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四=====晴雯为谁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7: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贾母不喝六安茶?(一)
2017-07-03 15:07·带你真正读懂红楼梦
前面分析到,其实作者的观点,是认为满清才是宋代的形式上的正宗继承人。这个观点,即便在现代,也是相当的另类。如果放在作者当时身处的年代,那简直就是惊世骇俗。可能有的朋友还不是很认可我的这一分析,那么今天这一篇,就继续拿书中的另外一段情节,来证明一下我的这个观点。这就是贾母不喝妙玉的六安茶,可是却喝老君眉的那一段。

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劉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劉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这里先顺便插一句,为什么书中专门描写妙玉这么精通茶道?大家想想宋徽宗就明白了么。北宋时的茶文化发展到最巅峰,社会流行以斗茶为乐。而除了做皇帝外干啥都精通的宋徽宗,对喝茶也是异常在行。他专门写了一篇东西叫《大观茶论》,里面关于“点茶”的论述,至今影响深远。他甚至在宫中专门为臣子泡茶点茶,演示他的茶道。

好了言归正传,为什么贾母不喝“六安茶”呢?我们查一查六安茶是什么?。

原来六安茶是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



这个六安茶,原来是以其产地六安来命名的。那么我们再查一查,六安这个地方,又有什么特别的历史典故呢?我查来查去,发现别的没什么,就有一条,六安(Lùān)这个地区,原来就是“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gāo yáo)死后所葬之地。大家看到没?又是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

皋陶,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 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皋陶村,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葬之于六(Lù),禹据其功德,封皋陶后裔于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地区),故亦被尊为六安国始祖。

关于这个皋陶,同样有一个跟前一篇所说的那个契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帝尧时代(公元前21世纪),今洪洞县甘亭镇士师村(现名皋陶村),帝少昊之女女修正当华年。她相貌美丽,勤劳善良。有一天,像往常一样,天方熹微,她便早早地来到家门口一棵巨大的黄连木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纺线织布。纺呀、织呀,女修始终沉浸在劳动的愉快之中。突然从东方飞来了一只巨大的玄鸟,栖落在黄连木上,吸引着女修好奇的观看。只见这只大鸟在树颠上下腾飞,振动着闪着灵光的翅膀,引吭高歌,好像在和女修倾诉衷肠。女修也似乎听懂了玄鸟话语,不住地点头,脸上漾起幸福的光芒。

日上三杆,玄鸟终于安静了下来,浮在黄连木上,用尽气力,分娩下一颗巨大的鸟蛋。女修眼疾手快,稳稳地接在手中,捧在心上。此时,玄鸟腾空而起,绕着黄连木飞了三圈,然后高叫一声,恋恋不舍,又飞回了东方。

女修捧着玄鸟蛋,望着玄鸟飞去的地方,好久、好久„„ 女修回到家中,和谁也没有说起早晨发生的事。她把玄鸟蛋小心翼翼地供放在案头上,然后焚香沐浴,一切准备停当,她又把玄鸟蛋捧在手中,口中念念有词,颂祷了一注香的时间后,她奋力张开绣嘴,艰难地将玄鸟蛋和壳吞下。

时间一天天过去,女修的肚子也一天天增大。家人问起女修,女修什么也不说,照常纺线织布,脸上始终漾着幸福的光芒。时间过去了二百八十多天,女修感到腹中躁动异常,便焚香沐浴,静静地躺在床上,玄鸟又从东方飞来,栖落在黄连树上,上下盘旋,引吭高歌,守望着女修的闺房。

傍晚时分,一阵剧烈的腹痛后,女修诞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只是这个婴孩相貌奇特,脸色泛青,嘴巴突起,像鸟喙一般,家中人都以为此子是个怪物,只有女修心中有数。她站起身来,抱着血气盎然的孩子,对着黄连木上的玄鸟躬了三躬,玄鸟大叫了三声,然后振翅而飞。

女修为孩子起名为繇(yáo),字庭坚。她精心地教养着繇,使他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善辨是非的人。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皋陶。

呵呵,真是太有趣了,怎么上古时期的人物都喜欢跟玄鸟扯上关系呢?我们认真来看一下,生皋陶的是谁呢?是五帝之一的少昊的女儿。而生契的又是谁?是另一个五帝之一的帝喾的妃子。而帝喾,又是少昊的孙子。所以,皋陶、契这两个都是玄鸟生的人,都是少昊的后代。他们的关系是这样的:

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契

∟_皋陶

看到了吗?他们都是少昊这一系的后代。那么我们再看看少昊的情况:

少昊(约公元前2598年—约公元前2525年),己姓(一说嬴姓),三皇五帝之一,汉族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称白帝,又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金天氏、穷桑、云阳氏或朱宣。少昊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定都穷桑。

