璃制作的宝石。

17世纪时,意大利的玻璃制作工艺已经很成熟,并传入其他欧洲国家。

那冒辟疆是不是从方那里获知这些信息呢,我们只能猜测。但作者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信息。

书中被叫做“温都里纳”的人是芳官。

芳官在怡红院中绝对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她原是贾府梨香院戏班中的十二女伶之一,后贾府遣散戏班后,大家被分派到各房,芳官到了宝玉房里。

芳官虽做了宝玉的丫鬟,但她不会做针线活,不会说好听话,不会服侍人,脾气又大。但宝玉却处处宠着她,还提醒别人(如:春燕)照顾她,这在其他丫头中谁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对待。

两人可以同桌吃饭,同杯饮酒,划拳逗乐,生日那晚醉了还同榻睡觉。

芳官性格豪爽,宝玉把她打扮成小子,招摇过园,给她起洋名叫“温都里纳”,起男性名叫“耶律雄奴”。

两人打扮上也像,书中众人都说他们如“一对双生的兄弟” 。

看他们书中的那些对话,取名字讲的玩笑话,就像是一边喝着酒一边在故意拿名字作贱匈奴外族。

这两人看上去不像是主人奴婢,倒更像是兄弟、知己。

宝玉把女子比喻成水做的,而男子则是浊物,作者把自己这位同龄的好朋友化身为书中女子是很有可能的。



那我们来看看书中还有哪些暗示。

(1)方芳谐音。

另外书中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喝酒时,芳官说她和袭人一个姓,都姓‘花’。

《醉翁亭记》里有‘野芳发而幽香’,芳就是花。袭人的哥哥叫花自芳,大概作者也是为了解释花来自“芳”(方)吧。

(2)红娘

前面一期曾讲过了《影梅庵忆语》是冒辟疆写作《红楼梦》的密码本,他把很多写作的证据都藏在这篇忆语中, 那看看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是怎么提到方以智的。

文中一开始就特意说到是方以智把董小宛介绍给他的,方以智相当于冒辟疆和董小宛的红娘。

那么芳官呢?芳官在书中是正旦,正旦的角色,如《西厢记》里的莺莺。

但第四十八回芳官受了她干娘的打,麝月就曾有戏语:“把一个莺莺小姐,反弄成拷打红娘了!”特意提到了红娘。

不但如此,书中还有一个柳五儿,模样儿长的像黛玉,性格体格都像(柳五儿是黛玉的一个分身),委托芳官介绍去宝玉那里,芳官也是柳五儿与宝玉的红娘。

(3)两人结局

当清兵大举南下时,方以智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

方以智后来遭人诬陷被捕,被人诬以谋反罪名。

而芳官最后的下场也是由于旁人诬陷,王夫人把她撵了出去,后来跟随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

这个“智通”在书中第二回也出现了。

第二回写贾雨村出去闲逛,在野外看到一座破庙,上面题着“智通寺”三字,里面还有一个龙钟和尚。

作者多次提到了这个“智通”。无所不通的方以智?会是这个暗示吗?


陈维崧在给方以智的儿子方中得的诗序中回忆方以智:

当时秣陵全盛时......密之先生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蓄怒马桀黠之奴带刀剑自卫者,出人常数十百人,俯仰顾盼甚豪也。
在陈维崧笔下:他是白衣飘飘的侠客。。。

方以智写的《物理小识》传入日本后,日本学者评价为 “牛顿之前、中国可以自豪”的关于自然科学的百科全书著作。 

所以不管他与《红楼梦》有没有关系,我们都应该记住曾有这么一位天才、智者。

**分享读红楼心得,一家之言,供爱好红楼的您参考。

明末旷世奇才-方以智会与《红楼梦》有关系吗?「红楼探秘之十三」
246 播放 · 1 赞同视频




发布于 2020-10-11 09:04
红楼梦(小说)
林黛玉
曹雪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4: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学新论:方以智是《红楼梦》的作者?
 大连北溟子
2023-11-30 发表于辽宁  |  4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谢思球

最近,红学研究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有研究者提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末清初今枞阳籍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方以智,方以智是贾宝玉的创作原型。最新的论点认为,《红楼梦》是明末四公子方以智与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合著,曹雪芹即方以智,脂砚斋即冒辟疆。著名学者汪军认为,《红楼梦》是不是方以智原著尚待进一步深入考证,但《红楼梦》的作者肯定是明遗民,绝非那个江宁织造厂的八旗后裔。胡适的所谓“乾嘉考据法”,从《红楼梦》到《水经注》,一错再错,为害甚大。另外,方以智与天地会、孙中山的关系,方以智对易学、庄学、诗学、禅学的全新阐释,都是中国文化新一轮复兴的原点

研究者认为,曹雪芹是笔名而不是真名,曹是曹洞宗的曹,雪芹是明遗民推崇的复卦意象,象征复活与新生。若如此解读,曹雪芹非方以智莫属,它将永远终结上世初胡适《红楼梦考证》中提出的《红楼梦》作者是江南织造曹寅后人曹雪芹的论断。《红楼梦》一书和曹家并无关连,因为密之去世时,曹寅(1658—1712)才13岁,他16岁才入宫作康熙御前侍卫,康熙29年才任苏州织造,三年后江宁织造,按现在专家考证的结果,曹雪芹在13岁时家族就已败落,以他的知识经历能写出这部文学“百科全书”来吗?简直是天方夜谭。方密之是中国古代卓越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唯物论哲学家,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中国有几人?只有第一流的作家,才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百科全书式的第一流文学作品。

红楼梦》以写宁荣二府、宝黛二人爱情故事为幌子,实际上是写明朝国破家亡、海内鼎沸、末流横决、颠沛动荡,表现了明末清初大动乱 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的无穷忧虑。贾宝玉与黛玉恋爱主线是以冒辟疆与董小宛恋情为蓝本。方以智、冒辟疆都是当时一流的大儒,他们在清初政治高压下通过写这部小说,寄托哀思,给后人留下重重谜团,他们在当时恶劣环境下也只能采取这种手法来做了。方以智、冒辟疆等从天堂到地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决定了他们写作的决心毅力和思想深度,远比《红》作者是曹雪芹说胜数更大。

1653年,方以智重归离别10年的金陵,皈依天界寺的觉浪道盛法师,闭关在金陵高座寺的香竹轩,潜心写哲学著作,《红楼梦》的初稿也就是在这里创作的,初名《情僧录》,后改名《石头记》。冒巢民(即冒辟疆)在得到原稿后,精心抄录(冒的小楷极佳,能日写一万字),充当了脂砚斋等作脂评等。巢民于1680—1690这十年之间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写成《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一书传世。在增删过程中,书名曾数次修订,有《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名称。吴玉峰、东鲁孔梅溪都是化名而己,实际作者只有两人,即初创者方以智(称作曹雪芹)和增删者及评点者冒巢民(脂砚斋)。评点中出现的畸笏、芹溪、杏斋诸子等都是巢民在书中的化名,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一是这些化名人物对小说中发生的事情毫无了解,二是为了保密需要,无须他人代劳,作者为模糊人的视线,将“真事隐去”故意设置的烟幕弹。整书初创稿为方以智,增删评点都出自于脂砚斋即冒巢民一人之手。


《石头记》原稿连同脂评流落到南京曹寅之手,在曹家迎百年传到穷三代曹霑之手,仅活了40岁的曹霑,自号雪芹,改写了一部《金陵十二钗》,但并没有流传开来。200多年来,人们将这个假曹雪芹当成脂批《石头记》作者,纠缠不清。找到了真正作者方以智和点评者冒巢民,一切疑团都能解决。这是方、冒诞生400年前夕(2010年)终于真相大白,重见光明。

《红楼梦》作者为方以智和冒巢民,可见脂砚斋两段《一芹一脂》评语:

a.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

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脂砚斋

b.甲戌本第一回一条脂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

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脂砚斋”,回看方以智与冒襄在世且已相识的年份,有一个甲午年,

那正是1654年,也正是于这年的八月(客秋),冒襄叩关(以智闭关高座寺)叙旧,密之言:“与辟疆别十六年矣。”然而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生死兄弟之情甚至同盟暗约共坚遗民之志甚至筹划复明大业。

想不到这一次重聚之后,二人天各一方,虽然密之子辈与冒襄往来不断,但两友再无相见之日。

生死离别,能不令做为脂砚的巢民泪下悲慨么。此批作于1671年密之逝后当无疑虑。是故有“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黛玉初进荣国府见一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甲戌夹批:实贴。】方密之即生于在陆山庄的黻佩园。

本文作者发表于2009年新浪博客,今天才看到,和本人最近的红楼梦作者的探讨非常一致。故推荐给友友,请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大连北溟子 > 《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的残缺文本已经找到,它其实是一本反清悼明的“史书”
下一篇: 你知道,作家唐国明是如何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4: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离恨天 - 汉语词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地点
道教的第三十三重天阙,别名:大赤天、太清天、火赤天。

乃是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的道场。

古语有云:三十三层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十病,相思病最苦。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离恨天


主人
太上老君

目录
1作家
2文学作品中的离恨天
3网游公会
折叠编辑本段作家
:离恨天无尘

典型的古风作者,代表作品:《刑刑瑟瑟》[1]

他,

刑刑瑟瑟

皇宫里最没地位的庶出皇子。

在襁褓中就和母妃被打入冷宫,

原来,十几年前,惊世的秘密和阴谋,本以为可以掩盖在深宫里,却被悄然掀开。。。。。。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才是命运的主宰?

机智、信念、勇气,谁能够力挽狂澜?

到了最后,所有人都猛然发现,原来命运早就开始轮转。他不想伤害任何人,但最终,还是伤害了。。。。。。。

作品桥段:

"就算世上所有人都死光了,她也不会爱上你……"

"这样的伤,这样的苦,你不痛我代你痛。"

"不要逼我杀你,求求你,跟我回去。。。。。。"

"壶儿,他们都不要你,害你伤你,只有我救你,保护你,没想到,到头来,你却要杀我?"

"娶我,天下太平。。。。。。我们一起过逍遥的日子。不娶我,哼,你则死无全尸,当然,不仅是你,你的??哦嫉盟馈!?

"前世她为了爱你永堕轮回,今生你还想让她再痛苦一次吗?"

