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0: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歌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曹雪芹《红楼梦》中诗词









收藏



0


0











《好了歌》,出自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人物跛足道人所作的七言古诗,作者借此诗来表达,人们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而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从而宣扬了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想,亦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全诗用语极为浅近,对仗、用韵均不讲究,但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大俗之中可见大雅。 [1]












































作品名称好了歌
作    者曹雪芹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出处《红楼梦》
作品体裁七言古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好了1歌

世人都晓神仙2好,惟有功名3忘不了!

古今将相4在何方?荒冢5一堆草没6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7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8。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9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1.好了:好好了结,好的收场。这里是讽刺嘲笑话。

2.神仙:是指道家中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

3.功名:封建社会中指科举称号(状元进士等)或官职名位。

4将相:将军、宰相,泛指当官的人。

5.荒冢:荒坟。

6.没:埋没。

7.聚:积攒。

8.眼闭了:指死亡。

9.姣妻:娇美妻妾。姣,相貌美好。 [2]




白话译文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建功立名的事情忘不了!

古往今来的文臣武将如今都在哪里?只剩下一堆被荒草湮没的坟墓。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

一天到晚抱怨聚敛的还不够多,等到聚敛多的时候自己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那美貌的妻子忘不了!

你活着的时候她天天对你说如何恩爱,你一死她就立刻跟随了别人。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那儿孙后代忘不了!

自古以来痴心的父母不计其数,可是孝顺的子孙又有谁真看见了?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这首诗是在《红楼梦》里第一回出现的。当时,晚年落魄的甄士隐拄着拐杖,到街前来散散心,听一位跛足道人唱的。跛足道人对这首《好了歌》的诠释是:“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好,便不了;若是好,须是了。”曹雪芹在此回中借跛足道人写《好了歌》是为隐射小说情节,借此表达他的现实主义思想,传递其对现实的愤怒和失望。 [3-5]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文学赏析

这首诗,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可以说是曹雪芹看破红尘之作。这首《好了歌》有曹家自身败落的缩影,亦有警示世人不要为功名利禄再鱼死网破地去争斗,得放手时且放手之意,这也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初衷。

而《红楼梦》中的甄士隐早年生活富足,晚年依靠岳丈生活,十分困窘。他经历这番生活磨难后,可谓大彻大悟了。跛足道人的一番念念有词,既是对士隐人生的总结,又是对士隐晚年的劝诫。全诗都是大白话,朗朗上口,每句都用“世人都晓神仙好”开头。跛足道人借神仙来寓意时下世风,接下来的释意,却与开头这句相反。这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一种大彻大悟。

这首诗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来看。上半部分是说升官发财,意思是说,那些追求功名的人,被一堆荒草埋没了;那些追求财富的人,最后没有享受就死去了。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才是最本真的。就算一无所有,无可遗憾的。下半部分是说人的伦理道德。意思是说,那些生前恩爱的娇妻,随后又成了别人的妻子;那些生前为了儿孙辛勤劳动的父母,到头来,有几个儿孙孝顺。

在这里,作者借跛足道人之口,形象地刻画了人类社会的人情冷暖,世事无常。虽然有着消极的思想,但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评。 [6]




名家点评

清代脂砚斋: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其说得痛切处,又非一味俗语可到。(《红楼梦脂评校录》) [7]

清代东观主人:醒世语,却以禅机出之,令人猛省。(《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 [8]

清代姚燮:天下事无好而不了者,此言大有禅意。(《红楼梦东观阁本研究》) [8]

当代作家李岁虎:《好了歌》从个体生命角度,感慨人生匆匆,变幻无常,看破红尘,是对的。孔圣人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个古老命题,换成了“好了歌”的打油诗形式。(《红楼心经》) [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3: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丨沈思芹;钱宗武:论儒道的“道隐”及其历史前源  

2020-09-24 15:53  




论儒道的“道隐”及其历史前源

作者简介丨沈思芹,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钱宗武,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载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长期以来,学界多将隐逸思想的源头归诸儒家或道家,并且认为儒家之“隐”重“道”,而道家之“隐”重“形”。但这一认识或可斟酌。梳理文献可知,至迟在殷商末期,隐逸文化即已发轫。微子、箕子、伯夷、叔齐、吴太伯、齐太公等是殷末隐逸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隐逸是殷末隐逸文化的直接延续,是“道隐” ;道家隐逸具有与儒家隐逸相同的结构,同样是一种“道隐”,但“道”的内涵有所不同。儒家之道为人道,道家之道为天道。

关键词:先秦;道隐;儒家;道家;殷末;微子

隐逸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一种特殊的精神行为,隐逸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隐逸行为多为隐居不仕,遁匿山林。隐逸文化的追求目标多为内心的平和、生活的简朴。隐逸是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特殊产物。隐逸行为催生隐逸文化,各种方式的隐逸行为和各种形态的隐逸文化,反映了各种各样的隐逸思想。轴心时代产生的儒家、道家都有隐逸思想,均可称为“道隐”。儒家道隐与道家道隐既相互联系,又彼此有别。同时,这两种隐逸均非中国隐逸文化之源,而是隐逸文化之流。

一、儒家之道隐:人道之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隐逸有过不少叙述。诸如: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1]77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1]95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1]106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1]158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1]162-163

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1]173

综上所论可知,孔子不仅承认“隐逸”的正当性,而且予以高度重视,甚至将“隐居”与“行义”等量齐观,将“辟世”作为评判“贤者”的标准之一。这是因为孔子所主张的隐逸本质上是一种“道隐”,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的。在孔子看来,个人的出露行藏并不取决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取决于天下是否有道。

何为“道”?三代之制,周公之礼。孔子曾在《论语·八佾》中作过表述:“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65“道”的内容,反映于孔子参加一次鲁国年终祭典后的一番感叹,不仅表达了儒家社会历史观和礼乐观,也反映了“道”的实践内容。孔子的这一番感叹见之于《礼记·礼运》: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2]1413-1414

可知,“道”就是公天下的大同。公天下的大同是人为的结果,因而,“道”是人之道。“道”的实行也是人为的结果。孔子也有表述。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东汉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2]2518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1]167

道之大小取决于弘道者才能的大小。人能够弘大道义,道义是不能弘大人的。

《礼记·中庸》:“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1]23

由此可见,孔子明确指出行道是人为的结果。道不能排斥人,人为道而排斥人就不是行道,也不可以行道。

“大道既隐”,怎么办呢?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隐逸与出仕是儒家面对不同政治形势时采取的两种不同态度。政治清明、天下有道时就出仕为官,政治黑暗、天下无道时就隐逸避世,而这两种态度归根结底都是“道”的实现。《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一句话道出孔子隐逸思想的真谛,即隐居也罢,出仕也罢,都是为了完成志向,实现治道。如果时局许可,当然要积极出世,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时局混乱,则应当暂时隐退,怀抱志向等待时机。

天下无道政治黑暗时为什么要选择隐退,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当个人理想与时局格格不入之时,如果不能及时隐遁,难免招致重大挫折。据《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曾对此有过精辟分析:

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糂,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而问之曰:“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孔子曰:“由!居!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句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3]526-527

一个人能否实现其政治抱负,不仅仅受主观因素影响,还受到客观条件制约。忠言逆耳,有时不仅不能为上所用,甚至还会有性命之忧。因此,当政治黑暗、人主昏聩之时,贤者应当采取隐逸的办法以保全自身,在隐逸期间不断修炼自身,相时而动:“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由此可见,虽然“隐”本来是儒者在政治黑暗时躲避乱政、保全自身的一时退让,但奋发进取的儒者在“隐”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积累学问、锻炼才干、培养德行(博学、深谋、修身、端行),最终落脚点仍在于等候时机,为治世做出贡献。从这个角度看,“隐逸”连接着儒家“内圣”(修身)与“外王”(治国平天下)两大理想,隐逸的过程既是“内圣”的过程,也是“外王”的准备期。事实上,《荀子·宥坐》这段论述正是《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绝佳演绎。邢昺早已指出:“‘隐居以求其志’者,谓隐遁幽居,以求遂其己志也。‘行义以达其道’者,谓好行义事,以达其仁道也。”“志”是侧重于个体层面的理想、价值,而道则是侧重于社会层面的理想、价值。“隐居”是修己内圣的过程;“行义”则是治世外王的过程。如此看来,孔子所谓的隐逸可谓名副其实的“道隐”。儒家“道隐”绝非摒除世俗所扰,视功名富贵如粪土,追求潇洒、超脱、恬淡自如,而是一种手段式的待时之隐,其背后支撑仍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道精神。儒家的“道隐”是人道之隐,“隐”是为了“显”,“逸”是为了“达”。“隐逸”是手段,是策略;“显达”是目的,是理想。

孔子之后,“道隐”观念被孟子和荀子所继承。尽管《孟子》中没有对“道隐”观念的明确表述,但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著名观点实与“道隐”精神相一致。孟子在《尽心上》有一段深刻的论述: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351

士人处于“达”(得志)的状态时就可以“泽加于民”,也就是出仕为政,治国平天下;而处于“穷”(不得志)的状态时就“修身”完善自己,而不论何种状态,一以贯之、始终不变的是道,是义。据此,孟子此言实与道隐精神一脉相承。

荀子“道隐”观念见于《荀子·儒效篇》:

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埶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呜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埶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3]117-118

这段话是荀子对秦昭王“儒无益于人之国”观念的回应。秦国自孝公时期商鞅变法,至昭王时已历三世四王。在这一时期,秦国君主专制之势已成,同时也逐渐对六国拥有绝对优势。在临近“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荀子试图将“儒”融合进“秦法”体系之中,尤其表彰儒家隐者对“道”的执着追求,指出儒者不论在朝或在野都始终坚守“道”,对国家、对君主忠心耿耿。他宣称“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其实是将“道隐”吸纳到国家统治秩序之中,而此“道”即“社稷之大义”,亦即忠道。荀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一脉相承,只是荀子之“道”更加突出个体对国家意志的服务与服从,并且从国家统治的角度阐释了“道隐”的政治意义。

二、道家之道隐:天道之隐

有学者认为儒家隐逸重“道”,道家隐逸则重“形”。但事实上“形”不能脱离“实”而单独存在。“形”必须有所承载。就精神实质而言,道家的“隐”其实也是一种“道隐”,是“道”的寄托。

