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其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由高鹗、程伟元整理。整本书阅读名著导读曹雪芹(四)楼梦红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红楼梦中描写探春的章节第三回: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五回:关于探春的册页诗画和《分骨肉》曲。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第二十三回:探春的灯谜诗。第三十七回:建立诗社,她给宝玉和众姐妹送上了帖子。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参观探春的秋爽斋,描写探春房间第四十六回:贾赦要鸳鸯,贾母将一腔怒火撒向王夫人的时候,众人都躲出去了,只有“探春是有心的人”,她向贾母陪笑道:“这事与太太何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她的一句话为王夫人翻了案,申了冤。第五十五、六回:凤姐患病期间,治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富有改革精神。赵姨娘为兄弟赵国基死后的丧葬赏银一事来跟探春聒噪,探春急切中有这样的话:“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掣签,签上写道“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第七十回:众人放风筝时,探春的凤凰风筝与外面一个凤凰风筝相绕,而又与一个“喜”字风筝相缠。林黛玉桃花社。第七十一回:贾母庆八十大寿。探春露了个脸。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无理取闹,要搜她的身,她无所畏惧,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表现出决断果敢的气概。后来探春远嫁
探春的形象
不同于迎春的懦弱、惜春的冷漠1.顾盼神飞、见之忘俗的三姑娘。2.胸襟阔朗,志趣高雅,有勇有谋,卓越的领导组织才华,是才智兼备的脂粉英雄。3.铁面无私、威严相济、冷静沉着、机智精明。4.自尊又自卑的性格。5.对家族具有责任感6.是一个有着敏锐与卓识却生于末世的清醒者。(一)见之忘俗的神采“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是作对探春的描述,也是探春留给黛玉的印象。一样的妆扮,探春却能给黛玉留下“见之忘俗”的深刻印象。黛玉进贾府时探春的年纪也应不大,于是这“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就愈发显出她的不寻常。【贾探春的形象】
(二)他人眼中的探春
王熙凤--“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正该和他协同,大家做个膀臂,我也不孤不独了”;平儿也说探春“二奶奶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怕他五分”,可见王熙凤对她是抱着赞赏的态度。
邢夫人对迎春说:“你是大老爷跟前的人养的,这里探丫头是二老爷跟前的人养的,出身一样,你娘比赵姨娘强十分,你也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你反不及他一半!”虽然是责备迎春之语,却也侧面体现出了探春在大家眼里的不一般。
王夫人--“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王熙凤说:“按正礼天理良心上论,咱们有他这个人帮着,咱们也省些心,与太太的事也有益。”这一段话将王夫人的心理揭示的更准确,探春于王夫人来说,虽然乖巧、能干,最多却只是个“有益”之人,若说真心疼爱,除了宝玉却再无第二个了。
贾母--“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这话里的感情色彩很是分明,探春的出众确实使她比别人好些,但肯定仍敌不过宝黛。其他兄弟姊妹里,宝钗赞她聪敏细致,黛玉对她的“改革”也颇为赞同,,宝玉也素跟她亲厚,说她“干了好几件事……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
