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4-19 08: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是出好戏,但我认为,潜伏的主角其实是静虚
播报文章
佩奇聊史记
关注
2021-09-05 17:20
百里杜鹃是个仙境,一旦走进百里杜鹃,一切真实存在
百里杜鹃是个仙境,一旦走进百里杜鹃,一切真实存在
肺结节的“根源”找出来了,竟是体内缺它,后悔知道的太晚
肺结节的“根源”找出来了,竟是体内缺它,后悔知道的太晚
2024桂林阳朔旅游经典路线攻略,真实经验分享!
2024桂林阳朔旅游经典路线攻略,真实经验分享!
红楼梦第15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许多人因此憎恨王熙凤,说她谋财害命,为了三千两银子,害死了一对有情有义的小儿女。
表面上看是的,王熙凤确实得到了三千两,那对有情人确实也双双自尽。但是,如果认真读完曹公对第15回的细致描绘,你会发现,凤姐的这第一次作恶其实达不到仗势欺人以致谋财害命的程度——虽然后果严重,但那连过失杀人都算不上。
参照王熙凤15回之前只是在贾府喜揽事逞强,卖弄才干。此处标题突然写王熙凤卖弄权势——卖弄权势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谋财。但是,这一回里,真正谋财的人其实是馒头庵的静虚老尼姑。
我们可以从头细看一遍。
王熙凤因为秦可卿一事,不愿意住人多热闹的铁槛寺,选择住进馒头庵。这理由就比较奇怪:
独有她嫌不方便。
素来喜欢热闹的王熙凤怎么突然选择去冷清的馒头庵?当然是静虚打完了招呼,请二奶奶过去。否则王熙凤不会自动送上门——只是还不知道具体什么事。
所以等王熙凤歇息,跟前不过几个心腹常侍小婢。老尼姑就赶快趁机求情了,动作之快,看起来就是等待已久的,不可能是偶然。
广告
人生最低谷时,冷艳女上司让他迎来人生新的机会!
×
净虚和王熙凤的这场对话可是太有意思了,第一次看,感觉就像在玩一种游戏,两个人都老谋深算。但是再看就能发现,主动权其实掌握在静虚手里,是她在牵着王熙凤的思路走。
静虚先不忙着说事,而是这么说:
“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
一听就很老练——她当然知道是王熙凤在管家,但她仍然要先告诉王熙凤,让她知道一下,既恭维了凤姐,表示了对王夫人的尊重,也为解决自己这件事有一个缓冲。
总之话说得很客气,滴水不漏。
听静虚讲退婚的故事,感觉人物太乱太多了,但是有个直觉很强烈,就是,这尼姑不是凡人,和她来往的都是阔户,没有穷人。
其实早在周瑞家的送宫花的时候,就已经侧面表现出来了。当时静虚来贾府见老太太,见完了就去了于老爷府上,可见其在市井门户之间往来周旋之状。
原文说,这净虚当年在长安县善才庵出家时,就认识张财主,后者上京寻门路,并没有找别人,而是直接找到了净虚。
广告
老婆把男子爸妈赶出家门,翌日小姨子对他说....
×
退婚这个故事的关键人物原来不是要娶金哥的李衙内——他是看上了人家女儿,但人家没有明抢,也没有施诡计找人,偏偏是男方家长——守备,做事有些莽撞。居然上亲家门口辱骂。这就惹恼了财主,原本因为贪慕虚荣还有点犹犹豫豫,如今被骂,索性认了背信弃义,赌气要退亲。这就等于是守备自己把亲家推向敌人那边。并非太爷衙内威逼,财主自己也想把早就定亲的女婿退掉。
既然要花钱找人退婚,可一个老尼姑能帮他什么呢?再说出家人也不应该管这些事。
但是听静虚说话,这老尼姑是太厉害了。
净虚对王熙凤这么请求:
“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与府上最契,求太太与老爷说声,打发一封书去,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声,不怕那守备不依。
“我想”二字很厉害!全部出自她的主意。净虚竟然把这些关系搞得如此清楚,知道求谁才有用!可见她经常来往于这些官家,也许包揽诉讼之类的事情早就做过很多。
为什么找节度使?因为守备是节度使手下的官,长官出面了,他不得不答应。
净虚哪来那么大能耐?当然和她这个人有关——身在佛门清净地,心在红尘泥淖中,是个专门会四处逢迎、溜须拍马的假尼姑。不然她一个出家人,如何会有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她知道长安节度使云老爷与贾府关系紧密,于是心里早打好了算盘,要通过求贾府这条线,把这件事解决。
“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就情愿。”
这是在暗示:不是要你们白帮忙,会有好处的。“倾家孝顺”,就是张财主愿意拿很多钱出来的意思。
王熙凤什么表态呢?
