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谁还再敢吹崇祯?
社会子芸
2024-09-03 14:17
浙江
这篇文章的主角,是明朝的第十六任皇帝,叫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崇祯。
这个人叫魏藻德。
魏藻德,字师令,是北直隶通州人士,在崇祯十三年考中状元(全国第一),他是崇祯时期的最后一位内阁首辅,也是明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首辅。
咱都清楚,崇祯登基以后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这四个。
其一,在于阉党这一问题。
皇帝刚登上皇位那会,宦官魏忠贤在大明官场可是响当当的角色,党羽众多,你在朝廷里随便拉一个人,十有八九都是阉党。
魏忠贤手握大权,对皇权步步紧逼,甚至摆出要架空崇祯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内忧。
这种问题,瞅着挺棘手,实际上解决起来容易得很。
因为呀,只要皇帝自己说了算,收拾这种不入流的家伙那就是眨眼间的事儿。
有时候啊,那些权势特别大的权臣、权宦,常常觉得自己跟皇帝的关系绑一块了,觉得一好都好,一坏都坏。可实际上呢,皇帝是皇帝,臣下是臣下,这两者界限清楚得很,根本不是相互依靠的。
在皇帝看来,就算是厉害到顶了的权臣,也只是个外表好看的玻璃杯子。我捧着你,你就是政坛红人,要是我一撒手,你立马就会掉到地上,变成一堆玻璃碴。
魏忠贤能在天启年间耀武扬威,明显是因为成天忙着刨木头的朱由校没空管他。崇祯皇帝十七岁即位,精力旺盛得很,绝对不容许有人在他的皇位前张狂。
所以啊,崇祯下了一道调令,把魏忠贤所有的职务都给撤了,还把他发配到孝陵,让他去凤阳守着朱元璋的陵寝。
赌博的时候能又吃又喝又笑又闹,喜欢穿着鲜亮的衣服骑着快马,右手拿着弓,左手拉着弦,当年那个风光得不行的九千岁一下子垮了,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结果,还没到凤阳呢,魏忠贤就自己寻死了。
解决了一个,可还有另一个。
这第二点,是关于辽东的军务事宜。
在万历、泰昌、天启那时候,朝廷觉得辽东的后金算不上特别大的威胁。就算像萨尔浒之战那样打了大败仗,大家也只当是运气差,觉得没啥。
这个看法不能讲全错了,毕竟那时后金的头儿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啊,那可是个打仗的奇才。他这一辈子,就只在宁远城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打败过一回,其他时候都没输过,所以是个特别出色的军事家。
不过,努尔哈赤打仗还行,可在治国这块儿毛病不少。虽说他建立了后金,可那时的后金,就是分散式的联盟部落,看着挺热闹,实际上没啥大威胁。
在崇祯当皇帝的时候,后金的大汗不再是努尔哈赤,变成他儿子皇太极了。
皇太极年轻那会一直不受重用,在他还没当大汗的时候,就在后方负责后勤工作。
朋友们,后勤这一块儿有人才哟。
多年搞后勤工作,让皇太极积累了好多经济调度、统筹策划之类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他当上大汗后,很快就变成治国的理论啦。
说白了,皇太极统治时期的后金啊,已经完成转型了,完全能跟明朝相抗衡,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权。
更严重的是,明王朝不管将领有没有能耐,基本上都被皇帝派到西北匪患的战场上去了,唯一能牵制皇太极的袁崇焕还让崇祯给杀了,这下没了对手的皇太极可张狂得很。
第三点,是西北地区的匪患问题。
西北这边的匪患,主要是因为两个人,一个是张献忠,另一个是李自成。
巧啦,这两个人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都算自己这边的。
张献忠曾经在官府当过捕快,李自成则是朝廷驿站的快递人员。
两位老兄带头造反,拉起了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队伍,到处攻城占地,西北好几次都失守了,崇祯先后安排了几十位总督去剿灭乱匪,可结果是乱匪不但没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猖獗。
通过上述的讲述,咱们能瞧出来,崇祯政权面临的状况是前后受敌,两边夹攻。
起义军肯定得剿灭,可辽东的皇太极也不能不管不顾呀,自崇祯登基以来,每年在军费上的开销,那可是相当大。
朝廷里能有那么多钱给军队购置粮草、给士兵发放粮饷吗?
