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9 22: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忠贤——古今第一宦官
  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谀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魏忠贤(1568年-1627年),中国明朝末期宦官,原名李进忠,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滦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父母为街头杂耍艺人或小手工业者,好赌成性,曾卖掉自己的女儿作为赌债。认魏朝作为“干父”而改名换姓(据《明清宫廷秘史》)。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太监宫女之间的婚配)。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公元1621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年号天启。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明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自为之”。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9 23: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魏忠贤真有这么大能力吗?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马先生的日记
关注
2024-03-05 10:47来自黑龙江
2024桂林阳朔旅游经典路线攻略,真实经验分享!
2024桂林阳朔旅游经典路线攻略,真实经验分享!
百里杜鹃是个仙境,一旦走进百里杜鹃,一切真实存在
百里杜鹃是个仙境,一旦走进百里杜鹃,一切真实存在
三界游戏_装备靠打-自由交易-一键秒回收_游戏试玩>>
三界游戏_装备靠打-自由交易-一键秒回收_游戏试玩>>
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冯梦龙的笔记史料《燕都日记》。原文是这样的:“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其实冯梦龙的这个记载,成了后世的一段公案。不只是这个说法,还有一个说法,李自成进京的时候,是不是曹化淳给开的门。


有人说,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曹化淳已经回乡六年,不可能给崇祯皇帝说那个话,后来也不可能给李自成开门。但是冯梦龙在《燕都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 “先有人伏内,通太监曹化淳弟曹二开门内应。”也就是说,曹化淳确实回乡了,但崇祯皇帝又把他叫来了。开门的并不是曹化淳本人,而是其弟弟“曹二”。不过这个书也有问题,比如说“化淳昔事忠贤”,这显然并非事实。


再说了,当初崇祯皇帝清理阉党的时候,就是主要由曹化淳来完成的。他既然打击了魏忠贤,能说这个话吗?而且按照崇祯皇帝的性格,他可能突然“收葬忠贤骸首”吗?那不是自己打脸吗? 当然了,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是探讨这个话是不是曹化淳说的。因为这不仅仅是曹化淳的观点,也是当下很多网友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对吗?


魏忠贤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他在宫中的表现,除了党同伐异,结党营私,就没干过治国理政,振兴国家的事情。要靠这样的人来解决明朝末年积压的那些矛盾,可能吗?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一点。崇祯皇帝不是朱由校,他不可能把权力让给魏忠贤,他们不可能兼容,魏忠贤不可能不死。所以,一切假设,都只能是假设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0: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空空道人抄录了《石头记》,“空空”是什么意思?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微信公众号:君笺雅侃红楼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空空道人抄录了《石头记》,“空空”是什么意思?
细说红楼梦008:空空道人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前言꧂

女娲补天石跟着一僧一道去了凡间后,不知经过如何。

世间白驹过隙早不知又过去了多久,有一个道士又来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求仙访道,见到石头上的文字记录,便是石头下凡后的一番经历。




道士应石头请求,记录下来便成《石头记》,这道士就是空空道人。

☞细说红楼系列008,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①꧂

(第一回)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

石头上的故事,便是《红楼梦》别名“石头记”的由来。

而这空空道人妙在名字“空空”,极有意思。




꧁②꧂

“空”为大乘佛教般若思想“十八空”之一,空之亦空曰“空空”。

《大智度论》卷四十六中说:“何等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是名空空。”

世人要“一切皆空而又不执着于空名与空见。”

妙在空空道人非佛是道,便注定与佛家有缘。是以他最终由道入佛。应了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一僧一道,又化为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之大道契合。

显然,其中涉及佛道思想在《红楼梦》里的兼容。




꧁③꧂

不过,“空空”可不止佛家指引。曹雪芹终究是受儒家教诲读书人,开宗明义?必然要用到儒家思想。

《大戴礼记·主言》:“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璞,商悫,女憧憧,妇空空。”

意思是说君仁臣忠是必须要遵守的准则。士农工商各尽其责是准则。而“女子无才便是德”,不需要文韬武略,博学多识,才有德行。

《红楼梦》既是“女儿书”,女子有才还是无才便成了焦点。到底什么样儿的女儿,才是真有“德”?

“空空”便是个“问题。”




꧁④꧂

儒释道三家都有对“空空”的解释。

“空空”可容一切为“得”。可释放一切,为“舍”。“舍得”既为人生之得失、兴亡。回首万事皆空,是为“空空”。

唐朝裴铏的《传奇·聂隐娘》,有人物“妙手空空儿”,是一个神偷儿。

“隐娘曰:后夜当使妙手空空儿继至。空空儿之神术,人莫能窥其用,鬼莫得蹑其踪。能从空虚而入冥,善无形而灭影,隐娘之艺,故不能造其境。”




“偷”他人之物,囊括富贵、姻缘、权力等等,更符合《红楼梦》之“争斗”主旨。

这空空道人集合“儒释道”三家,以道家面目出场,源于道家不禁情爱风月,更贴近《红楼梦》主旨。

若是结合贾宝玉于道家了悟、佛家禅悟,儒家明悟经历,他最后皈依出家,可谓“空之亦空”就是空空。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1-17 10: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0: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瑞进入风月宝鉴,与王熙凤云雨了几次,为什么出来就死了?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微信公众号:君笺雅侃红楼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瑞进入风月宝鉴,与王熙凤云雨了几次,为什么出来就死了?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前言꧂

贾瑞罔顾伦理道德,骚扰王熙凤。要说凤姐严词拒绝,或者告诉贾琏惩戒他一番,也就罢了。

可王熙凤非但不拒绝,还故意给贾瑞传递错误信息,以为对他有意思。结果入了凤姐设计的相思局,被连番挫折,最终一病不起。

这就是焦大当着王熙凤面,骂“养小叔子”的原因。




꧁①꧂

王熙凤尽管没与贾瑞如何。可她勾引贾瑞,毒设相思局,就是“养小叔子”的行径。

更可恶的是贾瑞罪不至死,王熙凤却害人性命,也是太过恶毒。

脂砚斋说他“戕害宗庙血食,是贾宅第一罪人”,并不为过。

反观贾瑞这边,一开始并不知道王熙凤设计害他。因听说凤姐与贾蓉等人不避讳,也听了外头类似焦大“扒灰、养小叔子”的胡话,就以为凤姐也是风流人凑上去勾引。才被毒设相思局害死。

贾瑞被王熙凤接连害了几次,也明白是被骗了。奈何情字最难禁绝,他对王熙凤的沉迷越来越深,之前大冬天被在外头连续冻了两天,又被祖父责罚,便伤了身体一病不起。

药石罔效之时,来了一个跛足道人拿出一面名“风月宝鉴”的镜子,并嘱咐贾瑞要想活命就千万只照背面别照正面。




꧁②꧂

(第十二回)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嗳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贾瑞就这么死了。正所谓“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不听话导致了可怜殒命。

贾瑞陷入王熙凤的情网无法自拔,明知是死也义无反顾。

脂砚斋说贾瑞三番两次入镜子里与王熙凤云雨行欢,被鬼差拿了还不死心,临了还不忘镜子,是“求仁得仁”,典型的“醉生梦死”典范。




꧁③꧂

“风月宝鉴”代表的是“虚幻”。

贾瑞入风月宝鉴与王熙凤云雨,就与贾宝玉入梦太虚幻境与秦可卿云雨一样意思。

可贾瑞不知节制落得身死道消,是为皮肤滥淫。他沉溺虚幻无法自拔,则是人性弱点的彰显。

其实贾瑞好色与贾雨村贪权一个意思。

当日贾雨村走到智通寺,门口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提醒他人生知足,留有余地才是“智通”的聪明人。否则就是愚蠢(雨村)。

可惜贾雨村堪不破,一味钻营权力,最终害人害己。

贾雨村的执迷与贾瑞一样,都是风月宝鉴照见的内外虚实。




꧁④꧂

风月宝鉴还有一层意思:揭开王熙凤的真面目。

贾瑞见镜子里凤姐向他招手,就表明是王熙凤在恶意勾引要害贾瑞性命。

贾瑞不端却不是死罪。王熙凤不问青红皂白杀人,预示她的真面目正是背面的“骷髅相”。

她在美人和魔鬼之间切换,便是人性的善恶不看表象。

贾瑞看重皮囊,则是杀人相,他进去与之云雨就死。

每个人眼中的风月宝鉴肯定都不一样,皆因每个人的欲望不同。




风月宝鉴要与秦可卿房中那面“武则天镜室里的镜子”对照,是王熙凤悲剧一生写照。

她有武则天的权欲,却没有武则天的运气和能力。唐高宗对武则天无法废后,贾琏却最终休了她。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贾瑞,犯了“淫”和戕害宗庙血食之罪,是她日后被休的主要原因。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3-11-18 09: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6: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未时交芒种节+】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还是玉色蝴蝶?山子洞里遇见蛇!四月二十六,是什么日子?扬州屠城第一天!“未时交芒种节”何解?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还是玉色蝴蝶?山子洞里遇见蛇!四月二十六,是什么日子?扬州屠城第一天!“未时交芒种节”何解?
【红楼梦贾府大观园龙蛇争玉:连载8】
(连载:庚辰本全部位置路线信息,摘录汇集)

第27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没有)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没有时交芒种,并不是芒种节。却祭饯花神,花神退位,为什么?“花”古同“华”,所以黛玉葬花,是葬华!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扬州屠城第一天,所以黛玉哭:花落、人亡,两不知!泪笔!)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甲戌、庚辰本都有巧姐:应是批语,误抄入正文了)、大姐、香菱与众丫嬛们都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众人,一直的往潇湘馆来。

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见宝钗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往潇湘馆来。忽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他二人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此刻自己也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到是回来的妙。

想毕,抽身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彩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的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渡柳,将欲过河。到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的滴翠亭,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亭子里面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在池中,周围都是刁(雕)镂槅子糊着纸。



宝钗道:“我才在河边看着他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必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又是在那山子洞里去。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

(朝东一绕就不见了:东边是大主山。提醒:大主山有山洞,有蛇)



只见凤姐站在山坡上招手叫红玉,红玉连忙弃了众人,跑至凤姐前,笑问:“奶奶使唤作什么?”

红玉听了,徹身去了,回来只见凤姐不在这山坡子上了。因见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裙子,便上来问道:“姐姐,不知道二奶奶往那去了?”司棋道:“没理论。”红玉听了,又往四下里看,只见那边探春、宝钗在池边看鱼。红玉便走来,陪笑问道:“姑娘们可看见二奶奶没有?”探春道:“往大奶奶院里找去。”



如今且说林黛玉因夜间失寐,次日起迟了,闻得众姊妹都在园中作饯花会,恐人笑他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刚到了院中,只见宝玉进门来了,笑道:“好妹妹,昨儿可告我不曾?教我悬了一夜心。”

黛玉正眼也不看,各自出了院门,一直找别的姊妹去了。宝玉心中纳闷,一面想,一面走,又犹不得从后面追了来。

只见宝钗、探春正在那边看仙鹤,见黛玉来了,三个一同跕着说话儿。又见宝玉来了,探春道:“哥哥往这里来,我和你说话。”宝玉听说,便跟了他来到一棵石榴树下。



宝玉因不见林黛玉,便知他是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越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柳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

(登山渡水:说明是翻过大主山、渡过了山下之水。不是走东边山下之路,即贾政一行从沁芳闸到怡红院之路)

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






第28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是黛玉之声,先不过是点头感叹,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

  那林黛玉正自悲伤,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着“短命“二字上,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见黛玉去了,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



宝玉出来,到外头,只见焙茗说道:“冯大爷家请。”宝玉听了,知道是昨日的话,便说:“要衣裳去。”自己便往书房里来。焙茗一直到了二门前等人,只见出来个老婆子,焙茗上去说道:“宝二爷在书房里等出门的衣裳,你老人家进去带个信儿。”那婆子道:“你妈的!倒好,宝二爷如今在园子里住着,跟他的人都在园子里,你又跑了这里来带信儿?”焙茗听了,笑道:“骂的是,我也糊涂了。”说着一径往东边二门上来。

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焙茗将原故说了,有个小厮跑了进去,半日才抱了一个包袱出来,递与焙茗。回到书房里,宝玉换了

第30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椿灵划蔷痴及局外
谁知目今盛暑之时,又当早饭已过,各处主仆人等多半都因日长神倦之时,宝玉背着手,到一处,一处鸦雀无闻。从贾母这里出来,往西走过了穿堂,便是凤姐的院落。到他们院门前,只见院门掩着。知道凤姐素日的规矩,每到天热,午间要歇一个时辰的,进去不便,遂进角门,来到王夫人上房内。



且说那宝玉见王夫人醒来,自己没趣,忙进大观园来。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刚到了蔷薇花架,只听有人哽噎之声。定玉心中疑惑,便跕住细听,果然架下那边有人。如今五月之际,那蔷薇正是花叶茂盛之际,宝玉便俏俏的隔着篱笆洞儿一看(怡红院外的竹篱花障),只见一个女孩子蹲在花下,手里拿着根管(绾)头的簪子在地下抠土,一面悄悄的流泣。

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还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原来明日是端阳节,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子都放了学,进园来各处顽耍。可巧小生宝官、正旦玉官等两个女孩子,正在怡红院和袭人玩笑,被大雨阻住。大家把沟堵了,水积在院内,把些绿头鸭,花鸂鶒,彩鸳鸯,捉的捉,赶的赶,缝了翅膀,放在院内顽耍,将院门关了。袭人等都在游廊上嘻笑。 (前院:宝玉淋雨,叫的应是最近的门)

宝玉见关着门,便以手扣门,里面诸人只顾笑,那里听见?

