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12-22 11: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记得《燃藜图》
zqbxi 2019-10-04 | 1488阅读 | 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拾遗记》载:"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三辅黄图》所载与此大同小异。
《红楼梦》第五回提到一幅《燃藜图》和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一画一联,画的内容取材于六朝无名氏《三辅黄图·阁部》所载故事:"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拄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烟然(燃),因以见面。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
而这副对联说,懂得人情世故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人情世故的本领也就是文章。画与对联相辅相成,实为劝学"仕途经济"的楷模和格言,个中哲理,颇令人读后玩味不已。贾府是寄希望于贾宝玉荣宗耀祖的,他们采取种种手段强迫他读书,盼望他在仕途上能飞黄腾达,而他却偏偏"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以贾宝玉对于劝人勤学的《燃藜图》和劝人学"仕途经济"的格言对联不屑一顾,连叫"快出去!快出去!"这就十分突出地勾勒了贾宝玉所处环境的特点,以及贾宝玉对所处的典型的环境的态度,从而更为形象地凸现了贾宝玉的思想情操,充分显示了这个封建叛逆者的性格特点。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文辞精美,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所讲修身处世之法,如果把它从《红楼梦》这部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中抽出来,单独予以品味,并把人情世故提升为一门交际学问来研究,则大有文章可做。这副对联不能不说是千百年来人们凝聚成的处世哲学的形象概括。由此,我们可见曹雪芹的高明之处。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红楼梦》启功注,这个故事出自《刘向别传》。《刘向别传》已佚,不知启功先生引自何书。
图的秘密
《红楼梦》开篇:【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甄士隐出场时,在甄姓后有批语【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在士隐名字后有批语【托言将真事隐去也。】作者和批书人说的很明白,本书将真事隐去。索隐是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易·系辞上》:“探赜索隐【孔颖达疏:索谓求索,隐谓隐藏】,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亹wěi,勤勉追求】者,莫大乎蓍龟。” 那么我们破解《红楼梦》这部书所要传达的思想立意,其方法之一就是要把作者故意隐去的真事索隐出来。
《红楼梦》有大量的谶语【谶语:指说话、歌谣、曲子、图画等被日后应验】,这些谶语的类型有诗词、曲赋、图谶、诔文、戏文、偈子【ji,偈颂】、酒令、灯谜、梦境、命名、谐音等。还有的用情节、场景、人物语言、诡异的声音等立谶。这些谶语起到了阅读导向作用。《红楼梦》这部书明写贾家,实写国家,是以家喻国。书中的谶语虽然表面上看是预示着一个家族的衰亡和人物命运结局,而实际上是在预示国家朝代衰亡的结局。高明的作者和批书人似乎预见到了以后的人们会歪曲这些谶语的真正立意,于是特意设置了一个导向图来提醒读者。这个导向图就是秦可卿居室的那张《燃藜图》。
第五回宝玉跟着贾母去宁府赏梅花,困倦了要午睡,秦可卿就让宝玉到自己的上房内间去休息。书中写到:【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那么宝玉为什么一看见这幅画和对联就说啥也不在这个房间住了呢?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幅画是刘向勤学的故事,这幅对联也是劝学的意思。而宝玉厌恶科举考试,自然就会对这类说教产生抵触情绪。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幅画不是什么刘向勤学,这幅对联也不是泛泛的劝学励志之言。大家注意,在这幅对联处有一个批语:〖看此联极俗,用于此则极妙。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金针”是刺绣、针灸用的针。那么这条批语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对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这只有先把燃藜图的秘密揭开,这条批语的寓意也就清楚了。
我们先看看这幅画的典故。据《刘向别传》和六朝【六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六个朝代:东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曹魏、晋朝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具有继承关系的曹魏、晋朝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因北宋的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以此六朝作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将此六个朝代并称六朝。】无名氏《三辅黄图·阁部》所载:“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tán)思。夜有老人,著(zhuó)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开辟:指宇宙的开始。古代神话,谓盘古氏开天辟地。】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shang]及绅【绅: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劉”姓的隐语。“刘”繁体字“劉”,拆成“卯、金、刀”。亦作“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竹简】,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刘向乃是汉朝皇室宗亲,太一精授他《洪范五行》及天文地图之书,以开聋聩,广布其说,警示当朝及将后各代统治者,也是别有深意。贾宝玉看到太一精传授给刘向的《洪范五行》,唯恐谶语中的凶谶成真,引起不快乃至惊惧,于是不肯在这个房间休息。那么《洪范五行》是怎样的文章呢?