贾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红楼梦曲-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花名签: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诗词《咏白海棠》: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簪菊》: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残菊》: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南柯子·柳絮》: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灯谜·风筝》: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贾探春的性格(一)聪明细致、考虑周全第四十六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贾母迁怒王夫人,在场的人谁也无法辩解,“探春想王夫人虽有委曲,如何敢辩;薛姨妈也是亲姊妹,自然也不好辩的;宝钗也不便为姨母辩,李纨、凤姐、宝玉一概不敢辩,这正用着女孩儿之时;迎春老实,惜春小,因此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这一段描述,不仅凸显探春的勇于出头,又足见其心思之缜密,各方面都考虑的很周全。
秋爽斋超凡脱俗,室内布置文墨书香四溢,一是有阔大的气派,卧房陈设体现一个“大”字,如大案、大鼎、大盘、大佛手、大幅的画;二是具有文人气息,陈设品主要是文房四宝,字画对联,而不是珠光宝气的饰物;三是带有山林旷逸气氛,字画对联的内容展示的是烟雨、烟霞、泉石的境界,整个房间弥漫着一种阔大和豪放,隐隐透出须眉之风,突出地表现了探春那种阔朗英爽的个性和她男儿般的胸襟。花梨大理石书案中透露出冷硬的线条美,是探春理性人格的真实写照。汝窑花囊及囊中的白菊,既有主人的洒脱又有恣意的生活情趣。颜鲁公的书法,端庄雄伟,劲道郁勃,所具扛鼎之力,恰是探春怀有大丈夫之志的象征。这些正是探春后来结社、理家、反抄检的思想文化基础。(四)胸襟旷逸,英爽阔朗
除了字画,她还喜欢“轻巧顽意儿”。探春从小就独具高旷开朗的胸襟。探春在童年的时候,攒下几个月的零钱,她委托宝玉尽带些什么“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抠的小盆子”,“胶泥垛的风炉儿”。这些所爱之物,皆小巧别致,充满生活情趣。这些正是探春独特的爱好。探春对民间工艺的不俗的鉴赏力和高雅的情趣,正显示了贾探春“文采精华”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她对丫鬟的管教很严格,所以她的丫鬟从没有过什么毛病;她让厨房做一道油盐炒枸杞芽儿,特意单拿出五百钱。这样的严于律己,坦坦荡荡,真正是无不可言之事。结社:才能初现——组织能力和不俗诗才
第三十七回开篇探春在给宝玉的信笺中写道:“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由此可见,探春虽身为女子,但其爽朗气概不让须眉。有此见识和自信,遂在秋爽斋中召集众姊妹吟诗结社,名为“海棠”。结果一呼百应,可见探春在众姐妹当中的号召力。其诗作《簪菊》又更进一步显示了探春的不俗诗才。
实际上在大观园里,探春并不是第一个有结诗社念头的人,李纨早在春天就有起诗社的念头,但真正改变现状、落实想法的却只有探春一人。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下,女性是被选择、被保护、依附他人而生的,因此她们常常畏畏缩缩不敢显出才能。但探春有勇气迈出这一步,海棠诗社的发起是她的一大创举,也是其初展才华的一块试金石,其后才有了理家的大刀阔斧改革。
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曹雪芹赋予探春一个“敏”字,极力描摹了她理家的不凡才能。
首先是探春理家的精细、公正。一位管家娘子借探春的亲舅舅赵国基之死,给刚上任的探春出了难题。探春机警敏捷,深知处理此事的至关重要:谁都知道赵国基与自己的血缘关系,若处理不当,定要引起嫌隙,自己将镇不住台。因此,探春沉稳慎重,从容应对,有凭有据,处置得法。
其次是探春办事有策略。用王熙凤的话来说是“擒贼必先擒王”,“找几件利害事与有体面的人开例作法子,镇压与众人作榜样”。
再次,探春有与众不同的经济见识。懂得“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充分利用大观园中的资源,增加零碎收入,删减重叠的支出,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开源节流解决大观园中的财政问题。改革颇有成效,整个大观园在探春的改革下焕然一新。理家:才志与身份碰撞——改革探索
在理家期间,探春“自守身份”,处事公正,不徇私情,严于律己,连从不以俗事为念的宝、黛,都发出由衷的赞叹:黛玉说“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宝玉评价说“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宝玉说探春“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该是对探春最为深刻的评论,一语道出了探春的机敏灵巧、工于心计的性格特点。探春理家,从除弊、开源、节流三个方面进行,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符合一般改革的规律,充分展示了探春精明强干、光彩照人的形象,表现出她多谋善断、自尊自律、凛不可犯的性格特征。虽然探春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她志在改革的决心、方法和魄力让人不得不叹服。蒙古王府本的脂批写到:“探春看得透,拿的定,说得出,办的来,是有才干者,故赠‘敏‘字。”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正如探春自己所说的,“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探春的性格带有男性的气质,从探春对住所的安排上就能看到这一点。不同于林黛玉房间的玲珑精巧、翠竹遮映,宝钗院落的绿窗油壁、衾褥朴素;探春的住处秋爽斋则颇为阔朗,当地放着花梨
