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09: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元节 - 中国传统节日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农历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农历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

在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中元节

别名
七月半、吉祥月、盂兰盆节、施孤、斋孤等

节日时间
北方七月十五,华南地区七月十四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起源
祖先信仰、秋尝祭祖

节日意义
敬祖尽孝

节日习俗
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目录
1节日简介:
2度数信
3历史发展:
4佛教典故:
5道教说法:
6相关传说:
7民间祭典:
8普渡法会:
9祭祖超渡:
10各地习俗:
11民间禁忌:
12相关诗歌:
折叠编辑本段节日简介: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
中元节 荷叶灯
中元节 荷叶灯
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

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投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 。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初一(俗称“寒衣节”)合为三鬼节。

民间的鬼节与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

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1]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节日。

中元节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背后包含着的是对故人的怀念。

中元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所以它的意义在于缅怀先人——尽孝;教育后人——感恩。

中元节的主要活动是感恩祭祀,应当注意把握好“恭”字。

传统典籍中记载,主管中元节的是“赦罪地官”,在此期间应主动反省自己的错误,改正缺点,应当是最佳的时机。


农历七月份天地间阳消阴长,故“处暑”节气前后的民间习俗多与交通阴阳祭祖、放河灯超度等类活动相关。

历史上,民间从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起就有开启鬼门的仪式,直到七月底关闭鬼门止,同时在“处暑”节气前后会有很多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为“七月半”或”中元节”。

另外,还有“七月半,鬼下畈”的说法。

古代在此期间,家庭及宗亲都会抓住时机举行家祭和族祭,而在民间则会举行非常隆重的普渡布施活动。

相传普渡活动从开鬼门开始举行,包含唱经、放焰口、竖灯篙、放河灯等系列活动,招孤魂野鬼等进行超度,以积攒公益福德。

其关键活动是通过搭建“普度坛”以祭,架设孤棚舍以招,并穿插抢孤等环节,有些地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功德,甚至还会去抢鬼。

总之,古人比较重视在此期间多做点善事,直至鬼门关闭,布施活动也同时结束。

时至今日,宗亲式与社会性的这类活动已经消亡,只剩下家庭祭祖的小形仪式。[3]

折叠编辑本段度数信
农历时间:七月十五。古历七月的时空场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依照现代术语解析, 那就是因为显态有相的三维空间与隐态无相的负态空间场之间的距离,随着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圈上黄道的契合点,处于最为接近与重合,这两个时空场在七月的时间期内接合的比较密切,太极弦在此时所显现的阻隔力比较弱。

五行对应:信德能量

宇宙对应:所有星球

星系对应:中斗五星

地球对应:覆盖着地表的土壤

身内臟腑对应:脾臟和胃

精神三元质象对应:炁

物质三源物相对应:肉

顺天时修身要点:中元节这一节日与修身内治密切相关,应高度配合“人法地”的相关修身内容,以信度数为基准,外修七相、内修信德,将前六识调整到最佳状态。[3]​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
中元节“庙普”
中元节“庙普”
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

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

【注解:楮(chǔ)衣:即纸制之衣服,属粗衣之一类。又作纸绢、纸袍、楮衣。以菎蒻等地下球茎类洗净煮熟,冷至适度,去皮,捣之成糊,粘繵厚纸成衣,并涂柿涩,晒干后以手揉之使软。着之露宿一夜,则柿涩之臭气可尽除。质地强韧,足以挡雨露风寒。轻而便利,所费亦少,古时着用者多。[佛祖统纪卷四十四]】

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

“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折叠编辑本段佛教典故:
中元节
中元节
依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उल्लम्बन,“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以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作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

自此往后,历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折叠编辑本段道教说法:
道教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
中元节
中元节
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接受人民的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渡”布施的祭祀仪式。

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渡,把七月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据说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有些地方普渡便统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举行。

不过香港、闽南、台湾、潮汕并不从此风俗,在七月的每一日皆有人举行祭典。但后来由于时代变迁,目前在台湾的中元节,机关行号多在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祀,而一般住家则多在接近七月十五日的周末假日举办。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传说: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就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

七月的最後一天,在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目莲救母的故事:

在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已经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生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的口中便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于是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装)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俗称“鬼节”“施孤”。这本是印度的一种佛教仪式。

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更加)加普及。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的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

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

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那一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

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

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

“中元节”由上元而来。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

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

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

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

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折叠编辑本段民间祭典: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起初因佛教盂兰盆会布施饿鬼为始,因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动结合,构成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

佛家盂兰盆法会:

“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

部派佛教时期,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融入道教中元节:

到了宋朝的时候,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日趋明显。

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渡众鬼,以期获得三官中的地官赦罪,获得解脱。

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渡,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

大士爷:

一般在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监斋羽林普渡真君”的神祇,信徒多尊称其为“大士爷”或“普渡公”。

相传旧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

关于“大士爷”,佛教说法有数个:

一是祂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

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

三是“面燃大士”亦作为地藏菩萨的护法神。

道教的说法则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也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受领阳间香火事宜。

另,灵宝派等一些派别不是请“面燃鬼王”监斋,而是有“何将军”“乔将军”两神分任此职。

如宋末元初林灵真所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写为“北魁玄范府神虎何、乔二大圣”。

华人社会则多采佛教说法,各类法会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节时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画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将大士爷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待到七月一过,一般会火化大士爷像、位,送其登天。在南洋,华侨风俗,中元普渡时,会悬挂写着“南无渡幽拔苦无量寿佛”或“南无分衣施食阿弥陀佛”之类字样的幢幡于大士爷神像之侧,甚至是神像手上;如书“渡幽拔苦”之类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领亡灵往生佛国,若写“分衣施食”等等词汇,则指祈请阿弥陀佛助大士爷,平均分配纸钱、衣物、食品予众家亡魂。

平安米:

在香港,“盂兰胜会”后会有派“平安米”的活动,所派的米本是用作施食,放于招魂台和面燃大士普渡真君(大士王)神像附近,正向经坛方便鬼食用,人们相信瑜伽焰口之后,食物会增加千万倍;仪式过后,食物形虽在而质已变,变得淡而无味。但丢弃又觉得浪费,于是就把白米派给穷人,美其名为“平安米”,既能积德,又能物尽其用。

传统上这些米并非用作取代贮粮,而是每次沟一小撮到原有的米粮中一起烹煮,寓意长食长有,以保平安。

近年人们不了解这些米的真正意义,加上心态改变,部份施米者视之为一般的“慈善活动”,派高价名牌白米,与盂兰本义有违。受米者亦把所派之米视为福利捐献,当作生活必须,不惜追索,甚至转售图利,已失去原来避免浪费的意义。

民间仪式:

中元节
中元节
在诸多华人社会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槟城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牲礼、烧酒、糕点、糖果、水果等,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全羊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好兄弟”(闽南语对“幽灵”的敬称),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现时民间的“中元普渡”习俗是三教合流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普渡的祭拜方式有三种:

“三案式”:分为上案(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地官大帝、救苦天尊与众神佛)、中案(普渡真君)、下案(好兄弟)。一共摆放三张神案,纸钱、祭品各异。此种仪式繁琐,最为虔诚。

“两案式”:仅供奉普渡真君(普渡公)神案、好兄弟神案。这是折衷的结果。

“一案式”:先祭祀完普渡真君,烧完四色金纸后,再呼请好兄弟加以祭拜。改良方式有“一案两炉式”,坛首摆放普渡真君香炉,坛中摆放好兄弟香炉。先向真君顶礼,拜完后再拜好兄弟的香炉。

在台湾民间信仰,普渡的摆桌祭拜,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今日台湾,由于商业社会,几乎皆以方便面、零食、白米等能久贮之物为主,而牲礼、五味碗也愈来愈少见。

普渡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也会写上信士姓名。

先祭拜统领万姓幽灵的普渡真君,并焚烧四色金纸。烧完金纸后,开始祭拜所谓的“好兄弟”,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此时有的人会先烧“经衣”,这是一种代表衣物与日用品的纸钱,让“好兄弟”们先换上新衣。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祭拜完后,焚烧银纸,欢送众家“好兄弟”离开。

折叠编辑本段普渡法会:
各地庙宇普渡方式略略差异,南、北台湾礼俗异同,各具成风,大致如下:

点普渡公灯:

在旧历的七月初一日子时(23:00)开始,庙宇辖境的各家人士点亮灯火,号曰“普渡公灯”。为普渡公(大士爷)与众家好兄弟指引方向,享用香火。灯火两侧或有设造型者、贴对联者,如:“金莲灯前闻泣夜,盂兰会上救升天。”

立灯篙:

以高大的青竹上悬挂灯火及旗帜,昼夜升降,以便邀请众神来监管法会,也是邀请放禁在外的众家好兄弟共享法会的成果。灯篙上以金纸包覆,上贴符咒,也有人以纸扎护法神守卫之。灯篙的高度,亦即招引范围的广度,如灯篙竖立过高,祭品不足,则会引发好兄弟不满甚至作祟,一般以十二尺(约360厘米)为限。

主普坛开光:

搭设好主普坛,设有大士爷、山神、土地神、护法神众、大士山、寒林院(或作翰林院,供应官吏、士绅与阵亡将士休憩之处)、同归所(供应一般的孤魂休憩之处),皆为纸扎。先请法师施法,以净本坛,再由达官显宦与炉主等人同放灯。

请斗灯:

斗灯又称元神灯,相应于天上星斗,代表各信众的元神,有趋吉避凶的功能。一般在米斗内置白米(大地生生不息)、凉伞(苍天作育万物)、铜镜(照妖)、宝剑(诛妖)、剪刀(翦除怪物)、尺(测量)、秤(权衡)、油灯(光明)、铜钱(富贵)等法器,希望祈福避邪。斗灯象征吉利长存,护佑平安,薪火相传。

请神放表:

法师开坛,炉主与执事人员朗诵疏文,向天地禀告普渡之意,并且发表,邀请三界神祇入坛监醮。通知鬼神本地即将展开中元普渡法会,更请普渡公监管道场,不让恶鬼凶神在此处扰乱作祟。

放水灯:

闽南人、台湾人习俗,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
放水灯
放水灯
,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檀越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施普:

法师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贴出榜文,朱笔签押,昭告鬼神共来听经闻法,领受功德,享得冥福,脱离恶道。民众设置各样供品,祭祀往来的孤魂,使众家好兄弟共襄盛举,获得饱餐。

送大士:

普渡完毕,大士爷、山神、土地神、护法神等众神功德圆满,寒林院、同归所好兄弟也该回返阴曹,所以焚大量纸钱、冥镪,号称“金山”、“银山”,送神返回天庭与地府。

抢孤:

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有一特别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清领时期,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今日台湾东北角的头城与西南隅的恒春、香港潮汕社群举办的盂兰胜会依然有此仪式。

跳钟馗:

祭祀讲经既毕,或请道士、艺师扮演驱魔真君钟馗,是谓“跳钟馗”。

有人则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请众家好兄弟赶紧回返阴间,勿再逗留于人世。

今日台湾,八家将与官将首等阵头十分盛行,也有请八家将、官将首等出阵,以替换“跳钟馗”的仪式。

折叠编辑本段祭祖超渡:
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民间佛教:

民间佛教方面,早年华北世家居士,在中元节祭祖时,则盛行《盂兰三佛爷忏》的一种法事,在家门庭前,塑立三宝佛像,聘僧念经,张灯结彩为祖先祈求冥福。

其信仰意义为:希望先供养释迦佛以减轻先人的业报;再祈求药师佛使祖先不再受病痛折磨,最后希望阿弥陀佛接引先人到西方净土。

江南、华南盛行地藏法事,僧徒在地藏菩萨像前念经膜拜,请得幽冥教主地藏菩萨大开方便法门,引渡祖先。其余地方或者行《八十八佛洪名宝忏》《观音大悲度忏》《慈悲道场忏法》(俗称《梁皇忏》)等其他法事。

民间道教:

民间道教方面,中国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类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专责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仪中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者,名目繁多。

如 :《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 灵宝炼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灯仪》等等。

如:以《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为例:由一道长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台正中。诸道士扮演众仙弟子,立于两侧。天尊(道长饰)用团扇扇三下,以宝剑(或铁拐杖、玉如意等法器)敲三下,义为天尊灭地狱之火,以法器打开地狱之门,引鬼魂出离地狱,后开始为众仙、地狱鬼众与悠游人世之亡灵讲经说法,天尊说法毕,则遣众仙跳下虚空(饰演的道士们各持法器,跳下高台满场跳跃),意是拯救四方鬼魂与信徒之祖先。此时天尊并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洒下(也有改为丢掷糖、饼,供信徒拾取),代表着施食饿鬼众并超度其出离地狱。

