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贾元春凤藻宫·怒其不幸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11: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元春省亲,回到贾府的第一件事,为什么是急着“更衣”?
君笺雅侃红楼

2021-11-20 08:16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元春省亲是贾家最不应该做的错事,也是他们与皇帝渐行渐远的标志。他们对太上皇的省亲旨意欢呼踊跃,势必会与皇帝渐行渐远。
不管如何,贾家修了大观园,贾元春还是如期地出了宫,回娘家去“省亲”了。
图片
(第十八回)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地走来,至西街门下了马,将马赶出围幕之外,便垂手面西站住。半日又是一对,亦是如此。少时便来了十来对,方闻得隐隐细乐之声。一对对龙旌凤翣,雉羽夔头,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然后一把曲柄七凤金黄伞过来,便是冠袍带履。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珠、绣帕、漱盂、拂尘等类。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路旁跪下。早飞跑过几个太监来,扶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来。
元春贵为贤德妃,是贵妃衔,凤藻宫尚书一品夫人,省亲的档次和规格也只比皇后差。
庄严辉煌的皇家仪仗背后,是贾家恭谨地在皇权之下的谦卑。但是,事实真如此么?只是从贾元春回贾府的第一件事,就体现出贾家与皇帝之间的最大问题。
图片
元春进府第一件事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并不是急着见父母家人和游览大观园,而是“更衣”。
(第十八回)那版舆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于是抬舆入门,太监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熌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
元春回贾家第一件事是更衣”,实则是必有的流程。礼部和工部也早都设计好,贾家专门开辟一个偏院,匾额题写着“体仁沐徳”,就是专供元春“更衣”所用。
贾元春省亲前在宫里还有一系列活动。由于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她的事情并不少。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太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戍初才起身呢。”
图片
元春下午一点十五分就吃晚饭,是因为当天活动多。一点半去“宝灵宫拜佛”,注意“宝灵宫”不是佛堂,而是供奉先皇列祖的佛堂。“宝灵”是指帝王之灵。
下午五点十五分去“太明宫”陪着皇帝家宴赏灯,要到晚上七点十五分才能出宫。
贾元春白天一系列活动没有办法休息。晚宴也不可能敞开吃饭,不过就是意思意思。这就使得他一回来贾府,首先要解决的是“吃喝拉撒”的个人问题。
省亲在夜里,她的晚餐下午一点就吃了,需要垫补一点吃食再开始省亲流程,更需要上厕所,洗漱上妆。
图片
最重要的是,元春省亲是皇家活动,她需要更换贵妃礼服。宫里礼佛和陪皇帝家宴都是节日常服。省亲时需要穿着贵妃礼服,属于皇家礼仪。
这套礼服平时也不会穿,一般是在贵妃册封时或者有大朝礼包括省亲这种场合才会穿。
元春进贾府时,还不算礼仪最鼎盛,要等她换好了贵妃礼服后,省亲才真正开始。一切礼仪、礼节才能行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体仁沐徳”四个字,这才是曹雪芹真正要写的深层含义。
图片
“仁”“德”指皇帝的德行恩典。
仁者,《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儒家提倡“仁爱”“仁政”等,都是指向帝王之胸怀和政策。
德者,《玉篇》:德,惠也。《书·盘庚》:施实德于民。《诗·小雅》:既饱以德。特指美好、恩惠、感恩。
“体仁沐徳”代指贾元春“洗漱”之处。同时也指皇帝赐予贾家的荣光。贾家感念圣恩,铭记于心,感恩戴德。就是“体仁沐徳”。
然而表象之后的真相却是对“体仁沐徳”强烈的讽刺。
图片
贾家抄家的原因有两个。
一,皇帝不仁,“鸟尽弓藏”,机关算尽抄了贾家。
二,贾家不臣,“心有不甘”,与北静王结党,涉嫌谋逆被抄家。
贾元春的判词图画“一张弓”代表皇帝“鸟尽弓藏”。“一串香橼”代表元春和贾家心有不甘。
这样各怀鬼胎的君臣,通过贾家响应太上皇旨意,不顾皇帝意志踊跃修建大观园,迎接元春省亲,体现得淋漓尽致。
“体仁沐徳”看似君明臣恭,实则是各怀鬼胎,不仁不臣。是为“虎兕相逢”也!
文|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作者、点赞、收藏很重要,文章每日持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0: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红楼梦》贾元春死亡真相:元春省亲时已道出了真相
2018年03月10日 15:11 冷笑话小迷作者:冷笑话小迷
1

  贾元春,《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长女,贾宝玉的姐姐。

  揭秘《红楼梦》贾元春死亡真相:元春省亲时已道出了真相

  元春是贾府政治靠山,贾府是元春的经济支持,贾府的荣辱系于她身,她也需要娘家为她打点,两者相互依存。她生前,由一个女史成功成为凤藻宫尚书,然后封为妃子,皇帝恩准她回家省亲,被封为贵妃,风头过盛,会引起其他政治势力的不满。

  元春死后,贾府迅速衰落。

  原因如下 :

  揭秘《红楼梦》贾元春死亡真相:元春省亲时已道出了真相

  1.曹雪芹的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入宫二十年来,明辨是非,圆滑世故,榴花是石榴花,寓意多子多福,意思是在宫中封妃,大富大贵,也同时暗示元春可能身怀龙子,但只是花,并没有提到子,所以孩子没有生下来。虎和兕都是猛兽,凶兽,虎,是皇帝,兕,暗示皇帝身边的人,所以在过了宫中最得意的三年之后,死于宫中斗争。

  2.关于元春的曲子

  揭秘《红楼梦》贾元春死亡真相:元春省亲时已道出了真相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

  揭秘《红楼梦》贾元春死亡真相:元春省亲时已道出了真相

  眼睁睁,荡悠悠,消耗,说明元春在死前以及其清醒的口吻描述自已的死亡。可能是自缢,或者绞死,也可能毒发,此处用词并不是自然生病,身患病痛的情况下说的。

  最后一句,退步抽身早!身处富贵权势之中,无缘无故为何要抽身早?如果她只是病死的,自然死亡,何需如此警示?

  说明大势已去,皇帝要开始有所动作了,她失宠了,她的家人如果还像她在世那样,奢华无度,不知避讳,迟早受到惩罚。

  3.文中描述

  揭秘《红楼梦》贾元春死亡真相:元春省亲时已道出了真相

  元春回家省亲,与家人团聚的时候,曾经哭着埋怨说,“既把我送进这见不得人的地方……”

  在宫中做贵妃,她却觉得是见不得人的地方,了无生趣的地方,说明她在宫中处境和境遇,不如人意,也并非他所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红楼梦》72回王熙凤梦见被夺一百匹锦,83回元春染恙,86回托梦给贾母,暗写元春在宫中处境十分凶险。

  揭秘《红楼梦》贾元春死亡真相:元春省亲时已道出了真相

广告
  其中,一个叫“夏守忠”的太监,曾经在元春封妃的时候传旨,72回他打发小太监来贾府要银子,说明那时元春已经失势。曹雪芹起名善用谐音,夏守忠,即夏寿终。夏天,暗示上文的榴花,寿终暗示他与元春的死有关。兕字暗示皇帝身边的人极有可能就是他。

  正因为他的告密和出卖,将元春置于两派政治斗争中,皇帝处死元春,事发突然,来不及通知父母,只能托梦。

  元春之死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府败亡的丧钟,她自己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1: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元春与“二宝成婚”
pengxq书斋 2017-05-25   |  372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贾元春与“二宝成婚”





我上次讲课讲到元春下旨让二宝成婚其实并不存在元春厌恶黛玉喜欢宝钗之意,只不过是因为黛玉已死,元春为维护贾府嫡出派利益反击庶出派对宝玉的猖狂进攻而及时作出的应激之举。对于这一点,有些红迷朋友不一定会认可,因为他们觉得二十八回元春端午节送礼,宝钗与宝玉所得一样,而且宝钗所得礼物比黛玉要重一些。不过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站在元春角度上,黛玉是贾母外孙女,是“自己人”,而宝钗与贾母在血缘关系上分明要比黛玉远一些。也就是说宝钗是贾府的客人,而黛玉是贾府的主人,--尽管这“主人”是相对于宝钗而言。

我上面这看法有依据没有?当然有。我们看二十二回贾母给宝钗做生日,小说写宝钗生日小宴上“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 辰双行夹批:将黛玉亦算为自己人,奇甚!