大理石大案,垒着各种名人法帖,并各
色笔筒、毛笔,旁边放置着插满白菊的
汝窑花囊,还摆放着大佛手、白玉比
目磬等摆件。整个房间的布局和摆设颇
具男性的舒朗大气,彰显着探春与普
通的闺秀不同,有男儿一样远走高飞、
建功立业的抱负。
但深宅大院、女性的身份都成了束缚她的牢笼。不过探春并没有因为无法离开贾府而自暴自弃,她跃跃欲试,想在府内干出一番事业。因此,探春积极地探索贾府内部的改革之道,成为贾府中最有探索精神的人。
正如兴儿所说“老鸹窝里出凤凰。”这也就是为何南安太妃后来要召见贾府小姐,贾母只命探春一人来。可见贾母也认为三丫头可堪大任,足以撑得起贾家的门面。
脂砚斋也曾说若探春不远嫁,贾府落败后诸子孙也不至于流散。探春当仁不让地担当起诗社这个重任,探春理家就充分体现了她的勇气与担当,这也完全符合探春的个性。
但这么优秀的探春却一直被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压迫和折磨着。探春生母是贾府的“万人嫌”赵姨娘。在封建社会“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的等级制度下,庶出是贫贱低下的同义语,是为当时的人们所轻视的。五十五回中王熙凤的一
番话就反映了当时的世俗论调:
“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只可
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
所以“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这个
“敏”字,更是敏感的“敏”。
贾探春的心理探春曾经沉痛地对众人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这种遗憾始终伴随着她的生命。(一)庶出带来的自卑探春的出身是她的悲剧之一。在封建大家庭中,庶出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探春是贾政之妾赵姨娘所生,在封建大家庭中,庶出是件很不光彩的事。这对于这个自视甚高的小姐,恐怕要算她“先天的不幸了”。她从在娘胎里就被注定了和自己生身之母身份地位的矛盾,年纪越长,这种矛盾越觉明显,探春对于这一点也是相当在意的。她曾经跟宝玉说:“兄弟姐妹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其实恰是因为太知道了,才说这话。
“……她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阴微鄙贱的见识。她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第六十回“……这么大年纪,行出来的事总不叫人敬伏。这是什么意思,也值的吵一吵,并不成体统”。出面调停赵姨娘因贾环要蔷薇硝惹出的打闹对母亲、亲兄弟感情的冷淡。
(二)地位给予的尴尬王熙凤也曾十分赞赏的说道:“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但即便探春如此努力,仍然如履薄冰,举步维艰。这自然和她庶出的身份有关系。作者借王熙凤之口说出探春在贾府的艰难地位,她向平儿说:“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她理家的时候,一众下人虎视眈眈,“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伏,一出二门还要说出许多笑话来取笑。”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抄捡到秋爽斋的时候,探春“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连王熙凤都要陪着笑脸道歉,王善保家的却不识相的连探春身上都要搜一回,只因为她“一个姑娘哪里就这样厉害起来,况且又是庶出,她敢怎么着?”
(三)生母带给的无奈其实探春对赵姨娘的态度,首先是受到了封建论理教化的影响。在这个大家族中,探春和贾环是“主子”,生母赵姨娘是“奴才”,如此畸形扭曲的思想却是所有人都认同的。其次,探春对赵姨娘和贾环,甚至包括那位去世的舅舅赵国基,多有一些“怒其不争”的感情。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里探春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照管家务。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呢,连姨娘也真没脸了!”仔细看来,“连姨娘也没脸”的话不正是承认自己的生母,并且是向自己的母亲剖析现状,表白心事的恳切之辞吗?
