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绛珠仙子绛洞花王贾宝玉&林黛玉明玉玺传国玉玺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4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4: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看懂贾宝玉当着林黛玉摔玉,才知他的痛苦根源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174:贾宝玉摔玉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贾宝玉送林黛玉一个“颦”字,成为黛玉的“表字”,颦儿由此而来。

“颦”字对应的是林黛玉日后效法西施远嫁异国为妃的悲谶,不多赘述。


话说此时贾宝玉一切正常,林黛玉不提防王夫人口中“混世魔王”,结果就吃了苦头。

☞细说红楼系列174,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三回,贾宝玉)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林黛玉肯定被吓坏了,她初来乍到,一句话让表哥“癫狂”大闹,换谁也难以释怀。

殊不知,这就是贾宝玉的“目的”!

当日他先姗姗来迟,再视而不见,又突然变脸摔玉,还怕神仙一般的表妹不记住他?


当然,小孩子幼稚心性的“顽劣”,大概也只是如此了。

无论贾宝玉的“怒”是真是假,有几个问题很明确。

其一,贾宝玉对他的“玉”不太认同。

“衔玉而生”是祥瑞,被贾府大肆宣扬。导致贾政二房上位当家,有了名正言顺的立场。

贾政生出大年初一又是立春日的女儿,还不算太奇。那么“衔玉而生”的儿子,就是二房受命于天的标榜。

当初贾政取代贾赦,成为荣国府当家人,分了贾赦的荣国公世袭爵产,不可能没有流言和非议,贾宝玉的出生,无疑对冲了那些流言蜚语。

贾宝玉年纪不大却早慧,最是看不上“禄蠹”行径,更是喜好读杂书,如何不知道那些历史典故。


所谓“衔玉而生”,他自己都怀疑。

林黛玉家书香门第,读书肯定不少,又生的这般形容,会否反因“通灵宝玉”的嫌疑而看轻了他?

贾宝玉摔玉,代表他对“衔玉而生”说法的切割立场。

其二,赞誉黛玉。

“良禽择木而栖”,通灵宝玉真是个好的,为什么不选神仙一样的林黛玉,却寄托于他的身上?

要么是通灵宝玉“糊涂”。

要么是通灵宝玉“假冒”。

所以,衔玉而生带给贾宝玉的压力不小,他此番摔玉,实际也是对“被安排”的人生不满。


其三,贾宝玉剖白心迹。

通灵宝玉代表“天命所归”,贾宝玉不屑一顾,是他与世俗的迥然不同。

“摔”代表“丢”,也是一种反抗。

女娲补天石化身的通灵宝玉,何尝不是茫茫大士给神瑛侍者的“枷锁”?

作者如此写,也有暗示贾宝玉对前世今生“不自由”的不满。

作者在告诉读书人:贾宝玉两世的纠结和思想。

他摔玉给林黛玉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为未来之谶,倒并非他此时八岁孩童的主观意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4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4: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贾宝玉的“面如满月”,绝不是欧阳奋强老师那种圆脸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169:贾宝玉的奇怪长相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贾母问“书”,提醒林黛玉如何得体回答女儿读书的问题。林黛玉受教,才不再说自己读了《四书》。

这边几句话说完,就又听外头脚步响起,贾宝玉终于姗姗来迟,出场了。


☞细说红楼系列169,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三回)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贾宝玉当天去庙里还愿穿着肯定正式,衬着长相,相得益彰。


但贾宝玉的长相,实要多说两句。

看过八七版《红楼梦》电视剧的都知道,欧阳奋强老师饰演的贾宝玉是个圆脸,年轻时固然不错,长大了未必真“好看”。

贾宝玉容貌出色,却未必是一张“大圆脸”。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这句,也不能解释为圆脸。

中秋之月,月圆如“银盆”,后文形容薛宝钗也是“脸若银盆”。

很难想象女孩子脸圆如“盆”是个什么样子。


其实,所谓“中秋之月”“脸若银盆”,并不是指形状,而是指肤色。

形容人脸色白皙润泽,如满月之时的好颜色。无论圆脸还是长脸都可用。

“面若中秋之月”,是形容贾宝玉脸如满月之色。

“色如春晓之花”中的“色”字,才是形容长相美好,说他像春花绽放一样俊美。


可见古人用词,与今不同。

贾宝玉富贵人家子弟,皮肤白皙,才八岁男孩子正是一脸胶原蛋白,有点婴儿肥的圆润饱满,绝不一定是圆脸。

包括薛宝钗,尽管丰腴也不一定就是圆脸。

电视剧因为演员年龄大,不得不做折中考虑,就不多赘述了。


果然,说完长相如春花一样俊美,随后就具体讲到样貌细节: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这分明是个剑眉星目的俊美胚子,脸色如月白皙,更透着桃花一样红润颜色,眼光有若秋水之波,可谓无一不好。

林黛玉看见正大吃一惊,觉得这人好面熟时,就见贾宝玉也不理她,竟转身去了。这又怎么回事呢?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5-11 20:01・IP 属地陕西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4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4: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 两首西江月说尽贾宝玉,却成曹雪芹笔下莫大讽刺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171:西江月·贾宝玉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贾宝玉姗姗来迟,分明为吸引林黛玉注意,小孩心性故意为之。

等他换好衣服回来再见时,俨然翩翩公子。

曹雪芹在此拟古用了两首《西江月》,来形容这贾宝玉。


看过《水浒传》《西游记》等明清小说的,都知道《西江月》这等词,专为作者形容人物外貌性格。

《红楼梦》只在第一回有,后面便基本舍弃,算作创新之举。

☞细说红楼系列171,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西江月·贾宝玉·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第一首《西江月》,从贾宝玉人物性格切入,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法差不多。代表他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为人处事。

贾宝玉后来深得妙玉青睐,就源于二人都是如庄子那般的“畸人”。

容颜俊美和聪明绝顶背后,是行事乖张最难捉摸的多变性格,反复无常。

就像唐伯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种阮籍、刘伶一类聪明人,注定要不容于世俗。


《西江月·贾宝玉·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第二首《西江月》讲的是贾宝玉的“志向”和“能力”。

他出身富贵却以贫穷收场。

富贵时不能未雨绸缪,贫穷时只能逃避出家。

一生浪荡无意义,没做出对国家和家族有用的事。


像他这种人最是“无能”和“不肖”,深受世人唾弃,被当做反面教材教育富贵出身的子孙不要学他。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话很熟悉,一如有清一代将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当成反面教材一样。

纵观这两首《西江月》,就会发现其中满满的主观和鄙视。很容易像冷子兴那样先入为主,给贾宝玉框定个刻板印象。

冷子兴说贾府内囊“尽上来了”,便让很多人相信此时贾家已经没钱了,哪里是这样呢。

先说贾宝玉的性格,不迎合世俗就受到攻击,只能说是世俗太狭隘,党同伐异,苟且姑息。


再说贾宝玉的能力,有的人就是治世能臣,但有些人却是文采斐然。

大唐盛世既有“房谋杜断”,也有李白、杜甫等名传千古的诗人。

难不成杜甫养不起家人,就是他不可饶恕的罪么?

曹雪芹借两首《西江月》,分明不是抨击贾宝玉,而是讽刺世人的恶意和刻板。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5-10 10:24・IP 属地陕西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4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4: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奇怪举动:转身离去,招呼都不打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170:贾宝玉的奇怪举动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贾宝玉的长相,说他“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月”指面色白皙如满月之色。

“色”指长相如春花般俊美。


千万不能把“中秋之月”理解成圆脸,贾宝玉只是八岁小男孩,白里透红略有婴儿肥罢了。

林黛玉这边一见他就觉得眼熟,可贾宝玉却并不与她答对,转身就去了。

☞细说红楼系列170,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三回)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

按说以贾宝玉的性格,家里头来了这么个妹妹,就算贾母吩咐他见过母亲再回来才符合礼仪,他也肯定缠着厮见了才去。


可当天的贾宝玉,表现的反常又高冷。

尽管早就看见林黛玉在座,他却硬忍住不打招呼。给贾母请安结束,转身就出去了。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岂不是奇怪?

