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8: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宰相文震孟
佚名 2020-06-08 13:14

文震孟画像
图片加载中…
十次会试中状元
文震孟(1574—1636),初名从鼎,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明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南宋文天祥之后裔、文徵明曾孙。文震孟酷爱《楚辞》,颇有自比屈原之意。文震孟生而奇伟,据说与世所传文信国文天祥酷似无异。他从小爱好学习,擅长诗文,为人刚正,品行高洁,精于《春秋》。万历二十二年(1594),文震孟考中乡试,成为一名举人。但在来年的会试中,文震孟却落第了。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文震孟已9次涉足礼部贡院考场。他的外甥姚希孟,年仅10个月便成了孤儿,与他一同拜师受业,名相伯仲。但姚希孟却在这年会试中,殿试名列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一名,而文震孟连会试都未中。天启二年(1622)文震孟第十次参加礼部会试,并参加殿试,一举夺魁,成为明代第八十二位状元。此科进士共409人,是明代取士较多的一科,而文震孟经过前九次的历练,第十次终于成为最为杰出的一个。
图片加载中…
道光《苏州府志》书影
弹劾阉党遭廷杖
文震孟中状元后,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这时当朝天子熹宗朱由校即位已三年了,朱由校是个名副其实的昏君,他把精力都花费在玩上,骑马射猎,掏鸟捉鱼,尤喜木工活,手操斧锯,精心制作梳匣、屏风、亭阁,是个“货真价实”的木匠皇帝。他把军国大事交给宦官魏忠贤去处理,自己却逍遥自在,任性玩耍。一些趋炎附势的大臣倒向了魏忠贤,而正直的大臣则愤懑难抑,相继起来与“阉党”抗争。当时的御史吴江(今属苏州)人周宗建是第一个站出来弹劾魏忠贤,毫无例外地遭到了贬斥。若干大臣如邹元标、冯从吾等被迫引退,朝政日非。“阉党”的暴行激怒了更多的大臣,文震孟便是其中之一。天启二年冬十月,文震孟上疏弹劾魏忠贤。谁知,却被魏忠贤从中扣留,没有呈到天启皇帝那里。之后,文震孟便遭到魏忠贤的伺机报复。一天,熹宗正在看戏,魏忠贤说文震孟奏疏中有“傀儡登场”几句话,是把皇上比作木偶,不杀无以谢天下。昏庸的熹宗还称赞他讲得有道理,即传旨廷杖文震孟80棍。接着,诏令将文震孟贬谪出京。
图片加载中…
文震孟《寒山寺重建大雄殿记》
(崇祯《吴县志》)
居家竟然被夺籍
文震孟贬之后,他没去贬所,出京城后便径直回了长洲(今苏州)老家,闭门谢客,打算终老于家。他遭受廷杖而归,距他荣赝状元桂冠不过七八个月。文震孟在家度过了平静的四年。据《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记载,天启六年(1626)冬,太仓(今属苏州)籍的武进士顾同寅(万历四十七年科第二名)、官学生孙文豸赋诗悼念被“阉党”诬杀的抗金名将熊廷弼,被捕下狱,“皆弃市”。御史门克新奏劾顾同寅、孙文的诗为“妖言”,此案“波及修撰文震孟与编修陈仁锡、庶吉士郑鄤,并斥为民”,把居家赋闲的文震孟牵扯了进去。结果,文震孟被夺宦籍,贬为平民。堂堂“状元郎”居然在五年后成了一介贫民。当时同时被牵扯的还有天启二年殿试第三人即探花陈仁锡(长洲人)。
再次入仕劾权臣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熹宗结束了他昏庸而短暂的一生。熹宗无子嗣,他的弟弟朱由检承嗣大位,年号崇祯。崇祯皇帝试图挽狂澜于既倒,他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铲除“阉党”,魏忠贤畏罪自杀,客氏被杖毙,“阉党”中坚人物崔呈秀也自缢身死。与此同时,诏令为被“阉党”害死、贬谪的官员平反。文震孟应召入京,出为侍读。在退出官场6年后,文震孟再次入仕。可是,好景不长,崇祯三年(1630)二月,因边境危机,崇祯皇帝下诏求安边将才。“阉党”残余王永光当时为吏部尚书,乘机荐举同党吕纯如等人,试图为“阉党”翻案。文震孟见状,上疏弹劾。但崇祯皇帝很宠信王永光,对文震孟的奏疏不予理睬。文震孟得罪了权臣王永光,自觉难以再在朝中做官了,于是就选择了退隐田园。
图片加载中…
文震孟《吞月桥疏》
(崇祯《吴县志》)
三赴京城入东宫
崇祯皇帝登基后,励精图治,试图振兴大明帝国。但局势的发展却与他的愿望背道而驰。面对山海关外的金人,不但没有力量进攻,连防御的力量都没有了;在关内,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起义军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崇祯皇帝忧心如焚,他渴望有一批贤人来辅佐他挽救危局。文震孟是当时能够忠心事主,且有才干的不二人选,也是当时少有的人才。崇祯皇帝在文震孟离开后,日渐体会到了这一点。崇祯五年(1632),他特地派遣使者赴长洲,在文家当场宣诏,任命文震孟为东宫右春坊的长官右庶子,要他回京赴任。文震孟不得不从命,第三次赴京城上任。
不久,一条震惊朝野的消息传到京城: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率部攻下凤阳(今属安徽),焚毁了明朝皇帝的祖坟。崇祯皇帝闻讯,大惊失色,慌忙穿上孝服哭祭,诏杀凤阳巡抚杨一鹏。文震孟乘机上疏,指斥当权的大臣误国乃是致乱之源,《乾隆苏州府志》称:“因言当事诸臣不能忧国奉公,陛下宜奋然一怒,发哀痛之诏,按失律之诛,正误国之罪,行抚绥之实政,宽闾阎之积逋,尽斥患得患失之鄙夫,广集群策群力以定乱。”但是,崇祯皇帝缺乏用人之明,且刚愎自用,没能按文震孟的建议去做。而文震孟此举却得罪了内阁首辅温体仁。

《吴县志》卷十二选举表中关于文震孟的记载(苏州市档案馆馆藏)
《春秋》为介参机务
不久,机会来了。经筵向来不讲《春秋》的,可崇祯皇帝认为《春秋》有裨治乱,命内阁择人进讲。文震孟精通《春秋》,在为当时名家。他原本就是讲官,无疑是最佳人选。但内阁首辅温体仁嫉恨文震孟,故意摒而不用,可内阁大臣钱士升盛誉文震孟,说他可当此任,列名奏上。
文震孟进讲,很合崇祯皇帝的心意。过了几个月,崇祯皇帝准备增加阁臣,召廷臣数十人,考试票拟,择优录用。文震孟也列名其中,但他自知得罪了内阁首辅温体仁,难以与他共事,就称病不参加考试。
但崇祯皇帝觉得文震孟是个人才,尽管未经考选,还是特擢文震孟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在明朝不设“宰相”职位,如果是大学士参与机务,那就相当于“宰相”了。文震孟两次上疏辞谢,崇祯皇帝还是不准。文震孟入阁时,温体仁恰好在家休假,等他回朝,方知他嫉恨的文震孟已经是阁臣了。
被革职又被追封
为人刚直清正的文震孟,最终还是遭到了狡诈的温体仁设计排挤。崇祯八年(1635),文震孟被革职,结束了仕途生涯,再次回到老家长洲。《乾隆苏州府志》称:“震孟刚方贞介,有古大臣风,惜三月而斥,未竟其用。”也就是说文震孟在“宰相”位子只待了3个月,就被革职了。半年后,外甥姚希孟病死。文震孟与姚希孟的感情极深,甥舅二人曾在一块读过书,后又同殿为臣。姚希孟死后,文震孟悲痛万分,也病倒了,竟不治而亡。
噩耗传到北京,一些公卿大臣奏请抚恤,崇祯皇帝不允。直到崇祯十二年(1639),才下令恢复文震孟的官位。崇祯十五年(1642),文震孟被追赠礼部尚书,赐祭。明朝覆灭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又追谥文震孟为“文肃”。《崇祯吴县志》称,“礼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文震孟墓在行春桥左”。
图片加载中…
《姑苏名贤小记》书影
文震孟著述甚丰,主要有《念阳徐公定蜀记》《薙茶说》《策书圆机》《姑苏名贤小记》《文文肃公日记》《药园文集》《文文起诗》《药圃诗稿》等。《明史》有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9: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朝元老”王永光
史志新乡 2018-11-22 11:23

王永光(1561~1638),字有孚,号射斗,长垣县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先后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后人称之为四朝元老。
王永光早年丧父,家贫,少时以给富家放牛为生。他聪颖好学,闲暇之余,常去邻村私塾偷听偷学,以柳枝为笔,大地作纸习字。后被塾师发现,询问其功课,竟对答如流,塾师以为奇才,遂免费收其为徒。从此,王永光得到学习机会,发奋读书,学识大进。后中进士步入仕途。
万历二十年,朝中正进行激烈的太子立储之争。明神宗接二连三革职、降级、调任、仗毙数位上疏官员,朝中局面紧张。神宗下诏:再敢提议立太子就枭首示众。大臣们不敢直言此事。王永光却拼死进谏。明神宗读过他的奏疏之后,知是新科进士,因笑曰:痴进士也,对他并未责难,反而觉得王永光刚正不阿,可以重用。
万历二十五年(1597),王永光升任吏部主事,后又被提升为文选司郎中,负责官员的考选、升调、任免等事务。王永光查阅档案时,发现有一案竟株连200多名官员降级,甚感惊异,经其仔细考察,确有蒙冤者,于是他上奏朝廷恩准,给予平反昭雪,深受朝野赞许,他也被推为明朝“选君第一人”。
天启二年(1622),王永光任户部尚书,后加封太子太保,转任南京兵部尚书。任职期间,兵营发生兵乱,王永光单骑前往,及时平息兵乱,又调任北京兵部尚书,后辞官回乡。
崇祯元年(1628),王永光复职为户部尚书,后改任吏部尚书。王因廉洁勤政,忠厚正直,深得崇祯皇帝重用,每有事相商,不叫其名,称其“王尚书”。崇祯四年(1631),王永光告老还乡。崇祯十一年(1638),无疾而终,葬于长垣王氏祖坟,追封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傅。
(明清民国《长垣县志(整理本)·人物·先贤》有记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9: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氏文化】明代状元文震孟的试卷全文——绝对值得珍藏!
天下文氏一家亲 2019-07-19 21:39
文震孟—— 明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状元