其实,当净虚老尼说完了长安张财主求她办事的前因后果之后,又听说张家倾家孝顺都愿意,立马就嗅出了金钱的味道。
要说王熙凤不爱钱,谁都不答应——贾府那几两月钱,够她干什么?但是长久以来,她也只是在家里,靠克扣下人,拖延发月钱,拿出去放高利贷。眼前倒是个中饱私囊的机会,但是必须动用官府的力量。如果她要自己揽下此事,就此发财——这样的外快还真没挣过。
所以王熙凤说话比较谨慎——她先说“这事倒不大”,暗示老尼,我办得了,你不用找别人了。接着说太太不管——这话也没错,因为静虚求的就是太太,王熙凤回的也是太太——总不能直接说,这事就交给我吧。
静虚好像就等这句话了。王熙凤既然挡了,她就直接求王熙凤了——老尼姑其实是步步为营的。
但是王熙凤听了笑道:
“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
王熙凤不差钱,但有钱可捞的时候,她绝不会放过。她自己过生日时,答应要帮李纨出十二两银子,结果都能贪掉。
但那是在家里,这是在外边。不能让人觉得她是那些见钱眼开之人。毕竟是荣国府大管家,又是出身金陵王家的小姐,捞钱也得给自己找个体面的理由,总不能赤裸裸地要。
她得慢慢布局,然后时机成熟了再一锤定音。
所以这些对话,都是互相在试探,因为这是两人面对面说事,你来我往之间,通过言语、表情,很快就能摸清对方的底牌。
要说这是为了摸清到底能捞多少银子,在使一招欲擒故纵,对头;要说是自己能办但又在犹豫值不值得做,也对。
王熙凤这算一口堵死。
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晌,
这句很重要(电视剧表现静虚的受挫表情也很准确),老尼听了,颇感失望——这是她没料到的,先觉得有戏,但又希望落空。
她在想,贪财的二奶奶怎么会放弃这种送上门来的发财机会呢?
不过,老尼也算狡猾,她还是了解王熙凤的,为什么这么说话——这是二奶奶在犹豫,试探,拿不准主意啊。于是静虚很快又找到一个借口,
叹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这是静虚在撒谎,张财主其实不知道。他只管回家听信儿或准备银子。
这是绝对的激将法了,连你我都看出来了。但这就是王熙凤的软肋,凡逞强好胜之人都好这一口。
这招很灵,王熙凤很快就来了兴头。
她明确地对老尼姑说,根本不相信什么阴司报应,她接这个事了。
只是这段话读的时候有点让人汗毛直竖。
王熙凤索性直接开口,三千两银子,一口价,不回价。
咦?刚才还意意思思,装模作样,怎么这会儿就接活,收钱,全说出来了。一点也不忸忸怩怩了?
无他,就是被静虚那句话给激得呀。归根结底还是老尼魔高一丈,王熙凤其实是上了套!
托王熙凤说一句话,开价三千两银子,多不多呢?
猛一看似乎不少——按照王夫人的二十两月例,一年也不过两百多两,要十几年才拿这么多。对一般财主来说,那更是天文数
可是你看静虚什么表情,人家一点没觉得这是天文数字,而是喜出望外,连声说,“有,有!”答应得极其痛快。
这说明什么,说明王熙凤要的钱并不多,至少没超出静虚的预期——设这场局的是静虚而不是王熙凤。
“我比不得他们扯篷拉纤的图银子。
这是王熙凤感觉失语,连忙掩饰,要撇清自己的话。
“扯篷拉牵的”是指贩夫走卒,地位低下的人的意思。用来描写老尼倒恰到好处,这个老尼姑,窜东走西,钻空子,找隐私,扯篷拉纤,牵丝绊藤,最终目的一定是图银子。
这几个字深蕴作者的褒贬情感,隐含着曹公对佛教的讽刺嘲笑。
这样的出家人,如此津津于钱财,似乎比现实中人更可恨一点——因为他们一定虚伪,不像现实中人,贪财可以贪得“冠冕堂皇,理直气壮”。
“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作盘缠使用,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
她哪里会给送信的小厮三千两银子,能给二十两都不得了了。
又说自己这么有钱,哪里会在乎你这三千两银子。也是急于表白分辩自己的贪财,当然,这是欲盖弥彰了。
这事静虚催得很急——因为她已经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王熙凤都不用动脑,立马就可执行——净虚的思路是让王熙凤求太太,让太太去求老爷,让老爷写封信去知会云光,让云光再跟守备去说。
人是牵扯得多了点,可是王熙凤一样可以分钱。
王熙凤怎么做的呢?
这对她来讲也是很简单的事,因为贾家声势在外,只要用贾家的名义发一封函,那些做官的就不敢不遵守,
但是王熙凤也不傻,她心里也会衡量利弊得失,与其走太太老爷这条线,不如直接瞒着太太老爷,自己这边以贾琏名义写封信,派个人送去知会节度使,效果一样。既然做了,那就省去了麻烦,也免得到太太老爷那里横生枝节,到时自己赚不成。
因此她是悄悄地命心腹旺儿办理此事,面授机宜之后,旺儿便进城找了文书相公,以贾琏名义修书一封,快马加鞭送往长安。
财主和守备应该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子女的性命竟葬送于出家人之手——退婚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谁?毫无疑问是净虚。
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连带着激将法,最终凤姐以三千两银子应了此事。至于静虚赚没赚,那就不言而喻了——难道净虚纯粹只是为了帮助故人吗?当然不会。想来那张财主托她办理此事时,应该有过重诺,比如事成之后,当以重金酬谢。净虚正是觉得有利可图,才以帮助故人的名义务要弄成此事。
曹公好笔墨——净虚人如其名,既不净也不虚。
这个事的结果,电视剧没演出来。但从原文看,曹公写出金哥和守备儿子两个有情有义人物的悲惨结局,这与其说是要我们知道,凤姐为了贪三千两银子,作了多大的孽,不如说是,静虚老尼姑在其中作了多大的孽!曹公真正要表达的应该是对静虚的厌恶,而不是对王熙凤。
王熙凤事办的很漂亮,一招成功,全身而退。放贷以后的银子很快就送来了。后来这样的事情她越办越多,一步步地向权力靠拢——并不是她一开始就懂得玩弄权势,而是这第一次就成功,以后放手干这一类事,恐怕终会湿鞋。
曹公非常小心地在让我们看这些豪门贵族是如何不知不觉地走上违法道路的。贪赃枉法之心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日渐累积起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