"阿狸为我,魂飞湮灭;辽萧为我,千年冰封;无尘因我今生今世都要受尽万蛊噬心之苦,我就是一个祸害,所有爱我的人,都会遭殃。所以,我不要让任何人爱我,我也不要再爱上任何人。。。。。。"

"你要我的命,给我个痛快的死法,不要将我在冷宫刑囚了整整十八年不见天日的日子,一点点地折磨我,你到底对我母妃有多少恨,要夺走我的自由,毁了我的幸福,而现在又想用这样的酷刑结束我的生命?!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作品中的离恨天
郑光祖《倩女离魂》有"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熬?"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姑也曾自称"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作者以"离恨天"、"灌愁海"寓愁恨悲戚之意,天界清静女儿之境太虚幻境就存在其中。大观园是太虚幻境在人间的投影,作者以此暗示小说主角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和众女儿悲剧的不可避免。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居于离恨天兜率宫中。

在《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中也曾有:"这是兜率宫,休猜做了离恨天。"

元杂剧中还常有"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之语。

折叠编辑本段网游公会
折叠公会介绍
离恨天网游公会成立于2003年6月24日,前身为"仙剑第一家族",

离恨天LOGO版本一
由"【离恨天】砒霜"等一批仙迷创建,公会初期以备战《仙剑OL》为目的。在历经仙剑的磨练和沉淀后,离恨天网游公会正向着多元化发展,现已成为国内知名综合性网游公会。

折叠公会宣传
爱恨别离,有时留下的是一场千年不灭的风华绝代;

国仇家恨,有时谱写的是一曲壮丽山河的英雄之歌;

问离苍天,有时咽下的是一个勇者生生不息的绝望;

当盛世的风,抵着剑者的背,抚着媚灵的腰,掀起舞姬的裙。

纵是千种豪情,万般柔情,尽在"离恨天"。

折叠会名变更
2003年06月24日公会成立

2006年初公会更名"仙剑奇侠传ONLINE第一家族"

2007年公会更名"仙剑OL第一家族"

2008年6月 公会更名"离恨天",意为:天本无恨,离人心自有恨

折叠公会荣誉
第七届"网博会"全国十大网游公会

离恨天LOGO版本二
"久游"2009年官方十大合作公会

"悠游网"2009年官方十大合作公会

"腾讯"2009年度十大合作公会

"游戏铺子"2009、2010年度十大合作公会

"多玩"2010年度十大明星网游公会

《仙剑OL》、《QQ西游》、《QQ仙侠传》、《凡人修仙传》、《桃园OL》、《英雄联盟》、《上古世纪》等官方合作公会以及数量众多游戏内荣誉

折叠公会会歌
《步步皆殇》

作词:恨醉

作曲:千草仙

演唱:Hita

制作:墨明棋妙原创古风乐团

《步步皆殇》一首墨明棋秒的HITO创作的歌曲,"看尽三十三宫阙,最高不过离恨天",作为"步步皆殇"最高潮的副歌歌词,无疑最直接的阐明了这首歌的所指内涵。一步一殇,却依旧走到天之最高--离恨天。

经过多番交涉,《步步皆殇》版权所有人于2010年08月31日已经正式授权该歌曲成为离恨天的会歌。二者的结合,也在向我们倾诉着我们一直所坚持的东西得到了认可与回报--看尽三十三宫阙,最高不过离恨天。[2]

参考资料
1.《刑刑瑟瑟》  . .晋江 . 2013-01-11
2.[离恨天]会歌《步步皆殇》已获得原作词作曲的授权  . .17173.com . 2014-08-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4: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满空香散如烟雾 一片月明飞落梅——石涛花卉作品欣赏
来源:新华网2020-06-15 10:03
  石涛(1642年一1708年),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新华书画将带领您一览石涛花卉作品的精华所在。

  作品欣赏:



  石涛 月下梅竹图



  石涛 芭蕉图



  石涛 玉兰图



  石涛 梨花图



  石涛 芍药图



  石涛 绣球花图



  石涛 杏花图



  石涛 石榴图



  石涛 蔷薇图



  石涛 水仙图



  石涛 梅花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4:5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施闰章与方以智交游考述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2021-01-18 19:14
夏建圩
第481期
施闰章(1618—1683),安徽宣城人,字尚白,号愚山,清初著名诗人,是“宣城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顺治六年进士,以诗名闻天下。方以智(1611—1671),安徽桐城人,字密之,“明末四公子”之一,交游广泛,博学多才,清初著名科学家、哲学家、诗人,人称之木大师、无可大师、药公、愚公、浮山先生、青原尊者等。


入清后方以智避乱岭南,组织抗清活动。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清军攻陷桂林,平乐等地相继告陷,方密之躲在友人严玮(伯玉)家,清军搜密之不得,拷打逼迫严玮,该年闰十一月方以智“剃发僧服出,以免严玮”。清军统帅马蛟麟爱其才,听任方以智为僧,顺治八年(1651)供其于苍梧城东云盖寺,“冰舍”落成僦居其中,充当伙夫,开始避世逃禅的生活。〔1〕172
顺治九年(1652)春,施闰章奉使广西,达桂林,恰逢李定国起兵,逼迫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秋7月桂林陷,施闰章后从平乐经江西而归,冬抵里门。〔2〕卷一 由其诗句“燕山发凛秋,桂林夹莫春”可知大概。〔3〕卷四 但《愚山先生年谱》记载过于简单,并且对此期间施闰章与方以智在广西交往、及结伴北上至江西的经历只字未提。结合施闰章的诗文,当时施闰章自长江经由湖南湘潭进入广西抵达桂林,施愚山《使粤纪行•粤江赋》记载:“壬辰暮春,奉使粤西,将下漓水,泛苍梧。时岭南甫定,所在榛莽,心悬万里,势异三江。”
《方以智年谱》对此事也有记载:顺治九年夏,施闰章奉使粤西,过梧州访密之,同趋冰井,觅元结《漫泉铭》故迹,咏诗怀古,颇相洽。在苍梧云盖寺是两人首次见面。〔1〕174 施闰章《冰井行》注曰“苍梧冰井著自元次山,施子同药公就而酌之。求次山《漫泉铭》不可得,作《冰井行》”,诗曰:“次山斟酌已千载,鸿濛再辟吾侪在。屈蠖神龙浊水游,百尺清心同不改”。〔3〕卷十五 方以智《冰井和施尚白怀元次山》曰:“荒厅犹足撰良辰,抱甕烹茶久作邻。历尽沧桑留此水,可怜天地重诗人。浊流懒照缁衣面,长袖能挥青草尘。坐定枯肠为君洗,猗玕洞里血痕新。”〔4〕卷一
该年秋天,李定国攻陷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南国震动。施闰章由漓江经平乐至苍梧,携方以智下珠江,经肇庆、广州,沿途北上,经韶关(曲江)度梅岭入江西境内,又沿赣江经泰和、吉安(青原山)、临江(清江)、新建最后到达庐山。回忆往事,施闰章说:“余昔奉使苍梧,与师定交云盖寺,已而抢攘,烽火相随,间关北归”。〔5〕卷七 施闰章与方以智过梧州卡、过西宁、泛肇庆,谒曲江南华寺,度梅岭,……八月十五抵达清江樟树镇,九月初一同游庐山,开三叠泉,上金轮峰顶,遍览名胜,访友人棨庵和尚熊开元于山中,盘桓十日,施、方二人分手,沿途两人均写下诗文作为这段经历的见证。施闰章经长江回故里宣城,方以智直到除夕方返桐城。

此后顺治十三年至十七年(1656—1660)施闰章奉使督学山东,顺治十八年(1661)秋奉命出守江西湖西道。施闰章乘舟自皖江过彭蠡,泊樟树镇,九月十三日初入临江,湖西道地辖临江(州)、袁州和吉州,驻节在临江,开始他在湖西长达6年的仕宦生涯。而方以智于顺治十五年(1658)“禅游江西”,他以佛教曹洞宗圣地青原山作为讲学活动的中心,直至去世,该地属湖西道管辖,施、方二人又机缘巧合的相遇了。
1662年春天,施闰章至泰和寻方以智,距离上一次两人同游江西正好十年,而此时方密之去了麻姑山,寻访不得。施闰章《重建香泉寺募疏》曰“余游匡庐,为壬辰之岁,……及今壬寅,适一纪,无(可)公驻锡麻姑,不可得见”。〔5〕卷二六 该年秋天,施闰章在临江重逢方以智,泼墨吟咏,诗画相赠,颇为欢洽。施闰章作《浮山吟送药公入青原山,时为笑峰禅师扫塔》“浮山一片云,飞落苍梧间。忽值南风吹,旋归庐岳下。往还离合讵无因,十年旧事休重陈。三生石上魂未断,长瓢来濯清江滨。……”方以智作画《浮云一洗万峰出》且附诗赠施闰章,“愚山生就名山笔,十洲五岳共涂乙。……忽然泼墨得一句,浮云一洗万峰出。”〔1〕221 施闰章再依韵作诗答谢,《药公拈余‘浮云一洗万峰出’作画并题短歌见贻,依韵报谢》:“药公别具神仙笔,照夜青藜逢太乙。……千岩万壑何周悉,为我倒缩蓬莱归一室。”〔3〕卷十八 这是两人十年后的再次相见,十分欣喜,但施闰章作为清政府地方高级官吏,与方以智仍保持着恰当的距离,在诗中只述友情,不谈过往。
施闰章在任上重修书院,讲学青原、白鹭间,仿罗汝芳(盱江)“以学为政”,以仁义孝悌感化百姓,得以大治,民称其“施佛子”。康熙三年(1664)秋,施闰章在青原山净居寺讲学,聘请余飏主持,“九邑之士,云移雾歙。吴楚闽粤游人,凡作客吉州,无不至者。”余飏与方以智是师生关系,方也参加了讲学,阐发三教一家之论。施闰章、方以智夜宿方丈内,继续探讨前说,诠解异同,穿穴洞贯,少焉呗寂钟响,灯灺茶冷。〔1〕227 这次两人深入交流,探讨学术思想,对施闰章影响很大。
康熙四年(1665)12月,施闰章、方以智、毛奇龄等人游青又庵,刻石记名,尽兴而归。施闰章作诗文《乙巳嘉平月同药公及诸子游青又庵》、《游青又记》“坐溪中盘石,与药公论生死鬼神事”,同游五人分别是方以智、胡以宁、毛奇龄、方中通与堵凤蒸。康熙五年(1666)春施闰章、毛奇龄再至青原山访密之。此后方密之作画赠施闰章,以示其探寻荒谷幽林为乐;同年冬施闰章、方密之、徐缄(伯调)同游青原荆陇洞观瀑,施闰章曰:此“实三叠也,以让庐山五老,应目之为小三叠”,并欣然作诗《青原山后新得飞瀑目曰小三叠漫书僧壁》,方以智手书“小三叠”刻石其上。同游者沈寿国(治先)、杨商贤、温玉山、徐缄、吴云等人。

康熙六年(1667)秋,施闰章以裁缺归里,此后两人就没有见面了,但仍有书信往来。1670年冬,方以智60寿诞,施闰章作《无可大师六十序》以遥祝。〔5〕卷九
施闰章作为清代官吏,同情方以智遭遇,爱惜其广博才学,更敬佩其不屈气节,两人身世境遇差别很大,在政治选择上悬殊,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文化交往与关怀。方以智与宣城梅朗三、沈寿民、沈寿国、梅清等人均为好友,其中沈寿民为施闰章老师,其他人均是施愚山的同乡长者与好友,可以说方以智是施闰章的师长前辈。沈寿民(1607—1675),字眉生,号耕岩,复社名士,皖南著名遗民学者,他以朱子之学为宗,1632年与方以智在南京相识,并为终生之交,明末为避阮大钺迫害,沈眉生藏匿浙江金华山间。明亡后,隐于黄山,1655年回宣城,隐居城东麻姑山,足迹三十年不入城市,他始终与方以智保持书信往来,互相以气节砥砺。直至1670年2月,沈寿民还寄书青原山与方以智探讨学术。
在家学方面,施、方二人也有共同话题。施闰章非常重视对家学的传承,一直以理学后裔自居,继承其祖父施宏猷(中明先生)的志向,并引以为豪。其祖父施宏猷师从陈履祥(号九龙),陈九龙师从罗汝芳,罗汝芳为泰州学派传人。施闰章秉承家学,以“体仁”为己任,尤其在湖西道任上,修复多所书院,聚众讲学,有时听讲者多达千人。而方以智家族以《易》作为家学,从其曾祖父方学渐开始四世相承。方以智“三教会通”等思想对施闰章有很大影响。施闰章回忆方以智在江西对他的影响与启发时说:“(余)讲学青原,岁凡数见,见必语终日。虽余性拙钝,胶守儒者之说,而师之所以与我者,常倾筐倒箧而授之,不敢忘其言也。”〔5〕卷九 可见施闰章将方以智当作自己的老师。施闰章“家学本于王父中明先生,实为新建盱江(罗汝芳)之传。而又尝从沈公耕岩(沈寿民),得闻漳浦之学。故其和齐斟酌,不名一家”。〔6〕卷三二 乾隆初年杭世骏说:“愚山先生其学非一世之学,关、闽、濂、洛之学也。”〔7〕卷五 其实施闰章“和会”“浑融”阳明王学与朱子之学,这与方以智“教无所谓三也,一而三,三而一者也”的启发有很大的关联。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制作:童达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5: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方以智+梅清+施闰章+】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施闰章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
施闰章(1619-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也称施侍读,另有称施佛子。江南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清初政治家、文学家。