南方则流行诸多道教忏法,各地不同,如:《三元灭罪水忏》意义在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生日,请得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三元赐福宝忏》是为先人求取冥福;广东一带则有《吕祖无极宝忏》,是全真道仪式,借由度人无数的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威力,广度死者入道,安生定冥。

折叠编辑本段各地习俗:
国内

中元节
中元节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2]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妈热”、“送纸”、“金粿”等习俗。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贵州省

毕节地区、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烧包”时,以包砌塔,用香烛绕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阵型,寓意亡者领取纸钱之路,纸钱包均为寸厚,每两包之间夹上画有骏马的纸片一张,称之为“驼钱马”。烧包前,于圈外置金属质盆一个,内盛半盆清水。盆上搁有贵州用来夹取煤炭的“夹钳”一个(也称“火钳”,类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为防止无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中国香港

香港大多举办潮洲的盂兰胜会,亦有地方举办中元建醮,离岛坪洲便是其中一个地方举办中元建醮。坪洲中元建醮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一连四日,最热闹的一天为七月十五日,当日的仪式包括走午朝、走龙船、放水陆灯、摆天席、争夺祭品及化大士公。

日本

日本“盂兰盆”节 (鬼节)巡游
日本“盂兰盆”节 (鬼节)巡游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お盆”(おぼん、发音:O-bon,盂兰盆会简称)。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会众人聚集,跳一种名曰“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类似于今日的Para Para。

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东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中国的清明节。

朝鲜

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族特色。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著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中元节
马来西亚中元节
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星加坡华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异就是在庙或盂兰胜会前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有时还会放上啤酒等饮料,花生、毛豆等零食。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间八点至午夜十二点,台上表演五花八门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作为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歌台表演常因过于喧哗遭到部分周围居民的投诉而遭到警方警告。此外,歌台上常出现的一些桥段如爱说黄色笑话的主持人、穿着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让星马两地许多人对七月歌台产生误解。但这几年马来西亚庆赞中元理事会已经禁止表演歌手穿着暴露的服装以及控制歌台音量以免产生误会与摩擦。

此外在槟城大山脚伯公埕有尊北马最大纸扎大士爷 ,大士爷高达26尺8吋,庆赞中元已成为北马区年度盛事,每年中元节期间,就有很多游客涌入大山脚,主要是膜拜北马最大尊的大士爷。这座体积庞大的大士爷是竖立在大山脚市区的埠众盂兰胜会大士爷殿内。这尊气势非凡的大士爷金身,也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前来参观。

折叠编辑本段民间禁忌:
中元节
中元节
在我国古代,7月15是中元节,俗称鬼节。相传在这一天鬼门关大开,死去的人会来到人间游荡,因此活着的人在这一天要准备一些祭品拜祭冤魂。而自宋代延续至今,不同地方的中元节已然不再是统一的在7月15这一天,而是在7月11到7月15。而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鬼节禁忌。

1.床头挂风铃

风铃的声音很特别,很多人都喜欢,而鬼兄弟同样喜欢这样的声音。传说如果在床头挂风铃的话,很容易招来鬼兄弟,而顺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会做出些什么来都是情不自禁。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在鬼节这一天千万不要夜游,因为这一天鬼门关大开,幽魂孤鬼都出来游荡,如果让他看到了阴气沉重的你,说不定会把你误认为是同伴,将你邀请回家做客。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鬼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在鬼节这一天大多数人们都会提前为路过的好兄弟烧些纸钱,然后等到隔天再来收拾残局。因此,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会同意时间同一地点,千万不可以在非特定场合时间烧冥纸。

4.偷吃祭品

在鬼节这一天人们会为鬼兄弟准备一些祭品,因此这些是属于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晚上晒衣服

在鬼节当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为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节当天晚上还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

鬼节这一天忌下水,此时好兄弟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乱看

俗话说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们难得出来一趟自然是兴奋异常的。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9.榕树放在家门口

在八卦灵异学中,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最好不要在家门口摆放榕树。

10.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尤其是在“中元节”这一天。

11.靠墙

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3.轻易地回头

当这一天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么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在这一天尤其忌讳。

17.一个人

一个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觊觎,因为它会觉得你跟它一样都是独自一个,如果可以做伴的话会更好。

18.晚上拍照

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鬼节这一天在家对着镜子自拍更是危险,因为鬼兄弟很有可能会从镜子里面出来。

19.玩碟仙

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20.拖鞋整齐地放床边

在外旅行时,拖鞋整齐地放在床边,会招来灵界朋友的好奇,造成鬼压床,而在“鬼节”这一天更是如此。

21.吹口哨

口哨与铃铛的声音对于鬼兄弟来说是同样的声音,听到这样的声音他们通常都会认为是他的伙伴在召唤自己;而如果最后它看到的人是完全陌生的你,则很容易动怒,而后……

22.忌披头散发睡觉

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是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23.生理期的禁忌

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地进行。

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无根据,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间真的会因为身体状况导致自身磁场不稳定,容易受到其他强大磁场的影响,所以还是要多谨慎。

24.忌说鬼字

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会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

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地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25.乱踩冥纸

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在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诗歌:
《中元节有感》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地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

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

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性。

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

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地顺俗和被动地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民俗活动中。

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清·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日赠张尊师》

(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中元日观法事》

(唐·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中元观法事步虚虚》

(唐·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中元作》

(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侣(选一)》

(唐·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中元夜百花洲作》

(北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晋》

(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游。

《中元见月》

(明·边贡)

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

不因逢闰月,今夜是中秋。

《中元日斋中作》

(明·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

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

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09: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111【约】“红楼六谭”之二——敏探春的“敏”与辛酸 2017-06-27 21:09

【前言】久病未更,幸得泰山柳如丝送红楼一稿,阅之慨叹不已。
《红楼》一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而世人多叹宝黛钗,又或怜李纨湘云,惜晴雯平儿,唯独四春,往往关注较少。
探春的判词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对应的一幅画是:
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
对应解判词的曲子: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拋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这一个凄惨……一看就说的是探春远嫁,为的是“各自保平安”。
可是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红楼梦里,凤姐随意作践赵姨娘,可是对赵姨娘生的这个女儿却丝毫不敢小看,还要“畏她五分”,独表敬重。探春治理大观园也充分显示了其世事洞明,精明强干,丝毫不弱于须眉。那么她的才干,又是如何的辛酸?
看如丝的解读吧!
另外,我有轻微的脸盲症,这些图是网上找的,是不是一个人,我真看不出来……
【正文】
“红楼六谭”之二——敏探春的“敏”与辛酸
《红楼梦》中,给探春的赞语是“敏”字。这个“敏”字,探春是担得起。
“敏”,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脂砚斋回后总评曰:探春看得透,拿得定,说得出,办得来,是有才干者,故赠以“敏”字。宝钗认得真,用得当,责的专,待的厚,是善知人者,故赠以“识”字。“敏”与“识”合,何事不济?
在此只说探春,不说宝钗。探春为贾家三小姐,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出,三小姐名探春,政老爷的庶出。
探春的光芒,在前十几回,基本上被宝黛钗三人遮住,就如月亮周围的星星,虽则也在努力发光,抬头人们看到的,是光华的明月,谁也未曾多注意周边的星星。然而,终究那星星也在发光,以至在无月的夜里,破云拨月而出,显现了它的光华。
统计了一下,直到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探春首开诗社,算是正面作传,这之前,探春作为主角出场的次数,基本为无,仅是作为贾家小姐们与迎春惜春一同出场,其与迎、惜妆束都无二致。先是黛玉进府时请小姐们,有她正面长相着装的描述,再就是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一节,元妃省亲,于园中命姐妹们各题一匾一诗时,文中有一句道:迎探惜三人之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然自忖料难与薛、林争衡,只得勉强随众塞责而已。此处,脂批道:“只一语便写出宝黛二人,又写出探卿知已知彼,伏下后文多少地步”。
是的,探春此时,除外来的两个表姐黛玉和宝钗的才情容止皆为上品光芒万丈,又上有嫡出的兄长宝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中有不争气的生身老娘赵姨娘时不时的出来叨腾一下她的庶出出身,下有不成器的“鞋耷拉袜耷拉”的同胞弟弟贾环拖后腿,她的身份地位,要多尴尬有多尴尬,其没有存在感或难堪时刻,比迎春犹甚。
这种尴尬身份,第一次有交待,是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一节,交芒种节,园中女儿们都祭饯花神,宝黛闹别扭尚未合好,中间穿插了一节探春与宝玉说话的场景,探春攒一些钱请宝玉给她们买一些玩意儿,要求“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什么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泥垛的风炉子。
只这一句,实则是在正面写出探春的品味,大气而不俗,她于物的欣赏,恰是她的人品。是论物,亦是论人也。
可是,接着便是对她尴尬难堪庶出身份的首次描摹。探春为了答谢宝玉而亲手做了一双精致的鞋子(那可真是纯手工精致活儿,贾政看了说宝玉穿是“暴殄天物”),其亲生的妈赵姨娘就不高兴了,说什么“鞋耷拉袜耷拉的正经兄不管”,这等糊涂话,虽是经宝玉转述过来,宝玉的宽解反而更让探春更加着恼。这一节,亦为后来赵姨娘百般生事使探春每每没脸设下伏笔。
庶出本身就低人一等,如果再有个不成器的妈天天搞事儿,真是让身为主子小姐的她抬不起头来。
然而,探春不是迎春,只以退步自保为上,探春的过人之处,在于她不甘心居于别人光芒之下。探春兴利除弊,治家才能更高一筹于凤姐,她的才华,比宝钗黛玉其实也差不到哪里去,尤其那起了个兴头开诗社的邀请贴,多美的句子:
“妹探谨启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未忍就卧,漏已三转,犹徘徊桐槛之下,竟为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妹虽不才,幸叨陪泉石之间,兼慕薛林雅调。风庭月榭,惜未燕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
细细读来,这文词之雅,简直美死了。说自己因为贪恋月色,于梧桐树下赏月时久,便受凉得了个小感冒,卧病闲了,便想到古人之高雅,想开一个诗社。
细细想来,大观园中最美好的日子,皆自诗社开起时。大观园建造始自元春省亲,省亲完毕元春命众妹妹们入园居住,女儿们始有了一方净土;但女儿们诗情画意,恣意挥洒才情,却更缘自探春偶结海棠社时,女儿们于净土之中,更使诗词生香,花柳增色。如此说来,探春才是大观园众女儿的支撑。
探春下贴召集了人来,居然让李纨把个社长抢了去,于是探春才说:只是自想好笑,好好的我起了个主意,反叫你们三个来管起我来了。又道:只是原我起的意,我须得先作个东道主人,方不负我这兴,明日不如今日,此刻就很好。于是李纨出题,菱洲限韵,藕榭监场,就作起了海棠诗。
短短几句,探春的行事利索,绝不拖泥带水,其“敏于行”之风格,初步显现,这次海棠结社,也为日后的协理大观园,做了个极好的铺垫。
做兴起诗社,李纨自己也说前年就想起了,只是她又不大会写诗,就没张罗。而这里边,只有探春最适合张罗,宝钗黛玉湘云皆是客,虽是黛玉自小进府也起得社,只是又懒于弄这些杂务,只有探春,既是主人,又精通诗书,起诗社才不算出风头。
探春通书,可从紧接着的下一回看出,老太太带刘姥姥逛大观园,看到探春居所藕香榭的陈设: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这又是从正面为探春立传,难怪她的侍女叫“侍书”,真真是名实相符。而入画为惜春侍女,惜春则会画画。一直最喜欢的就是《红楼梦》的起名艺术,真是贴切。
探春之有心,从第四十六回可见,鸳鸯誓死不给贾赦当小老婆,在贾母面前哭诉,贾母生气这个半老的大儿子作的实在不像话,气得浑身乱战,连二儿媳妇王夫人也怪上了,李纨早带了众姐妹躲了出去,探春自思别人皆不好劝,觉得此时正是用女孩儿之时,便走进来劝老太太,说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哪有大伯子收屋里人,小婶子如何知道的,便是知道,也推不知。
探春的身份,女儿家是尊贵的,可以说话,而媳妇辈如凤姐李纨,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说话的,宝钗母女是王夫人的亲戚,自然不能开脱,而探春,是最适合的那个人。她的一席话,一是为王夫人开脱,二是也给了老太太一个台阶下。
王夫人自此,对这个庶女也另眼相看。
再后面,到了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和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识宝钗小惠全大体》,凤姐儿病了,李纨尚德不尚才,王夫人只得委探春协理管家的重任。
于是接下来的整整一回,是刁奴和愚妾找的难堪:因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为了赏丧葬费的事,各方闹了起来。先是办事的不老实,看人下菜碟,假意忘了旧例,有意让探春出丑,好以后作耗。再是赵姨娘立马就赶了来闹腾,再次叨噔探春是她肠子里爬出来的,摊上这个妈,得有多不省事。
探春反应也很激烈,不省心的亲妈出来折腾,说你舅舅死了,你也不照应拉扯的话。气得探春一口气儿说了长长的约有五百字的一段话,可谓是她这些年对自己出身的不甘心,其中几句,真是锥心泣血:“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另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更至听了赵姨娘的“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捡高枝飞去”的话,气的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说“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两三个月寻出一个由头来,彻底子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明白,但凡糊涂不知道理的,早急了。”
早些年,也觉得这探春有些不近人情,对亲生的娘,这么绝情,后来反而同情了她的辛酸。出身的低微,使本身好强的探春,只有通过后天的更努力,才能不让人小觑。其实赵姨娘怎么就不明白,也只有探春能干,得到重用,别人投鼠忌器,才能不再作贱她,才能看重贾环,只是这个糊涂的亲娘,目光犹为短浅,只看探春管家,就开始蝎蝎螫螫,让大家都没脸。
探春管家,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大戏“奸奴蜂起,内外欺侮,锱铢小事,突动风波,不亦难乎”,也竟是一把辛酸泪。
后一回,点正题《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之“敏”字。大观园,革除旧弊,把园子的管理分派的井井有条,完全一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兴旺样子,此后的数回,也正是大观园中花团锦簇,直到“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大观园的繁华热闹达到了高潮,众女儿们恣意欢欣也达到最自由。再往后,便如“黄钟大吕后,转入羽调商声”(脂砚斋评语),已出哀音。虽则探春还在力挽狂澜,但也江河日下,接连出几桩大小事故,已说明末世将至,繁华终逝,探春也无力回天也。
辛酸之境,于第七十五六回,多有凄凉之叹,脂评贾母“未饮先感人丁,总是将散之兆”。中秋团圆时,熬至四更,他们姐妹们熬不惯,都去睡了,贾母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在此。贾母也道,只是三丫头可怜见的,尚还在等。此时,中秋夜宴,早见凄凉之意,黛玉和湘云早逃了席去联诗酌句,只有探春,还在苦苦支撑局面。每读至此,愈加心酸。
就如第五回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曹公著书黄叶村,十年心血不寻常,原著《红楼梦》仅至八十回,然看到六十三回《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之后,便不忍卒读的感觉。有哀鸿遍野,大厦将倾的悲凉。
其悲凉之音,也自探春才发出。在七十四回《惑奸馋检抄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因绣春囊事件,王夫人令凤姐带着老婆子们抄大观园丫头们的物品,探春反应激烈,打那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凛冽痛快,心里的激愤难平:“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
许是有人觉得这探春仗着小姐的身份,反应如此激烈,和个奴才生气有失身份。其实不然,那是探春对于大厦将倾的悲凉。
探春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古人曾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探春是有见识的,看得通透,所以才忧伤。不同于凤姐,凤姐虽则也知道“如今不比先儿时了,出得多进的少”的危机感,况可卿临终托梦,告诫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却并不知末日将临,没有探春读书知理看得长远。凤姐在可卿告知可在祖茔附近多置房舍地亩,亦没见其有长远之计,而是丢下耙儿弄扫帚,拆西墙补东墙。
探春之辛酸,尤如早些回,宝玉曾自叹:“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探春是真正的智者之忧,宝玉才是无能者无所求呀。
探春的结局,虽在后四十回逸散,然大体也就是如电视剧演的一般,远嫁海外,千里东风一梦遥。
依着草蛇灰线,第五回提到的画和诗,画中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一女子掩面涕泣。诗云“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分骨肉》曲则是“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探春的灯迷“风筝”诗: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在此谜处,有夹批曰: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每每读到探春,便有一种英雄末路之叹,有力挽狂澜于既倒,又无力回天之悲凉。
探春,才是整部《红楼梦》中,最辛酸之人。宝玉只知有姐姐妹妹便好,反不知难。探春又看得明白,却只能“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这末世来时,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探春一巴掌扇下去,并不能使大观园重回花团锦簇花柳繁华。抄检大观园后,死的死,走的走,众女儿风流云散,分崩离析。此后,眼看着是迎春误嫁中山狼,眼看着香菱病入膏肓,明白如探春,心得有多痛。
海疆不宁,需女子和番,以一女子之力,是不得已,也是必然的选择。她曾说过,倘若走得出去,早走了。她应了她先前的话,走了。
只是这一走,千里东风一梦遥,再无团圆回还之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09: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运生末世敏探春 莫向东风怨别离
洛阳樵夫 2008-11-06   |  2094阅读  |  4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美丽多才的女子形象,但在贾府的本家小姐中,最为出众且可以和黛玉、宝钗、宝琴、湘云等相提并论者,只有那位三姑娘贾探春。

