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甄士隐影射顽石No36500崇祯帝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19: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钟室之祸”典故新说 +祸起萧墙
历史典故漫话 2020-10-06 20:54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钟室之祸。

语义:专指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因遭吕后忌恨,在没提供有罪证据,没履行法律程序情况下,又在不是行刑的地方,被处以极刑的灾难。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十年,陈豨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意哉!”遂夷信三族。

(汉王与吕后 网络图)

二、辉煌人生,经典战例

韩信〔公元前231—前196年〕,秦末汉初人。他的辉煌顶峰期,是25岁任汉大将军,至29岁指挥垓下之战。

在这五年中,他不仅为汉王刘邦,制订统一天下的总体战略规划,而且率领汉军,度陈仓,出函谷,泅黄河,越井陉,决潍水,战垓下,连征八国,最后战胜霸王项羽,灭亡西楚,完成江山一统大业。

在征战过程中,他施展胸中韬略,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往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所向无前,势不可当,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其中,暗度陈仓,木罂渡河,背水一战,半渡而击和垓下之战五场,更是神出鬼没,出神入化的经典大战,直至现在,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韩信这位军事天才,创造一系列军事神话,奠定了他在我国军事史上的崇高地位,也开创大汉帝国四百年基业,创造了一段辉煌壮丽的历史。

(军事家韩信 网络图)

三、人生顶峰,誓不叛汉

汉四年〔前203〕,韩信征伐齐国,准备从东方完成对西楚的战略包抄。

在这场征战中,他用囊坝决水,半渡而击之计,斩杀西楚悍将龙且,斩获20万齐楚联军,战果丰硕,威震天下。

汉王依韩信自请,册封他为齐王。这时,他拥有强齐,手握重兵,肩负百战百胜、从无败绩的荣耀,年仅28岁,正处在人生最辉煌顶峰,成为天下人注目中心。

项王一向无视韩信,这时也派遣盱眙人武涉,前往齐国,拉拢韩信。武涉明确指出,他勇略震主,功盖天下,如果不脱离汉王,项王一灭,他也只有死路一条。韩信不忘汉王知遇之恩,谢绝了项王的好意。



著名谋士蒯通,更是从三个层面指出,韩信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立大志,自己擎起一片天。

他说,你能力强,本领大,能经纬天地,执掌乾坤,就不应该只做公卿宰相,应该做擎天之人。

他又说,你威望太高,功劳太大,靠汉,汉不容;靠楚,楚畏惧,天下已没有你容身之地了,你必须自己擎起一片天。

他还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否则,“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历史悲剧,将会重演。

韩信家境贫寒,有一般百姓知恩图报的善心,有普通士人“为知己者死”的忠诚;他从小立志,建功立业,做官封侯,却没有霸诸侯、做天子的擎天大志。他借助君主之势,实现理想;对君主,他知恩图报,忠贞不二,即使功成名就,也不改初心。

韩信是军事天才,而政治懵懂,一再强调,汉王解衣推食,恩重如山,他不能向利背义。于是,他也谢绝了蒯通箴言。

(汉王与张良 网络图)

四、韩信自求封,汉王受要挟

韩信与汉王,在前四年,是君臣密月期,关系融洽亲密。

以前,汉王虽有两次夺军之举,但都是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韩信也理解他的无奈。平赵后,韩信举荐张耳为赵王,汉王也没在意,一来张耳是他的儿女亲家,二来韩信平齐去了,赵国也需要人管理,即使是韩信为今后自己求封做铺塾,当时也没往这深处想,因此,他还给韩信加封相国官衔。

韩信与汉王关系,第一次出现裂痕,是平齐后,他自求封假王引发的。

当时,汉王荥阳新败,焦头烂额,而韩信平齐后,没回报请示,却派信使,自请代理齐王。刹时,汉王怒火中烧,大骂韩信,不来救急,却求自封,而张良陈平俩“蹑足、附耳”,才让他明白过来,马上改口爱骂,大丈夫灭诸侯,立大功,就要做王,还做什么代理王!并派遣张良,去授印册封。

韩信政治上不敏感,他不知,这次要挟自封,使君臣密月期,变成过去时了。

五、拥兵抗命,增封当差

不久,汉王刘邦组织人马,准备攻打固陵。

当时,汉王命令韩信、彭越两部参战,结果汉王发兵出击了,他俩却拥兵自重,抗命不遵,导致固陵惨败。这是何等重罪!但大局未定,汉王只能强咽下这口恶气。这时,韩信与汉王的关系,就不是出现裂痕的问题了。

汉五年〔前202〕,汉王组织垓下会战,要召集韩信、刘贾、彭越、英布各路汉军参战。悍将强悍,汉王无奈,只好用张良计,让信使带着封疆地图与调令,前往调兵遣将。

当看到西楚版土加封给他后,韩信立即查问如何出兵,何时出兵。也太急功近利了。他应知道,上次不赴固陵,犯的是重罪,而这次,给了甜头,立即领命,把自己当成什么人了?

好在这次,他立下奇功,也算将功赎罪。

垓下之战期间,韩信指挥四十万汉军,同项王十万楚军决战。针对楚军兵力强悍,而军心思乡现状,他采用心理战术与疲劳战术,组织战斗,先用“四面楚歌”,瓦解楚兵军心,再用“十面埋伏”,折磨楚兵肉体,结果全歼楚军,项王无奈,乌江自刎,身死东城。楚汉战争结束,汉王统一天下。

(垓下之战 网络图)

但是,这时的韩信,已不是汉王的贴心人了。他的勇略让汉王感到震惊害怕,他的功劳又压得汉王喘不过气来。汉王深切地感知,当年他指挥的65万人马,被项羽3万人打得全军覆没,而韩信竟然将项羽10万精兵消灭干净,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韩信这小子,也太可怕了。

于是,项羽一死,汉王就迫不及待,亲自跑到韩信军营,夺回掌军印符,只让他当个空头大将军。

这是大事,是极度不信任的表现。可是懵懂的韩信,仍然不知此举的深意。

接着,兑现许诺,汉王便以熟悉楚俗为由,巧妙地把“加封”改为“移封”,将韩信移封楚王,让出富庶重地齐国,给他大儿子刘肥。

对于这一点,好歹仍是大国楚王,又是衣锦还乡,韩信也就没有计较。

(楚王韩信拜见漂母 网络图)

六、炫耀权势,收留钟离

战争结束,功臣受封,各司其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韩信政治不懵懂,理清君臣关系,或如萧何谨身自检,或如张良激流勇退,汉王即使心有嫉畏,大概也不会招惹他了。

可是,在封地楚国,韩信却干了两件蠢事、臭事。

当上楚王,实现理想,自己心满意足也罢,谁想到,他却陶醉于沽名钓誉,炫耀权势。他陈兵列装,隆重出巡,安抚百姓,视察民情,访问故人,感谢恩人,弄得满天下人,只知有楚,而不知楚国也是汉的天下。

他干的第二件事,就更蠢、更臭了。他顶着大汉通缉令,收留钟离昧,还公然派兵保护。

钟离昧,原西楚悍将,汉王曾多次栽在他手里。你收留他,置汉王颜面何在?往深处讲,意欲何为?

