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贾雨村饿不死的野杂种“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4: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饿不死的野杂种——大司马贾雨村
wunianyi
2016-02-27   |  446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
文/周汝昌



贾雨村是个大奸雄,两面派,先是投靠贾府,步步高升,可是一旦贾家势败,他是“投石下井”的忘恩负义的反戈一击者。



此人有才有识。说他不重要,他是黛玉的业师,又是宝玉的知音赏遇者,第一个辩解宝玉的“来历不小”、“两赋而来”的情痴情种(而非“色鬼淫魔”的俗世歹人)。



但他是个利禄熏心的官儿迷,就是宝玉最厌恶的“禄蠹”。他原是从贾政寻的门路,但贾政虽重其才器,却不做坏人坏事,他没“下手处”。



于是后来他转向了贾赦,二人“气味相投”,一拍即合。因石呆子不卖给贾赦扇子,他出了毒主意,害了人夺了扇。借此奉承“大老爷”。



所以,平儿恨得骂他:饿不死的野杂种!是说他假冒与荣府同宗一族,认识了不到十年,惹出了多少事!



可见书中未及明叙的坏事,还多得很。坏事当中,有一宗就是霸占古玩的罪行。



贾雨村为何能对古玩“内行”?原来雪芹一开卷就交代明白了,他有好友京中冷子兴,是古董行的,二人相交甚密,你听雪芹怎么说的?



——“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这子兴又借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说话投机,最相契合。”



这个“有作为”而且“大本领”的古董商,自然就与雨村结合,狼狈为奸起来。恰好贾赦贪财好色,又迷古董,雨村、子兴就有了“展才”“用武”之地了。



说来更巧,冷子兴也不是“外人”,就是王夫人大陪房周瑞家的贵婿。







你记得刘姥姥初入荣府后,王夫人顺派周瑞家的分送十二支宫花,她女儿慌张地来找,说女婿冷子兴出了事,“被人放了一把邪火”,要遣送原籍去。



这就表明,冷子兴因贩古董,行为可议,人缘也不佳,在京却有“声名”。他的“作为”“本领”使他做出了惹祸的大事。



他又勾结了贾雨村的势力,越发胆大妄为——但结果罪状还是要落在贾赦的名下。



贾赦上一回强买人家扇子,竟到了手,得了意,以为这算不得一回事,从此胃口大开,他托贾雨村给他物色价值连城的古玩珍宝,雨村就与冷子兴合谋,专讨贾赦的欢心。



不想,事情不都象石呆子那样,他们后来一下子撞上了大晦气,动土动到太岁头土去了!



一个王府失盗的赃物,是件奇珍异宝,他们不知实情,弄到了,让贾赦买下。谁知王府盗案事发,一经追查缉捕;贼犯暴露,却挂上了冷子兴和贾赦。



这王府恰好就是上次追索小旦琪官的忠顺王爷,素日已与贾家不睦,今闻失盗宝物竟是为贾赦买去,勃然大怒,于是事情大了,告到朝廷,发落到刑部,致成大狱。



贾赦并未亲自去做贼或移赃吞货,但他罪不容恕。表面听起来,一件古玩怎么会比人命更为罪恶严重?



不知在清代旗人家,虐待丫环使女致死,乃是常事,那时制度,主子对自己的“家生奴”是有惩处至死的权力的,在早期尤其不算罪状。



当然如果钩连上别的政治麻烦,那种人命案也会显示举发,成为罪款之一条的。



贾赦引发招致了整个荣府的灾祸败亡,正是这样子的情形,完全是当时的历史实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unianyi > 《名著经典》举报/认领
上一篇: 杨绛漫谈红楼,曹雪芹也有不能掩饰的败笔?
下一篇: 《红楼梦》作者的医学修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4: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饿不死的野杂种贾雨村其实也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衰锅儿文化馆
2018-06-22 18:06
提到贾雨村,很多人脑海里就会自然而然出现“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奸诈小人”等字眼。即使在小说中,也有很多人不喜欢他,比如贾宝玉、贾琏;一向性格沉稳的平儿更是直接骂他“饿不死的野杂种”,可见其人性之卑劣。
但贾雨村能从一介布衣飞黄腾达,在官场上伏伏起起,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送他银两冬衣,给他择了黄道吉日,让其上京赶考。“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有人觉得此处就表现出他的淡漠凉薄,人家如此帮他,他“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但正所谓“大恩不言谢”,话说得再多再好,也不过是空头支票,贾雨村深知此理,所以并不多言。

脂砚斋在此批语:“写贾雨村真是个英雄”。或许脂砚斋用的是春秋笔法,似赞实贬。但换个角度来想,当此之时,贾雨村穷途末路,得甄士隐赠银赠衣,如果他胸中无甚丘壑,肯定会感激涕零,说许多矫情的话。他不多言,正是志向远大,不卑不亢的表现。
贾雨村上京去时,让葫芦庙的和尚留言给甄士隐,“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脂砚斋批说:“写雨村真令人爽快”。确实如此,此处联合甄士隐赠衣赠银一段来看,贾雨村确是个不矫情的,豁达爽快之人。

豁达爽快是贾雨村的优点。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定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瓶颈低谷,有的人跌倒后很快就能爬起,再战东山;而有的人跌倒之后却再也爬不起来,郁郁而终。纵然这与每个人的机遇有关,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再好的机遇在你面前,你也不能抓住,只会眼睁睁的看他溜走。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贾雨村之所以能够东山再起,就是因为他做到了后半句,在逆境中处之泰然。他在高中之后,升任知府,虽然很有才干,但有贪酷之弊,恃才侮上,因而被上次弹劾,导致革职。一般人在遇到这种情况下,恐怕多半会是破口大骂,暴跳如雷。但是贾雨村他没有,他“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怒色,仍是喜笑自若”。因为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你破破口大骂、暴跳如雷也没有用,与其浪费精力,倒不如安安静静的想想出路。脂砚斋在此批说:“此亦奸雄必有之态”。

历史上的奸雄很多,比如刘邦,曹操,刘备等人;他们不止一次遭遇到人生低谷,但在人生低谷时,他们没有自怨自艾,一蹶不振,而是化悲愤为力量,在困境中寻求出路。忍辱负重,不屈不挠,方能成就大业。
贾雨村也是个奸雄,他在被革职之后,安顿好家庭,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他这不仅仅只是为了散心,某个成功人士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在你穷途末路的时候,千万不要窝在家里,一定要多出去走走。“窝”是静态,“走”是动态。静是死,动是活。只有动起来去,才有可能找到机会,找到出路。

贾雨村东山再起,不就是走出来的吗?如果他一直待在家里自暴自弃,又怎会进入林府成为林黛玉的老师?如果他不走出去,他又怎会从冷子兴口中得知林家和贾家的关系?如果不知道林家和贾家的关系,他又如何能利用这层关系让自己东山再起?
所以在遇到困境时,乐观豁达的心态很是重要。在遇到困境时,千万不要绝望。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总会找到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5: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解密红楼梦的暗语:平儿骂贾雨村“野杂种”,脏话藏着多少乾坤?
2023-06-29 22:21 发布于:河南省
古代重视师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是一句空话。在父亲亡故时,老师是有权,代替父亲行使职责的。

这就是林如海费尽心思,让贾雨村依附黛玉进荣国府的原因:让他做黛玉的监护人。

林如海此举初心是好的,但却给女儿留下了新的麻烦:将黛玉和贾雨村进行了人品的捆绑。

林黛玉是荣国府最高贵的精神贵族,而她的老师贾雨村却声名狼藉,在第48回,甚至被平儿痛骂“杂种”。



师徒二人是捆绑关系,贾雨村是杂种,黛玉是什么?平儿的怒火喷向的是谁?是在阴阳黛玉吗?

你很难想象,摧毁四大家族的不是外部力量,而是杀人于无形的语言——暗语!