因为亲舅舅赵国基之死,生母赵姨娘嫌探春给的银两少了,便讥讽她:“没有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探春气得“脸白气噎,抽抽咽咽”,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的检点,哪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正是宗法等级制度的强大压力,给探春带来了难以抹灭的心理阴影,探春本欲借理家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从而淡化自己的低微庶出身份,以博得王夫人的“心疼”、“看重”。然而赵姨娘却当面拆台,让她“没脸”,这骤然加剧了她的自卑感和紧张感,因而她迁怒于赵姨娘。探春有时所表现出的这种不近人情的冷酷,并不是缘于她品性的邪恶,归根到底是源自于宗法礼教的罪恶。
然而,不管探春怎么努力,庶出是不争的事实,这让她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她
是主子姑娘,享有主子的一切特权;而
另一方面,她又是赵姨娘生的女儿,为
世俗所轻。出身决定了探春极度自尊
与极度自卑相结合的性格,而其不凡
的见识又让她对命运苦苦挣扎,使她
反抗,终于在第七十四回“惑奸馋抄检大观园”中得以爆发。
反抄检:反抗的集中爆发——不屈抗争
抄检大观园表面起因是“绣春囊事件”,实质是贾府派系矛盾、婆媳矛盾、主奴矛盾的大拼比。这次抄检风暴集中体现了探春两种卓越不凡的品格。一方面是对粗暴镇压行为的反抗与否定。当王熙凤和王善保家的进入她院中时,她早已命众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并向他们声言:“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呢……一番话语尽显当家主子为丫鬟们做主的大家风范。另一方面她又有卓识远见。她对这个大家族的没落命运,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似乎了然于心:“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一预言是她对贾府的深层洞悉,是对贾府命运和自己命运的哀叹。
而就在连凤姐都赔笑的时候,作为奴才的王善宝家的“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探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着”,借着搜赃物的由头居然去撩探春的衣物。结果脸上挨了探春一巴掌。探春顿时大怒,指着王善宝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这一巴掌是她对下层的恶势力的反抗,是维护自己尊严和骄傲的一巴掌,也是她对掌权者抄自己家的荒唐行为的不满,对没落家族、不公的社会制度、无奈的命运的反抗。
探春是曹雪芹笔下饱含情愫的人物形象。她聪敏睿智、勇于任事、刚健阔朗、目光远大。她有“补天”之志,也有“补天”之举,然而没有“补天”之时。作者为探春苦心经营了一个相对不算太坏的结局:远嫁。
贾探春的结局(一)通行本中高鹗所续结局在高鄂所续的结局里,探春嫁给了海疆大员的儿子,后来还归府省亲,“众人远远接着,见探春出挑得比先前更好了,服采鲜明……家中多少不顺的事,大家又哭起来。还亏得探春能言,见解亦高,把话来慢慢儿的劝解了好些时,王夫人等略觉好些”。这大抵是续书作者认为探春是黑暗腐朽的统治层中一个“有志、有守、有为”的开朗人物,作者无法违反客观事实和社会规律,写出她挽救贾府的命运,但也不忍心使她埋葬在那坍塌下来的大厦中,而给她一个堪称完美的结局吧。但若如此,还能把她归在“薄命司”里吗?又如何体现“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主旨呢?(二)关于探春结局的看法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里是这样表现探春的:“……后面又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首判词,写得相当成功。“千里东风一梦遥”便是措词含蓄而韵味悠长的佳句,它是探春远嫁,生人作死别的暗示,也就是李白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的意思。红楼梦曲子里更是有《分骨肉》,云:“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山遥水远,凄凄惨惨,这分明是生离死别一般,如果仅仅是嫁到海疆,且尚可回家探亲,又何来抛闪家园之说,曲名也不必起作《分骨肉》了。