《洪范》是《尚书》里的一篇文章。《尚书》又称《书》或《书经》,它是自尧舜至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的历史文献。由孔子编纂并作序。是儒家经典之一。据《汉书·五行志》记载:“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箕子是纣王的伯父,官太师,封于箕。纣王荒淫,不理国事。箕子进谏不被接受,于是佯狂为奴。周克商的前一年,纣王杀王子比干,囚禁箕子。公元前1066年,武王克商,又命召公释放箕子。后二年,武王访问箕子,问殷为何灭亡,箕子不忍说殷的恶政。于是武王改问上天安定下民的常道,箕子便告以洪范九畴,意即大法九类。史官记录箕子之言,写成《洪范》。《洪范》托武王与箕子对话,言大禹治水有功,上帝锡予【锡通“赐”:给予,赐给】其“洪范九畴”。其中提出木火土金水五行及其性能作用。主张天子建立“皇极”,实行赏罚,使臣民顺服。认为龟筮可以决疑,政情可使天象变化。
【洪范原文】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惟十有三祀【祀:年】,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庇荫安定,保护】下民,相协厥【jué其】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常理次序】。”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yīn堵塞】洪水,汩【gǔ,乱】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bi:给予】《洪范》九畴,彝伦攸【由此】斁【dù,败坏】。鲧则殛【jí,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指貌、言、视、听、思五件事】,次三曰农【努力】用八政【八种政事】,次四曰协用五纪【五种记时的方法。】,次五曰建用皇极【法则】,次六曰乂【yi:治,指治民】用三德【治民必用刚、柔、正直之三德】,次七曰明用稽【通叺(chǐ)卜以问疑】疑,次八曰念用庶征【各种徵兆】,次九曰向【读为飨,劝勉】用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威【警戒】用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曰,为(wéi )】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正当合宜】,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通达】。恭作肃【敬】,从作乂,明作晢【zhé,光明】,聪作谋,睿作圣【圣明】。
三、八政:一曰食【管理民食】,二曰货【管理财货】,三曰祀【管理祭祀】,四曰司空【管理居民】,五曰司徒【管理教育】,六曰司寇【治理盗贼】,七日宾【管理朝觐】,八曰师【管理军事】。
四、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星,指二十八宿。辰,指十二辰】,五曰历数【日月运行经历周天的度数】。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中道,法则】。敛【采取】时五福,用敷【普遍】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重视】汝极。锡【贡献】汝保【保持】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邪党】,人无有比德【私相比附的行为】,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yóu,计谋】有为【作为】有守【操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陷入】于咎【罪恶】,皇则受之。而康【安和】而色【温润】,曰:“予攸【遵行】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思】皇之极。无虐茕独【孤独】而畏高明【显贵】,人之有能有为,使羞【贡献】其行【善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官员】,既富方谷【俸禄】,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国家】,时人斯其辜【责备】。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危害】。无偏无陂【pō,不正】,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宽广】;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平坦】;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团结】其有极,归【归附】其有极。曰:皇,极之敷【陈述】言,是彝【经常】是训【教导】,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过于刚强】,三曰柔克【过于柔顺】。平康【中正和平】正直。强弗友【刚强不可亲】刚克。燮友【和而可亲】柔克。沈潜【抑制】刚克,高明【推崇】柔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不正】,民用僭忒【越轨作恶】。