(从多次描述的进怡红院,都是进前院门,在北边。不是面南)



(未完,连载【红楼梦贾府大观园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迎春住了缀锦楼,惜春住了蓼风轩,与探春的秋爽斋一样,不是绣楼+黛玉葬花:葬华!蜂腰桥设言传心事:蜂腰板桥在蘅芜苑门口
0 赞同 · 0 评论文章

编辑于 2023-12-14 11: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8: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遭贾母厌弃的长子贾赦是谁

我们看到,书中有一极为明显、极不合理的安排,就是最为讲究礼法的诗礼簪缨的荣国府,竟公然让幼子贾政凌驾于长子贾赦之上。

贾赦世袭了官爵(降等袭爵为一等将军),是荣国府名正言顺的男主人,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法规定,贾赦应该住在正堂荣禧堂,荣国府的内务治理权也应该在邢夫人手里才对。可实际上呢?荣国府竟是以贾政为老爷,让其以当家人的身份处理对外事务,荣国府的内部家务也全由王夫人掌管,就连荣国府的正房也是贾政和王夫人在住。而大老爷贾赦和大太太邢夫人不但无权管理家族事务,还只能屈居在东边隔断的偏僻旧园中,这一切完全与礼法和律法不合。

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合理的颠倒安排呢?从贾赦在中秋夜宴上讲笑话明确表达对贾母偏心的不满来看,一切都是因为贾母对幼子贾政的偏爱。

为什么贾母能公然无视封建礼法和朝廷律法,让幼子贾政凌驾于已经袭了爵的长子贾赦之上?

有人认为:贾家府邸是敕造的,因此不属贾家私产,贾赦虽然袭了爵位,却是降等袭爵,只是一等将军,而非公爵,没有资格享用高等级的国公府。贾家之所以能继续住在国公府中,完全是因为贾母这个国公夫人还活着,等到贾母不在了,贾家人就得搬出国公府,因此,贾母对国公府理所当然地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自己的意志。

但实际上,房屋是个特例,不同于衣服车马必须要严格依照品级穿用,即使贾府的后代子孙爵位降等,但依然可以继续居住父祖的敕造国公府,见《大明会典卷六十二》中规定:“房屋器用等第。……官员任满致仕,与见任同。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父祖房舍。及衣服车马,有官者依品级。”

只有出现两种情况,贾家才会失去敕造的国公府:

贾府得罪了皇帝,皇帝动怒执意收回,但这种行为多少都会寒了臣子之心,皇帝轻易不会这样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贾府犯罪被抄家,那时候就连非敕造的南京老宅也是保不住的,何况敕造的国公府?只有祖坟旁的产业才可保无虞,不会被抄,即秦可卿托梦凤姐所说的:“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

既然降了爵的贾赦有权享用国公府,那为何贾母要置封建礼法和朝廷律法于不顾,公然地废长立幼呢?朱慈炤对于荣国府的这一奇怪安排究竟有何用意呢?

从表面文章来看:荣国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怪情形,完全是因为贾母对小儿子贾政的偏爱,而元春在宫中的不断晋升更进一步巩固了贾政夫妻在荣国府的权威,可以说是贾母用孝道和元春的得势压制着贾赦,但这毕竟是不合封建礼法和朝廷律法的,不必等到贾母死了,或是元春失势,一旦朝廷认真追究,那么荣国府就得交由贾赦管理,而贾政和王夫人的最终结局只能是黯然出府。

但《红楼梦》不同于别书,我前面反复强调过了,《红楼梦》一书写三事的一喉三歌,分别是表面实写的宝黛爱情悲剧、影射暗写的大明亡国史实、以及隐喻虚写的明清交锋历史。而贾母对幼子贾政的出格偏爱的离奇情节,其实是在隐喻明清交锋的特殊历史。

来看看荣国府长房贾赦居所的蹊跷之处。

第三回黛玉从贾母的位于荣国府西院的住处去往贾赦住处时,书中写道“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竟是要先坐车出了荣府,上了大街,行过荣府正门后,再进黑油大门方才能到;当黛玉离开贾赦处返回时,书中又写“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这“进了荣府”四个字,正是再次提醒读者,贾赦的居所虽在荣府东南角,却与别处隔断开来,单独开门朝向大街,可以说是在荣国府中,也可以说不在荣国府中,如此安排十分蹊跷,究竟是何缘故呢?

第十六回里给出了答案,朱慈炤写荣国府建造大观园时写道:“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

朱慈炤特别强调“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这其实是在暗示荣府东边一带的所有房屋都是专供下人居住的仆役房,贾赦所住的偏僻旧园位于荣府东南角,也属于东边,实为下人区。原来,贾赦这个所谓的荣府大老爷其实本是荣府的下人,因此,他的住处不但偏僻陈旧,还必须要同贾府主子们住的地方隔断区别开来,皆因身份有别。这原为贾府下人的贾赦不是别个,正是来自东边的、原为贾府朱明属夷家奴的后金满清,所以贾赦住在荣府东边的下人房,而且大门是“黑”色,只因其是来自黑龙江的黑水满清!

因为贾代善和薛家也都影射女真满清,所以他们也都住在东边的下人区,也都单独“有一门通街”。而荣府的衰落史便是下人代善、贾赦和薛家这些“娇杏”们侥幸窃权、由奴变主的篡国史。

“赦”通“摄”,贾赦和贾政的名字连起来即为“摄政”二字,影射的是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不同于明朝将代表皇帝处理国政之人称作“监国”,如天启皇帝临终安排弟弟朱由检暂作监国、如南明的监国鲁王,清朝将代表顺治帝行使统治权力的多尔衮称为“摄政”。

虽然都是女真政权的贾府代表,但贾代善指代的主要是入主中原前的后金满清,而贾赦影射的主要是由摄政王多尔衮执掌大权的入关后的满清政府。因此,贾代善住的梨香院位于贾府后方偏僻的东北角上,尚属东北雪乡;而贾赦则搬到了贾府前方临街的东南角,隐喻满清已经南下入主中原。

请注意书中的一处暗笔,第三十二回里特别交代金钏投的井是“东南角上的井”,请回顾我在第一部书中的解密,下人金钏影射的是女真后金,“金钏投井”隐喻的是金钏后金升级为改“汗”为“帝”、改“金”为“清”的、意图取代大明的玉钏大清。要想取代大明就必须要南下,这就是为何金钏要投“东南角上的井”、而非“东北角上的井”的缘故。金钏这一投井,让后金代善升级为大清贾赦,并从原本的东北角向前推进到了东南角,最终成功地入主中原。

老祖宗贾母所代表的是朱明政权,由于内斗不休,导致不敌满清、不断退缩,因此只能屈居妻位。按照古代女子三从四德的行为要求,女性要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但贾母作为朱明祖宗,心中永远偏爱贾政所代表的朱明政权,因此极尽一切努力让无能的幼子执掌家政。这就是贾母对长子贾赦十分厌弃,却对次子贾政格外偏袒、并让贾政主持荣国府的原因所在。而元春影射的是华夏的士民百姓,自然也是心向自家父母、也就是自己民族的朱明政权。

靠着贾母和元春的双重加持,尽管贾赦入主北京、身居长位,但贾政夫妻仍能长期以幼代长管理荣国府,因为南明政权虽然混乱无能,但始终是汉人的心之所向,尽管清军兵强马壮、所向披靡,然而无数汉民们依然坚定不移地拥护和保卫着孱弱不堪的南明政权。但在抗清的战争屡屡失利之后,元春所代表的抗清势力备受打击,大明气数已尽,再也无力回天,最终元春被杀、贾母病死,失去庇佑的贾政夫妇亦被贾赦夫妻扫地出门。

以上便是荣国府的长房贾代善和贾赦的真实来历,也是贾赦不受贾母喜欢的真正原因。

书中对荣国府贾政和贾赦二人所作的颠倒安排,完全是为了反映南明政权的建立、以及汉民与清廷的政权之争。满清贾代善和贾赦打着为崇祯报仇的骗人幌子篡夺了华夏神器,成为实际统治者,即事实上的老大。而贾政喻指的是朱明正统和根正苗红的南明各政权以及汉人各势力,贾政生的衔玉而诞的宝玉实为朱明玉玺。可不幸的是崇祯亡国,葬送了汉人江山,贾政虽是朱明正朔却只能屈居第二,所幸朱明国运一息尚存,靠着朱明老祖宗贾母的偏心,贾政勉强能与贾赦争夺荣国府,但在为国捐躯的抗清义士元春的抗争被彻底镇压后、在贾母代表的朱明国运彻底消亡后,贾政和贾宝玉就只能黯然离开荣国府,彻底退出华夏的历史舞台了。

贾政虽然受到贾母偏爱而成为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但最终也只能让位于贾赦这个下人,这种地位与名分脱节的错位描写,其实都是朱慈炤故意写来以暗示宝玉和贾政被鹊巢鸠占、主仆易位的无奈现实。

因为贾赦觊觎中原政权,所以薄情寡义的他才会违背常理地关心宝玉被魇害——即崇祯亡国后朱明玉玺的安危去向,贾赦表面看似忙着帮助宝玉恢复生机,其实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贾母和元春的欢心,以图窃取华夏政权。

第七十五回里,贾赦故意夸奖拉拢贾环,还又拍着贾环的头,笑道:“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贾赦的这番话说的奇怪,因为贾环不但是庶子,而且还是二老爷贾政的庶子,继承顺序排在贾琏、贾兰和宝玉三人之后,世袭家业怎么可能轮得着贾环?可贾赦偏偏对着最无可能继承荣国府的贾环说出这番话来,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贾赦用世袭家业拉拢贾环的这番言语,其实影射的是满清看到朱明政权的“家患”农民军更加壮大后,主动示好拉拢以谋求联手灭明之事。

根据《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三》与《皇清开国方略卷三十一》中记载,崇德七年冬十月、即崇祯十五年冬,皇太极特别叮嘱统兵入塞劫掠的阿巴泰说:“如遇流寇,宜云尔等见明政紊乱,激而成变。中国来征,亦正为此。以善言抚谕之。申戒士卒,勿误杀彼一二人,致与交恶。”这说明皇太极早在明亡一年多前就已经在酝酿“联寇灭明”的计划了。崇祯十六年八月,皇太极病逝,在多方势力的妥协下,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登上了皇位,但实权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的手中。虽然满清易主,但多尔衮还是延续了皇太极“联寇灭明”的既定政策。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了大顺朝,得知消息的多尔衮立马于正月二十七日派心腹迟起龙通过蒙古部落送密信到镇守榆林的大顺将领王良智的手里,再由王良智上报李自成,希望能与李自成联手灭明、平分中原,书信内容见《明清史料》丙编第一本《清帝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朕与公等山河远隔,但闻战胜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称号,故书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

但西北汉子李自成刚得很,不同于对内鱼肉百姓、对外奴颜媚骨的权贵富豪,出身贫苦的李自成是绝不会出卖自己国家同满清夷虏合作的,因此对多尔衮的这封谋求平分天下、共同富贵的密信毫不理会。不仅不理会,还在即将攻下北京的前一天,也就是三月十八日,特派投诚的明廷太监杜勋给崇祯帝捎话,只要崇祯帝许他自立做西北王,并送他一百万两银子劳军,他就立刻退兵,而且愿为崇祯帝剿灭其他农民军,尤其愿意派自己的劲兵帮助崇祯帝平灭辽东的满夷大患,可见李自成始终是心存国家大义的。

但爱惜虚名的糊涂崇祯却不肯主动表态,依然希望由阁臣出面承担裂土责任,但阁臣却“默然俯首而已”,终于将最后的生机彻底葬送。崇祯失望之下,一把将龙椅推倒见清廷史官徐鼒的《小腆纪年》。可别小看了推倒龙椅,这金銮殿中的龙椅虽然不是纯金打制,却也是用密实坚硬的小叶紫檀和金丝楠木做成的,非常沉重,一般几个人搬都是搬不动的,虽然崇祯天生神力,但一把就推倒了这极其沉重的宽大龙椅,这劲道着实惊人,可见崇祯心里是何等的愤恨难抑,可这到底该怪谁呢?

虽然贾环农民军拒绝与贾赦满清合作,但这无法改变名为君父的贾政与实为子民的贾环二人父子反目、两败俱伤的悲惨结局,最终鹤蚌两相争、渔翁终得利,还是让贾赦笑到了最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18: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二代荣国公贾代善的秘密
原创 红楼隐史蝶恋花 红楼隐史 2023-03-15 23:01 加拿大
《红楼梦》中一共写了贾府五代:第一代宁国公贾演和荣国公贾源;第二代贾代化和贾代善;第三代为贾敷、贾敬、贾赦、贾政和贾敏;第四代为贾珍、贾珠、贾琏、贾宝玉、贾环、贾琮和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第五代为贾蓉、贾兰等草字头辈。只写了贾府五代人,是在暗引《孟子·离娄章句下》中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暗示贾家已经彻底衰败、行将末路。

为何贾府的第一代贾演、贾源这两个名字带水呢?这是否与满清水有关系呢?

