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7: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探秘,作者对璎珞的描写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江山携手 2019-06-02   |  1343阅读  |  1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正月十五元宵节,贾母摆席开夜宴。这里作者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述,引出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做璎珞,此时作者对这璎珞进行了一段详尽而隆重的介绍。贾府是豪门大户,有数不尽的珍玩和宝贝,一个小小的绣品为何能让作者如此重视,以至于费了这么多笔墨去书写呢?我们知道,红楼梦中没有一个人物是多余的,没有一字一句是无用的,这段描写也就绝不会是可有可无闲来无事的多余之笔,那它究竟有什么深意,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呢?

首先慧娘是谁?


关于慧娘的出场,书中是这样写的,“原来绣这璎珞的也是个姑苏女子,名唤慧娘。因他亦是书香宦门之家,他原精于书画,不过偶然绣一两件针线做耍,并非市卖之物。”这段文字颇有些奇怪,作者接连用了几个副词,如也,亦,原等,假如把这几个副词去掉,也是一样语句流畅,表达清晰,而且更为合理。那作者为什么要加入这几个词呢?

姑苏女子,出身书香宦门之家,从小被细心培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几点对号下来,不难发现,这哪里是什么慧娘,分明就是黛玉。黛玉的身世,书中开篇早就说明过,黛玉之父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乃是前科的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后被皇上钦点为巡盐御史,才到扬州上任。林家本是官宦之家,早在林如海之祖,就曾袭过列侯,经过了五代,至他父亲还是袭官的侯爷,等到了该他袭官的时候,他另走了科考之路,考上了探花,所以,林家是“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黛玉心灵手巧,精于针线女工,但由于她身体较弱,不能劳累,除了闲来无事和丫鬟做点东西打发时间以外,真正做过的成品也就两个香囊,都是给宝玉的。这和慧娘“偶尔做耍,并不市卖”又是异曲同工。

再来看她绣的璎珞。

慧娘所绣璎珞上的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清各名家的折枝花卉,格式配色清淡雅致,每一枝花侧又有古人题此画的旧句,都用黑绒绣出草字来,字迹飘逸洒脱,清新脱俗,和笔草无异。这里的每个词,每句话,都不可忽视,皆有深意,雅本是黛玉之本,黑又合黛玉名字,反复出现的草字,更和黛玉的前身有关联,黛玉本是天上的一颗绛珠仙草。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慧娘璎珞就是黛玉,所以作者才会在介绍慧娘时使用那些副词,真可谓暗影疏香,匠心独具。


慧娘璎珞就是黛玉,贾母对璎珞的态度其实就是对黛玉的态度。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就把贾母的态度明白无误的点明了,“爱如珍宝”。贾母对璎珞爱如珍宝,不入在请客各色陈设之内,只留在自己这边,高兴摆酒时赏玩。这和贾母不舍得黛玉远离自己,将黛玉放在自己身边照顾也十分契合。

作者借璎珞,还暗示了黛玉的命运,“竟有世俗射利者,近日仿其针迹,愚人获利。偏这慧娘早夭,十八岁便死了”,这几句话影射的正是宝玉成亲之日遭遇掉包,揭开盖头才发现新娘不是黛玉是宝钗之事,病中的黛玉惊闻噩耗,如雷轰顶,最终泪尽人亡,魂归九天。红楼梦前八十回没有写到但有线索可循的宝钗假冒黛玉嫁给宝玉,黛玉十八岁死亡都是不争的事实。

除此之外,这段文字还隐藏着贾母对宝黛爱情的态度。宝黛爱情纯真而美好,却与世俗所不容,就像泥潭沼泽中开出的花朵,虽鲜艳明媚却与环境格格不入。这段感情遭受着来自各方势力的冷酷扼制,最终以宝玉被迫另娶黛玉泪尽而亡的悲惨结局而告终,留给读者无尽的辛酸和心伤。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对书中细节和线索的研究,不断挖掘梳理着各个人物对宝黛婚姻的态度,尤其是贾母,人们对她到底是中意木石前盟还是支持金玉良缘一直争论不休,无法形成定论。其实,贾母对宝黛婚姻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她是宝黛爱情最坚定的拥护者和保护者。


我们来看这里。慧娘所绣璎珞曾叫做“慧绣”,后被改作“慧纹”,原因是翰林院有一帮老知识分子,他们深惜“慧绣”之佳,觉得“绣”字不能尽其妙,就给换了个“纹”字。这纹字具体怎么就比绣字好,作者没有阐述,作为读者,也并不觉得慧纹就真的比慧绣高雅,好听。那么作者此举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奥秘就在这个纹字上,这个字代表了宝玉。

黛玉的丫鬟叫紫鹃,作者对紫鹃赋予了一个极尽夸赞意味的形容词:慧。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纵观全书,紫鹃是唯一一个能被作者用慧来赞赏的女子。黛玉和紫鹃虽为主仆,却感情深厚,情同姐妹,紫鹃是黛玉最知心最贴心的人。慧即紫鹃,亦代表潇湘馆,代表林黛玉。而纹,对应的正是贾宝玉的丫鬟晴雯。


晴雯聪慧美丽,心灵手巧,精通女工,凭借着出色的针线和伶俐的性格得到了贾母的喜爱和重用,将她送给了她最爱的孙子宝玉。晴雯天真烂漫的天性也深得宝玉的喜爱,晴雯对宝玉更是尽心竭力,全心全意。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一节突出表现了晴雯高超精妙的手艺和对宝玉的爱。宝玉的雀金裘坏了,全城的织补匠人,裁缝绣匠都不认得是什么,如此华贵精美,稀世罕见的东西晴雯却认得,她不仅一眼就看出这是用孔雀金线织的,还立即做出判断,及时想出补救对策,还与病中亲自动手,将衣服修补的完好如初。这样妙手回春的手艺足可和慧娘媲美,也足可担当纹之精妙。


慧纹,正是代表了黛玉和宝玉,慧纹之妙,在贾母看来价值连城,异常珍贵。贾母对璎珞的珍爱和保护,正是体现了她对宝黛爱情的支持和赞同,这一发现,无疑给了那些贾母喜欢宝钗说和贾母支持金玉良缘说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7: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雨村跟《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深信不疑 2019-03-09   |  609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谢邀。贾雨村和刘姥姥一样都是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作者正是借用贾雨村这样的贾府局外人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推进到描写贾府的风云变幻以及大观园的风花雪月。对贾雨村的记叙和描写是贯穿红楼梦全文的,可以说也是一条重要叙述线索。

贾雨村(谐音假语存),名贾化(谐音假话),表字时飞(谐音实非或时局已非)。他和甄士隐(谐音真事隐),两人的姓名谐音揭示了作者使用了隐喻或影射的玄妙写法,将真事隐写在留存的假语中,说明作者是迫于时局已非,不允许作者直抒胸臆(清朝前期的文字狱盛行、对文人的迫害空前绝后),而不得已采用“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写法,表面上主写宝钗黛风月爱情故事,实际上隐写自天启帝至南明永历帝之间近六十年的明朝“家亡血史”(贾王薛史),不然一部小说里面怎么会“字字看来皆是血”、又怎么会“白骨如山忘姓氏”!按网友32军后代的观点,红楼梦作者是崇祯帝幸存的唯一皇子即皇四子朱慈绍,也是当时反清复明势力的精神寄托:“朱三太子”,他是唯一合法的明朝皇位继承人,也是唯一法定可以补天却被“娲皇”弃置不用的补天石┈┈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序言中的石兄。有感于汉人内斗、眼见被当时满清当局各个击破┈┈时飞即时局已非,自己空怀抱负无力补天,有感于自己的“家亡血史”被满清当局指示东林党降清的无耻文人篡改以致明史“史像云”一样迷雾重、是非颠倒(史湘云),于是拿起笔来作武器,讴心沥血十余年,采用类似金瓶梅的叙事结构,以家喻国,隐写未经篡改的真明史。在此为朱慈绍正名。(也为金瓶梅作者徐渭正名,徐渭在金瓶梅书中准确预见大明亡于后金,真神人也。其笔名兰陵笑笑生,兰是其生前所隐居村名,陵指他的陵墓位于兰村附近半山上,笑笑生是说他生前自认当时文人笑笑先生的学生,如此是也)。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的戏份是很足的,他一人分别隐射了降清博取荣华富贵的吴三桂之流、叛明降清的东林党无耻文人以及他们穷凶极恶的满清主子。红楼梦就是一本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晚明纪略,为书中写的“几个异样女子”立传,隐射明亡历史中崇祯及皇贵妃田秀英(由林黛玉饰演,为朱慈炤生母)、熊廷弼(晴雯饰演)、杨嗣昌、孙承宗等等正面关键人物及流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贾环谐音家患、赵姨娘谐肇事的姨娘娘俩联合饰演)、张献忠(由“老砍头”的黑山皇庄头子乌进孝:无进孝饰演),详细內容推荐大家抽空看一下兰国沧海客及32军后代两位仁兄的揭秘文章,我读后深以为然,在此对两位表达敬意!

综上,贾雨村在红楼梦起到了穿针引线的引子作用,也起到了揭示红楼梦主旨的关键作用。

最后说一下,红楼梦成书300多年,其真正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这一身份已被越来越多的真正读懂红楼梦的广大读者朋友所了解和认可。对于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明亡史,广大理性的读者朋友会有正确解读,也会理智地认识到历史已成过去,现在的满族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会同心同德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7: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评价徐渭的一生?
关注者
264
被浏览
233,140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8
​添加评论
​分享

42 个回答
默认排序
东楼小官人
东楼小官人​
天下才,惟东楼与陆炳、杨博为三。愿天佑我大汉,万古长存!
217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一个人的一生,究竟可以有多么绝望?我不知道,但如果把这个绝望具象化到一个人身上,那大概就是徐文长了吧。

很多人想让我说说徐渭徐文长,作为同样是天才的他,和他的好朋友唐顺之却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人生,其实我并不想说徐渭,因为他的人生和他的故事,一点快乐与美好的颜色都没有,触目所及,尽是无边无际的孤独、黑暗与刻骨铭心的苦痛,怀才不遇,命途多舛,不被理解,徒然自苦,我甚至难以搞清楚,他到底应该算是一个天才,还是一个疯子?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他的人生里,苦痛永远多于欢乐,绝望永远多过光明,在这些痛苦与极端的绝望之下,他的性格越来越畸形,带给他的折磨与孤独也越来越多,终于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

其实,这世间美好的东西太多,真的没必要去看他的一生,因为会心痛,会难过,在心痛与难过之后,你以为你理解了徐渭,但其实并没有,其实,你和我,我们都没有真正的理解过徐渭,因为我们都是局外人,因为我们都他娘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要是真的能经历过他的痛苦,理解了他的痛苦,我们早就疯了。

如果你一定要听这个无比孤独、痛苦与绝望的人的人生,那就继续吧。

大明武宗正德十六年二月初四,公元1521年,徐渭在绍兴府山阴县观桥大悲庵东一个叫做观巷的地方出生了,这一年,西班牙有一个叫做麦哲伦的航海家被土著打死了,这一年,日本的武田信玄出生了,小日子过得不过的日本人进入了人脑子打出狗脑子的战国末年,群雄争霸,连年的战乱导致失去土地的武士越来越多,大明沿海的倭寇也越来越多,这一年,大明武庙稀里糊涂落水驾崩,享年三十岁,14岁的 大明嘉靖皇帝即位。总之,这一年事儿挺多。

很多人说他生在什么名门望族之家,但是我自己查过之后发现,他的家庭别说在江浙这种地方,就是在任何地方,也根本谈不上什么大富大贵之家,顶多就算个有人当过官的家庭,徐渭的父亲徐鏓还行,当过四川夔州府的同知,但是和我以前说过的人物不同,这种家庭对徐渭来说,并不是什么幸运的事。

因为,徐渭不光是庶子,还是个陪嫁丫头的孩子。

徐渭的父亲徐鏓原配是童氏,早丧,生了徐渭的两个哥哥,一个叫徐淮,一个叫徐潞,他的两个哥哥一个比他大29岁,一个比他大20岁,自然也谈不上跟徐渭有什么共同语言,后来,徐鏓又娶了一个云南低级武官家里的侄女苗氏为妻,如果徐渭是苗夫人的孩子,那倒也还罢了,偏偏他是徐鏓和苗氏陪嫁来的丫头所生的,徐渭的母亲因为是苗家陪嫁过来的丫头,自然也姓苗,但徐渭却没有写过任何关于他亲生母亲的文章,可能他的亲生母亲带给他的从来就没有荣耀,只有自卑,所以他从来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亲生母亲吧。

徐渭出生百天后,他的父亲徐鏓就去世了,在他的印象里根本不可能有父亲的样子,也自然谈不上对这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有什么感情,小时候的他,就在缺乏父爱又十分自卑的环境之中长大了。这个自卑的人格后来和他那个骄傲的人格水火不容,生生将他逼成了一个疯子。

有些时候,童年带给一个人的快乐,可以用一生去回味,但童年带给一个人的阴影,需要一个人一生去偿还。很不幸的是,徐渭属于后者。

徐鏓去世后,徐家家道中落,徐渭的大哥徐淮沉迷于修道炼丹,经常被人骗走钱财,家产迅速被花光了。

6岁的时候,他的家里迎来了他的第一位老师,管先生,管先生第一堂启蒙课教给他的,是一首唐诗,第一句是鸡鸣紫陌曙光寒,这也寄托了管先生对他的期望,期望他能登上天子之堂,被皇帝召见,为官济世,这也是儒家最朴素的理想之一,这句诗给了徐渭一生的理想,可惜的是,这句诗也毁掉了他的一生,因为他的身体里,不光有着儒家的理想,还有着道家的人格,他又从来不知道和自己妥协,终于,酿成了一生的悲剧。

