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04: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头记》之大关窍



酒转回尝

酒转回尝






《石头记》这本书,只得八十回,神龙见首,未现全豹。若是不求甚解糊涂看去,固可以喷饭供酒自得其乐,于我辈巨眼豪杰而言,却终未搔着痒处,不免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吾用《表里观》三视界法,凝神看去,自然迷雾消散,水落石出。

品红楼,1-2回至为紧要,里世界尽在其中,到第3回结束雨村,提纲挈领,字字血泪。

黛玉进贾府起,至第五回,太虚幻境里曲演红楼梦,则纲举目张,表世界别开生面,然后徐徐展开。

为什么是警幻仙子,警幻---景换,第六回后完全转到小说世界,皆是幻境,虽然还有一些映射,不是死生关头。

因此,索隐派应在第1-2回用功,评点派则应在之后的回目里运力。不然,第1-2回神魔怪道,多少看客在此被劝退,皆因未看到镜中之朝代轮回沧海巨变,终于不得入巷。

至于考证派,余以为可算是索隐派的分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然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却是同根而生,相爱相杀,相煎百年。

若此两派能相濡以沫,相互成就,何至于轮到区区在此大言不惭。

发布于 2022-09-08 00:30




《石头记》


红楼梦(小说)


读书方法



​赞同​​添加评论

​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石头记》解迷



《石头记》解迷

解密之牛刀,历代打磨,经我之手,总算校准了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04: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脂砚斋操碎了心



酒转回尝

酒转回尝






关于脂批,要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方面:剧透

另一方面:打掩护

剧透,是生怕读者看不懂,枉费了作者一番苦心。

打掩护,是生怕某些势力看的太懂,以至于无所遁形。

明白了这点,就不会被脂批的障眼法迷惑了去。

一般来讲,里视界,也就是隐射部分,脂批常打掩护,假假真真,扰人耳目同时欲言又止。

表视界,也就是小说世界,脂批主要价值在于剧透部分。

至于作者视界,只怕脂斋也未能完全看破。

发布于 2022-09-08 00:33




红楼梦(脂砚斋评)(书籍)


中国古代文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04: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石头记》第1回1:甄士隐就是贾宝玉,贾雨村就是曹雪芹



红楼正史

红楼正史



品鉴历史,探佚红楼,为您揭开红学百年之谜。




《红楼正史》第32篇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告知删除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情节梗概:

远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这顽石自锻炼后,通了灵性,便央求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两位仙人送他下届走一遭。二仙拗不过,将它幻化成一块“雀卵大小,灿若明霞”的“通灵宝玉”,送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账下。恰逢赤瑕宫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世为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感念神瑛侍者浇灌之恩,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欲随他下世历劫。神瑛侍者携“通灵宝玉”落入红尘。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见一块大石上刻有字迹,便从头到尾抄录下来,后经曹雪芹披阅增删,撰成《金陵十二钗》。又到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撰书名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段叙述脂砚斋称之为“楔子”。

以下便为石上所刻内容:

姑苏城仁清巷内有个葫芦庙,庙旁住着乡宦甄士隐,庙内寄居着穷儒贾雨村。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甄士隐怜惜贾雨村之才赠银让其赶考。元宵之夜,甄士隐女儿英莲被人拐走。不久葫芦庙失火殃及甄家。落魄的甄士隐带着妻子投奔岳父封肃,颇受冷遇。后被跛足道人点化出家。

反照风月鉴:

书第一回至第三回,阊门外的甄士隐、智通寺的老僧、荣府里儿时的贾宝玉,映射不同时期的曹頫。作者以贾雨村为引绳,跳跃的时间,穿越的笔法,隐写了:1745-1748年间曹頫家毁人散,没落出家的过程;1752年在栖灵寺煮粥的凄凉景象;已是“他人嫁衣裳”的金陵曹家老宅;最后再由林黛玉,把时间穿越回40年前,从1705年曹頫儿时正繁荣鼎盛的江宁织造府写起,开始整部书的故事。

阊门外的甄士隐,映射1727年抄家后的曹頫,在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的一段寻师访友的归隐生活;僧道二仙送玉、甄士隐送贾雨村银衣,映射1745年秋曹頫送《石头记》给曹雪芹(“甄宝玉送玉”),曹雪芹开始增补拓展《红楼梦》;1747年八月中秋,曹雪芹(贾雨村)秋闱中举。然而就在这天曹頫(甄士隐)的家却毁于大火;1748年五月,曹頫小妾萧芳(林红玉)劈腿曹雪芹(贾芸)。曹頫情极之下“悬崖撒手”,先后出家五台山的显通寺和扬州的栖灵寺,法号“了悟”。百年望族就这样“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1745年至1754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九载,增删数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然而就在1754年冬,刚刚完成的《红楼梦》却被付之一炬。这年,和尚曹頫(脂砚斋)携《红楼梦》残卷南反栖灵寺,以《红楼梦》为底本,重著《石头记》,“(再)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石头”、“通灵宝玉”、送贾雨村的“两套冬衣”,均隐寓《石头记》这本书。

第七十九回,【靖藏本眉批: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本回 “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诸文,便是《证前缘》。该文原在《红楼梦》的最后一回,曹雪芹以玄幻的笔触讲述了1745年他拓展《红楼梦》的经过。1754年曹頫重著《石头记》,将《红楼梦》的最后一回挪到了书的第一回,给今本《石头记》造成了一个“书未完”的假象,此所谓“不写之写”。这正是: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亦枉然。

第六十七回,【靖藏本回前批:“悬崖撒手”,乃是已悟,此虽眷恋,却破迷关。是何必削发。青埂峰时证了情缘(即《证前缘》),仍不出士隐梦,而前引中秋即三姐】。甄士隐的“小荣枯”,讲述的就是1748年末代江宁织造曹頫,“悬崖撒手”、剃度出家的经过。“悬崖撒手”便是原《红楼梦》的大结局。这正是: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戚蓼生: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

今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大结局”不在第八十回,而在书的第一回。“是翻过来的”。

石门笔记: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甄士隐、贾雨村:即真事隐,假语存。作者将真事隐藏起来,用假语把历史保存在书中。

甄士隐即贾宝玉,贾雨村即曹雪芹;“风尘”1、指沦落民间,草芥庶民。2、“风”射覆焚毁《红楼梦》的林红玉,“尘”射覆曹雪芹;“怀”射覆悼红轩;“闺秀”指金陵十二钗。

回目当作“贾雨村梦幻识通灵,甄士隐风尘怀闺秀”,作者深意:1745年曹雪芹撰写《红楼梦》,1754年贾宝玉重著《石头记》。

(庚辰本比甲戌本多出25个字: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戌侧批:自占地步。】【甲戌侧批:自首荒唐,妙!】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荒唐”暗骂荒唐的康熙王朝。作者曹頫,经历过一番梦幻,他知道封建贵族精致生活下的逢场作戏,见到过朝夕之间的绚烂与黯淡,深谙这其中的苟且与荒诞。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告知删除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蒙府、戚序夹批:照)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蒙府、戚序夹批):照应副十二钗。】

康熙帝为儿女私情多次南巡,曹寅(贾赦)鞍前马后,全程接待。康熙不希望自己的开支在政府的账面上体现。又要玩的爽,又不想落一个浪费民脂民膏的坏名声。曹寅只得挪用江宁织造府帑银,“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曹寅死后,曹頫替父“补天”,甚属无稽荒唐。这真是:花柳繁华地,终究是大梦一场空。富贵温柔乡,逃不过孤影照惊鸿。

“十二丈”“二十四丈”映射1727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以“勒索驿站”“亏空帑银”“转移家产”等罪名,下旨抄家曹頫;“照应副十二钗”,批者假语,根本没有什么“副钗”。