七、伪游云梦,贬爵著书

汉五年,汉王已历经多人叛乱,但他都很淡定,也轻松平定。可是,当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他便高度紧张起来,马上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这位军事天才,同僚关系很差,说他谋反,竟无人质疑,都恶狠狠地说,宰了那小子,坑了他!

怎么办呢?他可是军事天才,汉王忌讳用兵,采用陈平计,伪游云梦,轻松逮捕了他。关了半月,赦宥其罪,才放出来。

汉王心胸还算豁达,不忘他的好处,只降爵一等,贬为淮阴侯,留居京师,让他与张良一道,整理古藉,写作兵书。

天下太平了,根据特长,整理残存兵书,并总结自己的战斗经验,这应该是不错的安排,也是最好的归宿。如果自此,他心态平和,甘做普通人,就这样平静谨慎生活下去,不是还会活出一个别样的新韩信吗?

(淮阴侯韩信 网络图)

可是,他忘不了自己的辉煌历史,也忘不了王爷的风光生涯,还不会做人,看不起同僚,就连贵为列侯的周勃、灌婴、樊哙,也羞与为伍。他居常怏怏,称病不朝,心怀怨望,消极沉沦,自我脱身社会之外。

在做文案期间,汉王仍不冷落他,往往抽空,去同他聊聊天。有一天,他俩谈到将军们的本领,汉王问自己能带多少兵,他说十万;汉王问到他,他竟然口无遮拦、毫无忌讳地夸口,“多多益善”。在君主专制时代,敢如此说话,犯了大不敬罪,可是汉王知道他的斤两,只用揶揄的口气反问,你“多多益善”,怎么反为我所擒?这时,他才知失言,忙改口奉承,陛下权力天授,虽不善将兵,但善将将,所以我为陛下所擒。这场谈话虽然胡过去了,但他不知,自贻伊戚,汉王嫉畏心态,渐趋平和,经他这么一撩,不由得又警觉起来了。

汉十一年,陈豨反叛,汉王亲征,邀他同往,这应该是消除疑惧,弥补隔阂的极好机会,更重要的是,何来“钟室之祸”?但是,他竟然借口身体不好,回绝了。史载,汉王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就自个儿出征去了。

(吕雉 网络图)

八、钟窒之祸,将星殒落

汉王亲征期间,皇后吕雉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召见丞相萧何,商量对策。

吕雉知道,汉王嫉畏韩信,一直担心,防不胜防,只因他功劳太大,不忍心没有罪证,就把他除掉。

她也知道,萧何是韩信的知己,不妨先探探他的口气。以前萧何,为官清正,民气甚旺,却也犯了汉王大忌。为此,他谨慎自污,不敢稍有大意。这次,他为了自保,不敢为老友辩解,就不惜顺着吕雉的意,以便给自己洗刷疑点。

他遵吕雉旨意,亲登韩府,佯说,汉王来信,陈豨伏法,群臣列侯,都入宫庆贺。韩信说,有病,不去。萧何劝说,有病,也要强行打起精神,进宫祝贺。萧何可是他的伯乐,他的话,能不听吗?

谁知一入宫,吕雉就命武士将他擒拿,说有人告他谋反。没有办理法律手续,也没有履行法律程序,便将他推入长乐钟室,粗暴地斩杀。直到这时,他才从梦中清醒,说悔悟当初,不听蒯通之言。

(大将韩信塑像 网络图)

韩信,他用他的军事才能,创造一段辉煌壮丽的历史,留下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却又用他的政治懵懂,创造一出凄惨壮烈的悲剧,留下了催人深思的人生话题,让后人感叹世事的艰辛,生命的悲壮,以及历史的沉重。

陈存选

2020、07、07
一饭之恩分享到:
  • [url=][/url]
  • [url=][/url]
  • [url=][/url]



 | 我是小民  2018年05月08日08:10

仁大娘终于死了。“终于”不是对她老人家的诅咒,而是祝福。

仁大娘粒米不进已经两个多月,这对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来说有点太残酷,我不想让老人家在最后的日子里承受太多煎熬和折磨。

接到仁大娘去世的电话,我当时就流了泪,匆匆地赶过去吊丧,更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跪在仁大娘灵前嚎啕恸哭。我哭仁大娘是因为心有伤悲,因为心有愧疚,因为心有不舍,因为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机会见她。

我与仁大娘的渊源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那年秋季开学,我进入欢口中学读初中。因为年龄小,离家远,父母不放心我住宿舍大通铺,让我寄寓在欢口街北头仁大娘家。仁大娘家离学校很近,出门向北过丰谷公路就到,相距也就二三百米的样子。

我读初中的时候,哥哥已读了一年高中,也寄宿在仁大娘家。从此,仁大娘家就成了我们兄弟两个的又一个家。一早,我跟着哥哥从仁大娘家出门上学,晚上下了夜自习再跟着哥哥回到仁大娘家休息,感觉比在自家家门口上学还要方便许多。

父亲的义兄,我的仁大爷是个买卖人,当时尽管已是花甲之年却几乎每天五更不到就起床,骑着大金鹿到四十里路外的鱼台贩豆油回来卖,一年四季风雪无阻,买卖不大却是相当辛苦。花甲之年的仁大娘也做买卖,仁大娘的买卖更小,逢集上集,只卖些针头线脑、铅笔橡皮之类的小玩意儿。所以,仁大娘家的经济并不宽裕,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土墙院落,三间低矮堂屋,两间窄小西屋,一间更其窄小的东屋,都是土墙屋子。