探春外号“三刺玫”。是贾政与赵姨娘所生,宝玉的同父异母妹妹、贾环的胞姐,人称是“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有些扎手。”就连从不过问家事的宝玉、黛玉也说探春是个“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乖人”。她是被评为“凤姐之下、众人以上”的顶尖人物,在贾氏四姊妹中是最出类拔萃的。对《红楼梦》里这样一个重要人物,曹雪芹不仅把她描写得才貌出众、光彩照人,而且对她的命运寄以深切的同情和叹息。在红楼群艳图中,应该说她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形象。

红楼十二钗(正册)关于探春的判词是: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尽管探春远嫁的结果或许可以算是比别人强。但对于这个才高志远、脂粉队里的丈夫来说,凭“父母之命”而被远嫁,后来娘家又一败涂地,像断了线的风筝没一点退路,只落得“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这也只能算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中对探春的形象刻画,大体上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容貌身姿——凸显其美;二是才华抱负——极展其能;三是身份命运——终归于悲。

对探春的姿容描写, 最集中的是在林黛玉进贾府她一出场时:“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可见这位三姑娘不仅身材苗条,脸蛋和眼睛都很漂亮,同时又深涵不俗的书卷气质,应该说这是中国古代美女的最高标准了。探春的美丽脱俗决定了她是在元春之外最受宠爱的女儿和孙女。平儿评说道:“她撒个娇儿,太太也得让她一二分,二奶奶也不敢怎么样。”


探春的才华和气质,源自于她的学识和修为。在那个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贾府及其姻亲族中都不禁止女孩儿读书(对其缘故本文不作探究)。这便给探春姐妹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开辟了有限的空间,也成就了大观园这个才女群体。

在曹雪芹笔下,探春所居住的“秋爽斋”就是一方秋景佳境,院子里种的也是梧桐芭蕉等冷峻繁茂的秋景植物,象征着三姑娘的气质象秋天般成熟充实、聪颖而冷静。第四十回写到“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进入秋爽斋看她室内的陈设:

“探春素喜朗阔,这三间屋子并不隔断。当地放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短短的几句话,一个充满翰墨芬芳的闺房场景,形象地表现了探春的性格和爱好。大花囊、大幅画、大鼎、大盘、大佛手,让人感到的是女主人的大气;紫檀架上放娇黄的佛手,洋漆架上悬白玉磬,汝窑花囊满插水晶球儿的白菊,拔步床上挂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床帐,色彩对比分明而不落艳俗,令人直感到扑面而来的是清秋气息;宋代米芾的画风号称是“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一幅米襄阳的烟雨图,使人联想到苏东坡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寓示出探春果敢、豪迈、冷峻的个性;用颜鲁公的书法,加上对联中“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语气里那“闲云野鹤”般的闲适意境,更表现了探春潇洒烂漫而又理智脱俗的精神追求。

探春的居住环境是曹雪琴着意刻画的场景之一,因为这是主人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那些古董和器具在主人的精心摆布下,显示出高雅的情趣和灵动的活力。在大观园世俗的华丽之中,隐含着超然物外、返朴归真的韵味。通过对秋爽斋的描写,一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的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的形象便兀然凸显。


贾探春的才情、志向有着相当扎实的学识修为底子,突出地表现在诗词书法和理财治家两个方面。前者如果仅可算是大家闺秀消遣取乐、抒情言志的雅趣,而后者无疑就是一种经济实务方面的杰出才干。

探春非常勤奋好学,是个追求风雅和完美主义的女孩,是个书法爱好者兼诗人,也是个慧眼独具的审美者。黛玉初进贾府时,宝玉给她起了个字叫做“颦颦”。探春马上就问“何出?”, 宝玉胡诌一通《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云云,探春笑道 :“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她敢在贾母和客人面前毫不胆怯地跟哥哥探讨学识问题,着实令人佩服这个小姑娘的大胆、成熟和好学。贾府四春分别怀有琴棋书画四项雅技,探春擅长的是书法。在元妃省亲回宫后,就指名命她抄录大家的诗词匾额,汇集成册。她生病时,了解她的宝玉哥哥除了送新鲜荔枝给她吃,还送了颜真卿的真迹,让她欣喜不已。她的书桌上堆满着各种名人法帖,可见她平时苦练不辍。

除了书法,探春最大的爱好就是诗词。她是贾府四春中最具文采诗才、可与钗黛比肩的人,大观园中起诗社的动议就是她提出来的。(第三十七回卷首脂砚斋批道:“美人用别号亦新奇花样。且韵且雅,呼去觉满口生香。结社出自探春意,作者已伏下回'兴利除弊’之文也。”)这里不妨把她命丫鬟翠墨送给宝玉的花笺——“诗社邀请函”照录如下:

娣探谨奉

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瘃惠爱之深哉!(兼陈染病及对宝玉送鲜荔并真卿墨迹给予抚慰的感谢)

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直抒对古代文人雅士结社吟诗的倾慕)

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婉述邀请立社赛诗的恳切)

此谨奉。

大观园诗社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精彩情节,如果没有这些女孩子们结社赋词、斗诗展才的故事,整篇小说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必然大为降低。这篇风雅清丽、文采横溢的“邀请笺”,不仅是引发了众姐妹和宝玉、李纨结社的雅兴,其中“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二句,更展现了这位三姑娘“巾帼不让须眉”的胸襟。就连宝玉看了,也不觉喜的拍手笑道:“倒是三妹妹的高雅,我如今就去商议。”诗社既以探春相邀而起,我们就先来看其咏白海棠诗:

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消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第三十七回的咏海棠诗以及下一回的咏菊诗,把红楼群芳每个人的思想、情趣、品格都表现了出来,每一首都可谓是“诗如其人” 。曹雪芹也通过其中的寓意,隐示了他们的命运。探春这首诗看似在写白海棠姣娜的容姿和高洁的风骨,其实就是她本人的写照。“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同义语。“雪为肌骨易销魂”也是对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进一步的描绘。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缟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

在第三十八回菊花社赛诗那次,探春选得两题:

簪菊    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残菊    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分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菊花诗会最后的公评结果,黛玉以三首菊花诗夺魁,其次便是《簪菊》的作者探春。连宝钗等也都赞赏她“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一句的不凡。探春的诗才不如黛玉,这是探春自己也承认的,在给宝玉的花笺里,“兼慕薛林之技”一句便是她的直白,对评判结果,她也是表现出一种泰然处之的冷静。

《菊花诗》和《咏白海棠》属于同一类型,都是当时都城社会的习俗和有闲阶级的文化生活情趣在花事吟唱上的反映。《红楼梦》里大多数同类内容的诗,都有寄情寓兴的一面,显然有选咏者各自的特点。

林黛玉夺魁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而《咏菊》又是三首之冠,被评为第一。众人对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一句更是赞不绝口——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绝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了出来。《问菊》诗中的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道出了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问菊,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头联之外全为问句,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梦菊》以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首联中“和云伴月”已经有些不祥,“登仙非慕庄生蝶”中的“登仙”,则又是“死亡”的代词,明说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等于说重结绎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这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结句“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更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对黛玉的结局又一次作了暗示。