答案有那么一点儿,不过差得还远着呢。
不够咋办?那就只能向商人索要,或者从民众那里获取。
索字听起来挺文明,取字听起来也蛮有礼貌,可实际上呢,在崇祯的指使下,朝廷对待百姓就俩字——搜刮。
不过呢,好多人就因为崇祯那传奇的经历,或者是他临死前讲的那几句好听的话,就觉得他是个值得同情的好皇帝。
反正吧,不少人觉得,崇祯这人不算坏,而且事出有因。
他肯定是有原因能被理解的,不过从百姓这边看,皇帝对百姓是有亏欠的,可要是从臣子这边瞧,臣子对皇帝也是有亏欠的。
崇祯特别缺钱,于是不光从老百姓那里弄钱,还朝大臣们伸手要钱。
所以在崇祯末年,李自成的起义军一步步逼近京师的时候,崇祯在朝堂上公开搞了一场募捐。
皇帝讲了,我清楚你们这帮当官的这些年捞了不少钱,你们捞钱我不管,我也没空收拾你们。可如今呢,李自成眼瞅着就要打进来啦,大明就要完犊子了,大明一完蛋,不管你们在南直隶还是北直隶藏的钱,都得被李自成给抢走。
所以呀,与其让李自成给抢走,倒不如奉献给我。你们把钱给我,我拿这钱给军队买粮草、发饷银,等击退了李自成,咱们君臣都能平安无事!
作为大明天子,都把话讲到这种程度了,崇祯也真是不容易啊。
皇帝这话讲得情深意切、有理有据,要我说,只要朝堂下面站着的人还有点儿人性,差不多都能掏俩钱。
三法司出钱了,六部出钱了,内阁里的那几个大学士也开始往外拿钱了,就连锦衣卫都得掏钱。崇祯皇帝可高兴了,觉得自己的讲话起作用了,大明有希望了。
大伙都挺满意的,就内阁首辅魏藻德不满意。
魏藻德觉得,要是大家都捐钱,他这个首辅不捐就不太对,可他要是捐,身为这么大的官僚,必然得捐得多,所以为了省点钱,他马上就表态:
皇帝您这想法不错,可我家实在没钱了,一分都捐不了。
魏藻德的这一句,可糟糕啦。
下面的大臣们一瞧内阁首辅都带头不捐款,那自己还捐啥呀?都嚷嚷着首辅魏藻德都没银子,咱们哪能有银子?
就这样,本来能赚得满满当当的一场慈善晚宴,被魏藻德给弄砸了。
那么请问,魏藻德同志真的没钱吗?
他肯定有钱,后来李自成攻占京师,把魏藻德抓住吊在房梁上一顿打,他老老实实就将自己的万两白银交了出来。
崇祯跟魏藻德,算得上是皇帝跟大臣之间的一种典型代表。
大臣们都不待见皇帝,可麻烦的是,要是没了皇帝,他们这些大臣也就没啥存在的价值了。
皇帝不在了,大明也亡了,那他们还算什么大臣?
皇帝也瞧不上大臣,这肯定有毛病啊,要是不用这些大臣,那就没可用的人了,没可用的人,崇祯你自己能搞得定吗?