小时候的徐渭堪称是过目不忘,任何文章都能过目成诵,其实,我觉得,人有时候记忆力太好并不是什么好事,人需要一些健忘去忘掉曾经的苦难和悲伤,但是很显然,徐渭他忘不掉,所以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说,记忆力太过的好也许也是一种先天缺陷。

徐渭十岁那年,他的生母被苗夫人赶出了家门,临走时,她的母亲在分别时咬住徐渭的手臂不愿分开,他很痛苦,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嫡母要将自己的亲生母亲赶走,十岁的这一天,徐渭离开了亲生母亲,他开始明白,这个家庭就是他的牢笼,他越来越渴望自由,他觉得,所有的管束都是牢笼,他渴望摆脱这里。

徐渭十四岁那年,苗夫人病死了。事实上,苗夫人对徐渭非常非常好,非常的关心徐渭的生活和学业,所以当苗夫人生病的时候,他磕头出血,请求以身代死,甚至三天三夜没有吃饭,苗夫人也把徐渭当成自己唯一的亲人,死的那天夜里,咬住徐渭的手臂而闭目,一如她的母亲在分别时咬住她的手臂一样。徐渭亲自为苗夫人撰写了墓志铭,在墓志铭里,他说苗夫人对他的关心呵护,对他的日夜教导,对他尽心尽力无微不至的关怀耗尽了苗夫人的心力,这些恩情就算徐渭粉身碎骨一百次都不能报答。他不仅不恨苗夫人,他还很爱他这位嫡母,可惜,关心爱护他的嫡母也不在了。

最爱他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开了他,这一刻,他彻底失去了亲情,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刻骨铭心的绝望,这时候的他没有成年,只能跟不着调的大哥生活在一起,大哥不怎么管他,他身边没有同龄人,也没有伙伴,更没有理解他的人,陪伴他的只有酒和书,于是,他变得越来越孤僻,也越来越放纵自己,仿佛要把前十几年所有的束缚都释放出来,这些年,他沉浸于读各种各样的书,他是个天才,什么书都可以融会贯通,很快,他不仅超过了同龄人,还超过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

在这样的放纵与孤独之中,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他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一天可以诵读千言,他的老师都为他的聪慧惊讶不已,稍大之后,因为他性格狂放不羁,又才华横溢,名气越来越响,绍兴府学官、绍兴知县、辞官的广东学政萧鸣凤都对他赞赏有加,他十二三岁学古琴,听一遍《颜回》,就能学会打谱,一个月学会了二十二首琴曲,并且自己制成《前赤壁赋》一曲。十四岁学时文,十五岁不仅学习了剑法,还模仿扬雄的《解嘲》作了《释毁》一文,扬名当地,他变得越来越叛逆,也越来越骄傲,他用骄傲与张狂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他与大哥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自卑、孤独和骄傲下,徐渭长到了十七岁,迎来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岁试,他看不起那些循规蹈矩的八股,他觉得这些都是垃圾,所以,在这次考试中,他把他的随性和孤傲发挥的淋漓尽致,所以毫无意外,他以不合规寸而落榜了。

他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因为他觉得以自己的才华考上只是早晚的事,他落榜这件事让他的大哥和嫂子很不满意,毕竟他整天吃干饭不干活,还考不上功名,堪称一个吃白食的累赘,于是他大哥对他经常冷嘲热讽,这些,他自然感受的到,但他对此嗤之以鼻,他不知道的是,他大哥对他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

3年之后,他再次去应试,但他性格本就是如此,他觉得他没有错,所以他依旧没有改变他的文风,所以,他又一次落榜了,这次落榜给他带来的,是他的大哥大嫂对他越来越差了,甚至出现了"骨肉煎逼,其豆相燃"的局面,这种来自于大哥的压迫感和耻辱感越来越严重,他内心自然明白这些,但他身无分文。他不想再寄人篱下,于是他设馆教徒,想着自食其力攒点钱,但他没有功名,几个月下来,一个学童都招不到。为了摆脱寄人篱下的生活,他终于对功名妥协了,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当时任浙江提学副使的张岳写了一封信,事实证明,只要他好好写,完全可以写好,他这封信陈述了他这些年的经历,写的文采斐然,感人至深,在信的最后,他恳求张岳能给他一次复试的机会,他这封信被一个姓萧的宪副看上了,大加赞赏他的才华,再说秀才的功名也不说多大的事情,于是,他终于靠着走后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大明秀才,只是他不知道的是,这将是他后半生唯一的功名。

他考上秀才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出去住,因为他实在难以忍受大哥大嫂的冷眼了,而他的性格也不可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刚好这时候,他的表兄认识了将要外放为广东阳江县主簿的绍兴富商潘克敬,潘克敬对年少成名的徐渭很满意,想把自己的长女许配给他,但彩礼钱实在是太贵了,要六七百两银子,徐渭和现在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分文没有,是个啃兄族,于是潘克敬提出了一个很难让人接受的条件:入赘,入赘在古代是十分让人看不起的,俗话说祖上无德,小儿无能,入赘他人为婿,但徐渭为了离开这个家,只能答应,于是这年冬天,徐渭随着岳父去了广东阳江。

古代婚礼前男女并不能见面,所以徐渭也不知道他未来的妻子什么样子,但当徐渭见到潘克敬的女儿潘似时,他瞬间就爱上了这个温柔体贴的姑娘,这一年,他二十一岁,和潘似在阳江县官舍中结婚了,他们郎才女貌,如同神仙眷侣,来往的客人纷纷称赞,这个场景,让徐渭怀念了一生。

这年秋天,徐渭的大哥徐淮来到阳江,说他的二哥徐潞去年秋天病死在了贵州。于是徐渭跟新婚妻子分别,跟随大哥去绍兴奔丧。在奔丧期间,他写了无数思念妻子的诗词,刚办完葬礼,徐渭便冒着酷暑回到了潘似身边,结婚之后的徐渭很幸福,徐渭本来孤独、偏激、倔犟、多疑的个性。但潘似经常照顾他的情绪,说话从不伤及他的自尊,这段时间,可能是徐渭一生之中少有的幸福时光了,他们情意绵绵,过着幸福的生活。

时光荏苒,很快,就到了嘉靖二十二年,徐渭要准备去参加他的第三次乡试了,于是,他启程返回绍兴,但很可惜,又一次落榜了,不久,岳父也搬来了绍兴,徐渭跟随岳父搬到了塔子桥居住,这段时间他与妻子花前月下,非常恩爱,他还跟志同道合的九个人经常经常聚会,诗酒酬唱、谈天说地,留下了很多作品,他们也被称为"越中十子"。

但好景不长,嘉靖二十四年,他的大哥徐淮去世了,死因应该是吃仙丹吃多了,短短五年,大哥二哥相继去世,徐家只剩下了徐渭一人,这年的冬天,徐家原有的家产被一个姓毛的无赖骗去了,徐渭失去了徐淮留下的一切遗产,徐家已然败落,徐渭除了潘似已经举目无亲了。

嘉靖二十五年八月,徐渭参加了他人生中的第四次乡试,但依然落榜,这一年,他二十六岁。对于徐渭这样自视甚高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好在,他还有家,不过别高兴得太早,很快,他就没有了。

这年的冬天,徐渭的妻子潘似病死了。潘似因为怀孕期间染上了肺病,越来越重,终于病逝。之后的徐渭无数次的怀念亡妻,一夜夜从梦中哭醒,上天最残忍的惩罚不是从来没给过你爱情,而是在给你爱情之后又残忍的收了回去,而对于徐渭而言,这个收回去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那个他最爱的人,终究还是去了,徐渭对爱情,彻底绝望了,此后的徐渭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多疑,再也没有相信过爱情。

这是他生命里的一道光,可是当这道光芒消散,剩下的,便是无边无际的黑暗。

之后,他不顾岳父的挽留,坚持搬出了岳父家。在绍兴东城租赁了几间房屋,招收生徒,以教书糊口。有了些许收入的他在嘉靖二十八年,把自己的亲生母亲苗氏接回了家。这样,离别十九年的母子总算团聚了。

嘉靖三十一年,徐渭终于觉得为了母亲应该好好考一次了,这次,他终于通过了乡试的初试,提学副使很赏识他,把他列为第一,这是他距离举人最近的一次,他满怀希望,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正式考试中,徐渭依旧名落孙山,这次已经是他第五次乡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将他内心的骄傲一次次的摧毁,他无比沮丧,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一次次的冲击着他的脑海,他太过的执拗,根本做不到和自己妥协,他不明白,为什么他好好考试了依旧考不上,难道他是个天生的失败者吗?那自己的前半生岂不是个笑话?失去爱情和失去理想的他越来越绝望,每天借酒消愁,徒然自苦,他的精神开始出现了问题。

这些年里,日本战国的战火波及到了全国,随着一个叫织田信长的家伙试图统一日本,失去土地和主公的浪人也越来越多,这些浪人除了会烧杀抢掠之外什么都不会,只好出海依靠劫掠为生,江浙地区的倭患也越来越严重了。

刚好,倭寇作乱最严重的地方就是徐渭的家乡一带,目睹了倭寇在他家乡的烧杀抢掠之后,自幼饱读诗书立志济世安民的徐渭也觉得需要报效国家了,虽然他只是一介秀才,但他自幼饱读兵书,足智多谋,他主动要求跟随部队出谋划策。

六年间,徐渭随军出谋划策,四年间,徐渭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柯亭、皋埠、龛山等地的战役,他协助整肃军纪,并且屡出奇计,不仅结识了他一生的师父、朋友唐顺之,还认识了俞大猷,并且引起了胡宗宪的注意,屡次为胡宗宪出谋划策,帮助胡宗宪擒获了假倭头子徐海和海贼王汪直。

嘉靖三十七年冬,这一年,他参加乡试第七次落第,胡宗宪看徐渭落榜,于是主动邀请足智多谋的徐渭做他的幕僚,徐渭各种推辞,甚至长卧不起,但胡宗宪一直礼贤下士,甚至三顾茅庐,终于,徐渭被感动了,而且他儒家的理想也让他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于是他答应了做胡宗宪的幕僚,正式入幕。

他内心感谢胡宗宪对他的赏识,随总督府移驻宁波、杭州、严州、崇安等地,尽心尽力为胡宗宪出谋划策,他通晓兵法,好出奇谋,帮助胡宗宪讨伐倭寇、稳定军心,对平定倭寇之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抗倭大业,为了帮胡宗宪坐稳位置,虽然他性格孤傲,但他还是帮助胡宗宪讨好严嵩、嘉靖,可以说,他的心里已经把胡宗宪当成了他的朋友和主公,胡宗宪也很倚重他,把他当做自己的诸葛亮,对他的狂放不羁很能宽容,徐渭不按规定着装喝完酒经常撒酒疯,有人告到胡宗宪那里胡宗宪也不当回事,甚至还觉得徐渭很有性格,他们相互欣赏着。

嘉靖三十八年夏天,他入赘了杭州王家。但这次婚姻极其短暂,到了秋天,徐渭便离开了王家。至于为什么离开,我也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据徐渭自己说自己是被人设局骗了,这次对徐渭的打击很大,让他终生愤恨不已,他变得越来越多疑,也越来越偏激。

嘉靖四十年,胡宗宪看徐渭一直一个人,就帮徐渭聘娶了张氏为继室,还帮他除了彩礼,作为胡宗宪的一番好意,徐渭并没有推辞,但这次的婚姻,最后却向着一个不可预知的结果发展下去了。

这年秋天,他迎来了自己一生里第八次乡试。胡宗宪欣赏徐渭的才华,还特意替他关照考官说:“徐渭不是一般人,谁能帮我让徐渭考上,我一定报答他。”胡宗宪都这么说了,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尽心尽力了,而权重东南的胡宗宪关照过的事也基本不会出什么问题。于是,有人关照的徐渭自然有恃无恐,又是一顿发挥,可惜,似乎老天偏偏不想让徐渭中举一样,因为一位贡士出身的试官入谒胡宗宪时来得较晚,胡宗宪看不起他,就忘了向他打招呼,恰巧,这个人判到了徐渭的试卷,考卷拆封之日,录取的人里面竟然没有徐渭的名字,主试官大惊,急忙寻找试卷下落,结果在贡士出身的考官处找到,但原卷已被这位考官写满了批语,讥讽满纸,无法复议,终于,他还是落第了。这些年来的童年经历、痛失所爱、他人冷眼、颠沛流离、怀才不遇、信仰崩塌、骄傲被摧毁、自信被践踏一齐涌上心头,他的精神终于彻底崩溃了,他夜里惊悸、胡言乱语、心内绞痛、头痛欲裂、呕吐不止,头发疯狂的脱落,时常的不清醒,他终于患上了终生难以治愈的精神疾病,这次的打击也让徐渭对科举彻底绝望了,这次乡试也成为了徐渭一生最后一次乡试。

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嘉靖四十一年,严嵩被免职,徐阶出任内阁首辅。在徐阶的策动下,胡宗宪受到参劾,并于次年被逮捕至京,徐渭无比的难过,但也只能收拾行囊,离开幕府。

嘉靖四十二年,礼部尚书李春芳听说了他的名气,聘请徐渭作幕僚,徐渭本来不想去,但他丝毫不懂得如何营生,胡宗宪给他的金钱也大多被他买了酒喝,他生计堪忧,为了谋生,只好答应前往京师,入幕之后,李春芳却并不像胡宗宪一样尊重他,刚来就支使他写拍马屁的青词,徐渭生性桀骜,自然不肯去写,李春芳并不是一个宽容之人,于是就故意针对他,把他当做仆人,交给他各种傻子都能干的誊写文章的枯燥工作,他徐渭满腹经纶、智计百出,如何能受得了这种普通小吏的活计,既然合不来,他便跟李春芳要求解约,但李春芳故意刁难,不让他走,于是他脾气上来了,留书一封就回了故里,不料,他的不告而别让李春芳觉得大失颜面,他威胁徐渭如果不复归他们下就以他与胡宗宪案件有牵连来收拾他,其实就是故意整他。徐渭没有办法,只得赶回北京,他想退还聘金,但李春芳不同意,到最后,他不仅退了聘金,还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最后经朋友出面说和才算了结此事。