探春的一首《簪菊》,表明她才清志高,精明干练不减于男人。因此,诗中“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一句,敢于直对杜牧和陶渊明加以平章。杜牧是长安人,其《九日齐山登高》诗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等句,与本诗中插菊、饮酒事直接并提相合。彭泽先生指陶渊明,大家都知道陶既喜菊,也爱酒。探春这二句起码是同他们平起平坐的语气。接着,“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二句更是以男人自况。她对荣府内部的矛盾和腐败看得很清楚,但也束手无策,只好保持洁身自好的态度。她同宝玉哥哥最亲密,情趣相投。所谓“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正表明了她嫉视丑恶,不随风流俗的清高态度。十二首咏菊诗的最后一首《残菊》当然带着她个人的色彩。她曾预言贾家要“一败涂地”,《残菊》就暗含着一败涂地时群芳的最后结局,也包括她自己的结局。从“残菊”诗看探春,可知她“运偏消”时,恰如菊之“露凝霜重渐倾欹”、“ 枝无全叶翠离披”,境况已大不如前;“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正是她她远嫁不归的象征;所谓“明岁秋分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等语,其用意也不过如同元春省亲临别时所说的:“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这只不过是女儿宽慰父母的话罢了,哪一天能同父母兄妹重聚,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这也同“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的曲子对应了起来。



宝钗为十二首菊花诗排顺序时说:“……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就说得很明白——“盛”要以“残”作结。大观园有金钗十二人,菊花诗也恰好作了十二首,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我们虽不能把十二首菊花诗当作十二首判词看待,但应该把咏菊诗的总体看成是咏人——咏十二钗的总命运,最后是叶缺花残,万艳同悲,归到“薄命司”去。比如薛宝钗的“忆菊”,就一味地是寡妇腔。忆菊,其实是忆人,她所忆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寡居时的“闷思”、“断肠”等凄凉情绪。……

探春的与众不同并不仅在于她的清雅可爱,她的真正魅力在于那股内涵的男儿气概。《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不乏富有男子气者。比如才干、智谋胜于男子的脂粉英雄王熙凤,不爱女工、饱读诗书、富有高士气质的林黛玉,心计深远、机变百出的世俗才女薛宝钗,以及心胸开阔如名士风流而又好着男装的史湘云等,但终归是一幅女儿态。而探春则是个志向很高、渴望有大作为的人。她曾痛心地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 探春并不寄希望于爱情和家庭给予自己幸福,她的抱负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表明在探春的心中,男人可以做的事情,女人也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她的想法与迎春等普通封建女孩想的“多少男人都不行,何况我哉?”的消极思想大相径庭,真正是“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跟贾雨村说:现今的贾府“主仆上下,都是安富尊荣,运筹谋画的竟无一个。那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指的是贾府开始衰败的经济形势,在安富尊荣的背后,潜伏着由盛向衰的必然结局。贾府姿意挥霍的主要表现是:奢侈铺张。宁国府一个孙媳妇秦可卿死了,一场丧事,极尽铺张,花了多少银两,是难以计数的,贾珍说:“不过尽我所有罢了。”;大兴土木。为迎贵妃省亲,从东边一带,接着东府里花园起,至西北,丈量了一共三里半大,盖造省亲别院。毫银数以万计。元春也说“不可如此奢华糜费了。”;人浮于事。各个主子该使多少丫环小厮,这些奴仆的等级、月银,不管经济状况如何,向来是有增无减。荣府四百来人中仅此一项每年共需七千余两。;浪费无度。贾母的饭菜是“把天下所有的菜疏用水牌子写了,天天转着吃”,大观园一个管40人饭的厨房每年开销约四千两,除日常饭菜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有赏花、赏月、赏雪、祭祖、庆寿、过节、荣升等,那宴席的奢华排场就更盛了,过年唱戏,用箩筐往台上撒钱,看小孩儿抢钱取乐,可谓挥金如土。;贪污中饱。贾府有一笔算不清,弄不明的糊涂帐,那就是包括下人在内的贪污挪用、中饱私囊。贾政查账时发现,所入不敷所出,加上连年宫里花用,比祖上加了十倍。贾政不看则已,看了急的跺脚道:“这还了得!已经'寅年用了卯年'的,有什么不败的呢?”这样一个萧索、凋敝的经济形势,连待字闺中的小姐林黛玉都看出来了:“替他们算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经济背景下,贾府是个什么样子呢?探春说是“一个个像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王熙凤说是“站干滩儿的、推倒油瓶不扶的、隔岸观火的、引火吹风的、坐山观虎斗的,一应把式全有。”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痛心疾首地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她幻想着如大丈夫般施展才干,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族。

王熙凤坐小月子,给了探春代管家政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她要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探春上任开始,众管事媳妇们认为她不过是个未出闺阁的年轻小姐,“且素日也最平和恬淡,因此都不在意,比凤姐以前便懈怠了许多”。但几件事下来,就显示出探春有胆有识、秉公办事、杀伐决断不让须眉的才干。


先是贾府里有脸面的管事吴新登媳妇来“议事厅”回说:“赵姨娘兄弟赵国基昨儿出了事,已回过老太太,太太,说知道了,叫回姑娘来。”她藐视李纨老实,探春是年轻姑娘家,试她二人有何主见,也在看探春怎样处理她亲舅舅的赏赐,说毕便垂手旁待,再不言语。李纨提出赏四十两。探春叫吴登新媳妇拿来帐本念了对这类事赏赐的旧例之后,决定赏二十两。探春生母赵姨娘听说后,哭得鼻涕眼泪地来到这里说:“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探春拿帐本念给她听说:“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偏我改了不成。”当凤姐打发平儿来说:“若照常例,只得二十两,如今请姑娘裁度着,再添些也使得。”探春回绝说:“你告诉她,我不敢添减,混出主意。”吴新登媳妇等众人,这才见识到三小姐探春的厉害。

这件事刚处理完,又一个媳妇来要求支领环爷和兰哥儿学里的一年公费。探春问:“这一年的银子,是做那一项用的?”那媳妇回说,是一年学里吃点心或买纸笔,每位有八两银子的使用。探春听了便裁处道:“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里领了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袭人领二两;兰哥儿的是大奶奶屋里领。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原来上学去的,是为这八两银子!从今儿起把这一项蠲了。”

平儿来到“议事厅”,又提起小姐、丫头们油脂粉钱。探春说道:“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又是二两的事。我想咱们一月已有了二两月钱,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可不是又同刚才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这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你奶奶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呢?”平儿回说:“姑娘的月银,买办买来交给各处预备姑娘们使用,可是各屋里姐妹们都是现拿钱买的。竟有了一半子,不是买办脱了空,就是买的不是正经货。”探春听后道:“因此我心里不自在,跷费了两起,东西又白丢了一半!不如竟把买办的这一项每月蠲了为是。”

探春蠲了这两项弊端,省下的银子也很有限,但却关系到掌权者和各位主子的利益和脸面,是一件犯忌得罪人的事。连凤姐都认为“早就该免”因怕触犯这些人“恨极”了,而未敢蠲免。可探春 “擒贼先擒王”,把上层主子这些弊端就给“添减”了。“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都不免抱怨,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发连夜里偷着吃酒的工夫都没了。”众管事媳妇们心服口服,再也不敢小瞧了她,都悄悄的议论说:“大家省事罢,别安着没良心的主意。”平儿也警告众媳妇说:“果然招她动了大气,不过说她一个粗糙就完了,你们就现吃不了的亏。” “那三姑娘虽是个姑娘,你们都横看了她。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只单畏她五分。你们这会子倒不把她放在眼里了!”

不论对于治家还是治国,“开源节流”都是一条基本原则。探春代理家政时的另一项大作为,就是对大观园管理的整治,让我们看到了她超过凤姐的经济意识、理财思想。

年内贾府的大管家赖大的儿子赖尚荣捐官出任县太爷,请主子们去喝喜酒,探春进他家的花园看了。当她听他们家的女孩儿说这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儿、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时,颇受启发。在“议事厅”议事时,探春说道:“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探春的意见是,将大观园里所有的老妈妈中,以“老成本分”、“能知园圃”的,管理园里树木、翠竹、花草、池塘、稻田。取消纳租制,一年一订“孝敬”额度,交园中公用,剩余归己。为了不引起“里外怨声载道”,也为了照顾没有分管园林的老妈妈们,还规定他们“拿出几串钱来,大家凑齐,集散于这些园子中的妈妈们,让她们也沾带点利益”这样一举三得利益兼顾的原则,上下满意,皆大欢喜。李纨听后补充道:“好主意!果然这么行园子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

于是,“众人听了,无不愿意”,“均表示除了家里或公用的,一年还可交些钱粮,个个欢喜异常。”当即按花名册,依据每人的特长、条件及个人的要求,把管树、竹、稻、花、荷、菜、鱼、虾等处,用笔圈出,实行分工。这样做的结果,一是园内有人操心修理栽植花木,滋长茂盛,可以一年好似一年;二是不致作践果木,浪费果实,可即用即取;三是老妈妈们,可以得到贴补,大家均有利益可得;四是节省了花匠、山子匠及打扫人员等的工费。此外,她们把余利交给园中管理,该用该添的用在众人头上,“将此有余,以补不足”。宝钗说:“这几样,都是她们包了去,不用帐房去领钱。”而帐房里一年省下四百两银子,二年八百两,“打租的房子也能多买几间;薄沙地也可以添几亩了。”

十七世纪,我国已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农村尚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城镇已开始有了商品经济的萌芽,如绸缎、茶叶、盐、日用品等,普遍存在甚至是大规模的作坊式商品生产。这时的贾探春能把“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看成是“值钱的”,无疑是商品价值观的反映。她能够针对贾府“出去的多,进来的少”这个日渐衰微的状况,兴利除弊,扭转不利局面,除了因为她知书达理以外,还在于她的男儿心胸和悟性。同样读书识字的黛玉、宝钗、湘云等,包括当家的王熙凤和老爷、太太们,就都没有她这种见解和胆识。曹雪芹赋予她这种见识,是为了展现探春超过男人的才能。或许也还寄托着曹雪芹对那个病入膏肓、风雨飘摇的社会加以救治的理想。

至于有的评家说:“把她称之为现代社会的经济学家亦不过分。”进而把探春标榜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人,甚至去研究“探春的经济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等等,我认为是在拔高这个文学形象,有点“戏说”和“大话”的味道,是不可取的。

探春的出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欣赏。老太太喜欢她,凤姐钦佩她,姐妹们尊重她,姑娘们敬畏她,下人们都怕她三分。但是,那个“庶出”的身份,不仅限制了她的思想和作为,也直接影响到她的命运和结局,是她心里终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少评论认为探春的封建等级观念极浓,对其生母赵姨娘、胞弟贾环的态度是冷酷无情,是自耻和攀高枝的表现。但是,她那森严的等级观念和灭绝天性的冷酷无情,并非俱生而来,乃是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封建贵族的伦理纲常所造成的。如果我们不从社会根源上去探讨,仅仅苛责探春个人,那无疑是本末倒置。

在“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的封建社会,探春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她是主子姑娘,享有封建贵族的一切特权;另一方面,她又是“姨娘生的”,为世俗所轻。正如贾琏的小厮兴儿向尤氏姊妹夸赞探春之后所说:“可惜不是太太养的。”凤姐听了平儿汇报探春理家的情形之后,连连夸道:“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接着便颇为惋惜地说:“你哪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为庶出不要的。”因此,“庶出”成了探春的一块治不好、挖不掉的心病,使她形成一种独特的心态,尽力向王夫人一边靠,也竭力离赵姨娘远些。她无法改变“庶出”这个事实,而她的生母赵姨娘偏又是一个自轻自贱,为众人所鄙视的人物。胞弟贾环更是猥琐不堪,处处遭人嫌弃,常常使探春处于难堪的地步。


探春对身份之敏感,反应之强烈,十分典型,谁要一涉及“庶出”,就好像在她伤口处按了一把盐。一次,宝玉向探春学说赵姨娘因她给宝玉做鞋而不给贾环做鞋如何报怨时,探春登时发怒道:“怎么,我是该做鞋的人吗?我不过闲着没事,做一双半双,爱给那个哥哥兄弟,随我的心,谁敢管我不成?”当宝玉说赵姨娘心里“自然又有个想头了”时,探春益发动了气。将头一扭,道:“连你也糊涂了。她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那阴微鄙贱的见识,她只管这么想,我只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

她那在贾府当仆人的亲舅舅赵国基死了,赵姨娘想趁探春管家的机会多讨一些殡埋银子,遭到探春的拒绝。赵姨娘哭闹说:“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探春没有听完,气的脸白气噎,哭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点了!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昔按礼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么说,每日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怕人不知道,故意表白表白!也不知道是谁给谁没脸。”

