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1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10: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减字木兰花·薛肇明同二侍姬至葛山观梅,薛公会作》

葛胜仲 〔宋代〕

葛山仙隐。尚有余膏留旧鼎。十里梅花。夹道争看衮绣华。人间妙丽。并侍黄扉开国贵。僻壤孤芳。羞涩尊前不敢香。



佚名(清)仿龚贤山水册5开

作者:葛胜仲

葛胜仲 (1072~1144) 宋代词人,字鲁卿,丹阳(今属江苏)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元符三年(1100),中宏词科。累迁国子司业,官至文华阁待制。卒谥文康。宣和间曾抵制征索花鸟玩物的弊政,气节甚伟,著名于时。与叶梦得友密,词风亦相近。有《丹阳词》。 
葛胜仲其它诗文
《浣溪沙(赏梅)》

葛胜仲 〔宋代〕

东阁郎官巧写真。

西湖处士妙传神。

嫣然一笑腊前春。

斗好虽无冰骨女,相宜幸是雪髯人。

且烦疏影入清尊。


《蝶恋花(和王廉访)》

葛胜仲 〔宋代〕

风过涟漪纹縠细。

十指香檀,惊破交禽睡。

野蔌溪毛真易致。

风流未减兰亭会。

击汰千艘供洛禊。

映水垂杨,万缕拖浓翠。

小海一声波上戏。

殷勤留客千金意。


《六月六日大暑市中无肉庖厨索然作六言三首 其三》

葛胜仲 〔宋代〕

三白旧甘蔬食,八关聊复斋支。

蚁酒似闻将熟,蟹螯应得重持。


《题横林馆》

葛胜仲 〔宋代〕

治剧知非称,投閒得退栖。

聊从诗酒污,顿免簿书迷。

幻界荣枯小,真乘宠辱齐。

横林孤馆静,辰发踏荒鸡。


《浪淘沙(九月十八日与千里赏菊三首)》

葛胜仲 〔宋代〕

又见菊花新。

色浅香匀。

老人衰病卧漳滨。

虽是无聊仍止酒,幸有嘉宾。

不用怨萧辰。

不似芳春。

请看金蕊照金尊。

今夜花前须醉倒,直到黎明。


《中散兄喜罢郡有诗次韵却寄》

葛胜仲 〔宋代〕

上印归来卧荜门,此心炯炯向谁论。

平生疏拙真天赋,此去安閒尽主恩。

旧识愧真为我累,近知凡百丧吾存。

好来同习菁山隐,白发仙臞两弟昆。


《段去尘教授示书以茶菊自况作诗谢之》

葛胜仲 〔宋代〕

高标落落敢评题,托物铨量庶似之。

娱客精神真北苑,可人风味剧东篱。

云腴斗早惊先出,霜蕊禁寒属后期。

便欲相称为二陆,居然桑苧与天随。


《临江仙(上巳日游海昌王氏园,吴宰效及中散兄)》

葛胜仲 〔宋代〕

倦客身同舟不系,轻帆来访儒仙。

春风元巳艳阳天。

夭桃方散锦,高柳欲飞绵。

千古海昌佳绝地,双凫暂此留连。

通宵娱客破芳尊。

兰亭修禊事,梓泽醉名园。


《西江月(次韵林茂南博士杞泛溪)》

葛胜仲 〔宋代〕

山外半规残日,云边一缕余霞。

满城飞雪散苕花。

万顷溪连罨画。

柳惲风流旧国,鹤龄潇洒人家。

肯嗟流落在天涯。

云水从今起价。

宋词精选离情惜别友情
《婺源祁门二令母年八十求为保官注家便阙慨然慕之作诗二首自悼 其一》

葛胜仲 〔宋代〕

庭闱无复荐芳膻,乌鸟哀情每泫然。

游子但吟春草句,门人欲废蓼莪篇。

风枝数效皋鱼泣,水菽难攀子路贤。

空羡邻封二佳令,儿啼八十寿亲前。

初中古诗宋词三百首春天写雨旷达言志
《鲁国太夫人杨氏挽歌词四首 其一》

葛胜仲 〔宋代〕

教子青云上,持身白业中。

挟医来相第,赐襚出宸衷。

鸾诰前恩在,鱼轩旧辙空。

东方妙喜国,断取作幽宫。


《蝶恋花》

葛胜仲 〔宋代〕

已过春分春欲去。千炬花间,作意留春住。一曲清歌无误顾。绕梁余韵归何处。尽日劝春春不语。红气蒸霞,且看桃千树。才子霏谈更五鼓。剩看走笔挥风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1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11: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施闰章与方以智交游考述
播报文章

不如意事真不少
关注
2021-01-18 21:36

想知道西双版纳旅游?

西双版纳6日游,热带雨林等你来冒险!

痔疮反复?别慌!试试这个老中医方法,在家就能调理痔疮!
施闰章(1618—1683),安徽宣城人,字尚白,号愚山,清初著名诗人,是“宣城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顺治六年进士,以诗名闻天下。方以智(1611—1671),安徽桐城人,字密之,“明末四公子”之一,交游广泛,博学多才,清初著名科学家、哲学家、诗人,人称之木大师、无可大师、药公、愚公、浮山先生、青原尊者等。

入清后方以智避乱岭南,组织抗清活动。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清军攻陷桂林,平乐等地相继告陷,方密之躲在友人严玮(伯玉)家,清军搜密之不得,拷打逼迫严玮,该年闰十一月方以智“剃发僧服出,以免严玮”。清军统帅马蛟麟爱其才,听任方以智为僧,顺治八年(1651)供其于苍梧城东云盖寺,“冰舍”落成僦居其中,充当伙夫,开始避世逃禅的生活。〔1〕172

顺治九年(1652)春,施闰章奉使广西,达桂林,恰逢李定国起兵,逼迫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秋7月桂林陷,施闰章后从平乐经江西而归,冬抵里门。〔2〕卷一 由其诗句“燕山发凛秋,桂林夹莫春”可知大概。〔3〕卷四 但《愚山先生年谱》记载过于简单,并且对此期间施闰章与方以智在广西交往、及结伴北上至江西的经历只字未提。结合施闰章的诗文,当时施闰章自长江经由湖南湘潭进入广西抵达桂林,施愚山《使粤纪行 粤江赋》记载:“壬辰暮春,奉使粤西,将下漓水,泛苍梧。时岭南甫定,所在榛莽,心悬万里,势异三江。”

《方以智年谱》对此事也有记载:顺治九年夏,施闰章奉使粤西,过梧州访密之,同趋冰井,觅元结《漫泉铭》故迹,咏诗怀古,颇相洽。在苍梧云盖寺是两人首次见面。〔1〕174 施闰章《冰井行》注曰“苍梧冰井著自元次山,施子同药公就而酌之。求次山《漫泉铭》不可得,作《冰井行》”,诗曰:“次山斟酌已千载,鸿濛再辟吾侪在。屈蠖神龙浊水游,百尺清心同不改”。〔3〕卷十五 方以智《冰井和施尚白怀元次山》曰:“荒厅犹足撰良辰,抱甕烹茶久作邻。历尽沧桑留此水,可怜天地重诗人。浊流懒照缁衣面,长袖能挥青草尘。坐定枯肠为君洗,猗玕洞里血痕新。”〔4〕卷一