本来这时的他,已经足够的惨了,可是上天好像故意捉弄他一般,嘉靖四十四年,徐渭的恩人、知己、主公胡宗宪死于狱中,虽然胡宗宪依附严嵩,的确人生有污点,但他于国于民是有大功的,他不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位功臣会死去,他也不理解他现在亲人去了,爱人去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主公和朋友也去了,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一刻,他失去了所有所有活下去的理由,加之他一直以来的精神疾病,终于,他做出了无必惨烈的决定,怀着必死的决心,打算离开这个人世。

在为自己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之后,他拔下壁柱上三寸左右的钉子,塞入左耳,用头撞地,把钉子撞入耳孔。虽然被及时救起,但创口的脓血过几日就迸射出来,多的时候,一天流出一斗血水,"人作虮虱形,气断不属",险些死去。幸好,这时有一个姓华的工匠用海上药方给徐渭止住了血。在整个医治过程中,徐渭又多次自杀,比如用锥子扎自己的肾。用斧子劈自己的头,用锥子戳自己两个耳朵,他的内心实在是太痛苦也太绝望了,但不得不说,他的命真大,虽然前前后后休养了一年多,但竟然奇迹般的活下来了。但活下来,未必是件好事。

经过这一次自杀的他精神更加的不稳定了,而妻子张氏不仅没有体谅他,反而因为生活的不如意和他的卧床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差,经常对他刻薄的冷言冷语,在他伤好了之后没多久,在一次和妻子张氏的争吵之后,他受了刺激,他本就为人多疑、性格偏激,加之神经病发作,结果失手将张氏杀死,他也因此被关入监牢,这一入狱,就是7年,而他的母亲也因为这件事,在这7年间去世了。

万历元年,新皇继位,大赦天下,他终于被放了出来,这一年,他五十三岁,现在的他,已经真正的一无所有。

出狱之后他的人生从文学、绘画、书法、戏曲上来说,可说的有很多,他是个天才,他认为自己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章第三,画第四,但是就算他最看不起的自己的画,都成为了郑板桥的偶像,就连齐白石先生都愿意做他门下走狗。他的字把书法引向了新的高峰。书法大家陶望龄和袁宏道都认为他的书法奇绝,有明一人,字可称圣,他的文章如山奔海立、如寡妇之夜泣、如平畴千里、如鬼语秋坟,气象万千。他随随便便的一幅画就可以拍卖出上千万的价格,他最看不上甚至提都没的戏曲创作都能流传千古。

但出狱之后他的人生,可以称得上是乏善可陈了,出狱之后,他四处游历,去了趟北方,收个一个名叫李如松的土地,还认识了俺答汗的夫人三娘子,但不久因为身体不好又回到了南方。

他的性格依旧孤僻、任性、桀骜、受不得管束,六十岁时,好友张元忭之邀请他去北京,张元忭总是拿规矩束缚他,于是徐渭对张元忭说:你砍我,也不过是一刀,但你管我,就是要把我剁成肉糜!毅然决然的离去了。

但等到张元忭去世时,他又去张家吊唁,抚棺恸哭,高声呼喊:唯公知我,之后,不告姓名便拂袖而去。

他就是这么一个极度分裂的矛盾体,从不知道跟世界妥协,也不跟自己妥协。

万历十年,他已经62岁了,隔三差五的精神病发作,异常痛苦,于是,他返回了家乡。此后,徐渭便没有离开过山阴。

晚年的他,穷困潦倒、贫病交加,只得靠卖字画度日,所藏的几千卷书籍也变卖殆尽经常连饭也吃不饱。他的一班门生和晚辈的朋友,或骗或抢,从徐渭手中得到了不少他的作品,他的大儿子徐枚是个不孝子,经常在路上抢劫徐渭的钱,后来闹得分家,二儿子徐枳因为没钱又只好也给别人当了赘婿,但他依旧那么的孤僻、任性、桀骜,不肯见富贵人家的人,也不愿意低头乞食,甚至连朋友都不愿意见,他杜门谢客,有人来访,他就用手推着柴门大叫:“徐渭不在!”他有点钱就会去酒馆喝的烂醉,精神病发作时会拿斧头把自己打的头破血流。

他一生号过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青藤说的是他晚年自己住的地方叫做青藤,而他,也恰好就像那株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孤傲的青藤,从不知道妥协,孤傲而寂寥。而天池,说的是南冥者,天池也,他一生都有着一个道家的人格,他也想如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到达他梦中的天池,那里有自由,有潘似,有苗夫人,还有幸福的一生,但很可惜,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到达。

万历二十一年,他在穷困潦倒中死去了,终年,七十三岁,作为千古有名的才子、天才,死的时候,竟然连一个确切的日期都没有,有的,只是他写给自己写的自传,他把这本书,叫做《畸谱》,上面的时间,停留在了七十三岁那一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他自己孤独的记录着自己的死亡,自传里记录的,是他痛苦而又孤独的一生。

说到这儿,我突然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这个人的一生了,他是个天才,也是个怪才,是个真正的疯子,也是个绝顶的谋士。

我理解不了他,因为我很世俗。但也许,有一个人能理解他。

300年后,有一个跟他一样的人,那个人看到一个马夫疯狂的鞭打一匹马之后,抱着马脖子痛哭,然后疯掉了,那个疯子,叫做尼采。

也许,他们都一样的崇尚自由、不被世俗理解、痛苦、孤独、且绝望。

那么,我就用尼采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吧:

我最大的痛苦是孤独,这种孤独归因于个人无法与世界达成共识。

发布于 2021-07-13 01:51
​赞同 217​
​2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我填沧海
我填沧海
90 人赞同了该回答
1598年(明万历26年)的一天,“公安三袁”的领袖人物袁宏道,此刻正在翰林院任职的友人陶望龄府上做客,当天晚上,袁宏道夜宿陶府,睡不着的时候,他来到了陶望龄的书房。



徐渭,苦到极处休言苦。



1598年(明万历26年)的一天,“公安三袁”的领袖人物袁宏道,此刻正在翰林院任职的友人陶望龄府上做客,当天晚上,袁宏道夜宿陶府,睡不着的时候,他来到了陶望龄的书房。



不经意间,袁宏道看到了一本纸张印术俱劣,都被煤烟熏黑,几乎看不到字的书,名字叫《阙编》,袁宏道心道:“这本书的名字好生古怪。”一边想,一边随意的将书从书架上抽了下来。



这一翻,不得了,竟翻出了一个命运坎坷的旷世奇才,翻出了一个大明第一才子,翻出了一个光照千古的艺术大家!



那天的情形,在袁宏道《徐文长传》上有载:



我凑着昏暗的灯光,读了几首,忽然一惊而起,急忙呼唤陶望龄,问道:“这本书是谁写的,今人还是古人?”陶望龄说道:“这是我的绍兴老乡徐文长,前几年刚刚去世。”袁宏道喃喃道:“当今诗歌领域正是一片荒芜的时候,有徐文长如此奇珍异宝,读完之后,犹如噩梦被唤醒一般啊!”


陶望龄听完也跳了起来,凑上前来,在灯影下,一起研读徐渭这本书,读了又叫,叫了又读,一边叫,一边读,连睡觉的佣人都被惊醒了。



“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不多久,袁宏道写出了那篇人过人物传记上有名的《徐文长传》,他评价徐渭: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由定论。”



徐文长生前籍籍无声,死后却暴得大名,说起来,大部分倒赖袁宏道此次的意外发现。从此,绝世奇才徐文长,开始在艺术的长河中大放光芒。

从这一天起,后世之人越来越多的认识徐渭,并且都给了极高的评价:



陶望龄说:
“越之文士著名者,前唯陆务观(陆游)最善,后则文长。”
八大山人朱耷和石涛都十分推崇大写意画的开山鼻祖徐渭,石涛称赞说:
“青藤笔墨人间宝,数十年来无此道。”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由于推崇徐渭的绘画技能,特地刻了一方印章:
“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海派大师吴昌硕说:
“青藤画,奇古放逸,不可一世。”
当代花鸟巨匠齐白石更说的动情:
“青藤,雪个(朱耷),大涤子(石涛)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或为诸君摸墨理纸。”
……


徐渭是一位通才、奇才,书画开创大写意绘画,“不求形似求生韵”,是中国画史上的开创之举,对后世影响极大。除书画外,徐渭在诗文、戏曲、经道、道释经解、医书、书画理论以及灯谜、酒牌谱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

他的著名杂剧《四声猿》被称为明曲第一,作品与汤显祖相称伯仲。他的诗文被袁宏道推崇为“有明一人”。而徐渭自称“君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何等自负,自傲的一个人!

可是,他的人生,却与他的艺术成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论坎坷、凄惨、让人唏嘘动人,闻之落泪。

陶望龄评价他:

“古之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生者也!”
是的,2000年来,说起中国最困苦的读书人,徐文长可谓第一!





-01-





徐渭,152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大家族。父亲徐鏓生前是夔州五品同知,相当于重庆市副市长,不过当时重庆乃是边远山区,并非如今的直辖市。



徐鏓发妻童氏,生子徐淮、徐滨而逝。徐鏓续娶苗夫人,苗夫人无出。年过花甲的徐鏓又与苗夫人的婢女私通,婢女身怀六甲,肚子大了藏不住,徐鏓不得已将婢女纳为侍妾。十月怀胎,生下一子,取名徐渭。徐渭出生不过百日,徐鏓便因病去世了。



因苗夫人无后,因为徐渭生母在家中没有地位,所以苗夫人将徐渭视为己出,占为己有,寄予厚望,悉心教导。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徐渭十岁那年,苗夫人竟不顾徐渭的一再哭求,狠心的将徐渭的生母卖了出去,赶出家门。此人伦悲剧,让年幼的徐渭深刻体会到了庶子之悲哀,为他之后的性格变化,人生苦境,埋下了伏笔。



十四岁的时候,苗夫人去世,徐渭跟随同父异母的哥哥徐淮生活。徐淮大徐渭二十多岁,又喜好丹道之术,很快将家财败尽,自然对徐渭这个幼弟无所关照。



值得一提的是,年幼的徐渭,虽然过的并不快乐,但是却早早的展现了异于常人的文学天赋。



史传他自幼聪颖,才思敏捷。不仅文章写的受到山阴县令的赏叹与嘉奖,而且还在音乐上颇有天赋。十四五岁上下,他学琴并自制琴谱。闲暇时,徐渭还随名师学习剑术骑射,可谓文武全才。



因为赋文受到名儒推许,徐渭接触了许多学者名流,广泛涉猎,博古通今,当时被称为:“关起绍兴城的门,只有这一个。”





徐渭成年后,开始求取功名,多次考秀才未中。20岁那年,曾经给县里写过一封信,请求准予复试,信中这样写道:“学无效验,遂不信于父兄,而况骨肉煎逼,萁豆相燃,日夜旋顾,唯身与影。”其中的悲愤,喷薄欲出。



成年后的徐渭,因无钱娶妻,入赘潘姓人家为婿,在那个时代,入赘是一个男人最大的无奈和羞耻,更何况徐渭一个满腹诗书才气的读书人呢?一个机警敏感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

长,渐渐养成了孤愤,执拗与偏激的性格。



虽然幼年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很深的伤害,但是那时的徐渭更多的还是志向高远,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希望!



-02-



徐渭十七岁开始了科举生涯,第一次应考秀才,不中!三年后再次应试,依然不中!事实告诉徐渭:“有通天之才,不会规规矩矩写八股文,白扯!”徐渭重重的跌了一个跟头!



徐渭自负才学出众,心中不平,做了一件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上书学政要求复试!于是他写了上面的那段自叙悲苦的文字。啧啧称奇的事,学政竟然同意了。



经过复试,20岁那年,徐渭终于中了秀才,有了功名。



可是,他的功名,也就止步于此了。



其后每三年,徐渭都参加省里乡试,希望能够中得举人,获得出仕当官的资格。可是从20岁到41岁,徐渭连续在杭州考了八年,都未中举,这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



古之读书人,多次科举不第者颇多,如韩愈,左宗棠,然此等人后终被赏识,成为一时之贵。说起终生不得登科,却有才名如徐渭者,除了后世的蒲松龄,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人了!



20岁到40岁的这二十年,是徐渭消沉的二十年,是他尝遍疾苦的二十年。



如果说,在他灰暗的人生中,还有一抹亮色的话。那么,便不能绕过二十到二十五岁之间,他与潘氏的婚姻。



前面说过,徐渭是入赘为婿,岳父是广东阳江典史潘克敬,典史是不入流的小官,在知县手下掌管监狱,缉捕一类的工作,九品都算不上。



可这个岳父就是看上了徐渭的才华,也不要聘礼,以上门女婿的身份,把女儿许给了徐渭。订婚后,岳父为了照顾徐渭面子,怕在当地举办婚礼丢人,带着徐渭去广东赴任,第二年,在广东结婚。



时潘氏年方十四,生的娇柔秀丽,花容月貌。更难得的是,两人经历也有颇多相似之处。徐渭生而丧父,潘氏早失母爱;徐渭庶出,潘氏跟着继母过活;总之,两个经历相似的年轻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



婚后五年,潘氏为徐渭生下一子,取名徐枚。不幸的是,当年秋天,潘氏因患肺病逝世,不过十九岁韶华。爱妻的离去,给徐渭备受创伤的心灵,又划下了一道重重的伤痕。



爱妻去世,敏感而又骄傲的徐渭,“不持一物”的离开了潘家。七年后,徐渭搬迁书房,偶然看到结婚时的手札,一时难以抑制萦绕在心头的凄婉之情,加上父亲早逝、生母被逐、家道中落、功名不就等悲惨经历,一时间只觉生命的天空,阴云密布,在极端悲苦的心境之下,徐渭写下了七首悼亡绝句,其中一首:



箧里残花色尚明,分明世事隔前生。
坐来不觉西窗暗,飞尽寒梅雪未晴。


深刻表达了睹物思人,不胜伤感的凄凉悲伤之情。又过三年,潘家送还潘氏生前所穿潞州丝绸红衫给其子以纪念生母,徐渭见衣裳汗迹犹在,心中大恸,望着窗外的雨雪,徐渭作诗曰:



黄金小纽茜衫温,袖褶犹存举案痕。
开匣不觉双泪下,满庭积雪一灯昏。


徐渭一生所作诗文书画,大多洋溢着一股浩然豪爽之气。而这几首悼亡诸作则流淌着凄清悲痛、缠绵委婉的深情,读来使人心伤神哀,可见他对潘氏感情的真挚和深厚。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内心,让我们看到这个狂人神情的一面!