文震孟像
文震孟(1574—1636),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又号药圃,一说初名从鼎,字定之,明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曾祖父文徵明,词、书、画俱佳,名满天下,祖父文彭、叔祖父文嘉也擅长诗、书、画。父文元发官至卫辉同知,也以文才闻名遐迩。
文震孟少好学,擅长诗文,为人刚正,品行高洁,年轻时便以文才、道德闻名乡里。万历二十二年(1594),文震孟年约20岁即中乡试。但在翌年的会试中却落第。自此似乎命运捉弄人,直到万历四十七年,他已九次涉足礼部贡院,但都榜上无名。幸运的是,天启二年(1622)二月,文震孟第十次参加会试,初九、十二、十五日三场下来,他榜上有名。三月十五日,更是一鼓作气在殿试中夺魁。
本科殿试,制策以文事武备、内修外攘发问,震孟公在对策中提出文德、武功乃相辅相成,“文以经武,则忠君亲上之念,即寓于入孝出弟之民。武以济文,则除残去暴之雄,宁越于戢众安民之略。文与武又皆交际而互为用也”。而内修外攘的关键,在“省繁言以核实,审操柄以图机”,前者在于“先定是非之衡”,即禁止凭空毁誉的党争;后者在于“先断刑赏之平”,即赏罚要公而有信。其对策可谓言之成理,把握到了时政的一些要害,不失为一篇应试佳作。今录其金殿对策如后,以飨文氏宗亲。
殿试策问(试题)

明熹宗像
皇帝制曰:朕惟自古帝王,所为搏挽乾坤,匡扶世运者,靡不于文武二柄为兢兢。《书》赞帝尧乃武乃文,盖全德兼焉。而舜曰文明,禹曰文命,汤曰圣武,周之文谟武烈,各标其一。之数圣人岂于持世导民有偏指邪,毋其于中有交相为用者欤?夫阴阳、柔刚、仁义,自有天地而来,至于今不可废也。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首辟区夏,成祖文皇帝载奠邦家,并提一剑驭军,而文治光昭于云汉,揭六经训俗,而灵爽震叠于雷霆。文由武张,武因文靖,於都哉,洵追踪帝尧而与虞夏殷周媲烈矣!奕叶相承,绍天阐绎,虽强隅小警,不无震惊,然金瓯卒以不摇,万世永赖。则列圣之威灵实式宁之,芳躅具在,亦可得扬历其概欤?
朕以冲龄,嗣大历服,托于天下臣民之上,日夜思所为觐扬光烈,惟是讲学勤政,亲贤爱民,简将治兵为大务。盖干羽舞阶,鼓鼙思士,实并图维执事焉。而蠢兹丑裔,逆我颜行,二年于兹,竞未有能制其命者,何也?岂政教隳而文德阙,抑声容盛而武功弛与?
夫禁旅之环萃自若也,卫屯之棋置自若也,班操之更番自若也,盟带砺者列第而居,绾组符者专阃而控。乃动云无将,动云乏兵,不获已议调发,而列镇苦虚伍矣。又不获己议顾募,而乌合驱市人矣。客兵散如抟沙,土著聚亦儿戏。总帅藉之勋胄,既由礼之惟艰;训练寄之戚臣,又典兵之有戒,戋戋唇吻,迄无成功。
说者以为承平日久,左武右文,故其弊至此。然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古六军之帅即天子六卿,用以内修外攘,非歧途也。即如先朝殪阿台,驯也先,羁顺义,芟逆藩,创倭奴,以及迩年东征西讨之役。
咏《车攻》而歌《杕杜》者,讵异人任,毋亦惟是择人而专责之可欤?夫武之德七,文德十有一,季世犹能道之,矧在帝王!兹欲省繁言以核实,审操柄以图机,赫赫然收顺治威严之效用,恢弘祖宗鸿业,何施而可?
尔多士学古通今,怀并用之术旧矣。尚根极体要,明著于篇,毋泛毋略,朕将采焉。

状元殿试卷(答题)
文震孟
臣对:臣闻帝王之临御天下也,必有光昭之文德,而后声教诞敷,可以建久安长治之规。必有震叠之武功,而后神气丕振,可以握顺治威严之本。文德何以光昭?经之以仁,纬之以义,浚发之以心源,融融焉敷贲于袭庆蒙休之日,而愈益昌炽者是已。
武功何以震叠?运之以谋,振之以略,折冲之以精神,赫赫焉提挈于户牖藩篱之外,而无不鼓舞者是已。有文德以植武功,故绸缪必谨,条画必周,而中外之奉灵爽以修宪度者自有所慑服,而无废弛颓窳之虞。有武功以鬯文德,故靡思不服,无人不怀,而遐迩之承德意以布纲维者,自有所奋发而无委靡衰弱之弊。
古帝王所以大宝凝旒而宇宙日新,妙操纵而神其用,穆清端拱而朝廷常肃,总伦类而握其枢,由此道尔。藉令声灵虽播,根本先疏,则出言不足以副情,发号不足以明旨,凝注其何基焉,而势必溃败而莫挽,又或粉饰虽具,振刷全弛,纲纽积而欲解,法制习而不灵,张弛其何秉焉,而机且扞格而难操。此德衰于宥密之荒宁,功隳于庙堂之燕豫,而淳熙景烁之休所以寥寥罕睹也。开明光之长运,收安攘之洪猷,正有望于今日矣。

钦惟皇帝陛下,秉聪明睿智之资,备圣神英毅之略。继离方始,运符五百载之昌期,出震维新,历绍亿万年之正统。轸时艰而内帑屡发,德意渗漉于垓埏;疑国宝而众正汇征,贤材布满于中外。垂裳而贞百度,心知血气,咸霑天覆地载之规;锡命以怀万邦,南北东西,共惕雷厉风行之象。
一怒安民,虽边徼多虞,恬熙自遍于率土。七旬振旅,即干戈未靖,神武行奏乎肤功。追踪唐虞,媲美夏商,在此日矣。乃犹进臣等于廷,诹以文事武备,内修外攘,隲前王之得失,慨当世之凌夷,而究及于文德之所以阙,武功之所以弛,思以振积衰而操长胜,制六合以威四夷,即帝之畴咨,王之访落,不是过也。臣窃伏蓬藋,志愿输忠,非一日矣,方欲乘交泰之会,献倾否之谋,以补升平于万一,矧清问谆谆,敢不披沥以对。
臣闻之,世治用文,世乱用武,此千古之雅言也。兵戈日炽,则马上之治自篾弃乎《诗》《书》;承平既久,则衣冠之流必轻藐乎钤弁:此亦千古之陋习也。圣王知其然,是以抢攘倥偬而讲求治理,使天下日涵濡养育于德教之中者,无敢一日之懈。
故黎民于变而万国咸宁,臣庶协中而四方风动,则皆文德之为效也。清宁燕暇而克诘戎兵,使天下日戒惧震悚于太平之世者,无或片念之媮。故百辟惟怀而侵凌不作,四方顺轨而悖畔不生,则皆武功之为力也。
然文以经武,则忠君亲上之念,即寓于入孝出弟之民。武以济文,则除残去暴之雄,宁越于戢众安民之略。文与武又皆交际而互为用也,自汉以降,言文者只为治具之繁文,而终不出于心精之流注,于是时方无事,则君臣拱手,以貌相承,而倅遇倾危,则平日之所施设者,遂无一之可恃。
言武者亦仅声容之末技,而终不出于元神之鼓荡,于是时际偷安,则上下相蒙,以幾侥幸,而一当险阻,则平时之所布置者,总无一之足凭。盖器大者不可以小道理,势重者不可以争竞扰,故毁誉于善恶之实,情慝奔于货欲之涂,而干纪作乱之事起,元帅之威不行于偏裨,偏裨之令不行于卒伍,而河决鱼烂之形成。以雍容为太平,以议论为能事,而兽奔鸟窜之祸伏。凡此皆文德之漓,武功之弛,三季之积弊,而千载之永鉴也。
我太祖高皇帝驱异类于中原,复文明之土宇,乾坤再造,月月重光。成祖文皇帝益绍述而光大之,岂惟剑威所指,足以混一区夏,实惟文告所被,足以永致綦隆。
文繇武张,武繇文靖,所以奠磐石之安,而开泰宁之治,贻厥之谋,规模宏远矣。列圣相承,世守勿替,河清海晏,固多康平宁谧之朝,而外患内忧,间有震动劻勷之会。然而削平底定,不旋踵而宅于安宁,即前代所视为极厄之运,无前之烈,皆不动声色而坐收之。时欤哉,有以占祖德入人之深,而皇灵之旁鬯,即百千世未有替也。
陛下冲龄御宇,缵承鸿业,薄海内外,无不喁喁,仰德化之普被,慑神武之不杀,乃蠢尔小丑,逆我颜行,破军蹙地,曾无宁岁,征兵则兵穷,选将则将乏,禁旅之环萃,卫屯之棋置,宁异于曩时,而实而核之,不啻土羹尘饭之不可用也。
国家岁蠲数百万金钱以养若辈,而临事竟不得丝毫之用,则亦安取此林林者为乎?带砺之列第,符组之分阃,亦宁有异于盛时,而委而任之,不啻乳臭贾人之不可仗也。国家优世数十百金紫以荣若辈,而遍观曾莫收其一二之用,则又安取此桓桓者乎?宜圣心之惄焉以思,而慨然有意于省繁言以核实,审操柄以图机也。臣则以繁言之省,莫若先定是非之衡。
盖今之所谓是非者,皆毁誉也,毁誉之极,至于周公、新莽不能定,而千秋定评,竟无有是新莽而非周公者,惟其实焉耳。事必有据,据必有见闻,见闻既确,而镂空刻影之谈自知其不售矣。故核实正所以省繁言也。
臣又以为操柄之审,莫若先断刑赏之平,以舜之哲惠知人,既曰何畏于驩兠有苗,而卒不贷刑于四凶,惟其当焉耳。天下固有刑一人而亿万人劝,赏一人而亿万人服者,此正事机之窍系。若服于不果,终于不信,遂至不公,而激扬天下之柄于是乎穷矣。故图机正所以操柄也。
繁言既省,而有位者咸思举实以自效,募兵则实有其兵,遴将则实有其将,何至有乌合之虑,而厪鼓鼙之思。操柄既审,而当事者咸思乘机以自奋,庙堂则有庙堂之机,疆场则有疆场之机,何至有儿戏之虞,而深纨绔之戒。主恩固结,一时之情面悉化为肝胆;皇威振耀,而百司之顾盼尽转为担当。局内无猜,共效同舟之济;师中奏吉,坐收仗钺之勋。此信可旋至而立效者矣。
抑臣尤有进焉。陛下之尊犹天也,天未尝不借四序五行以成其穆穆,而穹昊之森严不专在四序五行也。天亦未尝不借霜雪雷霆以彰其赫赫,而明盛之彰瘅亦不专在霜雪雷霆也。
陛下亲贤使能,济济充庭矣,而孰可为相,孰可为将,孰可治民,孰可理财,圣心其有区别乎?讲学勤政,时时励精矣,临朝秖奏引之文,讲幄少献替之实,中旨有斜封之渐,外庭鲜伏蒲之功,圣虑亦尝猛省乎?此皆文经武纬之原,而光昭震叠之本也。
臣未敢胪举先朝盛事,即神祖四十余年,西平哱,东靖倭,北市虏,南灭播,此亦皆劲敌,宁易剪乎?而渡师祖席之上,奏功设笑之间,同此生齿,何尝忧无兵,同此人材,何尝忧无将!此无异故,神祖乘积强之绪,人心国是,当振肃之余。而陛下继久安之祚,法制政令,正颓靡之候也。严以持之,断以决之,精明以运之,刚毅以操之,文德诞敷,武功丕显,天下引领望之矣。
草莽愚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慄陨越之至。臣谨对。
来源:江右文氏
文正超摘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9: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济生
2016-11
明末清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皇士,号定斋。陈仁锡长子,顾炎武三姐夫,黄道周、刘宗周弟子。明官生。弘光元年(1645年)任太仆寺主簿,署寺丞事,坚拒降清为遗民。命工传绘明忠臣义士像,得范景文等遗墨装成《二十忠臣手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9: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济生 - 明末诗人、政治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陈济生