该年秋天,李定国攻陷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南国震动。施闰章由漓江经平乐至苍梧,携方以智下珠江,经肇庆、广州,沿途北上,经韶关(曲江)度梅岭入江西境内,又沿赣江经泰和、吉安(青原山)、临江(清江)、新建最后到达庐山。回忆往事,施闰章说:“余昔奉使苍梧,与师定交云盖寺,已而抢攘,烽火相随,间关北归”。〔5〕卷七 施闰章与方以智过梧州卡、过西宁、泛肇庆,谒曲江南华寺,度梅岭,……八月十五抵达清江樟树镇,九月初一同游庐山,开三叠泉,上金轮峰顶,遍览名胜,访友人棨庵和尚熊开元于山中,盘桓十日,施、方二人分手,沿途两人均写下诗文作为这段经历的见证。施闰章经长江回故里宣城,方以智直到除夕方返桐城。

此后顺治十三年至十七年(1656—1660)施闰章奉使督学山东,顺治十八年(1661)秋奉命出守江西湖西道。施闰章乘舟自皖江过彭蠡,泊樟树镇,九月十三日初入临江,湖西道地辖临江(州)、袁州和吉州,驻节在临江,开始他在湖西长达6年的仕宦生涯。而方以智于顺治十五年(1658)“禅游江西”,他以佛教曹洞宗圣地青原山作为讲学活动的中心,直至去世,该地属湖西道管辖,施、方二人又机缘巧合的相遇了。

1662年春天,施闰章至泰和寻方以智,距离上一次两人同游江西正好十年,而此时方密之去了麻姑山,寻访不得。施闰章《重建香泉寺募疏》曰“余游匡庐,为壬辰之岁,……及今壬寅,适一纪,无(可)公驻锡麻姑,不可得见”。〔5〕卷二六 该年秋天,施闰章在临江重逢方以智,泼墨吟咏,诗画相赠,颇为欢洽。施闰章作《浮山吟送药公入青原山,时为笑峰禅师扫塔》“浮山一片云,飞落苍梧间。忽值南风吹,旋归庐岳下。往还离合讵无因,十年旧事休重陈。三生石上魂未断,长瓢来濯清江滨。……”方以智作画《浮云一洗万峰出》且附诗赠施闰章,“愚山生就名山笔,十洲五岳共涂乙。……忽然泼墨得一句,浮云一洗万峰出。”〔1〕221 施闰章再依韵作诗答谢,《药公拈余‘浮云一洗万峰出’作画并题短歌见贻,依韵报谢》:“药公别具神仙笔,照夜青藜逢太乙。……千岩万壑何周悉,为我倒缩蓬莱归一室。”〔3〕卷十八 这是两人十年后的再次相见,十分欣喜,但施闰章作为清政府地方高级官吏,与方以智仍保持着恰当的距离,在诗中只述友情,不谈过往。

施闰章在任上重修书院,讲学青原、白鹭间,仿罗汝芳(盱江)“以学为政”,以仁义孝悌感化百姓,得以大治,民称其“施佛子”。康熙三年(1664)秋,施闰章在青原山净居寺讲学,聘请余飏主持,“九邑之士,云移雾歙。吴楚闽粤游人,凡作客吉州,无不至者。”余飏与方以智是师生关系,方也参加了讲学,阐发三教一家之论。施闰章、方以智夜宿方丈内,继续探讨前说,诠解异同,穿穴洞贯,少焉呗寂钟响,灯灺茶冷。〔1〕227 这次两人深入交流,探讨学术思想,对施闰章影响很大。

康熙四年(1665)12月,施闰章、方以智、毛奇龄等人游青又庵,刻石记名,尽兴而归。施闰章作诗文《乙巳嘉平月同药公及诸子游青又庵》、《游青又记》“坐溪中盘石,与药公论生死鬼神事”,同游五人分别是方以智、胡以宁、毛奇龄、方中通与堵凤蒸。康熙五年(1666)春施闰章、毛奇龄再至青原山访密之。此后方密之作画赠施闰章,以示其探寻荒谷幽林为乐;同年冬施闰章、方密之、徐缄(伯调)同游青原荆陇洞观瀑,施闰章曰:此“实三叠也,以让庐山五老,应目之为小三叠”,并欣然作诗《青原山后新得飞瀑目曰小三叠漫书僧壁》,方以智手书“小三叠”刻石其上。同游者沈寿国(治先)、杨商贤、温玉山、徐缄、吴云等人。

康熙六年(1667)秋,施闰章以裁缺归里,此后两人就没有见面了,但仍有书信往来。1670年冬,方以智60寿诞,施闰章作《无可大师六十序》以遥祝。〔5〕卷九

施闰章作为清代官吏,同情方以智遭遇,爱惜其广博才学,更敬佩其不屈气节,两人身世境遇差别很大,在政治选择上悬殊,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文化交往与关怀。方以智与宣城梅朗三、沈寿民、沈寿国、梅清等人均为好友,其中沈寿民为施闰章老师,其他人均是施愚山的同乡长者与好友,可以说方以智是施闰章的师长前辈。沈寿民(1607—1675),字眉生,号耕岩,复社名士,皖南著名遗民学者,他以朱子之学为宗,1632年与方以智在南京相识,并为终生之交,明末为避阮大钺迫害,沈眉生藏匿浙江金华山间。明亡后,隐于黄山,1655年回宣城,隐居城东麻姑山,足迹三十年不入城市,他始终与方以智保持书信往来,互相以气节砥砺。直至1670年2月,沈寿民还寄书青原山与方以智探讨学术。

在家学方面,施、方二人也有共同话题。施闰章非常重视对家学的传承,一直以理学后裔自居,继承其祖父施宏猷(中明先生)的志向,并引以为豪。其祖父施宏猷师从陈履祥(号九龙),陈九龙师从罗汝芳,罗汝芳为泰州学派传人。施闰章秉承家学,以“体仁”为己任,尤其在湖西道任上,修复多所书院,聚众讲学,有时听讲者多达千人。而方以智家族以《易》作为家学,从其曾祖父方学渐开始四世相承。方以智“三教会通”等思想对施闰章有很大影响。施闰章回忆方以智在江西对他的影响与启发时说:“(余)讲学青原,岁凡数见,见必语终日。虽余性拙钝,胶守儒者之说,而师之所以与我者,常倾筐倒箧而授之,不敢忘其言也。”〔5〕卷九 可见施闰章将方以智当作自己的老师。施闰章“家学本于王父中明先生,实为新建盱江(罗汝芳)之传。而又尝从沈公耕岩(沈寿民),得闻漳浦之学。故其和齐斟酌,不名一家”。〔6〕卷三二 乾隆初年杭世骏说:“愚山先生其学非一世之学,关、闽、濂、洛之学也。”〔7〕卷五 其实施闰章“和会”“浑融”阳明王学与朱子之学,这与方以智“教无所谓三也,一而三,三而一者也”的启发有很大的关联。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制作:童达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1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16: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进士为何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各有什么不同



历史大学堂

历史大学堂






作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进士身份一直是让天下读书人趋之若鹜的,能考上进士也就算是触碰到了学习道路上的“天花板”了。


然而,同样是高中进士,却又按照成绩名次被严格划分成三个不同的级别,分别是“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这三个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档次,又具体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上图_ 古代科举考试分级取士详解


从“择优录取”到“全员录用”的殿试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创立者就是那位在史上名声不佳的隋炀帝杨广,在唐宋时期发扬光大并逐渐兴盛,在明清时期达到成熟和巅峰。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共分为四档,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在州县举行,考中的就是秀才。