别说他这般表现颇有故意做作之嫌,就是当天不在家,抛开作者故作伏笔安排的情节之外,也不值得推敲。

贾宝玉当天据说是去庙里还原去了。

怎么早不去晚不去,偏偏当天去。


贾政斋戒,贾宝玉还原倒也合理。可他一去一天至晚方归,可是不寻常。

要知道贾母派人去接林黛玉,一来一回一两个月。如今明确要在当天到来,以贾宝玉的性格怎么可能忍住“不看”?

贾府对林黛玉的盼望,估计除了贾母就是贾宝玉最急迫。

他要真想留在家中不去庙里,谁又能逼他?


可他偏偏忍住不在家第一时间见黛玉,又姗姗来迟夜里才回,结合当时八岁的年纪,就不难知道是故意“先疏后近”的做作,以区别其他人与黛玉相见。这个表现,倒与凤姐人未至,声先传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林黛玉在家中听母亲多次谈起过舅舅家这个衔玉而生的表哥。

贾宝玉在贾母身边,又如何不知道他这姑妈家唯一的表妹?

事出反常必有妖,他回来后也没第一时间厮见林黛玉,反而彬彬有礼先见祖母,再见母亲。回来后也没第一时间过来,而是回房梳洗穿戴好,才再过来与林黛玉见面……


拉长与林黛玉的见面时间,也将林黛玉心中的好奇拉满,再见面才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尤其他回房梳洗好了才来见黛玉,尽管贾母说他没见外客就换衣服,却也符合他的性格,不愿在外一天的腌臜气味熏了林妹妹。

所以,贾宝玉如此,肯定引起林黛玉的好奇,开头如此,后面当还有故事发生。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5-10 10:24・IP 属地陕西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4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9: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绛珠仙子贾宝玉&明玉玺【悬崖撒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937&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贾宝玉最终悬崖撒手,是真正顿悟还是被迫出家?
播报文章

六眼飞雨
关注
2022-01-22 23:28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有一段脂批,交代了贾宝玉最终结局,这段批语是这么说的: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

也就是说,贾宝玉最终是悬崖撒手出家为僧的结局,而且这是与宝钗成婚之后发生的事。那么问题来了,贾宝玉的悬崖撒手,究竟是真正顿悟了,还是被迫出家呢?

《终身误》的曲词里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由此看来,贾宝玉的出家,似乎与钗黛二人有关,他不喜欢宝姐姐,但却娶了宝姐姐,他喜欢林妹妹,但林妹妹却泪尽夭亡离他而去。

宝玉宝钗的婚姻,在世人眼中,是金玉良姻,是才子佳人的绝配,也是四大家族的又一桩完美的政治联姻,但对宝玉来说,他的婚姻是不幸的,即便与宝钗举案齐眉,但心中却依旧意难平。




因此,宝玉最终选择悬崖撒手。如果我们这么理解,宝玉似乎就不是真正顿悟出家,而是被现实所迫,不得已出家,但这个推论也不是没有道理。

根据脂砚斋批语透露,八十回后还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的回目,宝钗借词含讽谏的目的何在?自然是劝宝玉读正经书,致力于仕途经济,以便将来能够立业养家,也可以此显身扬名。

但我们也知道,贾宝玉一生有三大病,第一大病就是恶劝,主要就是他讨厌别人劝他读书,湘云劝他给湘云脸色看,宝钗劝他抬脚就走,丝毫不给人留情面。这一点,前八十回里都有具体情节,不再赘述。

所以,八十回后当宝玉宝钗成婚,婚后的宝钗为家族长久之计,为宝玉将来打算,势必要不止一次劝宝玉读书,而此时的宝玉,痛失心爱的林妹妹不说,耳边还整天都是宝姐姐的劝学,让他如何不气恼呢?

面对宝钗的借词含讽谏,宝玉会做出什么举动呢?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夫妻之间也就拌拌嘴,但对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嘴甜似蜜的混世魔王来说,他看到妻子如此重视仕途经济,一个好好的女孩受到如此荼毒,他做出离家出走的举动就很正常了。

因此,宝玉的悬崖撒手,应该说是有被迫的成分的,对他来说,与宝姐姐成婚,本就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如今刚结婚不久,宝钗又开始整日劝他读书,他自然更加无法忍受。与其如此,不如走了干净。

当然,宝玉的悬崖撒手,虽有被迫成分,更多应该也跟他的顿悟有关。

前八十回里,宝玉有多次顿悟,比如宝钗生日一回,他因听了宝钗念的《寄生草》戏文,就有些悟了,然后写了一个偈子,宝钗看后也忍不住说道:“这个人悟了。”

当然,此时的宝玉尚未真正彻悟,他正处于似悟非悟之间。这次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到他请龄官唱戏一回,又提到了宝玉的一次顿悟,这一次是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宝玉在大观园玩腻了,忽然想起《牡丹亭》的曲子来,又知道梨香院的小旦龄官唱得最好,就要听她唱,却没想到,龄官不仅不唱,连正眼都不瞧他一下,这让一直受尽了宠爱的贾宝玉,十分不解。

原来他这个被贾母、王夫人百般宠千般疼的凤凰蛋,贾府人人都巴不得到他身边服侍的富家子,竟然有人完全不把他当回事。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到了后来,贾宝玉才明白,原来并不是人人都围着他转的,总有像龄官这样的女孩子,心有所属,视他贾宝玉如浮云。宝玉因此得出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得各人眼泪罢了。”的结论。

悟禅机一回,宝玉悟出的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其实正类似于一僧一道携带顽石入红尘前所说的,那红尘虽有些乐事,但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所以宝玉说“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曹公在红楼梦的凡例中也有一首诗提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世华宴终散场。

情悟梨香院一回,宝玉悟出的是,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丝毫不能强求,一人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眼泪。所以黛玉的眼泪,只为宝玉而流,而龄官的眼泪,只为贾蔷而流。这一场情悟,对贾宝玉这个多情公子,应该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先悟出了浮生若梦来去空空,再悟出了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从人生的大悟到感情上的情悟,生有慧根的宝玉,正在一点点走向顿悟的道路上,等到家亡人散时,他曾经的浮生若梦和人生情缘都得到了验证,终有一日,他对尘世再无留恋,悬崖撒手就是一刹那之间的事了。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4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9: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悬崖撒手”新解
三生石畔绛珠草 2016-01-11   |  2761阅读  |  1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学刊 微信号:hlmxkzzs

新朋友们点击标题下蓝色字“红楼梦学刊”关注

小提示:点击右上角“...”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贾宝玉最后的归宿是“悬崖撒手”,无论是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的预示,还是程本后四十回的书写,莫不如此。对于“悬崖撒手”的解读,研究者各见仁智,且多集中在对宝玉出家原因的分析上。若以循环论之,贾宝玉从出生到出家的十九年,确是他在现实世界中走完其俗世人生的一个时间段,于此而论,“悬崖撒手”是一个个体人世循环的终结。就小说文本而言,贾宝玉的出走,是神瑛侍者下凡之旅的完结,也是无才补天的那块顽石结束红尘“受享”的回归。




为《红楼梦》未完而叹憾者,不仅有张爱玲这类梦魇读者,也有如我这般借助前人之论阅读小说的普通读者。脂批有两处提及贾宝玉的“撒手”结局。这很可助我们思考。

第二十一回在宝玉“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得”句后,庚辰本有一段双行评批写道:

宝玉之情,今古固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第)三大病也。宝玉看(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有)“悬崖撒手”一回。

在第二十五回又在“他二人竟渐渐的醒来”句处,有眉批写道:

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

可见,“悬崖撒手”是批书者对后文所写宝玉“弃而为僧”归宿的一种说法。脂批提示的小说情节是,宝玉丢弃妻子宝钗和侍婢麝月而出家为僧。这个关乎贾宝玉最后命运的文字,据脂批透露当是在曹雪芹手里写到了的,只是不知怎么被遗失了,程本后四十回补写了宝玉出家为僧事。