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卜,用龟甲占吉凶;筮,用蓍草占吉凶。】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如雨止而云气在上】,曰蒙【气郁郁冥冥】,曰驿【色泽而光明】,曰克【如祲气[jìn,不祥之气]之色相犯】,曰贞【吉祥】,曰悔【灾祸】,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tè,变化】。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昌盛】,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反对】,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作于境内】吉,作外【作于境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不做事】吉,用作【做事】凶。
八、庶征:曰雨,曰暘【yáng,晴天】,曰燠【yù,暖和】,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时序】,庶草蕃庑【滋多茂盛】。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若时雨降也】;曰乂【治理】,时暘若;曰晰【明智】,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显扬】,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不显扬】,家用不宁。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遵行】好德,五曰考【老】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译文】
周武王战胜了殷纣王,杀了纣王,立武庚,把箕子迎接回来。箕子作了《洪范》。周武王十三年,武王询问箕子。武王就说道:“啊!箕子,上帝庇荫安定下民,使他们和睦相处,我不知道那治国常理的规定方法。” 箕子就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洪水,胡乱处理了水、火、木、金、土五种用物。上帝震怒,不赐给鲧九种大法,治国的常理因此败坏了。后来,鲧被流放死了,禹于是继承兴起。上帝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禹,治国的常理因此定了下来。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认真做好五事。第三是努力施行八种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记时方法。第五是建事使用皇极。第六是治理使用三种品德的人。第七是尊用以占卜考疑的方法。第八是经常注意使用各种征兆。第九是凭五福鼓励臣民,凭六极警戒臣民。
“一、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向下润泽,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属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形状,土壤可以种植百谷。向下润泽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顺从人意而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辣味,种植的百谷产生甜味。
“二、五事:一是容貌,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容貌要恭敬,言论要正当,观察要明白,听闻要广远,思考要通达。容貌恭敬就能严肃,言论正当就能治理,观察明白就能昭晰,听闻广远就能善谋,思考通达就能圣明。
“三、八种政务:一是管理民食,二是管理财货,三是管理祭祀,四是管理居民,五是管理教育,六是治理盗贼,七是管理朝觐,八是管理军事。
“四、五种记时方法: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辰的出现情况,五是日月运行所经历的周天度数。
“五、君王的法则,君王建立政事要有法则:掌握五福,用来普遍地赏赐给臣民,这样,臣民就会尊重您的法则。贡献您保持法则的方法:凡是臣下不要有邪党,百官不要有私相比附的行为,只有把君王作榜样。凡是臣下有计谋有作为有操守的,您就惦念他们。行为不合法则,但没有陷入罪恶的人,你就成就他们;假若他们和悦温顺地说:“我遵行美德。”您就赐给他们好处,于是,臣民就会思念君王的法则。不虐待无依无靠的人,而又不畏显贵,臣下这样有才能有作为,就要让他献出他的才能,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凡那些百官之长,既然富有经常的俸禄,您不能使他们对国家有好处,于是臣民就要责怪您了。对于那些没有好德行的人,您即使赐给他们好处,将会使您受到危害。不要不平,不要不正,要遵守王令;不要作私好,要遵守王道;不要作威恶,要遵行正路。不要行偏,不要结党,王道坦荡;不要结党,不要行偏,王道平平;不要违反,不要倾侧,王道正直。团结那些守法之臣,归附那些执法之君。君王,对于皇极的广泛陈述,要宣扬教导,天帝就顺心了。凡是百官,对于皇极的敷言,要遵守实行,用来接近天子的光辉。天子作臣民的父母,因此才做天下的君王。