他被后人尊为五帝之一,也是华夏共祖之一,在汉族神话中被尊为西方上帝。据记载其部族以鸟为图腾,在他的部落里诞生了原始的凤文化,成为汉民族的图腾之一。

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吧,崇拜鸟之一族的祖先,最开始的源头,就是这个少昊(也叫玄嚣)。

那么回到我们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贾母不喝六安茶?原来贾母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朱家不是你们少昊拜鸟这一族的,不是你们宋代的传承。那是哪一族呢?这就涉及到为什么老君眉就喝这个问题了。我们下一篇再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什么意思?
zowenny0浏览1856次其他分享举报
请问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什么意思? 谢谢
1个回答
wangyingfa
推荐于 2017.12.16
满意答案
   《孟子·离娄章句下》,原文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具体意思两句可以并在一起理解,“泽”是指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对后代的影响;“斩”,意谓断了,没法再继承。一个品行高尚,能力出众的君子,辛辛苦苦成就了事业,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人就消耗殆尽了,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先天的后天的外在的内在的。对此民间有句话:概括地极为深刻:“富不过三代”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成就了大事业的人留给后代的恩惠福禄,经过几代人就消耗殆尽了(因为子孙们坐享其成不思进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8: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易地皆然》
诗人 陈普朝代 宋词体裁 无

本文链接 https://shici.911cha.com/poem_MTlmejA=.html

今古无过只一中,随时适变一相通。
圣贤心术无偏倚,事业虽殊道则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8: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应运而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都是谁?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1-30   |  11029阅读  |  30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荣国府的来龙去脉,当冷子兴说道贾宝玉长大后色鬼无疑时,贾雨村却说出了不同的看法。

古代应运而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都是谁?

贾雨村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

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

这里我们不谈贾雨村对宝玉的看法是否正确,只看贾雨村提到的这些应运而生和应劫而生的人。

这些人都是谁呢?

应劫而生的人比较清楚,除了秦始皇和曹操古今评价不一外,其他大致与今天的看法差不多。

那应运而生的人呢?其实这些人便是儒家道统的传承脉络。

1、尧舜禹汤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是我国上古时代的圣人,也是华夏族上古时期四位最英明的帝王。尧舜禹的“禅让”时期便是儒家的理想时代。

2、文武周召

中国历代的礼制形成于周朝,法制确立于秦朝,周和秦是中国最重要的朝代。

文武,便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文王演《周易》,《周易》是万经之源。

武王伐纣,通过牧野之战一战而定天下,周武王是周朝的直接建立者。

周召,便是周公旦和召公奭。

古代应运而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都是谁?

周武王姬发

周公旦、召公奭和姜子牙三人是周灭商的三驾马车。周朝建立后,姜子牙封地在齐,周公旦封地在鲁,召公奭封地在燕。

周公虽然被封在鲁国,但是鲁国由他的长子就国受封,而周公留在首都辅政。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招揽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制礼作乐,成为周朝政治制度的奠基人,也成为儒家公认的始祖。

3、孔孟董韩

孔孟,即孔子和孟子。

古代应运而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都是谁?

孔子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至圣先师”。孔子晚年修订六经,这便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孟子是儒家“亚圣”,是儒家仅次于孔子的思想家。

古代应运而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都是谁?

四书五经

董,即董仲舒。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些主张使儒学成为中国历代的正统思想,是儒家道统传承的关键人物。

韩,即韩愈

赫赫一时的大汉帝国灭了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与此同时儒家的地位开始下滑。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最流行的是出世的“三玄”即《庄子》、《老子》、《周易》,是佛家,而非入世的儒家。这一段时间是我国历史上佛学和道家的全盛时期。

韩愈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局面,他在儒学式微,佛、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道统之说便是韩愈所创,从此儒家上接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形成了真正的传承体系。

4、周程张朱

周,即周敦颐。

古代应运而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都是谁?

爱莲说

没错,就是写了《爱莲说》的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出入佛老,丰富了儒家思想体系,并且使儒家开始凌驾于佛老之上,再一次取得了统治地位。

程,即“二程”——程颢和程颐。

程颢,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开创“洛学”,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二程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他们的最高哲学范畴是“理”,理作为绝对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他们的最高心理范畴是“心”,心作为“理”的等同物而产生人的形体。

张,即张载。

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开创“关学”。

古代应运而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都是谁?

张载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朱,即朱熹。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古代应运而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都是谁?