我和哥哥就住在仁大娘家的小东屋里,屋子实在窄小的可怜,靠后墙一张小木床,靠窗一张小木床,床头再放一张小木桌,再没有能够插脚的地方。但就这么一间小屋子却住了我们三个人,另一个便是仁大娘家的小儿子,我称之为四哥。四哥也在读初中,但我们不在一个学校,他读的是欢口小学的带帽初中。

我们兄弟三个都上晚自习,每天都很晚才放学回家,仁大娘就每天都要等到很晚才吃晚饭。仁大娘主要是等四哥,四哥晚自习回家后才吃晚饭,我和哥哥则是每天都在学校吃过了晚饭的。但是,不怎么宽裕的仁大娘总是多烧些稀饭让我和哥哥再喝一些,特别冬天,仁大娘说喝碗稀饭再上床,身上暖和,能睡得更安稳。

仁大娘知道我和哥哥喜欢什么,要么绿豆稀饭,要么扁豆稀饭,要么豆扁子稀饭。有时候晚自习放学晚了,仁大娘就特意给我们留着,等我们回来了再拿到炉子上温热了给我们喝;甚至用碗盛了亲自端到小东屋里,看着我们喝完了才满意地拿了空碗离开。

仁大娘的热情开始几次曾令我颇感为难,听她话把稀饭喝了担心肚子受不了,直言不饿推拒了又担心辜负了她,何况稀饭散发出的诱人豆香也实在难以抗拒。所以,我就等待哥哥看他怎么做,他喝我就喝,哥哥呢,总是犹豫一下之后看看我,然后乖乖地接过碗呼呼地把稀饭喝了。我们的“软弱”肯定助长了仁大娘的气焰,导致后来仁大娘再要我们喝稀饭我们只能选择“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这正应了“马无夜草不肥”这句老话,原本单薄瘦弱的我到初三毕业时候竟长成了个胖墩儿。

哥哥读大学后我接着在欢口中学读高中,继续住在仁大娘家,仁大娘一如既往地烧稀饭给我喝,不巧家里改善伙食还提前给我打招呼要我到她家里吃饭,我不去吃的话留到晚上也要看着我吃了才作罢。

从初中到高中,我在仁大娘家住了六年。六年时间里我根本记不清到底喝了仁大娘为我烧的多少碗稀饭,仁大娘也从来没有因为我给她带来那么多麻烦对我使过脸色,甚至正被自己的子孙惹得心烦看见我到了也立刻换了脸孔,和颜悦色地招呼我“我儿回来了”,令我私下里许多次都心生怀疑仁大娘是不是太偏爱我。

仁大娘有四个儿子,会不会对我这个“仁侄”偏爱有加我说不准确,但有一点我还是能说准确的,那就是仁大娘从来没有慢待过我,没有拿我当过外人。仁大娘呼我从来只有两个字——我儿,这让我特别感到温暖,特别感到有归属感,从没产生过寄人篱下之感。

应该是喝得实在太多的缘故,三十多年过去,仁大娘烧的稀饭的浓郁豆香味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遗憾的是稀饭豆香味犹在仁大娘人却已经作古,更遗憾的是自己惨淡大半生虽也很想好好报答仁大娘却总是做不到,不免遗憾之外又增几多愧怍了。

“一饭之恩死也知”,这是《红楼梦》中咏韩信《淮阴怀古》诗的最后一句。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尚且至死不忘,仁大娘的一饭之恩不更值得我永远铭记、一生感恩吗?

仁大娘是我的亲人,是好人,愿好人仁大娘永驻天堂。

淮阴怀古

作者:曹雪芹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注释
  (1)淮阴:秦代所置的县,即今江苏省淮安市,故城在其东南。刘邦封韩信为淮阴侯于此。韩信(?-前196),淮阴人,初属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封为齐王,徙为楚王,又降为淮阴侯。在楚汉战争中破赵、平齐、击楚,战绩颇著。但后来他闹独立,搞分裂,阴谋叛汉,被吕后所诛。

  (2)“壮士”句:指韩信年轻贫贱时曾遭淮阴恶少的欺侮,当时,他被迫从人家的裤裆底下钻过去。

  (3)“三齐”句:韩信被分封齐王之日,正是决定他最后结局之时。秦亡后项羽将齐地分为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故称三齐。三齐位,指即齐王之位。韩信破赵平齐后向刘邦讨价,要求立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大怒,大骂使者。张良急忙踩他的脚,要他对韩信暂时容忍。刘邦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当时楚汉相持不下,“天下权在韩信”,韩信的向背关系重大,所谓“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齐人蒯通劝他不如割据一方,谁也不依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否则,“勇略震主者身危”,将来必自取其祸。韩信因受刘邦之封,不愿马上背汉。后来,他伏罪被处死前说:“吾悔不听蒯通之计。”

  (4)“寄言”句:韩信早年贫困,品行不端,不事生产,“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受“胯下之辱”时“一巿人皆笑信以为怯”。这里叫世俗之人不要小看和鄙视他,是说他日后大有作为,且能受恩知报。

  (5)“一饭”句:韩信有一次在城下钓鱼,一个洗衣妇可怜他饥饿,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封王时,召见这个洗衣妇,赐赠千金以报答她的“一饭之恩”。

赏析
  《怀古绝句》是《红楼梦》中薛宝琴所作,共有十首,《怀古绝句·淮阴怀古》就是其中之一。薛宝琴常夸自己从小跟随父亲行商,足迹广,见闻多,这是可信的,但十首诗中所写的地方却并不都是她所亲历过的。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不过,她写诗时所过的总还是贵族小姐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这首《怀古绝句·淮阴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王熙凤的。“壮士须防恶犬欺”,“恶犬”就是贾琏,眼前他怕王熙凤,将来王熙凤反被他所欺,终至遭休弃回娘家,“哭向金陵事更哀”。脂砚斋评语曾把《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与后半部佚稿中“王熙凤命强英雄”一回加以对比,叹息说:“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展眼如何彼耶?人世之变迁如此,光阴倏尔如此!”王熙凤独操大权,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以及包揽外界诉讼、放债等事的“三齐位”,既确“定”于秦可卿“盖棺”之时,同时,这也正是决“定”她将来下场的时刻。她日后获罪坐牢,执帚扫雪,被夫所弃,短命而死(第四十三回,尤氏对王熙凤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脂砚斋评语说:“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正是她自食恶果。对“弄权铁槛寺”、贪赃害人一节,脂砚斋评语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对无怪乎其惨痛之态。”蒯通预言过韩信的下场,秦可卿也曾托梦王熙凤要她为自己留后路,他们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诗的后两句则是说刘姥姥报她“一饭之恩”。当初刘姥姥来贾府伸手告贷,虽得了王熙凤二十两银子,却受尽了“轻鄙”,谁料到后来全凭刘姥姥,才把王熙凤的女儿贾巧姐从火坑里给救了出来。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68篇诗文 ► 872条名句