其实,贾演和贾源的名字所带的水与满清的水并无关系,而是与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系。前书写了,朱元璋规定他的后系子孙们都必须要“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起名字,朱元璋的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偏旁,如朱标、朱棣。按照朱元璋的五行排序规矩倒推回去,朱元璋本人应是取“水”偏旁的名字,所以朱慈炤才会安排开创了朱明贾府的第一代都是“水”偏旁。

再看第二代。第十三回里写宁国公贾演的儿子贾代化降等袭爵为“一等神威将军”,但荣国公贾源的儿子贾代善并没有直接写明,那贾代善是不是也降等袭爵为“一等将军”了呢?

答案是否。

第三回里,林如海告诉贾雨村说,荣公之孙贾赦“现袭一等将军之职”,居然和伯父贾代化同为一等将军,倒推回去,其父贾代善应该还是国公。再看第十六回里,秦钟告诉鬼判说,宝玉是荣国公的孙子,由此可见贾代善必是公爵无疑。

对照林如海家的侯爵,本该袭三代而止,却因朝廷加恩而多袭了一代,由此来看,贾代善多袭了一代公爵也是正常。但相对宁国府来说,却是不正常的,若是朝廷加恩,为何要厚此薄彼,不肯施恩与贾代化呢?这说明,贾代善不普通,他的身上藏着大秘密。

那贾代善身上到底藏了什么大秘密呢?

先说他那非同小可的名——“代善”,看到这个名字,生活在清初的人一定会马上想到位居后金四大贝勒之首、兼满清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之首的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为何朱慈炤给贾府的第一代和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起的都是一个字的名,却唯独给贾府的第二代破例起了两个字的名,而且还偏偏重了人尽皆知的清廷礼亲王“代善”的名?这到底是他无心之笔、还是他刻意为之呢?

脂砚斋反复注批强调:“一字不可更改, 一字不可增减”,尤其是暗藏关键信息的人物名称,更是作者反复斟酌而得,荣国府第二代取名“代善”绝非信笔写来,实乃朱慈炤刻意为之。书中影射“嘉靖”还要换用“贾敬”稍作掩饰,可这“代善”之名却是直接拿来,朱慈炤这般突出强调“代善”之名是为何意呢?

为的是揭示荣国府中所影射的明清之争。

我在第一部书中解密过了,荣国府隐喻的是自天启朝开始到南明各政权最终覆灭的朱明王朝的末代时期,老祖宗贾母指代的是朱明祖宗,是朱明政权的最高代表,那二代荣国公代善呢?则是满清政权的形象代言,影射的是来自东北的女真胡虏。

为何朱慈炤要将女真满清设定为贾府子弟呢?

因为满清声称他们是朱明政权的合法继承者。不同于大顺政权直接推翻朱明统治,满清入关打的是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清史学家孟森先生在《清朝简史》中对明亡清代评价道:“(清)世祖开国之制度,除兵制自有八旗为根本外,余皆尚袭明制,几乎无所更改。明之积重难返,失其祖宗本意者,清能去其泰甚,颇修明明代承平故事。顺治三年三月,翻译《明洪武宝训》成,世祖制序颁行天下,直自认继明统治,与天下共遵明之祖训,此古来易代所未有。清以‘为明复仇’号召天下,不以因袭前代为嫌,反有收拾人心之用。”

因为满清始终将自己宣传为朱明政权的合法继承者,故而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都在南巡途中前往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总计康熙五次、乾隆六次,而且两位清帝在明孝陵享殿前祭拜时均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三跪九叩之礼是汉民族祭拜祖先才会使用的庄严大礼,明朝规定的君臣之礼也只是“五拜三叩之礼”,只是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奴化汉人臣民,于是开始命令要向他们行三拜九叩的至尊大礼。

满清自认是朱明政权的合法继承者,并用汉人祭拜祖先的三跪九叩之礼隆重祭拜明太祖朱元璋,这就相当于声明他们女真等同朱明后裔。与此同时,在治理国家中,满清也基本沿袭了朱明王朝的政治体制。可以说,满清无论是政治名分、还是执政操作上,都明确继承了朱明贾府的政治遗产,所以朱慈炤才会将女真满清设置为贾府子弟。

自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后,明朝在与女真的交锋中彻底居于劣势,清军先后五度入长城,大肆掳掠财富与人口,加剧了明朝的衰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满清入关后,在汉奸将官的帮助下迅速控制了大半中原,占据了中原的统治地位,故而影射朱明末世的二代荣国府的袭爵者变成了满清代善。



但为何朱慈炤要将影射满清的贾代善写作是承袭了荣国公爵位的二代荣国公,而没有像宁国府的贾代化一样降爵为一等将军呢?

因为降爵暗喻衰败,而女真满清作为新生政权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壮大之势,自然不能同日渐衰败的朱明宁国府等同并论。

更为重要的是,女真最终成功地入主中原,彻底取代了荣国公贾源开创的朱明王朝,成为朱明贾府的新主人,虽说是清承明制,但女真所建立起来的是姓爱新觉罗的全新政权,而非朱姓大明的附庸从属,因此满清代善与朱明贾源同为荣国公,二者的官爵相同暗喻的是明清的政治地位完全一样,都是全权掌控华夏的大一统王朝。

但新的问题是,为何朱慈炤没有选择清太祖努尔哈赤或是清太宗皇太极作为女真政权的最高代表,反而选择了宽和退让的礼亲王代善作为女真满清的最佳代言呢?

这就要说说礼亲王代善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了。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他的同母哥哥、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褚英本是首位太子,但因与“四贝勒”和“五大臣”严重不和而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坐罪处死。努尔哈赤令大贝勒代善代政,并说:“等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指代善)收养。”等于指立代善为太子。天命元年(1616年),后金政权建立,代善受封为和硕贝勒,称大贝勒,为正红旗和镶红旗两红旗的旗主,位高权重。后来,代善因受继妻挑唆,虐待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岳托和硕托,努尔哈赤发现后对代善极其失望,于是让岳托、硕托与代善分家,并宣布废去代善的太子之位。代善因此事痛悔改过,亲手杀掉继妻以向汗父努尔哈赤谢罪,并立誓如再怀恨众贝勒、大臣,甘受天地处罚,从此视家族团结重于一切。

努尔哈赤死后,实力最强的代善没有争夺汗位,而是听从儿子岳托和萨哈璘的劝说,拥立最富才干的八弟皇太极为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册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其子岳托为和硕成亲王,世袭罔替。几个月后,岳托被降为多罗贝勒,而代善也时不时被皇太极敲打训斥。

皇太极死后,资历最老、地位最高、势力最大的代善依然没有争夺帝位。为消弭皇位之争,避免八旗内乱,代善不计较多年来皇太极对他的斥责和打压,表态不支持睿亲王多尔衮,最后奉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即顺治帝。代善还揭发其次子硕托勾结其侄阿达礼谋立多尔衮,硕托和阿达礼伏诛,人称代善“大义灭亲,比烈周公”。因多尔衮强势,故由其摄政,多尔衮排斥代善,代善又年事已高,遂在家闲居。顺治五年(1648年),代善在北京礼亲王府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赐祭葬,立碑纪功。

代善不但在战场上为女真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更在面临争嗣斗争的关键时刻,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两次主动选择退出。先拥立皇太极为汗、后奉立福临为帝,做出了最有利于女真族的明智抉择,避免了因争夺帝位而造成的内讧和分裂,尤其是在努尔哈赤死后的混乱时期,全凭代善才维持了女真内部的统一和稳定,保证了权力交接的平稳过渡。女真能够不断团结壮大,并最终入主中原,这其中,代善功不可没,《论语》有言“礼之用,和为贵”,代善的这个礼亲王当的是实至名归,正是礼亲王代善对“和为贵”精神的贯彻和执行,才让女真各部能够团结一致、和衷共济,才有了满清的家和万事兴、人和民族强,康熙帝曾盛赞代善:“忠冠当时,功昭后世。”

可以说,是代善消弭了女真的内部权斗、免除了女真的分崩离析,没有代善,就没有满清的强大和兴盛;没有代善,就没有满清的一统天下。明末抗清义士夏允彝因此感慨道:“东国乃能恪遵成命,推让其弟。又能为之扦御边圉,举止与圣贤何异,其国焉得不兴?”

朱慈炤选用代善作为女真政权的最高代表,一方面是因为按照汉家的礼法,嫡子代善才是努尔哈赤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而非庶子皇太极;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表达对代善顾全大局、主动退让的赞赏之情。

女真是个人口仅仅二十多万的蛮夷小族,可这样的蛮夷小族却最终轻松取代了人口过亿的大明王朝,这其中固然离不开女真铁骑的彪悍善战,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女真内部的精诚团结,而这正是大明政权最为缺乏的,也就是探春在抄检大观园中所说的:“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是王道,在满清放下内争、团结对外的同时,朱明君臣在做什么呢?兄弟阋墙、结党内斗!即使是死到临头,都仍在内斗!

朱慈炤在《石头记》中称许清朝胜在团结,而康熙帝则在朝堂上对修撰明史的史官们指出明实亡于党争:“但谓明之亡、亡于太监,则朕殊不以为然。明末朋党纷争,在廷诸臣置封疆社稷于度外,惟以门户胜负为念,不待智者,知其必亡。”《康熙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反对明史官、实际是私下主笔的万斯同,将明亡的责任转嫁到太监身上。虽然朱慈炤和康熙帝未曾面对面,但两位王者对明亡原因的认识却是完全一致的。

荣国府能够获得加恩多袭一代公爵,而宁国府却不能,原因只在代善一人,如果朱明君臣能像代善一样大局为重、精诚团结,贾家何至于内斗不休,以至一败涂地呢?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官爵落差,不但影射了明衰清兴的历史现实,更传达了朱慈炤对大明亡于内斗的痛心和批判。

知道了二代荣公贾代善指代的是后金满清,就能明白作者为何要让影射后金满清的薛家住在贾代善的旧日居所——梨香院中了,这是在暗示读者,薛蟠其实就是贾代善。

接下来,该解释一下贾母与贾代善的婚姻关系了。

同凤姐阉党和贾琏东林党的婚姻一样,贾母与代善的所谓结合也有着深刻的政治寓意,其实是隐喻明清双方殊死缠斗、难分难解的历史态势,二人貌似夫妻,实为政敌。老祖宗贾母所代表的是朱明政权的列祖列宗,由于实力不敌代善所代表的满清势力,在明清相争的过程中基本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只能屈居妻位。

代善居东,贾母居西,二者居所的分隔安排影射的是满清与朱明的东西对峙,而满清代善与朱明贾母不断角力的结果就是生出了贾赦、贾政和贾敏这三个孩子。

——女儿贾敏,即被清廷追谥为“愍(mǐn)”的亡国之君崇祯帝,因其亡于满清入主中原前,故被写作早早夭亡。

——幼子贾政,即包含崇祯皇帝和南明诸势力在内的朱明政权,因实力不济、无力继统,故被写作幼子小宗。

——至于袭了爵的长子贾赦,请看下节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0: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明朝是一个伟大的王朝?
关注者
19
被浏览
9,018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17 个回答
默认排序
金融启示
金融启示​
金融启示不可避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5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如果单纯论国力的强盛,版图的大小,国际地位。汉唐的确有很多地方超过大明。但大明的意义不在于强盛,而在于对汉文明的主体的地位的稳固,从这个意义上,大明比谁都要强盛,谁也比不了大明,即使是汉唐。

我内心的挚爱,心中的最爱,依然是大明。

不为什么,只因为大明打破了一个定数。

什么定数呢?就是民族都有少年青年老年。都有发展期强盛期衰亡期。第一个创造文明,给人类带来幸福的火光的民族,必然最早衰败,最后被蛮族同化消灭,只留下被外族学习变异的文化残迹。

这个定数在欧洲管用,希腊人带来了文明之火。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同化了罗马人。然而最后君堡城破,遍地膻腥。十字架的蜜与乳之地升起了星月旗。一大半希腊人突厥化了。

这个定数在西亚中亚管用,波斯人带来了文明的光芒。最后阿拉伯人的弯刀来了,突厥人的快马来了。波斯人只能在马蹄下哭泣,波斯的文明的花朵憔悴的枯萎在布哈拉,波斯人退出了肥沃的阿姆河锡尔河,退到了帕米尔山区苟延残喘,被叫做塔吉克。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重复着文明的悲剧。第一个带来火光与希望的民族,最后往往是被骂成没用费拉不堪的民族。

而这个悲剧这个定数,在东亚在中原不管用。我们学东亚远古史,创造夏商文明的是当时被叫做华夏人中华人的汉族。我们学东亚上古史与中世纪历史,最闪闪发光的还是汉族,是汉唐帝国。

到了中世纪后期了,到了近世近代了。四方的民族都在望着汉族,他已经活了这么久了,他已经这么多年了。应该完了吧,他是不是应该消失了。应该变成了费拉不堪的民族了吧。

他们的猜想似乎在变成现实,北宋亡了,南宋也亡了。

这个时候,大明出现了!灰暗的天空被飓风吹开,金黄色的阳光普照大地。人们惊奇的发现,似乎将要死去的汉族又更可怕的站了起来。从东海到西域,从南海到大漠,一个巨大的汉族帝国又屹立在东方。

很对不起啊,东亚近古的历史,还是汉族。

东亚近代的历史也还是汉族,现代的历史,还是汉族。我们谈四千年前的古文明遗迹是汉族,我们谈到几百年前的纵横四方的武功是汉族,我们谈到今天的现代科技科学,今天的文化成果,还要谈到汉族。美国人只能吹今天,印度人只能吹远古,土耳其人只能吹中世纪。惟我汉族,可以吹任何一个时代。