在中国传统观念上,送礼对客人要比对主人优待一些,含有不把黛玉当外人之意,--当然,曹雪芹这样写,也含有二宝成婚将来必由元春做主之意,说穿了,乃小说伏笔。须知,彼时贾母已去世,而王夫人已被赵姨娘、贾环一帮人弄得心绪烦乱,头昏脑胀,哪有清醒的头脑为宝玉择媳?她又一次“ 惑奸谗”,竟拿黛玉开了刀。此正是五十回黛玉春灯谜中“主人指示风雷动”。我们知道,晴雯之死实际上是由于王夫人“ 惑奸谗 ”之结果。红楼梦里,晴雯是黛玉之影,所以晴雯之死直接影射黛玉之死。何况红楼梦里前后对称、前呼后应,此乃板定章法。



如果红迷朋友一定不肯认同我以上所说,那我举再一例。红楼梦里贾母曾主动带头凑份子钱给宝钗做生日而没有给黛玉做生日,那么我们能不能说贾母喜欢宝钗而厌恶黛玉?不能。因为脂砚对此说的很清楚: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也,不闻为作生辰,却去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



同理,宝玉本想在宴会上引来贾母夸黛玉,谁知贾母却不理会宝玉心事而转夸了宝钗。对此我们只能说宝玉不懂得人情世故,但贾母岂能不懂?要知道,饭桌上还有薛姨妈在座呢。--所以我们看红楼梦,首先必须得懂“做人”道理,不然,书呆子气十足,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下面我们说其他,但还是与元春喜不喜欢黛玉有关。

宝玉怡红院里蕉棠两植,为照顾两头,宝玉题匾额为红香绿玉。但元春觉得不好而改题为怡红快绿。或许有些红迷朋友据此又会认为此是元春不喜黛玉的证据。其实呢,这又是误会了贾元春。须知“红香绿玉”比较俗,而“怡红快绿”比较雅,其中句意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措词的俗和雅而已。这不过表明了元春高雅不俗而且富有文学气息。比如元春改蓼汀花溆为花溆,省略两字,不过是因为两者语义重复。毕竟元春是才选凤藻宫而不是貌选凤藻宫。--这很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元春之死犹如杨玉环之死,但两者重大差别是杨玉环以貌取胜,而贾元春是以才取胜。这样一来,社会意义大不相同。



元春所题“怡红快绿”,其实肯定了宝玉与湘妃。而湘妃是宝玉的娥皇、女英,恰是黛玉、湘云。这在红楼梦里指的是木石前盟。--当然,黛玉死后湘云接替,这一点元春当初并不知情。但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元春自始自终没有反对过宝黛宝湘。恰恰相反,在元春思想中没有宝钗位置。所以二宝成婚完全是因为事出紧急、突然变故。元春一当上皇后立马下旨让二宝成婚,我们也能看出事态严重情况紧急。我们可以肯定,在曹雪芹固有艺术构思中,黛玉之死实是被王夫人所逼。面对贾府庶出派对宝玉黛玉的污蔑、进攻,对庶出派的“抢班夺权”,王夫人一筹莫展,无可奈何,而元春当机立断,令二宝成婚,从而一举粉碎了庶出派阴谋。



或许有红友说宝钗不让宝玉用“绿玉春犹卷”而用“绿蜡”,这不说明元春不喜黛玉?我认为不能。这里面其实说的是宝钗为人善于奉迎,还有宝钗博学,而丝毫拉扯不到元春不喜黛玉。因为“绿蜡”典故正好指“蕉”字,即黛玉。



好了,我们下面看看元春评诗。

小说写“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话里,薛林并列第一。而在宝玉诗里,元春指明黛玉一首为最佳。



在红楼梦里,薛林如两峰对峙两水分流,写诗作文其实没有高低之分。换句话说是难分伯仲。曹雪芹笔下的元春也丝毫没有贬低黛玉抬高宝钗之意。所以元春令二宝成婚完全是因为黛玉已死的缘故,更是为了捍卫贾府领导权的缘故。



但是大量证据表明二宝成婚后只是姐弟关系,并没有夫妻之实。这也说明了当时二宝成婚是面临突发情况,万分紧急。二宝没有爱情,只有友情,但两人均能顾全大局,服从元春而奉旨“成婚”。--关于二宝成婚后只是姐弟关系,没有夫妻之实,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讲,今天就不作枝蔓。



现在有一个问题是急需论证红楼梦八十回后贾元春当中华皇后,而时间是发生在黛玉死后的五月初一。但这个问题的论证绝非我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红迷朋友如果要我简略地说,我只能说下面几点。



关于元春当中华皇后。

证据一、舒坤《批本随园诗话》有记:“乾隆五十五、六年间,见有抄本《红楼梦》一书。或指明珠家,或云傅恒家。书中内有皇后,外有王妃,则指忠勇公家为近似。”



证据二、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其中“三春争及初春景”,写的是迎探惜三姐妹地位都不及元春荣华显贵。迎春惜春,我们不必说了,可探春,后贵为海外王妃,然她也赶不上元春地位。这不是很明确了吗?元春只有当上了中华皇后,地位才能压得住探春的海外王妃,否则,“三春争及初春景”,这话就让人没法理解。



而我对于元春判词的简要解读是这样:

二十年来辩是非指元春活了二十岁,与秦可卿一样是死在是非堆里。榴花开处照宫闱隐“五月榴花照眼明”(陆游诗),意思是元春五月初一当皇后。而三春争及初春景指迎探惜都赶不上元春显贵、红火,最后虎兔相逢大梦归指元春死于柳彪之手,因为柳彪名字里既有虎又有兔,其实也就是置杨贵妃于死地的陈玄礼。



根据曹雪芹艺术构思,元春之死与杨贵妃类同。杨贵妃死于陈玄礼,则元春死于“虎兔”,即柳彪(名字里有虎又有兔)。元春判词把元春飞黄腾达又如爆竹般一响而散写得清清楚楚。事实上,判词既点了柳彪之名,也点了雍正之名(因为雍正在虎兔相交之年上台)。“虎兔”玩的是双关。这种文字游戏乃曹雪芹所长。



说明一点:据第二回冷子兴介绍,元春比宝玉只大一岁,所以元春省亲时年仅十四,死亡时年仅二十。至于十八回说元春与宝玉“情同母子”之类,那是指元春原型曹雪芹姑妈与“宝玉”当年之影。这一点有畸笏批语可证:庚辰侧批: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



证据三、六十三回,麝月所抽花名签,所抽之签,乃荼麋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而旧诗云:开到荼麋花事了。注云:在席共饮三杯送春。

麝月所抽花名签,点明时间是春末夏初。--因为荼糜花,春末夏初开花。此正符合元春五月初一当皇后这一具体时间。在红楼梦里,春末是指特定的芒种节四月二十六。而“韶华胜极”四字,毫无疑问暗点元春五月初一升皇后,而不是暗点没当皇后之前的贾贵妃。因为贾贵妃离皇后还有一步之遥,严格地说,称不得“韶华胜极”,何况,书里描写的贾贵妃省亲,“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时在元宵佳节,而不在“榴花开处照宫闱”的红五月。再一点其实很重要,因为麝月抽签不是展现过去辉煌,而是预告后文。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麝月本意乃镜子。所以麝月在此实“代替”元春抽花签。麝月所抽花名签与自己关系不大,主要是预兆元春当皇后、贾府被抄等等。--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足令我们思考。对麝月花名签的详细解读,红迷朋友如有兴趣请参阅我有关论文。



证据四、十八回脂批云《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此明说元春之死犹如杨贵妃。如果我们结合元春判词、曲子,综合分析可确认脂批所言无误。而杨贵妃虽不是大唐皇后,但实际地位简直比皇后还皇后。



证据五、我们已经充分证明秦可卿乃贾府国“皇后”。她直接影射贾元春在八十回后当中华皇后。

事实上,十八回元春省亲,其礼仪、场面均是皇后才能享用,惟不同之处是按清制,皇后当用“九凤金黄伞”而不是“七凤”。--但这是曹雪芹欲盖弥彰,同时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此时的元春毕竟还不是皇后;可谁能说其影射之意不明显?!