妙不可言的暗语

平儿骂雨村一段写得很传神,也很有意思。她是拉着宝钗骂人,把对从未见过的贾雨村的怒气,全都撒气到宝钗身上了。

“且说平儿见香菱去了,便拉着宝钗忙说道:‘姑娘听见我们的新闻了没有?’宝钗道:‘我没听见什么新闻。因连日打发我哥哥出门,所以你们这里的事一概不知道,连姊妹们这两日也没见。’平儿笑道:‘老爷把二爷打了个动不得,难道姑娘就没听见?’宝钗道:‘早起恍惚听见了一句,也信不真。我也正要瞧你奶奶去呢。不想你来了。又是为了什么打他?’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平儿的攻】

平儿和宝钗的这段交锋,攻气十足。



先问宝钗听见贾琏挨打了没有,宝钗说没有啊,平儿不罢休,都打得动弹不得了,你居然没听见?

这已经是气势汹汹的质问了!

宝钗被逼没法,只得应承,刚听见一点,不知道真假,就说去看你奶奶呢,你就来了。

平儿这攻势,宝钗立马投降的意思。

宝钗在大观园,除了被贾母、王夫人能压制其气焰,其他时候都攻气十足,连王熙凤都不放在眼里,动不动就把“凤丫头”挂在嘴上,好像王熙凤是她的家奴丫头,随时随地提溜出来戏弄一把。

其他人更不例外,只要宝钗在,谈话节奏大多被她掌握。但这次却是例外,平儿火力全开,宝钗一向自傲的牛皮鼓,被戳得满是窟窿眼,一声也不响了。

【阴阳宝钗】

荣国府是诗书簪缨之家,礼法是基本的社交规范。



礼法对待客之道,有明确的规定:客人为尊,尊卑有别。

平儿阴阳宝钗,犯了2个忌讳。

一是薄待客人。

薛家虽然厚脸皮,赖在贾家不走,但身份总归是客,贾母待客,还让晚辈薛姨妈坐尊位,平儿居然连连质问宝钗。

其次,论尊卑,宝钗和王熙凤、黛玉等都是主子,平儿是丫头、妾室,她指责宝钗,是以下犯上。

平儿是丫头中的翘楚,熬死了多少丫头,才在王熙凤身边站稳脚跟,荣国府的待客之道,她比谁都门清。

但是她依然这样做了,骂完还能全身而退,巴拉巴拉一大堆,宝钗乖乖听完,比小绵羊还乖,忙着让莺儿取来丸药,心不甘情不愿,又不得不扎着礼法的架子问候关心贾琏,打发走平儿。

【妙不可言的暗语】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平儿表面骂的是贾雨村,但实际是指桑骂槐,破口大骂的就是宝钗和薛家。



连野杂种都骂出来了,宝钗被骂的是皮肉不疼骨头疼,但就是不敢支声。为什么?

因为平儿懂得暗语和指桑骂槐的话术,我骂的是贾雨村,干你啥事,你不服,你跳出来对骂啊,你敢吗?

平儿吃死宝钗不敢回骂,一骂就坐实了薛家也参与办了野杂种的事——和贾雨村勾结,报复贾琏的龌龊事。

一骂就坐实了薛家和贾雨村是一体的,都是坏坯子。

杂种不仅是脏话,更是战术

平儿明骂贾雨村是杂种,暗讽宝钗及薛家是杂种。

杂种,非常有意思,细细品味,你就知道这脏话藏着多少乾坤。

这可不是什么“他妈的”等普通国骂,而是有明确指向的。



“杂种”指代的是不同物种的动物,杂交生出的后代,比如骡子就是典型的杂种,它是驴和马杂交生出的动物,不是纯种。

为什么骂贾雨村和宝钗是杂种?因为他们真的是杂种。

贾雨村的家乡是胡诌来的,出身不明,但却靠着望族甄士隐考取功名。

他本是林如海推荐给荣国府的,林家一脉都是“真”,他却顶着林家的名门之族,行的是“贾”的事,真假混杂,可不是杂种是什么?

薛宝钗也是。她本是士农工商最末等的商户之女,却攀上贾家,又和黛玉平起平坐,不是杂种又是什么?

但“杂种”这种事,是贾雨村和薛宝钗的战术,是人家平步青云的法宝,从本质上分类,贾雨村和宝钗才是一类人,一路坏坯子。

宝钗虽然内心明镜一样的,但人家绝不会承认。

暗语的杀伤力:毁家灭族。

红楼梦相信,语言是有无穷大的力量的,它是旗帜和标杆。



家族的风向向哪飘扬,是沐浴黛玉的凤凰之光,还是倒向蝇营狗苟的薛派欲望之海,用什么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暗语,顾名思义,语意不明,所以从立场和表意上,它是糊涂的。

平儿用暗语,骂宝钗和贾雨村是一路货色,平儿和宝钗都知道自己在骂谁。

但这种暗语却是上不得台面,无法对症、厘清的,换个场合,你也可以说平儿骂的是黛玉。

不信吗?

换个场合,宝钗就可以说平儿骂的是黛玉,因为贾雨村是黛玉的老师,是林家带来的人,是代黛玉行使父责的监护人,贾雨村是野杂种,黛玉不是吗?

即便宝钗当着平儿的面说这事,平儿也是无法厘清的。

如果黛玉代表着真,宝钗代表着假,在暗语、糊涂等模棱两可的状态中,清流和浊流其实已经不分彼此了。



所以黛玉的分身晴雯死于狐媚子的污名,不是没有道理的,真假合一,糊涂庙盛行,低贱走向了高贵,高贵被贬为低贱,君子的风气逐渐被杂种代替,这种劣等文化必将裹挟一切,不可抗拒地走向覆灭。

呼啦啦似大厦倾,大观园内的“化儿”被打伤殆尽后,大观园外的世界也将逐渐走向崩塌……

红楼梦里其实有很多个平行世界,贾雨村是甄士隐的继承者,但却是干儿,不是亲儿,是乱认祖宗以牟利的野杂种……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14: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雨村最后结局,曹雪芹在第一回,十个字就提前交代了
2020年12月18日 08:42 新浪网 作者 少读红楼


  贾雨村是红楼梦里出场最早的男性之一,他的名字隐喻“假语存”,是被曹雪芹先生赋予了深意的,这么一个角色,不用想,一定是贯穿红楼梦始终的线索型人物。

  红楼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很多人物命运,最终结局,并不是到最后一刻才告诉我们,而是曹公通过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的写作手法,早已提前交代了。

  贾雨村的最终结局,其实在他出场的第一回,就写得很明白了。

  红楼梦里第一回里有两对人物的出场,对整部书而言十分重要。比如一僧一道两人,这是石头记的缘起,正是他们携带那一干风流孽鬼下世造劫,我们才看到了红楼梦。

  其次便是甄士隐和贾雨村二人,乃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是也,正是在此二人的满纸荒唐言背后,隐藏着曹公的一把辛酸泪。

  第一回里,写了甄士隐的一段小荣枯,而他随疯道人飘然而去之前,曾解注了跛足道人口中所哼唱的好了歌。他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早没了。”这句解读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红楼梦的批者脂砚斋在“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这句之后有一条批语:贾赦、雨村一干人。这句批语可以说直接交代了贾雨村结局。


  也就是说,贾雨村最终是因为官越做越大,自己也越来越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觉得自己官儿还不够大,结果就坏了事,最终沦为阶下囚。

  你看曹公多凝练的文笔,一句话,十个字,贾雨村的结局早已写在了开始。

  贾雨村最开始只是个穷书生,虽然有才学,但却因行囊路费一概无措,所以在葫芦庙就淹蹇住了,没有盘缠进京赶考,只能卖字作文为生。

  还是爱才的甄士隐及时出手,资助了贾雨村,他才得以进京赶考并一举高中。贾雨村从一个穷书生到中了进士,到成了本府太爷,转眼之间就飞上了枝头。

  还远不止于此,贾雨村先后又在林如海的引荐,贾政的举荐下,从林府西宾到应天府尹,再到补授大司马,因为傍上了贾府这棵大树,短短几年时间,贾雨村在官场混的风生水起,不断地升迁。

  这不仅多亏了他一路遇到的几位贵人,便是那位被他后来打发的门子,也为他更快地进入真正的仕途,走上更高的位置,提供了很大帮助。

  但正如好了歌解注里所说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又有常言道,登高必跌重。贾雨村的仕途来得快去的也快。