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典试河南。 施闰章生性好学,受业沈寿民,博览经史,勤学强记,工诗词古文学。为文意朴而气静,诗与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与邑人高咏生主持东南诗坛数十年,时称"宣城体"。

施闰章性孝友,事叔父如亲父,凡亲朋故旧求助者,辄赈恤不遗余力,赴人难如己难,又置义田以赡同族贫困之家。作《大坑歌》、《竹坑歌》告诸长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贫苦众生者的同情和哀怜,时人呼之为"施佛子"。 著述有《双溪诗文集》、《愚山诗文集》等十余种。

基本信息
本名
施闰章

别名
施佛子,施侍读


尚白,一字屺云


愚山,媲萝居士,蠖斋,矩斋

所处时代
清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宣城

出生日期
万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619年1月6日)

逝世日期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三日(1683年8月5日)

主要作品
《双溪诗文集》《学余堂文集》《愚山诗文集》等

主要成就
有"南施北宋"之誉;开创"宣城体";位列"国朝六家"。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影响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5人际关系
6主要作品
7后世纪念
8史料索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孤伶仃
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619年1月6日),施闰章出生于江南宁国府宣城双溪,,其家为"一门邹鲁"的理学世家。

明天启六年(1626年),施闰章九岁时,父亲施詧病逝,施闰章成了真正的孤儿。他的成长主要依靠他叔父施誉。施誉待闰章如同己出,在生活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 在学习上,施誉不仅严格要求,还为施闰章挑选最好的老师来教他。 后来,施闰章受业复社名士沈寿民,勤学强记,少年即有文名,曾去北京,与宋琬、严沆、丁澎、张谯明、赵锦帆、周茂元等以诗相和,时称"燕台七子"。

折叠求学之路
崇祯三年(1630年),十三岁的施闰章师从业师刘伯阳,六年后才离开, 接着他来到离宣州双溪几十里外的水阳王念祖处求学。 叔父施誉在为他择师时十分慎重,希望严师出高徒。后来施闰章又到泾县师从章先成游学。

崇祯七年(1634年),施闰章娶梅氏,回家读书,身体虚弱,但意志坚定,发奋苦读,有诗云:"十八病且婚,生计日转拙。寒帏膏火明,索壁图书列。" 叔父也时常指授为文法度。施闰章此时在老师、叔父的辅导下,一边认真读书,再加上自己的不断努力,他的学问、诗文大有长进,一边又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因而再次游学,先从本邑沈耕岩游,再从金沙周鹿溪游学,为他后来考中功名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也获得诸如余庚之、周鹿溪等人的赞誉。

崇祯十一年(1638年),时任宣城知县余扬对施闰章非常赏识并予以鼓励。三年后,余扬丁艰离任,便道过双溪握别施闰章,泪流满面的对他说:"你不用担心不会成名,可惜的是那一天我已经看不到了。"施闰章与他交往多年,也自感受业非浅。

清顺治二年(1645年),施闰章参加道试,补博士弟子员(县学生)。随后参加县试,位列一等第二名,受知于江北学政高去奢。

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施闰章再次参加乡试,以义经第一 、易第四的优异成绩,中举第十八名,受知于同考试官苏州府长洲县令田本沛和主考官张端、副考官吕崇烈。 之后施闰章文章迅速地传播开来,盖自童子时已持名矣。

顺治四年(1647年)春,三十岁的施闰章赴礼部会试,病未终闱而归。

折叠初入仕途
顺治六年(1649年)春,施闰章参加礼部会试,中第一百九十二名。随即参加殿试,位列二甲第二十六名,受知于翰林院检讨刘泽芳等人,在刑部见习。不久,施闰章因身体欠佳而回老家双溪养病。 回到家中后,叔父施誉听闻他中进士的消息,喜极而泣,对他说:"可惜你的父亲来不及看见你中进士这一天。"

顺治八年(1651年)春天,施闰章从家出发赴京就任。当时清政权初步稳定中原,要派使诏赦天下,而当时并无专使。清廷便派遣施闰章以刑部主事的身份于同年秋出使广西桂林,他顺道回宣城看望家人,冬经芜湖,沿长江西上。广西地险路远,天下战火未熄,水陆路均阻塞,朝廷却要求他在一年内必须返回,施闰章途经几次波折才于次年到达桂林。 虽旅途劳苦,但他仍未辱朝廷使命。

顺治九年(1652年),到达桂林后,施闰章根据诏令参见定南王孔有德。以前朝廷命使皆因为乱兵纷扰中途而返,而施闰章此次顺利到达,实乃幸运之至,故定南王盛情款待,并坚请施闰章巡观其治所。施闰章再三辞谢:"我来此出使是出于职责,没有道理当游客。" 孔有德不悦:"之前我听闻你是名士所以现在才款待你,我怎会与其他人和乐呢?"接着又解释道:"你奉诏发文书到诸郡,按照惯例等到诸郡官吏奉诏还报,你的事情才算做完。现在广西郡县相隔荒远,非数月不能全部送到,为什么一定要干等着呢?" 施闰章考虑到当时桂林城没有传舍,孔有德所说是实,便遵循其意,沿漓江而下,到平乐、梧州二郡游览,欣赏桂林山水。接着到广东端州(今肇庆)和广州府(今广州市)游后而返,七月回到平乐时,施闰章听闻南明将领李定国围困桂林城,孔有德已经自杀身亡。无奈之下,便自平乐折向而东,隐姓埋名,混迹商旅之间,到达韶州(今广东韶关),途径江西冬归宣城,幸免一死。 回家后,遭逢其祖母逝世,在家丁艰守制。直到顺治十二年(1655年),九月补刑部湖广司主事,十月升刑部司员外郎。

折叠官历鲁赣
顺治十三年(1656年),施闰章参加御试,名列第一,遂擢山东提学佥事,取士"崇雅黜浮",有"冰鉴"之誉,当时"四方名士"慕其名而"负笈问业者无虚日","闰章一一应之,不少倦","士以此益归其门"。在济南居官五年,对济南风物多所题咏。

顺治十八年(1661年),施闰章调任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一到任上,即往民间了解民情,发现农民无力交粮,被逼为盗,他作《劝民急公歌》《湖西行》等诗,进行劝导。他还遍历湖西的崇山峻岭,低谷大川访问民间疾苦,作《大坑叹》《竹源坑》等诗,反映民间生活状况,希望省抚大吏引起重视。他在《大坑叹》中写道:"杀人税无出,迟回伤我心……宿甫既累岁,敲骨力难任。民顽实吏拙,素食惭官箴。"他在《竹源坑》中写道:"茕茕数寡妇,零落依孤村。凶年艰半薮,撮土招游魂。"这些诗真实反映了民间疾苦,代表人民的呼声,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

折叠罢官赋闲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裁撤道使,施闰章被罢官。湖西地方父老乡亲多次联名挽留不允,于是地方集资创设龙冈书院,以纪念他的德政。 及至告别之日,"父老夹道焚香,泣送数十里"。辞官后,施闰章过着清闲生活,游苏浙、历赣南、登嵩洛、临黄山。创作了大量的游记名篇。在十年的闲居生涯里,施闰章一心服侍叔父施誉终老,无意于仕途,每遇朝廷征召,称病不就。

康熙十年(1671年)夏,五十四岁的施闰章奉部檄敦迫入都补官,因叔父年老请辞归里。

折叠重启宦旅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内阁大学士李霨、杜立德、冯溥同首荐施闰章。 施闰章仍称病不应。还是其叔一再劝说他:"这是如今天子特开恩德,即使你父亲还在也不会同意你在家中。"施闰章这才离家北上。 经过考核,名列二等第四名,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施闰章在此期间著《修史议》和《与友人论修明史书》二篇,提出了自己的修史观。

康熙二十年(1681年),施闰章六十四岁时,春夏在史馆,秋任河南乡试正考官。冬归故里省亲,旋即北上。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春,施闰章升任侍读,并作《太宗圣训》的纂修官。六月十三日(1683年8月5日)年病逝于京邸,享年六十六岁。冬十一月归里门。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影响
折叠政治
督政山东
顺治十三年(1656年)到十七年(1660年),施闰章任山东学政五年。赴任之际,他以理学家风自我督促,以选拔贤才为己任。 他选士重能,公正处事,守身廉正,不畏权势威逼,足见其践履了儒家的修身之准则,显扬了自己刚正之人品。施闰章爱才惜贤,量文衡士,不费圣人之遗训,不为权要之左右。 例如,出身于败落书香世家的蒲松龄与施闰章没有任何裙带关系,而他还是惜爱有加。一生蹭蹬科举的蒲松龄得以在19岁时参加的秀才考试中连取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个第一。 同时,施闰章又决不肯随意取士,使不学无术之辈鱼目混珠。他始终保持着在刑部时执法公正无私的作风,不作拘私枉法之事,以媚权要。

施闰章教导士子必以通经学古为先。因此,在他视学期间,山东风气为之一变。为了表明自己尊儒学、重经术的态度,施闰章在任上修葺孟庙、闵子祠;又尝过邹平拜渴汉代伏生之墓;修寿安鲁两先生(孙复、石介)祠,并为之碑其事。 初至济南时,施闰章便亲自到药山寻访明七子领袖李攀龙之墓,为树碑并撰文以祭之;还曾经寻访明代前七子之一边贡的后人,并且为李、边各置奉礼生一名守祀。他主持重修了聊城东昌府考院,从而"学使者有驻节之安,诸生无不便之叹"。修建过程又资费不足,他发动广大东昌学子捐款,并率先带头。聚沙成塔,学子们积极响应,最终全郡的士人捐款过万,除去用于修葺考院的外还剩千余金,施闰章用于助学。 施闰章在地方主试中不受请托,惟才是举,博得世人赞佩。 期间,施闰章著有《栩里祭孔庙文》《祭阂子庙文》《重修伏生祠记》《鲁两先生祠记》等。一时间,山东尊经术、尚古文之风大盛。

治理湖西
顺治十八年(1661年)秋至康熙六年(1667年)秋,施闰章迁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到江西后,首先安抚百姓、稳定民心;同时劝课农桑,恢复生产;另外就是按照朝廷指示招抚流亡,恢复治安。