此外,元春在八十回后当中华皇后证据还有,但为文章简练,请恕我不予一一罗列。



我们看红楼梦二十七回伏笔黛玉之死,时间在四月二十六;二十八回伏笔二宝成婚,时间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而二十九回写元春嘱托贾府打平安醮,五月初一最热闹,连贾母都前往清虚观捧场。这其中奥妙难道曹雪芹还没交待清楚?须知红楼梦情节进展具有对称性。我们看了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回伏笔,就可知二年后,黛玉四月二十六日死元春五月初一升皇后随即下旨令二宝五月初五端午节成婚。

我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二十八回其实伏笔二宝、蒋袭两对婚姻,而主要伏笔蒋袭。至于二宝成婚时间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从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绝不会有错。



关于贾元春与二宝成婚,我暂时就讲到这里,当然讲得很粗糙很简略。下面,我希望红迷朋友们提出各自的疑问,以利我们互动,共同探讨。



王根福

2011.3.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1: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金陵十二钗之四:贾元春
江山携手 2015-10-25   |  39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五、金陵十二钗之四:贾元春


    贾元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即贾妃,贾政与王夫人所出,贾宝玉的姐姐,因生于正月初一所以名元春,后应选入宫,又加封贤德妃,大观园即为其省亲所造。贾家四姐妹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名字连起来暗合“原应叹息”四字。 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外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昙花难得开花,花夜开晨即萎谢。所以“昙花一现”这句成语,是用来形容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

  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蒙天子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书中用了几回篇幅写“元妃省亲”贾府流金淌银之盛,然而,虽然如此,元春却称她居住的皇宫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去处,可见她在帝皇之家既受极权的管辖也无丝毫人身自由的难以言状的辛酸。

  贾元春在书中出场不多,但她既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礼物的时候,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就显示了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贾府通过这个贵妃娘娘的关系,促使了贾赦,贾珍,贾琏等人有恃无恐地进行打点进贡,太监勒索,开支日繁。也加速了这个封建家族的衰落灭亡。第五回关于元春的判词,写道: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外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据第九十五回所写,贾元春因病于卯年寅月,十二月十九日逝。享年四十三岁,正应了“虎兔相逢大梦归”,元妃一死,贾府就失去了靠山,大故迭起,所以贾元春贵妃娘娘就像昙花一现,宛如荣宁二府的荣华富贵,盛极一时…… 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 后暴病而亡。

判词诠释

  为正册第三。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注:有版本“兔”作“兕”)

  [注释]这一首是写贾元春的。一直引发红学界的争议,是“红楼死结”之一。但我认为,诗句往往因朦胧、多味而意蕴浓郁,解释诗句时要该朦胧的朦胧,该多味的多味,尽量不破坏诗句的诗意。

  1.“二十年来辩是非(古本中是“谁”不是“非”)——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此句并不难解,难点是”辩是非“的年龄是什么时候,可以认为”辩是非“的年龄是”有志于学“的年龄,孔子说自己有志于学的年龄是十五岁,言外之意则是一般人有志于学的年龄是十五岁左右。也可以认为”辩是非“的年龄即是一般人”辩是非“的年龄,推己及人,我觉得大概也是十几岁。


  2.“榴花开处照宫闱”——石榴多子,证明她怀孕了。这个石榴树开花了,就要结果,但是结出来了没有呢?它不是“石榴结处照宫闱”它仅仅是“榴花”并没有结成石榴。

  3.“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三个美好的春天。第一年,她省亲了。小说里也写得了二春、三春的故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虽然她还受宠,但她并没有回家省亲。她一共有三个美好的春天,,但是在这三个春天那一个比较好呢?初春。

  4.“虎兕相逢大梦归”——说元春的死期。有人以为“虎兔相逢”乃影射康熙死胤禛嗣位于壬寅年,明年癸卯元雍正事。又所根据底本属早期脂本的《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和“已卯本”中“虎兔”作“虎兕相逢大梦归”,就有可能暗示元春死于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之中。兕,一种猛兽,有可能暗指清朝当时的“弘皙逆案”中弘皙一派的势力。因元春当初把秦可卿出卖,得罪了秦可卿的哥哥(人物原型为弘皙)。在一次皇帝外出时,大概是遇到这伙人的偷袭,两派政治力量的斗争中,对方要求元春去死,皇帝无可奈何的答应了对方的要求,元春成了这场斗争中的牺牲品。“大梦归”,指死。


  或云,贾家人认为自己是兔,所以有些版本用“虎兔相逢大梦归”;政敌认为贾家是兕,所以有些版本用“虎兕相逢大梦归”。“兔”和“兕”都合理,并存最合适,更平添一分诗意。

梦曲谶语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释义

  这首曲子是说贾元春的。曲名“恨无常”,暗示元春早死——无常是佛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勾命鬼。元春当了贵妃,但“荣华”短暂,忽然夭亡。这里兼有两层意思。

注释

  1.喜荣华正好——指贾元春入宫为妃,贾府因此成为皇亲国戚。

  2.恨无常又到——指贾元春的命运,元春本是一位阿哥的妃子(之前还服侍过胤礽或弘皙),一天皇帝突然死亡,阿哥立即上位。元春便幸运的当了贵妃(这是喜无常)。但“荣华”短暂忽然夭亡(这里又是一个无常)。所以说“恨无常”。

  3.荡悠悠,芳魂销耗——指元春的死法,是被丝绸类的东西缢死的。

  4.天伦——古代制度用作父子、兄弟等亲属的代称,这里是父母的意思。贾元春用来称呼她的父亲贾政。

鉴赏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像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此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过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荫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脂批点出元妃之死也与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为“ 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红楼梦》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独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作者究竟怎样写的,从“虎兕相逢”四个字是无法推断的。曲子中有些话也很蹊跷,如说元春的“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倘元春后来死于宫中,对于筑于“帝城西”的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很难解通的。这现在也只能成为悬案。不过,有一点,曲中写得比较明确,即写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爹娘哭诉说:“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要亲人以她自己的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吗?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样,声称“毫不干涉时世”的曹雪芹,就大胆地揭开了政治帷幕的一角,让人们从一个封建家庭的盛衰遭遇,看到了它背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贾探春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话的深长含义,也不妨从这方面去理解。

判词谜团

  关于贾元春的判词,第二句是“榴花开处照宫闱”。对于这句判词,很多红学研究者认为它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只不过是一句景观描写而已。我不这样认为,这一句也需要破解出其中的深意。

  “榴花开处照宫闱”。“榴”就是石榴,石榴有一个什么特点啊?石榴多籽。为什么在紫禁城里妃嫔住的那些院落里面都种石榴树啊?它有时候不直接栽在地下,而是栽在一个大盆里面,现在你去故宫参观,有时候还能发现,月台上一溜都是石榴树。封建社会,从皇族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希望多子多福。康熙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榜样,你看他那么多子女,而且以子女众多为荣、为喜。“榴花开处”意味着什么?我个人以为,意味着小说里面的那个贾元春实际上她已经为皇帝怀孕了,所以她得到皇帝那么大的宠爱。一般来说,皇帝宠爱一个妇女,在多数情况下,还是因为她为自己有所生育,特别是能给自己生儿子。所以贾元春她后来命运为什么悲惨呢?因为从小说里面我们看不到一点痕迹,说她把怀的这个孩子生下来了。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情况可能也是很悲惨的,她的原型给乾隆怀了孩子,孩子却并没有能顺利地落生。所以“榴花开处照宫闱”,那个石榴树开着花,石榴树开花就意味着要结石榴果,但是结出来没有呢?它不是“石榴结处照宫闱”,它仅仅是“榴花”,并没有完全结成石榴。这一句就点出来,贾元春她是处于这么一种状态。