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蒙府、戚序夹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

作者自嘲:身居庙堂,却堕落情网,无补天之才。“山”射覆《石头记》。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蒙府、戚序夹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遥指第七十四回,贾惜春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映射1727年除夕,江宁织造曹頫因《石头记》获罪抄家,怡亲王允祥矢孤介,杜绝江宁织造府。真如天塌地陷,曹頫“日夜悲号惭愧”。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告知删除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蒙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靖藏眉批:作者自己形容。】

“一僧一道”射覆“一脂一芹”,映射曹頫和曹雪芹。“这是真像,非幻像”。

(僧道)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上文出自“甲戌本”,约500字。“庚辰本”“己卯本”则为:来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莹润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只有短短三十三个字,没有“石头口吐人言”文字。“扇坠”射覆第四十八回“石呆子的二十把古扇”,“石”“玉”“扇坠”“扇子”均隐寓《石头记》。

未完待续,请看下集。








如果您喜欢石门的文章,就关注、点赞并转发,您的支持是石门持续创作更新下去的唯一动力。申明:作者文字和观点,未经允许,不得盈利使用。我是为您讲历史的石门,每天一文,明日不见不散!

编辑于 2022-11-08 14:45・IP 属地河北




《石头记》



​赞同 1​​添加评论

​分享
​喜欢​收藏​申请转载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红楼正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0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一帆风雨路三千+武陵别景+】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1791//北京程伟元程甲本的母本是红楼梦3.0版,1694//甲戌版的创作中心与北京相差比较远。
一帆风雨路三千,武陵别景//世外桃源的湖南的武夷盲区应该是最为理想的红楼梦甲戌本主创地。。。

石心书屋//印心石屋
红楼诗词《袭人花名签酒令》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2021-03-24 20:47:43责编:千面之神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导语】:
《花名签酒令八则(其八)》 桃花武陵别景 袭人 桃红又是一年春。 戚蓼生评《红楼梦》是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两牍,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齐下也,可


                                                                                                               《花名签酒令八则(其八)》
          桃花——武陵别景
          袭人
          桃红又是一年春。
          戚蓼生评《红楼梦》是“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两牍”,“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齐下也”,可谓切中肯綮之语。在小说第六十三回里,曹雪芹就巧妙地采用隐前歇后的手法,把对掣花名签者袭人未来命运的暗示,寄寓于明提的“桃红又是一年春”这一诗句的前后诗句中,而达到雅俗共赏的创作目的。同时,也借掣花名签这一故事情节,进一步刻画了袭人的性格,表明了作者对袭人的态度。
          据脂评提示的佚文情节是,在贾府事败、宝玉被拘、“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里,袭人怕祸殃牵连到自己,便嫁给了优伶蒋玉菡,另寻安乐窝了。这一情节在袭人所掣花名签中就有巧妙的暗示。花名签上所刻的“武陵别景”,等于说晋代那个捕鱼人所找到的桃花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的开头就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别景,即别有天地之意。“桃红”句,出自宋代谢枋得《庆全庵桃花》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小说改“见”为“是”)避秦,即逃避秦二世由苛政引起的社会动乱。《桃花源记》中说,山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晋代陶渊明借《桃花源记》,描叙了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理想世界。作为宋末遗民的诗人谢枋得,颇有民族气节,坚决不做元朝官吏,他的这首《庆全庵桃花》,就借桃花引出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故事,有意把他避元入山、只身转徙的眼前现实转化为陶渊明笔下的那个理想世界,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曹雪芹在这里只是借用诗的字面之意,来预示袭人的前景。袭人所得的花名签,是一句带出全诗的。作者借“寻得桃源好避秦”一句,预示在贾府事败、被抄之时,袭人怕自己跟着遭殃,就另寻安身之处去了。次句“桃红又见一年春”便讥讽袭人爱情不专、水性杨花,嫁蒋玉菡犹如两度春风。第三句“花飞莫遣随流水”也就是唐诗“轻薄桃花逐流水”之意,作者对袭人的见新忘旧、负心薄幸的行为是有所贬斥的。末句中的“渔郎”显然是隐指“优伶”蒋玉菡。应该说,八支花名签,嘲讽语气最明显的,要数这一首了。其实,在第五回中所写的《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又副册判词》其二里,早就对袭人的命运做了暗示。册子里所绘的画,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其“花”、“席”二字显然是谐其“花袭人”而指其名,“破席”的比喻义显然也不太光彩,作者对袭人的不满之意是不难揣摸得到的。其判词云:“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首句指袭人白白地用“温柔和顺”的姿态去博得主子的好感,次句用“似桂如兰”暗点其名。因为宝玉从南宋陆游《村居书喜》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小说中改“骤”为“昼”)中取“袭人”二字为她起名,而兰桂最香,因而举此;但“空云”二字则又对“兰”“桂”之香进行了全盘否定。第三句调侃袭人羡慕“优伶”蒋玉菡“有福”,末句的“公子”便指宝玉,说宝玉“无缘”与袭人生活在一起,因为她早已嫁给蒋玉菡了。判词中用“枉自”、“空云”、“堪羡”、“谁知”,除暗示她将来的结局与她当宝二姨太太的初衷相违外,其嘲讽意味还是颇深的。对袭人的命运,曹雪芹还在小说第二十八回里,借蒋玉菡的《小曲》作了暗示。蒋玉菡与宝玉着重说“女儿”“悲”、“愁”相反,而侧重说“女儿”的“喜”、“乐”:“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这显然是他后来娶袭人的吉谶。其末一句“花气袭人知昼暖”也正好借谐音点出了花袭人的名字。即使他说的“悲”与“愁”——“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也与“女儿”——袭人做宝二姨娘的初愿因贾府被抄、宝玉入狱不得实现的境况契合无间。
          实际上,花名签上刻的诗句所预示的袭人的未来是袭人思想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袭人原是老子娘“没饭吃”,不忍望着爷娘饿死,用“卖倒的死契”(第十九回)卖给贾府当丫鬟的,是个贫苦人家的女儿。但她长期被幽禁在荣国府的深宅大院,受到贾府统治阶级的严密控制和毒害,因而愈来愈远地离开了自己出身的阶级。她在封建主子面前极尽委曲求全、卑躬屈膝之能事,以求得逐步改善自己的地位,爬上宝二姨娘的宝座,体现了背叛本阶级的明显倾向。她引诱、包围、挟制宝玉,排挤、陷害同伴,附合、讨好王夫人。可以说,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得新忘旧,甚至于负心薄幸。她歌颂主子,说他们“从没干过”倚势仗贵横行霸道、欺压弱小的事。她甘于受封建主子的奴役,甚至挨了宝玉的脚踢,也强忍疼痛说:“踢一下子,唬唬他们也好些”(第三十回)。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漫与》中指出:“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鲁迅所说的“万劫不复的奴才”正是奴气十足的袭人的绝妙画像。袭人由贾母的侍者变成宝玉的侍女后,便对具有叛逆行为的宝玉、黛玉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劝阻,同时又起着压制奴仆反抗者的恶劣作用。为了降伏宝玉,袭人曾以回家相威胁,并为宝玉立下了不再说化成飞灰轻烟一类的话、要有一个尊奉孔孟之道的“样子”,不能“批驳诮谤”和“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第十九回)。给宝玉立下这样三条规矩,无疑是想在宝玉的头上戴上一个“紧箍咒”。在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则乘机在王夫人面前进言,大谈宝玉“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和“男女之分”、“君子防未然”的道理,建议“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吓得王夫人“如雷轰电掣的一般(第三十四回),从而取得了王夫人的宠信,获得了半公开的妾的身份和待遇。袭人又是怡红院奴仆的总管,手握着随时可撵走某个下等奴仆的决定权,极力排挤那些具有反抗意识的奴仆,难怪晴雯、四儿、芳官等被逐之后,宝玉对她产生了怀疑,责问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第七十七回)袭人背叛本阶级的行为,是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的。她充满深藏的心机,较之平儿,带有更大的欺骗色彩。她不主张宝玉撵茜雪,挨了李嬷嬷的骂,也不过哭泣一番,极力避免正面冲突。为了博得宝玉的好感,她在晴雯被撵回家后,又主动收拾衣物,赔出几吊钱差人送去。因而王夫人称她“识大体”,薛姨妈夸她“刚硬要强”。袭人具有见新忘旧、负心薄幸的性格,来到贾府便忘了父母,发誓永不离开贾府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中。“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第三回)。但袭人虽为奴隶,却有“争荣夸耀之心”(第三十一回),可谓“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因而当她担心过的“丑祸”罩及到封建大家族的利益、贾府事败被抄,事情牵连到宝玉所亲近的人时,她既不会象晴雯那样索性做出铰指甲、换红绫小袄之类不顾死活的大胆行动,也不会象鸳鸯那样横心发誓死不嫁人,说出“我这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死了,也不能从命”(第四十六回)这样有血性、有骨气的话来,那种见新忘旧的奴性只能使她重找安乐窝。她唯一能用以表旧情的,只不过是“供奉玉兄宝卿得同始终”(脂评)罢了。当然,我们并不是用“从一而终”的封建观点来否定袭人,只是想说明她所掣花名签上所预示的命运正是她见新忘旧、负心薄幸的奴性思想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指出她的可鄙,恰恰在于她那把奴隶沉重的手铐看成精美的手镯,把带血的锁链当成漂亮的项链的忠于封建主子的奴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06: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这么多地方为何会出现这同一块石碑?你见过几块?  