“六、三种品德:一是正直,二是过于刚强,三是过于柔弱。中正和平,就是正直;强不可亲就是刚克;和顺可亲就是柔克。应当抑制刚强不可亲近的人,推崇和顺可亲的人。只有君王才能作福,只有君王才能作威,只有君王才能享用美物。臣子不许有作福、作威、美食的情况。假若臣子有作福、作威、美食的情况,就会害及您的家,乱及您的国。百官将因此倾侧不正,百姓也将因此发生差错和疑惑。
“七、用卜决疑:选择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员,教导他们卜筮的方法。龟兆有的叫做雨,有的叫做霁,有的叫做蒙,有的叫做驿,有的叫做克;卦象有的叫做贞,有的叫做悔,共计有七种。龟兆用前五种,占筮用后两种,根据这些推演变化,决定吉凶。设立这种官员进行卜筮。三个人占卜,就听从两个人的说法。你若有重大的疑难,你自己要考虑,再与卿士商量,再与庶民商量,再与卜筮官员商量。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卿士赞同,庶民赞同,这叫大同。这样,自身会康强,子孙会昌盛,很吉利。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而卿士反对,庶民反对,也吉利。卿士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你反对,庶民反对,也吉利。庶民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你反对,卿士反对,也吉利。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反对,卿士反对,庶民反对,在国内行事就吉利,在国外行事就不吉利。龟卜、蓍筮都与人意相违,不做事就吉利,做事就凶险。
“八、一些征兆:一叫雨,一叫晴,一叫暖,一叫寒,一叫风。一年中这五种天气齐备,各根据时序发生,百草就茂盛,一种天气过多就不好;一种天气过少,也不好。君王行为美好的征兆:一叫肃敬,就象及时降雨的喜人;一叫修治,就象及时晴朗的喜人;一叫明智,就象及时温暖的喜人;一叫善谋,就象及时寒冷的喜人;一叫通圣,就象及时刮风的喜人。君王行为坏的征兆:一叫狂妄,就象久雨的愁人;一叫不信,就象久晴的愁人;一叫逸豫,就象久暖的愁人;一叫严急,就象久寒的愁人;一叫昏昧,就象久风的愁人。君王之所视察,就象一年包括四时;卿士就象月,统属于岁;众尹就象日,统属于月。假若岁、月、日、时的关系没有改变,百谷就因此成熟,政治就因此清明,杰出的人才因此显扬,国家因此太平安宁。假若日、月、岁、时的关系全都改变,百谷就因此不能成熟,政治就因此昏暗不明,杰出的人才因此不能重用,国家因此不得安宁。百姓好比星星,有的星喜欢风,有的星喜欢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有冬天和夏天。月亮顺从星星,就要用风和雨润泽他们。
“九、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六种不幸的事: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不壮毅。”
《洪范》成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他的《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誉为儒家大儒。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对曰: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相与之际:相关联之处】,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sù yè fěi xiè,形容日夜谨慎工作,勤奋不懈】”,《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症结。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刘向生于公元前77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汉朝宗室。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下狱。得释后又因反对恭、显而下狱,被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刘向继承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在《洪范五行传论》一书中,他梳理了自西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至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的符瑞和灾异。他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理论,论证符瑞和灾异与国政得失的关系。虽然此书已佚,但在《汉书·五行志》中保存了《洪范五行传论》约一百五十二条。其中论灾异跟后、妃、君夫人及外戚间关系的约三十一条,论灾异跟君主失势、国家败亡间关系的约三十九条。