  关于贾元春判词的第三句是“三春争及初春景”。对于这句判词,很多红学研究者认为,这是指贾府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之间的关系,“三春”指的是迎春、探春和惜春,因为她们三人都不如元春地位风光显赫,所以是“三春争及初春景”。那这句话又为什么被人说是“红楼死结”,是不解之谜呢?大家知道,贾家有四个平辈的女性,元、迎、探、惜。这四个女性的名字本身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又是一个谐音,就是“ 原应叹息”,“原来就应该为她们叹息啊”。

     这是曹雪芹为这些最后命运都不好的薄命女性进行的艺术概括。她们的名字又都带春字,因此可以说是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所以“三春争及初春景”,很多人就解释成,你看元春多风光啊,元春到皇帝身边,“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了,迎春、探春、惜春你们都不如她,所以叫做“三春争及初春景”。但是这个话是说不通的。为什么说不通呢?因为《红楼梦》第五回关于十二钗的判词和曲,都不是说她们一段时间里的状态,而是概括她们的整体命运,点明她们的结局。那么就结局而言,迎春确实命最苦,她嫁给“中山狼”孙绍祖以后,很快就被蹂躏死了;但是探春跟惜春都没有死,尽管一个远嫁,一个当了尼姑,总比死了好吧;而元春呢,我们读完这个判词再读有关她的那个曲《恨无常》,就知道她后来是很悲惨地死掉了。在第二十二回,元春的那首灯谜诗,也很清楚地预示着她的惨死:“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她究竟怎么死的,那些情节,有关细节,因为曹雪芹的八十回后文字散佚了,所以探讨起来可能麻烦一点,但是她的结局是悲惨地死掉,这是无可争议的呀!如果非要以四位女性的结局作比的话,只能感叹“迎春怎及初春景”,怎么会“三春争及初春景”呢?而且元春是元春,你说初春干什么呀?所以如果这么解释,会越解释越乱。非把“三春”解释为元、迎、探、惜里面的三位,非把“春”理解成指人,那读《红楼梦》就会越读越糊涂。不光是这一句的问题,书里有“三春”字样的句子非常之多,比如说“勘破三春景不长”“将那三春看破”,更何况还有我们反复引用过秦可卿临死前向凤姐托梦,最后所念的那个话,那个偈语,叫做“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所以如果你要是胶着在“春”是四个人,来回来去饬这“三春”的话,你怎么饬也饬不出一个道理来,越饬越乱乎,特别是“三春去后诸芳尽”,怎么算“去”?如果死了算“去”的话,那只有迎春、元春死了,应该说“二春去后诸芳尽”;如果远嫁、出家也算“去”,那就该说“四春去后诸芳尽”,怎么也算不出“三春”来。那么这些话里面的“三春”究竟都是指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不是指三个女子而是指三个春天,“三春去后”就是“三度春天过去”。那么“三春争及初春景”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把“三春”理解成三个春天,也就是说把“三春”理解为三个美好的年头的话,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一年固然有四季,但如果我们觉得我们三年都过得不好,我们就可以说这三年是“三冬”,因为冬天一般就让人觉得比较寒冷。“三春”则应该是指美好的年头一共有三个。你把胶着在四个人身上的思路搁在一边,你把你的思路挪移到按年头来理解的话,所有的这些话全通了,一通百通。“三春争及初春景”,就是贾元春她最美好的日子就是封为贤德妃的第一年,就是乾隆元年,就是初春,首先她省亲了呀,那多美好,是不是?小说也写了二春、三春的故事,写了背景大约是乾隆二年和乾隆三年的故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虽然那个时候元春的情况还是比较好,但是她又回家省亲了吗?没有了。所以对于贾元春来说,确实是“三春争及初春景”。她一共有三个都比较美好的春天,但是在这三个春天里面加以比较的话,哪一个春天最好呢?初春。这样就把贾元春她的命运发展的轨迹表述出来了。 

  关于贾元春判词的第四句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对于这句判词,红学界争议更大。那么红学界争论的焦点在哪里?这句判词究竟意味着什么?

  “虎兕相逢大梦归”,我这么一念,下面我看有的红迷朋友就在那儿皱眉,可能要对我说:您念错了吧?不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吗?你看的那个版本,很可能上面写的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后来的通行本写的都是“虎兔相逢大梦归”。但究竟是“虎兔相逢大梦归”还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是《红楼梦》研究当中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有的研究者认为,原来是“虎兔”,因为“兔”字跟“兕”很相似,当年的抄手抄错了;有的研究者也认为是抄错,但却是把“兕”字错抄成了“兔”字,因为“兕”字比“兔”字生僻,如果原来是“兔”,很难想像有人会把一个常见的字抄成一个许多人都不会写也不知道该怎么念的怪字;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高鹗续书的时候选定了“兔”字,他那是别有用心,故意把曹雪芹原作里传递的权力斗争的信息,化解为一种宿命,一种迷信。

  我个人的意见是这样的,我认为,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应该是“虎兕相逢大梦归”。

  虎,不用解释了,一种猛兽。兕也是一种猛兽,犀牛一类的那种兽,独角兽,很凶猛,身体体积很大,力气很足,顶起人来很可怕。它跟虎之间可以说是有得一搏的,很难说一定是虎胜,也很难说一定是兕胜。在虎兕相逢,两兽的恶斗当中,贾元春如何了呢?“大梦归”。这个你应该能理解,就是意味着她死掉了,人生如梦,魂归离恨天,就是死掉了。

  但是有一些人坚持认为是“虎兔相逢大梦归”。高鹗、程伟元他们续后四十回《红楼梦》,写了元妃之死。高鹗他的续书是有一些优点的,我不想全盘否定,但是高鹗写这个贾元春之死确实是太荒唐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他怎么写的。

  首先,高鹗说贾元春怎么死的呀?没有发生任何不测,她是“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肥胖症。说她“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说她吃荤东西吃多了,喉咙这儿老堵着痰,“偶沾寒气”以后,就“勾起旧疾”,勾起她的旧病后,“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因此就薨逝了。她是因为发福,因为多痰,因为受了风寒,可能得了点儿感冒,她就死了,很太平地死在凤藻宫里面了。那么,前面第五回的判词也好,关于她的《恨无常》曲也好,关于她那首灯谜诗也好,等于都白写了,一点没有暗示作用,成胡言乱语了。高鹗就这样告诉我们,贾元春这个人,她很太平、很正常地在宫中薨逝了。那他怎么解释“虎兔相逢大梦归”呢?这不是我非要跟高鹗过不去。他实在没办法,他写的才确实是胡言乱语,他这么说,“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他就说,因为那一年是卯年,那个月是寅月,卯就是兔,寅就是虎,所以这不就是“兔虎相逢”了吗,她就大梦归了。首先,这是兔虎相逢,不是虎兔相逢,应该先把年搁前头,把月搁后头,对不对?再加上中国人关于属相关于十二生肖的规定,都是冲着年说的,几乎没有人把一月到十二月,按十二生肖来划分的;你们家,你自己,你们家老人,老祖辈有这么分的吗?现在是阴历几月呀?属于哪个属相啊?有这么问吗?一般不这么做。更何况,他语无伦次在哪儿呢?他自己说“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他说那是一个甲寅年,甲寅年那是虎年啊——过去也确实有一种说法,就是立春以后,可以算是另外一年了,甲寅过后是乙卯,你就说元春是死在虎年和兔年相交接的日子不就行了吗?他又偏不按年与年说,非按年与月说,也许他的意思是到了卯年了,但月还属于寅年的月,所以卯中有寅,算是兔虎相逢。但这样营造逻辑,实在是说的人和听的人都脑仁儿疼。我认为,说来说去,他就是要回避“虎兕相逢”这个概念,他一定要写成“虎兔相逢”,这个起码可以说它是败笔吧。而且他说贾元春去世的时候四十三岁,在那个社会四十三岁是一个很大的年纪,就是说贾元春死的时候已是一个小老太太,这个也很古怪,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才选凤藻宫”没多久,贾元春就四十三岁了。高鹗他续《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他也没有很大的时间跳跃,没有说现在过了三年、过了五年,他没这么说,他就那么煞有介事地,按前八十回的那个时间顺序往下写。他写到贾元春死的时候,离元妃省亲也不过是几年的事情,这样往回推算的话,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妇女,还能得到皇帝那么大的宠爱吗?也没有生下一个儿子来。当然,他有想像的自由,问题是我不跟着他想像,我觉得他这个读起来不舒服。按我的分析,贾元春在省亲的时候不过二十四五岁,我那样算,和书中对其他年代的交代是对榫的,和真实生活当中曹家的情况也是能够大体对榫的,所以我觉得我的这个思路应该还是成立的。何况古本上写的就是“虎兕相逢大梦归”,