对“悬崖撒手”的理解学界有一些不同意见。胡文彬认为:“悬崖”泛指红尘尽头,“撒手”即与红尘断绝往来之意。多数研究者大体同意此解,认为宝玉结局就是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周汝昌则说:“雪芹写的宝玉‘悬崖撒手’,是指已临险境,生死关头,他却不顾‘箴’‘规’,大勇无畏地选定了自己要走的大路——不是指‘出家当和尚’。全弄错了。”周先生为了他力证的一个假说——“脂砚斋”就是史湘云能成立,认定贾宝玉最终并未出家,对“悬崖撒手”来了个去而复归的解说:“宝玉为僧,是悲悼黛、钗,而彼时不知湘云生死下落,无所指望;及至一朝突闻报来了湘云的踪迹,他那‘僧’立即成为‘情僧’而回到世间与她相见了。”笔者以为,小说从楔子开始就在暗喻宝玉出家的结局,慧心的读者都是可以寻到多处预示的,无须申论。即便不知有脂批的读者,也于小说写宝玉在黛玉面前立誓“你死我做和尚去”处,预感到宝玉的出家。而黛玉早逝更是无可争议的。无论我们怎么分析前因,贾宝玉出家的后果是一定了的。




我们知道《红楼梦》写作技法中一大特点是“草蛇灰线”,即预设与照应之法。小说第一回设置的神话故事,预予补天之石以原生意志——合于儒家匡时救世的使命意识,而被女娲所弃之石因无才堪用,惭愧而至绝望,终至弃意志而求享用,才有求携带的下凡历世,才得以载录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之一段“石头记”故事。这于小说是一个结构架构,而于书中“物”的顽石,则是生灭周期的一个循环。所以,“悬崖撒手”是贾宝玉的结局,是神瑛侍者的归结,也是顽石(通灵宝玉)的归结。

一般读者,常常搞不清贾宝玉与神瑛侍者和顽石的关系,所以无法领会小说楔子中对小说结构的交代。其实,理清三者的关系对《红楼梦》哲学思想的理解也大有裨益。

通灵宝玉由顽石幻化而来。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用以补天,后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之于青埂峰下。这块顽石因自己无才补天而自怨自叹,因见一僧一道来至峰下,谈及红尘中有些乐事,便请求二仙携带它去凡间受享。于是,仙僧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它变成一块鲜明莹洁、如扇坠一般大小的美玉。后因赤瑕宫神瑛侍者凡心顿炽要下世为人,它便被夹带而去。神瑛侍者投生到荣国府,是为贾政和王夫人的二公子贾宝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这块通灵美玉就是被仙僧幻化的那块顽石。

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是灵魂一般的存在,有着超乎肉体的神秘作用。

1)通灵宝玉有灵性可除邪。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王熙凤和宝玉几乎被马道婆的魇魔法治死,阖府“闹的天翻地覆,没个开交”时,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一起到来,告诉贾政“你家现有稀世珍宝”,并指出“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不灵验了,将宝玉项上的那玉擎在掌上,一边长叹“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一边念咒摩弄的,告诉贾政“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门上,当晚凤姐、宝玉就活转过来了。在此回“他二人竟渐渐的醒来”句处,甲戌本有眉批写道:通灵玉听懒(癞)和尚二偈即刻灵应,抵却前回若于(干)《庄子》反(及)语录、机锋、偈子。正所谓物各有所主也。并指出此在“写利欲之害”。

2)贾宝玉丢玉等于失魂。第九十四回“失宝玉通灵知奇祸”一回及之后几回的描写较为细致。第一百一十五回贾宝玉病重将死,癞头和尚再次出现,将玉递与宝玉,宝玉细细看过,道:“嗳呀,久违了”,活转过来。并在得通灵之后复又死去而其魂得入幻境感悟仙缘。

3)第一百一十七回,宝玉病体康复,和尚前来讨要还玉的赏钱,宝玉执意要还他玉,言辞是“如今不再病的了,我已经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此心非指肉的心脏而是真心,即不是本能之心而是本真之心。有了真心来主宰自身的生命,“人”才不为“物”役,也才不为“玉”等财色所役。

可见,这块须臾不能离贾宝玉之身的通灵宝玉,追本溯源,还在它是他的命根子,本就是神瑛侍者(贾宝玉)携它一道入世的。贾宝玉“悬崖撒手”,意味上顽石随同神瑛历劫之后同归离恨天,石头回归青埂峰,自是其不二之归途。他们原本在下凡之时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挂了号,历世后自得去销帐,之后才是回归本真。这似应符合曹雪芹始创之构思,后四十回对“悬崖撒手”情节的具体书写或许不尽如人意,但旨归不误。

那么,宝玉出家究因何故呢?这是个关乎整部小说结构思想的问题。

就小说的设计结构而论,还泪故事完结,一劫一循环:黛玉泪枯而逝,宝玉兑现他的誓言,在黛玉死后出家为僧。神瑛侍者的凡尘之旅完结。就小说的思想主旨分析,则多主线多主题,大可细细析去。值得另文释解。




程本后四十回对贾宝玉结局的书写是否尽合曹雪芹原意,这是一个专门的红学课题,非本文题中应有之义,暂不予申论。我们且来看看清代《红楼梦》众续书是怎样接续贾宝玉离家之后故事的。这些正反映出作为《红楼梦》读者的续作者们对贾宝玉“悬崖撒手”之后的想象,对贾宝玉“何所之”的想象结构了他们的续书创作,也可视为他们对《红楼梦》原作的一种解读方式。

贾宝玉的后续故事可在续书的故事梗概中见出。下面简单点到,希图从前人的再创作中,透析出作为读者的小说家对贾宝玉出家因由的解读。

《续红楼梦》《补红楼梦》等几部书写宝玉出家后,回归太虚幻境,后又历经艰难,终得与黛玉婚配。宝黛的结局是在仙界过上美满的神仙眷侣的生活。而还魂类续书则让贾宝玉回归贾府,继续凡人的俗世生活。如30回的《后红楼梦》,写宝玉在毗陵驿获救,随父还家,黛玉得练容金鱼护体还魂再生,晴雯借柳五儿之体还魂。该作“大可为黛玉、晴雯吐气”,至于“归美君亲,存心忠孝”。宣扬的是儒家入世的主流思想意识。这种价值取向是那个时代红楼续书共同的选择。

诸续书在那样一个印刷成本颇高的条件下,流传不衰,甚至因为内容有淫邪之毒屡屡被统治者下令禁毁,但依然得南北广布,流传至今。现在影响颇大的,不少是叙述贾宝玉俗世生活美满的。诸如,四十八回的《红楼梦补》,写黛玉还魂后返回扬州。宝玉从考场逃回大荒山,因听闻黛玉未死而南下寻黛。后宝黛奉旨完婚,宝玉中举点翰林。二十四回的《红楼梦影》则不满其他续书的吐气、还魂等翻案文章,要“虚描实写”,“即荣府由否渐亨,一秉循环之理”(序)。故事写宝玉在毗陵驿被父亲贾政解救,病愈还家,守着宝钗及袭人、麝月、莺儿三妾安然度日。

这些续书都是接自程本《红楼梦》的,因为程本对第一回《石头记》的删减,模糊了石头、神瑛和贾宝玉三者的关系,所以通灵宝玉在续书那里,或成为战场上的神器或只是“金玉良缘”的符号标记物,完全没有了原著赋予它的“通灵”的作用。没有了神话预设的前设计作用,消解了神话的母题功能。续书的不可理喻,此亦算作不通的一笔了。而恰正因有这些续书的存在,衬托出程本续书的艺术价值的辉煌与不容易。



探佚研究认为,贾宝玉最后的结局虽然是出家,但不是一次,而是两次。在二宝婚后,宝玉因不满宝钗的高士之为,又“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弃宝钗、麝月出了家。但空门中仍不得解脱,后巧遇史湘云而决定还俗。借卫若兰“行侠”之助,宝玉与湘云得以缔结金麒麟姻缘——用金麒麟替代金锁,这是对“金玉良缘”之“金”的另类解读。但宝湘婚后不久,也终被众小子搅和的“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贾宝玉历尽了沧桑,“回头试想真无趣”,终于再一次出家为僧了。