别名
陈太仆、陈皇士

民族



职业
政治家、诗人

信仰


代表作品
《天启崇祯两朝遗诗》

父:陈明卿(仁锡)。

主要朋友:顾炎武、归庄。

《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初集诗十卷小传不分卷,陈济生于顺治十年开始编选 ,吴甡、归庄等人作序。

《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卷入姜元衡案、黄培逆诗案、吕中沈天甫诈骗案等多宗案件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9: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归庄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
归庄,明末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又自号归藏、归来乎、悬弓、园公、鏖鏊钜山人、逸群公子等,昆山(今属江苏)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曾孙,书画篆刻家归昌世季子,明末诸生,与顾炎武相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称,顺治二年在昆山起兵抗清,事败亡命,失败后曾一度亡命为僧。善草书、画竹,文章胎息深厚,诗多奇气。有《玄弓》《恒轩》、传世者名《归玄恭文钞》《归玄恭遗著》。

基本信息
本名
归庄

别名
归祚明


尔礼


恒轩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昆山(今属江苏)

出生日期
1613年8月29日

逝世日期
1673年10月1日

主要作品
《恒轩诗集》、《悬弓集》、《恒轩文集》等

主要成就
起兵抗清、文学

属相


目录
1生平经历
2文学成就
3作品集
4亭林悲悼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归庄,入清后更名祚明或称归藏,归乎来,归妹,字玄恭,或署元公、元功、悬弓、园公,又字尔礼、铁虎,号恒轩,又号己斋,既为僧,自署普明头陀,又署圆照或鏖鏊钜山人,又尝自称逸群公子、逐花狂客等。归庄对自己的字号,颇有戏谑之谓:"归子名庄,字元公,别号鏖鏊钜山人,平生名字号屡更,以十数计,今名从其旧,字从其新,号从其怪者云。"

归庄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为隆庆时南京大理寺丞、后人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的归有光。父亲归昌世,为昆山三才子之一,书法晋唐,善草书,兼工印篆,擅画兰竹。归庄自幼受诗书熏陶,为诸生时,即博览群书,下笔数千言不止,工诗文散曲,擅画竹石,尤精于书法,狂草功力更深,时人以为绝伦。归庄与同里顾绛(顾炎武)学行相推许,俱不谐于俗,时有"归奇顾怪"之目。十七岁时与顾绛一同参加复社,后又参加惊隐诗社。崇祯十三年(1640)以特榜被召,鉴于国事日非,辞不赴。

其兄归尔德,名昭,官至同知,贤明有政声。归昭勤王时,参史可法幕府,弘光元年(1645)四月,扬州为清军所陷,尔德于西门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叔继登,亦在长兴遇害。归庄闻耗,不辞险阻,赴汤蹈火,往收两人遗骨而归。同年(1645)清兵又攻江南,昆山知县出走,县丞阎茂才代知县,下剃发令,士民大哗。归庄鼓动群众杀阎茂才,闭城拒守,顺治二年(1645)七月城破,死者四万余人,嫂陆氏、张氏俱殉节,其父亦相继卒。归庄被指名搜捕,亡命他乡,后潜返乡里,削发为僧,称普明头陀。后来顾绛改名"炎武",归庄则改名"祚明",以示志向。

顺治九年(1652),应万年少之聘,到淮阴任教,暗中与顾炎武联系谋抗清。顺治十年(1653)归庄"泣血负土",归葬三世七人于新地,另有仲兄尔德随史可法战死扬州,尸骨无存,为其立衣冠冢。又筑茅庐于墓侧居处,自题一联于堂上:"两口居安乐之窝,妻太聪明夫太怪;四邻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他家茅庐柴门破烂不能掩闭,椅子缺腿少面以绳纬索,却又自撰归庄居室联,云:入其室,空空如也;问其人,嚣嚣然曰。归庄在乱世中的唯一慰藉是有一位知心的妻子,感情甚笃。他曾把内室署名为"推仔楼",人不解其意,问之,答云:"才子佳人合抱也(按,"推仔"二字拆开,是"才子佳人"四字)"。归庄为了表示和新朝划清界限,甚至将自已的居所命名为"己斋",以示抗拒。"己斋"乃是"己之斋也",亦即是"我之所居"的意思。归庄指这样命名自己的居所,是"不得已而寓其意",与何晏(190~249)於魏宫之中,画地自处,命名为"何氏之庐",以区别於外面非何氏之土的用意一样。

万年少死后,归庄回昆山隐居,卖书画为生,拒不仕清,野服终身。后遭母丧,继而长子外出谋生,不知所终。"其秋传凶问,不详地与日",遂愈癫狂,每日"纵酒狂歌,长篇短咏,挥洒淋漓",往来湖山,谈忠义者以庄为归。晚年寄食僧舍,非素交虽厚不纳。好友顾炎武此时远游北方、奔走王事,归庄每念及故友,不胜唏嘘,写信言道:"昔柳子厚之窜于南方,怀其祖先不若马医畦之鬼,无享岁时之祭,君独无邱墓之思乎?"然参商两地,两人终未再见一面。归庄晚年致力于汇刻曾祖《归有光全集》,康熙十二年(1673)未竟而卒,卒年六十一。归庄在逝世那年的元旦,作了一首诗,诗说:常年元日五更兴,多病衰翁兹未能。名姓不劳通邑里,豆觞并免召亲朋。山头爆竹豪家事,天上风云稔岁徵。甲子重逢怀感叹,平生壮志竟何凭?"用"甲子"纪年,不用清朝的年号,亦了却了归庄作为明遗民的心愿。

顾炎武在山东章丘获知归庄死讯,特在桑家庄设坛致祭,写下《哭归高士》诗四首悲悼。后人在诠释"归奇顾怪"时说:"先生(指顾炎武)北游后已不复怪,庄虽里居而晚节益奇。"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归庄的诗文,以反对清朝统治、富有民族气节之作为主体。诗有质朴明畅、直抒胸臆的,如《古意十二首》《卜居十四首》《己丑元日四首》《观田家收获三首》等;有工整绵丽的,如《落花诗十二章》《落花诗又四首》。吴伟业评其《落花诗十二章》说:"流丽深雅,得寄托之旨,备体物之致。"宋琬评:"以磊落崎□之才,为婀娜旖旎之词,兴会所至,犹带英雄本色。"(均见《归庄集》附录)散文亦酣畅雄恣,有强烈的感情,《送顾宁人北游序》《书先太仆全集后》《书欧阳公泷冈阡表后》《敬亭山房记》《归氏二烈妇传》《两顾君大鸿、仲熊传》《杨忠烈公传》《书义盗事》等可为代表。归庄还有一篇《万古愁曲》,评论历代史事,悲痛明朝灭亡,斥责明朝官吏的误国,抒写自己隐居不仕的志向,极嬉笑怒骂的能事,也很著名。

所著《恒轩诗集》12卷、文集《悬弓集》30卷、《恒轩文集》12卷,皆亡佚。后人辑有《玄恭文钞》《归玄恭文续钞》《归玄恭遗著》等。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现上海古籍出版社)搜集各种辑佚本和一部分归氏手写稿本,编成《归庄集》印行。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集
折叠诗作
《观田家收获》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

五载输粮女真国,天全我志独无田。

《夏日陈秀才池馆读书》

五年宗社生荆棘,万国苍生坐涂炭。

愿提一剑荡中原,再造皇明如后汉。

《读书》

浮伪之徒擅文笔,鬼神欲泣风雨惊,

自夸读破五车书,胸中武库森纵横

一朝失身败名节,却似不曾识一丁。

《断发》二首

其一

亲朋姑息爱,逼我从胡俗。一旦持剪刀,剪我头半秃。

发乃父母生,毁伤贻大辱。弃华而从夷,我罪今莫赎。

人情重避患,不殚计委曲。得正复何求?所惧非刑戮。

况复事多变,祸福相倚伏。吾生命在天,岂必罹荼毒!

