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5784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刘姥姥“雪下抽柴”故事的隐喻
少读红楼 2020-02-11   |  1678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刘姥姥是贯穿红楼全书的一个人物,整部红楼,她一共三次进贾府,分别在元春封妃前,元春封妃后,贾府败落后,曹公借村老妪刘姥姥的眼睛,见证了豪门贵族贾府从繁华到败落的全程,为天下人下一棒喝。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她没有见到真佛王夫人,反而见到了刚管家不久的王熙凤,也因此与贾府结下缘分,与王熙凤和巧姐结下缘分。

  

刘姥姥二进贾府,曹公继续用他的如椽大笔,在富贵和贫穷之间不停地切换视角,埋下伏线,在众人宴饮欢乐之时,早已埋下一些关键人物命运的伏笔。

  

关于刘姥姥,我们都知道,她在三进贾府时,救了陷入火坑的巧姐,完成了她与巧姐的缘分。其实刘姥姥身上,还隐伏了两个女子的真实结局,这两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黛玉和宝钗。

  

很多人会奇怪,刘姥姥一个老妪,她的命运怎么可能跟钗黛的命运交错在一起呢,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一个故事,却透出了巨大的隐喻。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熟悉,贾母见了刘姥姥很喜欢,精明的刘姥姥就开始讲些乡野的故事来奉承贾母,她讲的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茗玉(有版本作若玉)的十七岁的小姐,生前父母爱如珍宝,后来一病死了。

  

她死了之后,父母因为思念女儿,就让人盖了祠堂,把她供奉在这里,并派人烧香拨火,后来年深日久,庙毁像坏,她就时常变了人出来各村庄店道上闲逛。

  

  

这就是刘姥姥最开始说出来的,雪下抽柴的故事,说她“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原文回目说“村姥姥是信口开河”,即这个故事明显是刘姥姥编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讨贾母欢心,但我们知道,红楼梦里的很多笑话,故事都是有隐喻的,这一个自然也不例外。

  

关于它的隐喻,我在之前的文章有过分析,即它隐喻了黛玉的命运,黛玉最终是泪尽夭亡,而这个茗玉不仅跟黛玉的名字里都有“玉”,其出身和死亡,也跟黛玉极为相似,很明显是曹公借刘姥姥之口,隐喻黛玉之死。

  

更奇特的是,当宝玉得知茗玉小姐的身世之后,就跟刘姥姥说“我明儿做一个疏头,替你化些布施,你就做香头,攒了钱把这庙修盖,再装潢了泥像,每月给你香火钱烧香岂不好?”这显然是黛玉死后,宝玉追悼她时的情形。

  

当然,这个茗玉小姐,暗喻的不只是黛玉的命运,还有宝钗的命运。

  

刘姥姥说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冬天,她说的很详细“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

  

  

冬天在雪下抽柴,怎么读觉得这里面藏着“薛宝钗”,“薛”同“雪”,“钗”同“柴”,有没有可能暗示宝玉和宝钗成婚后,宝玉出嫁为僧,宝钗孤身一人的凄冷情形?或者说,宝玉出家后,她曾去找过宝玉,曾流落到一处村庄,所以刘姥姥所“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

  

我们再细思宝钗的判词“金簪雪里埋”,她有没有可能也是早亡,死在了一个下雪的冬天?活在死在找寻宝玉的路上?甚至我还在想,宝玉离家出走时,正值冬天,天降大雪。而宝钗死亡时,也在冬天,也是天降大雪?当然,这一切都是推断,是猜测。

  

值得注意的是,刘姥姥这次进贾府,先后去过的大观园中的几处地方,除了探春的秋爽斋,妙玉的栊翠庵,便是黛玉的潇湘馆和宝钗的蘅芜苑了,冥冥中,似乎已经牵起了刘姥姥与钗黛之间的命运关联。

  

第四十二回的回前批里有一段批语: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所以,这个叫茗玉的小姐,很可能就是黛玉和宝钗命运的化身,其命运暗喻了黛玉和宝钗的结局,曹公通过刘姥姥的“歪打正着”,非常隐晦地交代了两人的命运。

  

而且这时候,刘姥姥还没有离开贾府,细看上面那段脂批,结合刘姥姥说的雪下抽柴的故事,那个叫茗玉的小姐,似乎暗示的正是钗黛二人结局。

+关注
undefined
少读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5784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蘅芜苑是鬼屋?仔细看看,这明明是桃花源,是贾府的避难所
播报文章

大龙猫聊生活
关注
2020-10-29 08:17

刘姥姥游大观园那回,众人进了宝钗的屋子,发现宝钗的屋子没有任何陈设,简朴得如雪洞一般。“金簪雪里埋”中的“雪”,指的就是宝钗这个雪洞一样的屋子。她应该一直住在蘅芜苑,直到最后死在雪洞般的屋里。
我看到网上有文章说,《红楼梦》里面,薛宝钗根本不是人,而是一个女鬼,她住的蘅芜苑,其实就是鬼屋。第一次看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我真的惊呆了,这些作者的脑洞也太大了吧,《红楼梦》都读出《聊斋》的味道了。
蘅芜苑

广告
原来青海湖,茶卡盐湖这么美!2024青海旅游攻略,值得收藏!!
×
张莉饰演的薛宝钗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读《红楼梦》时,没有一点脑洞还真不行,谁让这书处处是隐语呢?就说这蘅芜苑吧,虽然我不认同它是鬼屋,但它确实非同寻常。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大观园蘅芜苑
线索一:蘅芜苑的原型就是桃花源。
我之所以说,蘅芜苑的原型是桃花源,是因为曹雪芹对蘅芜苑的描写,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如出一辙。
关于蘅芜苑的详细描写,在第十七回。当时大观园刚刚落成,贾政领着宝玉和清客们游园。走出稻香村,众人就往蘅芜苑去了。蘅芜苑的入口处,风景很特别,原文是这么写的:
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
要进入蘅芜苑,要么从山坡上绕过去,要么坐船,从石洞中进入。穿过石洞后,就能见到蘅芜苑了,里面开阔明朗,种满各种藤萝香草,生机勃勃,却又清幽雅静。
从一路花柳石泉,走到萝薜倒垂的“水帘石洞”,最后进入开阔明朗、清幽雅静的蘅芜苑。这简直就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翻版。

广告
ppt课件网 免费ppt课件下载
×
蘅芜苑入口处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写到,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打渔为生的武陵人,无意中进入一个世外桃源。桃源里面一片太平气象,人人安居乐业。原来这里的人,都是祖上为躲避秦时战乱,才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关于桃花源的景色,陶渊明是这样描写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从一路花草林泉,走进一个小山洞,最后进入开阔平旷的桃花源。桃花源里有良田美屋,各种农作物和家禽,真是一个生机勃勃,却又与世隔绝的清幽之地。
大家仔细看看,蘅芜苑的描写,是不是和桃花源一个模子?