-03-



徐渭从潘家迁出之后,家中两位大哥已死,家产被无赖占据,徐渭虽是满腹经纶,却再一次在现实面前,被重重击打了一遭。不得已,徐渭只得寓居在一枝堂,以教书糊口!



时浙江沿海常受倭患,1556年,朝廷命胡宗宪任浙直总督,管理沿海军务,主持抗倭军事,其督府曾驻于绍兴。胡宗宪到浙江后,广泛招募人才,徐渭的不少朋友和同学,都被招入幕中。徐渭曾是“越中十子”,地道的绍兴名士,自然也被招致其中。



其实自抗倭战争发生以来,徐渭早有抗倭之志,他不止饱读诗书,而且深知兵法,实地侦查,研究战例,谋划战策,乃是能文能武的全才。入幕后,徐渭积极向胡宗宪献计献策,为平定倭患,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戎幕之中,徐渭负责起草的各类文书,胡相当满意。嘉靖帝一心向道,胡宗宪为了讨嘉靖的欢欣,曾二次进献白鹿,以为祥瑞。徐渭代写进献二表,史载:“上又留心文字,凡俪语奇丽处,皆以御笔点出,别令小臣录为一册。”可见嘉靖也惊异于徐渭的文才。



徐渭性格孤傲而不拘礼节,胡宗宪却能尊重他的个性和人格,使他尽展才能。书载说他常与一群少年在市肆饮酒,有次幕中有急事召他,却找不到他人。直到深夜,才有人侦探到情况,报告说:“徐秀才方大醉嚎嚣,不可致也。”胡宗宪听了反而称幸,毫不责怪。



当时总督府衙门庭森严,文武将吏进见,怕受诛责,都不敢仰视,而徐渭却直闯门入,毫无忌讳,徐渭放浪形骸,不羁礼法的性格可见一斑。



那段时间,徐渭上班下班无需打卡,全凭自觉。材料写到一半去喝酒之事也是常有,什么时候交,全看心情!1556年,胡宗宪修建镇海楼,徐渭作《镇海楼记》,全篇600多字,胡宗宪赏银220两,这个稿费可是不低,合近人民币200元/字,这个价格,恐怕金庸古龙巅峰之时,也无此价格。



更重要的是,那时杭州虽繁华,房价却远没五六万之高。比邻杭州的的绍兴,房价自然远未破万。徐渭拿着这笔钱,很轻松的买了一套别墅,十亩大院,二十多间房子,取名“酬字堂”。有竹林,有果树,有池塘。客人登门,徐渭亲自撒网捕鱼,烧菜做饭,吃水果喝酒,喝醉了,便放声歌唱……



这一段戎幕生涯,也成了徐渭生平最得意的一段时光岁月。这一切,得益于胡宗宪的赏识,得益于徐渭出众的才华,得益于当时的低房价。



胡宗宪不光爱才,还很关心徐渭的家室。潘氏死后,徐渭连娶两位妻子,都因各种原因,未得善终。胡宗宪出资为徐渭通媒谋婚,介绍张氏成为徐渭的第四任妻子。当时徐渭家无长物,十分贫穷,只得从状元徐春芳处借得聘银,将张氏娶回家中。



张氏夫人于1562年生下次子徐枳。胡宗宪对他最后一次乡试也做了打点,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徐渭皆未中举。



生下次子的当年五月,严嵩被罢相,其子严世藩被下狱。十一月,大学士徐阶策使南京给事陆凤仪劾胡宗宪“党严嵩,及奸欺贪淫十大罪”,得旨逮问,胡宗宪被捕解京师,盛极一时的总督幕府就此解散。



四十二岁的徐渭结束了五年幕客生涯,只好回到了绍兴。过了三年(1565年),胡宗宪瘐死狱中。



在这段时间内,徐渭从精神到肉体上也经历了一场剧烈的痛苦和浩大的劫难。





-04-



徐渭自幼频遭不幸,成年以后,精神上也倍受刺激,中年渐患“脑风”头痛的毛病。四十一岁时,第八次乡试落榜,使徐渭病症加重,精神难以自控。



而胡宗宪的死,就成了压垮这位艺术天才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方面因为胡对他有知遇之恩,对胡的死,他当然悲愤不已。另一方面,当时胡宗宪很多信函都是出自他的手中,胡宗宪入狱,他极度担忧自己受到此案牵连,在如此双重压力下,终于发展到精神完全失常的状态。



于是,徐渭作出了做出了让人叹息扼腕的一幕——自戕。徐渭准备自杀前,预先为自己做了一篇《自为墓志铭》,对自己的前半生并所治学问及家世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他开始实施自杀行为。首先他以斧劈头,血流满面连头骨都劈裂了,可惜未死;又拔墙上铁钉贯入耳窍一寸有余,鲜血狂喷,仍旧活了过来。后又用锥敲击肾囊(睾丸),前前后后竟连续自杀九次之多,始终幸存,可谓空前绝后了!



也许是徐渭命硬,也许是上天不忍让这样一位天才过早的结束自己的艺术生涯。总之,徐渭坚强的活了下来。



然而,他的狂病始终未能痊愈。到第二年(1566)年,四十六岁的徐渭却犯下了至今不被世人原谅的大错,他犯病之中,怀疑张氏出轨,竟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历史上对徐渭杀妻的原因众说纷纭,徐渭自己后来也并未给出明确说法,徐渭杀妻真相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让后人至今读来心惊,继而扼腕。



因为杀妻,徐渭被下狱论死,幸而绍兴老乡张元忭(又一位状元)积极奔走,徐渭才免于一死。入狱之初,徐渭满身虮虱,冬天大雪积床,冷的发抖,连朋友送来的食物也被狱中囚徒抢走。多亏绍兴老乡,时任礼部侍郎的诸大绶(还是状元)与张元忭照顾,徐渭坚强活了下来。



狱中呆了七年,徐渭借万历皇帝即位大赦天下之机获释,徐渭已经五十三岁了。



我们不知道在狱中的七年,徐渭经历了什么,总之,在一个萧索的午后,他再入人间。



毕竟是越中名士,还是有很多如今飞黄腾达,权柄在手的同学、旧友、与同乡记挂他的。万历四年初夏,五十六岁的徐渭应宣府巡抚吴兑的聘请,起程北上,与他共商守边大计。值得一提的是,吴兑也是绍兴人,绍兴名士之乡的称谓果非虚传!



到塞外后,因为吃不消边塞寒冷气候,徐渭次年便离开了吴兑。在北京稍作停留,一路南下,沿途游历了诸多名胜古迹,放松了心情,开拓了视野,这对他的文化艺术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渭回到了绍兴,回到了家乡,才子渐老,报复成空,徐渭打算在老家绍兴,开始了他的后半生。就在这时,他曾经的救命恩人张元忭一封来信,又将他招到了北京。



六十岁的徐渭为了谋生,不得已再次来到北京,这个让他屈辱的城市!



为什么北京会让徐渭屈辱?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文中出现的第一位状元,大明首辅——李春芳!



胡宗宪下狱的第二年,在京城担任礼部尚书的李春芳,久闻徐渭的才名,托杭州一位朋友,送给徐渭60两聘银,请他担任幕僚。



满怀希望的徐渭到了京城,却发现李春芳要求门客的规矩非常多。除了繁琐的清规戒律以外,还有写不完的案牍文字。更有甚者,李春芳还要求徐渭替他写青词。



所谓青词,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由于嘉靖皇帝笃信道教,爱好青词,因此,那些善于写青词以讨皇上欢心的大臣们,都能得到重用。一代奸相严嵩便是因此上位。



生性狂放不羁的徐渭,受不了李春芳诸多规矩的约束,更不屑于替他写青词。只干了三个月,就闹着要辞幕。李春芳不准,徐渭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这让官居一品的李春芳失了面子,被激怒了,他派中间人到绍兴,责令徐渭立即回北京。徐渭为了摆脱纠缠,不得已变卖家产,凑够了60两银子,托中间人退给李春芳,但中间人不接受,并按李春芳的授意,威胁徐渭,如果不回去,将让他参加不了当年的乡试。



不得已,徐渭只得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秋天,再次进京,回到李春芳府上。



对于蔑视礼法,不拘一格的艺术天才徐渭来说,这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悲哀。



矛盾闹成这样,徐渭自然在李府待不下去。这时候,在翰林院任职的两位绍兴同乡出面给徐渭帮忙了。这两位同乡,一个叫诸大绶,一个叫陶大临(这位是榜眼)。他们比徐渭小几岁,从小倾慕徐渭的才华。



经过他们的调停,李春芳好不容易松了口,徐渭才得以脱身,在这年冬天匆匆离京,返回绍兴老家。在徐渭离京之前,两位热情的同乡还曾设宴为他送行。



不知在送行的那个午后,两位蟾宫折桂的同乡,有没有深情的拉起徐渭的手,吟诵那首流传千年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可笑的是,前路不是知己,竟是发疯,自杀,与长达七年的牢狱之灾!



让我们跳过那段痛苦的记忆,回到十年之后。恩人相招,一方面为了生计,一面为了报恩,徐渭不得不又回到北京!



但是同样是出了和李春芳一样的问题。因为性格孤傲,他得罪京城权贵,也得罪了这位救命恩人。两人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恰此时,徐渭的旧病又复发了。次年,徐渭辞别张元忭,黯然返回家乡。



我们有也许可以做个猜测,这一系列悲剧的发生,也许从头到尾,徐渭都没有错。错的是,那个颠倒无序的世道。徐渭太简单,人心太复杂。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奔波的时间,徐渭收了一个学生。这位学生是武将,徐渭又精通兵法谋略,自然老师倾囊相授,学生尽心学习,日后这位学生在朝鲜击败了日本大名鼎鼎的丰臣秀吉,几乎将二十万倭寇赶下海去。这个人就是——一代名将李如松。



徐渭回乡后,师徒二人始终书信往来。七年之后,徐渭生活困顿,李如松再次邀请恩师北上。徐渭走到徐州,病情复发,难以支持,便折返回乡。



从此,这一位命运多舛的天才,至死再没离开过绍兴。





-05-



人到花甲,一事无成,晚年的徐渭,越发的蔑视礼法,狂放到近乎玩世。加之狂疾时好时坏,以至于别人分不清他是真病还是假病,都说他是“佯狂”。徐渭之狂,在远近传播开来。



到了晚年,徐渭愤世嫉俗的性格越发明显。常常把钱挂在拐杖上,到小酒馆与底层之人喝酒,若有达官贵人向他求画,他必端起架子,不理不睬。



也常有些富贵官家等人慕名登门拜访,徐渭皆避而不见,曾经有位来访者在门外等了半天,实在等不及了,就想推门而入,身子才进一半,徐渭突然把门关住,将来人卡在门缝中,口中说道:“徐渭不在。”徐渭之狂,可见一斑。



时有山阴县令因仰慕徐渭大名,乘轿前来拜访,衙役随从前呼后拥,气派非常。徐渭避而不见,隔门塞去一张纸,县令打开来看,只见上面写的是:



传呼拥道使君来,寂寂柴门久不开。
不是疏狂甘慢客,恐因车马乱苍台。


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徐渭的骄傲,独立,自由,与丰盈。



徐渭晚景凄凉,与儿子不和,只能靠卖画度日,但他从不做当政官僚的生意,权贵宴请、重金求画,从来不应。但左右邻舍的百姓,一把菜,一壶酒,一碗饭,就能换他挥毫泼墨,他曾风趣的自嘲自己为“数点梅花换米翁”。



渐渐地,他生活越发悲苦凄凉,形影相吊,他将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之慨注于笔端,创造了一幅又一幅惊世骇俗的水墨名画。他晚年的生活,可以用他自己的一手《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更有:



从来国色无装点,空染胭脂媚俗人。


这等自命不凡,不肯媚事权贵的诗作。



人生最后几年,徐渭身体每况愈下,大约是连作画也不能了,于是他开始变卖家产,维持生计。很快,家中几千册藏书,都被他斥卖殆尽,居处席烂帐破,常“忍饥月下肚徘徊”。《徐文长集》中有《卖貂》、《卖磬》、《卖书》、《卖画》诸诗,显示出这位艺术大家凄凉的晚景。



此时,徐渭闭门谢客,几不外出,除了张元忭去世时,他前往吊唁,其余时间,几乎与世隔绝。



73岁那年,徐渭寄居在小儿子(同为上门女婿)的岳父家中,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离开了人世,死前床上连一张草席都没有,身边唯有一狗相伴。





-06-



后人对徐渭的艺术成就,赞不绝口,但对其生平,多有褒贬。有人说他是疯子,说他是狂人,说他是中国的梵高。



实则徐渭谁都不是,徐渭只是他自己。



一个被世道伤害,却依旧忠于自己、忠于内心、忠于艺术,蔑视权贵、傲世独高的天才。



至于他的人生悲剧,实则是他的才情高于整个时代,高于整个世俗的结果。



是的,一个人若领先时代二十年,当可谓天才,受到万众追捧;



若是一个人领先时代一百年甚至更多,那他便成了俗人眼中的疯子,这个世界便不能容他。



天妒英才,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徐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冯梦龙在《情史类略》中这样写道:“山阴徐渭,字文长,高才不售。”



是的,徐渭有高才,既是高才,便只应该为内心、为艺术、为知己。



而不应为世俗、为权贵,不应为售!