探佚研究进行了如此繁琐的释解,解读的结果仍不出或说仍围绕着脂批透露的“悬崖撒手”的示意,说明大家都愿意并且也领悟到了曹雪芹于开篇第一回的预设。

《红楼梦》设置神话——借用炼石补天的母题而又使石头遭弃陷入“无材补天”的自识困境,让它随神瑛侍者下凡享荣华富贵而又不得不“悬崖撒手”回归青埂峰——以完成其意义和结构功能的叙事,同时运用石头之意象又为古典文学的读者打开了另一片哲学天空。我们将三大经典章回小说对比了看,这个开篇神话的设置又多了几层意义。如“悬崖撒手”嘲讽并颠覆了《水浒传》中以石碣叙述来彰显的“替天行道”和“忠义双全”的儒家价值观。曹雪芹给予“石头”举足轻重的结构功能,叙述的重任之外更赋予它寓言主体的职能。幻它成美玉,赋予它“至贵者‘宝’、至坚者‘玉’”的质性,似在进一步演绎《西游记》之“石猴”的贵与坚;并通过石头随神瑛下凡历劫的叙述,让它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求觉悟与解脱。这样,用世俗的凡人特征颠覆石猴那样传奇的英雄形象。贾宝玉的“悬崖撒手”其实就是神瑛侍者和石头从肉体到灵魂的双双回归。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顽石之上的历历字迹,可以视作世人对石猴升天成佛的质疑。(此文原载于《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三生石畔绛珠草 > 《红楼梦学刊》举报/认领
上一篇: 黛玉和杜甫
下一篇: 贾政身边的清客相公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4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20: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宝玉悬崖撒手的猜想
2023-04-11 08:08:45 来源: 红楼梦研究 上海  举报
2
分享至


公众号ID: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



作者

慌了个张

宝玉的结局,第二十一回书中,脂砚斋批注道:

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其实,宝玉的结局,第一回书已经交代了两次。一次是一僧一道的声明或提醒。他们携顽石幻形入世去受享受享(也是历劫),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另一次是甄士隐预演了贾宝玉的结局,士隐经历种种,最后“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就是宝玉结局的预告。



有文本交代,有脂批揭示,宝玉最后出家,无可置疑。那么宝玉究竟怎么走上出家这条道路的呢?这其中有一个必然的过程。蒋勋说《红楼梦》是一部佛经,说宝玉是一个菩萨,讲的是修行的故事。我觉着有道理。具体过程,结合文本,参考有关专家的意见,作如下猜想:

一、三位女士对宝玉的启悟

第一次是宝钗对宝玉的启悟,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给宝玉讲戏文中一支曲子《寄生草·山门》: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是有慧根的,听了,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跟黛玉、湘云闹了点别扭,宝玉就说:

“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谈及此句,不觉泪下。这顽石效应就出来了,感应自己的身世,确实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幸而及时被黛玉、宝钗的禅语机锋给怼了回去。

第二次是龄官对宝玉的启悟,在第三十六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宝玉之前注意过龄官画蔷,但不知是谁。待到去梨香院找龄官想听她唱曲子,才明白原来是她。结果龄官并不买他的账,一颗软钉子把他顶了回来。宝玉很失落,就长叹,还认错,说女儿的眼泪单葬他,这就错了。他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这在觉悟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第三次是藕官对宝玉的启悟,在第五十八回“茜纱窗真情揆痴理”。藕官烧纸,祭奠菂官。

(藕官)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
后来补了蕊官,他们一般的温柔体贴,被问如何得新弃旧。

(藕官)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
这是后来黛玉泪尽而亡后宝玉娶宝钗的一个伏笔。

二、三位男士对宝玉的影响

第一位是秦钟,他死了,在第十六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宝玉去探视秦钟,问“有什么话留下两句”。

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说毕,便长叹一声,萧然长逝了。
这个“自误”,对宝玉是有启悟意义的。到宝玉第一次遭劫,癞头和尚作《咏通灵宝玉二首》其一“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这就是在暗示顽石之“迷”宝玉之“误”,这是走向觉悟的前提。



第二位是柳湘莲,他走了,在第六十七回“冷二郎一冷入空门”。柳湘莲误会并痛失尤三姐,悔恨不已,在一座破庙旁遇着一个跏腿道士捕虱。

湘莲便起身稽首相问:“此系何方?仙师仙名法号?”道士笑道:“连我也不知道此系何方,我系何人,不过暂来歇足而已。”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
这种出走方式,对宝玉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位是北静王,到贾家获罪被抄时,他应该是自动疏远了,这应该在八十回后了。但在第七十七回已有所逗漏,那是王夫人配药需要人参,却连二两好人参也找不着。

王夫人焦躁道:“用不着偏有,但用着了,再找不着。”
这话是有政治隐喻或影射的。人参是“百草之王”,是养气的“药中之王”。跟贾家相好的王爷,首推北静王。但是后来贾家政治上失势,获罪被抄,那种时候北静王闪开,与其说是洁身自保,不如说也是少给贾家增加麻烦的良苦用心。就像着了大火,一时也是灭不了的,急功近利往上冲,往往是白搭,赔了夫人又折兵;倒是战略的有远见的办法,趁着火势没有过来,自己先点一把小火,这样自己可以控制,形成一道物理阻隔大火的隔离带,反而有利于最终灭火。但是政治上失势后,更叫宝玉看清了人情世故和世态炎凉(包含有误会),加速了他的觉悟。

三、三个必要环节促成宝玉出家

第一个环节是宝玉外出避祸。宝玉之前看潇湘馆,“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脂批说:

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
中间发生的故事就是,宝玉外出避祸,黛玉牵肠挂肚,直至泪尽而亡;待宝玉回来,再去潇湘馆看黛玉,早已是物是人非,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走出贾府,对于他是有启悟意义的,是参照了印度乔达摩·悉达多王子(释迦牟尼)四次出游经历后出家的先例。一次是宝玉给秦可卿送葬那次外出,结识了农村女孩二丫头,宝玉很迷恋她,“恨不得下车跟了她去”;二次是宝玉跟茗烟外出去袭人家,注意到袭人的红衣表妹,见她实在好得很,正配生在贾家这深宅大院内,没得叫自己这些浊物倒生在这里;三次是宝玉听刘姥姥讲若玉小姐的故事,听得入迷,自己虽为亲去,也让茗烟替他外出寻找了半天,实际上宝玉的魂儿早就跟着去寻找了(神往),他心里搁不下;四次是宝玉外出避祸,经历了很多,见了很多,想了很多,会遇到什么奇遇,我们不得而知。但外边的世界,让他对自己的处境和人生价值有了更深切的认知和反省。



第二个环节是黛玉死娶宝钗。这是宝玉出家前的一个了结,若不了便不好。一方面是藕官烧纸那次的启悟和伏笔,必将是黛玉泪尽而亡,宝玉娶宝钗,顺理成章。另一方面是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已经将兼美许配给宝玉,叫他们完成了婚事,甚至行了房。作为现实的投影,宝玉也会完成与黛玉、宝钗(合为兼美)的夙缘,即绛珠草(黛玉)的灌溉之情、还泪之说完成,宝钗的金玉良缘完成,这样就彻底了结,然后才能转身而去。

第三个环节是一僧一道接引。前面提到“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那时候就该一僧一道出来收场了。一僧一道曾约定“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宝玉外出避祸回到贾府,见黛玉已逝,与宝钗成亲,之后有过短暂的夫妻生活。受享了人生的大富大贵,经历了大悲大难,获得了大彻大悟,走出贾府,走出红尘,成为“飞出迷楼的伊卡洛斯”。这时候,接引宝玉出家并了结情案,回到太虚幻境销号的就是一僧一道。

四、十二支曲子反映宝玉走向觉悟的心路历程

正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五人组成一个西行取经的团队,隐喻了一个人的修行,孙悟空代表人的情绪,猪八戒代表人的欲望,唐僧代表人的心智,沙僧代表人的秉性,小白龙代表人的意志。《红楼梦》也似这样的艺术手法,也有这样的深刻隐喻,即金陵十二钗的意象问题。在一般小说创作中,男人的意象代表人的力量,女人的意象代表人的情感。所以,金陵十二钗表面上是为闺阁昭传,实际上从深层次来挖掘和理解,这十二个贵族女子都是宝玉情感的幻象,《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串联起来,是一首青春的挽歌、贵族的挽歌、末世的挽歌,反映的恰恰是宝玉即作者的心路历程,带着深切的反省和悔恨,这是他创作《石头记》的情感基点和思想背景。