乡试一般在各省省会举办,参试者为秀才,考中的就是举人了。

而举人们则可在第二年进京参与礼部组织的会试,中榜者是为贡士。

而这些精心选拔出来的贡士们,则就有幸参加接下来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考中者就是科举时代最高等级的进士了。








上图_ 万历二年(1574),画中表现了明代贡院举行考试的情景


在北宋时期,殿试的淘汰率也是比较高的,直到出现了一位叫张元的读书人。此人成为贡士后屡次参加殿试都以落第告终,最终一怒之下投奔了北宋的死敌西夏,并受到西夏皇帝李元昊的重用并一直做到相国。此人日后屡屡献计献策对付宋朝,给大宋造成了相当的麻烦和损失。后来宋仁宗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防止以后再出现此类恶劣事件,于是对殿试进行改革,取消了淘汰制,也就是说只要能参加殿试者,最终都可以成为进士。

这个政策也被后世的统治者们所接受,并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这也充分体现了封建朝廷对精英人才的关爱和尊重以及唯恐人才流失的心态。








上图_ 《明状元图考》


泾渭分明的森严“进士等级”

当然全员录用是一回事,但划分排名的事却一点也不能含糊。在明清时期,每次殿试录用的进士大概在一百至三百人之间,全部按照成绩排名被划出了泾渭分明的三个等级。

第一档次称为“一甲”,只有区区前三名,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被称为“进士及第”,可谓是进士里的进士。

这三位的去向自然也不一般,都可以直接授予官职。状元可以直接授予翰林院编纂(从六品),而榜眼、探花则也可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翰林院在中国古代政治中一直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这里不仅仅只是修史写文,更承担着帮助皇帝处理军机大事、撰写奏章、为皇室成员侍读等等重任。在这里任职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历练,更可以获得接近结交帝王宗室和重臣显贵的机会,对将来的仕途是大有益处的。

因此,一甲的三位可以说是在仕途的开局就已经领先在起跑线上了。








上图_ 清 象牙雕翰林院腰牌


而接下来的就是第二档次,所谓的进士“二甲”了。人数大概在四五十人左右。这群人则被称为“进士出身”。

二甲的头名被称为“传胪”(其实也是总排名第四名),也可以被直接授予翰林院正七品的官职。但其余的人就没那么好运气了。他们无法直接获得官职,还得通过新的考试才能进入翰林院,但也只能获得“庶吉士”的身份,相当于实习生,只有再经过考核合格才能被授予编修之类的职务,或者去其他中央或地方部门任职。正因如此,二甲进士们将能直接做官的一甲进士称为“天上神仙”,而自嘲为“半路修行”。

但实际上,这些二甲进士们还是有不少特权的,比如他们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的任职处所和职位,在官位“紧缺”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优先“排位”。正因如此,这些人又被当时的官场称为“老虎班”。















上图_ 清代官员身份的象征,科举入仕考场的必备,笔墨一体的墨盒


至于剩下的进士们则就称为三甲进士了,他们被称为“同进士出身”,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享受同等学历待遇”之类,从名称上看含金量就差了不少。

跟一二甲比,他们连进入翰林院的资格和机会都没有,只能去地方任职,而且还只能从被二甲“老虎班”进士们挑剩下来的官职和处所中去选择,其结果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了。















上图_ 紫光阁始建于明代,清朝是皇帝阅射和殿试武举之所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时的殿试还很注重文章内容,到了清朝则更讲究形式主义,极其看重考生的书法,而且更局限性的是,你必须能把当时官方流行的馆阁体小楷写好才能获得青睐,其他字体写的再好也是白搭。所以,在清朝书法写的好往往比文章更重要,颇有些本末倒置之感。

清朝学术大师龚自珍尽管才华满天下,但就是因为书法水平一般,所以殿试只拿了个三甲“同进士出身”,没法进翰林院,一辈子都引以为憾,也许是这个经历让其后来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慨。

后来做过民国首任教育部长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长达10年之久的蔡元培,当年参加会试考中贡士后,因为觉得自己书法不行影响殿试排名,竟然向朝廷提出暂缓参加殿试,在得到允许后回家苦练书法,并于两年后重新参加殿试,并终获二甲“进士出身”。








上图_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


考试成绩最终并不是决定仕途的唯一标准

严格细致的等级划分,泾渭分明的任职起点,似乎让人觉得很多排名不佳的进士们上来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其实不然,明清时期,一甲精英们特别是状元们真正青史留名的并不多,很多人既没有在官场仕途上谋得高位,也没有在学术文章上留下盛名,最终也就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上度过一生。

但却有不少二甲乃至三甲进士们却最后功成名就,做出了一番伟业。

比如明代张居正,也就是二甲进士出身,最后却担任内阁首辅,相当于不是丞相的丞相,并推行了名扬千古的改革;清朝“中堂大人”李鸿章,也是二甲进士出身,而他的恩师,被称为“一代完人”的曾国藩,则只是位列三甲的“同进士出身”,以致于曾国藩即使一直做到了两江总督,成为湘军领袖,都对此事耿耿于怀。








上图_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


至于另一位清廷重臣左宗棠,更只是考上了举人,连进士的边都没沾上,但这也不妨碍其凭借过人的功绩做到了官居一品的封疆大吏(慈禧太后为表彰其功绩特赐予其进士身份)。

可见,在我国古代的用人之道上还是非常注重官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并非简简单单以科考成绩来“一考定终身”。

作者:杨上柳下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郭建著,学林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1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21: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进士三鼎甲名录2

来自: boks(九霄行雷无人问,且援北斗酌江湖)
2008-05-31 13:58:25
治平二年乙巳(1065)科 登进士第200人:
  
【状元】: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县人。汝霖兄,仲刚父。治平二年省元、状元,初授保信军节度推官。历中书舍人。权礼部尚书。累官至左朝散郎、宝文阁待制、知江州。
  
【榜眼】:治平二年登进士高第,授初等幕职官。

【探花】:贾昌朝 治平二年中进士第三名,授初等慕职官。
  
  
  
治平四年丁未(1067)科 登进士第306人:
  
【状元】:许安世,字少张。开封府襄邑县人。治平四年省元、状元,年方二十七岁。历著作佐郎,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吏房公事。终尚书都官员外郎。
  
【榜眼】:何洵直,道州人。嗣全孙,友直兄。治平四年中进士第二名,授初等职官。历大理评事、司勋郎中。
  
【探花】:郭仪,治平四年中进士第三名,授团练推官。
  
  
  
熙宁三年庚戌(1070)科 登进士第355人:
  
【状元】:叶祖洽,字敦礼。邵武军泰宁县人,熙宁三年中进士第一人,初授大理评事、签书奉国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历中书舍人。终徽猷阁直学士、知亳州。
  
【榜眼】:上官均,字彦衡。邵武军邵武县人。凝子。熙宁三年登进士第二,初授承奉郎、大理评事、北京留守推官。累迁朝请大夫,以龙图阁待制致仕。入“元祐党籍”。赠通议大夫。
  
【探花】: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县人。熙宁三年,礼部试第一,殿试中进士第三人,初授蔡州推官。历中书舍人、给事中、权礼部尚书。徽宗朝,拜尚书左丞(副丞相)。
  
  
  
熙宁六年癸丑(1073)科 登进士第400人:
  