奇哉徐渭!壮哉徐渭!

终明一代,一人而已!



原创作品,转载请著名

微信公众号 庸恒 (yh_yongheng)

编辑于 2017-10-30 17:26
​赞同 90​
​6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青琅玕
青琅玕​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6 人赞同了该回答
梵高生命的最后几年,创造力最旺盛,精神也最崩溃,有次拿起剃刀,就割自己的耳朵。

这已经够疯了,但还有比梵高更疯的人,他就是徐渭。

徐渭满腹经纶,一腔抱负,却怀才不遇,又疏狂自负,绝不愿阿谀谄媚,活成了那个世界最大的失败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直到遇到了胡宗宪,徐渭才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他策划抗倭,获得大胜,写《献白鹿表》,连皇帝都大为赏识,老徐可谓春风得意。

可是好景不长,胡宗宪遭诬陷,锒铛入狱,死了。

徐渭装疯,才逃过一劫,但不久,他就真的疯了,疯了之后,他经常干的一件事,就是自杀,而且选择的方式,都残忍得令人发指,光是听,就让人汗毛倒竖,又自杀了9次都没死成,最后还是穷死的。

不疯魔,不艺术。

他中年学画,可郑板桥见了他的画,当即倾倒,直呼“愿为青藤门下走狗”,然后仔细刻了一枚印章:青藤门下走狗,以此签名。

齐白石也表示,恨自己生晚了三百年,不能到徐渭门下当一个小书童。

抛开他的艺术成就不说,徐渭的一生,也可能会给我们一些生活启示。

01
回首徐渭的一生,你会发现,在生活上,他真的很不幸,几乎所有的倒霉事他都遇上了,事业上一事无成,情感也坎坷不顺,原生家庭还不好。

徐家虽然是当地望族,但1521年,徐渭出生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

徐渭的父亲中年丧妻,又娶了苗寡妇,但不能生育,晚年,再次把家中侍女纳为小妾。

要说这老徐,也还真是厉害,一把年纪,垂暮老头,还能老树开花,让小妾怀上了自己的孩子,就是徐渭。

徐渭刚生下100来天,老徐就去世了。

老徐死后,徐家的支柱就倒下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小时候的徐渭,没了父亲,又是小妾生的,很不受待见。

幸好他很会读书,过目不忘,是个天才,6岁上私塾,诵读《大学》,每日背诵千余言,诗歌这些,讲一遍就会背诵。

8岁时,下笔如有神,写文章都不用打草稿。

十来岁时,家产就被兄长败光了,徐家养不起大量的仆人,徐渭的母亲,也被赶了出去,自谋生路。

徐渭虽然还留在徐家,却没爹疼没妈爱,还会受到外人的鄙视,幸好,他喜欢读书,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而不是去抱怨自己的不幸。

徐渭也想十年寒窗后,一举成名,但他讨厌八股文那种充满束缚的写作。

第一次科考,就因为文章特立独行、不符合八股格式,惨遭落败。

三年后,他再次走进考场,依然名落孙山。

这当然不是没有才华,而是他不想改变自己的脚,去适应他人的鞋,他不甘心,落榜后给主考官写了一封才华横溢的信,主考官一看,这孩子是块材料,便破格将他录取为秀才。

然而,这是他在科场上最高光的时刻,因为接下来的乡试中,他又连考了7次,都名落孙山。

他决定,不考了,以后就好好做自己吧。

从二十岁的青年,考成了40多岁的中年人,徐渭一点都没变,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哪怕稍微变一变,就能取得功名,他也不会去改变自己。

他不是没有文采,而是过于特立独行,主考官说他“句句鬼语,李长吉之流也”。

意思是说他,个人主义太鲜明,像诗鬼李贺。

人们欣赏特立独行的人,但这个世界给特立独行的人的路,太窄。

02
考上秀才之后,徐渭也得到了富商潘克敬的赏识,将女儿嫁给了他。

金榜题名,姻缘上门,别人都是风光大娶,可徐渭却是风光大嫁,因为他是倒插门的女婿,也就是上门女婿。

虽然他很喜欢妻子,但想到上门女婿这个身份,心里还是隐隐作痛,尤其是在古代的潘家,人情复杂,他又身份特殊,不得不处处小心应对,这才是最让徐渭痛苦的。

婚后三年,两人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妻子的身体却越来越差,不到一年就病故了。

妻子亡故后,徐渭再次回到他穷困潦倒、不被理解的苦难生活里,两位兄长都已去世,放眼这世界,他孤零零一人,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有些人一旦穷,便贪恋金钱的好处,为了金钱,不惜摧眉折腰,但徐渭并没有,穷并没有让他低头,苦也不会让他低头。

他仰着头,一直走。

他当老师收徒教学,谋取生活费,有时候写写诗,写写字,聊以自慰。

此时,他对画还不怎么上心,所以在他早年的人生里,有很多诗文,但却没有画作,他此时画画,只是游戏人间,是兴之所至时的涂鸦。

那时候,卖文为生还不现实,徐渭也还没那么大的名气,他做这些,也都是因为喜欢。

张岱说:

“人无癖,不与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张岱所说的癖,大概也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一辈子都会坚持不放弃的东西。

如果这两人在同一时代,大概会惺惺相惜,因为徐渭这一生,都在为他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受罪。

03
徐渭心怀大志,可是那个时代似乎并不需要他,总是将他排除在外。

他饱读诗书,也曾有过雄心壮志,他想为国出力,因此还曾习武,想为自己多灾多难的国家抵御外敌。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徐渭都只是一个看客,只能做一个旁观者。

倭寇频频进犯浙闽沿海地区,徐渭的故乡山阴也被烽烟笼罩着,但当地士兵不仅不抵抗,还经常欺负老百姓。

山阴百姓叫苦连天,却敢怒不敢言,有一次,徐渭讲学回来,遇到兵痞生事,他想看看怎么回事,可是那官兵说:

“酸秀才懂个屁,小心我们揍你。”

徐渭胆子大,悄悄对朋友说,要不咱联合他人揍他们一顿,解解气?

结果,这两人叫来七八个人,徐渭一声令下,大家蜂拥而上,把四个兵痞打得哭爹喊娘。

赢得一片赞赏和掌声。

他的这一举动,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诗词文章所带来的名气。

后来,徐渭成了抗倭的一员,他帮着出谋划策,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也引起了胡宗宪的注意。

胡宗宪想请他做师爷,但他却提了一个要求:

你对我要有礼貌,不能把我看成下属,呼来喝去,也不能限制我的自由。

一句话,他不是去做龟孙子的。

胡宗宪答应了。

名利钱财虽然重要,实施抱负虽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做人的尊严,不对权贵摧眉折腰。

在胡宗宪的帐下,徐渭可以说就是一个奇葩,人家见到胡大人,都是恭恭敬敬,说话都不敢大声,可徐渭经常戴着破头巾,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衣,昂首阔步。

每次会议上,其他人都恭恭敬敬,唯有徐渭,不拘礼法,见了胡大人连招呼都不打,拱拱手就自顾自地坐下来,说话时也不知降低声音,而是高谈阔论。

有时候在厅堂上,徐渭也肆无忌惮地谈笑戏谑,更有甚者,他毫不收敛,和一些风流青年狂喝,深夜也不回营。

其他人都畏畏缩缩,兢兢业业,唯有徐渭,自由自在,所以很多人都看他不爽,但胡宗宪却不怪罪。

徐渭确实有才,刚被胡宗宪任用,就为胡宗宪写了《进白鹿表》,皇帝看了,大为赞赏。

胡宗宪器重徐渭,也真正将徐渭奉为上宾,吃饭有鱼肉,出行有车马。

还戏谑地对徐渭说:

你就是一介文人,不是我你哪能如此显贵?

徐渭怼他:

你纵然是英雄人物,但没有我,必定难传后世。

如此待遇,其他人看得眼红,可徐渭却很不爽,因为他觉得,他好像禽兽一样,被饲养在笼子里。

他渴望自由,不喜欢束缚,可是要想做事,束缚又是难免的。

名利钱财都是这样,一个人要想得到这些东西,就难免会受到这些东西的约束。

04
不管怎样,在胡宗宪帐下打工的日子,都是徐渭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这段日子里,他娶了两个老婆。

可这样的生活,他常感苦闷,所以他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跳出来,不成为名利的走狗,他抽空写了一个戏剧《四声猿》,后人一看,简直惊为天人。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徐渭本想发泄发泄自己反抗束缚、追求个性自由的愿望,也表明自己不得志的苦闷,本想表达自己愤世嫉俗。

可是一不小心,这部戏就成了无与伦比的存在。

大明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说:“徐天池先生《四声猿》,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戏曲大师汤显祖见了,反复演唱,惊呼:

“安得生致文长,自拔其舌!”

怎么能写得怎么好呢,真恨不得拔了他的舌头。

他有感而发的这部戏曲,直接被称为明代第一曲。

可是胡宗宪遭人诬陷,锒铛入狱,连命都没了。

徐渭没办法,只能装疯逃命。

因为他很清楚,在大明严酷的刑法下,想好好死都不行。

可是装着装着,他好像真的疯了。

他给自己写了一个墓志铭,里面说:

他贫贼、懒散而又梗直,所以怕与显贵交接,看来好像做慢;跟大家一起时难免敞衣露体,又好像玩世不恭,人们对他多有不满。然而傲慢与玩世不恭,也都没有反映出他的实情。
他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所以想要寻死。

至是忽自觅死,人谓渭文士,且操洁,可无死。
为什么要寻死呢?

因为他觉得,这世界失去了该有的大义,小人当道,而他又不愿受儒家礼教的束缚,宁愿掉脑袋也不愿改变。

他还说,他想死,亲人不能制止,朋友不能解救。

反正就是说,他发狂了一段时间,忽然想去死了。

也许他是对这个世界失望了,所以才想逃离这个世界,也许他是对自己失望了,所以想毁灭自己。

05
自己给自己写好墓志铭,徐渭怕自己死后没有棺材,还请木匠做棺材,

棺材做好后,他觉得自己可以死了,就拔出柱子上一根十来厘米的钉子,疯狂地插进自己的耳心,瞬间血流如注,却没死成,伤势连很多医生都束手无策,医治了数月才算缓过来。

徐渭尝试了9次自杀,每次所用的方式,都很残忍。

后来,他所用的方式更极端,他竟然跟自己的下体过不去,想用成为太监的方式自杀,用巨锥猛刺阴囊,这样的方式,估计也就徐渭敢。

不知道徐渭有没有找医生来看,然而,也没死成。

刺下半身没死,那就把目标对准自己的脑袋,把拿起斧头,猛敲自己的脑袋,头骨碎了,他还不放心,用手去揉,发出吱吱吱的奇怪声音。

可能他是觉得,这半生的许多苦难,都是因为这脑袋不合时宜,所以就得敲打敲打,如果死了,下辈子就不要活成这样了。

可是竟然也没死成。

自杀了九次,竟然都没死,命是真的大,可能连老天都觉得,他还不能死,他还有很多诗画没作完。

当他的疯病并没好,而是更疯了。

有一次徐他出回来,恍惚之间,看见自己的妻子偷男人,他二话不说,操起刀就刺向男人,刺完才发现,那就是妻子,根本就没有男人。

杀人偿命,徐渭这次真的进了牢笼,按律当斩。

可他朋友不少,很多人出面奔波,保住了他一条性命。

此后,徐渭也没再自杀了。

他感叹:

九死辄九生,丝断复丝续。

岂伊眇德躯,而为神所笃?