这是一部带有回忆性质的小说,开卷第一回就交代了写作时的心境: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时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罪莫大焉。人到中年,回顾人生过往,历历在目,感慨万千,遂有“终身误”之叹,耿耿于心,难以释怀,故曰“到底意难平”。正如陶渊明作《归园田居》(其一)所言“误落尘五中,一去三十年”,有了心迷身误的认知和惊醒,才挂冠而去,归隐田园。曹雪芹感叹以后,是创作小说,以告天下人,也算是有清一代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吧。

在回忆过去、感叹迷误之时,可以想见作者的模样,或许正是一脸沧桑、愁眉不展、哀叹不已,“枉凝眉”恰是其写作状态的逼真描摹,他想不明白,为何家族一败涂地?如何心事终虚化?难以接受这样严酷的现实,终日以泪洗面。

在愧、悔之外,他心中更有深深的恨,恨什么?“恨无常”,就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作者刚懂事,亦如小说中宝玉正享受富贵美好之时,飞来横祸,家族败亡,从天上到人间,从富贵到贫贱,尤其是抄家那种恐怖,把涉世未深的作者吓得瑟瑟发抖,惊魂未定。

抄家以后就是全家悉数押往京城,然后发卖人口,致使世家大族一夜间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真是到了家破人亡的悲惨境地。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树倒猢狲散,谁也顾不了谁了。

反思这一人间悲剧,岂不是乐中生悲,预料不到的事情。原本还嗔怪家里人和自己没有忧患意识,没有未雨绸缪、虑及长远,可一想到百年兴衰变局,这也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是劫数难逃,该有之难。

家族失势,一落千丈,作者这位昔日公子哥,刚刚成人,初出茅庐,一下子感觉到“世难容”,适应不了。作者才貌双全,“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不免孤高自诩,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就像无瑕白玉掉进泥里一样,糟糕透顶。

细想自己家族倒霉,还是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寻。就是过去荣华富贵之时走的很近、交往密切的人,喜冤家一样,视为知己;可没想到这些人,翻脸不认人,无异于中山狼那样的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现如今,更是落井下石,作践故交,捞取政治资本,叫作者看清了世态炎凉和人性丑陋。

作者遭此劫难打击,一下子衰老许多,老眼昏花,佛性上扬,一下子有所顿悟,明白了点什么(虚花悟)。心想着,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在脑海中萌生了一种虚空幻灭之感。

回顾自己的一生,想到了苏轼的《洗儿诗》“我为聪明误一生”,自己何尝不是为聪明所累。作为家族的合法继承人,无能为力,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到头来是家亡人散各奔腾,一场欢喜忽悲辛。聪明至极,也大不过天道命运。反过来大观天道命运,自己还是被聪明所误所累。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何不盘算今后该怎么办,自己这一代也许是没希望了,但得留余庆,万一后辈子孙可以咸鱼翻身、东山再起、复兴家业呢?

遗憾的是,人算不如天算。也许是上辈子欠下的孽债,没有积下阴德,没有护佑子孙,让作者晚韶华痛失幼子,死于天花,把最后一线希望也扑灭了。

作者万念俱灰,心如止水,自愧自悔“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自己安富尊荣,吃喝享乐,风花雪月,实则是一个败家子,看看自己的现状,身体和家境每况愈下,难以为继,天不假年,这好事也就快终了落幕了。这就是作者一生的回顾,也是其反思反省过去警示后人昭示未来的心路历程。



对于小说,写到这里,逻辑推演下来,宝玉悬崖撒手,弃家为僧,脱离苦海,到太虚幻境销号,了结此案(其实,金陵十二钗等一干风流孽鬼也同样须到太虚幻境销号)。对于作者,完成小说,了结心愿,也将告别人世,魂归地府了。由此反观金陵十二钗,岂不是宝玉沉醉红楼所作春梦的五彩斑斓吗?实则幻觉泡影,十二种色相,寄托在一人身上,如卢生的黄粱美梦一般。宝玉出家,作者梦醒,金陵十二钗也就云消雾散,踪迹全无,再难寻觅了。

2023年3月2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4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20: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推荐到草根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何谓贾宝玉“悬崖撒手出而为僧”? (2013-03-22 07:41:57)
标签: 红楼梦 风之子 文化        分类: 《风语红楼》(初始本)
              《红楼笔记》之六百八十七

                风之子原创



   “悬崖撒手出而为僧”是脂砚斋最为著名的一句关于贾宝玉八十回以后命运的批语,也是研究者引用最多的脂砚斋批语。但是,就我来说,虽然一次一次的引用,却只注意“出而为僧”了,始终没有好好理解一下什么叫“悬崖撒手”?尤其是“悬崖”,对于即将出家的贾宝玉来说,什么是“悬崖”?

    我相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关键的话题,说不定可以引我们一度柳暗一度花明呢。

    “悬崖”一词,是佛语,其实也就是关键时刻、重大考验的意思,就是面临着犯下万劫不复的罪过的意思,反正就是人生的大关键大转折的意思。那么,贾宝玉当时面临着什么样的悬崖呢?

    第一,是狱神庙的审讯吗?

    应该不是。贾宝玉出家,是从狱神庙出来之后的选择,也不可能他在狱中突然说我要出家就出家了,就停止审查了,这是不可能的。贾宝玉要出家,必须是在有完全的人身自由的时候,所以,应该是狱神庙审查,证明他无罪,出来之后的事情。

   第二,那么,贾宝玉从狱神庙出来之后回到贾府,当然已经不是宁荣二府的贾府了,是寄居在贾府祭祀田庄的贾府了,迎接他的有母亲王夫人、妻子薛宝钗和嫂子李纨侄子贾兰以及尤氏等等等等,也没有什么“悬崖”呀?

   真想不明白了。不如,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吧。这样问,贾宝玉为什么要出家呢?

   第一,对林黛玉的思念,这是主要的,但是,单单对林黛玉的思念是无法完全促成贾宝玉的出家的,不然的话,他要出家,早出了;

   第二,是和薛宝钗成亲?也不是。我之前说过,林黛玉已经死了,除林黛玉之外,薛宝钗应该是贾宝玉妻子的最佳人选了,而且,我曾经分析过贾宝玉的一个观念,那就是即便对方死了,另一个也要好好的活着(见拙文《黛玉死后宝玉为啥还和宝钗结婚》),方不辜负对方,所以,和薛宝钗结婚也对于贾宝玉来说也不是什么“悬崖”,更何况,这种选择是在林黛玉死后贾府被抄之前就做出的了,算不得什么;

   第三,那么是姐姐贾元春的死以及祖母贾母的死吗?客观说,有影响,但也不是,林黛玉之死尚且不能促使他决然出家,何况其他?而且,贾元春和贾母之死更早,贾宝玉要为此出家,早出了,也不是。

   这就奇了。我们再来想想“悬崖”一词,就好比一个人站在悬崖边沿,稍微不慎就会摔得粉身碎骨,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是什么导致贾宝玉产生这种感觉,而决然出家的呢?

   对了,只能有一个了,那就是贾宝玉在经历了姐姐和祖母的惨死,林黛玉的惨死,和薛宝钗结婚的情感经历之大波动大伤痛之后,又经历贾府事败被抄的家族巨变之痛,当他在狱神庙历尽凌辱获得清白回到家里之后,却又发现了一个更为严酷的现实,那就是,之前断然撕毁贾母定下的和林家和林黛玉的协议,逼死林黛玉的母亲大人,现在居然在用被贾府托管的林家的财产来养活整个贾府(见拙文《林黛玉家财产的去向》)!这个严酷的现实,让贾宝玉看到了一些本质的东西:

   1.母亲的冷酷和无耻;

    2.贾府的冷酷和无耻;

   3.林黛玉之死的悲怆;

   4.自己对林黛玉的负罪;

   5.一旦继续在贾府生活,就意味着他真正的成为了有负于林黛玉的罪犯和帮凶,真正的成为了同流合污的无耻之徒,真正的成为了对林黛玉感情的叛徒。

   这才是贾宝玉真正感到绝望的原因,本来,他觉得作为儿子作为妻子作为叔叔还有很多感情债要还,不能一走了之,但是,现在他是绝望了(虽然王夫人和贾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没办法才用林家财产的,但在贾宝玉看来公然反悔逼死林黛玉再用人家的钱是不可饶恕的,其实这在佛家也是不可饶恕的万劫不复的罪孽),他觉得自己真的可以抛下一切,走了,出家为僧了。只有这样,他才对得起林黛玉和他们的爱情!