已矣不可追,垂头泪盈掬!

其二

华人变为夷,苟活不如死。所恨身多累,欲死更中止。

高堂两白头,三男今独子。我复不反顾,残年安所倚?

隐忍且偷生,坐待真人起。赫赫姚荣国,发垂不过耳。

誓立百代勋,一洗终身耻。

《虎丘山》

读书仰苏楼,忆在岁壬午。越今廿八年,山川已易主。

祸难不可言,痛定更凄楚。此身未可死,安顿无处所!

人羡我遨游,不知我心苦。只今来虎丘,稍以抒愁绪。

服饰及缔构,景象岂堪覩。闻乐增悲欷,始信非虚语。

更遇旧馆僧,讶我颅如许。含凄不能言,入舟泪如雨。

《归舟再叠前韵》

半生踪迹在湖山,一月寻芳慰老颜。收屐挂帆还足乐,买花沽酒不曾悭。

寒洲白鹭烟中见,古岸丹枫霜下攀。最是榜人贪利涉,棹歌声里月弯弯。

《落花诗》

诗前自序:我生不辰,遭值多故。客非荆土,常动华实蔽野之思;身在江南,仍有大树飘零之感。以至风木痛绝,华粤悲深,阶下芝兰,亦无遗种。一片初飞,有时溅泪;千林如扫,无限伤怀!"

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竟安归?

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荫肥。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芳草自菲菲。

折叠散文
《传砚斋记》(《归庄集》卷六)

戊申春,余至嘉定。严舜工,洞庭山人,而寓居焉。舍余于斋中而请曰:我六世祖彰德守芥舟公,有一砚,传于子孙,今百年矣。念先世之遗泽,以"传砚"名其斋,请为之记。

余数游洞庭山,悉其形势风土人物,峰峦千叠,太湖环之,地气丰缛,人多饶于财。四民之业,商居强半。而学士大夫,自王文恪公之后,几二百年,可指数者寥寥。芥舟先生奋起于货殖之中,而登科第,仕至二千石,厉清白之操,惟以一砚传于后人。汉人之言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彰德公亦此志欤!古者天子诸侯皆有传器,三代之鼎,秦汉以玺,及鲁之繁弱,卫之大吕,传之既久,未有不失之者。至若卿大夫之家,或以剑,或以笏,或以书,往往未久而失之。然则非传之难,能守而勿失之难也。舜工能守其远祖百余年之传器,且爱重之而以名其斋,岂非贤子孙哉!抑砚者,文士之所用也。舜工虽不能谢废著之业,而雅好文墨,收藏前辈书画尺牍以千计,其殆将以铁砚易牙簪乎?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弟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自京朝官外吏以至诸生,陷之以升斗,逋赋辄禁锢;乡会试中式之士,久滞不选,而投诚者辄得官;荐绅制于贱隶,两榜不如盗贼,今日为士之效如此,尚欲令子弟弄笔墨治制举之业耶!吾愿舜工常以此砚置之案头,临摹古帖,挥洒诗书画以自娱,勿使子弟磨墨吮毫,作经义策论干进之具,以为砚羞,此乃善用先生之传器者也。然则彰德公始以砚攻举业而中第,后居官而以砚理簿书非欤?孟子有言:彼一时,此一时也。己酉春正月日记

折叠散曲
在明季遗民的心目中,归庄是一位"抱高节,负才使气,善骂人"的奇人狂士。其所作《万古愁》散曲,从盘古开天地叙起,直写到清兵南下,金陵陷落,对古代圣贤君相无不诋呵,而独痛哭流涕于桑海之际,全祖望说:"盖屈原《离骚》、《天问》的一种手笔。"顺治帝见此曲尝大加称赞,命乐工歌以侑食。据说魏禧(1624~1680,字冰叔)还能击鼓歌之,实为归庄所亲授。

《万古愁》

〈起诗〉谱得新词叹古今,悲歌击筑动哀音;莫嫌变徵声呜咽,要识孤臣一片心。

〈曼声引〉太极混元苞,却被那盘古皇无端啰唣,生剌剌捏两丸圆弹子,撮几粒碎尘硗,云是乌飞兔走,岳镇也山朝;更蛀几条儿疥虫路,挖半掌儿蛙涔道。到如今昆仑万仞撑天柱,江汉千支入海潮,弄这虚嚣。

〈入拍〉那女娲氏你断什么柱天鳌,那有巢氏你架什么避风巢,那不识字的老庖羲你画什么奇和偶,那不知味的老神农你尝什么卉和草?更有那惹祸招非的老轩辕,你弥天摆下鱼龙阵,象意装成虎豹韬,便留下一把万古杀人刀!

〈放拍〉笑笑笑,笑那唠叨置闰的老唐尧,怎不把自家的丹朱来教导!笑笑笑,笑那虞廷受禅的女夫姚,终日里咨稷契,拜皋陶;命四岳,杀三苗;省方巡狩远游遨,到头来只落得湘江两岸悲新竹,衡岳枯骸葬野蒿。试向那九嶷山前,听杜宇一声声道:"不如归去好。"

〈前调换拍〉可怜那崇伯子,股无毛,平水土,克勤劳,他家落得郎君好,却不道转眼儿被寒家小吏,得了头标,更找一出没下梢的桀死在南巢。那小子履真无道,听一个老农夫,开手儿把君王剿。只道是三宗享国能长久,七圣风流尽可标,谁知道六百年来梦一觉,冤家到头不相饶;瑶台万焰青磷冷,纣首孤悬太白摇,方信道因果难逃。

〈合拍〉仗黄钺,阵云高,逞鹰扬,血流漂,谁知有同室鸱鸮,破斧兴嘲,天显挥刀,这一桩儿早被商家笑。纵有那能干蛊的宣王,也救不得骊山一粲周宗燎。秦嬴夜半催兵到,泗滨顷刻沦神宝,试听那悠悠行迈黍离歌,依稀是渐渐麦秀伤殷操。

〈变拍〉最可笑那弄笔头的老尼山,把二百四十年死骷髅,提得他没颠没倒。更可怪那爱斗口的老峄山,把五帝三王的大头巾,磕得人没头没脑。还有那骑青牛说玄道妙,跨鹏鸟汗漫逍遥,也记不得许多鸦鸣蝉噪。秦关楚跷,兰卿鬼老,都只是扯虚脾斩不尽的葛藤,骗矮人弄猢狲的圈套。

〈凯声奏〉函关气正豪,六鹊巢俱扫。琅玡碑镌不尽秦官号,绿云鬟妆不了阿房俏,童男女采不迭长生料,人鱼膏照不见三泉爝。谁知有赤帝子斩蛇当道,重瞳兴,邯郸伐倒,轵道旁,婴前导;若不是那咸阳三月彻天红,怎雪得六王泉下心头恼。

〈钧天奏〉更有那莽亭长唱大风一套,遂做了汉家天子压群豪。更有那晋阳守醉隋宫一觉,便做了唐家天子拥神尧。还有那香孩儿,结相知几个,便向那陈桥古驿换黄袍。当日的将相萧曹,文学虞姚,草诏仪陶,共道是金瓯无缺,玉烛长调,谁知那丑巨君早摹拓下金滕稿,小曹瞒套写定了山阳表,渔阳鼓惊破了霓裳调,砀山贼凿开了九龙沼,五国城豫图着双昏赵,皋亭山明欺着孤儿藐。试看那未央春老,华清秋早,六陵梅杳,一抹子兔迹狐踪,荒烟蔓草,何处觅前朝。

〈重调〉那其间有几个狗偷鼠窃的权和曹,有几个马前牛后的翁和媪,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有几个枭唇鸠舌的蛮和獠,乱纷纷好一似蝼蚁成桥,鸠鹊争巢,蜂蝎跟淘,豚蜮随潮。那里有闲工夫记这些名和号!

〈重调〉唯有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定鼎金陵早。驱貔虎,礼英豪,东征西讨,雾散烟消,将一片不见天日的山前山后,洗净的风清月皎;将一番极龌龊不堪的胡言胡服,生劈开做中华夷獠。真个是南冲瘴海标铜柱,北碎冰崖试宝刀。更喜那十七叶的圣子神孙,一叶叶垂裳问道,食旺衣宵。

谁知有大孽牙风波闹,生几个剪毛,换几把短刀,不提防冲破了咸阳道。

望秦川旄头正高,望燕台旗枪正摇,半霎儿把二百七十年旧神京平踹做妖狐淖。

痛痛痛!痛的是十七载圣明天子横尸在长安道。

痛痛痛!痛的是咏关雎颂徽音的圣母抛首在宫门、没一个老宫娥私悲悼。

痛痛痛!痛的是掌上珍的小公主一剑向昭阳倒。

痛痛痛!痛的是有圣德的东宫砍做肉虾蟆。

痛痛痛!痛的是无罪过的二王竟填了长城窑。

痛痛痛!痛的是奉宝册的长信宫只身儿陷在贼营杳。

恨的是左班官平日里受皇恩,沾封诰,乌纱罩首,金带围腰,

今日里向贼庭稽颡得早。那如鬼如蜮的文人,狗苟蝇营,还怀着几句劝进表。

那不争气的蠢公侯,如羊如猪,尽斩首在城东坳。

那娇滴滴的处子,白日里恣淫嬲;俊翩翩的缙绅们,牵去做供奉龙阳料。

更可恨九衢万姓悲无主,三殿千官庆早朝,便万斩也难饶!