  原文五十三回里还说“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到了七十二回里,林之孝和贾琏的一番对话里,贾雨村的仕途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林之孝说道:“方才听得雨村降了,却不知因何事,只怕未必真。”贾琏道:“真不真,他那官儿也未必保得长。只怕将来有事,咱们宁可疏远着他好。”


  由此可知,贾雨村仕途的全面溃败是必然的,不为别的,只因他太贪心了。大司马是什么官?明清时期,就是兵部尚书,也就是六部首脑之一了。即便是两汉或魏晋时,也都是三公或之上的高位。

  如此显赫的官位,贾雨村愣是“因嫌纱帽小”,已经是一二品的朝廷大员了,贾雨村偏偏不满足,还要往上爬,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可想而知,结局只能是“致使锁枷扛”。同因为高处不胜寒。毕竟官儿再大,也是皇家封的,若你不知足,或者功高震主,摘你顶戴也是分分钟的事儿。

  我们如果把贾雨村这中间的种种仕途升迁罢官忽略,只看开头和结局,就非常有戏剧效果。他一开始只是个空有满腔抱负的穷书生,到最后竟然因为嫌官位小而沦为阶下囚。人生的大起大落来的实在是太快太刺激了。

  只能说,宦海浮沉,容易忘本。贾雨村这样的小人物,一个偶然的机缘,摇身一变成为大人物后,最容易走的一条路就是继续膨胀黑化,当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只手遮天,可以呼风唤雨时,却没想一切恰如黄粱一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3 14: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雨村发家史
风语塔拉 2014-12-01   |  336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贾雨村发家史
            《风语红楼》之一千零十九

              风之子原创



   贾雨村是条暗线,但是这条暗线,时不时是会跳出水面的,就像鱼儿一样。

   第一回,贾雨村一个穷书生,进京赶考,困顿于苏州,得恩公甄士隐资助。

   第二回,贾雨村中了进士,升任苏州知府。因贪酷之弊,恃才侮上,被参革。

   第三回,成为林黛玉老师,受林如海之托付,送林黛玉到贾府,在林如海和贾政的帮助下谋得应天府知府的肥缺;

    第十六回,因为帮助薛蟠摆平命案,得到王子腾的保举,从应天府知府任上,上京补缺。

    第三十二回,小说里称贾雨村为“兴隆街的大爷”来拜见贾政,贾政要贾宝玉陪见。这个时候,从第十六回进京补缺,到第三十二回,贾雨村已经置宅兴隆街,说明:

    第一,贾雨村补了京缺;

    第二,兴隆街寓贾雨村正官运亨通,兴旺发达;

    第三,贾雨村已然认祖归宗,成为贾氏宗族的一员了。

    也就是说,贾雨村从第一回到第三十二回,几经波折几经沉浮,已然是一名京官,一颗蒸蒸日上的政治新星了。

    当下某些贪官酷吏的发迹史,是不是和贾雨村贾大爷的,惊人的相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2: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化雨
[ chūn fēng huà yǔ ]
基本解释
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详细解释
1. 【解释】: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2. 【出自】:《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3. 【示例】:满想在这~的环境里,多受一些教益,哪知道刚入党后的一点钟内,就要离开这块令人陶醉的土地。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十二章

4.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用于赞颂师长的教诲得当

辞书解释
《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说苑·贵德》:“春风风人。”后因以“春风化雨”比喻教育的作用... 展开
来源:聚典平台·《辞海(第七版)》

周汝昌先生在北大演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2: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菅人命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草菅人命,汉语成语。把人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指轻贱生命,任意杀人。例句有“一毛不拔阴险冷血过桥抽板怕死草菅人命,可谓坏事做尽”。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贬义词。出自《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近义词有杀人如麻、生杀予夺、滥杀无辜。反义词有为民请命、为民除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草菅人命

外文名



发音
cǎo jiān rén mìng

出处
《汉书·贾谊传》

目录
1拼音
2注音
3解释
4出处
5例子
6正音
7辨形
8辨析
9用法
10感情
折叠编辑本段拼音
cǎo jiān rén mìng[1]

折叠编辑本段注音
ㄘㄠˇ ㄐ一ㄢ ㄖㄣˊ ㄇ一ㄥˋ[1]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菅:一种多年生的茅草;泛指野草、杂草。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指反动统治者滥施淫威;任意残害人命。也作“草菅民命。”[1]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1]

折叠编辑本段例子
象某人这样的官,真正是草菅人命了。(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1]

折叠编辑本段正音
“菅”,不能读作“guǎn”。[1]

折叠编辑本段辨形
“菅”,不能写作“管”、“奸”。[1]

折叠编辑本段辨析
草菅人命和“生杀予夺”;都含有“轻视人命、任意杀戮”的意思。但草菅人命语义重;指轻视人命;任意把人处死或杀人的行为;“生杀予夺”指对人的生命财产可以任意处置的权力;而且还含有“给予人富贵或剥夺人财产的权力”的意思。[1]

折叠编辑本段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仗势行凶,不顾别人死活。[1]

折叠编辑本段感情
草菅人命是贬义词。

[1]

参考资料
1.草菅人命  . [2024-1-9]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贾雨村→春风化雨//复得雨露滋养,薛宝钗→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节气,根据西汉‌[color=var(--cos-color-text-link)]《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也就是说,“清明”是“春分”后十五天,因此清明节通常在春季。诗句中描述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也符合春季江南地区细雨纷纷的气候特点。

此外,清明节有许多相关的习俗,如踏青、吃野菜、放风筝、荡秋千、禁火、插柳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内涵,也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入安南以官事未了绝不作诗清明日感事因集句成十绝奉呈贡父尚书并示世子及诸大夫篇篇见寒食 其十【作者】陈孚【朝代】元拼音



海客乘槎上紫氛,清明时节雨纷纷。
虎牙铜柱皆倾侧,水尽天南不见云。







作者介绍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百科详情>>






清明播报编辑讨论99+[url=]上传视频[/url]

唐代杜牧诗作
展开55个同名词条






一口气看懂清明!看杜牧如何成就天下第一诗村和中国第一文化名酒
03:05







唐代杜牧《清明》全诗解读:纷纷断魂酒家,行人心乱如麻
03:41







古诗词讲解之《清明》,杜牧
01:31









古诗词: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00:47







清明 唐代杜牧诗作
01:25







诗词欣赏:《清明》杜牧
00:34









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1:07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 《杜牧》
01:04







中国经典童谣:第9集 传统24节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
01:28









一分钟了解清明
02:21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什么意思?
00:34







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什么意思?
00:36

















收藏
9227
672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url=]描写清明节气的诗词[/url][color=rgba(0, 0, 0, 0.6)]共36个词条8.2万阅读


寒食城东即事
[color=rgba(0, 0, 0, 0.6)]《寒食城东即事》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唐代繁荣时期青少年男女游春的习俗盛况,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同时流露出作者“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诗描绘了早春的美丽景象画面清新灵动,气氛热烈,充分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特色。

清明
[color=rgba(0, 0, 0, 0.6)]《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清明即事
[color=rgba(0, 0, 0, 0.6)]《清明即事》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清明
[color=rgba(0, 0, 0, 0.6)]《清明》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节时触景生情而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运用了很多对比,首联是“桃李欢笑”对“坟墓生愁”;颔联是“动物蛰伏”对“草木生长”;颈联是“无耻的乞食人”对比“忠贞的隐士”,对比鲜明,引发人的思考;尾联诗人抒发感慨,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最后都是黄土盖身。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表现出了消极虚无的思想,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


[url=]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1-6年级推荐背诵的诗文[/url][color=rgba(0, 0, 0, 0.6)]共73个词条14.6万阅读