2019-03-01 17:04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印心石屋”碑刻,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都与清代两江总督陶澍有关。



陶澍是我国清代嘉道年间的朝廷重臣,先后担任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江苏巡抚,1830年出任两江总督,直到1839年卒于任上。陶澍在两江地区(现江苏、江西、安徽、上海范围)任职共计十八年之久,并对后任有一定影响。两江地区是我国的渔米之乡、漕赋重地,嘉道之时,由于吏治腐败,河工、漕务、盐政等大政均出现危机,江南地区问题更为严重,陶澍就是在这个背景在两江地区任职的。陶澍在两江克服重重阻力,选贤用能、大力改革、“隐然以一身为江南保障”、政绩卓著,被道光皇帝誉为“干国良臣”。



1835年冬,55岁的陶澍因政绩卓著入京靓见道光皇帝。道光帝从11月25日到12月16日间共召见陶澍达14次之多,还问到了陶澍的家乡情况。陶澍出生贫苦,其故乡湖南安化小淹镇,系穷乡僻壤之地。陶澍从小聪明好学,5、6岁就开始砍柴、放牛、打鱼,但他“且耕且读”,总是书本不离身,一有机会就过一阵子读书瘾,树荫下、石头上都是他绝好的天然书房。



陶澍十一岁能对巧对妙联,十二岁时能写作八股文,已显示出许多过人之处。父亲看到儿子如此好读,终于同意陶澍到当地的私塾水月庵读书。在离水月庵不远的资江中,有块长宽各约两丈,凸出江面约两丈许,方正若印,这就是印心石。陶澍很喜欢躺在在这印心石上看书,并就将水月庵的书斋起名为“印心石屋”。



道光帝听后觉得十分有趣,先后亲赐“印心石屋”匾额。一幅较小,字高宽约六寸,前款为“道光乙未嘉平月”,后书“御书赐之”,两方印文为“道光宸翰”、“虚心实行”。另一幅长九尺多,字高各约一尺六寸,前款写“道光乙未腊月”,后书“御书”,引首章为“清虚静泰”,落款印为“慎德堂御书宝”。



陶澍认为两幅并赐是莫大的荣耀,特呈“印心石屋山水全图说”,以示谢恩。1836年,陶澍回乡省亲,在印心石北崖修建了21米高、共7层的文澜塔,将小幅“印心石屋”御匾临刻于塔内,并将大幅的“印心石屋”四字摹刻在陡峭的南岸山崖之上。现在塔、石、崖相对应,并以石为中心,景色壮观,成为小淹一景。



陶澍对印心石屋情有独钟。他自称为“印心石屋主人”,诗集也取名为《印心石屋诗抄》。陶澍的许多友人也都知道这“印心石屋”的典故。林则徐曾有诗赠陶澍:“石是印心心是印,生前星宿已罗胸”。左宗棠也有个名对成为陶澍的忘年之交:“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印心石屋不仅能唤起陶澍少年的记忆和对家乡的思念,更能使陶澍不忘幼时的清贫和志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清政廉洁”的好官,下对得起平民百姓,上对得住皇恩浩荡。陶澍在故乡及任职的两江地区先后又刻制了十块“印心石屋”石碑,以诉思乡感恩之情,表清政爱民之志。



陶澍为每处石碑写下五言绝句,有《石门南崖印心石屋图》《石门北崖印心石屋图》《庐山印心石屋图》《金陵印心石屋图》《金山印心石屋图》《焦山印心石屋图》《沧浪亭印心石屋图》《蜀冈印心石屋图》《清河印心石屋图》《岳麓印心石屋图》等。



由此可见,陶澍最少刻有十处“印心石屋”碑,其中石门南崖、石门北崖、岳麓均在湖南省,江西省有一块在庐山,江苏省有六块。其中以家乡湖南及人任职的两江地区居多。



南京总统府(两江总督署遗址)内的“印心石屋”石碑原置于陶澍创建的惜阴书院,后移于总统府内煦园花厅和桐音馆中间,与高低起伏的假山连为一体,周围刻有游龙、寿纹等图案,中有“道光之宝”玺印。假山起伏叠荡,崎曲不平,只有一条小道弯延其中,不禁使人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在煦园西南角的望亭下还刻有“资江印心石屋山水全图”碑,全碑高48公分、宽155公分,清楚、明确地标有山、水、房、塔的名称,说明文字达600余字,其中约400字为谢恩奏折。



扬州(蜀冈)的“印心石屋”横碑在大明寺平远楼南院位东侧面西。背面不仅刻有《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印心石屋南崖全图》,而且刻有《奏折》、《跋语》和《勒石增山堂后记》,惜已部分谩漶。



苏州(沧浪亭)的“印心石屋”在沧浪亭南端看山楼下,有石屋两间,横额石刻“印心书屋” 。石屋内设置石凳,屋前砌假山,围成小院,洞门上刻“圆灵证盟”四字,系林则徐所书。所书四字取自宋吴郡太守谢庄的《月赋》:“柔雪凝,圆灵水镜”之意,指在月光朗照下,地如雪凝,天如水镜。圆灵,指天。证盟,佛教语,谓佛教徒传法,其意为天如水镜可以作证。佛教徒喜欢用月亮作为禅理的某种意象,其意与印心书屋有关。



镇江焦山北宋庆历年间就建有“宝墨亭”,明代扩建为“宝墨轩”。 1960年建有镇江焦山碑林,原藏有唐、宋、元、明时期碑刻400多方,摩崖石刻80余处,1988年经过首次扩修成为全国第二大碑林。其中新增加了清嘉庆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碑在内的珍贵历史碑刻29块。



另外两块淮阴清河和镇江金山的“印心石屋” 碑现已遗失。还有的“印心石屋”则是民众纪念陶澍所刻。1832年,陶澍专程来到海州 “讲武察吏,经画新鹾”,亲自去附近盐场视察,果断地废除了纲盐制,改为标盐新法。这项改革成果是卓著的,使得地方景观大改,灶户维持温饱,社会秩序安定,市场繁荣,百业光旺。三年后,陶澍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再次来海州巡视盐政改革的成效,并发起云台山庙宇的修缮工作,大兴土木,使这一带风景区顿时面貌一新。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当地人便将御书“印心石屋”刻于水帘洞旁的左上方。