没一个建旌旄下井陉张天讨,没一个鞭铁骑渡黄河使贼胆摇,

没一个痛哭秦庭学楚包,没一个洒泪新亭效晋导,

没一个击江楫风涌怒涛高,没一个舞鸡鸣星静月痕小,

没一个拥孤城碎齿在睢阳庙,没一个喷贼血截舌似常山杲。

大都是黑夜风声尽遁逃,把青徐衮济拱手儿送得好。

〈变调〉金陵福王兴,江南彗星照。夸定策,推翊戴,铁券儿晃耀。招狐群,聚狗党,蝉蛄般喳噪。那掌大的两淮,供不得群浪抄,便半壁的江南,也下不得诸公钓。反让那晋刘渊做了哭义弟的汉高皇,军容素缟;可怜那猛将军做了绝救兵的李都尉,辨发胡帽。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尚敢贪天功,向秦淮渡口把威权召。

〈前调〉乱哄哄闹一回,痴迷迷溷几朝,献不迭歌喉舞腰,选不迭花容月貌,终日里醉 (音:毛桃)。喝烧刁,御量千钟少,更传闻圣躬坚巨赛敖曹,却亏了蟾酥秘药方儿妙。没来由羽书未达甘泉报,翠华先上了潼关道。一霎时南人胆摇,北人志骄,长江水臊,钟山气消,已不是汉人年号。

〈前调〉宫庭瓦砾抛,陵寝松楸倒,但听得忽剌剌一天胡哨,车儿上满载着琼瑶,马儿上斜搂着妖娆,打橦处处,把皮儿臊。急得那些杀不尽的蛮子们,一样的金线鼠绦,红缨狗帽,恨不得把大鼻子的巴都们,便做个亲爷叫。

〈归山早〉俺再不向小朝廷拜献降胡表,再不向钱神国告纳通关钞,再不向众醉乡跪进精浑醪!拔尽鼠狼毫,椎碎陈元宝;万石君已绝交,褚先生告辞了。俺自向长林丰草,山坳水峤,一曲伴渔樵。

〈鲛人珠〉遇着那老纳子参几句禅机妙,遇着那野道士访几处蓬莱岛,遇着那村农夫唱几曲田家乐,遇着那小乞儿打一套莲花落。闷来时登高山,攀绝顶,将我那爱百姓的先皇,洒几行血泪也把英雄吊;将我那没祭祀的东宫,奠一碗凉浆和麦饭也浇;将我那死忠死节的先生们,千叩首,万叩首,合掌也高声叫。

〈大拍遍〉春水生,桃花笑,黄鹂鸣,竹影交,凉风吹,纤纤月色照寒袍。冻云凝,六花绰约点霜豪。傍山腰水腰,望云涛海涛,倚梅梢柳梢,听钟敲磬敲,卧僧寮佛寮,任日高月高,到头来没些个半愁半恼。真个是纵海鱼,离笼鸟,翻身直透碧云霄。凭便是银青作饵,金紫为纶,漫天匝地张罗钓,呸呸呸!俺放荡老先生摆尾摇头再不来了。

〈结诗〉世事浮云变古今,当筵慷慨奏清音。宫槐落叶秋风起,凝碧池头共此心。

《悲昆山》

呜呼,昆山之祸何其烈!良由气懦而计拙。

身居危城爱财力,兵锋未交命已绝。

城陴一旦驰铁骑,街衢十日流膏血。

白昼啾啾闻鬼哭,乌鸢蝇蚋食人肉。

一二遗黎命如比,又为伪官迫慑头半秃。

悲昆山,昆山诚可悲。

死为枯骨亦已矣,那堪生而俯首事逆夷。

拜皇天,祷祖宗,安得中兴真主应时出,救民水火中。

歼郅支,斩温禺,重开日月正乾坤,礼乐车书天下同。

折叠画作
《桐阴论画》评归庄"文辞书画,奄有众长,墨竹入神品。所见扇头小幅,笔情潇洒,墨气浓淡,机趣横逸,书卷之味溢于楮素。盖襟怀高旷而笔端奇逸之致,不落寻常蹊径也"。归庄传世的书画作品以书法居多,墨竹极为少见,可见其创作态度之严谨,不肯轻易作。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归庄《墨竹诗翰卷》作于清顺治丁酉(1657),画墨竹五段并书其昔年游浙东近体诗九首。

査永玲《风雨疏篁何所依,岁寒完节自崔巍》一文称其为"诗、书、画俱佳的三绝卷"。此卷为归氏45岁时所作,其时刚结束流亡漂泊生活,故笔墨稍觉生疏。十年后,归庄《题墨竹卷子》云:人之学问,与年俱进,杂技亦然。余于墨竹,本游戏为之,初无意求进,然相去十馀年亦遂觉大异。此卷殊不工,但不至如近日画工之俗耳。

图1:明 归庄《竹石图》纸本立轴, 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

折叠书法
左一草书轴为纸本,纵117厘米,横55厘米,书七言句:"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所书笔墨酣畅流丽,虚和园熟,轻重、徐疾、虚实之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末署"归庄",钤白文"归庄之印"一枚,另有藏章二枚均为朱文:"国钧秘玩"、"曾在朱屺瞻家"。

折叠编辑本段亭林悲悼
【哭归高士四首】

其一

弱冠始同游,文章相砥厉。中年共墨衰,出入三江汭。

悲深宗社墟,勇画澄清计。不获骋良图,斯人竟云逝。

其二

峻节冠吾侪,危言惊世俗。常为扣角歌,不作穷途哭。

生耽一壶酒,没无半间屋。惟有孤竹心,庶比黔娄躅。

其三

太仆经铿铿,三吴推学者。安贫称待诏,清风播林野。

及君复多材,儒流嗣弓治。已矣文献亡,萧条玉山下。

其四

郦生虽酒狂,亦能下齐车。发愤吐忠义,下笔驱风云。

平生慕鲁连,一矢解世纷。碧鸡竟丧鸣,悲哉君不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9: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主页 > 山海经 > 第十六卷 大荒西经 >
原文和翻译 对比
【原文】

16.33 大荒之中①,有山名曰鏖鏊钜②,日月所入者。


【注释】

①大荒:最荒远的地方。

②鏖(áo)鏊(ào)钜(jù):山名。


【翻译】

在最荒远之地中有座山,名叫鏖鏊钜,这里是太阳和月亮降落后进入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9: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禧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文化人物
魏禧,出生于明天启四年正月十三日(1624年3月2日),卒于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十七日(1681年1月6日),年五十七。字冰叔,一字凝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江西宁都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朝宗、汪琬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 与兄魏祥、弟魏礼并美,世称"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合称"易堂九子"。 明遗民。

魏禧论文主张经世致用,积理、练识,他长于策、论等以广大胸怀而谋天下之事的文体,同时对其它文体的创作也都有所心得,并且写出了煌煌百万字的作品。 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 卷,《日录》3 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 卷,《兵迹》12卷。 散文作品有《邱维屏传》和《大铁椎传》等。

基本信息
本名
魏禧


冰叔、一字叔子


裕斋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汉族 江右民系

出生地
宁都县


出生日期
1624年3月2日

逝世日期
1681年1月6日

主要作品
《大铁椎传》,《三魏全集》等

主要成就
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三家"

字号
字,号。

称号
"国朝三家"、"宁都三魏"、"易堂九子"之一

目录
1人物生平
2清史文载
3文学创作
4著述名录
5人物年表
6作品选摘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求学
明熹宗天启四年正月十三日(1624年3月2日)魏禧出生在江西省宁都县城的一个富有家庭。父亲魏兆凤,字圣期,号天民。为人乐善好施,急人之难。崇祯初,学使陈懋德推荐兆凤,诏举孝友廉洁。不久,又推举他为师儒,通过巡抚叶成章上奏朝廷,天子遂下诏征聘。兆凤"以时方重资格,朝廷多党人,虽出,志不得行,俱不就"。当时学者称兆凤为"征君"。魏禧从小体弱,随父读书,就学乡里,他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才气过人,"十一岁补邑弟子,冠其曹"。他性格慷慨自信,乐于为人排忧解难,而且还喜欢与人谈论军事。孙静庵在《明遗民录》中评价他"善擘画理势,事前决成败,悬策而后验者十常八九"。他的这种预见性和洞察力不仅赢得同伴的信任和尊重,而且为以后安身立命,谋划隐居翠微峰打下基础。少年时代的魏禧有过远大抱负,十四岁时求学于同里杨一水先生门下,致力于科举考试,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据杨墓表记载:先生诸弟子中,禧最晚进,事先生以诤子自任,常面诤先生,先生大悦,奇之,自是无大小事必尽言。然而1644年甲申之变使他的科举幻想破灭,此时他年仅二十一岁。他深痛国亡,把甲申之变归罪于科举"不得实用之才,有负朝廷"。于是弃科举,跟从姐夫邱维屏研习古文,从此走上了另一条治学之路。

折叠据山抗清
顺治二年(1645)七月,由于南明降清将领引兵进入江西,江西人民的抗清斗争蜂拥而起。江西北部早在北京陷落前即遭张献忠部队的劫掠,因而军事力量削弱,地位动摇,在左良玉军持续过境以及清军自武昌进行追击时,则几乎完全瓦解。顺治三年,江西北部诸郡相继被清军攻破,战事移到赣南地区。江西南部南安、赣州二府是抗清斗争最激烈的地区。魏禧曾说:"赣州十二属邑,皆负

魏禧 壬子(1672年)作 楷书 册片
山依阻,地迫闽粤,故昔称多盗,而天下稍稍有事,则蚁聚蜂起,揭竿假名义者,不可胜数。"因此这一带农民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清军进占江西以后,他们勇敢的担负起抗清使命,组织各种武装,抗清起义大小数十处,遍及瑞金、石城、兴国、龙南、赣州、宁都等地,这些队伍同福建、广东的农民抗清斗争遥相呼应,声势很大。