朱熹的诗

朱熹创立闽学,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

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至两汉以经学形式确立官方统治地位,汉亡后从魏晋开始衰败长达近千年,直到宋代复以理学形式的再度兴盛。

从朱熹开始,改造后的儒学——程朱理学重新确立了官方的统治地位,直至清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百科知识博览 > 《文化视野》举报/认领
上一篇: 什么是古典文明?四大古典文明指的是哪四大文明?
下一篇: 一个有趣的现象,名字叫“起、羽、布、青、飞”出了许多不世名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8: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话极费解,却是整部《红楼梦》的思想纲领
2017-09-30 13:01
在第2回贾雨村跟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那段话,大家公认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都认为是整部《红楼梦》的思想纲领,这一段叫做正邪两赋。

《大观红楼》作者欧丽娟教授也反复申说此段文字是理解整部红楼梦的关键之处,最近欧丽娟以《红楼梦“正邪两赋”说的历史渊源与思想内涵——以气论为中心的先天禀赋论》拔得香港新亚学报首届“徐复观最佳论文奖”头筹,编辑委员会的评奖词如下:

台湾大学中文系欧丽娟教授为当代红学研究巨子,著述极丰,创获甚多,此次以其本色当行之红学论文,先拔“徐复观最佳论文奖”头筹,可谓名归而实至。

在北京的演讲中,欧丽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红楼梦》里的“正邪两赋”与“无材可去补苍天”的关系,听完之后,读者确实能感觉我们与《红楼梦》的文化距离恐怕不止两百多年,而这恐怕也是《红楼梦》永恒的魅力所在。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朱、张,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祚永运隆之日,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邪之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下,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中。偶因风荡,或被云摧,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逸出者,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致搏击掀发。既然发泄,那邪气亦必赋之于人。假使或男或女偶秉此气而生者,上则不能为仁人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然生于薄祚寒门,甚至为奇优,为名娼,亦断不至为走卒健仆,甘遭庸夫驱制。”

曹雪芹以贾雨村之口说,天地之间,除了大仁和大恶之外,大家没有太大差别,大同小异,“余者皆无大异”,对于那些普通人面目模糊、可以互相取代,在这个历史中生生灭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人,曹雪芹根本不重视。

曹雪芹关心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人,而这种独特的人,大家都知道是正邪两赋,大仁和大恶的混合体,所以他没有办法归类。他没有办法归类,以致形成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大部分人自然地会“使用文本”,我们“使用文本”就说,这个很奇怪的又有点清明灵秀之气、又有一点残忍怪僻之邪气,所形成极端矛盾的组合体,他到底代表什么意义?曹雪芹为什么关心这种人?我们“使用文本”就推测说,就是要反封建、反礼教。可是这个好奇怪,为什么什么都是反封建、反礼教呢?谁告诉我们的?这段话就很值得我们重新检验,没有知识装备是永远看不出它的奥妙。

“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大仁者诞生的时代,就是乌托邦,是太平盛世,海清河晏;但是当大恶者诞生的时候,当然就是乱世,一个末世,一个时代非常混乱,甚至非常可怕残暴的终结的时代。他举了哪些历史中的人物来证明大仁的样态呢?大仁是一个抽象的语词,当它具现在具体人物上面的时候,谁有这个资格作为大仁的化身?他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后面就断掉了,再也没有后续的大仁者,他们都是应运而生。这些大仁者为什么会被曹雪芹津津乐道呢?因为他们修治天下,禀赋的是天地的正气,所以清明灵秀。这样一来就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大多数读者就是这样跳过去了,可是我在这里很愿意跟大家分享,原来什么叫做“诠释文本”,什么叫做回到语源学、语义学、精密分析原文的一种方式。

关于这个大仁者的含义,我刚做完这个研究,追踪了一下中国思想史。各位知道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并提,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显然不可能在汉代,因为汉代还没有出现董、韩之类。董是董仲舒,韩是韩愈,董仲舒虽然讲阴阳五行,对我们今天来讲有点迷信,但是他在汉代儒学地位是非常崇高的;韩愈由于是所谓的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所以他被放在大仁者的行列。可是各位不知道,原来把董、韩放在这样的大仁系列,那也是在宋代理学初期建构的,那个过程非常复杂。所以各位有没有发现,理学真的非常重要,所以这个大仁者的压轴就是理学家周敦颐,加上程颐、程颢、张载、朱熹,这叫程朱理学。所以你说《红楼梦》反理学说不通的,理学家根本是大仁者的压轴,而且曹雪芹认为之后的明清再也没有大仁者,这不是太有趣了吗?各位也可以发现,大恶者也是数到宋代。为什么都算到宋代呢?难道曹雪芹不把明清纳入他考量的范围吗?非也,我们下面会跟大家分享除了大仁和大恶之外,还有一个系列是正邪两赋,正邪两赋是数到明代的。所以很明显,当他算大仁、正邪两赋和大恶三个系列的时候,他是把明代放在观察的部分。所以正邪两赋会数到明代那些很突出的创作者、文学家,像唐伯虎就算进去了。