广告
因为得到美女欣赏,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
酉阳桃花源
除了此处描写外,还有没有更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蘅芜苑是避难所呢?当然有了,且看看贾政的清客们怎么说。
线索二:曹雪芹借清客之口告诉读者,蘅芜苑将会是贾家的避难之所。
贾政游大观园这回,曹雪芹详细写了四个院落:潇湘馆、稻香村、怡红院、蘅芜苑。这四个院落都同等重要,但唯有蘅芜苑入口处的景色,曹雪芹详细描写了。其它三个院落入口处的景色,曹雪芹都是一笔带过。
曹雪芹详写蘅芜苑入口,就是要提醒读者,蘅芜苑的原型是桃花源,它是贾家未来的避难所。但此处描写甚是隐晦,读者即使反复读很多遍,也不一定就能看出曹公心意来。于是曹公干脆借清客们的话,直接告诉读者,蘅芜苑就是贾家避难的桃花源。

广告
有什么数据恢复软件好?付费的和免费的都可以
×
酉阳桃花源石洞
那么清客们到底说了什么话呢?请看下文。
看到蘅芜苑入口处的石洞时,贾政十分欣喜,他问清客们说,这个石洞该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所谓“武陵源”,指的就是《桃花源记》中,那个武陵人找到的避难地桃花源。
贾政听了“武陵源”三个字,表示不满意。贾政也是个读书人,当然知道“武陵源”是避难之地,所以肯定不会用这个不吉利的名字。
桃花源里的人,祖上都是秦朝旧人,他们为了避战乱,才躲进桃花源。因此,“秦人旧舍”指的还是避难地桃花源。
果然,宝玉一听这名字,立刻就反驳说,“秦人旧舍”避难的意思就更显露了,如何能用这名字?于是,宝玉就给这个石洞题了“蓼汀花溆”四字,后来元春改成了“花溆”。

既然“武陵源”、“秦人旧舍”有避难之意,十分不吉利,那么曹公为何非要来这一出呢?就算为了突出宝玉的才华,也可以随便拟一个别的名字嘛。
除了景物描写,和名字伏笔外,有没有具体事件,能证明蘅芜苑是贾府避难所呢?还真有这么一件事,而且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无人不知。这件事就是——抄检大观园。

广告
我院《当代教育论坛》 成功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线索三:抄检大观园,伏笔贾府被抄家后,蘅芜苑成了避难所。
因为傻大姐捡了个绣春囊,王夫人就下令,让王熙凤领队,趁着夜深人静时,轰轰烈烈抄检起大观园来。
抄检到探春的秋爽斋时,探春反应十分激烈。她不等抄检队伍进门,就先领着丫头们,严阵以待。等王熙凤一进屋,她就开骂了: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
何况,“假(贾)作真(甄)时真亦假”,甄家其实就是贾家,既然甄家已经被抄家了,那么贾家自然也难逃一劫,早晚要被抄家。
抄完怡红院后,王熙凤就对王善保家的说,宝钗是亲戚,所以蘅芜苑不能抄。于是,蘅芜苑就躲过此劫了。
既然抄检大观园,是贾家被抄家的预演,那么蘅芜苑躲过大观园抄检,就预示了它会躲过贾府抄家,最后安然无恙幸存下来。
那么,曹公为何偏偏让蘅芜苑幸存呢?这是因为,曹公早就安排好了,要把蘅芜苑当避难所,让贾家落难后,宝钗等人能避居此处。

蘅芜苑内部阔朗,种满藤萝香草
此外还有两处细节,也伏笔了蘅芜苑是避难所。
一是宝玉给蘅芜苑题的对联:“吟成荳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开到荼蘼花事了,荼蘼花开过后,就意味着花季结束,所以荼蘼有完结的含义。蘅芜苑的荼蘼,和麝月抽到的荼蘼花签,意思一样,都代表大观园诸芳散尽,贾府荣华已逝。
“睡足荼蘼梦也香”,意思就是说:贾府败落后,宝钗在蘅芜苑睡得很好,梦也很香甜。
宝钗能在蘅芜苑安然入睡,可见蘅芜苑肯定没被查封。既然宝钗能住进蘅芜苑,肯定也还有其他贾家人,一同住在蘅芜苑,比如王夫人、平儿等人。想必是皇上体念荣国公的功劳,于是格外开恩,留下了蘅芜苑,以安顿宝钗等无辜者吧。

广告
掌握潮流尖端!手机排行榜前十名,速看!
×
蘅芜苑对联
二是宝钗的判词,“金簪雪里埋”。
所谓“金簪雪里埋”,是指宝钗最后的结局。有读者认为,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宝钗最后死在冰天雪地中。但实际上,此句中的“雪”,指的是蘅芜苑,也就是说,宝钗死在蘅芜苑。
从上面这两点看来,贾府抄家的时候,蘅芜苑不仅幸存下来,而且宝钗一直在里面住。既然宝钗在蘅芜苑住,那么贾府那些幸存者们,很可能也在这里面住。
由此可见,贾家被抄后,蘅芜苑就成了贾府避居的地方。

宝钗卧室
总而言之,蘅芜苑的原型就是桃花源,贾家败落后,这里就成了宝钗等人的避难所。
虽说抄家后,宝钗等人的日子不会太好过,但从“睡足荼蘼梦也香”看来,蘅芜苑至少很安全清幽。
如此说来,蘅芜苑倒是一个乐园了,这么美好的地方,怎么可能是鬼屋呢?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5784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潇湘馆”和“蘅芜苑”都寓意着什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至真斋主
瑶池仙品13
作者:姬健康
我们都说《红楼梦》是本奇书,奇在哪儿?现在的俗话有“不按常理出牌”,这本书是“不按常情落笔”。如绛珠仙子“还泪”、贾宝玉“衔玉而生”“爱吃胭脂”、两个宝玉一模一样、秋天“棹雪而来”等等。
其实书中还有一大奇处,可以说红学家们从来不提起、不研究、不触及,就是贾府明明是个帝妃之家,怎么允许一个外孙女的住所起了帝妃的名字“潇湘馆”呢?还有一个帝妃的名号“潇湘妃子”呢?当元妃阅览大观园诗社女眷们的诗帖时,看见落款“潇湘妃子”的名字,心里不犯嘀咕吗?难道家里还有一位妃子不成?这难道也是符合封建社会礼法秩序,不忌讳的吗?

这里说的是林黛玉,毫无疑问,作者暗指其是“妃子”。薛宝钗呢?原先住“梨香院”,大观园落成,搬迁至“蘅芜苑”,号“蘅芜君”,有什么寓意?也是隐指妃子吗?笔者要告诉大家的是,“蘅芜”也是寓意妃子。
我们知道,蘅芜是香草名,早在《楚辞》中就被用来借代湘妃的影像,但真正将“蘅芜”纳入典故序列中的还是东晋王嘉在其著作《拾遗记》中记载的故事:
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帝弥思,终不复见,涕泣洽席,遂改延凉室为遗芳梦室。
故事大意指汉武帝宠妃李夫人死后,武帝常常思念。一日睡梦中李夫人授予蘅芜之香,醒来后香味犹存,数月不散。所以唐代诗人徐夤咏《梦》里才会写道:“月落灯前闭北堂,神魂交入杳冥乡。文通毫管醒来异,武帝蘅芜觉后香。”

可见,这里的“蘅芜”才真正含有帝妃的意蕴。那么历史记载上,谁是唯一被比作带有“蘅芜”标志的李夫人呢?没有别人,只此一人:杨贵妃。请看唐代文学家陈鸿在《长恨歌传》中的描写:
(唐明皇)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既笄矣。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
洪升在创作《长生殿》时自然不会忽视这样的典故,多次将其融入戏中,浓抹重彩地加深塑造杨贵妃的“蘅芜”影像和仙景:
朕想昔时汉武帝思念李夫人,有李少君为之召魂相见,今日岂无其人!(《长生殿·雨梦》)
俺特地采蘅芜,踏穿阆苑,几度阶寻怀梦摘遍琼田。(《长生殿·觅魂》)
蘅芜烧尽魂来否?望断仙音,一片晚云秋。(《长生殿·得信》)

“采蘅芜,踏穿阆苑”中的“蘅芜”指帝妃,《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阆苑仙葩”也是指帝妃。“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蘅芜苑”里的“蘅芜君”,都是指帝妃。贾府已有一位正儿八经的帝妃,却毫无顾忌地允许一个林黛玉、一个薛宝钗也称“妃子”,她们都争夺贾宝玉,那只能是都嫁给了贾宝玉,只不过一个在先,一个在后。《红楼梦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林黛玉死后,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那么贾宝玉是什么身份地位岂不是很清楚了嘛。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5784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红楼梦》中薛宝钗对应的是牡丹花,却住进了藤牵蔓绕的蘅芜苑?