江南
[color=rgba(0, 0, 0, 0.6)]出自:汉乐府诗

长歌行
[color=rgba(0, 0, 0, 0.6)]出自:汉乐府诗

敕勒歌
[color=rgba(0, 0, 0, 0.6)]出自:南北朝时期民歌

咏鹅
[color=rgba(0, 0, 0, 0.6)]作者:骆宾王


[url=]描写清明的古诗[/url][color=rgba(0, 0, 0, 0.6)]共17个词条7487阅读


清明
[color=rgba(0, 0, 0, 0.6)]作者:杜牧

临安春雨初霁
[color=rgba(0, 0, 0, 0.6)]作者:陆游

清明
[color=rgba(0, 0, 0, 0.6)]作者:王禹偁

清明
[color=rgba(0, 0, 0, 0.6)]作者:黄庭坚











作品名称清明
作品别名杏花村
作    者杜牧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锦绣万花谷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目录




作品原文
播报编辑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

注释译文
播报编辑


词句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1-2]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创作背景
播报编辑

此诗最早见于宋人谢枋得编《千家诗》,杜牧的《樊川文集》(杜牧外甥延翰编,北宋人续编)、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版本依据为《樊川文集》)及《全唐诗》均未收录。谢枋得为南宋人,然从《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所载宋祁《锦缠道》词“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数句可知,此诗在北宋已流传人口。尤以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流传最广,江南一带可谓家喻户晓。此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时杜牧为池州刺史。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山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金陵),亦有以为诗人虚拟者。然而,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池州贵池西郊,有杏花村。据方志记载,唐会昌间,有黄公名广润者,在此酿酒出售。店内有井,水似甘泉,人称“黄公广润玉泉”。而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水到渠成之事。《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2]

作品鉴赏
播报编辑


整体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1] [3]

名家点评

谢枋得《千家诗》: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贺裳《皱水轩词筌》:词莫病于浅直,如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本无高警,正在遥指不言,稍具昼意。宋子京演为锦缠道词,后半曰:“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熏熏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何伧父也。未审赋落花时,伎俩何在。 [4-5]

作者简介
播报编辑

杜牧像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6]



词条图册





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作者】刘仙伦【朝代】宋拼音



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罗带轻分。杏花时节雨纷纷。山绕孤村。水绕孤村。
更没心情共酒尊。春衫香满,空有啼痕。一般离思两销魂。马上黄昏。楼上黄昏。




标签:
无奈场景离别情感



[url=]赏析[/url]

起笔写“唱到阳关第四声”,即唱到“劝君更尽一杯酒”既没有写情,也没有写景,而情与景近在眼前:景是离别之景,情是伤离别之情。没有直接写出,却让人接下来就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罗带”本指丝织的衣带,在此则指将要远行之人,“香带”指送行的女子。“香”字写出了女子衣衫的特点,也让人想到的女子温婉贤淑。二人即将分离,“轻”字写出了双方复杂的心理,仿佛不敢又不忍触碰别离这一话题,然而启程的时间却已经到了。“杏花时节雨纷纷”点明了时间为春天,天还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让人想到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现在同样的季节,同... 古诗文网>>



红楼梦诗词赏析——65.好云香护(稻香村)开门见喜关注IP属地: 湖南
2018.03.09 09:24:06字数 501阅读 3,228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看到文章
杏帘在望——稻香村(贾宝玉)
  新绿涨添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说明]
  这是题大观园中人工造成的田野山庄的对额。
  [注释]
  1.杏帘在望、稻香村——因为此处“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贾政等人想题作“杏花村”,还叫人做一个酒幌,用竹竿挑在树梢头,以凑合唐代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贾宝玉嫌题额陋俗,以为不如因旧诗“红杏梢头挂酒旗”题作“杏帘在望”,或据“柴门临水稻花香”称为“稻香村”。唐代许浑《晚至章隐居郊园》诗:“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诗:“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




图片发自简书App


  2.“新绿”句——新绿,指新鲜的春水。澣,俗写作“浣”,洗濯。葛,蔓生植物,多长于山间,煮取它的纤维,在长流水中捶洗干净后,可以织布制衣。《诗.周南.葛覃》:“薄(语助词)澣我衣(指葛衣)。”这句从田庄背山临水写。
  3.“好云”句——好云,指云能生色,又兼喻“喷火蒸霞一般”的杏花,所以说“香炉”。以云喻盛开的花是诗中常例。芹,指水芹菜,多长于水边。《诗.鲁颂》:“薄采其芹。”两句说村野人的事,同用《诗》语,写山、水、杏花诸景,字面上不说出,都是旧诗技巧上的讲究。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2018.03.09 09:28:30


【原】李纨:田野风光稻香村,青春守寡寂寞人 少读红楼 2020-02-11   |  735阅读  |  1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里,大观园系贾府耗巨资,为元春省亲而建,无论是潇湘馆还是蘅芜苑,又或者是怡红院等处,其建筑皆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唯独有一处例外,便是后来李纨入住的稻香村。
稻香村在元春省亲时,被赐名“浣葛山庄”,林黛玉为贾宝玉作弊,写了一首关于稻香村的诗,其中有几句: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可以说写出了稻香村的一派田园风光。
李纨作为贾政的大儿媳,青春丧偶,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在那个女人贞节比命大的时代,李纨的一生,注定了只能待在贾府,待在稻香村,守着空闺,了此残生。
第四回介绍李纨,有这样一段话“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由此可知,李纨一生之清苦与寂寞。
李纨的一生,也都写在了她的住所稻香村里,可以说处处透着清苦与寂寥。十七回,贾政带宝玉游园,对稻香村的里里外外,有非常详细的描写。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这段话从贾政等人眼中,先一写稻香村的外部格局,这里没有潇湘馆的粉墙黛瓦,没有蘅芜苑的绿窗油壁,有的只是泥墙茅屋,树条篱笆,土井菜地,完全跳脱出了贾府的富贵气象,倒像是刘姥姥等人乡野之人的住所。
如果说潇湘馆让贾政有了月下读书的感怀,蘅芜苑有了让其烹茶操琴的想像,那么李纨的稻香村,则勾起了政老爷的归隐之心,可见稻香村的建筑格局与景观布置也是深得其心的。
我们知道,李纨的出身并不低,且她能嫁入国公府贾府,自然是不简单的,第四回曾介绍她的出身“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
出身如此高的李纨,却在丧夫后,不得不住进一派乡野气息,没有任何富丽装饰的稻香村,也恰如她的为人,恰如她的一生一般,从此再无任何幸福和欢乐可言,有的只是“竹篱茅舍自甘心”。
很多人奇怪,李纨的稻香村,既然这么清素,为何还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这与李纨的“只宜清净守节”不是相矛盾吗?这也正是曹公描摹人物的高明之处。
李纨虽然青春守寡,但若论年纪,她与王熙凤、薛宝钗等人相比,并未大出多少,也是正值青春大好年华。如此年纪,本来应该像王熙凤一般,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有闺房之乐,可以盛装打扮,可以管家理事,但这些在丈夫贾珠去世后,李纨却不得不“如槁木死灰一般”。


但她毕竟青春正茂,她的青春热情,她的空闺寂寞,正如那几百株喷火蒸霞的杏花一般,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湘云大办螃蟹宴时,李纨因喝了酒,就不小心流露了真情。
平儿一面和宝钗湘云等吃喝,一面回头笑道:“奶奶,别只摸的我怪痒的。”李氏道:“嗳哟!这硬的是什么?”平儿道:“钥匙。”李氏道:“什么钥匙?要紧梯己东西怕人偷了去,却带在身上。……李纨道:“……想当初你珠大爷在日,何曾也没两个人。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见他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说着滴下泪来。
李纨素日是个省事的,被王熙凤称为是个不中用的佛爷,但她也有自己的苦衷。贾珠的去世,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和遗憾。
作为荣国府的大少奶奶,她一人带着儿子,每天的工作不过是陪侍小姑,教子读书,侍奉公婆,仅此而已。作为寡妇,她不能像王熙凤那样,可以发号施令,风光无限,可以赢得贾母、王夫人更多的疼爱。