为什么大仁、大恶停在宋代?而且以大仁作为人格的至高标准,竟然以程、朱作为压轴,这是非常值得注目的一件事情。如果我们再考量曹雪芹的家世背景,各位就会很清楚知道一件事情,程朱理学根本就是曹雪芹的家学。曹寅对于曹雪芹影响非常重大,包括小说中的女娲补天,甚至也带有一点曹寅诗词创作的余迹在里面。对于这样一位博学多才,而且深受康熙信任的祖先,曹雪芹孺慕良深,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家学背景理解到程朱理学算是《红楼梦》的思想纲领,为什么?因为曹寅有一些诗和文,曹寅很明确地告诉他的侄子,我们家的家学就是要以程朱理学作为教育子弟很重要的范本。最信任曹寅的皇帝就是康熙,他也是程朱理学的支持者,他甚至颁布天下,把程朱理学变成国家的官学。这样君臣之间、祖孙之间,无论是国家和家族,程朱理学都是他们最重要的思想根据。所以我们看到大仁者的行列,以周、程、张、朱压轴是非常合理的事情。就这点来说,《红楼梦》前80回里对于程朱理学的铺陈和应用究竟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问题,绝对不能够想当然的,这个问题我们点到为止。

正邪两赋,两种气不小心聚在一起,彼此斗争,无法消融对方,以致于形成一个极端矛盾的统一体,这个就是对宝玉先天禀赋一种气论的解释。于是这种气要赋人,要体现在人身上,才能够把歧异的、纠结的、矛盾的气化解掉,天地之间就不会有特别奇怪的气存在,这是非常源远流长的气论。

曹雪芹又给了独特的阴阳二气人格的解释,他把它对应到大仁大恶,而以正邪两气所组合的矛盾统一体,解释了宝玉这类人独特的先天因素。不仅如此,曹雪芹又调动了神话,神话其实是后设的象征说法,各位不要把它当真,以为就是把这些人物浪漫化,不是。曹雪芹是用神话来说明这些人物为什么有这么奇特的性格特质,有些是先天的,没办法解释的,曹雪芹就用神话作为先天因素。

《红楼梦》一开始第一回就已经清清楚楚,已经再三强调,这部书创作宗旨就是“无材补天”,他是自己无材不堪入选,于是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读者却故意视而不见。因为我们希望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是反礼教的秀异分子,所以我们不愿意承认他其实在那个时代来讲,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这就是原人和类人猿的距离,我们用一知半解、用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关心来看《红楼梦》时,就很容易产生这种现象。

这里非常明白说“无材不堪入选”,后面又有一首诗讲到“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各位不要忘记,除了女娲炼石神话,补天剩下一块无材补天这样的设定以外,最初就是用气论给了宝玉前身正邪两赋的极端矛盾统一。正邪两赋这样一个奇怪的、没有办法归类的特异形态,原来在曹雪芹所在的正统文化里代表的是病态的人格,因为亦正亦邪,非正非邪,半正半邪,你到底算什么样的人,没有办法归属,这种人叫做畸零人。畸零人就是一个病态的存在样态,然后我们看到了“玉有病”的脂批,对不对?

我们再回到中华文化大传统,人类庞大的思想资料库,你就会发现正邪两赋的概念也都是在说疾病,都是病态。《释名》是汉代很有名一部训诂的专书。各位请看一下中医的病气理论。气的概念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医从先秦发展过程中,也把这个气论吸收了进来。传统的医学和现在的西医是非常不一样的,传统医学认为,人会生病就是因为内在的气流动不顺,不止如此,它说“疾,疾也,客气中人急疾也”,“客气”是指外来的气,它说有一个外来的气,包含六气,寒暑四季,这些气在我们身体外面流转。但是有时候忽冷忽热,有时候半冷半热,有时候气转换不顺的时候,就会入侵到我们经络里面,当外面的气侵入到我们经络血脉里,干扰了我们身体里非常正常的好的正气的运作,就会生病。所以“病,并也”。什么叫做“并也,并与正气在肤体中也”?外来的“客气”,“客气”也叫邪气,邪气侵入到你身体里跟你好的正气,正气就是你身体里好的气,给你营养,给你气血,让你很有精力的那股气,并存在你的身体经络里面,这时候你就生病。各位有没有发现这简直就是正邪两赋对不对?正邪并存其实就是疾病,这个跟脂砚斋的“玉有病”之点评不是完全如出一辙吗,完全一致。

在《黄帝内经·素问》也是一样的说法,“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这个卫气,意思是你吃了东西之后在胃部消化转化成营养,营养在血脉里流通,使得你很有精神。这个“卫气”是保卫你很健康的力量,而这个“卫气”也叫作胃气,也有叫做“营气”,都属于正气,换句话说,正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就生病。所以如果从中医体系来看,原来曹雪芹就是在文化传统里创作的,所以他所有对于正邪两赋所提供的概念和意涵完全一致,他说的就是宝玉这类人是病态的人格。不仅如此,除了中医的“病气论”之外,还有道家、儒家的思想依据,这个就不再展开。原来我们的知识装备真的很欠缺,欠缺到我们甚至连它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各位读《红楼梦》前80回有没有发现连宝玉、宝钗这些人都很懂医理的,对于生病该用什么药,是不是虎狼之药太强,他们都讲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宝钗建议黛玉要多吃燕窝,要怎么调,那段说法也是蛮有中医的根据,所以曹雪芹绝对是深谙医理的,他绝对知道这些说法。还有一个推测曹雪芹一定知道的根据就是,连我都知道,曹雪芹不可能不知道,这是很合理的推测。