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庭院陆子祠南侧,古若冰洞前也有一块印心石屋碑,此碑由三块青石相拼而成,据传是当年无锡知县官所立。因此地有石洞名若冰,如石屋然,立此御碑,似亦名实相符。“印心石屋”碑是嘉道年间的改革重臣陶澍留世最多遗迹。你见过多少块?(关注微信公众号:NJHFHHH,在旅行中感触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06: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之十



freeperson

freeperson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之十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拋;

荡悠悠,芳魂销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说明]

这首曲子是说贾元春的。曲名“恨无常”,暗示元春早死——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勾命鬼。元春当了贵妃,但“荣华”短暂,忽然夭亡。这里兼有两层意思。

[注释]

1.喜荣华正好——指贾元春入宫为妃,贾府因此成为皇亲国戚。

2.恨无常又到——指贾元春之死。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勾命鬼。元春当了贵妃,但“荣华”短暂忽然夭亡。这里兼有两层意思。

3.芳魂 销 耗——指元春的鬼魂忧伤憔悴。这个曲子写的元春鬼魂托梦自然是一种属于迷信的虚构。

4.天伦——古代制度用作父子、兄弟等亲属的代称,这里是父母的意思。贾元春用来称呼她的父亲贾政。

[鉴赏]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像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此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过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荫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脂批点出元妃之死也与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红楼梦》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独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作者究竟怎样写的,从“虎兔相逢”四个字是无法推断的。曲子中有些话也很蹊跷,如说元春的“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倘元春后来死于宫中,对于筑于“帝城西”的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很难解通的。这现在也只能成为悬案。不过,有一点,曲中写得比较明确,即写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爹娘哭诉说:“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要亲人以她自己的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吗?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样,声称“毫不干涉时世”的曹雪芹,就大胆地揭开了政治帷幕的一角,让人们从一个封建家庭的盛衰遭遇,看到了它背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贾探春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话的深长含义,也不妨从这方面去理解。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拋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探春的。曲名“分骨肉”,是与骨肉亲人分离的意思。

[注释]

1.“一帆”几句——指贾探春远嫁。

2.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二十七回)所以赵姨娘说她“没有长翎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3.穷通——穷困和显达。

[鉴赏]

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冷酷无情,重要的原因是,赵姨娘作为一个处于婢妾地位的人,竟敢逾越“上”“下”的界线,冒犯她作为主子的尊严。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说明]

这首曲子是说史湘云的。曲名“乐中悲”,是说她的美满婚姻毕竟不长。

[注释]

1.绮罗丛——指富贵家庭的生活环境。绮罗,丝绸织物。

2.霁月光风——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这里是比喻史湘云胸怀开朗。

3.“厮配”句——据脂砚斋评注提到,史湘云后与一个贵族公子卫若兰(曾出现于十四回)结婚。八十回以后的曹雪芹佚稿中还有卫若兰射圃的情节。

4.“准折得”句——折得,抵销得。坎坷,道路不平的样子,引申为人生道路上曲折多难。这里指史湘云幼年丧失父母寄养于叔婶的不幸。

5.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两句中藏有“湘云”二字,又说“云散”、“水涸”,指湘云早寡。见前“题咏”注。

6.“这是尘寰中”句——尘寰,尘世,人世间。消长,消失和增长,犹言盛衰。数,命数,气数。

[鉴赏]

《红楼梦》以“写儿女之笔墨”的面目出现,这有作者顾忌当时政治环境的因素在。因而,书中所塑造的众多的代表不同性格、类型的女子,从她们的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这一点来看,经剪裁、提炼,被综合在小说形象中的原型人物的个性、细节等等,恐不一定只限于女性。在大观园女儿国中,须眉气象出以脂粉精神最明显的要数史湘云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她的婶母待她并不好。因此,她的身世和林黛玉有点相似。但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躺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友,在一起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毕竟襟怀坦荡,“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于心上”。不过,另一方面,她也没有林黛玉那种判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在史湘云身上,除她特有的个性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封建时代被赞扬的某些文人的豪放不羁的特点。

史湘云的不幸遭遇主要还在八十回以后。根据这个曲子和脂砚斋评注中提供的零星材料,史湘云后来和一个颇有侠气的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生活还比较美满。但好景不长,不久夫妻离散,她因而寂寞憔悴。至于传说有的续写本中宝钗早卒,宝玉沦为击柝的役卒,史湘云沦为乞丐,最后与宝玉结为夫妻,看来这并不合乎曹雪芹原来的写作计划,乃附会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回目而产生。其实“白首双星”就是指卫若兰、史湘云两人到老都过着分离的生活,因为史湘云的金麒麟与薛宝钗的金锁相仿,同作为婚姻的凭证,正如脂批所说:“后数十回若兰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那么,“提纲”是怎么“伏”法呢?这一回写宝玉失落之金麒麟(他原为湘云也有一个而要来准备送给她的)恰巧被湘云拾到,而湘云的丫鬟正与小姐谈论着“雌雄”“阴阳”之理,说:“可分出阴阳来了!”借这些细节暗示此物将来与湘云的婚姻有关。这初看起来倒也确是很象“伏”湘云与宝玉有“缘”,况且与“金玉姻缘”之说也合。黛玉也曾为此而起过疑,对宝玉说了些讽刺的话。其实,宝玉只是无意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就象袭人与蒋玉菡之“缘”是通过他的传带交换了彼此的汗巾子差不多。这一点,脂批说得非常清楚:“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个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末回《情榜》中对黛玉的 评语,意谓‘用情于多情者的人 ’)”绘画为使主色鲜明,另用一色衬托叫“间色法”。湘云的婚姻是宝钗婚姻的陪衬:一个因金锁结缘,一个因金麒麟结缘;一个当宝二奶奶仿佛幸运,但丈夫出家,自己守寡;一个“厮配得才貌仙郎”,谁料“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最后也是空房独守。“双星”是牵牛、织女星的别称(见《焦林大关记》),故七夕又称双星节(后来改为双莲节)。总之,“白首双星”是说湘云和卫若兰结成夫妻后,由于某种尚不知道的原因很快离异了,成了牛郎织女。这正好作宝钗“金玉良缘”的衬托。《好了歌注》:“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脂批就并提宝钗、湘云,说是指她们两人。可见,因回目而附会湘云将来要嫁给宝玉的人们,也与黛玉当时因宝玉收了金麒麟而“为其所惑”一样,同是出于误会。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说明]

这一首是写妙玉的。曲名也说明她后来的遭遇。

[注释]

1.复比仙——也与神仙一样。程高本“复”作“馥”,是芳香的意思。“才华”固可以花为喻言“馥”,但与“仙”不称;今以“仙”作比,则不应用“馥”,两句不是对仗。

2.罕——纳罕、诧异、吃惊。

3.“你道是”句——啖,吃。腥膻,腥臊难闻的气味。出家人素食,所以这样说。

4.“太高”二句——太清高了,更会惹人忌恨;要过分洁净,大家都看不惯。程高本改“太高”作“好高”,不妥。“高”与“洁”之所以可非议,在于“太”与“过”。

5.春色阑——春光将尽。喻人青春将过。

6.风尘肮脏——在污浊的人世间挣扎。风尘,指污浊、纷扰的生活。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的样子,引申为强项挣扎的意思。

7.王孙公子——当指贾宝玉。

[鉴赏]

来自苏州的带发修行的尼姑妙玉,原来也是宦家小姐。她住在大观园中的栊翠庵,依附权门,受贾府的供养,却又自称“槛外人”,这正如鲁迅所揭露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实际上她并没有置身于贾府和各种现实关系之外,她的“高”与“洁”都带有矫情的味道。她标榜清高,连黛玉也被她称为“大俗人”,却独独喜欢和宝玉往来,连宝玉生日也不忘记,特地派人送来祝寿的帖子。她珍藏晋代豪门富室王恺的茶杯,对她也是个讽刺。她有特殊的洁癖,刘姥姥喝过一口茶的成窑杯她因嫌脏要砸碎,但又特意用“自己日常吃茶”的绿玉斗招待宝玉,所谓洁与不洁,都深深打上了阶级和感情的烙印。她最后流落风尘,好象是对她过高过洁的一种难堪和惩罚。象妙玉这样依附于没落阶级的人,怎么能超然自拔而不随同这个阶级一起没落呢?