既然老天让我不死,那我就活着,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了,画自己的画,写自己的字,作自己的诗。

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的艺术修养拯救了他。

06
万历元年,新帝即位,天下大赦,坐了七年大牢的徐渭也被放出来了。

他住在破旧的老宅子里: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他就是这么形容自己的境况的。

那一年,他已经53岁,半截身子都埋进了土里,他出来的那一天,刚好是除夕,他找了一个小酒馆,喝了一顿酒,重新走上人生路。

出狱后,他决定,不仅要将这一幕幕人生荒诞剧写出来,也要将它们画出来,他要以艺术拷问灵魂,向天地发问。

在艺术中,他活得越来越平静了。

他去亲自感谢朋友的搭救,和朋友一起修史,数月之后,《会稽县志》完成了,他扬长而去,游名山大川。

他还是有些雄心,想为国家做些事,他年轻一起学习的好友,如今已是封疆大吏,邀请他一起去边塞考察。

此时的徐渭,已年近花甲,而且因为长期饱受苦难折磨,看起来更加老迈,满头白发,但他不辞辛劳,四处寻访。

无事的时候,他喜欢独自策马漫步,漫无目的地在长城外欣赏大漠落日,万里晴空,极目望去,看不见一点生机,只有蓝天,只有落日。

边塞归来后,徐渭应朋友张元忭去了北京,张元忭就是张岱的祖父,性格严峻,是封建礼教的拥护者,严厉恪守礼教。

徐渭不一样,徐渭最讨厌封建礼教,他张扬个性自由,所以他的行为,在朋友眼里,有些离经叛道,就经常受到教训。

这让徐渭很火大,这比死更难受,他抱怨:

“我杀人当死,也不过是颈上一刀,你现在竟要把我剁成肉糜!”
哪怕张元忭在徐渭杀妻入狱时为救他出了大力,可是讨厌就是讨厌,该离开还是要离开。

在官场上,徐渭总是应付不来,他看不惯人家甘愿被束缚,人家也看不惯他个性张扬,总是格格不入,矛盾不断。

狂病又犯了,连饭都不吃,只能回老家养病,从此,他就常住山阴,不问官场,我行我素。

从今往后,他只做自己,不再想着怎么做人。

07
辞别张元忭,徐渭关闭门户,不见一人,他养了一条狗作伴,一起吃一起住。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那就只能卖字卖画为生。

但他的画又卖不了几个钱,因为出得起大价钱的,都是那些达官贵人,土豪富绅,可他又讨厌这些人,这些人来求画,千金不卖。

大有一种,我徐渭虽然穷,但我还是不想和你们这些讨厌的人打交道。

简单来说就是,遇到不喜欢的人,多少钱都不卖。

年纪越大,徐渭越讨厌那些不虚伪不真诚的人,他也厌恶那些富贵者,觉得肉食者鄙,他更讨厌那些礼教的守卫者。

他经常和朋友们关起门来喝酒,喝着喝着,就写了一个《酒史》。

可是遇见他讨厌的人,他就一概不见,有些他讨厌的人,径直推门进去,徐渭马上把人赶出去,关上柴门,大喊“徐渭不在,徐渭不在”。

弄得这人狼狈不堪。

因此,达官贵人都很讨厌这个有才又狂傲孤僻的人。

还有一次,县令来访,前呼后拥,还有衙役跟随,徐渭毫不客气给给县令吃了一个闭门羹,事后还写诗讽刺:

传呼拥道使君来,寂寂柴门久不开。
不是疏狂甘慢客,恐因车马乱苍苔。
你人太多了,我怕你的车马踩坏了我门口的苍苔。

这首诗传到县令耳里,县令是个贤官,更加敬重徐渭,他换上便衣,独自前去见徐渭,受到了徐渭的友好接待,两人还成了好友。

晚年,徐渭经常穷得吃不上饭,就是因为他讨厌那些只知道捞取钱财和名利的人。

不然,以他的才华,随便写几句奉承的诗,高价卖几张画,高价卖几幅字,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可他不愿这样做,因为他不想和那个世道同流合污。

08
晚年,徐渭穷困潦倒,家里有点值钱的东西都拿去卖了,但也食不果腹,吃了上顿没下顿。

因为没钱,给不起聘礼,他最爱的小儿子也只能走徐渭走过的路,倒插门成了别人家的上门女婿。

1586年冬天,徐渭那个东倒西歪的屋子,终于被大雪压塌了脊梁,他只能寄居在别人家。

那时候,他太穷了,在雪水中,赤着脚艰难地搬家,衣服打满补丁,想喝酒却连一文酒钱都找不到。

他本嗜书如命,但为了糊口,他不仅自己耕种,还连自己心爱的书籍都卖光了。

要不是还能写字作画,可能他真的就被痛苦打倒了。

身体在这个世界受苦,可他的灵魂却在另一个世界自由地翱翔,洗尽铅华。

他的笔墨越来越饱满,自称青藤老人,在艺术的天地里翱翔,创作了一幅又一幅惊世骇俗的作品。

1588年,张元忭去世,徐渭前去吊唁。

可徐渭讨厌张元忭的后人,因为他们鱼肉百姓,穷奢极欲,徐渭不愿和这样的人说话。

那一天,徐渭穿着白色孝衣径直走到张元忭的棺材旁,拍着棺材大哭不已,嘴里说:

只有您知道我呀!

哭完,一句话不说就走,其他人目瞪口呆,张家人追上去一看,才知道是徐渭,但他还是一句话不说就走了。

1593年,73岁的徐渭,在贫困和疾病之中,凄凉去世,他死时,家里除了一堆书画稿,还有一只陪伴他的狗,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可有了这些书画稿,他这一生,就已经很饱满了。

人活着,不一定是为了享福。

徐渭没有享福,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他的灵魂,一直都是自由的。

09
徐渭在很多方面,都成就斐然,人家看他的画,就觉得画第一,看他的字,就觉得字第一。

可他自己却说:

“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明代的周亮工直接怼:老徐骗人。

他的字,他的画,他的戏,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的字画,都和他的性格一样,狂放不羁,他画画,就一改中国山水的常态,倒像是一种内心的独白。

他的画表现的,就是他的内心,纯粹,自由。

他到杭州游玩,为朋友画了一幅画,画中就是一个木偶。

人生如戏,造化小儿牵着线,而人人莫不如那木偶,在阴影中起舞。

徐渭画完,又题了一首诗:

想到天为罗帐处,何人不是戏场人。

他画,就画这一出人间戏,他虽然也是戏中人,却凭借艺术苦思谜底。

他为自己画了一幅《自书小像》,以自己为素材,沉思命运,天地万物,都是造化小儿的雕刻,人亦如此。

这个皮囊,终究会变形,但精神的自由,却永恒存在。

所以徐渭说:凭他颠倒行事,直付等闲看。

徐渭有很多崇拜者,大名鼎鼎的八大山人,就是他的忠实粉丝,跟着徐渭的脚步,在人世间行走。

300多年后,齐白石是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可是他说:

“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意思是,恨自己生的太晚,没机会给徐渭当个小书童。

可对徐渭来说,他做什么,也许只是喜欢,他的书画没有让他过上好日子,但他一直选择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10
回首徐渭的一生,他自己的一首诗就是最好的总结: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当年,他这些画,连让他吃饱饭都不能,实在是有些讽刺。

但徐渭不会在意这些。

看看我们自己的时代,无数人做事情,都是为了能赚钱,都是为了能过上更好的日子,都是为了名利。

但有些东西,可能不会让你得到更多物质,但却让你在面对世界、面对自己时,更有力量。

我们精神内耗,我们痛苦,不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处理好自我和外在世界的关系吗?

所以,世界上有两种人不会痛苦,一种是没有自我的人,这种人就像提线木偶,被外在的力量操控着,他们不必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那些真正活出来自我的人,这样的人很少,如同庄子,逍遥自在,没有什么能束缚他。

可大多数人,都是这两者之间,他们有自我,但也有束缚,有些人走着走着,为了不痛苦,把自我丢了,有些人很努力看清自我,也是为了不痛苦。

我觉得,六十岁前,徐渭就是这样的人,在世间争渡,痛苦而憋屈,也像我们,活得拧巴巴的。

可六十多岁后,徐渭活成了第二种人,他找到了人生真正的自由,摆脱了很多束缚他的东西。

事实上,人这一生,都是在寻求让自己活得舒服、平静的方式,但大多数人找了一辈子,都没找到,因为执着,因为放不下,也因为内心太贫瘠。

发布于 2023-09-07 17:59
​赞同 26​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logo
智谱清言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来智谱清言“AI搜索”一下吧!
智谱清言GLMs智能体的高级联网功能,不仅可以精准识别用户意图,还能快速准确回答问题,无需自主分辨信息,智谱清言直接给出答案~查看详情
秦岭一白
秦岭一白​
宝鸡市金台区秦岭一白的山货坊 经营者
18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明朝大才子很多,比如:高干子弟杨慎、编篡《永乐大典》的解缙、连中三元的商辂和黄观、还有点过秋香的唐伯虎等。秦岭一白认为:大明第一才子非徐渭莫属!

1521年,徐渭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大家族,他的父亲已年近60了,而母亲还是个不满20的小妾。

徐渭还没过百日,父亲就病死了。然后就上演大宅门里的纠纷:什么徐渭克死老爹不详、生母是个丧门星、帐要怎么算、家要怎么分等等鸡飞狗跳的剧情。


徐渭和生母在家族里很没地位,可以说是活得苟延残喘。徐渭10岁时,母亲被大夫人赶出徐家大门,骨肉分离。14岁时,大夫人死了,徐渭就跟着大他三十多岁的大哥哥生活,继续看人脸色生活。

唯一欣慰的是:徐渭是个极其聪明天才!他6岁读书、9岁做文章,十来岁闻名乡里。或许因为二般的幼年经历,徐渭形成了孤傲自赏、郁郁寡欢的性格。


徐渭成年后是个大帅哥(貌修伟肥白,音朗然如鹤唳),诗文越写越好,还经常大半夜有感情朗诵(中夜呼啸)。21岁时,才色双绝的徐渭被本地一土豪相中,被招为上门女婿。

徐渭的才气很大,跟着老丈人经常出游会友,沈鍊夸他:“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徐渭)”。但是,刚过上了正常生活,打击又接踵而至。

25岁那年,因为纠纷,家产被豪绅无赖霸占了。26岁时,妻子得病去世,真是家破人亡。他20岁就中了秀才,连着考了8届,到41岁也未能中举,又是功名不第。


孤家寡人的徐渭为谋生,离乡背井去江苏打工,也没电子厂要他。后来回到老家教私塾糊口,并开始研习王守仁的心学。老天给他极大的才情,却忘了给他施展的机会,就连唐伯虎还有个造反的宁王惦记着,谁看得起他徐渭?

1558年,倭寇肆虐浙江、福建一带,绍兴成为一线战场。好兵法的徐渭被推举为胡宗宪的幕僚,在他的奇谋下,擒倭寇首领徐海、招抚海盗汪直。然而,这次风光并不持久。

4年后,严嵩倒台,徐阶任内阁首辅。胡宗宪受到排挤被免职,幕僚徐渭再次无所事事。


42岁时,他受礼部尚书李春芳赏识,担任其幕僚。没干一年,就因性格不合旷工回老家了。李春芳觉得很丢脸,威胁徐渭赶紧回来上班。后来在朋友的调剂下,才没有被打击报复。

44岁时,老领导胡宗宪再次被捕入狱,并冤死狱中。当年的几个幕僚也受到牵连,一生受尽磨难的徐渭疯了。

父亲早亡、生母被赶、幼年悲惨、身负大才而屡试不中,倒插上门却家破人亡......当年,出谋扫灭倭寇,如今反受罪牵连。徐渭对人生彻底失望,他写下文辞愤激的《自为墓志铭》,就开始自杀之路。


徐渭的自杀方式,简直骇人听闻:

他将长钉钉入耳朵,血流如注。结果没死成,被救活了。

他通锥子砸碎蛋蛋。结果还是没死成,被救活了。

......

就这样,反复作死达九次之多。

45岁那年,徐渭神经病再次发作。这次,没有自杀,他砍死了妻子张氏,被打入狱中。在牢中的徐渭渐渐平静下来,他在狱中做完《周易参同契》注释,揣摩书画艺术。

后来在礼部侍郎、翰林编修等多位状元朋友的帮助下,徐渭提前出狱,那年他53岁。


出狱后的徐渭,短暂的焕发了人生第二春。他辗转多地给朋友做幕僚,期间写下大量诗文。他拜访戚继光,经戚继光介绍又寻靠李成梁,并教李如松兵法。后因身体不佳回到绍兴,潜心注释郭璞的《葬书》。

徐渭60岁时,又被好友请去北京。京城的大官们大都恪守礼教,而一生艰难的徐渭早已生性放纵,不愿受礼法束缚。他曾对好友说:“我如果杀了人,不过就是颈上一刀罢了!”


他的癫狂在京城难以融入,又回到家乡隐居。他越来越讨厌达官富豪和礼法之士。有人拜访他,徐渭不愿见,就手推柴门大呼:“滚!徐渭不在!”

徐渭晚年孑然一身,穷困潦倒,靠卖字画度日,经常“忍饥月下独徘徊”,一旦手头宽裕就通宵大醉。身边的朋友从他那抢骗了不少作品。

贫病交加之中,他宁将所著的千卷书籍变卖,也不愿向富家贵室低首乞食。有时豪饮酒肆,有时持斧头毁面破头,也不知是精神病日益严重,还是真正的狷傲。


万历21年(1593年),徐渭在穷困潦倒中去世,终年73岁。去世时,身边唯有一狗相伴,床上连席子都没有。身边有本《畸谱》,记述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老天给了他非同寻常的才华,却也给他凄惨绝伦的人生。徐渭高才曾评价自己:“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

郑板桥喜欢徐渭的诗,他刻有一印章: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齐白石喜欢徐渭的画,感慨:恨不生前三百年,为君磨墨理纸。


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青藤道人,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在《题葡萄图》中,徐渭作了首诗: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如果可以选择,我相信他宁愿做一个傻子,也不愿成为才高八斗而一生受尽磨难,最后在贫困交加中孤独而死。2017年12月18日,徐渭的《写生卷》在拍卖会上以1.27亿元成交。

发布于 2021-11-15 08: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7: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打印内容〗时间:2023-03-20 04:39:05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宗宪尝宴将吏于烂柯山,酒酣乐作,明臣作《铙歌》十章,中有云“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宗宪起,捋其须曰:“何物沈生,雄快乃尔!”即命刻于石,宠礼与渭埒①。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渭角巾布衣,长揖纵谈。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②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选自《二十五史精华.明史精华.文苑》)

注:①埒,音liè,等同,相等。②剚,音zì,刺,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献诸朝,令渭草表 草稿

B.藉宗宪势,颇横 凭借,借助

C.善李成梁诸子与……交好

D.工写花草竹石长于,善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宗宪顾善之 ②久之怒而去

B.①宗宪以是益重渭 ②夜深开戟门以待。

C.①即命刻于石 ②宗宪尝宴将吏于烂柯山

D.①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 ②宗宪起,捋其须曰

3.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徐渭“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仿扬雄《解嘲》作《释毁》