探春时时处处要表现出自己是“主子姑娘”的身份和地位,百般忌讳因“庶出”遭到轻视。抄检大观图时,每到一处,都是伏首贴耳,任其抄检。唯独到了秋爽斋,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她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著呢。”“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著,一针一线,她们也没的收藏,要搜,只管来搜我。……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那王善保家的素日虽闻探春的名,她自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哪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她敢怎么!她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她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她这样,忙说:“妈妈走吧,别疯疯癫癫的!”一语未了,只听'啪’的一声,王善保家的脸上早著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著王善保家的问道:“你是什麽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著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发了不得了。你打量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著你们欺负她,你可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


这除了是在维护自己家族的利益,对“家里自杀自灭”的痛心,探春更多的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曹雪芹对《红楼梦》中几百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一个个都呼之欲出,每当我们读这本书时,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会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眼前,这是其他任何一部小说都达不到的艺术境界。恐怕这也是所有《红楼梦》影视剧都不能让观众满意的根本原因。当我们细心地去品味探春这个形象时,书中的探春除了对“庶出”这个身份有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敏感外,还应该看到她作为女孩儿的善良、细心、坦诚、真挚的另一面。

赵姨娘能给贾政做妾,年轻时肯定自有她的优势,何况民间自古就有“妻不如妾”的说法。大家族中尽管有严格的纲常伦理,但妻妾之争是不可避免的。倘若细心地去品味,在贾政、王夫人、赵姨娘、宝玉、探春、贾环这六个人物的相互关系中,不难体会到探春和其生母、弟弟明显处于弱势。探春终究是要嫁出去的,而贾环是有资格和宝玉分财产的人,书中看不到赵姨娘在贾政面前已经完全失宠,精明而又掌握实权的王夫人如何能放松对她们的警惕,那看不见的战争始终存在。探春在面对这错综复杂的关系时,是很不容易的。


探春恪尽孝道、严守闺范,一直努力做个合格的大家闺秀。即便是对很不讨人喜欢的赵姨娘,她也是极尽委婉、细心地加以回护。六十回写芳官将茉莉粉替换蔷薇硝糊弄贾环,赵姨娘认为:“若是别一个,我还不恼,若叫这些小娼妇捉弄了,还成个什么!”于是就到怡红院找芳官等人打架。探春听报后过来,劝解说:“这是什么大事,姨娘也太肯动气了!我正有一句话要请姨娘商议,怪道丫头说不知在哪里,原来在这里生气呢,快同我来。”“……那些小丫头子们原是些玩意儿,喜欢呢,和她说说笑笑,不喜欢便可以不理她。便她不好了,也只该叫了管家媳妇们去,说给她去责罚,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失了体统!我劝姨娘且回房去煞煞性儿,别听那些混账人的调唆,没的惹人笑话,自己呆,白给人作粗活。”一席话说得赵姨娘闭口无言,只得回房去了。这里,探春对生母的爱怜、劝慰和引导之意表现得十分真诚。

当赵姨娘因争娘家兄弟赵国基丧仪多少找探春来无理取闹时,探春先是以礼相待——让座,说“谁踩姨娘的头了,我为姨娘出气”;再晓之以理——“这本是祖宗手里的旧例,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再动之以情——“如今还没做成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再怒其不争——“我怎么忘了?教我怎么拉扯?这也得问你们个人,哪个主子不疼出力得用的人?”最后被赵姨娘一口一个“你舅舅”逼急了,才气极说出看似无情的堵赵姨娘嘴的话。可见她内心并不愿意当众给赵姨娘没脸。她所气恨的,是自己的生母太不争气让人笑话。也可以看出,她为此生气说明她心里真的是在乎赵姨娘。

探春亲近宝玉,是因为他是自己的亲哥哥而又俊雅平和。她严厉管束着贾环,是希望他能如贾兰一样用功读书,将来在贾府立身。她心中有一个说不出的期望,如果贾环能科举出仕,自然可以让人刮目相看,那么赵姨娘才能有一个不错的未来。可是赵姨娘不懂,贾环不明白。赵姨娘只是把仇恨的目光落在宝玉身上,贾环只知道和宝玉比淘气、耍纨绔、学下流。赵姨娘的不争气、贾环的不成器使探春看到只能靠自己了。她明白嫡庶之间的矛盾是不能轻易改变的,也明白了上层的得过且过,她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现实。她的淡泊谨慎是为不引起王夫人的敌意,是为避免王夫人把她们娘儿三个一起当作敌人。这样,她们受到的伤害和面临的危险也会小一些。然而,浅薄无知、心里又搁不住一点事的赵姨娘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同生母之间的相互不理解,探春又不能明说。这对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心中的压抑和委屈当然十分沉重。在难以承受而又无处诉说的情况下,她只有对着亲生母亲发泄,这是不难理解的。

因为鸳鸯拒绝贾赦纳妾的事受到连累,王夫人被气头上的贾母骂了几句。探春是有心的人,想王夫人虽有委屈,如何敢辩;薛姨妈现是亲妹妹,自然也不好辩;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执、凤姐儿、宝玉一发不敢辩,这正用着女孩儿之时。可“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探春在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探春不仅想得细致透彻,还敢于冒贾母的盛怒站出来,并且能用一句话为王夫人解冤,让老太太承认自己胡糊涂。王夫人对于这个慧心秀口、为人乖觉的三小姐,对这个本是自己丈夫嫡亲的女儿,对这个全家上下都喜欢的、象玫瑰花一样美丽聪敏的三姑娘,也只能礼让三分了。

然而,探春的一切努力都不能改变她的命运和结局。探春所面对的不仅是处在风雨飘摇中的贾府里的仇人,压在她和姐妹们头上的、决定他们命运的罪恶势力,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和伦理关系。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爷儿们”可以妻妾成群,还有所谓“衣冠不论纲常事,付与齐民一担挑”的歪理,女孩儿却不可能有自己的婚姻幸福。曹雪芹没有写出探春的婚姻和结局,未能最后完成对这个形象的塑造。然而,他在前八十回却把这个人物刻画得非常鲜明突出,已经活在读者的心里。


至于探春的未来命运和归宿,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关于她的判词中已作了暗示。《红楼梦》曲的“分骨肉”(寄探春)则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可见“探春远嫁”正是曹雪芹的原意。第二十二回探春在她所出的谜语《风筝》中写道:“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相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更进一步对上述暗示给予了肯定。面对探春这个悲剧性的结局,我只能说:“运生末世敏探春,莫向东风怨别离。”



(补记:平心而论,不管高鹗的续书有什么不足,后四十回基本上是根据这种暗示来写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探春远嫁”一集,较好地体现了曹雪芹的原意,弥补了后四十回的不足,无论情节、场面和人物的刻画,都是富有新意和创造的,庶几可以告慰曹雪芹于九泉之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3: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何以隐写中元节?仅着墨于林黛玉创作“五美吟”?
高天明月图书馆
2020-09-01   |  445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李大奎   来源:红楼梦赏析(ID:hlm364)


《红楼梦》对传统文化节日十分看重,像中秋、除夕、元宵等,均正面着笔,有的还写得异彩纷呈,高潮叠起。

然,农历七月十四(十五)这一民间视为鬼节的中元节,又称“月半',乃传统的祭祖节,却在《红楼梦》中没有明确提及,仅通过贾宝玉去潇湘馆探望林黛玉,由此引出在中元节这一天,林黛玉创作了“五美吟'为之祭奠一事。中元节就此一闪而过,再也没有下文。

这是啥意思呢?果真百年望族贾府对中元节并不那么重视,或是曹公另有深意?

一、中元节期间,贾府正碰上贾敬殡天

据《红楼梦》63回讲到,在玄真观炼丹修道的贾敬因吃了秘制的丹药烧胀而死,此时正值中元节期间,又逢老太妃薨逝,宁府珍大奶奶尤氏只得“独艳理亲丧',贾府一众上下便在这国孝家孝中忙过不停,也就没有精力考虑中元节祭祖的事了。

唯有大观园中的富贵公子贾宝玉,及林黛玉、薛宝钗等“客人',年龄小,又没什么“御封',对国孝家孝这些大事也就帮不上忙,顶多在家尽个心表个意。

由此,作为传统节日中元节的话题便顺理成章地落在这些小年青身上。

故曹公对中元节采取了隐写的方式,仅一笔带过,只重点提写了林黛玉在中元节这天的生活场景。



于是,《红楼梦》24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曹公便煞费苦心地为导出中元节的话题作了长长的铺陈。

话说这一天,贾宝玉在宁府守孝无趣,便回到大观园去看林黛玉。刚过了沁芳桥,就看到黛玉的丫环雪雁带着两个婆子拿着菱藕瓜果往潇湘馆去。宝玉忙问雪雁,“这是要做什么?'

在雪雁告之“林姑娘今日又伤感一回,写了些诗词,随后就命雪雁专供瓜果,紫鹃摆下香炉'后,便作了一番思量。原文如下:

“宝玉想:据雪雁说来,必有原故。若是同那一位姊妹们闲坐,亦不必如此先设馔具。或者是姑爹姑妈的忌辰,但我记得每年到此日期老太太都吩咐另外整理肴馔送去与林妹妹私祭。此时已过。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已奠祭……。'

这一大段宝玉之思,即道出“这一天'乃祭祖的中元节无疑。由此,宝玉还揣测林黛玉想必是在潇湘馆行宗庙之礼,祭祀先祖。

二、林黛玉在中元节写“五美吟'

不过,于宝玉而言,原本青春年少,又是贵族公子,对节庆习俗想得不多,更多考虑的是当下厮混于内帷怎样玩得开心。于黛玉而言,亦是花季少女,多病及坎坷的身世让忧郁的她更加多愁善感,想到的多是悲寂。




故中元节也好,七月中的另一个重要节日“七夕'也罢,他们根本弄不清这两个节日的习俗区别,仅笼统感知为“不好的日子',让人伤感悲痛。

以致宝玉把七夕、中元这两个节日含糊其辞地混在一起,供瓜果与祭祖似乎都是一回事。身体恹恹的林黛玉,真正在“中元节'这一天,也没有去想“祭祖',只感于自己在外祖母家是寄人篱下,还有“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便不由得想起历史上的五位才女,同病相怜下,即写了五首诗表意哀祭。书中是如此述及的:

“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

这五个女子,便是西施、虞姬、明妃、绿珠和红拂。诗作如下: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沙。
(咏西施)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咏虞姬)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咏绿珠)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咏红拂)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公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咏明妃)




三、林黛玉为何在中元节写“五美吟'?

《红楼梦》64回中写道,宝玉以为林黛玉祭祀先祖不便打扰,便先到凤姐那里转了一圈,才去潇湘馆看望她。

此时,林黛玉已祭祀毕,“炉袅残烟',紫鹃正在收拾桌子。宝玉便没提此事,忽在砚石下发现林黛玉所写的诗,正准备拜读。正好,薛宝钗也来潇湘馆探望黛玉。

于是,宝钗二人便欣赏吟诵起林黛玉所写的诗来,贾宝玉为之命名为“五美吟',薛宝钗亦就此进行了引经据典的点评。

原来,林黛玉在这个原本祭祖的中元节,在悲伤的氛围下境由心生,便想着写诗言志,借此焚香缅怀古史上的五位绝代红颜:

之所以咏西施,旨在感念她“去国怀乡'的忧思之情。在林黛玉诗里,西施并没有随范蠡“泛舟五湖',而是惨死在吴宫,临终前还渴望着在家乡的溪边浣纱。

之所以咏虞姬,在追思她与项羽在“四面楚歌'中四目相对时的悲情时,亦叹息黥布、彭越等被冤杀的大将:早知他年后会受醢刑,不如当初在楚帐中饮剑身亡。
之所以咏绿珠,旨在赞赏“跳楼自尽'的绿珠对死于“八王之乱'的石崇的坚贞与追随。

之所以咏红拂,意在向往她的勇气与坚定,看中李靖后毅然舍了杨素,一生追随,成就了“风尘三侠'的美名:只有这样主动选择自己的命运人生,才有可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之所以咏明妃,旨在感叹她出塞的遭遇,斥责汉皇的昏庸与轻率。



薛宝钗看了这五首诗后,作了很高的评价:“后来王荆公复有`意志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可见,林黛玉的“五美吟',明面上是叹息她们的命运与人生。西施死在吴宫,虞姬、绿珠自杀,明妃远嫁,她们或为国家,或为自己钟情的男人,选择了隐忍承受,最终都是一生悲情。

她们都有过如花容颜,有过灿烂绽放的韶华,可最终无常的命运还是将她们带上了悲情的人生道路。

唯有像红佛这样有眼光有胆识有主见的奇女子,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成为“女丈夫',才有了好的结局,收获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我林黛玉呢?能像红拂那样主动选择吗?看来已不可能了。今生,也只怕如西施她们四位那样,在不能自主的命运中悲情人生了!