一块病态的玉是一个瑕疵品,它怎么可能补天呢?那补天是什么意思呢?补天是大仁者对这个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我们刚刚讲到周、程、张、朱,“张”是张载,张载有一个四句名言,我非常喜欢,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深深受到震撼,觉得为人者应若是,做一个人就要这样。他觉得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然是指文人,因为百姓是没有受教育的资源和权利的。

你们现在都说古代受教育的比例是5%,因为一个很红节目的关系。我要做一下补充,其实不是,比例更少,依照一个民国二十几年的资料,那个资料是有数据的,他说在光绪30年的时候,各位都知道光绪30年是很快就到了民国了,而且那个时候因为已经经过西方殖民的伤害,大家都认为要变法图强,认为教育很重要,所以大力推动,连女子学堂都有,是经过这样普及教育的情况下所做的调查,光绪30年当时进行识字率的普查所提出的是期望值,期望值不一定是事实,是通过这么多努力,我们期望的事实达到怎样的比例,那个数据是1%。连光绪30年教育都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之后,识字率还只有1%,那往前推是不是可想而知,文化精英真的是跟一般大众处于完全两个世界的,所以我们不能用平民的眼光看待《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的文化内涵。

一个没有资格去补天的,可是经过锻造的玉石,真的是愧对他所享有的家族栽培,以及自我实现的挫败。这跟我们现在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可以非常合理地解释这段脂批,他认为作者是要“贬玉原非大观者也”,玉不是大观,玉是瑕疵被弃不用的,它没有补天的条件和能力,它就不算大观,所以大观绝对不是洋洋大观,风景的大观,大观从《易经》开始,从来就是跟王道结合的,是跟经世济民结合的一个宏大的理想,这个是我们现代人也不知道大观的原意時,就很容易犯的错误。因为大家只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说大观就是《岳阳楼记》里面看到风景是洋洋大观,你错了,因为你只看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你不知道曹雪芹他们读过四书五经,读过很多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很容易遇到的问题,这么一来就可以发现“瑕疵品”、“无才补天”、“玉有病”,跟“远非大观”是不是都非常一致了,跟正邪两赋也完全是在同一个主轴里。

我们现在对于贾宝玉的理解,很可能都是离心式的,脱离了传统文化所产生的 “使用文本”的解读,而不是“诠释文本”。“诠释文本”是你要作为一个有责任的、敏感的读者,你要照顾到这个创作背后的语言系统,而语言系统当然不外乎文化系统,这个就是我们现代人最缺乏的。所以我们面对《红楼梦》时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难题,就在于我们没有阶层性这个概念,我们现在讲究人人平等、民主,变成好像是一个不證自明的,而且是唯一最重要的,无论是制度或者我们的思想上的价值观。但是这真的是我们现代人的骄傲,我们自以为是。

我们现在实施所谓的民主自由,其实从西方算起来,也不过才两三百年的历史,两三百年之前,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文明有多少不同的生活方式,为什么我们就只能用我们的观念衡量他们呢?所以这么一来就发生一个问题。我读过一个美国学者写的书,他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只要谈到等级,就视同洪水猛兽,他说在美国,“等级”这个词汇绝对是禁忌,你提出来就觉得你是罪恶,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我才明白原来我们现代人的意识形态跟价值观是深入透骨到这个程度,这么一来我们怎么理解传统就是在等级中运作的呢,对他们来讲,贵贱的划分是理所当然,跟我们现在把自由平等当做不证自明的价值观的理所当然是一样的。你的信仰跟我的信仰其实是一样的真诚,但是我们不肯接受,原来古人对于等级和封建也有他们的信仰,我们总觉得你很进步,你就应该反对你的时代。为什么?进步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呈现?我真的不明白,进步有太多种可以呈现的方式,所以我们不能把问题简化。