②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

③作《铙歌》十章

④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

⑤将吏莫敢仰视

⑥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A.③④⑤

B.①②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徐渭曾拜同乡季本为老师,后成为生员,颇有名气,总督胡宗宪将他招到幕府,与其他几个人一起做管理文书之类的事。

B.胡宗宪位高权重,将吏们都很惧怕他,徐渭却头戴方巾,身穿布衣,与胡宗宪行礼、交谈,一点也不受拘束。

C.胡宗宪采纳徐渭的计谋,擒获徐海,诱捕王直,结果中了徐、王预先设计的圈套。徐渭凭藉胡宗宪的权势,态度很蛮横,导致胡宗宪被关进监狱。

D.在嘉靖时,王、李二人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是平民而遭排斥,徐渭对他们以官位压制寒士的行为感到气愤,发誓不加入二人的团体。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

6.①徐渭有时喝醉不来,胡宗宪却善待他。

②后来张元忭去世,(他)穿着白衣前去悼念,扶着棺材恸哭,没有告诉姓名就离去了。

附:文言文翻译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县人。十多岁时即模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一文,长大以后,拜同乡季本为师。在做秀才时,即很有名气。总督胡宗宪聘请他为幕僚,他和歙县人余寅,鄞县人沈明臣共同掌管文书。胡宗宪得到一头白鹿,将要献给朝廷,让徐渭起草进献表文,胡宗宪将他作的表文和其他幕僚所作的表文一起寄给和胡宗宪关系很好的一位学士,请他选择其中最好的一篇进呈。这位学士选中了徐渭的表文进上,明世宗看了以后很满意,于是更加宠信胡宗宪,胡宗宪因此也更加敬重徐渭。胡宗宪曾在烂柯山宴请部下的将领,酒席进入高潮,乐队奏起乐曲,沈明臣当场作了《铙歌》十首,其中有两句说:“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胡宗宪听罢,站起来走到沈明臣身前,捋着自己的胡子说:“哪一个人是沈生,这样豪爽痛快!”立即命令将其刻在石牌上,给予的宠幸礼遇与徐渭相同。总督府位高势重,将吏们都不敢仰视。徐渭却头戴方巾,身穿布衣,向总督长揖并高声畅谈。幕府有急需徐渭的事,深夜官署开门等候他。徐渭有时喝醉不来,胡宗宪却善待他。余寅、沈明臣亦很孤傲,以耿直而受到礼遇。

徐渭通晓军事,喜好奇计,胡宗宪擒获徐海,诱捕王直,徐渭都参与了谋划。凭藉胡宗宪的权势,徐渭很蛮横。到胡宗宪被关进监狱,徐渭害怕灾祸,于是发疯,拿大锥子刺耳朵,深几寸,又用短木棍打碎肾囊,都没有死。不久,又打死继妻,被判死罪入狱,里人张元忭极力相救得以赦免。于是出游金陵,抵达宣府、辽东,纵观各边关要塞,与李成梁的几个儿子相处很好。到京师,寄住在张元忭家。张元忭用礼法引导他,徐渭不能听从,时间久了发怒离去。后来张元忭去世,他穿着白衣前去悼念,扶着棺材恸哭,没有告诉姓名就离去了。

徐渭天生才智过人,诗文超过同辈。擅长草书,善于画花草竹石。他曾经自己说:“我的书法第一,诗其次,文章又其次,绘画再其次。”在嘉靖时,王世贞、李攀龙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是平民而遭排斥。徐渭愤慨他们愤其以官位压制寒士,发誓不加入二人的团体。二十年后,公安袁宏道游览越中,得到徐渭残帙并给祭酒陶望龄看,两人都很赞赏,将他的文集刻印并流传于世。查字典返回查字典首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7: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石呆子+张德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272&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揭秘石呆子因“二十把旧扇”家毁人亡的滔天血泪!
zqbxi 2019-01-07   |  833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揭秘石呆子因“二十把旧扇”家毁人亡的滔天血泪的历史真相!

  “晴雯撕扇”是红楼梦里浓墨重彩的一幕,让无数读者难以忘怀。而第四十八回里石呆子因扇招祸也是令人印象深刻,可叹的是三百多年来却无人识得这朱慈炤笔下的扇子的真面目。

  今天就让我来彻底撕开《红楼梦》中扇子背后的大秘密!

  看好了:这扇子可不是寻常扇子,这扇子乃是史书!

  第四十八回里一开篇就写薛家卖香扇:“内有一个张德辉,年过六十,自幼在薛家当铺内揽总,家内也有二三千金的过活,今岁也要回家,明春方来。因说起“今年纸札香料短少,明年必是贵的。明年先打发大小儿上来当铺内照管,赶端阳前我顺路贩些纸札香扇来卖。除去关税花销,亦可以剩得几倍利息。”



      薛家揽总张德辉是谁?


  张德辉,与张金哥同姓,即与支持东林党的天启皇后张嫣同姓同宗。

  “德”,《红楼梦》中谁为德,“停机德” 薛宝钗周后!《红楼梦》中谁好德不好才?“无才便有德”的李纨张嫣!

  “辉”,第三十一回结尾则是丫鬟翠缕见到“文采辉煌的金麒麟”。张德辉的“辉”即是“文采辉煌的金麒麟”的辉,金麒麟被“翠缕” 即翠绿满清发现捡到,即黄宗羲等东林党文人被满清发现任用。


  原来薛家铺子的揽总张德辉就是号称清流、自称德行最高的文采辉煌伶牙俐齿的东林党文人是也!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又称天命汗,建立后金。康熙十八年三月(1679年),诏举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试诗比赋,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共同纂修《明史》。



     从1616年后金建立到1679年康熙开始编修明史,可不就是六十三年的光景?正是筹画贩卖扇子的薛家铺子的张德辉的“年过六十”的来历!

  红楼梦中的香分两种:“暖香”即“天香”是指田秀英,指朱明;“冷香”即食花食人而得的“人造香”是指周后,指满清。



   《板桥杂记》记载:“李香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始转,调笑无双,人名之为香扇墜。” 孔尚任杜撰《桃花扇》混淆是非,这薛家的伙计张德辉出主意要贩卖的新制的人造香扇指的就是如同《桃花扇》一般由东林党人执笔的歪曲事实、颠倒黑白的满清官修明史!

  先是张德辉东林党文人给薛家满清出主意利用贩卖新制的人造香扇谋取巨利,接下来就是石呆子因“二十把竹骨旧扇”而家毁人亡, 这一先一后、一新一旧的大文章啊!



  “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这有什么法子?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还记得我在前面已经解过的浓缩明朝政治制度的《护官符》么?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

  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南明最后的永历皇帝,明朝总共是二十个皇帝。具体来说,从朱元璋到崇祯是16个皇帝(含被废的景泰帝在内),南明前后是4个皇帝(监国的鲁王因没称帝故不算)。

  石呆子的旧扇二十把正是明朝皇帝20位的历史!

  ----石呆子的“石”,其实就是“史”。



      但与自称明遗民但实为满清走狗的金麒麟--黄宗羲这类篡改明史的东林党伪君子不同的是,“石呆子”这个“史呆子”指的是为留存真实明史而惨遭满清迫害的真正明遗民。

  ----“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二十把皆是古人写画真迹的旧扇子”。



      “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竹)、玉竹的”,这里的“麋鹿”指的是被俗称作麋鹿竹的一种斑竹,我在解密妙玉的茶杯谜语时说过:“竹”音似“朱”,朱慈炤用“竹”暗指“朱明”。“古人写画真迹的旧扇子”强调的是史呆子保存的是“古人写的真实的旧明史”。

  ----“穷的连饭也没的吃”的石呆子收藏 “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二十把皆是古人写画真迹的旧扇子,饿死冻死也不卖”。



      指的是忠贞不二的真正的明遗民,历经艰难困苦,保留记存朱明20个皇帝的真史书,宁死也不肯承认满清政权的坚持气节。

  ----贾雨村为抢扇而陷害石呆子家破人亡。



     指的是满清为了掩盖明末、尤其是南明的历史真相,因为史呆子留存“旧”的“真迹”明史,故而对这些存记真实明史的明遗民展开的血腥残酷的文字狱迫害!

  再看看满清制造的这鲜血屠戮和凶残迫害的历史吧。

  顺治四年(1647年),发生清朝第一起文字狱“函可案”。一位法号函可的和尚因藏有“逆书”《变记》而被逮捕,后来流放到沈阳。顺治五年又发生了毛重倬等坊刻制艺案。

  据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五《清代文字狱简表》不完全统计,康熙朝文字狱约10起,最有名的就是江南的庄廷鑨的明史案,庄廷鑨是个盲人,因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鼓舞,也想著史留世,于是出钱从邻居明朝大学士朱国祯后人处买了史稿,请人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由于书中仍尊奉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并增补崇祯朝史实,还斥骂降清的尚可喜、耿仲明为 “尚贼”、 “耿贼”,写清军入关用了 “夷寇”等字。结果于康熙二年五月二十六日,为庄廷鑨的《明史》写序的、校对的,甚至刻书、卖书、买书的以及当地官吏七十余人,在弼教坊同时或凌迟、或杖毙、或绞死,“主犯”庄廷鑨照大逆律剖棺戮尸,另有几百人受牵连发配充军。

  其次就是康熙五十年的南山案。戴南山因不满清廷随意篡改明朝历史,于是通过访问明朝遗老和参考文字资料写了一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南山集》并无诋毁清朝的“大逆”之语,仅仅因为书中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就不能见容于满清。康熙下旨将戴名世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清朝功臣家作奴仆。戴氏同族人有职衔者,一律革去;给《南山集》作序的汪灏、方苞、王源等处斩刑;给《南山集》捐款刊印出版的方正玉、尤云鹗等人及其妻、子,发宁古塔充军。其他有牵连的32名官员给予降职罢官处分。整个案件牵连人数多达几百,仅判死刑者就有三百余人。后来康熙赦免了一些人的死罪,但仍然有很多人因此丧命。其同乡方孝标仅因曾提供参考资料《黔贵记事》,也和戴名世同样治罪,因方孝标已死,被开棺戮尸锉骨。方孝标之子谪戍黑龙江,“宁古塔人知书,由方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

  满清的文化恐怖的政策是一贯的,清初最是残酷。中国史学家顾颉刚形容清朝文字狱在二百多年间基本上没间断:“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

  悲哉,石呆子!哀哉,史呆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8: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姥姥最有眼力见,知道见林黛玉能可劲夸,遇到薛宝钗就要少说话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刘姥姥有智慧。一来她本性外向、圆滑,否则也想不出“打抽丰”这种主意来贾府要钱。二来一辈子老于世故,做人做事早都通透。

基于这两点,当她放下心理包袱后,二进荣国府明显比一进荣国府要更轻松,也更挥洒自如。




尽管第二次要比第一次更受窘迫,被贾府上下当女篾片肆意戏耍。但刘姥姥更清楚越是如此越不会空手而归,且享受几天是好的。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贾母带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有太多值得说的故事。

肯定很多人注意到刘姥姥在潇湘馆和蘅芜苑的不同表现。

在潇湘馆,侃侃而谈。在蘅芜苑,一言不发。

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各个角度也可作各种解释。

不过有两个事实却常被人有意无意忽略,殊不知才是问题核心。

先说第一点,潇湘馆值得夸,蘅芜苑没得说。

刘姥姥一进黛玉房中便见一屋子的书,首当其冲的是视觉和精神冲击。




那个时代,没文化的人对读书人有发自本能的敬意,与对有钱人的敬意还不同。有钱未必是“大爷”,读书人却往往都被叫“老爷”。

林黛玉那一屋子的书,该是多有学问,多爱读书,多么优秀的人物才能拥有。

所以,刘姥姥忍不住要发出赞叹:

(第四十回)“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 “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其实刘姥姥一开始会错意了。她大概以为这间房是贾宝玉书房,才开口试探,没想到竟是林黛玉的房间。




她“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是因这些书而重新认识黛玉。将她抬升了高度。不免夸奖的有根有据。

可等众人到了薛宝钗房间,看着那一屋子空荡荡,刘姥姥要如何夸?便干脆不说话。

尤其贾母对宝钗房间布置不满,那一顿输出就是傻大姐当时都不敢说话,何况是刘姥姥。

再说第二点,刘姥姥夸黛玉房间比“上等的书房还好”,是她最真实感受。

她哪见过上等书房?不过就听了一些戏曲话本和故事,知道“上等书房”是好的,借以抬高黛玉,夸奖书香。

她句句不离“书房”,就像乞丐见到一屋子钱。惊叹和渴望是对“书”的价值高度认知。




林黛玉这些书的价值,不光在于她自己。未来她若能嫁入贾府有了子嗣,也能从中获益。

小孩子耳濡目染,深受其教,从小培养学习氛围,因材施教,不拘泥科举或诗词。才有可能未来可期。

反观薛宝钗的蘅芜苑什么都没有。别说耳濡目染,可能言传身教都没有。

贾府这种三代养成的“贵族”,岂不要她给打回原型?

你看邢岫烟后面得了探春送的碧玉珮,她尚且教育今时不同往日,还说她何尝在意这些富丽闲妆?

那时代的人,不是如今可由着性子行事。




以薛宝钗的身份,要讲究如今的“极简”就叫不合时宜。不但失礼更是教养的缺失。

她的优点和缺点,都会影响到子女,黛玉也是一样。要不说“儿媳妇影响三代”。

刘姥姥眼中的潇湘馆和蘅芜苑“优劣”,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对“传承”的对比和高下判定。

毫无疑问,刘姥姥的反应给出木石前缘和金玉良姻最合适的评价。

只可惜王夫人并不这样想。林黛玉那满屋子书香对贾家未来的好处,被她直接无视。贾家好不好和她有什么关系,她只要儿子好就行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11 13:26・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8: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发生在西方佛国的一桩风流丑闻?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31:“西方”的丑闻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话说甄士隐梦中见到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迎面而来,只听和尚正对道士讲说一段风流冤家引发的风流公案,竟发生自佛门,主角更是佛门弟子。

女娲补天石不过是他有意诓骗随之下凡的“蠢物”。


随着茫茫大士的讲说,他去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见石头之前的故事,果然发生在西方佛门。

☞细说红楼系列031,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茫茫大士将这段风流公案形容为“千古未闻的罕事”,不免夸大其实。

按说他已是菩萨果位,超脱“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又哪来的千古未闻?