【状元】:余中,字正道,一字行老。常州宜兴县人。熙宁六年进士第一。历国子监直讲,知汀州,仕至知湖州。
  
【榜眼】:朱服,字行中。湖州乌程县人。熙宁六年登进士第二名,授淮南节度推官。历中书舍人,知庐、广、袁诸州,进职集贤殿修撰。终贬海州团练副使,兴国军安置。
  
【榜眼】:邵刚,常州宜兴人。熙宁六年省元,登进士第二人。历官朝奉郎,差除泗州通判。
  
  
  
  
熙宁九年丙辰(1076)科 登进士第422人:
  
【状元】:徐铎,字振文。邵武军人,一作兴化军莆田县人。熙宁九年中进士第一,初授签书镇东军判官厅公事。历给事中,直学士院。终吏部尚书。

【榜眼】:王任,成都府成都县人。熙宁九年登进士第。
  
【探花】:陈师锡,字伯修,称闲乐先生。建州建阳县(一作浦城县)人。熙宁九年中进士第三名。历宣、苏、颍、庐、滑诸州,贬置郴州。
  
  
  
  
元丰二年己未(1079)科 登进士第348人:
  
【状元】:时彦,字邦美。开封府人。元丰二年擢进士第一,初授签书颍昌判官,历江东转运司判官,吏部、户部侍郎,开封尹。终吏部尚书。
  
【榜眼】:陈莹中,福州罗源县人。元丰二年中进士第二。
  
【探花】:陈了翁。元丰二年 中进士第三,授昭庆军节度掌书记。
  
  
  
元丰五年壬戌(1082)科 登进士第445人:
  
【状元】:黄裳,字冕仲,一作勉仲,号演山,又号紫玄翁。南剑州剑浦县人。元丰五年,中进士第一人。累官礼部尚书。仕至端明殿学士、知福州。
  
【榜眼】:刘概,开封府人。元丰五年以省元登进士第。

【探花】:张驯,元丰五年登进士高第。
  
  
元丰八年乙丑(1085)科 登进士第485人:
  
【状元】:焦蹈,字悦道。无为军无为县人。积子。元丰八年省元、状元。放榜后六日卒。
  
【榜眼】:刘逵,字公路,一字公达。随州随县(一作泉州同安县)人。元丰八年登进士第二人,初授越州观察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中书侍郎。 仕至资政殿大学士、醴泉观使。
  
【探花】:倪直侯,睦州建德县人。直孺兄。元丰八年登进士第三人,初授青州推官。
  
  
  
元祐三年戊辰(1088)科 登进士第508人:
  
【状元】:李常宁,字安邦。开封府延津县人。元祐三年,年五十二,获进士第一,初授宣义郎,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同年六月,以疾卒。
  
【榜眼】:吕益柔,字文刚。秀州嘉兴县人。用开封府贯。元祐三年中进士第二名,授承事郎、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历刑部侍郎。仕至朝请大夫、显谟阁待制。
  
【探花】:龚夬,字彦和。瀛州人。元祐三年中进士第三名,授承事郎、签书河南节度判官厅公事。累迁殿中侍御史。追谥节肃。
  
  
  
元祐六年辛未(1091)科 登进士第519人:
  
【状元】:马涓,字巨济。阆州阆中县人。元祐六年中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雄武军节度判官,历应天府少尹,入元祐党籍。
  
【榜眼】:朱谔,原名绂,字圣与。秀州华亭县人。元祐六年中进士第二人,初授忠正军节度推官。得蔡京赏识,不次擢至尚书右丞(右相),卒谥忠靖
  
【探花】:张坚庭,字才叔。广安军人。元祐六年登进士第三名,初授成都观察推官。历右正言、累官知汝州。卒谥节愍。
  
  
  
  
绍圣元年甲戌(1094)科 登进士第513人:
  
【状元】:毕渐,荆州潜江县人。绍圣元年中进士第一名,初授左宣义郎、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历知荆南府,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
  
【榜眼】:赵谂,绍圣元年中进士第二名,初授左承事郎、知彭州九陇县。以谋逆被诛。
  
【探花】:岑穰,济州人。绍圣元年中进士第三名,授左承事郎、知颍昌府长葛县。
  
  
  
  
绍圣四年丁丑(1097)科 登进士第569人:
  
【状元】:何昌言,临江军新淦县人。正臣子。绍圣四年中进士第一,赐进士及第,授承事郎、签书武宁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仕至工部侍郎。
  
【榜眼】:方天若,字言稽。兴化军莆田县人。正中子。绍圣四年登进士第二名,初授曹州节度推官。历湖南转运使,秘书少监。仕至右文殿修撰、知泉州。
  
【探花】:胡安国,字康侯。建州崇安县人。绍圣四年,年二十四,登进士第三名,授常州军事判官。历中书舍人、给事中。仕至朝请郎、宝文阁直学士。卒谥文定。




元符三年庚辰(1100)科 登进士第561人:
  
【状元】:李崟,字元量。淮水人。元符三年省元、状元,初授定州观察判官。历太常少卿,中书舍人。
  
【榜眼】:范致明,字晦叔,建州建安县人。致虚兄。元符三年登进士第二人,职至阁待制。
  
【探花】:林遹,字述中。福州福清县人。诞父。元符三年登进士第三人。高宗朝,任中书舍人。终太中大夫、龙图阁直学士。
  
  
  
崇宁二年癸未(1103)科 登进士第538人:
  
【状元】:霍端友,字仁仲。常州武进县人。崇宁二年中进士第一名,授宣义郎、签书昭庆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转通议大夫、守吏部侍郎致仕。
  
【榜眼】:蔡佃,字耕道。兴化军仙游县人。襄孙。崇宁二年登进士第二名。

【探花】:宇文粹中,字仲达,一作仲理。成都府华阳县人。崇宁二年登进士第三名。历翰林学士承旨,宣和间累迁尚书右丞。
  
  
  
  
崇宁五年丙戌 (1106)科 登进士第671人:
  
【状元】:蔡薿,字文饶。开封府(一作真州)人。崇宁五年中进士第一名,初授秘书省正字。历翰林学士承旨,给事中,礼部尚书。终徽猷阁待制。
  
【榜眼】:柯棐,字季忱 。福州闽县人。崇宁五年中进士第二名。历知德安府。终朝请大夫、知宣州。
  
【探花】:潘建中 建州建安县人。崇宁五年登进士第三人。
  
  
  
大观三年己丑(1109)科 登进士第731人:
  
【状元】:贾安宅,字居仁。湖州乌程县人。大观三年中进士第一人,授校书郎。累迁户部侍郎。建炎中,为给事中。
  
【榜眼】:杨浑,眉州人。大观三年登进士第二名。

【探花】:唐重。
  
  
  
  
政和二年壬辰(1112)科 登进士第713人:
  
【状元】:莫俦,字寿朋。苏州吴县(一作湖州)人。政和二年中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议礼局检讨官。历翰林学士、知制诰,吏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
 
【榜眼】:程洵武,眉州人。政和二年登进士高第。
 
【探花】:陈桷 ,字季壬,一作季任,号无相居士。温州平阳县人,徙居永嘉县。政和二年,以上舍生登进士甲科,擢为第三名,授文林郎、冀州军曹参军。终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官中奉大夫。
  
  
  
政和五年己未(1115)科 登进士第670人:
  
【状元】:何栗,字文缜。临井监井研县人。棠弟。政和五年状元进士及第,除秘书省校书郎。历御史中丞。钦宗靖康元年拜右相。北宋亡,为金军所掳北去,绝食而死,年三十八。
  
【榜眼】:马守,政和五年登进士高第。

【探花】:傅中行
  
  
  