曹雪芹在第2回开宗明义,就很清楚地告诉你,你要了解贾宝玉,一定要从等级去认识他,因为等级决定了他的正邪两赋所体现的表现形态。他说正邪两赋一定要赋予人身上发现之后才会化解掉,对不对?赋予什么样的人身上呢?他告诉你,如果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就会变成情痴情种,如果生于诗书清贫之族,会变成逸士高人,如果生于薄祚寒门,会变成奇优名娼。我们一直没有好好读这一段,只把其中的情痴情种摘录出来,因为很浪漫。对啊,宝玉是情痴情种,爱黛玉爱到从前生到今世,我们就开始不断附会我们想要的东西。可是明明不是啊。这段话很清楚,他说你就算是一样的正邪两赋先天的性格材料,但是你生在不同的家庭,而家庭跟阶层有关,你就会有不同的人格样态、所以怎样才能创造情痴情种呢,一定要公侯富贵之家,才能塑造出这种人格。那你如果跑到那种诗书清贫之族,各位有没有发现,诗书清贫之族的条件就是比较穷,但是他读过书,这种人也很特别,要变成逸士高人,陶渊明就是。陶渊明不可能是情痴情种吧,他果然也不是生在公侯富贵之家,人家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好可怜,很会创作诗词,满腹诗书,但是种起田里就是不行,“吾不如老农”,没有办法,“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嘛!所以各位就明白,曹雪芹很清楚看到一个事实,一个人会是什么样子,跟他的成长背景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它的家庭环境,尤其是六岁成长前的家庭环境,会对他造成简直是第二天性的影响,那就是他的天性,那种影响是一辈子摆脱不掉的。所以曹雪芹、贾宝玉就是出生贵族阶层,他干嘛反对贵族,有人说哪有这种道理,谁说知识分子阶级就不会反对贵族,问题是我后面还有很多论证,所以说话真的很麻烦的事情。

如果生于薄祚寒门,是连书都没有办法读的,于是他一定会沦落于底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在等级制度里。但是他即便在底层,他都会很突出,他会变成名角,一出场就是大青衣,后面有很多人崇拜和痴迷,那又是一种独特的人格类型。大家想想看,曹雪芹所写的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是不是就是在公侯富贵之家成长的,所以你不能用逸士高人来理解他们,他们更不是奇优名娼,我们不可以混为一谈。但是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混为一谈,所以这就是我们现在读《红楼梦》比较难的地方,因为我们根本就先天排斥这个观念,就是不可以有贵贱。可是他就在贵贱里面生活呼吸,追求,渴望,实践自我的,你排斥这些根本的前提,那你理解到的《红楼梦》不就是自己投射的《红楼梦》了。这是我觉得读《红楼梦》也是一个大的难题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8: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英家教网> 试卷> 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 > 题目详情
网址:http://www.1010jiajiao.com/paper/timu/3674684.html[举报]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1)按孟子的说法,孔子认为禹、稷和颜回“贤”,是因为他们“□□” ,如果“易地则皆然”是说假如他们时空地位互换,也会有相同的做人的原则,这相同的原则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意对即可) 。

(2)为什么孟子说“禹 稷颜回同道”,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题目来源: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高二文化经典《孟子》专题训练二参考答案

(一)(1)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寒之者

(2)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不能一暴十寒。

(二)(1)天吏   士师     以燕伐燕

(2)不是。孟子认为要讨伐不义的诸侯,必须是“为天吏”,要杀掉杀人犯,必须是执法部门的人。孟子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法治问题。

译文:齐国攻打燕国。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三)(1)大丈夫  以顺为正   行天下之大道

(2)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两个标准:个人的志向和操守,即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二是要有为坚持这种志向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

(四)(1) 放心   求放心   放其心而不知求

(2)孟子的“放心”是指放失本心,“求放心”是指要把放失的本心寻找回来,使“心”的官能能发生正常作用。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指不必担心、安心之义,与孟子放心之说,意义上不同。

译文孟子说:)“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研究学问的途径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五)(1)一傅众咻  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2)孟子、孟母、荀子都谈到了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德。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与品学兼优的学生多接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品德都有提升。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您想让贵国的国君向善吗?我明白告诉你: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希望让他的孩子学齐国话。那么要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要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答道:“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干扰他,虽然每天责备他,希望他学会齐国话,也是不可能了。如果把他安置在齐国的庄岳那个地区住个几年,虽然每天打他,要他依旧说楚国话,也是不易办到了。您说薛居州是个善士,把他推荐到大王左右任职,如果大王左右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薛居州一样的善士,那么大王要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如果大王左右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善士,那么大王要和谁去为善呢?一个薛居州,对于宋王又能有什么影响呢?”