有人说《红楼梦》是演绎“色空”观念的书,这无论从作品的社会意义或作者的创作思想来看,都是过于夸大的。曹雪芹的意识中是有某种程度的“色空”观念,那就是他对现实的深刻的悲观主义。但《红楼梦》决不是这种那种观念的演绎,更没有堕入宣扬宗教意识的迷津。曹雪芹对妙玉这个人物的描写就很能说明问题。作者既没有认为入空门就能成为一尘不染的高人,也没有因此而特意为她安排更好的命运。

前面已经说过,原稿中妙玉的结局与续书所写是不同的。靖藏本在妙玉不收成窑杯一节加了批语:“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以下是错乱文字)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可见,曲中“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等语也不是泛泛之言,而是以她后来的遭遇为依据的,只是详情已不可知了。续书写妙玉的遭劫是因为强人觉得她“长得实在好看”,又听说她为宝玉“害起相思病来了”,故动了邪念,这与妙玉的“太高”、“过洁”的“偏僻”个性又有什么相干呢?这倒是续作者自己一贯意识的表现:在续作者看来,黛玉的病也是相思病,故有“心病终须心药治”、“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一类话头。问题当然并不仅仅在于怎样的结局更好些,而在于通过人物的遭遇说明什么。续书想要说明的是妙玉情欲未断、心地不净,因而内虚外乘,先有邪魔缠扰,后遭贼人劫持,这是她自己作孽而受到的报应。结论是出家人应该灭绝人欲,“一念不生,万缘俱寂”(第八十七回)。这也就是程朱理学所鼓吹的“以理禁欲”、“去欲存理”。而原稿的处理,显然是把妙玉的命运与贾府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妙玉悲剧所具有的客观意义,就要比曲子中用“太高”、“过洁”等纯属个人品质的原因去说明它,更为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07: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妙玉影射华夏文化//朱明
黛玉影射帝党
史湘云影射明史//朱明
凤姐影射阉党

宝玉影射汉家江山

四春影射政权
元春:朱由检
迎春:朱由崧
探春:朱聿键
惜春:朱由榔
巧姐:内忧外患
李纨影射内患后宫+东林党内外
宝钗影射内患后宫+外患满清后金
秦可卿影射内忧外患加临
=========
刘姥姥影射内忧流寇+外患胡虏
贾赦影射
贾环影射
赵姨娘影射
王夫人影射
周瑞家的影射
贾瑞影射
贾蓉影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0: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4薛诚德+YYX-05薛文+薛武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薛诚德+权德舆+4+15+朝士以得人相爱”,】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权德舆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唐朝时期宰相








收藏



0


0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名士权皋之子,唐朝宰相、诗人、文学家、文章家。 [24] [25]

权德舆四岁能诗,少时便以文章知名,著有《童蒙集》。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韩洄为淮南黜陟使,征召权德舆为从事。建中末年至兴元初年,权德舆官至汴东水陆运两税盐铁使从事。贞元元年(785年),罢官家居。德宗于贞元七年(791年)召其为太常博士,后任左补阙。贞元十年(794年),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贞元十一年(795年),转驾部员外郎兼知制诰。贞元十四年(798年),转司勋郎中兼知制诰。贞元十五年(799年),为中书舍人。贞元十八年(802年),为礼部侍郎。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为户部侍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为兵部侍郎转吏部侍郎。元和五年(810年),为太常卿,升任宰相。元和八年(813年),罢相,出为东都留守,元和十年(815年),为刑部尚书。元和十一年(816年),出镇兴元,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年),权德舆去世,终年六十岁,谥号为文。 [28]

权德舆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他始终认为民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经费省”,对人民的疾苦,备加关注。 [27]权德舆是中唐时期台阁体的重要作家,其诗集保留青少年时代的作品较多,传世作品有《权载之文集》。 [26]












































别    名权文公、权三兄、权少监、权载之
字载之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天水略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出生日期759年
逝世日期818年
主要成就掌制诰九年,位列宰辅
主要作品《玉台体》《权载之文集》
本    名权德舆
官    职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东都留守、太常卿、检校刑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
爵    位扶风郡公
追    赠左仆射
谥    号文


目录

1人物生平
▪家风雅正
▪历佐使府
▪直言时政
▪屡典诰命
▪拜相出外
▪逝世
2主要影响
▪文学
▪政治
3主要作品
4历史评价
5轶事典故
6亲属成员
7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家风雅正

权德舆为天水略阳人,后徙居润州丹徒。 [1] [3]其家世源远,自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丘公权翼以来,数代为宦。父亲权皋,曾为安禄山的幕僚,“安史之乱”爆发前,当机立断,以逃离叛逆的义勇行为而受到时人的称赞。

权德舆出生在这样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仕宦家庭。 [2]自幼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有文章数百篇,开始有了名气。 [2]




历佐使府

建中元年(780年),权德舆受辟为淮南黜陟使韩洄的从事,试任校书郎。同年,改试右金吾卫兵曹参军。先为杜佑淮南水陆运环卫掾曹,继为汴东水陆运盐铁租庸使包佶的从事。

贞元二年(786年),以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充任江西观察使李兼的判官。




直言时政

贞元八年(792年),入朝为太常博士,“朝士以得人相爱”,迁左补阙。当时,关东、淮南、浙西二十余州县发生大水,毁坏了良田和房屋,冲走了人家,他立即建议唐德宗派遣能干的使臣赶赴灾区,救济灾民,并提出“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为固”的主张,以减轻灾区人民的赋税。

同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兼管国家财政收支。针对此情况,权德舆不顾个人的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德宗,义正词严,直言不讳地反对裴延龄任职,陈述度支要职,个人必须慎重。 [2] [4]




屡典诰命

贞元十年(794年),任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后历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中书舍人,均掌诰命。

贞元十八年(802年),以中书舍人典贡士,后拜礼部侍郎,转兵、户、吏三曹侍郞、太子宾客,迁太常卿。此期间,他大力选拔人才,主张“育才造士为国之本”,他“举贤类能”,不管门第等级,只要有德,一律任用,并反对徇私舞弊。他曾三次典士举,凡“举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布衣不用;既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在他的主持下,发现和造就了不少有用之才,“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士,唾相蹑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余布处台阁外府,凡百余人”。 [2]

永贞元年(805年)七月,改户部侍郎。 [5]

唐宪宗元和(806年-820年)初年,历任兵部、吏部侍郎,因事被改授太子宾客,又拜兵部侍郎、太常卿等职。 [6]




拜相出外

元和五年(810年),权德舆以“陈说谋略多中”,自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与朝政。他为政以宽厚为本。 [7]

权德舆任相的次年,李吉甫和李绛又先后被拜为宰相。两人常为政事在宪宗面前争论。每当此时,权德舆总不表态,并因此而受到朝臣的指责,也引起了宪宗的不满。元和八年(813年)正月,权德舆被罢去宰相职务,任礼部尚书。 [8]旋即以检校吏部尚书任东都留守,又拜太常卿,转任刑部尚书。 [9]