顺治三年十月,经过半年的围城之后,赣州的战事异常惨烈。清军攻入赣州后,南明隆武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廷麟督乡勇巷战,兵败投塘自尽。宁都一带饥民和抗清武装并起,他们占据城乡,斗争激烈。

宁都地处赣南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明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到宁都时,魏氏父子"日往公庭哭临,食不甘味,寝不安席"。随后,清兵入关夺取了北京政权。魏禧与原兵科给事中曾应遴等当地官绅一道,积极筹划起兵勤王,其父魏兆凤首先破产相助,招募兵丁维持宁都地方社会秩序。社会的动荡不安,盗贼蜂拥而起,使许多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团结互助结寨自保。宁都城西郊四十里有座金精山,周围数十里奇峰林立,著名的有十二座而翠微峰居其首。翠微峰是由许多壁立千仞的巨大石柱组成,由于数千年的风化,四面悬崖绝壁"削起百十余丈",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一个避世隐居的理想之地。于是"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于早"的魏禧,选中了这远离尘嚣的"金精山第一峰"。变卖家产,雇人开凿石级阶梯,直通山顶,然后在山顶辟平地筑屋,挖池蓄水,种植蔬菜、谷物。他的同乡曾灿、邱维屏、李腾蛟等人也出资相助。顺治三年,清军进攻赣南,宁都局势陡然紧张起来,为避战乱,魏禧和几位友人举家隐居翠微峰。魏禧还派人在险要处置闸守望,并制订了严格的入山规约,如陌生人须由山寨人员陪同且不得带刀上山,黄昏后紧闭寨门等,使山寨更为安全,不受战乱兵灾的侵扰。其后宁都数次遭受战乱,1650年清军攻下农民军占领的宁都县城后,竟屠城,而翠微峰得以独完。营建翠微峰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魏禧作为军事谋略家远见卓识的军事才能,《赣州府志》评价其"最辨古今得失,指陈时事,廉利透闻,独出手眼"。

折叠治学游历
明末大儒顾炎武曾说过:"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无济于天下"。"性慷慨,尚气节"的魏禧深知交友的重要,他与兄祥、弟礼互为师友,三兄弟以文章闻名海内,人称"宁都三魏"。他姐夫邱维屏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古文,无师自通西洋算术。除此之外,他在隐居前就已结交了一批志趣相投人士,像"有儒者风,性诚厚爱人

戴苍绘《魏禧看竹图》
"的李腾蛟;"性情豪迈,性命肺腑之交"的同学曾灿;"重道义,有胆识"的彭任;政治阅历丰富,气宇非凡,"遇事感慨激昂"的南昌士人彭土望;"结交甚广,慨然有当世之志"的明宗室林时益(原名朱议滂,字确斋,明亡后更姓林),隐居翠微峰后他们经常围坐在一起读史,讨论《易经》,并把读书之地命名为"易堂"。人们称他们为"易堂九子"。魏禧所交的契友,有以谢文存为首的程山七子,宋之盛为首的髻山七隐,陈恭尹为首的广东北田五子,还有方以智、屈大均、姜宸英、恽日初、顾祖禹、施闰章、汪琬等。他交友的宗旨,一是在治学上能"相互切磋",以便采他人之长,集思广益;二是在政治上还有隐蔽深远的意图,即多方结交那些"他日可为国家受大任,为生民匡大厄,足以济天下事"的朋友,一朝天下有变,时机到来,便可团结起来实施复国的大业。魏禧把见到彭土望、林时益比作"发醯鸡之覆而见天,取眢井之蛙而投之江河也。"而且他希望借助于林时益明室后裔的影响力,以翠微峰为基地建立一个秘密的反清复明团体。

念念不忘复明的魏禧十分自然地将兵学作为其一生治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他留心军事之学,于康熙六年(1667)编成《兵谋》、《兵法》。魏禧在《兵谋》中将《左传》用兵谋略概括为32种,各用一个字命名;在《兵法》中将《左传》用兵之法归纳为22个字。他在对每一种兵谋、兵法作简短的解释之后,例举《左传》中若干战例逐字加以说明,由于篇幅较短,没有分篇、章详细论述。魏禧军事著作中包含一些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的用兵之道,与《孙子兵法》是一脉相承的。他把研究兵法和复兴古文结合起来,主张写有用于世的经世文章,魏禧写出一批经济世务的政论性散文,如《制科策》、《限田策》、《奄宦策》对当时的科举、田亩、官宦制度提出了改良主张。当时天下讲学,独易堂以古人实学为宗旨,提倡读书经世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到翠微峰时感叹,"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

清初变乱蜂起,清政府于顺治二年下了"剃发令",男子不剃发者,"杀无赦"。这时魏禧等易堂九子只好隐居翠微峰自保,但时日一长,他们醒悟到僻居赣南,终不为人所知,"闭户自封",难免会"封己自小"。魏禧认为学问必须通过阅历和实践,深感足不出户,难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为了更广泛地结纳各地的抗清志士,考察江浙一带的地理形势,以谋求恢复明朝的根据地,进行深入隐蔽的反清斗争。魏禧在三十九岁后先后四次到吴越等地交游考察。他每到一地必定访问名士,拜谒忠烈遗迹。与徐枋、金俊明、李天植、槁木等明遗民交结往来,颇得海内学者赏识,时称其"有古宰相才度"。魏禧的江淮吴越之游既是为了向社会生活学习、向他人学习,又是一种含有隐蔽反清意图的举动。经过一番游历,魏禧慨叹天下人才萎靡鲁莽,溃散无成时指出"方今之士,志弱者以天下事为难为,而吾非其人;志强者易视天下之事,不自知其不足。"魏禧以布衣交天下贤士,他所处境遇是困难而复杂的。康熙十七年(1677),严沆、余国柱、李宗孔等举荐魏禧上京应试为博学鸿儒,他坚辞不就,不肯仕清。由于清朝统治趋于巩固,民族矛盾已开始转化,阶级矛盾又在趋向缓和,全国反清形势转入低潮,因此他的活动没有取得实质性结果,魏禧于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病逝于江苏仪征游历途中,终年57岁。

折叠编辑本段清史文载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父兆凤,诸生。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隐居翠微峰。是冬,筮离之乾,遂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年十一,补县学生。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皆躬

魏禧
耕自食,切劘读书,"三魏"之名遍海内。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为人形干修颀,目光射人。少善病,参术不去口。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倒注不穷。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禧独忧之,移家山中。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其为文凌厉雄杰。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

年四十,乃出游。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乍浦交李天植,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方外交药地、槁木,皆遗民也。当是时,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无可,明检讨方以智也。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批郤导窾,一言辄解其纷。或讶之,禧曰:"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后二年卒,年五十七。妻谢氏,绝食殉。著有《文集》二十二卷、《日录》三卷、《诗》八卷、《左传经世》十卷。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创作
折叠散文
魏禧四十岁始游历大江南北,所至结交皆明遗民。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固辞。两年后死去。禧早年有志仕进,且富谋略,论事纵横排挤,策划卓有经纬。甲申乙酉后,一变初衷,自以病放废山中三十余年,对清王朝始终持不合作态度,表现了对故国始终不渝的感情。

魏禧著《魏叔子文集》
以归隐和游历为标志,魏禧散文创作,可分三个时期,各有着不同的特点。开始,治四书,则求其意义广博而喜议论。认为文旨惟经义可以无所不尽,致力论策制科,并以余力间为杂体,于经义外,搜览诸子史汉唐宋大家及其他杂艺之文,尤好《左传》和苏洵的文章,为文崇尚雄健。其制艺不模仿先辈,多宏肆浩瀚之文,几同于论策。同时,他又认为文不必求工,只求不湮没论点,"使无遁理而已"(清道光二十五年易堂版《宁都三魏全集.魏叔子文集》卷首《自叙》)。及至隐居后,尽弃时文,为古文辞,方更讲求文章法度,于是能自削议论之繁博而精杰益出。游江淮吴越间,则多烟波呜烟之作,有一唱三叹之声,又几近欧阳修的风格。然而精悍之气,逼出眉宇,仍不可驯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古文一脉,至清初"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矩矩矫",而汪婉与"宁都魏禧、商丘侯方域称为最工。然禧才纵横,未归于纯粹",虽对禧有微词,但却也精当地指出了魏禧陶铸百家、兼收并蓄的文风。

魏禧长于见识议论及有意于用世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论说策议中。其短篇史论,尤有特色,抓住一人一事,览古鉴今;笔力挺变,尺幅中如有龙蛇不可控攫。如《留侯论》踔厉风发,堪与苏轼相敌;《伊尹论》赞吊民伐罪而不拘君臣之序,洗发剀切,逻辑严密;《陈胜论》驰骤顿挫,一语破的;《晃错论》千委万曲,辨析精详;皆各得其妙。

魏禧散文中更著名的是传记文,通过作传涉及到社会生活许多方面。他描绘过明季酷烈的朝政;对大吏贪纵、小吏肥俊削、细民无依、官逼民反的阶级矛盾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主要是他深抱亡国之痛,为抗敌殉国和坚持志节之士作传,如《江天一传》、《明御史何公家传》。

有些传记写山林隐逸、侠客壮士的义行异事。如《高士汪风传》、《大铁椎传》,题材不同,一系行踪飘忽,清高磊落的隐士,一系勇武非凡,不为世用的力士。魏禧既推崇前者耻于事清的操守,复将后者比之博浪沙椎击秦皇的侠客。其写作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他如《卖酒者传》、《瓶庵小传》、《独奕先生传》、《谢廷诏传》等,记述某些市井奇人的所作所为,寓意精深,饶有情趣。总之,他的传记文风格多样,章法不一,最能表现他师承古人而不依傍古人、文随意尽、善变为法的创作态度。