关注者
39
被浏览
45,789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12 个回答
无限透明
无限透明
民间科学家会武术
100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中国园林艺术性之冠:片石山房
中国传统文人一直有种矛盾的思想,认为最高级的隐者不是隐居终南山,而是隐居庙堂之上。关于东方朔有个传说,说他是岁星下凡,有一天喝醉了,箕踞坐在闹市中唱道,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东方朔死后,太史跟武帝汇报说,十八年不见岁星,如今岁星复位了。

薛宝钗这个人身上有着强烈的入世和强烈的出世感。她一边劝宝玉仕途经济,一边渡宝玉出家。你会感觉这人身上所有的乐观、积极、博学、强健,背后都是虚无在支撑。

蘅芜苑是一处青砖灰瓦的官式建筑,以石头为装饰主体,在石头缝里种植香草。香草在楚辞里象征正人君子,准确说是孤臣孽子。牡丹是什么。“此为群芳之冠,可随意命人。” 这里体现的是一种入世的官僚性。无论牡丹还是香草,抑或是灰色的官式建筑,实际都在暗示,宝钗身上有着传统士大夫的道德、秩序理想。同时蘅芜苑建在半山腰,大有隐逸之风。验证了官的极致是隐,隐的极致是官。

编辑于 2023-09-27 02:04・IP 属地上海
​赞同 100​
​1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夜黑风高大旗飘扬
夜黑风高大旗飘扬
随便看看,长长见识。
前几天偶发的一个想法,关于玉钗颦三人住处,应该存在一种对照和错位的关系。

大观园的建筑,呈现一种建筑群的特色,也就是位处同一方的建筑,一般具有同一种主题。进大观园左拐,潇湘馆在西南方,有千百竿幽竹兼大批芭蕉,幽竹青翠,芭蕉绿郁。潇湘馆的附近,有滴翠亭、翠烟桥、晓翠堂等建筑,同样是翠色笼人,所以潇湘馆建筑群主题应当是“翠”。潇湘馆建筑群往北走,也就是大观园西方,是李纨的稻香村,和芦雪庵靠近,两者一耕一渔,组成这一带的“田园”主题。再往北走,大观园的西北角,是书中所谓“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的一带花园景观,这套花园景观在花溆终结,过了花溆,就是蘅芜苑。贾政为什么一看见蘅芜苑就说无味,试问一个人一路走来所见皆牡丹芍药、荼蘼蔷薇,乍见“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当然会有心理落差,但当进入蘅芜苑,所见“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那些落差就会转成一种惊异的反差,所以又是“有趣”。过蘅芜苑是正殿,大观园之中北方,过正殿是“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的佛道建筑群,妙玉的栊翠痷即在此处。过佛道建筑群,就是大观园之东南方的怡红院。触目怡红院,有碧桃花及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中间是富贵精致的房屋陈设,后院又有“一带篱笆上蔷薇、月季、宝相、金银藤”为障,可谓是繁花锦簇风流无限。过了怡红院,就出了大观园。

在脑海中将以上图化,直观地感觉到怡红院、蘅芜苑,以及潇湘馆存在的错位关系。怡红院在佛道建筑群,但花团锦簇,其实更符合蘅芜苑附近的花园景观。蘅芜苑在花园景观,但园子一花一木皆无,只有异草“愈冷愈苍翠”,实则是潇湘馆之处的风味。潇湘馆很恰如其分,的确应该在它本来就在的“翠”建筑群。然而它又与栊翠痷有所照应,栊翠痷是妙玉居处,在佛道建筑群,与怡红院毗邻。且潇湘馆之幽僻,亦是佛道建筑群之特色。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对林黛玉说怡红院和潇湘馆“两个又近,又都清幽”,潇湘馆清幽很容易理解,但怡红院富贵辉煌堪比正殿,又怎么是清幽之地?追究原因,很显然是地理方位使然,怡红院在东南畸角,唯一毗邻建筑就是妙玉的栊翠庵,而栊翠庵一带又是玉皇庙达摩庵等寺庙建筑。怡红院附近有如此的邻居,修行之人的清净气自然带到了怡红院,使怡红院也清幽起来。潇湘馆的翠符合西南一带,但清幽之感,代替怡红院移到东南之佛道建筑群,或比怡红院更像此地之主。蘅芜苑在西北,潇湘馆在西南,怡红院在东南,一个三角形,逆时针旋转,使蘅芜苑在潇湘馆,潇湘馆在怡红院,怡红院在蘅芜苑,便能让其景观风味更契合周围建筑。旋转换位后,怡红院在蘅芜苑之地,原蘅芜苑的两个邻居花溆和正殿,花溆落花浮荡,正殿富丽堂皇,而花和富丽,就是怡红院的特色;蘅芜苑在潇湘馆之地,原潇湘馆的两个邻居,秋爽斋和紫菱洲,秋爽斋阔郎大气,紫菱洲明亮清逸,蘅芜苑的清瓦水磨置于其中亦不突兀;潇湘馆在怡红院之地,于栊翠庵隔岸相望,一屋外绿竹掩映在茜窗前,一院中红梅耸翘于翠栊外,两不打扰,各各幽静。

然而红楼梦偏要有这样的错位。蘅芜苑无一株花木,偏偏地处牡丹芍药荼蘼木香丛中;怡红院富贵精致,繁花似锦,偏偏身在畸角遥望对面丹房道观佛寺庵堂;潇湘馆幽僻冷清,偏偏是行幸第一处,入园第一地。这种错位成就大观园建筑特色,也使玉钗颦三人鼎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进一步完善。怡红院和潇湘馆互通一个“清幽”,潇湘馆和蘅芜苑互通一个“苍翠”,蘅芜苑与怡红院在探春理家时又互通一个花草出息,即“香”字。这又是彼此间的共通。

宝钗是花王牡丹,其居所蘅芜苑也的确身处花丛之中(虽然蘅芜苑本身无花)。蘅芜苑外的花溆,在贾政题额时被人提议称“武陵源”,这自然是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实蘅芜苑的打开思维,就和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先看桃花源记的主人公的行走路线: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再看贾政一路行来的路线:

一面引众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众人都道:“好景,好景!”贾政道:“诸公题以何名?”众人道:“再不必拟了,恰恰乎是‘武陵源’三个字。”贾政笑道:“又落实了,而且陈旧。”众人笑道:“不然就用‘秦人旧舍’四字也罢了。”宝玉道:“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说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溆’四字。”贾政听了,更批胡说。
于是要进港洞时,又想起有船无船。贾珍道:“采莲船共四只,座船一只,如今尚未造成。”贾政笑道:“可惜不得入了。”贾珍道:“从山上盘道亦可以进去。”说毕,在前导引,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纡。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
尽管细节有差别,但是逻辑一致:武陵人沿着溪水忘路之远近,贾政一行人从盘旋曲折的花园行来;武陵人见岸上桃花林落英缤纷,贾政等见花溆萝薜倒垂落花浮荡;武陵人“复前行”,要走尽桃花林,贾政则顺着花溆流出的池水从山道行来;武陵人走完桃花林见到一山洞,于是进了山洞,待出山洞后,眼前“豁然开朗”,贾政以池水为坐标看见池边柳阴有朱栏板桥,于是度过桥去,度过后发现眼前“诸路皆通”。而且贾政本是要从“港洞”行来,只可惜船没有造成,否则和武陵人行走的山洞更贴近了。