元和十一年(816年),权德舆又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后因病求还。 [10]




逝世

元和十三年(818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30日) [11],权德舆在入朝途中于汉中府洋县纸坊去世,享年六十岁, [12]追赠左仆射,谥号为“文”,后人称为权文公,归葬于包全村南面权家祖坟,世称权家庙,后毁于文革中。 [2] [13]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文学

权德舆仕宦显达,并以文章著称,为中唐台阁体的重要作家。于贞元、元和间执掌文柄,名重一时。刘禹锡、柳宗元等皆投文门下,求其品题。性直谅宽恕,蕴藉风流,好学不倦。为文“尚气尚理”(《醉说》),主张“体物导志”(《唐故漳州刺史张君集序》),“有补于时”(《崔寅亮集序》)。不满于“词或侈靡,理或底伏”(《崔文翰文集序》)之衰薄文风。《旧唐书权德舆传》说他“于述作特盛。六经百氏,游泳渐渍,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将相洎当时名人薨殁,以铭纪为请者什八九,时人以为宗匠焉。”浑瑊、马燧等名将功臣的碑铭、行状都出自他的手笔。所作《两汉辨亡论》,谴责张禹、胡广贪图禄位而败坏两汉政治,史家以为“大指有补于世”(《新唐书·权德舆传》)。由于他没有经历过重大的政治升沉和生活变故,因而文章有儒雅的风度、恢宏的气派,但缺少深切的内涵、创新的格局。与他同时代的皇甫湜所著《谕业》中说:“权文公之文,如朱门大第,而气势宏敞,廊庑廪厩,户牖悉周,然而不能有新规胜概,令人竦观。”

其诗以五言居多,五古、五律赡缛浑厚,颇多佳什。张荐称其诗“词致清深,华彩巨丽,言必合雅,情皆中节”(《答权载之书》 [14])。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对其诗作评价颇高,称为大历以后值得“深取”之作者,并说:“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15]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能赋诗,工古调乐府,极多情致。积思经术,无不贯综,手不释卷。虽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贞元、元和间,为荐绅羽仪”。 [16]




政治

权德舆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对不法行为的贪官污吏坚决严惩。他始终认为“民为邦本”,“天下理在百姓安,百姓安在赋税减,赋税减在经费省”,对人民的疾苦,备加关注。贞元十九年(803年),自春至夏及秋,关中大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唐德宗反祈于宗庙,祷于天地,忙于求雨而滴雨未降。权德舆见此情景,十分焦灼,大声疾呼,再次向德宗建议,下诏各县裁留经费,把节约下来的钱物救济灾民,免除当年租赋及往年负欠,以便百姓重建家园,并遗责了当时“四方守宦,锐于上献”,剥削百姓的卑劣行为。 [2]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权德舆诗影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童蒙集》10卷,又有文集50卷、《制集》50卷、《元和格敕》30卷(与刘伯刍等合编)。《童蒙集》《制集》已佚。文集有清代嘉庆时朱刊《权载之文集》50卷,杨嗣复为之序。《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影印。
《全唐诗》编其诗为10卷,见卷320至329,《全唐诗补编·补逸》卷6补诗一首,《续补遗》卷5补7首,《续拾》卷23补2首。《全唐文》编其文为27卷,见卷483至509,《全唐文拾遗》卷24补其文1篇。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柳宗元:“补阙权君,著名逾纪,行为人高,言为人信,力学掞文,朋侪称雄,子亟拜之,足以发扬。” [17](《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


王仲舒:“灵天受全气,早挺文学。用道以直,闲邪存诚,心常坦夷而不离法度,操本坚峻而尽归忠厚。自拂衣登朝,周历清重,静专一节,造次于是,内翊皇极,外拥麾旄,贤哲极致,天下荣观。丰禄足以肥家,雄文可以润屋,而奉己弥约,素风逾鲜,禺邛山立,以镇浮俗。” [18](《祭权少监文》)


韩愈:“是生相君,为朝德首。行世祖之,文世师之。流连六官,出入屏毗。无党无仇,举世莫疵。人所惮为,公勇为之。其所竞驰,公绝不窥。孰克知之,德将在斯。刻诗墓碑,以永厥垂。” [19](《唐故相权公墓碑》)


刘昫:①“孝悌力学,髫龀有闻,疏延龄恣行巧佞,论皋谟不书明刑,三十年羽仪朝行,实皋之余庆所钟。此四子(裴垍、李吉甫、李藩、权德舆)者,所谓经纬之臣,又何惭于王佐矣!” [20](《旧唐书》)②“权之藻思,文质彬彬。” [20](《旧唐书》)


宋祁:“德舆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赋诗,积思经术,无不贯综。自始学至老,未曾一日去书不观。尝著论,辨汉所以亡,西京以张禹,东京以胡广,大指有补于世。其文雅正赡缛,当时公卿侯王功德卓异者,皆所铭纪,十常七八。虽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贞元、元和间,为搢绅羽仪云。” [21](《新唐书》)②“若侍从酬奉则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王维,制册则常衮、杨炎、陆贽、权德舆、王仲舒、李德裕,……皆卓然以所长为一世冠,其可尚已。” [22](《新唐书》)


严羽:“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刘沧、吕温,亦胜诸人。李濒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大历以后,吾所深取,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23](《沧浪诗话》)


辛文房:“德舆善辩论,开陈古今,觉悟人生。主辅相,尚宽,不甚察察。” [16](《唐才子传》)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权德舆秉性耿直,为人宽和,言语质朴自然,风度甚佳,为时人所称道。他办事光明正大。有一次,运粮使董溪、于皋谟盗用军费,案发后,被流放岭南。宪宗感到量刑太轻,很后悔,又暗暗派宦官赶去将两人杀死于流放途中。权德舆就立即上疏说,依据这两人的罪名,本当公开处死的,但既然已经宣判了流放,就应当遵照执行,如今却又暗暗地将他们处死,这是名不正,言不顺,有损朝廷信誉,劝宪宗今后再也不能如此干了。这足见他为人之耿直。

权德舆寓居阳羡期间,曾游览玉女潭,称玉女潭为“阳羡胜境,以此为首”。另有诗作《周平西墓》:“英威今寂寞,陈迹对崇丘。壮志清风在,荒坟白日愁。穷泉那复晓,乔木不知秋。岁岁寒塘侧,无人水自流”传世。

抗战时期,大儒于右任路过略阳,写下《略阳滞雨咏权德舆》一诗:“丞相风流水石间,略阳遗迹邈难攀。诗开元白当时体,雨湿西南不断山。江渚瑶琴思往往,钓台明月自闲闲。孤舟冷落长征客,一夜怀人鬓欲斑。”




亲属成员

播报
编辑

先祖:权翼,前秦司徒,封爵安丘公。 [5]

祖父:权倕,隋朝左羽林参军,赠礼部郎中。

父亲:权皋,唐朝起居舍人,赠太子太保。 [5]

儿子:权璩,唐朝中书舍人。 [5]




史料索引

播报
编辑

《唐故相权公墓碑》 [19]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九十八》 [20]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九十》 [21]


《唐诗纪事·卷三十一》


《唐才子传·卷五》

权璩播报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唐代官员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权璩,天水畧阳人, 宰相。德舆长子,字大圭,元和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政体肃然,誉重朝野。时郑训 倾覆阴巧 肆弄国势。璩同高元裕  占郑肃 韩倾等连章劾之  後以共藘李宗闵为中书舍人,遂贬璩阆中刺史 璩深明祸福,善自敛踪,训不能中伤 故能世其家焉。宰相李宗闵乃父门生,故荐为中书舍人











