[url=][/url]




猜您喜欢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宋代〕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销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20: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萧何 - 西汉开国功臣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萧何是西汉开国功臣,为刘邦起义提供策略和物资,助力建立汉朝。在建立汉朝后,担任相国,推行无为而治理念,制定《九章律》,推动文化教育发展,为汉朝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他为人正直、忠诚、廉洁,成为后人崇敬的榜样。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萧何

别称
萧相国

所处时代
西汉

出生地
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93年

主要成就
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

地 位
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汉初三杰之一

官 职
相国

目录
1生平
2辅佐刘邦起义
3建立汉朝
4历史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
萧何,字伯升,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出生于公元前257年,卒于公元前193年,享年57岁。萧何早年便在秦朝担任秦沛县主吏掾,辅佐沛公刘邦起义。他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起到重要作用。在楚汉之争时,萧何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

西汉建立后,萧何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册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他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在政治上,萧何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此外,萧何亦工书,尤善署书,书论有《论书势》、《九章律》,皆已佚。

萧何与刘邦的关系非常密切,两人既是同乡,又是战友。在刘邦起义初期,萧何便一直跟随左右,为刘邦出谋划策,招募士兵,筹集粮草。在攻占咸阳后,萧何又接收了秦丞相府和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等资料,为日后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楚汉之争中,萧何留守关中,负责后方的稳定和支援前线。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合理调配人力物力,确保了前线的士兵和粮饷供应不断。同时,他还通过制定律法、整顿地方秩序等措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西汉建立后,萧何被封为相国,主持朝政。他推行“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采用黄老之术,注重休养生息。同时,他还制定了《九章律》,对秦朝的法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此外,他还致力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广儒学。

萧何的晚年是在辅佐汉惠帝中度过的。尽管年龄已高,但他仍不辞辛劳地处理政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最终,他在公元前193年去世,谥号文终。[1]

折叠编辑本段辅佐刘邦起义
萧何与张良、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是刘邦起义成功的重要辅佐之一。萧何早年曾在沛县担任小吏,精通法律、文学和兵法等学问。在秦朝时,他曾多次处理重要案件,展现出高超的断案能力。由于才干出众,他被推荐到秦朝担任官职。然而,萧何并不满足于在秦朝为官的现状,他看到秦朝的暴政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便开始关注起义军动态,暗中结交豪杰,为日后的起义做好了准备。当刘邦在沛县起义时,萧何积极响应,并加入起义队伍。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他招募士兵、筹集粮草、稳定军心。在起义过程中,萧何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卓越领导才能,为刘邦的起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负责管理起义队伍的财政和物资供应,确保起义军的正常运转,还为刘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情报,帮助他制定正确的战略和决策。

在刘邦攻克咸阳后,萧何被封为丞相,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他为汉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和管理体系,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积极推行“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使汉朝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萧何不仅是刘邦的得力助手,还是他的好朋友和知己。在刘邦称帝后,萧何继续担任丞相,辅佐刘邦治理国家。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刘邦,为汉朝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

折叠编辑本段建立汉朝
萧何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刘邦起义的过程中,萧何一直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和智囊,共同历经艰险,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成功建立了汉朝。

在起义初期,刘邦的实力并不强大,面临着秦军和其他诸侯的围攻。萧何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深邃的战略眼光,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他稳固内部、扩大势力。他积极协助刘邦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同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刘邦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在楚汉之争中,萧何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协助刘邦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战术,成功击败了项羽领导的楚军。其中,萧何提出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更是被后人誉为战争史上的经典之作。此计不仅成功迷惑了敌人,为刘邦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更最终导致了楚军的败亡和汉朝的建立。

汉朝建立后,萧何被封为丞相,成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协助刘邦制定国策、选拔人才、治理国家,为汉朝的稳固和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萧何善于观察时局,精通治国之术。他提倡无为而治,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使汉朝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由乱到治、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萧何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他的历史评价非常高。

萧何在刘邦起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跟随刘邦起义,为刘邦出谋划策,招募士兵,筹集粮草。在攻占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府和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等资料,为日后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楚汉之争中,他留守关中,负责后方的稳定和支援前线,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萧何在建立汉朝后担任相国,主持朝政。他推行“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采用黄老之术,注重休养生息。同时,他还制定了《九章律》,对秦朝的法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此外,他还致力于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广儒学。他的政治才能和治国理念为汉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萧何为人正直、忠诚、廉洁。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他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参考资料
1.萧何——汉初三杰之一  . [2023-12-19]
2.萧何  . [2023-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20: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谁还再敢吹崇祯?
社会子芸
2024-09-03 14:17
浙江

这篇文章的主角,是明朝的第十六任皇帝,叫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崇祯。

这个人叫魏藻德。

魏藻德,字师令,是北直隶通州人士,在崇祯十三年考中状元(全国第一),他是崇祯时期的最后一位内阁首辅,也是明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首辅。

咱都清楚,崇祯登基以后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这四个。

其一,在于阉党这一问题。

皇帝刚登上皇位那会,宦官魏忠贤在大明官场可是响当当的角色,党羽众多,你在朝廷里随便拉一个人,十有八九都是阉党。

魏忠贤手握大权,对皇权步步紧逼,甚至摆出要架空崇祯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内忧。

这种问题,瞅着挺棘手,实际上解决起来容易得很。

因为呀,只要皇帝自己说了算,收拾这种不入流的家伙那就是眨眼间的事儿。

有时候啊,那些权势特别大的权臣、权宦,常常觉得自己跟皇帝的关系绑一块了,觉得一好都好,一坏都坏。可实际上呢,皇帝是皇帝,臣下是臣下,这两者界限清楚得很,根本不是相互依靠的。