(六)(1)就之   尊德乐道  不召之臣

(2)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欲有谋焉,则就之”体现了孟子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思想主张。(要体现孟子的思想主张。)

译文: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臣子;若有什么事情要商量,就亲自到臣那里去。如果君王不能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便不值得和他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而称霸诸侯

(七) (1)仁 义  礼 智  充之

(2)“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仁”与“义”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反之,则是人最大的悲哀。

(八)(1)同道   把天下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安贫乐道执著不变。

(2)一个人立身处世,须信守原则。有时看似行为不同,但因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同样是正确的,虽然彼此的行为看似相反。三人的行为都是合乎中道的,都是体道之人。所以孟子认为如果他们能时空地位互换,他们也会做出合乎其道的应有的行为。

译文:禹、稷处于政治清明的时代,三次经过自己家门都不进去,孔子称赞他们。颜子处于政治昏乱的时代,住在狭窄的巷子里,一筐饭,一瓢水,别人都受不了那种苦生活,他却自得其乐,孔子也称赞他。孟子说:“禹、稷和颜回(处世的态度虽有所不同,)道理却一样。禹以为天下的人有遭淹没的,好像自己使他淹没了一样;稷以为天下的人有挨饿的,好像自己使他挨饿一样,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这样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相交换地位,颜子也会三过家门不进去,禹、稷也会自得其乐。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纵是披着头发顶着帽子,连帽带子也不结去救他都可以。(禹、稷的行为正好比这样。)如果本地方的邻人在斗殴,也披着头发不结好帽带子去救,那就是糊涂了,纵使把门关着都可以了。(颜回的行为正好比这样。)”

(九)(1)本  涸   声闻过情

(2)孟子认为流水遇到坑洞,必先填满,再继续向前流。为学正如水的这种特性,都必须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绝不能躐等而进,期图一步登天。这就像一个学生连算术都学不好,又怎能把代数、微积分学好呢?

(十)(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孝、悌、忠、信

(2)孟子反对为了满足国君开疆拓土的私欲而“陷溺其民”的战争,认为只有施仁政于民,让人民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得民心;否则人民必然叛离,国君将成独夫。自古以来,为了满足侵略野心,发动世界大战的许多独夫如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军阀,尽管逞其淫威暴虐于一时,但是最后的下场都很凄惨,莫不自食恶果,败国丧身。当今凡是大权在握的政治、军事领袖应该以此为鉴戒

(十一)(1)国危   仁义   遗其亲  后其君

(2)文章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的恶行,告诉人们“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十二)(1)卑逾尊,疏逾戚     察之   用之

(2)左右近臣与“国人”比,毕竟是少数的几个人,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应该以“国人”的意见来决定提拔、贬斥或杀人的可否。这也就是一切以全民意向为依归,是人类早期的民主思想。

译文:国君任用贤人,要谨慎,实在迫不得已要拔擢一些人的时候,有可能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既如此,这怎能不慎重呢?假如大王左右的人都说某人贤德,还不能相信;假如大夫们都说某人贤德,还是不能就此相信。等到全国人民都说某人贤德,然后再仔细加以考虑,发现其确实贤德,然后才用之。又如,大王左右的人都说某人不可用,您不要去听他们的;大夫们也说某人不可用,您也不要去听他们的。等到全国人民都说某人不可用,然后仔细加以考察,发现他真的不可用,然后才弃置不用。还有一种情况,假如国王左右的人都说某人该杀,您不要听他们的;大夫们也说某人该杀,您也不要听他们的。等到全国人民都说该杀,然后再仔细加以考察,发现他确实该杀,这才把他杀掉。所以,应该说这是“全国人民同意杀掉他的”啊,做到这个样子,那才可以当国君作人民的父母。

(十三)(1)足以保四海  无以保妻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孟子强调君王要善于将自己的一切好的行为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译文: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给兄弟好影响,凭这治家和安邦。”是说要把这样的用心推广到各个方面罢了。

(十四)(1)宜   与民同之   杀人之罪

(2)孟子告诉齐宣王要实行“以民同乐”的亲民政策,只有与民共同富有大自然,拉近百姓距离,才会得到百姓支持

译文:齐宣王问道:“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孟子答道:“在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竟有这么大吗?”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初到齐国边境时,问明了齐国重要的禁令,这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区之内有个园林四十里见方,杀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内设下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应该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8: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史
[ nǚ shǐ ]
基本解释
1. 古代女官名。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或为世妇下属,掌管书写文件等事。

2. 对知识妇女的美称。

3. 古星名。

详细解释
1. 古代女官名。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或为世妇下属,掌管书写文件等事。

《周礼·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詔后治内政。”《汉书·外戚传下·班倢伃》:“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 隋 世 王劭 上疏,请依古法,復置女史之班,具録内仪,付於外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宫闱·女秀才》:“凡诸宫女曾受内臣教习,读书通文理者,先为女秀才。递陞女史,陞宫官,以至六局掌印。”

2. 对知识妇女的美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蒋苕生 太史序 玉亭女史 之诗曰:‘离象文明,而备位乎中;女子之有文章,盖自天定之。’” 清 赵翼 有《题女史骆佩香秋灯课女图》诗。

3. 古星名。

《晋书·天文志上》:“柱史北一星曰女史。”