而这一切,都是大明留给我们的财富。大明告诉我们,一个即使已经过了青春期和黄金时代的民族,只要愿意站起来,依然可以站起来。汉唐对于汉族是遥远的青春回忆,大明对于汉族是真正的财富。

如果当年大明没有站起来,会怎么样?我们可能自甘堕落下去,就真正的成为废物民族。

从这一点上,大明是最强盛的,比汉唐还要强盛。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某一个时代,横霸西域的征服者跛子帖木儿被大明使者指着鼻子痛骂随意兴兵,最后只能无奈的放开拳头,要使者好吃好喝多呆两天。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某一个时代,日本关白丰臣秀吉跪着接下大明的圣旨。当读到“允许称臣,不加赏赐”之时,也只能咽下怒火,乖乖穿上大明的藩王服。

而这一个时代,是离我们不远的时代。是汉族早已经过了青春的时代。

因此在我心中,大明是最强盛的,高于一切。

编辑于 2023-10-27 16:02
​赞同 53​
​3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长夜未语冰
长夜未语冰​
杂家之谈,正本清源,文以载道
17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无论明朝有多少缺陷和黑暗面,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没有明朝的整合,中国将会“散架”,其文明也绝不会是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事实上自唐朝灭亡后,汉人主导的华夷秩序便日渐式微。大唐王朝轰然倒塌,中原战乱不休不得整合,造成文明的成果不断外溢,各种外族有机会吸收唐朝尸体上的养料,再结合作为后起之秀的锐气和生命力迅速强大起来。转而将马刀挥向正忙着舔舐伤口,看上去暮气已深的汉人政权。

于是乎,汉人先是被契丹夺取了北方幽云;随后被党项占据了河西陇右;之后更是连龙兴之地中原也被女真进据;最后是蒙古崛起整个汉地完全沦陷,汉人彻底亡国。

如果不带后世的视角去看待这期间的历史,那么这就是一个庞大而古老民族一步步走向沉沦和衰落的历程;同时却是一个个新兴民族如雨后春笋般纷至绽放的历程。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最耳熟能详的如西罗马帝国,在北方蛮族源源不断的入侵和挤压之下轰然倒塌,蛮族建立的法兰克王国短暂统一了西欧,旋即又走向分裂;最后是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在它的废墟上站了起来,奠定了如今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罗马帝国在进入衰退期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开始大力引入蛮族作为打手和工具充实自身力量,基于给予他们公民的身份。全然不顾国家的长远根本利益。这直接导致帝国境内的民族成分越来越复杂,罗马帝国开始陷入

任用蛮族——主体民族比例下降——帝国内忧外患——加大力度引入任用蛮族。

的恶性循环中。

到了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公民的范围不断扩大,罗马人逐渐成为一个政治概念,与之伴随的却是帝国统治基础逐渐萎缩,蛮族雇佣兵取代公民兵成为帝国所仰赖的军事主力。后期蛮族甚至可以凭借武力加冕成为罗马皇帝。罗马彻底蜕变成了一个普世帝国,最后又因为政治实体的灭亡而变成了纯粹的荣誉头衔。

无独有偶,同样的历史进程,其实在东方的中国也出现了。唐朝名将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仆固怀恩都是归化胡人。而发动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华夏文明从巅峰跌落至谷底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史思明均是胡人,其麾下将领除少数汉将外,也多以胡人为主。而他们叛乱的主力和基本盘,更是来自是突厥、契丹、奚族、同罗等多个胡族。

而自唐朝灭亡后,经历了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战乱。以汉人、华夏为中心和主导者的天下秩序便开始动摇崩塌,甚至连汉这个民族都到了最危险的濒死境地。具体体现如下:

1、民族分裂

到了辽宋金时期,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华夏族群出现了相互歧视的现象。金朝诗人赵秉文,其诗词言论中谈及宋朝,多次以“孽宋”、“丑虏”、“淮夷”等来称呼。足以看出,国家的长期分裂,已经导致汉民族内部因地域界限发生分化。至元代,族群等级制加深了南北华夏族群的认同危机。萧启庆教授在《蒙元生活文化史》中明确指出,在元代的“汉人”、“南人”已经在事实上属于两个不同的族群:“在元廷所采行的族群等级制度之下,蒙古、色目、汉人、南人等四大族群不仅具有不同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而且各族群的政治、社会身份之高低,权利义务之大小,颇有轩轾。 ”

萧启庆教授还进一步指出,虽然主体成分同属汉族,但由于历史上的长期割裂和被政治人为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族群,“汉人”与“南人”对华夏的认同感产生了差异。“汉人”、“南人”历史经验不同,族群意识的强弱因而不同。汉人经历契丹、女真统治达数百年,族群意识反而不强,仅以“汉”作为自己的政治面貌。

2、汉族胡化

在辽金时期,北方特别是燕云地区的汉族族群或受到政治压力的胁迫,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胡化现象。而元朝创立后该现象有了进一步泛化的趋势。在元代“模仿蒙古人成为各地的一种风尚”。元朝确立全国统治后,蒙古化现象便从汉军军政人员向下层平民扩散,北方汉人大量出现学蒙古语、用蒙古名,穿蒙式服装等社会现象,在婚俗(收继婚)、礼俗(胡跪)等方面也受蒙古影响。

3、道统沉沦

华夏族群及其以华夏为中心的传统秩序遭遇了巨大挑战。辽朝与北宋为兄弟之国,双方的政治地位大体相同。金朝与南宋是叔侄之国,南宋的政治地位明显低于金朝。而北宋与南宋都不得不向辽金缴纳岁币的历史事实表明,作为华夏正统的宋朝,再也无法像汉唐王朝那样在传统的华夷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至元代蒙古族群彻底摧毁了传统的华夷秩序,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外来征服王朝。在此期间,华夏族群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以华夏为中心的天下观,其政治实体已被完全摧毁,只剩下一楼残魂。雪上加霜的是,元朝皇族根本不屑于汉化,其文化认同多元,甚至更加推崇藏传佛教。以儒学为代表的华夏传统文化也遭遇了极大的挑战。

可以说,自安史之乱后到明朝建立前的近六百年,是华夏文明的长久沉沦期。到了元朝,华夏文明基本已经到了气若游丝的最危急关头。然而明朝的建立,使得这一切峰回路转。并且针对上面的三点,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再造华夏运动。从而奠定了直至今天,我们的文明格局。

1、民族整合

明朝建立后,在申明元朝继承宋朝天命的同时,在政治上对辽金正统地位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宁王朱权奉朱元璋之命撰写的《通鉴博论》亦可为证。朱权在凡例中不但称辽金政权为“夷狄”,更直接点明“辽金非正统”。明廷通过否认辽金正统的策略,成功构建起由汉唐经宋元至明的正统王朝谱系。从而大大弥补了南北汉族在身份认同上的裂痕,有助于重新整合、修复华夏族群的共同历史记忆。

在确保将南北拉入同一华夏价值体系内后,明朝也在努力强化对北方汉族的政治统战工作。明廷注重确保北方士人在科举考试中的占有足够及第名额,以增强北方华夏族群的认同意识。明廷在洪武三年颁布的《开科取士诏》中对各省参加会试的名额做出了明显有利於北方士人的规定。即“河南四十名,山东四十名,山西四十名,北平四十名,福建三十名,江西三十名,浙江省四十名,湖广省四十名,广东省二十五名,广西省二十五名,陕西省四十名。”

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南北榜”事件更充分地体现了明廷争取北方华夏族群认同的特殊策略。据《明史》所载,此次会试最初由刘三吾、纪善、白信蹈等人为主考官,录取者皆为南人,北方学子无一人上榜。北方士人颇为不满,认为主考官皆为“南人”是造成会试不公的主要原因。朱元璋闻讯大怒,将白信蹈等人处死,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

2、恢复汉化

明朝创立后,洪武元年(1368)二月即下诏宣布,革除胡俗、恢复唐制。《太祖实录》载:“诏复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椎髻,深襜胡俗。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厌之。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由于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朱元璋亦深明此理,故而颁布《御制大诰》曰:“教化风俗乃有司之首务。民有风俗未美者,朕何尝速责於有司,必待自渐而成。”

与移风易俗相对应的是汉家儒学重新获得了正统意识形态地位。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元璋对将要前往曲阜致祭的官员说:“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相并。故后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尽礼,修其祀事。朕今为天下主,期在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引文清楚地显示了明廷欲以先圣之道教化民众的强烈愿望。

明朝建国之初,明廷还将恢复传统礼制视作当务之急,并决心以此革除元代遗俗、重振华夏之风。《太祖实录》载:“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尽。朕即位以来,夙夜不忘,思有以振举之,以洗污染之习,故尝命尔礼部定着礼仪。今虽已成,宜更与诸儒参详、考议,斟酌先王之典,以复中国之故。”

3、道统复兴

将元朝塑造成有别于汉唐宋等华夏正统王朝的“变统”。

《谕中原檄》曰:“自古帝王御临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治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意欲说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华夏汉民族始终处于传统华夷秩序的核心地位,并强调在元朝建立以前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少数族群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入主中原确实是天命所安排的,但只是短暂的让他们代管华夏。同时强调作为“变统”的元朝统治必定不能持久,即“胡虏无百年之运”。而现在华夏正统复兴,自当驱除胡尘,恢复华夏正道。

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廷不仅利用历史资源和政治强制建构正统的王朝谱系,还广泛透过诏书、告示向民众灌输传统的华夷秩序,意在重塑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激发并强化民众关於华夏正统的历史记忆。

例如

《免北平、燕南、河东、山西、北京、河南、潼关、唐、邓、秦陇等处税粮诏》言:“重念中国本我华夏之君所主,岂期胡人入据已及百年?天厌昏淫,群雄并起,以致兵戈纷争,生民涂炭。”《免山西、陕右二省夏秋税租诏》言:“山西、陕右,地居西北,山河壮丽。昔我中国历代圣君,皆都此而号召万邦。曩因元主华夏,民无的主,已经百年矣。朕自丁未年复我中土,继我圣人之位,建都炎方,於今九年矣。”《封元幼孙为崇义侯诏》言:“有元兴起,系是外夷,犹能胡越一家。况我中原历代之君,每居中国而统四夷,非一朝而已。”

类似这些诏书还有很多,其目的皆在于唤醒、激发、整合汉民族关于华夏正统的共同历史记忆与骄傲。

综上所述,可以说有明一朝让汉民族在长久的悲伤、沦丧过后再度焕发生机,不但整合重塑了失落的文明,还再次成为地缘政治秩序的引领者。明朝让我们的汉字、汉语、汉文化彻底成为这片土地上独一无二的,再无可争辩的文化共识。

反观古罗马的拉丁语,却因帝国毁灭后再无后继复兴,从而彻底变成了死语言,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埃。

还是那句话,无论明朝有多少缺陷和黑暗面,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没有明朝的整合,中国将会“散架”,其文明也绝不会是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当然明朝被如此具有争议性,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对于某些痛恨明朝的群体来说

因为明朝的存在,他们最期望的类似罗马帝国毁灭那样的“一鲸落,万物生”的大戏没有在这片东方大地上发生;上演的却是鲸鱼在下沉的过程中向死而生,一跃而起重焕生机,再次俾倪万物纵横海洋的剧情。

因为明朝的存在,这些群体只能继续低头做事实上被边缘化的蛮族,看不到“出头”之日。

如此一来,那些将自己当下的身份认同感立足于做罗马普世帝国“公民”,将理想的身份认同放眼于做“东亚的英格兰人”、“东亚的法兰西人”的群体,必然会对明朝深恶痛绝。

发布于 2023-10-27 16:02・IP 属地山东
​赞同 173​
​10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雷霆
雷霆
32 人赞同了该回答
能让满清余孽如鲠在喉 这就够伟大了

发布于 2023-07-09 19:53
​赞同 32​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logo
智谱清言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智谱清言,让打工人原地起飞的AI工具
AI画图、长文档解读、数据分析、是更适合中国人体质的AI工具!无论创业者还是打工人,跟上AI这趟车,就有了走在最前面的机会!查看详情
李毅青
李毅青​
4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因为有明朝,满清对外也得自称中国。没有明朝,中国就和古罗马、古波斯、古印度一样,要叫古中国。

明朝扭转了唐末北方胡人气运压过中原的颓势,经过金与元的摧残,中原被北族分化瓦解成南北汉人对峙,中国已经要走向波斯和印度的老路,但明朝的出现终结了三百年的胡运,弥合了南北汉人的国族认同。虽然后来满清入关,但满清再也无法分裂汉人的认同,为后来走向近代奠定了文化信仰与人口基础。

发布于 2023-07-06 15:26
​赞同 40​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忽雷驳
忽雷驳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永嘉之乱后,中国北方一直在胡化

隋唐汉化不到两百年,安史之乱后中国北方又开始胡化

明朝挽回了这个局面,树立了自信,在清朝胡人再次南下后实现了反噬

发布于 2023-07-07 11:15
​赞同 5​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星辰可汗
星辰可汗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文明最富裕的国家,整个东南亚都被认为是明朝领土。

iSaver屏保引擎:为什么说西方人确实窃取了古代中国的科技?

iSaver屏保引擎:为什么郑成功郑芝龙力量属于明朝力量?

iSaver屏保引擎:为什么明朝中英第一次交火以英国赔偿了事?