本    名权璩
字大圭
所处时代唐宪宗
民族族群汉

李训挟宠,以《周易》博士在翰林,璩与舍人高元裕、给事中郑肃、韩佽等连章劾训倾覆阴巧,且乱国,不宜出入禁中。不听。及宗闵贬,璩屡表辨解,贬阆州刺史。文宗怜其母病,徙郑州。训诛,时人多璩明祸福大体,能世其家。
权璩与李贺是好友,李贺曾作《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0: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权皋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唐朝官员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权皋(725年~766年),字士繇,天水略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官员。前秦安丘公权翼后代,唐朝宰相权德舆父亲。 [1]

权皋出身天水权氏,考中进士,历任临清县尉、蓟县尉。不参与永王之乱,出任大理评事、监察御史,累迁著作郎。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去世,享年四十二岁。凭借儿子权德舆地位显贵,追赠秘书少监,谥号贞孝。












































字士繇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天水略阳
出生日期724年
逝世日期766年
主要成就临清县尉 监察御史 著作郎
本    名权皋
谥    号贞孝
追    赠秘书少监


目录

1人物生平
2家族成员
3史书记载
4墓志铭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权皋,字士繇,秦州略阳人,后迁徙到润州丹徒。他是前秦安丘公权翼的十二世孙。他的父亲权倕跟席豫、苏源明通过艺文结为好友,官至羽林军参军。

权皋被选拔为进士并考上,任临清县尉,安禄山记下他的名字,向朝廷推荐他做蓟县县尉,安排他做幕手下的大将。权皋估计安禄山将要反叛,考虑到安禄山多疑并残暴不可规劝,就想离开他,但又怕灾祸牵连到父母亲人。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让他押解俘虏到京城,回来的路上拜访福昌县尉仲谟。仲谟的妻子,就是权皋的妹妹,权皋暗中以生病为借口让仲谟来见他,仲谟来后,权皋假装不能说话,直盯盯地看着仲谟而闭上了眼睛。仲谟为他竭尽哀痛,自己出钱办丧事,并入殓了他。权皋却逃走了,且没有一个人知道。官吏拿着皇帝的布告交给权皋的母亲,权皋的母亲因为他真的死了,悲痛的哭声感动了路人,所以安禄山不怀疑他,交还了他的母亲。权皋暗暗地等候在淇门,侍奉着母亲昼夜向南奔逃,寄居在临淮,做了个驿站的仆役来侦探北方。度过长江后,安禄山反叛,天下流传着他的美名,都争着让他做自己的部属。高适向皇帝上书任用他做大理评事、淮南采访判官。

永王李璘发兵做乱,威胁逼迫士大夫,权皋更改了姓名才幸免。唐玄宗在蜀地闻到这件事,授他做监察御史。正碰上权皋死了母亲,又得了风痹病,寄居在洪州,由于当时南北交往阻塞,一年多任命书还没有到。有位宦官经过洪州,谋求和索取无穷无尽,南昌县令王遘想惩办他,和权皋商量。权皋很久不回答,泣哭着说:“如今还有什么理由捉拿皇帝的使者,并且马上治他的罪!”掩着脸走了。王遘醒悟了,重重地感谢了权皋。浙西节度使颜真卿上书朝廷让他任行军司马,又让他做起居舍人,权皋坚决地推辞了。他曾经说:“我要在乱世中保持自己的高洁,使我的心愿全部实现,怎么会以这样的心态而接受虚名呢?”李季卿任江淮黜陟使,列举出他的高尚品行,拿著作郎一职想让他就担任,他不去。

自从中原作乱,人才都度过了长江,李华、柳识、韩洄、王定都仰慕权皋的品节,和他很友好。韩洄、王定常评价说,权皋可以做宰辅、师保;李华也认为能分清天下善恶的,只有他一个人而已。权皋死的那年四十六,韩洄等都穿上丧服走着哭送。后皇帝下诏赠他秘书少监职。元和中,谥号贞孝。儿子权德舆,官至宰相,有别传。




家族成员

播报
编辑



天水权氏


权荣

隋朝

仪同三司

鄜城公

 

权文诞

唐朝

涪常二州牧

平凉公

权崇本

匡城县令

权无待

成都县尉

权倕

羽林参军

权皋

著作郎

权德舆

宰相

权璩

郑州刺史





参见《新唐书 卷七十五 表第十五 宰相世系五 (权氏)》 [2]




史书记载

播报
编辑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1]

权皋,字士繇,秦州略阳人,徙润州丹徒,前秦安丘公权翼十二世孙。父倕与席豫、苏源明以艺文相友,终羽林参军。

皋擢进士第,为临清尉,安禄山籍其名,表为蓟尉,署幕府。权皋度禄山且叛,以其猜虐不可谏,欲行,虑祸及亲。天宝十四载,使献俘京师,还过福昌县尉仲谟。谟妻,皋妹也,密约以疾召之。谟来,皋阳喑,直视谟而瞑。谟为尽哀,自含敛之。皋逸去,人无知者。吏以诏书还皋母,母谓实死,恸哭感行路,故禄山不之虞,归其母。皋潜候于淇门,奉侍昼夜南奔,客临淮,为驿亭保以诇冋北方。既度江而禄山反,天下闻其名,争取以为属。高适表试大理评事、淮南采访判官。

永王举兵,胁士大夫。皋诡姓名以免。唐玄宗在蜀闻之,拜监察御史,会母丧,得风痹疾,客洪州,南北梗否,逾年诏命不至。有中人过州,颇求取无厌,南昌令王遘欲按之,谋于皋。皋良久不答,泣曰:“今何由致天子使,而遽欲治之!”掩面去。遘悟,厚谢。浙西节度使颜真卿表为行军司马,召拜起居舍人,固辞。尝曰:“吾洁身乱世,以全吾志,欲持是受名邪?”李季卿为江淮黜陟使,列其高行,以著作郎召,不就。

自中原乱,士人渡江,李华、柳识、韩洄、王定皆仰皋节,与友善。洄、定常评皋可为宰辅、师保;华亦以为分天下善恶,一人而已。卒,年四十二,洄等制服行哭,诏赠秘书少监。元和中,谥为贞孝。子德舆,至宰相,别传。




墓志铭

播报
编辑

著作郎赠秘书少监权君墓表

君姓权氏,讳皋,字士繇,天水人。苻秦尚书仆射翼之後,世为著姓。祖某,某官;父倕,某官,咸有令德。君既冠,进干及第,试临清尉。时节将兼本道使籍君高名,表为蓟县尉,充判官。无何,主将以逆节露,君乃诈死,扶亲涉江,既免祸累,知机其神。先帝闻而叹之,除评事御史。方议大用,属太夫人病危,将侍奉忧劳,因中痼疾。无何,太夫人终,君泣血三年,厥疾用加。服除,迁起居舍人、著作郎。大历元年四月某日,不幸逝於丹徒,因殡焉,享龄四十二。呜呼!识者恸哭,闻者痛心。君有大节不可夺,大名不可掩,大才不可及,大行不可名。天与之仁,不与之年,哀哉!自开元天宝以来,高名下位,华方疾,不能备举,然所忆者,曰河南元君德秀,元终十年而南阳张君有略,张没二年而君夭。元之志如其道德,张之行如其经术,君之才如其声望。人伦其瘁乎!公素与昌黎韩幼深、京兆王镇卿洎华友善。韩评君曰可以为宰辅,王评君曰可以为师保,华评君曰可以分天下之善恶,一人而已矣。夫人陇西李氏仁贤,有一子某,生七年矣,哀礼成人,呜呼!有後哉!朝廷赠君以秘书少监,悼贤也。华因病风,扶曳而往哭之。尝闻师乙之言曰:“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权君可谓温良而能断者也,故为齐风,表君之墓云:忠於而国,孝於而家。洁而不滓,瑜而不瑕。仁胡不寿?为善者何?君不幸耶?时不幸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0: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宫花+】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⑴