桃花源无桃花,桃花是桃花源外的;蘅芜苑无花,花是蘅芜苑外的。这时候再想大观园的错位,为什么不按假想复位那样,把怡红院放在这些荼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芭蕉坞的附近,而是无一花一木的蘅芜苑放在大观园的花园角,固然是更有景观的反差美,但也是角色塑造问题。宝玉住在富贵精致的怡红院,对岸却是寺庙庵堂,宝玉的一生其实就是从这边走到那边而已。宝钗是群芳之冠,本应鲜花围绕百香缭身,但却在雪洞中“睡足荼蘼梦也香”,清瓦砖房已经足以。宝玉和宝钗,怡红院和蘅芜苑是一种对称,也是前几天和人聊天时知道,怡红院和蘅芜苑,是大观园的两个对角,一个在东南,一个在西北。怡红院富贵精致却毗邻寺庙庵堂,蘅芜苑古朴素拙却毗邻芳亭花房,和周围环境的剧烈对比,表现了他们的心性与命运。宝钗和黛玉的住所,同样有地理的线性关系。大观园一分为二,小姐们都在西边居住,而西边的建筑,最北是宝钗的蘅芜苑,最南是黛玉的潇湘馆,三春的紫菱洲秋霜斋藕香榭和李纨的稻香村都在蘅芜苑和潇湘馆之间。蘅芜苑和潇湘馆,同是大观园第一流的地方,隔着众多建筑,蘅芜苑的异草呼应林黛玉,潇湘馆的梨花呼应薛宝钗。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蘅芜和潇湘,草性和水性的两个词,贾家的第一代就是水字旁,最后一代是草字旁,大观园姑娘们的住所一路行来,第一个是水字旁(潇湘馆),最后一个是草字旁(蘅芜苑)。大观园的一股活水,流边大观园每一处的水,叫沁芳溪,也是一水(沁)一草(芳)。还有红楼梦整本书的线索人物,渺渺道人和茫茫大士,同样一水一草。这个想法没有什么实际意思,就是感觉很巧合。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417​
​13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猫猫
猫猫
喜欢研究历史人文之类的
谢邀@最遥远的
325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楼梦里,无论抽签或者房舍,都是暗自形容个性。

薛宝钗抽到的牡丹花,这是因为她们玩的游戏就是占花名。里面就只有花名而已,而这个游戏,应该是一个闺阁游戏。根本都没想到里面有男的,而贾宝玉也根本没有抽过签。而这里的花,指的应该是单纯代表女性的身份。

我说一下我是这么理解抽签的吧。

薛宝钗是抽中了牡丹花,而林黛玉是抽中了芙蓉花。

牡丹花是花中之王,而这个的典故来自一个传说。说的是,武则天当皇帝的一年冬天,下旨让百花齐放,第二天早晨发现其他花都开了唯独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大怒之下下令火烧牡丹。但是第二年春天牡丹开的更茂盛,所以牡丹花就被奉为花中之王了。

所以牡丹的富贵,是指的富而无骄,贵而不挟。代表薛宝钗的个性,看重是非对错,正义邪恶,多过富贵和美丽。

同样的林黛玉抽中的是芙蓉花。注意了,芙蓉花有木芙蓉和水芙蓉的区别。现代说到芙蓉一般是指的木芙蓉。

而红楼梦和大部分古诗里的芙蓉,应该指的是水芙蓉,也就是莲花。

因为七十八回里,晴雯死了,小丫头看到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就随口说晴雯是管芙蓉花的花神。

宝玉忙道:“你不认得字,所以不知道,这原是有的。不但花有一花神,还有总花神。
但他不知做总花神去了,还是单管一样花神?”这丫头听了,一时诌不来。恰好这是
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这丫头便见景生情,忙答道:“我已曾问他:‘是管什
么花的神?告诉我们,日后也好供养的。’他说:‘你只可告诉宝玉一人,除他之外,
不可泄了天机。’就告诉我说,他就是专管芙蓉花的。”
而莲花的是,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也和林黛玉平时的行为相符。清高,内里通达,表面直率,自尊自爱,不可随意轻薄。

而蘅芜苑和潇湘馆,这两所居所,也暗含了两个人的个性。

先说蘅芜院。蘅芜院所处的地方就与众不同了。只有两处可进,一处就是坐船进去,另一处就是从山上盘道而进,而且进去的时候要攀藤抚树。也就是说,山上进出的道路上都被藤蔓和树枝遮掩了。这代表了薛宝钗是一个非常低调,深居简出的人。

等靠近之后呢,可以看到水上落花,水越来越干净,越来越宽阔曲折。然后是柳荫桃杏,朱栏板桥。而度过桥去,诸路可通,然后有一所清凉瓦舍。而人走到这里第一个印象是这里的房子无味的很。

也就是说,表面看上去薛宝钗只不过是周边环境美丽(出身富贵),那里都可以通(诸事通达),本人是个没有什么意思和古板的人。

然后进了门之后,突然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非凡花之可比。

也就是说当你入了门,稍微了解她之后,就知道她才华横溢,会的多,懂的对,会的懂的东西,你连听也没有听说过,并非单单是美丽的花朵,而是有草,有木,有花,有实,但是还是被石头挡住,看不到她的内心。

然后再往里走,就是弯曲的游廊,代表宝钗机巧的心思。最后在上的五间清厦四面出廊,也就是宝钗内里的思想就是最中正,通透的思想。

  于是贾政进了港洞,又问贾珍:“有船无船?”贾珍道:“采莲船共四只,座
船一只,如今尚未造成。”贾政笑道:“可惜不得入了!”贾珍道:“从山上盘道
也可以进去的。”说毕,在前导引,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
愈加清溜,溶溶荡荡,曲折萦纡。池边两行垂柳,杂以桃杏遮天,无一些尘土。忽
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
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此处这一所
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
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
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
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非凡花之可比。贾政不禁道:
“有趣!只是不大认识。”有的说:“是薜荔藤萝。”贾政道:“薜荔藤萝那得有
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众草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
一种大约是兰,这一种大约是金葛,那一种是金草,这一种是玉藤,红的自
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那《离骚》、《文选》所有的那些异草:有叫作什
么霍纳姜汇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还有什么石帆、清松、扶留等样的,见
于左太冲《吴都赋》。又有叫作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莲,见于《蜀
都赋》。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未及说完,贾政喝道:“谁问你来?”唬的宝玉倒退,不敢再说。
  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
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茗操琴,也不必再
焚香了。此造却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众人笑道:“莫
若‘兰风蕙露’贴切了。”贾政道:“也只好用这四字。其联云何?”一人道:“我
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道是:‘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
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
众人云:“颓丧,颓丧!”又一人道:“我也有一联,诸公评阅评阅。”念道:“三
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贾政拈须沉吟,意欲也题一联。忽抬头见宝玉
在旁不敢作声,因喝道:“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等人请教你不成?”宝
玉听了回道:“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若要这样着
迹说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贾政道:“谁按着你的头,教你必定说这些字样
呢?”宝玉道:“如此说,则匾上莫若‘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吟成豆蔻
诗犹艳,睡足荼梦亦香。’”贾政笑道:“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
为奇。”众人道:“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妙。如今
细评起来,方才这一联竟比‘书成蕉叶’尤觉幽雅活动。”贾政笑道:“岂有此理。”
四十回

  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兴。贾
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薛姑娘的屋子不是?”众人道:“是。”贾
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院。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
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
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
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同样的,潇湘馆也是代表了林黛玉个性和为人。

潇湘馆所处的地方也是不同于一般,是大观园里第一个被观赏到的房舍。这也代表了,黛玉是众人中最夺人眼球的一位姑娘,而大家总是最先注意到她。

潇湘馆的周边有千百株翠竹。而竹子是四君子之一,同样的也是代表中直,虚心。意思就是林黛玉一眼就可以看出一个非常直来直去,和一个清高的人。而她的内心是曲折的,一半明亮,一半暗藏的。而后面隐藏的是梨花和芭蕉。

梨花因为是白色,在诗词中常被赞美是纯洁和干净,而芭蕉常被和忧伤联系。也就是说黛玉的内心纯净干净而又悲伤。

又有一清泉,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清泉同样也代表了洁净,而又带了几丝灵动,这是黛玉内心的灵气溢出,在表面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见前面一带粉垣,
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进
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间房舍,两明一暗,里面都是合
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里,又有一小门,出去却是后园,有大株梨花,阔
叶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
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贾政笑道:“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此窗下
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说着便看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人忙用闲话解说。
又二客说:“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
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是:“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贾珍
在旁说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罢。”贾政道:“他未曾做,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
可见是个轻薄东西。”众客道:“议论的是,也无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
纵了他。”因说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等说出议论来,方许你做。方才众人说
的,可有使得的没有?”宝玉见问,便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
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
人现成的,何必再做?”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
道:“这太板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
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人出来。
而事实上蘅芜苑固然是没有什么花,而潇湘馆也是没有什么花,只有一株梨花的。