在皇帝看来,就算是厉害到顶了的权臣,也只是个外表好看的玻璃杯子。我捧着你,你就是政坛红人,要是我一撒手,你立马就会掉到地上,变成一堆玻璃碴。


魏忠贤能在天启年间耀武扬威,明显是因为成天忙着刨木头的朱由校没空管他。崇祯皇帝十七岁即位,精力旺盛得很,绝对不容许有人在他的皇位前张狂。

所以啊,崇祯下了一道调令,把魏忠贤所有的职务都给撤了,还把他发配到孝陵,让他去凤阳守着朱元璋的陵寝。

赌博的时候能又吃又喝又笑又闹,喜欢穿着鲜亮的衣服骑着快马,右手拿着弓,左手拉着弦,当年那个风光得不行的九千岁一下子垮了,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结果,还没到凤阳呢,魏忠贤就自己寻死了。

解决了一个,可还有另一个。

这第二点,是关于辽东的军务事宜。

在万历、泰昌、天启那时候,朝廷觉得辽东的后金算不上特别大的威胁。就算像萨尔浒之战那样打了大败仗,大家也只当是运气差,觉得没啥。

这个看法不能讲全错了,毕竟那时后金的头儿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啊,那可是个打仗的奇才。他这一辈子,就只在宁远城被袁崇焕用红夷大炮打败过一回,其他时候都没输过,所以是个特别出色的军事家。

不过,努尔哈赤打仗还行,可在治国这块儿毛病不少。虽说他建立了后金,可那时的后金,就是分散式的联盟部落,看着挺热闹,实际上没啥大威胁。

在崇祯当皇帝的时候,后金的大汗不再是努尔哈赤,变成他儿子皇太极了。


皇太极年轻那会一直不受重用,在他还没当大汗的时候,就在后方负责后勤工作。

朋友们,后勤这一块儿有人才哟。

多年搞后勤工作,让皇太极积累了好多经济调度、统筹策划之类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他当上大汗后,很快就变成治国的理论啦。

说白了,皇太极统治时期的后金啊,已经完成转型了,完全能跟明朝相抗衡,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权。

更严重的是,明王朝不管将领有没有能耐,基本上都被皇帝派到西北匪患的战场上去了,唯一能牵制皇太极的袁崇焕还让崇祯给杀了,这下没了对手的皇太极可张狂得很。

第三点,是西北地区的匪患问题。

西北这边的匪患,主要是因为两个人,一个是张献忠,另一个是李自成。

巧啦,这两个人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实都算自己这边的。

张献忠曾经在官府当过捕快,李自成则是朝廷驿站的快递人员。

两位老兄带头造反,拉起了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队伍,到处攻城占地,西北好几次都失守了,崇祯先后安排了几十位总督去剿灭乱匪,可结果是乱匪不但没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猖獗。


通过上述的讲述,咱们能瞧出来,崇祯政权面临的状况是前后受敌,两边夹攻。

起义军肯定得剿灭,可辽东的皇太极也不能不管不顾呀,自崇祯登基以来,每年在军费上的开销,那可是相当大。

朝廷里能有那么多钱给军队购置粮草、给士兵发放粮饷吗?

答案有那么一点儿,不过差得还远着呢。

不够咋办?那就只能向商人索要,或者从民众那里获取。

索字听起来挺文明,取字听起来也蛮有礼貌,可实际上呢,在崇祯的指使下,朝廷对待百姓就俩字——搜刮。

不过呢,好多人就因为崇祯那传奇的经历,或者是他临死前讲的那几句好听的话,就觉得他是个值得同情的好皇帝。

反正吧,不少人觉得,崇祯这人不算坏,而且事出有因。

他肯定是有原因能被理解的,不过从百姓这边看,皇帝对百姓是有亏欠的,可要是从臣子这边瞧,臣子对皇帝也是有亏欠的。

崇祯特别缺钱,于是不光从老百姓那里弄钱,还朝大臣们伸手要钱。

所以在崇祯末年,李自成的起义军一步步逼近京师的时候,崇祯在朝堂上公开搞了一场募捐。

皇帝讲了,我清楚你们这帮当官的这些年捞了不少钱,你们捞钱我不管,我也没空收拾你们。可如今呢,李自成眼瞅着就要打进来啦,大明就要完犊子了,大明一完蛋,不管你们在南直隶还是北直隶藏的钱,都得被李自成给抢走。

所以呀,与其让李自成给抢走,倒不如奉献给我。你们把钱给我,我拿这钱给军队买粮草、发饷银,等击退了李自成,咱们君臣都能平安无事!

作为大明天子,都把话讲到这种程度了,崇祯也真是不容易啊。

皇帝这话讲得情深意切、有理有据,要我说,只要朝堂下面站着的人还有点儿人性,差不多都能掏俩钱。

三法司出钱了,六部出钱了,内阁里的那几个大学士也开始往外拿钱了,就连锦衣卫都得掏钱。崇祯皇帝可高兴了,觉得自己的讲话起作用了,大明有希望了。

大伙都挺满意的,就内阁首辅魏藻德不满意。

魏藻德觉得,要是大家都捐钱,他这个首辅不捐就不太对,可他要是捐,身为这么大的官僚,必然得捐得多,所以为了省点钱,他马上就表态:

皇帝您这想法不错,可我家实在没钱了,一分都捐不了。

魏藻德的这一句,可糟糕啦。

下面的大臣们一瞧内阁首辅都带头不捐款,那自己还捐啥呀?都嚷嚷着首辅魏藻德都没银子,咱们哪能有银子?

就这样,本来能赚得满满当当的一场慈善晚宴,被魏藻德给弄砸了。

那么请问,魏藻德同志真的没钱吗?

他肯定有钱,后来李自成攻占京师,把魏藻德抓住吊在房梁上一顿打,他老老实实就将自己的万两白银交了出来。

崇祯跟魏藻德,算得上是皇帝跟大臣之间的一种典型代表。

大臣们都不待见皇帝,可麻烦的是,要是没了皇帝,他们这些大臣也就没啥存在的价值了。

皇帝不在了,大明也亡了,那他们还算什么大臣?

皇帝也瞧不上大臣,这肯定有毛病啊,要是不用这些大臣,那就没可用的人了,没可用的人,崇祯你自己能搞得定吗?