道家源远流长,代有家派,诸如,黄老之学、老庄之学、杨朱之学、玄学、心学。其中,老庄之学是道家的主流,庄子又是老庄之集大成,上承老子,下启心学。道家对隐逸的系统论述见于《庄子》。诸如:

啮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4]96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4]603-604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4]605

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4]558

庄子呼唤人们从世俗功名利禄的价值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而返朴归真,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在他看来,世俗社会是一个充满局限的、格调低微的世界,理想中的世界则是与日月同在的无限自由世界。而隐逸就是脱离世俗社会、返归本性、实现自由的不二途径。就此而言,庄子的隐逸背后同样有着“道”作为行动理据,只是这种道不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人道(社会之道),而是超然物外的天道(自然之道)。事实上,对于这一分野,《庄子》中就已有明确的表述:

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4]401

《庄子》天道观与儒家人道观针锋相对。“天道”与“人道”仿佛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入世者对政治功名孜孜以求,使自己身心俱疲;不如抛却世俗价值观念,追求个体生命精神的充盈和自由。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就是由《道经》和《德经》构成,《道经》理所当然会多次论及“道”。根据王中江先生的研究《道德经》的“道”有五个义项[5]11,“道”指自然客观规律是道家的主要概念,“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中气以为和。”[6]233

“道”生成气,“道”生成自然万物。冯友兰先生说:“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是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7]41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169

郭店楚简本《道德经》甲本这一段文字为:“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3

王弼注:“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9]65

王弼注《老子》一贯以“自然”为“万物”的“自然”,“万物以自然为性”,“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指称“客体”(如自然界),而是指称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状态”。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

在道家隐逸论述体系中,“道生万物”“道法自然”,道家的隐逸思想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追求独立和自由。《周易》:“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遁世(逃世)的原因是遁世者具有“独立不惧”的人格。庄子追求“不为物役”和不为“圣人之知”所役。当然,实现人格的独立和自由,还不是庄子隐逸思想的全部,更重要的内容是体会人与自然的同源同德,进而通于自然之道,达到绝弃名利(无我、无名、无功)、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这种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可以使人超越名利之上、有无之上,而实现生命的自然久长。儒家隐逸思想是政治价值化的隐逸思想,较之老庄隐逸思想精神层次有所不同。不过,在文人理想通过政治方能最终得以实现的政治中心化的时代,实用理性兴盛,儒家的隐逸思想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尽管道家与儒家隐逸的内涵不尽相同,但道家隐逸同样也是一种“道隐”,并且道家隐逸主张的出发点也与儒家有惊人的相似性:

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4]554-555

与孔子相同,庄子隐逸观的产生同样源于道之不行。“隐”本非人主动的追求,而是由于人的主张与时局不合。在这种情况下,隐逸成为圣贤唯一的命运选择。因为“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此时即使并未退居山林,由于其理想、主张不为世所容,事实上与“隐”的状态并无二致。而由此也可以看出,“形隐”并非道家隐逸的必然要求,道家隐逸本质上仍然是“德隐”“道隐”,认为“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孔子主张隐逸是求志修身的过程,而庄子主张隐逸是“深根宁极而待”的过程。“深根宁极”是道家增进个体修为的方式。可见与儒家相同,道家也将隐逸视为个体修行之机会。

可以认为,道家与儒家的隐逸都是“道隐”,且二者结构具有相似性。其不同处则主要在于,儒家之“道”乃人道,道家之“道”乃天道。同时,道家之道最初也是针对社会而非个体提出。在《庄子·缮性》的描述中,上古社会是一个“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的“至一”的、“自然”的社会,此时物我混一,自无显隐之别。后来经历神农、黄帝、唐尧、虞舜之世,“德下衰”而“世与道交相丧”,最终沦落至“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的地步,方才有显隐之别。如此看来,虽然道家更多关注个体生命之隐,但道家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却始于社会。就社会层面而言,“隐”对于“显”实乃一种反动,其中始终贯彻着道家至一、自然的社会理想(天道)。这更加确证了道家隐逸的实质是天道之隐。

三、两种“道隐”的历史前源

学界大多认为隐逸起源于先秦儒家或道家。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从上文分析可知,先秦时期儒家、道家的隐逸思想已经相当成熟,因此不太可能是隐逸的最早发轫。历史文献的梳理可知儒家与道家隐逸思想可能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渊源。

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就有踪迹可寻,诸如: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1]10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1]173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1]182-183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185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1]234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1]355

天地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接舆避世,箕子佯狂;田常为乱,阖闾擅强。为恶得福,善者有殃。[3]553-554

《论语》《孟子》《荀子》中,记载了吴太伯、齐太公、箕子、微子、伯夷、叔齐等著名隐者,这些隐者都得到儒家的表彰和赞许。此外,这些隐者均是殷末周初时人,在正史中都有记载,事迹主要见于《史记·殷本纪》《周本纪》《齐太公世家》《宋微子世家》和《伯夷列传》。而其中宋微子的隐逸始末更可追溯至《尚书·微子》。

据《史记》的《殷本纪》和《宋微子世家》记载,殷末国君纣王受在位时,统治黑暗,不务国政,淫佚奢侈,使得民不聊生,微子多次进谏,纣王都不听。等到因周西伯姬昌修行德政,国势强盛,微子担忧灾祸降临殷朝,便又来奉告纣王。纣王却说:“我生有命,决定于天,周西伯又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微子估计纣王最终不能接受劝谏,打算以死相争或逃亡出走,拿不定主意,便去询问父师和少师。父师建议微子远遁荒野,从而殷商灭亡以后,还有人能够祭祀殷商先王先公。史官记录微子和父师、少师的问答,是为《尚书·微子》: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

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

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降监殷民,用乂雠敛,召敌雠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诏。

“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隮。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遯。”[2]177-178

微子首先分析殷道德沦丧、法度崩坏的种种乱象,指出殷商行将灭亡。在这种情况下微子提出两种可能的选择,一是“我其发出狂”,一是“吾家耄逊于荒”。狂,《史记·宋微子世家》引作“往”。据孙诒让说,“我其发出往”意谓“我其废弃而出亡”。“吾家耄逊于荒”,《史记·宋微子世家》引作“吾家保于丧”[10]1607,意谓在丧乱中居家自守1。这两种行为其实都属于隐逸的范畴,第一种即远遁世外,是比较彻底的隐逸;第二种则是在天下丧乱时去国守家,对于国而言亦可谓隐逸。微子讨论隐逸主要基于两点,其一是对乱政的愤懑,这一点后来即发展为儒家“有道”“无道”之说;其二则是基于血缘的宗法观念:保全家的目的主要在于延续殷商宗嗣。微子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他去国暂隐而并未彻底与世隔绝。史载武王克殷后,“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10]1610。的确,如欲延续宗嗣,必须与新生王朝合作以求宗庙之存。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宋微子世家》时基本引用了《尚书·微子》的全部内容,但也作了一定改写。主要有以下两点:

1.《尚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

牲用以容”后的内容不见于《史记·宋微子世家》,而以“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10]1607代之,并且交代此事最终结果是微子“遂亡”。《尚书》经文中,父师仅仅是主张自己“死国”而微子、箕子应当出逃,并没有深入论述原因;而《史记》中,父师(太师)分别对“死国”与“去国”两种不同态度作不同分析,指出“死国”或“去国”取决于国能否“得治”。如果能以身死换得国之治平,则当死国;如果不能,则当去国。

2.采录《尚书·微子》文后叙述箕子、比干事迹,之后又补叙微子事迹: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10]1610

《史记》补叙之文强调微子远遁合于君臣之义。

综合以上两点,可见《史记》在引述《尚书·微子》的同时更加突出微子隐遁的行动理据,强调微子之隐合乎儒家之道;而在微子事迹中间插叙箕子、比干事迹,则是基于孔子“殷有三仁”说的历史建构。《史记》的历史观是儒家的历史观。儒家主张道隐,因此《史记》在叙述历史时尤其注重对“道隐”观念的阐发。而另一方面,《尚书》等经典本即经过儒家整编,而经典整编乃是经书“经典化”过程的开始。经书经典化的过程也就是儒学化的过程,在整编过程中,儒家学者势必凸显其合乎儒家观点的元素,删减背戾儒家观点的内容。《尚书》的整编是儒家试图将历史经典化的一次努力;而司马迁据《尚书》等经籍写作《史记》,则是历史经典化的又一次努力。从《尚书·微子》到《史记·宋微子世家》,我们可以窥见儒家“道隐”思想建构的历史过程。

除了微子,殷周之际还有其他几位著名隐士。

箕子。《周易》和《尚书》中提及箕子,但叙述极简。《史记·宋微子世家》云: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10]1609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认为“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而箕子则认为“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因此没有选择去国,而是“隐而鼓琴以自悲”,采取了与微子不同的隐逸方式。据前文分析,文中所载微子、箕子对道义的剖析可能是出于后代历史叙述者的敷衍,是儒家学者对于微子和箕子不同行为方式做出的儒学解释。君主昏聩,臣子数谏,已尽君臣之道,这种情况下微子选择去国,在君臣关系方面固然无可指摘;但是这一行为依然会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孔子谓殷有三仁,但微子和箕子究竟谁的行为更合理?这可以视为儒家后学对“道隐”问题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吴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云: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10]1445

吴太伯和仲雍为了使“立长”“立贤”两种王位继承制度并行不悖,同时也避免使其父周太王陷于不义,故选择奔荆蛮而祝发文身。其行为符合儒家忠孝观。

齐太公。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吕望事周的故事版本流传各异,其中一种认为其为海滨处士。而其年老时“以渔钓奸周西伯”的事迹则应当属实。倘若吕望确实曾为处士,则其隐逸可谓待时之隐的典型。

伯夷和叔齐。据《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有过两次“隐”的行为。其一是为推贤及维护父命而隐,与吴太伯之相类: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10]2123

其二是为忠孝仁义之道而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10]2123

伯夷、叔齐先是为让国而隐,是源于对“推贤让能”传统的维护及对父命的尊重、服从。其后拒绝与新生周王朝合作,而隐于首阳山,亦是出于君臣父子之谊。这些均为儒家所表彰。

由此可见,箕子、微子、齐太公、吴太伯、伯夷、叔齐,他们的隐逸都属于儒家“道隐”范畴,反映了儒家忠孝仁义的各个侧面,为儒家极力推重;然而,道家对于这些隐者的态度却比较复杂。一方面是持批评态度,诸如:

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4]232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4]323

而最为著名的当属《庄子·秋水》,庄子设计河伯和海神对话的情景方式,借用“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的话题,论述小大之辩,揭示事物的复杂性和认知的差异性。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黄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再写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极写北海之大,“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波涛激荡,心由境生,愧悔不已。

北海海神“未尝以此自多”,谆谆与之“语于道者”:“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河伯仍然有惑:“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海神指出:“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4]561-564庄子借海神之口批评伯夷自多,阐明万物浑然等齐,取消一切对立差别,无大无小,顺物自化,返归自然。庄子论述的道自是天道自然之道。

另一方面,庄子对伯夷却又持褒奖态度。《庄子·让王》记载“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周武王使周公旦以“加富二等,就官一列”与之盟,二人相视而笑,认为“此非吾所谓道也”。伯夷、叔齐的道是指神农氏之道:“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他们认为周人的做法说明周德已经衰败,与其与周人为伍而使自身受到污辱,不如逃离他们保持品行的高洁。两人隐迹首阳山,终于不食周粟而饿死。庄子赞扬伯夷、叔齐,“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节也。”[4]987-988庄子赞扬的实际上也是自然之道,利禄不可取,不因外物害命伤性。

《庄子·让王》的记载与《史记·伯夷列传》的记载大致吻合。伯夷、叔齐不慕富贵,独乐其志,不事于世,这一点与道家“道隐”精神相近;但其“志”毕竟尚未脱离儒家仁义之说,与道家主张相背,故又被道家批评为“死名”。道家对伯夷、叔齐的复杂态度反映了道家“道隐”对殷末周初“道隐”以及儒家“道隐”的不同思想:一方面赞同时局混乱时避世而隐、独乐其志;另一方面又否定儒家人道之志,而代之以天道之志。这就解释了为何儒家“道隐”和道家“道隐”结构相似而内容有别。

隐逸文化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隐逸非始自儒道。早在《尚书》中,就已有记载隐逸行为的《微子》篇;代表儒家正统史观的《史记》,其“世家”部分与“列传”部分首篇传主均为隐者(《吴太伯世家》《伯夷列传》),可见隐逸在儒家历史叙述中的崇高地位。儒家与道家隐逸本质上都是道隐,且均为殷末周初隐逸文化之流。殷末周初隐者的社会实践,为儒道的“道隐”提供了精神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社会基础。儒家道隐是殷末周初隐逸文化的直接延续,而道家道隐则是用“天道”之“道”代替“人道”之“道”。儒、道两家的隐逸行为是相同的,多为隐居不仕,遁匿山林。儒、道两家隐逸主体的行为方式也基本是相同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行为,都是弱者对强者的退让策略。儒家是显性被动,道家是隐性被动。儒、道两家隐逸的出发点也相同,皆源于道之不行。儒道两家道隐的不同主要是二者终极追求不同,儒家隐逸之主体隐逸多为入世,道家隐逸之主体隐逸多为出世。儒道隐逸到魏晋时期开始合流,道家的隐逸成为隐逸文化和隐逸思想的主体。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王中江.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老子·导读[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6]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冯友兰,任继愈,关锋,汤一介,詹剑峰.老子哲学讨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刘钊.郭店楚简校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版,2003.

[9]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荒”音义皆从“亡”,故《史记》作“丧”。下文云“天毒降灾荒殷邦”,“荒”即“荒乱”“丧乱”之谓,是本篇“荒”确有作“丧”解之例。

轮值主编|蔡志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
0







鵷鶵播报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鸟

鵷鶵,亦作鹓雏(yuānch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凤之一,被认为是一种瑞鸟,身为金色或黄色,又常用以比喻有才望的年青人。











































中文名鵷鶵
拼    音yuānchú
类    别词语
释    义比喻有才望的年青人
亦    作鹓雏

●鵷
yuān
〔鹓雏〕古书上指凤凰一类的鸟。,是古时候传说中的五凤之一,身为金色或黄色。
笔画数:13;
部首:鸟;
鹓:鸟名。
又如:鹓邸;鹓羽(鹓凤。比喻贤才);鹓动鸾飞(鹓、鸾在传说中都是瑞鸟。比喻高贵的人)
喻朝班,如:鹓行(鹓鸟飞行。其群飞行列整齐,故用以比喻官员上朝的行列);鹓班(即朝班);鹓鸿(比喻朝官的班列)
● 鶵
chú
◎ 古同“雏”。
笔画数:21;
部首:鸟;
●解释【广韵】仕于切【集韵】崇刍切,??音?。【庄子·秋水篇】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又【玉篇】鶵,鸟子初生,能啄食。一作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3: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潢海铁网山+唐寅+壁际金钱衔鸑鷟,水中铁网出珊瑚】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收藏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
0









观鳌山四首播报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明代唐寅诗作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观鳌山四首》是明代唐寅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











































作品名称观鳌山四首
作    者唐寅
创作年代明代
作品出处《六如居士全集》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目录



作品原文
播报编辑

观鳌山四首 其一
禁篽森严夜泬寥,灯山忽见翠岧峣。
六鳌并驾神仙府,双鹊联成帝子桥。
星振珠光铺锦绣,月分金影乱琼瑶。
顾身已自登缑岭,何必秦姬奏洞箫。
其二
金吾不禁夜三更,宝斧修成月倍明。
凤蹴灯枝开夜殿,龙衔火树照春城。
莲花捧上霓裳舞,松叶缠成热戏棚。
杯进紫霞君正乐,万民齐口唱升平。
其三
仙殿深严号太霞,宝灯高下缀灵柤。
沉香连理三珠树,结彩分行四照花。
水激葛陂龙化杖,月明缑岭凤随车。
箫韶沸处开宫扇,法仗当墀雁队斜。
其四
上元佳节丽仙都,内殿欢游惬睿图。
壁际金钱衔鸑鷟,冰中铁网出珊瑚。
鼓将百戏分为埒,灯把三山挈入壶。



鸑鷟[yuè zhuó]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汉语词语








收藏



0


0











鸑鷟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五凤之一,身为黑色或紫色,鸑鷟象征着坚贞不屈的品质。在《小学绀珠》中指一种水鸟,似凫而大赤目。鸑鷟是五凤之一。《小学绀珠》卷十,五凤谓:“五色为赤者凤、黄者鵷鶵、青者鸾、紫为鸑鷟,白名鸿鹄。”

人们之所以把鸑鷟与凤凰等同起来,是因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鸑鷟解释为凤凰的一种。更有甚者,陕西的凤县就是由于其境内的鸑鷟山而得名,并且以凤为城标。












































中文名鸑鷟
拼    音yuè zhuó
注    音ㄩㄝˋ ㄓㄨㄛˊ
特    点雌雄双飞
出    自《国语·周语上》
归    类凤凰
古代读音yū zú


目录

1词语解释
2文学形象
3古典文学
4鸑鷟岗





词语解释

播报
编辑





(1).同“狱卒”。监狱管理者的古称。
(2).凤属。古时候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五凤之一,身为黑色或紫色。实为大雁。

【出处】:《国语·周语上》:“ 周之兴也,鸑鷟鸣於岐山。”韦昭注:“三君云:鸑鷟,凤之别名也。《诗》云:‘凤皇鸣矣,于彼高冈。’其在岐山之脊乎?”

【示例】:《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梦兆门中》:“凤鸟有五色赤文章者,凤也;青者,鸾也;黄者,鵷鶵也;紫者,鸑鷟也。” 明王廷陈《矫志篇》:“蛟龙虽困,不资凡鱼。鸑鷟虽孤,不匹鹜雏。”

(3).鸬鹚的别名。

【出处】:明唐寅《观鳌山》诗之四:“壁际金钱衔鸑鷟,水中铁网出珊瑚。”

【示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鸀鳿》:“又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则鸀鳿乃鸑鷟声转。盖此鸟有文彩如凤毛,故得同名耳。”




文学形象

播报
编辑

鸑鷟象征着坚贞不屈的品质。古时,由于鸑鷟多被认为是一种瑞鸟,故常见于许多古籍或诗词中,有时也会出现于小说中。“鸑”“鷟”二字有时也会被分开使用,但仍表示凤属神鸟,如“凤鷟”“鸾鷟鹓鸑”,仍多象征明臣贤士。 鸑鷟作为一般水鸟的意义,有时也会出现于古代诗词中。




古典文学

播报
编辑





许慎,《说文解字》:鸑:鸑鷟,凤属,神鸟也。从鸟狱声。《春秋国语》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
^ 《国语·周语上》: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韦昭注:“三君云:鸑鷟,凤之别名也。《诗》云:‘凤皇鸣矣,于彼高冈。’其在岐山之脊乎?”