iSaver屏保引擎:东南亚土著也曾经在韩半岛耀武扬威

中国能够成为联合国5常,中国能够受邀签署《斯瓦尔巴条约》在北极拥有考察权,都是明朝给现代中国的宝贵遗产。

发布于 2023-07-07 15:51
​赞同 5​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大明黄常旗设计者
大明黄常旗设计者
反骄破满

发布于 2023-11-21 16:14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肥狼
肥狼
闲着没事干!传播小道消息!(如有不实!原创负责!本人不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因为这么说的人这么觉得。

不这么说的人不这么觉得,就这么简单。

发布于 2023-07-11 00:18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坐着看风景
坐着看风景
10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明朝是构建秩序的缔造者(亚太只有三个半,汉朝、唐朝、元朝半个(元管理太落后,也因此灭亡)、明朝),比上比下都有余,严格来说现在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未构建,东亚秩序还在混沌状态,现在难在于要构建世界秩序,要做就要做第一;

中国第一次有远洋作战海军;清朝是没有远洋作战海军的,对于封建殖民政权清朝,扶持海军就是扶持汉人独立武装,为此,做出种种倒退行为,忘了,封建殖民就是倒退;

在死前打败刚刚统一日本的巅峰期,明朝灭亡主要原因始于内部;

这是中国人永远值得研究的朝代,其问题影响至今;











就是因为有明朝,200年安稳环境重新凝合中国东南西北人认同,也凝合了世界最大民族,不然像俄乌那样斯拉夫人还要打爆头,二战血与火能加深凝合,但到2014年后一切都成泡影;

编辑于 2023-12-06 16:48
​赞同 10​
​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猜猜我是谁
猜猜我是谁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没有明朝,汉人早就被分化了。

发布于 2023-10-27 21:50
​赞同 5​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明朝在中国历朝历代占有一席之位并国祚二百多年,

这当然有其过人的地方,

明朝也创造出很辉煌的功绩。

弑杀成性的朱元璋在中国历朝历代牛逼的帝王里也能排上前几名。

但是用“伟大”这个词汇来形容明朝,

那就是言过其实的尬吹过头了。

尬吹明朝也不能昧着良心吹。

大明一朝,以剥皮起,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鲁迅。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享乐!——《明夷待访录— 原君》,黄宗羲。

这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批判明朝皇权。

黄宗羲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当然也包括明朝朱家。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明夷待访录— 原君》,黄宗羲。

“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这段就是批判朱元璋。

这咋能看出,明朝“伟大”呢?

后世很多历史学家及学者对明朝的评价中根本找不到啥明朝“伟大”的证据。

一个不以史为鉴倒行逆施建立宦官制度参与朝政,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把“党争”的激烈程度提高到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影响到一个王朝的兴衰,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能把“空谈误国”的风气推向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能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独树一帜产生海量“气节不如青楼”的王朝,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有最牛逼的特务王朝,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对人民的监视制度化、体系化程度达到中国历史鼎峰时期的王朝,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朝代二百多年历史里出现那么多奇葩皇帝,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朝代二百多年历史里竟然有皇帝几十年不上朝,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朝代二百多年历史里竟然能把士大夫们扒掉裤子公开打屁股直至打死,

这能叫做“伟大”?

编辑于 2023-07-15 20:15
​赞同 7​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Feinxy
Feinxy
雄武之略超越唐宗、远见卓识冠盖汉武;五逐漠北、三犁虏廷;东向经略东北之北,西向设立哈密之卫;吞并安南、四夷望风归顺;六下西洋,万国齐朝圣主;疏通运河、永乐大典!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锦衣夜行》 第407章 克敌之殇 作者:月关

发布于 2023-10-27 19:47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logo
智谱清言
广告​
不感兴趣
知乎广告介绍
来智谱清言“AI搜索”一下吧!
智谱清言GLMs智能体的高级联网功能,不仅可以精准识别用户意图,还能快速准确回答问题,无需自主分辨信息,智谱清言直接给出答案~查看详情
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凡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无能最腐败的朝代,中国从明朝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

一,朝贡体系和海禁: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
可以说,从汉朝到元朝,中国的对外政策都是比较开放的。如汉唐时期,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阻,宋朝海上贸易繁荣,元朝打通了亚欧交通线。不过到了明朝,中国的对外政策就一下子变为封闭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农民出生,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是十分讨厌商人的。朱元璋出台了最严格的户籍制度,目的就是在于控制人口流动,是重农抑商的一个重要表现。明朝时期的商业税收远远低于宋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商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试图打造“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但是海外诸国是不愿意甘心臣服的,那明朝就通过“海禁”来断绝民间的交流,将贸易权垄断在官方。要想和中国贸易,那就必须是“称臣”。另外,又通过“厚往薄来”的经济利益去诱导他国来朝。朱元璋设想这一个体制,真正建立这个体系的是明成祖朱棣。

二,“海禁”“边禁”政策

明朝在海上推行的叫做“海禁”,在内陆地区推行的可以叫做“边禁”。虽然两者名字不同,但是性质却是一样的,所谓的“海禁”就是禁止民间出海贸易,甚至禁止沿海地区私造船只和出海打鱼。至于“边境”,就是禁止明朝和内陆地区的民间贸易,这个禁止的范围包括乌斯藏、察合台、关西七卫、女真各部和蒙古各部等。但是,明朝的这种体系却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海上,民间私造船只,走私贸易屡禁不止。东南沿海的百姓以海为生,他们为了生存只能铤而走险,甚至沦为了海盗。在明朝中期,所谓的“倭寇”,大部分都是中国沿海的海盗。海禁政策的出台反而制造了更多的海盗。在陆地上,明朝更是无法禁止民间贸易。同时,明朝缺乏养马之地,因此迫切需要和周边的国家、民族进行“茶马贸易”。明朝的和西北民族的贸易基本都是这种“茶马贸易”,为了获得优质的马匹,明朝会在边界设置“马市”,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开放。需要注意的市,这种“马市”并不是民间的自由贸易,而是官方严格控制的贸易。其开放时间、贸易规模、价格都是官方规定。在明朝中期,无论是海上还是陆地上,明朝的这种贸易政策都遭到了很大的挑战。在海上,日本的军阀为了争夺和明朝的朝贡贸易权,竟然在宁波发生了臭名昭著的“争贡之役”。明朝此后就断绝了和日本的朝贡贸易。但是这反而加剧了东南沿海的海盗倭患,经过嘉靖时期戚继光等人的长期围剿才基本肃清倭患。

就在明朝推行固步自封政策的时候,西方的葡萄牙、西班牙已经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正德年间,葡萄牙殖民地已经占领了马六甲王国,垄断了中西方的贸易通道。这些葡萄牙人又从东南亚出发,冒充阿拉伯商人要求和明朝进行贸易。当明朝皇帝拒绝其要求后,他们就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了不断的骚扰。1553年,葡萄牙取得了澳门的居住权。随后西班牙、荷兰也开始进入了中国东南沿海。16世纪中期,西北的游牧民族、沿海的海盗倭寇、西方殖民者都开始不断挑战明朝的“边禁”和“海禁”。过去以朝贡垄断贸易的政策已经难以维系。封闭自守的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全球殖民时代的新潮流。

三:大修长城,军事上十分无能

早在永乐年间,明朝就放弃了河套平原跟西辽河流域,从此明朝开始天子守国门


宣德年间,明朝放弃了安南跟奴儿干都司,明朝此后长期局限在汉地。


明朝有多无能呢?

谁敢说收复河套谁就死。三边总督曾铣疏请求嘉靖皇帝派军收复河套,曾铣的建议得到了内阁首辅夏言的支持。然而,收复河套却动了严嵩的钱袋子,如果收复了河套,那么北方的军费势必减少,这是严嵩不满意的。于是严嵩诬告曾铣“交结近侍”、“罔上贪功”,嘉靖皇帝竟然直接把曾铣和夏言杀了。从此,明朝无人敢再说收复河套的事情。

庚戌之变:明朝军队不敢对蒙古放一支箭。

1550年,俺答汗率领军队进攻大同,总兵张达和副总兵林樁战死,因贿赂严嵩子严世蕃而任为宣府大同总兵的仇鸾“惶惧无策”。最终他选择了用大量的钱财贿赂俺答汗,其贿赂的内容并不是让俺答汗退兵,而是让他进攻其他地区。于是不久,俺答汗就直接去攻打北京了,引发了著名的“庚戌之变

年八月,俺答汗的军队攻入通州,明朝军队一触即溃,蒙古军队直到北京城下,“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舍,火日夜不绝”。明朝文武官员大惊失色,惊慌不已。明朝兵部拿出军籍发现,北京只有禁军5万。而这些禁军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军队,竟然“涕泣不敢前”,都哭成一片了。于是兵部又马上征集4万武举防御北京,但是这些军队依然“怯不敢战”。而嘉靖皇帝竟然又昏庸地将北京的防御任务交给仇鸾,让他统辖大军。然而,仇鸾不敢和俺答汗交战,不敢对俺答汗的军队放一支箭,还将自己的军队伪装成蒙古军,进入北京周边“劫掠民财”,“民苦之,甚于虏”。严嵩则认为,俺答汗抢够了自然会回去。而嘉靖皇帝则赶紧给俺答汗送去大量的“皮币珠玉”去向俺答乞和,并且任由他在北京烧杀抢掠,最终杀高兴了才回去。这就是历史上十分荒唐的“庚戌之变”。

俺答封贡:明朝答应缴纳保护费

1571年,王崇古上《确议封贡事宜疏》,建议全盘接纳俺答汗的要求,但是其名称要改。比如把“岁币”改成“市赏”,把贸易改成“进贡”,同时让俺答汗接受明朝的封号。这无疑是给交保护费找一个体面的说法,以掩饰耻辱。就在当年,俺答汗和明朝达成了一些列协议,明朝在名义上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明朝开放边疆,同时明朝给蒙古“市赏。

四 :文化科技上的倒退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的序对三代的诗歌进行了介绍,其中对明诗的评价是“倒退”。“作为倒退的主要标志,是诗歌重又走上了重理智而轻感情的道路。”《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看明诗衰落》一文写道“明朝三百多年,诗人众多,诗作亦众多。 然而明诗质量总体低下,诗歌至明朝已呈衰落萎靡之态。”当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先生直言“明诗专尚摹拟, 鲜能自 立”, 批判明诗为“诗歌史上之一大厄运”。

我们从很多诗的选集也可以看出明朝诗的品质差。例如《元明清鉴赏辞典》选了辽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较为优秀的诗篇一共1322篇,其诗歌目录一共26页,其中明朝诗歌的目录有9页,清朝诗歌目录15页。《宋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中,收礼宋诗485首,明诗251首,清诗283首。可见,在三个朝代中,明诗的水平最差。

再来看词的情况。关于明朝的词,古人早有论断,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说“词至明而亡”。《蕙风词话》:“词学衰于明代”;《中国韵文史》云“凌夷至于明代,而词几于歇绝矣!

经过精挑细选后的《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中共收录词843首,其中清词582首,元词127首,而明词则仅仅只有134首,要知道明朝的存在时间远多于元朝。

有人认为: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少数民族缺少文化,因而诗歌文学才走向了衰落。其实不然,清朝的诗歌恰恰十分发达,被称为“中兴时代”,因为明朝衰落了,清朝复兴了,所以叫做“中兴”。

先来说诗。《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的序中说“清代在我国诗歌发展的长河中,堪称波壮阔的时期。诗人辈出,异采纷呈。”清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后阶段,清代诗人在继承发展前代遗产的基础上,在二百六十多年的社会现实的土壤上,“开出了超明越元,抗衡唐宋的新局面”(钱仲联)。清代出色的诗人很多,例如袁枚、王士禛、朱彝尊、赵翼、龚自珍、丘逢甲、梁启超等

词方面,学术界也公认词衰落于明,中兴于清。陈廷焯总结词的发展“词创于六朝,成于三唐,广于五代,盛于两宋,亡于明,而复盛于我国朝也。”沈修说“词兴于唐,成于南唐,大昌于两宋,否于元,剥于明,至我清又成地天之泰,地雷之复焉!”;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到的:"以言夫词,清代固有作者,驾元明而上";朱孝臧认为清词"独到之处,虽宋人也未必能及。"

清朝的词作作家很多,名家很多,例如清朝前期有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并称为“清词三大家”。陈维崧是辛弃疾之后,中国豪放词的代表人。纳兰性德宋朝之后最出色的婉约词人,王国维评价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清朝中期,出现了项鸿祚、蒋春霖、谭献等,后期有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况周颐、文廷式、王国维、秋瑾等著名词人。

再来看看天文学


而同时期的欧洲天文学却突飞猛进。在文艺复兴后不久,欧洲就开始爆发了“科技革命”,涌现了一大批的科学家,其中天文学领域的不少,例如哥白尼、布鲁诺、第谷、伽利略等。在中世纪,天文学被教会垄断,天文学进步非常缓慢。可“科技革命”时代,天文学的进步让人惊叹。

在17世纪初期,欧洲的传教士开始将欧洲的天文学传播到中国。需要注意,传教士传播的并非是欧洲最先进的天文学,而是被抛弃的宗教天文学,也就是托勒密的天文学体系——地心说体系,但是和明朝比起来也先进了太多太多了。

我们能够得出结论:欧洲基本上在明朝已经全面超越了中国。如果从国力的强盛来看,大约在明朝中期,欧洲实现了超越;如果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发展来看,元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就已经开始落后于欧洲,更别说明朝。总之,大约从13世纪开始,欧洲就逐渐走向世界的中心,而中国就逐渐走向僵化和衰落。

发布于 2024-03-02 16:48
​赞同 2​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m会
m会
因为明朝远胜唐朝

发布于 2023-12-07 19:37
​赞同​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枫叶紫藤
枫叶紫藤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伟大之处在于他保护了汉文化以及汉文化建筑,别的话,明朝整体相对于汉朝而言,简直弱爆了,因为他是最后一个汉文明朝代所以被说成神了

发布于 2023-07-06 13:10
​赞同 1​
​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某甲
某甲
随便
不是伟大的王朝

发布于 2023-12-07 16:34
为什么说明朝是一个伟大的王朝?