  就是意味着两个猛兽进行恶斗,在这个过程当中,贾元春不幸地一命呜呼,最后只得到一个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样,我们现在就把贾元春的判词完全读通了,它不再是不解之谜,更不是什么死结,是个蝴蝶结,一抻就解开了。

  当然了,第五回不仅是通过一个判词来暗示贾元春的最后结局,还通过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当中的一支曲《恨无常》,来概括贾元春的命运。因此对贾元春的死亡原因如果要做探究的话,就必须对《恨无常》曲以及书中其他的一些描写来做研究,来做分析。

死亡之谜

  现在要探讨的问题就是贾元春究竟是怎么死的,因为我们现在看不到八十回以后曹雪芹关于贾元春的描写了。因此,我们只能够从第五回里面,曹雪芹写下的对贾元春命运的暗示里去分析。上一讲里面,我已经分析了关于贾元春的判词,指出按曹雪芹的情节设计,她不是像高鹗续书里写的那样,很太平地薨逝在凤藻宫,她是因为虎兕相争,在一场权力争斗当中,悲惨地死去。第五回除了判词,还有曲,现在我就要把关于贾元春的那一首《恨无常》曲,探究一番。判词和曲,总的意思是相通的、相同的,但是在对一些具体事件、具体情况的交代上,又各有侧重。

  《恨无常》曲是这样的:“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个曲我们要一句一句地去体味。“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鲁迅在他的著作《朝花夕拾》里,就有一篇《无常》,回忆他小时候在乡间看迎神赛会的民俗活动中,所看到的装扮出来的这种鬼,“浑身雪白”,“一顶白纸的高帽子”,手里捏一把“破芭蕉扇”,有时候还拿一个算盘,意思是来找人“算总账”。鲁迅在那本书里还亲自画了关于无常的插图,你可以找来看。总之,无常也是过去民间传说中的来自阴间的一个鬼,他让活人感到一切都不可能长久,一切都会变化,到头来要被他清算,被他带往阴间;而且他不讲情面,鲁迅先生就在他那篇文章里写到,过去的目莲戏里,无常给人印象最深的唱词就是,“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因此关于贾元春的曲里说“恨无常又到”,既是表示说,没有想到的一种最坏的变化来到了,同时也意味着,去勾她赴黄泉的无常鬼跑来了。

  底下一句就接着说,贾元春“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很悲惨的。她“二十年来辨是谁”,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而且回家省亲,大大地风光了一回。甚至于为了面面俱到,她还专门安排了清虚观打醮活动,“榴花开处照宫闱”,石榴树都开花了,如果结出果子的话是什么样的情景啊?但是,没想到这些竟然都是过眼烟云,正如秦可卿在天香楼上吊前跟王熙凤预言的那样,“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到头来,她还是“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注意,曹雪芹在《恨无常》曲的第二句里,就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人的死亡,不是因为什么发福、痰壅、感冒,因病死亡,她是突然死亡。什么叫做“眼睁睁,把万事全抛”啊?一个人眼睁睁地不愿意死,生理上不到死的时候,结果“把万事全抛”,就说明是非正常死亡。

  她死在什么地方呢?《恨无常》曲交代得非常清楚。是像高鹗写的那样,死在宫里面吗?在凤藻宫吗?不是,叫做“望家乡,路远山高”,你想这是在什么地方?也有人跟我辩论,说她不是金陵十二钗吗?她的“家乡”应该指的是金陵了。如果她是在皇帝身边,在北京的话,她望她的家乡不是“路远山高”吗?因为通过小说里面的描写可以知道,贾家很早就离开金陵了,小说里面写到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看到有金陵十二钗的册页,就向警幻仙姑提问:“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小说里面的贾宝玉,他对金陵就完全没有记忆。当然,警幻仙姑就有一个解释,说不重要的就不录了,录进的都是重要的。这就说明小说里面的贾家已经离开金陵故乡很久了,金陵只是一个原籍。贾家里面每一个人的死亡,后来几乎都是在离金陵很远的地方,曹雪芹不可能把一句可以通用于贾家诸多人物的词句,特特地写在这里,所以我认为“路远山高”不会是指原籍。在《恨无常》曲里面这样来写元春之死,它指的应该是元春死于一处荒郊野外,也就是说元春死在不但离她的祖籍金陵很远,而且离她平时所居住的凤藻宫也很远,当然离她自己父母所住的荣国府也一样远,应该是比如说潢海铁网山那一类的地方。“路远山高”是那样的含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江山携手 > 《元春》举报/认领
上一篇: [转] “虎兔相逢”是啥时候
下一篇: [转] 贾元春,她不是薛宝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1: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贾元春,她不是薛宝钗那样的女子
珍爱红楼梦 2020-11-06   |  48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二十年来辨是非,道得尽的是沧桑,道不尽的是元春的辛酸。


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思。


面对着中兴贾府心切的贾政,元妃竟道出了如此丧气之话,如此消磨贾政志气,怎不叫贾政心寒。


问君何事伤离别?如此儿女情长,这分明又是一个贾宝玉——女宝玉——贾元春。

这应当也实属元春之秉性。元春选进宫廷之前,身为女孩儿,谁又会真正去关心她的性情呢?古代女子本就是为父母而活,为男人而活。女子婚姻也更是如此了。

元春的进宫,应当就是贾政一手的安排。也不说完全为了家族,也不说是为了贾府的未来,元春只知道她就要进宫了,就要成为皇帝的女人了。因为那一切又何须元春去考虑。唯命是从,谨遵父命就罢了。

元春得皇帝看重,选为贵妃,是她善良个性的的最佳回报。不看《甄嬛传》也知道皇宫里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吧。但是元妃地位的得来,又何曾是勾心斗角的结果。


才选凤藻宫,才是元春无尚的荣光。因此名义晋升,实属说明元妃对于功名富贵的获得,对于贾府的未来发展,并不曾积极用心。一切还都只是上天对其纯良淑德的垂青。



其实早该还红楼梦一个至情至性的贾元春,她的眼中甚少功名富贵,她的心中也应当甚少考虑贾府长远的未来。一进入贾府,见了贾母、王夫人,元春立马泪眼婆娑,表达出的是那好似遭囚禁似的的凄寒。说那是见不得人的去处,她又何曾顾及隔墙有耳,又何曾顾及太监把这些话语传进了皇帝的耳朵。做皇帝的女人岂能享受到什么自由。

元妃是真善美的化身,也是真性情。元妃小的时候就当属如此吧。

对于孩子的养育,隔代的教育,隔代的爱总是会深过一重。我们不要忽略了元妃可是由贾母带大的。元妃所获得的一切教养,几乎均为贾母所施与出的。王夫人什么人物,贾政什么人物,贾母什么人物,想必大家心里也十分清楚。

贾母年轻时就是活跃分子,又精明能干,远胜王熙凤。如今年纪上了,也依然保持着童心,对晚辈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宽容。乐于见到晚辈们精彩的个性。一切她都包容,她当时红楼梦中心地最柔软的人吧。

元春经贾母教养,躲在深闺,自然是少沾世俗之气,而是注重涵养的积蓄,注重阅读经典怡情养性。



王夫人后来添了宝玉,元春自忖己乃长姊,宝玉乃弱弟,又上念王夫人年迈,也就为母分忧,十分地怜爱宝玉。不同于诸多姊妹幼弟。元春如此有爱心,这又当是贾母之功劳一件了。



因为怜惜,元春跟贾母一起住,宝玉自然又是跟随贾母,日夜不离。贾母培养出了元春,对于宝玉的教导,自然就再也不用她操心,教育宝玉的人物落到了元春的头上。元春待之,其情状如母子。