   这就是贾宝玉面临的“悬崖”,也正是这个“悬崖”促使他最终“撒手”(也就是抽身而退、放手的意思),“出而为僧”了!

   好一个情僧!我为你的大勇和忠贞而喝彩!









分享:
49

喜欢

1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13671)┊ 收藏(6)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林黛玉家财产的去向
后一篇:《红楼梦》之史湘云结局猜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4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20: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宝玉悬崖撒手之后的故事
播报文章

搞笑大柱聊生活
关注
2020-01-30 10:19

×
我们知道,宝玉是最终出走了的。因为脂砚斋曾曝过料,原话是这样的,“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所谓悬崖撒手当理解为他最终离开了贾家,放弃了一切的责任,走到了红尘之外。不过听脂砚斋的语气,像是十分惋惜,他觉得能娶到宝钗,又有麝月,这是人生的大幸福啊,宝玉做事出人意料啊。
但脂砚斋不是宝玉,家族已经衰败破落,世界已经不再清洁,宝姐姐虽善解人意却是一个女人,对他的种种脆弱敏感不能感同身受,而懂他的林妹妹已经逝去,平日看似总是宝玉呵护着林妹妹,但其实林妹妹是宝玉的力量源泉,对宝玉来说,他的人生已经到了一种满目荒凉、极其无味的地步,他为什么还要假装愿意待在那个叫做家的地方?
这没什么好讨论的。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假使受宠的宝玉出走了,换句话说,贾府财力还没有出现问题,林妹妹还没有逝去,而他本人正处在最风光之时——所有资源都优先给他,振兴家族的希望也寄予在他身上,会发生什么?
有人一定会哈哈大笑,宝玉是神经病吗?既然是最风光的时刻,这么好的条件,换成我赶着都不会走,豪宅住着,宝马开着,成群的仆人伺候着,还有什么不满足?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但是,不要忘了,人一风光之后就容易膨胀,又因为没有吃过什么苦,就觉得所有的好都该自己得。不然,你回头想一想,有没有某个时刻,我们其实矫情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可就是意识不到,一定要到泡沫散去,我们才会触摸到一点点生命本来的东西。
宝玉不如意的最大部分,是他在安乐窝里养成了洁癖的习惯,现实却要他努力适应污浊。甄府的婆子牵他的手,他忍一下再忍一下,告诉自己这个过程总会过去;他可以要了妙玉的茶盅让刘姥姥度日,但绝不愿刘姥姥睡他的床——太腌臜了。
精神上也如此,接待一下俗气客人贾雨村便抱怨天抱怨地;香菱会写诗了,他比谁都开心,因为香菱终于成了一个雅致女孩。他最爱在女孩队里混,但前提是这些女孩必须和他同一阵营,一旦女孩走到他的对面去了,比如宝钗湘云等劝他要读书,这话再正常不过了吧,可他觉得这侮辱了他的品格,直接抬脚走人。
但是随着女孩们的长大,这些声音越来越多,更不要提父兄们对他的强烈期望。有一次他和柳湘莲激愤地说,家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得行。
作为一个少年,他总有冲出牢笼的冲动,“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的诗和远方是过二丫头那样干净纯洁的生活,“恨不得跟了二丫头去”。他在紫檀堡和蒋玉菡的那段逍遥时光,一定程度上养肥了他的胆子,他又承诺将来要把怡红院的丫头都放出去,这可以看作是他对自由的一种更大的迫切的变相需求。
如果有一天他在没通知家人的情况下,忽然登一份声明出来,告诉世人,他将退出贾府高级成员圈子,另置宅子,在经济上独立自由,同时,隐晦的表示,贾府怡红公子的头衔不想丢掉,以备写写诗歌爆个料什么的时候吸引人气之需,更重要的是,份内零花钱照样可以领。这并不让人意外。

广告
飞鸽28自行车价格< 618超级品类>爆款精选超值满减!!!
×
当然,他没有带着林妹妹,肉眼可见,林妹妹也不会跟他走。一是林妹妹没有大肆花贾府的钱,她的置装费也没有惹起下人们的口舌,虽然有不得志的小红等腹诽她性格上不饶人,但没有传到她的耳朵里,她本人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个情况,她的内心也不会刮起风暴。
二是林妹妹也不是来自异国的十八线演员,个性自由放任,也没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让她耳濡目染,学会怎样在夹缝中找到最大便宜。林妹妹实实在在是一个贵族小姐,她虽然有时写诗,“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但事实上,她都不允许自己的诗作被传出去。她虽然不曾劝宝玉走仕途之路,但她也从未鼓励他背叛家族众望去写一则声明。
得知宝玉出走,林妹妹大约会哭得两个眼睛像桃子那么大吧。她更会担心,担心他变坏了,虽然,有宝玉的那句,你放心,就是为了这些人死了,我也心甘,但是外面的世界那么广阔,万一又换了一群人呢;担心他没有体贴的人照顾,袭人奔丧时,林妹妹就曾问过,袭人什么时候回来,这说明,在林妹妹心中,还是非常认可袭人的品牌服务的;她会觉得在这个世上更孤独了,还可能写出更多哀怨的诗。
宝姐姐会笑说,大家别伤心,宝兄弟不爱读书,不懂仕途经济,出去走走或许对他是个锻炼,吃个亏才会长大嘛,实在不放心,找个妥当人陪在他身边,不就好了。这实在是因为她哥哥有一年被柳湘莲摁在泥水塘里打,她并没有心急火燎和她妈一个样,一叠声嚷着找人揍回去;薛蟠要出去经商,她也是力劝母亲答应,又找年高有德的张德辉作陪。
史湘云再来贾府的动力或许会减少一半,她会恨恨地说,怎么宝哥哥就丢下我们一个人独自乐去了。探春大约会说,走得好,换做是我,早走了,这才是我的宝哥哥。迎春是个木头,不会有啥意见。惜春还小,但她读出了宝玉对现状的不满,由此更加悟到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的佛门真理。凤姐会说,他不是这里面的货,怎么闹独立了?李纨真心开心,这魔王走了,该我们家兰儿出头了。

广告
因为得到美女欣赏,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
丫头们里最伤心的应该是袭人,袭人以贤出名。但我听我奶奶说,天下最贤惠的女人都是虚情假意,因为我们从来不晓得她们心里究竟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她们表面看起来天真烂漫地与你谈些贴心的话儿,实际上,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地提防你,她们毫不费力的就能满脸热诚地堆笑,经常为的是哄人。
可是现在,袭人再也没有人可哄了,所有的努力都成了泡影,她该怎样面对这人生的惨败?晴雯也伤心,毕竟他没带她走,她会说,我早知道他会走的,他那鬼鬼祟祟的主意我早知道了。秋纹等丫头一定一片哀嚎,没了宝玉,怡红院成了空房子,丫头们要重新分配主人了,可是到哪儿,都不如怡红院来得自在轻省吧。
她们之前有多优越,现在就有多沮丧。当然,小红不必如此,她会庆幸自己早早跳槽到了凤姐那里,又因为积极工作,或者还有父母原因,她的排序仅在平儿和丰儿之后,她还获得了贾芸的爱情,这个时候,唯有她可以笑看风云了。
王夫人暗地里肯定抱怨林妹妹,把一切罪责都归到她头上。她会觉得我家儿子之前虽然是个混世魔王,但,他并没离家的念头,都是这小妖精来之后,把他带坏了,一天比一天不听话,他俩吵架也不是一回两回了,这回竟把我儿子逼走了,还不是婆婆惯得她,才这么嚣张跋扈。
贾母则会把抱怨的帽子送给贾政,抱怨他管严了她的宝贝孙子。贾政归之于天意。贾赦、邢夫人暗地里盘算老母亲的心头肉出走了,老母亲还能撑多少天。赵姨娘最高兴,这活龙自己走了,好了,天下太平,该我家环儿登台了。