关注者
19


被浏览
9,018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17 个回答默认排序




金融启示

金融启示不可避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关注


5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如果单纯论国力的强盛,版图的大小,国际地位。汉唐的确有很多地方超过大明。但大明的意义不在于强盛,而在于对汉文明的主体的地位的稳固,从这个意义上,大明比谁都要强盛,谁也比不了大明,即使是汉唐。
我内心的挚爱,心中的最爱,依然是大明。
不为什么,只因为大明打破了一个定数。
什么定数呢?就是民族都有少年青年老年。都有发展期强盛期衰亡期。第一个创造文明,给人类带来幸福的火光的民族,必然最早衰败,最后被蛮族同化消灭,只留下被外族学习变异的文化残迹。
这个定数在欧洲管用,希腊人带来了文明之火。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同化了罗马人。然而最后君堡城破,遍地膻腥。十字架的蜜与乳之地升起了星月旗。一大半希腊人突厥化了。这个定数在西亚中亚管用,波斯人带来了文明的光芒。最后阿拉伯人的弯刀来了,突厥人的快马来了。波斯人只能在马蹄下哭泣,波斯的文明的花朵憔悴的枯萎在布哈拉,波斯人退出了肥沃的阿姆河锡尔河,退到了帕米尔山区苟延残喘,被叫做塔吉克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重复着文明的悲剧。第一个带来火光与希望的民族,最后往往是被骂成没用费拉不堪的民族。
而这个悲剧这个定数,在东亚在中原不管用。我们学东亚远古史,创造夏商文明的是当时被叫做华夏人中华人的汉族。我们学东亚上古史与中世纪历史,最闪闪发光的还是汉族,是汉唐帝国。到了中世纪后期了,到了近世近代了。四方的民族都在望着汉族,他已经活了这么久了,他已经这么多年了。应该完了吧,他是不是应该消失了。应该变成了费拉不堪的民族了吧。
他们的猜想似乎在变成现实,北宋亡了,南宋也亡了。
这个时候,大明出现了!灰暗的天空被飓风吹开,金黄色的阳光普照大地。人们惊奇的发现,似乎将要死去的汉族又更可怕的站了起来。从东海到西域,从南海到大漠,一个巨大的汉族帝国又屹立在东方。
很对不起啊,东亚近古的历史,还是汉族。
东亚近代的历史也还是汉族,现代的历史,还是汉族。我们谈四千年前的古文明遗迹是汉族,我们谈到几百年前的纵横四方的武功是汉族,我们谈到今天的现代科技科学,今天的文化成果,还要谈到汉族。美国人只能吹今天,印度人只能吹远古,土耳其人只能吹中世纪。惟我汉族,可以吹任何一个时代。
而这一切,都是大明留给我们的财富。大明告诉我们,一个即使已经过了青春期和黄金时代的民族,只要愿意站起来,依然可以站起来。汉唐对于汉族是遥远的青春回忆,大明对于汉族是真正的财富。
如果当年大明没有站起来,会怎么样?我们可能自甘堕落下去,就真正的成为废物民族。
从这一点上,大明是最强盛的,比汉唐还要强盛。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某一个时代,横霸西域的征服者跛子帖木儿被大明使者指着鼻子痛骂随意兴兵,最后只能无奈的放开拳头,要使者好吃好喝多呆两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某一个时代,日本关白丰臣秀吉跪着接下大明的圣旨。当读到“允许称臣,不加赏赐”之时,也只能咽下怒火,乖乖穿上大明的藩王服。
而这一个时代,是离我们不远的时代。是汉族早已经过了青春的时代。
因此在我心中,大明是最强盛的,高于一切。


编辑于 2023-10-27 16:02

​赞同 53​​3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长夜未语冰

杂家之谈,正本清源,文以载道




​ 关注


173 人赞同了该回答



无论明朝有多少缺陷和黑暗面,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没有明朝的整合,中国将会“散架”,其文明也绝不会是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事实上自唐朝灭亡后,汉人主导的华夷秩序便日渐式微。大唐王朝轰然倒塌,中原战乱不休不得整合,造成文明的成果不断外溢,各种外族有机会吸收唐朝尸体上的养料,再结合作为后起之秀的锐气和生命力迅速强大起来。转而将马刀挥向正忙着舔舐伤口,看上去暮气已深的汉人政权。
于是乎,汉人先是被契丹夺取了北方幽云;随后被党项占据了河西陇右;之后更是连龙兴之地中原也被女真进据;最后是蒙古崛起整个汉地完全沦陷,汉人彻底亡国。
如果不带后世的视角去看待这期间的历史,那么这就是一个庞大而古老民族一步步走向沉沦和衰落的历程;同时却是一个个新兴民族如雨后春笋般纷至绽放的历程。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最耳熟能详的如西罗马帝国,在北方蛮族源源不断的入侵和挤压之下轰然倒塌,蛮族建立的法兰克王国短暂统一了西欧,旋即又走向分裂;最后是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在它的废墟上站了起来,奠定了如今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罗马帝国在进入衰退期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开始大力引入蛮族作为打手和工具充实自身力量,基于给予他们公民的身份。全然不顾国家的长远根本利益。这直接导致帝国境内的民族成分越来越复杂,罗马帝国开始陷入
任用蛮族——主体民族比例下降——帝国内忧外患——加大力度引入任用蛮族。
的恶性循环中。
到了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公民的范围不断扩大,罗马人逐渐成为一个政治概念,与之伴随的却是帝国统治基础逐渐萎缩,蛮族雇佣兵取代公民兵成为帝国所仰赖的军事主力。后期蛮族甚至可以凭借武力加冕成为罗马皇帝。罗马彻底蜕变成了一个普世帝国,最后又因为政治实体的灭亡而变成了纯粹的荣誉头衔。无独有偶,同样的历史进程,其实在东方的中国也出现了。唐朝名将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仆固怀恩都是归化胡人。而发动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华夏文明从巅峰跌落至谷底的罪魁祸首安禄山、史思明均是胡人,其麾下将领除少数汉将外,也多以胡人为主。而他们叛乱的主力和基本盘,更是来自是突厥、契丹、奚族、同罗等多个胡族。
而自唐朝灭亡后,经历了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战乱。以汉人、华夏为中心和主导者的天下秩序便开始动摇崩塌,甚至连汉这个民族都到了最危险的濒死境地。具体体现如下:
1、民族分裂
到了辽宋金时期,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华夏族群出现了相互歧视的现象。金朝诗人赵秉文,其诗词言论中谈及宋朝,多次以“孽宋”、“丑虏”、“淮夷”等来称呼。足以看出,国家的长期分裂,已经导致汉民族内部因地域界限发生分化。至元代,族群等级制加深了南北华夏族群的认同危机。萧启庆教授在《蒙元生活文化史》中明确指出,在元代的“汉人”、“南人”已经在事实上属于两个不同的族群:“在元廷所采行的族群等级制度之下,蒙古、色目、汉人、南人等四大族群不仅具有不同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而且各族群的政治、社会身份之高低,权利义务之大小,颇有轩轾。 ”
萧启庆教授还进一步指出,虽然主体成分同属汉族,但由于历史上的长期割裂和被政治人为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族群,“汉人”与“南人”对华夏的认同感产生了差异。“汉人”、“南人”历史经验不同,族群意识的强弱因而不同。汉人经历契丹、女真统治达数百年,族群意识反而不强,仅以“汉”作为自己的政治面貌。
2、汉族胡化
辽金时期,北方特别是燕云地区的汉族族群或受到政治压力的胁迫,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胡化现象。而元朝创立后该现象有了进一步泛化的趋势。在元代“模仿蒙古人成为各地的一种风尚”。元朝确立全国统治后,蒙古化现象便从汉军军政人员向下层平民扩散,北方汉人大量出现学蒙古语、用蒙古名,穿蒙式服装等社会现象,在婚俗(收继婚)、礼俗(胡跪)等方面也受蒙古影响。
3、道统沉沦
华夏族群及其以华夏为中心的传统秩序遭遇了巨大挑战。辽朝与北宋为兄弟之国,双方的政治地位大体相同。金朝与南宋是叔侄之国,南宋的政治地位明显低于金朝。而北宋与南宋都不得不向辽金缴纳岁币的历史事实表明,作为华夏正统的宋朝,再也无法像汉唐王朝那样在传统的华夷秩序中占据主导地位。至元代蒙古族群彻底摧毁了传统的华夷秩序,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外来征服王朝。在此期间,华夏族群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以华夏为中心的天下观,其政治实体已被完全摧毁,只剩下一楼残魂。雪上加霜的是,元朝皇族根本不屑于汉化,其文化认同多元,甚至更加推崇藏传佛教。以儒学为代表的华夏传统文化也遭遇了极大的挑战。
可以说,自安史之乱后到明朝建立前的近六百年,是华夏文明的长久沉沦期。到了元朝,华夏文明基本已经到了气若游丝的最危急关头。然而明朝的建立,使得这一切峰回路转。并且针对上面的三点,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再造华夏运动。从而奠定了直至今天,我们的文明格局。
1、民族整合
明朝建立后,在申明元朝继承宋朝天命的同时,在政治上对辽金正统地位持坚决的否定态度。宁王朱权奉朱元璋之命撰写的《通鉴博论》亦可为证。朱权在凡例中不但称辽金政权为“夷狄”,更直接点明“辽金非正统”。明廷通过否认辽金正统的策略,成功构建起由汉唐经宋元至明的正统王朝谱系。从而大大弥补了南北汉族在身份认同上的裂痕,有助于重新整合、修复华夏族群的共同历史记忆。在确保将南北拉入同一华夏价值体系内后,明朝也在努力强化对北方汉族的政治统战工作。明廷注重确保北方士人在科举考试中的占有足够及第名额,以增强北方华夏族群的认同意识。明廷在洪武三年颁布的《开科取士诏》中对各省参加会试的名额做出了明显有利於北方士人的规定。即“河南四十名,山东四十名,山西四十名,北平四十名,福建三十名,江西三十名,浙江省四十名,湖广省四十名,广东省二十五名,广西省二十五名,陕西省四十名。”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南北榜”事件更充分地体现了明廷争取北方华夏族群认同的特殊策略。据《明史》所载,此次会试最初由刘三吾、纪善、白信蹈等人为主考官,录取者皆为南人,北方学子无一人上榜。北方士人颇为不满,认为主考官皆为“南人”是造成会试不公的主要原因。朱元璋闻讯大怒,将白信蹈等人处死,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
2、恢复汉化
明朝创立后,洪武元年(1368)二月即下诏宣布,革除胡俗、恢复唐制。《太祖实录》载:“诏复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椎髻,深襜胡俗。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厌之。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由于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朱元璋亦深明此理,故而颁布《御制大诰》曰:“教化风俗乃有司之首务。民有风俗未美者,朕何尝速责於有司,必待自渐而成。”
与移风易俗相对应的是汉家儒学重新获得了正统意识形态地位。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元璋对将要前往曲阜致祭的官员说:“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相并。故后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尽礼,修其祀事。朕今为天下主,期在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引文清楚地显示了明廷欲以先圣之道教化民众的强烈愿望。
明朝建国之初,明廷还将恢复传统礼制视作当务之急,并决心以此革除元代遗俗、重振华夏之风。《太祖实录》载:“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尽。朕即位以来,夙夜不忘,思有以振举之,以洗污染之习,故尝命尔礼部定着礼仪。今虽已成,宜更与诸儒参详、考议,斟酌先王之典,以复中国之故。”
3、道统复兴
将元朝塑造成有别于汉唐宋等华夏正统王朝的“变统”。
《谕中原檄》曰:“自古帝王御临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治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意欲说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华夏汉民族始终处于传统华夷秩序的核心地位,并强调在元朝建立以前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少数族群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入主中原确实是天命所安排的,但只是短暂的让他们代管华夏。同时强调作为“变统”的元朝统治必定不能持久,即“胡虏无百年之运”。而现在华夏正统复兴,自当驱除胡尘,恢复华夏正道。
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廷不仅利用历史资源和政治强制建构正统的王朝谱系,还广泛透过诏书、告示向民众灌输传统的华夷秩序,意在重塑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激发并强化民众关於华夏正统的历史记忆。
例如
《免北平、燕南、河东、山西、北京、河南、潼关、唐、邓、秦陇等处税粮诏》言:“重念中国本我华夏之君所主,岂期胡人入据已及百年?天厌昏淫,群雄并起,以致兵戈纷争,生民涂炭。”《免山西、陕右二省夏秋税租诏》言:“山西、陕右,地居西北,山河壮丽。昔我中国历代圣君,皆都此而号召万邦。曩因元主华夏,民无的主,已经百年矣。朕自丁未年复我中土,继我圣人之位,建都炎方,於今九年矣。”《封元幼孙为崇义侯诏》言:“有元兴起,系是外夷,犹能胡越一家。况我中原历代之君,每居中国而统四夷,非一朝而已。”
类似这些诏书还有很多,其目的皆在于唤醒、激发、整合汉民族关于华夏正统的共同历史记忆与骄傲。
综上所述,可以说有明一朝让汉民族在长久的悲伤、沦丧过后再度焕发生机,不但整合重塑了失落的文明,还再次成为地缘政治秩序的引领者。明朝让我们的汉字、汉语、汉文化彻底成为这片土地上独一无二的,再无可争辩的文化共识。
反观古罗马的拉丁语,却因帝国毁灭后再无后继复兴,从而彻底变成了死语言,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埃。
还是那句话,无论明朝有多少缺陷和黑暗面,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没有明朝的整合,中国将会“散架”,其文明也绝不会是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当然明朝被如此具有争议性,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对于某些痛恨明朝的群体来说
因为明朝的存在,他们最期望的类似罗马帝国毁灭那样的“一鲸落,万物生”的大戏没有在这片东方大地上发生;上演的却是鲸鱼在下沉的过程中向死而生,一跃而起重焕生机,再次俾倪万物纵横海洋的剧情。
因为明朝的存在,这些群体只能继续低头做事实上被边缘化的蛮族,看不到“出头”之日。
如此一来,那些将自己当下的身份认同感立足于做罗马普世帝国“公民”,将理想的身份认同放眼于做“东亚的英格兰人”、“东亚的法兰西人”的群体,必然会对明朝深恶痛绝。