贾府四姐妹元、迎、探、惜四字通常被后人说成“原应叹息”的意思,不论这是不是后人们的牵强附会,大观园中的姊妹都难逃凄凉的悲剧命运,这是《红楼梦》所欲表现的要点,三小姐探春既然身在红楼,那她的命运也只是悲剧中的一去罢了。《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探春是浓墨重书的人物之一。她的身上散发着一股怡人的清香,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在她身上凝聚着曹雪芹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塑造,更寄托了他对封建没落家族进行改革的期望。“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也只是整个悲剧中的一曲罢了。“探”春者,叹春一去不重来也。贾探春形象的悲剧性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从判词中不难看出,“才志”指的是以探春结社、理家为代表的才大志高,“末世”指的封建社会体制的腐朽,“运消”则指整个贾府被抄检、个人远嫁的结局。残酷的社会环境、没落的家族命运和个人低微的出身、高才大志相交织碰撞,演绎出来的人生必然是一幕惊心动魄的悲剧。曹雪芹在探春判词的最后一句用了一个“偏”字,寄托了他对探春的怜爱和同情,更表达了作者对于“末世”的强烈愤慨以及对人才被埋没的深深惋惜。究其根源,造成探春悲剧命运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从客观因素讲,探春的悲剧是一个腐朽的封建时代和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造成的人生悲剧。当一个在朝中失去庇护,自身秩序混乱,又后继无人的家族大厦在内外交困下轰然倒塌时,一个弱女子的命运必然会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无所依从。
另一方面,贾探春作为一个出生在男性文化统治下的女性,她的女性宿命必然会使她的思想、性格、行为不可能对自身有太多的超越。她所在的那个时代,男尊女卑,本来就天经地义。再加上嫡、庶有别,更让庶出的探春多了一道命运的枷锁。所以,由于性别和出身客观因素的影响,她的才华只能局限在大观园、荣国府。
王昆仑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探春面对着的自己家庭形势是黑暗腐朽,明争暗斗,危机四伏,败在旦夕。她既不是同流合污,也不是熟视无睹。更不和宝玉、黛玉那样对这种现实只是唾弃与反抗,而是自己经常保持清醒,把是非得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所感慨,也有所盘算。遇到机会,就要拿出力量进行一番改革。”然而,不管探春怎么努力,她都无力改变和挽救整个没落家族大势已去的颓势。最终她连自己的未来也无法把握,到头来只是一颗任封建家长摆布的棋子,她的婚姻像元春和其他姊妹的婚姻一样,都是服从于封建贵族家族利益和需要的。探春的悲剧是女性被压迫的悲剧,是人才被摧残的悲剧,是个人性格的悲剧,也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从探春努力探索最终徒劳无功来看,《红楼梦》笼罩着一层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感伤色彩。《好了歌》及其解注就是人生悲剧的主题歌。贯穿在《好了歌》里的中心思想是“变”。荣与辱、升与沉、生与死都在急剧的变化中,由于对一切传统的、现存的思想信念和社会秩序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挑战,同时,又因为新的出路、新的社会理想又那么朦胧,因而倍觉感伤,带着“色空”、梦幻的情绪。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红楼梦》不仅揭示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人的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代表的叛逆者的悲剧,还揭示了对封建社会竭忠尽智的卫道者的悲剧。贾探春,作为一个与其出身阶级生死与共、矢志不二而又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正统贵族少女,她站在封建正统立场上,自觉维护封建正统秩序,希望为自己的阶级贡献全部聪明才智,使贾家衰而复兴。但她同样被那个正在走向衰亡境地的、已经百孔千疮的封建社会,以不可逆转之势一同卷入危难的深渊,成为本阶级的可悲祭品。这种殉道者的悲剧的认识意义是独特的。《红楼梦》是一场封建末世的社会大悲剧,一切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都被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吞噬毁灭了。悲剧是大观园里众女儿的共同命运。尽管才高志大的探春费尽心力地理家,但她兴利除弊的事业却是徒劳的。探春的志再高,才再清明,也撑不住即将坍塌的大厦。她的人生悲剧给人的不仅是一种哀伤和惋惜,更重要的是一种强烈的感叹和深沉的悲愤。