重和元年戊戌(1118)科 登进士第783人:
  
【状元】:王昂,字叔兴。开封府(一作扬州江都县)人。重和元年中状元,时年二十九。除秘书省校书郎。高宗朝,曾任起居舍人,秘书少监。
  
【榜眼】:赵楷,初名焕,字德远。徽宗第三子,封嘉王。政和八年登进士第,唱名第一,诏授进士第二名。遂超拜太傅,改封郓王,提举皇城司。靖康初,被金人北掳。
  
【探花】:张焘,字子公。饶州德兴县人。根子。初以恩荫授太庙斋郎。复登重和元年(一作政和五年)
   进 士 第 三 年 , 授 文 林 郎、辟雍学录。累迁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固辞不受。仕至资政殿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卒谥忠定。
  
  
  
  
宣和三年辛丑(1121)科 登进士第630人:
  
【状元】:何涣,字仲浩。婺州永康县人。宣和三年登进士第一人。
  
【榜眼】:王居正,字刚中,号竹西先生。扬州江都县人。宣和三年登进士第二名,初授饶州安仁县丞,不赴。历权中书舍人兼史馆修撰,累迁兵部侍郎。仕至知温州。
  
【探花】:罗孝芬,字廷扬。岳州平江县人。宣和三年中进士甲科第三人。仕至直秘阁、提举荆湖南路茶盐公事。
  
  
  
  
宣和六年甲辰(1124)科 登进士第805人:
  
【状元】:沈晦,初名杰,字元用,号胥山。杭州钱塘县人。遘孙。宣和六年擢进士第一。历著作佐郎,给事中。终徽猷阁直学士、知潭州。
  
【榜眼】: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县(一作上饶县)人 。宣和 六年中进士第二人 ,授湖州士曹参军。孝宗朝,拜礼部尚书,升侍读。职至宝文阁学士。

【探花】:王翼,眉州人。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只看楼主

烝民 组长 2008-06-13 15:02:00
感谢boks的辛勤工作!


回应

boks (九霄行雷无人问,且援北斗酌江湖) 楼主 2008-06-13 16:20:51
汗,拖了这么多天 ...


回应

烝民 组长 2008-06-16 23:31:40
考:治平二年榜眼为薛向

【薛向】治平二年登进士高第,授初等幕职官。



回应

烝民 组长 2008-06-16 23:36:15
考:熙宁九年榜眼为王任

宋李焘,《长编》卷二七四:熙宁九年四月癸己,以及第进士徐铎为大理评事、签书赵州判官,王任为邓州判官,陈师锡为昭庆军节度掌书记。




【王任】成都府成都县人。熙宁九年登进士第。


回应

烝民 组长 2008-06-16 23:43:12
考:元丰五年榜眼刘概、探花张驯

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神宗》:(元丰)五年三月,知举李清臣上合格进士刘概等。壬辰,御集英殿策试。遂赐黄裳、刘概、张驯、李西美、余深、邹浩……等五百九十人及第、出身……

【刘概】开封府人。元丰五年以省元登进士第。
【张驯】元丰五年登进士高第。


回应

烝民 组长 2008-06-16 23:50:01
考:崇宁二年榜眼蔡佃、探花宇文粹中

【蔡佃】字耕道。兴化军仙游县人。襄孙。崇宁二年登进士第二名。

【宇文粹中】字仲达,一作仲理。成都府华阳县人。崇宁二年登进士第三名。历翰林学士承旨,宣和间累迁尚书右丞。


回应

烝民 组长 2008-06-16 23:53:54
考:大观三年己丑(1109)科探花唐重


回应

boks (九霄行雷无人问,且援北斗酌江湖) 楼主 2008-06-16 23:56:42
哪里考来的 ?


回应

烝民 组长 2008-06-17 00:02:16
考:政和二年榜眼程洵武

程洵武,眉州人。政和二年登进士高第。


回应

烝民 组长 2008-06-17 00:04:25
彭百川每科都会罗列一堆“xxx、xxx……以下nnn人赐及第、出身……”的,他的名单都是按名次的,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状元总写在第一个,而榜眼、探花有明载的时候也与名单顺序吻合。


回应

烝民 组长 2008-06-17 00:21:37
考:政和五年科,《宣和遗事》有“状元真何郎,榜眼真潘郎,第三人真郭郎也。”的记载,因此流传是科榜眼潘良贵、探花郭孝友的说法。但烝民怀疑可能非事实,因为何、潘、郭三人十余年后同以靖康之难而知名,与靖康之难中名字并列,岂有同榜三鼎甲同以逢难而知名之巧合?另按:潘良贵实非该科进士。

故:政和五年榜眼当为马守,探花当为傅中行。


回应

烝民 组长 2008-06-17 00:23:53
考:宣和六年探花王翼

【王翼】眉州人。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回应

boks (九霄行雷无人问,且援北斗酌江湖) 楼主 2008-06-17 01:38:56
已改,只是唐重和傅中行的条目没找到 ..


回应

烝民 组长 2008-06-17 15:40:21
唐重

[宋](一o八三至一一二八)字圣任,号元任,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徽、钦二宗朝历官至天章阁学士,知京兆府兼京兆府路经略制置使。卒年四十六。谥恭憨。颜鲁公(真卿)奉使蔡州书一通并画像,有题於书之上像之下者,为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唐重所书。《宋史本传、金石文字记》


回应

bbsbright 2008-07-28 22:24:42
宋三鼎甲名录有了1、2、3、5,为什么没有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1
 楼主| 发表于 2024-1-9 21: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是不是一个意思?
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是不是一个意思?有的说都是指中了进士,三甲内的那么,不是明说了,只有一甲的三个才赐进士及第吗?不明白,快来给我讲讲吧!...展开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热议# 在购买新能源车时,要注意哪些?
清里猎05
2019-08-10 · TA获得超过553个赞
关注
没有区别。这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均表示考中进士。 登进士第:登:上,升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其中,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状元”这个称号,也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凡是在文科理科考试中考得第一名的人,都成为“状元”。
扩展资料:
进士录取
进士人数及录取比例
明清时代科举制省一级(包括京师顺天府)的考试。明洪武十五年(1384年)规定了“三年大比”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以便承袭下来,并逐步予以完善,直至清末。
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是为正科。若遇庆典,有时加科,是为恩科。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试或秋闱。
顺天府的乡试在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凡顺天、直隶(今河北省)、关外各府、州、县学的生员与贡生,经过由学政主持的科考以及举行的“录遗试”、“大收试”。
合格者,与儒子未试者、官之未入流者经有司举荐,均可参加乡试。主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以京堂官经过考选而由政府特派。此外还有监临官、提调官、监视官、收掌官同考官等。
同考官中文优学长的,派充内帘,负责分房阅卷;文字较差的,派充外帘,司受卷、对读、誊录、弥封等职。
考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八月初九为第一场,试以《论语》文一、《大学》或《中庸》文一、《孟子》文一以及五言八韵诗一;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文各一。
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策问五道。三场都是先一日入场。应试者的试卷用墨笔书写,称“墨卷”。作成后,呈交受卷官,随即弥封编号,然后交给誊录所用朱笔抄录,称作“朱卷”,校对无误后方送同考官阅看。
“朱卷”经各号房同考官阅后,选其佳卷,随时向正副主考官呈荐。主考官决定取中之卷,再对号启封,各书姓名于朱、墨卷上,然后依照应录取名额及前后名次序,正式发榜,取中者即为本科中式举人。
录取名额,因省因年而异,顺天的乡试取中者往往有一二百名。凡考中的举人,均应谒见荐卷的房师及主考的座师,自称门生,拜主考为座主,得领水陆牌坊银二十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0 08: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雨夹雪+】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中的器乐文化
木子a 2020-08-23   |  50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中的器乐文化
大道知行
2020-07-21 10:19