也就是说,这两位的才情见识,都已超过一般人,不要说普通女子,当时的男子的胸襟气度见识才华也赶不上这两位。

而且我以前就有想过,以宝钗的为人低调,不应该会选择五大景观之一的蘅芜院,而后来才想到,这应该是因为蘅芜院是大观园中比较靠里面的房屋,而且进出都要爬山道,是最不方便进出的。宝钗应该是特别选这里,即暗暗谦让他人,又符合她客人的身份。

而黛玉住潇湘馆,也是因为她身体不好。姐妹们谦让她,所以让她住最靠外面的房子,好让她到荣国府给贾母王夫人请安的时候,少走一些路吧。

编辑于 2022-07-31 17: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5784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蘅芜苑的建筑格局和内部陈设,看薛宝钗的生活情趣与处世哲学
少读红楼
少读红楼
自媒体人,书评人,全网同名帐号:少读红楼
​关注他
47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里,大观园是为元春省亲而建,既是为贵妃而建,自然奢华排场,务求把最好的都弄进园子,这座园子耗费了贾府巨大的财力,方得建成,可以说是山水花草,鸟兽虫鱼,应有尽有;亭台楼阁,廊榭轩馆,无所不备。

  大观园的建筑格局,也是古代园林建筑的范本,元春游园一回,多次感叹“奢华过费”,贾蓉也曾对前来交租的乌进孝说过: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如此奢华靡费的大观园,自然不能只是元春省亲一次就荒废掉,这样未免暴殄天物,于是元春回去后,命宝黛钗等姊妹住了进去。看似众人随意选择的住所,其实亦是曹公有心安排,可以说,每一处住所都与其主人的性情、志趣以及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密切相关。

  之前我们分析了林黛玉的潇湘馆,今天我们分析薛宝钗的蘅芜苑。

  原文提到潇湘馆是黛玉自己选定的,怡红院也是宝玉选定的,为了要和黛玉做邻居,其他人则没有提及自主选择,想必也都是各有倾心之所,蘅芜苑想必也是宝钗早已选定了的。

  十七回,贾政带宝玉游园,到了蘅芜苑时,有这样一段关于其建筑格局、内部构造及周边环境的描写。

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这段文字,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蘅芜苑里种了许多叫不上名的异草。宝钗为何选这样一处住所呢?

  薛姨妈曾对王夫人说宝钗古怪,不喜欢花儿粉儿,而蘅芜苑里刚好没有一株花木,全部都是各种异草,如蘅芜、杜若、茝兰、清葛、金簦草、玉蕗藤、紫芸等,这也正合了宝钗之意。

  虽然草不若花之艳丽芬芳,但却独自生长,自有异香,正如宝钗为人处事的低调内敛和藏愚守拙的处世哲学一般。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宝钗和蘅芜苑的搭配,莫若“香草美人”了,而香草美人也常常用来代指忠君爱国的思想,这一点与宝钗作为一个传统的千金小姐的身份,正相匹配。

  我想,曹公也许正是要以如此多的香草,植于蘅芜苑内,不仅贾政、贾宝玉与众清客很自然地将其与屈原之《离骚》《天问》等篇联系起来,他也是在暗示读者,他对宝钗香草美人的赞誉。




  其实单看蘅芜苑三字,皆是草字头可知,这一处院落,虽无花香,却有草香,这香草既体现了薛宝钗的生活情趣,更象征了她骨子里作为古代传统闺阁小姐的品格。

  清代朱佩兰有诗曰:青山公子骨,香草美人魂。周馥有:香草美人残梦断,药炉经卷暮年缘。胡薇元有:玉楼疏影堕花钿。香草美人深院。这些诗词用来形容蘅芜苑和宝钗,再合适不过。

  蘅芜苑除了叫不上名的各种香草,其整体格局,也通过贾政的观察,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展现。

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香矣。……”


  这抄手游廊的设计与黛玉潇湘馆曲折游廊的设计如出一辙,既方便雨雪天行走,又便于观赏园中景致,是古代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

  三十回里,端午前夕,因落了雨,宝玉又不在家,袭人等人正是把各类家禽野鹤等赶到院内,她们在游廊上自在嬉笑,想像一下这场景,也是美不胜收的。

  从贾政的观察我们还能看出,与黛玉的潇湘馆合着地步打就不同,宝钗的蘅芜苑是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可以说是非常宽敞阔气的豪居了。

  贾政说在蘅芜苑煮茶操琴,不用再焚香,因为草香足矣,这种香可以说是一年四季持续的。第八回,宝玉去看偶感微恙的宝钗,忽然闻到一丝幽香,以为宝钗熏了什么香,宝钗就说“ 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

  最终宝钗说是可能冷香丸的香,焉知不是那院中飘来的香草的香气呢?这一点在贾母带刘姥姥去蘅芜苑参观时,曹公也再次点明,且暗示了宝钗之冷香。

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贾母带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是秋季,所以蘅芜苑内的各种奇草都结了种子的,这些挂了果的香草不仅没有枯萎,反而在萧索的秋天的映衬下,更加苍翠。宝玉关于蘅芜苑的诗里也曾写道:……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宝玉在元春省亲时写这首诗,属于冬季,与贾母眼中的蘅芜苑秋景,先后都用了一个“冷”和“香”字,曹公意在暗示宝钗所吃的冷香丸,而我们细思,宝钗其人,又何尝不是一位冷香美人呢?




  整体来看蘅芜苑的建筑格局,不免给我们这样一个印象:虽然蘅芜苑看上去豪华大气,但其实院内除了山石和异草这些冰冷之物,再无一株花木,更无任何鸟兽家禽,可以说几乎感受不到任何生机,给人一种阴冷之感。

  因此贾母一行在靠近蘅芜苑时,曹公还有一段对其周围环境的描写,更衬托出了蘅芜苑的凄冷和寂寥,“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更助秋情。”

  “阴森透骨”四个字,写尽了蘅芜苑的冷,也暗示了宝钗为人之冷,这也是其处世哲学的核心。宝钗的冷,不全是冷漠,更多地是其看透世事人心的沉稳、成熟和冷静,面对任何问题,都能喜怒不形于色,冷静理智地处理。

  比如金钏儿死亡,宝钗一边安慰王夫人,一边拿出了自己的刚做的几套衣服;无意间听到坠儿与小红谈话,她能在关键时刻,非常淡定从容地化解危机,使出金蝉脱壳之计;黛玉几次公开场合怼她,她也并无怒色,更没有还击……这些正是宝冷静的处世哲学。

  宝钗的另一个冷,则表现在她对自我本性的压抑,这一点通过其房内摆设展露无遗,甚至引出了贾母的一顿“批评”。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


  前面写蘅芜苑外部环境是“阴森透骨”,曹公似乎不尽意,这里写到屋内摆设时,又来一个“雪洞一般”,这四字却有两次深意。

  一则,薛宝钗姓薛,谐音雪,她住的屋子,可不就是雪洞一般么?再则,雪洞一般,再次暗示一个冷字,这个冷,却是对宝钗“冷情”的定论。

  黛玉的房间里,还有满架的书,还有鹦鹉,有绣球灯,还是个小姐闺房的样儿,而宝钗的屋子,却显得异常简陋,不像是小姐的闺房,倒隐隐的有些不祥了。

  除了那插于瓶中的几枝应景的菊花,蘅芜苑再无任何色彩,没有器物,没有书架,没有妆奁,连帐子都是青纱的,想像一下宝钗的屋子,这不是简单的素雅可以形容的了,这分明是宝钗骨子里冷的体现。