“才自精明志自高”
——人物的刻画方法(一)《红楼梦》中作者十分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邢岫烟出身贫寒,探春看见她全身上下并无任何首饰装扮,唯恐她在姐妹面前不自在,于是就赠送给她一件玉佩表示心意。一天老太太看见宝玉手里拿了个金麒麟,恍惚间觉得自己的儿孙中也有人带过类似的物件,正在和众人讨论、纳闷时,细致观察地探春立即反应道:“云妹妹有一个。”试想贾府上下有几百号的人物,家里的姐姐妹妹穿着打扮更是变化各异,但探春的眼光却可以精细至此,真是非常了不起。在别人眼里习以为常,见过即忘的东西,却被敏感、聪明的三姑娘一件不落清清楚楚地记在心里。
第四十六回中,有一个往往不为人们注意的细节,荣国府总管赖大的儿子得官,赖嬷嬷来请贾府主子们去赖家花园喝酒听戏。探春注意到赖家的花园还不到大观园一半大,“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得知赖家的花园“有人包了去”,除去吃的鱼虾等外,“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而启发了她在大观园中进行改革,足见她的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和能力不凡。在接下来进行的改革中,探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采取免除重叠费用,节流减支,承包大观园,开源增收,去掉管制,减去中间盘剥等一系列“兴利除弊”的好措施。几件事过手,那些平素“眼里没人,心术厉害”的媳妇们都觉得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二)运用对比、对照的描写方法从中显示探春的与众不同
在“原应叹息”四春中排行第三的“三姑娘”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强烈的自尊心就是其个性特征的突出表现之一。区别于二姑娘的软弱木讷,四姑娘的孤傲冷僻,探春表现地更为强势,更为独立不可侵犯。第七十三回中,迎春的首饰金丝凤被奴才私自拿去赌钱,还捏造假账妙算。迎春面对这种情况竟不能辖治,探春得知后,深感愤懑:“谁主使他如此,先把二姐姐制伏,然后就要治我和四姑娘了?”这件事本和她无关,她却表现地异常激动。迎春和她一样是庶出,可没有表现地和她一样敏感多疑,而更多的则是忍耐和逆来顺受。“俗话说的‘物伤其类’,‘齿竭唇亡’,我自然有些惊心。”探春在自我防卫和维护地位身份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勇于战斗。
在大观园众多女儿当中,探春也是光彩夺目,惹人注意的。她的敏锐与林黛玉相较不相上下,但是她没有林黛玉的尖酸小性,反而更添了份坦荡的心胸,能容的气度。与迎春的“懦”,惜春的“怪”比起来,探春更加平实,并且出类拔萃。在管理能力方面,她是唯一让凤姐看中的的管家人才,但是王熙凤只重视眼前利益,丝毫没有长远打算,她还不识字,而颇通文墨,别擅书法的探春不得不更胜一筹。探春豪爽的性格可能只有湘云能与之抗衡,但是在才能和为人处世方面,湘云又实在不及她。作者就这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面的、集各种优秀品质于一身的贵族小姐“敏”探春。(三)一系列语言行为的突出表现
探春有着敏锐的头脑和深远的预见性。对自己的宗法贵族之家的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认知——“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对自己家族所面临的风雨飘摇的末世危机有清醒的认识,在“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的“丑态”发生时,她是唯一忧心如焚的一个,在七十四回中她痛心疾首地怒斥:“‘你们别忙,自然抄你们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她的话充满着警策与哲理。能从抄检中看到贾府的败亡之兆,并且发出如此严重警告者,在贾府中也只有探春一人。她满目泪痕为这大家族的来日灾祸担心,虽看到了自己的贵族之家正在经历着“自杀自灭”的衰败,却无法拯救它。“尽管探春是从正统观念出发,带着“家人皆醉我独醒”,“恨铁不成钢”的无可奈何的感伤和忧虑,但她无疑懂得,垂危家族的自我折腾将加速一败涂地的悲惨结局”。