她的人生,就如稻香村的那口土井,那几间茅屋,那一截泥墙,永远的灰色调,永远的沉寂,她的孤独、寂寞和清苦,永远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更多人能够看到她真实的内心。
稻香村的外面,看上去虽然不像别处繁华,但至少还有些许生机,到了内部,却更有清冷、孤寂之感,处处也着了一个“空”字。
(贾政)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逛潇湘馆我们知道,黛玉的窗是纱窗,且用了上好的霞影纱。探春的秋爽斋,床也是富贵大气的拔步床,我们再看李纨屋里的窗和床,分别是纸窗和木榻,格局一下子小了许多。
短短一句话,交代了李纨居所内部陈设的简陋和素雅,没有一丝富贵气象,这也正如李纨平素为人。四十九回,众人芦雪庵联诗,姊妹们穿的皆是大红猩猩毡的斗篷,“独李纨穿一件青哆罗呢对襟褂子”。


可以说,自从贾珠去世,李纨刚刚开始的绚丽多彩的人生,一下子没了色彩,就像是从七彩的世界,坠入了黑白灰的深渊。
李纨的稻香村,赢得了贾政的青睐,却不被宝玉所喜,这也恰恰反映出了贾宝玉自幼在女儿堆里长大的习性,有爱红的毛病,而李纨是已婚且守寡的妇女,稻香村处处简陋,清冷,且在宝玉眼中,富贵场中有稻香村这样的一处处处透着贫寒的居所,显得格格不入,而这也恰如李纨拧巴扭曲的人生。
她“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本来是从富家千金顺利升级的大少奶奶,但却因丈夫的去世,因那个时代对于守寡女性的贞节要求,她在贾府这个富贵场中,生生活成了一个没有任何热情和温度的冰冷之人。
李纨就像个活死人一般,把所有的热情隐藏在稻香村的泥墙之中,埋在土井之下,扭曲在篱笆之上。
虽然稻香村看上去没有潇湘馆、秋爽斋等处更讨人喜,但贾母带刘姥姥游览大观园一回,曾在此休息,王熙凤生日泼醋一回,平儿也曾在李纨处歇了一夜,就连尤氏也曾在李纨处梳妆打扮。
这一方面透露除了李纨的已婚身份,更便宜贾母、平儿、尤氏等已婚妇女休息或留宿,而钗黛等人因是未出阁的千金小姐,是不便有外人留宿或长久休息的。另一方面,也透露了稻香村的职能。


我们知道,李纨在诗社的名号是稻香老农,且是自封的,可知李纨甘于寂寞、孤独的内心世界。诗社每月的聚会,也是在稻香村。黛玉重建桃花社、众人商议芦雪庵联诗、讨论惜春作画请假之事等都在稻香村。
李纨道:“立定了社,再定罚约。我那里地方大,竟在我那里作社。我虽不能作诗,这些诗人竟不厌俗客,我作个东道主人,我自然也清雅起来了。
由此可知,稻香村不只是李纨的住所,还是大观园里的一个活动中心,而这对于守寡的李纨来说,每月的诗社聚会,以及日常的活动,有这群姊妹闹腾,有贾母、平儿、尤氏等人常常登门,也可暂解她青春寂寥之苦。
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王夫人护着宝玉大哭,顺带着哭她死去的大儿子贾珠,一向对外界无知无闻的李纨,只要听到或提到贾珠的名字,总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王夫人哭贾珠,是作为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而李纨哭贾珠,是作为年轻妻子失去丈夫的锥心之痛。大概再没有比中年丧子,青春丧夫这样更令人痛心和遗憾的事了。
李纨哭的不仅仅是贾珠,还有自己无依无靠青春守寡的后半生。孤儿寡母在贾府之中,虽然无人敢欺惹,但若贾府败落,若贾母、王夫人先后去世,李纨母子将如何生存?所以李纨早就认清了两件事,一则积累财富,二则培养儿子。
最终,李纨母凭子贵,换来了“带珠冠,披凤袄”的荣耀,却也牺牲了她的大半生,“昏惨惨黄泉路近”,落得了一个“枉与他人作笑谈”的结局,可悲可叹。
作者:夕四少,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url=]+关注[/url]



少读红楼
微信、微博、头条、百度、知乎全网同名——少读红楼。
3642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杏帘在望
[ 清 ] 曹雪芹

原文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译文

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

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

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

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注释

“杏帘”:从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一诗中“红杏梢头挂酒旗”来。

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

招:说帘飘如招手。

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

畦: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绿,程高本作“熟”。




杏林春燕 两首朝代:明代|作者:唐寅
燕子归来杏子花,红桥低影绿池斜。
清明时节斜阳里,个个行人问酒家。

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
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



唐寅(yín)(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吴县吴趋里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据说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取名为寅。

娇杏贾雨村===杏花村===稻香村【盗香村】
春宫图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


《红楼梦》中薛蟠“春宫图”的秘密原创2017-04-01 09:23·~冰儿~
薛蟠虽然是个欺男霸女的纨绔子弟,但他的故事非常有意思,就连他写的歪诗,被称作薛蟠诗,或薛蟠体,被后世津津乐道。他身上闹的笑话不少,最有名的笑话,就是因为把春宫图的作者唐寅,认作庚黄。 关于春宫图,前面在解读薛宝钗时,揭秘绣春囊案时就特别提到了。根据吴本,那个上面绣有春宫图的绣春囊,是薛蟠买来,被薛宝钗偷偷放在园子里的石头上,被傻大姐捡到,而引发抄检风波。
所以《红楼梦》写春宫图,绝不仅仅为了表现薛蟠的荒淫,写庚黄的笑话,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薛蟠的不学无术,作者不尽之意似乎在文外。
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因发幽情”有一个古怪而著名的情节,讲的是呆霸王薛蟠让小厮冒充贾政,把宝玉骗到墙角,然后一段对话,因写字画画之说,提醒了薛蟠得到的“春宫”图,文本内容如下: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这段故事,很多人读至此处,只觉刻画薛蟠入骨三分,形象生动,然后心下一笑略过,并不知道作者设置这段古怪的情节,反复说这“庚黄”、“唐寅”,有着血泪的记忆,小说“字字看来皆是血”,为此情节一笑者,作践了《石头记》作者之苦心。
其实这段故事,是有着出处的,明末清初的文人褚人获,在他的《坚瓠三集·卷四·衡山图记》有着这段类似情节记载:
文衡山生年与灵均同。因取“唯庚寅吾以降”句为图书。有一守自北方来。闻知衡山善画。因问人曰:“文先生前更有善画过之者乎?”或以“唐伯虎!”对。又问:“伯虎何名?”曰:“唐寅。”守即跃起曰:“文先生屈已尊人如此!”人问何故,曰:“吾见文先生图书曰:'唯唐寅吾以降'。”闻者喷饭。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 文征明(1470-1559,号衡山居士)与灵均(屈原)生年(天干地支)相同,所以用“我与屈原都是庚寅年生”的句子做题字。有一北方来的太守,听说文征明善画,于是问人:“文先生之前还有更擅画的人吗?”,有人回:“唐伯虎。”以对,他又问:“伯虎名字是什么?”,回答:“唐寅。”,太守“噔”地跳起说道:“这就对了,文先生竟然屈尊与此人这般地步!”人问何故,他说:“我见文先生的画上写着‘我唯一承认比不上的是唐寅’”众人人听了,“噗~”地一声大笑,满地喷饭。
其实在明末清初的这个民间段子,被作者巧妙改装在《石头记》(《红楼梦》)中,不是为取悦读者,而是要表达,“庚寅”二字,《石头记》作者既不是要说“唐寅”,也不是要说“庚黄”,而是在组合中曲折表达与当时段子中的“庚寅”,同时,在错综的字形组合游戏里,又透露一个“廣”字。
再清朝,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只要把“廣”与“庚寅”放在一起,没有人不联想“庚寅之劫”的廣州屠城!