很显然,林黛玉在中元节所作的“五美吟',其实是她借古表意,叩问自己“堪怜咏絮才'的命运。终其究里,曹公笔下的中元节,不言而喻,旨在突显林黛玉对自己的哀祭,隐喻其“玉带林中挂'的悲情人生。

是为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6: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俏也不争春
终南居 2016-08-22   |  176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品红楼:俏也不争春

梅花,春天尚未来临,唯她独自盛开。雪花飘飘洒洒,为梅花着上了一件雪白的外衣,在这寂静的冬日,梅花独自守着这满世界的孤独,只为了告诉百花春日的到来。可是春天真正来临时,梅花的身影却无处可寻。平儿,身为凤姐的大丫鬟,从小便侍奉着凤姐,即使面对凤辣子那众所周知的“泼辣”,平儿也从未抱怨。即使后来嫁给贾琏做妾,平儿也并未与凤姐为了恩宠而争风吃醋。平儿,就像是那寒冷冬日里一朵傲然开放的鲜花,她美丽清香,她不争名利,只是追随着自己的内心,做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牺牲。

也许,在众多的丫鬟中,平儿并不是那个最美的,可是平儿的忠诚与善良,聪明却是十分突出的。身为凤姐的丫鬟,平儿从来都是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她。她自始至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为仆人的义务,即使后来被贾琏取了做妾,面对凤姐,平儿依旧那般忠心。当凤姐死后,王仁和贾环准备卖掉巧姐,也是平儿联合刘姥姥极力将巧姐救了出来,这才避免让巧姐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平儿善良,不同于凤姐的“泼辣”与“狠心”,平儿常背着王熙凤去帮助别人。在平儿眼中,忠心与善良是第一位的。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却无法改变人们的本性,即使身处在那般污秽的荣国府之中,平儿却从未忘记初心。不忘初心,我们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如果说贾琏与王熙凤是两块重物,那么平儿便是那跷跷板,她无时无刻不想尽一切办法调和着贾琏与王熙凤的关系。面对王熙凤的管家之严格和贾琏的淫威平儿并不惧怕,她努力的协调着两者的矛盾。当王熙凤将尤二姐虐待致死时,是平儿出钱帮助贾琏为尤二姐准备丧事。在《红楼梦》中,平儿与凤姐是一对互相映衬的人物,两人虽然朝夕相处,但是两人的脾性却是全然不同的。平儿的温和,与凤姐的泼辣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凤姐的美貌,也与平儿的样貌形成对比。但是相对于凤姐的狠辣,我更欣赏平儿的忠诚与善良。当凤姐因为茯苓霜失窃准备大加责罚下人们时,是平儿即使劝止了凤姐的残忍行为。

在《红楼梦》中我们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鸳鸯的坚贞,迎春的懦弱,宝钗的圆滑,黛玉的悲戚。然而,在凤姐热辣的朝阳下,是平儿给我们留了一丝绿荫。平儿能够在凤姐身边服侍却还能够保留自己的本性,即使炎炎烈日,也不能将平儿追随本性的初衷改变。


人生在世,各有不同。每一个十字路口,我们的选择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承担后果的因。漫漫长路,我们或许会在某个路口选错道路,但是相信下个路口就在不远的前方,我们仍然能回到当初预定的轨道。任世道如何变化,不忘初心,我们定会找到来时的路。


作者:翁岚敏 来源:《品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6: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5—4
钟家台 2018-03-17   |  342阅读  |  4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脂批中提到的曹雪芹就如同文中“空空道人”和“情僧”一样都只是化名,无论是《石头记》的悼明讽清的主旨,还是四皇子作为崇祯儿子的敏感身份都是绝对不能见容于满清统治者的。

  其实争论作者是什么满清包衣奴曹家的后代也罢,或是文坛的名儒大家吴梅村也罢,都是无法对应作者一开篇的自述的,更不要提作者已经在第十六回中的自亮身份:“老明公号山子野者”——“朱三(太)子爷”。

  再好好琢磨琢磨书中作者的自白吧:

  1、“作者自云:“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饱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蒙府侧批:明告看者。】”

  看到作者明告看者他是有【兄】长的么?曹雪芹只是个化名,而吴梅村只有两个弟弟。

  2、“原來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剩了一塊未用......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戚序、蒙府、甲辰夹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後面又有一首偈云:“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詩後便是此石墜落之鄉,投胎之處,親自經歷的一段陳跡故事。”

  这个就更加要紧了,因为作者明告看者他是剩下的唯一的补天之石,独此一块,这也算是作者自亮身份的另一种方式了。

  补天之石,请问谁有资格补天?不言自明,自然是帝王家!

  为何是唯一的一块?因为只有崇祯的儿子才有资格,而崇祯送出皇宫的三个儿子里后来只剩下了年纪最小的四皇子还活着。四皇子自然就是唯一的补天之石了。

  不然的话,为何民间的反清复明的抗争只打“朱三太子”的旗号而不打“朱太子”或是“朱二太子”的?又为何这些明遗民不随便尊奉个“朱氏子孙”?要知道朱元璋的后代到了明末有百万之众,仅一个太原的庆城王就生了一百多儿子,成为百姓的深重负担,虽然后来被农民军杀了很多,可是就算十个里头留一个,也能剩个十万皇孙吧。可是明遗民们是根本不认这些姓朱的,因为不是姓朱的皇室后裔就有资格做补天之石的,这一点就是个普通百姓都是明白的。

  即使是文坛的名儒吴梅村再有才华再有名望,他也是断不敢自称“补天之才”的,他是毫无资格的,更不要提什么满清包衣奴家的后代了。

  单是红楼梦的悼明讽清的家国情怀就根本不是一个满清包衣奴家的孙子所能具备的了,更不要提他哪里去见那紫禁城帝王家的世面了。

  谈谈朱明和满清的属性

  朱明的属性是火。因为明“即”“光明”,而国姓“朱”则是“红色”,光和红组合到一起便是“火”。

  满族政权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被称为“后金”,后来皇太极在天聪九年得到了林丹汗的大元玉玺,这让皇太极在政治上有了更远大的追求,于是下令在1636年的天聪十年改国号为“大清”,因为:

  1、由于宋金的历史原因使得汉人对“金国”很是仇恨,皇太极想通过改掉金而避免汉人的抵触情绪。

  2、皇太极选的满语daicing意思是战争和善战者,表达了他的要通过战争扩大政权的野心。

  3、图吉利。火能克“金”,但水能克火。因此“金”必须换做水,“清”是三点水旁,水性,乃是寄托了满清水扑灭朱明火的愿望。

  所以在红楼梦中,凡属水性的水露霜等和属金性的都是暗指满清,风也是指满清,因为风多与清相搭配,寒冷也是指满清,因为他们来自极寒之地。而火性的,红色的,月系,暖的都是暗指朱明。

  给大家开开眼,见识一下晴雯/黛玉的真手艺,这可是保存了386年的绣品哪!

绣品简介:一天田妃忽发心痛,服药不应,其继母说:“故乡西寺菩萨最灵,何不祈求保佑呢!”田妃即焚香祈祷,许赐袈裟一件。不久田妃心痛病愈,即亲手绣制千佛袈裟还愿。此袈裟以红绫为底,以黄缎缝合,另以宁绸衬托,合于前襟之间,上共绣佛像248尊,田妃用头上的青丝绣佛眉(有DNA啊!),乃是田秀英亲手所绣,金线串连珍珠、玛瑙,绕围诸佛,光彩夺目,价值连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秋,差人将此袈裟送到仪陇西寺,藏于寺内圆通阁(该阁亦是古刹),1922年军阀田颂尧将袈裟夺走后转藏成都市文殊院宸经楼,保存至今,为空林八珍之中的“田妃绣彩”。成都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6: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芙蓉女儿诔+田秀英&晴雯&林黛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芙蓉女儿诔》究竟为谁而写?
zqbxi 2019-01-07   |  1162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芙蓉女儿诔》----最沉痛哀切、最情深意真的泣血悼辞为谁而作?

  第七十八回 《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蒙回前总批:文有宾主,不可误。此文以《芙蓉诔》为主,以《姽婳词》为宾,以宝玉古诗(左言右奇)为主,以贾兰贾环诗绝为宾。文有宾中宾,不可误。以清客作序为宾,以宝玉出游作诗为宾中宾。由虚入实,可歌可咏。】。

  因为晴雯本是贾母早定下的宝玉未来的姨娘,所以先斩后奏赶走晴雯的王夫人势必要给贾母个交代。于是第七十八回先是写了王夫人前去贾母那里捏造了晴雯得了女儿痨而不得不遣出去令贾母无法追究,然后力荐袭人坐实了准姨娘的位子,正是小人得逞、鹊巢鸠占!

  在交代了王夫人命晴雯兄嫂将晴雯焚尸后,朱慈炤笔锋一转,转而写道贾政命众人做挽词《姽婳词》以歌颂“忠义明闺阁”的明末林四娘,林四娘死于“黄巾”、“赤眉”农民军之手,乃是影射因明末农民军而死的杨嗣昌。众人做《姽婳词》其实正是为吊念晴雯杨嗣昌。原来整个七十八回都是为晴雯而写而悲!

  但《芙蓉女儿诔》只是吊念晴雯的么?脂批强调的【文有宾主,不可误。《芙蓉诔》为主,《姽婳词》为宾,由虚入实】是为何意?朱慈炤在写完《芙蓉女儿诔》后仅仅一回就结束了《红楼梦》,脂砚斋提示说大观园工程费笔墨【只因一个葬花塚】,而我要说红楼一梦费笔墨只为一赋《芙蓉女儿诔》。


  众人做《姽婳词》为宾为虚,宝玉的“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的泣血之作《芙蓉女儿诔》方是主是实。朱慈炤套用楚辞的体例格式,运用最美好的语言深情地歌颂了“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刚直晴雯,同时愤怒地控诉了用卑劣手段害人的虚伪小人!其感情之真挚激烈,之深切悲怆岂能是为一个臣子杨嗣昌而写?


  泣血裂心之《芙蓉女儿诔》究竟是为谁人而写?


  诔文中写道:“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晴雯没养鹦鹉,何来“檐前鹦鹉犹呼”?

  “及闻槥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以及 “镜分鸾别”、“带断鸳鸯”。宝玉与晴雯并无儿女私情,何来“共穴之盟” “同灰之诮” “镜分鸾别”“带断鸳鸯”之说?

  ”人语兮寂历,天籁兮筼筜”,筼筜,竹之别号。晴雯居所没种竹子,何来“天籁兮筼筜”?

  更不要提当黛玉听到“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时“忡然变色”的描写了:

“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 【庚夹:明是为与阿颦作谶,却先偏说紫鹃,总用此狡猾之法。】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庚辰双行夹批:双关句,意妥极。】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庚辰双行夹批:如此我亦为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庚辰双行夹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原来,《芙蓉女儿诔》明是诔晴雯,实是诔黛玉!这“檐前鹦鹉”、这“天籁兮筼筜”、这“共穴之盟”和 “同灰之诮”、这“镜分鸾别”和“带断鸳鸯”无一不是在说黛玉!



  朱慈炤特意在文中强调《芙蓉女儿诔》乃是宝玉因“尚古之风”而“远师楚人”故“以文为戏”、“任意纂著”、“大肆妄诞”地“杜撰”的。这一切都不过是朱慈炤的为了躲避满清文祸迫不得已的遮掩之词罢了。《芙蓉女儿诔》特意模仿了屈原的《离骚》。屈原是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离骚》是屈原遭受同僚谗害后而创作出来的“发愤以抒情”的政治抒情诗。模仿《离骚》是朱慈炤对结党营私、谗害贤能、祸乱国家的卑劣者的声讨!