施闰章勤于吏政,关心民间疾苦,遇疑狱反复推求,常至夜稍怠。其所辖吉、临、袁三州,残破千里。朝廷却是粮晌严迫,租赋繁重,稍有拖欠即受责罚。处于这样的窘境,施闰章采取"舒其手足、导其筋力"的治理方式,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也使尖锐的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 如临江府辖下的新淦县之东山有一地名为竹源,此间盗贼横行,官匪对峙,朝廷屡次下檄文剿之,使得这一带十分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多数村民因无力交粮而为盗贼。便多次上书恳请削减课税,并调拨其他富足地区的余粮替竹源交部分的粮款。 辖下吉州府因处于战乱之地,几次都遭遇兵祸, 而下辖的永宁县,历来地僻民贫,供赋不足,当地官吏压榨百姓,民不聊生,又多灾,几十年难以克服。施闰章采取简政亲民的做法,撤裁胥吏。同时还注重把握官民关系的度,避免上下尊卑不分。四年后,永宁县"民之质讼者不数人,治以无事,赋税克供,其民安之"。

不仅如此,施闰章在任上十分注重民风教化,摒除陋俗,而施闰章出自理学世家,也以此为荣,故不愿使用严刑峻法,而是希望用文学整顿吏治、涵养儒家的道义之风。 他在湖西期间曾创作了不少通俗易懂的教化诗。如《弹子岭》《大坑叹》《竹源坑》《劝民急公歌》等教化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自己的吏治思想最快最简洁地传达给民众,以资教化,颇有成效。 例如,当时人们生女多溺,施闰章作《戒溺女歌》劝谕,每月朔望之日申命禁止,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陋俗一变。

作为当时的文坛有影响力的巨子,施闰章承担起修书院、倡讲会的重任。他亲自讲学,大兴学风,主张"以存诚立教。"康熙元年(1662年),施闰章巡查吉安地区,赴青原五贤祠,祀王守仁、邹元标、罗洪先等大儒,为儒生讲学。西江讲学,庐陵最盛,然而庐陵讲会中断了将近四十年。而庐陵的白鹭洲书院自南宋创建以来,屡遭损毁。施闰章在任期间,在前任知府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葺了白鹭洲书院,并主持因灾祸战乱而中断多年的讲会。在他主持下,书院于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复修旧事,无论布衣野老,施闰章都以宾客礼相见,与会者近千人。 此后,施闰章又恢复青原会讲, 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和响应。他请方以智阐释佛法,吸引了庐陵内外名流学者、官员士绅,提高了青原山和庐陵的知名度。 康熙五年(1666年),施闰章又在白鹭洲书院主持了一场著名的学术辩论。当时湖南名儒杨洪才来庐陵弘扬王阳明的"姚江之学"。他力邀幕僚、原书院山长毛奇龄与之辩论,二人切磋酣畅淋漓,听者为之快。会后郡中士人、耆旧都认为青原讲会自邹守益、罗洪先以来还没有如此盛大过,施闰章治下的庐陵已经恢复了往日四海云集学者的光景。 施闰章每日在书院同诸生讲学,又在闲暇时寻访前贤遗迹。他以自己的积极行动,极力地张扬了儒学正统之风。 由于一系列惠政,百姓尊称他为"施佛子"。

折叠史学
施闰章的史学思想分为两个阶段来阐述:一从施闰章为官到授翰林充修《明史》前,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地方为官,为一些地方志作了大量的志序。在这些志书的序文里,施闰章对方志理论多有阐发。他认为"郡邑之志与国史相表里",汉唐以后,虽然方志离史相差甚远,但是因为方志综记一方的地、事、人物,所以方志能补史官所识所载之缺,有史书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关于方志的功用,他认为方志可以"鉴水知貌,鉴古知政",使"后之吏兹土者,综古核今"(康熙《袁州府志》序)。

关于志书的特点,他认为与一国之史的不同之处在于"书约则易殚,地狭则易稽,人近则易辨"(康熙《安福县志》序),即方便阅读、稽考和调查访问核实。关于志书的编纂,他主张首先要广泛搜集资料,"穷探博览,目涉群籍"(康熙《庐山志》序) ,然后鉴定真伪,存其真实,略其虚妄,使志书所载信而有征,并指出有些志书因编纂不善存在的"五陋"通病,即歌颂高级官吏则阿谀奉承,为学问前辈作传则夸夸其谈,纪览风景名胜则穿凿附会,摘取诗文词则良莠不齐,考证历史沿革则容易混淆。关于修志人选,他强调应"择人善任",以求所用之人精通文词,遇事能够平心而论,折衷是非(康熙《安福县志》序)。这些主张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而在其修史的后期,作为明史馆臣的施闰章,与官方的修史宗旨及要求其本是一致的。 施闰章认为"史不可一日无也",强调了史的地位,把《明史》之修看作是"监前代之得失,以信今而传后,诚盛举也!"将会起到鉴前朝之得失,戒后世之治政的作用,是盛举的大事。认为修史是有紧迫的必要性,他担心时间流逝,史事无法稽考,也就不可能修出信史。施闰章还较为委婉的告诫修史者应避免在修史中出现一些人为的主观因素及其要努力要去做的工作,实质上还是体现施闰章的求真核实的不隐恶,不虚美的修史原则。

折叠理学
施闰章家出邹鲁,为理学世家,他的思想及其人生很大程度上受到理学的影响。施闰章以家学承泰州学派传人罗汝芳思想而"自居",受其影响而接受心学,开创愚山学派。他的理学思想主要散见在诗文序及仅有的几篇哲学作品中,其理学思想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晚明东林党人至明亡清初,一些文人士子对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空疏学风痛加斥责,甚至将亡国之责任归咎于心学,经世致用的经学受到青睐。施闰章也是不满空疏学风与道学的衰微,但他对心学的态度与他们有着明显的不同。施闰章认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本同而末异,对王阳明心学也是有分析的区别对待,在他看来空疏之病责不在王阳明,而是后学之不学,是后学对王阳明心学本旨忽略而走向歧途的结果。 他将晚明阳明心学"步趋失轨,粗率任情"的乱象归咎为有负王阳明小人的"逐流忘源"所为。

施闰章对晚明以来道学衰微,经学的失落表现出儒者的关切,强调经学的重要性。他在《章丘学记》中,痛陈道学的衰败,学校教育也是名存实亡,有言圣人之道反招人嘲笑,道学岌岌可危的焦虑。在他看来道学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因为士子不学道,空言性命,追名逐利而造成的道学的衰微。为了扭转衰微之势,施闰章提倡恢复"二帝三王之道"、"周公、孔子"之学,即无所不包的礼、德之学。施闰章在《安福修学记》中明确地道,有了"圣人之道",育才则才出,治事则事治,并指出专治科举之业的士子有谬于"圣人之道",要学圣人之言,圣人之道,必须学经。

施闰章阐释朱陆之学差异,分析二者及其后学的偏颇,辨证的态度,主张朱陆兼采。他在《朱陆异同论》指出:程朱与陆王是"本"同而"末"异,但悟道达性的修炼功夫略有不同。朱子格物致知,由广博而求道达性,类似于北宗禅的"时时勤拂拭"渐悟趋善,陆子之学自心即是理,心诚则诚,直指本心,类似南宗禅顿悟达善。施闰章认为陆有矫朱学烦琐、忽略主观意识作用之功,也表露了对陆子之学的高谈性命不满,不以冥想不学的功夫之学为然。 施闰章肯定朱子"格物致知"说的合理性,主张立教、修道、复性,由学而渐进,功夫所致,自然性情大开,神明而悟道复性,绝不是不学冥想顿悟所致。

折叠诗歌
施闰章以诗名噪清初,与宋琬、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合称为"清初六家",又与高咏、梅庚、梅清、梅文鼎、沈泌诸子创立"宣城体"自建一帜,其主张学术与文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以"醇厚"为则,追求"清深"诗境和"朴秀"风貌、语言简净、句调整严等特征,呈现出独具一格的"清真雅正"的艺术特色,雄踞清初文坛十年之久。

所著《蠖斋诗话》主张"诗有本"、"言有物",反对"入议论",推尊唐人,反对宋诗。王士祯论康熙时诗人,将他与宋琬合称"南施北宋",认为施闰章的诗"温柔敦厚,一唱三叹,有风人之旨"(《池北偶谈》),甚至把施氏"秋风一夕起"律诗与"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相提并论。不过王士祯所推重的主要是施闰章的五言近体,即晚年取径"王孟风致"的作品。这类诗虽然写得空灵凝炼,意境悠深,但内容未免单薄狭隘,诗中多表现封建士大夫孤芳自赏情绪。

施闰章比较关注现实的作品,是他中年游学京师、奉使桂林、提学山东、分守湖西时所创作的古风,五言如《抵桂林》《大坑叹》《竹源》《临江悯旱》《新谷篇》《铜井行》《壮丁篇》,七言如《老女行》《海东谣》《弹子岭歌》《万载谣》《舆无夫行》,乐府如《上留田行》《浮萍兔丝篇》《鸡鸣曲》《抱松女》《病儿词》等。在这些作品中,清朝军队的杀掠,赃官酷吏的横行,战乱、天灾、赋税交相煎逼下农村的荒凉凋敝,各业百姓的深重苦难,尤其是妇女的悲惨遭遇,都得到一定的反映。

关怀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力作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作品是施闰章诗作中社会性和现实、历史意义的最强音。它源自诗人深厚积淀的懦学根基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施闰章以儒家的"仁者爱人"之心,本着以诗为史的态度,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去真实而深入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此类诗歌多为古体,这样的形式字数不限,句式不拘,具有厚重苍劲的风格特点,因此更适宜于对凝重内容的表达。

折叠散文
施闰章古文学欧阳修、苏轼,魏禧评论说"意静气朴"(《愚山先生集序》),以辨析理学及论修史之作写得最为精致,不过内容平庸的传志序跋太多,不能与他的诗歌相提并论。

施闰章散文的内容非常丰富,是他一生为人为官的记载,反映了一个孤寒士子的奋斗足迹,反映了中下层官员的心路历程。就施闰章500余篇散文来看,崇贤重教之怀、亲朋唱酬之谊和山水亭台之趣三个方面的内容非常突出论。 从行文上看,文气温醇绵密,叙述交往之后,又说"尝言有诗文若干卷,将尽出之,属余论次,为簿书所夺不果,而先生行矣。"遗憾之情,惜别之意,深情款款,余音袅袅,绵绵长长,气虽和缓却也充裕,味之不厌。施闰章的散文大多语气平和,结构严谨,文气绵密,余韵逸出。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钱谦益(明末清初文学家):①愚山之诗,锵然而金和,温然而玉诎,拊抟升歌,朱弦清汜,求其为衰世之音,不可得也。②愚山能以其诗回干元气,以方寸之管,而代伶伦之吹律,师文之扣铉,何其雄也!③诗人之志在救世,归本于温柔敦厚一也。愚山视学斋鲁祠伏生,旌孙明复石介享铁司马七公,嘘枯吹烬,广厉风教,敦伐木友生之义,哭顾梦游之丧,瓦灯敝帷,过时而悲。温柔敦厚之教,诗人之针药救世,愚山盖身有之,诗有之,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和平而神听,天地神人之和气所由接也。其斯以同乐之苗裔,而为诗人救世之诗也。(《牧斋有学集》)