《红楼梦》里提到的这几幅画,真的存在吗? 2019-02-22 14:56

87版《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府,是一个富裕尊贵的大家族。在古代,如何体现一个家族既富有,又不俗气呢?那就是家中时常挂有名家的书画作品啦。(现在似乎也是这样吧)
在《红楼梦》的第五回、第四十回、第五十回、第八十九回里,分别提到了四幅画:
唐伯虎《海棠春睡图》
米芾《烟雨图》
仇英《双艳图》
仿李公麟《斗寒图》
凭借着敏锐的嗅觉,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画真的存在吗?
下面就来一一揭晓答案。
1
唐伯虎《海棠春睡图》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描写秦可卿的卧室:
贾宝玉“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说起唐伯虎,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星爷演的唐伯虎了。
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剧照
真实的唐伯虎可能没有星爷这么帅气...但他依旧是明代的风流才子,其名为唐寅,字伯虎,生于公元1470年3月6日,卒于公元1524年1月7日。在唐伯虎的相关史料记载中,并未提及《海棠春睡图》这一幅画。也就是说,这很可能是曹雪芹先生虚构的一幅画。
版画 唐伯虎像 《古名贤传三种》卷七
《海棠春睡图》是虚构的,但是海棠春睡这一典故,是有迹可循的。
根据宋代释惠洪的《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李登至沉香亭,召见杨贵妃。而杨贵妃于时卯醉未醒,于是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唐明皇见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便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唐明皇把醉态的杨贵妃比喻成未睡足的海棠花,着实精妙,让我们隔着时空都能领略杨贵妃的美貌。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是一位绝代佳人。曹雪芹先生在她的闺房中设置这样一幅画,想必是暗示我们,秦可卿拥有贵妃之风韵。
很有意思的是,在新版红楼梦电视剧里,还原了这一场景,我看了只想说三个字——辣眼睛!
新版《红楼梦》剧照
这个姿势,以及这个颜色...唐伯虎的棺材板估计都要按不住了吧。
虽然唐伯虎没有画过《海棠春睡图》,但是唐伯虎也根据《冷斋夜话》所记载的典故,曾画过一幅《海棠美人图》,并题了一首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可惜的是,这幅《海棠美人图》也尚未被发现。不过我们可以从另一幅唐伯虎的画作中,体会《红楼梦》中所提到的《海棠春睡图》,应该是什么样的。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绢本设色 纵124.7cm,
横6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王蜀宫妓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不久前曾展出过。画上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后宫中的几位宫女,她们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几位宫女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打扮成王衍最喜欢的样子。
她们面施胭脂,额头、鼻尖、下颚三处分别施以白粉,为唐伯虎的“三白”画法。再看宫女的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
看到这幅画过后,我们可以再试着想象出《海棠春睡图》中贵妃的样貌了。
有趣的是,在《红楼梦》中,还有一处提到过唐伯虎。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薛蟠提到自己“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等他写出来,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
什么鬼?唐伯虎画春宫图?!
不,你没看错,曹雪芹先生就是这样写的。在艺术史上,唐伯虎似乎也真有画过春宫图,清代许多春宫图上还有唐寅的题款。更有传言说《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其实也是他。
不管流言是否为真,至少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唐伯虎的确风流,二是唐伯虎画艺超然,假托他的名字,这些画就能卖个好价钱。
2
米芾《烟雨图》
继唐伯虎之后,在《红楼梦》中出现的第二位画家是米襄阳。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写道:
凤姐儿等人来到探春房中,看到“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米襄阳,即北宋的米芾。因他是湖北襄阳人,所以也称米襄阳。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北宋四家”,这四位大家,都以书法著名。
米芾《临沂使君帖》纸本 纵31.4厘米,
横25.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米芾的书写风格就能看出来,米芾不讲究精细描摹,而是追求一种意境——“不取工细,意似便已”。这也是北宋大部分文人的艺术追求。
《红楼梦》中提到的米芾《烟雨图》,其实也无法找到确切的作品与之对应,但这幅作品的名字,却道出了米芾画作的特点——烟雨时节,云雾缭绕。
的确,在米芾的画中,往往云雾弥漫,意境飘渺。米芾的儿子米友仁继承并发展了米芾的绘画风格,他们父子二人所创作的山水画,通常被称为“米氏云山”。
宋 米友仁《云山图》纸本
纵27.6cm,横57cm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虽然米芾的画作未见流传,但是米友仁有几幅画作传世。例如上方这幅《云山图》,从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米氏云山”的特点。想来《红楼梦》里,探春房中所挂的《烟雨图》,应当也是此种意境。
探春虽然是贾政与妾室赵姨娘所生,为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但是她从小就呆在贾母身边,受到极好的教育,不仅精明能干,而且工诗善书,意趣高雅。在她的房中挂一幅北宋文人的水墨画,十分符合探春高雅的趣味。
3
仇英《双艳图》
《红楼梦》中提到两位明代的画家,除了唐伯虎,另一个就是仇英。虽然仇英现在的名气没有唐伯虎大,但是仇英跟唐伯虎,还有沈周、文徵明并称为“明四家”。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写道:
薛宝钗的妹妹薛宝琴披着贾母送的凫靥(yè)裘,站在山坡上等宝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贾母见了说:“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
凫靥裘十分珍贵,由野鸭面部两颊附近的毛皮制作而成。在日光照耀之下,光彩照人,璀璨生辉。
清代福亭《闻见瓣香录》丁集中记载:“鸭头裘,熟鸭头绿毛皮缝为裘,翠光闪烁,艳丽异常,达官多为马褂,于马上衣之,遇雨不濡,但不暖,外耀而已。”
87版《红楼梦》剧照
原著中的宝琴应身披翠绿色的凫靥裘,
与宝玉一红一绿相衬。
仇十洲指的就是仇英。仇英虽然擅长人物画,尤其是仕女图,但是他却未曾画过《双艳图》。
仇英是一位职业画家,他的画功非常了得,不论山水或是人物,水墨、白描,或是设色,都十分擅长。他笔下的仕女,圆转流美,华而不俗。
贾母一干人口中所说的“双艳”,指的是宝琴与她身后的红梅。将宝琴与红梅并称为双艳,可见宝琴身姿卓绝,堪比红梅,也可看出贾母对宝琴的喜爱。
《汉宫春晓图》是仇英最著名的仕女画,我们可以通过它遥想一下贾母屋中所挂的《双艳图》。
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绢本设色 纵30.6cm,
横57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这幅画中,仇英再现了汉代宫女的生活情景,描绘后宫佳丽百态,共画有一百一十五人。
画中的人物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有的在梳妆打扮,有的在读书下棋,还有的在观画、插花、弹唱、折枝等等,充分体现了汉代宫廷的浮华生活。
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仇英的画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他真的很会用色。就算是浓丽重彩,也没有庸俗之气。想必这也是贾母喜爱仇英的原因之一吧。
4
仿李公麟《斗寒图》
前面讲了秦可卿、探春、贾母房中的三幅画,到了第八十九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中,终于写到林黛玉房中的画儿了。(此回乃高鹗后续,非曹雪芹所作)
贾宝玉在林黛玉房中看到一幅新挂的画,上面画着一个嫦娥,带着一个侍者;又一个女仙,也有一个侍者,捧着一个长长儿的衣囊似的,二人身边略有些云护,别无点缀。全仿李龙眠白描笔意,上有“斗寒图”三字,用八分书(隶书的一种)写着。贾宝玉看到这幅画,问道:“是什么出处?”黛玉笑道:“岂不闻‘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即嫦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宝玉听了道:“是啊,这个实在新奇雅致。却好此时拿出来挂。”
新版《红楼梦》剧照
林黛玉口中所讲的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幅《斗寒图》应是黛玉仿李龙眠笔意所作。
李龙眠是谁呢?就是北宋的著名画家李公麟。
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他十分擅长画鞍马、佛像、人物和山水,尤其是他的白描风格,被后来无数大家学习和敬仰。
什么是白描?在绘画上,白描是指仅仅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并且不加修饰与渲染,正所谓“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我们可以看一下李公麟画的马。
宋 李公麟 《五马图》之照夜白 全卷纵29.3厘米,
横22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白描的画法,对运笔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匀称有力,其中还得富于变化。整幅画不设色,只由墨色的线条构成,给人的感觉十分清雅。林黛玉本身是个清冷的人,“斗寒”,意味着不惧霜雪,这也完全符合了黛玉的品质。
87版《红楼梦》剧照
5
懂画的曹雪芹
讲到这里,不难发现,虽然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里提到的这几幅画并非真实存在,但却都是依据画家的风格所想象出来的,并非凭空捏造。不得不承认,曹雪芹先生的艺术史知识很扎实啊。
除了以上几幅画,在《红楼梦》里,还出现了其他的画作,只是没有写明画家,加上画作本身也不存在,所以就没有列出来供大家欣赏。
87版《红楼梦》剧照
另外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描写惜春画大观园行乐图时,更是将一些绘画技法与理论信手拈来。
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中,宝钗给惜春提建议时,说到画面的整体安排:
“……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图样。……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
另外说到用纸,宝玉说让惜春用雪浪纸,宝钗立刻阻止:
“我说你不中用。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搜;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滃,画也不好,纸也可惜。”
不仅如此,宝钗还直接说出需要哪些画笔和颜料:
“头号排笔四枝,二号排笔四枝,三号排笔四枝,大染四枝,中染四枝,小粱四枝,大南蟹爪十枝,小蟹爪十枝,须眉十枝,大着色二十枝,小着色二十枝,开面十枝,柳条二十枝,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
除了这些,宝钗还说了一堆调治颜料的工具,以及如何调治颜料的方法、注意事项。大家看了可能觉得宝钗是个懂画之人,可是,宝钗说的这些话,都是曹雪芹先生写出来的呀。
与其说宝钗懂画,不如说是曹雪芹先生懂画。
而且了解《红楼梦》的人会发现,曹雪芹先生不仅懂画,诗词歌赋、园林建筑等等,他几乎全懂。他就像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真神人也。
87版《红楼梦》剧照
张爱玲曾经说,平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很多人应该都跟她想的一样。不管怎么说,《红楼梦》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文字中所传达出的悲与喜,远远要比电视剧的演绎深刻得多。
最后,给大家推荐脂砚斋点评版《红楼梦》,可以一边读小说,一边看古人写的吐槽,绝对能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本文作者高山