^ 宋·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梦兆门中》:凤鸟有五色赤文章者,凤也;青者,鸾也;黄者,鹓鶵也;紫者,鸑鷟也。

^ 《宋书·武帝纪中》:周道方远,则鸑鷟鸣岐。

^ 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鸑鷟鸣岐,实始维新之命。

^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鸀鳿》:又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则鸀鳿乃鸑鷟声转。盖此鸟有文彩如凤毛,故得同名耳。

^ 明,王廷陈,《矫志篇》:蛟龙虽困,不资凡鱼。鸑鷟虽孤,不匹鹜雏。

^ 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登凤凰台,有小碑在亭,上云五言三十韵诗一首:“……凿地养蛟龙,栽桐栖鷟鸑。”

^ 明,孙柚,《琴心记·夜亡成都》:鷟鸑未褷翎,虎豹已张鬣。

^ 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白玉亭台翻鸑鸑,黄金宫殿起鲵鳌。

^ 明,何景明,《赠范君》诗:翩翩烟雾下凤鷟,往往霹雳随蛟龙。

^ 明,何景明,《七述》:凤鷟隐起蛟龙骧兮,乃御飞棂升广堂兮。

^ 《昭明文选·司马彪诗》:昔也植朝阳,倾枝俟鸾鷟。张铣注:“鷟,凤也,鸾亦凤类,通言之也。”

^ 唐宣宗,《授郑涯山南东道节度使制》:郑涯,鹓鸑瑞时,玙璠希代,鉴澈止水,气融冬曦。

^ 明,唐寅,《观鳌山》诗之四:壁际金钱衔鸑鷟,水中铁网出珊瑚。




鸑鷟岗

播报
编辑

通许县东南部的一个古地名。据《通许县志》记载:“鸑鷟岗在县东南三十里”。另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鸑鷟岗县东南四十里,相传有凤凰集落此岗,故名鸑鷟岗……”。当时的鸑鷟岗岗峦起伏,云雾缭绕,景色宜人。清朝县令王应佩《鸑鷟岗古迹赋》写道:“丹穴有鸣凤,仪于岗之廷……。咸平古许地,佳气生岗陵。昔有鸑鷟集,众鸟瞻文明。五色辉彩翼,五音叶和声。一时聚观者,谓此谓祥徵……”

因黄河屡经泛滥等原因,鸑鷟岗究属何处,今已无可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3: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麻屣鹑衣 +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麻屣鹑衣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麻屣鹑衣,是一个中国成语。形容衣着穿戴破烂不堪,生活困苦窘迫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麻屣鹑衣

  • 外文名


  • 拼音

    má xǐ chún yī

  • 解释

    麻鞋破衣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引用

《红楼梦》第一回:"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



折叠编辑本段分开释意

麻:

1、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 同本义 [fiber crops]。桑科,一年生草本,雌雄异株。茎部韧皮纤维长坚韧,可供纺织。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布。~衣。~袋。~绳。~纺。

2、麻的茎皮纤维 [hemp fiber]。不续其麻,市也婆娑。――《诗·陈风·东门之枌》

3、麻衣,[gunny clothes;hemp mourning garment] 粗麻布做成的衣服,也用作孝衣。

屣:

1、鞋子 [shoe]

屣,履也。――《广雅》

贫贱尔何忧,弃去如脱屣。――宋·苏轼《巫山》

负箧曳屣。――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又如:屣敝(破鞋。喻指无价值之物品);屣脱(脱下鞋子);屣履(拖着鞋子走路)

鹑:

1、鹌鹑的简称 [quail]。古称羽毛无斑者为鹌,有斑者为鹑。后混称为鹌鹑。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种迁徙性雉类猎鸟,约18厘米长,上部棕黑色而有皮黄斑点,喉部呈黑白二色,胸部为发红色的皮黄色,腹部呈白色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诗·魏风·伐檀》

2、喻衣服破烂的 [worn-out]。如:鹑衣;鹑衣百结(形容衣服破烂不堪);鹑悬(形容衣服破破烂烂);鹑裾(鹑衣);鹑服(鹑衣。破烂衣);鹑褐(破烂的短衣)。鹑衣寸寸针。――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五凤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凤凰的五个种类








收藏



0


0











凤凰分五种,凤,鹓雏,鸑鷟,青鸾,鸿鹄。凤凰作为古代和龙一样重要的中华文明重要象征,深入地了解凤凰的分类是必不可缺的。

《永乐大典》:“(汉)太史令蔡衡曰:凡像凤者有五色,多赤者凤,多青者鸾,多黄者鹓鶵,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鸿鹄”

《禽经》:“青凤谓之鹖,赤凤谓之鹑,黄凤谓之焉,白凤谓之肃,紫凤谓之鷟。”












































中文名凤凰
外文名feng
国    籍中国古代
属    性瑞兽
种 族禽鸟
种 类凤 鹓鶵 鸑鷟 青鸾 鹄


目录

1种类介绍
2凤介绍
3鹓鶵
4鸑鷟
▪基本信息
▪文学形象
▪文学作品
▪地名
5青鸾
▪历史起源
▪外貌形态
▪意指女子
6鸿鹄
▪词语释义
▪出自





种类介绍

播报
编辑

《禽经》:“青凤谓之鹖,赤凤谓之鹑,黄凤谓之焉,白凤谓之肃,紫凤谓之鷟。”

《艺文类聚》:“太史令蔡衡曰:凡像凤者有五色,多赤者凤,多青者鸾,多黄者鹓鶵,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鸿鹄”

《小学绀珠》卷十,五凤谓:“赤者凤、黄者鵷鶵、青者鸾、紫者鸑鷟,白者鹄。”

凤象者五,五色而赤多者,凤;黄多者,鹓鶵;紫多者,鸑鷟;青多者,青鸾;白多者,鸿鹄。

凤皆五色,为瑞者一,为孽者四,此处指五方神鸟。 [1]

似凤有四:一叫鹔鹴,鸠喙圆目,到则旱役之感也。

二叫发明,乌喙,大脖子大翅膀大脚趾,到则丧之感也。

三叫焦明,长喙疏翼圆尾,到则水之感也。

四叫幽昌,锐目小头,大身细足,脚趾像磷叶,到则旱之感也。

《乐纬叶图徵》谓凤、鹔鹴(音“肃霜”)、发明、焦明、幽昌。】




凤介绍

播报
编辑

凤是凤凰的简称,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称凤;雌的称凰,通称凤。在远古图腾时代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比喻有圣德之人。

它是原始社会人们想像中的保护神,经过形象的逐渐完美演化而来。它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喙、孔雀的尾。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2]

近代由于受到西方不死鸟(Phoenix)浴火重生的神话以及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华人在翻译与认知上也有把不死鸟当成朱雀或凤凰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朱雀、凤凰以及不死鸟这三者完全不同。

昔蔡衡云:“凤之类有五,其色赤文章凤也,青者鸾也,黄者鹓雏也,白者鸿鹄也,紫者鸑鷟也。” [3]

可见凤凰并不是指单一一种鸟种,而是泛指一种鸟类,有许多不同的亚种,各种不同的凤凰颜色也不同。

关于凤凰的原形有很多。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等等。 [4]黄帝大臣天老云:“凤之象也,鸿前麟后,鹳颡鸳腮,龙文龟背,燕颔鸡啄,五色备举”。由于它是“羽虫”之长,所以和“鳞虫”之长的龙在传说中就渐渐成了一对,一个变化多端,一个德性美好,就成了中国民俗中相辅相成的一对。凤由于五行属火,因此一度被视为阳,代表雄性;而龙五行属水,被视为阴,代表雌性。后因为龙的形象更为帝王所喜欢,所以改为以龙象征至阳,而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凤为雄,凰为雌)在跟龙相对之后就渐渐的成为纯阴的代表。 [5]




鹓鶵

播报
编辑

中文名鹓鶵


拼音yuān chú


分类神鸟


出典《山海经·南山经》等


鹓鶵,在中国传说中是与鸾凤同类的鸟。古书上指凤凰一类的鸟。释义




鹓鶵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表现庄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出典 [3]

《山海经·南山经》:“(南禺之山)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鶵。”郭璞注:“亦凤属。” [2]

《庄子·秋水》:“夫鵷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金 元好问 《南冠行》:“王孙上客生光煇,竹花不实鵷雏饥。”

《庄子·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

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 )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鸑鷟

播报
编辑

中文名鸑鷟


拼音yuè zhuó


注音ㄩㄝˋ ㄓㄨㄛˊ


特点雌雄双飞


出自《国语·周语上》


归类五凤





五凤
鸑鷟是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五凤之一,身为黑色或紫色,鸑鷟象征着较为坚贞不屈的品质。在《小学绀珠》中指一种水鸟,似凫而大赤目。它们总是雌雄双飞,比鸳鸯更恩爱。当它们中有一只死去时,另一只就会悲鸣三个日夜。最后热血冷了,血液干了,它也就相从于九泉。鸑鷟是五凤之一。凤象者五,五色而赤多者,凤;黄多者,鹓鶵;紫多者,鸑鷟;青多者,青鸾;白多者,鸿鹄。
人们之所以把鸑鷟与凤凰等同起来,是因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鸑鷟解释为凤凰的一种。更有甚者,陕西的凤县就是由于其境内的鸑鷟山而得名,并且以凤为城标。




基本信息

【注音】:ㄩㄝˋ ㄓㄨㄛˊ词语解释

(1).凤属。古时候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五凤之一,身为黑色或紫色。

【出处】:《国语·周语上》:“ 周之兴也,鸑鷟鸣於岐山。”韦昭注:“三君云:鸑鷟,凤之别名也。《诗》云:‘凤皇鸣矣,于彼高冈。’其在岐山之脊乎?”

【示例】:《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梦兆门中》:“凤鸟有五色赤文章者,凤也;青者,鸾也;黄者,鵷鶵也;紫者,鸑鷟也。” 明王廷陈《矫志篇》:“蛟龙虽困,不资凡鱼。鸑鷟虽孤,不匹鹜雏。”

(2).鸀鳿的别名。

【出处】:明唐寅《观鳌山》诗之四:“壁际金钱衔鸑鷟,水中铁网出珊瑚。”

【示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鸀鳿》:“又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则鸀鳿乃鸑鷟声转。盖此鸟有文彩如凤毛,故得同名耳。”




文学形象

鸑鷟象征着较为坚贞不群的品质。据说鸑鷟是恩爱的生物,配偶去世后会为之哭泣至死。古时,由于鸑鷟多被认为是一种瑞鸟,故常见于许多古籍或诗词中,有时也会出现于小说中。“鸑”“鷟”二字有时也会被分开使用,但仍表示凤属神鸟,如“凤鷟”“鸾鷟鹓鸑”,仍多象征明臣贤士。 鸑鷟作为一般水鸟的意义,有时也会出现于古代诗词中。




文学作品

关于鸑鷟的文学作品,有榕树下作者涂山女所写短篇诗歌集《涂山女歌·流华赋·鸑鷟赋》,其赋文采华丽优美,意境优雅,内容丰满,辞藻锦华。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鸑:鸑鷟,凤属,神鸟也。从鸟狱声。《春秋国语》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

^ 《国语·周语上》: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韦昭注:“三君云:鸑鷟,凤之别名也。《诗》云:‘凤皇鸣矣,于彼高冈。’其在岐山之脊乎?”