与宝姐姐“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作人风范不同,探春的自尊心和个性向来是十分尖锐和锋芒毕露的。自尊心不容触碰,对于违反正统准则的行为也绝不让步。抄检大观园时,其他人都忍辱沉默,惟探春“秉烛开门而待”,声称:“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对于抄检大观园这一自相残杀的愚蠢之举,探春坚决抵制。王善保家自恃是王夫人的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于是她便要趁势作脸显好,当众拉扯探春的衣襟。三姑娘此时已怒不遏,甩手给了那婆子一个响亮的耳光,严厉斥责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这一巴掌,岂止打在王善保家的脸上?而是向所有试图藐视她的人狠狠一击,打击了她凛然不可侵犯的威风。探春维护的是做人的尊严,对于试图逾越正统准则的行为也决不妥协。“孰独谓莲社之雄才”
——人物的美学意义(一)庶出小姐的典型
探春这一形象之所以塑造得十分成功,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生动刻画出了庶出小姐这类典型。1.自卑
在封建社会有着十分严苛的宗教礼法体制。在“妻妾不分则宗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的中国封建社会,十分讲究“尊嫡卑庶”。赵姨娘虽是探春的亲生母亲,却只是贾政之妾,不是正妻,并且赵姨娘出身卑微,系仆家之女。她之前是王夫人的丫头,随着王夫人嫁到贾家,成为贾政的通房丫头。“阿克琉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他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抓住他的脚踵把他倒浸在冥河中,他浸过水的身体任何武器都不能伤害——只除了他的脚后跟。庶出,便是探春经不起攻击的‘脚后跟’”也是造成她自卑心理的主要来源。贾琏的小厮兴儿在向尤氏介绍贾府里的人员曾说:“三姑娘浑名‘玫瑰花’,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鸨窝里出凤凰’。”王善保家在抄检大观园时,倚仗的就是“又是庶出,他敢怎么”。故意掀扯探春的衣服,公然挑战主子的威严。就连凤姐也很探春惋惜道:“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
赵姨娘纵然成为了侍妾,可归根结底仍旧是个奴才,在宗法制社会奴才的身份一旦确定就很难改变。探春也深谙这一道理“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显而易见,在探春心里依然把亲生母亲赵姨娘视为奴才。我们不应过分苛责探春狠心、绝情。因为从小受封建教育影响和熏陶,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封建贵族的伦理纲常已经侵入了探春思想的方方面面,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贵族小姐,去超越其阶级属性,超越时代。
为凤姐管理家务时,她自知“人微言轻”,不肯轻易表态。抄检大观园时,她说:“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因为自己不是嫡出的主子,这种心理上的劣势让她极力维护自己的丫头,对自身弱势的自我防范,处处显示了探春心底隐藏着的自卑心理。
2.敏感
冥飞在《古今小说评林》里说“满人世仆之制,主仆之分极严。所纳之妾,如系仆家之女,其看待自较所纳的平民之女不同”。探春的母亲出身奴隶,是“家里的”,所以其地位连“外面的”的贫民阶层出身的袭人也不如。因此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后的丧葬费比袭人的母亲少了二十两。探春是奴隶出身的赵姨娘的女儿,偏偏这个母亲又“质蠢愚赋性偏,含沙兴浪费周旋”,再加上如同枷锁一般的庶出身份,以上种种共同造就了探春另一个典型的性格特征——敏感。她不愿听到别人说她是庶出的,她扬言:“只管认老爷、太太两人,别人我一概不管。”
探春托宝玉在外面购买字画玩物,谈起了赵姨娘对于探春往日赠给宝玉鞋袜而心怀不满时,探春登时沉下脸来:“这话糊涂到什么田地!怎么我该是做鞋的人吗?我不过闲着没事,做一双半双,爱给那个哥哥兄弟,随我的心,谁敢管我不成!”宝玉随口提及的一句话引起探春那么大的情感波动,敏感的探春是在给宝玉强调自己的身份是主子,不是该做鞋的奴才。这席话时刻提醒着别人,也提醒着她自己。3.自强
如果说自卑、敏感是探春作为庶出小姐的两大典型特征,那么超越自卑,击溃敏感,探春又塑造了庶出小姐崭新的另一面——自强。