那宝玉未入学之前,元春也就教他识得数千字,手引口传,宝玉更是因此识得几本书。这几本书,说起来少,可是对于一个未入学的孩子,却是学得够多了。元春会教,宝玉也会学。

那几本书,应当有道家自然之类的书。宝玉跟迎春一样,也喜欢读《太上感应篇》。宝玉性情的形成实乃与那些书关联深大。这种影响非启蒙读物而不能。贾宝玉从小,接受的是宽松的教育。


贾母、元春的个性,也深合道家之精神:富有慈善之心,主张顺其自然。哪像典型的儒家人物贾政,对宝玉不是打就是骂。元妃只是嘱咐贾政要好生扶养,一个扶字包含着几多鼓励与肯定。并嘱咐贾政别过严厉,以防生不虞。设想,如果是宝钗来教,肯定会是不是将宝玉痛骂痛打一顿。

如果说宝玉天性如此,那么元春对于宝玉的这份天性是肯定的。如果说宝玉的性情是后天形成,那么宝玉的启蒙老师对于这份性情的形成,也就是功不可没。

因此,是不是可以说,宝玉心性的形成跟元春真的有着莫大的关心呢?如果有关系,那么元春也应当就是一向就有着宝玉一类的心性了。

最后还是别忘了,他俩的人生观都是源于贾母。而贾母不正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可爱老太么?只是辛苦了元春,一个洁净之人,硬是生生被置之于一个是非之地。二十年来辨是非,终是自身过于渺小,被是非吞噬。

人生是非无穷无穷,一个弱女子又怎么能够每次都辨析得过来。有时候辨析出来,就是对了,也是错了。很多时候,社会是不讲理的。脱离了贾母的怀抱,滚滚红尘之中,元春又能于何处觅得一片干净之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1: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虎兔相逢”是啥时候
木柳书屋 2012-01-16   |  414阅读  |  1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虎兔相逢”是啥时候
        发布时间:2011-12-02 18:30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宗春启        网络编辑:刘春燕
  《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中,有“虎兔相逢大梦归”一句。有的版本作“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难倒了许多学者。

  其实,虎兔相逢和虎兕相逢,没有太大分别,因为它所指的都是同一个“大梦”惊破的时间——除夕之夜。兕,是犀牛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牛”。牛在虎前,兔在虎后,虎牛相逢和虎兔相逢都是除夕之夜的子时。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在元旦的元春,死在了除夕之夜。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元宵节元春制作的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是爆竹。

  爆竹应在何时燃放?自然是送旧迎新之时。听到迎新的爆竹响,元春的死讯亦即传来。

  元春死亡之时,也是贾家彻底覆亡之日。所以叫“大梦归”。

  为什么从现在的小说中看不到这个结局?因为这是小说初稿中的构思。

  笔者以为,小说最初的脉络,可能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三春争及初春好”,春天是美好的开始,元春获宠、允许回家省亲的喜讯传来,贾家大兴土木建省亲别墅。夏天是贾家鼎盛之时,元妃省亲,贾宝玉等入住大观园。到了秋天,贾家已露出败象,家中乱伦,家外违法,聚众赌博,游荡优伶,参与词讼,高利盘剥,可以说坏事做尽。祖宗发出叹息,其实是绝望的表示。到了冬天,岁末年初之际,贾家终于被抄家治罪,“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不是冬天的景色么!

  小说原来贯穿故事始终的时间就是一年。林黛玉春天进贾府,秋天就死了。这在黛玉的《葬花词》中已经明确暗示出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是花,是秋天开的芙蓉花。芙蓉开在秋天,自然也谢在秋天。“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明确暗示着黛玉死亡的时间。

  黛玉死后,贾家也将要覆亡了。“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燕子之巢如何能“倾”,因为大厦已倾。“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覆梁之下,岂有完巢”?

  后来,曹雪芹在反复批阅删改过程之中,按照他所理想的跌宕起伏、悲喜交错的需要,调整了小说的结构,改变了故事原来的编排顺序,所以,有些构思时的设计变得不好理解,成为不解之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1: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中的贾元春究竟做了什么,为何能突然被封妃?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6个回答#热议# 为什么说不要把裤子提到肚脐眼?
且看历史那些事
2020-07-22 · 畅聊古事,细叙从前。
关注
展开全部
在《红楼梦》中除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还有贾家的命运也颇受瞩目。被选秀送进宫去的贾元春一朝突然被封妃,贾家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荣耀。可是并不得宠的贾元春为什么会被突然封妃呢,这一切其实来得非常奇怪,但是贾家却没有怀疑过这背后的原因,可以说贾家的政治敏感程度非常低。而贾元春之所以会被封妃,实际上是皇帝对贾家的安稳之策。



贾元春封妃前,秦可卿死了,命丧天香楼,葬礼举办得不符合常理的隆重。怎样的隆重法呢,葬礼上出现了各个王爷为之设路祭,不由得让人怀疑秦可卿的身份,于是有了什么义忠亲王老千岁留下的被送出宫去的女儿之类的说法,其实没那么复杂,秦可卿只是秦业在养生堂抱来的弃女,因举世无双的姿色容貌嫁入宁国府,成为了代代单传的第四代贾蓉的媳妇。



秦可卿去世,虽然没有为宁府诞下一儿半女,但是贾家依然要为其大兴操办。而至于葬礼上出现了各路王爷,尤其是北静王爷。北静王的出现可谓是明目张胆,不仅没有圣旨就公然出现在平民百姓的葬礼上,还拉帮结派,当众将皇帝送给他表兄弟情谊的手串送给了贾宝玉。北静王这是明着告诉皇帝,自己要与他做对,并且身后是贾家等一众老旧势力的支持。



皇帝已经对北静王表示过好意了,是北静王不领情,所以这次皇帝只能昭示对贾家的恩典,让贾家看到新皇的好。这就是贾元春晋升贵妃的原因。贾元春从始至终就是皇帝和贾家旧势力博弈的一枚棋子,在元妃省亲时贾元春对家人哭诉的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就是在表明自己在宫里其实不如意。可见皇帝对贾元春其实并没有什么感情,有的只是利用。

1    评论 分享 举报
彩虹巧克力糖豆 活跃答主
2020-07-23 · 每天开心快乐暴富暴美
关注
贾元春封妃主要有两个原因,第1是因为贾元春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第2个原因是贾元春属于四大家族,古代宫里面的女子与其家族的兴衰有着很大的关系。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大超说教育 高粉答主
2020-07-23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关注
主要还是因为贾元春是“四大家族”的人,而且她本身就很有才华。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J清如
2020-07-23 · TA获得超过2842个赞
关注
贾府送贾元春入宫本来就是为了牺牲她而让家族兴盛,可惜贾元春刚开始只是当了女史,后来能封妃是因为太后举荐,说到底她还是政治的牺牲品。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世巧镶3Z
2022-04-05
关注
应该是那个老太妃在后面帮助的。老太妃后来一死,贾家接二连三的事就发生了
抢首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1: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琴心记 作者:孙柚
琴心记
孙柚作。全名《司马相如琴心记》。今存明末汲古阁刊本,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本事见《汉书》、《西京杂记》。共四十四出。剧中前部情节,如文君新寡、琴挑春心、夜亡成都、家徒四壁诸出,同于一般相如、文君故事。后部情节则多所增饰,如相如为唐蒙所谗,下狱;文君守节,出家为尼;临邛县令王吉升任廷尉,为相如雪冤;相如出狱,与文君团聚。《三家村老委谈》:“《琴心记》,亦俊逸可喜。”又云:“极有佳句,第头脑太乱,脚色太多,大伤体裁,不便于登场,曲亦时有未叶,以故反不若《浣纱》之传,然较之宣城(梅鼎祚)之嵌宝拣金,临川(汤显祖)之字觋句鬼,则大有径庭矣。”《茂陵弦》评语:“尝读《琴心记》,恨其曲词白口不与题称,而又抹却谏猎一节,添出唐蒙设陷、文君信诳、相如受绁诸事,可谓痴人说梦,了无理绪。”《坚瓠四集》记有辛未观女优演《琴心》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08: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卓文君 - 汉代才女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卓文君(前175—前121),原名文后,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原籍邯郸冶铁家卓氏。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头吟》,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