  《芙蓉女儿诔》中的“巾帼惨于羽野”就出自《离骚》,女嬃劝弟弟屈原“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意思是看看鲧的不幸,你为何还要坚持刚直的节操?屈原回答道“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即我要效仿从前的圣贤,保持高洁的品格。作者说晴雯黛玉“巾帼惨于羽野”,就是说她“直以亡身”,因为坚持理想、刚正耿直而被谗害身亡。

  黛玉的品格无比高洁,才貌无可比拟,举世无不倾慕:“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妹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媖”通“英”,田秀英的“英”;“惠”即田秀英的谥号“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的第四字,具体请看我的另一篇解密文章《贾母珍爱的“慧绣璎珞”的秘密》】



   黛玉是天上的女神:“乘玉虬以游乎穹窿”,“驾瑶象以降乎泉壤” ,“列羽葆而为前导,卫危虚于旁”, “驱丰隆以为比从,望舒月以离”, “御鸾鷖以征”, “镂明月以为珰”。

  黛玉的死预告了尘世的灾难:“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

  黛玉的死更令朱慈炤痛苦哀悼:“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衷,默默诉凭冷月。”

  朱慈炤向诋毁黛玉的小人、向迫害黛玉的凶手发出愤怒的声讨:“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

  朱慈炤对黛玉的不尽怀念:“期汗漫而无夭阏兮,忍捐弃余于尘埃耶?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而携归耶?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噭噭而何为耶?君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既窀穸且安稳兮,反其真而复奚化耶?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来耶?来兮止兮,君其来耶!”

  《芙蓉女儿诔》实是为黛玉“作谶”,预告了黛玉因为“高标直烈而攘诟而终”的结局,遭受诽谤、蒙受垢辱的黛玉“既忳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既怀着不尽的忧忿,又含着无穷的冤屈,最终忍辱含屈被害而死!

  是谁让朱慈炤如此尊重敬爱,能让他倾尽毕生所知最美好的词句来赞美歌颂?
  是谁让朱慈炤如此怀念铭记,能让他用心底最深沉真挚的情感来缅怀悲悼?

  还能有谁?


  生他、教他、爱他、护他的母亲!


  朱慈炤写黛玉作《葬花吟》悲悼父亲崇祯,而将宝玉最真挚深沉的心血杰作献给了母亲田秀英!

  《芙蓉女儿诔》构思之新颖精巧、意象之奇特幻丽,寓意之深刻高远、文笔之优美流畅,全面展示了朱慈炤登峰造极的不世文才!

  《芙蓉女儿诔》的“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感情之激烈真挚,更是催人肝肠,这是朱慈炤为自己的母亲----田秀英----献上的这人世间最美的哀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zqbxi > 《小说》举报/认领
上一篇: 芙蓉女儿诔鉴赏
下一篇: 《五美吟》的历史大玄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7: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芙蓉女儿诔鉴赏
zqbxi 2019-01-07   |  95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通“又)”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

  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娣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颔。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忳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委金钿于草莽,拾翠盒于尘埃。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露阶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萎。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芳枉待。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褶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陟芳园;今犯慈威,复拄杖而近抛孤柩。及闻蕙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

  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馀衷,默默诉凭冷月。

  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在卿之尘缘虽浅,而玉之鄙意尤深。因蓄惓惓之思,不禁谆谆之问。

  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据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故相物以配才,苟非其人,恶乃滥乎其位?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洽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因希其不昧之灵,或陟降于兹,特不揣鄙俗之词,有污慧听。乃歌而招之曰:

  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望伞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耶?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傍耶?驱丰隆以为庇从兮,望舒月以临耶?听车轨而伊轧兮,御鸾鹥以征耶?闻馥郁而薆然兮,纫蘅杜以为纕耶?炫裙裾之烁烁兮,镂明月以为珰耶?借葳蕤而成坛畤兮,檠莲焰以烛兰膏耶?文瓠瓟以为觯斝兮,漉醽醁以浮桂醑耶?瞻云气而凝盼兮,仿佛有所觇耶?俯窈窕而属耳兮,恍惚有所闻耶?期汗漫而无夭阏兮,忍捐弃予于尘埃耶?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而携归耶?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噭噭而何为耶?卿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既窀穸且安稳兮,反其真而又奚化耶?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来耶?来兮止兮,卿其来耶?
若夫鸿蒙而居,寂静以处,虽临于兹,余亦莫睹。搴烟萝而为步障,列苍蒲而森行伍。警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素女约于桂岩,宓妃迎于兰渚。弄玉吹笙,寒簧击敔。征嵩岳之妃,启骊山之姥。龟呈洛浦之灵,兽作咸池之舞。潜赤水兮龙吟,集珠林兮凤翥。爰格爰诚,匪簠匪莒。发轫乎霞城,还旌乎玄圃。既显微而若通,复氤氲而倏阻。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余乃欷歔怅望,泣涕彷徨。人语兮寂历,天籁兮篔筜。鸟惊散而飞,鱼唼喋以响。志哀兮是祷,成礼兮期祥。呜呼哀哉!尚飨!

综述

  《芙蓉女儿诔》文采飞扬、感情真挚、寓意深刻,全面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不世文才。

  贾宝玉在这篇《红楼梦》中所有诗词歌赋中最长的、达千余言的诔文里,首先介绍了晴雯的身世遭遇,回顾了他们之间的相与共处的生活,叙述了她的惨死经过,然后以无限的深情悼念晴雯,以金玉、冰雪、星日、花月等比喻,赞美了晴雯的高尚品质和情操。在这篇诔文里,晴雯是奋翅高翔、博击长空的雄鹰,是香味浓郁的兰花;而王夫人、花袭人之流则是玩弄口舌、以毒杀人的鸠鸩,是一类的恶草。他热烈颂扬晴雯傲世独立、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声泪俱下地控诉王夫人等的杀人罪行,甚至发出了“钳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的怒吼。他以优美的想象,赞扬晴雯有如伟大诗人屈原,“志洁行芳”,始终坚守着高尚的情操。他愤怒地刻画了封建正统势力及其帮凶们的狰狞面目,揭露了他们搞的“诼、谣、诟”的阴谋诡计。他怀念晴雯,上天人地以求索,用美丽的神话来慰藉自己,深深祝愿晴雯在“天国”生生不息。

  《芙蓉女儿诔》还抒发了曹雪芹的悼亡体验。尽管曹雪芹生平事迹不详,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经离丧”,幼年丧父,中年丧妻,特别是如贾宝玉一样在家族败亡过程中目睹家庭中许多美的年轻女性的毁灭,诔文中“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数句,非过来之人不能够“作此哀音”。换句话说,一部《红楼梦》,就是曹雪芹怡红心性与悼红情结的形象写照。脂评曾说:“一部大书,只为一葬花冢耳”,套用一下,也可以说:“一部大书,只为一《芙蓉诔》耳”。

  作为诔文,《芙蓉女儿诔》的最大特色是创新。首先表现为:立意创新,见解不俗。在祭奠方式上,宝玉不屑拘泥于世俗之葬礼,他认为祭祀原不在形式,全在心意诚敬而已。宝玉不但冒险到下人住处探视晴雯之病,还以群花之蕊、冰鲛之毅、沁芳之泉、枫露之茗,于夜静无人之时致祭晴雯,并写下情意深长的长篇诔文,为她的抱屈夭亡而鸣不平。他对黛玉说:“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主张“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问”。立意突破传统诔文感情拘谨、形式陈腐的局限,进行全新的创造:“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他认为用这种独特的致祭方式,“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为一个奴才、丫头做此一篇宏文,写作态度上完全超逸出社会规范对个人角色的期待,却符合宝玉一贯之为人。文中作者宝玉的自我形象十分突出,感愤哀切,深情执著。

  其次,该诔从思想到艺术都从整个中华古代文学中汲取精华营养,从而突破悼祭文学传统模式的束缚,采用新的手法,形成新的面貌,一洗近人八股习气。宝玉曾有“尚古”的文学主张,他所说的古代传统主要包括屈原、庄子与魏晋时代的文章风气,如:他所列举的《大言》、《招魂》、《离骚》、《九辩》、《秋水》、《大人先生传》等,均是不得志于时者寄情文字、离世叛俗式的牢骚文学,个人抒情色彩很浓。因而,该诔在体制的宏丽、想象的丰富、文藻的华丽、香草美人的寓意等方面,都明显借鉴了楚辞的写法。此外,还受到曹植、李贺等人诗文风格的影响。曹雪芹友人敦敏在诗中把他比作写过《洛神赋》的曹植(“诗才忆曹植”),另一友人敦诚则说他“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樊篱”。昌谷即指李贺,李贺诗以感愤不平和仙鬼艳情为主要内容,又以结构跳跃、想象奇特、造语尖新等特色而被称为“长吉体”。“长吉体”乃是在吸收屈原的奇诡变幻、鲍照的险峻夸饰、李白的想落天外及古乐府的绮丽清新等基础上而形成的。从曹雪芹仅存的两句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看,其构思、意境和词采都颇近李贺,亦可由此略窥雪芹诗歌艺术之一斑。《芙蓉女儿诔》中不仅可看到李贺诗文激愤不平、艳情仙语的特色,还能看到曹植《洛神赋》式的优美深情和缠绵惆怅。

  可以说,《芙蓉女儿诔》的成功是与历史上最优秀的抒情文学、个性创作的影响分不开的。而明清时代的启蒙思潮又给以思想上的影响,归有光《寒花葬志》,张岱《祭秦一生文》等应是其精神先导。《芙蓉女儿诔》代表曹雪芹诗文创作成就,置诸中国最优秀的悼祭文学之列也毫不逊色。

主题思想

  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从题材上应属于悼姬之作。古代婚姻主要取决于家世的利益,且夫妇关系主敬不主爱,比较而言,妓姬与男性文人的关系往往近乎自由的纯性爱性质;妓姬在男权文化中更缺少主宰自身命运的能力和权利,与文人在专制王权凌迫下往往赍志而殁,有类似之处,因此,与伤悼正妻的庄重与治家贤德,着力表现哀伤的深度不同,悼妓姬之作则更能表现出文人多情浪漫的天性,往往凄美缠绵,情韵悠长,具有较多反文化、非正统的意蕴。晴雯是宝玉房中的大丫头,地位仅次于袭人,实则有准侍妾身份。而且她不仅与宝玉同行同卧,亲密无间;还在精神方面与宝玉有一种不言而喻的契合,她身为下贱却要求人格尊严、不甘供人驱遣的皎皎个性,与宝玉追求自由、反对奴性的心性竟是一致的。因而,宝玉对晴雯很是珍视尊重,彼此抱着一片痴心,进行纯洁的精神恋爱。晴雯临死前向宝玉赠甲换袄,即是对这种爱情关系的明确表示。而宝玉诔文中采用“镜分鸾别”、“带断鸳鸯”以及“共穴”、“同灰”、“汝南”、“梓泽”等明显指称夫妻关系的典故,可见他也是把晴雯作为一个逝去的爱人的。

  通常认为《芙蓉女儿诔》是对晴雯人格悲剧的明写,更是对黛玉人格悲剧的暗写。然而,《芙蓉女儿诔》不只是悼祭晴雯或黛玉,更是对大观园所有冰雪般纯洁、花月般美丽、金玉般尊贵的女儿们的悼祭挽歌。该诔与《红楼梦曲》及黛玉《葬花词》、《五美吟》有着共同主题,传达出《红楼梦》“悲金悼玉”的主旨。因而,《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脂评本注:“非诔晴雯,诔风流也。”《芙蓉女儿诔》的确是宝玉对外在环境迫害风流人格而作的无力抗争。

  关于这篇诔文的写作,小说中原有一段文字,在程高本中,却被删去。其文为:

  ……[宝玉]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苹蘩蕴藻之贱,可以馐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二则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无奈今之人全惑于‘功名’二字,故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也。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宝玉本是个不读书之人,再心中有了这篇歪意,怎得有好诗好文作出来。他自己却任意纂著,并不为人知慕,所以大肆妄诞,竟杜撰成一篇长文。(参戚序本、庚辰本校)

  其中“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一句明白地说明诔文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微词”,即通过对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情节的褒贬来讥评当时的现实,特别是当时的黑暗政治。所引为先例的“楚人”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讽喻政治的。而其中被诔文在文字上借用得最多的是屈原的《离骚》,这并非偶然。《离骚》的美人香草实际上根本与男女之情无关,完全是屈原用以表达政治理想的代词。

  《芙蓉女儿诔》可以说是声讨封建专制主义的檄文,也是对富有反抗精神的处于社会下层者的颂歌。这篇诔文的出现,标志着贾宝玉叛逆性格的重要发展。一个贵族公子,作文祭悼,赞美一个奴仆,歌颂其反抗精神,表现贾宝玉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和鲜明的封建叛逆者的立场。