所以呀,皇帝跟大臣的关系变得像是亲近实际疏远,像是靠近实则遥远,像是有恩实则有怨,像是有爱实则有恨,像这样的关系,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当中,那都是特别少见的。
张岱不单单是文学家,还是史学家呢,他曾经给崇祯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自古以来,那些亡国的君主,有的因为沉迷于酒而亡国,有的因为贪恋美色而亡国,有的因为施行暴虐统治而亡国,有的因为极度奢侈而亡国,还有的因为穷兵黩武而亡国。唉,咱先帝啊,满心忧虑着急地想把国家治理好,每天很晚才吃饭,很晚才睡觉,恭敬节俭又辛勤操劳,各种政务从没有荒废过,就算是古代那些能让国家复兴的圣明君主,也没法超过他呀。
在历史上那些亡国的君主,有的是因为贪酒好色亡国的,有的是由于统治太残暴亡国的,有的是由于过于奢靡享受亡国的,还有的是因为连年打仗亡国的,可崇祯那是勤勤恳恳,拼命干活,为了让江山恢复,能做的都做了,所以明朝灭亡,这不能怪崇祯。
《湖心亭看雪》虽说写得不错,可崇祯冤不冤枉,这可不是您能说了算的。
不过,崇祯作为亡国之君,确实和那种只知道吃喝玩乐、胡乱杀人又随意放过的刻板君王形象不一样,在历史长河里算是个异类。
王树山书法 一饭之恩死也知-《红楼梦》薛宝琴 怀古绝句4、淮阴怀古 欣赏 2021-11-14 04:11
薛宝琴 怀古绝句4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淮阴:秦代所置的县,即今江苏省淮安市,古城在市东南。距今有2300多年历史,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故里。刘邦封韩信为淮阴侯于此。韩信(?-前196),淮阴人,初属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封为齐王,徙为楚王,功成被贬为淮阴侯。在楚汉战争中破赵、平齐、击楚,战功卓著。后被吕后所诛。 首句“壮士须防恶犬欺”,指韩信年轻时受胯下之辱。韩信贫贱时曾遭淮阴恶少欺侮,淮阴当地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你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是个胆小鬼。”又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当时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第二句:“三齐位定盖棺时。”是说齐王韩信最辉煌时。秦亡后项羽将齐地分为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称三齐。三齐位,指即齐王之位。韩信破赵平齐后向刘邦讨价,要求立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大怒,大骂使者。张良急忙踩刘邦脚,要他对韩信暂时容忍。刘邦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当时楚汉相争,“天下权在韩信”,韩信的向背关系重大,“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齐人蒯通劝韩信割据一方,“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提醒他,“勇略震主者身危”,不然必自取其祸。韩信因受刘邦之封,不愿背汉。后来,他被处死前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不久,在吕后的唆使下诛杀了韩信,一代开国良将,就这样告别了世界。韩信被害死后,即“盖棺论定”。 第三句“寄言世俗休轻鄙”:韩信早年贫困,性格放纵,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没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没钱办丧事,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对韩信很好,韩信曾经多次到亭长家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完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明白了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这句诗叫世俗之人不要小看和鄙视他,是说他日后大有作为。 “一饭之恩死也知”,指的是至死不忘漂母赠饭之恩。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带饭给他吃,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感动,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韩信是位有良心的人,在自己贫寒时,靠漂母养活,显达后知道报答漂母之恩。 此谜有人猜是兔子,有人猜为马桶,有人猜“打狗棒”;有猜“纳宝瓶”。兔非俗物,自然不是谜底;“打狗棒”难圆“盖棺”及“一饭之恩”之说;猜为“纳宝瓶”也不是最佳谜底:所谓“纳宝瓶”,指“言冥冥之中有恶狗村,死者可持之无恐,指一种用以盛食物的陶罐,常以陪葬物的方式放在棺中,迷信的人说可以防阴间‘恶狗村’的恶狗”。但“纳宝瓶”世人并不“轻鄙”,且死者又不一定都是“壮士”(指年壮之人),所以“纳宝瓶”也不对。而猜马桶可能是因为马桶是人们轻鄙的对象,一般人有吃喝就有拉撒,故言“一饭之恩死也知”,但前面两句有些勉强。这首《怀古绝句·淮阴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王熙凤的。诗的后两句则是说刘姥姥报她“一饭之恩”。当初刘姥姥来贾府伸手告贷,虽得了王熙凤二十两银子,却受尽了“轻鄙”,谁料到后来全凭刘姥姥,才把王熙凤的女儿贾巧姐从火坑里给救了出来。 勇武的壮士也需提防,被伤害人的恶犬凌欺。齐王韩信一生的功过,要死后方能论定高低。奉劝那些世俗的人们,且不要对他轻蔑鄙弃,漂母对他的一饭之恩,直到死时还铭刻心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生死一知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