所以呀,皇帝跟大臣的关系变得像是亲近实际疏远,像是靠近实则遥远,像是有恩实则有怨,像是有爱实则有恨,像这样的关系,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当中,那都是特别少见的。

张岱不单单是文学家,还是史学家呢,他曾经给崇祯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自古以来,那些亡国的君主,有的因为沉迷于酒而亡国,有的因为贪恋美色而亡国,有的因为施行暴虐统治而亡国,有的因为极度奢侈而亡国,还有的因为穷兵黩武而亡国。唉,咱先帝啊,满心忧虑着急地想把国家治理好,每天很晚才吃饭,很晚才睡觉,恭敬节俭又辛勤操劳,各种政务从没有荒废过,就算是古代那些能让国家复兴的圣明君主,也没法超过他呀。

在历史上那些亡国的君主,有的是因为贪酒好色亡国的,有的是由于统治太残暴亡国的,有的是由于过于奢靡享受亡国的,还有的是因为连年打仗亡国的,可崇祯那是勤勤恳恳,拼命干活,为了让江山恢复,能做的都做了,所以明朝灭亡,这不能怪崇祯。

《湖心亭看雪》虽说写得不错,可崇祯冤不冤枉,这可不是您能说了算的。

不过,崇祯作为亡国之君,确实和那种只知道吃喝玩乐、胡乱杀人又随意放过的刻板君王形象不一样,在历史长河里算是个异类。
王树山书法 一饭之恩死也知-《红楼梦》薛宝琴 怀古绝句4、淮阴怀古 欣赏 2021-11-14 04:11



薛宝琴
怀古绝句4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淮阴:秦代所置的县,即今江苏省淮安市,古城在市东南。距今有2300多年历史,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故里。刘邦封韩信为淮阴侯于此。韩信(?-前196),淮阴人,初属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封为齐王,徙为楚王,功成被贬为淮阴侯。在楚汉战争中破赵、平齐、击楚,战功卓著。后被吕后所诛。
首句“壮士须防恶犬欺”,指韩信年轻时受胯下之辱。韩信贫贱时曾遭淮阴恶少欺侮,淮阴当地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你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是个胆小鬼。”又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当时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第二句:“三齐位定盖棺时。”是说齐王韩信最辉煌时。秦亡后项羽将齐地分为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称三齐。三齐位,指即齐王之位。韩信破赵平齐后向刘邦讨价,要求立他为齐国的假王。刘邦大怒,大骂使者。张良急忙踩刘邦脚,要他对韩信暂时容忍。刘邦马上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封韩信为齐王。当时楚汉相争,“天下权在韩信”,韩信的向背关系重大,“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齐人蒯通劝韩信割据一方,“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提醒他,“勇略震主者身危”,不然必自取其祸。韩信因受刘邦之封,不愿背汉。后来,他被处死前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不久,在吕后的唆使下诛杀了韩信,一代开国良将,就这样告别了世界。韩信被害死后,即“盖棺论定”。
第三句“寄言世俗休轻鄙”:韩信早年贫困,性格放纵,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没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没钱办丧事,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对韩信很好,韩信曾经多次到亭长家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完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明白了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这句诗叫世俗之人不要小看和鄙视他,是说他日后大有作为。
“一饭之恩死也知”,指的是至死不忘漂母赠饭之恩。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带饭给他吃,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感动,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韩信是位有良心的人,在自己贫寒时,靠漂母养活,显达后知道报答漂母之恩。
此谜有人猜是兔子,有人猜为马桶,有人猜“打狗棒”;有猜“纳宝瓶”。兔非俗物,自然不是谜底;“打狗棒”难圆“盖棺”及“一饭之恩”之说;猜为“纳宝瓶”也不是最佳谜底:所谓“纳宝瓶”,指“言冥冥之中有恶狗村,死者可持之无恐,指一种用以盛食物的陶罐,常以陪葬物的方式放在棺中,迷信的人说可以防阴间‘恶狗村’的恶狗”。但“纳宝瓶”世人并不“轻鄙”,且死者又不一定都是“壮士”(指年壮之人),所以“纳宝瓶”也不对。而猜马桶可能是因为马桶是人们轻鄙的对象,一般人有吃喝就有拉撒,故言“一饭之恩死也知”,但前面两句有些勉强。这首《怀古绝句·淮阴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王熙凤的。诗的后两句则是说刘姥姥报她“一饭之恩”。当初刘姥姥来贾府伸手告贷,虽得了王熙凤二十两银子,却受尽了“轻鄙”,谁料到后来全凭刘姥姥,才把王熙凤的女儿贾巧姐从火坑里给救了出来。
勇武的壮士也需提防,被伤害人的恶犬凌欺。齐王韩信一生的功过,要死后方能论定高低。奉劝那些世俗的人们,且不要对他轻蔑鄙弃,漂母对他的一饭之恩,直到死时还铭刻心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生死一知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20: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藻德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魏藻德(1605-1644),字师令,一作恩令,号清躬,直隶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状元,授修撰。十六年以疏陈兵事召对称旨,骤擢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居位一无建白,仅倡议令百官捐助。次年,诏加兵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为北明最后一任内阁首辅。李自成破京师,被执,勒令输金,受刑而死。其人擅长辞令,有辩才,且深通崇祯的谋略,故总能迎合崇祯的心思,然有才无德,又不能以天下为己任,想出治国之策。终至投敌后惨死狱中。

基本信息
本名
魏藻德

字号
字师令,一作恩令
号清躬

所处时代
明末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直隶通州

出生时间
公元1605年

去世时间
公元1644年

目录
1人物生平
2史籍记载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魏藻德(1605-1644)直隶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人,字师令(一作恩令),号清躬。崇祯十三年(1640)状元,授修撰。其人擅长辞令,有辩才,且深通崇祯的谋略,故总能迎合崇祯的心思,官至礼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

崇祯末年,在李自成步步逼近北京的情况下,崇祯急于筹集军饷,命官员捐款"助饷",魏藻德为保住其家财,率先表示家无余财,反对崇祯征饷,征饷之事未见其成果而草草了事.