可见“表象”背后自有功利。菩萨有私心便生凡心。




茫茫大士作为讲述人,看似在说别人故事,实际却是自家事。

他提到的“西方灵河岸边”就是佛国,灵河对应佛祖所在的灵山脚下。《红楼梦》故事原型:发生在“西方佛门”的一段风流公案?

《西游记》讲述东土大唐的和尚去西天取经,《红楼梦》也说西方灵河岸边……西天、西方、灵山、灵河,都指向了佛家大本营。说明故事发生地,就是佛祖身边事。

注意“西方”这个地点,特别重要。

茫茫大士形容这件千古未闻的故事为“风流公案”,当事人为“风流冤家”,就说明是男女之情事。




佛门弟子有“八戒(十戒)”: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不着香华,不坐高广大床,不食非时食,是为初坛。然后二坛“具足戒”,三坛“菩萨戒”。

尽管男女之情与不淫邪戒,并非一回事。但出家剃度的和尚,基本不可沾染情事。唐僧一路多情缘,坚决不事女色便源于此。

可《红楼梦》里,偏偏“风流公案”就发生自佛门,你说这是不是丑闻,是不是讽刺?

难怪茫茫大士着急将这些人弄去人世间的红尘里去历劫,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斩断这些情孽因果,各归其位。

故事既然发生在“西方”,就肯定要围绕“西方”展开。




于是,后文会提到贾府监造海舫,那是郑和下西洋的大海船。

贾探春的判词“千里东风一梦遥”,不断出现的东风不只是春天的意思,都指向由东向西去。

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是昭君出塞故事,也是由东向西。

薛宝琴讲述“西海沿子真真国”故事,就在西洋。

文中一再出现的西洋物件,西洋美人,西洋舶来品,西洋自营船,既有时代背景,也与故事起源和结束有关。




既然故事起源在西方灵河岸边的佛门灵山脚下,就必然还要回归原点结束。

尤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归宿肯定在那边,具体咱们后文再说。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11 13:25・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8: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风流公案和风流冤家的“风流”,指的是什么事儿?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30:风流公案与风流冤孽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甄士隐梦游太虚幻境,要与后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对照。

僧道二人将他引入梦中,源于其“真事隐”的本色。




僧道需要通过甄士隐,告诉读书人之前没有交代清楚的“引诱”女娲补天石下凡的真相,并借他先预演一段兴亡故事。

于是甄士隐就听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细说红楼系列030,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 “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甄士隐梦中的一僧一道,正是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拐了”石头,赶往太虚幻境的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




双方狭路相逢,便让甄士隐“恰巧”听闻了一段故事的前世。

僧道一问一答,透露出几个重要讯息:

一,女娲补天石,果然是被僧道故意拐来,将要与一群风流冤家下凡。

二,风流冤家引发一段化解不了的风流公案,需要下凡转世来化解。

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是这段“公案”的幕后推手。

茫茫大士主导,渺渺真人协从。

划重点:这段风流公案,事发佛门。

三,茫茫大士请出渺渺真人协助,又划出人物范围:

一方是佛门弟子,一方是道家传人。且受影响最大的是佛门弟子。




这段公案就颇为熟悉:佛祖弟子金蝉子,十世转世历劫,最后一世为唐僧。观世音菩萨出马推动西天取经,太上老君等道家人物并不积极,西游记故事由此而来。

四,女娲补天石越被称“蠢物”,越证明重要。

人祖锻炼而成,具备补天之能,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亲自“诱拐”下凡,如何是个“蠢物”?

但既是“蠢物”必有其蠢。比如他轻易被名利红尘诱惑入局,贪心红尘中的富贵繁华,就是“蠢”!




对照此时的甄士隐,作为考取功名又致仕还乡的名利人,他“大隐于市”于繁华的十里街仁清巷,在势利和人情之间恋栈不去,认不清是非就是“糊涂”?

糊涂就是“蠢”,此时还没出场,尚在葫芦庙中追求名利的邻居贾雨村,就是糊涂和愚蠢!

蠢物哪里是石头,不就是那一颗对富贵和权力坚如磐石的名利心!

甄士隐退出官场摒弃名利,便有了觉醒。但还不彻底,非要连番遭难后摆脱红尘才是“真聪明”。




五,风流冤家惹出的风流公案,需要下凡历劫才能了结。

说白了就和石头下凡领略红尘富贵一样。需要亲身经历,才知其中味。

这点便很高明了,各人自去体会。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2-10 20:24・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8: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灵河 - 银河的别称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灵河,读音líng hé ,汉语词语,指银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灵河

拼音
líng hé


注音
ㄌㄧㄥˊ ㄏㄜˊ

释义
银河

目录
1解释
2出处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指银河。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南朝梁·江淹 《到功曹参军笺诣骠骑竟陵王》:"不悟悬黎降景,灵河泻润。"

隋·萧琮 《奉和月夜观星》:"灵河隔神女,仙辔动星牛。"

明·许三阶 《节侠记·诛佞》:"做鸾镜光分,凤箫声断。堪怜,欲似灵河牛女难。"

明·夏完淳 《冰池如月赋》:"坚泽已化,灵河在天。"


成语(Idiom):灵河
发音(Pronunciation):líng hé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非常清澈明亮的河流,也比喻文采华美的辞章。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灵河成语源自古代传说中的一条河流,形容河水清澈明亮。在成语中,灵河比喻文采华美的辞章,形容文章或言辞优美、清新、动人。此成语也可用来形容人的才华或思想的独特。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灵河常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辞职信、文章等场合,用来形容文字或言辞的优美和动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灵河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成为了一个比喻。在这篇诗中,灵河被用来形容死者的灵魂通过河水返回人间。后来,灵河逐渐演变成用来形容文字或言辞的华美和动人。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灵河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讲如同灵河般清新动人,让人深受感动。
2. 这篇文章的文采如同灵河一般,引人入胜。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灵河”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流,河水流淌得非常平静,河面上反射着明亮的阳光。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将这个形象与成语的基本含义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灵河相关的古代传说和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中对于清澈明亮、华美动人的追求。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与文采、辞章相关的成语,扩展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灵河般的文字让我读得津津有味。
2. 初中生:他的演讲如同灵河一般,引起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3. 高中生:这篇文章的文采如同灵河流淌,让人陶醉其中。
4. 大学生:他的诗歌如同灵河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5. 成人:她的辞职信文辞如灵河,充满了感人和动人的力量。

【版权声明】 本文为查字典网站原创文章,版权归查字典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违法必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5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0 18: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西方灵河”在哪里?为何林黛玉长在灵河岸边,却没有立地成佛?
2020-11-10 19:11
林黛玉长在灵河岸边,为何非要甘露之水才能活命?还泪之后去了哪
林黛玉是仙界的一株绛珠草,在她还未修成人形前,就经历了一次生死之劫: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一僧一道讲述了林黛玉在仙界的一段生死劫:在西方灵河岸边的绛珠草,快要枯死,幸亏神瑛侍者细心照顾,每天浇灌甘露之水,让她活了过来,后来才有造化修成仙柳之体。

很多读者对绛珠草的身世有个疑问:为何绛珠草就生长在灵河岸边,但却不能吸收灵河之水活命,反而要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水才能久延岁月呢?

“源易缘”认为,绛珠草不喝灵河水,是不能喝,而不是不想喝。



林黛玉作为一棵长在西方灵河岸边的小草,无法享受灵河之水的滋润,反而要靠来自天上的甘露水的滋养才能活命,曹翁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玄机?“源易缘”认为,弄懂绛珠草身上的“病”后,会恍然大悟,原来以情痴情种为主旨的《红楼梦》,竟然是一部西天取经,修成正果的坎坷经历。

一、灵河在哪?一河之水为何独独不能滋养绛珠草?

黛玉的出生地,书中介绍说在“西方灵河”岸边。而“灵河”在百度百科中有两个解释,一是指古运河“灵渠”的别称,一是指天上的银河星系。

结合绛珠草的境遇,似乎都不符合。

不过,这“灵河”二字有一前缀——西方。“西方”在古代有一个别称,叫西方极乐世界。在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虽没有灵河,但却有灵山——唐僧师徒取经的目的地,如来佛祖及众菩萨罗汉所在的地方——灵山大雷音寺。



在灵山附近虽没有提到有灵河,但去往灵山的必经之地,却有一条河,名字叫凌云渡。

在《西游记》98回中说,这凌云渡虽是一条宽阔无边的河,但却并非凡间的河流可比,它是观音菩萨专门安排金顶大仙,为唐僧取经团队指引的,通往西天灵山的必经之路。

这凌云渡上,只有一根又细又滑的独木桥,凡人根本没法踩踏而过,除此之外,就是一个老汉驾驶着的一个无底之船渡人,而这驾船之人,就是接引佛祖。

唐僧坐上无底之船,发现从上游飘下来唐僧的尸体,自此,唐僧脱去凡胎,到西天灵山接受正果册封。吴承恩用诗评论道:“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此所谓登彼岸无极之法。”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绛珠草生长的西方灵河,极有可能是这条叫凌云渡的成佛之河。



西游记中说,从凌云渡就能看到如来佛祖所在的灵山灵鹫峰,过去这条河是佛国净地,河这边则是凡世红尘。

过不过得去这条河,看的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个人造化。

想来这绛珠草生长在灵河岸边,应该很有造化,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绛珠草在灵河岸边,却不能吸收灵河之水,为何?

正是因为绛珠草造化不够,灵河水不能滋养于她,就像凌云渡的水只度有缘之人一样,灵河水也只滋养通过佛法考验的生灵,而没有达到佛法造化的生灵,只能靠雨水和甘露之水才能生存。

二、灵河之水为何不度林黛玉:绛珠草犯了中三毒中的“情痴”之病。

绛珠草既然能够生长在灵河岸边,定然有她的过人之处,她如一朵白莲一样超凡脱尘。

63回抽花笺时,黛玉抽到的是芙蓉花,而芙蓉花又分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又名木莲,水芙蓉就是莲花。而莲花,众所周知就是佛的象征。



因此可以说,林黛玉具有很高的悟性,但却没有立地成佛,是因为她犯了佛法的大忌——佛教三毒之一的“痴”。佛法三毒分别是贪、嗔、痴,黛玉不占“贪”,也不占“嗔”,却占了“痴”病。

林黛玉一生的悲剧就是用情太深,她在做绛珠草时,因为神瑛侍者对她“日以甘露浇灌,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因此对神瑛侍者有缠绵不尽之情,“终日游离离恨天外,饥则食密清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林黛玉下凡人间,是为给神瑛侍者还泪,因此她为嫁给贾宝玉而受尽委屈,流尽眼泪,最后为宝玉而魂归太虚,可谓用情至深。

对于现代价值观来说,林黛玉对感情至死不渝的追求,让人十分感动,但对于佛法来说,痴病却是一大忌讳。

《唯识论》中说:“诸烦恼生,必为痴故。”



因此,灵河岸边的绛珠草不能饮用灵河之水滋养自身,恰恰是因为她有“痴情”之毒,“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林黛玉有很高的造诣,却偏偏因为痴病而生烦恼,即便在灵河岸边,却不能跨过自身的迷障而立地成佛。

三、林黛玉还泪之后归于何处?还泪非人才是她的大造化

林黛玉为还情债,到警幻仙姑处报到,要用泪还债。那么她在凡间走了一遭,还泪之后去了哪里呢?

应该注意的是,林黛玉来到人间的本意是来还泪了债的,但警幻仙姑和一僧一道的任务,却是要度化绛珠草等痴男怨女的。



而如何度化她呢,警幻仙姑很大可能是,让林黛玉把泪还给的并不是神瑛侍者,也就是说,贾宝玉并不是神瑛侍者,林黛玉为贾宝玉哭断了肠,却发现她还泪还错了对象。

黛玉的判词《枉凝眉》中写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从这几句谶语中可以知道,阆苑仙葩应该是绛珠草林黛玉,而美玉无瑕是谁呢?是神瑛侍者吗?

“源易缘”认为并不是,在曹翁介绍神瑛侍者的身世时说,他是赤瑕宫神瑛侍者,而“赤瑕宫”三字,脂砚斋侧批道:“瑕,玉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

也就是说,这神瑛侍者是一块真正的玉,但他却是一块有瑕疵的玉,而并非是“无暇美玉”,由此可见林黛玉在凡间遇见的贾宝玉并不是神瑛侍者。



那么“无暇美玉”是谁呢?原文在介绍青埂峰下的补天石时说,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将这块顽石变幻成“一块鲜明莹白的美玉。”

由此可见,贾宝玉只是补天石,而非神瑛侍者,也就是说林黛玉在凡间一趟,将泪还错了人,因此才有心事终虚化的感叹。

试想,如果警幻仙姑真的让绛珠草在凡间找到神瑛侍者,把泪还给了他,她真的就能放下痴心吗?

并不能。而恰恰是林黛玉将泪还给了和神瑛侍者容貌一样,性情相仿的贾宝玉,才能让黛玉产生自己并非非神瑛侍者不可的荒唐感,她才会知道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感悟,即佛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因此,在警幻仙姑和一僧一道的度化下,黛玉还泪之后,极可能“了却心魔、立地成佛”,像唐僧一样,渡过灵河凌云渡,抛去肉身凡胎,去到灵山报到吧?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5:20 , Processed in 0.0663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