高咏(宣城体创始人之一):公生而纯粹,又习文祖父叔之训,弱冠即以故其文益高,一洗明季平文帖括之陋,而是时东南复社方盛,非士之贤而才者不得与,公少从吾里沈徵君耕岩受学,金沙周仪部鹿溪先生见其文,叹曰:'此少年成就当出我辈上,'延之读书其家数年,二公盖皆当主盟东南者,由是名益噪,而公终澹然无所与,徒步担簦以归。制举艺名冠里中,兼治诗赋古文词。 (《施愚山先生行状》)

宋琬(清初诗人):愚山方且盛张坛坫,主盟宛陵、敬亭之间。

汤斌(清政治家):①公知名海内者垂四十年。天下之士,或推其文章,或高其行谊,或称其治术。 ②公既负文名久,士子争自磨砺,冀得一当公意,而公教士以通今学古为先,论文崇雅黜浮,风气为之一变。③以公之才,使专精史事,久于其职,一代君臣事迹庶有伦叙。乃事未竣而蘧殁,不但平生交游之情为之恸,而国家失此良史才,为可惜也。(《翰林院侍读前朝议大夫愚山施公墓志铭》)

尤侗(清戏曲家):宛陵施愚山先生,予交之三十余年,见其天性纯笃,言坊行矩,叹为今之古人。(《施氏家风述略序》)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仰,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而爱才如命,尤非后世学使虚应故事者所及。

沈德潜(清诗人):南施北宋,故应抗行。今就两家论之,宋以雄健磊落胜,施以温柔敦厚胜,又各自擅场。……渔洋取愚山五言近体为摘句图,为学者式也。(《清诗别裁》)

王士祯(乾隆时文坛盟主):①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宣城施闰章愚山,莱阳宋琬荔裳也。 ②予读施愚山侍读五言诗,爱其温柔敦厚,一唱三叹,有风人之旨。其章法之妙,如天衣无缝,如园客独茧。 (《池北偶谈》)

袁枚(清诗人、散文家):宣城自古多诗人,梅宛陵之后,本朝愚山先生其最著者也。(《随园诗话》)

毛奇龄(清代文学家):①君好忘分友天下士,天下士多归之。典谒日入刺,虽临事必屏去趋迎,与谈移日景,非语竭气败不忍已。后进有佳士,力奖诱以成其名。至所在善行,兴举利济,其事烦不可得而载也。君为文,数易其稿。客在座,即咨之推,求施易或竟体无原稿字者。要其文一归于正雅,其讲学以体仁。(《诰授奉政大夫翰林院侍读加一级施君墓表》) ②次当代能诗可嬗后者,合得一十二人,愚山居一焉。③毋论愚山所传者,有学,有术,有名实,有行止,如是。即使愚山如宋玉之轻浮,司马长卿(司马相如)之薄劣,陈琳、阮瑀辈离流迁就,漫无足道,犹必传之如宋、如陈、刘、如司马成都,不可谓非文章之林囿也。况以愚山之学之术、之名实、行止,如是者哉?④愚山为仁义忠孝之人,亦且为仁义忠孝之言,而其言仁义忠孝者,不过如此。假曰:不以诗为诗,而诗传则何不曰:不以仁为仁,而仁传也。世之为此言者,多于士业。而其高语仁义忠孝者,且过于愚山。予故论愚山之诗而举士业之语,以衡之、世之较愚山之诗者,可以观矣。(《西河合集》

魏禧:士大夫之能诗古文者,数百年以来,于今为盛,予最爱吴门汪户部、宣城施愚山先生之文。其他卓荦竒伟,指不胜屈。今天下文患,才多二家。独刬除一切浮腐之言,而左规右矩,与古人不失尺寸,此其所以难能也。先生诗文原本道义,无自矜厉之气,其誉人也无过情之词。绸缪往复,亦未尝自过其情。所称有道者之言,非耶。先生文意朴气静,初读之若未尝惊动于人;细寻绎之,则意味深长,详复而不厌。文章瑰伟之士,退然不敢践其藩篱。间为议论,若不得已而出。而终不欲驰骋张皇,自伤其体法。葢才多之文,先生非不能为而不为之,而未尝不可以想。见其才此,则愚山氏之文,而非他人之为文者也。先生诗古节雅音,得风人之性情,海内士久服习而论之,无待予不知言者之厉已。(《学余堂集序》)

洪亮吉:①(施闰章)博览经史诸子百家书,强记殆遍。生平工诗赋古文词,公余退食,同曹唱和,每一诗脱稿,辄传播都门,时有"南施北宋"之目,施即闰章,宋谓琬也。督学山左,率诸生论道讲学,邹鲁之风蔚然振起。时讲学于同仁会馆,四方知名士咸来问业,学者称愚山先生。③闰章性孝友,绍述理学,矜尚礼义。居恒事叔父如父,凡亲故贫乏,解推不倦。赴人难如己创,拯恤备至。尤好扶掖后进,虽寸长片技,不惜齿芬奖成。(《宁国府志》)

李元度:先生素以文学饬吏治,自入史馆当著作之任,朝士大夫求碑版诗歌者趾错于户,四方名士负笈问业无虚日,一一应之不少倦。平日,口期期若不能言;及谈忠孝奇节,辄抵掌奋发,慷慨流涕不能已。遇羁人才士失志无聊,多方为之延誉,士以此益归其门。(《国朝先正事略》) )

纪昀:士禛诗自然高妙,故非闰章所及。而末学沿其馀波,多成虚响。以讲学譬之,王所造如陆(陆九渊),施所造如朱(朱熹),陆天分独高,自能超悟,非拘守绳墨者所及;朱则笃实操修,由积学而渐进。然陆学惟陆能为之,杨简以下,一传而为禅矣;朱学数传以后,尚有典型,则虚悟实修之别也。闰章所论,或亦微有所讽,寓规于颂欤?其《蠖斋诗话》有曰:"近世少年,不肯深治经史,徒取给于诗,故致远则泥。"此最为诗人针砭,诗如其人,不可不慎。浮华者浪子,叫嚣者粗人,窘瘠者浅,痴肥者俗,风云月露,铺张满眼,识者见之,直一叶空纸耳。故曰君子以言有物,观其持论,其宗旨可见矣。古文亦摹仿欧、曾,不失矩度。然视其诗品则少亚。魏禧为作集序,乃置其诗而盛许其文,非笃论也。(《四库总目提要》)

张谦宜(清文学理论家):此君诗正苦摹古太似。人患胸中书少,尚白所患正在书多。尚白好古嗜学,诗常删改,在清初自是词坛名宿。《警志诗》(四言古)貌泽于古,其根本不实,所以不耐看。《将进酒》正为声调逼真,即是假货。《读曲歌》苏州骨董高手,得秦汉碎铜一片,补凑点染,浑含无间。然识者自知其伪,此等诗是也。《病儿辞》意由已运,乃有真机。《独山妇摹庐江小吏妇》一篇,脱卸却净,只是本事情真,看此可知偷意偷势之诀。《咏古杂诗》古诗读得多,下笔自有一种气味,求其所以作,即非有甚不得已者。五律工稳,七律雅致,时落历下调。 (《絸斋诗谈》)

杨际昌(清文学评论家):莱阳宋荔裳琬,宣城施愚山闰章,渔洋所推南施北宋者也。施骨清,宋才俊。施古今体擅长尤在五言,宋古今体擅长尤在七言。施如良玉之温润而栗,宋如丰城宝剑,时露光气。要其陶冶唐、宋,自抒性情,成昭代雅音则一,分镳南北,殊非溢美。(《国朝诗话》)

吴文溥(清诗人):①康熙初传刻燕台七子诗,荔裳与愚山称最,海内推之无异辞。愚山诗朴秀深厚,味之弥永;荔裳则融才情于骚怨。音节动人。托体不同,要皆原本怀情,力追正雅,此其所以并为大家也。②五言律诗之妙,不可思议,或以意胜,或以韵胜。向来诗人有奉一联为极轨者。如施愚山"翠屏横少室,明月正中峰"以格胜,王渔洋叹服。此中甘苦,各有会意。(《南野堂笔记》)

康发祥(清诗人):①施愚山闰章之纯朴,似多腐语。②王渔洋为愚山作摘句图,但录五律。余按愚山七律较胜五律,盖五律多板滞,而七律稍警拨也。③施愚山闰章诗气味渊雅,而才力不甚雄富。(《伯山诗话》)

朱庭珍:①愚山文非专门,亦颇清雅,此又诗人之兼工文者也。②施愚山诗,长于五言,短于七言。五古温厚七清婉,善学魏、晋、六朝,殊近自然。五律则盛唐格调,中唐神韵,兼而有之,造诣不在中山、文房之下。歌行、七律多肤廓语,不足尚也。古文清雅,尤长记序,亦可并传。所为学人之诗,洵无愧矣!③近代诗家,工五律者,莫如屈翁山(屈大均)、施愚山二君。(《筱园诗话》)

赵尔巽:①闰章之学,以体仁为本。置义田,赡族好,扶掖后进。为文意朴而气静,诗与宋琬齐名。②闰章与同邑高咏友善,皆工诗,主东南坛坫数十年,时号"宣城体"。(《清史稿》)

徐世昌(民国总统):愚山治性理之学,出而莅政,廉明慈爱,泽加于生民。其为湖西道,驻临江,江环城,而流民号为"使君江",以喻其清。在当时实睢州、当湖一流人,特以素负诗名,晚又以词科进,称之者遂详其文学,而行诣政事若稍略焉。 其文学正与行诣政事相发,根柢深厚,为有德之言。渔洋专称其五言近体,尝举《朔风一夜至》一篇,以为惊心动魄不减十九首。摘句图所列,名篇略备。刘海峰论列历朝诗,亦但录五律之五十馀篇。然愚山诗精严坚栗,各体皆同,正不徒"四十贤人,著一屠沽不得"也。 (《晚晴簃诗话》)

邓之诚(民国学者):闰章少从沈寿民问学,深入其室。为文朴宜说理。动合矩矱。尝序石白集及顾与治诗,及编集时,几尽易之,知其惨淡经营,不自满假。志传之属,无溢美亦无溢恶,足供稽考。清初词宗,必诗文并茂,而后可以树帜。钱、吴而后,朱、王、施、宋继之。朱王学钱。若闰章者,庶几足以继响娄东也。宣城诗教,倡自梅尧臣,闰章由之,加以变化,章法意境,遂臻绝诣。愁苦之事,皆温柔敦厚以出之。尤工五言。顺、康间,好事能主持风雅者,推周亮工、龚鼎孳,士多归之。闰章后起,而收恤寒畯,得士与埒,为世所称。 (《清诗纪事初编》)