人物关系
司马相如丈夫 司马相如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卓文君

国籍
西汉

出生日期
公元前175

逝世日期
公元前121


爱好
音律

父亲
卓王孙

其他作品
《白头呤》

原 籍
战国邯郸冶铁家卓氏

目录
1人物生平
2​历史评价
3亲属成员
4​轶事典故
5主要作品
6后世纪念
7人物争议
8史书记载
9艺术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到汉代文景之治,卓家传到卓王孙这一代,由于社会安定,经营得法,已成巨富,
中国画《凤求凰》作者:陈清泉
中国画《凤求凰》作者:陈清泉
拥有良田千顷;华堂绮院,高车驷马;至于金银珠宝,古董珍玩,更是不可胜数。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十六岁时嫁人,几年后,丈夫过世,返回娘家住。

折叠文君听琴
临邛县令王吉与司马相如交好,对他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在临邛都亭住下,王吉天天拜访相如,相如托病不见,王吉更显恭敬。

临邛富人卓王孙得知"(县)令有贵客",便设宴请客结交,相如故意称病不能前往,王吉亲自相迎,相如只得前去赴宴。卓王孙有位离婚女儿,名文后,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司马相如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弹奏了一曲《凤求凰》,倾吐爱慕之情。文君听出了司马相如的琴声,偷偷地从门缝中看他,不由得为他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也产生了敬慕之情。

折叠文君夜奔
宴会完毕,相如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转达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

折叠当垆卖酒
卓文君
卓文君

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几个月后,他们干脆卖掉车马,回到临邛开了一间小酒家。卓文君当垆卖酒,掌管店务;司马相如系着围裙,夹杂在伙计们中间洗涤杯盘瓦器。卓文君是一个罕见的女人,居然不慕虚荣,司马相如也是一个罕见的文人,居然一点都不自卑,一点都不羞愧。这对才子佳人开的小酒店远近闻名、门庭若市。

卓王孙闻讯后,深以为耻,觉得没脸见人,就整天大门不出。他的弟兄和长辈都劝他说:"你只有一子二女,又并不缺少钱财。如今文君已经委身于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一时不愿到外面去求官,虽然家境清寒,但毕竟是个人材;文君的终身总算有了依托。而且,他还是我们县令的贵客,你怎么可以叫他如此难堪呢?"卓王孙无可奈何,只得分给文君奴仆百人,铜钱百万,又把她出嫁时候的衣被财物一并送去。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双双回到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后来司马相如所写《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被封为郎(帝王的侍从官)。司马相如衣锦荣归,着实让岳父卓王孙风光了一把,卓王孙献金相认。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卓文君
卓文君
王闿运认为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是"史公欲为古今女子开一奇局,使皆能自拔耳"王闿运弟子陈锐说:"读史记,疑相如文君事不可入国史,推司马意,盖取其开择婿一法耳。"钱钟书先生在此意味深长地评注:"目光如炬,侈谈'自由婚姻'者,盖亦知所本。"[1]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从来未见记载卓文君对丈夫功名的渴求,倒是看出她非常会享受和司马相如在一起的不同生活形态。[2]

卓文君大胆的追求爱情,这在封建社会是离经叛道的行为。她当垆卖酒迫使父亲承认她的婚事说明她很机智。从前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是卓文君有才有德。在晚年,司马相如移情别恋的时候,她不像懦弱女人那样逆来顺受,也没有被伤害丧失理智成泼妇,而是以诗来警戒丈夫,挽回丈夫的爱情。卓文君的经历为后代的知识女性树立了自由恋爱的榜样。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父亲:卓王孙

兄弟姐妹:兄弟:不详(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卓王孙有一儿两女)姊妹:不详(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卓王孙有一儿两女)

配偶:第一任丈夫:不详(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婚后不久逝世)第二任丈夫:司马相如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漫画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漫画
司马相如所写《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被封为郎(帝王的侍从官)。不久打算纳茂陵女子为妾,冷淡卓文君。于是卓文君写诗《白头吟》给相如。

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忆,岂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没有以往过去的回忆了。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怨郎诗》内容为: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2]

相传卓文君又附两篇《诀别书》。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3]

简述他们的爱情故事:

相如封朗欲纳妾,文君写诗诉忠情。

负心忘旧已无忆,痛心流泪再劝君。

诀别怨郎字字念,惊觉才华声声愧。

重得一人无二心,携手白头不分离。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卓文君个人作品
白头吟        诀别书        怨郎诗        雨霖铃·满雪莹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琴台路
琴台路
琴台路
琴台路,是成都市的珠宝一条街,市内大型珠宝楼在这里荟萃,也兼有少数小规模餐饮店。建筑保留了一些古建样式,整个街区缺乏统一性,特色不突出。改造后的琴台路于2002年12月30日正式开街,全长900米,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琴台路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了特色街区的营造以及同周围环境的结合。[5]

折叠文君故里
当垆卖酒
当垆卖酒
文君故里,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街有文君街,井有文君井,竹有文君竹,江有文井江。陆游赞尝过文君井,郭沫若也赞尝过文君井,连湖北黄碧野的长篇小说,抗日时期也在文君井完成的。可见井秀水美润育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杨超题写"文君故里"四字,张爱萍题写"风流传千古"五字,马识途题写"秦汉遗风"四字。

在邛崃,琴棋书画诗酒花都包含了文君的身影。[6]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争议
折叠文君才
卓文君是个能诗善画的女才子,恐怕是可以推断的。明人胡应麟论及汉魏间夫妇俱有文词而最名显者,首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参见《诗薮》外编卷一。[4]

折叠白头吟

卓文君
卓文君
《西京杂记》卷三记载卓文君作《白头吟》,此说似不足信。《白头吟》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另有《宋书·乐志》载晋乐所奏歌辞。两篇内容大致相同,后者篇幅较长。《乐府诗集》一并载入《相和歌·楚调曲》。另据《宋书·乐志》看来,它与《江南可采莲》一类乐府古辞,都同属汉代的"街陌谣讴",带有浓厚的民歌色彩。《乐府诗集》和《太平御览》也都把它作为"古辞"。《玉台新咏》题作《皑如山上雪》,非但不作为文君的诗篇,就连题目也不叫《白头吟》。惟有《西京杂记》有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之说,然而却不著录歌辞。清人冯舒在《诗纪匡谬》中也力辩其伪。因而这或许是一首来自民间的作品,或许文君自有别篇也未可知。

历史学家王立群的观点:郭茂倩所著《乐府诗集》当中记载的《白头吟》绝非卓文君所写,这是两首五言诗,但西汉中期不可能产生这么成熟的五言诗。[4]

折叠诀别书
对于卓文君所写的《绝别书》,据《西京杂记》说"文君为诔,传于世'",可不载其辞。《司马相如诔》原载明人梅鼎祚《历代文纪》,然而出处不详。据前人考证看来,《司马相如诔》一文当是后人伪托。参见清人严可均校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五十。另外,《艺文类聚》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所记稍异。[4]

折叠怨郎诗
《怨郎诗》显然与卓文君无关,"百无聊赖"一词在卓文君死后数百年才出现,且当时转世这一说法并未流入中原。历史学家王立群的观点,数字诗应该是宋末以后出现的,因为那是元曲风格。[4]

折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78
 楼主| 发表于 2024-8-23 08: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相如 - 西汉文学家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人物关系
卓文君妻子 卓文君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司马相如

别称
司马长卿

所处时代
西汉

出生地
蜀郡成都


出生日期
约公元前179年

逝世日期
约公元前118年

主要作品
《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

主要成就
汉赋四大家之一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5艺术形象
6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景帝时期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汉书 司马相如传》皆载明司马相如出生于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也),清代《四川通志》也记载:“汉司马相如成都人,侨居蓬州。”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时用钱换了个官职,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这些并非其所好,因而有不遇知音之叹。[1]