在协理大观园时,她坚决按规矩办事,三言两语就把敢藐视“年轻姑娘”的吴新登家羞的“满目通红,忙转身出来”。在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聪慧的探春找准大观园长期存在的症结,快刀斩乱麻,一系列新政策的实施,使贾府上下从婆子丫头到“大管家”王熙凤无不心悦称赞。探春自立自强,经过一些列的努力之后,终于确立了自己在贾府中的地位,赢得了尊重。王熙凤“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单畏她五分”,想拉她“做个臂膀”;宝钗对探春也是心悦诚服“我们家的姑娘们就算她是个尖儿”;就连对贾府常冷眼旁观的黛玉也说探春是个“心里有算计”的“乖人”。探春在作《簪菊》诗曰:“高情不时入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她借菊咏怀,表达出如男子一般的自强与豪迈,以才干和见识弥补先天的缺憾,实现自身价值。
她对贾府现有的男人是不以为然的,如果她是男人,肯定不会像贾赦那样荒淫恣肆,不像贾政那样僵化庸碌,不像贾琏那样好色无耻。当然,她也不会像宝玉那样做个“富贵闲人”兼是思想叛逆者。
探春用她卓越的才干、超凡的见解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部分贵族小姐拥有的超越男子的品质和力量。令人钦佩与感叹!(三)标志贾府的衰落
探春的远嫁是贾府衰败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又是她志存高远的必然归宿。
在太虚幻境薄命司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探春的册页上“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其判词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预示着探春最后远嫁海疆的悲剧结局。“游丝一断浑无力”的风筝”,飘飘摇摇,前面“大海”茫茫,前途未卜。
无论探春多么出色,远嫁都是她无力更改的结局。回望,元春得春气之先,占尽春光,故能很快“晋封为凤藻宫秘书,加封贤德妃”。此时贾府“钟鸣鼎食”已达极致,处处昭显着“烈火油烹,鲜花着锦”之盛,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所说“迨元春被选为妃,荣公府愈贵盛,及其归省,则辟大观园以宴之,情亲毕至,极天伦之乐”。小说作者也不禁在文中感叹道此刻的大观园真是“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元春的出嫁至少为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换来了荣耀,而二丫头迎春一开始就被送进了狼窝。出嫁未久,就回来哭诉,说孙绍祖骂她是“醋汁老婆拧出来的”,“别和我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卖给我的。好不好,打一顿撵回下房睡去”。受尽欺辱,委屈的迎春在这场婚姻里只是“准折”银钱的“以物易物”,任人摆布,毫无自由。在王夫人的安慰劝解中我们不难发现,封建家长在嫁女儿之前并不是没人看到这场婚姻安排的不妥,贾政就曾劝阻叫贾赦不作这门亲,而贾赦“执意不听”,这“一心情愿”归根结底还是五千两银子在作怪。
想这五千两银子在贾府繁盛时算的了什么?为了让秦可卿的“丧礼上风光些”,贾蓉很随意的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捐了个前程。凤姐弄权铁槛寺收了三千银子帮人处理官司,还笑言自己根本看不上这点钱,只是给小厮做盘缠。可今非昔比,繁华的烟云已经开始弥散,五千银子对于封建家长来说足以构成诱惑,哪怕为此卖掉亲生女儿也在所不惜。权势地位正在可怕的衰退,家族的掌权者也清醒认识到了这一现实,可也无能为力,因此才有了王夫人劝迎春道:“这也是你的命。”好端端的一个“公府千金”被这个吃喝嫖赌骄奢淫荡的中山狼无情兽作践虐待得一载而亡。家势衰微让贾府对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四姑娘惜春是姐妹中年纪最小的她看透世态,感悟往昔的繁华只是一梦,恍若前世。这个大家族已是覆水难收,再无留恋,最后她碾断红尘毅然选择“独卧青灯古佛旁”。此时此刻的贾府已经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最终“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现实是残酷的,败落的局势不可逆转,而探春正好处在这个转折点上,亲自见证了这个大家庭一步步地由胜转衰。纵然探春有幸嫁给某个王子当了王妃,也注定她不会幸福。元妃用她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被选做皇妃,那也只是“悲”,是“祸”,不是“喜”,“福”。元妃省亲本是件好事,但一家人相见,却“只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