魏禧的叙记文也常写遗民志士,哀"贤人凋丧,同志寂寥",感慨激昂而又低回往复,兼有欧、苏之长。他于哀情文主张文贵质朴,不必以痛哭见哀;以为韩愈《祭十二郎文》工于文而情以微。因而他以叙事为抒情,如《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情事惝恍,缠绵悲怆,即体现了这一特点。魏禧叙记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都显得摇曳生姿,意味无穷。他的《吾庐饮酒记》、《白渡泛舟记》情景交融,清新委婉,旨趣潇洒。《宛臬记》斑驳奥秀,酷似柳宗元山水记。《翠微峰记》以叙事为山灵添色。《吾庐记》以记人使题旨生辉。魏禧还有大量画记,不仅描风镂影,且以议论画意取胜。《燎衣图记》细碎叙写而钩连绳贯,笔笔变化,无一雷同。著意处如画龙点睛,不著意处似颊上三毛,神态自现。《画猫记》感而讽之,取喻刻深而转折无迹。魏禧叙记文能将寻常题材写得不落俗套,往往得益于议论,翻空出奇,令人耳目一新。

魏禧散文创作,不断取得蜚声文坛的成就,这和他的日臻完善的古文理论是分不开的。其中有些观点,至今不失为真知灼见。他认为"文所以可传,中必有物。" (《日录.杂说》)他不仅批评为文不顾法度、师心自用,如野战无纪之师。且又反对株守古人之法而"中无所有",指出要合古人之法而不效优孟衣冠,知文章之法有常有变。"伏应断续"是常法;为文者"中有所得",兴会所至,得意疾书,不汲汲于常法而能自合于法度,是以善变为法。法之常可学,法之变须从"文外求法",加强思想文化修养,方能"神而明之"。为此,他依据明理适用的易堂学旨,提出"积理"、"练识"的辩证主张,认为积"理"可使"识"不堕入嗜新逐异;"理"若未明,又应着重练"识",其须考察"市侩优介大猾逆贼之情状"(《宗子发文集序》)。这样,"理",才不致空疏无用。魏禧的观点代表了清初文论中理识法相结合的倾向,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折叠诗作
魏禧诗歌的成就不如散文,然亦不乏可传之作。易堂诸子以其四言为绝调,谓为奇峭古奥跳脱,不欲拟乐府而干汉魏。实则四言拟古痕迹太露,不及五七言。他的诗歌理论和散文一样,主张兴属而辞工,以理识为归;创作上取材广泛,变化多端。其诗作有沉郁雄健之气。如《读〈水浒〉》,歌颂梁山英雄能够同饥寒、共生死,同时鞭挞以诗书道德掩其恶的当世权贵;《卖薪行》、《出廓行》、《入廓行》、《从征行》、《孤女行》等篇则反映了当时贫民的生活图景,也显示出作者对世事的沉痛感触。

折叠编辑本段著述名录
魏禧著作有《文集(外篇)》二十二卷,《日录》三卷,《诗》八卷,收入易堂原版《三魏全集》中。另有《文集(内篇)》二卷,《拟奏疏》一卷,《尚书余》一卷,《左传经世钞》十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年表
1633年 学为制举文

1634年 补弟子员,冠其曹

1637年 受学于杨一水先生。始得羸疾,后一生参术不离口

1638年 娶谢季孙为妻

1640年 传道人阴事,惊惭欲死

1642年 读书于莲花山

1645年冬 购翠微峰

1646年春 迁翠微峰

1647年 弃举业

1647年6月 始编次文集外篇 始于家姊夫(邱维屏)学古文

1648年 建勺庭

1653年 始授徒水庄

1654年2月 父魏天民卒,葬远祖坟旁

1655年6月 母曾氏卒,葬李村。冬,家失火,天民遗物尽毁

1656年 守制水庄

1657年11月 展父天民墓

1662年 始出游吴越

1664年 兄子世杰编次叔子文集

1674年3月 水庄拥曝轩落成。9月 女静言卒

1675年9月5日 于翠微峰险坠崖

1678年 被荐举应博学鸿辞科试,以疾辞不就,晚年有头风症状,颇为所苦。

1680年11月17日 病逝于仪征船上

1681年1月6日 妻谢季孙绝食卒于内寝

1681年3月29日 柩归宁都,与妻合葬城南下螺坪始祖墓旁。"婢妾人凡四五,卒未有子",弟礼子世侃过继为魏禧嗣。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选摘
折叠名言
于患难见豪杰。

变者,法之至也。

任天下于一身,托一身于天下。

取功名于天下,见风节于朝廷。

交天下非常之士,以为天下非常之寄。

国不幸然后有忠臣,家不幸然后有孝子。

我所不能者,不敢以责人;人所必不能者,不敢以强人。

以天地生民为心,而济以刚明通达沉深之才,方算得第一流人物。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知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

文之至者,当如稻粱可以食天下饥,布帛可以衣天下寒,下为来学所秉承,上为兴王所取法,则一立言之间而德与功已具。

魏禧一生无子,自称不忧嗣子不立,而忧后起无人,尝言:"吾有三子:《左传经世》,长子也;《日录》,次子也;《文集》,三子也。"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

折叠诗作
【春日即事】

棕鞋藤杖笋皮冠,落日春风生暮寒。

竹外桃花花外柳,一池新水浸阑干。

【登雨花台】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

【拜杨正文公墓】

两岸蓼花红有泪,一江秋水澹无声。

孤魂最是难听处,盍且枝头彻夜鸣。

折叠家信
【给季弟书】

辛卯月日,客雩二旬。每念吾弟介然不荀,颇以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往时我之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坐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为弟畅言。弟且行矣。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间或以为吾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薄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要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动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其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9: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吴甡 - 明朝阁臣,明末政治人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词汇
字鹿友,晚号柴庵。是江苏兴化人,明代官吏,名医。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先后任福建邵武、晋江及山东潍县知县。天启二年,升为御史。后因反对阉党魏忠贤被削籍革职,罢官归里。崇祯皇帝即位后,吴甡官复原职。后出任河南、陕西巡按。崇祯七年任山西巡抚。崇祯十五年任东阁大学士,为内阁次辅。平章纶阁是后人为吴甡立的匾,取位高职重之意。著有《安危注》、《柴庵疏稿》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吴甡

国籍
明朝

民族
汉族

籍贯
江苏兴化人

出生日期
1589年


逝世日期
1670年

职业
官吏

主要成就
内阁次辅、东阁大学士

出生地
江苏兴化

代表作品
《柴庵疏稿》、《安危注》

目录
1人物概述
2历史经历
3主要著作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概述
明代官吏。知医。江苏人。于明末时任邵武等知县,受魏仲贤迫害,至崇祯间复出,任河南、陕西等省巡抚,兵部左侍郎、右佥都御史、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明代官吏。知医。江苏兴化人,明朝宰相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经历
吴甡入阁为相时,已是崇祯十五年(1642)。其时首辅是被明史列入奸臣传的周延儒,首次二相政见相左,周、吴各成门户。周延儒是宜兴人,称江南党,吴甡则为江北党。自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入仕以来,吴甡宦海沉浮,已经两起两落。

第一次是天启七年(1627)。身为御史的吴甡刚正不阿,多次上表与阉党针锋相对,“乃积与魏忠贤忤,七年二月削其籍”(《明史》卷252),被罢官归里。

吴甡

第二次是在崇祯十一年(1638)。崇祯改元后“大治忠贤党”,吴甡起复,先后巡按河南、陕西,又曾出任山西巡抚。十一年春改任兵部左侍郎,因病未能赴任,是年冬杨嗣昌请旨改用他人,“帝怒,落职闲住”。直至十三年(1640)方复职,以左侍郎协理戌政。

吴甡入阁之日,正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之时。十六年(1643),李自成连克襄阳、荆州、承天,并于襄阳建立大顺政权。崇祯焦头烂额、涕泪俱下地命吴甡督师湖广。吴甡遂请拨发精兵三万“自金陵赴武昌”。谁知等了很长时间,无兵无饷,仅凑残兵万余,难以果行。

是年四月,清兵入关,帝命周延儒督师北上。周延儒“朝受命、夕启行”,离京后避敌不战,虚报战绩。吴甡尴尬,只得答允五月南下。崇祯大喜,先一日出劳从骑,并晋吴甡为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越宿忽下诏责其逗留”,削其官职,交法司议罪。其时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闻讯,驰书援救,不允。十一月,吴甡被遣戍云南。十七年(1644)三月,充军途中的吴甡听到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吊死煤山,肝胆俱摧。五月福王建弘光,下旨赦还。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对前途完全无望的吴甡不再出仕,隐居邑中凡26年,著作等身,其《柴庵疏集》、《安危注》等入清后皆列为禁书。《明史》以十分惋惜的口气对吴甡作了公道的评价:“抑时势实难,非命世才,固罔知攸济也。”

辑有<脉学鉴蹄>行于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8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9: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帝密旨收葬魏忠贤?
2020-10-30 21:19:46
明崇祯十七年,在这年四月中下旬,江南地区已盛传北京陷落、崇祯帝自杀的惊人消息。在随后几个月里,有关三月十九日“北京之变”的消息越来越多,在汹汹的传言里,既有真实的信息,也参杂着不少谣言,其中有一条崇祯帝密旨收葬大太监魏忠贤的消息,在当时可算一条令人瞩目的“要闻”,流传很广,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人信以为真……

特约撰稿 胡丹




“密旨收葬”的消息传到了南京

1644年,干支纪年为甲申年。当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杀,史称“甲申国变”。怎么在京师陷落的当口,突然传出崇祯帝收葬魏忠贤的消息呢?魏忠贤是何许人,天下谁人不知?前朝阉党的总头子!崇祯帝登基,第一个收拾的是他,还定下了“阉党”的铁案,怎么崇祯帝垮台之际,却为这位早已被磔尸的大太监收葬呢?难道是崇祯帝在殉国前后悔啦?自己打自己脸?