  与此同时,贾宝玉对于封建贵族阶级的背叛,已经深入到了封建阶级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法伦理关系之中,愤怒地抗议已经直接指责到了他的生身母亲王夫人身上。贾宝玉叛逆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是大观园内封建势力与初步民主思想较量对他的教育、影响的结果。因此,《芙蓉女儿诔》也是这种较量的产物。

  作者在诔文中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态度:用最美好的语言,对这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女婢加以热情的颂赞,同时毫不掩饰自己对惯用鬼蜮伎俩陷害别人的邪恶势力的痛恨。但是,由于作者不可能科学地来认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所以,他既不能了解那些他加以类比的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受到排挤打击者,与一个命运悲惨的奴隶之间所存在着的阶级区别,也根本无法理解邪恶势力就产生于这一制度的本身,要拔除这种邪恶势力,就必须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

艺术手法

  清代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的情况大不一样,特别是雍正乾隆年间,则更是文禁酷严,朝野惴恐。稍有“干涉朝廷”之嫌,难免就要招来文字之祸。所以,当时一般人都不敢作“伤时骂世”之文,“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也”。触犯文网,丢掉乌纱帽,这还是说得轻的。曹雪芹“不希罕那功名”,“又不为世人观阅称赞”,逆潮流而动,走自己的路,骨头还是比较硬的。

  当然,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揭露封建政治的黑暗,就得把自己的真实意图巧妙地隐藏起来,“尚古之风”、“远师楚人”、“以文为戏”、“任意纂著”、“大肆妄诞”、“歪意”、“杜撰”等等,也无非是作者护身的铠甲。借师古而脱罪,隐真意于玩文,似乎是模拟,而实际上是大胆创新,既幽默而又沉痛。艺术风格也正是由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基于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篇表面上写儿女悼亡之情的诔文中,要用贾谊、鲧、石崇、嵇康、吕安等这些在政治斗争中遭祸的人物的典故。为什么这篇洋洋洒洒的长文既不为秦可卿之死而作,也不用之于祭奠金钏儿,虽然她们的死,宝玉也十分哀痛。

构思技巧

  《芙蓉女儿诔》构思之新奇,情感之强烈,意象之幻丽,形成夺目的文采与批判锋芒,在贾宝玉创作中堪称高峰,置诸《红楼梦》全部人物诗文中也别具一格,十分醒目。唯其如此,它的出现让人甚感突兀,且与晴雯身份地位不大相称。对此,历来学者多从贾宝玉叛逆性格以及晴雯对黛玉的影写的角度来解释。

  这本采从作者在小说中安排芙蓉花丛里出现黛玉影子、让他们作不吉祥的对话等情节中,也可以看得十分清楚。的确,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是想借晴雯的悲惨遭遇来衬托黛玉的不幸结局的:晴雯因大观园内出了丑事,特别是因她与宝玉的亲近关系而受诽谤,蒙冤屈,将来贾府因宝玉闯出“丑祸”而获罪,黛玉凭着她与宝玉的特殊关系,也完全有可能蒙受某些诟辱的。“似谶成真”的《葬花吟》中“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话,也不是无的放矢。晴雯是宝玉不在时孤单地死去的,而且她的遗体据说是因为“女儿痨死的,断不可留”,便立即火化了。黛玉也没有能等到宝王避祸出走回来就“泪尽”了,她的诗句如“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等等,也都预先透露了她“红断香消”时无人过问的情景。她的病和晴雯一样,却死在“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时刻,虽未必也送入“化人厂”,但总是返柩姑苏,埋骨“黄土垅中”,让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的结局,实在也够凄凉的了。脂评特指出诔文应对照“黛玉逝后诸文”看,可知宝玉“一别秋风又一年”后,“对境悼颦儿”时,也与此刻“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馀衷,默默诉凭冷月”的景况相似。当然,使她们同遭夭折命运的最主要的相似之处,还是诔文所说的原因:“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之有妒?”在她们的不幸遭遇中,作者都寄托着自己现实的政治感慨。这其实与高鹗之续书中写黛玉之死的情节毫无共同之处。

艺术形象

  《芙蓉女儿诔》的结尾,模拟《离骚》的写法,展开奇特想象:想象着晴雯被上帝任命为芙蓉花神,乘云气,驾飞龙,在天界自由遨游;又想象她感于自己致祭的诚意,在众神的簇拥之下,于仙乐飘飘,香气氤氲的境界中降临凡间。宝玉借助历史神话传说中的各种神异故事、神话人物,创造出一个美丽缥缈的神仙境界。这段幻想体现了宝玉尊崇女儿的心理,他希望晴雯这个被迫害致死的薄命女儿从此能超越尘俗的压迫和羁绊,到达自由永恒的境界。诔文感情缠绵,意境凄美,主要描写对美的毁灭的悼惜,以及忆昔感今等内容,与传统悼妓姬之作的唯美与深情有相通之处;其思维模式、典故运用都表明它是中国悼祭文学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的产物。

  这段骚体歌词表达了作者对芙蓉女儿的颂赞,把芙蓉女儿描绘成能够驾玉龙、乘瑶象,遨游于天宇之神。有人认为这些情节绝对不是林黛玉和丫头晴雯所能承受得起的。有观点就认为《芙蓉女儿诔》之中所诔之人既非黛玉又非晴雯,曹雪芹笔下的“芙蓉女儿”实乃竺香玉皇后。竺香玉是曹家用银子买来的女奴,她曾做过曹雪芹的丫鬟。此人生的袅娜多姿,聪明灵巧,恰似书中的晴雯;竺香玉自九岁开始做曹雪芹的伴读,并与之朝夕相处,耳鬓厮磨,情深意洽,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正似小说中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恋人关系;竺香玉进宫后,曾做过皇后,死后以皇太后身份大办了丧仪。这种情况反映到诔文中,便是芙蓉女儿在天国所受到的非比寻常的待遇:驾玉龙、乘瑶象;月亮为她照明,雷神为她助威;危星和虚星做她的侍卫,箕星和尾星做她的随从。她佩戴用香花串成的佩带,她戴着用明月镂成的耳坠。她的莲灯中点燃着兰花香脂,她的酒杯中注满了琼浆玉液。神仙赶来为她奏乐,百兽群集为她起舞。……在人们的头脑中,天国的生活往往是人间生活的再现和升华。天上的神上神,所喻指的恰是人间的人上人:即竺香玉皇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7: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五美吟+】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五美吟》的历史大玄机
zqbxi 2019-01-07   |  339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珮》的回前总批写道:【题曰:深闺有奇女,绝世空珠翠。情痴苦累多,未习颜憔悴。哀哉千秋魂,薄命无二致。嗟彼桑间人,好丑非其类。】



此诗的前四句说的是黛玉:幽居深闺的“奇女”黛玉无须珠翠装点也依然才貌绝世,可怜她因为用情太痴而忧苦劳累,终致容颜憔悴。此回写宝玉“只见黛玉面向里歪着,病体恹恹,大有不胜之态。”便劝道:“凡事当各自宽解,不可过作无益之悲。若作践坏了身子,将来使我……”宝玉话说了一半就再也说不下去,“早已滚下泪来”。林黛玉“见此光景,心有所感,本来素昔爱哭,此时亦不免无言对泣”。黛玉田秀英和崇祯之死,是宝玉朱慈炤和汉国灾难的开始,思及如何不伤悲?



哀哉千秋魂:指的是黛玉所作的《五美吟》中的那五个古代的 “有才色的女子”都是薄命人。这是喻指这五位流芳千秋的英雄义士的令人哀伤的不幸际遇。



“桑间人”对应的是本回题目中的“浪荡子”贾琏。“桑间人”典出《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桑间”借指淫乱之地,“桑间人”即为淫乱之人,是同黛玉和古代五美相对照的“奸丑非其类”的淫荡变节之人。朱慈炤在此用“桑间人”借指尤氏姐妹等背国弃义的朱明贰臣。





黛玉做《五美吟》,不但焚香祭上了“龙文鼒【蒙双行夹批:子之切,小鼎也。】”这一国家政权的象征,而且待宝钗满清来了后宝玉才拿出《五美吟》来看。五首薄命美人颂,而且当着满清面,这“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的感慨分明是影射在对抗满清的南明五政权中涌现出来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义士英雄。



需要注意的是五美吟是按照五位古代美人的时间顺序写的,春秋末期的西施,楚汉相争时的虞姬,汉代的王昭君,晋代的绿珠和隋末的红拂。但是她们所对应的南明五政权时的英雄并非是按照南明的政权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人物各自对应的特点。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这首诗是说以身报国的西施虽美,却早早夭亡,她在吴宫里日日夜夜对故国的思念也都随之而逝了。人们都嘲讽鄙视效颦的丑女东施,可是你们没看到他们的丑态虽令人作呕,可是他们却都平安的苟活到白头。这是朱慈炤鄙视投降满清的丑妇东施,“倾城”影射的是被世人赞美的弘光帝朝的扬州城破后被俘殉国的史可法。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重瞳指项羽。《项羽本纪》:“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黥彭”指英布和彭越。这首诗是说项羽大势已去,英布和彭越纷纷背叛项羽投靠刘邦,与其作贰臣像英布彭越后来落得个兔死狗烹剁尸剐肉的可悲下场,不如现在以身殉主守得节烈忠义。这是隐喻拥立鲁王朱以海的坚持抗清的张煌言,张煌言在朱以海死后灰心绝望,解散军队,后被满清抓捕宁死不降,被斩前赋诗“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坐而受刃”,正如诗中所写的“幽恨饮剑”。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明妃是指出塞和亲的王昭君。即使君王不识昭君的绝艳,那为何一定要把命运交到画师的手中呢?这是影射隆武帝器重非常的郑成功。郑成功后来远走海外,创立了台湾明郑,并始终尊奉朱明为正朔。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石崇斗富把明珠当瓦砾一般抛洒,何曾珍视过美丽妖娆的绿珠?可是因为前世修来的福气,绿珠却愿一死陪他。这是影射先拥立隆武帝朱聿键,在隆武帝败亡后又拥立了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兄终弟及做了绍武帝的苏观生。朱聿鐭因为兄长朱聿键的关系而被苏观生拥立尝到了做了几天皇帝的滋味,这借了兄长的光也算是朱聿鐭顽福前生造。苏观生在广州陷落被捕后自缢殉国。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红拂女巨眼识英雄,夜奔李靖然后一起投奔并辅佐李世民伐隋。这典故里里藏了两个“李”姓,乃是隐喻本是农民起义军出身的大西军安西将军李定国。李定国在张献忠死后云南称王建立西南抗清根据地,并说服孙可望“以中国为重”一同归顺明室。李定国一心反清复明,是永历朝最优秀最重要的抗清将领。在永历帝被杀后仍然坚持抗清,不久病亡。







“春花如海” 指出:  第六十三、四回围绕贾敬过世展开,贾(甲)敬于七(申)月“殡天”后,宝玉看见“雪雁领了两个婆子,手中拿着菱藕瓜果之类”供黛玉设祭。应该能再次印证当时所指的大的时间背景和事件。(之后尤二姐、三姐粉墨登场。。。)
  -----------------------------
  雪雁就是作者朱慈炤,两个婆子又是“二”,《红楼梦》中“二”指朱明政权,菱藕喻指南明和作者,即北京朱明的继承者。

  阴历以七月为申月,正如“春花如海”发现的贾敬七月宾天乃是暗指1644年的甲申之变,崇祯亡国,而后留下了南明菱角和朱慈炤莲藕。

  黛玉作《五美吟》乃是简单概述南明五政权的代表人物,诗作完即暗指南明五政权彻底灭亡,所以宝玉见了黛玉“早已滚下泪来”,朱慈炤的亡国之痛无法言说,只能写道宝玉黛玉两人“无言对泣”。


  而后宝钗满清出现评价影射南明政权的《五美吟》,朱慈炤巧妙地借夷狄宝钗之口引用了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中的“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点出了南明无力制夷狄、反被夷狄满清彻底绞杀的可悲可怜与可恨。

  在《五美吟》完成即南明五政权灭亡后就是尤氏姐妹出场,开始演绎满清平定三藩、汉人军事势力被彻底剿灭的真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53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7: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台,声色生焉。-...
【名句】:“《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台,声色生焉。”出自鲁迅的文集《热风》中的《随感录62》 【简介】: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他们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7-3 01:14 , Processed in 0.2075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