  五十七回里,宝钗看到邢岫烟戴着探春送的碧玉佩,曾说过一段话,这段话也能很好地解释她的屋子为何如此空洞和素净。

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将来你这一到了我们家,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只怕还有一箱子。咱们如今比不得他们了,总要一色从实守分为主,不比他们才是。


  这段话传递了几个重要的信息,一则,年少时的宝钗,并非一开始就喜欢素雅,作为天真烂漫的女孩,她也曾穿着华丽,妆扮奢华,但因为家计不比从前,因此懂事的她早早地学会了替母分忧,不再一味地做金尊玉贵只知道坐享其成的大小姐。




  二则,宝钗住在蘅芜苑,到底算是贾府的客人,并非这里的主人,所以她不便显得太张扬,更不能把房内布置的太华丽,这样不仅失了她客人的身份,更显得有些喧宾夺主了。

  所以,当贾母嗔怪凤姐时,王夫人、王熙凤告诉贾母,是她自己不要的。因为宝钗很清楚,自己是客人,不过一时住在这里,而贾府又一日不如一日,她更不可能再要贾府送各种古董器物摆着,万一发生偷盗、摔打之事,将会非常棘手。

  因此,宝钗的屋里无空无一物,其实正反映了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处世哲学,她深知贾府内部的各种乱象和矛盾,所以她总是置身事外,从不参与,为了不至于让贾府的那些婆子说三道四,给自己的名誉带来负面影响,她干脆一物不要,以免被怀疑,被泼脏水,她每天只是来这里睡觉,仅此而已。

  宝钗的这种处世哲学,亦是后文另一事件——抄检大观园——的伏笔。我们知道,王熙凤带人抄检大观园时,因宝钗是客,并没有抄捡。我们假设一下,即便抄捡了蘅芜苑,也不可能查出什么东西,因为宝钗的屋子,除了休息的一张床,空无一物。

  这是宝钗最聪明的地方,因为瓜田李下,住在亲戚家已是勉为其难,有诸多不便之处,更不可能不知好歹地接受主家送来的各种器物,堂而皇之地摆上。对她来说,蘅芜苑只是个临时睡觉的地方,薛姨妈那里才是真正的家,所以对她来说,蘅芜苑越简单越好。

  贾母说“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这话其实是一种暗示和隐喻,宝钗最终结局,是被出家的宝玉抛弃,她成了弃妇,成为了第二个李纨,也就应了那“雪洞一般”的屋子和那素净青纱帐。

  贾母喜欢女孩,看了宝钗屋里空洞,于是让人取来了石头盆景儿、纱桌屏和墨烟冻石鼎放在桌上,用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换掉了青纱帐。连宝玉都没见过的器物,自然非常名贵,想来宝钗心里再不想,面对老太太的安排,她也是无法拒绝的了。

  贾母对宝钗屋子的安排,一如她对黛玉纱窗的交代,都透出这个富贵场中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太太,高雅的生活品位和物质享受。

  由此,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宝钗无趣,蘅芜苑原本就宽阔,而宝钗屋里的布置偏偏冷清空洞,不如黛玉的潇湘馆,更有书香气息。但我们知道,宝钗是皇商家庭出身,她的父亲去世早,哥哥不争气,她只能早早收起少女本性,用冷来对抗周围的世界,来掩盖自己作为少女的热情天性。

  宝钗的蘅芜苑,无论从外部的建筑格局来看,还是内部的陈设来看,两个字即可概括,一“空”字,一“冷”字,此二字也是宝钗一生为人处事的准则。空即置身事外,远离是非漩涡,不使名誉受损。冷即冷情、冷静,理智淡定,藏愚守拙,始终与贾府人和事保持距离。

  作者:夕四少,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发布于 2019-11-14 10: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5784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住的 3 间小房,为何能胜过薛宝钗的 5 间上房?

红楼梦
81% 知友推荐
· 3.2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电视剧 · 剧情 · 爱情 / 1987-05-02 中国大陆上映 / 45 分钟





关注者
140
被浏览
841,664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2
​3 条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65 个回答
张羽娇
张羽娇
死肥宅
1498 人赞同了该回答
大家不要被北京那座没按原著复原的大观园骗了。林黛玉的潇湘馆是大观园主院,是大观园里除了省亲别墅外最大的建筑群。不然薛姨妈来大观园为什么住林黛玉的潇湘馆、不住薛宝钗的蘅芜苑?就是蘅芜苑住不下。

原著里,选院子的时候,贾母是让贾宝玉和林黛玉先选。贾宝玉让林黛玉先选,林黛玉选的潇湘馆、贾宝玉选的怡红院;宝钗住的蘅芜苑很偏。

如果参观过真正的古宅院(非现代仿建的),就知道,主位的建筑物,不管是房间还是院落,规格都远超后面的偏屋(院)。这是按古代规制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紫禁城。去过故宫的朋友会发现,故宫中轴线上的建筑都宏大,规制很高;反而越偏的院落的建筑物规制就越低。

大观园是当初为了拍摄87版红楼梦修的影视基地,受场地和经费限制,哪可能完整的复原潇湘馆?古代什么社会阶级的人住什么样的屋子是有严格规定的:林家也是钟鸣鼎食的侯门,父亲林如海又是探花(古代探花必是翰林),几代单传资产有累积不像贾家人口多了入不敷出,林如海又担任巡盐御史的肥缺,林黛玉作为林家嫡出大小姐,还是独生女,可是继承了巨额遗产。反观薛家已败落,大房二房之间争夺财产激烈(薛蝌借薛宝琴待嫁,来京城接手薛家生意)。薛家借宝钗选秀不请自来,薛蝌、薛宝琴借薛宝琴待嫁也赖在贾家,这本身就是第一奇怪的地方。(原著里薛家人都进院子了,王夫人还没有收到过薛姨妈说她要来的信件,可知薛家人是不请自来的。大家不要被电视剧误导了,87版《红楼梦》电视剧拍宝钗进荣国府比黛玉进荣国府还兴师动众,实际上原著里浓墨重彩描写的是黛玉进贾府,对薛家人进贾府则是几句话带过。电视剧拍摄的时候有时代背景,要宣传我党的政治思想,不能搞封建等级,加上87版红楼梦的顾问周汝昌先生是个骨灰级钗粉。所以在钗黛进贾府的场景,抬高了商贾出身的薛宝钗、贬低了贵族出身的林黛玉)。

王子腾在京城也有府苑,薛姨妈就算投奔娘家也应该带儿女去投奔亲哥哥王子腾,往同父异母的嫡姐王夫人这边不告而奔,是第二奇怪的地方。(红楼梦中,嫡长女高嫁,如贾敏、贾元春、邢夫人、尤氏;嫡次女平嫁做妻,如王夫人;庶出女儿、养女、继女要么平嫁做妾、要么下嫁做妻,如薛姨妈、李纨、秦可卿、尤二姐。证明王夫人的王家嫡次女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那一回,刘姥姥和王狗儿说“王家的二小姐(指王夫人)是个响快人”。)

薛家在京城本也有商铺院子,就算只有商铺没有住宅,以薛家的财力现买一座也来得及,就算买不起王子腾也可以接济一座。如果说薛家来的匆忙,可以在贾家借住一段时间,等自家收拾出来搬到自家的房子住也说得过去。但薛家人一来就做了长期赖在贾家的打算,到宝钗出嫁已经在贾家赖了十几年,这是第三奇怪的地方。

87版红楼梦的拍摄太多时代背景限制。要政治正确,确实大幅度提高薛宝钗的地位、贬低林黛玉的生活环境。这样拍虽然好看,但很多地方就变味了。个人还是建议大家看原著。

另外,我本人非黛粉,也非钗粉。

(钗粉勿喷,狗头保命)

对于黛玉这种出身好、人漂亮、气质高、知书达理、家产丰厚(财权双占)的谪仙子,本来就是传统审美上的完美新娘人选。而宝钗这种脸蛋漂亮、身材性感、气质知性、识大体、爱奋斗、智商情商双高、能干贤惠、家里有钱的上进型美女,我也非常欣赏。如果站在古人的择偶观,个人认为宝玉配不上林黛玉;如果站在现代人的择偶观,个人认为宝玉配不上宝钗。