发布于 2023-10-27 16:02・IP 属地山东

​赞同 173​​10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雷霆





​ 关注


32 人赞同了该回答



能让满清余孽如鲠在喉 这就够伟大了


发布于 2023-07-09 19:53

​赞同 32​​1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智谱清言

广告​
不感兴趣知乎广告介绍


智谱清言,让打工人原地起飞的AI工具AI画图、长文档解读、数据分析、是更适合中国人体质的AI工具!无论创业者还是打工人,跟上AI这趟车,就有了走在最前面的机会!查看详情



李毅青





​ 关注


40 人赞同了该回答



因为有明朝,满清对外也得自称中国。没有明朝,中国就和古罗马、古波斯、古印度一样,要叫古中国。
明朝扭转了唐末北方胡人气运压过中原的颓势,经过金与元的摧残,中原被北族分化瓦解成南北汉人对峙,中国已经要走向波斯和印度的老路,但明朝的出现终结了三百年的胡运,弥合了南北汉人的国族认同。虽然后来满清入关,但满清再也无法分裂汉人的认同,为后来走向近代奠定了文化信仰与人口基础。


发布于 2023-07-06 15:26

​赞同 40​​1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忽雷驳





​ 关注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永嘉之乱后,中国北方一直在胡化
隋唐汉化不到两百年,安史之乱后中国北方又开始胡化
明朝挽回了这个局面,树立了自信,在清朝胡人再次南下后实现了反噬


发布于 2023-07-07 11:15

​赞同 5​​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星辰可汗





​ 关注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文明最富裕的国家,整个东南亚都被认为是明朝领土。
中国能够成为联合国5常,中国能够受邀签署《斯瓦尔巴条约》在北极拥有考察权,都是明朝给现代中国的宝贵遗产。


发布于 2023-07-07 15:51

​赞同 5​​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大明黄常旗设计者

反骄破满




​ 关注







发布于 2023-11-21 16:14

​赞同​​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肥狼

闲着没事干!传播小道消息!(如有不实!原创负责!本人不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 关注



因为这么说的人这么觉得。
不这么说的人不这么觉得,就这么简单。


发布于 2023-07-11 00:18

​赞同​​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坐着看风景





​ 关注


10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明朝是构建秩序的缔造者(亚太只有三个半,汉朝、唐朝、元朝半个(元管理太落后,也因此灭亡)、明朝),比上比下都有余,严格来说现在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未构建,东亚秩序还在混沌状态,现在难在于要构建世界秩序,要做就要做第一;
中国第一次有远洋作战海军;清朝是没有远洋作战海军的,对于封建殖民政权清朝,扶持海军就是扶持汉人独立武装,为此,做出种种倒退行为,忘了,封建殖民就是倒退;
在死前打败刚刚统一日本的巅峰期,明朝灭亡主要原因始于内部;
这是中国人永远值得研究的朝代,其问题影响至今;



就是因为有明朝,200年安稳环境重新凝合中国东南西北人认同,也凝合了世界最大民族,不然像俄乌那样斯拉夫人还要打爆头,二战血与火能加深凝合,但到2014年后一切都成泡影;

编辑于 2023-12-06 16:48

​赞同 10​​1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猜猜我是谁





​ 关注


5 人赞同了该回答



没有明朝,汉人早就被分化了。


发布于 2023-10-27 21:50

​赞同 5​​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知乎用户







7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明朝在中国历朝历代占有一席之位并国祚二百多年,
这当然有其过人的地方,
明朝也创造出很辉煌的功绩。
弑杀成性的朱元璋在中国历朝历代牛逼的帝王里也能排上前几名。
但是用“伟大”这个词汇来形容明朝,
那就是言过其实的尬吹过头了。
尬吹明朝也不能昧着良心吹。
大明一朝,以剥皮起,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鲁迅。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享乐!——《明夷待访录— 原君》,黄宗羲
这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批判明朝皇权。
黄宗羲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当然也包括明朝朱家。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明夷待访录— 原君》,黄宗羲。
“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这段就是批判朱元璋。
这咋能看出,明朝“伟大”呢?
后世很多历史学家及学者对明朝的评价中根本找不到啥明朝“伟大”的证据。
一个不以史为鉴倒行逆施建立宦官制度参与朝政,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把“党争”的激烈程度提高到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影响到一个王朝的兴衰,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能把“空谈误国”的风气推向中国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能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独树一帜产生海量“气节不如青楼”的王朝,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在中国历朝历代中有最牛逼的特务王朝,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对人民的监视制度化、体系化程度达到中国历史鼎峰时期的王朝,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朝代二百多年历史里出现那么多奇葩皇帝,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朝代二百多年历史里竟然有皇帝几十年不上朝,
这能叫做“伟大”?
一个朝代二百多年历史里竟然能把士大夫们扒掉裤子公开打屁股直至打死,
这能叫做“伟大”?


编辑于 2023-07-15 20:15

​赞同 7​​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Feinxy





​ 关注



雄武之略超越唐宗、远见卓识冠盖汉武;五逐漠北、三犁虏廷;东向经略东北之北,西向设立哈密之卫;吞并安南、四夷望风归顺;六下西洋,万国齐朝圣主;疏通运河、永乐大典!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锦衣夜行》 第407章 克敌之殇 作者:月关


发布于 2023-10-27 19:47

​赞同​​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智谱清言

广告​
不感兴趣知乎广告介绍


来智谱清言“AI搜索”一下吧!智谱清言GLMs智能体的高级联网功能,不仅可以精准识别用户意图,还能快速准确回答问题,无需自主分辨信息,智谱清言直接给出答案~查看详情



归去来兮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关注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凡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无能最腐败的朝代,中国从明朝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
一,朝贡体系和海禁: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可以说,从汉朝到元朝,中国的对外政策都是比较开放的。如汉唐时期,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都畅通无阻,宋朝海上贸易繁荣,元朝打通了亚欧交通线。不过到了明朝,中国的对外政策就一下子变为封闭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农民出生,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是十分讨厌商人的。朱元璋出台了最严格的户籍制度,目的就是在于控制人口流动,是重农抑商的一个重要表现。明朝时期的商业税收远远低于宋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商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制。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试图打造“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但是海外诸国是不愿意甘心臣服的,那明朝就通过“海禁”来断绝民间的交流,将贸易权垄断在官方。要想和中国贸易,那就必须是“称臣”。另外,又通过“厚往薄来”的经济利益去诱导他国来朝。朱元璋设想这一个体制,真正建立这个体系的是明成祖朱棣。
二,“海禁”“边禁”政策
明朝在海上推行的叫做“海禁”,在内陆地区推行的可以叫做“边禁”。虽然两者名字不同,但是性质却是一样的,所谓的“海禁”就是禁止民间出海贸易,甚至禁止沿海地区私造船只和出海打鱼。至于“边境”,就是禁止明朝和内陆地区的民间贸易,这个禁止的范围包括乌斯藏、察合台、关西七卫、女真各部和蒙古各部等。但是,明朝的这种体系却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海上,民间私造船只,走私贸易屡禁不止。东南沿海的百姓以海为生,他们为了生存只能铤而走险,甚至沦为了海盗。在明朝中期,所谓的“倭寇”,大部分都是中国沿海的海盗。海禁政策的出台反而制造了更多的海盗。在陆地上,明朝更是无法禁止民间贸易。同时,明朝缺乏养马之地,因此迫切需要和周边的国家、民族进行“茶马贸易”。明朝的和西北民族的贸易基本都是这种“茶马贸易”,为了获得优质的马匹,明朝会在边界设置“马市”,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开放。需要注意的市,这种“马市”并不是民间的自由贸易,而是官方严格控制的贸易。其开放时间、贸易规模、价格都是官方规定。在明朝中期,无论是海上还是陆地上,明朝的这种贸易政策都遭到了很大的挑战。在海上,日本的军阀为了争夺和明朝的朝贡贸易权,竟然在宁波发生了臭名昭著的“争贡之役”。明朝此后就断绝了和日本的朝贡贸易。但是这反而加剧了东南沿海的海盗倭患,经过嘉靖时期戚继光等人的长期围剿才基本肃清倭患。就在明朝推行固步自封政策的时候,西方的葡萄牙、西班牙已经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正德年间,葡萄牙殖民地已经占领了马六甲王国,垄断了中西方的贸易通道。这些葡萄牙人又从东南亚出发,冒充阿拉伯商人要求和明朝进行贸易。当明朝皇帝拒绝其要求后,他们就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了不断的骚扰。1553年,葡萄牙取得了澳门的居住权。随后西班牙、荷兰也开始进入了中国东南沿海。16世纪中期,西北的游牧民族、沿海的海盗倭寇、西方殖民者都开始不断挑战明朝的“边禁”和“海禁”。过去以朝贡垄断贸易的政策已经难以维系。封闭自守的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全球殖民时代的新潮流。
三:大修长城,军事上十分无能
早在永乐年间,明朝就放弃了河套平原跟西辽河流域,从此明朝开始天子守国门
宣德年间,明朝放弃了安南跟奴儿干都司,明朝此后长期局限在汉地。
明朝有多无能呢?
谁敢说收复河套谁就死。三边总督曾铣疏请求嘉靖皇帝派军收复河套,曾铣的建议得到了内阁首辅夏言的支持。然而,收复河套却动了严嵩的钱袋子,如果收复了河套,那么北方的军费势必减少,这是严嵩不满意的。于是严嵩诬告曾铣“交结近侍”、“罔上贪功”,嘉靖皇帝竟然直接把曾铣和夏言杀了。从此,明朝无人敢再说收复河套的事情。庚戌之变:明朝军队不敢对蒙古放一支箭。1550年,俺答汗率领军队进攻大同,总兵张达和副总兵林樁战死,因贿赂严嵩子严世蕃而任为宣府大同总兵的仇鸾“惶惧无策”。最终他选择了用大量的钱财贿赂俺答汗,其贿赂的内容并不是让俺答汗退兵,而是让他进攻其他地区。于是不久,俺答汗就直接去攻打北京了,引发了著名的“庚戌之变
年八月,俺答汗的军队攻入通州,明朝军队一触即溃,蒙古军队直到北京城下,“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舍,火日夜不绝”。明朝文武官员大惊失色,惊慌不已。明朝兵部拿出军籍发现,北京只有禁军5万。而这些禁军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军队,竟然“涕泣不敢前”,都哭成一片了。于是兵部又马上征集4万武举防御北京,但是这些军队依然“怯不敢战”。而嘉靖皇帝竟然又昏庸地将北京的防御任务交给仇鸾,让他统辖大军。然而,仇鸾不敢和俺答汗交战,不敢对俺答汗的军队放一支箭,还将自己的军队伪装成蒙古军,进入北京周边“劫掠民财”,“民苦之,甚于虏”。严嵩则认为,俺答汗抢够了自然会回去。而嘉靖皇帝则赶紧给俺答汗送去大量的“皮币珠玉”去向俺答乞和,并且任由他在北京烧杀抢掠,最终杀高兴了才回去。这就是历史上十分荒唐的“庚戌之变”。
俺答封贡:明朝答应缴纳保护费1571年,王崇古上《确议封贡事宜疏》,建议全盘接纳俺答汗的要求,但是其名称要改。比如把“岁币”改成“市赏”,把贸易改成“进贡”,同时让俺答汗接受明朝的封号。这无疑是给交保护费找一个体面的说法,以掩饰耻辱。就在当年,俺答汗和明朝达成了一些列协议,明朝在名义上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明朝开放边疆,同时明朝给蒙古“市赏。
四 :文化科技上的倒退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的序对三代的诗歌进行了介绍,其中对明诗的评价是“倒退”。“作为倒退的主要标志,是诗歌重又走上了重理智而轻感情的道路。”《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看明诗衰落》一文写道“明朝三百多年,诗人众多,诗作亦众多。 然而明诗质量总体低下,诗歌至明朝已呈衰落萎靡之态。”当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先生直言“明诗专尚摹拟, 鲜能自 立”, 批判明诗为“诗歌史上之一大厄运”。我们从很多诗的选集也可以看出明朝诗的品质差。例如《元明清鉴赏辞典》选了辽金元明清几个朝代的较为优秀的诗篇一共1322篇,其诗歌目录一共26页,其中明朝诗歌的目录有9页,清朝诗歌目录15页。《宋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中,收礼宋诗485首,明诗251首,清诗283首。可见,在三个朝代中,明诗的水平最差。再来看词的情况。关于明朝的词,古人早有论断,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说“词至明而亡”。《蕙风词话》:“词学衰于明代”;《中国韵文史》云“凌夷至于明代,而词几于歇绝矣!
经过精挑细选后的《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中共收录词843首,其中清词582首,元词127首,而明词则仅仅只有134首,要知道明朝的存在时间远多于元朝。
有人认为: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少数民族缺少文化,因而诗歌文学才走向了衰落。其实不然,清朝的诗歌恰恰十分发达,被称为“中兴时代”,因为明朝衰落了,清朝复兴了,所以叫做“中兴”。
先来说诗。《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的序中说“清代在我国诗歌发展的长河中,堪称波壮阔的时期。诗人辈出,异采纷呈。”清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后阶段,清代诗人在继承发展前代遗产的基础上,在二百六十多年的社会现实的土壤上,“开出了超明越元,抗衡唐宋的新局面”(钱仲联)。清代出色的诗人很多,例如袁枚、王士禛、朱彝尊、赵翼、龚自珍、丘逢甲、梁启超等词方面,学术界也公认词衰落于明,中兴于清。陈廷焯总结词的发展“词创于六朝,成于三唐,广于五代,盛于两宋,亡于明,而复盛于我国朝也。”沈修说“词兴于唐,成于南唐,大昌于两宋,否于元,剥于明,至我清又成地天之泰,地雷之复焉!”;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到的:"以言夫词,清代固有作者,驾元明而上";朱孝臧认为清词"独到之处,虽宋人也未必能及。"清朝的词作作家很多,名家很多,例如清朝前期有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并称为“清词三大家”。陈维崧是辛弃疾之后,中国豪放词的代表人。纳兰性德宋朝之后最出色的婉约词人,王国维评价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清朝中期,出现了项鸿祚、蒋春霖、谭献等,后期有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况周颐、文廷式、王国维、秋瑾等著名词人。
再来看看天文学
而同时期的欧洲天文学却突飞猛进。在文艺复兴后不久,欧洲就开始爆发了“科技革命”,涌现了一大批的科学家,其中天文学领域的不少,例如哥白尼、布鲁诺、第谷、伽利略等。在中世纪,天文学被教会垄断,天文学进步非常缓慢。可“科技革命”时代,天文学的进步让人惊叹。在17世纪初期,欧洲的传教士开始将欧洲的天文学传播到中国。需要注意,传教士传播的并非是欧洲最先进的天文学,而是被抛弃的宗教天文学,也就是托勒密的天文学体系——地心说体系,但是和明朝比起来也先进了太多太多了。
我们能够得出结论:欧洲基本上在明朝已经全面超越了中国。如果从国力的强盛来看,大约在明朝中期,欧洲实现了超越;如果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发展来看,元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就已经开始落后于欧洲,更别说明朝。总之,大约从13世纪开始,欧洲就逐渐走向世界的中心,而中国就逐渐走向僵化和衰落。