袁行云(民国学者):闰章古文醇雅,于诗尤邃爱王士禛。其诗受宋梅尧臣影响,加以变化,为清初宋诗派巨擘。清初诗人率多沿明七子学唐,高者远逾元明,下者肤廓空疏,在所不免。有一二主宋诗者未称专业。自闰章出,诗风大变,欧、梅、苏、黄、陆、范,各争肖之,且无比拟皮毛之习。此清人学宋之胜于明人学唐也。诗至近日,新事层出不穷,体亦不得不变。宋诗长于记事议论,故习宋亦为时代所趋也。观是集赠别题图之作,以及与陶季、陆圻、毛先舒、余怀、董俞、张风、龚贤交往之诗,其中大都为清初布衣野老,闰章以平生所接士夫,一一谱而传之,不仅可见交游,且多有得于传记之外也。(《清人诗集叙录》)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瑞梅之兆
据《清稗类钞》记载,康熙十八年(1679年),施闰章宣城家居楼下的一树老梅,突然开花四枝,两枝指城南,一枝指南邻,一枝向宅中。同年,施闰章参加博学鸿词科中试,被提拔为侍讲,一同与其位列二甲的高咏则是他南边的邻居,此年的榜眼孙卓、探花茅荐馨则居住在城中,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上天的预言灵验。 《十朝诗乘》也有相关记载。

折叠断鸳鸯案
据蒲松林《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胭脂》记载,施闰章出任山东提学使时曾审过一桩鸳鸯案。东昌府的一位少女胭脂爱上了秀才鄂秋隼,此事被媒人王氏相好宿介得知。便于深夜冒充鄂秋隼潜入胭脂屋内,欲行非礼。宿介夺得胭脂绣鞋后无意中失落于王氏门外。无赖毛大拾得绣鞋,数日后夜入胭脂家,误入其父房内,搏斗中将其杀死。胭脂向官府告发鄂秋隼,鄂秋隼屈打成招。施闰章终设巧计迫使真正的凶手毛大供认罪行,并令鄂秋隼迎娶胭脂为妻。

折叠和考生词
据《聊斋志异》记载,曾经有一个参加考试的名士,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宝藏兴焉",把隐藏在深山里的寺庙错写成在水边。等到他誊抄完卷子后才发现自己的纰漏,认为一定会被淘汰,就接着在试卷后边写了一首词:"宝藏在山间,误认却在水边。山头盖起水晶殿。瑚长峰尖,珠结树颠。这一回崖中跌死撑船汉!告苍天:留点蒂儿,好与朋友看。"施闰章评阅试卷时看到这,拿起笔和了一首词:"宝藏将山夸,忽然见在水崖。樵夫漫说渔翁话。题目虽差,文字却佳,怎肯放在他人下。常见他,登高怕险;那曾见,会水淹杀?"

折叠不刻语录
施闰章笃信程朱学说,而常谦抑自己。有人劝他把自己的讲学语录刊刻出来,施闰章常常以自己学力疏浅为由婉言推辞。他曾经在与他人的书信中提到:"如果一直都看不见自己的过失,便断绝了自己成为圣贤的道路;如果一直看见的是别人的过错,便损伤了天地间的和气。"

折叠修趵突泉
施闰章任职山东期间,监察御史程某巡按山东,看到当时趵突泉的颓废之状,就将自己的俸钱拿出来,命人浚泉修桥,并让施闰章全面负责这项工程。于是,施闰章先带领工匠们疏通泉眼,所挖出的沙石堆成小丘,之后趵突泉又恢复了往日的情景,然后又以杉木修桥,并涂以丹漆,辅槛以砖。凡有颓缺导致漫灌的地方,施闰章全部下令翻新,又在桥潄玉亭前造桥。三个月后,工程告竣,当地百姓都"踊跃来观",极一时之盛。

折叠不畏强御
顺治十四年(1657年),施闰章出任山东学政时,除度量文章以外,从不收受贿赂。当年施闰章参加朝廷选拔提学使的御试时,受到了大学士刘正宗(安丘人,故城安丘相公)的荐举。 于是刘正宗曾请托,将自己的一名参加当年乡试的同年孤子嘱托给施,但施闰章经过一番量裁,未予入格。当来人威胁施闰章"这关系到你的仕途祸福,为什么还要固执己为"时,他正色道:"答应你的一个请求,我便要少录取一个有真才实干的人。我宁愿不做这个官,也不忍心违背自己的良心,让自己失罪于礼教。"这使请托的人很是恼火,便要刘正宗整治他。同年冬,刘正宗回安丘为其兄治丧,借机调阅其所托之人的考卷,看过后,见其文确实"文不入格",乃无话可说,改叹施闰章为"不畏强御,不迩货财"的君子。

折叠"使君江"
据《清史稿》记载,施闰章在湖西任期清廉自守,临江城周围有清江环绕而过,经过这的百姓都认为施闰章的清廉无私如江水之清透明净,因此将清江改名为"使君江"。

折叠编辑本段人际关系
家族成员
施闰章家族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高祖

施志和

郡学生。与同乡钱怀溪、宗伊善等同游学于郡校,时人称"和四官人"为"圣人"。

曾祖

施尹政

郡学生。衍理学之传。督家严峻,持家甚俭。

祖父

施鸿猷

明万历年间著名学者,人称中明子先生。师从陈九龙,为名贤焦竑、邹元标所礼重。时与章仲辅、罗达生、王心印合谓"高斋四子"。

伯父

施誉

学者,有《芳远亭集》。

父亲

施詧

学者。家学严督,礼德自律。纂入孝友传,有《巢林集》行世。 赠奉政大夫山东按察使司提学使。

母亲

马氏

诰赠宜人。

-

元配

梅氏

封宜人。溪头诸生梅士好女。崇祯七年归施闰章,时年十七岁。

继室

李氏

封宜人。顺治七年归施闰章。

副室

蒋氏

-

徐氏

子辈

儿子

沈彦淳

李氏之子。恩贡生。

沈彦恪

郡庠生。

表格来源:施念曾《施愚山先生年谱》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施闰章所著颇丰,有《双溪诗文集》《学余堂文集》28卷、《施氏家风述略》《愚山诗文集》50卷、《观海集》《矩斋杂记》2卷、《愚山外集》2卷、《学余集》80卷、《拟明史》5卷、《蠖斋诗话》4卷、《青韵志略补韵》13卷。

施闰章还纂有《泰水志》《阁皂山志》,又与方以智、于藻等合纂《青原山志》,并主修《袁州府志》《临江府志》,且为《新泰志》《广陵县志》《安福县志》《袁州府志》《临江府志》《嵩山志》《青原山志》《阁皂山志》《重修登州府志》等作序。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墓地
主词条:施闰章墓

施闰章墓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向阳镇,座东朝西,长7.5米,宽10.5米。墓前原有墓碑、石柱对联、盖顶,"文革"时被毁。1986年,施闰章墓经宣城县文物管理所考实后。2004年10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故居
主词条:施愚山故居

施闰章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骡马市大街铁门胡同11号的宣城会馆,为一处四合院。 2013年被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施闰章传》
《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九·施愚山先生事略》
《清史列传·卷七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5: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宣城梅朗三、梅庚书画艺术大观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2021-07-13 14:30
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宣城梅朗三、梅庚书画艺术大观
刘 畅
(转载自《书画世界》杂志2017年3月号)
宣城,汉代称宛陵,隋时改称宣城,文化底蕴丰厚,自然景观秀美,又是宣纸和宣笔的发祥地。这里人文荟萃,北宋画家李公麟、诗人梅尧臣,唐代诗人李白、杜牧等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明清之际,高维岳、梅鼎祚、沈懋学成立“敬亭诗社”,奠定了后来以施闰章为代表的宣城诗派的基础,梅朗三、梅清、释半山、梅庚等成为宣城诗画活动的中坚力量。石涛在与宣城画家交往中对“宣城画派”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造就了一批画派精英,“宣城画派”的画家们师古不泥古、道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走出了一条亲近自然,“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的创作之路。而时代的变迁,坚贞的民族气节使他们在诗画作品中表现出独立的思想和强烈的个性。画面中往往只有独立、简略的人物、景致,构图突兀新奇,笔墨丰富而灵动,简淡清远,萧疏幽僻,画家借景抒情,借画明志,给陈陈相因的中国画坛带来新的气息,在青蓝相继的画派中另辟蹊径。其中梅朗三、梅庚父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半山 山水册 纸本 26cm×3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中(1607—1642),字朗三,宣城人,梅尧臣后裔,梅鼎祚之孙,梅文鼎族兄,梅庚父,明诸生,早年好读先人藏书,善书画,兼善诗文,世称“三绝”。曾讲学东南,声籍吴越,为明代第一词人陈子龙所推崇,为明末复社名士。《江南通志》载其年不四十而摧折,故画罕传。画风宗法元宋,为“宣城画派”先驱,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称其“采六代之华,标三唐之制,长歌短解,胥臻精妙”。喜交游,为人风流蕴藉,侯方域在《梅宣城诗序》中道:“余乃擢秦淮之小艇,访天界之古刹,鸟语虫吟,石蹲藤卧。遥望乎一童当户,旋聆乎逸啸出林,搴其帷,室迩人遐,穆如清风,则梅子朗三在焉。嗟乎,余与朗三声气有素矣,今乃得握手,岂不重称愉快哉!相与道平生,订趋向,大而人品学术之分别,细及文章诗赋之指归,循厥源流,均为同撰,益信曩者客谈之谬。而大江之南多君子也,嗣是春草欲碧,秋水始波,携手莫愁之湖,振衣鸡鸣之巅,山曙晓烟,露溥明汉,靡不与朗三偕……”侯方域被誉为“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梅朗三与之莫逆,可见于诗词歌赋造诣精深,与沈寿民总持明末宣城诗坛,施闰章、梅清都曾从其游学。

施闰章 山水轴 绢本 181cm×47cm 安徽博物院藏
施闰章在《书带园集序》中描述数百年宣城诗坛流变云:“吾宣城于江上称岩邑,其山巉以秀,水甘以清,草木扶疏而沃若,其清淑之气所郁积,必有异能之士,道德文章之美,卓然见于天下。而所谓道德者多隐君子,以其文章见者,至宋始有梅昌言、圣俞,元有贡仲章、泰甫父子十数辈。最著者圣俞,以诗名。去圣俞五百余年,裔孙为禹金先生,文词赡给,雅善博综。其群从季豹、子马、勉叔诸人,为元美所亟称。后禹金闻孙复有朗三,盖庶几与禹金相望者。”施闰章将梅朗三列为继梅鼎祚之后明末宣城诗坛领袖。
施闰章(1619—1683),字尚白,号愚山,顺治六年(1649)进士。其文章醇雅朴秀,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与宋琬并称“南施北宋”。其又与王士禛、宋琬、赵执信、查慎行、朱彝尊有“国朝六家”之目。宣城诗人以其为眉目,不诡随流俗。





梅朗三 山水人物册 纸本 24cm×20cm×5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中为梅清从侄,却较之年长数十岁, 所处时代也不尽相同。梅朗中病故于明王朝覆灭以前,故其称不上遗民画家。他的作品洋洋洒洒,充满了文人气息。遗作《册页》11幅,其中山水5幅,皆以枯笔淡墨勾写,皴法较为丰富,披麻短皴、雨点皴、乱柴皴、牛毛皴交差并用,笔法灵活多变,而绝少渲染,仅以线条的轻重浓淡来表现作品的层次、虚实,山石的勾皴、树木的枝干皆以中锋为之,率意勾写,类似于近现代写生速写的画法,或劲峭爽利,或虬曲披靡,或疏淡清幽,或繁复茂密,或山林隐居,或平湖垂钓,既得丰满茂蔚之姿,又获空灵苍秀之气。画风学黄公望、王蒙,布局茂密,繁而不乱,意境清新。画中点缀人物景致,形神兼备,别具一种高朗洒脱韵味。册中仅有一页题有隶书名款:“秋江泛舟图,宛上弟朗三戏为起之盟兄博粲,时崇祯辛巳重九后五日也。”下钤“鸿”白文方印、“远”朱文方印。此画作于1641年,是其去世前一年,是梅朗三成熟之作。隶书在宋元明三代并不为人重视,只不过在金石学和复古书风的影响下,一息尚存。明代隶书取法魏晋隋唐,明末书法篆刻家宋珏(1576—1632),以汉隶为宗,对清代隶书复兴有着重要的影响。梅朗三的隶书已有汉隶意趣,朴拙奇古,顿挫疏宕,瘦劲传神,然尚未形成汉隶的章法与波磔的变化,体势上依然保留些许楷书的痕迹,正处于明末隶书发展的滥觞期。