编辑于 2023-01-17 11:19・IP 属地四川
​赞同 1498​
​27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棠小湖.打个酱油
棠小湖.打个酱油
关注微信公众号“棠小湖”
林黛玉喜欢潇湘馆,是因为喜欢潇湘馆的竹子,觉得清幽雅致。

薛宝钗喜欢蘅芜苑,是喜欢蘅芜苑景致内敛抱朴,又别有洞天。

一个潇湘妃子,世外仙姝,一个山中高士,蘅芜君子。

林黛玉诗情画意,爱精巧别致,三间足够。薛宝钗豁达通透,喜疏朗空阔,五间正好。

包括贾宝玉喜欢怡红院,喜欢芭蕉海棠,若红香绿玉,柔情旖旎。

大家喜欢的是环境,又不是农村地主大院分家产,哥们弟兄争三间黄土大瓦房,为一平米打得的头破血流。

发布于 2022-02-08 15:13
​赞同 3973​
​5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杜若
杜若​
胡丽娘~
……………这个………

曹雪芹要知道你们都比较到大观园里房间数量上了,非拿头戕棺材板不可。

发布于 2022-02-24 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5784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懂了林黛玉目无下尘,才明白靛儿丢了扇子,薛宝钗为何恼羞成怒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9 人赞同了该文章
概述:之前犯了个大错误,错将林黛玉“目无下尘”一直错认为“目下无尘”,好在被评论区读者朋友提醒,惊出一身冷汗,才发觉自己犯了多大错误,又是何等的“自满”。错已无法挽回,唯有拨乱反正,亡羊补牢,好在读书未为晚也。本文将讲一讲“目无下尘”的林黛玉,为什么不是“目下无尘”。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第四回)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薛宝钗来后,大受贾家上下欢迎,尤其小丫头们特别喜欢和薛宝钗玩。

一个是薛家新来乍到又有钱,自然有吃有喝有赏赐好处。

一个也是薛宝钗随和,谁来找她玩都不摆小姐的款,说白了就是日后贾母说甄家二小姐的“不拿大”。

比较起来,林黛玉就被抢了风头,受了冷落。原因则因为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说白了就是底下仆人认为黛玉“拿大”,与她们摆小姐的谱。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原文这里说林黛玉是“目无下尘”,并不是常见的“目下无尘”,二者有什么区别?又要如何理解呢?

根据百科录入条例,“目无下尘”就出自于《红楼梦》这第四回。其中解释为“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傲慢,看不起地位低的人”。【目无下尘 · 在线汉语字典 (引用日期2019-07-05)】

如此林黛玉,与日后那个戏谑刘姥姥为“母蝗虫”的豪门小姐似乎对上了形影,让人惊愕之余,也不免觉得面目模糊,甚至可憎起来。

那么,林黛玉是那种瞧不起底层人,看不上穷苦老幼的鄙薄轻抚之人么?显然是不可能的。曹雪芹尽管写林黛玉不完美,也不会让她如此肤浅又恶毒。

之前讲说“母蝗虫”时,说过林黛玉、妙玉、薛宝钗、贾探春和贾宝玉,都不屑于刘姥姥,源于刘姥姥家本不穷,却接二连三来贾府打抽丰,白要钱的行为,是“嗟来之食”。


古代文人士大夫,鄙薄“嗟来之食”者品德低下,刘姥姥连吃带拿吃相也难看,才会被贾府众人背后嘲笑,一点不奇怪。

早年间家里每到秋末年下,就有一些厚脸皮的所谓亲朋上门,连吃带拿。尽管不富裕。父母也都尽力招待。孩子们当面不说,背后就会各种不满和嘲讽,甚至会有骂言。

如果看过电视剧《父母爱情》的,肯定记得江德福那些亲戚上门,给家里带来困扰。

林黛玉等人笑话刘姥姥,绝不是看不起老、穷、贫、丑、脏,而是对打抽丰、嗟来之食者的反感。

说回林黛玉“目无下尘”,她怎么可能看不起贾府的小丫头和奴才们呢?

要知道她是主子,奴才们是仆人,哪有主人看不起奴才的?“目无下尘”其实要从真实含义来解读。


首先,“目无下尘”和“目下无尘”。
这是两个词汇,意思并不同。

目无下尘,其中“下尘”是佛家语,指凡尘和尘世。佛祖在上,下尘在下。

“下尘”被比喻为尘世间的地位低下者,就出自佛家语。试问佛家如何会有彼时“善男子善女人”之论?即便是“凡夫”也有尊严。

当然,“目无下尘”,确实被形容为高位者眼睛不往下看。

为什么不往下看?因为同阶层的人才能交流。不同阶层的人,在当时具有基本的社交鸿沟。

比如贾母与刘姥姥,偶然遇见相谈甚欢,但刘姥姥永远不会是贾母真正的座上宾。而必须是南安太妃,北京王妃才是。

贾母的社交,就可以称“目无下尘”。

“目下无尘”,指眼光所及的干净,眼睛见不得“尘土”。或者可以白话解释为“眼睛里不揉沙子”,必须保证干净。

如此一说,就会发现“目无下尘”与“目下无尘”的基本区别。


其次,“下尘”与“无尘”的不同。
目无下尘,代表的是阶级的分层明确。

高位者如“目”。

下位者如“尘”。

二者身份鸿沟,不容跨越和混淆。如贾母和刘姥姥。

目下无尘,代表的是性格和态度。

指人清高孤傲。对丑恶、低贱、脏丑之事不假辞色,不虚与委蛇,同流合污。

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目无下尘”和“目下无尘”,一在身份差别,一表个体性格。本意都没有“态度傲慢,看不起地位低的人”的意思。

百科的解释,有失偏颇。


最后,林黛玉为什么“目无下尘”?
林黛玉是小姐,丫头是奴才。

二者地位就像佛祖与凡人,横亘着一道鸿沟,“天地”之别。

主人与奴才可以融洽相处,但终于不能越了礼法,没大没小。

不光贾母和林黛玉“目无下尘”,贾府三春同样如此。

那些小丫头子们,不可能去随便找三春玩,更不敢和贾母、王夫人没大没小。皆因尊卑有序。

当然,作为表小姐,黛玉也好,宝钗也好,客居贾府时,相对就没有那么重要的尊卑之分。

一般客人也都大小不见的高看贾府奴才一眼,尽量淡化和模糊主仆边界。

是以薛宝钗“自降身份”,愿意与小丫头子们玩在一起固然是好,但到底有失大家闺秀的礼仪和做派。

林黛玉不愿意“自降身份”与小丫头子们玩闹一处不分大小,也是恪守礼仪之道。双方保持着正常尊卑高下之别,并不是瞧不起小丫头们,而是主奴有别,分寸有度。

薛宝钗可以和丫头们模糊边界的玩闹,有薛姨妈和王夫人在,没人敢说她没有分寸规矩。,倒恭维一句大度宽荣。但背后岂有不笑说她没规矩体面的?

而林黛玉孤苦无依被贾府收养,若是也和小丫头子们打成一片,则极可能被人诟病“小家子出身”没有规矩和礼仪,连个尊卑教养也不讲。

是以,林黛玉“目无下尘”,是她初来荣国府“一步不敢行错,一言不敢多说”的紧绷延续。


但真要认真对比,就会知道林黛玉所为,才是大家闺秀的风范,不像薛宝钗那样坏了“规矩礼法”。

宝钗的做派看似礼贤下士,实际就与她的蘅芜苑,被陈设的雪洞一样,并不符合当时大家闺秀的规矩礼法。

所以,当小丫头靛儿跑来没大没小说薛宝钗拿了她的扇子时,被成了“小偷”的薛宝钗才会勃然大怒,但何尝不是她遭到了随时就分不讲规矩礼仪的反噬?