^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梦兆门中》:凤鸟有五色赤文章者,凤也;青者,鸾也;黄者,鹓鶵也;紫者,鸑鷟也。

^ 《宋书·武帝纪中》:周道方远,则鸑鷟鸣岐。^ 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鸑鷟鸣岐,实始维新之命。

^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鸀鳿》:又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则鸀鳿乃鸑鷟声转。盖此鸟有文彩如凤毛,故得同名耳。

^ 明,王廷陈,《矫志篇》:蛟龙虽困,不资凡鱼。鸑鷟虽孤,不匹鹜雏。

^ 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登凤凰台,有小碑在亭,上云五言三十韵诗一首:“……凿地养蛟龙,栽桐栖鷟鸑。”

^ 明,孙柚,《琴心记·夜亡成都》:鷟鸑未褷翎,虎豹已张鬣。

^ 明,无名氏,《梼杌闲评》:白玉亭台翻鸑鸑,黄金宫殿起鲵鳌。

^ 明,何景明,《赠范君》诗:翩翩烟雾下凤鷟,往往霹雳随蛟龙。^ 明,何景明,《七述》:凤鷟隐起蛟龙骧兮,乃御飞棂升广堂兮。

^ 《昭明文选·司马彪诗》:昔也植朝阳,倾枝俟鸾鷟。张铣注:“鷟,凤也,鸾亦凤类,通言之也。”

^ 唐宣宗,《授郑涯山南东道节度使制》:郑涯,鹓鸑瑞时,玙璠希代,鉴澈止水,气融冬曦。

^ 明,唐寅,《观鳌山》诗之四:壁际金钱衔鸑鷟,水中铁网出珊瑚。




地名

通许县东南部的一个古地名。据《通许县志》记载:“鸑鷟岗在县东南三十里”。另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鸑鷟岗县东南四十里,相传有凤凰集落此岗,故名鸑鷟岗……”。当时的鸑鷟岗岗峦起伏,云雾缭绕,景色宜人。清朝县令王应佩《鸑鷟岗古迹赋》写道:“丹穴有鸣凤,仪于岗之廷……。咸平古许地,佳气生岗陵。昔有鸑鷟集,众鸟瞻文明。五色辉彩翼,五音叶和声。一时聚观者,谓此谓祥徵……”

因黄河屡经泛滥等原因,鸑鷟岗究属何处,今已无可考。




青鸾

播报
编辑

中文名青鸾


别名苍鸾


出处《山海经》


族种神兽





五凤
青鸾又称苍鸾,从古至今,青鸾被赋予了许多层涵义,最常见的一种说法为:青鸾是常伴西王母的一种神鸟,多为神仙坐骑。赤色多者为凤,青色多者为鸾。也是传说中的五方神鸟之一。



历史起源

《山海经 山经》卷二“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云:“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1]

自古以来,青鸾被赋予了许多层涵义:

信使

宋赵令畤《蝶恋花》词:“废寝忘餐思想徧。赖有青鸾,不必凭鱼雁。”

清纳兰性德《月上海棠·中元塞外》词:“青鸾杳,碧天云海音绝。”



相传罽宾王于峻祁之山 ,获一鸾鸟,饰以金樊,食以珍馐,但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鸾睹形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后因以“青鸾”借指镜。[2]

闽徐夤《上阳宫词》:“妆台尘暗青鸾掩,宫树月明黄鸟啼。”

明汤三江《题唐玄宗还宫感旧·双调夜行船序》套曲:“侍儿扶傍粧台,懒把青鸾高照。”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青鸾不用羞孤影,开匣常如见故人。”




外貌形态

北周庾信《谢赵王赉干鱼启》:文鳐夜触,翼似青鸾。[3]

《笠翁对韵》:肥对瘦,窄对宽。黄犬对青鸾。[4]

青鸾,体表接近孔雀而体大约如鸡,羽色华丽。雄鸟中尖尾羽特别长,两翼具许多赤黄色及白色眼状斑纹,展开时甚为显凤。古人视赤色者为凤,青色多者为鸾,传说中类似凤凰一类的神鸟,是祥和、喜庆的瑞兆。[5]




意指女子

唐王昌龄《萧驸马宅花烛》诗:“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

宋柳永《木兰花》词:“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

明杨珽《龙膏记·错媾》:“偷看,分明旧识青鸾,却做双栖新燕。”

清吴骞《扶风传信录》:“二十八日生归,见惟空室,怅悢若失,乃为诗曰:‘灵琐知何处,青鸾杳不回。”天子车架

青鸾亦作“青銮”。銮铃。天子之车衡上有鸾,鸾口衔铃,故以“青銮”借指天子车驾。

南朝齐武帝《耕藉诏》:“鸣青鸾於东郊,冕朱紘而莅事。”

南朝 梁江淹《倡妇自悲赋》:“侍青銮以云耸,夹丹辇以霞飞。”




鸿鹄

播报
编辑

中文名鸿鹄


拼音hóng hú


原意天鹅


出自《学弈》





词语释义

鸿是指大雁,而鹄则是天鹅。大雁和天鹅是近亲,均是鸟纲,雁行目,鸭科,雁亚科。




五凤
鸿鹄是古人对大雁、天鹅之类飞行极为高远鸟类的通称。又名鹄、鸿、鹤、
白鸿鹤等。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鸿鹄则是白色的凤凰。凤凰共有五类,分别是赤色的凤、青色的青鸾、黄色的鹓鶵(yuān chú)、白色的鸿鹄和紫色的鸑鷟(yuè zhuó)

在古时发音中,鸿与黄的发音,及鹄与鹤的发音很容易混淆 [6]。故而鸿鹄也常被误读成黄鹄、黄鹤等。

黄鹤楼建于鸿鹄矶上,后世误传就变成了黄鹤矶。但要知世间没有黄色的鹤,最早当应是鸿鹄楼。所以,昔人所乘不是黄色的鹤,而是一只白凤凰。




出自
1.
《学弈》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


2.《管子·戒》:“今夫鸿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艺文类聚》卷九十引 晋张华《博物志》:“鸿鹄千岁者皆胎产。” 清陈梦雷《西郊杂咏》之十四:“鸿鹄羣南飞,千里共盘桓。”因鸿鹄善高飞,常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夫鸿鹄所以不可制者,以羽翼在也。欲制鸿鹄,必先去其羽翼。”明徐复祚《投梭记·渡江》:“我与你猛拼饮散百壶空,且将鸿鹄意,付作马牛风。”参见“鸿鹄之志”。[1]




五凤
3.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四三:“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1]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自《史记》中《陈涉世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起者陈胜在未起义前,在农村被人雇用去务农时对佣者说的话,现已简化成常用成语“鸿鹄之志”,用来形容远大的志向。 [3] 《隋书·五行志》曰: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莫浪语,谁道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4: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YYX-02薛光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抱道石隐+甄士隐+严老爷//严发】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石隐庙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泊岗乡的古迹古遗址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这座寺庙作为泊岗乡的古迹古遗址,为该乡增加了古代文明的神奇色彩。石隐庙是为盐引失而复得而修。












































中文名石隐庙
地理位置泊岗乡西面淮河故道的悬崖边
门票价格免费
修建原因是为盐引失而复得而修


目录

1简介
2地理位置
3人文历史





简介

播报
编辑

石隐庙是为盐引失而复得而修 [1]。




地理位置

播报
编辑





泊岗乡


石隐庙在泊岗乡西面淮河故道的悬崖边。 [1]




人文历史

播报
编辑

石隐庙——提起这座古庙的由来,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姓严的盐商,从盐滩装载了几十船海盐,沿淮河逆流运往内地销售。一天,船行至泊岗的西泊堤段,偶遇大风,船不能行,便停靠在河道的拐弯处避风。严商多天乘船觉得闷倦,便下船上岸游览。此时正值阳春三月,淮河岸上景色宜人,严商看的心旷神怡,遂信步向前走去。他一路观赏,不觉的来到凤凰墩下的桃花坞。放眼望去,满坞桃花,甚是艳丽,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香气袭人。严商看的着了迷,天色渐晚。此刻,天空悄然下起雨来,严商不能久留,忙走出桃林,择路返回。孰料雨越下越大,衣服渐湿,不由心中焦急,正欲找一户人家避雨,忽见前面有一院落,遂快步走上前去。刚到门前,院内走出一俏丽女子,他便言明借屋避雨一事,女子遂准他行进屋里,言道:“家中只我一人,待客多有不便,这屋里桌凳茶水尽有,请自方便。”说罢走进内房。严商目送女子背影。似曾相识,但一时又难以辨认。再看屋内,装饰奇特,所有家俱尽是石器,石椅、石凳、石桌,还有一张雕刻雅致的石床,甚觉新奇。他无暇多想,忙把身上湿衣脱下,放在凳上,又将随身携带的盐行证掏出,擦干水汽放在床头。此刻,天以尽黑,外边的雨仍下个不停,他在石椅上坐了一会,觉得困倦,便躺到床上休息,少时进入梦乡。等他一觉醒来。已经雨过天晴,月上中天。他怕长时未归,家人焦急,忙披衣出屋,此时夜深,不便向主人辞行,便随手将门带上,匆匆返回盐船。回到船上,便召唤伙计起锚开航。船行一日,来到临淮关。

临淮关,古称豪梁,地势险要,是淮河航道上的重要关口,各朝官府都设有关口检查站,对来往商船进行过关检查,尤其是对运盐商船检查更严,依大明法律,盐业属国家专营,从事盐业经营的盐商,均要经过国家批准,颁发盐行证。无证贩卖私盐者,一经查出,将受到严惩。

严商船队抵达临淮关,关口按章查验证明,严商便取证件,谁知一掏口袋,盐行证不翼而飞,找遍全船,也不见踪影,这时严商可慌了神,一旦盐行证丢失,不仅几十船盐将被查扣,而且全船人的性命都难保。此刻,管家见他慌乱无主,便提醒他:“昨天上岸游览,是不是丢在避雨之处?”。经此提醒,他猛然想起避雨时的情景,忙叫伙计到岸上雇了一匹快马,便只身返回。

严商赶到原处一看,大失所望,昨晚避雨之处哪有什么房屋院落,竟是一片乱世荒岗,再往四周观望,严商甚感惊奇,遂下马查找,忽见乱石堆下有一野兔向他观望。他悄悄走近,正欲伸手去捉,野兔猛然跳起逃窜。他意欲去追,猛见野兔藏身的乱石下压着一叠纸张,忙上前捡起一看,正是自家丢失的盐行证,翻开证件,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纸上端端正正写着几行小字:避雨失盐证,妾身代保存,归来石下取,尤记昔日情。下面落款为:石隐。严商看到这里,头脑猛觉一阵晕眩,三十年前的一件痛心往事,不由浮现眼前。