[清]《怡红夜宴图》(局部)

《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诚非虚誉。清代点评家诸联曰:“作者无所不知,上自诗词文赋、琴理画趣,下至医卜星相、弹棋唱曲、叶戏陆博诸杂技,言来悉中肯棨。想八斗之才,又被曹家独得。”故向来研究民风者,于其中取材引用者甚多。然专门论及器乐者尚少,故以此文论述《红楼梦》中的赏乐场景及其中的器乐文化。

古人于音乐非仅作悦耳之娱,实重感化教育之功,故“礼乐”并称。《尚书·尧典》有所谓“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之教,《周礼·大司乐》有“以乐语教国子”之训,《白虎通》有“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论。孔子有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之说。书中称贾府为“钟鸣鼎食之家”,汉代张衡《西京赋》有云:“若夫翁伯浊质、张里之家,击钟鼎食,……壮何能加?”贾府筵宴礼仪,食而有鼎,钟磬齐鸣、笙簧和奏,极言贵族豪门奢汰排场,可见其出身之贵重。此“钟鸣”实为身份之标志。


《红楼梦》中多处提及民间乐器,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中,家人回话说:“奴才们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戏台上预备着呢。”这“打十番”就是一种“吹、打”合奏的乐器套曲。明清以来主要流行于江南金陵与苏锡常一带,故又称“江南吹打”。

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卷十一《虹桥录下》记载:“十番鼓者,吹双笛,用紧膜,其声最高,谓之闷笛,佐以箫管,管声如人度曲;三弦紧缓与云锣相应,佐以提琴(按,即胡琴);鼍鼓紧缓与檀板相应,佐以汤锣;众乐齐,乃用单皮鼓,响如裂竹,所谓'头如青山峰,手似白雨点’;佐以木鱼檀板,以成节奏。此十番鼓也”。这里提到的“十番”以管弦箫笛胡琴为主,檀板锣鼓仅为佐节奏而用,是为“细十番”。还有一种为“粗十番”,则“夹用锣、铙之属”,套曲有《下西风》《他一立在太湖石畔》《蝶穿花》《闹端阳》等。而《雨夹雪》《大开门》《小开门》《七五三》则主要用锣鼓铙钹及唢呐,更是热闹非凡。


《红楼梦》中称之为“打十番”,显然以打击乐器锣鼓铙钹为主,当为“粗十番”。因此时贾府庆寿辰,只为声响热闹,并不在于欣赏音乐,故用“粗十番”。而“十番鼓套曲”嘉庆、道光以后失传,逸响久绝,令人怅然。当时的扬州著名词人费轩《梦香词》有云:“扬州好,新乐十番佳,消夏园亭《雨夹雪》,冶春楼阁《蝶穿花》,”将曲牌名和夏春之景巧妙融合,读之神往。《红楼梦》成书时间比《扬州画舫录》稍早,故其作者曹雪芹尚能熟听此音。


[清]孙温 绘本 《荣国府夜宴》(局部)

《红楼梦》中描写器乐最令人遐想,是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的“听笛”。中秋之夜,贾母带着宝玉、黛玉姊妹等人,在大观园山脊上的大厅“凸碧堂”摆宴赏月。万里晴空,皎月当天,贾母道:“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吩咐“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于是正款斟漫饮,谈兴正浓之际,忽于远处桂花丛中,幽幽笛声传来。众人“肃然危坐,默默相赏”,许久方回过神来。而黛玉、湘云则在“凹晶溪馆”临水池边,“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此时此景,笛韵悠幽,诗兴大发,遂吟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千古绝唱。

“中国笛”的历史非常悠久,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距今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而且制作精良,音准、质纯、声美,七音具备,今天依然能吹奏出悦耳的乐曲。完全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七音西来”的说法,证明那时的中国居民已经深通音律乐理,能制作精良的管乐器,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史、乐器史。


《红楼梦》中还描写了中国独特乐器“古琴”。古琴因音色幽悠淡雅,易于抒发文人雅士“清高自许,孤芳自赏”的闲情雅兴以“涵养性情”,汉代班固《白虎通·礼乐》有:“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的说法,古来称为“圣人之器”。

《红楼梦》八十九回写黛玉和宝玉“论琴”,什么“焦尾枯琴,鹤山风尾,龙池雁足,牛旄断纹”云云,确为行家;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写古琴演奏须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具,奏前“盥手焚香,心不外想,气血和平,体态尊重,心身俱静”,“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必择“静室高斋”、“林石山水”,或是“苍松怪石,野猿老鹤”之地,而遇“天地清和,风清月朗”之时,“独对那清风明月”,“轻重疾徐,卷舒自若”,“方为不负了这琴”,深得操琴肯棨。八十七回写妙玉和宝玉在潇湘馆外听黛玉弹琴,妙玉说“君弦太高了,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呢”,又哑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并判断“恐不能持久”。果然“正议论时,听得君弦嘣的一声断了”。也可谓“高山流水”得“知音”。


这里表面上写“琴”,实际上是在写“人”。黛玉“高洁出凡,目下无尘”,“无射律”在古琴中为“次高音”,而“君弦太高,与无射律不配”“音韵可裂金石”正是形容她“音高和寡”;而妙玉听琴音感到“何忧思之深”,连宝玉也说“我虽不懂得,但听他音调,也觉得过悲了。”七十六回写笛声,也是凄凉哀怨,贾母也“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预示贾府风光不再,衰颓败落的命运难以挽回。作者将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境遇心声和音乐氛围,天然凑泊地融在一起,写出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之际的悲凉境况,感人至深。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作者詹皖),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1)
来自: 木子a > 《人生感悟》举报/认领
上一篇: [转] 善待晚年的自己
下一篇: [转] 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0 13: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思陵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的合葬陵








收藏



0


0











明思陵简称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十三陵景区,是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的合葬陵,也是明十三陵之一。 [5]

明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现仅存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陵园碑石。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雕工精细,颇引人入胜。 [7]

1961年3月4日,包含明思陵在内的十三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中文名明思陵
地理位置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十三陵景区
所处时代明朝
保护级别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编    号1-178-006-017 [1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10]


目录

1历史沿革
2建筑格局
3文物遗存
4保护措施
5旅游信息
▪地理信息
▪交通信息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思宗朱由检与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在一棵树上自缢身亡。 [1]四月四日(5月9日),李自成重新收殓朱由检夫妇的遗体,葬于田贵妃墓中。 [2]

清顺治元年五月初六(1644年6月10日),清军占据北京后,清摄政王多尔衮宣布为朱由检发丧三天,为朱由检上庙号“怀宗”,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陵号“思陵”。 [3-4]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命工部重修思陵,地上建享殿三间,垣墙一周。并命大学士金元俊撰写碑文、王承恩撰写碑记。 [6]

乾隆五十年三月,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下令修葺十三陵,因为顺治年间改建的思陵规模较小,所以特命按其他明陵的规格重修思陵。将享殿从原来的3间改成5间,宫门1间改为3间。并建起了无马道、宇墙的单面墙式的宝城墙、城台及重檐歇山顶式明楼。 [5] [7]