董仲舒、刘向的天人感应论都属于庶徵谶纬学说的范畴。庶徵指各种徵候,《尚书·洪范》云:“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风。”谶有吉谶、凶谶,是指预示吉凶的隐语,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相对于经书而言的,是由经书所衍生出来的,纬书以神学观对儒家经典作出阐释,旨在宣扬国家治乱兴衰、帝王将相出世等都是天意的安排。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谶纬学说主要以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理论依据,将天灾人祸、怪异现象与王朝兴衰联系起来。
这种庶徵谶纬学说当然也被文学作品所吸收。《三国演义》第九回,一首小儿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不但预示了董卓专权暴政阶段的结束,也宣告了各路诸侯你争我夺、此消彼长、竞相逐鹿、争雄问鼎时期的开始。第六十二回,山林隐者紫虚道人以谶语的形式预言刘备入川及后事:“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如然。宜归正道,勿丧九泉。”果然在入川路上,道号凤雏的庞统轻敌冒进,在落凤坡被张任布下的伏兵万箭穿身。结果使“龙、凤”两智者一东一西各辅川、荆的设想落空。后来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只得入川建蜀。
在其他文学作品如《拾遗记》、《搜神记》、《博物志》、《水浒传》等都有利用谶语预言故事发展、人物命运的情节。而《红楼梦》是运用庶徵谶纬手法的集大成者。书中这类例证很多,每一个读者都耳熟能详、俯拾即是。
《红楼梦》的读者和研究者,可以把女娲补天的故事仅仅当做神话,认为与本书的历史背景、主旨无关。然而大家都没注意到作者匠心独运地把这个所谓的“神话故事”拆分了,一个虚写,一个实写。
虚写:“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在此处脂砚斋批道:“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且看,作者并未就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展开说明:天怎么了?为什么要补天?而仅仅是用女娲补天说明这块顽石的来历。书中接着写这块被弃用的顽石想下凡到温柔富贵之乡造历一番。一僧一道便随他所愿,把他幻化成一块通灵宝玉,随神瑛侍者来到人间。“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石头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把自己下凡尘世的经历撰写成一部书。“后面又有一首偈云:无材可去补蒼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请】谁记去作奇传?”石头幻化成通灵宝玉造历人间,自愧没有完成救世补天的宏愿,于是就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石头记》这部书。在这部书里它不但记述了自己亲历之事,且有对后事的预言,那么将来谁来传播这部书?甚至完成自己未了的救世补天的宏愿呢?这是留给将来人的悬念。
实写:“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風流之地。”这才是石头记叙下凡经历的正文。且在“姑苏”处有一条脂砚斋批语:“是金陵。”为什么要把姑苏当金陵?千万别以为这是批书人的笔误,金陵是什么地方大家都知道不必明言。《石头记》这段正文的开头“地陷东南”可不是神话故事了。地陷东南是国家的东南一隅遭遇了大的灾难。是用庶徵谶纬笔法来预示书中接下来要写的国家灾难。地陷东南这场大的灾难绝不是指甄士隐一家或者胡适考证的曹家。
书中接下来写甄士隐一家的境况。用甄士隐做梦补写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前世之缘及通灵宝玉随神瑛侍者下凡人间。一僧一道要度脱“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甄英莲,甄士隐不肯。僧人口占一词“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词是谶语,预示英莲的遭际。接着引出赴京赶考淹蹇在葫芦庙寄居的贾雨村。甄士隐救助贾雨村钱物赴京赶考。甄英莲被拐。葫芦庙炸供“火烧连营”。这场大火亦是庶徵谶纬,寓意国家遭难。在此处脂砚斋批语:“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南直隶是明朝的行省。从这个称谓也可以看出批书人的明遗民身份。甄英莲是被谁拐的?似乎这是一个悬案,但是本回含蓄的交代了甄英莲是被门子拐卖的。贾雨村枉法断案,又让甄英莲陷入另一场劫难。甄士隐注解《好了歌》是对国家遭难之际各色人物命运归宿的谶语预言。甄士隐开悟了随一僧一道而去。以后书中的故事就是开篇庶徵谶纬的演绎了。
再看第八回贾宝玉给薛宝钗观看通灵宝玉时,书中的谶诗:【后人曾有诗嘲云:女娲炼石已荒唐, 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其“好知运败金无彩”表面是说运气坏了金子也会失去光彩,实际影射金政权运败后也会灭亡。其“堪叹时乖玉不光”表面是说时乖运蹇玉不再发光,实际影射持有玉玺的政权到了时乖运蹇之时也会黯淡无光。在“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两句后批书人说:“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这两句是明清换代那段血腥历史的真实写照,是本书遗矢的80回后的真正结局。