原来这位严商自幼孤苦伶仃,有江湖术士为他算命,说他姓严必发盐财,由此取名严发,成人后,他便依术士之言投身到一位姓石的盐商家打工。由于他聪明能干,很受石盐商家的信赖。石盐商有个女儿,闺名石隐,年纪与严发相当,长得如花似玉,聪慧伶俐,父母十分溺爱。严发自到石家,便对石隐产生爱慕之心,但碍于身份,不敢产生非份之想。后来时间一长,接触频繁,顾虑渐消。石隐见他人品端正,又得父亲赏识,心中也产生好感,于是二人经常谈情论爱,逐渐成为一对情投意合、不可分离的情侣。久而久之,被其父母发觉,其父认为,严发虽然能干,但身份低微,无家无业,根本不能与女儿相配。由此,他怕夜长梦多,便借故将严发辞退赶走。严发无奈,只得离开石家,临走时向石女表示,等发财以后一定娶你。从此,他便去挣钱,起初没有本钱,便铤而走险,结伙叛卖私盐,赚钱以后,便买通官府,从事官盐买卖。由于他胆大心细,善于经营,时间不长便发了大财,成为当时有名的盐商。发财以后,他便想找石家提亲,可到处打听,毫无下落。年复一年,寻遍江淮水域也不见石家船队,由此,心冷淡忘。

严商想到这里,只觉得满脑疑云,自己寻找多年的心上人怎么会来到这里。昨晚避雨似曾相识的女主人难道就是她?如果真的是她,为何又悄然离去?如果不是她,谁又能在我危难之时出手相救?她现在到底人在何处?严商越想心中越急,决心要把这谜底揭开。于是他便离开乱石岗四处找人打听,正往前走,见一?翁朝他走来,他便上前询问。?翁告诉他,这里叫悬崖岗,从无人敢住,三十年前,有一姓石的盐商船队路过此地,不巧他女儿得病身亡,石盐商便将其女葬在这岗上。据听说,石女长相俊美,因和一伙计发生私情,其父生气,将伙计赶走,他便日夜相思,茶饭不下,忧闷而死。死时还念叨着那伙计的名字,叫什么严发。严发听到这里,心已明了,以上新发生的一切正是自己的心上人所为,没想到她对自己这样真情,死后还冥冥相助。此刻,他二话未说,急转身返回原处,在乱石堆前俯身下跪,连连叩头,对天发誓,一定为心上人兴造庙宇,塑造金身,供奉香火,早升天界。拜毕,他便翻身上马,返回船队。由于证件齐全,盐队顺利过关。

说来也真幸运,盐队过关后,一路顺风到达目的地,可巧赶上当地食盐紧缺,几十船盐很快销售一空,赚了很大一笔钱。盐雾处理完毕,盐商便立即返回泊岗,船队刚一靠岸,他便派人四处招募工匠,在悬崖岗上兴造庙宇。不日庙宇造成,共造有前后两座大殿,一处偏房。占地几十亩,甚是壮观。后面大殿中央供奉的是神主玉皇大帝,旁边便是石隐塑像。大庙造成后,严商亲自题写庙名—石隐庙。当时有人问及为何题名石隐,严商解释说:“‘石隐者’即‘失引’二字的谐音,我因在此处丢失盐引而复得。故题名为“石隐”。后来人们根据此意都俗称此庙为石隐庙。而其真实寓意则是严商为报答心上人的恩义,闺名而题名,不过,盐隐失而复得也是严商造此庙的主要因由。也许正因为此庙的来由神奇,这便引起了人们的崇拜。从大庙造成以后,朝拜的人群整天络绎不绝。特别是淮河上来往的商船,商船每到此处停靠,总要进庙朝拜一番。因此,该庙香火颇旺。正月初九是该庙的庙会期,每逢庙会,香火尤盛,前来赶会的痴男信女、人山人海,舞龙舞狮玩杂耍,热闹非凡,真可谓盛况空前。后人有诗赞曰:

古刹巍峨悬崖边,红墙掩映碧树间。

晨钟声声绕环宇,香烟袅袅飘云天。

客舟云泊淮河道,信徒敬拜神殿前。

只缘人间真情在,石隐佳话世代传。
抱道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抱道,读音bào dào,汉语词语,意思是持守正道。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抱道


  • 拼音

    bào dào



  • 注音

    ㄅㄠˋ ㄉㄠˋ


  • 释义

    持守正道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持守正道。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宁抱道怀真,潜翳海隅,比下徵书,违命不至。"

宋·王得臣《麈史·国政》:"得臣切以为忠贤之臣,抱道履节,孰不欲遭时奋取功业,措天下於泰山之安而身享令名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4: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坞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苏州市姑苏区内景点


桃花坞,即今苏州市桃花坞大街及其周边地区。唐诗人杜荀鹤曾作《桃花河》诗,宋范成大《阊门泛槎》诗有“桃坞论今昔”句。可见桃花坞名称由来以久。宋末元初曾居住过桃花坞庆里的徐大焯在《烬余录》中详细描述了桃花坞的范围:“入阊门河而东,循能仁寺、章家河而北,过石塘桥出齐门,古皆称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坞地,广袤所至,赅大云乡全境。”












































中文名桃花坞
地理位置淮安市清江浦区西安路157号 [2]
开放时间全年 8:00-18:30


目录

1名字由来
2景观介绍
3历史考证
4后人评价





名字由来

播报
编辑




桃花坞

相传在列国时期,有一名士惠子,生性好游,酷爱桃花,常年游览各地,意欲寻一植桃宝地,以安享天年。一日,乘舟行至泊岗西边淮河水畔,见岸上景色甚佳,便弃舟登岸游览。走有里许,见前面有片洼地,长有数株桃树,桃花正在绽放。走近细看,花朵异常鲜艳,香气阵阵袭人,非他处桃树可比,再看地形,此处处于凤凰墩下,地势低洼,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正是自己理想植桃的风水宝地。见此,他兴奋不已,当即决定在此结庐而居。

惠子爱桃,识桃,也是植桃植桃行家。定居后,未及三、五年便植桃数千株,整个洼地均已植满。每到春天,桃花盛开,鲜艳无比,景致十分诱人。由此,人们便将它起名为“桃花坞”。特别是春日清晨,洼地多雾,桃花被薄雾笼罩,远处看去,似花非花,似雾非雾,朦朦胧胧,如同一片粉红色的彩云。故而,有人把它称之为“桃花雾”。同时把桃园的主人公惠子也称之为“桃公”。 [1]




景观介绍

播报
编辑

桃花坞美丽的景观,招来了四方游客,每天前来观光的人群络绎不绝,尤其是文人雅士常聚于此,他们以桃花为题,结成诗社,整天吟诗作赋,各抒情怀,经后人收集,当时吟诵桃花的诗词达数百首。

正当桃花坞桃林繁盛之时,熟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降临,就在那年夏初,一天午时刚过,天空骤然起一片乌云,一阵炸雷过后,狂风暴雨夹着冰雹猛袭过来,顿时,满园桃树被打得枝断叶落,一片狼藉,惨不忍睹,桃公见此,悲痛欲绝,多年的心血霎时化为乌有,心中难过至极。正在此时,林外走来一年轻女子,身着粉红色衣裙,面如桃花,美丽动人,此女来到桃公面前,未等桃公开口,便自我介绍:“我乃天宫桃花仙子,念你平日爱桃,植桃,护桃有功,今天特来祝你一臂之力。”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小玉瓶,要桃公取些水来,将瓶内甘露倒入水中,用手一挥,将水撒向空中,顿时空中雾气蒙蒙,?雨霏霏,降落桃园。须臾,只见折断的桃花生枝发芽,开花结果,长势比原先更为茂盛。桃公见此,惊喜万分,忙上前致谢。仙子说:“你不必多礼,我这里有桃经一本,乃天宫植桃之法,赠此于你,今后你按经书栽植,桃树必旺。”说着把经书交给桃公。接着又从怀中取出一小玉瓶,倒出四粒桃核,交给桃公说:“此乃天宫桃种,可四季开花结果,现交给你在人间种植,将来新结之桃,虽然比不上天宫的仙桃食之长生不老,但也可延年益寿,养颜健身。”说罢,便飘然而去。此时桃公如入梦境,怎么也想不到桃园遭灾竟能因祸得福,有此机遇。不仅桃树复活,还得了两件无价之宝。从此,桃公便遵仙子之言,按桃经新述之法认真栽植管理桃园。同时将四粒桃核精心栽培,果然四季开花结果,而且新开之花异常鲜艳,香飘十里。新结之果,又大又鲜,食之美味可口,生津润喉,桃公喜出望外。由此,桃花坞的名声更加远播,前来观赏的游客与日俱增,就连官府人员也慕名而来,并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专派官员前来察访。从此,桃花坞的鲜桃便作为贡品,年年岁岁,历朝历代向朝廷供奉。 [1]




历史考证

播报
编辑




桃花坞
据有关史料记载,惠子在桃花坞植桃一直绵延数十代。后因战火纷扰,惠子子孙为避灾祸,举族外迁,那本植桃秘籍桃经也不知去向。从此,桃花坞的桃园日渐凋零,不过,由于长期受惠家德影响,当地居民也都养成了爱桃植桃的良好习俗。因此,桃花坞的桃花,虽然几经周折,几经风雨,仍然存留了它独特鲜艳的色彩。为了把桃花坞这个神话般的美丽景观开发出来,当今地方政府十分重视,专门请来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并制定了发展规划。 [1]



后人评价

播报
编辑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新更美更加诱人的桃花坞将展现在游客面前。对此,今人有诗赞曰:

历经沧桑数千秋,美景佳话古今留。

惠公植桃创基业,仙子神功显风流。

桃色新来骚客醉,花姿比得美人羞。

莫道桃源世间少,桃花坞里任君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5: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贾雨村+王老爷+】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贾雨村堕落的路上,有三个人推波助澜,出场一次的王老爷最神秘
2021-05-03 10:20
贾雨村堕落的路上,有三个人推波助澜,出场一次的王老爷最神秘