发布于 2024-03-02 16:48

​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m会





​ 关注



因为明朝远胜唐朝


发布于 2023-12-07 19:37

​赞同​​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枫叶紫藤





​ 关注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伟大之处在于他保护了汉文化以及汉文化建筑,别的话,明朝整体相对于汉朝而言,简直弱爆了,因为他是最后一个汉文明朝代所以被说成神了


发布于 2023-07-06 13:10

​赞同 1​​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某甲

随便




​ 关注



不是伟大的王朝


发布于 2023-12-07 16: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0: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崔呈秀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崔呈秀(1584.8-1627年),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人,明末阉党"五虎"之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崔呈秀

国籍
中国(明朝)

民族


出生地
蓟州(今天津市蓟县)


逝世日期
1627

职业
兵部尚书,左都御史

性别


目录
1生平
2履历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
崔呈秀(?-1627年),蓟州(今天津市蓟县)人,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

熹宗天启初年,擢升御史,巡按淮、扬。 期间因赃私被都御史高攀龙举报,遭朝廷革职等候处置。于是投奔阉党头子魏忠贤,叩头涕泣,乞为养子。当时,魏忠贤受到朝廷大臣们的交相攻击,正想寻求外援,因此收留了他,为他鸣冤叫屈恢复了官职。

崔呈秀从此成为阉党的中坚,结党营私,将东林党人和非东林党人名单分别汇集成《同志诸录》和《天鉴录》,进献给魏忠贤供其提拔同类、打击异己,致使正直的朝臣几乎全被贬谪;而摇尾乞怜的得以提升。

崔呈秀官职一直做到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并被封为少傅, 势倾朝野,是阉党"五虎"之首。天启六年十一月,唆使同党刘廷元顶替清流代表人物袁可立的南都兵部尚书之任,时北则崔呈秀为本兵,从此天下兵马大权尽归阉党一手握定。

庄烈帝(即崇祯帝)即位后,阉党被定为逆案,朝廷下诏捉拿处治,崔呈秀自缢而死,但仍被追戮尸体。

《明史》记载其临死时的状况:"时忠贤已死,呈秀知不免,列姬妾,罗诸奇异珍宝,呼酒痛饮,尽一卮即掷坏之,饮已自缢。"

折叠编辑本段履历
天启元年二月补河南道

天启二年九月广东道御史巡按淮扬

天启五年二月巡视殿门

天启五年九月太仆寺卿

天启五年十一月 工部右侍郎

天启六年闰六月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天启六年十月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

天启七年八月加太子太傅

天启七年八月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少傅兼太子太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0 20: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六=====甄士为谁隐?【甄士隐:崇祯帝朱由检,君子之道费而隐,十九日乃黄道之期】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12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甄士隐:崇祯帝朱由检,君子之道费而隐,十九日乃黄道之期 + 第一回是全书的大预演,不是序幕、开端!蔡校长说三月大火是甲申之难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49】

10 红楼中其他人物
在上两章,把宁荣两府中的主人全部做了解读,贾府中的人物结构就很清楚了,都是朱明皇家的人物,包括最后一个:延平王。对手是“雪满”的薛家,满清,是夷,叫姨,住在东北,登堂入室,来争宝玉。
本节对红楼中其他人物,逐一进行简要说明。但红楼中人物太多,只能说明一些重要人物。限于篇幅,对其他人物都不细述,只做简介。
以目前我们认清楚的大方向和大框架,在明清之际,龙蛇争玉,这些人物,不外乎分为两大阵营,有些属于明阵营,有些属于清阵营,还有些是先属朱明,后来投降了满清,也有像刘姥姥李自成那样不属明清阵营的人物。因为人物众多,对每个人物特征的把握,和线索、证据的识别,以及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对应等,可能会因不同读者出现较大差异,这很正常,人们都是用自己懂的知识来理解所处世界,更何况对书中故事和人物。认错书中几个人物关系不大,只要认清某人属于明清哪边阵营,符合整体框架和大方向,否则把书读不明清(读不明白,读不清楚)。比如:袭人、麝月、秋纹这些丫鬟,是汉奸还是朱明忠臣?要认对,至于把这个汉奸错认为那个汉奸,关系不大,不影响对全书的理解。
10.1 甄士隐:崇祯朱由检
红楼梦中多用预演法,前文讨论的很多了。第一回,便是全书的“大预演”,注意第一回不是“序幕”!序幕是戏剧第一幕之前的楔子,小说开始的引子,先交待人物关系、时代背景、事件原因等,作为戏剧、小说正式内容的“开端”。而预演不同,是对本书的故事梗概,先做预先的简略演绎,所以不是序幕、开端。
红楼梦不落俗套,第一回便写了通灵宝玉的始、终,和甄士隐的一生、结局。甄士隐观花修竹,花是华,竹是朱,是神仙一流人品,却在三月中旬,遭遇劫难,一场大火,毁了家园,结局是子散家亡,得道升仙。我们说过,得道升仙,是人死的委婉说法,在葬礼用词中常见,说是得道了,升仙了,不说死,是华夏文化中常见的忌讳表达。甄士隐的梗概、结局,“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不就是明末的崇祯帝朱由检吗?
红楼梦中角色和反面人物的对应,不是只有一一对应。一角多人,一人多角,在红楼作者的如花妙笔之下,都是小菜,如烹小鲜。这种人物设计,更易个性鲜明,把复杂人物的多个侧面分为不同角色展现,更能突出重点,且不因人性的复杂而出现前后矛盾、引起误解等问题。像元春、探春这样身兼多人的设计,更易规避文字狱,不致对号入座,一下认出几个南明皇帝。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毫无争议的主角儿,所以本书重点不是描述三月甲申之难后的清初、南明时期,而是崇祯时期,当然包括了之前的衰落过程,和之后南明的彻底灭亡。而第一回的甄士隐,其人生经历,乱世背景,和子散家亡,身死国灭的悲惨结果,便藏有所隐真事。
甄士隐在姑苏,同林黛玉的苏州,也属金陵,南京直隶。
姓甄,名费,字士隐。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表面说的是君子之道,甄士隐确是君子;反面也隐了“君”,皇帝。
“嫡妻‘封’氏”,说是“情性贤淑,深明礼义”,但他岳丈封肃,却“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每见面时,“又说些现成话”,竟是无礼又不义!这个“封”氏,谐音“风”,清风,指满清。又是敌人配做夫妇。在《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之后,有“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在姑苏、金陵,本地推为望族的是谁家?朱家!还有比“朱家”更大的“望族”吗?所以说“观花修竹”,华,朱。
女儿英莲,便是香菱,前文解过,是长平公主。英莲之父是崇祯。
甄士隐问“蠢物”,便是通灵宝玉,“后面还有几行小字”,便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前文与李斯所刻篆文的秦传国玉玺比较过,将此宝玉解作“玉玺”。那僧道:“若问此物,到有一面之缘。”说明甄士隐不是一般人,是个与“玉玺”有缘之人。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甲戌本脂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隔壁是什么?葫芦庙!葫芦,是胡虏。庙,是朝廷。胡虏朝廷,所以极险,提醒读者“隔壁”,要仔细看。崇祯的“隔壁”,便是金国,胡虏朝廷,在第一回已预演。
贾雨村吟“玉在匮中求善價,钗于奁内待时飞”时,“恰值士隐走来听见”,说明甄士隐与玉、钗,和甄贾、时飞有关。玉求善贾,钗待时飞,玉、钗显然指黛玉、宝钗。下句钗待时飞,出现雨村字,上句玉求善贾,则关甄士隐,也是贾雨村说给甄士隐听的,还是暗示甄士隐和林黛玉的关系。“君子之道费而隐”,甄士隐是君子,读书人都知道:君子如玉。
甄士隐义赠银衣,又说“十九日乃黄道之期”,贾雨村对甄士隐说的这个“十九日”的“黄道之期”,却“并不介意”,未当面表态。但第二天一大早就走了,留下话与和尚转达甄士隐,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显然是强调“十九日”的“黄道之期”,注意“黄道黑道”的话,是“和尚”转达的!是“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后面三月中旬的火灾,也是“和尚”引发的!红楼作者在这些事件中,特意设计了“和尚”来贯穿,“十九日”,“黄道黑道”,三月火灾,都跟“和尚”有关,读者要注意到“和尚”,和“十九日”的“黄道”,不能读到“十九日乃黄道之期”的话“并不介意”!
正月十五,霍启(祸起)丢了甄英莲。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竹篱木壁者,朱木也,因劫数,甄家烧成了瓦砾场。前文说过,崇祯亡国,是满清、农民军、自然灾害的持续打击、内外交困的结果,不是哪个单方面的原因所致。“葫芦庙”是胡虏朝廷,“和尚”是李自成,火灾是自然灾害,涵盖了这个“劫数”的主要方面。为什么说“和尚”是李自成呢?李自成幼年家穷,生活困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这是第二次强调,水旱不收,鼠盗蜂起,还是说“劫数”的这几个原因:水旱不收是自然灾害;耗子在书中一直指雪满的薛家;盗是名词,不是作为“盗香”的动词,是大盗,盗贼,流寇,不是小偷。比如《庄子》中的盗跖,是个“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的大盗,复姓柳下,名跖,人称盗跖,而不称其本姓。“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跟李自成、张献忠是同类人物。这些鼠、盗,“抢田夺地”,不正是崇祯朝满清、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吗?“鼠窃狗偷”,重复强调“鼠”偷窃。书中这些描述,直指甲申之难,以及耗子偷玉。
回头再看“和尚”转达甄士隐“黄道黑道”的话,“十九日”是“黄道”?还是“黑道”?三月十九,李自成破京,大明亡国,崇祯上吊!这个“十九日”,是甄士隐说的,甄士隐为什么说“十九日”?因为甄士隐预演的就是真事隐的崇祯帝。

点击下一个:三生石:木石前盟,缘定三生,此系身前身后事,三生石上旧精魂 + 苏轼的《僧圆泽传》:此身虽异性长存。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9 16: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1:58 , Processed in 0.6934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