古代贵族,最重的就是礼法规矩,王善保家的去掀探春衣襟,肯定不被允许,也必然要遭到探春一耳光。这就是贾探春的“目无下尘”做派。如果她要连这个都不觉得,就会像宝钗那样,被人小丫头诬赖偷了东西。

林黛玉为什么没有奴才敢冒犯?皆因她“目无下尘”,恪守尊卑礼法规矩,不给奴才们放肆的机会。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7-04 10:33・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5784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二=====蘅芜为谁香?【薛宝钗:淡极始知花更艳】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47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薛宝钗:淡极始知花更艳



2015-05-07 12:51:31
(转自:凤凰·悼红文的博客)


宝钗曾多次被宝玉斥责为“禄囊”:“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世人大多从宝玉的眼中看宝钗,认为宝钗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从而加以鞭挞。难道宝玉是真理的化身?
  无疑,热衷于“仕途经济”是宝钗形象的一部分,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典型淑女形象,具有属于哪个时代的典型特征。这还只是表象,而在表象的背后,是一种清廉自律和宽宏大度的庄严。从表里、正反两面解读,才是宝钗的完整形象。
  。
  从作者、批者、人物自述三个方面看待宝钗,或能更好的贴近客观真实,用笛卡尔的话说,从“不证自明的”、“天赋的”公理中推演出来的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
  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生于富贵的薛宝钗以俭朴著称于世,其中的道理是什么?文以载道,世人皆可模糊,作者却绝不会含糊。故,在作者的笔下,一个牡丹般雍容大度、犹如白海棠清雅淡丽的大家闺秀出现在了浑浊的世间,她的内涵有多深厚?正如贾雨村所言“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
  脂砚斋是这样作出点评的:“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她这种“不亲不疏,不远不近,”的人生态度,与宝玉“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第五回)的天性异曲同工,并无二致。其“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的做派,则胜过宝玉多多。
  。
  自我表态: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薛宝钗:白海棠咏。第三十七回)
  此处庚辰本夹批:
  1.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最恨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2.看他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
  3.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正“鸟鸣山更幽”也。
  4.看他收到自己身上来,是何等身份。
  。
  胡文彬认为“时”是宝钗的人物特征,意为合时和待时。有人从回目上提出依据,“敏探春”对“时宝钗”,上、下都是形容词,对仗才工整,“识”字是动词,词性不合。因此,第五十六回,应为“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这种看法恰与“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的观点相悖。
  识宝钗小惠全大体?还是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在中文语法上,仅见“识大体”的用法,“时大体”的语法绝无仅见,难道是作者在造句?这种可能性不大。
  什么是识大体?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这是对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评价。贾谊在西汉时,可谓济世良才。在《芙蓉女儿诔》里,也有提及。那么,《红楼梦》反复使用贾谊这个历史人物设譬的用心到底是什么?是在对“仕途经济”的方向与否进行暗示吗?
  清昭槤《啸亭续录·善扑营》:“其后文远皋寧任金吾时,以其贱卒不宜近上前,因奏罢之,人称其识大体云。”就因为出身卑微而进行限制,这个“皋宁”则有失“大体”了。
  闻一多《演讲录·八年的回忆与感想》:“这年头愈是年轻的,愈能识大体,博学多能的中年人反而只会挑剔小节。”
  什么是小惠?
  惠的第一义项为恩。并由此引申出好、仁、教、育等义项。
  如:惠,仁也。——《说文》
  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周书·谥法》
  分人以财谓之惠。——《孟子》
  心省恤人谓之惠。——《贾子道术》
  孙讨虏聪明仁惠。——《资治通鉴》
  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韩非子·内储说上》
  其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
  彭有守多惠政。——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又如:惠声(仁爱而有德泽的美名);惠育(用仁心爱德加以养育);惠化(仁爱的教化);惠心(仁慈的心)
  因此,惠通慧,意为惠是一种智慧,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如:惠色(秀美的颜色,色彩);惠问(美好的称誉);惠声(美誉)。因此,惠,又是一种美好、美德。
  显然,“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十六个字,是对宝钗品德“内敛”的反对(正反话对照),“不见奢华,惟觉淡雅”的外表,是对“俭以养德”的评语,与“淡极始知花更艳”的诗意遥相对照,因此用秀外惠(慧)中四字进行概括宝钗“淡极”与“更艳”,与外圆内方的修辞近义。“冷香丸”是美德内敛的形式,她香气袭人却不张扬,若神功无名却又武功盖世。是“水之不息,以其性善而志坚;天长地久,以其无私而不自生也,故能长生。不息之人,心系大爱,谦退无争。”的意境。宝钗之不争、不辨、“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的道行与德行,这难道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的安分随时,随遇而安吗?为什么不可以是与这些传统美德相契合?谁谓宝钗芳气袭人不是因雪香呢?
  识大体,就是舍小就大。这是一个根本绕不过去的常识,为什么要视而不见呢?唯有识大体者,才能惠及他人。诚可谓小惠不小,只有能够惠及他人者,才有识大体、顾大局的见识与做派。
  。
  那么,胡文彬在《冷眼看红楼》里说,“识”表面上很合适,说宝钗—识人、识文、识事、识时务,但留于表面未触及实质,她的“识”是“时”的表现,她骨子里是“时”—合时和待时。
  即是她做事合乎适宜,人际关系处理妥帖,便是为了待时,当年进贾府是为了选秀,失利后又等待着与宝玉的结合。
  只不过她的用心良苦不过换了个“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则难免望文生义之嫌。或许是因为戚序本、王府本作“识”,而庚辰本、已卯本作“时”,而庚辰本、已卯本为早期版本,窃以为:庚辰本、已卯本或笔误,或在过录时未纠正笔误所致。戚序本、王府本在修定时给予了更正也未可知。胡文彬的释义有些牵强,有采信庚辰本、已卯本这两个早期版本的倾向。
  同样,“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的诗句,从文理上说具有伏线后文宝玉离尘、宝钗独守空闺的情节,当回过头来再看第八回金锁的正反两面: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不正是在宝玉离尘后对薛宝钗初衷不改的写照吗?事实上,贾府破败后,原来的政治经济联姻已经不复存在,宝钗完全可以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悔婚,而她却并没有丝毫的动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金刚意,不是在诠释着一种至性至情的至境吗?宝玉离尘,宝钗的不离不弃,不同样是另一种意义上“识大体”吗?
  。
  因此,识宝钗小惠全大体,对后文的伏笔就不仅仅是小惠那么简单了。小惠,是惠及他人。大体,是舍弃自我。因此,小惠,既是对宝钗形体的写照,又是对大体的传神。世人只识小惠,难识大体。大体是什么?
  它是一种人生态度,用一种自我牺牲来体现。这种大体,与宝玉的离尘又是一番印证。宝玉离尘的寓意有多大,宝钗的大体就有多大。
  小成人生是自我完善,大乘人生是牺牲自我而广利天下众生。第五十六回识宝钗小惠全大体,就是从小惠与大体的辩证关系中以小见大,从一般到非常的点睛之笔。
  。
  最值得玩儿味的情节是宝玉斥责宝钗“禄囊”时,宝钗并不反驳,是接受抑或是认同?
  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探春笑道:“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书?当日《姬子》有云:'处运筹之界、登利禄之场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庚辰双行夹批:反点题,文法中又一变体也。】李纨笑道:“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且你们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第五十六回)
  原来,宝钗原本就不是什么“禄囊”,而是把“仕途经济”“拿学问提着”,避免“都流入世俗去”。探春是在用典还是杜撰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问”提高着什么。
  因此,从“晶莹雪”到“冷香丸”再到“白海棠”,这种“淡极”的“冷香”一以贯之着牡丹的雍容华贵,从“识大体”中“始知花更艳”。“识宝钗”在于“小惠全大体”,而与宝钗“识时务”毫无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7-7 20:25 , Processed in 0.0552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