广告
ppt课件网 免费ppt课件下载
×
可是,尽管大家各有抱怨,表面文章还是要做。贾母会紧急召开讨论会,商量如何向世人表明态度。因为你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世人就会各种猜测,冷子兴之流就会寻找种种蛛丝马迹,在外面散布各种对贾府不利传闻,说什么作风淫乱啊,后继无人啊,甚至唱衰整个家族。而贾府怕的就是这个。
贾家向来注重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就连对下人都是宽厚有加。袭人母亲要赎回袭人,仗着的就是贾家这一份需求。因为靠祖宗吃饭的富贵人家,或许谈不上真诚,但一定要顾全体面。民众风评不好,意味着你这个家族已经脱离了大众的三观轨道,就会给家族对手以可乘之机。
宝玉和蒋玉菡一起跨马游街,百姓议论纷纷,忠顺王府很快就找上了门。这不仅因为蒋玉菡是忠顺王府的人,还关系到你有没有低调地处世,你的家族有没有很好的教养你的品德,如果没有,则完全可以弹劾你的家族德不配位,更不必说无中生有、混淆视听,把件小事弄成惊天风雨。经过百年锤炼的贾家,尤其是贾母和贾政,怎会不知这一生存常识?
可面对的是自家的一个很傻很任性的孩子啊,能怎么办呢?尊重年轻人的生活吧。贾府的这个态度既顺应了年轻人的需求,稳住了年轻人反叛的心,又显示了家族的大度与包容,至少会赢取一部分世人的好感。
至于宝玉要利用贾府这个老字号赚钱、交际,捞取种种好处,那也拦不住,或许还是好事,毕竟这位年轻人,之前那么固执,不肯做一点正经事儿,家人看着丫头似的,外人看着废物似的。

再说,靠着贾府这个招牌儿吃饭的也不只宝玉一个,赖嬷嬷、刘姥姥等,都在这儿拿过好处,与其让别人占尽便宜,不如让自家孩子也分一杯羹。至于会不会毁了贾府以后再说,我们老贾家又没做什么恶事,老天总不会那么残忍吧。
以上种种虽是假设,但毕竟也有哈里王子的现实版演绎。只能说,生命的真谛在于折腾。其实,宝玉也曾短暂“出走”过,就在凤姐生日的那一天。我们都知道,他要找个安静地方祭奠一下死了一周年的金钏。
这意味着,金钏的死一直压在他心上,看着他每日欢天喜地,风风光光的,但一个少年的心,有时是浸泡了苦涩的。没有出走时的宝玉,其实算得上是个乖孩子。这个乖孩子虽然时时有出走的冲动,但他终归留在了富贵乡。
他生下来就拥有无数人羡慕的东西,正因为拥有这些东西,使他缺失了在社会最底层奋斗的时间和经历,傻傻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幻想干净地生活一辈子,最终把生活过成了一团糟。
到这时,除了“悬崖撒手”,竟毫无别的办法拯救自己的灵魂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宁愿我的假设是真的,风光的宝玉真的走向广阔天地了,尽管可能走得不够坚决、不够彻底,可是必经迈出了朝向新生活的脚步。这就让人开心。
作者:樵髯,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6244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20: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集蒋玉菡——从传国玉玺上崩掉的北京朱明之“玉角”
江海 2007-09-06   |  607阅读  |  2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我们先看“蒋玉菡”的名字。
  “蒋玉菡”,“将玉含”也,而贾宝玉出生时“嘴”衔“通灵宝玉”,也是“将玉含”。“将玉含”,等于贾宝玉“衔玉而生”之“衔玉”。所谓“将玉含”和“衔玉”,其实就是一个字,即“琀”,《说文》道:“琀,送死口中玉也。”意思为:放在死者嘴里的玉。“蒋玉菡”小名“琪官”,“琪”,美玉也。将“蒋玉菡琪官”一起连着读,“将玉含之玉”也,那么“琪官”就是贾宝玉“嘴”中所衔之玉,即“通灵宝玉”,也就是北京朱明镶补在“传国玉玺”上的那块“玉”。因为此玉用来镶补“传国玉玺”的缺角,镶补完成后只占“传国玉玺”的一角,所以可以称之为“玉角”,即北京朱明之“玉角”。与满清用来镶补“传国玉玺”的“金角”相对。

  作者为什么要将“通灵宝玉”转换成“琪官”呢?

  “官”,本指官吏,又代指皇帝,在《石头记》中是对戏子的一种称呼。

  “官”,读谐音可为“关”,即关隘,这里指山海关。明末清初时,山海关是明朝与满清之间最重要的关隘,是明清争夺的中心,明清之间的战争,大都在山海关一带展开。

  我们再将“蒋玉菡”和“琪官”连起来。“蒋玉菡琪官”,“将玉含玉关”,“将玉含之玉关”也。哪里又是山海关所含之玉呢?东北也。

  《石头记》第三十三回,“忠顺亲王府长史官”气势汹汹地来找贾政问罪时,特意提到:“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何止是“相与甚厚”,究其实,“蒋玉菡”本就是“宝玉”所衔之玉,等于通灵宝玉,代表北京朱明的“玉角”,特指明朝的东北。

  怎么能断定“琪官”就是指明朝的东北呢?

  第三十三回,宝玉道:“大人既知他的底细,如何连他置买房舍这样大事倒不晓得了?听得说他如今在东郊离城二十里有个什么紫檀堡,他在那里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想是在那里也未可知。”

  “东郊离城二十里”之“紫檀堡”,这是什么地方呢?宁远城也!

  “紫檀堡”,“只探堡”也,“只”,单独的;“探”,向前伸出;“堡”,堡垒。“只探堡”,单独的向前伸出的堡垒,即“只身探出山海关外的城堡”。宁远城,即今辽宁兴城,位于山海关外二百里,居辽西走廊之中部,扼辽西走廊之咽喉,“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

  天启二年(1622),后金逼近明朝辽东的军事重镇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辽东巡抚王化贞弃城逃跑,经略熊廷弼也被迫退入关内,辽东陷入危机。朝廷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主持军事,孙承宗推荐袁崇焕为山东按察使佥事;推荐王在晋为辽东经略,取代熊廷弼。王在晋准备划山海关而守,遭到袁崇焕等人的反对。袁崇焕力主“若保关内,必保关外,若保关外,必保宁远”,得到孙承宗支持。天启四年(1624年),袁崇焕筑宁远城。经数年艰辛努力,明军布成宁(远)锦(州)防线,成为阻挡后金骑兵的屏障。后来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重创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靠的就是这道防线。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崇祯十五年(1642年),洪承畴在松锦之战中大败,为满清所俘,宁远城从此孤悬关外。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打到北京,吴三桂应诏回京救驾,才毁弃宁远城,东北就此沦陷。

也就是说,宁远城是明朝拥有东北的象征,所以书中说“如今”琪官住在“紫檀堡”。作者为什么特意加上“如今”二字呢?因为明朝在东北的军事行政中心本是辽阳,但此时早已在后金的控制之下。

  宁远城正位于山海关东面二百里,是书中所说的“紫檀堡”无疑,代表袁崇焕所筑的宁锦防线。“东郊离城二十里”,即“山海关外二百里”。

  争夺“琪官”的又是谁呢?书中交代,是“忠顺亲王”和“北静王”。我们知道,“忠顺亲王”指顺治帝,代表满清。宁远城正沦陷于顺治登基之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将改朝换代比作传国玉玺的缺角之争,还将中国比作传国玉玺。所谓“玉角”与“金角”之争,不仅是正邪之争,还是民族之争,即汉族和少数民族之争,“玉”指汉族;“金”指少数民族,明末清初时特指后金之女真族。这就是作者将“通灵宝玉”转换成“琪官”的原因,即将“正邪”转换为了汉族与女真族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看后文自然明白。】

  作者是如何将宝玉与蒋玉菡联系到一起的呢?《石头记》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唯一一次正面描写了蒋玉菡,其中有宝玉与蒋玉菡“私相授受”的情节。

  原文

  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叫他:“闲了往我们那里去。还有一句话借问,也是你们贵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我独无缘一见。”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宝玉听说,不觉欣然跌足笑道:“有幸,有幸!果然名不虚传。今儿初会,便怎么样呢?”想了一想,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诀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



  “(宝玉问)‘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

  “琪官”,“玉关”也,指山海关,与“蒋玉菡”一起便为“含玉之关”。其时山海关所含之“玉”,也就指辽西走廊的宁锦防线。

  “琪官”住在哪里呢?上面已解读,住在“紫檀堡”,“紫檀堡”即宁远城,宁远城因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而“名驰天下”。宁远城这一小小的城堡,一直关系着东北的命运。

  蒋玉菡,小名“琪官”,“琪”者“美玉”也,与宝玉之“玉”相同,是北京朱明这块“玉”的东北一角!但是从何处可以看出蒋玉菡只是“玉”的一角呢?