折叠武帝赏识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待梁孝王刘武来朝时,司马相如才得以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后来因病退职,前往梁地与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时相如为梁王写了那篇著名的《子虚赋》。《子虚赋》作于司马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时在汉景帝年间,其主题是以这一时期以虚静为君的道家思想为指向的,但是并没有得到景帝的赏识,景帝不好辞赋。景帝去世,汉武帝刘彻在位。刘彻看到《子虚赋》非常喜欢,以为是古人之作,叹息不能与作者同时代。当时侍奉刘彻的狗监(主管皇帝的猎犬)杨得意是蜀人,对刘彻说:“此赋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刘彻惊喜之余马上召司马相如进京。司马相如向武帝表示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王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这就是内容上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相衔接,且更有文采。此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为假托人物,设为问答,放手铺写,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形象,又对统治者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此赋一出,司马相如被刘彻封为郎。[2]

折叠相如出使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为唐蒙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唐蒙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皇上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司马相如在那儿发布了一张《谕巴蜀檄》的公告,并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如出使完毕,回京向汉武帝汇报。唐蒙已掠取并开通了夜郎,趁机要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卒,参加筑路的有数万人。修路二年,没有修成,士卒多死亡,耗费钱财。当权者多有反对者。这时,邛、笮的君长听说南夷已与汉朝交往,请求汉朝委任他们以官职。皇上任命相如为中郎将,令持节出使。拢络西南夷。相如等到达蜀郡,蜀人都以迎接相如为荣。司马相如平定了西南夷。邛、笮、冉、駹、斯榆的君长都请求成为汉王朝的臣子。于是拆除了旧有的关隘,使边关扩大,开通了灵关道,在孙水上建桥,直通邛、笮。相如还京报告皇上,皇上特别高兴。他的一篇《难蜀父老》以解答问题的形式,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可惜好景不长,被人告发接受贿赂,遂遭免官。岁余,被重新启用,仍为郎官。

折叠因病免官
焦恩俊版司马相如
焦恩俊版司马相如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相如已因病免官,家住茂陵。天子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可派人去把他的书全部取回来;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散失了。”派所忠前往茂陵,而相如已经死去,家中没有书。询问相如之妻,她回答说:“长卿本来不曾有书。他时时写书,别人就时时取走,因而家中总是空空的。长卿还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再没有别的书了。”他留下来的书上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进献给所忠。所忠把书再进献给天子,天子惊异其书。如《遗(wèi,魏)平陵侯书》、《与五公子相难》、《草木书》篇没有收录,收录了他在公卿中的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辞赋
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赋上。《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 《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葅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隋书·经籍志》有《司马相如集》 1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司马相如还掌握了辞赋创作的审美规律,并通过自己的辞赋创作实践和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对辞赋创作的审美创作与表现过程进行了不少探索,看似只言片语,但与其具体赋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学思想相结合,仍可看出他对赋的不少见解。他已经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辞赋创作主张。从现代美学的领域,对其辞赋美学思想进行阐释,是有益的和必要的。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司马相如的辞赋呈现出了斑斓多姿的艺术风貌,从而获得了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两汉赋作家中,以司马相如成就最高,其大赋甚至成为汉大赋创作的范式,故研究司马相如辞赋创作的特点,对研究汉赋乃至整个汉代文学,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折叠散文
司马相如还是汉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其散文流传至今的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等。虽然有部分著作在历史上起了一些消极作用。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在语言的运用和形式的发展等方面,司马相如对汉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两千多年来,司马相如在文学史上一直享有的声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作家,绝大多数对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整个《史记》中,专为文学家立的传只有两篇:一篇是《屈原贾生列传》,另一篇就是《司马相如列传》,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全文收录了他的三篇赋、四篇散文,以致《司马相如列传》的篇幅大约相当于《屈原贾生列传》的六倍。这就表明,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是超过贾谊的。

折叠文学影响
《子虚赋》,《上林赋》,《司马相如上书谏猎》,《长门赋》,《凤求凰》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3]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他被班固、刘勰称为“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学者称为“赋圣”。同时,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将西南夷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被称之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不拘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的果敢行为,远在公元前就演绎了自由恋爱的爱情经典,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之首”,闻名中外。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唐代诗人张祜则有《司马相如琴歌》一首,曰:“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

他是汉赋的奠基人,扬雄欣赏他的赋作,赞叹说:“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被班固、刘勰称为“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学者称为“赋圣”。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把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琴挑文君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刘武去世后,因不得志,称病辞职,司马相如离开梁地回到四川临邛(今邛崃市,属四川省直辖成都市代管),生活清贫。临邛令王吉与相如交好,对他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在临邛都亭住下,王吉天天拜访相如,相如托病不见,王吉更显恭敬。

临邛富人卓王孙得知“(县)令有贵客”,便设宴请客结交,相如故意称病不能前往,王吉亲自相迎,相如只得前去赴宴。卓王孙有位离婚女儿,名文后,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司马相如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因司马相如亦早闻卓文君芳名。文君听出了司马相如的琴声,偷偷地从门缝中看他,不由得为他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也产生了敬慕之情。宴毕,相如又通过文君的侍婢向她转达心意。于是文君深夜逃出家门,与相如私奔到了成都。卓王孙大怒,声称女儿违反礼教,自己却不忍心伤害她,但连一个铜板都不会给女儿。

司马相如的家境穷困不堪,除了四面墙壁之外,简直一无所有。卓文君在成都住了一些时候,对司马相如说:“其实你只要跟我到临邛去,向我的同族兄弟们借些钱,我们就可以设法维持生活了。”司马相如听了她的话,便跟她一起到了临邛。他们把车马卖掉做本钱,开了一家酒店。卓文君当垆卖酒,掌管店务;司马相如系着围裙,夹杂在伙计们中间洗涤杯盘瓦器。

卓王孙闻讯后,深以为耻,觉得没脸见人,就整天大门不出。他的弟兄和长辈都劝他说:“你只有一子二女,又并不缺少钱财。如今文君已经委身于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一时不愿到外面去求官,虽然家境清寒,但毕竟是个人材;文君的终身总算有了依托。而且,他还是我们县令的贵客,你怎么可以叫他如此难堪呢?”卓王孙无可奈何,只得分给文君奴仆百人,铜钱百万,又把她出嫁时候的衣被财物一并送去。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双双回到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着富足的生活。

折叠犬子的由来
据太史公《史记》的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也就是说“犬子”其实是他的乳名,或者名字。就像“二毛”、“小胖”之类,难登大雅之堂。他长大后,也觉得名字不好听,加上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自己便更名为相如。

最开始,“犬子”之称,其实并无小名之意,只是司马相如的父母为了小儿好养活,便特意选一个低贱的字词为之命名,以远离鬼魅,但因为司马相如长大后自己改了名字,“犬子”才成了小名。

折叠名琴绿绮
梁王慕名请司马相如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成语红拂绿绮中的绿绮指司马相如以绿绮琴挑文君的典故,成语指能于流俗中识名士、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古代奇女子。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形象
时间        剧名        演员
1983年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金宏

1997年

凤求凰

柳云龙

2001年

大汉天子

伊扬

2005年

凤求凰

焦恩俊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琴台故径

琴台故径位于成都市通惠门,相传为司马相如弹琴处,并在此处与卓文君相遇。其时司马相如弹琴,卓文君卖酒。诗圣杜甫曾有《琴台》一诗记载。此后成都市将琴台故径延伸成为琴台路。

驷马桥

位于成都北门高笋塘外百米的沙河上横卧着一座小桥,它就是古今闻名的驷马桥。往北过桥是个三岔路口,直行便是驷马桥街,右拐则叫驷马桥路。

驷马桥原名升仙桥(位于成都北,现存升仙湖),因桥下的河水名升仙水,即今日之沙河。《华阳国志》说:“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桥,汉代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也。”意思是不乘四匹高头大马拉的官车,就不再从此桥过,表示一定要功成名就、志在必得。

参考资料
1.史记 司马相如传  . 古诗文网 . [2016-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3:20 , Processed in 1.0541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