这条消息传来,人们自然产生这样的疑惑。我们今天来查考这个说法,所能看到的源头,见于一本无名氏所作的《燕都日纪》。这是一种在甲申之变后非常流行的时事读物。它在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四日(也即李自成攻入北京五天前)“起复内臣曹化淳”条下这样记道:

化淳经事故珰忠贤,奏言(魏)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骨。

它说,崇祯帝信任的大太监曹化淳,曾经在魏忠贤手下做事,他眼看着农民军打到了家门口,就忍不住向崇祯帝奏本说:魏忠贤若在,时局必不会糜烂至此!崇祯帝听了,恻然有悔意,就传旨收葬魏忠贤的骸骨。



身在南京的著名文人冯梦龙也看到了这条新闻。本来他作为一名“记者”,已多次深入南逃群众,采访有关北京之变的消息。他将《燕都日纪》收入记录甲申之变的“新闻集”《甲申纪事》里,消息传得更远了。事实上,这条很值得琢磨的大新闻,在迅速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变形”。

苏州人陈济生从北京逃回后,在自己所写的仅有“一纸”的“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再添加其他人所写的材料或社会上的流言,也迅速出版了一本“新闻报道”《再生纪略》,在这本书里,他也记载了“收葬魏忠贤”这件事:

上忽传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群臣力止之。

在陈济生的报道里,公开的“传谕”变为了“密旨”,还多出了“群臣力止之”的情节。可见许多消息在传播过程中是不断丰富细节,并逐渐“合理化”的。

“收葬魏忠贤”说不可信

“收葬魏忠贤”一传出来,多数人是相信它的真实性的。然而这又是一个很容易辨析的假消息,明末材料丰富,我们利用史料相互参证,所谓“收葬魏忠贤”说就站不住脚了。

“收葬”说以太监曹化淳为动议者,称曹曾“事故珰忠贤”,好似曹为魏的“忠臣”,这就不对。

曹化淳是明末著名太监,他出身崇祯帝潜邸(信王府),这是他飞黄腾达的根本原因。曹氏最早见于史籍,是崇祯二年三月,此时他已是炙手可热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他的发迹,全因他是崇祯帝的旧人、私人,跟魏忠贤毫无关系。事实上,曹化淳跟魏忠贤不仅无恩,还有很深的宿怨。

曹化淳出自被魏忠贤迫害致死的前司礼太监王安之门。史载:崇祯十年秋,常熟人张汉儒讦奏钱谦益、瞿式耜,钱氏下狱几死。幸亏他曾经为故太监王安写过祠记,“司礼太监曹化淳出王安门”,对钱氏含冤感到愤愤不平,便将张汉儒等人的阴谋揭露了出来,张汉儒“立枷死”。这里明确记载曹化淳出自王安门下。王安惨死后,魏忠贤对其名下宦官进行了迫害,把曹化淳派到“冷局”王府当差,算是一种贬逐,谁知机缘巧合,曹化淳所去的是信王府,信王后来继承了皇位。

曹化淳深得崇祯倚信,地位越来越高,先后总督东厂、提督京营戎政,直至升任司礼监掌印。但在崇祯后期,曹化淳失宠,罢官闲住,可能因为在农民军攻来前,他奉旨捐献,比较慷慨,拿出白银数万两(一说三万,一说五万),以此复得崇祯欢心,才在城破前几天,命他戴罪守城。而所谓“密旨收葬”,就附记于此日。这就构成了此事的第二不可信:曹化淳闲住多年,与皇帝已有疏隔,当此亡国之际,甫一起用,竟敢大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他敢如此置喙吗?



影片《绣春刀》中,金士杰版魏忠贤

在时人的心目中,崇祯帝之“英断”,最初的表现,就在他以十七岁的冲龄,不动声色,剪除一手遮天、党羽满朝的魏忠贤,对宦官乱政加以拨乱反正。“践祚而首剪巨奸”,当时臣下上奏言事拍皇帝马屁,无不称说事。这也是崇祯帝最为得意的政绩。老于官场的曹化淳,会这么说吗?

而且,此时,魏忠贤遗骸也已无处可收。魏忠贤败于1627年十一月,在赴凤阳戍所途中,自缢于阜城县(今属河北衡水)旅舍。次年正月,奉旨于河间府磔尸。纵有遗骸,亦当就地草葬。所谓“密旨”发布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可是在上月底,保定、真定、河间等府,纷纷迎降,已沦为“贼区”,谁敢南去收葬?当时李自成大军已打到昌平,北京戒严,刚刚被起用的曹化淳,哪里有时间去为魏忠贤造墓、收其遗骸?

如果信从《燕都日纪》,崇祯帝“传谕”(公开的明旨)收葬,那就不是埋一具枯骨的小事,而是变相替魏忠贤平反的政治大事了。所以苏州人陈济生逃回老家后,在抄录时可能觉此事太过骇异,又未闻有明旨,于是改“传谕”为“密旨”,然称“群臣力止之”。

时任左谕德的杨士聪,南下后,从新闻读物里看到这样的记载,当即在所撰《甲申核真略》中加以驳斥,称其为“逢迎时局者”的造作。杨士聪作为“词臣”,经常入直,通晓政情,明习典故,兼且身处陷城之中,耳目最真。他反驳的理由是:“化淳闲住在外,未闻特召,何处面奏”,即曹化淳虽然蒙旨戴罪守城,但没有奉召入见面奏,帝旨何从而出?这是不熟悉朝廷制度的普通人士所无法了解的。

“收葬”一说,漏洞遍体,根本经不起考证,是一个明显的谎言。



为何很多人会信这个谣言

“甲申之变”后,在商业出版发达的江南,出现了大批记载、报道时事的新闻读本,尤其是“甲乙(即甲申、乙酉两年)鼎革”之际,江南出现了大批记录、传递国变消息的抄本和坊刻(民间书坊的刻本),流行一时,满足了人们及时了解时事的信息需求。报道收葬魏忠贤之事的《燕都日纪》和《再生纪略》就是这样的新闻出版物。

该书记甲申三月十四日崇祯帝传谕收葬魏忠贤,并借曹化淳之口宣称“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透露了崇祯帝对杀死魏忠贤的某种悔意(“上恻然”)。我们虽无法查找到谣言的源头,但其政治意蕴一目了然,这个故事要表达的是:面临彻底失败的崇祯帝,对其过去十七年最为重要的政治决策的正确性,已经产生动摇。

在甲申的舆论场上,流传着不少与“收葬魏忠贤”潜通暗联的政治性谣言彼此关通,从属于一个共同的叙事主题,核心是文臣误国。甲申之变,暴露了朝臣的无能与无节,“文臣朋党误国”,在当时的环境下,政治声量异常之高。一些谣言甚至借崇祯帝之口,说要“尽诛百官”。如果以文臣为主的百官应当为亡国负责,那么谁又在努力拯救危急的国运呢?那就是宦官和勋臣。

明代,勋臣在政治上是受到严格钳束的,决不许其干政。但南明建政之初,以诚意伯刘孔昭、灵璧侯汤国祚、忻城伯赵之龙等为代表的勋臣,攫取权力,与试图复设东厂的宦官共为舞蹈,表现得特别活跃。他们将亡国归罪于“百官”,这无疑有利于在新朝获取更大的话语权。可不幸的是,勋臣在拯救国运上毫无作为,他们凭什么“鼓勇自信”呢?在甲申新闻里,襄城伯李国桢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此人本为一“大言无忌”的纨绔子弟,在城破前被委以京营重任,可是“贼”来即束手就擒,后来还因受刑不过,自尽而亡。不料就这么个人物,竟在甲申之变的新闻报道中,被赋予了英雄的形象。如一种新闻如此描绘,说他见贼“面反向而不跪。贼云:‘为何不跪?’襄城曰:‘我明朝大臣,无跪理。’贼云:‘不跪将凌迟汝。’襄城曰:‘任汝。’贼云:‘不跪将凌迟汝全家。’襄城曰:‘任汝。’贼又曰:‘不跪将凌迟阖城百姓。’襄城跪,仍反面曰:‘吾为阖城百姓跪,非跪汝也。’”

尽是不值一哂的谎言。李自成在四月十三日率军东征吴三桂前,为绝后患,将勋戚集团全部屠杀,岂容一李国桢空作壮语?

但塑造一个忠烈的勋臣形象,不正是无功可表的勋臣所亟须的吗?

所以,尽管李国祯死的并不光彩,却与城破时举家自杀、自焚的勋戚一样,获得祠祀、给谥、晋爵等优厚的恤典。由李国桢这例完全出于莫须有的“新闻纪事”,不难发现,背后是有人在刻意造假,而这种“殉国”假货无疑是有着直接的政治利益的。

总而言之,勋臣与阉宦试图扩大其在南都的政治利益,为此利用坊刻诸书,大肆渲染“臣子负恩,文武尽贪庸之辈”的话语;包括“密旨收葬魏忠贤”在内的纪事,正是在其主导下的政治叙事。

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谎言为什么长久以来没有被人识破呢?除了当时流言太多,难以辨析,以及政治利益在背后的“加持”外,还因为“崇祯帝收葬魏忠贤”的话语中,暗含了一种历史评价。

大太监魏忠贤,在天启几年中操柄数年,权倾天下。在他专权时,恰好辽东之祸稍宁,“流贼”之火未炽,与崇祯中哀鸿遍野的亡国景象相比,简直不啻太平盛世。崇祯登极后的“首政”,就是将魏阉连同其团伙一举剪除,朝野对中兴充满期待。可是时隔不久,西北风尘骤起,东北辽祸日亟,日甚一日,天下大乱,历十七年而社稷倾覆。这便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对比,并且很自然地推导出一种假设:如果魏忠贤还在,明朝之祸,必不至此。当然这是一种很浅薄的历史观,但因为它颇为契合一般民众对历史和时政的理解能力,因此也很“易售”。这也是收葬魏忠贤的谣言“可信”的根本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21:31 , Processed in 0.0938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