    “(宝玉)将一个玉诀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

  “玉”,代表汉族、明朝。“玉诀”,应为“玉玦”之误,“玦”,半环形有缺口的佩玉。“玦”,也是“珏”,意思为:合在一起的两块玉,点明宝玉和琪官的身份;“玦”,更是“角”,也就是“边角”之“角”,“玉玦”即“玉角”,宝玉将“玉诀”送与琪官,更进一步地点明了琪官的身份,即琪官指明朝的东北,是中国这块神玉的一角。而“扇坠”则表明琪官所在的“紫檀堡”,即宁远城所代表的宁锦防线,孤悬关外。宁远城正位于山海关外的辽西走廊之上,十分形象。

也就是说,只有“蒋玉菡”和“宝玉”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北京朱明。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使东北独立于明朝之外。那么,是明朝骟掉努尔哈赤,使“琪官”和“宝玉”重新合在一起呢?还是女真族将“后金”镶嵌在“宝玉”之上,进而统治全中国呢?当然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

  第三十四回,书中交代:“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表明山海关外的宁锦防线形势紧迫。这里十分形象地点明了《石头记》第三十三回前后的时间背景,即在顺治登基之后。顺治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登基,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此之前吴三桂既已毁弃宁远城,回京勤王。

  宝玉“衔玉而生”,但自宝玉出生之后,“通灵宝玉”却一直挂在其胸前,这也表明了《石头记》的时代背景,即处于北京朱明末世,“通灵宝玉”已不是衔在宝玉嘴里,而是像“扇子上的坠儿”一样,一直孤悬关外。

  第二十八回,宝玉与琪官“私相授受”后,回到大观园。

  原文

  宝玉回至园中,宽衣吃茶。袭人见扇子上的坠儿没了,便问他:“往那里去了?”宝玉道:“马上丢了。”【庚辰侧批:随口谎言。】



  “马上丢了。”脂砚斋道:“随口谎言。”这可不是谎言,而是历史事实,宁远城确实“马上丢了”,代表东北的“琪官”当然也就“马上丢了”。此乃一语双关也。【《石头记》另一大写作手法。记清。】

  自从“琪官”“马上丢了”之后,作为宝玉“命根子”的“通灵宝玉”,也在《石头记》中基本消失,既没有人希罕得想再看它一眼,宝玉也再没有将它摔来摔去泄愤。

  “通灵宝玉”即北京朱明玉玺,后转而指东北,即“琪官”,但“琪官”“马上丢了”。那么“通灵宝玉”是什么时候“丢”的呢?

  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原文

  谁想秦钟趁黑无人,来寻智能。刚至后面房中,只见智能独在房中洗茶碗,秦钟跑来便搂着亲嘴。智能儿急的跺脚说:“这算什么!再这么我就叫唤。”秦钟求道:“好人,我已急死了。你今儿再不依,我就死在这里。”智能道:“你想怎样?除非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依你。”秦钟道:“这也容易,只是远水救不得近渴。”说着,一口吹了灯,满屋漆黑,将智能抱到炕上,就云雨起来。【庚辰侧批:小风波事,亦在人意外。谁知为小秦伏线,大有根处。】【庚辰眉批:实表奸淫,尼庵之事如此。壬午季春。】【庚辰批:又写秦钟智能事,尼庵之事如此。壬午季春。畸笏。】那智能百般的挣挫不起,又不好叫的,【庚辰侧批:还是不肯叫。】少不得依他了。正在得趣,只见一人进来,将他二人按住,也不则声。二人不知是谁,唬的不敢动一动。只听那人嗤的一声,掌不住笑了,【庚辰侧批:请掩卷细思此刻形景,真可喷饭。历来风月文字可有如此趣味者?】二人听声方知是宝玉。秦钟连忙起来,抱怨道:“这算什么?”宝玉笑道:“你倒不依,咱们就喊起来。”羞的智能趁黑地跑了。【庚辰眉批:若历写完,则不是《石头记》文字了,壬午季春。】宝玉拉了秦钟出来道:“你可还和我强?”【蒙侧批:请问此等光景,是强是顺?一片儿女之态,自与凡常不同。细极,妙极!】秦钟笑道:“好人,【庚辰侧批:前以二字称智能,今又称玉兄,看官细思。】你只别嚷的众人知道,你要怎样我都依你。”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一时宽衣要安歇的时节,凤姐在里间,秦钟宝玉在外间,满地下皆是家下婆子,打铺坐更。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甲戌双行夹批:忽又作如此评断,似自相矛盾,却是最妙之文。若不如此隐去,则又有何妙文可写哉?这方是世人意料不到之大奇笔。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惧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故特因此二三件隐事,指石之未见真切,淡淡隐去,越觉得云烟渺茫之中,无限丘壑在焉。】



  我们知道,所谓“王凤姐弄权铁槛寺”,是在给秦可卿送殡之时,而凤姐是孝庄,秦可卿是崇祯,孝庄怎么会给崇祯送殡呢?奇哉怪也。但这却是历史事实,满清入关后,为了收买民心,确实曾装腔作势地“以帝礼改葬”过崇祯。【伏线。不枝蔓。】这已点明此回的时间背景,即满清入关之后。我们知道,秦钟指皇太极和顺治,这里当然指入关后的顺治。

  宝玉“捉奸”,秦钟“倒不依”,宝玉道:“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

    脂砚斋道:“看官细思。”但他们会怎么“细细的算帐”呢?

  作者由“好人”智能引出“好人”宝玉,由秦钟与智能的一番“云雨”,引出秦钟与宝玉的“与凡常不同的一片儿女之态”,最后却说:“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如此就能“淡淡隐去”?自然也是“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了。【同时写了两个历史事件。伏线。】

  顺治与宝玉“睡”在了一起,也就是说顺治正在为宝玉“补缺”呢!【脂砚道:“看官细思。”其实这与满清的文字狱一样,也是“堵嘴”。】于是凤姐便命人将“通灵玉”“拿来塞在自己枕边”。脂砚斋道:“这方是世人意料不到之大奇笔。”不谬也。

  这就是所谓的“良儿偷玉”。

  第五十二回,平儿道:“宝玉是偏在你们身上留心用意、争胜要强的,那一年有一个良儿偷玉,刚冷了一二年间,还有人提起来趁愿,这会子又跑出一个偷金子的来了。而且更偷到街坊家去了。”

  “良儿”,“娘儿”也,即“娘”和“儿”,王熙凤是孝庄,秦钟是顺治,正是“娘儿俩”。这“娘儿俩”联手,将镶补宝玉“缺角”的通灵宝玉给“偷”了去。

    但在第十五回以后,通灵宝玉不是还照样出现过吗?比如第二十五回“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通灵玉除邪”;第二十九回“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宝玉“咬牙恨命”地摔通灵宝玉。这里须要说明一下,第二十五回和第二十九回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其发生时间实际上是在第十五回之前。也就是说《石头记》这部“明史”,并非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记述,而是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先颠而倒之,然后用《红楼梦》的表面故事情节串连起来,进行分时段的记述。暂伏线于此,后文自然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20 00:22 , Processed in 0.08000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