辞书解释
[ nǚ shǐ ]
1 靍言。(1) 剪豍叹靍。鹺貂十釀叹湿烟,蚯竭唓糋筩癫烡篜跉塊頞倿鵖獫閶。杝《蠾頞·夥靍·叹祽》。橕《蠾頞·嘞靍·儾釀》茖媽烡叹祽辑睯,筩癫十箍沔鲸嫇耏,糩夥靍茖媽叹祽櫺灲。(2) 唓靍叹齑。砙鐍敼,獫唓朋耏。斊踍粕躝言“叹躳”,戗那叹靍讪筑辑笉禊眴。漿豍伀言“叹祽”,瘲筩沔十。
2 狋吔覴尊狧偍貂椶釀叹詯蓴覻。郄鱵庬烡《讞叹祽辳奨鳍倢供裹絨起》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9: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史
更新时间:2023-12-14 21:36:29
nǚ shǐ
ㄋㄩˇ ㄕㄧˇ
目录
1、基本解释
基本解释
(1).古代女官名。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或为世妇下属,掌管书写文件等事。《周礼·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詔后治内政。”《汉书·外戚传下·班倢伃》:“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 隋 世 王劭 上疏,请依古法,復置女史之班,具録内仪,付於外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宫闱·女秀才》:“凡诸宫女曾受内臣教习,读书通文理者,先为女秀才。递陞女史,陞宫官,以至六局掌印。”
(2).对知识妇女的美称。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蒋苕生 太史序 玉亭女史 之诗曰:‘离象文明,而备位乎中;女子之有文章,盖自天定之。’” 清 赵翼 有《题女史骆佩香秋灯课女图》诗。
(3).古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柱史北一星曰女史。”

成语(Idiom):女史

发音(Pronunciation):nǚ shì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女士,指成年女子。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女史在古代是对女性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女士”。这个词语通常用来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貌。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女史一词通常用于正式场合,如写信、称呼长辈或陌生女性等。在现代社会中,女史也可以用来尊称女性朋友或同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女史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用来尊称女性。在古代,女性地位较低,女子通常不能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因此,女史一词的出现,可以视为对女性地位的一种尊重和肯定。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女史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女”和“史”。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请问,女史贵姓?

2. 尊敬的女史,您好!

3. 我们邀请了几位女史参加会议。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女史与女士的发音相连,女士是对女性的尊称,女史也表示对女性的尊重。可以通过记忆女史一词在正式场合的使用来加深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9: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史的意思|女史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
2023年12月14日 - 《晋书·天文志上》:“柱史北一星曰女史.《周礼·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424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09: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嫔女史原文及翻译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九嫔女史原文及翻译栏目,提供与九嫔女史原文及翻译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周礼》天官冢宰·九嫔/女史原文及翻译
05-03
标签: 周礼原文及翻译 九嫔女史原文及翻译
 

  《周礼》天官冢宰·九嫔/女史原文及翻译
  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而以时御叙于王所。凡祭祀,赞玉赍,选后荐,彻豆笾。若有宾客,则従后。大丧,帅叙哭者亦如之。

  世妇掌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帅女宫而澹攥为赍盛。及祭之日,莅陈女宫之具,凡内羞之物,掌吊临于卿大夫之丧。 女御掌御叙于王之燕寝,以岁时献功事。凡祭祀,赞世妇。大丧,掌沐浴。后之丧,持习翣。従世妇而吊于卿大夫之丧。

  女祝掌王后之内祭祀,凡内祷词之事。掌以时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逆内宫,书内令。凡后之事,以礼従。

  原文翻译:
  能,各率领所属的女御,按时依次到燕寝侍候王歇息。凡举行祭祀,协助[王后]进献盛有黍稷的玉敦,协助王后进献和彻下豆与笾。如果有宾客,就跟从王后[协助招待宾客]。有大丧,也跟从并协助王后率领[内外命妇]依尊卑次序排列哭位而哭。

  世妇掌管有关祭祀、招待宾客和丧事的事,率领宫中女奴洗涤和拭擦礼器,精选供祭祀用的谷物。到祭祀那天,亲临[率领]宫中女奴陈列祭器,以及所有[当预先陈放在]房中的食物。负责哭吊卿大夫的丧事。

  女御负责安排[嫔妃们]依次到燕寝陪侍王(过夜]。按每年的一定季节呈献劳动成绩。凡祭祀协助世妇做事。王或王后死,负责为尸体洗头洗身。王后的丧事,负责[为柩车]掌萋。跟从世妇前往吊唁卿大夫之丧。

  女祝负责主持王后六宫内的祭祀,以及所有向神祈福、报福的事。掌管[因事]随时举行招祭、梗祭、桧祭、禳祭的事,以消除疾病和灾殃。

  内史负责有关王后之礼的职事,掌管治理内政之法的副本,以告诉王后据以治理内政。核查内宫[的财物开支],记录王后的命令。凡王后[有行礼]的事,拿着礼书跟从王后,[以告诉王后所当行之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7-1 03:56 , Processed in 0.0561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