草暖云昏万里春⑵,
宫花拂面送行人⑶。

自言汉剑当飞去⑷,
何事还车载病身⑸。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播报讨论上传视频

唐代李贺诗作









收藏



0


0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前两句以京城美妙的春光反衬作者离京时痛苦的心境,暗含了对朝廷的不满之意; 第三句以“汉剑飞去”表达了无奈之下决然离去的气度和洒脱,表现了作者的自信;最后一句笔锋再转,旧事重提,道出了作者放不下理想和抱负的真实内心。全诗是作者对命运不济,生不逢时的控诉,表达了作者不情愿离开官场的无奈之情。












































作品名称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作品别名出城寄权璩、杨敬之
作    者李贺
创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名家点评
5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出城寄权璩杨敬之⑴

草暖云昏万里春⑵,宫花拂面送行人⑶。

自言汉剑当飞去⑷,何事还车载病身⑸。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权璩:字大圭,唐代文学家权德舆之子。杨敬之:字茂孝,唐代文学家杨凌之子。

⑵云昏:犹云灰暗貌。唐高适《蓟中作》:“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⑶宫花:从宫苑飘出的飞花,此处犹言柳絮或杨絮,也暗指朝廷。

⑷汉剑:指传说中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之剑,作者自喻。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晋惠帝元康五年,武库火,烧汉高祖斩白蛇剑、孔子履、王莽头等三物。中书监张茂先惧难作,列兵陈卫。咸见此剑穿屋飞去,莫知所向。”

⑸何事:为何,何故。晋左思《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病身:体弱多病之身。当时李贺以病辞奉礼郎官,回归昌谷。 [2]




白话译文

地面上小草泛着嫩黄的暖色,虽然天空中的云显得那样的灰暗,可是却挡不住春天的生气勃勃。这时飞絮迎面扑来,轻轻的从我脸颊上滑过,好像是在安慰我,并为我送行。我曾经说过,自己要像刘邦斩白蛇用的宝剑一样,能够做出一番事业,可我还一事无成,却决心要飞走了。走就走,为何还要让我带着病身辞官回乡,难道你们真的以为我病了吗?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这首《出城寄权璩杨敬之》诗为李贺入京考进士不中而归后感寄权璩、杨敬之二友之作。李贺是中唐时代颇有才气名望的诗人,其天资当非一般,其进士不第的原因当从他的府试说起。元和五年(810),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辞并闰月》。由于成绩突出,被推选“应进士举”,并准备赴京参考。李贺本来天份颇高,又有韩愈、皇甫湜师长的赏识和提携,原本很有希望一试中鹄,但由于有人嫉妒,竟坏了他这桩美事。原来唐人应试,极重家讳。题中若遇尊长名讳,只得借故退出考场。李贺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于是就有人扬言李贺不宜参试。韩愈曾为此还写过一篇辩驳文章《讳辩》,文中质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土。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尽管辩解凿凿有力,仍未能破除社会陋见,李贺终于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罢考而归。离开京城时,李贺写了这首诗寄给好朋友权璩和杨敬之。

权璩,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进士,历监察御史,有美称。杨敬之,同为元和初进士,累迁屯田户部二郎中。这二人与李贺相交甚厚。《唐书》李贺本传言:“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者,时为取去。”从中可见李贺诗作曾得权、杨二人的青睐,并知三人关系之亲厚无间。 [3]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文学赏析

李贺辞官正值青春才华横溢之时,他对自己的前程抱着无限的希望。谁知遭罹无缘无故的沉重打击,内心的愤慨是可以想见的。他的这首诗和另一首题为《出城》的诗便集中反映了他当时凄哀的心境。

诗的开头两句“草暖云昏万里春,宫花拂面送行人”,写诗人离京的季节和环境。诗人于元和五年(810)冬赴考,元和六年(811)春不第而返。“草暖”、“春”、“宫花”用来告示人们,春事已至,万里和融,京城之中也是春意盎然,一派迷人的景象。诗人此刻因“不第”而心意悲伤之极,但偏用如此美景相衬,这就愈加显出内心的痛苦。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比纯粹以悲景写哀,更有感染力,是辩证法在艺术上的体现。首句中的“云昏”和前两句的乐景不相协调,在这柳绿花红的背景之上,应有轻云、淡云相配才是。作者以“云昏”参互其间,其意颇深。首先,“云昏”可以看成为作者当时沮丧心绪的形象写照,是诗人心灵的外化表现。周围的一片喜人的春色,那是用来昭示其他参试并取得成就的考生的内心世界的。他们仕途得意,心花怒放,正同这浓郁的春色有着相类似之处。而自己从此断绝了仕进,犹如大片昏云当头,不见前路。其次,“云昏”还可视为奸人从中作梗,阻碍了李贺的应试。在古诗中以云喻奸佞的说法很为流行,如李白即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的名句。如果“云昏”喻奸人捣乱,那么就可把诗中有关春色的描摹看成李贺对自己原本应有的考试结果的高度自信的形象说法。那暖草,那宫花,那春色本来是属于自己的,可恨这昏云覆盖了大地,一切均化为子虚乌有,前程也就落空了。

诗的后两句“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意为:我曾立志要像汉剑一般破屋而飞,为国建功立业。可是为什么这个愿望不得实现,只好坐上车儿往家乡载回这多病的身子。“汉剑”,是指汉高祖刘邦的剑。传说在晋惠帝的时候,武库失火,这柄宝剑从库内破屋飞去。显然,诗人是将己喻剑了。他多么希望能像飞剑一样砍削邪恶,匡扶正义,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在李贺诗中,随处可见他咏剑赞剑之句,经检索有三十一句之多。如“剑光照空天自碧”(《秦王饮酒》),“莫嫌剑光冷”、“能持剑向人”(《走马引》),“唐剑斩隋公”(《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六),“神剑断青铜”(《王濬墓下作》),“忧眠枕剑匣”(《崇义里滞雨》),“古剑庸一吼”(《赠陈商》),“临歧击剑生铜吼”(《开愁歌》),“剑龙夜叫将军闲”)《吕将军歌》),“剑如霜兮胆如铁”)《白虎行》)等等。在这些诗句中,作者或以剑眠喻示自己心志的沉滞,或以剑吼比作自己当冲决阻遏,或以剑飞隐含自己应建立功勋。可以说剑的形象在诗人笔下已穷形极态,被状摹得具有人的灵性和精神了。此诗中“当飞去”的剑的形象,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一例。

人们常说李贺的诗作具有“虚荒诞幻”的特色(杜牧《李长吉歌诗叙》)。如果和此诗对照,便同样可以找到这个特点,如“自言汉剑当飞去”句即是。“汉剑飞去”原只是《异苑》一书中的传说故事,本不为确信之事。但李贺偏偏采撷入诗,以剑飞喻志遂,就使全诗在写实的基础上融进了极度浪漫的成分。剑本不能飞,言剑能飞跃而起,实属虚构和想象,以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意象入诗,便充分体现了李诗“虚荒诞幻”的特点。正如李贺称韩愈的诗作有奇崛的特色,即“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一样,他本人的诗作同样也是出奇制胜,充满了怪谲的气氛,甚至连天地也都为之而折服。在李贺的这首早期诗作《出城寄权璩杨敬之》中,虚荒诞幻的特色得到如此充分的体现,遂为李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风格上的基调,这一点是不能不指明的。 [3]




名家点评

唐末诗人张碧:“奇峭。”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瑰诡。”

南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语奇而入怪。” [3]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李贺像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21:30 , Processed in 0.1003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