趣侃红楼08: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害己,贾雨村缴纳投名状害人

林黛玉在贾府的第一天过得极不平静,处处小心谨慎,怕被耻笑而不敢有丝毫差错。可终究还是被贾宝玉打破,宝二爷各种“戏精上身”连番出招,如果他要将这份心思放在学习上,估计也不会被父亲打骂厌恶。



不管如何,林黛玉睡前以泪洗面也不耽误她终于在贾府安顿下来。而此时随着林黛玉一起进京的贾雨村,人生再次来到十字路口。等待他的是一次机会,却也是一场祸患,无论怎么做都是个错误。

贾雨村将林黛玉送入贾府后,投帖去拜会贾政。要说贾政此时不过是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比起贾雨村罢官时的知府品级还低。而且官员起复要归吏部负责,可让贾雨村费尽心机的复职,贾政不过轻描淡写就给办成了。


(第三回)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不在话下。

贾雨村当初一介穷士子根本攀附不上贾府,只能结交王夫人的陪房奴才周瑞的女婿冷子兴,将之当做有本事的人。何尝不是想借冷子兴攀附上贾府。



可对贾府来说,一个进士根本算不得什么。就是状元、探花也不会正眼相看。这就好比现在的高考状元,未来再前途广大,那些大人物也不屑一顾。等你出息了再来找我。

所以,贾敏下嫁林如海,与他探花郎的身份并没有多大关系(当时也没考上)。野史小说经常状元娶了宰相的女儿,大多胡说而已。别说年轻人没那么容易中状元,就算少年有为,人家宰相也未必真看得上。

贾府门上出入得非富即贵,且富不如贵。就算高位到丞相尚书,也只是打工人,从来都是流水的百官,铁打的贵族。贾府就是贵族,那些士子根本不在眼中,同样是等你们富贵了再来。

扯远了。贾雨村得了林如海的举荐上门拜会贾政。既然一笔写不出两个贾字,他自然不会错过机会,直接投了“宗侄”的名帖。

古人“见帖如见人”,投帖与现在递名片完全不同,是最正式的拜会礼仪。宗侄的名帖代表贾雨村以同宗侄儿之礼拜见贾政。这是厚了脸皮要求贾政认下他这个侄儿,与之连宗!

按说贾雨村年纪不会比贾政小很多。可古人对此并不在意。后晋石敬瑭直接认契丹为父,自称“儿皇帝”,献出幽云十六州,从此中原无门户。



像贾雨村这等攀附豪门连宗,贾府也愿意。毕竟他此时不再是士子,而是现成的资源。只要复职就是实打实的知府,四品地方大员,到哪里都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潜在势力。

也就在此刻,贾雨村彻底抛下了他曾经的矜持。还记得当初在姑苏葫芦庙,他每日饥肠辘辘地靠卖字画糊口,却常常过午不食饥寒交迫。虽与甄士隐结交,也拉不下面子求告帮助,最后各种诗词暗示才让甄士隐主动开口。

经过一番磨难之后,人生给他上了明明白白一堂课,过往的教训让贾雨村认清了现实。脂砚斋将其比做曹操、王莽等奸雄虽抬举了他,可让他蜕变成伪君子就在此刻。

人是会变的,十年寒窗苦却一朝罢官,求告无门遭到甄宝玉一小儿戏耍,不得已给女孩儿林黛玉做家庭教师,要知道贾雨村可是进士出身当过知府的人……

可那又算什么呢?比起贾府这等高门大户,他贾雨村的面子什么都不是。贾政没有参加过科举的从五品工部员外郎,远不如他。奈何人家出身好。堂堂敕造荣国府的当家人,京城顶级权贵,当官不过是找点事做。真靠那一年百八十两银子俸禄么?别说让他认作侄儿,哪怕就是门下“走狗”,他都愿意。

当然,贾雨村知道他今日登门以侄儿礼敬,要付出的远不止尊严和情感。既然接受了贾府的恩惠,就要投桃报李。贾政对他颇为看重,不表示他就安之若素。



这不,很快需要他的时候就来了。而正是这次机会,让贾雨村彻底看清贾府的真正实力。也让他知道自己将要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更知道他需要向贾政缴纳一个投名状,才算真正的“贾家人”。

所以,每一个“小人”堕落背后,都有几个推波助澜之人。贾政就是推倒贾雨村心理底线最关键的那个人。

从贾雨村进京,到贾政运作他复职候缺,再到金陵城应天府出“缺”,贾雨村顺利补缺,前后不过两个月。

要知道让一个被皇帝罢官的人翻身,比登天还难。而两个月从候缺到补缺,再去南京应天府做知府,这需要动用多大的资源和力量?侧面反映出贾府的底蕴到底有多深。但这还只是表象。

总有人对贾府实力不屑一顾,受了冷子兴所谓“外强中干”的迷惑,其实只看贾雨村复职,就知道他们日后被抄家,只因太强大不听话!

贾雨村总算官复原职了。且捞到的还是天下二府之一的应天府做知府。顺天、应天,天是皇帝。分别对应的是北南二京。

贾知府新官上任,已不是当初那个罢官前恃才傲物的官场愣头青。他要不清楚为什么天下那么大,偏偏应天府恰好出“缺”,他也不配日后飞黄腾达。



贾雨村上任的第一个案子,就是薛蟠打死人命案。而彼时这件案子早已经在贾政和王子腾桌案上放了几个月。贾雨村空降应天府,要说与此无关,估计他都睡不着。可笑他还装傻充愣,拉开架势要审案。人总要矜持一些,尤其是小人,往往更矜持。

贾雨村一来应天府,就碰到了第二个推波助澜的人,还是个熟人,正是当年姑苏葫芦庙的故人小沙弥,如今成了应天府的府吏门子。

贾雨村在门子面前固然是贵人多忘事,可门子却认识他。曹雪芹借门子插手,展现了一出官场众生相。门子表演很精彩。我却遗憾没有看到贾雨村自己的精彩表现。

更可笑这门子愚蠢地犯了三个错误,最终害人害己。

一,门子以故人自居,让贾雨村回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他看到门子就想起他那官袍之下穷酸本质。

二,门子该死地告诉他,薛蟠因为甄英莲打死了冯渊,让贾雨村徇私枉法都要外带一条忘恩负义。

三,门子不该教唆贾雨村徇私枉法,利益互换需要身份对等。门子不配却知道太多。

所以,门子和他的秘密,终究随着流放三千里消失在了遥远的穷荒之地。他是永远也回不来了。



门子让贾雨村认识到有些脓疮只有挖掉,良心只有亲自去脚踏,才会一劳永逸。至此,贾雨村彻头彻尾地变成坏人。

第三个在贾雨村蜕变路上推波助澜的人,是前来拜访的“王老爷”。

王老爷是谁?毫无疑问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王家的人。而彼时贾雨村是应天府的四品知府,管着薛蟠的人命案子。王家来人无疑不可能身份低。

王老爷的“老爷”是官身。可当时王家的骄阳王子腾还在京中,这个王老爷是谁呢?

我们一定不要忘了,王子腾只是王家二号人物。真正的王家家主是王熙凤的父亲,王子腾、王夫人、薛姨妈的大哥,刘姥姥嘴里的王家大舅姥爷。

从身份、对等地位来看,前来拜会贾雨村的一定就是王熙凤的父亲。而他所来的目的,无疑也是外甥薛蟠打死人命一案。贾政此时早已与大舅哥通气,并趁机让王家拉拢贾雨村,收为己用。

贾雨村彻底简单了。只要他处理了“葫芦案”,就可以将之当成投名状交给贾家和王家,从此背靠大树好乘凉。



葫芦庙小沙弥门子的出现,倒是解决了他亲自作为留下把柄的后顾之忧。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完美解决。几年之后贾雨村就在王子腾屡上保本的举荐之下调任京城,不久晋升大司马参赞军机,成了四大家族在朝廷的代言人。

至此,贾雨村告一段落,属于他的表演将在《红楼梦》八十回后展开。此后神龙现爪沦为背景。

而此时被他彻底无视的恩人甄英莲,却开始了新的人生路。这个改名香菱的可怜姑娘,不知道她与失散多年的母亲的消息就在咫尺,终究错过了。她的一生从那年元宵夜丢失开始,注定是“真应怜”。

那么,甄英莲元宵夜丢失后,究竟又经历了什么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贾雨村刚上任,前来拜访的“王老爷”是谁?他的出现有什么含义?
君笺雅侃红楼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薛蟠为了抢走香菱,打死了冯渊。按说薛家、王家都很势大,四大家族位列“护官符”,应该很快结案。然而这件案子拖了好久,直到贾雨村复职应天府,才徇私枉法给了薛蟠无罪。


由此推测贾雨村之前的知府,应该是个不给王家、薛家面子的人。否则不至于一桩案子还无法了结。
不过本文要聊一个一笔带过的人物,他在原文中的比重非常小,一不小心就错过了。但影响却非常巨大,就像甄士隐家来拜访的“严老爷”代表“祸(火)至”一样。
话说贾雨村上任应天府,得了贾政的鼎力相助。一上任就是薛蟠打死人命这等大案。他若不知道贾政派他来的目的,也就不用混官场了。
但必要的装腔作势一番还是有的,所以“工具人”葫芦庙小沙弥及时出现,阻止了他。二人在后宅相认,还没等看完“护官符”,就有一位“王老爷”前来拜访。


(第四回)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有顿饭工夫,方回来细问。
王老爷就像那“严老爷”一样,来无影去无踪。突然出现又不多介绍。
王者,“亡”也。于贾雨村来说,他徇私枉法判断葫芦案,是他人格堕落的开始,最终自取灭亡。
若是结合之前的“严老爷”,“王老爷”就是出现在贾雨村身边的第二个“老爷”。
“严”“王”,颇有“阎王”之意。既是暗示贾雨村是贾家的索命人,贾家抄家祸起于他。也是暗示“王家”是四大家族中的祸根,没有王家的野心,就不会有贾家的败亡。
说完了“王老爷”的隐喻,回头再探求一下王老爷的身份。既然有了《护官符》贾史王薛的说法,当然是王家的老爷。