梅朗三 倚树吟读图 纸本 24cm×2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三作为文人画家,其画大多是信手拈来的册页小品。他的人物画也是不拘成法,取法梁楷,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近似速写和漫画的形式,表现现实生活,注重观察体验。像倚树吟读的书生、饲养牲畜的老太婆、抚琴的高士、酣睡的牧童、行乞的花子、赏梅的钟馗等,面部表情丰富而生动。用笔圆劲古朴,形式丰富多样。方棱劲峭的折芦描、迅疾遒劲的减笔描、明代写意人物画中较多使用的橛头钉描,兼用柳叶、蚂蟥描,虽是逸笔草草,却言简意赅,顿挫有法,自然纯朴,毫无雕琢造作之气。造型于狂放中不失准确严整,用笔于恣肆中不失紧劲生动,寄巧于拙,合碑版之方硬与狂草之畅快于画笔,兼具金石与写意趣味。画虽简逸却更见功力,独具特色。《倚树吟读图》人物形象虽被书遮掩,而书童专注自然的神情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线条圆熟,结构精准,穿插有序,疏密有致。人物身后的树干直接用间有飞白的淡墨皴出,以散锋勾染,人物形象刻画看似不经意,却传达出悠然闲适的意境,既能诠释传统文人画注重神韵的特征,又注重造型的准确性。画中自题诗:“阙气无情多乐干,江黄落尽恶冬初。林间神代忆夫子,睡倚古树净读书。”下钤“鸿”白文方印、“远”朱文方印。书法虽为草写,但字字独立,甚少连笔牵丝,笔势凝重,干净利落。其中转笔处带圆润,收尾常带反捺笔,显露硬拙峻拔、疏朗萧散的笔调。梅朗中云游结社,视野开阔,书中可以看出有吴门王宠“以韵写拙,以拙取巧”,疏宕雅拙的韵味。

梅朗三 行乞图 纸本 24cm×2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中的人物画并不追求同时期陈洪绶、丁云鹏、吴彬等夸张变形的表现形式,与吴门唐寅、仇英文人蕴藉洒脱之气也不尽相同,既不似波臣派造型严谨,也与浙派人物粗简豪放相异。《行乞图》形象地描绘了三个乞丐相互搀扶、牵引,衣冠不整、步履蹒跚的画面,人物神情显得无助而迷茫,动态、表情各有不同,简洁概括,生动传神。为了突出乞丐生活的艰辛,画家着意在造型上略有夸张,衣纹线条短促有力,粗细转折较为显露,顿挫、疏密、穿插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表现出衣衫褴褛的穷困生活,就连跟着他们一起行乞的小狗也描绘得骨瘦嶙峋,可见画家善于观察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而又能用不同的笔墨描绘人物的不同特征。画面上方引录明末还初道人收集编撰的《菜根谭》名句“做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一般灵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传达出作者隐逸超脱的情怀和出世入世的法则“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梅朗三 饲猪图 纸本 24cm×2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三 抚琴图 纸本 24cm×2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三 钟馗赏梅图 纸本 24cm×2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三 牧童酣睡图 纸本 24cm×2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庚(1640—1722?),字耦长,号雪坪,又号听山翁,宣城人,梅朗中子,康熙辛酉(1681)举人,授浙江泰顺知县。梅庚幼年丧父,诗书画艺虽未能得梅朗中亲传,然自幼天资聪颖,家风古韵,读诗文承于施闰章,《宣城县志》评价曰“醇古淡泊,无声臭可寻”。施闰章更是赞誉“披华振秀,清警独胜”,遂成忘年之交,并为诗坛泰斗朱彝尊、王士祯所推重,著有《天逸阁集》《漫兴集》《玉笥游草》等诗集。学书画师于梅瞿山,书善八分,古朴高雅;山水、花卉“笔墨脱略凡格,不宗一家,偶尔落笔,韵致翩然”,兼工白描人物,与梅清、石涛、戴本孝等并称为“黄山派”名家。
梅庚的传世书画中受梅清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安徽博物院藏《溪山读书图》,画中险峰突兀,山壁陡峭,景象奇伟,山间苍松掩映,蟠曲多姿,枝叶繁茂,萧然有致,颇有梅清奇气。山脚下陈林杂树,院落茅舍其间,隐者临窗研读,溪流有声,小桥横卧,童子提篮而归,远处巨石林立,山峦起伏,更具有纵深感。画面气势宏阔,内容丰富,布局严谨,零乱中求整饬,笔法松秀,方中见圆,披麻皴、折带皴并用,墨色苍浑,浓淡虚实相宜,山石清丽而富有凹凸的立体感,无论是奇险的构图,还是高旷的气韵皆得梅清神采。然画如其人,梅庚性情正直,笔法也略显方折劲健有余而婉转动感不足,显然此画是梅庚中年时期临仿梅清的作品。梅清年长梅庚17岁,这一时期正是梅清二上黄山后变法成熟期。画题“雪坪梅庚”款,下钤“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白文方印。此文引用晚唐诗人温庭筠《梦江南》中两句词,梅庚42岁方中举,后屡试不第,游于京师,屈居不得志。此印表达梅庚怀才不遇内心的失望与悲凉,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70岁(康熙四十九年)仅授泰顺知县,五年后辞官归乡,饮酒赋诗,以书画自娱。左右下角钤有“简堂珍藏”白文方印、“察四山馆主人收藏书画之印”朱文方印、“尹氏简堂家藏之章”朱文长方印、“击剑酣歌”白文方印。尹简堂(1824—1884),字云开,湖南攸县人,诰授通奉大夫,诰封三代,为当地首富,“察四山馆”为其宅院,占地二十余亩,又酷爱收藏名家字画,精于鉴赏。
另有《敬亭棹歌图》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构图简洁明快,景致主要集中在画心区域,表现的是宣城北郊敬亭山与水阳江景象:数块巨石临江而立,林木葱茏茂密,繁而不乱,山间小亭隐现,江面水波荡漾,船坞顺流而下,游人坐船头举目观望,线条简拙。画面虽简,而笔墨丰富,保留着梅清的灵秀,笔法劲练娴熟,横直交错,皴擦简约而凸凹尽显,墨韵润泽,浓淡干湿的交替参差,密集的破笔苔点随意点染,使山石林木更显苍莽。山水相依,动静和谐,以特写之景传达出深邃之境,寄托乡情于山水之间,深得元代山水画平淡天真的妙趣。画中自题:“讲堂深傍敬亭开,只爱城南旧钓台。半刺正当京辇道,犹持小艇棹歌回。赠别岑翁先生,戊辰六月既望,雪坪梅庚。”下钤“阿”“庚”朱文方印。戊辰即1688年,梅庚时年49岁,不难看出石涛、梅清笔墨的浸染,书法闲逸清俊,瘦硬奇绝。画面左右下角处,分别钤有“汝南梅生”白文方印、“朱方”朱文长方印。画心正上方有清乾隆书法家王文治题诗一首:“溪外林中一草亭,亭前山色镇青青。朝晖暮霭知多少,容我芒鞋半日停。江心何处送天风,吹到金山寺里钟。正是蓬窗初睡觉,迎眸千仞削芙蓉。春云漠漠石斑斑,出入朝霞晚翠间。好是连朝湖上去,教人看煞画中山。癸卯春三月,文治题。”下钤“王氏禹卿”朱文方印。王文治书法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见其晋唐功底深厚,所题诗句既是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赞颂,更是对梅庚精妙艺术的高度评价,诗书画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梅庚 敬亭棹歌图 纸本 72cm×48cm 安徽博物院藏
在梅家山水中,幽情逸韵的文人画最能反映他们性情高洁的格调,尤其是在册页小景的描绘中,更能把这种简而静、清而逸、疏而秀的意境,完美地表达出来。安徽博物院藏《梅氏诸贤山水册》中,汇集了梅清、梅庚、梅清之子梅蔚、梅庚之子梅遂成以及梅清侄孙梅翀的作品,可谓精品荟萃。正如王士祯所赞曰:“从夸荆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树树花。”明清两代文人画莫不以倪云林为宗,清旷萧疏、平淡天真。此册作于1693年,或巨峰兀立,或一河两岸,或楼阁掩映,构图虽简,勾皴染点擦,干湿浓淡,笔墨俱全。笔法劲峭迅疾,老辣松秀,人物勾写,概括生动,山石皴擦,虚实有度,林木点染,疏密有致。梅庚笔墨师法元人,又得荆、关遗韵,抑扬顿挫,自然流畅,给人以明净空灵之感,清幽冷致的意境,是其朴秀隽永抒情小诗的体现。诗画相通正是文人画家追求闲情逸致的最高境界。

梅氏诸贤山水册 纸本 21cm×32cm×10 安徽博物院藏
(作者系安徽省博物馆副研究员)
制作:童达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8 15: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宣城画派研究之六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2021-01-03 20:27
汪立军 石巍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288期
明朝末年,众多的文人雅士频频来宣,其中不乏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他们与宣城本籍士人相互交往切磋,为宣城画派的产生孕育了深层次的土壤。《诗馀画谱》的刊印与盛行,对宣城崇尚书画的社会风气影响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由此,作为一个有着众多画家群体的画派也开始渐渐产生。在宣城画派的先导人物中较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人物有梅士己、梅郎中、半山、高咏、梅磊等人。
梅士己(1592—?),字继美,号无己。隆祚子,邑庠生,弱冠游泮,能诗,善画兰。交友皆名下士,饶有古豪侠风。其子梅石,亦善画兰。
梅郎中(1607—1642),字朗三。梅庚之父。为人温厚歉抑,喜爱交游,曾入复社,与当时名士顾方杲、陈贞慧、冒襄、侯方域、方以智交往密切,感情深笃。家谱称他“与吴越诸名彦树帜骚坛,四方风雅之士无不舟车莅宛,愿结交去,故誉日广艺日进,字法张王,书规元宋,论者谓前有禹金,后有朗三,辉映真千古矣。”⑧朗中少读祖、父藏书,旁搜极览。鼎祚编《历代文纪》,自汉至隋,而朗中也纂有《赋纪》50卷以补祖父之不及。其为诗、古文,也能谨守家法,而其才气远超乃祖,“发之声歌,其情深,其指远。律体诸篇,音铿锵出金石;古诗虽建安诸子不逮也。”⑨其诗文存有《书带园集》二十卷。他是宣城诗派前期的领军人物,与沈寿民共持宣城风雅。其书法模仿张繇、王羲之,绘画师从宋元诸大家,而又能自出机杼,风韵秀劲,有浓郁的书卷气。朗中的诗书画时称“三绝”,名声远播,故求书索画者门庭若市,他口哦手挥,瞬间立就,人人满意而去,可见其才思之敏捷。可惜他36岁就英年早逝。目前,尚未发现其存世之作,实在令人惋惜。