崇祯十七年,在北京城内外交困之时,魏藻德临危受命,成为内阁首辅,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崇祯问他有何对策,一向口若悬河的他选择了闭口不言,崇祯再问,你只要开口,我立刻下旨照办,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声不吭。崇祯气疯了,一脚踢翻了龙椅。...三天后,北京陷落,崇祯自缢,明朝覆亡

魏藻德躲在家里静静的等待着未来的日子,这个尚未到不惑之年的年轻首辅相信他还有还长的路走,凭借他的才高八斗,口若悬河,李自成的大顺朝一定会爱惜他不世出的才能,东山再起,出将入相。

李自成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无耻的人回答说:"方求效用,那敢死?(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廷,哪敢去死。)现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将捕入城后,大将刘宗敏即刻抓捕魏藻德等重臣入狱,要求只有一个,跟崇祯当时的要求一样,捐款助饷。魏藻德在被夹棍夹断十指的威逼下交出白银数万两,然而刘宗敏绝不相信一个内阁首辅仅有几万两白银,

继续用刑,魏藻德曾在狱中呼喊,之前没有为主尽忠报效,有今日,悔之晚矣!五天五夜的酷刑后,魏藻德因脑裂死于狱中,他的儿子随即被处死。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明史》卷二百五十三(节选)

魏藻德,顺天通州人。崇祯十三年举进士。既殿试,帝思得异才,复召四十八人于文华殿,问:"今日内外交讧,何以报仇雪耻?"藻德即以"知耻"对,又自叙十一年守通州功。帝善之,擢置第一,授修撰。演为人既庸且刻。恶副都御史房可壮、河南道张煊不受属,因会推阁臣谗于帝,可壮等六人俱下吏。王应熊召至,旋放还,演有力焉。

自延儒罢后,帝最倚信演。台省附延儒者,尽趋演门。当是时,国势累卵,中外举知其不支。演无所筹画,顾以贿闻。及李自成陷陕西,逼山西,廷议撤宁远吴三桂兵入守山海关,策应京师。帝意亦然之,演持不可。后帝决计行之,三桂始用海船渡辽民入关,往返者再,而贼已陷宣、大矣。演惧不自安,引疾求罢。诏许之,赐道里费五十金,彩币四表里,乘传行。

演既谢事,蓟辽总督王永吉上疏力诋其罪,请置之典刑,给事中汪惟效、孙承泽亦极论之。演入辞,谓佐理无状,罪当死。帝怒曰:"汝一死不足蔽辜!"叱之去。演赀多,不能遽行。贼陷京师,与魏藻德等俱被执,系贼将刘宗敏营中。其日献银四万,贼喜,不加刑。四月八日,已得释。十二日,自成将东御三桂,虑诸大臣为后患,尽杀之。

十五年,都城戒严,疏陈兵事。明年三月,召对称旨。藻德有口才。帝以己所亲擢,且意其有抱负,五月,骤擢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藻德力辞部衔,乃改少詹事。正统末年,兵事孔棘,彭时以殿试第一人,逾年即入阁,然仍故官修撰,未有超拜大学士者。陈演见帝遇之厚,曲相比附。八月,补行会试引为副总裁,越蒋德璟、黄景昉而用之。藻德居位,一无建白,但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十七年二月,诏加兵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总督河道、屯田、练兵诸事,驻天津,而命方岳贡驻济宁,盖欲出太子南京,俾先清道路也。有言百官不可令出,出即潜遁者,遂止不行。

及演罢,藻德遂为首辅。同事者李建泰、方岳贡、范景文、邱瑜,皆新入政府,莫能补救。至三月,都城陷,景文死之,藻德、岳贡、瑜并被执,幽刘宗敏所。贼下令勒内阁十万金,京卿、锦衣七万,或五三万,给事、御史、吏部、翰林五万至一万有差,部曹数千,勋戚无定数。藻德输万金,贼以为少,酷刑五日夜,脑裂而死。复逮其子追征,诉言:"家已罄尽。父在,犹可丐诸门生故旧。今已死,复何所贷?"贼挥刃斩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23: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夫人”这幅韩信墓祠对联到底是什么意思? 夏光* 2017-06-22   |  2914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夫人”这幅韩信墓祠对联到底是什么意思?烂作家 2017-06-21 21:01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夫人。”这幅韩信墓祠对联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提起韩信,了解历史与不了解历史的都有话说,一方面因为韩信之名声太大,家喻户晓,一方面是因为韩信一生颇为复杂。首先他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军事家,他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同时又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其次,韩信还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第三作为军事理论家,韩信还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肯定韩信绝对是一个牛逼到顶峰的人物了,但是他的结局却令人唏嘘。
韩信死后,墓有三处:。一是,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高壁岭山的“山西韩信墓”;二是,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的“陕西韩信墓”;三是,淮阴的“江苏韩信墓”。
在韩信的墓祠旁有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夫人。”
这副对联虽然只有十个字,却总结了韩信的一生。
各位肯定知道所谓“生死一知己”指的就是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推荐给刘邦,最终助刘邦打败项羽取得天下。
但是刘邦称帝后,因为韩信位高权重,尤其握着重兵,又在军中威信太高,于是猜忌韩信,让萧何诱韩信来到宫中,被吕后斩首。所以后人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因为萧何最后的行为,这生死一知己也大打折扣。
所谓“存亡两妇人”,指的是两个女人。
第一个女人指的是漂母,韩信年少时,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几乎饿死。幸好遇到洗衣的漂母,在漂母的好心照顾下,韩信得以活命。这才有了以后韩信的“封侯拜相”。
第二个女人指的就是毒妇吕雉,韩信被萧何诱到宫中后,被吕雉乱棍打死。
所以说韩信一生,文武兼备,征战沙场,连勇武无敌的项羽都打败了,天下无敌,最后却死于一个毒妇女人之手。这生死之间,充满了戏剧性和荒诞性。不得不令人唏嘘叹息。




收藏
[url=]举报[/url]



[url=][/url]

[url=][/url]21 条评论

评论





  • 明月人依楼 9小时前
    韩信死不足惜,因为它步了楚霸王的后尘,刘季本就是无耻小人一个。
    回复 ? 1条回复 10

  • 假语村啊 17小时前
    韩信一生是个悲剧。
    回复 ? 3条回复 4

  • 醉卧沙场33 4小时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只是刘邦的忠狗。为主子献功,为主子清障。谈不上是韩信的知已。吕后和漂母地位悬殊,称妇人合适。应称“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合理。
    回复 ? 1条回复 5

  • 巴山蜀水2 7小时前
    此文前后用字不一,“夫”、“妇”混淆,前面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夫人”。后面又是“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虽说古代称妻子为夫人,但文章前后用字是否该一致呢?
    回复 ? 1条回复 6

  • 东方南山 11小时前
    据族谱记载,韩信死前已降为淮阴侯,悬梁于黑屋,以竹刀害之。高祖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铁不死。
    回复 ? 2条回复 5