红楼梦中秦可卿房里的《海棠春睡图》有什么深意?展开秦可卿是位列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她出场不久就死了,身上留下很多未解之谜,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回,看到她房里挂了一幅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这幅画,有什么深意?



回答问题收藏问题分享
10回答·8.9万阅读

举报




洛夏37

2018年02月13日



关注


<海棠春睡图>显然在说杨贵妃,杨贵妃的丈夫是唐明皇,是明皇,红楼梦此时是在说朱明皇,贾宝玉是朱家明皇朱允炆,唐明皇逃亡时是十三日,朱明皇逃亡也是在十三日,红楼梦利用这一历史巧合来说真事,海棠又称柰,柰字与标(標)同形,朱允炆的父亲朱家太子是朱标,所以,此时的贾宝玉也是海棠春睡,并梦里娶了媳妇,空欢喜一场,秦氏屋里的摆设都是象征物,唐明皇是被安禄山赶跑的,安禄山称帝名大燕皇帝,而朱明皇是被燕王四叔打跑的,朱棣也是大燕皇帝,所以,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朱棣朱允炆的战争。



10收藏分享

举报








少读红楼(提问者)

2017年05月20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秦可卿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虽然出场不多,但却举足轻重,历来争议颇大,关于她的背景出身一直都没有定论,她是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女婴,却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嫁进了显赫的贾府,这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

最不可思议的还有,她既然是贾母眼中“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又“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为何却将要午睡的宝玉安排到了自己的房里呢?这显然于礼不合,就连跟随的婆子们都说“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

脂批中还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等文字,几百年来,更是引起了文学界乃至史学界的诸多猜测和争议,甚嚣尘上的一种说法是“秦可卿乃废太子胤礽之女”。关于秦可卿身上的谜太多了,曹公形容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且又位列十二钗,可见其人身份地位。

原文第五回,通过宝玉的眼睛,我们走进了秦可卿的卧室,而有关秦可卿卧室摆设的一段文字,简直可以写成一本书,因为信息量实在太大了,今天我们先来说说宝玉首先看到的秦可卿卧室里的一幅画,这幅画叫《海棠春睡图》。

原文: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甲戌侧批:此香名“引梦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甲戌侧批: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进房如梦境。】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甲戌侧批:妙图。】

这幅画是宝玉进入秦可卿卧室首先看到的摆设,就挂在正房的墙壁上,初读时以为只是简单的景物描写,如今再读却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我们从画的作者入手。


这幅画的作者是唐伯虎,又名唐寅,唐伯虎在红楼梦里出现多次,第一次出现原文第二回中,出自贾雨村之口,说秦少游、唐伯虎、祝枝山等人皆是秉阴阳之气而生者,而宝玉亦在此列,这是一种很高的评价,曹公此写唐伯虎,焉知不是写宝玉 ?

后面唐伯虎还出现在脂批中,原文第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有脂批云: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此为唐伯虎诗句,全诗为: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山屐已教休泛腊,柴车从此不须巾。仙尘佛劫同归尽,坠处何须论厕茵。

再接着还有薛蟠说得了一张“庚黄”的春宫,被宝玉猜出是唐伯虎。我们看,唐伯虎在红楼梦里出现的这回,第一回宝玉神游太虚,梦里与警幻之妹可卿云雨,第二回贾瑞正照风月鉴,入镜中与凤姐云雨,第三回是春宫图,皆与风月有关,曹公真好心思。

再来看《海棠春睡图》的出处。


北宋释惠洪在其著作《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即贵妃杨玉环),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即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

这个典故传开以后,北宋文学家苏轼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此时苏轼正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这首绝句是否有隐喻?不得而知。

另外,关于苏轼之事,还有一笔在贾母品茶栊翠庵一节: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元丰三年苏轼已经被贬黄州了,怎么可能出现“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呢?可见是曹公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极言妙玉非同一般的身份,而我们知道,妙玉作为十二钗正册中唯一与贾府没有瓜葛之人,身上同样充满了秘密。

回到正题,到了明代时,唐伯虎根据典故,又加入了一些个人的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有《题海棠美人》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这即是宝玉在秦可卿房里看到的《海棠春睡图》由来。

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得出,杨贵妃之美堪比海棠,二者可以互为代换,而红楼之中,宝玉曾如此评价宝钗:“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这句话惹得宝钗大怒,宝玉说宝钗像杨贵妃,且言“他们”,可见宝钗之体态似杨妃是大家都这么以为。而宝玉的怡红院里,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曹公有无隐意乎?

再来说说这幅春睡图与曹家之关联。


据文字记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字子清),家里就有一幅唐伯虎画的美人图。清代词人蒋景祁在其著作《瑶华集》卷五有《临江仙》一词,题曰《为曹子清题唐寅美人图》,如果这个记载真实可信,我们不难将唐伯虎画的美人图与宝玉看到的海棠春睡图联想起来。

更让我们遐思的是,幼年的曹雪芹是否真的见过其祖父手里的这幅美人图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其实,关于海棠春睡的相关典故在红楼中出现了不止一次。

原文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在题怡红院匾额时,一客道:“‘蕉鹤’二字最妙。”又一个道:“‘崇光泛彩’方妙。这个词出自苏轼题《海棠》诗,且偏偏出现在宝玉的怡红院里。

原文第十八回,宝玉在“怡红快绿”一诗中,有一句曰“红妆夜未眠”,庚辰双行夹批:是海棠。又是怡红院,曹公反复提及海棠与怡红院的关系,是否暗示了什么呢?

原文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湘云抽了一签,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又是海棠,可见曹公于此处是有深意的,且稍加联想,我们还可以得出,与历史上的海棠春睡图相似的场景,也出现在红楼之中,即“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一回,怎么想,都像是海棠春睡图。

原文: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药花瓣枕着。这不正是一幅现成的海棠春睡图么?