清朝灭亡后,军阀连年混战,日本侵略者攻占北京,思陵屡逢劫难,残毁十分严重。地下墓室曾先后两次被当地土匪盗发。 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又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至新中国建立前夕,思陵已是满目凄凉,只有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作为珍贵文物保存下来。 [7]




建筑格局

播报
编辑

神道


神道,是十三座陵寝共用的神道,是明代帝陵地面建筑的导引部分。神路南起石牌坊,北至长陵,全长7000米。神路建有石像生、棂星门、五孔桥、七孔桥等,从七孔桥开始,神路由此分支,通向各陵园。 [12]

建筑综述


思陵前建有重檐碑亭一座,内竖神功圣德碑,上刻清顺治年间大学士金之俊奉敕撰写的《皇清敕建明崇祯帝碑记》。现亭已毁,但碑保存较完好。陵门左侧有清顺治年间的祭文碑一座。陵宫原本由两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间,单檐,小椽柱,门左右各设角门一座。门内建有享殿及左右配殿各3间。享殿有阶三道,无月台。殿内设香案一个,上陈青色琉璃五供及神牌。殿的明间设暖阁,有长槅六扇。暖阁中供三墓主,中为明思宗崇祯皇帝,左为明思宗周皇后,右为田贵妃。 [5]

第二进院落,前垣间设正门及角门。院内门北原建方亭一座,单檐,南面开一门,左右各有一窗。碑亭有榜额,书“思陵”二字。方亭内竖石碑,方座,座上雕龙。碑身上原刻“怀宗端皇帝陵”,碑首篆金书“大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清廷取消祟祯帝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碑文因之改刻为“庄烈愍皇帝之陵”。与其他陵不同,亭北设有两套石五供:前面一套是5个各自独立的供器,正中为香炉,左右为烛台,两边是花瓶;后面一套也有5件,分别取粘堆式石榴、佛手、桔、柿、寿桃五种供果之形,果下分别雕带座圆盘,再下为石供案。五供后石灰起冢,高四尺。 [5]




文物遗存

播报
编辑

陵园石刻


明思陵陵园现存石五供一组,分为前后两套。前一套,是五个相互独立的供器,正中为香炉,雕为四足两耳的方鼎形,上面浮雕饕餮纹。左右为烛台,台腹四面雕刻人物故事;最两边的是花瓶,瓶腹、瓶项略呈圆形,亦浮雕饕餮纹。五供器各施以石座,与明代其他各陵共用一祭台不同。后面的一套,祭案的案端作翘头式,案面浮雕绳纹,下作闷户橱形状,四腿因项部内收而随势弯曲,足部外翻,还保留着明式家具线脚优美、雄浑大方的特色。案上放有石雕供果五盘,一盘为桔,一盘为柿,一盘为石榴,另外两盘分别为寿桃和佛手,形象逼真。碑首作“四螭下垂”式,碑身左右雕升龙,碑座前雕五龙,后雕五麒麟,左右雕母狮背负小狮图案,母狮前还有小狮或作戏球状,或伏于母狮身下作哺乳状,形态生动。明楼内的圣号碑碑阳篆额“大明”二字,下刻“庄烈愍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前面的神道碑碑阳篆额“欶建”,下刻清顺治年间大学士金之俊奉欶撰写的碑文。 [7]

明思宗殉国处碑


明思宗殉国处碑,是故宫博物院于1930年3月在景山崇祯自缢处旁立的石碑,碑高两米,为汉白玉材质,上款为“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正面纵题“明思宗殉国处”,其中“明”字以“目”和“月”组成”,落款为“故宫博物院敬立”。碑文为故宫博物院理事、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题写。 [8]

思陵碑亭


思陵碑亭现已不存,台基上四面残存墙基,中树石碑一通。碑亭台基为陡板式,高1.15米,四面边宽各9.95米,台上残存碑亭墙基,残高0.35米,残墙所显,该亭仅前后有门。每面墙内均有柱窝4个,显三间。台基上中部石碑形制为螭首(四螭下垂式)方趺,碑高4.99米,碑首篆额“敕建”,碑阳刻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金之俊撰写的《皇清敕建明崇祯帝碑记》。碑趺前雕五龙,后雕五麒麟,左雕大狮负小狮及小狮滚绣球,右雕大狮负小狮及小狮哺乳图案。碑身左右及前后两面周边均雕云龙及宝珠纹饰。此碑除碑首稍残外,其余部分均保存较好。 [9]




保护措施

播报
编辑

1961年3月4日,包含明思陵在内的十三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2003年7月3日,包含明思陵在内的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1]




旅游信息

播报
编辑




地理信息

明思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十三陵景区内。 [5]





思陵





交通信息

驾车自北京市北三环马甸桥驶入京昌高速公路,在通往“昌平西关环岛”出口驶出高速公路,盘西关环岛半圈后即可驶入十三陵景区

板荡识忠臣播报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




收藏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
0









板荡识忠臣比喻危急动乱中能识别忠贞。《》、《荡》是《诗经·大雅》中的两篇。旧说《板》、《荡》二诗皆讽刺周厉王无道。《毛诗·大雅·板序》:“《板》,凡伯刺厉王也。”《毛诗·大雅·序》:“《荡》,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也。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故作是诗也。”后以此二诗篇名借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唐·李世民《赐萧禹(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后汉演义》第六十三回:“见危授命,大义凛然,虽死且不朽矣!语云:‘板荡识忠臣!’信然!”











































中文名板荡识忠臣
解    释比喻危急动乱中能识别忠贞
出    处《诗经·大雅》
近义词烈火见真金 路遥知马力

目录



发展历史
播报编辑

宋公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近义词
播报编辑

烈火见真金 路遥知马力

注释
播报编辑

①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
②疾风:大而急的风。
③劲草:强劲有力的草。
④板荡:动乱之世。
⑤勇夫:有胆量的人。
⑥智者:有见识的人。

写作背景
播报编辑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未成,又向李渊诬陷李世民。李渊听信后,打 算惩处李世民。在萧瑀的据理力劝下,才打消了惩处他的念头。不久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李建成 和李元吉。李渊在萧瑀的劝解下,才把政权交给了李世民。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 萧瑀性情刚直,与房玄龄、魏征等大臣合不来,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  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653),封萧瑀为“特进”,参预政 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07: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5薛崇高//周氏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徽音克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克嗣徽音什么意思?
wqz72922021.08.17浏览13次生活分享举报
1个回答
芝士回答
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8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克是能够,嗣是继承,徽是美好,音是声誉 整句的意思是,能够继承美好的声誉。 徽音,语出《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疏曰“大姒思贤不妒,进叙众妾,则能生此百数之男”。 《大雅·思齐》是一首歌颂周初开国人物文王及其母太任、其妻太姒的诗。诗歌的重点是颂扬文王的“圣德”,同时也赞扬了其母太任、其妻太姒。诗人认为她们是“文王所以圣”的根本。 其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句的意思是:太姒继承太任、太姜的美德,必能多生儿子。 大姒就是太姒,她是周文王的妃子;嗣就是继承的意思;这里的“徽音”跟安徽没有关系,徽是美,音是声誉的意思,徽音就是美誉、美德的意思。
【原】一德:《周易》里讲的“君子四德”是什么?
一德老师 2021-03-02   |  491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文言曰: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乾元亨利贞。

[译文]