  • 吾是客家人 8小时前
    萧何,瓢母,吕后。
    回复 7

  • 杜新1 5小时前
    “生死一知己也大打折扣”一语似有不妥。作者已经说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成”即是“生死”中之“生”,“败”即是“生死”中之“死”。但“一知己”却不是通常所说的“知己之交”的“一知己”。此联中的“一”自然是指一人,即萧何;而“知己”却并不是指双方的友好关系,只表示开始由于萧何知他有才而极力推荐并追回才有他的“生”,而结局也是因萧何明明知道他决不会反,但为自保,还是把韩信骗到未央宫里使他被吕后所害才有他的“死”。简而言之,此联中的“一知己”,只是说韩信的生与死都在一人身上,与“知己之交”并无多大关联。一孔之见,还望见谅。
    回复 3

  • 青果郭 6小时前
    刘邦是个历史小人,他干得坏事,坏了历史风气,真是遗害千年……
    回复 ? 1条回复 4

  • 墙哥8 5小时前
    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夫人。乍认为,夫人应改为妇人才对。瓢母与吕氏是妇人,而不是韩信之夫人。韩言的生存是瓢母,至死是吕氏所为,所以生与死都是两个妇人之所为,不是其夫人的所为,综上所术,应把两夫人,改为两妇人才对故事的原由。
    回复 3

  • 青春大男孩1 18分钟前
    原话:“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回复 0

  • 小太极猴 36分钟前
    生死一知已是凤,也是德,也是道德经里的母,也是女娲娘娘。夫是破天而出的人。亡的是女娲娘娘,存的应是他老婆。这是他打仗能胜的原因。
    回复 1

  • 手机用户50674442328 8小时前
    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
    回复 4

  • 手机用户58864457265 57分钟前
    萧何也是小人!
    回复 0

  • 阳光141488188 8小时前
    军神
    回复 2

  • 老鳯聲 2小时前
    我读到的是: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23: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岩桂三首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南宋范成大诗作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岩桂三首》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作品名称岩桂三首
作    者范成大
创作年代南宋
出    处《石湖居士诗集》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目录
1作品原文
2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其一
风帘疏爽月徘徊,怅望家人把酒杯。
病著幽窗知几日,瓶花两见木犀开。
其二
越城芳径手亲栽,红浅黄深次第开。
不用小山招隐赋,身如强健日千回。
其三
一株萧索倚宣华,东苑香风属内家。
丹碧屠苏银烛照,平生奇绝象山花。 [1]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词,文赋也享有盛名。著作颇富,传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存诗1900多首。 [2]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23: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岩桂
[ 宋 ] 朱熹
原文
山中绿玉树,萧洒向秋深。小阁芬微度,书帷气欲侵。

披怀清露晓,遇赏夕岚阴。珍重王孙意,天涯泪满襟。

作者介绍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23: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岩桂
- 360国学
《岩桂》宋·刘子翚
凉颸振远村,寂寞度清芬。山路不知处,月窗时夜闻。孤根寒抱石,落子半飘支。袖手空延伫,无才可赋君。
收起
《岩桂》宋·邓肃
雨过西风作晚凉,连云老翠出新黄。清芬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
《岩桂》宋·朱熹
山中绿玉树,萧洒向秋深。小阁芬微度,书帷气欲侵。披怀清露晓,遇赏夕岚阴。珍重王孙意,天涯泪满襟。
收起
《岩桂》宋·史绳祖
四出花中异,三开格外芳。名高评月品,韵胜霸秋香。
《岩桂》宋·沈与求
小轩岩桂露香乾,秋蕊扶疏碧玉寒。章句那能如许样,夜深浑作月中看。
《岩桂》宋·喻良能
水沉风味郁金黄,风定犹闻十里香。造物普令薰一切,故应五浊暂清凉。
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9-6 23: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咏岩桂二首 其一
宋代 / 朱熹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上一篇:题平山马铺下一篇:句 其一
作者介绍[挑错/完善]
朱熹 :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详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56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08: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韩信有关的34个成语
yeger8 2019-06-05   |  30329阅读  |  11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身为汉初名将,韩信为西汉的开国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出身低微,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将王、侯、将、相全部担任了一遍。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正因为韩信如此丰富精彩的人生,才使他成为了最有故事的历史人物,仅与他相关的成语就有30余个。

blob.png

  1.胯下之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释义】: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2.一饭千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3.解衣推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释义】: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4.战无不胜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释义】: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5.国士无双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释义】: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成语典故】: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滕公推荐给萧何,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刘邦。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月下追韩信,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刘邦拜他为大将。

  6.十面埋伏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成语典故】: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7.背水一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典故】: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

  8.拔旗易帜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释义】: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成语典故】: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9.置之死地而后生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释义】: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成语典故】: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

  10.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成语典故】: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11.兵仙神帅

  【出处】:明·茅坤《史记钞》:“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释义】:比喻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

  12.居常鞅鞅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释义】: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13.功高震主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14.金石之交

  【出处】:《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释义】: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15.独当一面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释义】: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16.略不世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释义】: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17.不赏之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形容功劳极大。

  18.匹夫之勇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释义】: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19.妇人之仁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释义】: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20.推陈出新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释义】: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成语典故】: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fu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这无疑是仓储管理史上的创举。

  21.勋冠三杰

  【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22.伐功矜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23.伪游云梦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后以“云梦游”代指阴谋诡计。

  【成语典故】: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袭夺韩信兵权,将其徙封为楚王。当刘邦听说韩信在楚陈兵出入,又采取陈平伪游云梦之计,逮捕韩信,贬为淮阴侯。

  24.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25.肝胆照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释义】:比喻以真心相见。

  26.钟室之祸

  【出处】:《汉书·韩信传》

  【释义】:比喻功臣遭忌被杀。

  【成语典故】: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室。

  2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28.问路斩樵

  【出处】:《西汉演义》三十四回问路斩樵夫

  【成语典故】:楚汉相争之际,韩信协助汉王刘邦与楚兵相战。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惜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何故?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29.传檄而定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释义】: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30.多多益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释义】:比喻越多越好。

  31.鸟尽弓藏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典故】: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

  32.气吞山河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释义】: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33.乡利倍义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释义】:趋向势力,违背正义。

  34.一竿之微

  【出处】:清·沈菊庄《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又云:“汉王嗜杀功高臣,不闻嗜杀钓鱼人。”

  【释义】:指韩信微时垂钓淮阴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8:16 , Processed in 0.0646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