薛蟠打死人命案,是贾雨村第一时间要办理的案子。薛家没有主事人,王家舅舅必然替他们操心。这次前来拜会贾雨村的,一定是王家的大人物。
王家熟悉的人有王子腾、王夫人、薛姨妈、王熙凤和她哥哥叫王仁的。
但其实有个人不能够忽略,就是王熙凤在金陵的父亲,王家大老爷。
王子腾不是嫡长子,王熙凤父亲才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就介绍过这个没出场的传说人物。
(第六回)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周瑞家的道:“……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
王熙凤之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却是王家老太爷着力培养的接班人。王仁、王熙凤都在京城,他却回了金陵,证明需要他执掌王家。


薛姨妈丈夫死后,王子腾和王夫人都在京城。她能够依靠的也唯有这位大哥。能为薛蟠的案子出头的主理人,也必然是这位大舅舅。
贾雨村对贾政虽然执子侄礼,但毕竟是堂堂应天府知府。明代应天府为南京,与顺天府的北京对照。知府品级高于其他地方大员为正三品,可谓位高权重了。
贾雨村上任,作为王家家主,又有关乎薛蟠人命案,理应由王熙凤的父亲亲自走一趟前来拜会。
双方心照不宣地聊一聊,王老爷也会适当暗示并且“真诚以待”。贾雨村心领神会,处理好薛蟠的案子就会与王家结交,才有后来王子腾累上保本,他入京晋升大司马,参赞军机。不提。


王熙凤的父亲此后没有再出场。秦可卿葬礼进行中,兄长王仁一家回南京。提到王熙凤打点书信和礼物给父母。
粗看王熙凤的父亲似乎无足轻重,实则不然!他在背后起码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推动了“金玉良姻”。
薛蟠父亲死后,薛家的情况雪上加霜。一方面没有家主,生意凋敝,濒临破产。一方面薛蟠不学无术后继无人。
如此的薛家就算过得去眼前,日后也必然一败涂地。薛姨妈不可能跟着儿子一辈子,王家也不可能永远支持薛家。薛蟠自己不成器,唯有靠薛宝钗嫁个好人家,再帮衬着哥哥。
于是,“金玉良姻”就成了拯救贾家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背后当然是王家兄弟姐妹共同的谋划。但大老爷无疑是核心,其他人都在配合他。


其实,金玉良姻中的“金锁”“秃头和尚(非癞头和尚说法)”“冷香丸”之说,看似与《红楼梦》的神话故事对照,其实更对应的是贾宝玉“含玉而生”。
如果抛开神话传说,则“通灵宝玉”一定是假的,是有人有目的的制造祥瑞。金玉良姻的说法,是对通灵宝玉照方抓药,无疑都是王家背后搞的伎俩。
这种事王夫人、薛姨妈两个女人想不到,唯有王家的男人。王子腾偏向于武,那么居中掌舵的王家家主,大老爷就是幕后真正的策划人。他才是那个背后运筹帷幄,不择手段壮大王家的人。您认为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作者、点赞、收藏很重要,文章每日持续更新




发布于 2021-11-08 11: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5: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雨村判葫芦案,真是受到葫芦僧影响吗?王老爷又起到什么作用?
2019-06-04 11:52
贾雨村乱判葫芦案之时,出现的王老爷是谁?他和葫芦案有何关系?

嗨,大家好!搜狐号虫子天下原创文学点评第四百一十期上线啦!上一期,虫子天下给大家说的是,在小说当中,贾宝玉之所以会当中林黛玉的面摔玉,可能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并不是什么冲破封建束缚的表现,只是互生情愫的青年男女之间正常的举动而已。这一期,咱们继续来聊聊小说《红楼梦》的故事。

因为是林黛玉的老师,再加上自己本来就姓贾,而且多少还于贾家有点宗族上的关系,贾雨村终于某得一个应天府知府的差事。可是估计贾雨村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上任知府以后的第一个安置,就那么的棘手,居然是薛蟠打死人的这件案子。

一开始贾雨村的态度是很坚决的,一定要捉拿薛蟠。可是,当一个当年在葫芦庙里的小沙弥出现的时候,贾雨村的态度就开始发生了转变。于是,许多人在阅读小说后就觉得,贾雨村后来的胡乱判案,是受到了这位葫芦僧的影响。那么,贾雨村判葫芦案,真是受到葫芦僧影响吗?在这期间,突然出现的一位王老爷又是怎么回事?他是谁?他和葫芦案有何关系?



咱们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贾雨村判葫芦案,真是受到葫芦僧影响吗?

在《红楼梦》当中,由于当年的小沙弥葫芦僧,现在的应天府的门子,给贾雨村出示所谓的当地的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的时候,大家所熟知的那几句话,就出现了,这几句话就是: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可以说,小说当中的这四句话,真的是相当有名了,而贾雨村也是在葫芦僧出示这四句话之后,才胡乱的判了此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贾雨村乱判葫芦案,并不是受到葫芦僧的影响,也不是受到这四句话的影响,而是受到了那位王老爷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贾雨村在知道眼前的这位门子就是当年葫芦庙里的小沙弥葫芦僧之后,对他是心存戒备的,所以对于葫芦僧的话,是持怀疑态度的。可是,突然出现的王老爷,却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葫芦僧的所言,所以才促使贾雨村开始胡乱判案。关于这个王老爷,书中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是这么写的:

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有顿饭工夫,方回来细问。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此时的贾雨村正在和门子商议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的事情,就算是出现了什么人,也不会出现在小说的描写当中。但是现在不仅出现了,还和贾雨村聊了有“顿饭工夫”,在贾雨村急需要知道当地情形的时候,却有时间和王老爷聊这么久,就足以证明,这个王老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他的出现,足以影响贾雨村对此案的判断。

那么,这个王老爷到底是谁呢?为何会在此时出现,又与这个案子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在小说当中,也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贾雨村在判完此案之后,忙不迭地的给两个人发去了告知信。那么是哪两个人呢?书中是这么写的:

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此事皆由葫芦庙内之沙弥新门子所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

看到没,上面这段描写一共透露出两个信息:



其一,所谓的王老爷,就算不是王子腾本人,也必定是王子腾的家人或者是族人。此时出现,正是想借助贾雨村之手,帮助薛蟠。所以,这位王老爷才会选择这么恰如其分的时机出现,才会如此关注薛蟠的案子。而这位王老爷出现的作用和关系也很明显,正是由于这位王老爷的出现,向贾雨村说明了薛蟠的身份以及王子腾等人对这件事的态度,这次促使贾雨村昧着良心乱判此案。

其二,也说明,从一开始贾雨村就对小沙弥葫芦僧充满了不信任,既然不信任他,又如何能相信他所说的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的事情呢?所以,这段话也说明,贾雨村乱判葫芦案,并不是受到葫芦僧的影响,而是受到王老爷的影响!

那么接下来,在小说《红楼梦》当中,还有哪些你没注意到的有趣的故事呢?咱们下回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5: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东南三贤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南宋三位理学家吕祖谦、朱熹、张栻的并称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东南三贤是对南宋三位理学家吕祖谦、朱熹、张栻的并称。












































中文名东南三贤
人物 吕祖谦、朱熹、张栻

东南三贤是对南宋三位理学家吕祖谦、朱熹、张栻的并称。

吕祖谦开创的“婺学”,和朱熹开创的“闽学”,以及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开创的“心学”成为南宋的三大学派,推动了南宋学术的发展和繁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0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6: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残游记 续集》自序 白话译文



癸午

癸午



白吃鱼




鸿都百炼生

人生如梦啊!人生当真如梦吗?又或者是庄子的寓言吗?我不知道。带着问题询问蜉蝣子,蜉蝣子不知道;又询问灵椿子,灵椿子也不知道;又去叩问昭明°,昭明说:“昨天的我是这样,今天的我还是这样。看我的房问,一张床榻、一张茶几、一张席子、一盏灯、一台砚、一支笔、一张纸。昨天的榻、几、席、灯、砚、笔、纸是这样,今天的榻、几、席、灯、砚、笔、纸仍是这样。固然明明有我,并有这一张床榻、一张茶几、一张席子、一盏灯、一台砚、一支笔、一张纸呀。不是梦中变成鸟飞向蓝天,醒来鸟与天都消失了吗;不是梦中变成鱼游入湖渊,醒来鱼与湖渊都消失了吗。难道有什么所谓飞与游吗?反而我就是我,是实实在在的。梦就是梦,其实是没有的事。然而人生如梦,本来就是庄子的寓言嘛!“

我不确定。又询问杳冥。杳冥说:“你昨天干了些什么?”我说:“早上起来打扫卫生,吃饭后晚上睡觉,弹琴读书,与好友见面,就这些而已。”杳冥说:“上个月的今日,你干了些什么?”我大概的说了一下。又问:“去年的这个月的今日,你干了些什么?”我强行回忆了一下,已经忘记了过半了。“十年前这个月的今日,你千了些什么?”已经让我茫茫然了。“往前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四五十年前这个月的今日,你干了些什么?”张口结舌无以应对。杳冥说:“前五十年的你,已随风驰云卷、雷奔电激而去。可知道之后五十年的你,必也随风驰云卷、雷奔电激而去。然则与前日的梦,昨日的梦,梦中的人、物、事一样消失了,又有什么分别呢?前五十年的时日,既已飘渺到不知哪去了,今日的你俨然是存在的。俨然存在的你却不能保住前五十年时日,使它暂时留存;所以后五十年的你,必将死去,更不能保住时日的留存,断然如此。说是梦,庄子怎么会欺骗我呢?“

梦的情境,虽是虛幻,不可复得,而叙述梦中情境的我,却俨然是存在的。如果百年后的我,不知道将归于何处,虽然有这如梦的百年情境,却没有叙述这情境的我再来叙述了。是啊,人生百年,比作梦境,更觉得百年比梦更虛无啊!这样比梦都虛无的百年,还想孜孜然(更勤勉),斤斤然(更谨慎),張骎然(更努力),狺狺然(更要争论),是为什么呢?虽然,前五十年的时日,就算无法使之留存。而这五十年问,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业,无论成败都不可以忘记。我这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也不能忘,这五十年间的梦也未尝不会有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也同样不能忘记。正因为像这样不能忘记,于是有了《老残游记续集》。




发布于 2023-07-18 23:26・IP 属地江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9:30 , Processed in 0.10941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