元是仁善之首,

亨是完美的荟萃,

利是得宜的和谐,

贞是事物的骨干。

君子体仁善而行,足以为人之长;

完美荟萃就足以合礼;

利益万物就足以谐合遒义;

坚贞强固就足以干成事业。

君子要推行乾阳这四种品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



【辨证】以上是文言的第一段。

乾文言可分为七段。

第一段说明乾卦卦辞运用于社会方面的意义,尤其是在道德修养方面给人的启示。文言也属易传,只在乾坤两卦里有。

有人认为可能原来其他六十二卦里也有,后来人们在抄写时嫌其繁多,删掉了,只留下乾坤两卦作个样板。

这种说法还没有线索可以证明。

至于为什么要称作“文言”,传统说法是“文谓文饰”。

孔颖达不同意,认为:

“夫子但赞明易道,申说易理,非是文饰华彩。当谓释二卦之经文,故称文言”。

意思是文指经文,言是说,文言是经文的意思是说如何如何。

这样解释比较通达。

以上这段话《左传.襄公九年》有记载。

襄公的祖母穆姜与侨如私通,还要妄自废立,去掉该立的成公,立她的情人。阴谋没有得逞被赶到东宫去住。

她想看看吉凶,请太史占了一卦,得的是艮之随,就是艮卦只有第二爻未变,其他五爻都是变爻。



太史说:“随,其出也。君必速出。”

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千事。然固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

今我妇人而与子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 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当年穆姜就死在了东宫。

穆姜的讲法,只有“体之长”与“善之长”,“体仁”前没有“君子"两字,与文言不同,其他说法完全相同。

穆姜死于鲁襄公九年,即公元前564 年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如果文言是孔子所作,比孔子出生还早死了十三年的穆姜怎么会见得到?

这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孔子作文言时袭用了前人的成训,十翼中的话有很多是积古相传的说法。

穆姜对乾的四德也没有作正面解释,但她从反面讲到什么不能称作四德,可供我们理解上的参考。

她说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这就无异于从反面解释了元亨利贞。

可见这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养。

“元者,善之长也" ,元是创始,这是元在天道方面的含义。

《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可以始生万物,人从中效法什么?

效法天地生育万物的大生,发扬仁德,显扬天地的善性,这就效法了“元”。对人的品德来讲,元就是善的首,就是要以善为首。

“亨者,嘉之会”,享是亨通,这是亨在天道方面的意义。

人从中效法什么?要把天道的通达无阻运用到社会中去,让人类顺利而欣欣向荣地发展,这就效法了“亨”。

对人的品德来讲,亨就是嘉美的会合。人都顺利,社会就美好。

“利者,义之和”,利是有利。

人可以像天那样造福于人,只是要效法天那种普利众生没有偏私的品德。

“义”是宜的意思,得宜才称义。

古人认为行公利为义,行私利为利。

效法天道的利,要行公利,使万物各得其宜,彼此和谐。能使民众各得其宜处在和谐之中,才算效法了天道的利。

“贞固,足以干事”,是说君子效法天道的“贞”,要像天体运行那样永无偏斜,坚贞强固,以此为德去办事。

效法天道的贞,就足以干成事业。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乾元亨利贞”,是说,君子要效法天道,像以上那样把天的四德化用到社会中去,所以乾卦才讲元亨利贞。

也就是说,人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才算学到了元享利贞。这段话,文言把元亨利贞推演到人的品德方面。

后人也有再推演到春夏秋冬上去的,或金木水火上去的,或仁义礼智上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08: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一德:《周易》里讲的“君子四德”是什么?
 一德老师 2021-03-02   |  491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文言曰: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乾元亨利贞。

[译文]

元是仁善之首,

亨是完美的荟萃,

利是得宜的和谐,

贞是事物的骨干。

君子体仁善而行,足以为人之长;

完美荟萃就足以合礼;

利益万物就足以谐合遒义;

坚贞强固就足以干成事业。

君子要推行乾阳这四种品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



【辨证】以上是文言的第一段。

乾文言可分为七段。

第一段说明乾卦卦辞运用于社会方面的意义,尤其是在道德修养方面给人的启示。文言也属易传,只在乾坤两卦里有。

有人认为可能原来其他六十二卦里也有,后来人们在抄写时嫌其繁多,删掉了,只留下乾坤两卦作个样板。

这种说法还没有线索可以证明。

至于为什么要称作“文言”,传统说法是“文谓文饰”。

孔颖达不同意,认为:

“夫子但赞明易道,申说易理,非是文饰华彩。当谓释二卦之经文,故称文言”。

意思是文指经文,言是说,文言是经文的意思是说如何如何。

这样解释比较通达。

以上这段话《左传.襄公九年》有记载。

襄公的祖母穆姜与侨如私通,还要妄自废立,去掉该立的成公,立她的情人。阴谋没有得逞被赶到东宫去住。

她想看看吉凶,请太史占了一卦,得的是艮之随,就是艮卦只有第二爻未变,其他五爻都是变爻。



太史说:“随,其出也。君必速出。”

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千事。然固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

今我妇人而与子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 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当年穆姜就死在了东宫。

穆姜的讲法,只有“体之长”与“善之长”,“体仁”前没有“君子"两字,与文言不同,其他说法完全相同。

穆姜死于鲁襄公九年,即公元前564 年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如果文言是孔子所作,比孔子出生还早死了十三年的穆姜怎么会见得到?

这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孔子作文言时袭用了前人的成训,十翼中的话有很多是积古相传的说法。

穆姜对乾的四德也没有作正面解释,但她从反面讲到什么不能称作四德,可供我们理解上的参考。

她说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这就无异于从反面解释了元亨利贞。

可见这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养。

“元者,善之长也" ,元是创始,这是元在天道方面的含义。

《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可以始生万物,人从中效法什么?

效法天地生育万物的大生,发扬仁德,显扬天地的善性,这就效法了“元”。对人的品德来讲,元就是善的首,就是要以善为首。

“亨者,嘉之会”,享是亨通,这是亨在天道方面的意义。

人从中效法什么?要把天道的通达无阻运用到社会中去,让人类顺利而欣欣向荣地发展,这就效法了“亨”。

对人的品德来讲,亨就是嘉美的会合。人都顺利,社会就美好。

“利者,义之和”,利是有利。

人可以像天那样造福于人,只是要效法天那种普利众生没有偏私的品德。

“义”是宜的意思,得宜才称义。

古人认为行公利为义,行私利为利。

效法天道的利,要行公利,使万物各得其宜,彼此和谐。能使民众各得其宜处在和谐之中,才算效法了天道的利。

“贞固,足以干事”,是说君子效法天道的“贞”,要像天体运行那样永无偏斜,坚贞强固,以此为德去办事。

效法天道的贞,就足以干成事业。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日乾元亨利贞”,是说,君子要效法天道,像以上那样把天的四德化用到社会中去,所以乾卦才讲元亨利贞。

也就是说,人如果明白了这些道理,才算学到了元享利贞。这段话,文言把元亨利贞推演到人的品德方面。

后人也有再推演到春夏秋冬上去的,或金木水火上去的,或仁义礼智上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61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08: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梦得 - 宋代著名词人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叶梦得(1077年-1148年8月17日),字少蕴,苏州长洲人。宋代词人。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

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叶梦得


少蕴


石林居士

所处时代
宋朝


出生地
苏州吴县

出生日期
1077年

逝世日期
1148年8月17日

主要作品
《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7:28 , Processed in 0.0636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