在第七十七回,宝玉看望重病中的晴雯后跟袭人有一段对话:【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袭人听了,又笑起来,因说道:“我待不说,又撑不住,你太也婆婆妈妈的了。这样的话,岂是你读书的男人说的。草木怎又关系起人来?若不婆婆妈妈的,真也成了个呆子了。”宝玉叹道:“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guì,刺柏,木材桃红色,有香气】,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沉香亭是古代长安兴庆宫里的一组园林式建筑,是供唐明皇和杨贵妃夏天纳凉避暑的地方。传说中它全部是用一种名贵木材沉香木建成的,故称"沉香亭"。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畔赏牡丹,兴致甚酣,便急召诗仙李白进宫为贵妃作诗。李白尽管醉意朦胧,但一挥而就,写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调》词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之木芍药,端正楼【端正楼:在华清宫,乃杨贵妃梳洗之所。唯“端正楼之相思树”,出于温庭筠《题端正树》一诗,诗云:“路旁佳树碧云愁,曾侍金舆幸驿楼。草木荣枯似人事,绿阴寂寞汉陵秋。”】之相思树,王昭君【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汉族,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王昭君被选入宫,成为宫女。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时为匈奴单于(chányú)的呼韩邪(hūhányé)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王昭君奉命嫁与其为妻,号为宁胡阏氏(yānzhī )。二人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王昭君去世后,葬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贾宝玉列举的这些人物都跟当时的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诸葛亮辅佐汉室宗亲刘备建立蜀国,六出祁山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是抗击金国的民族英雄。杨贵妃使唐明皇整日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差点亡国。王昭君与匈奴首领和亲,使汉朝与匈奴和好免于战争。贾宝玉把自家院子的一株海棠花死了一半,跟晴雯的死联系起来,又举出孔子庙前的桧树、坟前蓍草,武侯祠前的柏树,岳飞墓前的松树,说“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这就是庶徵谶纬与国家治乱的关系。作者借宝玉之口说出这种思想,贾家岂不是以家喻国?直到此回贾宝玉这番议论的情节才与秦可卿居室燃藜图所隐含的意义对榫。宝玉观燃藜图不快、惊惧之谜底也就揭开了。
《红楼梦》是警世书。由秦钟这个人物的“警世钟”和大量的庶徵谶纬立意,可见作者之良苦用心。然而书中人物警醒者并不多。慈祥的贾母中秋赏月闻凄凉的笛声而忍不住垂泪,而贾珍谎言习武实则聚赌她也被蒙蔽。宝玉跟金钏嬉戏挨打,他依然博爱。王熙凤理家大权在握后恣意妄为,全然忘却了秦可卿临终前的梦中嘱托。贾珍淫乱奢靡,中秋宁府夜宴祖宗魂灵在墙下长叹,他不知悔改。试想贾母死后贾家该是什么样子?贾家的祖宗焉知不是我华夏祖宗的影射?孔圣人、董大儒的谆谆教诲犹言在耳,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有几人为民殚精竭虑、夙夜匪解?庶徵谶纬与政事勾连虽有牵强无稽之嫌,然而天灾人祸也必然反映为政得失。由此便可理解华夏先贤们的良苦用心。
最后说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幅对联。这幅对联是针对《洪范五行》和《红楼梦》的提示语。大意是:把世间的一切都洞明了,把本书所写的所有故事都解开了,这都是学问;把人世间的人情世故与天意警示的关系都通达了,把本书所描写的人物与谶语之间的联系都理清了,也就明白了人世和书中所隐藏的奥秘。这幅对联的“文章”一词可不是指著作等,而是指奥秘。此处的批语:〖看此联极俗,用于此则极妙。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这是作者用刘向的学说和典故在对古今王孙公子们发出警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zqbxi > 《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虽经典,一挑一个错!/漪禾渡江
下一篇: 《红楼梦》的间色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