我们看,单单是一幅《海棠春睡图》就暗藏了这么多玄机,说了玄宗与太真的故事,说了苏轼的故事,说了唐伯虎的故事,说了曹家的故事,说了隐含在红楼里的故事,一幅画讲了五个故事!曹公将此画安置在秦可卿房中,可见是有用意的,其用意不仅跟宝玉有关,似与八十回后文字有大关涉,而海棠春睡之外,还有其他大有深意的摆设同样值得探究,我们后文讲述。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2593收藏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霸占你的美oh

2017年05月21日



关注


《红楼梦》中的《海棠春睡图》为什么是妙图?此为万历皇帝(明神宗)像也!红楼梦作者为规避文字狱,只能将真事隐去,假语存之,对历史真相想说,又不敢明说,只好以各种暗示之法表述,暗示也不能太白,否则风险太大,所以都是比较含蓄和拐弯抹角的暗示,以至后世读者难解其味!第五回,宝玉来到秦氏的房间,“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甲戌侧批: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进房如梦境。]】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甲戌侧批:妙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此处《海棠春睡图》批为妙图,究竟是何指?本文的主角是秦可卿,作者为暗示可卿实际是指明泰昌帝朱常洛,房间的摆设都是帝王用品(暗示):“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甲戌侧批: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摆设就合着他的意。】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甲戌侧批: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但如果光认读者知道是帝王还是不够的,于是作者在其房间挂上了其父万历皇帝的遗像,挂遗像一般只有其后人。但作者也不能直接描述挂上万历皇帝的画,由于万历皇帝肥胖、贪睡、懒庸、不爱上朝,海棠春睡图恰好是画的杨贵妃(有肥环之称)醉后似睡非睡、懒庸的形象可以很好的暗喻万历皇帝肥胖、贪睡、懒庸。为了进一步提示读者,作者含蓄的表达了图像的帝号,因为万历皇帝是明神宗,作者不好直接表述,刚好宋朝有宋神宗,此时万历皇帝已去世,恰好是送走的神宗!作者用一个宋神宗时期的大文豪来提醒读者,又恰好秦观的字太虚,符合虚幻的意境,于是作者特意安排了宋学士秦太虚的对联,对联内容为作者根据情节所需而撰也!所以画是唐伯虎所作,唐伯虎是明朝的,说明画是指明朝人,而秦太虚(秦观)是宋神宗时代的(作者故意之安排,用秦观点出神宗,刚好其字为太虚,又符合虚幻的意境,确实妙),所以此画作者暗示是泰昌皇帝朱常洛之父明神宗万历皇帝遗像(送走的神宗)!“按:宋释惠洪《 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而万历皇帝是有名的贪睡懒虫,老不上朝为世人所垢病,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万历皇帝懒政的形象。当朝皇帝在房间上挂父亲的像,暗示了秦可卿为万历皇帝儿子朱常洛(泰昌帝),作者在此配上《海棠春睡图》真是妙哉!


展开阅读全文




300收藏分享

举报








癫济读书

2017年05月21日



关注


《红楼梦》起初叫什么?《风月宝鉴》,既如此,当然要写点与风月有关的物件了。《海棠春睡图》出自杨贵妃与唐玄宗。也即《长生殿》。其关系是典型的公公和儿媳结合,从暗里扒灰到明火执仗的结合,并为后世人讴歌。作者如此写当然是讽刺了。贾珍与秦可卿亦如此。作者说明的道理也是很简单,华丽的外表里面装的是十分龌龊的事。就算是贾母这样的精明眼也无法看穿。暗示你们称颂的风月,其实就是累累白骨。唐寅的海棠诗就是这么说的。



220收藏分享

举报








魂舞大漠

2017年06月02日



关注


本意扒灰,深意扒灰,红楼有明暗两条线,明意现在如此,深意历来如此,贾家一代表耳。宁府这样,荣府不也有个链二爷么?都非克已复礼之辈。黛玉不要宝玉的名贵手串,外人讲贾家只有门口石狮都不干净,真是内外一类,今古一类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2: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3: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杏林春燕 两首
朝代:明代|作者:唐寅
燕子归来杏子花,红桥低影绿池斜。
清明时节斜阳里,个个行人问酒家。

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
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

作者唐寅简介
唐寅画像
唐寅(yín)(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吴县吴趋里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据说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取名为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3: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历史真实的唐伯虎,名唐寅,字伯虎
开心你我笑话 2020-02-05   |  907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历史真实的唐伯虎,名唐寅,字伯虎 唐寅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是年庚寅,故名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吴县(今苏州)吴趋里人。其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江南四大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唐寅出身并不高 贵,但其才华出众,二十九岁中“南京解元”,后因考场舞弊案受到牵连。他一生历尽坎坷,仕途上终不得志,以卖画为生,但这位自称“江南第 一风 流才子”的人,却留下了大量诗文、书法、绘画作品。唐寅的书法取法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李邕、赵孟頫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妍媚之风。


历史真实的唐伯虎,名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出身商人家庭,父亲为唐广德,母亲是邱氏,自幼聪明伶俐,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参加秀才考试得第 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他的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而家境也从此衰败下去,后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苦读诗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 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

唐寅(yín)生于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3月6日),死于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1524年1月7日)。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 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民。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在纪念唐寅诞辰540周年时,楹联家陈志岁《纪念唐寅》联云:“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

此后,心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对仕途心灰意冷,后期以卖画为生。正德年间曾应宁王朱宸濠的邀请赴南昌为其效力,但后来却发现宁王有不轨之心,于是装疯卖傻,而后离开了。唐伯虎晚年生活十分穷困,有时甚至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54岁即病逝。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唐伯虎的一生充满悲情呢?

唐伯虎在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 一名“解元”(“解元”是中国唐代对乡试第 一名的称谓),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谓是人生得意。然而,在他得意之时,人生的挫折也相对伴随而来。

在唐伯虎参加乡试时,文章写得非常出众,当时的主考官梁储对其十分欣赏。后来,梁储拿着唐伯虎的文章给礼部侍郎、学士程敏政欣赏。程敏政读完后也觉得文章写得十分精彩。

而赶巧的是,在朝廷举行的会试中担任主考官的官员也正是程敏政。唐伯虎与江阴富商的公子徐经一同赴京赶考,两人多次前往程敏政家去拜访。然而,徐经却趁此机会收买程敏政的家童,考试之前就得到了会试的考卷。然而,巧合的是,那一年会试的题目出得极为冷僻,除了唐伯虎与徐经两人之外,考生们都难以答出考题。


据说,程敏政拿到这两份出色的答卷时,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这必是唐寅与徐经的。”结果,这句话被一些平时忌恨程敏政的人们听到,于是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皇帝听后大怒,将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打入大牢。徐经入狱后经不起严刑拷打,招认买通程敏政的家童泄题一事,并说将窃取试题泄露给了唐伯虎。

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的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皇帝下旨“平反”,将程敏政和唐伯虎释放出狱。唐伯虎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然而,唐伯虎感到十分不耻,于是没有上任。而在此时,本以为可以飞黄腾达成为官太太的妻子一听说此事,希望落空,与唐伯虎大吵一场,拂袖而去。

不利的事情总算是过去了,但这件事在唐伯虎心中留下了长久的印记,他对仕途感到十分绝望,遂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情山水,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作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唐伯虎的画风是多样的。特别在他的晚年,生活的艰辛,对自己一生遺遇的无余和感伤,以及体弱多病的折磨,都使他心灰意懒,他唯 一自己可以支配、可以把提的就是书画创作。他把自已的思想感情融于绘画之中,他画中孤独的高士往往就是他本人的写照。这一时期,他的绘画风格已经基本稳定。他的画一般对于近景刻画得较多,把自己描绘的主要精力放在观众最容易注目的地方,而对远景却只是轻轻点染,用笔很简练。远处的山峦甚至只描绘一个简单的轮廓,而不加任何的皴擦。有的甚至只安排几棵树,一个人物,用笔非常精练,这种处理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独特的心境,而不作任意附带的渲染。正像他晚年所作的《秋风怀旧图》,画面上只有两株柳树,一直一斜,互不干涉,而且被拦腰戒断,树枝、树根的刻画都深沈周笔意的影响,每一笔都顿挫有力。形成了唐伯虎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在唐伯虎的花鸟画中也得以延续。

+关注
undefined
开心你我笑话
博搜资讯分享超级爆笑笑话,经典笑话集锦,笑话大全,超级搞笑笑话,生活小笑话,幽默小笑话,幽默搞笑短信,经典幽默笑话大全!如果喜欢笑话段子的笑友们,关注“博搜资讯”公众平台
共 698 篇原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20:24 , Processed in 1.1259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