梅郎中绘《山水图》,安徽省博物院藏
半山(1611—1670),原名徐惇,字秩五,宣城徐氏二十八世孙。徐氏亦为宣城望族,始迁祖是南唐魏王徐知证,昇元年间,担任宣州节度使,其子孙遂定居宣城,世代簪缨,科第兴盛,成为宣城的一大望族。半山的叔祖徐元太,嘉靖进士,官至四川巡抚、南京刑部尚书,曾在四川平叛定边,晚年编印类书《喻林》,教化乡里,在宣城影响很大。
据沈寿民《寿半山六十诗》可知,他生于万历三十八年腊月二十一日。虽然生长在官宦之家,却淡泊功名,年少时,曾以建议授四川幕职,不久即弃去,隐于浮屠,更名再柯,号半山,放迹山水间。他一生浪迹江山湖海之间,其足迹遍及东南的名山大川,与当时士子名流多有交往。桐城著名学者方文赠以诗曰:“一着袈裟绝万缘,只余破砚习难捐。江山本是无情物,写出荒芜亦可怜。”(10)
半山与梅清年轻时就来往密切,诗画互酬,梅清有《过半山草堂》八首,其四云:“赠言遗满壁,大半半山诗。世外真词客,山中老画师。”(11)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梅清与半山之间真挚的友情。但是半山和梅清在对清王朝的取向上存在明显分歧。梅清在清朝考中举人,而半山却是隐于浮屠,浪迹山水,不问政治。康熙五年(1666)冬天,梅清第4次赴京城会试,半山在《北游寄渊公老友》一诗中对梅清热心仕途、追逐功名的心态作了提醒和规劝:“老友规行止,私心自是非。墨香征动静,石室念无违。”(12)梅清北上应试失败归来后,即对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给半山写了一首《赠半山》诗:“伊余达欢侣,招携日相逐。迹异衷以惭,年臻敬初笃。敢祈意思修,津筏以相动。永怀渊明约,未教许询蜀。”诗中流露出自己过去热衷功名的悔意,以及对老友及时提醒而未能领会的愧疚之情,表示从此永断仕途之志,希望两人的友情能像过去一样深厚长久。然而半山逝世后,梅清并没有“永怀渊明约“,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北上应试的路途。

半山《山水图册》,安徽省博物院藏
半山善画,得云林、石田笔意,气韵天成,佼佼名益重。其画多以山水为主,清著名文学家王士祯《题徐半山山居图》:“浓淡写山木,依稀闻乱流。云中敬亭月,烟际宛溪舟。身预名僧会,装成五岳游。藐然烟雾里,长啸忆丹丘。”正是对他这一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半山虽然遁迹空门,却又并未全然忘却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而是将之
流露于诗画之中。他笔下的残山剩水,正是寄寓着他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和对故国的无限相思。另据《渔阳集》记载,半山还曾为王士祯画《寒江落潮图》(13),施闰章题诗其上,王士祯又和答一首,从诗的内容可知,此图中描绘了长江上燕子矶的景色,用泼墨法画岩壁,应该是一幅水墨长卷。现存半山和尚的画大都是他中晚年的作品。遗存至今日的精品则更属少见,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烟柳水阁图》是半山山水画的代表作。画的左半两株垂柳,一个水阁,前面溪水起波,右半大山悬石,只一根线条,景实画虚,整个画面山色朦胧,烟雨迷离,阁中二人对坐吟诗,情景交融,给人一种荒寒凄切之感。自题:“孚吉居士属画,半山柯道人。”可知画是赠与宣城隐士陈孚吉的。
半山也善诗,他的诗很大一部分为题画诗,他常常是自画自题,自得其趣。其诗生前虽未结集,今所存诗也不多,但大多有感而发,字里行间渗透着身世之感、沉郁之痛。如他的《此身》诗:
剩山残水有此身,不堪荣达不沉沦。
过江徒洒新亭泪,对曲曾怜旧内人。
汗漫纪诗仍甲子,悲凉作赋自庚寅。
而今都已刊除尽,了却前缘与后因。(14)
他还常借“咏史”来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如:“气节清谈祸总深,纷纷钩党亦何心。诸君不是王夷甫,坐使神州自陆沉。”(15)就直斥了明末东林党等所谓清流派的空谈误国。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了半山所生活的时代,了解了他一生的际遇,我们才能对他的画、他的诗有更深切的体会。半山绘画在宣城池州一带影响很大,当时被奉为楷模。
高咏(1619—1684),字阮怀,号遗山。祖父高维岳曾任雷州府推官、巩昌同知、兴国知州。父亲高思谦为太学生,爱好书法,喜爱奇石。妻子梅氏为河南布政使梅守和孙女。高咏幼聪颖,有神童之目,12岁就考中秀才,20岁游南京,与杨枢部龙友等十余人,每天在秦淮河边桃林中集会,倾动当时士人,与钱牧斋、方密之、沈耕岩为忘年交。而与施闰章意气相投,为莫逆交。康熙年间,施闰章视学山东,延聘高咏为幕僚,后来施闰章分守湖西道,督修临江府志,由高咏负责。康熙甲辰(1664)高咏归家,重修《宣城候潭高氏族谱》,尤其详核精严。高咏屡次赴南京乡试失利,康熙己未(1679)三月,高咏举博学鸿辞,授翰林院检讨,入明史局纂修《明史》,与施闰章同住宣城会馆。五年后,施闰章病逝,其身后未竟之事和诗文集《学余堂稿》均由高咏补葺校阅而成书。高咏的诗多凄怆之音,“郁以秀”,“怆以深”;虽时有愤激,仍以“醇厚”为则,与同邑诗人施闰章并称,时号“宣城体”。著有《遗山堂集》(不分卷,清抄本)、《遗山诗》四卷。据县志记载,他的书、画、诗称三绝,还擅长画墨锺馗。可惜目前不见其画作传世。
梅磊(1620—1665),字杓司,号响山。《梅氏诗略》记载他“生平好游,喜结纳,长安名公巨卿交相推重。尝于吴门呼集名流,品题诸妓名花筵大会,一时传为盛事。著有《响山集》,遗稿未刻者尚有数卷。”另据各种资料显示,梅磊似不属于文峰梅氏的主体敦睦堂,而是属于文峰梅氏中别立祠堂的旁系。(16)辈份和梅朗中相当,而年纪大梅清3岁。梅磊在宣城城南风景秀丽的响山上建有别业,也曾在城北120里的黄池镇居住。与之交往的皆为当时的名士,如桐城方文、芜湖沈士柱、江宁顾梦游、宜兴陈维崧以及同里施闰章、高咏、蔡蓁春等。梅磊曾请施愚山为之作序,当时施却婉言谢绝了。后来施闰章又反复读了他的诗,乃觉翩然可诵,但是使他遗憾的是,梅磊“墓木拱矣”。他的诗词通隽,独喜自负。“渊公奋全力想驰骤,己而杓司跃弛病发,倦于诗,又佯狂喜触忌讳。”(17)所著《响山斋集》由钱谦益、范凤翼为之作序,给予极高评价。

梅磊题叶欣《山水》,故宫博物院藏
梅磊是个性情中人,为人坦荡直率,《尺牍新钞》里有他两篇简短的家书,其中之一最富苦心:“客有过余问诗与制艺孰佳,余曰制艺佳。客问故,余曰:‘诗能穷人,制艺能富人。请问,富贵与贫贱孰佳?’此虽一时戏语,实切己之论也。汝辈自夸王谢门风,究与饥寒何与?可深思之。”“制艺”指做八股文章,科考应试。明清时代,“富贵与贫贱孰佳”的诘问并非谁都说得出口。但是,梅磊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到底把真话吐露给儿孙了,他要后裔们实实在在地活着,不贪一时虚名,惟求终生之利。虽然梅磊为人实在,但是鼎革之后,他却淡泊仕途,多次参加遗民们在江南一带的结社,相互唱和,表达一种超脱的情感。从方文一诗中我们了解到,明亡以后多年,他还保存有五位抗清死节之士的手稿,为人钦佩。(18)
梅磊的绘画作品存世不多,但从有关的记载可以得知,他的画师承南宗,主要是参元四家和明代沈石田等,以倪云林的笔意为多。他的画有的结构谨严,有的笔致疏简,“画中山水境地皆很深邃幽奥,层峦叠嶂,怪石嶙峋,山路崎岖,复涧巨壑,烟水迷茫”。他的早期山水画用笔柔软细腻,风格清雅秀润,画面简洁空灵,后期绘画线条骨鲤清硬,笔情纵逸,或水墨,或设色,皆清淡萧然,格韵高古,类似梅清中年风格。
参考资料: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2)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3)《太平广记》卷第二一三《周昉传》
(4)《宣城县志•方技》:包贵善画虎,名闻四达。其子鼎继之。后嗣承而学者甚多,各有图轴传于世。李荐德《隅斋画品》云“包鼎所作乳虎图,绢素虽破,精润如新。包氏以画虎世其家,而鼎居最。”陈师道《后山丛谈》:宣城包鼎,每画虎,埽溉一室,屏人声,塞门涂牖,穴屋取明,一饮斗酒,脱衣据地,卧起行顾,自视真虎也。复饮斗酒,取笔一挥,意尽而去,不待成也。
(5)《宁国府志•方技》:(泾县)徐昞,善画理,尝于灵惠庙正殿后壁画一龙,笔势飞动,见者悚栗,水旱祈祷辄应。又邑中包虎、徐兔最驰名,多见于前辈诗篇,其云宣城者,以郡言也。惜今包徐后无复传其法者。
(6)边鲁,字至愚,号鲁生,宣城人。官南台宣使。工古文奇字,善墨戏花鸟,名重江湖间。
(7)汤宾尹,号霍林,宣城人。万历二十二年榜眼,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
(8)《文峰梅氏宗谱》卷六“中字派”
(9)施闰章《书带园集序》
(10)方文:《佘山集》《题半山道人画册》二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梅清:《天延阁删后诗》《宛东集》
(12)梅清:《天延阁赠言集》
(13)半山爱予寒江落潮之句,为作图,愚山题诗其上,和答一首“我昨访奇登燕矶,泼墨深更遍岩壁。扪萝附葛不知险,夜踏空江欲崩石。掀髯作画鹿里翁,长啸题诗陵阳客。何当结屋园中居,卧看江天落潮白。”
(14)《宛雅三编》卷二十徐惇下,《此身》其一。
(15)《宛雅三编》卷二十徐惇下,《咏史》其二。
(16)文峰梅氏中除敦睦堂外,尚有武学堂,别立祠堂。
(17)施闰章《天延阁前集序》,载《学余堂文集》卷七。
(18)《题梅杓司藏卷,卷中乃诞北、颖侯、昆铜、伯》乍开此卷即沾巾,多是当年死难人。浩气尚能凝碧血,遗言终不化青磷。余公亢烈首捐躯,周沈同心亦与俱。莫羡陈刘考终命,肝肠寸折眼全枯。梅生海内结交繁,架上邮筒无数存。独宝数公残翰墨,欲留书种在乾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6:34 , Processed in 0.0647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